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塔-杨丽虹剖析
中国古塔之美
中国古塔之美中国塔文化是渊源于佛教传入中国之后,在魏晋至南北朝时期,佛教在我国广泛流行,统治者为了维持自己的统治地位,借佛安顿民心,广造塔寺,到了隋唐时期,更是达到了登峰造极。
建筑师们汲取古代印度原始塔寺建筑的长处,并融入了国粹古建筑的精髓,创造出了美轮美奂、独具中国特色的寺院和无与伦比的建筑文化符号——塔。
塔的样式精美,结构精巧,是建筑艺术的集大成者;然而,它的佛学意义似乎超越其上,甚至成为高僧圆寂后埋藏舍利的高层建筑。
中国古塔一般是随寺庙而建,寺院可以说是塔的滥觞。
随着岁月的流逝,有些寺院毁于天火、兵燹,只剩下古塔。
在东方文化中,塔的意义不仅仅局限于建筑学层面。
它记录了一段段沉淀的历史,承载了宗教、美学、哲学等诸多文化元素,静默如斯,风雨不改。
嵩岳寺塔始建于北魏正光元年(公元520年),是我国现存最古的高层砖石建筑,也是世界著名建筑之一。
位于河南登封南麓,塔高41米,平面呈十二角形,外部作密檐15层。
开创了密檐楼阁式塔的先河。
大雁塔大雁塔位于唐长安城晋昌坊(今陕西省西安市南)的大慈恩寺内,又名“慈恩寺塔”。
唐永徽三年(652年),玄奘为保存由天竺经丝绸之路带回长安的经卷佛像主持修建了大雁塔,是现存最早、规模最大的唐代四方楼阁式砖塔。
虎丘塔建于公元959年(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位于江苏省苏州市虎丘,高7层,虎丘斜塔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砖塔之一,也是唯一保存至今的五代建筑。
被尊称为“中国第一斜塔”和“中国的比萨斜塔”。
应县木塔建于公元1056年(辽国道宗清宁二年),位于山西省应县境内,高5层,这是全世界现存最高最古的一座木结构塔式建筑。
是我国现存最大和最高的木塔,也是世界上现存最高的古代木塔。
与意大利比萨斜塔、巴黎埃菲尔铁塔并称“世界三大奇塔”。
崇圣寺三塔建于公元824—839年,位于云南省大理市崇圣寺,高16层,这是中国现存层数最多的古佛塔。
法王塔法王塔,建于公元601年(隋朝文帝仁寿元年),位于陕西省周至县仙游寺,高7层,这是中国现存唯一的隋朝砖塔。
中国古塔
是由当时尼泊尔的工艺家阿尼哥奉敕主持修建。 塔身俗称“宝瓶”,形似覆钵,妙应寺白塔的刹座呈 须弥座式,座上竖立着下大上小十三重相轮,即所谓 的: “十三天”
净藏塔——河南登封会善寺
是最早的也是唐塔 中极少见的八角形 平面的亭式塔。下 有高大基台和不高 的须弥基座,塔身 八角各砌角柱一, 柱下连以横木,上 连阑额,柱头上砌 作一斗三升斗拱, 阑额上有人字拱。 塔正面辟圆券门, 背面嵌铭石,两侧 面有假门,四斜面 浮雕直棂窗,都忠 实地模枋了木结构。
佛宫寺释迦塔
塔位于寺南 北中轴线上 的山门与大 殿之间, “前塔后殿” 的布局。唯 一一个木结 构的塔。塔 身平面图是 八角形。
第一层立面 重檐,以上 各层均为单 檐,共五层 六檐,各层 间夹设暗层, 实为九层。 因底层为重 檐并有回廊, 故塔的外观 为六层屋檐。 塔顶作八角 攒尖式,上 立铁刹,使 木塔宏伟壮 观。
密檐塔
砖造阁楼式塔是完全用砖依照木结构的 形式在塔的外表做出每一层的出檐、梁、 柱、墙体与门窗,也有的砖塔、塔内用 木材做成各层的楼板,借木楼梯上下。 楼阁的底层尺寸加大升高,而将以上各 层的高度缩小,使各层屋檐呈密叠状, 使全塔分为塔身、密檐与塔刹三个部分, 因而称为“密檐式”砖塔。可以说这是 一种由阁楼式演变而来的新式佛塔。
中国古塔
——其三
环艺三班 康奇 09407140316
目录
楼阁式塔 密檐塔 喇嘛塔
阁楼式塔
阁楼式 的塔在 中国佛 塔中是 主流。 它使用 了木建 筑的柱、 枋和斗 拱,并 且逐层 向内收 进。 飞虹塔: 塔平面八 边形,是 有十三檐 的楼阁式 佛塔。除 底层为木 回廊外, 其他均用 青砖砌成, 各层皆有 出檐。
飞虹塔
有关古塔的书
有关古塔的书:
关于古塔的书籍有很多,以下是其中一些值得推荐的书籍:
1. 《中国古塔》:作者薛平拴,这本书详细介绍了中国古塔的历史、类型、建筑特点和文化价值,是一本非常全面的中国古塔研究书籍。
2. 《世界古塔》:作者杨洪基,这本书介绍了世界各地的古塔,包括亚洲、欧洲、美洲等地区的古塔,是一本非常丰富的古塔文化读物。
3. 《古塔建筑艺术》:作者吴冬青,这本书详细介绍了古塔的建筑艺术,包括建筑结构、建筑装饰、建筑技艺等方面,是一本非常专业的古塔研究书籍。
4. 《古塔文化》:作者周敏,这本书从文化角度介绍了古塔的历史、文化、宗教和社会背景,是一本非常有趣的古塔文化读物。
5. 《世界遗产:古塔》:作者吴江,这本书介绍了世界遗产中的古塔,包括中国的长城、埃及的金字塔等世界著名的古塔,是一本非常好的古塔旅游指南。
这些书籍从不同角度介绍了古塔的历史、建筑、文化和价值,对于想要了解古塔的人来说是非常有用的参考书籍。
建筑专业课程思政案例
建筑专业课程思政案例一、建筑历史课程中的文化自信与传承。
在建筑历史这门课程里,有很多思政教育的切入点。
就说咱们中国古代建筑吧,那可真是一个宝藏。
