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规范标准)专科技术及特色疗法操作规范
中医特色技术操作规范
中医特色治疗技术1、传统针灸特色治疗技术(1)普通针刺毫针刺法是用毫针刺激人体腧穴等部位而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是针刺疗法的主体,临床应用最广。
毫针规格以针身的长短和粗细来区分。
针刺练习有纸垫练针法、棉团练针法、自身试针法。
针刺前体位的选择根据治疗部位而定,有卧位、坐位等。
进针时有单手进针法、双手进针法(指切进针法、夹持进针法、提捏进针法、舒张进针法)。
针刺角度有直刺(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斜刺(45°)、横刺(15°)。
针刺深度在临床实际操作中,必须结合病人的年龄、性别、体质、体形、病位、病性、腧穴部位等因素综合考虑。
行针基本手法有提插法、捻转法,辅助手法有循法、刮法、弹法、摇法、震颤法。
针刺最主要讲究得气,指针刺入腧穴后产生的经气感应,即针感。
病人感觉腧穴局部酸、麻、胀、重等,有时会有不同程度的感应扩散或传导。
医生感觉针下沉重、紧瑟等。
一般而言,得气迅速,疗效好;得气较慢,疗效差。
针刺补泻手法与机体的机能状态、腧穴特性、针刺手法相关。
针刺异常情况包括晕针、滞针、弯针、断针、血肿、刺伤重要器官等,但正规医生临床实践中很少发生上述情况,即使发生,也能及时果断的处理。
针灸治疗作用主要包括调和阴阳、疏通经络、扶正祛邪。
(2)温针针刺与艾灸相结合的一种方法,又称针柄灸。
即在留针过程中,将艾绒搓团捻裹于针柄上或将艾条切成长约 1.5cm的艾段插于针柄上点燃,通过针体将热力传入穴位。
本法具有温通经脉、行气活血的作用,适用于寒盛湿重、经络壅滞之证,如关节痹痛、肌肤不仁等,也可用于骨质增生、腰腿痛、冠心病、高脂血症、胃脘痛、腹痛、腹泻等。
本法兴盛于明代,明·高武《针灸聚英》及杨继洲之《针灸大成》均有载述:“其法,针穴上,以香白芷作圆饼,套针上,以艾灸之,多以取效……此法行于山野贫贱之人,经络受风寒者,或有效”。
操作过程中要严防艾火脱落灼伤皮肤,可预先用硬纸剪成圆形纸片,并剪一至中心的小缺口,置于针下穴区上;嘱患者不要任意移动肢体,以防灼伤。
专科技术及特色疗法操作规范
专科技术及特色疗法操作规范一、针刺法针法是以经络学说为指导,将毫针按一定穴位刺入患者体内,运用捻转与提插等针刺手法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其具有醒脑开窍,疏通经络,调和阴阳,扶正祛邪等作用。
1、适应症:中风半身不遂(脑梗塞及脑出血恢复期)、失语、吞咽障碍、面瘫等2、选穴:⑴取穴:①半身不遂:上肢可取双侧肩髃、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下肢可取环跳、风市、阳陵泉、承山、丰隆、三阴交、解溪、太冲、昆仑等。
②口角歪斜:颊车、地仓、迎香等。
③中风失语:内关、廉泉、金津、玉液等。
④醒脑开窍:双侧内关、人中穴。
操作:以强刺激为主。
进针后在浅深层先快速提插捻转5秒钟,将针提至中层以震颤法行针5秒,再在深浅层快速提插捻转5秒后出针。
⑵针刺方法:①视患者病情予以不同的补泻方法,病实者每日一次,选4-7穴,病虚者隔日一次,虚者选3-5穴,针后加灸。
②先针健侧用泻法,后针患侧用补法。
二、艾灸法艾灸疗法简称灸法,是运用艾绒或其他药物在体表的穴位上烧灼、温熨,借灸火的热力以及药物的作用,通过经络的传导,以起到温经散寒、扶阳固脱、行气通络、防病保健的作用。
1.隔姜隔盐灸神阙:用于中风后排尿障碍。
治疗方法:取神阙穴。
食用盐填满肚脐(神阙穴),把生姜切成厚度约0.7~0.8cm,形状近圆形的姜片,其最小直径不小于4cm。
将艾绒捏成底面直径约3cm,高约3cm的圆锥体,置于姜片之上。
再将姜片和艾绒置于填满食盐的神阙穴上。
点燃艾绒,待其全部烧尽,连续灸2壮,每日1次。
2.温和灸:治疗中风后肢体疼痛。
取穴:手足阳明经穴位为主,配以少阳经穴位,如肩髃、曲池、合谷、梁丘、足三里、绝骨等穴位。
操作方法: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施灸部位,距离0.5-1.0寸左右进行熏灼,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感,每日行艾条温和灸治疗,每穴位灸大约5分钟,以局部皮肤红晕潮红为度,经治疗10天为一疗程。
此法具有温通经络,散寒回阳的作用,3.回旋灸: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带状疱疹:操作方法:以艾火一端在皮肤表面作回旋移动,或似执笔画圆形、椭圆形等。
专科技术及特色疗法操作规范
专科技术及特色疗法操作规范1.引言本文档旨在规范专科技术及特色疗法的操作步骤,以确保操作的规范性和安全性。
专科技术及特色疗法是医学领域中的一项重要工作,通过对特定疾病或症状进行针对性的治疗,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2.术语定义•专科技术:指在特定领域中应用的一种技术,具有针对性和专业性。
•特色疗法:指在传统医学基础上,结合临床经验和科学研究,对特定疾病或症状进行的一种疗法。
•操作规范:指对操作过程中的各项要求和步骤进行规范化的描述。
3.操作规范3.1. 确定治疗目标在进行专科技术及特色疗法操作前,需要明确治疗的目标。
通过与患者进行详细的沟通和评估,了解其病情和需求,确立合理的治疗目标。
3.2. 患者评估和预处理在进行专科技术及特色疗法前,需要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
评估内容包括病情分析、身体状况、过敏史等。
根据评估结果,确定是否需要进行预处理措施,例如清洁和消毒等。
3.3. 操作步骤根据具体的专科技术及特色疗法,执行相应的操作步骤。
以下是一个示例操作步骤:1.配置治疗设备和工具:确保治疗设备和工具完好无损,并按照要求进行配置。
2.准备药物和介质:按照临床要求和剂量准备药物和介质,并进行质量检查。
3.患者准备:让患者采取适当体位,暴露治疗部位,并确保患者的舒适和安全。
