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人权事业 促进社会和谐

合集下载

高中道德与法治教案:《人权的价值与保护》

高中道德与法治教案:《人权的价值与保护》

高中道德与法治教案:《人权的价值与保护》人权是指为了保障每个个体的尊严和自由而赋予其特定权利的原则。

这些权利包括生命、自由、受教育的权利等。

保护人权不仅是国际社会普遍认同的价值观,也是道德与法治教育中重要的内容之一。

本文将探讨人权的价值和保护,并讨论人权在现代社会中面临的挑战。

一、人权的价值1. 尊重和保护个体尊严每个人都有受到尊重并被当作平等主体对待的基本权利。

人权的价值在于强调了每个个体应该获得平等和公正对待的原则。

无论种族、性别、宗教信仰或其他因素,全球各国都应该确保每个人享有这些基本权利。

2. 促进社会和谐与发展通过保护人权,社会可以建立在公平、正义和平等的基础上,从而增进社会和谐与稳定。

只有当每个成员都能够实现自己的潜力并参与到社会发展中时,整个社会才能迎来持续繁荣。

3. 促使政府行使公正权力人权的存在可以限制政府滥用权力,并鼓励政府行使公正权力以保护和促进人民的利益。

保障人权是政府的职责和责任,它要求政府监督社会各个领域中可能侵犯人权的行为,并惩罚那些违反人权原则的行为。

二、人权的保护1. 法律保护法律是保护人权最重要的手段之一。

各国都制定了相应的法律来确保人们的基本权利不受侵犯。

通过法律规范,社会成员可以在法律的庇护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2. 国际组织与条约国际组织(如联合国)以及相关条约和协议在全球层面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推动并监督保护人权事业。

这些组织与条约为各国提供了框架和指导,促进了对于跨国问题(如战争、种族歧视等)的共同关注和处理。

3. 教育与意识提升教育是推动道德与法治进步和实现持久和平发展的重要环节。

通过教育,人们可以了解并真正理解人权的价值,并学会如何维护自己和他人的基本权益。

在课堂中设置相关知识与案例教学,有助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权观念。

三、人权面临的挑战1. 恶劣环境下的保护困难在一些恶劣环境下(如战争、贫困地区等),人权保护变得更为困难。

因为这些地区存在着社会体系崩溃、法律不健全以及强力机构滥用职权等问题,进而影响了对个体基本权益的保护。

什么是人权?为什么它们如此重要?

什么是人权?为什么它们如此重要?

什么是人权?为什么它们如此重要?人权是指人类固有的、不可剥夺的权利,是每个人生来就应该拥有的基本权利。

人权是在人类历史长河中不断发展和演变的产物,是对人类不同阶段经验的总结和升华。

在现代社会,人权是一项极为重要的议题。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介绍什么是人权,以及为什么它们如此重要。

一、什么是人权?1.定义人权是指人类基本的权利和自由,即构成人类尊严和价值的一系列权利,这些权利由于人的本质而固有,而不是由于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等因素而产生的。

2.传统权利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安全权、财产权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石,是一切其他权利的前提和基础。

3.民主权利包括选举权、结社自由、言论自由等,在现代社会已经成为人权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为什么人权如此重要?1.保障个人尊严人权的核心是尊重人的尊严,确保每个人都能被视为平等的人类成员。

通过保护人权,可以避免人类因宗教、种族、性别等因素而分裂。

2.促进社会稳定和发展人权保障了每个人的自由和权利,使得社会和谐稳定。

可以促进社会发展,鼓励创新和合作,从而提升社会整体的素质和进步。

3.维护国际和平与合作人权是一个国家和国际社会合作的桥梁,它鼓励不同的文化和社会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并为维护国际和平作出重要贡献。

4.保护弱势群体许多人常常被歧视,例如妇女、儿童、残疾人、少数民族等,人权的保护可以确保他们的权利得到保障,避免被剥削和忽视。

5.促进司法公正人权包括对公正司法的要求和保障,这些权利保证了每个人在法律面前都是平等的,不能受到不公正的对待。

三、如何保护人权?1.强化国家法制建设人权保护必须建立在法制的基础之上,国家法律制度必须明确规定人权的内容和保障措施,使得人权保护成为一项基本国策。

2.强化人权意识每个人都应该明白自己享有的人权,以及人权保护的意义和作用,这样才能更好地维护自己的权利,也能更好地支持和促进人权保护的事业。

3.推进国际合作人权事业不能孤立于国内,国际合作对于推动人权保护事业发展、提升国际人权法的效力和权威,具有重要的作用。

关于人权的动议(3篇)

关于人权的动议(3篇)

第1篇一、引言人权是全人类共同追求的价值目标,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

我国一直秉持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基本原则,致力于推动人权事业的发展。

然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人权保障工作仍面临诸多挑战。

为进一步加强人权保障,现提出以下动议。

二、动议内容1. 完善人权保障的法律体系(1)制定和完善人权保障法律法规。

对现行法律法规进行梳理,找出其中与人权保障不相符的规定,予以修改或废除。

同时,针对新形势下的人权保障需求,制定新的法律法规,如《人权保障法》等。

(2)加强人权教育。

将人权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从小培养学生的权利意识和法治观念,提高全民人权素养。

2. 加强人权司法保障(1)保障审判独立。

完善审判机制,确保法官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防止行政干预司法。

(2)加强律师辩护权保障。

保障律师依法为当事人提供辩护,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

(3)加强人权司法监督。

建立健全人权司法监督机制,对侵犯人权的行为进行查处,确保司法公正。

3. 推进人权保障的社会治理创新(1)加强社会治理法治化。

推动社会治理创新,完善社会治理体系,提高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

(2)加强社会组织培育。

鼓励和支持社会组织参与人权保障工作,发挥社会组织在人权保障中的作用。

(3)加强人权保障的国际合作。

积极参与国际人权事务,借鉴国际人权保障经验,推动我国人权事业的发展。

4. 关注特殊群体人权保障(1)保障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人权。

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保障特殊群体享有平等权利。

(2)加强少数民族人权保障。

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文化、语言、宗教信仰等权益,促进民族团结。

(3)关注弱势群体人权保障。

加大对贫困人口、失业人员、流浪乞讨人员等弱势群体的关注力度,保障其基本生活权利。

5. 加强人权保障的国际交流与合作(1)积极参与国际人权事务。

在国际人权领域发挥积极作用,推动国际人权事业的发展。

(2)加强人权保障的国际交流。

与其他国家和地区开展人权保障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借鉴先进经验。

以人为本 和谐发展

以人为本 和谐发展

以人为本和谐发展以人为本,和谐发展是一个社会发展的重要理念。

它强调了在发展过程中,应该把人放在中心地位,关注人的需求和利益,保证人的权利,尊重人的尊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在当今社会,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和科技的不断发展,我们需要更加关注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理念,把握发展的方向,追求全面、持续、协调的发展,让每个人都能够分享发展的成果,共同构建一个和谐、美好的社会。