有一次讲到故宫,这故宫啊,那简直就是中国古代建筑的集大成者。
我就跟同学们讲,你看这故宫的布局,对称、规整,体现了咱们老祖宗那种追求平衡、秩序的哲学思想。
从午门一路进去,三大殿宏伟壮观,太和殿的金龙和玺彩画精美绝伦,每一个细节都透露着当时最高超的工艺水平。
我就跟学生们打趣说:“你们想想啊,那时候可没有现在这些高科技的工具,全靠工匠们的一双手,就像变魔术一样,建起了这么宏伟的宫殿。
这就好比是古代的‘超级工程’啊!”然后我就引导学生们思考,这故宫历经了数百年风雨,还能保存得这么好,是因为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对自己文化的珍视和传承。
我给他们举例子,就像故宫的修复工作,那些修复工匠们就像是古代工匠的传人,怀着对传统建筑文化的热爱和敬畏,一点一点地还原故宫的风貌。
这就是文化传承啊,咱们作为建筑专业的学生,不能只盯着那些外国的建筑风格,要对咱们自己的文化有自信,要从老祖宗的智慧里汲取营养,将来设计出带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现代建筑。
而且我还会联系到现在的一些现象,比如说有些地方盲目追求国际化,把自己的传统建筑都拆了,建一些千篇一律的现代高楼。
我就问同学们:“你们觉得这样好吗?就像把自己家传的宝贝扔了,去买一些外面流行的便宜货,是不是很傻?”这样通过对比和讨论,让学生们深刻认识到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重要性,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
二、建筑力学课程中的团队合作与责任感。
建筑力学这门课听起来很枯燥,都是些受力分析、结构计算啥的。
但我也能把思政教育融入进去。
我在课堂上组织了一个小组项目,让同学们分组设计一个简单的建筑结构模型,要考虑各种力学因素,确保这个模型能承受一定的重量。
在这个过程中,就有很多有趣的事情发生。
有一个小组刚开始的时候,大家各干各的,计算的只负责计算,画图的就只管画图,结果做出来的模型一测试,根本就不行。
中国古塔及其审美文化特征
中国古塔及其审美文化特征中国古塔及其审美文化特征中国古代以其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遗产而闻名于世。
作为中国古建筑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古塔作为一种代表性的建筑形式,具有独特的审美文化特征。
本文将从历史起源、建筑特点和文化象征等方面来探讨中国古塔及其审美文化特征。
一、历史起源中国古塔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秦朝时期的西安钟楼,而真正开始兴盛起来的是南北朝时期。
随着佛教的传入,佛塔逐渐成为中国古塔的代表。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古塔不断演变和发展,形成了多种多样的风格和类型。
二、建筑特点中国古塔的建筑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结构稳定:古塔常以砖木结构为基础,其结构技术非常精湛。
古代建筑工匠使用稳定的建筑技术,使塔体能够经受地震和其它自然灾害的考验。
2. 独特造型:中国古塔的造型各具特色,有的高大挺拔,有的卷曲飞翘。
例如,千佛塔以其多层的宝塔形式而闻名,而钟楼则以其高大的方形塔身而著名。
3. 精美装饰:古塔的外观常常装饰有精美的浮雕、壁画和彩绘等,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的精湛水平。
这些装饰元素既起到了美化塔身的作用,也寄托了人们的信仰和情感。
三、文化象征中国古塔作为中国古代建筑的代表,不仅具有独特的建筑形式,还承载着深厚的文化象征。
古塔既是人们对于美的追求的具体体现,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1. 宗教信仰:佛塔作为中国古塔的主要类型之一,往往与佛教寺庙相承接。
塔身上的浮雕和彩绘通常都是佛经中的典故,它们不仅给人以美感,更寄托了人们的宗教信仰和崇拜之情。
2. 守护神:中国古塔被视为守护神,象征着着众多民众对于国家、家庭和个人的庇佑和祈福的愿望。
人们常在古塔前燃香拜祭,以表达自己对神灵的敬意和祈祷。
3. 社会地位:古塔在中国古代社会中也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古塔多建于城市或宗教中心,成为了当地的地标,代表着市镇般的繁荣和富饶。
同时,建造一座古塔也需要耗费大量的资源和人力,所以古塔的建造往往被视为一种社会地位的象征。
《我国的古塔建筑》阅读附答案.doc
《我国的古塔建筑》阅读附答案- 现代文阅读及答案-阅读理解。
我国的古塔建筑我国古塔的形制千变万化。
①我国古塔有圆形的□有正方形的□也有6边形的□8边形的□12边形的。
从建筑屋檐上说,我国古塔有单檐的,也有多檐的。
如河南登封的嵩岳寺有15层檐,云南大理崇圣寺千寻塔有16层檐等。
