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盆地须家河组沉积体系与有利储集层分布
四川盆地须家河组煤系烃源岩沉积发育模式探讨
J n 2 1 u .0 2
四川 盆 地 须 家 河 组 煤 系烃 源岩 沉 积 发 育模 式 探 讨
徐 宇艳 黄光辉 谭 思哲 杜 宇斌 , , ,
(. 1 长江大学 油 气资 源与勘探技术教 育部重点 实验 室, 湖北 荆州 44 2 ; 30 3
2 中海石油( . 中国) 限公 司 上海分公 司, 海 203 ) 有 上 0o 0 摘要 : 煤层 气作为新兴 的能源矿种 , 具有 巨大 的资 源潜 力 , 着极 大的经 济价值 、 有 社会 效益 和环境 效应。近年来 , 国陆续 我 发现 了许多大气 田, 这些气 田均为煤成气 田。 四川盆地是 中国陆上最 重要 的天然 气产 区之一 , 勘探证 实 , 家河组 天然气 须 主要源于 自身煤 系地层 。文章通过分析不 同构造 区域 沉积相带 的变化 和有机质 富集 的关系 , 结合 四川盆地 须家河组 煤系 烃源岩分布 和发 育特 点 , 总结 了四川 盆地 须家河组煤系烃源岩沉积发 育模 式 , 对探索前 陆盆地 煤成气 ( ) 烃 地质条 件及油气 分布规律 , 具有重要 的理论 意义 和实际意义 。
砂岩为主 , 夹薄层泥岩 。 。 。目前 , 对须家河组烃源岩研究取得了大量成果 。研究表明须家河组是一套陆 相含煤地层 。其 中一、 五段为主力烃源岩 , 源岩 以暗色泥岩和所夹煤层为主 , 三、 烃 由于源岩 以腐殖 型为
收 稿 日期 :0 2 1 3 修 回 日期 :0 2 3—1 2 1 —0 —2 ; 2 1 —0 3
基金项 目: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 (0 8 X 50 ) 20 Z 00 7 作者简介 : 徐宇艳 (9 2 , , 18 一) 女 湖南郴 州人 , 在读 硕士研 究生 , 主要从事石油地 质研究工 作。
川西坳陷中段须家河组成藏条件及勘探有利区分析
( 表3 ) 。 ( 1 ) 须 二 段 。须 二 段 沉 积 早 中期 , 川 西 坳 陷 的
( 2 ) 烃源岩生排烃持续时间长 。川西坳陷各地 区 由于地质 条 件 差异 , 特别 是 各 地 沉 积 速 率 和 遭受
的构造 变 动差 异 , 也 不 可避 免 地 造 成 各 地 古 地 温 和 剥 蚀厚 度上 的差 异 , 这 些差 异 直 接 影 响 各 地 烃 源岩 的生排 烃 时期 , 使得 生排 烃持续 时 间长 , 出现 多 次生 排 烃高 峰期 。
沉积是小塘子组沉积末期海退序列 的继承和发展 , 其中新 场地 区主要发育三角洲 一 湖泊沉积体系 , 随着龙门山半岛的继续上升 , 河流沉积更为发育 , 在
时期 。
相泥质 岩 、 煤 以及 少量 的碳 酸 盐岩 , 源 岩 以腐 泥 I 型
可见 , 烃 源岩 生排 烃持 续时 间长 , 从 印支 中晚期
一
和混合 Ⅱ型干酪根为主 , 有机碳含量分别为 0 . 8 1 %
~
直 延续 到燕 山期 。
1 . 9 4 %和 0 . 4 8 % ~ 6 . 6 %。
一
表1 川 西坳 陷中段上 三叠统烃源岩厚度统计表
层段 厚度/ 烃 源 岩 烃 厚
T 3 X 6 0 0~ 3 0薄煤层煤线 黑色页岩夹少量煤线
3 6 0—1 8 0 3 0 0~2 0 0
T 3 x 1 2 0 0~6 0 0 黑色泥页岩夹薄层煤质碳质页岩 、 煤线 7 5 0~3 0 0 T 3 X 8 0 0~ 5 0 0
T m+ t — T , X 油气成藏系统的生、 排烃高峰期
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沉积环境分析
地层
四川省地层 总结方案
J1-2 白田坝组或自流井群
川西
白田 坝组
川中
自流 井群
上
须家
三
河组
叠
统
上组 下组
须五
须四 须三 须二
香六
香五 香四 香三 香二
小塘子组、 小塘子、 小塘子、 垮洪洞组 马鞍塘组 马鞍塘组
香一
T1-2
雷口坡组
蜀南 地区 珍珠 冲组 须六 须五 须四 须三 须二
须一
川东 地区
珍珠 冲组
2 427.1m 2 427.6m 2 428.1m 2 428.6m
X 具不清晰波状纹层粉细砂岩。
H 含煤片细-中粒砂岩,具丘、凹状层理。
B 含砾细-中粒岩屑砂岩,砾石有炭质泥岩 砾,菱铁矿化泥岩砾,底具冲刷面。 H 含煤片中-细粒砂岩,煤片呈丘状、凹状 分布,丘高 5~6cm 以上。
P 具平行层理的中粒岩屑砂岩。
第 12 卷 第 6 期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 年 12 月
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沉积环境分析
付 冠1 张良华2 袁志华2 陈 波2 (1.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川东北气矿,达州 635000;2.重庆气矿,重庆 401220)
摘 要:分析认为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主要为湿地扇、河流-三角洲、湖泊等几种类型。 晚三叠世早期,川西地
关键词: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沉积环境
中 图 分 类 号 :TE357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673-1980(2010)06-0017-05
四川盆地位于上扬子准地台北部, 西界为龙 门山断褶带,北为米仓山隆起,东北边缘为大巴山 断褶带,东南侧为鄂湘黔断褶带,南侧是峨嵋山- 凉山块断带, 是扬子古板块上的一个多旋回沉积 盆地。震旦纪—中三叠统为海相沉积,中三叠世末 发生的印支早幕运动使上扬子海盆结束了自震旦 纪以来大规模海域分布的历史, 特提斯海水逐渐 退出川西盆地, 使得四川地区雷口坡组遭受不同 程度的剥蚀。 同时中三叠世末发生的印支早幕挤 压构造运动,使龙门山岛链开始缓慢上升,由海盆 逐 渐 转 变 为 陆 盆[1]。
川北广元须家河组一段沉积相与沉积环境演化分析
第39卷第2期2021年4月Vol.39No.2Apr.2021沉积学报ACTA SEDIMENTOLOGICA SINICA川北广元须家河组一段沉积相与沉积环境演化分析谢小平1,2,李姝臻1,鲁宁2,王永栋2,席书娜31.曲阜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山东日照2768262.现代古生物学和地层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南京2100083.四川省煤田地质局一三七队地质遗迹研究院,成都610000摘要四川盆地北部三叠系—侏罗纪发育,出露良好,是三叠纪—侏罗纪转换时期古气候与古环境变化的良好物质记录。
