经络及作用

合集下载

十二经络的走向和作用,十二经络的主治功效

十二经络的走向和作用,十二经络的主治功效

十二经络的走向和作用,十二经络的主治功效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它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穿上下的通络,下面来详细讲解十二经络的走向和作用。

刺激十二经络穴道能加速血液流通,使代谢旺盛,促进消化吸收和营养代谢,保持肺
组织的弹性,提高肺活量,故能提高人体对疾病的防御能力。

十二经络的名称是根据各经联系的脏腑阴阳属性,表里内外,手足上下位置而定,如
将其中归属于六腑,循行于四肢外侧的经脉为阳经;归属于六脏,循行于四肢内侧的经脉,称为阴经;循行于手的为手经,循行于足的为足经。

手三阳经一律从手走头,手三阴经一律从胸走手。

足三阳经一律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一律从足至胸腹。

刺激十二经络穴位后,能改善大脑皮质的兴奋和抑制过程,解除大脑的紧张和疲劳,
能调节胰岛素和肾上腺素的分泌,降低血糖,防治糖尿病和肥胖症等。

长期坚持刺激经络穴位,可使心悸发达,延缓心脏衰老,扩张冠状动脉,使血流量增加,故能促进血氧和营养物质吸收,使心脏得到充分的营养,从而防止冠心病,脉管病,
肌肉僵直及手足麻木,痉挛和疼痛等。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十二经络的走向、分布及作用和经络养生

十二经络的走向、分布及作用和经络养生

十二经络的走向、分布及作用和经络养生十二经络的走向、分布及作用一、手太阴肺经手太阴肺经起于胸部,沿着前臂内侧经过手腕,止于大拇指。

主要作用是主管呼吸,调节气机、濡养皮毛。

二、手阳明大肠经手阳明大肠经起于食指末端,沿着前臂外侧经过手腕,止于鼻孔的旁边。

主要作用是主管大肠,通便泻火,清热解毒。

三、足阳明胃经足阳明胃经起于鼻孔的旁边,沿着面部经过嘴唇和颊部,沿着前胸经过胸腹,止于足胫部外侧。

主要作用是主管胃经,消化食物,运化水谷。

四、足太阴脾经足太阴脾经起于足胫部内侧,沿着腿部内侧经过膝关节,止于大脚趾的内侧。

主要作用是主管脾经,运化水谷,濡养四肢。

五、手少阴心经手少阴心经起于胸部内侧,沿着内臂经过掌心,止于小指。

主要作用是主管心经,调节血液循环,主宰情志。

六、手太阳小肠经手太阳小肠经起于小指,沿着手臂背侧经过肩部,止于鼻孔的旁边。

主要作用是主管小肠,分清浊气,改善消化和吸收。

七、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阳膀胱经起于鼻孔的旁边,沿着头部经过背侧,沿着脊柱后面经过臀部,止于小腿外侧。

主要作用是主管膀胱,排除废物,调节水液平衡。

八、足少阴肾经足少阴肾经起于小腿外侧,沿着内踝后方经过脚背,止于小趾。

主要作用是主管肾经,调节水液代谢,濡养生殖系统。

九、手厥阴心包经手厥阴心包经起于胸部内侧,沿着手臂内侧经过掌心,止于中指。

主要作用是主管心脏包络,保护心脏,调节情绪。

十、手少阳三焦经手少阳三焦经起于无名指,沿着手背经过手臂外侧,止于颞部。

主要作用是主管三焦经络,调节水液代谢,协调脏腑功能。

十一、足少阳胆经足少阳胆经起于颞部,沿着头部经过外眼角,沿着颈部经过胸腹,止于脚背。

主要作用是主管胆经,调理消化,解毒。

十二、足厥阴肝经足厥阴肝经起于脚背,沿着腿部内侧经过髌骨,沿着外生殖器经过腹股沟,止于大拇趾的内侧。

主要作用是主管肝经,调节血液循环,疏泄情志。

经络养生经络养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通过调整经络的通畅度和功能,达到保护身体健康的目的。

人体经络作用功效

人体经络作用功效

人体经络作用功效人体经络是中医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它是指人体内部的一种生物电能量传导系统,通过经络,人体的各个器官和组织之间能够相互联系和沟通。

经络的作用和功效是多方面的,下面将逐一介绍。

1. 传导能量:经络是人体内部的能量传导通道,能够将气血和营养物质传输到各个器官和组织,维持身体的正常功能。

经络的畅通与否,直接影响着人体的健康状况。

2. 调节气血: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通过经络的调节,可以保持气血的平衡和流动。

如果经络堵塞或不通畅,就会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出现各种疾病。

3. 保护脏腑:经络能够为脏腑器官提供保护作用,使其免受外界的侵害。

当经络受到外界的刺激或损伤时,会产生相应的反应,保护脏腑器官的正常功能。

4. 调节阴阳:经络是阴阳之间相互联系的桥梁,通过经络的调节,可以平衡人体的阴阳,维持身体的动态平衡。

5. 缓解疼痛:经络是人体内部的传导系统,通过调节经络的畅通程度,可以缓解各种疼痛症状,如头痛、背痛、关节痛等。

6. 提高免疫力:经络的畅通与否,与人体的免疫功能密切相关。

通过调节经络的功能,可以提高人体的免疫力,增强抵抗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7. 调节情绪:经络与人体的情绪状态有着密切的关系,通过调节经络的功能,可以改善情绪不良,如焦虑、抑郁等,提高人体的心理健康水平。