②我国古塔分为喇嘛塔和带檐塔两大类,而带檐塔中,又有亭式、楼阁式和密檐式之分。
从建筑材料上说,我国古塔不仅有木塔,还有砖塔、石塔,西北地区还存在土塔。
有些砖塔的整个外表全用玻璃砖瓦饰面,把整个佛塔的外表,装点得富丽堂皇。
有些古塔,如广州光华寺东塔和西塔、湖北当阳的玉泉山寺塔、山东济宁的铁塔寺塔等,都是用铁铸成的。
山西的神通寺塔,是用铜铸成的。
还有大量的古塔,用金、银、珐琅、陶瓷、料器等各种各样的材料制成,真是应有尽有。
1.在选文中的方框内标上标点。
2.在文中①、②处补上恰当的词语。
①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3.选文的中心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文中可知加粗词“形制”的意思是()A.形状和制作情况。
B.物体和图形由外部的面或线条组合而呈现的外表。
C.能引起人的思想或感情活动的具体形状或姿态。
D.(器物或)建筑物的形状的构造。
5.选文运用的说明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选文采用的说明顺序是()A.时间顺序B.空间顺序C.逻辑顺序参考答案:1.,,、、2.①从建筑面上说;②从立面造型上说3.我国古塔的形制千变万化4.D5.分类别举例子列数字6.C(意思对即可)返回查字典首页《我国古代的几种建筑》学案附答案- 说明文阅读及答案-作者简介:郭黛姮,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古建筑专家。
雷锋塔改建总设计师。
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兼任中国建筑史学会理事、学术委员;中国紫禁城学会理事。
师从中国建筑史学大师梁思成先生。
《建筑构造》课程思政教学案例
《建筑构造》课程思政教学案例案例名称:探索古建筑的智慧与工匠精神一、案例背景在《建筑构造》课程中,为了将专业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我们设计了一个以“探索古建筑的智慧与工匠精神”为主题的教学案例。
该案例旨在通过分析古建筑的结构特点、历史背景及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文化自信、工匠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古建筑的基本构造原理、结构特点及抗震智慧。
2. 能力目标: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3. 思政目标: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文化自信、工匠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内容与过程1. 导入新课以一段介绍中国古建筑的视频作为开场,引导学生进入古建筑的世界,感受其独特的魅力。
提出问题:“古建筑为何能历经千年而不倒?其中蕴含着怎样的智慧和力量?”激发学生思考。
2. 案例分析案例选择: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古建筑,如故宫、应县木塔等,分析其结构特点、抗震智慧及历史文化价值。
结构分析:利用多媒体展示古建筑的结构图纸和实物照片,详细讲解其构造原理、材料选择及施工技术。
特别强调古建筑中榫卯结构的应用及其抗震效果。
文化内涵:介绍古建筑的历史背景、建筑风格及所承载的文化意义,引导学生体会古建筑中所蕴含的民族精神和文化底蕴。
3. 工匠精神与社会责任结合古建筑建造过程中的工匠故事,如古代工匠如何精益求精、不畏艰难地完成建筑任务,引导学生理解工匠精神的内涵及其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
讨论古建筑保护的现状与挑战,引导学生思考作为建筑学专业的学生应如何承担保护文化遗产的社会责任。
4. 实践操作组织学生分组进行实地考察或虚拟仿真实验,亲身体验古建筑的结构特点和抗震性能。
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设计一个小型古建筑模型或绘制古建筑结构图纸,并在班级内进行展示和分享。
5. 总结与反思引导学生回顾整个案例学习过程,总结所学知识和心得体会。
鼓励学生提出对古建筑保护、工匠精神传承等方面的见解和建议,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历史建筑保护中“原真性”理论与实践初探
历史建筑保护中“原真性”理论与实践初探摘要: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为我们留下宝贵的文化遗产,然而,很多时候我们都不懂得保护这些文化遗产,而被破坏。
