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PPT课件
合集下载
第14课 诗词三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课件 (共25张PPT)
![第14课 诗词三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课件 (共25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669ef489b8f3f90f76c66137ee06eff9aef849ab.png)
赏词悟情
5.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你从 中读出了什么?
这是蕴涵了人生哲理的句子,它将人世的聚合离散看作明月的阴晴 圆缺,两者都是自然的常理,非人力所能左右,是人生无法克服的遗憾。 既然如此,就不必再慨叹悲伤了。表现了词人由心中有所郁结到心胸开 阔,做达观之想的心理变化。
赏词悟情
D. 作者把人生的不如意归结为自古难全,显得无可奈何,因
此,总的说来这首词体现的是一种消沉的情绪。
天上的宫殿,今天晚上是哪一年。我想乘着清风回到天上去,又担心在美玉
砌成的楼宇里,经受不住高耸九天的严寒。(我)在月光下起舞,影子也随
着舞动,哪里比得上在人间。
读出词意
朱红色的楼阁
不能入睡,这里指不能入 睡的人(指诗人自己)。
为什么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
雕花的门窗
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清朝胡仔《苕溪渔隐丛话》
1.在多次诵读中,理解词作者表达的意思; 2.在品读重要词句中,感受词作的意境;
3.在想象与拓展中,获得乐观、豁达的人生思考。
苏轼:
苏轼字子瞻, 东坡为号焉。 生于北宋间, 家乡在眉山。 唐宋八大家 苏家竟占三
“唐宋八大家” 唐韩柳 宋三苏
水调歌头
苏轼
中国诗人眼中的月亮一片冰 心,于是千里婵娟是月,云破 弄影是月,芦花深处是月,小 楼吹笙是月,千江有水千江月, 掬水在手月在手。
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 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 转在各地为官。宋神宗熙宁九年 (1076年)苏轼谪居密州,这时 他的弟弟苏辙正在济南任职,兄 弟俩已有七年多没见面。这年中 秋,作者对月畅饮,在醉意朦胧 之中写下这首词。
九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14水调歌头 课件(共20张PPT)
![九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14水调歌头 课件(共20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0a7f4b2126284b73f242336c1eb91a37f11132e3.png)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
哪里比得上。何Biblioteka 在人间。胜,受得住、经得住。
意思是词人在月 光下起舞,影子 也随着舞动。
明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我)端起酒杯问青天。
译 不知道天上的宫殿,今天晚上是哪一年。我想乘风回到天上 文 去,又担心在美玉砌成的楼宇里,经受不住高处的严寒。
(我)在月光下起舞,影子也随着舞动,哪里比得上在人间。
朱红色的楼阁。 雕花的门窗。
为什么。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不能入睡,这里指不能入睡的
人(指词人自己)。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
本义指妇女姿态美好
千里共婵娟。的样子,这里指月亮。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门窗上,照着不
情景交融
材料链接一:苏轼因为反对王安石变法,又被贬到杭州,这时苏辙在 济南为官,苏轼为了离弟弟近一些,请求到密州出任。写此词时,作 者已是不惑之年,除政治不得意外,他与苏辙已有七年不见。
研读诗歌,赏明月悟深情
2.面对中秋明月美景,词人发出对什么的思考?表达了怎样 的感情?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课外拓展,积少成多
积累写月的诗句: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晓畅。诗清新豪健, 善用夸张比喻。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 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苏轼
• 其代表作《念奴娇·赤壁怀古》、《水
1037—1101
哪里比得上。何Biblioteka 在人间。胜,受得住、经得住。
意思是词人在月 光下起舞,影子 也随着舞动。
明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我)端起酒杯问青天。
译 不知道天上的宫殿,今天晚上是哪一年。我想乘风回到天上 文 去,又担心在美玉砌成的楼宇里,经受不住高处的严寒。
(我)在月光下起舞,影子也随着舞动,哪里比得上在人间。
朱红色的楼阁。 雕花的门窗。
为什么。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不能入睡,这里指不能入睡的
人(指词人自己)。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
本义指妇女姿态美好
千里共婵娟。的样子,这里指月亮。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门窗上,照着不
情景交融
材料链接一:苏轼因为反对王安石变法,又被贬到杭州,这时苏辙在 济南为官,苏轼为了离弟弟近一些,请求到密州出任。写此词时,作 者已是不惑之年,除政治不得意外,他与苏辙已有七年不见。
研读诗歌,赏明月悟深情
2.面对中秋明月美景,词人发出对什么的思考?表达了怎样 的感情?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课外拓展,积少成多
积累写月的诗句: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晓畅。诗清新豪健, 善用夸张比喻。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 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苏轼
