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呼吸道感染中西医结合治疗规范
中西医结合治疗儿童急性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临床观察
上 呼吸道感 染有 比较 多的应用 】 。本 文探讨 中西 医结 合治 疗儿童 急性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临床效果 , 现报道如下:
女2 8例 ;年龄最小 2岁 ,最大 6岁 ,平均 ( 4 . 6± 0 . 3 ) 岁 ;病程最短 4 d, 最长 4 0 d, 平均 ( 2 0 . 6± 2 . 3 )d 。对照
儿科收治 的儿童急性病毒性上 呼吸道感染 1 2 0例 ,入选标 准 :符合急性病 毒性上 呼吸道感 染的诊断 标准 ;年龄 ≤ 6 岁 ;发病时间在 4 8 h以内 ;有 咳嗽、肺部 哕音 、发热等症 状 ;扁桃体 I 。肿大 ;无严 重并发症 。根据治疗方法 的不
同 分 为 治 疗 组 与 对 照 组 ,每 组 6 0例 。治 疗 组 中男 3 2例 ,
屏障, 广泛分布于脑组织中;且在脑 中作用持久 ,具有 扩张 脑动 脉 ,增 加脑 血 流 的供 氧量 ,改善脑 缺 血 区血 流 的作
用 …。TMP 除 扩 张血 管 、增 加 动 脉 血 流 外 ,还 有 抑 制 血 小
[ 4 1 李 白成 , 李丽.川芎嗪对大脑缺氧所致大 鼠呼吸效应和脑干神
急性 上 呼 吸 道感 染 是 最 常 见 的 d, J L , 获 得 性 感 染 ,其 中 由 于 病 毒 造 成 的 急 性 上 呼 吸 道 感 染 多 见 …。儿 童 急 性 病 毒
1 资料 与 方 法
1 . 1 一 般资料
选择 2 0 1 0年 8月至 2 0 1 2年 1 2月我院
微结 构损害 ,减轻脑继 发性损害 与脑水肿 ,从而有助 于脑
功 能 改 善 ,减 轻 神 经 细 胞 损 害 ,改 善 患 者 的预 后 】 。本 组 资
( 收稿 : 2 0 1 ; 3 - O l 一 3 0 )
中西药结合治疗儿童上气道咳嗽综合征临床疗效分析_刘殿玉
195第14卷 第11期 2012 年 11 月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CMVol. 14 No. 11 Nov .,2012上气道咳嗽综合征(upper airway cough syndrome,UACS)是指各种鼻炎、鼻窦炎、慢性咽炎、慢性扁桃体炎、鼻息肉、腺样体肥大等上气道疾病所引起的慢性咳嗽[1]。
由于在体查中大部分慢性咳嗽病例,均发现鼻腔分泌物通过后鼻孔向咽部倒流,刺激咽部、声门甚至气管等处的咳嗽感受器而导致咳嗽,以往称之为鼻后滴流综合征(postnasal drip syndrome,PNDS)。
流行病学调查显示,UACS 是儿童慢性咳嗽最常见的病因,尤其以学龄前儿童最为常见[2]。
由于长期慢性咳嗽不但会影响儿童夜间睡眠时间和睡眠质量,而且还会对儿童生长发育产生直接影响,甚至会诱发他疾病的产生,而镇咳作用和改善上呼吸道阻力则是治疗本病的基本原则。
从UACS 发病原因和临床症状看,属中医学“久嗽”、“鼻窒”、“鼻渊”等范畴[3],是由于肺失宣肃,气不化津,津聚成痰,气逆于上,而引发咳嗽。
美敏伪麻溶液是由右美沙芬、伪麻黄碱和氯苯那敏组成的复合性中枢性镇咳药,其止咳作用有效性和安全性已被儿科临床证实。
本院中医科门诊使用美敏伪麻溶液加中药治疗方法,对78例UACS 患儿进行了中西医结合的综合治疗,现将临床资料整理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病例选择与分组1.1.1 诊断标准 诊断符合UACS 的相关诊断标准[1]:①慢性咳嗽伴或不伴咳痰,咳嗽以清晨或体位改变时为甚,常伴有鼻塞、流涕、咽干并有异物感、反复清咽、有咽后壁黏液附着感,或者患儿有头痛、头晕、低热等;②检查鼻窦区可有压痛,鼻窦开口处可有黄白色分泌物流出,咽后壁滤泡明显增生,或见咽后壁黏液样物附着;③针对性治疗后咳嗽缓解;④有鼻炎、鼻窦炎、鼻息肉或慢性咽喉炎等病史,鼻窦炎所致者,鼻窦CT 片可见相应改变。
门诊常见病症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门诊常见病症的中西医结合治疗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健康的重视,中西医结合治疗在门诊常见病症中的应用日益广泛。
中西医结合治疗强调以患者为中心,结合中西医的优势,综合运用各种治疗手段,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本文将介绍常见病症中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及其优势。
一、呼吸道感染呼吸道感染是门诊中最常见的病症之一。
传统的中医治疗方法诸如中药汤剂、针灸等,具有清热解毒、散寒止痛的疗效。
而西医常常采用抗生素等药物进行治疗。
中西医结合治疗呼吸道感染可以充分发挥中药的疗效,同时利用现代医学的科学技术,快速控制感染病情。
比如,可以通过中药汤剂来缓解症状,同时西医抗生素可以有效杀灭致病菌。
这样的联合治疗既能缓解病症,又能减少对抗生素的依赖,降低药物的副作用。
二、消化系统疾病在门诊中,胃炎、胃溃疡、胆囊炎等消化系统疾病也是较为突出的问题。
