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系统误差分析与计算

合集下载

机械工程控制基础31_系统误差分析与计算

机械工程控制基础31_系统误差分析与计算

机械工程控制基础31_系统误差分析与计算系统误差是机械系统中不可避免的误差,它是由于各种因素引起的系统输出和期望输出之间的差异。

在机械工程中,系统误差是需要考虑和分析的一个重要问题,因为它会对系统的性能和精度产生影响。

系统误差可分为常数误差、线性误差和非线性误差。

常数误差是指系统输出与期望输出之间存在常数差异,如偏差或偏移。

线性误差是指系统输出与期望输出之间存在直线关系的差异,如增益失真或放大失真。

非线性误差是指系统输出与期望输出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的差异,如非线性失真或非线性曲线偏差。

理想模型是指系统输出与期望输出完全一致的模型,没有任何误差。

但在实际应用中,理想模型很难实现,因为存在各种误差源。

因此,需要通过准确的数学模型来描述系统误差。

线性模型是指系统误差与输入信号之间存在线性关系的模型。

线性模型可以通过线性回归等方法来计算和分析。

线性模型可以用来描述系统的增益特性、失真特性等。

线性模型通常可以通过标定和校准来修正和补偿。

非线性模型是指系统误差与输入信号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的模型。

非线性模型通常比线性模型更复杂,需要采用更高级的数学方法来描述和计算。

非线性模型可以用来描述系统的曲线特性、震荡特性等。

非线性模型通常可以通过拟合和优化来修正和补偿。

系统误差分析和计算需要进行实际测试和实验来获取系统的输入输出数据,并基于这些数据进行模型的建立和计算。

在实际应用中,还需要考虑系统的稳定性、可靠性和实时性等因素。

因此,系统误差分析和计算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工作。

总之,系统误差分析和计算是机械工程控制基础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它涉及到系统的性能和精度问题,在实际工程设计和应用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系统误差的分析和计算需要考虑多种因素,包括常数误差、线性误差和非线性误差,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减少误差。

系统误差分析和计算需要进行实际测试和实验,并基于实验数据建立数学模型来描述系统误差。

3.7 控制系统的稳态误差

3.7 控制系统的稳态误差

一、误差与稳态误差
R(s) E(s)
C(s)
G(s)

: ⑴从输入端定义:
系统偏差:系统的输入r (t) 和主反馈信号b (t)之差。
e(t) r(t) b(t)
⑵从输出端定义: 系统误差:输出量的希望值c’(t)与实际值c(t) 之差。
表示系统稳态误差
二、稳态误差的计算式
系统框图 给定作用下的偏差传递函数
误差的时域计算式:
采用拉氏变换终值定理计算稳态误差 (使用条件:
sE(s)的极点均在左半平面,包括原点)
3.8 稳态误差分析与计算
一、给定输入作用下系统的误差分析 1.系统型别 系统开环传递函数:GK(s)=G(s) H(s) 假设开环传递函数GK(s)的形式如下:
Ci 称为动态误差系数,Ci怎么得到?
⑴对
,在s=0的邻域内展开为泰勒级数。
⑵ 对 ,分子多项式除以分母多项式,商为:
① 0型系统 GK(s)=G(s) H(s)
给定有静差系统
②Ⅰ型系统
③Ⅱ型系统
给定无静差系统
给定无静差系统
⑵ 单位斜坡输人 ① 0型系统
大误差
②Ⅰ型系统
给定有静差
③Ⅱ型系统
给定无静差
⑶ 单位抛物线输人 ① 0型系统
大误差
②Ⅰ型系统
大误差
③Ⅱ型系统
有给定静差
无差系统:在阶跃函数作用下没有原理性稳态误差的系统。 有差系统:在阶跃函数作用下具有原理性稳态误差的系统。
式中,K:为系统的开环增益
v可称为系统无差度 ,表示系统的型别 由公式
可看出,稳态误差 ess与输入和开环传递函数型别有关。 v可称为系统无差度
2.静态误差系数 定义:

《热能与动力工程测试技术(第3版)》俞小莉(电子课件)第3章 测量误差分析及数据处理(俞老师)

《热能与动力工程测试技术(第3版)》俞小莉(电子课件)第3章  测量误差分析及数据处理(俞老师)
n 1
1
i i i
1
=4.736 103
i i i
1
n 1
1

n 1 ˆ2
故可判断测量结果不存在周期性系统误差。
第3章测量误差分析及数据处理
3.3 系统误差分析与处理 (3)算术平均值与标准差比较法
s
s1 s2
2
2
p p( x ts )
n
x)
2
ˆ
n -1

i
1
n
2 i
n-1
④判断:
第3章测量误差分析及数据处理
3.3 系统误差分析与处理
i i i
1
n 1
1

n 1 ˆ2
若上式成立,则测量结果存在周期性系统误差。 (2)偏差核算法——马力科夫准则(检查是否含有线性系统误差) 将 按 照 测 量 先 后 排 序 的 测 量 结 果 分 为 前 半 组 x1,x2,…xm 和 后 半 组 xm+1,xm+2,…xn,计算两组测量值偏差和的差值,即
max e
A 2000 ( 1%) 10% Am 200
A 2000 ( 1%) 1.33% Am 1500
当示值为1500 r/min时的最大相对误差为:
r21(1)
(11 n 13)
r22(n )

x n x n 2 xn x3 x1 x 3 x1 x n 2
r22 (1)
(n 14)
第3章测量误差分析及数据处理
3.4 疏失误差的消除
⑤剔除含疏失误差的测量结果后,重新②-④步骤,直至计算得到的统计 量均小于临界值。

核反应堆热工分析课设

核反应堆热工分析课设

目录一、设计任务 (1)二、课程设计要求 (2)三、计算过程 (2)四、程序设计框图 (8)五、代码说明书 (9)六、热工设计准则和出错矫正 (10)七、重要的核心程序代码 (11)八、计算结果及分析 (17)一、设计任务某压水反应堆的冷却剂及慢化剂都是水,用二氧化铀作燃料,用Zr-4作包壳材料。