,造成无法弥补的遗憾,随着社会与世界接轨,我国对于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逐渐增强,保护制度也日趋完善,笔者就历史建筑保护中的“原真性”为中心进行分析,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探讨我国对于历史建筑的错误保护之处,有利于更好的保护文化遗产。
关键字:原真性;历史建筑;保护与发展在文化遗产的保护中,保持其“原真性”是进行历史建筑保护的目标,也是长期以来备受争议的,怎样才能完全保证文物的“原真性”?尽管对于“原真性”的判断和定义一直在完善,但真正的范围界定是什么,由于每个人的理解不同,定义的理解也不相同,即使是科技与知识飞速发展的现在,国际上对于“原真性”依然存在众多争议。
1. 什么是原真性早在中世纪,欧洲就已经出现了“原真性”而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古代的遗迹实则是人类共同的财产和无法衡量的财富,于是在一九六四年,真正将“原真性”在《威尼斯宪章》中纳入文化遗产的保护制度,这代表文化古迹的珍贵,不仅仅是共同的财产,保护它更是人类后代共同的责任。
一九九四年就“原真性”进行讨论,世界遗产委员会将“原真性”重新定义,在历史中,所有形式的文化遗产都应该以“遗址真实”为基础,由于中西方文化差异不同,历史建筑也大不相同,因此“原真性”的定义仍存在诸多争议,其范围与概念也在不断的修复完善。
2. 对“原真性”不同理解与实践2.1 重建将历史性建筑重建,主要是针对一些年久失修,或者遭到人为性及非人为性的,无法修复的破坏,在遗址上进行重建重现遗迹的方法。
重建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按照遗址以前的原始,完整地进行还原,另一种是,保留残留遗迹,修复部分采用科技方法进行再造重现。
重建这一保护历史性建筑的方法在国际上并未得到相关人员的广泛认可,前一种方法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后一种方法似乎并不符合保护历史性建筑“原真性”中的真实。
小学美术《家乡的古塔》教案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家乡的古塔》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注意过家乡的古塔?”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古塔的奥秘。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情感表达的引导:激发学生将对家乡的热爱融入作品中,提高作品的表现力。
-例如:鼓励学生分享对古塔的记忆和情感,引导他们将这种情感通过绘画表达出来。
2.教学难点
-观察与分析能力的培养:学生往往在观察古塔时难以捕捉到关键特征,需要教师引导他们学会观察和分析。
-例如:如何引导学生从整体到局部,从外形到内部结构,逐步深入地观察和分析古塔。
-美术技巧的应用:学生在运用绘画技巧时可能会遇到困难,如透视、光影处理等。
-例如:针对透视问题,教师可以提供简单的透视画法示例,帮助学生理解并应用。
-情感与创作的结合:如何让学生有效地将情感体验转化为艺术创作是教学的难点。
-例如:教师可以通过讨论、启发式的提问等方式,帮助学生将情感体验融入绘画创作中。二、 Nhomakorabea心素养目标
《家乡的古塔》美术课程的核心素养目标如下:
1.提升学生对家乡古建筑艺术的审美鉴赏能力,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2.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表现力和创造力,学会运用美术语言表达个人情感和思想。
3.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提高沟通与交流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共同探讨古塔的艺术特点。
4.激发学生对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兴趣,培养探索精神,主动了解古塔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古塔的基本概念。古塔是一种历史悠久的建筑形式,它融合了雕塑、绘画等多种艺术形式,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它是家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我们地区的历史和文化。
介绍塔的书
介绍塔的书关于塔的书有很多,下面是一些比较知名的著作:1.《古塔:耸立的骄傲》:这本书精选了中国古塔建筑史上的一些代表性作品,逐一介绍了相关文化常识,解析了每一座古塔的来龙去脉,并描述了它们的保存状况。
书中还展示了大量千百年间积累的图照,具有原初性和现场感,展现了震撼人心的古典之美。