4.操作过程:按照操作要求进行治疗操作,包括注射、插管、导管置入等步骤。
操作过程中应遵循无菌操作和操作规范。
5.监测和记录:密切监测治疗过程中的关键指标和患者病情变化,及时记录相关数据和观察结果。
6.后续处理:治疗完成后,及时处理治疗设备和工具,对患者进行后续护理和观察,提供必要的注意事项和建议。
3.4. 设备和药物管理对治疗设备和药物进行管理,包括设备的定期检查和维护,药物的储存和更新等。
确保设备和药物的安全可靠。
3.5. 安全措施在进行操作前,需要强调安全措施的重要性,并培训操作人员遵守相关规定。
安全措施包括:•无菌操作:在操作过程中,对设备、工具和环境进行无菌处理,以避免感染风险。
4.5.1专科技术及特色疗法操作规范
开原市中医医院肛肠科4.5.1专科技术及特色疗法操作规范肛肠科开展中医特色项目注意:所有操作前要求仪表大方,举止端庄,态度和蔼。
服装、鞋帽整齐。
遵照医嘱要求,对患者评估正确,全面。
均严格按照七步洗手法洗手,带好口罩、帽子。
术前一定要清点物品。
中医特色服务项目管理制度1、全部中医技术工作人员必须取得国家执业(助理)资格后方可进行医疗执业。
2、执业技术人员服从医院的统一工作安排,不得私自变更执业岗位。
3、在医疗活动中必须遵守各项医疗法律法规及医疗操作程序,组方用药合理。
4、积极参加各种中医培训,提高业务理论知识,改善中医医疗质量,严防各类医疗事故的发生。
5、中医技术人员外出进修必须按照医院有关制度进行,否则取消进修资格。
6对全科事中医药技术人员培训学习,督导中医特色项目服务项目。
7、对各类传染病有及时上报的义务,不得瞒报或者不报,一经发现严肃处理。
8、有弘扬中医文化的权利,对撰写论文发表的,视其情况给予奖励。
9、对不遵守有关规定的中医工作技术人员要视其情节严重程度给予批评或者严肃处理。
肛肠科十二项中医特色项目操作规程中药熏洗疗法操作规程熏洗坐浴法又称坐浴法,是指将药物水煎或用开水浸冲后,趁热熏蒸,熏后用药液浸泡洗涤患部的治疗方法,除了具有局部的清洁作用外,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通过辨证选用定的中药,经过水煎加工成中药液,配兑热水进行局部熏蒸和坐浴,以达到疏通经络腠理、祛风除湿、活血化瘀、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杀虫止痒、生肌敛疮等治疗作用。
熏洗法一方面通过药物的不同配方而具有不同的药物治疗作用。
另一方面,温热蒸汽和药液的熏洗使局部气血经络改善和恢复。
中药熏洗法可以有效的减轻患者肛肠手术后的疼痛、水肿等,加速创面的愈合速度,缩短疗程,减轻患者痛苦。
不足之处,如患者使用不方便、操作过程繁琐、使用过程中不能持续加热。
多功能熏洗椅发挥了特长,不仅使用过程中患者姿势舒适,而且能自动加热维持恒温,更重要的是采用超声雾化能将已熬制的药物直接作用于创面,延长了药物作用的时间,既缓解了患者括约肌痉挛引起的痛苦,又缩短了创面转新鲜时间和愈合时间。
专科技术及特色疗法操作规范
专科技术及特色疗法操作规范一、毫针刺法技术操作规程【目的】采用不同型号的金属毫针刺激人体一定的腧穴,以调和气血、疏通经络,从而达到扶正祛邪、防治疾病的目的。
适用于各种急、慢性疾病。
【用物准备】治疗盘,毫针盒(内备各种毫针)或一次性使用的毫针,0.5%碘伏,棉签,棉球,镊子,弯盘,必要时备毛毯和屏风等。
【操作方法】1. 进针法1.1 指切进针法:又称爪切进针法。
一般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穴位旁边,右手持针,用拇、食、中三指挟持针柄近针根处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
此法适宜于短针的进针。
1.2 夹持进针法:或称骈指进针法。
即用左手拇、食二指捏消毒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所刺入腧穴皮肤表面位置,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腧穴。
此法适用于肌肉丰满部位及长针的进针。
1.3 舒张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
此法主要用于皮肤松弛或有皱褶部位的腧穴,如腹部的穴位。
1.4 提捏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皮肤顶端将针刺入。
此法主要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进针。
如印堂穴。
2. 进针角度和深度2.1 角度:是指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构成的夹角。
2.1.1 直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度角左右手垂直刺入。
此法适用于人体大部分腧穴。
2.1.2 斜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度角左右手倾斜刺入。
此法适用于肌肉较浅薄处或内有重要脏器或不宜于直刺、深刺的腧穴。
2.1.3 平刺:即横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度角左右沿皮刺入。
此法适用于皮薄肉少部位的腧穴,如头部。
2.2 深度:是指针身刺入皮肉的深度,一般根据患者体质、年龄、病情及针刺部位而定。
2.2.1 体质:身体瘦弱,宜浅刺;肌肉丰满者,宜深刺。
2.2.2 年龄:小儿及年老体弱者,宜浅刺;中青年身强体壮者,宜深刺。
2.2.3 病情:阳证、新病宜浅刺;阴证、久病宜深刺。
2.2.4 部位:头面和胸背及皮薄肉少处的腧穴,宜浅刺;四肢、臀、腹及肌肉丰满处的腧穴,宜深刺。
专科技术操作规程(3篇)
第1篇一、概述专科技术操作规程是指在医疗护理过程中,针对某一专科领域,为确保患者安全、提高护理质量而制定的具体操作规范。
本文将以内科为例,阐述专科技术操作规程的主要内容。
二、操作前的准备1. 了解患者病情:护士应熟悉患者的病史、诊断、治疗方案及病情变化,为操作提供依据。