• 其代表作《念奴娇·赤壁怀古》、《水
1037—1101
《水调歌头》ppt课件
![《水调歌头》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c1f2ac5c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baebb12.png)
超越现实
道家倡导超越现实,追求心灵自由和个性解放,词中“我欲乘风归去” 表达了词人超脱尘世的向往,体现了道家思想的精神内涵。
03
天人合一
道家主张天人合一,认为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的统一体,词中“月有阴
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表达了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观念,
体现了道家思想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理解。
儒家强调个人在社会中的责任和义 务,词人苏轼在政治上积极主张改 革,关注民生福祉,这也是儒家思 想的体现。
道德修养
词中“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表达了词人超脱尘世的志向,体现 了儒家对于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视。
诗词中的道家思想
01 02
无为而治
词中“高处不胜寒”表达了词人对高处之寒冷的感受,隐喻道家思想中 的“无为而治”,即不刻意追求功名利禄,顺其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
解析《水调歌头》中的意象和 意境,理解这些元素如何共同
营造出独特的审美效果。
明月意象
深入解析词中明月的意象,理 解其象征意义和在词中的重要 作用。
意境的创造
探讨词中如何通过意象的组合 和描绘来创造出一个独特的意 境,以及这个意境对读者情感 的影响。
审美效果
分析这些意象和意境所营造出 的审美效果,以及它们在增强
关注社会现实
该词启示了后世文学应关 注社会现实,反映人民心 声,使文学更加贴近生活 ,更具人文关怀。
04 《水调歌头》的文化内涵
诗词中的文化元素
传统节日
词中提到了中秋佳节,这是中国 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与家人团 聚,赏月、吃月饼、提灯笼等习
俗紧密相连。
历史背景
词人苏轼在创作《水调歌头》时 ,正值北宋时期,社会相对稳定 ,经济发展达到了巅峰,文化艺
道家倡导超越现实,追求心灵自由和个性解放,词中“我欲乘风归去” 表达了词人超脱尘世的向往,体现了道家思想的精神内涵。
03
天人合一
道家主张天人合一,认为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的统一体,词中“月有阴
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表达了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观念,
体现了道家思想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理解。
儒家强调个人在社会中的责任和义 务,词人苏轼在政治上积极主张改 革,关注民生福祉,这也是儒家思 想的体现。
道德修养
词中“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表达了词人超脱尘世的志向,体现 了儒家对于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视。
诗词中的道家思想
01 02
无为而治
词中“高处不胜寒”表达了词人对高处之寒冷的感受,隐喻道家思想中 的“无为而治”,即不刻意追求功名利禄,顺其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
解析《水调歌头》中的意象和 意境,理解这些元素如何共同
营造出独特的审美效果。
明月意象
深入解析词中明月的意象,理 解其象征意义和在词中的重要 作用。
意境的创造
探讨词中如何通过意象的组合 和描绘来创造出一个独特的意 境,以及这个意境对读者情感 的影响。
审美效果
分析这些意象和意境所营造出 的审美效果,以及它们在增强
关注社会现实
该词启示了后世文学应关 注社会现实,反映人民心 声,使文学更加贴近生活 ,更具人文关怀。
04 《水调歌头》的文化内涵
诗词中的文化元素
传统节日
词中提到了中秋佳节,这是中国 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与家人团 聚,赏月、吃月饼、提灯笼等习
俗紧密相连。
历史背景
词人苏轼在创作《水调歌头》时 ,正值北宋时期,社会相对稳定 ,经济发展达到了巅峰,文化艺
诗词三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课件(27张PPT)
![诗词三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课件(27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d6f029e7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00a5385.png)
天上固然美好,但是“高处不胜 寒”。留在人间,可以自在起舞,更有 难以割舍的亲人。
词人徘徊在现实与理想、人间与非 人间之间,矛盾而又统一。此时,苏轼 的内心应该转为通达、豪放而热烈。
读人,体会心路历程
学生答案二:
词人喝得大醉,乘着酒兴不免惆怅涌上
辗转却无眠
心头,没有睡意。中 而词人调任密州为官,和弟弟苏辙分别已久,
读人,体会心路历程
我欲乘风归去, 又恐琼楼玉宇,高处 不胜寒。
熙宁七年(1074)十二月,苏轼自杭州 通判升任密州知州,与他同行的还有满腹在 王安石变法阴影之下的郁郁不得志。……苏 轼对自己的处境感到绝望,遂申请调往山东, “请郡东方,实欲弟昆之相近”。苏轼对政 治产生了恐惧……在《密州到任谢执政启》 中,他则表示:“虽无望于功名,庶少逃于 罪戾。”(何灏《苏东坡词传》)
读人,体会心路历程
我欲乘风归去, 又恐琼楼玉宇,高处 不胜寒。
熙宁七年(1074)十二月,苏轼自杭州 通判升任密州知州,与他同行的还有满腹在 王安石变法阴影之下的郁郁不得志。……苏 轼对自己的处境感到绝望,遂申请调往山东, “请郡东方,实欲弟昆之相近”。苏轼对政 治产生了恐惧……在《密州到任谢执政启》 中,他则表示:“虽无望于功名,庶少逃于 罪戾。”(何灏《苏东坡词传》)