2.《塔》:由万幼楠撰写,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的这本书介绍了中国古塔的起源、演变,以及塔的结构和类型,如佛塔、风水塔、楼阁式塔、密檐式塔、喇嘛塔、金刚宝座塔、墓塔、经幢等。
书中配有大量精美的图片,适合建筑师、相关专业在校师生以及广大读者阅读。
3.《说塔》:张毅捷所著的这本书由同济大学出版社出版,追溯了塔的历史、类型及其起源,并以现存最具代表性的塔为实例,展示了塔的全貌。
书中不仅增长了读者对塔的建筑知识,还探讨了塔在精神信仰日益匮乏和异文化冲突中的超越建筑本身的意义。
4.《中国古塔》:这本书由著名古建筑学家梁思成所著,系统地介绍了中国古塔的历史、类型、结构、装饰等方面的知识,同时配以大量精美的手绘插图和照片,让读者更直观地了解中国古塔的魅力。
5.《世界名塔》:这本书则涵盖了全球范围内著名的塔式建筑,包括埃菲尔铁塔、比萨斜塔、东方明珠塔等,介绍了它们的历史背景、建筑特色、文化内涵等,是了解世界塔式建筑的好选择。
6.《塔与桥:结构工程的新艺术》:这本书从工程学的角度探讨了塔和桥的设计与建造,分析了它们在结构上的共性和差异,同时介绍了许多创新的结构设计理念和技术。
7.《塔上的猫》:这是一本儿童文学作品,讲述了一个发生在塔上的奇幻故事,通过主人公与塔上的猫的冒险经历,向读者展现了塔的神秘和魅力。
虽然这本书并不是专门介绍塔的知识,但它以塔为背景,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充满想象力的阅读空间。
8.《登塔者:世界著名高塔探秘》:这本书以登塔者的视角,带领读者探索世界各地著名高塔的背后故事和独特魅力。
从古老的砖塔到现代的摩天大楼,每一座塔都有其独特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中国古典建筑中所体现的真善美
中国古典建筑中所体现的真善美作者:王瑞芳来源:《科学之友》2009年第05期摘要:文章主要分析了中国古典建筑的美学原理,并对美的本质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中国古典建筑;真善美中图分类号:TU98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8136(2009)14-0137-021美与善的融合,善是美的基础我国文字中,美有许多含义。
据说文解字:“美,甘也,从大从羊。
”说明美有美食的含义;管子宙合:“言察美恶,审别良苦,不可以不审”,说明美有善的含义;庄子齐物论:“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说明美有赞美之义。
从美的含义看来,它包括人对味觉、听觉、视觉的感触。
由于包括范围很广,探索其共性是一件非常不易之事,尤其在新事物中,多是先从实用功能出发,然后再考虑美。
1.1古代文献中对美与善的论述墨子在非乐篇中指出:“非以大钟、鸣鼓、琴瑟、竽笙之声,以为不乐也;非以刻镂华文章之色,以为不美也。
”说明美是客观存在的,但对美的追求必须以不影响“万民之利”为最高准则,所以他提出“故食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居必常安,然后求乐。
”说明墨子既希望人们得到美的享受,又首先要考虑可行性,只有从万民利益出发,才能妥善处理美与善的关系。
孟子在评论人品时把善、信与美结合为一体,认为只有充满善和信德行为才是美。
说明两千年前的孟子已从美的本质分析问题,开真善美统一的先河。
1.2从器物及建筑的形成与发展分析美与善的关系人类从渔猎、采集的原始生活进入以农耕为主的定居生活后,陶器随之出现。
早期的陶器多为素面,以解决日常生活的需要。
看来,陶器产生的初期也是为了实用,但接着就要求美观。
建筑中对真善美的全面要求比较晚,其原因在于房屋体型大,数量大,受自然损害大,因而首先是对功能方面的要求。
墨子提出:“古之民未知为宫室时,就陵阜而居,穴而处,下润湿伤民,故圣王作为宫室。
为宫室之法曰:室高足以辟润湿,边足以围风寒,上足以待霜雪雨露,宫墙之高足以别男女之礼。
人文景观营建视角下的北京古塔研究
人文景观营建视角下的北京古塔研究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其中,古塔作为北京城市景观的一部分,不仅具有历史纪念和文化传承的功能,还是人们观赏和游憩的重要场所。
本文将从人文景观营建的视角,探讨北京古塔的研究。
首先,北京古塔作为历史的见证,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记忆。
这些古塔多建于明清时期,代表了当时社会经济、文化和宗教信仰的特点。
例如,白塔、灵光寺塔等具有浓厚佛教色彩的古塔,体现了佛教在北京的兴盛。
而其它如钟楼、鼓楼等具有政治和军事功能的古塔,则反映了当时政权的权威和城市的防御体系。
这些古塔作为历史的见证,为我们了解古代社会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和文化遗产。
