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盆地须家河组沉积体系与有利储集层分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8石油勘探与开发·油气勘探V01.36No.1
图l四川盆地须家河组须二段沉积相分布图
图2四川盆地须家河组须四段沉积相分布图
2009年2月朱如凯等:四川盆地须家河组沉积体系与有利储集层分布49
图3四川盆地须家河组须六段沉积相分布图
布格局主要受龙门山构造带逆冲推覆作用控制,由各类扇体侧向叠置组成的扇裙具有平行龙门山构造带呈南西一北东向展布的特点;在四川盆地北部和东北部,主要受米仓山一大巴山构造带逆冲推覆作用控制,具有自西向东随着米仓山一大巴山构造带的走向由近东西逐渐折向北西一南东向的变化,以冲积扇和三角洲为主体的扇裙展布格局也具有同方向变化的特点。

③晚三叠世须家河组沉积期,以龙门山构造带逆冲推覆活动为主,米仓山一大巴山活动相对较弱。

川西坳陷沉积作用主要受龙门山构造带逆冲推覆控制,而JiJ东北坳陷主要受龙门山逆冲推覆作用远端效应控制,四川I盆地自西向东由于构造活动渐趋减弱而导致川西坳陷与川东北坳陷的沉降充填以及充填方式有较大的差异。

与川东北坳陷相比,JIl西坳陷沉积厚度明显增大,两者之间存在巨大反差。

4须家河组储集层特征
须家河组储集层为一套成分成熟度较低而结构成熟度较高的陆源碎屑岩。

成分成熟度较低表现在石英含量较低,而长石、岩屑含量较高,成分成熟度指数石英/(长石+岩屑)一般在1.5~4.0,少数可达6.0~7.0。

大多数砂岩分选中等一较好,其中川I中地区砂岩分选性较好,川西地区砂岩分选性中等偏差。

碎屑颗粒磨圆以次圆状为主,其次为次棱角状,圆状颗粒少见。

胶结类型以孔隙式、接触式胶结为主。

储集层岩性以长石岩屑砂岩和岩屑砂岩为主,次为岩屑石英砂岩,再次为长石石英砂岩,少量纯石英砂岩。

须家河组主要储集层段须二段、须四段、须六段岩性特征在区域上存在较大变化,发育孔隙型、裂缝一孔隙型与孔隙一裂缝型3大类储集层。

根据200余口井、20条野外剖面共计36000多个样品的物性分析资料,须家河组储集层平均孔隙度为4.77%,最小0.10%,最大18.27%;储集层平均渗透率为0.19×10~“m2,最小低于0.001N10~弘m2,最大可达50×10~弘m2以上(有裂缝发育时)。

总体上储集层物性较差,属低孔低渗和特低孔特低渗储集层,局部发育有少量中孔低渗储集层(见图4)。

储集层孔隙度、渗透率之间相关性较差,相关系数R2仅为0.27,表明渗透率大小不仅与总孔隙多少有关,更主要受孔隙结构、裂缝发育状况控制。

纵向上从老到新储集层物性有逐渐变差的趋势。

须二段储集层物性较好,储集层平均孔隙度为4.82%,渗透率主要分布在0.01X10_3~0.10X
10~“m2;须四段储集层平均
2009年2月朱如凯等:四川盆地须家河组沉积体系与有利储集层分布
带地层都经历了早期(燕山期)的快速深埋;其后为J—E的缓慢沉降阶段,其中前渊带在喜马拉雅早期又经历了一期深埋作用,深度一般5500~6000m左右,并且深埋时间长,作用充分,故储集层压实作用强,斜坡带和隆起带埋藏相对较浅,深度一般在4000~4500m左右。

研究区各地区须家河组各段机械压实作用都非常强烈,都属强压实,尤其是大巴山前缘及川西南部,压实作用最为强烈,致使原生孔隙损失了近90%左右,再加上胶结作用使原生孔隙损失了近5%,使得各目的层段大部分样品没有或只有少量残余原生孔隙,这与铸体薄片鉴定及扫描电镜下只见到很少残余原生孔隙相吻合。

实测孔隙度为0.80%~16.02%,平均6.88%,实测值与推测剩余原生孔隙度的差值表明储集岩的孔隙主要为次生孑L隙,这与镜下观察到的孑L隙主要以次生溶孔为主相吻合。

