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词解读五,数据分析观念(上)

合集下载

小学数学新课标四基与核心词解读

小学数学新课标四基与核心词解读
运算能力:是数学思考的重要内容,并非一 种单一的、孤立的数学能力,而是运算技能 与逻辑思维等的有机结合。
推理能力: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 (推理是数学的基本思维方式) 模型思想:是一种数学的基本思想 数学模型:一种数学结构,代数式、关系式等 数学建模:即通过建立模型的方法来求得问题
解决的数学活动过程。
几何直观:就是依托利用图形进行数学的思 考和想象。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爱因斯坦) (数形结合是认识数学的基本角度,与其说是
方法,不如说是基本要求)
数据分析观念:观念,是一种需要在亲身经 历的过程中培养出来的对一组数据的“领 悟”,由一组数据所想到的,所推测到的。
对课程内容的“核心概念”的修 改
对课程内容的“核心概念”的修 改
应用意识:是一种用数学的眼光、从数学的 角度观察、分析周围生活中问题的积极地心 理倾向和思维反应。
创新意识:数学教育应该启发人们的思维,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怎样认识教师工作?
• 用知识传授知识——教书(教书匠) • 用思想引领思想——教育(教育家)
新课标培训经历、思考、迁移Fra bibliotek基本思想
数学抽象的思想 数学推理的思想 数学模型的思想
通过数学抽象,从客观世界中得到数学的 概念和法则,建立了数学学科;
通过数学推理,进一步得到大量结论,数 学科学得以发展;
通过数学建模,把数学应用到客观世界中, 产生了巨大的效益,又反过来促进数学科 学的发展。
数学抽象的思想
分类的思想 集合的思想 数形结合的思想 变中有不变的思想 符号表示的思想 对称的思想 对应的思想 有限与无限的思想
新课标培训
数感:感悟,是既通过肢体又通过大脑,既 有感知的成分又有思维的成分

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构成要素分析

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构成要素分析

·175·理论博览摘 要:美术学习中,素描是必须学习的重要部分,在高中美术中,同学们通过学习素描,能够对自身的脑力和观察力起到很大的锻炼作用。

学习素描需要细心和专心,在这个过程中还能锻炼大脑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随着社会不断地发展,人们平均文化知识水平的上升,对于艺术的审美追求也更加挑剔,因此在高中,美术的地位也相对提升,素描作为美术的基础之一,也更加受到重视,因此为了提高素描教学的质量,需要运用更有效的教学方式。

关键词:高中;美术素描教学;方式及艺术我国教育的不断改革,促使人们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有了更高的关注,素质教育逐渐成为当今教育的主要目的;美术作为一个综合性非常强的学科,在对学生进行艺术教育的过程中有很重要的作用,而现代美术更是打破了传统规矩、严谨、单一的美术教学方式,遵循着以人为主体、为中心的理论。

在高中美术中,素描一直是美术造型中非常重要的基础,学生在学习素描时只有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才能够有效提高自己的素描技能。

随着高中美术素描的地位提高,素描也逐渐引起了更多人的重视,作为美术教师在教学时务必要不断创新自己的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主体,围绕学生展开教学,因此本篇文章则针对高中美术素描教学的方式及艺术进行探究和讨论。

一、高中美术素描学习现状在学习素描时,孩子可以通过对事物的观察进一步对事物加深了解,在增加了观察能力的同时也加强了笔下的表现能力,同时学习美术素描还能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

在高中素描教学中,学好素描就需要教师首先具备良好的专业技能,教师需要不断创新教学方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

但是在现在的很多学校中针对美术的教学依然是应用传统单一的教学方式,导致学生在学习中产生枯燥乏味的状况,所以素描教学中老师发挥的作用非常重要,需要老师在教学中抓住学生学习的关键点,让大家严格的、坚持训练,保持素描学习的持之以恒并善始善终。

二、高中美术素描的教学方式探析(一)重视学生的基础知识学习,明确教学的基本目的在美术素描学习中,孩子可以通过学习素描对事物产生不同角度的认识,将孩子的大脑和手部操作相结合,综合促进手脑的协调性锻炼。

数据分析观念的培养

数据分析观念的培养

(四)、重视分析与综合能力的培养。
其次要让学生感受到数据分析的现实意义或者说是价 值。只有让学生觉得进行数据分析是必须的、有用的,不 进行数据分析就办不成事,学生才有可能积极投身学习活 动。
(二)、鼓励学生思考,使学生在修正自己想法的 过程中掌握数据分析方法。
数据分析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教师要 启发学生自己想办法,通过数据分析,学生从 中提取相关信息,根据不同的背景,选择不同 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中建立起来的对数据的某种“领悟”、 由数据去作出推测的意识、以及对 于其独特的思维方法和应用价值的 体会和认识。
数据分析观念
数据意识(思维方式):了解在现实生活中, 有许多问题应当先做调查研究,收集数据, 通过分析做出判断。
数据分析方法、过程:了解对于同样的数据 可以有多种分析的方法,需要根据问题的背 景选择合适的方法。
例如: “某商场一年四季衬衫和羽绒服销售
情况统计图”统计图上分别罗列了衣服的 销售情况和月份,只是没有表明具体是哪 种衣服,然后让学生完成作业:
根据销售情况说说随着季节的变化两 种衣服的销售情况有何变化?
很多学生会冒然答题,不联系生活实 际,这样很有可能全军覆没。这时需要学 生积极动脑,联系实际得出,衬衫的销售 夏季是旺季,冬是淡季;而羽绒服则正好 相反,从而轻松判断出是那种衣服!
数据分析是统计的核心。
认识到统计对决策的作用,能从统计 的角度思考与数据有关的问题。




通过收集数据、描述数据、分析数据
的过程,做出合理的决策。
能数据的来源、收集和描述数据的方 法、由数据得到的结论进行合理的质 疑。
数据分析观念本质上体现的是数学的基本思想.