2. 熟悉操作规程:护士应熟悉所进行操作的步骤、注意事项及潜在风险。
3. 配置器械:根据操作要求,准备相应的器械、药品及耗材。
4. 环境准备:确保操作环境清洁、安静、光线充足,满足操作需求。
5. 患者沟通:向患者解释操作目的、方法及注意事项,取得患者配合。
三、操作步骤1. 首先进行皮肤消毒,防止感染。
2. 按照操作规程进行穿刺,穿刺点应避开血管、神经等重要部位。
3. 在穿刺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如出现异常,立即停止操作。
4. 穿刺成功后,根据病情给予相应治疗。
5. 操作结束后,拔除穿刺针,妥善处理器械,进行伤口包扎。
四、注意事项1. 操作过程中,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防止感染。
2. 操作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反应,如出现不适,立即停止操作。
3. 操作后,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告知注意事项。
4. 操作过程中,注意与患者沟通,了解患者需求,提高患者满意度。
5. 操作后,对操作过程进行总结,发现问题及时改进。
五、并发症预防及处理1. 预防感染: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操作前后洗手,使用一次性无菌物品。
2. 预防出血:操作过程中,注意控制穿刺深度,避免损伤血管。
3. 预防血栓形成:根据患者病情,给予抗凝治疗,定期监测凝血功能。
4. 预防神经损伤:操作过程中,注意避开神经,避免损伤。
5. 发生并发症时,立即停止操作,根据并发症类型给予相应处理。
六、总结专科技术操作规程是提高护理质量、确保患者安全的重要手段。
护士应熟练掌握操作规程,提高操作技能,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
同时,不断总结经验,改进操作流程,提高护理水平。
第2篇一、概述专科技术操作规程是指在临床护理工作中,针对特定疾病或病情,按照规范化、标准化的流程进行护理操作的方法和规范。
中医特色治疗操作规范及管理规定
中医特色治疗操作规范及管理规定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中医特色治疗操作规范及管理制度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10年下发的95个病种中医诊疗方案及临床路径,结合我县我院的实际情况,制定各科室常见病种的中医特色治疗及操作规范。
各科室必须按照执行。
一、脑病科:1.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针灸治疗(病情平稳后即可进行),方法包括体针、头针、电针、耳穴贴敷、灸法和拔罐。
推拿治疗熏洗疗法康复训练2.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针灸治疗(采用传统针刺方法辩证取穴和循经取穴)治疗方法包括体针、头针、电针、耳穴贴敷、灸法和拔罐。
推拿治疗熏洗疗法康复训练3.痴呆:针灸治疗:采用辨经刺井法,颞三针疗法。
康复疗法推拿疗法4.眩晕:中医特色治疗操作规范及管理制度针刺疗法包括体针、耳穴、耳尖放血疗法。
5.头痛(偏头痛):推拿按摩针灸治疗:根据头痛的轻重缓急或针、或灸、或点刺放血、或局部取穴,方法有耳针、电针、腕踝针;热敏灸疗法、浅针疗法、火针疗法(用于偏头痛发作期或预防性治疗)。
6.假性延髓麻痹:针刺治疗:可采用项针疗法、醒脑开窍针刺法、头体针疗法。
康复训练:包括吞咽功能训练和言语训练,参照相关诊疗常规进行。
二、急诊科:1.外感发热:退热治疗包括针刺退热、刮痧退热、药物擦浴退热。
三、心病科:1.心悸:包括体针、耳针。
2.病毒性心肌炎:包括体针、耳针。
四、精神科:1.不寐(失眠):针灸治疗:包括体针、耳针、穴位贴敷、穴位埋线、热敏灸、浅针疗法等。
中药足浴。
中医特色治疗操作规范及管理制度2.郁病(抑郁症):针灸治疗:体针、耳针、温灸。
理疗五、肺病科:1.风温肺病:根据患者病情和临床实际情况,可选用耳尖放血、中药保留灌肠、刮痧法、拔罐法、经络刺激法。
2.咳嗽:针灸治疗药物敷贴砭术、刮痧、拔罐疗法雷火灸、热敏灸、经络刺激法3.哮病(支气管哮喘):针灸治疗其他疗法:包括穴位贴敷、穴位埋线、穴位注射、电磁波疗法、经络刺激法。
中风科专科技术及特色疗法操作规范
十九、中风科专科技术及特色疗法操作规范(一)、电针(1)适应症:凡用针灸治疗有效的病症均可用电针治疗,其中对癫痫、神经官能症、神经痛、神经麻痹、脑血管意外后遗症、小儿麻痹后遗症、胃肠疾病、心绞痛、高血压等疗效较好。
(2)操作手法:1选穴必须选取两个穴位以上,一般以取用同侧肢体1-3对穴位(即用1-3对导线)为宜,不可过多,以免刺激太强,患者不易接受。
2 电针方法:① 将2支针刺入治疗的有效穴位深度,寻找到应有的针感。
② 将电针机的输出旋纽转到零,打开电源开关。
③ 将输出电极分别夹在穴位上的两支针上,慢慢旋动输出旋钮;当肌肉开始收缩时,调整频率及波长旋钮,将频率调到要求程度,再慢慢加大输出量,观察针体周围的收缩,并询问病人的感觉,使其达到适应量。
通电时间:一般5-20分钟左右。
针刺麻醉可持续长时间。
如果感觉减低,可适当加大输出量,或暂时断电1-2分钟左右再行通电。
3 电流的刺激强度"感觉阈":当电流开到一定强度时,患者有麻刺感,这时的电流强度称为"感觉阈"。
"痛阈":若电流强度增加,患者突然产生刺痛感,这时的电流强度称为电流的"痛阈"。
一般情况下,感觉阈和痛阈之间的电流强度,是治疗最适宜的刺激强度。
(3)注意事项:①每次治疗前,检查电针机输出是否正常。
治疗后,须将输出调节电钮等全部退至零位,随后关闭电源,撤去导线。
②电针感应强,通电后会产生肌收缩,须事先告诉病人,使其思想上有所准备,配合治疗。
③对患有严重心脏病的病人,治疗时应严加注意,避免电流回路经过心脏;不宜在延髓、心前区附近的穴位施用电针,以免诱发癫痫和引起心跳、呼吸骤停。