8. 促进新陈代谢:经络能够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加快废物的排出和营养物质的吸收,保持身体的健康状态。

9. 延缓衰老:经络的保养和调理,可以延缓人体的衰老过程,保持年轻和健康。

10. 提高身体素质:经络的调节和保养,可以提高人体的身体素质,增强体力和耐力,提高运动能力。

人体经络的作用和功效是多方面的,它不仅是中医学中的重要理论,也是保持人体健康的重要手段。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经络的保养和调理,保持经络的畅通和功能正常,从而提高身体的健康水平。

人体经络的作用与功能

人体经络的作用与功能

人体经络的作用与功能一、经络的基本概念经络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通道。

经络系统由经脉和络脉组成,其中经脉是主干,络脉是分支。

经脉又分为正经(十二经脉)、奇经(八条奇经八脉)等;络脉有别络、浮络、孙络等不同层次的分支。

1. 运行气血- 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经络就像城市中的道路系统,为气血的运行提供了通道。

气血通过经络输布到全身各个脏腑、组织和器官,维持它们的正常生理功能。

例如,心主血脉,心脏泵出的血液,依靠经络的传导,到达身体的四肢百骸,为细胞提供营养物质并带走代谢废物。

- 气血在经络中的运行是有规律的,十二经脉气血流注从手太阴肺经开始,依次传至足厥阴肝经,再传至手太阴肺经,如环无端地循环运行。

这种有序的运行保证了气血的均衡分布。

2. 联络脏腑肢节- 经络将人体的脏腑与体表的肢节联系起来。

十二经脉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

例如,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沿上肢内侧前缘下行,至拇指桡侧端少商穴。

通过这条经脉,肺脏与大肠、上肢的部分区域等建立了联系。

- 这种联络作用使人体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脏腑的病变可以通过经络反映到体表相应的部位,如肝脏有病时,可能会在胁肋部(肝经循行部位)出现疼痛或不适;同时,体表的刺激也可以通过经络传导到相应的脏腑,起到调整脏腑功能的作用,如按摩足部的涌泉穴(肾经的穴位)可以调节肾脏的功能。

3. 沟通上下内外- 经络沟通人体的上下部分,如足三阴经从足走向腹胸,将下肢与躯干部联系起来;手三阳经从手走头,把手部与头部联系起来。

这种上下联系保证了气血等物质的双向交流。

- 经络还沟通人体的内外,将人体的体表与体内的脏腑沟通起来。

体表的卫气通过经络输布到体内,抵御外邪的入侵;体内的营气等营养物质也通过经络滋养体表组织。

例如,当人体受到外界风寒之邪侵袭时,卫气会在经络的调节下,聚集在体表,发挥防御作用。

4. 感应传导作用- 经络具有感应和传导信息的功能。

十二经络的作用与功效

十二经络的作用与功效

十二经络的作用与功效经络是中医学中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它是人体内部的通道系统,通过它能够联系和调节各个器官、组织和经络络络的运行。

根据中医学的观点,人体由十二正经络和八个奇经络组成。

经络的作用与功效是广泛且多样的,下面将对十二经络的作用与功效进行详细介绍。

1. 手太阳经:手太阳经主要分布于臂部和手部,它的主要作用是调节手臂和手部的活动功能。

手太阳经有助于消除手臂和手部的寒湿邪气,舒缓手臂和手部的疼痛、麻木、僵硬等症状。

2. 手阳明经:手阳明经主要分布于手臂和手背上,它的主要作用是调节手臂和手背的活动功能。

手阳明经能够加强手臂和手背的气血循环,促进新陈代谢,改善手臂和手背的肌肉力量和灵活性。

3. 足阳明经:足阳明经主要分布于腿部和足部,它的主要作用是调节腿部和足部的活动功能。

足阳明经能够消除腿部和足部的湿气,改善腿部和足部的循环,缓解腿部和足部的水肿、疼痛等症状。

4. 足太阳经:足太阳经主要分布于腿部和足部,它的主要作用是调节腿部和足部的活动功能。

足太阳经具有温阳、祛寒、祛风、散寒的作用,能够改善腿部和足部的血液循环,舒缓腿部和足部的疼痛、麻木等症状。

5. 脾经:脾经主要分布于腹部和腿部,它的主要作用是调节消化系统和血液循环。

脾经能够促进胃肠蠕动,提高消化吸收功能,调节体液代谢,改善膀胱和小肠的功能。

6. 肺经:肺经主要分布于胸膛和手臂上,它的主要作用是调节呼吸系统和免疫系统。

肺经能够促进气体交换,增强肺部的功能,调节免疫力,提高抵抗力。

7. 心经:心经主要分布于胸膛和手臂上,它的主要作用是调节心血管系统和情绪状态。

心经能够加强心脏的功能,调节心律,提高心脏的收缩力,同时还能够影响情绪,舒缓焦虑、抑郁等症状。

8. 肝经:肝经主要分布于胸膛和腿部,它的主要作用是调节肝脏功能和情绪状态。

肝经能够促进胆汁分泌,调节肝脏的代谢功能,同时还能够影响情绪,舒缓脾气暴躁、易怒等症状。

9. 肾经:肾经主要分布于背部和腿部,它的主要作用是调节肾脏功能和生殖系统。

经络的作用及其临床应用

经络的作用及其临床应用

经络的作用及其临床应用首先,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

经络内存在着特定的经穴,而经穴是气血运行的关键点。

通过按摩、针灸等方法刺激经穴,可以改善经络的运行状态,促进气血的循环,增强气血的供应和输送,从而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