中医注重调理人体内部的气血运行,传统的中药治疗方法已被证实对消化系统疾病有显著疗效。
中医讲究辨证施治,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开方,草药的使用灵活多样。
结合西医的内窥镜技术和药物治疗,可以快速准确地了解病变情况,并采用中医药进行调理。
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疾病的复发。
三、糖尿病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疾病,常见于门诊。
中医认为糖尿病主要与脾胃虚弱、气血失调有关,因此采用中医的辨证论治方法对糖尿病进行治疗具有独特优势。
中医强调调理气血、扶正祛邪,通过中药的应用来改善患者的整体体质。
同时,西医的药物治疗,如口服降糖药、胰岛素等,可以对病情进行有效控制。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可以综合利用中医药的调理作用,同时控制血糖水平,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四、高血压高血压是门诊中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
中医认为高血压多由肝火上炎、肝阳上亢或肝肾阴虚等导致。
中医可以通过针灸、中药等方式来疏肝散火,平衡人体内部的阴阳,达到降低血压的效果。
西医常常采用降压药物的方法进行治疗。
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可以更好地控制病情,同时减少药物的副作用,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儿童呼吸道感染后咳嗽中西医结合诊治专家共识(2024年版)
PART TWO 2、PIC前期的感染病原学
PIC前期的感染病原学
我国对于儿童PIC的前期病原流行病学研究开展较早,21世纪初其 病原分布以病毒、细菌感染居多,病毒包括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 呼吸道合胞病毒、鼻病毒和腺病毒等,而细菌以流感嗜血杆菌、肺炎 链球菌和葡萄球菌属等常见。少部分为百日咳鲍特菌、肺炎支原体和 肺炎衣原体引起。新冠疫情前期,肺炎支原体感染呈明显上升趋势, 成为PIC的主要病原,其次为病毒感染。新冠疫情后期由于新冠感染可 能导致机体免疫失调、感染后气道高反应性和咳嗽感受器敏感性增高 等情况,加之同时有其他病原菌的局部流行,使我国儿童PIC前期的感 染病原学更显丰富。
(7)呼出气一氧化氮测定、支气管活检、咳嗽感受器敏感性检测等在儿童PIC的诊断价值有待确 定,不宜也不必要列为常规使用。
辅助检查及评估
5.2 评估方法 PIC患儿的咳嗽评估有视觉模拟评分(visualanalogue scale, VAS)、咳嗽症状积 分(cough evaluation test,CET)和咳嗽敏感性检测等[29-30],这些方法目前临床并未普遍 应用,此处不作赘述。
PART FIVE 5、辅助检查及评估
辅助检查及评估
5.1 辅助检查 (1)PIC缺乏特异性辅助检查。PIC的诊断是一种排他性诊断,首先推荐实验室检测感染指标 [痰涂片和培养(一般细菌、分枝杆菌)、细胞学],排除感染急性期;如考虑非典型病原 (如肺炎支原体、肺炎衣原体、肺结核等)感染时,病原学指标应作为进一步明确感染并确定 感染原的依据; (2)胸部X线片检查可作为PIC的初始评估方法,是排除特异性咳嗽的主要手段,若胸部X线片 尚不能明确病因,高度怀疑气道异物吸入时,建议行胸部CT检查。若考虑患儿由于非典型病原 出现肺和(或)气道损伤(非典型支气管扩张、肺间质性疾病等),建议进行胸部高分辨CT检 查; (3)对于≥6 岁PIC患儿推荐常规进行肺通气功能检查,虽不能因此完全排除特异性咳嗽,但有 助于鉴别病因;
中西药结合治疗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体会
23 过敏性鼻炎 .
有一定的季节性 , 清水鼻涕 、 喷嚏 , 流 打 鼻
拭 子 涂 片 检查 可见 嗜 酸 粒 细胞 增 多 , 见 学 龄 前 和 学 龄 儿童 。 多
3 治 疗 原 则
11 病因 .
9 %以 上 患 儿 为 病 毒 感 染 , 要 有 鼻 病 毒 、 吸 0 主 呼
31 抗病毒治疗 .
2 鉴 别诊 断
急 性 上 呼 吸 道 感 染 ( RI是 由各 种 病 原 引起 的 上 呼 吸 AU ) 道 炎 症 , 称 “ 冒” 是 小 儿 时 期 最 常 见 的 疾 病 , 幼 儿 上 呼 俗 感 , 婴 吸道 炎 症 易 向邻 近 组 织 扩 散 , 果 不 及 时治 愈 , 往 会 引 起 多 如 往
环 , 免 了消 化 液 中酸 碱 和 酶 的影 响 与 破 坏 作 用 , 时局 部 黏 避 同
四神 丸 加 减 保 留 灌 肠 并 口 服艾 迪 莎 治 疗 2周 后 症 状 好 转 , 无
脓血便 、 痛 , 腹 治疗 6周 后 全 部症 状 消 失 , 查 肠 镜 黏 膜 正 常 。 复
说 : 四种 之 药 , 肾 泄 有 神 功 也 。 补 骨 脂 、 茱 萸 、 “ 治 ” 吴 肉豆 蔻 温
本组临床 治愈 2 6例 占 6 % , 效 1 2 有 5例 占 3 % , 效 1 6 无 例 占 2 , 有效率 9 %。 % 总 8