④曾作为温针使用过的毫针针柄表面往往氧化,而导电不良;有的毫针针柄由铝丝绕制,并经氧化处理成金黄色,导电性能也不好。
这类毫针最好不用,如使用时须将输出电极夹在针身上。
⑤治疗时,如遇到输出电流时断时续,往往是电针机发生故障或导线断损,应修理后再用。
专科技术及特色疗法操作规范
专科技术及特色疗法操作规范一、毫针刺法技术操作规程【目的】使用不一致型号的金属毫针刺激人体一定的腧穴,以调与气血、疏通经络,从而达到扶正祛邪、防治疾病的目的。
适用于各类急、慢性疾病。
【用物准备】治疗盘,毫针盒(内备各类毫针)或者一次性使用的毫针,0.5%碘伏,棉签,棉球,镊子,弯盘,必要时备毛毯与屏风等。
【操作方法】1. 进针法1.1 指切进针法:又称爪切进针法。
通常用左手拇指或者食指端切按在穴位旁边,右手持针,用拇、食、中三指挟持针柄近针根处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
此法适宜于短针的进针。
1.2 夹持进针法:或者称骈指进针法。
即用左手拇、食二指捏消毒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所刺入腧穴皮肤表面位置,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腧穴。
此法适用于肌肉丰满部位及长针的进针。
1.3 舒张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
此法要紧用于皮肤松弛或者有皱褶部位的腧穴,如腹部的穴位。
1.4 提捏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皮肤顶端将针刺入。
此法要紧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进针。
如印堂穴。
2. 进针角度与深度2.1 角度:是指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构成的夹角。
2.1.1 直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度角左右手垂直刺入。
此法适用于人体大部分腧穴。
2.1.2 斜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度角左右手倾斜刺入。
此法适用于肌肉较浅薄处或者内有重要脏器或者不宜于直刺、深刺的腧穴。
2.1.3 平刺:即横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度角左右沿皮刺入。
此法适用于皮薄肉少部位的腧穴,如头部。
2.2 深度:是指针身刺入皮肉的深度,通常根据患者体质、年龄、病情及针刺部位而定。
2.2.1 体质:身体瘦弱,宜浅刺;肌肉丰满者,宜深刺。
2.2.2 年龄:小儿及年老体弱者,宜浅刺;中青年身强体壮者,宜深刺。
2.2.3 病情:阳证、新病宜浅刺;阴证、久病宜深刺。
专科技术及特色疗法操作规范修改版
专科技术及特色疗法操作规范修改版专科技术及特色疗法操作规范一.隔物灸疗法本科隔物灸疗法(使用本专科专利技术-恒温灸具)采用艾条或雷火灸条置于恒温灸盒内,放置在体表的腧穴上方温灸,借灸火的温和热力以及药物的作用,通过经络的传导,起到温通气血.扶正祛邪.调整阴阳的作用,达到治疗疾病和预防保健的方法。
【功效】隔物灸疗法具有温经通络,散寒止痛,理气活血,健脾化湿,益气培元,温阳固本,升提举陷的作用。
【适应证】隔物灸疗法广泛应用于痞证.腹痛.胃痛.泄泻.便秘,呕吐.呃逆等病症,尤其是中医辩证属于虚寒性的疾病效果更佳。
【禁忌证】l.对实热证.阴虚发热者,一般均不适宜灸疗。
2.急性出血期病人不宜灸出血部位及附近穴位。
3.孕妇的腹部和腰骶部也不宜施灸。
【操作方法与疗程】操作方法:点燃艾条或雷火药条置于恒温灸盒内,根据患者的主体感觉调节好艾条或雷火药条高度,以能够耐受的最高温度为准。
盖好灸盒盖子,四肢部位用松紧带固定灸盒。
盒子上覆盖上大浴巾,温灸20-30分钟后取下盒子及大浴巾。
依据患者虚实病征施以补法或泻法。
每天1次,连灸10~15天为1疗程。
1个疗程欠佳者再继续1个疗程。
隔物灸选择:寒证可隔生附子.生姜灸;痛症可隔吴茱萸灸;湿证.热证可隔盐灸。
补法:艾条或雷火灸药条距离皮肤5.5-6cm,施灸时间15-20min。
药量较小,渗透较小,就会起到补法的作用。
泻法:艾条或雷火灸药条距离皮肤4-5cm,施灸时间30-60min。
药量增大,渗透加深,就会起到泻法的作用,尤其是超过40min。
平补平泻:艾条或雷火药条距离皮肤.施灸时间.药量.渗透及皮肤红晕情况等方面介于补泻法之间。
取穴:主穴取中脘.关元.神阙.足三里.脾俞.胃俞。
若肝胃不和证者配三阴交.膻中穴;脾胃虚弱证者配内关穴.关元.命门穴;痰湿中阻证者配水分.阴陵泉穴。
【注意事项】1.穴位艾灸顺序:一般顺序是:先灸背部,再灸胸腹部;先灸上部再灸下部,先灸头部再灸四肢;就时间而言,先灸短而后灸久,即逐渐增多。
专科诊疗技术及特色疗法操作规范
专科诊疗技术及特色疗法操作规范项目目的用物准备操作程序注意事项敷药、敷贴具有通经活络、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等作用。
适用于外科的疖、痈、疽、疔疮、流注、跌打损伤、肠痈等病。
内科的哮喘、肺痈、高血压等病也适用此法。
治疗盘、盐水棉球、药物、油膏刀、无菌棉垫或纱布、棉纸、胶布或绷带;若需临时配制药物,备治疗碗、药物、调和剂(如麻油或饴糖、水、蜜、凡士林)等。
【常用药物:青敷膏、金黄膏、伤科消炎膏等。
】1. 备齐用物,携至床旁。
做好解释,取得患者配合。
2. 协助取合适体位,暴露患处,注意保暖,必要时屏风遮挡。
3. 需临时调制药物时,将药末倒入碗内,将调和剂调制成糊状。
4. 取下原敷料,以盐水棉球擦洗皮肤上的药迹,观察创面情况及敷药效果。
5. 根据敷药面积,取大小合适的棉纸或薄胶纸,用油膏刀将所需药物均匀地平摊于棉纸上,厚薄适中。
6. 将摊好药物的棉纸四周反折后敷于患处,以免药物受热溢出污染衣被,加盖敷料或棉垫,以胶布或绷带固定。
7. 若为肿疡,敷药面积应超过肿势范围,一是防止毒邪扩散,起箍毒作用;二是通过药物作用以束毒邪,提脓拔毒。