《水调歌头》是一首中秋咏月词。请同学们 诵读全词,圈点标注出写“月”的词句,概括词 人笔下的“月”的特点。
赏月,感受意境之美
水调歌头(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
远望天上月,
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虚实结合,想象大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 里共婵娟。
《水调歌头》PPT优秀课件
![《水调歌头》PPT优秀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51980a6c4a35eefdc8d376eeaeaad1f3469311c3.png)
倡导文化自觉,做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弘扬者
强调每个人在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中的责任和使命,倡导文化自觉,让传统文化在现代 社会中得以传承和发展。
06
课堂活动与互动环节
分组讨论
学生分组,每组4-5人,围绕《 水调歌头》展开讨论。
讨论主题包括:诗歌的意境、诗 人的情感、诗歌中的象征手法等
。
每组选派一名代表,向全班汇报 讨论成果,分享各自对诗歌的理
描绘中秋佳节美好景象
明月高悬,清辉流照
赏月习俗,文化传承
通过PPT背景图和动画效果,展现中 秋之夜明月高悬、清辉流照的美好景 象,营造浓厚的节日氛围。
介绍中秋赏月的传统习俗,配以精美 的月饼、瓜果等图片,展现中华文化 的传承与魅力。
家人团聚,欢声笑语
插入温馨的家庭团聚照片或视频,展 现中秋佳节家人团聚、欢声笑语的幸 福场景。
探讨人生哲理和宇宙观念
1 2 3
人生如梦,世事无常
通过引用苏轼其他作品中的名句,引导学生思考 人生的短暂与世事的无常,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天人合一,宇宙无限
介绍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引导 学生认识宇宙的无限广阔与人类的渺小,培养谦 逊、敬畏的品质。
超越时空,精神永恒
探讨苏轼在《水调歌头》中所表达的超越时空的 精神追求,鼓励学生追求高尚的精神境界,实现 人生价值。
文化内涵。
03
中秋节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
分析中秋节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状况,以及随着时代发展而产生的新习
俗和文化现象。
探讨苏轼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苏轼的文学成就
概述苏轼在诗词、散文等方面的卓越成就,以及他的代表作品和 文学风格。
苏轼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阐述苏轼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和贡献。
强调每个人在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中的责任和使命,倡导文化自觉,让传统文化在现代 社会中得以传承和发展。
06
课堂活动与互动环节
分组讨论
学生分组,每组4-5人,围绕《 水调歌头》展开讨论。
讨论主题包括:诗歌的意境、诗 人的情感、诗歌中的象征手法等
。
每组选派一名代表,向全班汇报 讨论成果,分享各自对诗歌的理
描绘中秋佳节美好景象
明月高悬,清辉流照
赏月习俗,文化传承
通过PPT背景图和动画效果,展现中 秋之夜明月高悬、清辉流照的美好景 象,营造浓厚的节日氛围。
介绍中秋赏月的传统习俗,配以精美 的月饼、瓜果等图片,展现中华文化 的传承与魅力。
家人团聚,欢声笑语
插入温馨的家庭团聚照片或视频,展 现中秋佳节家人团聚、欢声笑语的幸 福场景。
探讨人生哲理和宇宙观念
1 2 3
人生如梦,世事无常
通过引用苏轼其他作品中的名句,引导学生思考 人生的短暂与世事的无常,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天人合一,宇宙无限
介绍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引导 学生认识宇宙的无限广阔与人类的渺小,培养谦 逊、敬畏的品质。
超越时空,精神永恒
探讨苏轼在《水调歌头》中所表达的超越时空的 精神追求,鼓励学生追求高尚的精神境界,实现 人生价值。
文化内涵。
03
中秋节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
分析中秋节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状况,以及随着时代发展而产生的新习
俗和文化现象。
探讨苏轼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苏轼的文学成就
概述苏轼在诗词、散文等方面的卓越成就,以及他的代表作品和 文学风格。
苏轼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阐述苏轼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和贡献。
《水调歌头》PPT课件 (共22张PPT)
![《水调歌头》PPT课件 (共22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d0337773ad02de80d4d84098.png)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月儿转过朱红色色楼阁, 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指 诗人自己)。 不应:不该。 何事:为什么。 别时圆:在人们分别时圆。 此事:指人的“欢”和“合”和月的“晴”和 “圆”。
读句 品味
欣赏品味
(1)“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与“但愿人长久,千 里共婵娟”这两句各体现了词人的什么感情?
归纳小结:
上阕: 望月(写景) 下阕: 怀人(抒情)
借景抒情,
情景交融。
琼楼玉宇
想象: 明月
宫阙
主题:
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旷达的胸襟和对亲 人的思念。
作业:
1 、背诵、默写这首词。
2 、小作文:根据下文的开头, 发挥想象和联想,续写文章。 冬日夜晚,寒气袭人 。我坐在 温暖的教室里,思绪万千……
谢谢!