3 典 型 病 例
患 者 , ,9岁 , 2 0 男 2 于 0 5年 7月 人 院 。患 者 脓 血 便 反 复 发 作 1 , 以地 塞 米 松 灌 肠 治 疗 , 状 虽 有 减轻 但 仍 有 发 作 。 曾 a 症
补 脾 肾 , 味子 涩肠 止 泻 , 芪 、 参 、 五 黄 党 白术 健 脾 益 气 、 提 脾 升
中西医对上呼吸道感染的看法
中西医对上呼吸道感染的看法上呼吸道感染主要是指鼻腔到咽喉之间炎性的总称,是临床中十分常见的感染性疾病,也被称之为上感,其发病率在70%--80%左右,主要由病毒引起,少数是由细菌或支原体引起.。
其中从中医学角度分析,上呼吸道感染通称为伤风、感冒,主要划分为风寒感冒与风热感冒两种类型.。
中西医结合是目前主要的治疗方法,但是中医和西医对上呼吸道感染有着不同的看法.。
下文则从多个方面进行了简单论述.。
1、病因方面从西医上分析,上呼吸道感染主要是由病毒所引起的,细菌感染常继发于病毒感染之后,并且该疾病会在任何年龄段发病,还可通過飞沫进行传播,当患者受寒、劳累、淋雨之后也会出现感染现象.。
在发病机制上是因为患者机体以及呼吸道防御功能降低,存在于呼吸道或者侵犯呼吸道的病毒与细菌会迅速繁殖引发疾病,对于老幼体弱患者而言,会极易引发鼻窦炎等疾病.。
根据临床证明得知,有80%的上呼吸道感染是由病毒引发的,主要是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其中以溶血性链球菌为主.。
其次是流感嗜血杆菌,偶尔会见革兰阴性杆菌.。
从中医辨证角度分析,主要以发热恶寒,鼻塞流涕,咽痛咳嗽为临床表现,就目前而已,中医学对该疾病有较为明显的论述,其中本病的发生与受惊、劳累等多种因素关系密切,多因风邪乘人体御邪能力不足时,侵袭肺卫皮毛所致,其主要病理为肺卫失宣气道不利.。
随季节不同时令之寒热,温燥等外邪,亦常兼夹为病.。
若体弱正虚者,又可缠绵不愈.。
特别是婴幼儿童,体虚者患本病称为易感儿童.。
中医病机为肺脾气虚所致.。
本病属中医学“伤风”、“感冒”、“夕感咳嗽”等范围.。
2、治疗方面西医治疗上呼吸道感染主要遵循对症处理的基本原则,就目前而言,临床当中所采取的大多数抗感冒药为复方,主要起到解热镇痛、抗過敏,抗鼻冲血,包括乙酰氨基酚、双酚伪麻片、盐酸伪麻黄碱复方药剂,其中,如果患者出现细菌感染,则要根据病原菌的不同选择抗菌药物,较为常见的有青霉素、头孢菌素、大环内酯类以及氟喹诺酮类.。
反复呼吸道感染的中西医诊治
反 复呼吸道 感染的 中西医诊治
陈 旭 胡 延 栋 薛 梅
关键词 :中西 医结合疗法 ;抗 生素 ;呼吸道感染性疾病 中图分类号 :R 6 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10 —07 20 )1 —0 1 0 0 6 9 9(0 8 0 0 7— 2
反复呼吸道 感染 ( R )是临床最为 常见 的呼吸系统 R TI 疾病 ,多发生于小儿 、中老年人群及免疫力低下者。其诊断
为 臣药 ,佐 以薏 米益 气除湿 。柴 胡舒 肝解郁 ,具有 镇静止
痛 ,对抗 胃肠平滑肌 痉挛 ,保 护胃肠黏膜 ,抗炎 ,抗 溃疡 , 能促进机体免疫功能 。方 中莪术 、丹参 、赤芍 、延胡索活血 化瘀 ,活络止痛 。白及粉收敛止血生肌 ,乌贼骨 制酸 止痛 ,
延 胡 索 为 血 中气 药 ,既行 气 止 痛 又 活血 化 瘀 ,现 代 药理 研 究 证 实 该 药对 胃肠 系统 疾病 引起 的 钝 痛有 确 切 的止 痛 效 果并 有
气 机 郁 滞 而致 胃脘 痛 。病 机 多 为脾 胃虚 弱 、气 滞 血瘀 、寒 热 错 杂 。 治疗 宜 健 脾 益 气 、舒 肝 和 胃 、清 热 化湿 ,佐 以通 络 止
3 讨 论
1 7
西医医药的飞跃 进步和发展 ,尤其 是抑 制 H氢 离子 的 制酸药物,从 6 —7 0 0年代用碳酸氢钠 、氢氧化铝 、丙谷胺 , 8 0—9 年代初的甲氰米胍 、雷尼替 丁类 ,时今有 了洛赛克 、 0 潘托拉唑、兰索拉唑 、雷贝拉唑…… ,为临床治疗 消化性溃
及肺组织的病理损害 ,甚至引起严重的并发症 。影响患者生 活质量 ,造成患者劳动能力下降或丧失 ,是严重危害人类健
*蓬溪县明月 中心卫生院 (2 1 6 9  ̄) 通讯作者:胡延栋
中西结合治疗反复发作性上呼吸道感染93例
・
3l ・ 5
中西结合治疗反复发作性上 呼吸道感染 9 例 3
谢 嘉 嘉 彭俊 杰 林 国彬 曾小玲 叶仁 群
广 东 省 深 圳 市 宝 安 中医 院( 东 深 圳 5 8 3 ) 广 1 1 3
上 呼 吸 感 染 ( T ) 由病 毒 、 菌 和 支 原 体 感 染 引 起 , UR I 多 细 临 床 较 为 常见 , 患者 主 要 症 状 为发 热 、 嗽和 卡 他 症 状 。 反 复 发作 咳 性 U T 多 因 各 种 原 因导 致 的患 者 免 疫 功 能 低 下 引起 . 1 多 RI 临床
表 2 两组 综合 疗 效 比 较 ( ) n
1 6例 反 复 发作 性 U T 患 者 , 机 分 为 两组 。观 察 组 9 例 , 8 R I 随 3 男 性 4 7例 , 性 4 女 6例 ; 龄 4 7 年 ~ 6岁 , 均 ( 7 0 1 . ) ; 程 平 4 . _ 1 0岁 病 4+ 7 3 1d - 6 。中 医 辨证 为 外 感 风 寒 5 3例 , 外感 风热 4 0例 。对 照 组 9 3 例, 性 5 男 1例 , 性 4 女 2例 ; 龄 5 7 年 ~ 7岁 , 均 ( 49 _ 06 ) 平 4. + . 0 1 0 23 不 良反 应 治 疗 期 间 两 组均 未见 明显 不 良反应 。 -
