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教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活动课
每册中设置一节活动课,学生通过实践活动, 对有关历史问题或历史内容进行自主探究,以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活动课(21课:让我们共同来感受历史)
活动课(21课:让我们共同来感受历史)
活动课(21课:让我们共同来感受历史)
活动课(21课:让我们共同来感受历史)
大事年表
例如:七年级上册P99
辅助部分的类型
相关史事 提供与课文内容相 关的史事,作为知 识的补充,如名词 解释、事件说明、 现象描述、历史小 故事、文物赏析等。 示例:《百家争鸣 》的一则“相关史 事”
辅助部分的类型
人物扫描 介绍重要的历史人物,作为知识的补充或拓展。 示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辅助部分的类型
材料研读:列出简要的文献材料,并提出问 题,引导学生分析材料,思考问题。 示例:《远古的传说》的一则“材料研读”
淡化了五种社会形态、历代农民起义、经济史、科技 史、文化史




进一步注重与其它学科的衔接,删除《九章算 术》、《水经注》、阿基米德等知识点
增减内容
单元概述的设置,弥补了知识点删减后,线上出现的 某些断点。
完善每条线上的缺项,也会锻炼学生的探 究能力。 •农业文明、物质文明:农业文明主导下 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成就;社会生活: 衣食住行。 •玉器、瓷器、丝织业、中医中药 •商业的发展货币的变迁:原始贝币、战 国货币、秦半两、汉五铢
(2) 立足时序,建立时空观念
上册(共21课,4个单元。其中正课20节,活动课1节)
第1课 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 第3课 远古的传说 第4课 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 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 第6课 动荡的春秋时期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第8课 百家争鸣 第9课 秦统一中国 第10 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 第11 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第12 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第13 课 东汉的兴亡 第14 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第15 课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 第16 课 三国鼎立 第17 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第18 课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第19 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第20 课 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 第21 课 活动课:让我们共同来感受历史
历史插图
• 丰富多彩的插图(上册138幅) (1)想象画
陶器:国博馆藏最早的陶器、半坡人面鱼纹陶盆、河姆渡猪 纹陶钵、良渚刻符罐、陕西宝鸡船型彩陶壶、陶寺彩绘龙纹陶盘、 秦陵兵马俑、秦砖汉瓦、东汉彩绘陶击鼓说唱俑、魏晋南北朝陶 牛车等。
(2)文物图
青铜器:甘肃出土中国最早的铜刀、二里头出土的中国最早 的青铜礼器、最精美的青铜器四羊方尊、出土最重的青铜器司母 戊鼎、记述武王伐纣过程的利簋、文字最多的毛公鼎、战国铜冰 鉴、战国水陆攻战铜壶、秦铜权、铜钱等。
“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投鞭断流”“东山再起”这些成 语,其典故都与淝水之战有关。在这一战役中,号称拥有百 万大军的前秦军队是如何被东晋的八万守军打败的呢?十六 国北朝时期,北方各族之间既有斗争又有交融。这些看似矛 盾的现象,是否蕴含着某些必然性?
结合本课内容要点,以问题设置为主,激发学生 兴趣,引导学生参与教学。
教材的课文部分七年级上册第一课第一

课文辅助部分
课文辅助部分是指配合课文学习所设计的有关 栏目,有激发兴趣、拓展知识、提供材料、促 进思考、展开活动、巩固提高等多方面的功能。 新教材围绕课文的教学,设计了多样的栏目, 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供了更多的资源和平 台。
辅助部分的类型
课前导言 示例:《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导言
历史事件