再次,经络是实现全身协调统一的通道。

经络网布于全身各个部位,连接着筋骨、肌肉、脏腑等组织器官。

通过经络系统的调理,可以使全身各部位的气血运行协调统一,促进各个部位之间的沟通和协调,从而达到整体的平衡。

最后,经络是疾病诊断的重要依据。

中医诊断方法中,经络检查是一种重要的辅助手段。

通过观察经络的形态、色泽等特征,可以判断机体的功能状态,辅助诊断各种疾病。

经络的临床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经络治疗。

经络治疗是中医的一个重要疗法,通过调理经络来改变机体的阴阳平衡,调节气血运行,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比如,针灸、按摩、刮痧等方法,都可以刺激经络,改善气血的循环,促进病变部位的恢复。

其次,经络诊断。

观察经络的形态、颜色、灵敏度等特征,可以辅助判断机体的疾病状况。

比如,面诊中观察舌质的颜色可以反映肝经的状况,脉诊时观察脉搏的强弱、有无等可以判断气血的运行状况。

再次,经络保健。

通过调理经络,可以促进人体的健康。

比如,经常进行适量的按摩、体操等活动,可以刺激经络,改善气血运行,增强免疫力,提高机体抵抗疾病的能力。

最后,经络研究。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对经络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

通过研究经络的构成、功能等方面,可以更好地认识经络的作用,指导临床实践,推动中医学的发展。

综上所述,经络在中医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是气血运行的通道,是人体调节内外环境的桥梁,是实现全身协调统一的通道,也是疾病诊断的重要依据。

在临床应用方面,经络治疗、经络诊断、经络保健和经络研究等方面都有重要的意义。

只有充分认识经络的作用和应用,才能更好地发挥中医学的疗效,服务人类健康。

十二经络的走向、分布及作用和经络养生(2023最新版)

十二经络的走向、分布及作用和经络养生(2023最新版)

十二经络的走向、分布及作用和经络养生正文:一、十二经络的走向、分布及作用⒈手太阴肺经:起于手太阴经,沿手臂内侧至肘部,与手阳明大肠经相互交脉,沿前臂至手背。

主要作用是调节肺脏功能,促进呼吸气血运行。

⒉手阳明大肠经:起于手阳明经,沿前臂经过肘部,与手太阴肺经相互交脉,沿上臂至肩胛骨下缘。

主要起排毒作用,调节大肠功能。

⒊足阳明胃经:起于足阳明经,沿大腿前外侧至膝盖,再沿胫骨前缘至足背。

主要作用是调节消化系统,促进胃肠蠕动。

⒋足太阴脾经:起于足太阴经,沿腿内侧至膝盖,再沿腿前内侧至足背。

主要作用是调节脾胃功能,促进消化吸收。

⒌手太阳小肠经:起于手太阳经,沿上臂外侧至肩胛骨,再沿前臂外侧至手背。

主要作用是调节小肠功能,促进食物消化。

⒍手少阳三焦经:起于手少阳经,沿耳后至颈部,再沿肩胛骨外侧至手外侧。

主要调节三焦功能,促进水液代谢。

⒎足太阳膀胱经:起于足太阳经,沿后腿背侧至头顶,再沿脊柱背侧至尾骨。

主要作用是调节膀胱功能,促进尿液排出。

⒏足少阳胆经:起于足少阳经,沿颊部至头顶,再沿颈部至腹侧,最后沿大腿外侧至足背。

主要调节胆囊功能,促进胆汁分泌。

⒐手厥阴心包经:起于手厥阴经,沿手臂内侧至心口,再沿心脏周围至胸骨下端。

主要调节心包功能,促进心脏循环。

⒑手少阴心经:起于手少阴经,沿手臂内侧至肘部,再沿上臂内侧至腋窝,最后沿胸部至心脏。

主要作用是调节心脏功能,促进血液循环。

1⒈足厥阴肝经:起于足厥阴经,沿腿内侧至阴部,再沿腹侧至胸骨下端。

主要调节肝脏功能,促进血液排毒。

1⒉足少阴肾经:起于足少阴经,沿腿内侧至阴部,再沿腹侧至胸骨下端。

主要调节肾脏功能,促进体液代谢。

二、经络养生⒈合理饮食:根据各经络的作用特点,合理搭配食物,保证营养均衡,如多食用肺、脾、肾对应的食物,有益于相应的经络功能。

⒉适当运动:通过适当的运动,可以活跃经络,促进气血运行,如太阳小肠经的调节可通过做手臂外旋运动。

⒊穴位按摩:经络上的穴位按摩可以促进经络的通畅,如按摩合谷穴可以调节胃经的功能,改善消化问题。

经络作用功能

经络作用功能

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系脏腑和体表及全身各部的通道,是人体功能的调控系统,也是人体针灸和按摩的基础。