《课程标准》十个核心词的解读

《课程标准》十个核心词的解读

关于《课程标准(2011版)》十个核心词的解读第一个改变是“双基”变“四基”。

原来是数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现在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

这样的改变意味着什么?第一意味着:我国数学教育优良传统得到肯定。

双基就是我国数学教育的优良传统,中国数学教育确实是有许多值得夸耀、值得向全人类推荐、推广的经验。

第二意味着:回归“结果”与“过程”并重的理念。

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隐含着结果,而基本思想需要在过程中渗透,基本活动经验也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去积累,所以新增的这两点暗含着过程的意味。

第二个改变是六个核心词变为十个核心词。

核心词之一——数感一、对数感的认识什么是数感?11版课标是这样阐述的:数感主要是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

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理解或表述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

将数感表述为感悟,揭示了这一概念的两重属性:既有“感”,如感知,又有“悟”,如悟性、领悟。

曹培英老师的解释更通俗易懂,他说就如同球员的球感,篮球运动员有篮球感,足球运动员有足球感,歌手有乐感等一样,简单地说就是对数的理解和感觉。

11版课标将这种对数的感悟归纳为三个方面: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

二、怎样培养数感?数感既然是对数的一种感悟,它就不会像知识、技能的习得那样立竿见影,它需要在教学中潜移默化,积累经验,经历一个逐步建立、发展的过程。

1.“数”出数感培养学生的数感在第一学段是重点,也就是一至三年级。

学龄儿童通过日常生活中有意、无意的数数活动,知道了用数可以表示多少,在数数的过程中,他们就积累了这样的经验:数数的顺序不会改变数的结果;数的过程中下一个数比前一个数多一;数数中的最后一个数不但代表这个数,也代表了这组物体的总数。

这些都是在培养学生的数感。

2.“读”出数感不仅是整数,分数也能读出数感。

如32,读作三分之二;读出数感,我的理解就是在读数的过程中理解数的意义。

10个核心概念的解

10个核心概念的解



1、符号意识包含的内容
主要是指能够理解并且运用符号表示数、 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 由简单到复杂,有具体到抽象。 (数符号—运算符号—字母表示数—字母表 示数量关系—符号关系式表示数学变化规 律)

数学符号的表达是多样化的,关系式、 表格、图像等,都是表达数量关系和 变化规律的符号工具。
在下列横线上填上合适的数字、字母或图形,并 说明理由。 1, 1, 2; 1, 1, 2; , , ; A, A, B; A, A, B; , , ; □ ,□ ,□□ ;□ ,□ ,□□ ; , , ; 对于有规律性的事物,无论是用数字还是字母 或图形都可以反映相同的规律,只是表达形式不 同。

“会根据给出的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方格 纸上画图,并会根据其中一个量的值估计 另一个量的值。 ”
※彩带每米售价3.2元,购买2米,3米,……, 10米彩带分别需要多少钱?在方格纸上把 与数对(长度,价钱)相对应的点描出, 并且回答下列问题: (1)所描的点是否在一条直线上? (2)估计一下,买1.5米的彩带大约要花多 少元? (3)小刚买的彩带长度是小红的3倍,他所 花的钱是小红的几倍?
依据语言的描述画出图形等。(第
三学段)
课程内容
第一学段
图形的运动 1. 结合实例,感受平移、旋转、轴对 称现象
在下列现象中,哪些是平移现象?哪些是旋 转现象? (1)汽车方向盘的转动; (2)火车车厢的 直线运动; (3)电梯的上下移动; (4)钟摆的运动。


2. 能辨认简单图形平移后的图形
3小时
357千米
79千米
?千米
这是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 四年级下册第93页第5题。
解:(600-64 5) 70 =280 70 =4(天)

小学数学核心素养之数据分析观念

小学数学核心素养之数据分析观念

小学数学核心素养之数据分析观念摘要:《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标准(2011版)》)中首次提出“数据分析观念”作为十大核心词之一,相较《标准(2001年实验版)》中的“统计观念”明显更加完整,指向性更加明确。

其实,统计是数据分析的艺术与科学,统计的核心是发展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

小学阶段发展数据分析观念主要是为了让学生能亲近数据,寻找数据信息,进而分析数据背后的含义。

关键词:数据分析观念;核心素养;统计在现实生活中,人们遇到数据的越来越多,量越来越大,必须要树立起利用数据的意识,通过一些数据分析的模型和方法,才能更好的为我们的生活服务。

其次,数学与其他学科不一样,主要体现在数学问题的解答需要一个对数据分析的完整过程,所以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在小学阶段显得尤为重要。

一、小学数学中的数据分析观念什么是“数据分析观念”?在《标准(2011版)》中是这样叙述的:“了解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问题应当先做调查研究,收集数据,通过分析做出判断,体会数据中蕴涵着信息;了解对于同样的数据可以有多种分析的方法,需要根据问题的背景选择合适的方法;通过数据分析体验随机性,一方面对于同样的事情每次收集到的数据可能不同,另一方面只要有足够的数据就可能从中发现规律。

”[1]二、学生数据分析观念的发展数据分析观念不能等同于计算平均数、绘制统计图等简单机械重复,数据分析观念是一种需要学生亲身参与,经历现实数据分析过程培养出来的一种“数据感”,它是从一组数据出发,通过自己对数据的认识进行合情推理,自觉地选择合适统计方法进行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这是数据分析观念的形成过程,能够体现学生重要的数学思维品质。

因此,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显得格外重要。

(一)在真实情境中,通过需求触发分析数据的兴趣比如,在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复式折线统计图》中,教师先出示如下图的单式折线统计图,并让学生说一说:“根据程明的体重变化,你有什么想说的?”1 1~14岁程明体重测量的情况统计图学生在小组中各抒己见,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大多学生会参照自己体重来描述程明的体重,当然思维严谨的同学会想到参照标准体重来说。

_数据分析观念_的内涵及教学建议]

