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住房保障制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新加坡的住房保障制度

(一)住房公积金制度

公积金是公共住房建设的资金来源,使政府能循环滚动地建设公共住房,同时可以帮助中低收入者在购房时支付首付款和分期付款,这种强制储蓄的手段保证了公房建设资金的滚动利用。作为社会保障储蓄的一种形式,公积金制度是新加坡政府与1955年建立的一项强制储蓄制度。国家机关或者私人机构的雇主和雇员须以雇员月薪的一定比例缴纳公积金存入中央公积金局的个人账户,政府在建造和出售“组屋”时充分利用这一制度。

(二)政府“组屋”建造

新加坡政府在住房保障中起到了主导作用,其每五年制定一个建屋计划,新建成的房屋称为“组屋”,为确保计划的顺利实施,政府除了专门拨出国有土地和适当地征用私人土地以供房屋发展局建房之用外,还提供低息贷款的形式,给予房屋发展局资金支持。目前新加坡的房屋90%以上由政府出资建造的,“组屋”为全体公民提供了住房保障。

(三)“组屋”的合理配售

在新加坡购买或租住“组屋”的人,初期以登记的先后顺序获得住房。后期改为订购制度。政府每季度公布一次建房计划,定购并申请房屋的人进行抽签,中签后经过购房审查交付订金后随即签订购房合同,并交付房价的首付款。一般两年左右可以住上新房。这种办法缩小了各地区、各类型住房的供求差距。此外,新加坡政府还制定了严格的申请和审查制度,以有效防止利用“组屋”进行投机活动的行为发生。

(四)分级补贴政策

新加坡政府严格按家庭收入情况来确定享受住房保障的水平,以各种形式向中低收入者提供分级住房补贴,帮助中低收入者购房。政府针对购买不同住房面积的家庭,制定了不同程度的优惠政策。对无力购房的家庭,政府允许其租用“组屋”,待有能力买房时再给予优惠。新加坡政府还规定在住房翻新时,给予的津贴与居住面积的大小成反比,以缓解社会住房压力和倡导节约。

(五)法律法规

为了保证住房保障制度的措施顺利实施,新加坡政府制定了细致而周全的法律法规如《新加坡改造法令》、《建屋与发展法》等。

四、国外住房保障制度之比较

通过介绍并分析德国、美国、新加坡的住房保障制度,可以发现各国在住房保障问题上具有各自的特征。下面将从三个方面比较研究这些国家住房保障制度的特征。

(一)政府在住房保障问题方面的作用

这些国家的政府在住房问题上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德国的住房保障以政府主导为主。在推动住房建设、实施住房保障方面,还通过运用金融财税等经济手段,充分发挥各市场主体的作用来实现。美国的市场经济比较发达,市场在住房供给与分配领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市场交易是美国的住房分配和消费主要渠道,政府公共住房机构辅助分配低收入家庭的福利性住房。美国住房保障制度的基本特征是实行“市场调节与政府干预相结合的分层调节制”。新加坡的住房保障则完全由政府主导。新加坡住房的建设与分配并不完全通过市场来实现,而是通过政府直接干预,这是新加坡住房保障制度的一大特色。

(二)不同国情下的住房保障模式

这些国家虽然都是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但不同的国情决定了其不同的住房保障模式。德国是一个高福利的国家,自有住房率不高,因此德国基于住房储蓄制度以社会福利房作为最低保障,鼓励住房合作社等非政府形式的建房形式,制定房屋补贴、税收优惠等政策。美国拥有发达的住房金融市场,通过金融政策、财税手段、法律保障等对房地产市场进行调节的模式,保障低收入人群的利益。对于一个发达而规模小的经济体,新加坡建立了以政府建设

的公共组屋为主体的住房分配制度。这种模式与美国和德国模式均有很大的不同,在需求保障方面,采用的强制性手段,同时采用供给手段,与公积金这种强制性储蓄相伴的是政府直接介人到住房的开发建设当中。

(三)住房保障制度法制化

通过立法保障住房政策的实施是这些国家住房保障制度的共同特征。德国的《住宅促进法》、《住房建设法》等对住房保障作了相应的规定。美国政府为了解决低收入居民的住房问题,先后通过了《住房法》、《城市重建法》、《国民住宅法》、《住房与城市发展法》等。新加坡的住房保障法律有《新加坡改造法令》、《建屋与发展法》等。以上都是这些国家住房保障制度法制化的表现。

参考文献:

[1]王晖.主要发达国家住房保障制度及其实施对我国的启示.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6(4).

[2]符启林,程益群.国外住房保障法律制度之比较研究.南方论刊.2010(9).

[3]任鹏充,任芃兴.保障性住房制度的国际比较及经验借鉴.河北金融.2010(4).

[4]祝亚辉,杨红英,邓朝阳.中外住房保障制度研究.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

[5]何伟.国内外保障性住房比较.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0(4).

[6]魏国平,曾洁雯.住房保障制度的国际间比较.商业时代.2008(32).

[7]白雪.住房制度建设与改革的国际经验和启示.北方经贸.2010(7).

[8]李扬,汪利娜,殷剑峰.普遍住房保障制度比较和对中国的启示.财贸经济.2008(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