其中,晚三叠世诺利期是四川盆地海陆转换的重要过渡期,尤其是对陆地生态系统的影响更加显著。
以川北广元剖面为研究对象,对晚三叠世诺利期末须家河组须一段进行沉积相及沉积环境演化的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剖面发育潟湖沼泽—三角洲平原—辫状河流亚相沉积,为海陆过渡相—陆相沉积体系;受甘孜—阿坝弧后盆地发育影响,始自卡尼期的海侵自诺利中后期到达广元地区;在秦岭造山带及龙门山的隆升背景下,广元地区较早结束海陆过渡相沉积,于须一段中后期向河流相沉积转变。
结合对古生物化石组合研究和岩性特征及沉积相,恢复了广元地区晚三叠世诺利期须一段的古气候特征,广元地区须一段处于近海亚热带潮湿气候,这种潮湿气候从须一段一直延续至诺利期末期。
关键词须家河组一段;沉积相;沉积环境;广元;川北第一作者简介谢小平,男,1966年出生,博士,教授,沉积环境与沉积相分析,E⁃mail:**************通信作者李姝臻,女,硕士研究生,E⁃mail:****************中图分类号P512.2文献标志码A0引言四川盆地中生代海相—非海相沉积保存完整,地层剖面出露连续,古生物化石丰富,蕴藏有石油、天然气和煤炭等重要能源资源,在层序地层、沉积环境、古生物、古地理、古气候等研究和能源勘探方面都有重要的意义[1⁃7]。
此前已有很多学者运用不同方法对川西地区、川中地区及川东北地区须家河组的沉积相、沉积环境和构造进行了探讨[8⁃12]。
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储集特征
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储集特征谢继容;李国辉;罗凤姿【期刊名称】《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09(36)1【摘要】四川盆地须家河组具有如下储集特征:(1)储集砂岩类型多样,厚度大,分布广泛;(2)以低孔低渗裂缝-孔隙型及孔隙型储层为主,局部发育高孔渗储层;(3)储层普遍存在敏感性,储层保护及低渗改造是及时发现气层和增加产量的关键;(4)储层主要受沉积微相、溶蚀及绿泥石胶结作用、构造破裂作用以及前陆盆地结构的共同影响;(5)储层大面积分布,具备形成岩性、构造-岩性复合气藏的条件.认为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具备形成大中型气藏的储集条件,前陆斜坡带上的岩性、构造-岩性复合气藏应是勘探的重点目标.【总页数】6页(P13-18)【作者】谢继容;李国辉;罗凤姿【作者单位】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成都,610051;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成都,610051;湖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长沙,41015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2.23【相关文献】1.四川盆地东部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层序-岩相古地理特征 [J], 郑荣才;李国辉;常海亮;李世临;王小娟;王昌勇2.川西坳陷新场气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须四段和须二段储集层成岩-储集相及其成岩演化序列 [J], 徐樟有;吴胜和;张小青;赵艳;曾小英;张晓玉3.川中PL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二段有利储集砂体地震相识别及预测 [J], 陈小二;王静;范昆;赵尧;李忠;赵欣;汤兴友4.四川盆地东北部马路背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及气源 [J], 杜红权;王威;时志强;谈健康;曹环宇;殷雪峰5.四川盆地川西坳陷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三段和五段"甜点"储层特征及分布 [J], 叶素娟;杨映涛;张玲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四川盆地须家河组沉积体系与有利储集层分布
文章编号:100020747(2009)0120046210四川盆地须家河组沉积体系与有利储集层分布朱如凯,赵霞,刘柳红,王雪松,张鼐,郭宏莉,宋丽红(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项目“中低丰度天然气大面积成藏机理与有效开发的基础研究”(2007CB209500);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十一五”重大科技攻关项目(2008B20102)摘要:通过对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沉积体系的综合分析和对储集层主控因素的解剖,研究低孔低渗背景下相对优质储集层的形成条件,并对有效储集层进行区域评价预测。
须家河组除须一段局部发育海陆交互相沉积外,其余各段均属陆相沉积,发育冲积扇、河流、扇三角洲、河流三角洲和湖泊等沉积体系,相带展布和古地理演化均与区域构造运动密切相关。
原始沉积相带(辫状河主河道砂坝微相)和后期溶蚀作用共同控制了有利储集层分布,石英Ⅱ、Ⅲ期加大和胶结物发育是砂岩致密化主要原因之一;有利储集层主要发育在三角洲平原高能河道中,中—粗粒砂岩最为有利。
结合储集层有效厚度和储集性分析资料,对四川盆地须家河组二段、四段、六段有利储集层进行综合评价和预测,结果显示川中—川南过渡带是最有利的储集层分布区。