以人为本,就是要将人的利益放在首位,关注人的需求。

人是社会的根本,一切的发展都应该以满足人们的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在经济发展中,要注重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人民的福利水平,让人民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在社会建设中,要重视人的生存环境和生活质量,提供更好的教育、医疗、就业等公共服务,为人们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

在法律制度和社会管理中,要保障人权,保护弱势群体的权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只有关注人的需求,才能够为人民谋福祉,为社会创造更大的价值。

和谐发展,就是要在经济发展的寻求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

要实现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就需要把握好各种矛盾的平衡点,注重协调发展。

在经济发展中,要坚持内外兼修,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实现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的双赢。

在社会发展中,要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解决好城乡差距问题,构建和谐的社会结构。

在文化建设中,要尊重多样性,促进各种文化和谐共生,增强社会的凝聚力和包容性。

只有形成内外兼修、城乡一体化、多元共存的发展格局,才能够实现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以人为本,和谐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共同参与。

政府在推动以人为本、和谐发展方面起着关键作用。

政府要制定相关政策和法律,引导社会资源向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倾斜。

政府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推动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政府要加强环境保护,保护生态环境,保障人民的生存环境。

政府还要加强社会管理,保障人权,促进社会稳定。

社会福利事业

社会福利事业

社会福利事业引言社会福利事业是指社会各界通过政府及非政府机构共同参与和推动的一项重要事业,旨在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保障社会稳定和谐。

社会福利的发展在促进社会发展和维护社会安全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社会福利事业的定义、发展历程、现状和未来展望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社会福利事业的定义社会福利事业是指社会尽可能提供给所有的社会成员所需要的基本生活条件和必要的服务的一种制度安排。

它涉及到人们的教育、医疗、养老、失业救济、社会救助等方面。

社会福利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提供福利资源和服务,确保每个人都能够享受到基本的人权和社会权益。

二、社会福利事业的发展历程社会福利事业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古代社会的慈善事业。

公元前500年,古罗马就有开始推行福利政策,提供给贫民免费食物。

在现代,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社会福利事业逐渐成为国家的重要议题。

例如,19世纪末,德国实施了世界上第一个全民社会保险制度,为工人提供养老、医疗和失业救济。

随着社会福利意识的提升和社会需求的增加,各个国家纷纷制定了一系列社会福利政策和法律法规,以保护和维护人民的基本权益。

同时,国际组织如联合国等也在推动全球社会福利工作的发展,通过开展国际合作和交流,促进不同国家之间的经验分享和共同发展。

三、社会福利事业的现状目前,全球范围内,各国在社会福利事业的发展上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许多国家建立了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提供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福利住房、教育和职业培训等服务,为人民的生活提供了重要的保障和支持。

然而,社会福利事业还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第一,资源分配不均衡。

一些发展中国家在社会福利方面投入不足,导致社会福利事业的覆盖面和质量有限。

第二,城乡差距明显。

在一些地区,城市居民享受较高水平的社会福利,而农村地区的福利待遇相对较低。

第三,人口老龄化和少子化问题。

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日益明显,社会养老、医疗等福利服务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以人为本实现社会和谐发展

以人为本实现社会和谐发展

以人为本实现社会和谐发展社会和谐发展是指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注重社会公平与公正,关注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成员之间的和谐关系和良好的社会秩序。

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是实现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础,它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关注个体的权益和福祉,推动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积极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和和谐。

一、关注人的价值和尊严人的价值与尊严是社会和谐发展的核心。

实现社会和谐发展必须将人的尊严置于首位,尊重和保障人的基本权利。

人人平等、人权尊重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

我们要坚决反对一切形式的歧视和剥削,为每个人提供公正的机会,使每个人都能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和个性,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二、追求社会公平与公正社会公平与公正是社会和谐的重要体现。

在过去的发展中,不平等现象和社会脱钩现象十分普遍。

为了实现社会和谐发展,我们需要秉持公平、公正的原则,通过制定和完善法律法规,建立一个公正、公平的社会结构。

我们要坚持“一人一票”,保证每个人的参与权和公民权利。

三、构建和谐的社会关系和谐的社会关系是实现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保障。

社会和谐要求我们建立和谐、友善的人际关系,从而减少冲突和矛盾。

要推动公民道德和素质的提高,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社会责任感。

此外,我们还需加强家庭教育,培养健康、和谐的家庭关系,为构建和谐社会打下基础。

四、推动全社会参与全社会共同参与是实现社会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

社会和谐需要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和共同努力。

政府要加强社会管理和服务,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同时,企业要承担社会责任,关注员工福利,推动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公民也要积极履行自己的社会义务,关心社会公益事业,增进社会和谐。

五、促进公平正义和社会稳定公平正义和社会稳定是实现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保障。

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它要求我们处理经济分配的问题,缩小贫富差距,减少社会不平等现象。

同时,我们要维护社会稳定,积极化解社会矛盾,加强法制建设,确保社会秩序的和谐与稳定。

浅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原则

浅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原则

浅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原则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科学发展,坚持改革开放,坚持民主法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的原则。

标签:以人为本改革开放民主法治发展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前人先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对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经验的概况和总结,是依据新世纪新阶段国情而作出的战略抉择。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应对来自外部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战略举措。

一、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这既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又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我们党把以人为本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第一条基本原则,这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生动体现。

因为我们党对以人为本做出了马克思主义的阐述,从而发挥和发展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我们党所强调的以人为本中的“人”,决不是指抽象的人,而是特指广大人民群众。