朗读训练
朗读诗词速度要慢一些,一边读一边品 味,使作品中的形象在自己头脑中浮现 出来。另外也要划分节奏,韵脚要读出 延长音。如: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 何似/在/人间。
(3)这首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思考讨论 二 词的上下两阕主要写了什 么?两者的联系何在?
上阕: 望月(写景)
借景抒情, 情景交融。
下阕: 怀人(抒情)
三 词中哪些是实景?哪些是虚景?
实景: 明月、酒、青天、风、清影、 朱阁、 绮户 虚景: 宫阙(琼楼玉宇)
四 哪些地方运用了想象?
想象: 明月 宫阙 琼楼玉宇
•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周易》 译:作为君子,应该有坚强的意志,永不止息的奋斗精神,努力加强自我修养,完成并发展自己的学业或事业,能这样做才体现了天的意志,不辜负宇宙给予君子的职 责和才能。 2.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三国志》刘备语 译:对任何一件事,不要因为它是很小的、不显眼的坏事就去做;相反,对于一些微小的。却有益于别人的好事,不要因为它意义不大就不去做它。 3.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论语》 译:见到好的人,生怕来不及向他学习,见到好的事,生怕迟了就做不了。看到了恶人、坏事,就像是接触到热得发烫的水一样,要立刻离开,避得远远的。 4.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论语》 译:干活抢重的,有过失主动承担主要责任是“躬自厚”,对别人多谅解多宽容,是“薄责于人”,这样的话,就不会互相怨恨。 5.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论语》 译:君子总是从善良的或有利于他人的愿望出发,全心全意促使别人实现良好的意愿和正当的要求,不会用冷酷的眼光看世界。或是唯恐天下不乱,不会在别人有失败、 错误或痛苦时推波助澜。小人却相反,总是“成人之恶,不成人之美”。 6.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 译:见到有人在某一方面有超过自己的长处和优点,就虚心请教,认真学习,想办法赶上他,和他达到同一水平;见有人存在某种缺点或不足,就要冷静反省,看自己 是不是也有他那样的缺点或不足。 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 译:自己不想要的(痛苦、灾难、祸事……),就不要把它强加到别人身上去。 8.当仁,不让于师。 ——《论语》 译:遇到应该做的好事,不能犹豫不决,即使老师在一旁,也应该抢着去做。后发展为成语“当仁不让”。 9.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论语》 译:君子不会夸夸其谈,做起事来却敏捷灵巧。 10.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周易》 译:同心协力的人,他们的力量足以把坚硬的金属弄断;同心同德的人发表一致的意见,说服力强,人们就像嗅到芬芳的兰花香味,容易接受。 11.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 ——《周易》 译:君子就算有卓越的才能超群的技艺,也不会到处炫耀、卖弄。而是在必要的时刻把才能或技艺施展出来。 12.满招损,谦受益。 ——《尚书》 译:自满于已获得的成绩,将会招来损失和灾害;谦逊并时时感到了自己的不足,就能因此而得益。 13.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 译:如果我有了某些成就,别人并不理解,可我决不会感到气愤、委屈。这不也是一种君子风度的表现吗?知缘斋主人 14.言必信 ,行必果。 ——《论语》 译:说了的话,一定要守信用;确定了要干的事,就一定要坚决果敢地干下去。 15.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论语》 译:讲事实,不凭空猜测;遇事不专断,不任性,可行则行;行事要灵活,不死板;凡事不以“我”为中心,不自以为是,与周围的人群策群力,共同完成任务。 16.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译:三个人在一起,其中必有某人在某方面是值得我学习的,那他就可当我的老师。我选取他的优点来学习,对他的缺点和不足,我会引以为戒,有则改之。 17.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论语》 译:君子总是责备自己,从自身找缺点,找问题。小人常常把目光射向别人,找别人的缺点和不足。 18.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论语》 译:君子心胸开朗,思想上坦率洁净,外貌动作也显得十分舒畅安定。小人心里欲念太多,心理负担很重,就常忧虑、担心,外貌、动作也显得忐忑不安,常是坐不定, 站不稳的样子。
《水调歌头》优秀PPT课件
![《水调歌头》优秀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8df49d64e3bd960590c69ec3d5bbfd0a7956d533.png)