燃料组件无盒壁,燃料元件为棒状,正方形排列。

已知下列参数:系统压力 15.8MPa堆芯输出功率 1820MW冷却剂总流量 32100t/h反应堆进口温度287℃堆芯高度 3.66m燃料组件数 121燃料组件形式17×17每个组件燃料棒数 265燃料包壳直径 9.5mm燃料包壳内径 8.36mm燃料包壳厚度 0.57mm燃料芯块直径 8.19mm燃料棒间距(栅距) 12.6mm芯块密度 95%理论密度旁流系数 5%燃料元件发热占总发热的份额 97.4%径向核热管因子 1.35轴向核热管因子 1.528局部峰核热管因子 1.11交混因子 0.95热流量工程热点因子 1.03焓升工程热管因子 1.085堆芯入口局部阻力系数 0.75堆芯出口局部阻力系数 1.0堆芯定位隔架局部阻力系数 1.05若将堆芯自上而下划分为5个控制体,则其轴向归一化功率分布如下表:堆芯轴向归一化功率分布(轴向等分5个控制体)通过计算,得出1. 堆芯出口温度;2. 燃料棒表面平均热流及最大热流密度,平均线功率,最大线功率;3. 热管的焓,包壳表面温度,芯块中心温度随轴向的分布;4. 包壳表面最高温度,芯块中心最高温度;5. DNBR在轴向上的变化;6. 计算堆芯压降;二、课程设计要求1.设计时间为两周;2.独立编制程序计算;3.迭代误差为0.1%;4.计算机绘图;5.设计报告写作认真,条理清楚,页面整洁;6.设计报告中要附源程序。

三、计算过程目前,压水核反应堆的稳态热工设计准则有:(1)燃料元件芯块内最高温度应低于其相应燃耗下的熔化温度。

测量系统分析(MSA)作业指导书

测量系统分析(MSA)作业指导书
5.1.4输入数据,绘图,计算,判别。
判定
采用点、线、面原则识别异常因素
5.2偏性分析
5.2.1取得一个样本,并建立参考值。
5.2.2让一个评价者以正常方式测量样本,测量次数不得少于10次。
5.2.3实施人员记录下测量的数值,计算。
结果判定
如果t< tα就代表没有明显的偏移。此是可以接受的。
如果t> tβ就代表有明显的偏移。
新仪器EV(设备变该设备进行界定
新操作人员,AV(人员变异)有不同时
依照规定的频次对仪器进行MSA
在作测量系统分析时,应充分考虑量具的实际使用情况,以评估用何种方法来评估测量系统是否可接收。
4.2计量型量具的分辨力
仪器的分辨力应允许至少直接读取特性的预期过程变差或者公差的1/3-1/10。
有效性≥80%时,就认定为评价人的有效性可接受,低于该值则认为不可接受。
当漏发率≤10%时,可以接受,如超过10%则不能接受该风险。
当误发率≤5%时,可以接受,如超过5%则不能接受该风险。
七、附录
6.1均值-极差控制图常数
6.2 d2*表
6.3 t分布表
八、相关表单
7.1测量系统稳定性分析报告
7.2测量系统偏性分析报告
4.3测量系统研究的淮备及注意事项
4.3.1先计划将要使用的方法。应充分考虑量具的实际使用情况,以评估用何种方法来评估测量系统是否可接收。
4.3.2评价人的数量,样品数量及重复读数次数应预先确定。根据所采用的分析方法确定。评价人的选择应从日常操作该仪器的人中挑选、样品须编号,且必须从过程中选取,并代表其整个工作范围。
3.4重复性(EV):来自测量系统内部的变异,指由同一个操作人员用同一种量具经多次测量同一个零件的同一特性时获得的测量值变差(四同)。

机械工程控制基础(3章)

机械工程控制基础(3章)

3.4 二阶系统
一. 二阶系统的表示 二阶系统的传递函数有如下两种形式:
其中,ξ,ωn是二阶系统的特征参数,它们表明二阶系统本身的与外界 无关的固有特性。一般将式(3.4.1)所示的系统称为无零点的二阶系统或 典型的二阶系统,而将式(3.4.2)所示的系统称为有零点的二阶系统。在 不特别声明的情况下,本章讨论的是典型二阶系统的时间响应。
3.4 二阶系统
二阶欠阻尼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曲线如图3.4.4所示,其瞬态性能 指标包括上升时间tr、峰值时间tp、最大超调量Mp、调整时间ts、振 荡次数N等。 1.上升时间tr:响应曲线从原工作状态 出发,第一次达到输出稳态值所需的时 间定义为上升时间。
当ξ一定时, ωn增大,tr就减小;当ωn 一定时, ξ增大,tr就增大。
3.4 二阶系统
3.4 二阶系统
二. 二阶系统的单位脉冲响应ω(t)和单位阶跃响应 在不同阻尼系数下,二阶系统的单位脉冲响应ω(t)和单位阶跃响应如 下表所示。
3.4 二阶系统
其中, ,称ωd为二阶系统的有阻尼固有频率;
当ξ取值不同时,二阶欠阻尼系统的单位 脉冲响应曲线如图3.4.2所示。由图可知, 欠阻尼系统的单位脉冲响应曲线是减幅的正 弦振荡曲线,且ξ愈小,衰减愈慢,振荡频 率ωd愈大。故欠阻尼系统又称为二阶振荡 系统,其幅值衰减的快慢取决于ξωd (1/ ξωd称为时间衰减常数,记为σ)。
3.4 二阶系统
3.4 二阶系统
3.5 高阶系统
大量的系统,特别是机械系统,几乎都可用高阶微分方程来描述。这种 用高阶微分方程描述的系统叫做高阶系统。高阶系统均可化为零阶、一阶 和二阶环节的组合。而一般所重视的是系统的二阶环节,特别是二阶振荡 环节。 高阶系统传递函数的普遍形式可表示为

计算方法-误差

计算方法-误差

举例4:计算 tg(1.57079),tg(1.57078)
x 1.57079 , x* 1.57078
(x*) | x x* | 0.00001
r (x*) | (x x*) / x* | 6.410-6
| f ' (x*) | 1 3.8 109
c os2 ( x*)
15
( y*) | f ' (x*) | (x*) 3.8 104
| x * f ' (x*) / f (x*) |
1
9.6 104
s in( x*) c os (x*)
r ( y*) 0.6
y = tan(x) 1.580579134162482e+ 005
y* = tan(x*) 6.124900853150305e+ 004
( y*) =| y-y* | 9.680890488474515e+ 004
1 22
x2 2!
1 x2 3 x3 35 x4
22 2! 23 3! 24
4!
6.172839438271605e-16
3 23
x3 3!
35 24
x4 4!
6.1728394382716030948026634659e-16 3
• 举例3-1:计算机的精度限制(舍入误差)
-- 在matlab中运行计算:
f ( x1, x2 ) f ( x1*, x2 ) f ( x1*, x2 ) f ( x1*, x2*)
f
(1, x2 )
x1
( x1
x1*)
f
( x1*,2 )
x2
( x2
x2*)
f
( x1*, x2*) x1