其次,北京古塔作为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城市形象和环境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这些古塔通常建造在城市的战略要地或重要街道的交汇处,其高耸入云的姿态成为城市的标志和特色。
例如,鼓楼就坐落在北京市中心,成为了热门的旅游景点之一。
古塔的存在不仅丰富了城市的文化内涵,还为游客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观赏体验。
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人们应该充分考虑古塔的位置和周边环境,保护和利用好这些古塔,使其成为城市的亮点和魅力所在。
此外,人们还可以从古塔的建筑风格和技艺中窥探古代建筑工艺和艺术。
北京的古塔通常采用木结构或砖石结构,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精湛的工艺技巧,体现了古代建筑工匠的智慧和创造力。
例如,白塔的砖雕和灵光寺塔的壁画,都是当时建筑和艺术的杰作。
在保护和修复古塔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尊重建筑的历史风貌,尽可能保留原有的建筑元素和风格,同时结合现代科技手段,确保古塔的安全和稳定。
综上所述,北京古塔作为人文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记忆。
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我们应该充分重视古塔的保护和利用,使其成为城市的亮点和魅力所在。
同时,研究古塔的建筑风格和技艺,有助于我们了解古代建筑工艺和艺术,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中国古塔建筑之美
中国古塔建筑之美国庆长假旅游期间,相信许多旅行者在中国辽阔美丽的大地上都见过中国的一个古建筑形态——古塔。
这些千姿百态的古塔,其造型之美,结构之巧,雕刻、装饰之华丽,均堪与我国其他种类的古代建筑相比。
然而,在我国较为早期的古代建筑物中有楼有阁,有台有榭,有廊有庑,有民居有桥梁有陵墓,唯独没有塔。
原来塔这种建筑并不是我国的固有类型,而是外国的一种建筑。
在传入我国以后,塔又和我国原有的建筑形式相结合,形成了一种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新的建筑类型。
塔原本产生于印度,是佛教的一种建筑物。
古印度的塔有两种:一种是埋葬佛舍利、佛骨等的“萃堵波”,属于坟冢的性质;另一种是所谓的“支提”或“制底”,内无舍利,称作庙,即所谓塔庙。
在公元一世纪的东汉时期,随着佛教的传入,古印度的塔也一起传入我国,并与我国固有的建筑形式和民族文化相结合,发生很大的变化和发展。
古印度的“支提”发展成为我国的石窟寺,而埋葬和供奉舍利的“萃堵波”则发展为各式各样的古塔。
印度的萃堵波和我国固有的建筑形式与民族文化相结合的过程,就是外来文化不断中国化的过程,也是中国古塔从无到有、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和古印度的萃堵波相比,中国古塔从结构、形式和建筑材料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从结构上看,中国古塔主要有三个部分组成:一是地宫用于埋葬舍利,采用中国陵墓地宫、墓穴的方式。
地宫内主要安放的东西是一个石函,内中层层函匣相套,最里面一层就是放佛舍利之处;二是塔身,用于供奉佛像,登临等用途,是塔的主体部分;三是塔刹,中国匠师将萃堵坡尊崇抬高置于塔顶,就变成塔刹。
印度半圆形的萃堵波一传入中国,首先就和我国原有的高贵而显赫的建筑形式——楼阁相结合,出现了楼阁式塔。
我国第一座佛教寺庙中的佛塔白马寺塔,就是这样的建筑形式。
除此之外,早期著名的中国塔还有东汉永平十一年的洛阳白马寺浮图(《魏书·释老志》公元68年),中平五年至出平四年(188-193年)徐州浮图祠(《三国志·刘繇传》),以及北魏熙平元年(516年)洛陽永宁寺浮图(《洛阳伽蓝记》)等等,都是楼阁式的高塔。
中国古塔-杨丽虹
于是这座巨大白塔成为中国境内不 仅建筑时间最早,也是体制最大的喇嘛塔。在 白塔修建完成8年后,忽必烈又下令在塔前建造 了一座宏丽的寺院,赐名大圣寿万安寺,是大都 创建时的十二项大工程之一。这寺院在明代改 名妙应寺,所以后来白塔就叫妙应寺白塔。上 世纪70年代维修白塔的时候,发现清乾隆皇帝 赐给主持的僧冠、僧服和经书。更令人惊喜的 是塔顶宝盖下悬挂着一对瓦刀和抹子,那是建 塔时用的工具,也许是当时工匠有意要叫子孙 后代铭记他们的辛劳与智慧吧。
中 国 古 塔
一、塔与佛教 1、源于佛教 最初是印度佛教为埋葬佛祖舍 利而建的覆钵式建筑物。 梵文叫作(Stupa)“窣 堵波”, (Buddha) “浮屠”
云南大理千寻塔出土的小金 塔保留了“窣 堵波”的原 形
2、随佛教传入中国 “白马驮经”、“永平求法”
白 马 寺 内 齐 云 塔