经络具有多种功能,具体如下:
1.联系作用:经络可以使人体各个部位组成一个有效的整体,协调各器官的功能,使人体能够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相关功能的协调。

2.濡养作用:经络可以将气血输送到全身各个器官组织,为这些组织提供营养物质,使其得到濡润滋养,从而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

3.感应作用:当人体受到刺激时,刺激会沿着经络传导到相关脏腑,使脏腑功能发生相应的变化。

4.调节作用:经络可以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对一些疾病进行调理和治疗。

例如,当人体出现气血不和、阴阳偏盛或偏衰等证候时,可以通过针灸等治疗方法激发经络,对各脏腑功能进行调节。

5.传导作用:体表的感受器和内脏的器官可以通过经络进行信息交换。

例如,当体表受到病邪侵袭时,信息会通过经络传到内脏;同样地,内脏功能失调也可以通过经络反映到体表上。

总之,经络在人体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维持人体健康和平衡的重要系统之一。

如需了解更多关于经络的信息,建议咨询中医专家或查阅中医相关典籍。

十二条经络及功能

十二条经络及功能

十二条经络及功能十二条经络一、手太阴肺经肺主咳喘、心烦、掌中热。

肺经的要穴1. 中府穴胸骨中旁开六寸处。

中府指中气之府。

中气指脾肺之气。

中府穴是脾肺之气汇聚之处,可兼治脾肺两脏之病,治疗气不足,腹胀、消化不良、水肿等。

2.天府穴液横纹下三寸。

古人找此穴方法,在鼻子上点一墨点,手平行与地用头去触胳膊,胳膊上有黑点处即是天府穴。

鼻气通于天,肺开窍于鼻,因此也是治疗过敏性鼻炎的要穴。

3.尺泽穴肘横纹外侧边上。

尺——暗指肾,泽——雨露,即是补肾的穴位,肺经属金,尺泽是金中的水穴,水是指肾,所以这指金生水。

肾虚会上实下虚,气都淤上边来了,揉此穴有降逆气的作用,降逆所即可治高血压、哮喘。

4.孔最穴腕横纹上七寸,肺经上的郄穴(郄穴治急性病),穴位较深。

主管所有的毛孔,治鼻出血,治痔疮的要穴。

对感冒汗不出或开热不出汗,可起发汗的作用。

治急性咳嗽、急性的咽喉痛。

5.列缺穴两手虎口相对,食指下边的凹陷处。

治疗小儿遗尿,偏头痛,处感风寒引起的头疼,治落枕,头项寻列缺,即头脖子方面有病找列缺。

6.经渠穴桡骨头(桡骨茎突)凸起处外侧边缘。

侧象向外推按。

治咳嗽的要穴,虚寒或肺热引起的咳嗽。

腕横纹边外侧,穴位较深,用大拇指硌此穴较好。

是肺经的原穴,大补穴,补气。

脉之会穴,可治静脉曲张、心血管病等。

8.鱼际穴手平伸像鱼肚子边际处。

属火穴。

治疗热性咳嗽、喘促、心中烦热,小孩疳积症即消化不好。

9.少商穴治疗咽喉痛的要穴。

指掐效果不佳,用三棱针点刺一滴血效果好。

二、手阳明大肠经1.打通大肠经可有效防治皮肤病。

肺与大肠相表里,肺主皮毛(即皮肤和毫毛)如肺功能弱体内毒素就会在大肠经淤积。

脸上的痘疹、身上的湿疹,可用刮痧法把毒素刮出去。

2.大肠经属阳明经,即气血很旺的经络。

可帮助人体增加阳气或把多余的火气去掉。

如手肿胀,按大肠经上痛点即可。

3. 大肠经有很好的通便效果。

用手敲大肠经小臂这段,如长期便秘的人这段会很敏感。

还有一种方法,即推按二三间到商阳穴(即手腕至食指大拇指侧处)这一段大肠经。

十四经络的起始及作用

十四经络的起始及作用

十四经脉的循行部位及作用1.手太阴肺经:〔左右各十一穴〕是十二正经的首经走向:起于中府穴,止于少商穴,从胸走向手与手阳明大肠经相表里。

〔中府穴:锁骨下1寸,前正中线旁开6寸〕〔少商穴:拇指内侧指甲角1分外〕作用:主百脉,调水,消咳,去喘,调呼吸道、鼻、咽。

肺的不适。

重点穴:少商,鱼际,太渊,经渠,尺泽。

定位:少商:拇指内侧指甲1分外鱼际:大拇指内侧,掌骨中点赤白肉际切骨而下取穴。

太渊:腕横纹头内侧〔动脉处〕经渠:太渊穴上量1寸〔脉会〕尺泽:从肘横纹中央偏外上量三分之二处,两筋之间〔点压尺泽穴一分钟,能泄除肺热,使大腿外侧坐骨神经痛消失〕。