全站仪在使用中的误差

全站仪在使用中的误差
二、全站仪测图高程中误差分析。 众所周知,全站仪测图的高程为三角度程,而三角高程单向观测的 高差计算公 h=D×tan α v+(1-k) D2/2R+i-v ,对公式进行全微分求出真误
差关系式,然后根据误差传播定律求出中误差平方关系式为: M h2= (tan α v+(1-k)D/R) 2MD2+(D×sec α v)2M αv+(D2/2R)2Mk2+Mi2+Mv2 。由中 误差平方关系式分析各变量的取值。
≤ 0.4
山地、高山地和 设站施测困难的旧街 坊内部
≤ 0.75
≤ 0.6
4.1.9 ⒈城市建筑区和基本等高距为 0.5m 的平坦地区,其高程注记
点相对于邻近图根点的高程中误差不得大于± 0.15m 。
⒊等高线插求点相对于邻近图根点的高程中误差应符合表 4.1.9 的
规定。
表 4.1.9
地形类 别
比例
D
MD
Mi
Mv
Mk

M
半测
1:500
2
150
3.3
2.1
2.1
0.05
5
2
1:1000
250
3.5
2.1
2.1
0.05
5
2
1:2000
400
3.8
2.1
1
0.05
5
由表格数据知,全站仪测图地面点高程精度远优于规范规定的限差
(附表)。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地面土质的影响,以及有些点不方便目
标的放置等因素的影响导致棱镜中心至地面的高度有误差,所以实际工
一、全站仪测图点位中误差分析 1、全站仪测角误差分析 检验合格的全站仪水平角观测的误差来源主要有: ①仪器本身的误差(系统误差)。这种误差一般可采用适当的观测 方法来消除或减低其影响,但在全站仪测图中对角度的观测都是半测 回,因此,这里还是要考虑其对测角精度的影响。分析仪器本身误差的 主要依据是其厂家对仪器的标称精度,即野外一测回方向中误差 M 标, 由误差传播定律知,野外一测回测角中误差 M1 测= M 标,野外半测回 测角中误差 M 半测= M1 测=2M 标。 ②仪器对中误差对水平角精度的影响,仪器对中误差对水平角精度 的影响在《测量学》教材中有很详细的分析其公式为 M 中= ρ e/ ×SAB/S1S2 其中 e 为偏心距,熟练的仪器操作人员在工作中的对中偏心 距一般不会超过 3mm ,这里取 e=3mm 。 S1 在这里取全站仪测图时的 设站点(图根点)至后视方向是(另一通视图根点)之间的距离, S2 取全站仪设站点至待测地面点之间的规范限制的最大距离。由公式知, 对中误差对水平角精度的影响与两目标之间的距离 SAB 成正比,即水平 角在 180 时影响最大,在本文讨论中只考虑其最大影响。 ③目标偏心误差对水平角测角的影响,《测量学》教材推导出的化 式为 m 偏= ρ /2× √ (e1/S1)2+(e2/S2)2 , S1 、 S2 的取法与对中误差中的取 法相同, e1 取仪器设站时照准后视方向的误差,此项误差一般不会超 过 5mm ,取 e1=5mm , e2 取全站仪在测图中的照准待测点的偏差。因