3、位置的变化
5、喇嘛塔 又称覆钵式塔,藏式塔,俗称和尚塔。 特征: 塔身为一个巨大的半圆形覆钵,上置塔 刹,下设须弥座。
北京北海白塔
北京妙应寺白塔
公元12世纪,元世祖 忽必烈在与南宋政权争夺天下的 时候,感到大局已定,决定建立国 都,取名大都,就是现在北京的前 身。蒙古族崇信喇嘛教,他下旨 在原来辽塔的基础上修造一座气 势宏伟、风格迥异的佛塔。恰好, 一位在朝中做官的尼泊尔人叫阿 尼哥,是位高超的建筑工艺家。 在阿尼哥主持下,日夜兼程,精工 细做,仅用两年时间,便建造成一 座雄浑壮丽的纯白色覆锥体型宝 塔。
自明清两代开始,逐渐产生了文 峰塔这一独特的类型。 所谓文峰塔即各州城府县为改善 本地风水而在特定位置修建的塔。 其修建目的或为震慑妖孽或为了 补全风水或作为该地的标志性建 筑。 文峰塔的出现使得明清两代出现 了一个筑塔高潮,许多塔都是以 文峰塔的形态出现的。
飞虹塔社会实践报告
一、前言飞虹塔,位于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山西省长治市,是一座具有千年历史的古塔。
为了深入了解这座古塔的历史文化内涵,增强自身的文化素养和社会实践能力,我们组织了一次以“探寻飞虹塔历史文化”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
以下是本次社会实践的详细报告。
二、实践背景与目的1. 实践背景飞虹塔始建于唐朝,是我国现存最高、最古老的琉璃塔之一。
它不仅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而且见证了长治乃至整个华北地区的佛教文化发展历程。
然而,由于历史原因,飞虹塔在长期的风雨侵蚀下,部分结构出现了损坏。
为了更好地保护这一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我们希望通过本次社会实践,深入了解飞虹塔的历史文化内涵,为保护和传承这一文化遗产贡献力量。
2. 实践目的(1)了解飞虹塔的历史背景、建筑特点、文化内涵等,增强自身的文化素养。
(2)通过实地考察,学习古建筑的保护与修复知识,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
(3)增强团队合作意识,培养自己的社会责任感。
三、实践过程1. 前期准备(1)查阅资料:通过图书馆、互联网等渠道,收集有关飞虹塔的历史、文化、艺术等方面的资料。
(2)制定计划:根据收集到的资料,制定详细的实践计划,包括考察路线、考察内容、时间安排等。
(3)团队组建:招募志愿者,成立实践团队,明确各成员的职责。
2. 实地考察(1)参观飞虹塔:在导游的带领下,我们参观了飞虹塔的各个部分,包括塔基、塔身、塔顶等,了解了其建筑特点和历史变迁。
(2)采访专家学者:在参观过程中,我们采访了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了解飞虹塔的历史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3)拍摄照片和视频:记录飞虹塔的各个角落,为后续的研究和宣传提供素材。
3. 总结报告(1)整理资料:将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形成一份完整的飞虹塔社会实践报告。
(2)撰写论文:结合实地考察和资料收集,撰写一篇关于飞虹塔历史文化的研究论文。
(3)宣传推广:通过社交媒体、校园活动等渠道,宣传飞虹塔的历史文化,提高公众对这一文化遗产的关注度。
从武林门而西,望保俶塔突兀层崖中,阅读理解
文章题目:探寻武林门西的保俶塔之谜在我国的西部山区,有一座独特的建筑物,它突兀层崖中,蔚为壮观。
这就是保俶塔,它承载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今天,我们将从武林门而西,来探寻保俶塔的故事和其背后的文化意义。
1. 保俶塔的成因保俶塔是一座古老的建筑,其建造始于唐朝,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
塔身为13层,高约67米,整体呈方形,是我国古代木塔建筑的典范之一。
保俶塔的建造是为了纪念佛教护国法师朱子真,他在此地传播佛法,因而受到了当地人民的尊敬和爱戴。
2. 保俶塔的文化意义保俶塔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它既是佛教文化的象征,又是古代建筑技艺的杰作。
在保俶塔的壁上,隐含着许多佛经和历史故事,这些雕刻和文字都是珍贵的文化遗产,传承了千年的历史和智慧。
3. 保俶塔的地理位置保俶塔位于我国的西部山区,地势险峻,因而显得格外雄伟壮观。
它与周围的自然景观相得益彰,成为了当地的一大旅游胜地。
除了观赏建筑本身,游客还可以享受到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美妙体验。
4. 个人观点和理解对于我来说,保俶塔不仅是一座古老的建筑,更是一份来自历史的馈赠。