2.手阳明大肠经:〔左右个20穴〕走向:起于商阳穴,止于迎香穴,从手走向头,受手太阴肺经之交接于足阳明胃经。

迎香:鼻翼外缘中心旁开5分,鼻唇沟中。

作用:调五官疾患,调神志,内热,消化。

重点穴:商阳,二间,三间,合谷,阳溪,曲池。

定位:商阳:手食指,指甲角1分处。

二间:握拳,在手指第三关节前横纹头赤白内际处。

三间:握拳,在手食指第三关节后陷中。

合谷:手掌平置,伸开拇,食二指,用另手拇指关节横纹放在虎口边缘上,拇指尖点到处,稍偏拇指处。

阳溪:伸开拇,食二指,使拇指上翘,在掌骨根后陷中。

曲池:曲肘成90°,肘横纹头稍向外。

3.足阳明胃经:〔左右各45穴〕走向:起于承泣穴,止于历兑穴,从头走向足,受手阳明大肠经之交,接于足太阴脾经。

承泣:下眼眶边缘正中点作用:调五官疾患,调神志,皮肤,牙痛,内热,眼疾,脚气。

重点穴:历兑,内庭,陷谷,冲阳,解溪,足三里。

位置:历兑:在足第二趾外侧距甲角1分处。

内庭:在足背第二、三趾缝后5分处。

陷骨:内庭穴上推,第二、三骨缝处。

冲阳:足背最高处〔动脉跳动处〕解溪:足踝关节前横纹中央,两筋之间。

4.足太阴脾经:〔左右各21穴)走向:起于大趾隐白穴,止于大包穴,从足走向胸,受足阳明胃经之交,上行接于手少阴心经。

大包:腋下中线直下第六肋间处。

十二经络的作用及功能主治

十二经络的作用及功能主治

十二经络的作用及功能主治一、十二经络的概述经络是中国古代医学中的重要概念之一,被认为是人体内部气血运行的通道。

十二经络是指人体经络系统中的十二条主要经络,分布在人体的头部、胸部、腹部、四肢等部位。

每条经络都有特定的作用和功能主治。

二、十二经络的作用1.手太阴肺经:手太阴肺经贯穿上肢,起源于胸部,主要功能是主管呼吸,调节气机,潜在作用包括疏散风寒,润肺止咳等。

2.手阳明大肠经:手阳明大肠经走行于上肢,起源于鼻孔周围,主要功能是主管排泄,调节水液代谢,主治功能包括通便利肠,清热解毒等。

3.足阳明胃经:足阳明胃经走行于下肢,起源于目眶周围,主要功能是主管消化,调节脾胃,主治功能包括健脾开胃,消化调节等。

4.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阳膀胱经分布于头、背、臀部和下肢,主要功能是主导排泄,调节水液代谢,主治功能包括利尿通淋,舒筋活络等。