高中物理电路系统误差

高中物理电路系统误差

高中电学实验的系统误差分析和电路的选择广西百色高级中学李玉瑞邮编 533000任何实验都存在误差;偶然误差可以通过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方法来减少误差,而系统误差是由于实验原理和电路结构的原因而产生的误差,它的数值总是向某一个方向偏离真实值,只能通过改进实验原理和电路结构来减小误差;一、伏安法测电阻1.测量电路电流表内外接法引起的误差测量未知电阻的原理是R=U/I,由于测量所需的电表实际上是非理想的,所以在测量未知电阻两端电压U和通过的电流I时,必然存在误差,即系统误差;①若选择电流表的内接法,如上图中的a所示.由于该电路中,电压表的读数U表示被测电阻Rx与电流表A串联后的总电压,电流表的读数I表示通过本身和Rx的电流,所以使用该电路所测电阻R测=U/I=Rx+R A,比真实值Rx大了R A,相对误差μ=|R测-Rx|/ Rx=R A/Rx②若选择电流表外接法.如上图b所示.由于该电路中电压表的读数U表示Rx两端电压,电流表的读数I表示通过Rx与R V并联电路的总电流,所以使用该电流所测电阻R测=U/I=R V Rx/R V +Rx,比真实值Rx略小些,相对误差μ=|R测-Rx|/ Rx= R V /R V+Rx小结:在伏安法测电阻的实验中,要有效地减少由于电表测量所引起的系统误差,必须依照以下原则:若Rx>>R A,或Rx/R A>R V/Rx,应选用内接法;若R V>>Rx,或Rx/R A<R V/Rx,应选用外接法;2.控制电路元件的选择①分压电路电路如右图所示;我们先来研究用电器R1两端电压U1和Rx的关系:设电源内阻不计R并= R1Rx/R1+RxR总= R并+ R-RxU1=E R并/ R总=E R1Rx/R R1+ R Rx- Rx2U1和Rx为非线性函数关系;我们取一些特殊的数据列表并作图如下:小结:使用分压器可以控制用电器两端的电压在零到电源电压之间连续变化;为了便于调节,滑动变阻器的阻值应小于用电器的阻值,或与用电器的阻值相差不多;②限流电路电路如右图所示;我们先来研究用电器R1两端电压U1和ap间的电阻Rx的关系:设电源内阻不计R总= R1+RxU1=E R1/ R总=E R1 /R1+RxU1和Rx为非线性函数关系;我们取一些特殊的数据列表并作图如下:小结:使用限流器可以控制用电器两端的电压在E R1 /R1+R ~E之间连续变化;若滑动变阻器的阻值比用电器的阻值大得多,用电器两端的电压变化大,但是不便于调节,如图线a;若滑动变阻器的阻值比用电器的阻值小得多,虽然便于调节用电器两端的电压,但是电压变化范围较小,如图线c;若滑动变阻器的阻值和用电器的阻值差不多,用电器两端的电压变化范围大约在电源电压的一半到电源电压之间,也比较便于调节, 如图线b;二、半偏法测电表内阻1、半偏法测定电流表的内阻①电路如右图所示;实验步骤如下:A.将R1的阻值调至最大.B. 合上S1.C. 调节R1的阻值,使电流表指针偏转到满刻度.D. 保持R1的阻值不变,再合上S2.E.调节R2的阻值,使电流表指针偏转到满刻度的一半.F.记下R2的阻值R.则被测电流表的内阻R A的测量值即为R.②误差分析当电流表指针偏转到满刻度时,有:E=IgR A+r+ R1电流表指针偏转到满刻度的一半时,有:E=Ig R A/2+Ig R A/2 R2+ Ig/2r+ R1当所用的电源内阻r较小时,由上两式得:R2= R A R1/ R A + R1显然,R2< R A ,即R A的测量值小于真实值,相对误差为:μ= R A- R2/ R A×100%= R A/ R A + R1×100%从上式可知,R1越大,相对误差越小;所以变阻器R1的最大值R0应选择尽可能大;③实验条件为了使实验误差较小,必须使R1>> R A,通常取R1≈100R A ,这时相对误差小于1% ,为使电流表指针能达到满偏,必须使Ig≈E/ R1 ,因R1<R0 ,所以本实验应满足的条件是:R0≥100 R A , R0>E/Ig ;2、半偏法测定电压表的内阻①电路如右图所示;实验步骤如下:A.将R0的滑片移到最左端.B. 合上S1和S2.C. 调节R0的阻值,使电压表指针偏转到满刻度.D. 保持R0的滑片不动,断开S2.E.调节R的阻值,使电压表指针偏转到满刻度的一半.F.记下R的阻值.则被测电压表的内阻R V的测量值即为R.②误差分析不计电源内阻r,当电压表指针偏转到满刻度时,有:E=I g R V+ R2 I g+ I g R V /R1电压表指针偏转到满刻度的一半时,有:E=I g R V+R/2+ R2 I g/2+I g R V+R/2R1由上两式得:R= R V + R2R1/ R2+ R1显然,R>R V ,即R V的测量值大于真实值,相对误差为:μ= R- R V/ R V×100%= R2R1/ R V R2+ R1×100%= R2R1/ R V R0×100%从上式可知,R2+ R1=R0=定值,当R2= R1,即滑片在正中位置时相对误差最大.则μ≤R0/4R V×100%③实验条件为了使实验误差较小,必须使R0<< R V,通常取R0≈R V/20 ,这时相对误差约1% ,为使电压表指针能达到满偏,必须使I g R V<E ,即U g<E,所以本实验应满足的条件是:R0≈R V/20 ,U g<E ;三.测定电池的电动势和内电阻用电流表和电压表测电源的电动势和内电阻时,电流表外接和内接两种情况下电动势的测量值与真实值、电源内阻的测量值与真实值间的关系如何若不考虑电表的内阻,则这两种电路是完全一样的;根据闭合电路欧姆定律E=U+Ir,两次测量的方程为:E测=U1+I1r测E测=U2+I2r测解得:E测= I2U1-I1U2/I2–I1 , r测=U1-U2/I2–I1若考虑电流表和电压表的内阻,对图甲所示电路应用闭合电路欧姆定律有:E=U1+I1+U1/R V rE=U2+I2+U2/R V r,解得:E=I2U1-I1U2/I2–I1-U1-U2/R V ,r=U1-U2/I2–I1-U1-U2/R V,比较得:E测>E , r测>r.这时E和r是电池的电动势和内阻的真实值.电动势相对误差:同理,内电阻的相对误差:μr=|r-r测|/r=r/R V+r若采用图乙所示的电路,同样考虑电流表和电压表的内阻,应用闭合电路欧姆定律有:E=U1+I1r+R AE=U2+I2r+R A式中,E和r为电动势和内阻的真实值;解得:E=I2U1-I1U2/I2–I1 , r=U1-U2/I2–I1-R A比较得:E测= E , r测>r用同样的分析方法,可得μE=0, μr=R A/r如果我们运用等效电源方法来讨论的话,问题就更简明了;如右图所示的甲电路中,这里安培表的示数即是流过虚线框内等效新电源的电流;乙电路中伏特表的示数即是虚线框内等效新电源的端电压;对于甲电路图等效电源,电动势E测= R V E/R V+r 内阻r测=R V r/R V+r对于乙电路图等效电源,电动势E测=E , 内阻r测=r+R A.容易看出这里新电源的电动势E测和内阻r测,即为前面不考虑电表影响时利用图甲、乙电路得到的测量值E测和内阻r测.小结:在实际测量电路接线时,一般总采用甲电路,因为伏特表内阻R V总是远大于电源内阻r,电动势和内阻的相对误差μ极小;而采用乙电路,虽然电动势无误差,但内阻的误差太大;四.用欧姆表测电阻的误差图示为简单欧姆表原理示意图,其中电流表的满偏电流I g =300 A,内阻R V=100 ,可变电阻R的最大阻值为10 k ,电池的电动势E=1.5 V,内阻r=0.5 ,图中与接线柱A相连的表笔颜色应是色,使用正确方法测量电阻R x的阻值时,指针指在刻度盘的正中央,则R x= k .若该欧姆表使用一段时间内,电池电动势变小,内阻变大,但此表仍可调零.按正确使用方法再测上述R z,其测量结果与预期结果相比较填“变大”、“变小”或“不变”;解析:本题考查欧姆表的结构、测量原理和相关计算,还涉及测量误差的分析;欧姆表是电流表改装的,必须满足电流的方向“+”进“-”出,即回路中电流从标有“+”标志的红表笔进去,所以与A相连的表笔颜色是红色;当两表笔短接即R x=0时,电流表应调至满偏电流I g,设此时欧姆表的内阻为R内,此时有关系I g=E/ R内得 R内=E/I g=5KΩ;当指针指在刻度盘中央时,I=I g/2,有I g/2= E/R内+R x,代入数据得 R x =R内=5KΩ;当电池电动势变小、内阻变大时,欧姆表得重新调零,由于满偏电流I g不变,由公式I g=E/R内 ,欧姆表内阻 R内得调小,待测电阻的测量值是通过电流表的示数体现出来的,由I= E/R内+R x= I g R内/R内+R x= I g/1+R x/ R内 ,可知当R内变小时,I变小,指针跟原来的位置相比偏左了,欧姆表的示数变大了;答:红,5,变大;。

MSA测量系统分析控制程序

MSA测量系统分析控制程序

MSA测量系统分析控制程序文件编号:版本号:AO发布日期:2023-03-11审批:编制:1.目的对测量系统变差进行分析评估,以确定测量系统是否满足规定要求,确保测量系统满足测量要求,确保产品质量。

2.范围本程序适用于本公司所要求的或顾客要求的所有测量设备的测量系统分析。

3.定义3.1MSA:指MeaSUrementSystemsAna1ySiS(测量系统分析)的英文简称。

3.2测量系统:指用来对被测特性赋值的操作、程序、量具、设备、软件以及操作人员的集合;用来获得测量结果的整个过程。

3.3偏倚(准确度):指测量结果的观测平均值与基准值的差值。

一个基准值可通过采用更高级别的测量设备(如:计量实验室或全尺寸检验设备)进行多次测量,取其平均值来确定。

3.4重复性:指由一个评价人,采用一种测量仪器,多次测量同一零件的同一特性时获得的测量值变差。

3.5再现性:指由不同的评价人,采用相同的测量仪器,测量同一零件的同一特性时测量平均值的变差。

3.6稳定性:指测量系统在某持续时间内测量同一基准或零件的单一性时获得的测量值总变差。

3.7线性:指在量具预期的工作范围内,偏倚值的差值。

3.8盲测:指测量系统分析人员将评价的5—10个零件予以编号,然后要求评价人A用测量仪器将这些已编号的5—10个零件第一次进行依此测量(注意:每个零件的编号不能让评价人知道和看到),同时测量系统分析人员将评价人A第一次所测量的数据和结果记录于相关测量系统分析表中,当评价人A第一次将5—10个零件均测量完后,由测量系统分析人员将评价人A已测量完的5-10个零件重新混合然后要求评价人A用第一次测量过的测量仪器对这些已编号的5-10个零件第二次进行依此测量,同时测量系统分析人员将评价人A第二次所测量的数据和结果记录于相关测量系统分析表中,第三次盲测以此类推。