通过对保俶塔的探寻,我深切感受到了我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也更加珍惜现代社会的和平与进步。
保俶塔也让我明白了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对一个国家的重要性,它承载着丰富而深厚的文化底蕴,是我们历史的见证者和传递者。
总结与回顾保俶塔的故事是如此丰富多彩,它将佛教文化、历史文化和建筑文化融为一体,成为了我国文化的瑰宝。
从武林门而西,望保俶塔突兀层崖中,我对我国古代文化有了全新的理解和认识。
保俶塔的存在,让我更加自豪和骄傲,因为它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也是我们的文化符号。
通过对保俶塔的探寻与理解,我对我国古代文化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更加珍视和爱惜自己的文化传统。
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会有越来越多的人走进保俶塔,去感受它所散发的历史气息和文化底蕴,这将会成为我们文化自信和自豪的力量源泉。
这就是我对从武林门而西,望保俶塔突兀层崖中的理解和感悟。
中国古塔建筑意蕴钩沉
中国古塔建筑意蕴钩沉
王正明;武勇
【期刊名称】《南方建筑》
【年(卷),期】1998(000)003
【摘要】考辩中国古塔建筑的源流;对塔这一特殊建筑形式的哲学、美学、生态学、宗教学、社会学意义予以了挖掘;并揭示出这些意蕴的当代生成价值。
【总页数】3页(P68-70)
【作者】王正明;武勇
【作者单位】不详;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092
【相关文献】
1.浅谈中国古塔建筑文化特点及其在当今建筑设计中的传承与发展 [J], 贺炜;
2.中国古塔的儒释道文化意蕴钩沉 [J], 刘杰
3.从中国古塔在寺庙中位置的变迁看其佛性意蕴的世俗化 [J], 刘宝兰
4.邮票里的中国古代建筑——古塔 [J], 陈雷
5.异曲同工的精神建筑——试比较西欧哥特式教堂与中国古塔 [J], 张卫;宋盈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关于中国古塔造型源流的描述
关于中国古塔造型源流的描述
林通雁
【期刊名称】《美术之友》
【年(卷),期】1999(000)006
【摘要】中国古塔在建筑史和佛教美术史中写下辉煌的篇章,它的演变轨迹清晰
地现出华夏文化吸收融合外来文化的状况及其过程。
塔是外来建筑。
著名的桑志一号大塔初建于阿育王时期,后来的巽加等王朝扩建了塔丘上的覆石、顶上平台、伞盖、塔周栏構及四门,其造型成为印度早期佛塔的一个模式。
伴随着大乘佛教兴起,塔的建造始有新变:覆钵丘下台座或基坛层次增加,侧面有了更多的空间雕饰佛国图像;覆钵丘上的塔刹作为神圣崇高的象征,成为重点表现与装饰的对象。
这种新塔型,贵霜时期建造的加腻色伽王大塔具有代表性。
东晋法显和北魏宋云赴西土求法时曾目睹过它的雄姿,初唐玄奘称此塔为“大窣堵波”,并记载颇详:“层基五级,高150尺,方乃得覆小窣堵波
【总页数】3页(P34-36)
【作者】林通雁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20
【相关文献】
1.论中国古塔的造型和装饰之美 [J], 戴孝军
2.略论唐代狮形香炉造型的宗教含义及其源流——一个印度造型创意的传播 [J], 冉万里
3.中国狮子造型源流初探 [J], 李仲元
4.中国狮子造型源流初探 [J], 李仲元
5.中国雕塑材料和造型发展源流探析 [J], 朱泓默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探中国古塔文化及其应用
浅探中国古塔文化及其应用
潘洌
【期刊名称】《重庆建筑》
【年(卷),期】2005(000)005
【摘要】本文通过了解中国古塔在世界艺术、文化、历史、宗教、建筑史上的渊源,对中国各类古塔的来源、形制和基本构造进行了探究.对中国古塔常见的7种形制做了简要的介绍,并列举了国内具有代表性的古塔实例.目的是为了各种建筑设计提供创作源泉.
【总页数】3页(P53-55)
【作者】潘洌
【作者单位】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
【相关文献】
1.中国麻文化浅探我的职业与中国麻文化 [J], 高占奎
2.浅探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工业设计中的应用 [J], 骆青鹏;张昭
3.落实以人为本战略文化实现金融保险跨越发展——中国保险业企业文化建设发展浅探 [J], 钱世超
4.基于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中国企业文化浅探 [J], 任晓丽;李克让
5.浅探日本地名、名胜古迹名称中的中国文化元素 [J], 曹玉华;庄子丹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