图7表1参16关键词:四川盆地;须家河组;沉积体系;储集层控制因素;有利储集层分布中图分类号:TE121.3;TE122.2 文献标识码:ADepositional system and favorable reservoir distributionof Xujiahe Formation in Sichuan B asinZhu Rukai,Zhao Xia,Liu Liuhong,Wang Xuesong,Zhang Nai,Guo Hongli,Song Lihong(Pet roChina Research I nstitute of Pet roleum Ex ploration&Development,B ei j ing100083,China) Abstract:By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n the depositional system and on the main controlling factors of reservoirs in the Upper Triassic Xujiahe Formation in Sichuan Basin,the formation conditions of high2quality reservoirs under low2porosity and low2permeability background were studied.Except the transitional facies of Xu21member,other members of Xujiahe Formation are of terrestrial deposit,with alluvial fan,fluvial,fan2delta,fluvial2delta and lacustrine deposit systems developed.Both the facies belt distribution and paleogeographic evolution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regional tectonic movement.The original sedimentary facies belt(sandbar microfacies of main stem of braided river)and later denudation co2 control the distribution of favorable reservoirs,and the quartz overgrowth and cementation is one of the controlling factors of the tight sandstones.The favorable reservoirs are mainly developed in the high2energy channel of delta plain,with medium2coarse sandstone as the best bining with the analysis data of effective thickness and physical property,the favorable reservoirs in the Xu22,4,6members were evaluated and predicted comprehensively.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center and south of Sichuan are the most favorable reservoir distribution areas.K ey w ords:Sichuan Basin;Xujiahe Formation;depositional system;reservoir controlling factor;favorable reservoir distribution0引言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油气勘探开始于20世纪40年代,其中须二段、须四段、须六段是主要勘探目的层段,至今已发现了中坝、平落坝、九龙山、梓潼、大兴西、新场、白马庙、洛带、八角场、遂南、磨溪、充西、广安、龙女寺等气田,还钻遇柘坝场、文兴场、老关庙、安岳—通贤、潼南等一批重要含气构造,显示出良好的勘探前景和潜力[125]。
四川盆地须家河组须一、三和五段天然气源内成藏潜力与有利区评价
四川盆地须家河组须一、三和五段天然气源内成藏潜力与有利区评价赵文智;卞从胜;徐春春;王红军;王铜山;施振生【摘要】Natural gas exploration-and discovery of the Xujiahe Formation in the Sichuan Basin are mainly concentrated in the Xu-2, 4 and 6 Members. The discovered gas reservoirs are characterized by low degree of fullness, high water saturation in lower positions, low level of produced reserves, and limited gas bearing range of reservoirs. The Xu-1, 3 and 5 Members are identified as source rocks. Based on the study of natural gas accumulation conditions and several gas-productive wells in the Xu-1, 3 and 5, this paper proposes that large scale sand bodies are developed in the Xu-1, 3 and S Members in the northwest, southwest and central parts of the Sichuan Basin. In each member, the favorable gas bearing area is about 5 000-11 000 km2, reservoir rocks have good continuity with single layer extension up to 15-20 km. It is believed that these sand bodies have favorable conditions for gas accumulation within source kitchens to form lithologic or structural-lithologic gas reservoirs, and have better accumulation potential and higher gas-bearing abundance than that of the Xu-2, 4 and 6 Members. The exploration practice revealed that economic gas reserves may be generated. It is suggested that more efforts be made to study the gas accumulation conditions in the Xu-1, 3 and S Members (especially the Xu-3 and Xu-5 Members) and more exploration work be fulfilled in these strata.