_数据分析观念_的内涵及教学建议]
一、 发展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 问:您在多个场合不断强调,无论哪一部分的学习,都应该抓住这部分的核心内容,那么统 计的核心内容是什么呢? 史教授:首先必须明确的是,我们希望在课程中给出一些关键词。关键词是某部分学习的核 心内容。核心内容不是指具体的知识点,甚至不是指具体的知识本身,而是概括很多知识的共性所 反映出来的思想和思维方法,这个就叫做核心词,或者叫做核心内容。统计的核心词就然统计的核心词是数据分析,那么到底什么是数据呢?数据与数有什么关系? 史教授:我们在义务教育阶段处理的数据主要是用数来表达的,当然这些数都是有实际背景 的。脱离实际问题的单纯的数的研究是数与代数的内容,不是统计的内容。但是,这些年随着信息 的迅速增长,我们需要扩大对数据的认识。事实上,现在的数据不仅仅是数,也包括图和语句。比 如,人们在网上经常用 Google 进行检索,Google 是用统计的方法来进行语句检索的,此时统计处 理的就是语句。 问:能不能这样理解,只要蕴藏着一定的信息,无论是什么表现形式,都是数据,统计就是 帮助人们从这些数据中提取出大量的信息? 史教授:是这样的。人们在实际生活和各行业中面临的数据越来越多,必须树立用数据的意 识,掌握一些分析数据的方法和模型。所以,数据分析观念是非常重要的。数据分析观念主要体现 在三个方面:第一,了解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问题应当先做调查研究,收集数据,通过分析作出判 断,体会数据中是蕴含着信息的;第二,了解对于同样的数据可以用多种分析的方法,需要根据问 题的背景选择合适的方法;第三,通过数据分析体验随机性。 二、 数据随机性的内涵和教学 (一) 数据随机性的内涵 问:对于很多人而言,对第三点“通过数据分析体验随机性”都比较陌生。首先遇到的一个 困难是,数据随机性的涵义是什么? 史教授:简单而言,数据的随机性主要有两层涵义:一方面,对于同样的事情,每次收集到

数学十大核心词践研究

数学十大核心词践研究

数学十大核心词践研究————————————————————————————————作者:————————————————————————————————日期:数学课标10个核心概念的理解与案例分析迁安市第四实验小学焦立娜11月25日下午,听了刘延革老师关于《提高学生数学思考能力》的报告,报告深入的阐述了《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的10个核心概念。

会后再次细细的品读10大核心概念,又有了些新的感悟。

10大核心概念涉及的是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应该建立和培养的关于数学的感悟、观念、意识、思想、能力等,其实这些概念的实质就是我们数学课程中最应培养的数学素养,是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方面。

课程标准的总目标中也重点体现了数学教学应落实这些概念。

下面结合具体的实例谈谈如何培养和落实这些核心概念。

一、数感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

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理解或表述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

案例1:教学片断一台电视机的价钱是3829元,你能根据自己对近似数含义的理解,用合适的近似数描述电视机的价钱吗?生:一台电视机的价钱大约是4000元。

师:这样描述可以吗?生:可以。

师:能说说理由吗?生:因为829元又很接近1000元了,所以就可以说成大约是4000元。

师:你认为800多元很接近1000了,那900多呢?700多呢?生:都比较接近1000。

师:那100多呢,200多呢?生:不接近,它们离1000差得太多了。

师:说得真好,那你们认为都几百多接近1000一些,几百多离1000差得多?生1:我认为900多、800多、700多、600多离1000少一些。

生2:我认为100多、200多、300多、400多和1000要差得多。

师:那500多呢?生3:我认为比500多了,就应该接近1000一些。

师:除了看成整千的数外,你们认为还可以用哪些近似数描述电视机的价钱?生:一台电视机的价钱大约是3800元。

数学核心素养11个核心词

数学核心素养11个核心词

数学核心素养11个核心词数学六大核心素养如下:1、数学运算。

【数学运算】是指在明晰运算对象的基础上,依据运算法则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

主要包括:理解运算对象,掌握运算法则,探究运算方向,选择运算方法,设计运算程序,求得运算结果等。

数学运算是数学活动的基本形式,是演绎推理的一种形式,是得到数学结果的重要手段。

2、逻辑推理。

逻辑推理是指从一些事实和命题出发,依据逻辑规则推出一个命题的思维过程,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从特殊到一般的推理,推理形式主要有归纳、类比;一类是从一般到特殊的推理,推理形式主要有演绎。

3、直观想象。

直观想象是指借助几何直观和空间想象感知事物的形态与变化,利用图形理解、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

包括借助空间认识事物的位置关系、形态变化、运动规律。

4、数学建模。

数学建模是对现实问题进行数学抽象,用数学语言表达问题、用数学知识与方法构建模型解决问题的过程。

主要包括:在实际情境中从数学的视角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构建模型,求解结论,验证结果并改进模型,最终解决实际问题。

5、数据分析。

数据分析是指针对研究对象获得相关数据,运用统计方法对数据中的有用信息进行分析和推断,形成知识的过程。

主要包括:收集数据,整理数据,提取信息,构建模型对信息进行分析、推断,获得结论。

6、数学抽象。

数学抽象是指舍去事物的一切物理属性,得到数学研究对象的思维过程。

主要有从数量与数量关系、图形与图形关系中抽象出数学概念及概念之间的关系,从事物的具体背景中抽象出一般规律和结构,并且用数学符号或者数学术语予以表征。

新课标十个核心词解析

新课标十个核心词解析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此次课标的最大改变是:“双基”变“四基”。

四基: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六个核心词”变“十个核心词”十个核心词: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创新意识其中:几何直观、运算能力、模型思想、创新意识是新加上去的。

下面我们一一对十个核心词进行讲解:一、数感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

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理解或表述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

如同球员的球感,歌手的乐感一样……(姚明是大家都比较熟悉的,他在NBA赛场上,大家都看到他一个个漂亮的投球、一个个漂亮的动作,这都是跟他的球感分不开的;还有歌手,之所以成名,是因为他们具有较好的音乐细胞,具有较强的音乐感分不开的,如果一个人,五音不全,也就是说他缺少音乐感,你想说他要成为一个歌手那就是做白日梦一样,就是让他唱一首普通的歌曲都很难的。