同时,根据各成岩矿物共生组合关系,可以初步确定成岩矿物由早到晚形成的相对顺序:早期方解石(泥晶菱铁矿)一石英工期加大一绿泥石薄膜一长石、岩屑溶解一绿泥石孔隙衬边一石英Ⅱ期加大(加大,剩余粒间孔、粒间溶孔中充填石英)一溶蚀作用一石英Ⅲ期加大(粒间溶孔、粒内溶孑L中充填石英)一连晶(含铁)方解石一白云石一铁(方解石)白云石一后期溶蚀作用一石英、方解石脉形成。

早期碳酸盐胶结物不发育,但界面附近高含量早期方解石胶结物对储集层有致命影响,沿上倾方向的致密钙质胶结层可能成为岩性圈闭中的遮挡;第1期石英加大边不甚发育,对储集层质量影响较小;绿泥石充填的储集层物性相对较好;石英Ⅱ、Ⅲ期加大和胶结物发育是砂岩致密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晚期碳酸盐胶结物含量较低,对大多数储集层影响不大。

上述特征表明,研究区须家河组压实作用较强,从而导致原始孔隙度降低,是造成储集层原生孔隙减少的主要原因之一;其次碳酸盐、硅质、铁质和黏土矿物等的胶结作用,不仅减少了储集层孔隙空间,而且改变了储集层孔隙结构,它使粒间管状喉道变为片状、缝合状喉道,严重影响流体的渗流,从而大大降低了储集层的渗透率,也是影响储集层储集性能的主要原因之一。

5.2.2异常高压与孔隙演化的关系
川西前陆盆地上三叠统沉积厚度巨大,普遍存在
异常高压现象,特别是在梓潼坳陷区内,例如:魏1井
2009年2月朱如凯等:I匹IJJI盆地须家河组沉积体系与有利储集层分布53
图6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二段、须四段储集层评价预测图
54石油勘探与开发·油气勘探V01.36No.1
6.3须四段有利储集层评价预测
有利储集层主要发育于川中一川南过渡带的磨溪一安岳一潼南一合川一大足一包界的三角洲平原砂体、川中八角场辫状河三角洲前缘砂体和川中充西、广安、隆昌、金华及公山庙一营山一带的三角洲相砂体中,这些地区的储集层普遍结构成熟度高、绿泥石胶结发育,有利于次生溶蚀作用的发育及原生孔的保存,储集层厚度在30~50m,孑L隙度一般大于8%;较有利储集层发育于大兴西、苏码头、长宁、合兴场、充西、磨溪一龙女寺及北部山前河流相砂体中,绿泥石发育或抬升破碎较强烈,储集层厚度20~30ITI,孑L隙度一般为5%~7%;西部其他地区
7结论及川中东部地区、资阳、通江、开江1井一梯4井区、宜宾和江宁等地区的三角洲相砂体也有一定储集性能(见图6b)。

6.4须六段有利储集层评价预测
有利储集层主要发育于广安地区、大足一包界~威远一隆昌地区以及磨溪一龙女寺地区的三角洲相砂体中,溶蚀孔隙和微裂缝发育,储集层厚度一般在30--,50m,孔隙度一般在7%~8%;较有利储集层发育于川中营山地区、蓬基井区和资阳一资中地区,溶蚀较发育,储集层厚度一般在20~30m,孔隙度一般为6%左右;其他如合川、大足、资2井区、自贡、宜宾和北部山前带也有一定储集能力(见图7)。

图7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六段储集层评价预测图
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主要为陆相冲积扇、河流、扇三角洲、河流三角洲和湖泊等沉积,(冲积扇)辫状河一辫状河三角洲一浅湖沉积从周边山系向盆内、从川中隆起向盆地中心逐渐推进,沉积相带展布格局严格受构造控制。

原始沉积相带和后期溶蚀作用共同控制有利储集层的分布,有利储集层主要发育在三角洲平原的高能河道中,其中退积型河口坝组合和加积型河道砂坝、河道砂坪与河道间组合及加积型河道砂坝与河道|'日J组合(少见滞留沉积)最为有利。