当然包括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人的生命、人权和人的尊严。

这里的“人”不是客体,而是主体。

也就是说,不能把人民群众仅仅看作是被同情、被关爱或被救济的对象,而应该看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主体,即依靠力量。

这里的“人”是发展的主体,但不是自然界的主宰。

因而要保持人与自然界和谐相处。

以人为本中的“本”,不是指事物的本原或本体,而是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必须坚持科学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决不是不讲发展只讲和谐,而且恰恰是要以发展作为基础和前提条件的。

因为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是发展。

发展是硬道理。

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发展关系中华民族的兴衰存亡。

只有发展社会才会充满活力。

因此,我们对发展决不能有任何动摇。

当然,我们今天讲发展是指科学发展,即又好又快地发展。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阶段的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阶段的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阶段的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阶段的核心价值观是指在社会主义建设发展过程中,为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以人民满意、社会和谐、国家稳定、发展持续为导向,形成的一系列具有指导意义和行为准则的价值观念。

这些核心价值观包括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富强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阶段的核心价值观之一。

富强不仅指经济的繁荣发展,也包括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国家综合实力的增强。

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阶段,追求富强需要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足的目标。

民主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阶段的核心价值观之二。

民主包括政治民主和社会民主两个方面。

政治民主要求充分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加强人民群众的民主监督和民主参与,推进政府决策的科学化、规范化、透明化,实现全体人民的平等参与、平等发展和平等权利。

社会民主要求构建和谐的社会关系,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使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安全感。

文明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阶段的核心价值观之三。

文明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人类文明传承发展的宝贵财富。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阶段,需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同时,注重推动科学文化普及和科学精神培育,促进全民素质的提高,推动全社会的全面发展。

和谐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阶段的核心价值观之四。

和谐强调的是人与人、人与自然、社会各方面之间的和谐关系。

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阶段,建设和谐社会需要注重全面协调发展,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推动收入分配差距的缩小,构建和谐家庭和谐社区,实现社会稳定和谐的目标。

自由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阶段的核心价值观之五。

自由强调的是人的个性发展,人的权利和自由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阶段得到更好的保障和发展。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阶段,需要积极推进法治化、法治社会建设,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和人权,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党的十七大报告全文

