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_极地地区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地理_极地地区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地理_极地地区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极地地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运用地图说出两极地区地理位置的特点。

2、运用相关图片和资料说出两极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并加以比较。

3、举例说明开展极地科学考察的重要性,读图说出我国极地科学考察站。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培养学生读图、析图和从图中获取信息的能力。通过自学、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小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目标

通过认识极地地区,初步形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环境保护的意识;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激发民族自豪感和学习地理的兴趣。

【学情分析】通过一个学期世界区域地理的学习,初一学生掌握了学习区域的一般方法,知道了从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等方面认识一个区域。但更多的是掌握了有常住人口的国家和地区,对于地理位置特别、自然环境特殊、人烟稀少的两极地区却少有了解,一方面相距甚远,了解相关知识少,另一方面平时讲授的较少,学生没有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和一般学习方法。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初一学生,这个年龄的学生好奇心强,有很强的竞争意识。同时,地理学习已有近一年的时间,对于地形、气候等自然地理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基本能够运用已有的地理知识综合分析区域地理问题。

【教材分析】本节知识是鲁教版教材第十章《两极地区》,这是世界地理分区中一个“相对独立”的区域,也是世界地理最后一章。本册书的前几部分已经对世界地理不同分区的地理概况有了较详细的论述,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也已经掌握了分析某一地区地理环境的方法,可以说这一部分内容,是对前一部分内容学习方法的总结,同时为学生以后的地理自主学习打下基础。教材重点以南极地区为例,以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进行对比学习,结合图示、图片、阅读材料、课堂活动等方面,从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科学考察、环境保护四个方面展开学习,启发学生思考南北两极地区的异同,探索原因。教材这样安排符合知识点的层次特点,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重点难点】冰雪覆盖的地区

学会根据“南北极地区地形图”探究自然环境的特点

【教学工具】多媒体、微视频、地图等资源

【教学方法】提问法、讨论法、小组合作、对比分析

【教学过程】

导入:展示赵又廷的照片,提问:同学们,你认识他吗?学生回答

他最近在拍一部电影,过程中有很多困惑,我们看一下。(播放《赵又廷南极日记:南极装备知多少》)

他问,为什么要带这么多装备,有的还挺奇怪的?如果去北极地区拍电影也需要这样吗?带着这些疑问,我们进入今天的学习:极地地区。相信通过学习,咱们同学可以给他一个明确的解释,有没有信心?

【评注】:初一学生的好奇心很强,赵又廷又是很多学生熟悉和喜欢的明星,学生看了这组资料一定会想“极地地区自然环境有哪些特点?到底需要带哪些东西?”本节课以“赵又廷南极日记:南极装备知多少”导入,能够很自然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快速的进入学习状态。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一、地理位置

(一)观察地球仪,阅读地图,描述南极地区的位置和范围

1、找出南极圈,说出南极地区的位置和范围。

2、分别找出南极洲周围0°、180°和90°E经线穿过的三个大洋。

3、与其他六大洲比较,南极洲的纬度位置有什么特点?

(二)观察地球仪,阅读地图,描述北极地区的位置和范围

4、找出北极圈,说出北极地区的位置和范围。

5、北冰洋周围的三个大洲。

6、北冰洋的纬度位置有什么特点?

教师总结:由此可以看出极地地区的纬度非常高,所以气温低,除此之外,极地气候还有哪些特征呢?接下来的时间交给同学们,请同学们自学课本100-103页,并根据学案的资料,分析极地地区的气候特点。

【评注】: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认识极地地区纬度位置的特殊性和海陆位置特点,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我让学生利用观察和演示地球仪,通过实际操作解决问题。通过这个活动引导学生能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同一地区,培养了学生多角度观察问题的能力。

二、自然环境

1.阅读地图和文字资料,分析南极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

4

北冰洋沿岸卡扎奇耶

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

图5 南北极地区气温比较

材料3:南极地区是地球上最冷的地区,年平均气温-50℃,南极大陆素有“冰雪高原”之称,大部分地方覆盖着很厚的冰层,平均厚度2 000多米。南极地区还被称为地球上的“白色荒漠”,年平均降水量为55毫米,降水量最少的地方不足5毫米。南极地区也被称为地球上的“风库”, 年平均风速为17~18米/秒,最大风速可达100米/秒。

(1)描述南极洲的气候特点。

(2)南极地区的最高月平均气温的出现在几月?此时淄博是什么季节?

