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菌群失调诊断治疗(黑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肠道菌群失调诊断治疗
中华消化杂志编辑部 2009-05
微生态学
宿主(人、动物、植物) 与寄生的微生物群:细菌、病毒、真菌等 以及环境之间共同构成微观生态系统
研究这种系统的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 客观规律的科学,称之为《微生态学》
什么是微生态?
1977年,德国Volker Rush博士首先明确提出微生态学 (microecology)
肠道菌群失调的病因
原发于肠道的疾病: 肠道的急慢性感染、炎症性肠病、小肠细菌 过度生长综合征等
全身性疾病: 感染性疾病、恶性肿瘤、代谢综合征、结缔组 织病、肝肾功能受损等慢性消耗性疾病
其他: 抗生素应用不合理、化疗、放疗后、各种创伤 MOF、胃肠道改道手术后、营养不良、免疫 功能低下等
肠道菌群失调的临床表现
能提高诊断的其它检查
以小亚基RNA/DNA为基础的分子生物学技术 粪便指纹技术检测肠道菌群 人体的尿液、血液等生物体液和活检组织的代
正常肠道细菌的组成
胃内细菌的种类和数目较少,通常为<103CFU/ml 可分离出乳酸菌、酵母菌等
空肠细菌浓度<105CFU/ml,革兰阳性的需氧菌
回肠末端的细菌浓度为103-107CFU/ml 革兰阴性杆菌
大肠细菌1011—1012CFU/ml,数量大大超过小肠 厌氧菌数量超过需氧菌数量100—10000倍 (由于肠中性环境利于细菌繁殖)
肠道菌群失调的原发病的各种症状 腹泻、腹胀、腹痛、腹部不适、少数伴发热、
恶心、呕吐、水、电解质紊乱、低蛋白血症 重症患者可出现休克症状
腹泻为肠道菌群失调的主要症状
大多发生在抗生素使用过程中,少数见于停用后 轻者每日2~3次稀便,短期内可转为正常 重者多为水样泻或带粘液。可日达数十次,且
持续时间较长
肠道菌群失调 (intestinal dysbacteriosis,ID)
肠道菌群在体内与外部环境保持着动态平衡,并 对人体的健康起着重要作用
某些情况下平衡被打破,使肠道菌群在种类、数 量、比例、定位和生物学特性上发生的改变
肠道菌群失调的原因和疾病很多,常互为因果
临床表现:腹泻、便秘、腹胀、腹痛、消化不良等
我国研究发展情况
肠道正常菌群
人类消化道内蕴藏有约 1014个活细菌,即100 万亿个细菌细胞,
而人体细胞总数也不过 1013个, 即消化道内细菌的总数比人体细胞总
还多10倍,其种类有100种以上 肠道中细菌与细菌、细菌与宿主间形成相互依 赖、相互制约的生态系统,是实现人体正常生
理功能不可缺少的部分
第二次菌种变化百度文库生在幼儿的离乳期 ,儿童由混合喂养转向成人饮食
双歧杆菌逐步减少(占10%),类杆菌( bacteroides)、优杆菌(eubacterium)、 厌氧链球菌等厌氧菌成为优势菌
双歧杆菌由婴儿型双歧杆菌、短双歧杆菌转变 为成人型长双歧杆菌和青春型双歧杆菌
对健康成人整个成年期稳定于这一菌种 结构。进入老年期,双歧杆菌进一步减 少,有的个体甚至完全不能检出
人体消化道正常菌群
人消化道菌群的分布
肠道菌群失调诊断治疗建议
文章发表在中华消化杂志 2009年第5期
参加起草的专家
虹桥会议参会专家
萧树东、江石湖、许国铭、王兴鹏、袁耀宗、 陈维雄、郭传勇、刘海林、侯虹鲁、沈迎春
东郊宾馆会议参会专家:
萧树东、刘厚钰、许国铭、袁耀宗、房静远、 郑家驹、徐肇敏、施瑞华、汪芳裕、钱可大、 姒健敏、厉有名、李喻元、姜 泊、陈旻湖、 胡伏莲、周莉雅、陈贻胜、王小众、侯晓华、 欧阳钦、李延青 执笔:王兴鹏 郭传勇
肠道菌群失调的实验室检查
定性分析以直接涂片法为主
细菌总数、球菌/杆菌,G+/G-菌比例,有无特殊形 态细菌增多等
定量检查以细菌培养为主(需氧与厌氧菌)
细菌的数量与参考值进行比较 双歧杆菌/肠杆菌 (B/E)值,正常B /E值>1 B /E值<1,表示肠道菌群失调,B/E值越低,提示菌 群失调越严重
微生态的作用
对宿主的保护作用 对宿主的营养作用 参与机体物质代谢 促进营养物质消化吸收 菌群屏障作用 又叫定殖力
感染微生态学
感染微生态学是一门用微生态学理论和方法研 究 感染的发生、发展、结局,引导感染向宿主健康 方向发展的微生态学分支
主要研究和探讨感染的微生态原理以及防治措施 在抗生素普遍应用,微生态失调,耐药性的产生 日益成为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的严峻形式下,感 染微生态理论可为预防、控制感染提供一些列有 效的治疗手段
人的一生中,肠道菌群经历两次大的菌种变化
第一次
婴儿刚出生时肠道内是无菌的 (胎粪是无菌的)
出生后几小时,肠道内即 出现大量需氧菌和兼性厌 氧菌(大肠杆菌、链球菌 乳酸杆菌、肠球菌等)
5~7天,双歧杆菌增长 达到高峰,然后趋于稳 定,成为婴幼儿期的肠 道菌种特征
2~3天后,上述需氧菌和 兼性厌氧菌大幅下降,而 代之以严格厌氧菌的大量 增加(主要是双歧杆菌)
微生态研究什么?
人体体表、体腔内存在大量并不致病的微生物群, 这些微生物群对其宿主非但无害,而且有益,并 有众多的生理效应
若内外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平衡就要遭到破坏,发 生微生态失调,并引起宿主各种类型的疾病
微生态失调引起的疾病源于内源性和外源性 内源性源于正常微生物群的比例失调、定位转移 和二重感染 外源性主要来自外袭菌的侵入,形成新的感染
1985年Volker Rush提出一个新的定义,“微生态学是细 胞水平或分子水平的生态学”
微生态学是研究人类、动物和植物与自身定居的正常微生 物群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客观关系的科学
微生态≠微生物(microbes)
我国学者观点
马世骏于1979年提出“生态学是一门多学科性 的生态科学,它是研究生命系统与环境系统之间 的相互作用规律及其机制的科学”
通俗说,生态学是描述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 所构成的相互依赖、相互作用客观规律的科学
人体微生态系统
人体微生态系统包括 口腔、皮肤、泌尿、胃肠道四个微生态系统
肠道微生态系统最为主要、最为复杂 人肠道中的细菌细胞数占人体总微生物 量的 78 %。肠道菌约 400 ~ 500 种
原籍菌群和外籍菌群: 原籍菌群多为肠道正常菌群,除细菌外,人体还 存在正常病毒群、正常真菌群、正常螺旋体群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