)简单、通俗地说,数感就是数的感觉。

教学数数、数的基数意义与序数意义、数序与数的大小比较……都有助于形成数感。

数感培养实践的误区……误区之一:数感是与生俱来的,后天无法养成(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来挖地洞;猫生猫、狗生狗、小偷儿子三只手的思想)不可否认,某些数学家天生就有很强烈的数感,10岁的高斯毫不费劲地完成了等差数列(比如由1到100的自然数)求和,得益于他对计算方法的直接把握;12岁的帕斯加独立完成了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一直为人们津津乐道。

瑞士著名的伯努利家族在三代人中产生了八位数学家,我国南北朝祖氏父子、清朝梅文鼎祖孙的数学成就闻名于世,但毕竟是凤毛麟角,屈指可数。

数感的形成固然有遗传因素和家族影响的作用,而更多是后天努力的结果。

解析几何创始人笛卡儿出身于法国贵族家庭,父亲是政府雇员;牛顿出身在英国农民家庭,还是遗腹子,全靠自己努力取得成功;概率论奠基者拉普拉斯的父母是法国农民;费马则是法国皮革商的儿子。

数据分析观念PPT课件

数据分析观念PPT课件
•数据的来源有两种:现成的数据;需要自 己调查的数据(换乳牙、看电视的时间)。
• 常用的收集数据的方法包括:
调查、试验、测量、查阅资料。
2.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的方法
当人们收集了一堆数据以后,这些数据 往往看起来比较杂乱,这就需要来整理数据, 在不损失信息的前提下,对看起来杂乱无章 的数据进行必要的归纳和整理,然后把整理 后的数据运用统计图表等直观地表示出来, 并加以适当的分析,为人们作出决策和推断 提供依据。
使学生树立数据分析的观念,最有效
地方法是使他们投入到数据分析的全过程中
去。在此过程中,学生将不仅仅学习一些必
要的知识和方法,同时将体会数据中蕴涵着
信息,提高自己运用数据分析问题、解决问
题的能力。
第一,让学生经历数据分析的过程,体 会数据中蕴涵着信息。
第二,鼓励学生掌握数据分析的方法,根 据问题的背景能选择合适的方法。
根据不同的问题选择不同的统计量。
平均数容易受极端数据的影响
2.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的方法
教学中应鼓励学生运用所学习的方 法,尽可能多地从数据中提取有用的数 据,并且能够根据问题的背景选择合适 的方法,而不是单纯地名词、计算方法 等的掌握。
统计的教学建议
1、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感受统计的价值
教学中应注重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 使他们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和分析数据 的过程,逐步发展应用意识。
童1.1米乘车免票线提高到了1.2米。 师:为什么要提高? (学生自然会想到:孩子们都长高了。) 师:我们怎么去确定这个标准的呢? (学生可能会回答:我们可以调查一下。)
平均数案例
师:调查谁?如果数据来了,有高的、有矮的,如何处理? (这里要明确调查六岁儿童的身高,渗透抽样调查的想法。学生结

数学课程标准解读

数学课程标准解读

五、数据分析观念
2.基于三维目标的建构 价 值 观 层面的内涵 思想观点层面的内涵
求实精神 整体观、随机观、相对观
知识技能层面的内涵 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分析判断 (统计过程) “相对观”:存在例外,只有“好”和“不好”(按需选 择) “整体观”:更多归纳,总体观察、把握 “求实精神”:尊重事实,用数据说话
四、几何直观
怎样培养几何直观
1.加强空间观念的建立 2.加强数形结合的运用 3.加强构造直观的训练
如:示意图→线段图→韦恩图→面积图→„„
4.重视数学的直观理解 5.重视数学的直观洞察
四、几何直观
几何直观具有局限性: 案例5:垂直与平行 “直线的位置关系” “关系”: 人际关系,如“师生关系” 数量关系,如“8是4的2倍” “先行组织者”, 具有更高包容性的概念

引言
2.“六个核心词”→“十个核心词”
小学数学(算术)课程教学核心词的演变: 小学算术(清末):熟习日用计算(两个核心词)
100多年过去了,难道还要回归油盐柴米的计算? 另一方面,小学数学知识都有广泛的实用价值吗? 例如:量角,实乃“屠龙之技” „„ 又如:使用三角形面积公式的人<0.5% 处于糖尿病前期的成年人>50% 但是,三角形面积计算是不可或缺的学习基础。 联系生活更主要目的是帮助建构知识意义,促进理解和 培养应用意识;同时还必须为进一步学习着想!
其次,读数可以也应该读出数感!
一、数感
回溯以往相关教学策略: 1.在数概念教学中培养数感 如:借助几何直观引入计数单位 千 个 十 百 „„ 2.在计算教学中培养数感 口算;笔算;估算;„„
一、数感
3.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激活数感
一个典型案例:

解读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十大核心词汇-【小学数学优秀论文】

解读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十大核心词汇-【小学数学优秀论文】

解读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十大核心词核心概念往往是一类课程内容的核心或主线,它有利于我们体会内容的本质,把握课程内容的线索,抓住教学中的关键。

把握好这些核心概念无论对于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都是极为重要的。

核心词之一:数感课程标准实验稿:数感主要表现在: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做出解释。

课程标准2011年版: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

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理解或表述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

如何培养数感?①积累数感经验,在日常生活中强化对数的感悟,利用多种方式去感知数量,比如利用数形结合的方式认识数,比较数的大小,观察和收集生活中的数字,省份证号码,学籍号码,生日,座位号等等大量的数字信息。

①强化数感思维。

使学生亲身经历数字发展的轨迹,比如在数的扩充教学时,我们觉得这些内容没有什么讲头,所以只是讲解方式让学生记忆,这样会让学生掌握知识不到位、思路闭塞、逻辑紊乱的情况,尤其初中生数学还带有很多的形象性,善于形象思维,而不善于抽象思维,被非本质的表现现象所吸引,不能灵活准确的运用,比如在有理数与无理数的教学时,我们可以把知识讲的更深入一点,帮助他们排除知识的疑难和困惑,例如有理数和无理数的存在形式是怎样的?他们之间有什么差异和联系?从什么角度对数学分类?怎么分类才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为什么要学习无理数,为什么要扩充数系……。