党的十七大报告全文

党的十七大报告全文同志们,现在,我代表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在我国改革发展关键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09:1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和国家到二零二零年的奋斗目标,是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09:10]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机遇大于挑战全党必须坚定不移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带领人民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求真务实,锐意进取,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完成时代赋予的崇高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十七大报告全文: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一、过去五年的工作二、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三、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新要求五、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六、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七、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八、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九、开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新局面十、推进一国两制和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十一、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十二、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一、过去五年的工作十六大以来的五年是不平凡的五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心局面,开拓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十六大确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地位,作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决策为贯彻十六大精神,中央召开七次全会,分别就深化机构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制定“十一五”规划、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关系全局的重大问题作出决定和部署,提出并贯彻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推动党和国家工作取得新的重大成就经济实力大幅提升经济保持平稳快速发展,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百分之十以上,经济效益明显提高,财政收入连年显著增加,物价基本稳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区域发展协调性增强创新型国家建设进展良好,自主创新能力较大提高能源、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和重点工程建设成效显著载人航天飞行成功实现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取得新进展“十五”计划胜利完成,“十一五”规划进展顺利改革开放取得重大突破农村综合改革逐步深化,农业税、牧业税、特产税全部取消,支农惠农政策不断加强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国有企业和金融、财税、投资、价格、科技等领域改革取得重大进展非公有制经济进一步发展市场体系不断健全,宏观调控继续改善,政府职能加快转变,进出口总额大幅增长,实施走出去战略迈出坚实步伐,开放型经济进入新阶段,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城乡居民收入较大增加,家庭财产普遍增多,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初步建立,贫困人口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居民消费结构优化,衣食住行用水平不断提高,享有的公共服务明显增强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新进步,政治体制改革稳步推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断完善,基层民主活力增强,人权事业健康发展,爱国统一战线发展壮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形成,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切实贯彻,行政管理体制、司法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文化建设开创新局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扎实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成效明显,思想道德建设广泛开展,全社会文明程度进一步提高,文化体制改革取得重要进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全民健身和竞技体育取得新成绩,社会建设全面展开,各级各类教育迅速发展,农村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就业规模日益扩大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抗击非典取得重大胜利,公共卫生体系和基本医疗服务不断健全,人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社会管理逐步完善,社会大局稳定,人民安居党的十七大报告新提法、新名词、新亮点解读中国共产党十七大报告全文解读整理中国共产党十七大报告全文报告我们看到了百姓生活新图景,在胡锦涛同志15日在党的十七大上所作的报告,提出了适应时代要求和人民愿望的行动纲领和大政方针,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会内外代表、专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在这个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光辉文献中,处处体现着中国共产党对人民幸福安康的深切关注,大政方针中折射民生亮点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眺望,一幅百姓美好生活的新图景清晰显现更加丰富的小康内涵小康,中国百姓的千年梦想十七大报告进一步丰富了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涵——新世纪头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变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增加了“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新要求;更加强调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明确提出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的要求;更加强调了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等;第一次提出生态文明的要求国家统计局副局长许宪春说,从GDP总量翻两番变为GDP人均翻两番这考虑了人口增长的因素,是一个更高标准的小康二是增加了“降低消耗、保护环境”这样的条件,是一个实现难度更大的小康这将会为今后5年百姓生活带来更为显著、更为全面的变化“有增长、无发展”,我们有太多的教训山东莱芜市委书记于建成代表说,从“又快又好”,到“又好又快”,经济社会的发展注入更多对人的关怀核心是以人为本,这找到了发展的真正意义更多实惠来自于“一体化”在过去5年中,从免除农业税,到实行种粮直补;从实行真正的义务教育,到师范生免费;从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到构建农村低保,中国农村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中央出台的一系列统筹城乡发展的政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广东湛江市委书记徐少华代表说,“一体化”是十七大报告中发展农村经济的关键词这不但表现在规划与发展一体化,而且表现在公共服务方面,城市人享有的社会保障阳光,将会同样照耀到农民身上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体系,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十七大报告在“一体化”方面提出的实实在在措施,为9亿农民带来了新的福音更加注重“全民共享”“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十七大报告中这些充满感情的话语,彰显了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铮铮誓言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社会管理??改善民生,推进社会建设,第一次作为单独章节出现在党代会的报告中财政部副部长王军代表说,在和谐社会建设中贯彻发展成果“全民共享”,最紧要的是以民生为核心,逐步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共服务体系,致力于解决就业、医疗、住房、教育以及社会保障等诸多民生问题,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能忘了处于农村绝对贫困的人群十七大报告提出,逐步提高扶贫标准,这为2000多万被扶贫的人口带来了福音记者了解到,提高扶贫标准,将使扶贫工作对象和工作方式发生很大的变化,有关部门正在考虑制订新的扶贫办法贫困标准的提高,除了考虑温饱外,还要考虑到上学、就医以及自然灾害等因素,国家投入将会增加,使贫困人口超越温饱、稳定脱贫,最终走向小康更加均等化的公共服务中国幅员辽阔,区域发展不平衡,是制约经济社会平稳快速发展的一个“短板”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必须注重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引导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区域之间的差距,除了经济发展指标的差距外,基本公共服务的差距,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在不同的地区,所能享受到的道路、交通、饮水、教育、医疗等公共产品的差距,是我们需要首先解决的问题和田地区行署专员艾尔肯·吐尼亚孜代表说,新疆的发展难点在南疆,南疆的难点在和田和田财政自给率不到10%,但是这几年通过转移支付,基础设施大变样,维吾尔族群众住上了抗震安居房,吃上干净的水,受到“双语”教育可以预见,随着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推行,不同的地区尽管可能还会在发展上有较大的差距,但是享受的基本服务的水平将会逐步缩小更多活力激发财富创造改革是推动国家发展的动力,也是创造财富的动力十七大报告高度评价了改革开放对中国发展的重要意义:“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河南省地方铁路局曾经是一个亏损大企业全局五个运输单位亏损,上千人放长假通过运输方式、产权制度等一系列改革,企业快速发展、职工收入大幅度提高河南省地方铁路局局长张清源代表说:“这几年搞啥成啥,就是靠改革改革不是一劳永逸,不断改革才能使事业长青,在新的起点上必须有新改革十七大报告为我们指明了改革的方向”坚持平等保护物权,深化垄断行业改革,破除体制障碍,促进个体、私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多渠道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中国证监会副主席屠光绍代表说:靠改革开放,就能为中国经济发展和百姓生活改善提供充沛动力更有保障的基本文化权益十七大报告提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将保障人民的基本文化权益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充分说明我们党对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的重视国家宗教事务局局长叶小文代表说,一个民族的复兴,必须有文化的复兴作支撑日渐富裕起来的中国人更需要培养文明风尚“和谐文化是和谐社会的灵魂,也是全体人民团结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撑”著名作家凌解放代表说:“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将进一步使我们的文化事业更加兴旺,也将使人民的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十七大报告用了相当的篇幅阐述要“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提出“扩大人民民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发展基层民主,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等具体措施于孔峰代表说,报告对促进民主政治有部署、有措施,特别是建议逐步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等振奋人心,这能够更好地反映占我国人口大多数的农业人口的呼声与意愿“尽主人责、说主人话、干主人事”,来自黑龙江的付晓秋代表说,“坚定不移地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就是充分让人民当家作主,让人民在最大程度上参政议政,行使自己的权利,积极参与国家大事,在祖国建设发展过程中,积极发挥自己的作用,并保障自己的权利”更加公平的社会环境收入分配是民心所系,直接关系百姓切身利益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十七大报告提出的这些措施,明显有利于普通劳动者收入的增加,从而使更多的人进入到中等收入的行列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政策,使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现在来看,居民收入差距是社会发展中的一个突出问题”中央党校教授周天勇说,要通过加大公共服务减轻低收入者负担,通过税收等办法调节高收入“从根本上,还是要鼓励创业”更加优美的生活环境没有良好的生态条件,人不可能有高度的物质享受、政治享受和精神享受没有生态安全,人类自身就会陷入不可逆转的生存危机十七大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来自辽河油田的孙崇仁代表说,生态文明建设,是举国关注的重大问题,作为一个能源基地,我们对这个问题体会更加深刻,行动也将更加坚决“这几年我也走了几个地方,环境污染的问题还比较突出随着我们加大治理污染的举措和力度,我们的天空在变蓝,云彩在变白,河水在变清”凌解放代表说,党的十七大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将会为我们迎来更多的蓝天与白云十七大报告,更像一份沉甸甸的政治文明宣言,让我们领悟,也让我们憧憬——民主,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民主,不仅强调了党内的民主建设,更加尊重党员主体地位,保障党员民主权利,推进党务公开,营造党内民主讨论环境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制度,实行党的代表大会代表任期制,试行党代表大会常任制,而且更强调以扩大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体现党内民主的公信力、说服力和执行力,从而产生带动人民民主的凝聚力,对民主的科学诠释,必然产生更广泛民主的热情和动力民生,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十六大之后的五年来,老百姓也深切感受到了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民生福利的逐步完善和进步,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享受”民生,这样的民生很生动权利,始终矢志不渝地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拓宽民主渠道,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是十六大之后五年来党和各级政府践行的积极行为,这从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抓紧制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中都可以感受得到,也可以从完善制约和监督机制,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以及健全质询、问责、经济责任审计、引咎辞职、罢免★精品文档★等制度在执行中体现出来,强调人民权利的回归,这是政治文明的重要体现文明,此次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文明范畴,不仅强调了建设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重要性,而且还强调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性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可以预见,生态文明意识的提高,必将有力地促进包括政治文明在内的其他文明进程从民主、民生、权利和文明的视角来研读十七大报告,就会深切感受到十七大报告蕴涵的殷殷以人为本情怀,报告就像一份充满政治文明的政治宣言,既有详实的说服力,又充满了美好的愿景,让人民感受到了政治文明离自己是那么近,十七大报告又像一堂生动的政治教育课,让人民感受到政治的平易近人,人人都是十七大代表,处处都是十七大的分会场,十七大,正在和人民大融合201611 / 11。

人权事业发展

人权事业发展

人权事业发展自古以来,人权一直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核心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权事业也在不断地发展壮大。