%目前四川盆地须家河组天然气藏勘探和发现主要集中于须二、四、六段,气藏总体表现出充满度不高、低部位含水饱和度偏高、储量动用比例偏低、储集层含气范围有限的特点,须一、三、五段则被作为烃源岩.在对须一、三、五段进行成藏条件研究和已知出气点解剖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川西北、川西南和川中部分地区须一、三、五段发育规模较大的砂体,各段有利含气面积约5 000~11 000 km2,储集层连续性较好,单层延伸长度达15~20 km,具备源内成藏的有利条件,可形成岩性或构造-岩性圈闭气藏,比须二、四、六段的成藏潜力和丰度更好,经勘探可形成工业规模的天然气储量,今后应该加强上述地区须一、三、五段源内天然气成藏研究与勘探力度,尤其是须三和须五段.【期刊名称】《石油勘探与开发》【年(卷),期】2011(038)004【总页数】9页(P385-393)【关键词】源内成藏;有利地区;须家河组;四川盆地【作者】赵文智;卞从胜;徐春春;王红军;王铜山;施振生【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勘探与生产公司;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2.1截至2009年底,四川盆地川中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须二、四、六段已累计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近4 300×108 m3,控制储量1 000×108 m3,预测储量1300× 108 m3,成为继三叠系飞仙关组和二叠系长兴组之后,四川盆地天然气储量增长的重要领域之一。
四川盆地西部上三叠统须家河组物源分析
四川盆地西部上三叠统须家河组物源分析摘要:川西-川中地区须家河组砂岩中富含沉积岩、变质岩及岩浆岩岩屑,岩屑组合具有明显的分区性:西部以富含碳酸盐岩岩屑为特征;南部主要含碎屑岩及变质岩岩屑,东部及东北部岩浆岩、变质岩及碎屑岩岩屑含量均较高。
川西-川中地区须家河组砂岩中重矿物组合反映母岩类型繁多,重矿物组合存在较大差异,其中:西部以富含石榴石为特征,东北部及南部具有较高的电气石含量,须家河组早期沉积“磁铁矿及白钛矿”组合具有西高东低的特征,须家河组沉积晚期东北部及南部“磁铁矿及白钛矿”含量则表现出东高西低的特点。
关键词: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重矿物分析岩屑组合铁矿分布1 引言四川盆地是一个先后经历多期次构造演化而形成的叠合盆地,其中的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是非常重要的含油气地层,一直以来都是四川盆地陆相油气勘探的重点。
晚三叠世对于四川前陆盆地的和形成演化是非常重要的时期,须家河组沉积时期盆地周缘存在多个古陆和造山带,盆地周缘构造活动控制了上三叠统沉积演化,同时也导致四川盆地须家河组沉积受多物源体系控制,特别是川西-川中地区处于多个物源交汇区,来自不同物源方向的砂体交织分布,为岩相古地理恢复带来很大难度。
2 地质背景四川盆地位于扬子地台西北部,为扬子地台最大的次级构造单元。
现今四川盆地东部以七曜山断裂、西部以龙门山、北部以城口断裂、南部以峨眉-瓦山断裂为界,呈菱形构造盆地。
四川盆地形成于印支晚期,后经燕山期和喜山期多期构造运动叠加改造,形成了现今构造格局,面积约26万km2。
该盆地是我国重要的含油气盆地,而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为目前主要的陆相含油气层系,本文研究区主要位于川西地区。
3 分析方法3.1 岩屑组合特征川西须家河组砂岩中岩屑类型丰富,包括灰岩、白云岩、粉砂岩、泥岩、石英砂岩、板岩、千枚岩、片岩、花岗岩、花岗片麻岩等岩屑类型,须家河组砂岩中岩屑组合的差异主要反映受控物源体系的不同。
须一段沉积时期,川西地区岩屑组合类型东、西分区明显:沿郫县-江油-元坝-旺苍一线以西区域,碳酸盐岩岩屑含量相对较高,而该线以东,碳酸盐岩岩屑含量总体较低,这一分区特征主要反映了东、西两大物源体系对研究区的影响,研究区中-东部仅局部区域须家河组底部砂体可能含有相对较高的碳酸盐岩岩屑,主要与须家河组早期沉积时雷口坡组古喀斯特面有关,而与西部物源体系无必然联系。
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研究
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研究谭聪;于炳松;阮壮;郝士龙;李琨;罗忠;刘润达【摘要】In order to further understand the sequence stratigraphic framework and spatial and temporal distribution of Xujiahe Formation in Sichuan Basin,based on the high-resolution sequence stratigraphy and sedimentology theory,and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data of a large number of outcrops,drilling cores,well logging and seismic,this paper studied the high-resolution sequence stratigraphy and sedimentary facies of Xujiahe Formation in Sichuan Basin.Research found that despite the complexity of structure,the different direction of