这样教学可以提升学生的理性思维,进一步发展数感经验。

①发展数感品质。

平日的教学中渗透一些熟悉的实物来描述一些物品的高度,比如几层楼的高度相当几个人手拉手的高度,或是一个走几步等等。

核心词之二:符号意识课程标准实验稿(符号感):符号感主要表现在:能从具体情境中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并用符号表示;理解符号所代表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会进行符号间的转换;能选择适当的程序和方法解决用符号所表达的问题课程标准2011年版(符号意识):符号意识主要是指能够理解并且运用符号表示数、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知道使用符号可以进行运算和推理,得到的结论具有一般性。

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十大核心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十大核心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解读: “十大核心理念”——刘虎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此次课标得最大改变就是:“双基”变“四基”。

四基:数学得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六个核心词”变“十个核心词”十个核心词: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创新意识其中:几何直观、运算能力、模型思想、创新意识就是新加上去得。

下面我们一一对十个核心词进行讲解:一、数感数感主要就是指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得感悟。

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得意义,理解或表述具体情境中得数量关系。

如同球员得球感,歌手得乐感一样……(姚明就是大家都比较熟悉得,她在NBA赛场上,大家都瞧到她一个个漂亮得投球、一个个漂亮得动作,这都就是跟她得球感分不开得;还有歌手,之所以成名,就是因为她们具有较好得音乐细胞,具有较强得音乐感分不开得,如果一个人,五音不全,也就就是说她缺少音乐感,您想说她要成为一个歌手那就就是做白日梦一样,就就是让她唱一首普通得歌曲都很难得。

) 简单、通俗地说,数感就就是数得感觉。

教学数数、数得基数意义与序数意义、数序与数得大小比较……都有助于形成数感。

数感培养实践得误区……误区之一:数感就是与生俱来得,后天无法养成(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来挖地洞;猫生猫、狗生狗、小偷儿子三只手得思想)不可否认,某些数学家天生就有很强烈得数感,10岁得高斯毫不费劲地完成了等差数列(比如由1到100得自然数)求与,得益于她对计算方法得直接把握;12岁得帕斯加独立完成了三角形内角与定理得证明,一直为人们津津乐道。

瑞士著名得伯努利家族在三代人中产生了八位数学家,我国南北朝祖氏父子、清朝梅文鼎祖孙得数学成就闻名于世,但毕竟就是凤毛麟角,屈指可数。

数感得形成固然有遗传因素与家族影响得作用,而更多就是后天努力得结果。

解析几何创始人笛卡儿出身于法国贵族家庭,父亲就是政府雇员;牛顿出身在英国农民家庭,还就是遗腹子,全靠自己努力取得成功;概率论奠基者拉普拉斯得父母就是法国农民;费马则就是法国皮革商得儿子。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中十个核心概念、及认识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中十个核心概念、及认识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中十个核心概念及认识这十个核心概念是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它们之间是密切联系的,所以核心概念有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上面连着目标,下面联系着内容,是非常重要的,所以也把它称为核心概念。

1.数感数感是一种感悟,是对数量、对数量关系结果估计的感悟;学习数学是要会去思考问题,一个本质的问题就是要建立数学思想,而数学思想一个核心就是抽象,而对数的抽象认识,又是最基本的。

2.符号意识关于符号意识,注意到它在用词上,标准的修改稿和实验稿有一个区别,原来是叫符号感,现在把它称为叫符号意识。

因为符号感更多的是感知,是一个最基本的层次.而符号意识对学生理解要求更高一些.在标准里边它是这样来表述的,符号意识主要是指能够理解并且运用符号,来表示数,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

就是用符号来表示,表示什么,表示数,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这是一层意思.还有一层意思,就是知道使用符号可以进行运算和推理,另外可以获得一个结论,获得结论具有一般性。

所以标准上,大概用分号隔开是两层意思,一个是会表示,另外一个进行分开进行推理,得到一般性的结论。

符号意识有助于学生理解符号的使用,是数学表达和数学思考的重要形式。

符号所起的作用,从算术到代数过渡是非常关键的,所以帮助孩子从算术到代数过渡发展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载体。

3.空间观念空间观念主要是指根据物体特征,抽象出的几何图形,根据几何图形想象出所描写实物,想象出实物的方位和它们的相互位置关系,描述图形的运动和变化,根据语言的描述,画出图形等等。

4。

几何直观几何直观主要是指利用图形描述和分析问题,借助几何直观,可以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有助于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预测结果。

5.数据分析观念数据分析的观念是指:了解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问题应当先做调查研究,搜集数据,通过分析做出判断.体会数据中蕴含着信息,了解对于同样的数据可以有多种分析的方法,需要根据问题的背景,选择合适的方法,通过数据分析体验随机性.一方面对于同样的事物,每次收到的数据可能不同,另一方面只要有足够的数据,就可以从中发现规律,数据分析是统计的核心。

新课程内容的安排及核心词的变化与理解

新课程内容的安排及核心词的变化与理解
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是创新的基础, 独立思考、学会思考是创新的核心,归纳、 概括、得到猜想和规律,并加以验证是创 新的重要方法。
三、课程目标中有关行为动词的解释
新课标明确规定了各数学知识要点要 求学生学习的程度,特别是对学生要求 的目标行为动词做了具体的描述。如对 课标要求的“了解”、“理解”、“掌 握”、“经历”、“体验”、“探索” 等的基本含义作了规定
三、课程目标中有关行为动词的解释
(7) 探索:独立或与他人合作参与特定的
数学活动,理解或提出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 发现对象的特征及其与相关对象的区别和联系,获 得一定的理性认识。
实例: 探索简单实例中的数量关 系和变化规律,了解常量和变量的意义
教学目标
★“使学生学会用代入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或圆拼图。
三、课程目标中有关行为动词的解释
(3)掌握:在理解的基础上,把对象用于
新的情境。 同类词:能。 实例:能用一次函数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4) 运用:综合使用已掌握的对象,选择
或创造适当的方法解决问题。 同类词:证明。 实例:证明定理:两角及其中一组等角的
对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综合与实践
把内容设置的目的予以了强调,指出其目的就 在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有关的知识与方法解 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应用意识 和创新意识,积累学生的活动经验,提高学生 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综合与实践”实例说明
❖ 身份证号码与学籍号
所包含的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
调查(收集信息)——结论(整理信息)——创新(利用信息)
两个全等 三角形重 叠摆放在
一起
第二次教学中剪拼:
第二次教学中学生的感悟:

数学课程标准里的“十个核心词”解读

数学课程标准里的“十个核心词”解读

十、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的培养是现代数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应 体现在数学教与学的过程之中。 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是创新的基础;独立思 考、学会思考是创新的核心;归纳概括得到猜想和规 律,并加以验证,是创新的重要方法。 创新意识的培养应该从义务教育阶段做起,贯穿 数学教育的始终。 创新:最高阶的思维,有过各种训练项目…… 怎样培养? 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 提供刺激,激活学生的潜能 ……
六、运算能力
主要是指能够根据法则和运算律正确地进行运算的 能力。 培养运算能力有助于学生理解运算的算理,寻求合 理简洁的运算途径解决问题。 1.小学生运算能力的结构: 运算策略 算理理解 口算基础 算法掌握
七、推理能力
推理能力的发展应贯穿于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推 理是数学的基本思维方式,也是人们学习和生活中经常 使用的思维方式。 推理一般包括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合情推理是从 已有的事实出发,凭借经验和直觉,通过归纳和类比等 推断某些结果;演绎推理是从已有的事实(包括定义、 公理、定理等)和确定的规则(包括运算的定义、法则、 顺序等)出发,按照逻辑推理的法则证明和计算。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两种推理功能不同,相辅相 成:合情推理用于探索思路,发现结论;演绎推理用于 证明结论。
三、空间观念
原来的描述 (侧重“界定”,“是什么”): 物体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留在脑中的表象。 现在的描述 (侧重“表现”,“怎么样”): 空间观念主要是指根据物体特征抽象出几何图形, 根据几何图形想象出所描述的实际物体;想象出物体的 方位和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描述图形的运动和变化; 依据语言的描述画出图形等。
二、符号意识
符号意识主要是指能够理解并且运用符号表示数、 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知道使用符号可以进行运算和推 理,得到的结论具有一般性。 建立符号意识有助于学生理解符号的使用是数学表 达和进行数学思考的重要形式。 符号:指具有某种代表意义的记号、标识; 它是意义的载体,精神的外化呈现。 数学的符号:“标识”的内容是特殊的; 它的“作用”更具特殊性。

什么是数据分析观念

什么是数据分析观念

什么是数据分析观念 ? 为什么把数据分析观念作为这部分内容的核心概念?统计学是研究数据的,它是用来收集、分析数据的,它是一门科学,同时又是一门艺术。

在整个数据处理的过程中,收集、分析数据非常重要。

它的核心词就是:数据分析观念。

什么是数据分析观念呢?《课程标准》是这样描述的认识到统计对决策的作用,能从统计的角度思考与数据有关的问题;通过收集数据、描述数据、分析数据的过程,作出合理的决策,能对数据的来源、收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数据得到的结论进行合理的质疑。

有以下几方面来数据分析观念。

1、数据分析观念是统计概率教学内容的核心。

统计学的一个研究对象是数据,它是通过各种收集数据,数据的分析帮我们解决问题的。

统计与概率领域主要是发展学生的数据分析意识培养学生的观念;创设恰当的活动数据获得、分析、处理作出决策的全过程。

统计学的核心就是数据分析观念。

所以无论是统计概率都是数据的分析;更需要收集更多的数据。

2、在新课程标当数据分析观念,在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中,了解现实生活中有许多问题调查研究收集数据,通过分析做出判断数据中蕴涵着信息;对于同样的数据分析的多种方法,需要根据问题的背景选择合适的方法;通过数据分析体验随机性,对于同样的事情每次收集到的数据可能不同,只要有足够的数据就可能从中发现规律。

数据分析是统计的核心。

我们可以通过数据分析的教学,使学生体会到统计时需要收集数据,应用数据分析能解决日常生活中很多实际问题,从而感受统计的实际价值,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

我们进行统计教学时,除了例行公事的去收集、整理、分析数据外,我们更应有意识的把数据的意识合理的加以放大。

总之,使学生意识到了原来统计能够帮助我们。

鼓励学生自觉积累统计应用的例子,不管是教材中的例子也好,还是生活中的例子,使学生能看到统计能帮人们做不少事情。

新课标十大核心概念之 “数据分析观念 ”解读

新课标十大核心概念之 “数据分析观念 ”解读

新课标十大核心概念之“数据分析观念”解读在对“数据分析观念”进行分析之前,我们首先要理解新、旧课标在“统计与概率”这一版块的要求与区别。

原课标的核心词: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应用意识、推理能力。

新课标核心词:数感、符号意识、运算能力、模型思想、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推理能力、数据分析观念、应用意识、创新意识。

在“统计与概率”板块的核心词由“统计观念”改为“数据分析观念”。

“统计观念”(旧):强调的是从统计的角度思考问题,认识统计对决策的作用,能对数据处理的结果进行合理的质疑。

“数据分析观念”(新):改变过去这一概念含义较“泛”,体现统计与概率的本质意义不够鲜明的弱点,而将该部分内容聚焦于“数据分析”。

那么让我们来深入学习“数据分析观念”跟上教学改革的步伐。

(一)什么是“数据分析观念”?数据分析观念是学生在有关数据的活动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对数据的某种“领悟”、由数据去作出推测的意识、以及对于其独特的思维方法和应用价值的体会和认识。

在课标当中,对于数据分析观念,有这样的描述:了解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问题应当先做调查研究,搜集数据,通过分析做出判断。

体会数据中蕴含着信息,了解对于同样的数据可以有多种分析的方法,需要根据问题的背景,选择合适的方法,通过数据分析体验随机性。

一方面对于同样的事物,每次收到的数据可能不同,另一方面只要有足够的数据,就可以从中发现规律。

(二)为什么要学数据分析的观念?数据分析是统计学里的一个核心内容。

不论是统计还是概率,都要基于数据,基于对数据的分析;在进行预测的时,为了使预测更合理,也需要收集更多的数据。

数据分析观念是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中最应培养的数学素养之一,是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方面。