人权事业的发展不仅是普世价值的体现,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首先,人权发展从保障方面进行。

各国政府要维护公民的基本人权,为人民创造更加安全、平等、自由的社会环境。

政府要立法制定相应的法律,保障人民合法权益,严厉打击侵犯人权的违法行为。

同时,政府还要完善监管体系,确保政府的工作公正、透明。

其次,人权发展需要教育和文化的支撑。

教育和文化是人权发展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

只有通过培养人才,推动人权意识的提升,才能够推动社会的进步和文明的发展。

同时,依据教育和文化传统,每个国家和地区应该有自己的人权观念,这是实现人权保障的坚实基础。

最后,人权事业的发展是需要国际社会共同参与的。

现在人权问题已经超越了任何一个国家,这需要全世界各国共同努力。

国际法体系要得到全面完善,各国要进一步加强合作,推进人权事业的全球性发展。

总之,人权事业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需要各方面的参与和努力。

要让人权事业发展更加健康和有力,各国政府需要制定更加完善、科学的政策法规,培养和推广人权意识,完善国家和国际的人权保障机制。

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实现人民的人权和人类社会的和谐进步。

还有一些其他方面的改进,也能够促进人权事业的健康发展。

首先,必须坚守以人为本的原则,凸显公正与平等的意义。

我们应该为每一个人提供平等的机会和权利,忽视任何种族、性别或是身份的差异,确保每一个人都能够享有基本人权。

其次,加强社会各界的宣传教育,推动人权意识的提升和普及。

通过教育和文化宣传,才能够真正提高公众对人权的了解和认识,使得人权的保障成为一种共同的价值观。

此外,社会组织广泛参与也可以推动人权事业的发展。

社会组织可以发挥重要作用,成为一种倡导人权、反映人权问题的渠道,向政府反映问题,协助调解衡平。

最后,推进人权事业的发展需要国际社会的普遍参与。

全球人权问题必须得到全球合作的解决,各国政府应该共同拥抱人权事业,发动全球各国加强合作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倡导社会责任建设和谐社会

倡导社会责任建设和谐社会

倡导社会责任建设和谐社会社会责任的倡导和建设是实现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

本文将探讨社会责任的含义、倡导社会责任的必要性以及建设和谐社会所需要的具体举措。

一、社会责任的含义社会责任是指个人、组织或企业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承担起对社会、环境和利益相关方的责任。

这种责任不仅仅是遵守法律,还包括尊重人权、保护环境、关爱弱势群体等方面的行为。

二、倡导社会责任的必要性1.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社会责任的倡导可以增强社会团结,减少社会矛盾,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

2.提升企业声誉:企业通过履行社会责任,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赢得消费者的信任和支持。

3.实现可持续发展:社会责任的倡导可以促进资源的合理利用,保护环境,为子孙后代创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

三、倡导社会责任的具体举措1.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企业应采取积极的措施,推行绿色生产,减少污染物排放,保护环境;关注员工福利,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待遇;开展公益活动,回馈社会。

2.政府加强监管和引导:政府应制定相关法规,强化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监管;同时加强对公益事业的投入和管理,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务。

3.教育培训:加强社会责任教育培训,提高公民意识和责任意识,引导人们认识到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性。

4.媒体宣传:媒体可以通过举办活动、报道典型案例等形式,宣传和倡导社会责任,引导公众关注社会责任问题。

5.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组织可以起到监督和推动的作用,通过举办论坛、研讨会等形式,促进企业和个人履行社会责任。

四、社会责任的重要性和影响1.促进社会发展:社会责任的履行可以促进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提高国家整体竞争力。

2.推动企业发展:企业通过履行社会责任可以提升企业形象和声誉,吸引更多消费者和投资者的关注和支持,实现可持续发展。

3.改善社会福利:社会责任的倡导和履行有助于改善弱势群体的生活条件,提高社会公平和福利水平。

从以上分析可见,倡导社会责任建设和谐社会是非常重要的。

个人、组织和政府都应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

人权保障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人权保障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成 员 个体 的权 利 , 要 是人 就 可 以享 有 的 权 利 , 普 遍 的权 只 是 利 所 以 我 们 应 当 从 人 的 本 质 那 里 寻 找 人 权 的 基 础 , 权 产 人 生 于 人形 成 、 持 和 发展 自己本 质 的需 要 , 这 种 需 要 又 脱 维 而 离 不 了一 定 的社 会 , 人 的本 质 是 其 一 切 社 会 关 系 的 总 和 。 故
且 在 不 同 的 历 史 时 段 有 不 同 的 思 想 积 淀 , 不 同 的 思 想 积 而 淀 又 折 射 出 不 同 的 国 家 、 同 的 阶 级 以 及 不 同 的学 术 派 别 不
“ ” 生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没 有 被 表 述 为 “ 权 ” 这 些 行 为 和 利 益 的 人 的 但 人 的 存 在 和 享 有 , 们 就 不 可 能 以 我 们相 互 认 同 的“ ” 身份 、 我 人 的
本 条 件 。 其 他 一 些 行 为 或 利 益 的 得 失 并 不 影 响 到 我 们 作 为
人 权 一词 起 源 于西 方 资 产 阶 级 革 命 时 期 , 传 人 我 国 , 后 逐 渐 为人 们 所 重 视 。人 权 理 论 广 涉 哲 学 、 学 、 学 、 治 史 法 政 学、 类学 、 会学 、 理学乃至宗教学等众多学术领域 , 人 社 伦 而
20 0 9年 第 6期 ( 第6 总 O期 )
理 论 观 察
The r tc O bs r a i n o e i e v to
N O. 2 9 6, 00 Se ilNO. 0 ra 6
人权保障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王 宇
( 共 齐 齐哈 尔 市 委党 校 , 龙 江 中 黑 [ 摘 齐 齐哈 尔 1 10 ) 6 06

认识不同的社会组织

认识不同的社会组织

认识不同的社会组织社会组织是指由公民自愿组织起来的、具有独立法人身份的非营利性团体,其活动范围涉及社会公益、慈善、文化教育、科技创新等多个领域。

社会组织在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和繁荣。

本文将介绍几种不同类型的社会组织,包括非政府组织、公益组织和行业协会,并分析它们的特点和贡献。

一、非政府组织非政府组织(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简称 NGO)是由公民自愿组成的独立的非营利性团体。