8. 敷药后,注意观察局部情况,若出现红疹、瘙痒、水泡等过敏现象,应暂停使用,并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9. 协助衣着,整理床单位。
10. 清理用物,归还原处。
1. 皮肤过敏者禁用。
2. 敷药的摊制厚薄要均匀,太薄药力不够,效果差;太厚则浪费药物,且受热后易溢出,污染衣被。
3. 对初起有头或成脓阶段的肿疡,以中间留空隙,围敷四周为宜,不宜完全涂布,以免阻止脓毒外泄。
特殊部位如乳痈敷药时,可在敷料上剪孔或剪一缺口,使乳头露出,以免乳汁溢出污染敷料。
夏天以蜂蜜、饴糖作赋型剂时,宜现配现用或冷藏保存。
艾炷灸温经通络、调和气血、消肿散结、祛湿散寒、回阳救逆,从而达到防病保健、治病强身的目的。
适用于各种虚寒性病症,如胃脘痛、腹痛、泄泻、风寒痹证、阳痿、早泄、疮疡久溃不愈等症。
治疗盘、艾炷、火柴、凡士林、棉签、镊子、弯盘、酌情备浴巾、屏风等。
五项专科技术及特色疗法操作规范
五项专科技术及特色疗法操作规范五项专科技术及特色疗法操作规范4.5.1目录1、手法整复、小夹板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2、手法整复、自制锁骨带治疗锁骨骨折3、手法整复、跖屈位石膏固定治疗跟骨骨折4、C臂机下手法整复、自制螺纹针、骨水泥外固定器,经皮、穿针、微创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5、本院中药协定处方熏洗治疗膝关节骨痹1、手法整复、小夹板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一、适应症:适用于各型桡骨远端骨折。
二、禁忌症: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忌用或慎用手法。
1、粉碎性骨折,关节面不平,多次反复手法整复失败,陈旧性骨折。
2、患有严重心脏病、高血压、肝肾等疾病患者。
3、体表皮肤破溃、溃烂或皮肤病患者,有出血倾向的血液病患者。
三、操作流程:首先拔伸牵引,解除短缩畸形,恢复骨段长度。
再行端提按压手法整复成角或侧方移位。
折顶时应根据骨折端移位及成角的大小,适度灵活应用。
采用非麻醉下或臂丛麻醉下徒手整复。
1、伸直型桡骨远端骨折(1)整复方法:牵抖复位法:适用于骨折远端向背侧移位或骨折断段向掌成角,但骨折非累及关节,不是粉碎者。
患者坐位或卧位,屈肘90°前臂中立位,助手握住上臂,术者两手紧握手腕,双拇指放在骨折远端背侧,触摸准确继续牵引,待重迭基本矫正后,稍旋后猛力牵抖,同时掌屈尺偏,骨折得到复位。
提按复位法:适用于老年患者,骨折累及关节,粉碎骨折病人。
患者平卧屈肘90°,前臂中立位,一助手握住拇指及其他四指,一助手握上臂对抗牵引,待嵌插骨折矫正后,术者先矫正旋转移位及侧方移位,然后双拇指挤按骨折远端背侧,其他手指置近端掌侧向上端提,骨折即可复位(2)固定方法:用四块夹板,背侧夹板向掌侧弯曲的克雷氏夹板超腕关节固定。
整复后小夹板旋后尺偏位固定四至六周。
伸直型骨折先在骨折远端背侧和近端掌侧各放一平垫,若有桡偏移位,在骨折远端背侧手垫延长并翻至桡骨远端桡侧,然后用四块夹板固定,上端达前臂中,上1/3处,背侧板下达掌指关节处,保持腕关节掌屈,限制背伸。
专科技术及特色疗法操作规范
针灸科专科诊疗技术及特色疗法目录1、脊椎(定点)旋转复位手法2、刺络拔罐疗法技术3、小针刀特色疗法脊椎(定点)旋转复位手法方法介绍:通过脊椎(定点)旋转复位手法的治疗,可促使患椎椎间隙及纤维环、椎间韧带发生旋转、牵拉,从而对突出的髓核产生周边压力,使突出物易于回纳;通过拨正偏歪棘突,椎体关节得以恢复正常(或代偿性)的解剖位置,使之与周围肌肉群相适应,解除关节囊、黄韧带对神经根的压迫,改善椎动脉血流。
此外,对合并小关节僵凝者施以旋转手法,还能松解粘连,增加活动范围,缓解疼痛。
适应症:本疗法对损伤性脊椎病变,如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急性腰扭伤等均有较好的疗效。
具体操作:术者以左(右)手拇指顶住患椎偏歪的棘突,用力向对侧推按,以拨正偏歪棘突;右(左)手扶持患者躯体,使脊柱逐渐屈曲,并在向棘突偏歪一侧侧弯的情况下作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旋转。
两手协同动作,推按一手先捺定顶住患椎棘突,在旋转的最后几度用力推按,偏歪棘突复位时指可下扪及弹跳感。
此外,在施行复位手法前后,还应根据患椎筋肉伤损及病变情况,分别采用分筋疏理、拿点摩揉等手法以舒筋活血。
腰椎部位具体操作:患者坐木凳,腰部放松,助手站于患者侧面,医者坐于患者后方,以拇指探查偏歪棘突。
以右侧偏歪为例:医者左手拇指顶住棘突,右手从患者腋下穿过,用手掌压住颈部,嘱患者慢慢弯腰右转,达到一定幅度,会遇到明显阻力,医者此时右上肢使患者躯干向后内侧旋转,同时左手拇指向左上推顶棘突,此时可听到“咔嚓”响声,左手拇指可感棘突有跳动感,手法结束。
禁忌症:年老体弱者,妇女妊娠,伴有急性感染性疾病或严重心肺肝肾等器质性疾患、肿瘤及骨结核等患者,即使术者手法极其娴熟,也慎用本疗法整复手法。
附:临床应用及疗效分析疗效标准:痊愈:疼痛消失,功能活动正常。
好转:疼痛减轻,功能活动改善。
无效:疼痛及功能活动无变化。
疗效分析:急性腰扭伤20例,腰椎间盘突出10例,颈椎病15例,治愈40例,显效3例,无效2例。
表格 医师必须掌握的专科技术及特色疗法操作规范
孕妇禁用。
(1)注意保暖,避风。(2)在伤口部位进行塞药时,按无菌技术操作进行。(3)涂擦时动作要轻柔。
2.中药熏洗
将药物煎汤,趁热在患处熏蒸、淋洗,以达到疏通腠理、祛风除湿、消热解毒、杀虫止痒目的的种外治方法。
疮痔、筋悄疼痛,目赤肿痛,阴痒带下,肛门疾病等。
女性月经期、孕妇禁用坐浴。
(1)注意保暖,避风,暴露部位尽量加盖衣被,室温宜在20-22℃。(2)药温不宜过热,一般为50-70℃,年老、儿童反应差者不宜超过50℃,以防烫伤;浸渍的温度不可过凉,过凉起不到治疗作用。(3)在伤口部位进行熏洗、浸渍时,按无菌技术操作进行。(4)包扎部位熏洗时,应揭去敷料。熏洗完毕后,更换消毒敷料。(5)所用物品需清洁消毒,用具一人一份一消毒,避免变叉感染。
10.药物(消痔灵)注射法