3.9AN0VA:方差分析法3.10计量型数据:定量的数据,可用测量值来分析。

3.11计数型数据:可以用来记录和分析的定性数据。

时域分析法

时域分析法

16:19
一般的控制系统多数为高阶系统,但是它们有可 能在一定的条件下用二阶系统去近似。因此,对 于二阶系统的分析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在系统 的分析与设计中,通常将二阶系统的响应特性作 为一种基准。
16:19
二阶系统传递函数的标准形式
某随动系统方块图
如图所示随动系统的微分方程式:
TM
d
2c t
/ TM
s2
n2 2ns
n2
3.4.4
其中 n为无阻尼自然振荡角频率(固有频率); 称为阻尼比;
均为二阶系统的特征参数,是系统本身的固有特性。
16:19
二阶系统的特征方程
s2
2
ns
2 n
0
3.4.5
由上式解得二阶系统的二个特征根(即闭环极点)为:
s1,2 n jn 1 2 3.4.6
当0 1时,特征根为一对实部为
16:19
当-1< <0 ,特征根是位于右半平面的共轭复根,呈发散振荡 状态。如图3 .6(e)所示。
当 < -1,呈单调发散状态。如图3 .6(f)所示 P53图3.7表明了极点分布与n、 的关系图。
16:19
二阶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 1. 欠阻尼状态
令r t 1t,则有Rs 1
s
二阶系统在单位阶跃函数作用下输出:
16:19
3.1 线性定常系统的时间响应及 暂态响应性能指标
一、时间响应
线性系统的动态方程
an y(n) (t) an1 y(n1) (t) L a1y&(t) a0 y(t) bm x(m) (t) bm1x(m1) (t) L b1x&(t) b0x(t)
经过拉氏变换得

误差和分析数据处理(2)

误差和分析数据处理(2)

Analytical chemistryErrors and data treatment(2)二、有效数字及运算法则2非测量所得的自然数测量次数、样品份数 计算中的倍数反应中的化学计量关系 各类常数测量所得的数字测量值数据计算的结果3数字位数应与分析方法的准确度及仪器测量的精度相适应4有效数字: 分析工作中实际能测得的数字1. 有效数字(significant figure)☐在记录测量数据时,只保留一位可疑数(欠准数)☐只有数据的末尾数欠准,误差是末位数的±1个单位☐有效数字位数反映了测量和结果的准确程度,决不能随意增加或减少5m ◇分析天平(称至0.1mg):12.8228g (6),0.2348g (4) , 0.0600g (3)◇千分之一天平(称至0.001g): 0.235g (3)◇1%天平(称至0.01g): 4.03g (3), 0.23g (2)◇台秤(称至0.1g): 4.0g (2), 0.2g (1)V ☆滴定管(量至0.01mL):26.32mL (4), 3.97mL (3)☆容量瓶:100.0mL (4),250.0mL (4)☆移液管:25.00mL (4);☆量筒(量至1mL或0.1mL):25mL (2), 4.0mL (2)重量分析和滴定分析允许的误差一般在±0.2%之内,各测量数据应保留四位有效数字,注意计算结果的有效数字位数6☐数字1~9均为有效数字☐数字前0不是有效数字,其他数字之间的0计入有效数字: 0.0304(3)☐数字后的0,在小数中,计入有效数字位数:0.03400(4)☐数字后的0,在整数中,含义不清楚时, 最好用指数形式表示: 1000 (1.0×103, 1.00×103, 1.000 ×103)☐很小的数字,也可以用指数形式表示,但有效数字位数需保持不变:0.000018 → 1.8 ×10-5☐变换单位时,有效数字位数需保持不变:0.0038g→3.8mg ☐数据的第一位数≥8的,可多计一位有效数字,如9.35×104(4), 95.2%(4), 8.65(4)☐对数的有效数字位数按小数部分数字的位数计,其整数部分的数字只代表原值的幂次,如pH=10.28(2), 则[H +]=5.2×10-11有效数字位数72. 有效数字运算中的修约规则尾数≤4时舍; 尾数≥6时入尾数=5时, 若后面无数,或后面数为0, 舍5成双;若5后面还有不是0的任何数皆入四舍六入五成双例下列值修约为四位有效数字0.3247 40.3247 6 0.3247 50.3248 50.3248 500.3248 510.32470.32480.32480.32480.32480.32498禁止分次修约0.57490.570.5750.58×9运算时可多保留一位有效数字进行5.3527+2.3+0.054+3.355.35+2.3+0.05+3.35=11.0511.010标准限度值0.03%测定值0.033%修约标准偏差对标准偏差的修约,应使准确度降低统计检验时,标准偏差可多保留1-2位数参与运算表示标准偏差和RSD时,一般取两位有效数字与标准限度值比较时不修约×不合格0.03%0.2130.2211加减法:结果的绝对误差应不小于各项中绝对误差最大的数。

实验3.8 集成运算放大器基本运算电路

实验3.8  集成运算放大器基本运算电路

113实验3.8 集成运算放大器基本运算电路一、实验目的(1)掌握由集成运算放大器组成的比例、加法、减法和积分等模拟运算电路功能。

(2)熟悉运算放大器在模拟运算中的应用。

二、实验设备及材料函数信号发生器、双踪示波器、交流毫伏表、数字万用表、直流稳压电源、实验电路板。

三、实验原理集成运算放大器在线性应用方面,可组成比例、加法、减法、积分、微分、对数、指数等模拟运算电路。

1、反相比例运算电路反相比例运算电路如图3.8.1所示。

对于理想运放,该电路的输出电压与输入电压之间的关系为:i 1f o U R RU -= (3-8-1)为减小输入级偏置电流引起的运算误差,在同相输入端应接入平衡电阻R ´=R 1||R f 。

实验中采用10 k Ω和100 k Ω两个电阻并联。

2、同相比例运算电路图3.8.2是同相比例运算电路,它的输出电压与输入电压之间的关系为i 1f o )1(U R RU += (3-8-2)当R 1→∞时,U o =U i ,即为电压跟随器。