它们致力于推动社会变革、促进社会公正,并关注环境保护、人权保障、教育医疗等各个领域的问题。

非政府组织以其独立性、专业性和灵活性获得了广泛的认可和支持。

非政府组织通常由志愿者组成,他们为了共同的目标和价值理念而聚集在一起。

与政府机构不同,非政府组织不受政府的直接控制和干预,因此具有更大的自主性和独立性。

它们通过开展各种活动和项目,为社会提供服务,并促进社会发展和改革。

二、公益组织公益组织是致力于推动社会公益事业发展的非营利性组织。

它们关注社会上的弱势群体,提供教育、医疗、扶贫等各类服务。

公益组织的目标是实现社会公益,推动社会公正,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公益组织依靠社会资源和捐赠资金来支持其运作和项目开展。

它们通常有一支专业的团队,并与政府机构、企业以及其他社会组织合作,共同推动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

公益组织不仅提供实质性的帮助,还通过宣传教育和社会行动的方式,引起社会对公益事业的关注和参与。

三、行业协会行业协会是由同一行业的组织和机构自愿组成的团体。

它们代表着该行业的共同利益和发展方向,致力于推动行业的健康发展、提升行业的声誉和竞争力。

行业协会通常由该行业的企业、专家、学者和相关机构组成。

它们通过举办行业论坛、开展技术培训和研究,促进信息共享和合作交流。

行业协会还与政府部门合作,就行业政策、标准和法规进行研究和倡导,维护行业成员的权益。

行业协会在促进行业发展、推动行业创新和协调产业关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社会工作的意义与发展

社会工作的意义与发展

社会工作的意义与发展社会工作是一项旨在促进社会福利、改善社会状况、维护人权和社会公正的专业工作。

它以人为本,关注社会和个体的需求和诉求,为弱势群体、贫困人口、残障人士和社会边缘群体等提供支持和服务,推动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

社会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社会工程,其意义和发展不断引起各界关注。

一、社会工作的意义1.促进社会福利社会工作旨在促进社会福利,对于社会和组织而言,他们提供福利服务的能力和质量越高,社会的稳定和谐程度也就越高。

社会工作者的出现为社会福利带来了更专业和科学的管理方式,有效提高福利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2.改善社会状况社会工作可以发挥很大的积极作用,帮助人们处理生活中的问题、缓解社会矛盾、维护和谐社会生态,改善社会状况。

社会工作既可以通过直接服务为个体提供有效的支持和帮助,也可以通过间接影响塑造更好的社会环境,这一点十分重要。

3.维护人权和社会公正社会工作可以发挥维护人权和社会公正的作用,成为为贫困、弱势、受欺负或受歧视的人提供支持的重要工具。

社会工作是一个具有人本主义精神的领域,致力于打破固有的社会刻板印象,促进公正、平等和多样性。

二、社会工作的发展社会工作的发展不仅依赖于科技发展,还需要关注社会环境和理念的变革。

在当前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社会工作的面临着一些挑战,同时也有着大量的机遇。

1.发展机遇随着社会和人民需求的变化和进步,社会福利和社会服务的需求不断增长和升级。

健康、教育、就业、退休、心理健康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服务需求不断增长,并逐渐形成对于综合性、多层次和专业化的服务综合性、全面性和多样性的要求。

这些需求为社会工作的发展提供了理性和机遇。

2.发展挑战随着社会工作的发展,也会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可能面临的是服务品质和效率的提高。

二是人才引进和培养的引进和培养。

三、社会工作的未来社会工作产业的未来发展可以做出一些预测。

首先,社会工作行业将成为一个成熟和稳定的行业,行业规划较为清晰、服务标准和质量得到了相应的提高。

如何以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如何以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通过打击犯罪、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

通过公正司法、保障人权,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维护社会稳定推动经济发展通过制定和执行文化法律法规,保障公民文化权益,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

通过加强法治宣传教育,提高全民法治意识,培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

促进文化繁荣VS保障和改善民生通过制定和执行教育、就业、医疗、社会保障等法律法规,保障公民基本权利和生活需求。

通过加强法治监督,确保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供给的质量和效率。

宪法法律权威依法执政司法公正030201宪法法律至上原则平等权利国家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包括人身自由、言论自由、信仰自由、财产权等,不受非法侵犯和剥夺。

基本权利保障救济途径公民权利保障原则分权制衡民主监督司法监督权力制约与监督原则保障人民权益依法保障人民的人身权、财产权、民主权利等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强化社会治安管理通过完善法律法规,加强社会治安管理,打击违法犯罪活动,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

化解社会矛盾纠纷建立健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通过调解、仲裁、诉讼等方式化解社会矛盾纠纷,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维护社会稳定与安全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推动创新驱动发展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培育良好社会风尚保护文化遗产推动文化繁荣与传承加强立法研究,提高立法工作的专业性和科学性,确保法律条款的明确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强化立法技术支撑建立完善的立法程序03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01保障和改善民生02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强重点领域立法加强立法审查推进立法信息化提高立法质量和效率转变政府职能推动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提高政府效能和服务水平。

加强市场监管完善市场监管体系,维护市场秩序,保护消费者权益。

强化公共服务优化公共资源配置,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和效率,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1 2 3完善行政决策程序加强合法性审查推行法律顾问制度健全依法决策机制严格执法程序加强执法监督推进综合执法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司法机构优化司法人员配置推进司法公开透明完善司法组织体系优化司法职权配置明确职权划分探索审判方式改革强化执行力度健全司法保障机制强化司法监督推进反腐倡廉建设加强司法保障和监督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树立宪法法律至上观念强化规则意识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健全普法宣传教育机制01创新法治宣传教育形式02加强法治文化阵地建设03引导和支持公民、社会组织参与法治实践拓宽公民参与立法途径推进司法公开和阳光司法支持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

最高人民法院世界人权宣言

最高人民法院世界人权宣言

最高人民法院世界人权宣言尊敬的各位领导、尊敬的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大家好!“人权”是指人们普遍享有的生存、发展、平等等权利,是人类社会的基本价值之一。