见于儿童, 且混 合 感 染 多 见 。 院采 用 中西 医结 合 治 疗 反 复 发作 我
性 U T 取得 满 意 疗 效 。 现报 告 如 下 。 RI
1 资 料 与 方法 11 临 床 资 料 选 取 我 院 2 0 . 0 9年 1月 一 0 0年 6月 收 治 的 21
中西医结合治疗呼吸系统疾病效果好
中西医结合治疗呼吸系统疾病效果好呼吸系统疾病与空气污染、吸烟以及人口老龄化等因素有关。
呼吸系统包括鼻腔、咽、喉、气管以及支气管和肺。
呼吸系统疾病主要包括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肺癌、肺炎、胸腔积液等多种疾病。
若不及时治疗极易引发呼吸道及肺组织的损伤,并出现严重并发症,甚至危害生命。
中医在治疗常见病、多发病和疑难病等方面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其所强调的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等都有自身特色。
中医对调控机体、增强抵抗力方面拥有千百年的历史,具有独特见解和防治经验[1]。
西医强于病毒的鉴定、相关药物和疫苗的研制等。
中医和西医是在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下发展起来的两种医学体系,在应对疾病方面各有所长,应坚持优势互补。
中西医结合疗法能够促进炎症吸收、降低重症患者病死率、改善免疫功能、减少激素用量、减轻临床常见副作用等,事实上,中西医结合一直在促进医学发展,提高各种疾病的治疗效果。
一、中医治疗呼吸系统疾病中医治疗呼吸系统疾病包括各种咳嗽、感冒、病毒性感染以及支气管哮喘的治疗、支气管扩张症等具有显著优势。
中医治疗整体性表现在对病人及针对病因,结合整体全面的综合治疗。
源于中医的整体观念,即人的生理是完整的、统一的、多系统多层次综合而成的有机体,人的病理改变是致病因素与抗病力、局部与整体、内脏与体表、脏腑之间、气血津液之间等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总和[2]。
因此,中医治疗既着眼于引起疾病的特定病因,更注重调整恢复人体正气,以及疾病发展过程特定阶段出现的病理改变,还考虑改善患者的症状与体征。
二、西医治疗呼吸系统疾病西医治疗呼吸疾病分为感染性疾病、变态反应性疾病、肿瘤性疾病、血栓性疾病等。
针对感染性疾病,西医给予针对性或者经验性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针对肿瘤性疾病,根据病程的阶段给予手术、放疗、化疗、基因靶向治疗、生物免疫治疗。
针对变态反应性疾病,主要给予吸入糖皮质激素进行抗炎、抗过敏,配合β受体激动剂、白三烯受体拮抗剂进行抗炎、止咳[3]。
中西医结合防治小儿反复上呼吸道感染70例
力较差, 自拟防 感饮 ( 用 黄芪 9 , 、 、 g 党参 白术 补骨脂 、 、 脚风 贯
众、 黄芩 各 6 , g 炙甘草 , 枣 5枚 。伴有 夜惊盗 汗者加龙 大 骨 、 蛎各 1g 钩藤 6 )隔 日 1剂, 牡 0, g. 连服 剂 以上中药 为 4 ~6岁d J剂量 , ,D 其他年龄可酌情增减 。
[ 参考文献] [] 1解放军总后卫生部. 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 [ . M]北京: 人民军医出版社.9716 18.1. [] 2罗金燕. 龚均. 董雷, 胃一食管反流的临床研究[ . 等. J 申 ]
5 讨 论
[ 参考文献 ]
[] 1胡化吉. 全国dJ 呼吸道疾病学术会议纪要D]中华儿 ,b .
科杂志 ,9 8 2 ( ) 4 . 1 8 ,6 1 :0 ( 收稿 日期 : ]—0 —2 1 2)2 1 8 c (
后 可覆 盖病变 食管粘膜 , 药物 充分接触食管 , 使 提高病变 局 部 的药物浓度 :而西药雷尼替丁可抑{胃酸分泌 , 6 l 故中西药 合用能调整食管下端括约肌和 胃十二指肠功能 , 减少髓性 胃
问歇期预防复发 , 两组 均给予左旋咪唑 2 5 /k ) mg ( d , 每周服 2天, 3个月为一疗程 。
3 疗效标准
[ 中闰分类号 ] 5 1 6 R 6 . 1 文献标 识码 R 1 5 2 1 : B [ 文章编号 ] 0 4 2 1 (0 2 5 。 9 o 1 0 - 8 4 2 0 ) 一。 2 1
维普资讯
Q
盎 查 墨 i 盘 盏 墨 !
,
} 期N _ 。 8 )
中 西 医结合 防治 小 儿 反复 上 呼 吸道 感 染 7 O例
上呼吸道感染学习感谢
上呼吸道感染学习感谢上呼吸道感染学习内容一、上呼吸道感染咳嗽吃什么呢在治疗上应及时恰当,宜中西医结合治疗。
⑴对症处理:痰多黏稠不易咯出时,应喝足水以稀化痰液,并可用祛痰药如祛痰灵、鲜竹沥及雾化吸入疗法以助排痰,剧咳时可予非那根等镇静止咳。
⑵西医对症治疗:细菌感染引起的可选用敏感的抗生素如青霉素、先锋霉素等治疗,支原体感染者应选阿奇霉素等红霉素族药物治疗,病毒感染者可予病毒唑、阿昔洛韦等抗病毒治疗。
⑶中医辨证施治:一般咳嗽初期宜辛散宣肺,中期宜化痰清肺,后期宜补气养阴。