3、反相加法电路反相加法电路电路如图3.8.3所示,输出电压与输入电压之间的关系为)+(=B 2f A 1f o U R RU R R U - (3-8-3)R ´ = R 1 || R 2 || R f4、同相加法电路同相加法电路电路如图3.8.4所示,输出电压与输入电压之间的关系为:)+++(+=B211A 2123f 3o U R R R U R R R R R R U(3-8-4)图3.8.3 反相加法运算电路图3.8.2 同相比例运算电路图3.8.1 反相比例运算电路1145、减法运算电路(差动放大器)减法运算电路如图3.8.5所示,输出电压与输入电压之间的关系为:f f o A B 1121 ()()R R R U U U R R R R '=+'+-+当R 1 = R 2,R ´ = R f 时,图3.8.5电路为差动放大器,输出电压为:)(=A B 1f o U U R RU - (3-8-5)6、积分运算电路反相积分电路如图3.8.6所示,其中R f是为限制低频增益、减小失调电压的影响而增加的。

机械工程控制基础复习

机械工程控制基础复习

机械工程控制基础复习第一章 绪论1.控制理论在工程技术领域中体现为工程控制论,在机械工程领域则体现为机械工程控制论。

2.工程控制论实质上是研究工程技术中广义系统的动力学问题。

具体地说,它研究的是工程技术中的广义系统在一定的外界条件(即输入或激励,包括外加控制与外加干扰)作用下,从系统的一定的初始状态出发,所经历的由其内部的固有特性(即由系统的结构与参数所决定的特性)所决定的整个动态历程;研究这一系统及其输入、输出三者之间的动态关系。

3。

y(t )称为系统的输出,显然,y(t )(它就是微分方程的解)是由系统的初始状态、系统的固有特性、系统与输入之间的关系以及输入所决定的。

4.工程控制论(包括机械工程控制论)的内容大致可归纳为如下五个方面:⑴当系统已定、输入(或激励)已知时,求出系统的输出(或响应),并通过输出来研究系统本身的有关问题,此即系统分析问题;⑵当系统已定,确定输入,且所确定的输入应使得输出尽可能符合给定的最佳要求,此即最优控制问题;⑶当输入已知时,确定系统,且所确定的系统应使得输出尽可能符合给定的最佳要求,此即最优设计问题;⑷当输出已知时,确定系统,以识别输入或输入中的有关信息,此即滤波与预测问题;⑸当输入与输出均已知时,求出系统的结构与参数,即建立系统的数学模型,此即系统识别或系统辨识问题。

5。

反馈:系统的输出不断地、直接或间接地、全部或部分地返回,并作用于系统。

负反馈:输出(被控量)偏离设定值(目标值)时,反馈作用使输出偏离程度减小,并力图达到设定值.反馈的作用:消除偏离正反馈: 输出偏离初始值(或稳定值)时,反馈作用使输出偏离程度加剧。

反馈的作用:加剧偏离。

6.开环控制:只有输入量对输出量产生控制作用,输出量不参与对系统的控制。

特点是 结构简单、维护容易、成本低、不存在稳定性问题;输入控制输出;输出不参与控制; 系统没有抗干扰能力。

适用范围:输入量已知、控制精度要求不高、扰动作用不大。

物理实验技术中的系统误差分析与修正方法

物理实验技术中的系统误差分析与修正方法

物理实验技术中的系统误差分析与修正方法引言物理实验是科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而系统误差在实验中是难以避免的。

系统误差可以大大影响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因此,对系统误差的分析与修正是保证实验可靠性的关键步骤。

一、系统误差的定义与分类系统误差指的是在实验中由于一些固定的原因而引起的偏差,这些原因可能包括仪器仪表本身的设计不合理、环境条件的影响以及操作者的技术能力等。

系统误差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 仪器误差:仪器本身的固有误差是实验中常见的系统误差。

这些误差源可以是由于制造工艺问题、测量方法的不完善或者仪器老化导致的。

2. 环境误差:温度、湿度、压力等环境条件的变化都会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因此需要对环境误差进行考虑和修正。

3. 操作误差:操作者的不准确操作、观察差异以及数据记录错误等操作误差也是造成系统误差的重要原因。

二、系统误差的分析方法为了准确评估和修正系统误差,研究人员需要采用一些分析方法。

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系统误差分析方法:1. 内部一致性检验:通过对实验过程中多次测量同一物理量,并对比不同测量结果的差异,可以初步判断是否存在系统误差。

如果各次测量结果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则说明可能存在系统误差。

2. 数据重复性分析:通过重复进行实验,并对比不同实验结果的差异,可以进一步确认系统误差的存在。

如果不同实验结果的差异较大且无规律可循,则需要对系统误差进行修正。

3. 参数拟合方法:对于一些特定的实验数据,可以采用参数拟合的方法,通过拟合曲线来分析系统误差。

如果实验数据与拟合曲线存在明显偏离,则可能是由于系统误差导致的。

三、系统误差的修正方法在分析了系统误差的类型和原因之后,研究人员需要采取一些修正方法来消除或减小系统误差的影响。

1. 仪器校准:针对仪器误差,可以通过对仪器进行定期校准来修正系统误差。

校准需要依据标准物质,确定仪器的测量偏差,并进行线性或非线性修正。

2. 环境调节:针对环境误差,研究人员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调节环境条件,例如控制温度、湿度等。

测量系统分析管理规定(MSA)

测量系统分析管理规定(MSA)
文件名称
测量系统分析管理规定
文2019.04.15
总页数
5
制订者
XX
制订部门
品质部
责任部门会签
保密等级
I
保密期限
起止日期
受控文件专用章
采购部
市场部
生产部

人事行政部
运营部
品质部

研发部
财务部
文控中心

批准/日期
审核/日期




采购部
□品质部
市场部
□研发部
生产部
□运营部
b.极差图如没有超出控制限的点,则该测量设备稳定,是可接受的。如失控,则测量存在不稳定的重复性,存在特殊原因或评价人的技能不能满足要求,是不可接受的。
5.4.3线性评价
利用图示法,选取涵盖量具工作量的零件,利用相关软件进行MSA分析,计算测量值的偏倚。
5.4.4计数型重复性和再现性分析
评价人的有效性≥80%,即所有检查员与标准相一致次数/总次数;反之需改进。
5.5纠正
测量系统在被评价为不接受时,QA应组织包括工程部、生产部在内的小组进行原因分析,同时确定纠正措施,纠正后应再次进行MSA分析。
5.6数据统计与保存
数据及计算表格、控制图表由QA保存。
3.2测量系统:对测量单元进行量化或对被测的特性进行评估其所使用的仪器或量具、标准、操作方法、夹具、软件、人员、环境及假设的集合,也就是说,用来获得测量结果的整个过程;
3.3量具:指任何用来获取测量的装置。如:通止规、卡尺等;
3.4重复性:一个评价人使用一件测量仪器,对同一个零件的某一特性进行多次测量下的E变差;
线性(有需要时):n≥5(样件的被测量值需涵盖量具的测量范围)

