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山药蛋派”
“山药蛋派”于四十年代开始出现,以赵树理为核心,主要成员还有马烽、西戎、孙谦、束为等,他们都以农村生活为主要创作题材,较多地描写中间人物,具有浓郁的山西地方色彩,语言口语化、大众化,有明朗、质朴、幽默的风格。
两个主要的创作群体
山西作家群——“山药蛋派” (赵树理、马烽、西戎、胡正、束为等);
陕西作家群——柳青、王汶石等。
二、革命历史小说
主要题材内容:
1.革命战争史诗。突出全景性与史诗性,重大史实加入虚构的人物事件,试图揭示历史本质。如杜鹏程的《保卫延安》、吴强的《红日》、梁斌的《红旗谱》等。
2.小型战斗、非正规军战斗。借鉴传统侠义小说的表现方法,故事性强,以通俗小说的形式讲述英雄传奇故事。如曲波的《林海雪原》、知侠的《铁道游击队》、冯志的《敌后武工队》等。
3.追溯回忆式写作。具有个人的抒情性特征。如孙犁的《山地回忆》、《铁木前传》,茹志鹃的《百合花》等
例如以“三战一记”(《地雷战》、《地道战》、《南征北战》和《渡江侦查记》)为主的电影。
战争文化观念下的审美模式:
1.歌颂赞美英雄。如周大勇(《保卫延安》)、朱老忠(《红旗谱》)等。
2.两军对阵的思维模式和二元对立的艺术模式。如小说中常见的两大语言系统:“我军”系统和“敌军”系统。
3.由于战争总是以辉煌胜利而宣告结束,英雄主义乐观主义的创作基调被作为固定的审美模式,并以此形成统一的审美风格特征。
例如,英雄的死亡不能引起传统悲剧中的恐惧效果,而是以道德价值的认识来取代生命本体价值的认识,其结果消解了战争文学的悲剧美学效果。
三梁斌的《红旗谱》
(一)主要人物:
朱老巩——朱老忠——大贵、二贵
严老祥——严志和——运涛、江涛
(二)主要事件:
朱老巩大闹柳树林,朱老明告状,朱老忠探监,反割头税运动,保定二师学潮等。(三)小说主旨
《红旗谱》将一个中国农民的现代性成长过程包裹在一个传统的子报父仇的通俗小说故事中,以“成长小说”这种现代艺术形式描述了这一抽象的生成过程。代表性人物即朱老忠。
三代农民代表着个不同的时代:
朱老巩——自发反抗的旧式农民,必然失败;
朱老忠——成长中的农民,从个体反抗走向自觉革命,从家族反抗到阶级反抗;
大贵、江涛们——觉醒起来的农民,革命的主力军
(四)朱老忠:革命农民的典型,是兼具民族性、时代性和革命性的英雄形象。
首先,他具有强烈鲜明的阶级爱憎、刚强不屈的反抗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斗争意志。“出水才看两腿泥”是其深谋远虑的性格浓缩。
其次,他慷慨无私,具有侠义精神,并逐渐升华为阶级友爱和感情。
四青春之歌
《青春之歌》的主要人物
中心人物:林道静
正面人物:卢嘉川、林红、江华
反面人物:余永泽、戴愉
.《青春之歌》的主题:
作品“以小人物写大时代”,通过林道静从对家庭和社会的个人反抗到最后投身革命的艰难历程,提炼出一个革命的思想主题——一切知识分子,只有把个人前途同国家民族的命运、人民的革命事业结合在一起,投入到时代的洪流中去,才有真正值得歌颂的壮美的青春,他的生命价值才可能得到真正实现。
从原始素材到革命叙事的变化
•(一)原始素材是作者自身的经历
•一个反抗旧家庭而走投无路的女性。类似于文学史上的“子君”、“莎菲”等人物。
(二)革命叙事对原始素材的改造
• 1.作者的创作意图:通过林道静表现一个从个人主义者的知识分子变成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的过程,表现党对于中国革命的领导作用(参见杨沫《我为什么写〈青春之