the material supply,the change of rock facies belts and different naming system in each partition,there are traceable unconformity and maximum flooding surface which enable the study went on.Through the sequence boundary tracking and analysis of sedimentary cycle,Xujiahe Formation can be divided into 3 super long-term cycles,6 long-term cycles and 21 middle-term cycles.According to the sequence stratigraphy contrast in the whole Sichuan Basin,the thickness of north-south strata is stable,however,east-west strata distribution is complex.The whole LSC6 and most of LSC5 are absent in the west,while most of LSC1 is absent in the east.Because the settlement-deposition center is located at the Longmenshan frontal depression,and the sedimentary rate is very high in the west of the basin,the overall distribution of the sedimentary body present like a wedge,which is thick in the west and thin in the east.On the basis of the study of sequencestratigraphy,chronostratigraphic framework was tentativelycreated.Through the comprehensive comparison of sequence stratigraphy,chrono-stratigraphy and biostratigraphy,the relative age of each cycle and the value of the unconformity sedimentary interval are concluded.This provides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the next step of production and practices in Sichuan Basin.%为了进一步认识四川盆地须家河组的层序格架和时空分布,基于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及沉积学相关理论,通过露头剖面、钻井岩心的观察及测井、地震等资料的分析,开展了四川盆地须家河组层序地层研究,结果发现盆地内虽然具有构造复杂、物源多样、岩相不均、组名不统一的特点,但依然具有全盆地范围内可追溯的不整合面和湖泛面.通过层序界面追踪及沉积旋回分析,将四川盆地须家河组划分为3个超长期基准面旋回、6个长期基准面旋回及21个中期基准面旋回,并建立了盆地内各级旋回的对比关系.通过全盆地对比结果表明,须家河组在南北方向上各级旋回个数变化不大,沉积厚度相对稳定;东西方向上旋回变化复杂,西部缺失LSC6旋回和大部分LSC5旋回,东部则缺失大部分LSC1旋回,由于沉降与沉积中心位于龙门山前缘坳陷,盆地近西部沉积速率极高,整体的沉积体展布呈现西厚东薄的楔形体形态特征.在层序对比研究的基础上,尝试性地建立了年代地层格架,通过层序地层学与年代地层学、古生物地层学的综合对比,推测了各旋回的相对年龄值以及不整合面的沉积间断时间,为四川盆地须家河组下一步油气资源探勘开发提供了理论支持.【期刊名称】《现代地质》【年(卷),期】2017(031)002【总页数】12页(P290-301)【关键词】四川盆地;须家河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基准面旋回;年代-层序地层格架【作者】谭聪;于炳松;阮壮;郝士龙;李琨;罗忠;刘润达【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北京100083;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北京100083;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北京100083;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北京100083;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北京100083;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100083;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北京10008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39.2;P534.51四川盆地是我国西南地区重要的含油气盆地,其中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一直作为主要的油气勘探目的层[1-3]。
四川盆地中西部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成岩相划分及展布
四川盆地中西部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成岩相划分及展布
申艳;谢继容;唐大海
【期刊名称】《天然气勘探与开发》
【年(卷),期】2006(029)003
【摘要】根据控制沉积物孔隙形成与演化的主要成岩作用,将四川盆地中西部须家河组储层划分为6种成岩相,即浅埋藏强压实相、浅-中埋藏钙质胶结相、中埋藏绿泥石胶结相、中-深埋藏硅质胶结相、深埋藏溶蚀相和近地表高岭石胶结相.各种成岩相的形成和分布与沉积物的原始组分密切相关.各成岩相之间储层物性差别大,不同的成岩组合可形成成岩圈闭.