(3)去南极考察的最佳时间是在哪几个月份?为什么?

(4)读材料3,说明南极地区的称呼有哪些?分别反映了当地什么气候特点?

学生自学,然后利用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等资料,分析南极地区的气候特点。5分钟后指图分析。

2、阅读地图和文字资料,对比南极,分析北极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

材料6 北极地区没有南极地区那么严寒,年平均气温-18℃,大部分地区也是终年冰封。北极地区的降水量比南极地区高得多,一般年降水量在100~250毫米之间。北极地区的风速远不及南极地区,北冰洋沿岸的年平均风速仅为10米/秒。

(1)读图4,描述北极地区的气候特点。

(2)去北极考察的最佳时间是在哪几个月份?为什么?

有了南极地区的学习,这一部分学起来简单了。

教师总结:通过分析,我们看出极地地区非常寒冷,相比之下南极地区更冷。请同学们根据

■ 学过的知识,利用学案的资料,从地形因素、海陆因素、冰雪反射等方面分析一下:为什么南极地区如此寒冷?

学生思考,回答。大部分同学能想到地形和海陆因素的影响,老师再提示南极地区厚厚的冰盖对太阳光热的反射作用,进而完善答案。

过渡:可以看出南北两极的自然环境是有差异的,请同学们用列表法对比两个地理区域。

南极地区 北极地区 位置和范围

海陆分布

年平均气温

年平均降水

平均风速

代表动物

最佳考察时间

这个表格可以用开火车的形式,让学生依次回答。

过渡:接下来,我们可以为赵又廷解答一下去南极需要带哪些装备及原因了。学生讨论3分钟(请几个同学起来回答问题)

同学们能够学以致用,服务生活,非常棒。这些物品我们大致可以分成三类:保暖类,防风、保湿类,防晒、防反射类,这些都是适应极地地区恶劣环境的必须物品。

【评注】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让学生学会运用图表资料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剖面图、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以及文字材料等,让学生能够掌握通过读图分析来解决实际问题。初一学生,抽象思维较差,因此为了将抽象的气候特点形象化,教师通过对比分析“南北极地区气温比较”,将南北两极和人体气温做比较,使学生深切感受到极地地区恶劣的气候特征,从而加深学生的印象。

过渡:有了这些合理的解释,赵又廷心里踏实了。剧组一行人第一站来到了长城站。播放视频《赵又廷南极日记:南极初体验》

可爱的动物、未知的环境、神奇的地理现象,吸引着各国的科考人员。

三、极地考察

目前,我国已经在南极地区建立了四个考察站,第五个正在筹建中

1、 请将我国四个科考站对应的字母填在图中相应的位置。

对号入座:

A. 长城站(62°S ,58°W ),

B. 中山站(69°S ,76°E ),

C. 昆仑站(80°S ,77°E ),

D. 泰山站(73°S ,76°E )。 在以极点为中心的地图上辨别方向是一个难点,所以,老师设计了

一个微课,课前预习的时候学生观看、学习,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准

备。

2、辨方向:泰山站在中山站的 方向,长城站在中山站的

方向

教师点拨:泰山站和中山站在同一条经线上,只需要判断南北方向。图中可以看出泰山站离南极点更近,更靠南,所以,泰山站在中山站的正南方向。

长城站和中山站既不在同一条经线,在不在同一条纬线上,东西南北都要判断。根据极点判断南北(长城站距离南极点更远,更靠北),根据地球自转方向判断东西方向(在两点之间画出地球自转方向,南极地区为顺时针,箭头由长城站指向中山站,故长城站偏西)。由此可知,长城站在中山站的西北方向。

【评注】“在以极地为中心的地图上辨别方向”,这是初一上册学过的内容。老师预料到学生对这一知识点会有遗忘,所以制作了一个微课,作为同学们课前预习的资料。

展示我国的主要科考站以及建站的时间,引导学生分析南极地区考察站建站时间多在2月份。这一点与前面同学们的分析和判断不谋而合。选择在2月建站的原因有二:其一,2月份是南极地区的暖季,气温高;其二,此时有极昼现象。

3、学生阅读图文资料,讨论科学考察的目的。

过渡:在南极地区拍戏期间,赵又廷还和企鹅来了个亲密接触。播放视频《赵又廷南极日记:与企鹅近距离接触》可爱的小动物给人们带来了快乐,但是人们也看到了一些不和谐的现象。展示石油泄漏污染海洋,人们的乱捕滥杀的相关图片,引出极地保护刻不容缓。