感染性的多按温病论治,变态反应性的多按内伤论治;上呼吸道部位的咳嗽注重宣肺利咽,下呼吸道部位的咳嗽注重祛痰顺气。
并注重肺与大肠相表里的通达关系,通腑可以泻肺。
①风寒咳嗽可选用华盖散、杏苏散、止嗽散。
②风热咳嗽可选用宣肺饮、桑菊饮、麻杏石甘汤。
③湿热咳嗽可选用甘露消毒丹、千金苇茎加杏仁滑石汤、五叶芦根汤。
④咽痒咳嗽可选用参龙丸、利咽合剂、桑射豆根汤、板玄金灯汤等。
⑤燥邪咳嗽可选用清燥救肺汤、贝母瓜蒌散、桑杏汤、杏苏散等。
⑥肺热咳嗽可选用清肺止咳合剂、泻白散、加减泻白汤。
⑦痰热咳嗽可选用泻肺止咳合剂、清气化痰丸、清金化痰汤,痰湿咳嗽可选用二陈汤、三子养亲汤。
⑧食积咳嗽可选用曲麦二陈汤、麻贝蒌菔汤。
⑨阴虚咳嗽可选用沙参麦冬汤、百合固金汤、养阴清肺丸。
⑩气虚咳嗽可选用六君子汤、补肺汤、人参五味子汤、九仙散。
中成药如急支糖浆、橘红痰咳液、川贝枇杷膏、金振口服液、小儿金丹片等也可辨证选用。
咳嗽除了药物治疗外,对患儿要加强护理,注意调养与禁忌。
要睡足觉,喝足水,多吃蔬菜和水果,饮食要易于消化且富有营养,应以清淡为主,避免油腻辛辣等刺激之品,常言说得好:“鱼生火,肉生痰,萝卜白菜保平安。
”一般而言,鱼、虾、肉、鸡等发物以及辣椒等辛辣刺激性食物会加重咳嗽。
应少食用甜、酸、辣、咸等味道较重食物及刺激之品,少吃发物如鱼、虾、肉、鸡腿、烧烤,尽量避免含碳酸的饮料,更应该少吃冷饮。
小儿上呼吸道感染中西结合治疗分析
分为西医组和 中西结合纽 ,各 7 例 。西 医组采用 5 l %葡萄糖+ 头孢 唑啉 滴注,口服左旋咪唑;中西结合组在次基础上给予清开灵,
比较 两组治疗效果 。结果:结合组总有效率为 9 . %,西医组总有效率为 8 .2 57 7 5 %,比较有 统计 学意 义 ( < .5 ;结合 组退热 、 9 P O0 ) 头痛 、咽痛和扁桃体肿 大起效 时间和恢复正常时 间优于西 医组 ,比较有 统计学意义 ( < . P O0 o结论 :中西结合治疗小儿上呼吸道 5 感 染效果确切 ,而且恢复时间更快,更适合 小儿治疗 。
【】 德 怀 . 西 医 结 合 治 疗 急 性 上 呼 吸 道 感 染 【 . 明 中 医 , 0,31) 2李 中 J光 ] 2 8 (2: 0 2
18—95 9418
中医认为本病 的发 生主要 是感受风 、寒 、暑、湿 、燥 、火 入淫之邪,邪客于肺卫所致 。d JJ 常不足 ,腠理 空虚 ,卫外 ,D4 J  ̄ 不固l。并且肺主皮毛 ,L鼻为其窍。当气候变化冷热 失常 时, 4 J I
现 代 药理 实验 研 究 证 实 板 蓝 根 、金 银 花 具有 一 定 的抑 制 作 用 , 比如 金 银 花 能 够 抑 制 金 黄 色 葡 萄 球 菌 、 白色 葡 萄 球 菌 、肺 炎杆 菌 等 。通 过 中 西 结 合 能 够 使 疗 效 更 佳 。而 且 本 组 研 究 也 发 现 ,中 西 结 合 组疗 效 、症 状 改 善 时 间和 恢 复 时 间 均 快 于 单 纯 采 用 西 药 组 ,再 次 证 明 中西 结 合 治 疗 效 果 更 佳 。
.
一 一 一 一 -
ta t n e t n o h lr n i ei t g a i eme ii e r c f ci f i e t e r t d cn i o c d n h n v
上呼吸道感染诊治指南
三、临床表现
普通感冒常发生在季节交替之际尤其冬春季,起 病较早,以鼻部卡他症状为主,可有喷嚏、鼻塞、流 清水样鼻涕、咽部充血等症状,始于感染后的10~12h, 2~3d达到高峰,之后逐渐减轻,持续时间约为7~10d, 部分患儿症状可持续到3周甚至更长。
年长儿可能主诉咽痒、咽痛和咽部灼烧感。患儿可 因耳咽管阻塞出现听力减退,也可有流泪、味觉迟钝、呼 吸不畅、咳嗽、少量咳痰等症状,全身症状轻,发热不明 显或仅有低热。严重者则可高热,出现乏力、畏寒、四肢 酸痛、头痛和食欲不振等全身症状。
婴幼儿普通感冒往往鼻咽部卡他症状轻而全身症状 较重,常骤然起病,呈高热、咳嗽、食欲减退,可伴有 腹痛、呕吐、腹泻、烦躁等,甚至高热惊厥。
四、并发症
多见于婴幼儿患者,波及临近器官或者向下 蔓延,引起中耳炎、鼻窦炎、咽后壁脓肿、颈淋 巴结炎、喉炎、气管炎、支气管肺炎等 。年长儿 患链球菌性咽炎2~4周后可能引起急性肾炎、风 湿热等,故需加强随访。
(二)抗病毒药物的使用 尚无专门针对普通感冒的 特异性抗病毒药物。有些复方感冒制剂的组分中加 入金刚烷胺,该药仅对甲型流感病毒有抑制作用, 通过阻断M2离子通道,核糖核蛋白(RNP,病毒 RNA与核蛋白的复合体)将不能成为游离型,从而 抑制病毒的复制。金刚烷胺对引起普通感冒的鼻病 毒、冠状病毒并无抑制作用。
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的区别
退热持续时间: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维 持降温时间有差别,布洛芬维持时间长
退热起效时间: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退 热起效时间都很短,但对乙酰氨基酚比布 洛芬起效时间更短 一些
特殊情况:在患儿低血容量情况下,使用 布洛芬退热,增加肾损害的机会(1项I b研 究)。在脱水、肾脏病或同时应用肾毒性 药物的患儿应慎用布洛芬。
中西医结合防治小儿反复上呼吸道感染的临床分析
[ 1 ] 裴海寅, 奚肇庆. 中医治疗支气管哮喘的研究进展 [ J 】 _ 中医学报,
2 0 1 3 , 2 8 ( 1 ) : 2 1 — 2 3 .