【总页数】5页(P21-25)
【作者】申艳;谢继容;唐大海
【作者单位】西南石油大学研究生院;中油西南油气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中油西南油气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61
【相关文献】
1.蜀南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成岩相划分 [J], 张庄;曾伟;杨西燕
2.四川盆地中西部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二段储层特征与影响因素分析 [J], 冯明石;张同伍;宋宪生;吕俊平
3.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成岩相研究 [J], 徐芳艮;黄加力;张天宇;百成钢;井攀;陈彦梅
4.四川盆地广安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四段低孔渗砂岩成岩相类型划分及半定量评价 [J], 张响响;邹才能;陶士振;徐春春;宋建荣;李国辉
5.四川盆地东部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层序-岩相古地理特征 [J], 郑荣才;李国辉;常海亮;李世临;王小娟;王昌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气藏分布与构造体系的关系
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气藏分布与构造体系的关系刘殊1 任兴国2 姚声贤2 刘子平2 甯濛3 王信1 黄小惠21.中国石化西南油气分公司2.中国石油川庆钻探工程公司3.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摘 要 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气藏具有“早期聚集、中期封闭、晚期活化”的特征。
为了探讨该盆地须家河组油气富集规律,利用盆地内二维及三维地震连片资料编制区域构造图,采用低角度、垂直方向逆光照射三维可视化技术描述构造形迹,依据区域构造动力方向、构造相互关系划分构造体系并确认构造形成期次,进而结合钻井测试资料预测须家河组油气富集带。
研究结果表明:①该盆地须家河组发育EW向弧形、NE向线形、NE向弧形、SN向转NW向帚状构造、NW向弧形等5组以上方向的构造体系:②EW向弧形构造为印支期龙门山冲断带北段隆升挤压形成、燕山期继承发展、喜马拉雅期定型,在盆地内广泛分布;③川西坳陷北部NE向线形构造为印支期龙门山冲断带北段安县运动形成;④大巴山前NW向弧形构造与华蓥山前NE向线形构造为燕山期定型、喜马拉雅期继承发展;⑤川西坳陷内SN向构造为喜马拉雅期龙门山南段挤压形成;⑥龙泉山断褶带以东的SN向构造与盆地内NW 向线形构造组合为一组以江油古隆起为砥柱的帚状构造带,形成于喜马拉雅期龙门山冲断带南段的挤压;⑦高产井通常分布于印支期—燕山期弧形背斜构造且叠加喜马拉雅期断层,喜马拉雅期构造通常为干圈闭,其裂缝发育带多为产水层,印支期向斜即使在喜马拉雅期抬升为背斜,也属于无效圈闭。
结论认为,确认构造体系期次可以为预测描述四川盆地须家河组油气富集带提供技术支撑。
关键词 四川盆地 川西坳陷 晚三叠世 须家河组 构造形迹 构造体系 形成期次 油气富集带预测DOI: 10.3787/j.issn.1000-0976.2018.11.001Relationship between gas reservoir distribution and structural system ofUpper Triassic Xujiahe Fm in the Sichuan BasinLiu Shu1, Ren Xingguo2, Yao Shengxian2, Liu Ziping2, Ning Meng3, Wang Xin1 & Huang Xiaohui2(1. Sinopec Southwest Oil & Gas Company, Chengdu, Sichuan 610213, China; 2. CNPC Chuanqing Drilling Engi-neering Co., Ltd., Chengdu, Sichuan 610056, China; 3. School of Earth and Space Sciences,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1, China)NATUR. GAS IND. VOLUME 38, ISSUE 11, pp.1-14, 11/25/2018. (ISSN 1000-0976; In Chinese)Abstract: The gas reservoir of Upper Triassic Xujiahe Fm in the Sichuan Basin is characterized by "accumulation in the early stage, en-trapment in the middle stage and activation in the late stage". In order to provide guidance for the prediction of hydrocarbon enrichment zone of Xujiahe Fm, we first plotted the regional structure map based on the 2D and 3D seismic merging data of the basin. Then, we dis-played and described the structural features by means of the 3D visualization technology of low-angle vertical backlight irradiation. In addition, the structural system was classified according to the dynamic direction of regional structure and the structural interrelationship, and the formation stages of the structure were confirmed. Finally, based on drilling and testing data, the hydrocarbon enrichment zone of Xujiahe Fm was predicted. And the following research results were obtained. First, five structural systems are developed in Xujiahe Fm in the Sichuan Basin, including EW-oriented arc structure, NE-oriented linear structure, NE-oriented arc structure, SN-oriented to NW-ori-ented brush structure and NW-oriented arc structure. Second, the EW-oriented arc structure is formed due