禹建立夏、秦统一六国

商汤灭夏、盘庚迁殷、武王伐纣
西周分封、张骞通西域

张骞通西域
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119年,张骞两次出使西域。 第一次目的: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第二次目的:加强汉朝与西域各国之间的友好往来。
对于张骞通西域这一历史事件,教材除了讲述张骞通西域的 相关经过,更着重于张骞通西域所产生的重大历史影响。
辅助部分的类型
问题思考: 结合课文内容 提出思考题,引 导学生讨论。 示例: 《三国鼎立》 的一则“问题思 考”
辅助部分的类型
课后活动:作为课 后作业,以形式灵 活的题型,帮助学 生巩固所学。 示例: 《战国时期的社会 变化》的“课后活 动”
辅助部分的类型
知识拓展:介绍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知识,拓 展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 趣。 示例:《动荡的春秋时期》的“知识拓展”
辅助部分
这些课文辅助部分的设计,是新教材作为 “教本”与“学本”相结合的体现,拓展了 教材的信息,加强了教材的可读性、有助于 学生的阅读与思考,为师生提供了开展教学 活动的契机,增加了课堂教学的弹性。教师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考虑如何运用这些栏 目来引导学生学习,以发挥出各栏目在教学 实际中的作用,促进学生更好地认识历史知 识。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自秦汉以来中国就是一个不断发展的统一多民族 国家。中国的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密切 交往,团结奋斗,共同开发祖国的疆域,共同创 造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中国各 民族在历史发展中,有着共同的命运和共同的利 益,产生了极大的凝聚力。要使学生认识到维护 民族团结,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证。
主权意识
历史上中国的疆域,不仅包括历代中央王朝或汉族 政权控制的疆域,也包括尚未纳入中央王朝版图的 各地方和少数民族政权的疆域,包括少数民族活动 的地区。经过历朝的经营,对西藏、新疆、东北、 西南等地区,以及台湾及所有其附属岛屿、南海诸 岛等进行有效的管辖。通过学习,使学生具有国家 领土主权的意识,包括国土和海疆意识。
二、部编本初中历史教材的变化
变化一:出现一些新的概念、提法、解释
变化二:内容有所增、减