压实作用是导致储集层原生孔隙减少的主要原因之一,石英II、Ⅲ期加大和胶结物发育是砂岩致密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川中一川南过渡带是最为有利的储集层分布区。

参考文献:
[1]刘德良,宋岩.四川盆地构造与天然气聚集区带综合研究[M].北
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1.23—48.
四川盆地须家河组沉积体系与有利储集层分布
作者:朱如凯, 赵霞, 刘柳红, 王雪松, 张鼐, 郭宏莉, 宋丽红, Zhu Rukai, Zhao Xia , Liu Liuhong, Wang Xuesong, Zhang Nai, Guo Hongli, Song Lihong
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刊名:
石油勘探与开发
英文刊名: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年,卷(期):2009,36(1)
被引用次数:37次
1.刘德良;宋岩四川盆地构造与天然气聚集区带综合研究 2001
2.李耀华;陈更生;张健川西前陆盆地天然气成藏条件及勘探前景[期刊论文]-中国石油勘探 2002(01)
3.魏国齐;刘德来;张林四川盆地天然气分布规律与有利勘探领域[期刊论文]-天然气地球科学 2005(04)
4.吴世祥;马永生;金之钧米仓山前陆盆地东段构造演化模式与油气聚集[期刊论文]-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6(01)
5.秦胜飞;陶士振;涂涛川西坳陷天然气地球化学及成藏特征[期刊论文]-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7(01)
6.张健;李国辉;谢继容四川盆地上三叠统划分对比研究[期刊论文]-天然气工业 2006(01)
7.刘金华;张世奇;孙耀庭川西前陆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地层的划分对比及沉积演化[期刊论文]-地层学杂志2007(02)
8.谢继容;李国辉;唐大海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物源供给体系分析[期刊论文]-天然气勘探与开发 2006(04)
9.林良彪;陈洪德;姜平川西前陆盆地须家河组沉积相及岩相古地理演化[期刊论文]-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04)
10.胡明毅;李士祥;魏国齐川西前陆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致密砂岩储层评价[期刊论文]-天然气地球科学
2006(04)
11.李士祥;胡明毅;李浮萍川西前陆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砂岩成岩作用及孔隙演化[期刊论文]-天然气地球科学2007(04)
12.曾小英川西坳陷上侏罗统蓬莱镇组砂岩储层的成岩作用及对成藏的影响 1999(04)
13.吕正祥川西孝泉构造上三叠统超致密储层演化特征[期刊论文]-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01)
14.蒋裕强;郭贵安;陈辉川中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二段和四段砂岩优质储层成因探讨[期刊论文]-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2007(01)
15.杨晓萍;邹才能;李伟四川盆地中部三叠系香溪群储层特征及成岩孔隙演化[期刊论文]-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2006(01)
16.王洪辉;陆正元四川盆地中西部上三叠统砂岩非构造裂缝储层 1998(01)
1.张胜斌.王琪.李小燕.王多云.陈国俊.ZHANG Shengbin.WANG Qi.LI Xiaoyan.WANG Duoyun.CHEN Guojun川中南河包场须家河组砂岩沉积-成岩作用[期刊论文]-石油学报2009,30(2)
2.马永生.Ma Yongsheng四川盆地普光超大型气田的形成机制[期刊论文]-石油学报2007,28(2)
3.马永生.蔡勋育.赵培荣.罗毅.张学丰.MA Yongsheng.CAI Xunyu.ZHAO Peirong.LUO Yi.ZHANG Xuefeng四川盆地大中型天然气田分布特征与勘探方向[期刊论文]-石油学报2010,31(3)
4.汪泽成.赵文智.李宗银.江兴福.李军.WANG Ze-cheng.ZHAO Wen-zhi.LI Zong-yin.JIANG Xing-fu.LI Jun基底断裂在四川盆地须家河组天然气成藏中的作用[期刊论文]-石油勘探与开发2008,35(5)