[ 2 ] 中华医学会呼吸疾病分会哮喘学组. 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 J ] . 中 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 0 0 8 , 3 1 ( 3 ) : 1 7 7 - 1 8 5 . [ 3 ] 邓铁涛, 李克光. 实用中医内科学[ J 】 .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情况。结果 治疗后 治疗组患者再发上呼吸道感染次数和单次感染平均时间等指标均优于对照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 P< O . 0 5 ) ;治
疗 后 治疗 组 总有 效 为 9 6 . 6 7 %,对 照 组总 有 效为 8 0 . 0 %,治 疗 组显 著优 于 对 照组 ,结 果 具有 统 计 学意 义 ( P< 0 . 0 5 ) ;治疗 组和 对 照 组治疗 中不 良反 应 均少 而轻微 ,停 药后 均 可 自行 恢 复正 常,二 组 间并 发症 发生 率 比较 无差 异 ,无统 计 学意 义 ( P> 0 . 0 5 ) 。结论 中西 医结合 治疗 防治 小 儿反 复上呼 吸道 感染 能减 少 患者 感染次 数 ,缩短 感 染持 续时 间 ,提 高患者 临床 疗 效 ,且 安 全性 高 ,值得 临床推 广 使 用。
间发生上 呼吸道感 染1 —3 次 ,较治疗前 比较症状轻微 ,病 程缩短 。④
小儿反复上呼吸道感染是儿科常见的临床综合征,对于其治疗多以 应用抗生素为主,但是抗生索的大量反复应用而带来的多种问题也日 趋严重 ] 。笔者根据中医辩证施治的理念,在西药治疗小儿反复上呼吸 道感染的基础上,加用中药治疗,取复上呼吸道感染的临床分析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西 医治 疗急 性 上 呼 吸道 感染 主要 用解 热 镇痛 药 、 咳祛 镇 痰 药 、 菌药 和 抗病 毒 药 以及 一 些辅 助 治疗 。 中医 治疗 急 性 抗 上 呼 吸道 感染 是 通 过辨 证施 治 , 诊合 参 , 证求 因 , 定 其 四 审 确 为 外感 风 寒 还是 风 热 等 证 ; 外 还 根 据 经络 、 位 的 方 法 拔 另 穴 罐 、 痧辅 助 治 疗 急性 上 呼 吸 道 感 染 。 经 临 床 观 察 , 医和 刮 中
24 祛 痰药 : . 乙酰 半 胱氨 酸 , 半 胱 胺 酸 的 N 乙酰 化 物 , 为 _ 能 使黏 痰 中 连接 黏 蛋 白肽 链 的二 硫 键 断裂 使 黏 蛋 白分 解 成 小
分子 的肽链 , 痰 的 黏滞 性 降低 易 于 咯 出 , 不 宜 与青 霉 素 、 使 但
头孢 菌 素 混和 , 以免 降低 抗 生 素活 性 。
症状 鼻 塞 、 嚏 、 流 清 涕 、 痒 咳 嗽 、 喷 鼻 喉 口不 渴 、 寒 发 热 、 恶 肢
黏 。取 穴 ; 椎 、 大 曲池 、 中 、 陵 泉 、 三 里 。④ 体 虚 型 : 委 阴 足 症
状气 虚 者 可见 语 声 低 怯 、 短 、 怠 、 虚 者 可 面 色 黄 白、 气 倦 阳 语 言低 微 、 四肢 不 温 、 血虚 者 见 面 色少 华 、 悸 、 晕 。取 穴 : 心 头 气
中 医 治病 讲究 辨 证 施治 , 性 上 呼吸 道 感染 是外 邪 从 肌 急 表 而 人 , 般 用 辛 温解 表 、 凉 解 表 、 一 辛 和扶 正解 表 , 别 适 用 分
于 表 寒证 、 热 证 和虚 人感 受 外 邪 而致 。 表
肟、 头孢 曲松 、 头孢 哌 酮 等一 般 用 于严 重感 染 , 革 兰 阴 性 菌 对
上呼吸道感染的诊断与中西医治疗
上呼吸道感染的诊断与中西医治疗【概述】上呼吸道感染是病毒感染于人体,局限于鼻腔及咽喉时的疾病。
部分患者有细菌混合感染,其症状以发热、恶寒、头痛、鼻塞、流涕、喷嚏为主,其发病无性别、年龄、地区、职业之分,是一种最常见的传染病。
一般病势较轻、病程较短、预后较好,其发病率最高,几乎没有人未患过感冒。
本病常继发肾炎、风湿热、副鼻窦炎、中耳炎、急性支气管炎等。
而且易被一些其他急性传染病早期症状所混淆,必须仔细鉴别,以防误诊。
一些素有慢性疾病身体抵抗力较差者,易于罹患本病,且可诱发其慢性病复发呈急性发作,如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或慢性肺心病患者因此提高对本病的认识颇有临床意义。
中医对本病有非常详尽的记载,按其感冒亦称“伤风”。
早在北宋《仁斋直指方·伤风方论》中即有论述。
《和剂局方》参苏饮项下指出:“治感冒风邪,发热头痛咳嗽声重,涕唾稠粘”,首先提出“感冒”病名。
《素问·肯空论篇》说“风者百病之始也,……风从外入,令人振寒汗出、头痛、身重、恶寒”。
即是对感冒的最早描述。
汉代张仲景《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有关太阳病的论述,如由于腠理不固,风寒之邪侵袭太阳经脉,营卫失于调和,出现太阳表症,而见头痛项强、发热恶寒或恶风、有汗或无汗、身疼腰痛、骨节疼痛、干呕,或伴鼻鸣等症状,脉浮缓或紧等,而用桂枝汤等治表虚证,用麻黄汤治表实证等,这是对感冒的较早辨证论治。
隋代《诸病源候论·风热候》指出:“风热之气,气从皮毛入于肺也……”。
宋·陈无泽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叙伤风论》中,按六经辨证原则治疗本病,指出:治足太阳膀胱经伤风用桂枝汤;治足阳明胃经伤风用杏子汤;治足太阳胆经伤风用柴胡加桂汤;治足太阴脾经伤风用桂枝加芍药汤;治少阴伤风用桂附汤;治厥阴伤风用八物汤。
至元明清各代医家也都对本病的理法方药有详尽的记述和见解。
以上均为后世治疗本病辨证论治提供了借鉴。
【病因病理】一、西医病因病理(一)病因和发病机制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约有70%-80%由病毒引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呼吸道感染中医概念:感冒是小儿时期常见的外感性疾病之一,临床以发热恶寒、头痛鼻塞、流涕咳嗽、喷嚏为特征。