将硬化剂注射于内痔,使痔组织产生无菌性炎症反应,逐渐纤维化,从而紧缩痔血管,甚至闭塞、栓塞,减少或阻断局部血供,使痔核萎缩。同时纤维化的形成可将已松弛的粘膜借纤维组织重新固定于肛管地肌壁上,从而消除痔脱出症状。
Ⅰ、Ⅱ、Ⅲ期内痔,混合痔的内痔部分。
(1)肛门周围急、慢性炎症;(2)腹泻;(3)伴有严重肺结核或高血压;(4)肝、肾疾病或血液病患者;(5)因腹腔肿瘤引起的内痔;(6)临产期孕妇。
便秘科专科技术及特色疗法操作规范
西安马应龙肛肠医院便秘科中医专科技术及特色疗法目录第一节中药保存灌肠疗法 (2)第二节中药坐浴疗法 (3)第三节中药涂擦疗法 (3)第四节中药贴敷疗法 (4)第五节中药直肠滴入疗法 (5)第六节中药塌渍疗法 (6)第七节小针刀治疗术 (7)第八节穴位注射术 (8)第九节针刺术 (9)第十节灸法 (14)第十一节耳穴埋豆疗法 (15)专科技术及特色疗法具体内容第一节中药保存灌肠疗法【适应症】用于治疗和缓解各种大肠疾病引起慢性腹泻、便秘、腹痛等临床症状,肛肠术后下坠、憋胀、疼痛等诸不适。
【禁忌症】皮肤过敏者禁用。
【术前评估】1.当前重要症状,临床表现,既往史及药物过敏史。
2.患者体质,肛周情况。
3.对疼痛的耐受限度。
4.告知:肛门周边也许出现疼痛。
药物有污染衣物的也许。
不同药物的气味也将产生刺激。
【术前准备】1.物品准备细肛管一根、50-100ml注射器、弯盘、橡胶布、治疗巾、石蜡油、棉签、水温计、便盆、中药温度在39℃-41℃。
2.做好解释,核对医嘱。
【操作方法及程序】1.协助患者取侧卧屈膝位,暴露臀部,并抬高10cm,注意保暖。
2.铺治疗巾,胶布固定,用棉签给予细肛管及肛周涂石蜡油以润滑并排气。
3.插管注药:1)一般保存灌肠时应缓慢插管,直至15cm左右,缓慢注入药液约100ml左右,压力不超过30cm。
2)肛肠术后患者插管约5-8cm,注入药物约10ml左右。
4.观测有无外漏,灌完后拔除肛管,按揉肛周,局部清洁解决。
5.操作完毕,协助患者整理衣着、床单,使患者安顿于舒适体位。
6.整理所用物品,作好记录并签字。
【注意事项】1.肛肠术后患者目的在于缓解肛管局部症状,宜使药物作用于局部,故插管不宜过深,注药不宜过多,防止引起逆行性感染。
2.灌肠时如出现患者不能耐受,停止用药,及时报告医师配合解决。
3.嘱患者变换体位,尽量保存时间长。
第二节中药坐浴疗法【适应症】合用于所有肛门直肠病【禁忌症】妇女月经期、妊娠期。
专科技术及特色疗法
专科技术及特色疗法一览表注意:所有操作前要求仪表大方,举止端庄,态度和蔼。
服装、鞋帽整齐。
遵照医嘱要求,对患者评估正确,全面。
均严格按照七步洗手法洗手,带好口罩、帽子。
术前一定要清点物品。
1.熏洗疗法操作规范1.核对姓名、诊断,解释,取合适体位,暴露熏洗部位。
2.遵照医嘱配制药液、确定熏洗部位。
3.将药液趁热倒入容器,按要求熏蒸。
4.熏洗。
5.观察。
6.清洁局部皮肤、擦干。
7.根据医嘱要求,详细记录熏洗后的客观情况,并签名2.涂药疗法操作规范1.治疗盘、弯盘、遵医嘱配制中药、棉签、镊子、盐水棉球、纱布、胶布、绷带、中单等。
2.核对姓名、诊断,解释,合理体位。
3.涂药前需清洁局部皮肤暴露伤口,必要时垫治疗巾。
4.涂药必要时以无菌纱布覆盖,胶布或绷带固定。
5.根据医嘱,详细记录实施涂药治疗后的客观情况,并签名。
3.缠缚疗法操作规范1.缠缚疗法应在患者起床前进行,或让病人卧床,抬高肢体,使静脉血排空,然后再缠缚。
2.缠缚时应从肢体远端开始,逐渐向上缠缚,一直缠缚到所需的高度,如果筋瘤已经扩展到大腿,可缠缚至大腿,通常缠缚至膝关节以下就可以。
3.在缠缚过程中,应使相邻的两层弹力绷带重叠2/3左右。
4.缠缚的松紧程度应以包扎后自我感觉舒适为度。
4.灌肠疗法操作规范程1.备齐物品携至床前,核对姓名、诊断,解释目的、方法,嘱病人排空大便。
2.测量药液温度,39-41摄氏度,倒入一次性灌肠袋内,挂在输液架上,液面距肛门30-40cm。
3.摆好体位,根据病变部位取左侧或右侧卧位,臀下垫治疗单,并用小垫抬高臀部10cm,暴露肛门,注意保暖。
.4.润滑肛管前端,排气后关闭调节锁,轻轻插入肛门约10-15cm,并固定,松开调节锁,调节滴速,每分钟60-80滴。
注意观察病人有无不适。
5.待药液滴完后,关闭调节锁,拔出肛管放入弯盘,用卫生纸轻柔肛门部。
6.协助病人取舒适部位,嘱病人尽量保留药液约。
7.整理用物,洗手,记录。
中医特色治疗操作规范及管理制度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10年下发的95个病种中医诊疗方案及临床路径,结合我县我院的实际情况,制定各科室常见病种的中医特色治疗及操作规范。
各科室必须按照执行。
一、脑病科:1.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针灸治疗(病情平稳后即可进行),方法包括体针、头针、电针、耳穴贴敷、灸法和拔罐。
推拿治疗熏洗疗法康复训练2.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针灸治疗(采用传统针刺方法辩证取穴和循经取穴)治疗方法包括体针、头针、电针、耳穴贴敷、灸法和拔罐。
推拿治疗熏洗疗法康复训练3.痴呆:针灸治疗:采用辨经刺井法,颞三针疗法。
康复疗法推拿疗法4.眩晕:针刺疗法包括体针、耳穴、耳尖放血疗法。
5.头痛(偏头痛):推拿按摩针灸治疗:根据头痛的轻重缓急或针、或灸、或点刺放血、或局部取穴,方法有耳针、电针、腕踝针;热敏灸疗法、浅针疗法、火针疗法(用于偏头痛发作期或预防性治疗)。
6.假性延髓麻痹:针刺治疗:可采用项针疗法、醒脑开窍针刺法、头体针疗法。
康复训练:包括吞咽功能训练和言语训练,参照相关诊疗常规进行。
二、急诊科:1.外感发热:退热治疗包括针刺退热、刮痧退热、药物擦浴退热。
三、心病科:1.心悸:包括体针、耳针。
2.病毒性心肌炎:包括体针、耳针。
四、精神科:1.不寐(失眠):针灸治疗:包括体针、耳针、穴位贴敷、穴位埋线、热敏灸、浅针疗法等。
中药足浴。
2.郁病(抑郁症):针灸治疗:体针、耳针、温灸。
理疗五、肺病科:1.风温肺病:根据患者病情和临床实际情况,可选用耳尖放血、中药保留灌肠、刮痧法、拔罐法、经络刺激法。
2.咳嗽:针灸治疗药物敷贴砭术、刮痧、拔罐疗法雷火灸、热敏灸、经络刺激法3.哮病(支气管哮喘):针灸治疗其他疗法:包括穴位贴敷、穴位埋线、穴位注射、电磁波疗法、经络刺激法。