5.手少阴心经:手少阴心经分布于上肢,起源于心脏周围,主要功能是主管血液循环,调节心脏功能,主治功能包括安神定志,养心安眠等。

6.手太阳小肠经:手太阳小肠经分布于上肢,起源于指尖处,主要功能是主管消化吸收、排泄,主治功能包括养血明目,利尿通淋等。

7.足少阴肾经:足少阴肾经分布于下肢,起源于肾脏周围,主要功能是主管水液代谢,调节肾脏功能,主治功能包括温肾阳,益精补肾等。

8.足太阴脾经:足太阴脾经分布于下肢,起源于脾脏周围,主要功能是主管消化吸收,调节脾胃功能,主治功能包括补脾健胃,化湿利水等。

9.手厥阴心包经:手厥阴心包经分布于上肢,起源于心包周围,主要功能是主管心包保护和调节,主治功能包括疏肝理气,舒筋活络等。

10.手少阳三焦经:手少阳三焦经分布于上肢和头部,起源于目睛周围,主要功能是主管水液代谢,调节三焦功能,主治功能包括通神活络,疏风清热等。

11.足少阳胆经:足少阳胆经分布于头部、胸部和背部,起源于目眶周围,主要功能是主管胆汁的产生和排泄,主治功能包括清热解毒,疏肝理气等。

12.足厥阴肝经:足厥阴肝经分布于下肢,起源于肝脏周围,主要功能是主管气血运行,调节肝脏功能,主治功能包括润燥通经,疏肝养血等。

十二经络的走向、分布及作用和经络养生

十二经络的走向、分布及作用和经络养生

十二经络的走向、分布及作用和经络养生一、十二经络的走向、分布及作用1.手太阴肺经a.走向:起于肺,上行至喉咙,贯通到手指尖。

b.分布:肺经主要分布于手臂,包括手掌和手指。

c.作用:调节呼吸功能,主宰皮肤和毛发的健康。

2.手阳明大肠经a.走向:起于食管下部,上行至鼻孔,贯通到手指尖。

b.分布:大肠经主要分布于手臂,包括手掌和手指。

c.作用:主要负责排除体内废物和毒素,调节水分代谢。

3.足阳明胃经a.走向:起于下颌骨,贯通至胸腹部,再连接到大腿足背。

b.分布:胃经主要分布于胸腹部和大腿。

c.作用:主要负责消化食物,调节胃肠功能。

4.足太阴脾经a.走向:起于大脚趾外侧,上行至腹部,再连接到肺。

b.分布:脾经主要分布于下肢和腹部。

c.作用:主要负责消化食物,调节水分代谢,维护血液循环。

5.手少阴心经a.走向:起于心脏,上行至手臂,贯通到小指尖。

b.分布:心经主要分布于手臂,包括手掌和小指。

c.作用:主宰心脏功能,调节血液循环。

6.手太阳小肠经a.走向:起于小指外侧,上行至太阳穴,再连接到大肠。

b.分布:小肠经主要分布于手臂,包括手掌和小指。

c.作用:主要负责消化和吸收营养,调节肠道功能。

7.足太阳膀胱经a.走向:起于眉毛,贯通至后背,再连接到小腿足背。

b.分布:膀胱经主要分布于背部和小腿。

c.作用:调节排泄功能,维护背部和小腿的健康。

8.足少阴肾经a.走向:起于小腹部,连接到脚底。

b.分布:肾经主要分布于下腹部和脚底。

c.作用:主宰生育和排泄功能,维护骨骼和肌肉的健康。

9.手厥阴心包经a.走向:起于胸腹部,贯通到手指尖。

b.分布:心包经主要分布于手臂,包括手掌和手指。

c.作用:调节心脏功能,维护血液循环。

10.手少阳三焦经a.走向:起于头部,贯通到手指尖。

b.分布:三焦经主要分布于头部和手臂。

c.作用:调节身体的温度、代谢和水分,维护头部和手臂的健康。

11.足少阳胆经a.走向:起于眼角,贯通至耳部,再连接到脚背。

十二经络的走向、分布及作用和经络养生

十二经络的走向、分布及作用和经络养生

十二经络的走向、分布及作用和经络养生经络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概念,它是人体内部的特定通道,贯穿于全身,并与脏腑器官相互联系。

经络的走向、分布及作用对于人体的健康至关重要。

本文将详细介绍十二经络的走向、分布及作用,以及经络养生的相关知识。

一、手太阳膀胱经手太阳膀胱经起于小指端,沿手臂后侧上行,经过颈部到达头部。

它主要负责眼睛、头部和背部的生理功能,并参与调节阳气的活动。

二、手阳明大肠经手阳明大肠经起于食指末端,向上行经手臂前侧,沿上臂走向肩部。

它主要影响鼻、面部、颈部和肩部的功能,能够调节气血的循环。

三、手少阳三焦经手少阳三焦经起于无名指末端,向上行经手臂侧面,通过肩部到达头部。

它的作用主要涉及耳朵、面部的功能,能够调节水液代谢。

四、手太阳小肠经手太阳小肠经起于无名指末端,向上行经手臂后侧,通过肩部到达头部。

它的作用主要包括耳朵、面部和头部的功能,具有调节气血的作用。

五、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阳膀胱经起于眶下,向上行经头部,循颈部、背部下行至足底。

它对于头部、颈部、背部和下肢有着重要的调节功能,可以影响阳气的循环。

六、足阳明胃经足阳明胃经起于鼻翼下,向下行经面颊、喉咙,绕过乳房部,沿着腹部下行至足背部。

它主要调节口腔、消化系统以及乳房的功能,对于脾胃功能的平衡非常重要。

七、足厥阴肝经足厥阴肝经起于足大趾两侧,向上行经脚背,通过膝部绕行胸胁至夹腋下。

它主要调节肝脏和胸胁部位的功能,对于情绪的调节和血液的循环起着重要作用。

八、足少阳胆经足少阳胆经起于足小趾外侧,向上行经足背,通过膝部连接大腿和腹部,再经腹部上行至胸胁。

它的主要功能涉及头部、颈部和胸腹部,能够调节胆囊和胆汁的分泌。

九、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阳膀胱经起于目外眦,向下行经耳后、颈部,沿背部、臀部到达足背部。

它的作用主要包括头部、颈部、背部和下肢的功能,具有调节阳气的作用。

十、足阳明小肠经足阳明小肠经起于目外眦,向下行经耳后、颈部,沿手臂后侧到达掌心。

它主要影响耳朵、面部的功能,对于水液代谢有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人体十二条经络[高清](内容详细)

人体十二条经络[高清](内容详细)