歌〉》)
2.改造素材为革命成长叙事的途径
(1)将革命内容与传统婚恋故事进行组装
个人奋斗史:从挣扎→革命
恋爱史:从失败→成功;余永泽→卢嘉川→江华
——用人物身份的不同来使两条线索紧密组合在一起
(2)赋予主人公革命成长的思想基础、诱因及革命成熟保证
出身——受压迫阶级,底层佣人的女儿(革命基础)知识背景——阅读西方经典、马列著作;
接受党的指引与教育——革命加恋爱;
参加工农革命实践
林道静的成长过程
——从个人主义者的知识分子到无产阶级的革命战士
①从反抗封建包办婚姻出走到九·一八事变阶段——林道静的成长起点,从个性解放开始。
性格主要特征是同情底层社会,要求个性解放,追寻自由,带着个人奋斗的个人英雄主义情绪和罗曼蒂克的幻想要改变现状,失败后便以死抗争。
②从除夕茶话会到林道静被捕,是林道静成长中具有决定意义的阶段,是小说的主干,叙述林道静成长道路上的转折、发展。
A.除夕茶话会,认识了一批革命的青年,发现了世界上与余永泽不同的另一种人,开始感到自己命运的不幸,以朴素的感情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
B.卢嘉川被捕,与余永泽决裂。“政治上的分歧,不能是走一条道路的伴侣”,表明了林道静革命成长的重大转折→中国革命知识分子与自身弱点的决裂,摆脱了个人的狭小天地,把个人的反抗同民族国家联系在一起。
C.被捕与监狱生活。林道静逐渐认识到了个人英雄主义的幻想的错误,认识到生与死的真正含义,得到新的改造。这一阶段与林道静成长相联系的是卢嘉川,他是林道静革命的引路人,精神英雄。
③从出狱到一二·九运动(小说结束),林道静成为一名真正的共产主义战士。这一阶段江华替代了卢嘉川的位置,培养了林道静的革命性格。
揭示了中国革命知识分子走向革命道路的特点:接受革命往往从个人遭遇与理论认识开始;从个人奋斗、幻想个人英雄式到参加到整个民族斗争、阶级斗争的集体英雄主义;人道主义同情到为整个人类解放事业而奋斗。
林道静走完了五四文学中女性没有走完的道路,完成了把个性解放的追求纳入民族历史命运道路的历程。
《青春之歌》与国家的寓言
——林道静成长中与三个男性的隐喻
林道静的成长过程是在被三个男性的拯救、唤醒与肯定中完成的。
余永泽——骑士英雄,拯救了林道静的肉体生命,以个人主义、爱情至上、自我价值的实现等人生观念唤醒了林道静→“五四”的启蒙主义话语,人性、人道主义;
卢嘉川——革命知识分子,精神英雄,是林道静革命的启蒙者,阶级意识(斗争),精神的拯救;
江华——工人阶级,革命的英雄。林道静的并肩战斗者,在卢嘉川精神拯救的基础上唤醒了林道静的斗争意识和女性意识。
▪林道静成长的价值和意义在每个阶段都是通过男人来界定、建构和阐释的。三个男性都有一个共同的方向,即造就一个属于自己的林道静,要在精神上占有她,但所
使用的方式和话语又有所不同——
▪余永泽——西方的人道主义话语,如个性解放、反传统道德、女性独立;
▪卢嘉川、江华——马克思主义话语,马克思主义完成了林道静的成长道路。
▪《青春之歌》体现的不仅是林道静的成长过程,也是国家的成长过程,她是一个群体的象征。在中国现代史上,充满着人道主义与阶级斗争的矛盾,构成中国现
代知识分子基本的冲突。最后,卢嘉川、江华拥有了林道静,意味着马克思主义拥
有了中国。
五《林海雪原》
《林海雪原》与传统侠义小说
(一)对侠义小说叙事模式的借鉴
小说主要表现了40年代末期智勇双全的少剑波率领解放军小分队深入东北林海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