保障和促进人权,是一切社会和国家的基本宗旨和主要任务。

最高人民法院一直致力于推动全球人权事业的发展,坚定不移地维护人权,为世界人权事业的进步做出了积极贡献。

为了更好地宣传和推动世界人权事业的发展,最高人民法院制定了《最高人民法院世界人权宣言》,号召全球各国和地区共同致力于保护和促进人权,共同建设一个更加公正、平等、和谐的世界。

下面,我将全文宣读如下: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维护和促进人类的共同利益,为了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为了推动全球人权事业的发展,特制定本宣言。

第二条本宣言适用于全球各国和地区,其基本宗旨是保障和促进人权,创造更加公正、平等和和谐的社会,推动全球人权事业的进步和发展。

第三条本宣言的原则是以人为本,坚持平等,尊重多样性,倡导和平,维护公正,促进发展,维护人类健康和幸福。

第二章人权保障和促进第四条各国和地区应当建立健全的法律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全面保障人民的基本权利,包括但不限于生存权、发展权、教育权、劳动权、社会福利权等。

第五条各国和地区应当加强人权教育和宣传工作,培养公民的人权意识,增强人权保障和促进的能力,促进社会的人权意识和法治意识的形成。

第六条各国和地区应当积极参与国际人权合作,加强政策对话和交流合作,共同推动全球人权事业的发展和进步。

第三章平等和公正第七条各国和地区应当坚决反对一切形式的歧视和排斥,坚决维护人类的平等权利,保障每个人的尊严和价值。

第八条各国和地区应当加强社会公正和公平,坚决维护社会的公平和正义,促进社会的公正和公平。

第九条各国和地区应当加强社会治理和公共管理,推动政府的廉洁和公正,保障社会的和谐和稳定。

第四章和平与发展第十条各国和地区应当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坚决维护和平与安全,推动全球和平与发展的进步和发展。

依法尊重和保障人权是确保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前提

依法尊重和保障人权是确保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前提

依法尊重和保障人权是确保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前提进入新世纪以来,党中央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将尊重和保障社会主义人权提到了空前的高度,尊重和保障社会主义人权被庄严地载入现行宪法,成为党执政兴国的重要理念、国家根本大法的重要内容。

在央中新疆工作座谈会召开,新疆发展与稳定面临重大历史机遇的新形势下,在全体公职人员中宣传、贯彻尊重和保障社会主义人权的宪法原则,对切实保障各族人民的权利,有效打击犯罪,推进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构建和谐社会,促进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由此可见,尊重和保障人权,是人类文明、文明的进步要求,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现行宪法对尊重和保障人权作了明确规定,有力地推动了我国人权事业的发展,使在一般法律法规中关于公民权利及人权保障规定的实现有了根本的保证。

我们要积极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全面贯彻宪法精神,把尊重和保障人权作为履行职责的最高守则,彻底摒弃“重打击、轻保护”的陈旧观念,为尊重和保障人权提供良好的保障。

依法尊重和保障人权是确保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前提。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人人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是公平与正义彰显的社会,是人们懂得合法地维护自身利益,又能够理性地尊重他人权益的社会。

因此,只有人权观念深入人心、公民人权意识普遍提高,只有公平与正义得到彰显、尊重和保障人权具备良好的社会氛围、制度安排和法律保证,社会生活才能真正走上和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和谐发展。

依法尊重和保障人权是落实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本质要求。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强调尊重人的价值、人的尊严,强调一切从人的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出发。

以人为本的基本要求就是尊重和保障人权。

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代表政府作出的“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让社会更加公正,更加和谐”的庄严承诺,被国际舆论赞誉为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尊重和保障人权执政理念的鲜明体现。

人权与社会责任

人权与社会责任

人权与社会责任在当今社会中,人权和社会责任是我们不可忽视的重要议题。

人权是指每个人均享有的基本权利,如言论自由、思想自由、平等权利等。

而社会责任则是指个体或组织对社会和环境负有的义务和责任。

这两个概念看似有些相互矛盾,然而它们却是相辅相成的。

首先,人权和社会责任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逐渐形成的。

随着人类文明的演进,人们渐渐认识到保护人权的重要性。

人权的普遍性意味着不论国籍、种族、性别和宗教信仰如何,每个人都应受到平等对待。

然而,就单独依靠人权来维护社会秩序是不够的。

社会责任则更强调个体的义务和责任。

个体或组织需要对其行为的后果负责,并积极地参与到社会事务中,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公正。

因此,人权和社会责任相辅相成,互为补充。

其次,人权和社会责任对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具有重要的意义。

保护人权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石。

一个社会中如果人们无法享受到基本的权利和自由,将会导致不公平和不满的产生,进而威胁到社会的稳定。

而社会责任的履行则能促进社会的繁荣与进步。

当个体或组织担负起社会责任,积极参与到公益事业中,推动社会问题的解决,社会将获得更多的和谐与发展机会。

此外,人权和社会责任也具有相互影响的关系。

在保护人权的同时,也应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意识。

举一个例子来说,言论自由是人权的一部分,每个人都有权利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然而,在表达观点时,个体也应该有一定的社会责任。

不能通过言论造谣、诽谤他人,而应该尊重他人的权利和尊严。

从这个角度来看,人权和社会责任是相辅相成的,需要相互协调和平衡。

人权和社会责任在日常生活中也有着重要的体现。

个体在自由行使自己的权益的同时,也应该遵守法律规定和社会道德标准,不损害他人的权益。

组织在发展和经营的同时,也应该担负起社会责任,关注员工权益、环境保护等方面的问题。

只有各个个体和组织都能够充分认识到人权的重要性,并自觉承担起社会责任,社会才能更加和谐、稳定和进步。

综上所述,人权和社会责任是紧密相关的概念,相辅相成、相互依存。

人权保护承诺书

人权保护承诺书

人权保护承诺书尊敬的各位阅读者:人权是每一个人的基本权利,是无可争辩的普世价值。

为了确保人权得到充分尊重和保护,我们郑重向大家承诺,积极倡导和推动人权保护工作,为建立一个公正、平等和和谐的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一、平等权利我们坚信,每个人都应该享有平等的权利和机会。