感冒又称伤风。
感冒可分为两种,普通感冒为冒受风邪所致,一般病邪轻浅,以肺系症状为主,不造成流行;时行感冒为感受时邪病毒所致,病邪较重,具有流行特征。
本病发病率占儿科疾病首位,除了4-5个月以内小儿较少发病外,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的小儿。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以冬春多见,在季节变换、气候骤变时发病率高。
小儿患感冒,因其生理病理特点,易于出现夹痰、夹滞、夹惊的兼夹证。
西医概念: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鼻腔、咽或喉部急性炎症的概称。
常见病原体为病毒(鼻病毒、冠状病毒、Coxsackie及ECHO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RSV、腺病毒、PPLO),少数是细菌。
其发病无年龄、性别、职业和地区差异。
一般病情较轻,病程较短,预后良好。
但由于发病率高,具有一定的传染性,不仅影响生产劳动力,有时还可产生严重并发症,应积极防治。
中医临床表现:发热恶寒、头痛鼻塞、流涕咳嗽、喷嚏为特征。
感冒又称伤风。
感冒可分为两种,普通感冒为冒受风邪所致,一般病邪轻浅,以肺系症状为主,不造成流行;时行感冒为感受时邪病毒所致,病邪较重,具有流行特征。
西医临床表现及并发症:一、症状1.普通感冒(common cold)俗称“伤风”,又称急性鼻炎或上呼吸道卡他,以鼻咽部卡他症状为主要表现。
常见病原体为鼻病毒、冠状病毒、流感和副流感病毒,还有呼吸道合胞病毒、埃可病毒和柯萨奇病毒等。
起病较急,初期症状有咽干、咽痒或烧灼感,发病同时或数小时后,可有喷嚏、鼻塞、流清水样鼻涕,2~3天后鼻涕变稠。
可伴咽痛,有时由于咽鼓管炎使听力减退。
也可出现流泪、味觉迟钝、呼吸不畅、声嘶、少量咳嗽等。
一般无发热及全身症状,或仅有低热、不适、轻度畏寒和头痛。
检查可见的体征有低热、鼻腔粘膜充血、水肿、有分泌物,咽部轻度充血。
如无并发症,一般经5~7天痊愈。
2.病毒性咽炎和喉炎:急性病毒性咽炎由鼻病毒、腺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以及肠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引起。
临床特征为咽部发痒和灼热感,咽痛不明显。
当有吞咽疼痛时,常提示有链球菌感染,咳嗽少见。
急性喉炎多为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及腺病毒等引起,临床特征为声嘶、讲话困难、咳嗽时疼痛,常有发热、咽痛或咳嗽。
体格检查可见的体征有喉部水肿、充血,局部淋巴结轻度肿大和触痛,有时可闻及喉部的喘息声。
3.疱疹性咽峡炎:常由柯萨奇病毒A引起,表现为明显咽痛、发热,病程约为1周。
检查可见咽充血,软腭、悬雍垂、咽及扁桃体表面有灰白色疱疹及浅表溃疡,周围有红晕。
多于夏季发作,多见于儿童,偶见于成人。
4.咽结膜热:主要由腺病毒、柯萨奇病毒等引起。
临床表现有发热、咽痛、畏光、流泪、咽及结膜明显充血。
病程4~6天,常发生于夏季,通过游泳传播。
儿童多见。
5细菌性咽-扁桃体炎:多由β溶血性链球菌A组引起,其次为流感嗜血杆菌、肺炎链球菌、葡萄球菌等引起。
起病急,明显咽痛、畏寒、发热,体温可达39℃以上。
检查可见咽部明显充血,扁桃体肿大、充血,表面有黄色点状渗出物,颌下淋巴结肿大、压痛,肺部无异常体征。
二、并发症:可并发急性鼻窦炎、中耳炎、气管-支气管炎。
部分患者也可继发风湿热、肾小球肾炎、心肌炎等。
中医诊断:1.发热恶寒、鼻塞流涕、喷嚏等症为主,多兼咳嗽,可伴呕吐、腹泻,或发生高热惊厥。
2.四时均有,多见于冬春,常因气候骤变而发病。
3.血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减少,中性粒细胞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多,单核细胞增加。
西医诊断及鉴别诊断:发热,鼻塞,流涕,干咳,咽部不适,头痛,乏力,全身不适,病毒性感染白细胞计数多为正常或偏低,淋巴细胞比例升高,CRP正常或轻度升高。
细菌感染有白细胞计数与中性粒细胞增多和核左移现象,CRP有不同程度升高。
病原学检查:视需要可进行常见的呼吸道病毒检测、支原体、衣原体,可用免疫荧光法、酶联免疫吸附检测法、血清学诊断和病毒分离鉴定等方法确定病毒的类型,区别病毒和细菌感染。
细菌培养可判断细菌类型并做药物敏感试验以指导临床用药。
ASO、ESR测定:ASO↑、ESR↑常提示有溶血性链球菌感染的证据。
胸部X-ray:必要时做该项检查,以排除下呼吸道感染。
大多数呈双肺纹理清晰、无炎症影像学改变。
心电图:必要时做该项检查,以排除心肌炎。
鉴别诊断:1.流行性感冒:由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引起。
有明显的流行病史,局部症状较轻,全身症状较重。
常有高热、头痛、四肢肌肉酸痛等,病程较长。
2.急性传染病早期:上感常为各种传染病的前驱症状,如麻疹、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猩红热,应结合流行病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资料等综合分析,并观察病情演变加以鉴。
3血液病性咽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粒细胞缺乏症及白血病等可有不同程度的咽部表现,血液病性咽炎起病多较急骤。
中医辨证论治:一、辨证要点感冒辨证可从发病情况、全身及局部症状着手。
冬春多风寒、风热及时行感冒,夏秋季节多暑邪感冒,发病呈流行性者为时行感冒。
感冒日久或反复感冒则多为正虚感冒。