7
主治疾病
• 主要治疗呼吸道疾病的感冒、支气管炎、 发烧、头痛;头面部疾病的面神经炎、面 瘫、耳鸣、耳聋;其他疾病的神经性皮炎、 经脉所过的关节活动障碍。
医学精制
8
• 商阳 位置食指指甲跟外侧 作用便秘 • 合谷 位置拇指、食指掌纹端
作用强壮穴,可以止痛,如面部的疼痛、 牙痛
• 温溜 位置拇指侧,腕横纹上四寸 作用骨外旁此为聚阳气穴,可补阳气 (如
• 血海 位置掌心按在膝盖上,拇指尖处 作用治疗出血症,贫血症,血瘀症
医学精制
21
手少阴心经
• 心经的循行置
医学精制
22
心经始于极泉穴,结束于少冲穴
治疗疾病
• 治疗心血管病的冠心病、心绞痛、心动过 缓;神经及精神疾病的失眠健忘、神经衰 弱;
医学精制
23
心经主要的穴位
• 极泉穴 位置腋窝下正中 作用调节心律,探知心血管方面的问题(探知方
• 下巨墟 位置上巨墟下三横指 作用治疗小肠方面疾病、小腹痛
• 丰隆 位置外脚踝尖上8寸旁开1指 作用去除高血脂化痰穴,可化有
形及无形之痰。注意此穴在胃经旁找(离 穴不离经)。
• 内庭
医学精制
16
小贴士
1、揉肠胃先揉左腿,会对脾胃调节更好一 点; 2、肝胆经从右边开始揉; 3、一美容捷径:敲打面部(十指肚,由 双眼下至下巴),脖子、胸前至腿根(用 掌),腿正面外侧及小腿胫骨外侧的整个 胃经(用空拳)。
• 少商 位置拇指外侧指甲根处 作用治疗咽喉痛的要穴,宜刺血(外感风寒或肾
虚引起的通治)
医学精制
5
手阳明大肠经
功能 • 打通大肠经可有效防治皮肤疾病, • 可以帮助人体增强阳气 • 把多余火气祛掉,有很好的通便效果。

十二经络的作用

十二经络的作用

十二经络的作用十二经络是人体中的主要经络系统,起着重要的作用。

它们分布在全身,与脏腑器官相连,调节人体的气血循环和生理功能。

以下是十二经络的作用。

首先是手阳明大肠经。

它起源于食指的末端,经过手背大泽穴,沿着臂腕向上经过肘部,与手太冲掌心相连,最后与口腕结络。

手阳明大肠经的作用是促进肠道蠕动,调节排便,帮助消化。

其次是手太阳小肠经。

它起源于小指的末端,经过手背少海穴,沿着臂腕向上经过肘部,与三阳络相连。

手太阳小肠经的作用是调节水液代谢,帮助身体排除多余的水分和废物。

接下来是足阳明胃经。

它起源于大趾的末端,经过脚背足三里穴,沿着脚踝向上,经过膝关节后,与足太冲交会。

足阳明胃经的作用是调节胃肠道功能,帮助消化和吸收养分。

随后是足太阳膀胱经。

它起源于内眦穴,沿着头顶经过风府穴,沿着脊柱向下,经过臀部和膝关节后,最后与外踝八里穴相连。

足太阳膀胱经的作用是排除身体中的废物和毒素,调节膀胱功能和水液代谢。

然后是手少阳三焦经。

它起源于无名指的末端,经过手背间使穴,沿着臂腕向上,经过肘部和肩部后,与耳前本经相连。

手少阳三焦经的作用是调节身体的水液代谢和内脏功能。

再次是手太阴肺经。

它起源于拇指的末端,经过手掌厥阴门穴,向上经过手腕,与手少冲穴相连,最后与胸腹相交。

手太阴肺经的作用是调节呼吸功能和气体交换。

紧接着是足太阴脾经。

它起源于大趾的末端,经过脚底阴陵穴,沿着内踝向上,经过膝关节,与足厥阴肝经相连。

足太阴脾经的作用是调节消化系统功能,帮助吸收养分和排除废物。

然后是足少阴肾经。

它起源于小趾的末端,沿着内踝向上,经过膝关节,最后与肾腹泽相连。

足少阴肾经的作用是调节水液代谢和体质平衡。

再之后是手厥阴心包经。

它起源于中指的末端,经过掌心神门穴,向上经过手腕,与手少冲穴相连,最后与心腹相交。

手厥阴心包经的作用是调节心脏功能和情绪平衡。

接下来是手少阴心经。

它起源于小指的末端,经过手心大骨空穴,向上经过腕部,最后与心腹相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络的作用及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
一、经络的生理功能
(一)联络脏腑、沟通表里
《灵枢·海论》指出:“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

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肉筋骨等组织器官,之所以保持相对的协调与统一,完成正常的生理活动,是依靠经络系统的联络沟通而实现的。

经络中的经脉、经别与奇经八脉、十五络脉,纵横交错,入里出表,通上达下,联系了人体各脏腑组织、经筋、皮部,联系了肢体筋肉皮
肤,加之细小的浮络和孙络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

(二)运行气血、濡养全身
《灵枢·本藏》指出:“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荣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全身各组织器官只有得到气血的濡润才能完成正常的生理功能。

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路,能将其营养物质输布到全身各组织脏
器,从而完成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的生理功能。

(三)抗御外邪、保卫机体
由于经络能“行血气而营阴阳”,营气行于脉中,卫气行于脉外,使营卫之气密布周身,外邪侵犯人体由表及里,先从皮毛开始,卫气充实于络脉,络脉散布于全身,密布于皮部,当外邪侵犯机体时,卫气首当其冲发挥抗御外邪,保卫机体的屏
障作用。

(四)接受刺激,调整虚实
在皮部的腧穴或经脉线上施以针灸、推拿、激光、电脉冲等皆可通过经络内外联系,调整内在脏腑经络的虚实,达到通经
活络、扶正祛邪的作用。

二、经络的病理变化
(一)经络的病候及其机制
当经络的生理功能失调时,即会产生一些病理变化。

实证由病邪壅阻或气血不畅而致,多见沿经脉所过处发生的肿痛,即“血伤为肿”,“不通则痛”,如手阳明经病的齿痛,上肢外侧前肿痛;虚证多为经气虚陷,气血不足而成,往往局部会出现不仁、不用等痿废现象,即气血不能荣于经脉,如痿废,大指次指不用等。