沉浸其中。
CHAPTER 04
主题思想阐释
对人生哲理思考
人生短暂与宇宙永恒的对比
通过描绘明月的永恒和人生的短暂,引发对生命意义的思考。
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表达了在困境中保持乐观、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以及对未来美好 生活的向往。
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揭示了人们追求理想、面对现实困境时的无奈与挣扎。
对宇宙奥秘探索
艺术手法与特色探讨
浪漫主义风格体现
丰富的想象
诗人运用大胆的想象,创造出超 越现实的奇幻世界。
强烈的情感
诗人抒发对自由、爱情和美好生 活的向往,情感真挚而热烈。
独特的意象
诗人通过明月、美酒、天宫等意 象,构建出浪漫主义的诗境。
象征手法运用
明月象征
诗人通过对明月的描绘,寄托了 对亲人、故乡的思念之情。
艺术特色
该词语言平实自然,意境深远。通过描绘自然景象和人物心态的细 微变化,展现了作者豁达的人生态度。
名句欣赏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表达了作者不畏艰 难、乐观面对人生的积极态度。
CHAPTER 06
跨文化对比:东西方浪漫主义诗歌 比较
中西方浪漫主义诗歌起源及特点
中国浪漫主义诗歌起源
苏轼与西方浪漫主义诗人比较
苏轼与华兹华斯的比较
两者都善于描绘自然景色,抒发对大 自然的热爱之情。但苏轼的诗歌更加 豪放洒脱,而华兹华斯的诗歌则更加 细腻柔美。
苏轼与拜伦的比较
两者都具有强烈的反叛精神,追求个 性和自由。但苏轼的诗歌更加含蓄内 敛,而拜伦的诗歌则更加奔放热烈。
不同文化背景下浪漫主义诗歌异同
全词以月为主线,通过描绘月景来表 达情感,情景交融,富有诗意。
《水调歌头》PPT课件(18页)
![《水调歌头》PPT课件(18页)](https://img.taocdn.com/s3/m/0a2978a9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c22f1e9.png)
此事:指人的“悲欢离合”和月的“阴晴圆缺”。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只希望人们能岁岁平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但:只。 婵娟:本义指妇女姿态美好的样子,这里指月亮。
品读赏析
细细体会诗歌,回答问题:
1.“高处不胜寒” 有怎样深刻的含义? 这句词不仅指经受不住高处的寒冷,还包括不愿回朝廷做官,厌恶朝中
的党派相争、勾心斗角;没有志同道合的朋友的孤单冷清;经受不住人世间 的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等含义。
品读赏析
2.“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如何 理解这几句?
从个人的悲欢离合变化引出月亮的盈亏变化。月亮的阴晴圆缺,犹 如人的悲欢离合,是必然的规律。既如此,就不必叹息和悲伤了,表现了 词人心胸开阔、洒脱旷达的一面。
,
此事古难全 。
表达作者美好祝愿的句子: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课堂检测
2.下列对诗词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 ) A.《水调歌头》一词情景交融,意境豪放阔大,描写虚实结合,充满了丰 富的想象和浪漫的情致,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B.《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这首诗感情浓郁,但前后基调不同,前四 句高昂乐观,后四句低沉愤懑,前后形成鲜明的对比。 C.《行路难》(其一)这首诗反映出诗人积极、乐观、执着的心理。 D.《水调歌头》这首词上片写词人对天上宫阙的向往和对人间生活的热爱, 下片写词人在月下对亲人的怀念和祝福,自始至终洋溢着乐观向上、积极 奋进的情绪。
写作特色
情景交融,寓哲理于议论之中。 全篇将写景、议论、抒情融为一体,作者由皎皎明月而怀念亲人,
由阴晴圆缺感悟人生并非无憾事,使全词意境优美,又富于哲思、情蕴。
想象丰富,境界旷达。 作者由举杯问月,想象天上宫阙胜景,叙述身世之感与思想矛盾;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只希望人们能岁岁平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但:只。 婵娟:本义指妇女姿态美好的样子,这里指月亮。
品读赏析
细细体会诗歌,回答问题:
1.“高处不胜寒” 有怎样深刻的含义? 这句词不仅指经受不住高处的寒冷,还包括不愿回朝廷做官,厌恶朝中
的党派相争、勾心斗角;没有志同道合的朋友的孤单冷清;经受不住人世间 的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等含义。
品读赏析
2.“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如何 理解这几句?