【评注】本节课第一个特点是用学生喜欢的明星赵又廷导入,通过赵又廷去南极地区拍戏的视频“南极装备知多少”——“南极初体验”——“与企鹅的近距离接触”,贯穿始终。这样的教学设计既可以让课堂成为一个整体,又能调动学生的学校积极性。从课堂反馈来看,学生课堂的学习积极性一直挺高涨。

四、极地保护

阅读课本106-107页文字材料,让学生认识极地地区环境保护的严峻形势,谈谈自己的感想。这一部分,教材从两个层面作出了阐述。一是国际上的合作,如《南极条约》、《北极环境保护战略》的签订与制定,使学生了解到,国际社会对极地环境做出的努力,以及我国的积极行动。二是个人行为,不仅极地考察的工作人员要保护那里的环境,我们每个人都要行动起来,为保护极地环境做出自己的努力。因为极地环境的变化会引起地球上其他地区的改变。

播放视频《北极又发烧了》,让学生了解极地环境与每一个人息息相关,引起每一个人的重视。并引导学生思考,保护极地环境,可以从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做起,例如,绿色出行,植树造林等等。这对学生环保意识的培养意义重大。

【评注】对于极地地区的环境问题,学生很难置身其中,往往会觉得与我们无关。通过播放视频《北极又发烧了》,让学生了解极地环境与每一个人息息相关,使学生切身感受到保护极地环境就是保护我们自己的家园。“我们中学生可以为极地保护做哪些事情?”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题目,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环保行为,从每天的绿色出行、健康饮食做起,都可以为极地保护作出贡献。

结束语:极地环境关乎每一个人,我们要齐心协力,马上行动起来。中学生是祖国的未来,老师希望同学们认真学习文化知识,为祖国的极地考察和环境保护做出应有的贡献。

《极地地区》学情分析

通过世界区域地理的学习,初一学生掌握了学习区域的一般方法,知道了从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等方面认识一个区域。但更多的是掌握了有常住人口的国家和地区,对于地理位置特别、自然环境特殊、人烟稀少的两极地区却少有了解,一方面相距甚远,了解相关知识少,另一方面平时讲授的较少,学生没有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和一般学习方法。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初一学生,这个年龄的学生好奇心强,有很强的竞争意识。同时,地理学习已有近一年的时间,对于地形、气候等自然地理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基本能够运用已有的地理知识综合分析区域地理问题。

《极地地区》效果分析

本节课第一个特点是用学生喜欢的明星赵又廷导入,通过赵又廷去南极地区拍戏的视频“南极装备知多少”——“南极初体验”——“与企鹅的近距离接触”,贯穿始终。这样的教学设计既可以让课堂成为一个整体,又能调动学生的学校积极性。从课堂反馈来看,学生课堂的学习积极性一直挺高涨。

针对初一年级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较弱的特点,课堂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和多样的教学资源相结合。本节课采用了提问法、讨论法、小组合作、对比分析、引导,师生共同探究与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运用多媒体系统,结合微视频、大量的直观地图、影像资料、阅读材料。从课堂效果来看,这些方法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学生带着兴趣思考、探索问题,带着欲望去展示自我。这也为学生今后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学习方法的掌握,知识的运用等方面来看,本节课基本达到了预期目标。但是,有些地方有待改进。

“在以极地为中心的地图上辨别方向”,这是初一上册学过的内容。老师预料到学生对这一知识点会有遗忘,所以制作了一个微课,作为同学们预习的资料。但是,很多同学没有看,所以在辨别考察站方向的时候有些困难。如果能在课堂上抽出时间,回顾一下微课内容,可能效果会更好。

《极地地区》教材分析

本节知识是鲁教版教材第十章《两极地区》,这是世界地理分区中一个“相对独立”的区域,也是世界地理最后一章。本册书的前几部分已经对世界地理不同分区的地理概况有了较详细的论述,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也已经掌握了分析某一地区地理环境的方法,可以说这

图1南极洲和淄博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

一部分内容,是对前一部分内容学习方法的总结,同时为学生以后的地理自主学习打下基础。

教材重点以南极地区为例,以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进行对比学习,结合图示、图片、阅读材料、课堂活动等方面,从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科学考察、环境保护四个方面展开学习,启发学生思考南北两极地区的异同,探索原因。教材这样安排符合知识点的层次特点,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初 一 级部 地理 教学案