六、骨伤科:1.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手法:包括松解类手法、整复类手法。
针灸疗法:针刺法、灸法。
牵引疗法其他外治法:敷贴、熏洗、涂擦、刮痧、拔罐、针刀疗法、穴位埋线、封闭疗法、膏摩、中药离子导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科技术及特色疗法操作规范一、毫针刺法技术操作规程【目的】采用不同型号的金属毫针刺激人体一定的腧穴,以调和气血、疏通经络,从而达到扶正祛邪、防治疾病的目的。
适用于各种急、慢性疾病。
【用物准备】治疗盘,毫针盒(内备各种毫针)或一次性使用的毫针,0.5%碘伏,棉签,棉球,镊子,弯盘,必要时备毛毯和屏风等。
【操作方法】1. 进针法1.1 指切进针法:又称爪切进针法。
一般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穴位旁边,右手持针,用拇、食、中三指挟持针柄近针根处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
此法适宜于短针的进针。
1.2 夹持进针法:或称骈指进针法。
即用左手拇、食二指捏消毒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所刺入腧穴皮肤表面位置,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腧穴。
此法适用于肌肉丰满部位及长针的进针。
1.3 舒张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
此法主要用于皮肤松弛或有皱褶部位的腧穴,如腹部的穴位。
1.4 提捏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皮肤顶端将针刺入。
此法主要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进针。
如印堂穴。
2. 进针角度和深度2.1 角度:是指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构成的夹角。
2.1.1 直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度角左右手垂直刺入。
此法适用于人体大部分腧穴。
2.1.2 斜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度角左右手倾斜刺入。
此法适用于肌肉较浅薄处或内有重要脏器或不宜于直刺、深刺的腧穴。
2.1.3 平刺:即横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度角左右沿皮刺入。
此法适用于皮薄肉少部位的腧穴,如头部。
2.2 深度:是指针身刺入皮肉的深度,一般根据患者体质、年龄、病情及针刺部位而定。
2.2.1 体质:身体瘦弱,宜浅刺;肌肉丰满者,宜深刺。
2.2.2 年龄:小儿及年老体弱者,宜浅刺;中青年身强体壮者,宜深刺。
2.2.3 病情:阳证、新病宜浅刺;阴证、久病宜深刺。
2.2.4 部位:头面和胸背及皮薄肉少处的腧穴,宜浅刺;四肢、臀、腹及肌肉丰满处的腧穴,宜深刺。
3. 行针基本手法3.1 提插法:当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将针身提到浅层,再由浅层插到深层,以加大刺激量,使局部产生酸、麻、胀、重等感觉。
3.2 捻转法:当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将针身大幅度捻转,幅度愈大,频率愈快,刺激量也就愈大。
当针刺部位出现酸、麻、胀、重等感觉时,术者手下也会有沉、紧、涩的感觉,即为“得气”,说明针刺起到了作用。
4. 补泻手法4.1 补法:进针慢而浅,提插轻,捻转幅度小,留针后不捻转,出针后多揉按针孔。
多用于虚证。
4.2 泻法:进针快而深,提插重,捻转幅度大,留针时间长,并反复捻转,出针后不按针孔。
多用于实证。
4.3 平补平泻法:进针深浅适中,刺激强度适宜,提插和捻转的幅度中等,进针和出针用力均匀。
适用于一般患者。
【操作程序】1. 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患者配合。
2. 协助患者松开衣着,按针刺部位,取合理体位。
3. 选好腧穴后,先用拇指按压穴位,并询问患者有无感觉。
4. 消毒进针部位后,按腧穴深浅和患者胖瘦,选取合适的毫针,同时检查针柄是否松动,针身和针尖是否弯曲或带钩,术者消毒手指。
5. 根据针刺部位,选择相应进针方法,正确进针。
6. 当刺入一定深度时,患者局部产生酸、胀、麻、重等感觉或向远处传导,即为“得气”。
得气后调节针感,一般留针10~20分钟。
7. 在针刺及留针过程中,密切观察有无晕针、滞针等情况。
如出现意外,紧急处理。
8. 起针:一般用左手拇(食)指端按压在针孔周围皮肤处,右手持针柄慢慢捻动将针尖退至皮下,迅速拔出,随即用无菌干棉球轻压针孔片刻,防止出血。
最后检查针数,以防遗漏。
9. 操作完毕,协助患者衣着,安置舒适卧位,整理床铺。
10. 清理用物,归还原处。
【注意事项】1. 患者过于饥饿,疲劳、精神过度紧张时,不宜立即进行针刺。
对身体瘦弱,气虚血亏的患者,进行针刺时手法不宜过强,并应尽量选用卧位。
2. 妇女怀孕3月者,不宜针刺小腹部的腧穴。
若怀孕3月以上者,腹部、腰骶部腧穴也不宜针刺。
至于三阴交、合谷、昆仑、至阴等一些通经活血的腧穴,在怀孕期亦应予禁刺。
如妇女行经时,若非为了调经,亦不应针刺。
3. 小儿囟门未合时,头顶部的腧穴不宜针刺。
4. 常有自发性出血或损伤后出血不止的患者,不宜针刺。
5. 皮肤有感染、溃疡、瘢痕或肿瘤的部位,不宜针刺。
6. 对胸、胁、腰、背脏腑所居之处的腧穴,不宜直刺、深刺。
肝、脾肿大、肺气肿患者更应注意。
如刺胸、背、腋、胁、缺盆等部位的腧穴,若直刺过深,都有伤及肺脏的可能,使空气进入胸腔,导致创伤性气胸,轻者出现胸痛、胸闷、心慌、呼吸不畅;甚则呼吸困难,唇甲发绀、出汗、血压下降等症。