分析化学课后习题(详解)

分析化学课后习题(详解)

分析化学(第五版)课后习题答案第二章 误差及分析数据的统计处理3. 某矿石中钨的质量分数(%)测定结果为:20.39,20.41,20.43。

计算标准偏差s 及置信度为95%时的置信区间。

答:分析结果的平均值x =20.41%()()()()2412043204120412041203920122212......-+-+-=--=∑=n xxs ni i=0.02%n=3,置信度为95%时,t = 4.303,有μ=nts x ±= (20.410.05)%7. 有一标样,其标准值为0.123%,今用一新方法测定,得四次数据如下(%):0.112,0.118,0.115和0.119,判断新方法是否存在系统误差。

(置信度选95%) 答:x =0.116%,s=0.003%n=6,置信度为95%时,t = 3.182,有t 计算=n sx μ-=4003012301160⨯-...=4.667> t新方法存在系统误差,结果偏低。

11.按有效数字运算规则,计算下列各式: (1) 2.187×0.854 + 9.6×10-5 - 0.0326×0.00814; (2) 51.38/(8.709×0.09460);(3);(4) 688103310161051---⨯⨯⨯⨯... 解:(1)1.868;(2)62.36;(3)705.2 ;(4)1.7×10-5。

第三章 滴定分析3.7. 计算下列溶液滴定度,以g·mL -1表示:(1) 以0.2015 mol·L -1HCl 溶液,用来测定Na 2CO 3,NH 3 (2) 以0.1896 mol·L -1NaOH 溶液,用来测定HNO 3,CH 3COOH 解: (1) 根据反应式Na 2CO 3 + 2HCl = H 2CO 3 + NaCl NH 3·H 2O + HCl = H 2O + NH 4 Cl 可以得到关系式n Na 2CO 3 = HCl n 21, HCl NH n n =3,所以=11000232-⋅⨯⨯L mL M c CO Na HCl =0.01068g/mL=110003-⋅⨯LmL M c NH HCl =0.003432g/mL(2) 根据NaOH 与HNO 3的反应可知 n NaOH =n HNO3 根据NaOH 与CH 3COOH 的反应可知 n NaOH =n CH3COOH 所以=110003-⋅⨯LmL M c HNO NaOH = 0.01195g/mL ;=110003-⋅⨯L mL M c COOHCH NaOH = 0.01138g/mL3.8. 计算0.01135 mol·L -1HCl 溶液对CaO 的滴定度。

系统的时间响应分析

系统的时间响应分析

4. 单位抛物线函数(单位加速度)
0, t < 0
f
(t )
t
2
/2,
t0
Xi(s)=1/s
Xi(s)=1/s2
Xi(s)=1
5. 正弦函数
f (t) Asin(t+)
1
y sin(x )
3
2
4
O
x
1 3
y sin(x )
4
控制系Xi(统s)=1在/s 正弦函数Xi作(s)=用1/s下2 的响应,Xi即(s)频=1 率响应,
±2%误差范围内所需的最短时间,又叫过渡
过程时间。
(5)最大超调量σ% (Percent overshoot) :峰值超出终值的百分比
%= xo (tp ) xo () 100%
xo ()
(有振荡)。
例1 动态性能指标定义
xo(t)
有振荡
A 超调量σ% = A 100%
延迟 时间td
td tr tp ts
r(t)
0, t < 0 u(t) K, t 0
R
0
t
一般X将i(s)阶=1/跃s 函数作X用i(s)下=1/s系2 统的响应Xi(特s)=性1 作为评 价系统动态性能指标的依据。
3. 斜坡函数(速度函数)
r (t )
0, Rt,
t<0 t0
r(t)
0
t
在工Xi(程s)=实1/s 践中,一Xi(些s)=1随/s2 动系统常X工i(s作)=1 于这种 外作用下,比如等速跟踪。



f(t)=t2/2 xo(t)


响 应
e(t)=f(t)-xo(t)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 系统的时间响应分析 3.8系统的误差分析与计算对于任何一个稳定的控制系统,输出响应含有瞬态分量和稳态分量。

系统的稳态分量反映系统跟踪控制信号的准确度或抑制扰动信号的能力,用稳态误差来描述。

在系统的分析、设计中,稳态误差是一项重要的性能指标,它与系统本身的结构、参数及外作用的形成有关,也与元件的不灵敏、零点漂移、老化及各种传动机械的间隙、摩擦等因素有关。

本节只讨论由于系统结构、参数及外作用等因素所引起的稳态误差的计算方法。

本节内容分五点进行讲解:一、系统的误差e(t)及偏差)(t ε 二、系统的稳态误差与稳态偏差 三、与输入有关的稳态偏差 四、系统结构对稳态偏差的影响 五、与干扰有关的稳态偏差 一、系统的误差e(t)及偏差)(t ε1、定义系统的误差e(t) (输出端定义):设()or x t 是控制系统的希望输出,()o x t 是其实际输出,则误差()e t 定义为: 值希望输出值-实际输出=-=)()()(t x t x t e o or Laplace 变换记为)(1s E ,为避免与系统的偏差()E s 混淆,用下标1区别。

)()()(1s X s X s E o or -=系统的误差是从系统输出端来定义的,它在性能指标提法中经常使用,但在实际系统中有时无法测量,因而,一般只有数学意义。

系统的偏差()t ε(输入端定义):为输入信号与反馈信号的差值 ()()()i t x t b t ε=-,它在系统中是可以测量的,因而具有实用性。

系统偏差的Laplace 变换记为()E s ,()()()()()()i i o E s X s B s X s H s X s =-=- 2、误差与偏差)(t ε的关系输出为希望值时,即)()(s X s X or o =,不起调节作用)(=应该有)(0)(s E s E0)()()()()()()(===s H s X s X s H s X s X s E or i o i --)()()()()()(s H s X s X s H s X s X i or or i =⇒=从而有, 输出偏离希望值时(一般情况))()()()]()()([)()()]()([)()()()()()()()(1111s H s E s H s E s H s X s X s H s E s X s X s X s X s E s H s X s X s E i i or i o or o i =-=--=--=】=【-推出11()()()E s E s H s =⋅ 显然,控制系统的误差和偏差的定义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求出偏差后就可求出误差。

系统的偏差与系统的误差在一般的情况下不相等。

只有当系统是单位反馈系统时,系统的偏差与误差才会相等。

二、系统的稳态误差与稳态偏差稳态误差作为系统的稳态指标是衡量系统控制精度的。

应当强调的是, 只有对稳定的系统,我们才可以分析它的稳态误差。

系统过渡过程结束后,系统实际输出量与系统希望的输出量之间的偏差称为稳态误差。

它是系统稳态性能的测度,反映了系统响应的准确性。

()lim ()ss t e t e t →∞=根据终值定理,系统的稳态误差为:)(lim )(lim 10s sE t e e s t ss →∞→==满足终值定理的条件是:)(1s sE 的极点均位于s 左半平面(包括坐标原点)。