通过数据分析的教学,使学生体会到统计时需要收集数据,应用数据分析,能解决日常生活中很多实际问题,从而感受统计的实际价值,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

(三)培养数据分析观念的要求:一是过程性(或活动性)要求:让学生经历调查研究,收集、处理数据的过程,通过数据分析作出判断,并体会数据中蕴涵着信息二是方法性要求:了解对于同样的数据可以有多种分析方法,需要根据问题背景选择合适的数据分析方法三是体验性要求:通过数据分析体验随机性(四)怎样培养学生数据分析的观念?1、让学生经历数据分析过程,体会数据中蕴含的信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跨越断层,走出误区:《数学课程标准》核心词的实践解读之五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学院曹培英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的日益提高,人们每天都要面对来自网络、新闻媒体等渠道的各种数据信息,我们的日常生活、学习与工作都比过去更加依赖形形色色的数据信息。

因此,统计知识的习得与数据分析观念的形成,已成为当今社会每一位公民不可或缺的基本素养。

正是在这一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我国1998年颁布的本科专业目录中,统计学上升为与数学、物理学、化学等学科并列的一级学科,表明国家对统计学的重视与重新定位。

2001 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将原来的“统计初步知识”拓展为“统计与概率”,成为小学数学课程内容重新归并后的四个学习领域之一,并提出了发展学生统计观念的培养目标。

在此基础上,《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进一步将“统计观念”修改为“数据分析观念”。

一、“统计观念”与“数据分析观念”从名词本身看,“统计观念”涵盖“数据分析观念”,前者更概括,后者更具体。

从统计学科的研究内容看,统计学是一门收集、处理、分析、解释数据并从数据中得出结论的科学。

由此可以认为,“数据分析是统计的核心”,将“统计观念”修改为“数据分析观念”,突显了统计的研究对象。

从教学工作现状看,有研究显示:针对“您认为小学统计学习中,最重要的是什么?”以及“您如何定位小学统计课程?”两访谈问题,“我们的小学数学教师都从统计的应用、统计图表、统计活动的视角出发,阐述自己的观点,然而对‘数据分析’和‘随机观念’却没有人提及”1。

这与笔者近年来有关工作中的感受与评估基本一致。

可见,将“统计观念”表述为“数据分析观念”,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教师更深入地理解、把握“统计观念”的实质。

从名词的界定看,《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统计观念主要表现在:能从统计的角度思考与数据信息有关的问题;能通过收集数据、描述数据、分析数据的过程作出合理的决策,认识到统计对决策的作用;能对数据的来源、处理数据的方法,以及由此得到的结果进行合理的质疑。

”这段话包含三层意思。

首先是“统计思考”,其次是“统计过程及其认识”,再次是“对统计过程、方法、结果的反思”。

“统计思考”是就统计观念的总体而言,它的具体内容由后两层意思分述。

明显的缺失是没有提及“随机性”。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数据分析观念包括:了解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问题应当先做调查研究,收集数据,通过分析作出判断,体会数据中蕴含着信息;了解对于同样的数据可以有多种分析方法,需要根据问题的背景选择合适的方法;通过数据分析体验随机性,一方面对于同样的事情每次收集到的数据可能不同,另一方面只要有足够的数据就可能从中发现规律。

”这段话也包含三层意思。

对照比较:首先,修改后去掉了较为空洞的“统计思考”;然后,对统计观念的两个具体内容作了较大的调整;最后,增补了“体验随机性”的学习要求。

具体地说:关于“统计过程及其认识”,修改后将“决策”降低为“作出判断”,并强调“数据蕴含信息”。

这比较符合小学数学的教学实际。

关于“对统计过程、方法、结果的反思”,淡化了“质疑”,强调了方法的“多样”与“合适”,也涵盖了统计的问题解决。

考虑到当前社会上忽悠人的虚假数据、不实信息较多,笔者以为,保留“质疑”较妥。

而且实践表明,在使小学生“了解对于同样的数据可以有多种分析方法,需要根据问题的背景选择合适方法”的同时,“能对数据的来源、处理、结果进行合理的质疑”,也是可行的。

关于“体验随机性”,这一增补不仅十分必要,而且相当具体地从两方面刻画了随机性的涵义与体验途径,浅显地、呼之欲出地渗透了偶然与必然的关系。

二、“统计”与“概率”1.关于统计自统计与概率成为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学习领域之一以来,有关统计的内容一直处于与随机性无关的状态。

似乎只有在教学“可能性”时,才涉及随机现象。

尽管长期以来,在统计学领域内,存在不同学派,且争论不断,但统计学与概率论的结合,早已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

很难想象,离开了概率论,今天的统计还能走多远。

因为从采集数据开始,就会遇到不确定因素,就要对其影响加以估计。

正如已故中科院院士陈希孺先生所言:“统计学是有关收集和分析带随机性误差的数据的科学和艺术”。

2为什么极其现实的不确定因素、随机性误差,却始终与小学数学的统计教学绝缘呢?恐怕主要原因还在于我们自身的认知偏差。

如,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小学的统计对象只能都是确定性的,这样才能保证统计表、统计图、统计量有唯一的标准答案。

又如,教材编排都是先学统计,再学可能性,没讲可能性,怎么渗透随机性呢,随机性只能在抛硬币、摸球、转盘等实验中才能体现。

其实不然。

以“统计全班每个同学最喜欢吃的水果”为例。

这一统计题材,因其适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并比较容易让学生经历统计的全过程,而受到各地教师的青睐。