因此,医者在进行针刺过程中精神必须高度集中,令患者选择适当的体位,严格掌握进针的深度、角度,以防止事故的发生。
7. 针刺眼区和项部的风府、哑门等穴以及脊椎部的腧穴,要注意掌握一定的角度,更不宜大幅度的提插、捻转和长时间的留针,以免伤及重要组织器官,产生严重的不良后果。
8. 对尿潴留等患者在针刺小腹部腧穴时,也应掌握适当的针刺方向、角度、深度等,以免误伤膀胱等器官出现意外的事故。
二、三棱针技术操作规程【目的】三棱针古称锋针,三棱针刺法具有开窍泄热,活血祛瘀,疏经通络,治疗顽固性痹证的作用,既适用于实证和热证,也可用于寒实证。
常用于某些急症和慢性病,如昏厥、高热、中暑、中风闭证、急性咽喉肿痛,目赤红肿,顽癣、疖痈初起、扭挫伤、疳疾、痔疮、久痹、头痛、丹毒、指(趾)麻木等。
【用物准备】治疗盘、三棱针、0.5%碘伏、棉签、弯盘等。
【操作方法】常用刺法有以下几种:1. 腧穴点刺先在腧穴部位上下推按,使血聚集穴部,常规消毒皮肤、针尖后,右手持针对准穴位迅速刺入0.3 cm,立即出针,轻轻按压针孔周围,使出血数滴,然后用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止血,2. 刺络用三棱针缓慢地刺入已消毒的较细的浅静脉,使少量出血,然后用消毒干棉球按压止血。
3. 散刺又叫豹纹刺,按不同疾病有两种不同刺法:3.1 顽癣、疖肿初起(未化脓),严密消毒后可在四周刺出血。
3.2 扭伤、挫伤后局部瘀肿,在瘀肿局部消毒后如豹纹般散刺出血。
4. 挑刺左手按压施术部位的两侧,或夹起皮肤,使皮肤固定,右手持针,将经过严密消毒过的腧穴或反应点的表皮调破,使出血或流出粘液;也可再刺入0.5 cm左右深,将针身倾斜并使针尖轻轻提高,挑断皮下部分纤维组织,然后局部消毒,覆盖敷料。
【操作程序】1. 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病人配合。
2. 患者取合理体位,协助松开衣着,暴露施针部位,进行皮肤消毒。
3. 右手拇、食两指持住针柄,中指扶住针尖部,露出针尖1~2分许,以控制针刺深浅度,针刺时左手捏住指(趾)部,或夹持、舒张皮肤,右手持三棱针针刺,根据病情,选择相应刺法。
4. 在施针过程中,应观察患者面色、神情,询问有无不适反应,预防晕针。
5. 操作完毕后,协助患者衣着,安排舒适体位,整理床单位。
6. 清理用物,归还原处。
【注意事项】1. 三棱针刺激颇强,治疗时须注意患者体位舒适,并须与医生配合,还须注意预防晕针。
2. 由于三棱针针刺后针孔较大,必须严密消毒,防止感染。
3. 点刺、散刺必须做到浅而快,切勿刺伤动脉、出血不宜过多,一般以数滴为宜。
4. 身体虚弱,气血两亏,常有自发性出血或损伤后出血不易止住的患者,不宜使用。
5. 每日或隔日针治 1 次,3~5 次为一疗程。
急症也可每日治两次。
如治疗需出血较多者,每周治疗 1~2 次为宜。
三、电针技术操作规程【目的】电针是在针刺腧穴“得气”后,在针上通以接近人体生物电的微量电流,以防治疾病的一种疗法。
适用于治疗各种痛证、痹证、痿证、中风后遗症、外伤性瘫痪、脏器功能失调以及针刺麻醉等。
【用物准备】治疗盘、电针仪、无菌毫针、无菌干棉球、棉签、0.5%碘伏、弯盘、浴巾、屏风等。
【操作程序】1. 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患者配合。
2. 根据所选穴位取合适体位,嘱病人排尽小便。
3. 选好腧穴后,先用拇指按压穴位,是否有酸、痛感觉,以校准穴位。
4. 局部皮肤用0.5%碘伏消毒。
5. 按毫针刺法进针。
6. 病人有酸、麻、胀、重等感觉后,调节电针仪的输出电位器至“零”,再将电针仪的两根输出导线分别连接在同侧肢体的两根毫针针柄上。
7. 开启电针仪的电源开关,选择适当波型(密波:其脉冲频率一般在50~100次/秒,能降低神经应激功能;疏波其脉冲频率常为2~5次/秒,刺激作用较强,能引起肌肉收缩,能提高肌肉、韧带张力;其它还有疏密波、断续波、锯齿波等)慢慢旋转电位器由小至大逐渐调节输出电流到所需量值(病人有麻刺感,局部肌肉有抽动,即是所需的强度)。
8. 通电过程中应观察病人的忍受程度,以及导线有否脱落,有无晕针、弯针、折针等情况。
9. 通电时间视病情及病人体质而定,一般为5~20分钟。
10. 电针完毕,将电位器拨回至“零”位,关闭电源,拆除输出导线,将针慢慢提至皮下,迅速拔出,用无菌干棉球按压针孔片刻。
11. 操作完毕,协助患者衣着,安置适当体位,整理床单位。
12. 清理用物,归还原处。
【注意事项】1. 电针仪在使用前须检查性能是否良好。
如电流输出时断时续,须注意导线接触是否良好,应检修后再用。
干电池使用过一段时间,如电流输出微弱,就须换新电池。
2. 电针仪最大输出电压在40伏以上者,最大输出电流应控制在1毫安以内,避免发生触电事故。
直流电或脉冲直流电有电解作用,容易引起断针和灼伤组织,不能作电针仪的输出电流。
3. 调节电流量时,应逐渐从小到大,切勿突然增强,防止引起肌肉强烈收缩,患者不能忍受,或造成弯针、断针、晕针等意外。
4. 有心脏病者,避免电流回路通过心脏。
近延髓和脊髓部位使用电针时,电流输出量宜小,切勿通电过大,以免发生意外。
孕妇慎用。
5. 经温灸过的毫针,针柄因烧黑氧化而不导电;有的毫针柄是用铝丝绕制而成,并经氧化处理镀成金黄色,氧化铝绝缘不导电。
以上两种毫针应将电针仪输出线夹持在针体上。
四、敷药技术操作规程【目的】敷药法是将药物敷布于患处或穴位的治疗方法,古时又称贴敷。
使用时将所需药物研成粉加适量赋型剂制成糊状敷贴患处。
具有通经活络、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等作用。
适用于外科的疖、痈、疽、疔疮、流注、跌打损伤、肠痈等病。
内科的哮喘、肺痈、高血压等病也适用此法。
【用物准备】治疗盘、盐水棉球、药物、油膏刀、无菌棉垫或纱布、棉纸、胶布或绷带;若需临时配制药物,备治疗碗、药物、调和剂(如麻油或饴糖、水、蜜、凡士林)等。
常用药物:青敷膏、金黄膏、伤科消炎膏等。
【操作程序】1. 备齐用物,携至床旁。
做好解释,取得患者配合。
2. 协助取合适体位,暴露患处,注意保暖,必要时屏风遮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