从个人的悲欢离合变化引出月亮的盈亏变化。月亮的阴晴圆缺,犹 如人的悲欢离合,是必然的规律。既如此,就不必叹息和悲伤了,表现了 词人心胸开阔、洒脱旷达的一面。
,
此事古难全 。
表达作者美好祝愿的句子: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课堂检测
2.下列对诗词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 ) A.《水调歌头》一词情景交融,意境豪放阔大,描写虚实结合,充满了丰 富的想象和浪漫的情致,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B.《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这首诗感情浓郁,但前后基调不同,前四 句高昂乐观,后四句低沉愤懑,前后形成鲜明的对比。 C.《行路难》(其一)这首诗反映出诗人积极、乐观、执着的心理。 D.《水调歌头》这首词上片写词人对天上宫阙的向往和对人间生活的热爱, 下片写词人在月下对亲人的怀念和祝福,自始至终洋溢着乐观向上、积极 奋进的情绪。
写作特色
情景交融,寓哲理于议论之中。 全篇将写景、议论、抒情融为一体,作者由皎皎明月而怀念亲人,
由阴晴圆缺感悟人生并非无憾事,使全词意境优美,又富于哲思、情蕴。
想象丰富,境界旷达。 作者由举杯问月,想象天上宫阙胜景,叙述身世之感与思想矛盾;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ppt课件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6b1534b4900ef12d2af90242a8956bec0975a5b3.png)
当代文学家王运熙
这首词历来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中秋词”的绝响,上片写作者在中秋 之夜对月怀人的感想,下片写作者在月色中思念弟弟的心情。
诗词的地位与意义
文学地位
该词是苏轼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在中 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情感表达
该词以其真挚的情感表达和深刻的意境描绘,成为了中国诗词中的 佳作,展现了苏轼卓越的文学才华。
《水调歌头》(明月几 时有)ppt课件
汇报人: 2024-01-04
目录 CONTENT
• 《水调歌头》的作者介绍 •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创
作背景 •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内
容解析 •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影
响与评价
目录 CONTENT
•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朗 诵技巧与感悟
诗词的艺术手法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意象运用
诗人运用明月、酒、青 天、江等意象,营造出 一种空灵、清新的意境
。
对比手法
通过对比人生的短暂与 明月的长存,强调了人
生无常的主题思想。
语言优美
诗人运用优美的语言, 将情感和意象融为一体 ,使诗歌具有很高的艺
术价值。
节奏感强
诗歌的节奏感强烈,读 起来朗朗上口,给人留
下深刻的印象。
和短暂。
04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 有)的影响与评价
后世影响
文学价值
该词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情感内涵,成为了中国 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 响。
文化传承
该词作为苏轼的代表作之一,传承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 ,成为了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弘扬民族文化起到 了积极的作用。
这首词历来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中秋词”的绝响,上片写作者在中秋 之夜对月怀人的感想,下片写作者在月色中思念弟弟的心情。
诗词的地位与意义
文学地位
该词是苏轼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在中 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情感表达
该词以其真挚的情感表达和深刻的意境描绘,成为了中国诗词中的 佳作,展现了苏轼卓越的文学才华。
《水调歌头》(明月几 时有)ppt课件
汇报人: 2024-01-04
目录 CONTENT
• 《水调歌头》的作者介绍 •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创
作背景 •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内
容解析 •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影
响与评价
目录 CONTENT
•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朗 诵技巧与感悟
诗词的艺术手法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意象运用
诗人运用明月、酒、青 天、江等意象,营造出 一种空灵、清新的意境
。
对比手法
通过对比人生的短暂与 明月的长存,强调了人
生无常的主题思想。
语言优美
诗人运用优美的语言, 将情感和意象融为一体 ,使诗歌具有很高的艺
术价值。
节奏感强
诗歌的节奏感强烈,读 起来朗朗上口,给人留
下深刻的印象。
和短暂。
04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 有)的影响与评价
后世影响
文学价值
该词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情感内涵,成为了中国 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 响。
文化传承
该词作为苏轼的代表作之一,传承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 ,成为了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弘扬民族文化起到 了积极的作用。
水调歌头-完整版PPT课件
![水调歌头-完整版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3eb0e4374028915f814dc285.png)
一、读标题
二、读作者
苏轼:字 ,号子瞻, 朝代东,坡居士 北宋 豪风放格派,与辛弃疾并称 。 苏辛
三、读背景 这首词写于
(丙时辰间中)秋。
1069年,北宋宰相王安石变法。1071年,苏
轼上书谈论新法弊端,反对变法;王安石很
愤怒,让御史谢璟在皇帝跟前说苏轼过失,
苏轼请求离京外放。1076年写此词时,苏轼