同理,系统的稳态偏差为:0()lim ()lim ()ss t s t t sE s εε→∞→==例:设单位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1/G s Ts =,输入信号分别为2()/2r t t =以及()sin r t t ω=,试求控制系统的稳态误差。

解:1、当2()/2r t t =时,其3()1/R s s =由偏差的定义01()()()()()()()1()()i i i E s X s B s X s H s X s X s G s H s =-=-=⋅+有22221()(1/)1/T T T E s s s T s s s T==-+++因为系统为单位负反馈系统,所以1()()E s E s = (a )反变换法取Laplace 反变换,得误差响应2/()()t Te t T e T t T -=+-稳态误差为:∞==∞→)(lim t e e t ss(b )终值定理法1()sE s 满足终值定理的条件,所以稳态误差为:1201lim ()lim ()lim (1/)ss t s s e e t sE s ss s T →∞→→===∞+=2、当()sin r t t ω=时,其22()/()R s s ωω=+,由于22232222222222()(1/)()11(1)(1/)(1)()(1)()sE s s T s T T s T T s T T s T s ωωωωωωωωωω=++=-⋅+⋅+⋅++++++因为系统为单位负反馈系统,所以1()()E s E s = (a )反变换法取Laplace 反变换,得误差响应22/222222()cos sin (1)(1)(1)t TT T T e t eT T T T T ωωωωωωωω-=-⋅+⋅++++ 显然稳态误差0)(lim ≠=∞→t e e t ss由于正弦函数得拉氏变换在虚轴上不解析,所以此时不能应用终值定理法来计算系统在正弦函数作用下的稳态误差,否则得出1220lim ()lim ()lim 0(1/)()ss t s s se e t sE s ss T s ωω→∞→→===++=的错误结论。

应当指出,对于高阶系统,误差信号1()E s 的极点不易求得,故用反变换法求稳态误差的方法并不实用。

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只要验证1()sE s 满足要求的解析条件,就使用终值定理法来求解系统的稳态误差。

三、与输入和系统结构有关的稳态偏差的计算1()()1()()i E s X s G s H s =⋅+)()()(11lim )(lim )(lim 0S X s H s G SS SE t i S S t ss +===→→∞→εε系统输入偏差与两个因素有关;1.系统结构(反映在)()(11s H s G +,G(S)H(S)-开环传函)2.输入信号Xi(S)因此,对于稳定的控制系统,稳态性能一般根据阶跃、斜坡或抛物线输入所引起的稳态偏差来判别。

本节研究的就是不能跟踪典型输入而引起的稳态偏差。

1、阶跃输入下的稳态偏差及位置无偏系数)()(11)()(11lim 0s H s G s H s G S S S ss +=+⨯=→ε :位置无偏系数,则令p p ss S p K K s H s G K 11)()(lim 0+==→ε2、斜坡输入下的稳态偏差及速度无偏系数)()(1)()(11lim 20s H s sG s H s G s s S ss=+⨯=→ε:速度无偏系数,则令v v ss S v K K s H s sG K 1)()(lim 0==→ε3、抛物线输入时的稳态偏差和加速度无偏系数)()(1)()(11lim 230s H s G s s H s G s s S ss=+⨯=→ε:加速度无偏系数,则令a a ss S a K K s H s G s K 1)()(lim 20==→ε注意:稳态偏差系数只对相应的阶跃、斜坡及抛物线输入有意义。

四、系统结构(开环传函)对稳态偏差的影响)系统的类型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可写成下面的形式:环节的个数:开环传函中串联积分:时间常数,系统开环增益νττττνi i n m T K s T s T s T s s s s K s H s G :)1()1)(1()1()1)(1()()(2121++++++=定义:开环传函所包含的积分环节的个数 v 为系统的型号数。

当0v =时,“0”型系统 当1v =时,“I ”型系统 当2v =时,“II ”型系统v 越高,稳态精度越高,但稳定性能越差,因此,一般系统不超过III 型。

ss ms 0s 0i i 1n j j 1v 1vs 01limsE(s)limsR(s)K (s 1)1s (T s 1)s lim R(s)K s →→=-νν=+→ε==τ+++=+∏∏可以看出,与系统稳态偏差有关的因素为:系统的型别v 、开环增益K ,系统的输入R (S )。

1、0型系统ν=0)1()1)(1()1()1)(1()()(2121++++++=s T s T s T s s s K s H s G n m τττK s H s G K S p ==→)()(lim 00)()(lim 0==→s H s sG K S v0)()(lim 20==→s H s G s K S a相应阶跃、斜坡、抛物线输入的稳态偏差0型系统没有积分环节存在,对阶跃输入的稳态偏差为一定值,与开环增益有关,K 越大,稳态偏差越小,对阶跃信号系统是有差系统。

0型系统不能跟随斜坡输入和抛物线输入。

2、Ⅰ型系统ν=1)1()1)(1()1()1)(1()()(2121++++++=s T s T s T s s s s K s H s G n m τττ∞==→)()(lim 0s H s G K S pK s H s sG K S v ==→)()(lim 00)()(lim 20==→s H s G s K S a相应阶跃、斜坡、抛物线输入的稳态偏差Ⅰ型系统对阶跃输入是无差系统;I 型系统能跟随斜波输入,但是存在稳态偏差,斜坡输入的稳态偏差与开环增益成反比,可以增加K 值来减少偏差;I 型系统不能跟随抛物线输入。

3、Ⅱ型系统ν=2)1()1)(1()1()1)(1()()(21221++++++=s T s T s T s s s s K s H s G n m τττ ∞==→)()(lim 0s H s G K S p∞==→)()(lim 0s H s sG K S vK s H s G s K S a ==→)()(lim 20相应阶跃、斜坡、抛物线输入的稳态偏差Ⅱ型系统对阶跃信号和斜坡信号为无差系统;II 型系统能跟随抛物线输入,但是存在稳态偏差,稳态偏差是有限值,与开环增益成反比,要无差则应采用III 型或高于III 型的系统, 但是,此时要使系统稳定则比较困难。

小结1)系统型别、输入形式和系统稳态偏差及静态无偏系数关系如下同一系统在不同的输入作用下,其稳态偏差是不同的。

更有意义的是,针对同一种输入,当系统的型别增加时,系统的准确性将得到提高;增加系统的开环增益,往往也可以提高系统的稳态精度。

但是,系统型别和开环增益的增加,却使得系统的稳定性变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