to the uplift and extrusion of the northern section of Longmenshan thrust belt in the Indosinian period, successively developed in the Yanshanian period and stabilized in the Himalayan period. And it is widely distributed in the basin. Third, the NE-oriented linear structure in the north of Western Sichuan Depression is resulted from the An'xian movement of Longmenshan thrust belt in the Indosinian period. Fourth, the NW-oriented arc structure before the Daba Mountain and the NE-oriented linear structure before the Huaying Mountain are stabilized in the Yanshanian period and successively developed in the Himalayan period. Fifth, the SN-oriented structure in the Western Sichuan Depression is formed due to the extrusion of the southern section of Longmenshan thrust belt in the Himalayan period. Sixth, the combination of SN structure to the east of Longquanshan fold belt and NW-oriented linear structure in the basin is a brush structure belt with Jiangyou paleo-uplift as the mainstay, which is resulted from the extrusion of the southern section of Longmenshan thrust belt in the Himalayan period. Seventh, the high-yield wells are usually distributed in the arc anticlines of Indosinian–Yanshanian period superimposed with the faults of Hima-layan period. The structures of the Himalayan period are usually dry traps, and their fracture development zones are mostly water pro-ducing layers. The Indosinian synclines are also ineffective traps even though they are uplifted to anticlines in the Himalayan period. In conclusion, the confirmation of structural system stages can provide a technical support for the prediction and description of hydrocarbon enrichment zone of Xujiahe Fm in the Sichuan Basin.Keywords:Sichuan Basin; Western Sichuan Depression; Late Triassic; Xujiahe Fm; Structural features; Structural system; Formation stage; Prediction of hydrocarbon enrichment zone基金项目:中国石化科技攻关项目“四川盆地须家河组成藏主控因素与目标评价”(编号:P11088)。
大川中地区须家河组层序-岩相古地理研究
大川中地区须家河组层序-岩相古地理研究大川中地区是四川盆地西南缘的一个区域,该地区的地质构造非常复杂,主要由不同类别和不同年代的构造成分组成。
在该地区中,须家河组是一个重要的地层,属于下二叠统的典型流纹岩层。
对于这个地层,通过对其岩相古地理特征的研究,我们可以对其地层沉积的环境和地质演化过程有所了解。
须家河组主要发育在大川中地区,在地层上分布广泛。
该组的岩石类型主要为红色砂岩、泥岩和灰岩等。
须家河组整体上分为上、中、下三段,其中下段岩层相对较为一致,主要为红色砂岩和泥岩,中、上段则岩性变化较大,包括熔岩、角砾岩等。
在地层划分上,上下文不连贯且存在岩相变化,因此常常难以确认地层的时代和环境。
通过对须家河组不同岩相的研究,可以了解到该地层沉积环境的变化。
该地层主要的沉积环境以大型峡谷震荡流及泥石流沉积为主。
在岩石中可以看到物理斑点、异粘结构、沟槽痕迹等不同特征的构造,暗示了强烈的水动力作用。
另外,大部分岩层中都存在红色砂岩和泥岩,这可能暗示了大气湍流带来的强烈风化和氧化作用。
从岩相古地理研究中可以看出,须家河组经历了复杂的沉积和改造过程。
一方面,该地层受到了强烈的物理和水动力作用的影响,另一方面,由于受到地质构造过程的影响,该地层经历了大规模的断裂、褶皱等变形过程。
这些变化使得该地层的岩石类型、地层的厚度以及地层的时代均呈现出一定的不连贯性。
总之,须家河组是大川中地区中一种典型的下二叠统岩层,通过对该地层的岩相古地理特征进行研究,可以了解到其沉积环境的变化和地质演化的过程。
但受到地质构造的影响,该地层的地层划分和岩相古地理特征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
因此,未来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川中蓬莱地区须家河组须二段储层成岩相与优质储集层预测
川中蓬莱地区须家河组须二段储层成岩相与优质储集层预测在川中蓬莱地区须家河组须二段储层的成岩相和优质储集层预测方面,我们首先对成岩相进行研究。
通过岩心观察和地质描述,我们发现该地区的须二段储层主要呈现了以下成岩相特征。
首先,须二段储层的溶蚀成岩相表现出明显的溶蚀痕迹,包括溶蚀孔洞和溶蚀溝渠。
这表明在地层演化过程中,溶质运移和溶解作用起到了重要作用,并且形成了一定的空隙和通道,有利于储层的储集性能。
其次,须二段储层还存在着溶出-重沉积成岩相。
在溶蚀作用的同时,一部分溶质会通过溶液迁移,然后在其他地方重新沉积。
这种重沉积现象在岩石中形成了一些稍微致密的区域,使得储层具备了一定的孔隙度和渗透性。
此外,还观察到须二段储层中的胶结成岩相。
胶结相主要由碳酸盐矿物和黏土矿物组成,这些胶结物质能够填充部分孔隙,减少储层的渗透性。
同时,胶结物质还具有一定的胶凝作用,增加了储层的力学强度。
针对优质储集层的预测,我们基于以上的成岩相特征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溶蚀成岩相和溶出-重沉积成岩相提供了较好的储集空间,并具备较好的渗透性和储层连接性。
而胶结成岩相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储层的渗透性,但能增强储层的力学强度。