我们将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歧视和偏见,支持平等待遇、平等机会的原则。

不论种族、国籍、性别、宗教、残疾状况或其他身份特征,我们将致力于维护和推动平等权利的实现。

二、生命尊严生命是最宝贵的财富,每个人都应该被尊重和保护。

我们将坚决反对任何违背人类尊严的行为,包括但不限于暴力、迫害、酷刑、强迫失踪和性别暴力等。

我们将竭尽全力,倡导和支持保护生命尊严的努力,维护个体权利和社会公正。

三、言论自由言论自由是公民的基本权利之一,我们将坚定维护每个人的言论自由。

我们承诺不干预或限制他人合法表达观点的权利,同时我们也将充分行使言论自由,勇敢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推动思想交流、知识传播和社会进步。

四、公正司法公正的司法是确保公民权利的重要保障。

我们要求制定公正的法律和法规,确保每个人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我们承诺积极监督司法实践,维护司法公正和法治原则,促进法律的公正适用和保护人权的实现。

五、儿童权益儿童是社会的未来和希望,我们将为儿童的权益发声。

我们支持并致力于保障儿童的基本权利,包括但不限于生存权、发展权、保护权和参与权等。

我们承诺积极关注儿童权益问题,倡导社会关爱、保护和尊重儿童的权益,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六、社会包容社会包容是建设一个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

我们将推动包容性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促进社会各种群体的互助合作和相互尊重。

我们要求消除贫困和不公正现象,为每个人提供公平的发展机会,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共同繁荣。

七、环境保护环境保护关乎人类的生存和未来。

我们承诺积极参与环保行动,推动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

我们要求政府和企业加强环境保护措施,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生物多样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展人权事业促进社会和谐
一、人权的历史由来
自从中世纪将人从神那里解救出来之后,人们便转而对人自身的存在和价值予以关注。

这种对人的存在和价值的关注体现在法律领域便是对人权的尊重。

以18世纪末的美国独立和法国革命为历史契机,特别是通过1776年《美国独立宣言》、1789年法国《人权和公民权利宣言》以及1789年美国《宪法修正案》(即”权利法案”)等国内法文件,人权的概念逐步在近代资本主义国家的法律制度中得到一般的确认。

然而,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人权问题基本上是被当作纯属国内管辖事项来对待的。

人权问题广泛引起国际社会关注并全面进入国际法领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事情。

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深刻反省成为人权问题受到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基本起因。

国际社会对人权的普遍关注和重视首先体现于战后制定的《联合国宪章》。

《宪章》序言和一些条款规定了与人权保障有关的内容。

而1948年《世界人权宣言》和1966年两个国际人权公约(《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国际公约》和《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则是最重要的关于人权的国际文件,他们共同构成了“国际人权宪章”。

目前世界上已有不少国家加入了这些公约,从而使得各国在人权保护的基本精神和具体制度上协同一致。

二、人权的基本存在形态
人权,就其本来意义来讲,就是人的权利,即所有人可以享受的权利,也是基于人的本性,并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基于一定的经济结构
和文化发展,为了自由生存、自由活动、自由发展以能够真正掌握自己命运而必须平等具有的权利。

人权不仅包括生存权和发展权,同时还包括人身权利、政治权利、经济权利和社会权利等各方面的权利。

人权总的价值取向就是人能够真正把握自己的命运,拥有自由和平等等。

人权有三种基本存在形态或者说三个层次,这就是应有权利(人权的应然性、道德权利)、法律权利和实有权利(人权的实然性)。

人权的应有权利,是指人做为人所应该享有的权利,这是人权的本源。

实有权利是指人实际能够享受到的权利。

在有的情况下,法律详细而明确地规定了各种人应当享有的权利,但人们并不一定能够实际享有。

这取决于法律实行得怎样。

从应有权利转化为法定权利,再从法定权利转化为实有权利。

我们一般谈论的人权和人权保障,主要是从法定权利的角度进行的。

这是人权在社会生活中得到实现的基本形式。

这表明法与人权的关系十分密切,是人们理想中应该享有的人权与社会实际生活中实际享有的人权的中介和桥梁。

法律是认可与保障人的应有权利的最重要的手段。

法定权利是应有权利的法律化,因而是一种更有保障的人权。

三、发展人权事业,促进社会和谐
党的十五大报告和十六大报告都提出: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

在此基础上,2004年3月14日,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

其中,最耀眼的一句话就是“国家尊重和
保障人权”。

在这里,我们有必要探讨一下“人权”和“公民”的关系。

在讲法律主体的时候,我们更多的是说“公民”,“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而很少说“人权”。

因为在我们日常的观念当中,似乎人权更多的是一个政治学概念,而不是一个法学概念。

那么,2004年修改宪法的时候为什么使用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而没有用“国家尊重和保障公民权”?公民是指具有一国国籍并依据该国宪法和法律享有权利和义务的自然人。

中国公民就是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

众所周知,近30年的改革开放给我们的经济社会以及日常生活多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其中一个生动的事实就是在中国的外国人——不管是何种身份的外国人——越来越多了。

如果他们没有加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那么,很明显他们就是一个“公民”以外的人。

接下来的问题是,中国要不要保障他们的人权?人权是之所以为人的
一种起码的资格,是“自然人”所享有的基本权利,是“无论被承认与否都在一切时间和场合属于全体人类的权利。

人们仅凭其作为人就享有这些权利,而不论其在国籍、宗教、性别、社会身份、职业、财富、财产或其他任何种族、文化或社会特性方面的差异”。

由此,答案是肯定的。

从公民观到人权观是一个巨大的跨越。

在笔者看来,宪法作这样的修改体现了“尊重和保障人权”开始由一个政治规范提升为宪法规范,将尊重和保障人权的主体由执政党提升为国家,获致了最高的法律效力,从而使尊重和保障人权由
执政党的意志上升为人民的意志,由执政党的政治理念和价值上升
为国家建设和发展的政治理念和价值。

在当下的中国,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领导下,全国各族人们正在大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我们认为:“和谐社会是以人为本的社会。

用法律语言表述,以人为本,就是以人们的权利为本,以人权为本。

尊重和保障人权是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


【参考文献】:
1.徐显明.公民权利义务通论[m]. 北京:群众出版社,1991.
2.夏勇.走向权利的时代[m]. 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5.
3.张晋藩.中华法治文明的演进[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
4.季卫东.法治秩序的建构[m]. 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
社,199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