课题:极地地区

学习目标

1、用地图说出两极地区地理位置的特点。

2、运用相关图片和资料说出两极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并加以比较。

3、举例说明开展极地科学考察的重要性,读图说出我国极地科学考察站。

3、通过学习,培养热爱科学、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精神,并增强保护两极地区环境的意识和热爱祖国的情感。

学习过程

一、地理位置和范围

1、观察地球仪,阅读地图,分别找出南极地区、北极地区的位置和范围

二、自然环境

2、 阅读地图和文字资料,分析南极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

材料2:南极地区是地球上最冷的地区,年平均气温-50℃,南极大陆素有“冰雪高原”之称,大部分地方覆盖着很厚的冰层,平均厚度2 000多米。南极地区还被称为地球上的“白色荒漠”,年平均降水量为55毫米,降水量最少的地方不足5毫米。南极地区也被称为地球上的“风库”, 年平均风速为17~18米/秒,最大风速可达100米/秒。

图6七大洲平均海拔高度比较图 图 3 北冰洋沿岸卡扎奇耶

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 图4 南北极地区气温比较

图7南极洲地形剖面图

读图1 “南极洲和淄博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

(1) 描述南极洲的气候特点:

(2)去南极考察的最佳时间是在哪几个月份?为什么?

(3)读材料2,说明南极地区的称呼有哪些?分别反映了当地什么气候特点?

3、阅读地图和文字资料,对比南极,分析北极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

材料5 北极地区没有南极地区那么严寒,年平均气温-18℃,大部分地区也是终年冰封。北极地区的降水量比南极地区高得多,一般年降水量在100~250

毫米之间。北极地区的风速远不及南极地区,北冰洋沿岸的年平均风

速仅为10米/秒。

(1)读图3,描述北极地区的气候特点。

(2)去北极考察的最佳时间是在哪几个月份?为什么?

4、利用所学知识及所给资料,从纬度、海陆、

地形等方面分析南极地区气温低的原因。

■■■■

【考察报告】

南极地区北极地区

位置和范围

海陆分布

年平均气温

年平均降水

平均风速

代表动物

最佳考察时间

三、极地考察

2、对号入座:请将我国四个科考站对应的字母填在图中相应的位

置。

A. 长城站(62°S,58°W),

B. 中山站(69°S,76°E),

C. 昆仑站(80°S,77°E),

D. 泰山站(73°S,76°E)。

2、辨方向:泰山站在中山站的方向,长城站在中山站的

方向

3、讨论科学考察的目的?

四、极地保护

思考:我们中学生可以为极地保护做哪些事情?

推荐作业:北极地区备忘录:

从考察时间、准备物品、注意事项、所见所闻等方面写一份北极考察的备忘录。

《极地地区》课后反思

本节课针对初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自主学习能力较差,抽象思维能力较弱,但好奇心强,竞争意识强,参与意识和热情较高,采用提问法、讨论法、小组合作、对比分析、引导,师生共同探究与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运用多媒体系统,结合微视频、大量的直观地图、影像资料、阅读材料,降

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学生带着兴趣思考、探索问题,带着欲望去展示自我,给他们提供了一个交流的舞台。为学生今后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但是,本节课也有很多不足之处。首先,整堂课由于设计的学生活动较多,教学过程时间安排过于紧张,对教师的调控能力要求较高。其次,“在以极地为中心的地图上辨别方向”,这是初一上册学过的内容。老师预料到学生对这一知识点会有遗忘,所以制作了一个微课,作为同学们预习的资料。但是,很多同学没有看,所以在实际应用的时候有些困难。

《极地地区》课标分析

2011年初中地理课程标准中,世界地理部分关于认识地区的课程内容有10条,“极地地区”可以承载以下2条内容。

1、在地图上找出某一地区的位置、范围,(主要国家及其首都)读图说出该地区地理位置的特点。

2、说出两极地区自然环境的特殊性以及开展科学考察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课标规定:教材编写者和教师还必须从世界范围内选择至少一个大洲、四个地区(例如南亚)和五个国家编写教材和组织教学。而课标中对这一部分还有说明:南、北极地区是必学区域。可以看出,作为一个特殊而独立的部分,极地地区的学习有其重要意义,尤其在“初步形成对地理的好奇心和学习地理兴趣,初步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地理审美情趣”这一方面,是其他地理区域难以达到的。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