十二经脉中的经气变动失常往往还能循以厥逆而上出现“厥”证,如《灵枢·经脉》记载的“臂厥”、“踝厥”、“珮厥”、“阳厥”、
“骨厥” 等。

十二经脉中的经气衰竭时,经脉所联系的器官功能也必然呈现衰竭。

如《灵枢·经脉》所载“手太阴气绝,则皮毛焦。

太阴者,行气温于皮毛者也,故气不荣,则皮毛焦;……”说明了当经络功能失常时,则循行所过之处与其所联器官即会出现
病理变化。

三、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
(一)说明病理变化
由于经络是人体通内达外的一个通道,在生理功能失调时,其又是病邪传注的途径,病邪可由皮部→络脉→经脉→脏腑传变。

它具有反映病候的特点,故临床某些疾病的病理过程中,常常在经络循行通路上会出现明显的压痛、结节、条索状等反应物,以及相应的部位皮肤色泽、形态、温度、电阻等的变化。

通过望色、循经触摸反应物和按压等,可推断疾病的病
理变化。

(二)指导临床辨证归经
由于经络有一定的循行部位及所属络的脏腑,故根据体表相关部位发生的病理变化,可推断疾病所在的经脉。

如头痛一证,痛在前额者多与阳明经有关,痛在两侧者多与少阳经有关,痛在后项者多与太阳经有关,痛在巅顶者多与督脉、足厥阴经有关。

临床上亦可根据所出现的证候,结合其所联系的脏俯,进行辨证归经。

如咳嗽、鼻流清涕、胸闷、或胸外上方上肢内侧前缘疼痛等,与手太阴肺经有关;脘腹胀满、胁肋疼痛、食欲不振、嗳气吞酸等,与足阳明胃经和足厥阴肝经有
关。

(三)指导针灸治疗
针灸治疗是通过针刺和艾灸等刺激体表腧穴,以疏通经气,调节人体脏腑气血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通常以循经取穴为主,局部取穴和远部取穴相结合。

如《四总穴歌》所说:“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

”就是循经取穴的典范。

由于经络、脏腑与皮部有密切联系,故经络、脏腑的疾患可以用皮肤针叩刺皮部或皮内埋针进行治


肘横纹(平肘尖)至腕掌(背)侧横纹12 直寸用于确定前臂部腧穴的纵向距离
下肢部耻骨联合上缘至股骨内上髁上缘
胫骨内侧髁下缘至内踝尖
股骨大转子至国横纹
国横纹至外踝尖
18
13
19
16
直寸
直寸
直寸
直寸
用于确定大腿内侧足三阴经腧穴的纵向
距离
用于确定小腿内侧足三阴经腧穴的纵向
距离
用于确定大腿外后侧足三阳经腧穴的纵
向距离(臀沟至国横纹,相当14寸)
用于确定小腿外后侧足三阳经腧穴的纵
向距离
图7-1骨度折量(正面)图7-1骨度折量(背面)
图7-1 头部直寸
(二)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
以人体自然解剖标志为依据来确定腧穴位置的方法,称“自然标志取穴法”。

人体自然解剖标志有两种:一种是不受人体活动影响而固定不移的标志,如骨节和肌肉的突起,凹陷,五官,发际,指(趾)甲,乳头,肚脐等,称作“固定标志”,例如:两眉之间是印堂,两乳中间取膻中,眉头定攒竹、肚脐中央定神阙等;一种是需要采取相应的动作姿势才会出现的标志,包括皮肤皱襞,肌肉部的凹陷,肌腱的显露以及某些关节间隙等,称作“活动标志”,如握拳在掌后横纹头取后溪,抬臂在肩部前凹陷
取肩髃、肩髎,张口在耳前凹陷中取听宫、听会、耳门等。

(三)指寸定位法
以患者的手指为标准来定取穴位的方法称为“指寸定位法”。

因各人手指的长度和宽度与其它部位有着一定的比例,所以可用患者本人的手指来测量穴位,医者可根据患者的高矮胖瘦适当伸缩,也可用自己的手指来测定穴位。

本法种类很多,各有一定
的适应范围。

(1)中指同身寸法:是以患者中指中节两端桡侧指腹横纹间距离作1寸量取穴位的方法。

可用于四肢部腧穴纵向比量及背、
腰、骶部腧穴的横向比量。

(图7-2)
(2)拇指同身寸法:是以患者拇指指骨关节的横纹宽度作为1寸量取穴位的方法。

适用于四肢部的
直寸比量。

(图7-3)
(3)横指同身寸又名“一夫法”,是令患者将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四指并拢,以中指中节近
端横纹为标准,四指横度为3寸量取穴位的方法。

此方法适用于下肢、上肢的直寸定穴、背部的横
寸定穴。

(图7-4)
图7-2 中指寸图7-3 拇指寸
图7-4 一夫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