删减了有关经济史、民族史、科技史、文化史的若干知识 点
• • • • • 农业与农学:品种产量、农具农技、水利、历法农书; 手工业:门类、技术、产品; 商业:城市、交通、货币 两汉时期的经济 精神文明:思想、科技、文学艺术 如:先秦时期的科学技术(医学、天文、历法)、文学艺术 (《诗经》与《楚辞》、绘画)
有些线索淡化了,有些线索有所加强、变得 突出。
*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起源、建立、发展、 由 若 干 点 巩固
1、整体思路
(2) 立足时序,建立时空观念
部编《中国历史》 整个教材按时序编排,即按 照从古至今的顺序,以编年体的形式,叙述历史 发展的基本脉络,呈现清晰的历史发展线索,传 授最基础的历史知识;在总体打通的前提下,分 阶段设置单元,概述每个历史发展时期的阶段性 特征。同时,以文字叙述与历史地图呈现相结合 的方式,引导学生关注这些历史进程的空间背景, 了解我国历代疆域变化,形成初步的的时空观。
(1)采用“点、线”结合的方源自文库编写
点:
虽然整套教科书给出了比较清晰的历史发展线索,即通常所说的 “线”,但七年级教科书并不追求历史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它更加关注的 是那些最基本、最典型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即人们常说的 具有典型意义的“点”。教科书采取的是“点线结合,以点带面”的编排 方式。总体而言,增加的少,删减的多。
1、整体思路
(2) 立足时序,建立时空观念 历史学科的基本特征是时序性和 线索性。对于初学历史的初中学生,应该让他
们正确地了解历史学科的基本特征,这是历史教 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2) 立足时序,建立时空观念
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与 社会变革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 立和巩固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 与民族交融
部编教材的体例结构
第1课 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 第3课 远古的传说 第4课 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 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 第6课 动荡的春秋时期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第8课 百家争鸣 第9课 秦统一中国 第10 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 第11 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第12 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第13 课 东汉的兴亡 第14 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第15 课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 第16 课 三国鼎立 第17 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第18 课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第19 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第20 课 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 第21 课 活动课:让我们共同来感受历史
部编本 初中历史教材解读
永平二中:马叶漳
2017年8月11号
一、部编本初中历史教材的体例结构 二、部编本初中历史教材的变化
一、部编本初中历史教材的体例结构
部编本初中历史教材的体例结构
1、整体思路: (1)采用“点、线”结合的方式编写。
(2)立足时序,建立时空观念。
(1)采用“点、线”结合的方式编写 部编历史教科书采用“点—线”结合的 方式编写。“点”是指重要的历史史实, “线”是指历发展的基本线索。以“线”穿 “点”,以“点”连“线”,使教材内容依 据人类历史发展的阶段和顺序,循序渐进地 展开。
总之,教科书各板块相辅相成,各施 其职,分工合作。正文是核心,导言与辅 助栏目(相关史事、材料研读、人物扫描、 问题思考)、课后活动、知识拓展,以及 大事年表,共同构成有机整体。所以,作 为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考虑如何运 用这些栏目来引导学生的学习,以发挥出 各类栏目在教学实际中的作用,促进学生 更好地认识历史。
变化三:有些线索有所加强、变得突出
重视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增加农民起义内容 强化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起源、建立、发展、巩固 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 突出若干重点:依法治国、国家意志、制度文明、主 权意识(台湾、新疆、西藏、钓鱼岛、南海) 中外交往:从汉到明 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及其重心南移 沿边沿海:秦、汉、东晋南朝
2、整体结 构:是在单 元框架下设 课,在每 课中设子 目。
部编教材的体例结构
3、具体呈现方式:单元导语、 课文 课文辅助部分 插图 活动课 大事年表
每一单元的前面设有单元导语,概述本 单元的内容。如:中国古代史第一单元
教材的课文部分
课文是教材的主体部分,其功能主要是呈现一 节课教学的基本内容,涵盖了课标所要求的主 干知识,并有一些相应的必要内容。新教材的 课文,一般是根据课题分为相关的三个子目, 分别叙述基本的史事。每课的课文大约在1000 字内,全以大字形式呈现,使课文更为通畅。
1. 食器; . 酒器; 3. 乐器; 4. 水器; 5. 兵器; 6. 工具; 7. 玺印 符节;8.度量衡;9.货币;10.铜镜;11.杂项。
(3)遗址古迹
起到走进历史,触摸历史的作用
历史插图
历史插图
图表
历史插图
历史插图
这些课文中的插图,是教学内容的有机组成 部分。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研究这些 插图的功能和所含的信息,考虑如何运用这 些图像材料,如何引导学生从图像中提取有 效信息,如何指导学生掌握识图、用图的方 法,如何通过插图的教学提升学生的观察能 力、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在设计插图的运 用时,要考虑与插图内容有关的问题设置和 学生活动,调动学生更好地对插图进行学习。
各民族之间形成了休戚与共的紧密关系。各民族都 对中国的历史发展做出了贡献。民族之间的平等相 处和友好往来是社会发展的主流。
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是历史教育的重要内容, 是使学生形成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七年级教材 中有专门的课介绍这方面的内容。教学中要注意 讲清楚文化成就的具体内容,概括出文化成就的 突出特色,认识其历史上的作用与影响,引导学 生从文化的发展看历史的进步,形成文化自信。
历史现象
春秋争霸、战国兼并、经济重心南移 文景之治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中外交往、反抗外来侵略

(1)采用“点、线”结合的方式编写
线:
串起一条条线。 每一条线,通 * 中华文明的连绵不断:物质文明、精神 常能纵向说明 文明、制度文明 某一能方面、 * 制度文明:禅让制、世袭制、分封制、 某一领域的问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 题。若干条线 呈现历史全貌。
历史人物

一个人:汉武帝、孔子、秦始皇、张骞 一群人:北京人、老子孔子和诸子百家、南迁北方 人、秦末农民 一村人: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 一族人:汉民族、东夷、西戎、北狄、南蛮 多民族人:春秋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 一类人:政治家、科学家、思想家、文学家、艺术 家、史学家 一国人与多国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