除常证外,辨证时还应结合辨别夹痰、夹滞、夹惊的兼证。
二、中医治疗原则感冒的基本治疗原则为疏风解表。
因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发汗不宜太过,以免耗损津液。
小儿感冒容易寒从热化,或热为寒闭,形成寒热夹杂之证,单用辛凉汗出不透,单用辛温恐助热化火,常取辛凉辛温并用。
感冒若单用解表法易汗出后复热,应据证情合用清热解毒、清暑化湿、化痰消食、镇惊熄风等治法。
体质虚弱者不宜过于发表,或采用扶正解表法。
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应在感冒之后及时调理,改善体质,增强免疫力。
三、中医分证论治(一)主证1.风寒感冒证候: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喉痒,舌偏淡,苔薄白,脉浮紧。
分析:风寒外束,卫表不和。
肌表为寒邪所束,经气不得宣畅,故发热无汗,恶寒头痛;风邪犯肺,肺气失宣,故喉痒,喷嚏咳嗽;苔薄白,脉浮紧为风寒征象。
治法:辛温解表。
方药:荆防败毒散、葱豉汤加减。
常用药:葱白、苏叶、豆豉解表发汗,荆芥、防风疏风散寒,杏仁、前胡宣发肺气,桔梗开肺利咽,甘草调和诸药。
表寒重,恶寒发热加羌活、白芷祛风解肌;咳甚加白前、紫菀宣肺止咳;痰多加半夏、陈皮燥湿化痰。
2.风热感冒证候:发热重,恶风,有汗或无汗,头痛,鼻塞流脓涕,喷嚏,咳嗽,痰黄粘,咽红或肿,曰干而渴,舌质红,苔薄白或黄,脉浮数。
分析:风热外袭,肺卫不利。
感受风热或寒从热化,腠理开泄,发热重而有汗出;风热上乘,肺气失宣故咳嗽流涕,痰粘,咽红或肿;热易伤津,口干而渴;舌红苔薄黄,脉浮数皆风热征象。
治法:辛凉解表。
方药:银翘散或桑菊饮加减。
常用药:金银花、菊花、连翘清热解表,薄荷、牛蒡子疏风散热、宣肺利咽,豆豉发表除烦,桔梗、前胡宜肺化痰。
表热证候明显者,选银翘散;咳嗽症状较重者,选桑菊饮。
咳甚痰黄加黛蛤散、前胡清肺化痰;咽红肿甚加山豆根、土牛膝根清咽解毒;高热便秘加生大黄、全瓜蒌通腑泻热。
3.署邪感冒证候:发热无汗,头痛鼻塞,身重困倦,咳嗽不剧,胸闷泛恶,食欲不振,或有呕吐泄泻,舌质红,苔黄腻,脉数。
分析:暑邪夹湿,束表困脾。
暑邪外袭,卫表失宣则见高热、无汗;湿遏肌表则身重困倦;暑湿困于中焦,故胸闷泛恶,食欲不振,或呕吐泄泻;舌红苔腻为暑湿之征象。
治法:清暑解表。
方药:新加香薷饮加减。
常用药:香薷发汗解表化湿,金银花、连翘解暑清热,藿香、佩兰祛暑利湿,厚朴、白豆蔻、扁豆花化湿和中。
热甚心烦加黄连、淡豆豉、栀子;泛恶呕吐加竹茹、半夏;身重困倦苔腻加鲜荷梗、荷叶、佩兰、西瓜翠衣。
4.时行感冒证候:全身症状较重,壮热嗜睡,汗出热不解,目赤咽红,肌肉酸痛,或有恶心呕吐,或见疹点散布,舌红苔黄,脉数。
分析:疫毒侵袭,火热燔炽。
疫毒袭表,故壮热嗜睡,肌肉酸痛;上焦热炽,故目赤咽红;邪伏中焦故恶心呕吐;舌红苔黄、脉数均为热盛之象。
治法:疏风清热解毒。
方药:银翘散合普济消毒饮加减。
常用药:银花、连翘清热解毒,荆芥、羌活辛温疏邪,山栀、黄芩清肺泄热,板蓝根、贯众、蚤休泄热解毒,薄荷辛凉发散。
如症见高热恶寒,脘痞恶心、头痛纳呆,苔如积粉,为时邪夹秽浊疫气,侵于募原。
治宜透达募原,辟秽化浊。
方选达原饮加味。
常用药:槟榔、草果、厚朴、知母、白芍、甘草、黄芩、柴胡、板蓝根。
(二)兼证1.夹痰证候:感冒兼见咳嗽较剧,咳声重浊,喉中痰鸣,苔滑腻,脉浮数而滑。
分析:咳嗽多痰、痰白清稀或有泡沫为风寒,痰黄粘稠为风热。
治法:偏于风寒者辛温解表,宣肺化痰;偏于风热者辛凉解表,清肺化痰。
方药:在疏风解表的基础上,偏风寒配用二陈汤加减,常用药:半夏、陈皮、白前、枳壳等燥湿化痰;偏于风热者配用青黛、海蛤壳、浙贝母、瓜蒌皮等清化痰热。
2.夹滞证候:感冒兼见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呕吐酸腐,口气秽浊,大便酸臭,或腹痛泄泻,或大便秘结,舌苔垢腻,脉滑。
·分析:食滞中焦则脘腹胀满;升降失司则呕恶、纳呆、泄泻;食积化腐则口气秽浊,大便酸臭;苔垢腻脉滑为内有积滞之象。
治法:解表合消食导滞。
方药:佐用保和丸。
常用药:山楂、鸡内金、麦芽消食导滞,莱菔子、枳壳降气消积。
3.夹惊证候:兼见惊惕啼叫,夜卧不安、磨牙,甚则惊厥抽风,舌尖红,脉弦。
分析:小儿神气怯弱,筋脉未盛,感受外邪,心神失宁故见惊惕啼叫,夜卧不安、磨牙,甚而惊厥抽风,舌尖红、脉弦为心肝热象。
治法:解表清热,镇惊熄风。
方药:汤剂中可加用钩藤、蝉蜕、僵蚕平肝熄风,煅龙骨、茯苓宁心安神。
另服小儿回春丹或小儿金丹片。
(三)复感证1.肺卫不固证候:面色欠华,常自汗出,恶风怕冷,鼻塞流涕,发热不甚,反复感邪,舌质淡,苔薄白,脉缓弱。
分析:肺卫不固,外邪易侵。
小儿正气不足,肺卫不固故常自汗出,反复感冒;面色欠华,恶风怕冷为肺气虚证;舌淡苔薄、脉细弱为气虚之象。
治法:益气固表。
方药:玉屏风散加味。
常用药:黄芪益气固表,白术健脾补气,防风祛风护卫,苏叶理气和中,生牡蛎敛汗护表。
汗出较甚者加生龙骨、糯稻根固表止汗;气虚明显者加党参、茯苓健脾益气;食欲不振者加陈皮、焦山楂运脾开胃。
2.营卫不和证候:平素汗多,汗出不温,面色觥白,肌肉松弛,肢凉畏寒,舌淡红,苔薄白或花剥,脉无力。
分析:营卫不和,正虚邪恋。
卫阳不足故面色胱白,肢凉畏寒;营阴失守则多汗不温;舌淡红、苔薄白为气阳不足之象。
治法:调和营卫。
方药: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
常用药:黄芪益气固表,桂枝、白芍、炙甘草、生姜、大枣调和营卫,敛汗固卫。
低热绵延者加白薇、银柴胡清其虚热;出汗过多加浮小麦、酸枣仁固表止汗。
3.肺阴不足证候:面色潮红,形体消瘦,潮热盗汗,口渴咽干,手足心热,舌红少津,苔少或花剥,脉细。
分析:肺阴不足,阴虚内热。
肺阴不足,则咽干口渴;阴虚生内热故身有潮热,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细为阴虚之象。
治法:滋阴养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