5.张金亮.常象春.王世谦四川盆地上三叠统深盆气藏研究[期刊论文]-石油学报2002,23(3)
6.张水昌.朱光有.Zhang Shuichang.Zhu Guangyou四川盆地海相天然气富集成藏特征与勘探潜力[期刊论文]-石油学报2006,27(5)
7.徐胜林.陈洪德.陈安清.林良彪.李君文.杨俊斌.高山.Xu Shenglin.Chen Hongde.Chen Anqing.Lin Liangbiao. Li Junwen.Yang Junbin.Gao Shan四川盆地泥盆系-中三叠统层序格架内生储盖分布[期刊论文]-石油勘探与开发2011,38(2)
8.蒙启安.纪友亮.MENG Qi'an.JI Youliang塔南凹陷白垩纪古地貌对沉积体系分布的控制作用[期刊论文]-石油学报2009,30(6)
9.张水昌.米敬奎.刘柳红.陶士振.Zhang Shuichang.Mi Jingkui.Liu Liuhong.Tao Shizhen中国致密砂岩煤成气藏地质特征及成藏过程——以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与四川盆地须家河组气藏为例[期刊论文]-石油勘探与开发2009,36(3)
10.邹才能.陶士振.朱如凯.袁选俊.李伟.张光亚.张响响.高晓辉.刘柳红.徐春春.宋家荣.李国辉.Zou Caineng. Tao Shizhen.Zhu Rukai.Yuan Xuanjun.Li Wei.Zhang Guangya.Zhang Xiangxiang.Gao Xiaohui.Liu Liuhong.Xu Chunchun.Song Jiarong.Li Guohui"连续型"气藏及其大气区形成机制与分布——以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煤系大气区为例[期刊论文]-石油勘探与开发2009,36(3)
1.汪泽成.李宗银.李志荣.樊斌.张海杰.李玲.卞从胜川中地区须家河组构造变形成因探讨及其勘探意义[期刊论文]-天然气工业 2012(4)
2.郭建春.曾凡辉.赵金洲酸损伤射孔井储集层破裂压力预测模型[期刊论文]-石油勘探与开发 2011(2)
3.LIAO Taiping.HU Jingjing.ZHANG Furong.LIU Lijing Reconsideration of the sedimen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econd member of the Triassic Xujiahe Formation in Sanhuiba,Huaying Mountain[期刊论文]-矿业科学技术(英文版) 2010(4)
4.赖锦.王贵文川中蓬莱地区须二段气藏特征及有利含气区预测[期刊论文]-岩性油气藏 2012(5)
5.徐安娜.汪泽成.赵文智.卞从胜.徐兆辉.崔瑛.武松涛四川盆地须家河组二段储集体非均质性特征及其成因[期刊论文]-天然气工业 2011(11)
6.徐兆辉.胡素云.汪泽成.徐安娜.江青春古气候恢复及其对沉积的控制作用——以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为例[期刊论文]-沉积学报 2011(2)
7.苏培东.李作兵.范晓丽兰渝铁路梅岭关隧道浅层天然气预测研究[期刊论文]-路基工程 2011(1)
8.赵文智.卞从胜.徐春春.王红军.王铜山.施振生四川盆地须家河组须一、三和五段天然气源内成藏潜力与有利区评价[期刊论文]-石油勘探与开发 2011(4)
9.祝海华.钟大康.李其荣.杜本强.隆辉.马彦良.吴连波.姜楠四川盆地蜀南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低孔低渗储层特征及形成机理[期刊论文]-沉积学报 2013(1)
10.郑荣才.戴朝成.罗清林.汪小平.雷光明.蒋昊.陈虎四川类前陆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沉积体系[期刊论文]-天然气工业 2011(9)
11.张健.国景星饶阳凹陷中北部东营组河流相研究[期刊论文]-内蒙古石油化工 2010(14)
12.黄洁.朱如凯.侯读杰.阮伟沉积环境和层序地层对次生孔隙发育的影响——以川中地区须家河组碎屑岩储集层为例[期刊论文]-石油勘探与开发 2010(2)
13.刘振武.撒利明.董世泰.邓志文.徐光成中国石油物探技术现状及发展方向[期刊论文]-石油勘探与开发
2010(1)
14.廖太平.胡菁菁.张福荣.吴仕强华蓥山三汇坝地区须家河组二段沉积特征[期刊论文]-大庆石油学院学报
15.卞从胜.汪泽成.王红军.徐安娜.徐兆辉.郝国丽四川盆地潼南地区须二段有利储层控制因素及含气性[期刊论文]-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2(4)