六、悟读——读懂词情 结合写作背景,抓意象/情感关键词,先感悟再交 流,用“我读 这句,感受到了 (情感/心理),因 为 ”说话。
例: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忧愁苦闷
面对兄弟无法相聚的现实,面对朝廷的诽谤中伤, 苏轼苦闷过,怨恨过,但他最后都想开了,“起 舞弄清影 ,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 缺, 。”
人有悲/ 欢离合,月有阴/ 晴圆缺,此事古难/ 全。
chán juān
但愿人长/ 久,千里共婵/ 娟。
五、译读——读懂词意 结合注释,自译自讲,读懂词意
把: 胜持:、端着 全:
圆满、周全ຫໍສະໝຸດ 能承受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这种事自古以来
难以圆满。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只希望人人都能健康长寿,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 这美好的月光。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①思乡怀人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②渲染清幽气氛,表达悠闲自在的情怀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③渲染凄清气氛,烘托孤苦之情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④时光流逝,人生短暂之意
面对朝廷的黑暗,陶渊明选择“采菊东篱下”, 苏轼选择“何似在人间”, 你更赞同哪种人生 态度,请阐述理由,写成150字左右的小作文。
四、朗读 1自由大声地朗读(要求大声、读准字音2读)出节拍
二、读作者
苏轼:字 ,号子瞻, 朝代东,坡居士 北宋 豪风放格派,与辛弃疾并称 。 苏辛
三、读背景 这首词写于
(丙时辰间中)秋。
1069年,北宋宰相王安石变法。1071年,苏
轼上书谈论新法弊端,反对变法;王安石很
愤怒,让御史谢璟在皇帝跟前说苏轼过失,
苏轼请求离京外放。1076年写此词时,苏轼
六、悟读——读懂词情 结合写作背景,抓意象/情感关键词,先感悟再交 流,用“我读 这句,感受到了 (情感/心理),因 为 ”说话。
例: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忧愁苦闷
面对兄弟无法相聚的现实,面对朝廷的诽谤中伤, 苏轼苦闷过,怨恨过,但他最后都想开了,“起 舞弄清影 ,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 缺, 。”
人有悲/ 欢离合,月有阴/ 晴圆缺,此事古难/ 全。
chán juān
但愿人长/ 久,千里共婵/ 娟。
五、译读——读懂词意 结合注释,自译自讲,读懂词意
把: 胜持:、端着 全:
圆满、周全ຫໍສະໝຸດ 能承受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这种事自古以来
难以圆满。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只希望人人都能健康长寿,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 这美好的月光。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①思乡怀人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②渲染清幽气氛,表达悠闲自在的情怀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③渲染凄清气氛,烘托孤苦之情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④时光流逝,人生短暂之意
面对朝廷的黑暗,陶渊明选择“采菊东篱下”, 苏轼选择“何似在人间”, 你更赞同哪种人生 态度,请阐述理由,写成150字左右的小作文。
四、朗读 1自由大声地朗读(要求大声、读准字音2读)出节拍
《水调歌头》PPT优秀课件
![《水调歌头》PPT优秀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9d40ab1a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ec3d801.png)
作者好像对月有怨恨,其实是写亲人 不能团聚的惆怅。
问心
作者的“问心”之语是哪几句?怎么理解?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 全。”
这几句实质上表现了词人由心中有所郁结到 释怀,作达观之想的心理变化,同时寄托了对未 来的希望。
问候
如何理解结尾两句的含义?
词人把对亲人的思念化作真诚的问候和祝 福:尽管人间有离别、有缺憾,但生活在月光 照耀下的世界,和天涯相隔的亲人共赏一轮明 月,也是一种安慰。
全词意境清远,笔调深婉,表现出作者不为失意、 离别所苦的豁达胸襟。
品月明理
世上不会有永远,有团聚就有分离。 人世有“悲欢离合”,月亮有“阴晴圆 缺”,顿悟“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虽然不能团聚,也 能“千里共婵娟”:这也许是最明智,也 是最无奈的选择吧!
赏月留香
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李白《玉阶怨》 是故乡明。 —— 杜甫《月夜忆答舍弟》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白居易《暮江吟》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李商隐《霜月》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 李煜《虞答美人·春花秋月 何时了》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 王安石《泊船瓜回洲》
词人情感得以升华,表达出普天下所有人 的心愿,堪称千古奇绝。
浪花朵朵
释怀
水 调
惆
“古
怅 问天 问月 难
歌 头
“偏”
问 问心
全”
祝愿“共”
梳理小结
《水调歌头》这首词的上阕把酒颂月,抒写了由幻 想超尘到复归现实的思想过程;下阕对月怀人,阐发月 有阴晴圆缺 ,人有悲欢离合的人生哲理。
反映了作者仕途失意,幻想超然物外,但积极的处 世态度终于战胜了消极遁世的念头,表现了作者旷达的 胸怀和乐观的情致。
问心
作者的“问心”之语是哪几句?怎么理解?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 全。”
这几句实质上表现了词人由心中有所郁结到 释怀,作达观之想的心理变化,同时寄托了对未 来的希望。
问候
如何理解结尾两句的含义?
词人把对亲人的思念化作真诚的问候和祝 福:尽管人间有离别、有缺憾,但生活在月光 照耀下的世界,和天涯相隔的亲人共赏一轮明 月,也是一种安慰。
全词意境清远,笔调深婉,表现出作者不为失意、 离别所苦的豁达胸襟。
品月明理
世上不会有永远,有团聚就有分离。 人世有“悲欢离合”,月亮有“阴晴圆 缺”,顿悟“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虽然不能团聚,也 能“千里共婵娟”:这也许是最明智,也 是最无奈的选择吧!