一次观摩课,例题也是“最喜欢吃的水果”。

与众不同的是,同一问题统计了两次,第一次由教师组织,第二次请学生代替老师主持,相当于巩固练习。

不料,第二次统计结果:最喜欢吃苹果的比第一次少了1人,香蕉则多了1人。

有学生“检举”,是同桌两次举手变了造成的。

教师回应:要认真参加统计,两次举手不能变,否则统计结果就不准确了。

评课时,大家都认为执教老师将两次统计出现的误差,视为课堂上的生成性教育资源,利用得当。

从学科德育角度讲,抓住偶发事件,进行一丝不苟的教育,也是数学精神的一种体现。

但从培养数据分析观念角度看,又值得商榷。

事实上,学生很可能因为苹果、香蕉都喜欢,导致前后不一,这本是正常现象,也是调查统计时常有的事。

如果教师允许学生改变自己的选择,岂不就能让学生看到真实的一幕“同样的事情每次收集到的数据可能不同”。

学科德育的契机经常有,数据随机性的自然表现倒是比较难得。

如果说上面的实例可遇不可求,那么有些数据的随机误差是可以“设计”、预期的。

例如平均数的计算问题:让学生用他们自己的尺测量课桌的长、宽,量4次,算出平均数。

也可以小组合作,每人量一次,算出小组测量值的平均数。

由于“学生尺”刻度有限,测量课桌的长、宽,都需连续接着量几次,精确到厘米,也很容易出现误差。

通过练习,既能让小学生感知测量误差,又能初步掌握解决测量误差的一般方法。

类似的易于感知数据随机性的统计问题还有不少,如:一小盒葡萄干有多少粒?一口气能屏多长时间?一分钟脉搏跳动多少下?等等。

原来数据的随机性离我们的课堂教学并不遥远,“预设”与“生成”都有可能使它落脚在小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

积累诸如此类的实践经验,自然就会有信心,从开始教学统计起,就有意识地、不失时机地渗透随机性。

历史地看,统计学是一门相当古老的科学。

一般认为,它的学理研究始于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时代,迄今已有2300多年的历史。

而概率论,从“赌金分配问题”解决算起,至今还不到400年。

也就是说,不依靠概率论的“古典统计学”有近2000年的历史。

但是,自统计学接纳了概率论之后,就再也离不开它了。

即便是社会统计学,也在介绍、应用概率知识。

因为人们一旦认识了随机现象,放眼看去,原来日常生活中不确定性事物,远多于确定性事物。

这与算术与代数的关系不同。

从算术发展到代数之后,算术不仅是学习代数的基础,而且在日常生活中仍然占据不可替代的地位。

因为日常生活所需,绝大多数是算术运算。

因此,不应片面地类比算术与代数,以为小学的统计与概率,统计还是原来的、古典的统计,只是最后再学一点概率(可能性)。

虽然小学数学还是只讲描述统计,不讲推断统计、随机变量,但可以也应该渗透随机性,并容忍不确定性的存在。

2.关于概率(1)学生认知基础的研究。

早在上世纪80年代,我国心理学研究者就对儿童掌握概率概念作了实验研究,结论之一:“儿童的概率概念随年龄而发展,10岁左右起,简单概率概念发展加速,这也许是易于传授概率知识的时期。

”3前不久,笔者根据小学五年级教材中有关可能性大小的主要内容,编制五道试题,给270名还没有学习可能性知识的四年级学生做,以了解学生的起始状态。

①抛一枚硬币,结果是()。

(正确率92.2%)A.正面朝上的可能性大B.反面朝上的可能性大C.正面、反面朝上的可能性相等D.无法判断②掷一个正方体骰子,结果是()。

(正确率89.6%)A.1点朝上的可能性大B.2点朝上的可能性大C.3点朝上的可能性大D.4点朝上的可能性大E.5点朝上的可能性大F.6点朝上的可能性大G.每面朝上的可能性相等 H.无法判断③抛长方体骰子,结果是()。

(正确率85.5%)A面积大朝上的可能性大 B.面积小朝上的可能性大C.每面朝上的可能性相等D.无法判断④袋里有10个球,3个黑色,7个白色。

这些球摸不出区别,摸出来才知道是白、是黑。

任意摸出一个球,摸出黑色球的可能性大,还是摸出白色球的可能性大?为什么? (正确率98.5%)⑤袋里有6个球,3个黑色,3个白色。

这些球摸不出区别,摸出来才知道是白、是黑。

任意摸出一个球,摸出黑色球的可能性大,还是摸出白色球的可能性大?为什么? (正确率92.6%)有81.6%的学生全对。

看来,生活已经先于学校,使多数孩子获得了一些关于可能性的感性认识。

作出错误选择、判断或解释的学生,原因多种多样。

如第②题,错误选择以选B、D为多,显然是受插图中2点朝上、4点在正面的影响。

试测时已经发现插图容易生成干扰因素,但因为出现了学生极少见到的长方体骰子,所以只好配图。

两道摸球题去掉了试测时的插图,实测时又冒出了其他误解。

如第⑤题,两色球数相等,错误率明显高于同题材的第④题,其中有学生以为“黑球先放进袋子,在下面,所以白色球摸到的可能性大”,显然是受题目叙述黑球在前、白球在后的影响。

那么,是否增加“摇晃均匀再摸”,会消除叙述顺序的影响呢?不见得,因为有学生陈述的理由是“黑球会沉底”,由此生成两种截然相反的判断:“白球浮在面上容易摸到”;“摸的人喜欢摸底,摸到黑球可能性大”。

可见,年龄又决定了孩子必然存在形形色色的天真想法。

很明显,如果加深试题内涵,可以提高测试的区分度,但势必加大阅读难度,并出现更多的误解,从而降低测试的效度与信度。

一位五年级老师看到第②题的测试结果非常感慨。

她说,好不容易按照教材组织学生开展实验,结果只有一半左右的学生认为每个点数朝上的可能性相等,教还不如不教。

这里不讨论实验目的定位在“发现等可能性”是否恰当,实验方式可以如何改进,综合以上事实只想说明:有关可能性大小的知识,在小学的教学空间比较有限;至少在目前,教与不教差别不大的现象在所难免。

要想杜绝孩子匪夷所思的误解,明智的教学抉择之一就是“让孩子长大”。

随着年龄的增长,幼稚的想法自然会减少。

(2)教师知识现状的调研。

新一轮课改启动之初,笔者连续两年的调研发现,概率统计是数学教师本体性知识盲点集中的内容之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