16.郭秋麟.李建忠.陈宁生.胡俊文.谢红兵.高晓辉四川合川—潼南地区须家河组致密砂岩气成藏模拟[期刊论文]-石油勘探与开发 2011(4)
17.国景星.张健饶阳凹陷中北部沙三-东一段沉积特征及储集性能[期刊论文]-复杂油气藏 2010(3)
18.卞从胜.汪泽成.王红军.徐安娜.徐兆辉.郝国丽四川盆地潼南地区须二段有利储层控制因素及含气性[期刊论文]-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2(4)
19.赵文智.王红军.徐春春.卞从胜.汪泽成.高晓辉川中地区须家河组天然气藏大范围成藏机理与富集条件[期刊论文]-石油勘探与开发 2010(2)
20.徐胜林.陈洪德.陈安清.林良彪.李君文.杨俊斌.高山四川盆地泥盆系-中三叠统层序格架内生储盖分布[期刊论文]-石油勘探与开发 2011(2)
21.郝国丽.柳广弟.谢增业.孙明亮广安气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致密砂岩储层气水分布特征[期刊论文]-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3)
22.邹才能.陶士振.袁选俊.朱如凯.侯连华.王岚.高晓辉.公言杰连续型油气藏形成条件与分布特征[期刊论文]-石油学报 2009(3)
23.朱如凯.白斌.刘柳红.苏玲.高志勇.罗忠陆相层序地层学标准化研究和层序岩相古地理:以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为例[期刊论文]-地学前缘 2011(4)
24.朱如凯.邹才能.白斌.苏玲.高志勇.罗忠全球油气勘探研究进展及对沉积储层研究的需求[期刊论文]-地球科学进展 2011(11)
25.戴朝成.郑荣才.朱如凯.李凤杰.高志勇.白斌四川类前陆盆地中西部须家河组储层特征[期刊论文]-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1(1)
26.郝国丽.柳广弟.谢增业.孙明亮川中地区须家河组致密砂岩气藏气水分布模式及影响因素分析[期刊论文]-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0(3)
27.曹向阳.常旭.刘伊克.张春雷地震奇异性属性及其在油气检测中的应用[期刊论文]-石油勘探与开发 2010(3)
28.林小兵.田景春.刘莉萍.杨映涛.付菊.伍玲等时格架及地震反演双重约束的精细砂体对比研究[期刊论文]-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2011(3)
29.李伟.秦胜飞.胡国艺.公言杰水溶气脱溶成藏——四川盆地须家河组天然气大面积成藏的重要机理之一[期刊论文]-石油勘探与开发 2011(6)
30.何昌荣.VERBERNE B A.SPIERS C J龙门山断裂带沉积岩和天然断层泥的摩擦滑动性质与启示[期刊论文]-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11(1)
31.孙龙德.方朝亮.李峰.朱如凯.何东博中国沉积盆地油气勘探开发实践与沉积学研究进展[期刊论文]-石油勘探与开发 2010(4)
32.何昌荣.VERBERNE B A.SPIERS C J龙门山断裂带沉积岩和天然断层泥的摩擦滑动性质与启示[期刊论文]-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11(1)
33.兰朝利.王金秀.何顺利.杨明慧.张君峰广安气田产能特征及其控制因素研究[期刊论文]-地质科学 2010(1)
34.李易隆.贾爱林.何东博致密砂岩有效储层形成的控制因素[期刊论文]-石油学报 2013(1)
35.徐兆辉.汪泽成.胡素云.朱世发.江青春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沉积时期古气候[期刊论文]-古地理学报
36.邹才能.陶士振.朱如凯.袁选俊.李伟.张光亚.张响响.高晓辉.刘柳红.徐春春.宋家荣.李国辉"连续型"气藏及其大气区形成机制与分布——以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煤系大气区为例[期刊论文]-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9(3) 37.谭秀成.罗冰.李卓沛.丁熊.聂勇.吴兴波.邹娟.唐青松川中地区磨溪气田嘉二段砂屑云岩储集层成因[期刊论文]-石油勘探与开发 2011(3)
38.宋岩.赵孟军.胡国艺.朱光有中国天然气地球化学研究新进展及展望[期刊论文]-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2012(6)
本文链接:/Periodical_syktykf200901005.aspx。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