赏月留香
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李白《玉阶怨》 是故乡明。 —— 杜甫《月夜忆答舍弟》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白居易《暮江吟》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李商隐《霜月》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 李煜《虞答美人·春花秋月 何时了》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 王安石《泊船瓜回洲》
词人情感得以升华,表达出普天下所有人 的心愿,堪称千古奇绝。
浪花朵朵
释怀
水 调
惆
“古
怅 问天 问月 难
歌 头
“偏”
问 问心
全”
祝愿“共”
梳理小结
《水调歌头》这首词的上阕把酒颂月,抒写了由幻 想超尘到复归现实的思想过程;下阕对月怀人,阐发月 有阴晴圆缺 ,人有悲欢离合的人生哲理。
反映了作者仕途失意,幻想超然物外,但积极的处 世态度终于战胜了消极遁世的念头,表现了作者旷达的 胸怀和乐观的情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联想: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过程。
甲事物 想 到 乙事物
存在
存在
想像:在原有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甲事物 创造出 丙事物
存在
不存在
2021
21
水调歌头
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
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
想
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
像
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
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联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 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
词的特点:按乐填词
2021
3
作者介绍 写作背景
2021
4
派“坡宋【
,唐居文苏
对宋士学轼
后八,家】
代大眉、苏
很家州书轼
有”眉画(
1037 1101
影之山家
响一(。
。。今字-
词属子
开四瞻
豪川,)
放)号:
一人东北
。
2021
对月吟诗 走近苏轼
5
写作背景:
苏轼在仕途上却几经浮沉,不
能得志,多次被贬。此时41岁,被 贬至密州太守,政治上失意且与弟 多年不见,然而此人生性乐观、豁 达,不论处于何种逆境总能以积极 的态度勉励自己,只这一点便足以 令人敬服。
水
调
歌苏 头轼
2021
1
学习目标
1 .理解诗歌的内容,学习情 景交融的写法。
2.品味文章富有表现力的语 言,感悟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2021
2
知识链接:词
词,原是配乐的 歌词。填词依据的乐 谱叫词调。每种词调 都会不同,就形成了 特定的名称“词牌”。 词牌后可加题目,亦 可不加。
词的段落叫做阕, 也叫做片。两段就构成 了“上阕”、“下阕” 或“上片”、“下片”。
这句词也成为名句。
表达美好祝愿的句子是:“但愿人长
久,千里共婵娟。”这是关于祝福流 传千古的名句。
2021
18
练习
《水调歌头》中:
想象天上之景的句子:
_又__恐__琼_楼__玉__宇_,_ 高处不胜寒. 表示时间变化的句子:
__转__朱__阁_,__低_绮__户_,照无眠。 富有人生哲理的句子 :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 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 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 何似/在/人间。
2021
9
1.结合书下注释,疏通文意, 提出疑问。 2.用简明的语言概括词上下阕 的主要内容? 3.在月光的引领下,词人的心 理在发生着变化,请根据词中 的句子或词语加以说明。
2021
10
主要内容:
上 阕:望 月 下 阕:怀 人
心理变化:
向往 →矛盾 →赞美 →怨恨 →感悟景物,其中哪些是实景,哪些是 虚景?
2.你最喜欢词中的哪句话?以“透过句子……, 我读出了作者……”的句式,说说你的理由。
如:透过句子“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我 读出了作者在月下起舞的姿态和心情,用对比 的手法表现了他对人间生活的赞美和向往。
想
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
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
愿人长久20,21 千里共婵娟。 22
虚景:宫阙 琼楼玉宇
借景抒情
情感:旷达的胸怀
情景交融
乐观的情致
2021
15
要求: 1.读出情感。 2.品味意境。
2021
16
课堂检测:
2021
17
3、找出词中蕴涵人生哲理与表达美 好祝愿的句子。
蕴涵了人生哲理的句子是:“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将人世的聚合离散看作如明月的阴晴圆缺, 非人力所能左右。正因为蕴涵了人生哲理,
2021
12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
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
虚 景
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 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
实 景
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 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
人__有__悲_欢__离_合__,__月_有__阴_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表达作者美好祝愿的句子:
_但_愿__人_长__久__,_千__里共婵20娟21 。
19
拓展迁移:
1.课后收集有关“月”的诗词。
2.以“中秋月下会苏轼”为题, 写一篇300字左右的文章,注意运 用想像和联想。
2021
20
联想与想象:
共婵娟。
2021
13
1.本文写了哪些景物,其中哪些是实景,哪些是 虚景?
2.你最喜欢词中的哪句话?以“透过句子……, 我读出了作者……”的句式,说说你的理由。
如:透过句子“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我 读出了作者在月下起舞的姿态和心情,用对比 的手法表现了他对人间生活的赞美和向往。
2021
14
实景:明月、青天、清影 朱阁、绮户
2021
6
要求: 读准字音 读清停顿
2021
7
给红色的字注音:
琼( qióng )楼玉宇 宫阙 ( què )
不胜( shēng )
绮户 ( qǐ ) 婵娟 (chán juān )
2021
8
朗读指导:
朗读诗词速度要慢一些,一边
读一边品味,使作品中的形象在自 己头脑中浮现出来。另外也要划分 节奏,韵脚要读出延长音。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