因此,我们预测在川中蓬莱地区须家河组须二段储层中,溶蚀成岩相和溶出-重沉积成岩相将是优质储集层的主要类型,具备较好的储集和流体运移能力。
同时,胶结成岩相会对储集层的渗透性产生一定的影响。
这些预测将为后续的油气勘探开发提供有益的指导。
此外,为了进一步预测川中蓬莱地区须家河组须二段储层的优质储集层,我们可以借助地震资料分析和储层性质研究进行。
地震资料分析可以通过岩石的声波反射、衰减和速度等特征,来推断储层的物性和岩性。
通过合理的地震反演、波形分析和岩性解释,可以辅助确定储层的分布范围、储集性和有效厚度等参数,以进一步优化油气资源开发。
储层性质研究方面,可利用地质工程技术、岩心分析和测井数据等进行。
地质工程技术可以通过研究储层的构造和沉积环境,来推断出储层的物性分布规律。
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煤系气源岩芳烃地球化学特征
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煤系气源岩芳烃地球化学特征蔡杰;张敏【摘要】通过对四川盆地须家河组33个煤系气源岩芳烃馏分 GC-MS 分析与研究,揭示出研究区煤系气源岩芳烃的组成特征与典型的煤系源岩存在显著差异。
主要表现为芳烃组成中表征高等植物生源输入的卡达烯、惹烯、1,2,5-三甲基萘、1,2,5,6-四甲基萘等化合物含量极低;而三芴系列相对百分含量表现出高硫芴与芴、低氧芴的特征,与典型煤系烃源岩中高氧芴含量之特征差异迥然。
造成四川盆地须家河组煤系气源岩芳烃组成的特殊性原因可能与该地区曾经遭受过海侵作用和高热演化有关。
%Thirty three coal-bearing gas source rock samples from the Upper Triassic Xujiahe Formation in the Si-chuan Basin were analyzed by GC-M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oncentration of cadalene, retene, 1,2,5-tri-methylnaphthalene and 1,2,5,6-tetramethylnaphthalene derived from terrigenous higher plant organic matter of the coal-bearing gas source rocks are extremely lower than those of the typical coal-bearing source rocks. The relative contents of dibenzothiophenes and fluorenes are higher while the relative content of dibenzofurans is lower com-pared to the high content of dibenzofurans in typical coal-bearing source rocks. The particular distribution may be explained by transgression effect and high maturity.【期刊名称】《石油实验地质》【年(卷),期】2013(000)003【总页数】6页(P325-330)【关键词】煤系气源岩;芳烃;地球化学特征;须家河组;四川盆地【作者】蔡杰;张敏【作者单位】长江大学地球环境与水资源学院,武汉 430100;长江大学地球环境与水资源学院,武汉 430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2.1四川盆地位于上扬子准地台北部,西界为龙门山断褶带,北为米仓山隆起,东北边缘为大巴山断褶带,东南侧为鄂湘黔断褶带,南侧是峨嵋山—凉山块断带。
四川类前陆盆地中西部须家河组储层特征
天然气地质学收稿日期:2010 04 21;修回日期:2010 08 22基金项目:国家重大专项 大型油气田及煤层气开发 项目(编号:2008ZX05000 003 01)资助.作者简介:戴朝成(1980 ),男,湖南邵阳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沉积学研究.E mail:daichaoch eng@.通讯作者:郑荣才.E mail:zhengrc@cdu .四川类前陆盆地中西部须家河组储层特征戴朝成1,郑荣才1,朱如凯2,李凤杰1,高志勇2,白 斌2(1.成都理工大学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四川成都610059;2.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油气储层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3)摘要:四川类前陆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储层在岩石学上具有低成分成熟度、低胶结物含量和结构成熟度中等特征,岩性在平面上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在川西北地区以岩屑砂岩为主,川西中部地区为岩屑砂岩与长石砂岩混合区,川西南地区以岩屑长石砂岩为主,川中前陆隆起为长石岩屑与岩屑石英砂岩混合区。
储层总体物性较差,属低孔低渗和特低孔特低渗储层,局部发育有少量中孔低渗储层。
由于盆地内逆冲推覆带、前渊坳陷带、前陆斜坡带和前陆隆起带的沉积、成岩以及构造作用的差异性。
决定了储层孔隙类型的分带性,龙门山逆冲推覆带储层类型以裂缝型为主,另可见少量的溶蚀孔和原生粒间孔;前渊坳陷带储层类型为裂缝 次生溶孔型,以次生溶蚀孔隙为主,原生孔隙基本消失;前陆斜坡带储层类型以次生溶孔及原生粒间孔为主;前陆隆起带以溶蚀扩大孔和原生孔组成的混合孔为主,储层发育受沉积、成岩和构造破裂作用的控制。
关键词:四川类前陆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储层特征;孔隙类型中图分类号:T E1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 1926(2011)01 0047 09引用格式:戴朝成,郑荣才,朱如凯,等.四川类前陆盆地中西部须家河组储层特征[J].天然气地球科学,2011,22(1):47 55.0 引言前陆盆地是世界上油气最丰富和大油气田最多的沉积盆地,也是最早发现油气和进行油气田勘探的领域[1]。
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气藏类型与富集高产主控因素
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气藏类型与富集高产主控因素李伟;邹才能;杨金利;王坤;杨家静;吴亚东;高晓辉【摘要】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由于强烈的成岩作用,砂岩厚而致密,储层非均质性强,多类型天然气藏发育.其主要发育八种常规气藏与两种非常规气藏.其中岩性气藏、构造-岩性复合气藏等规模大,储鼍丰富,是重要气藏类型,主要发育于川中地区;水溶气藏也很发育,产量高,潜力大,广泛分布于川中-川西的平缓斜坡区与坳陷区,是四川盆地未来重要发展方向.须家河组天然气藏大多具有近源、高压、含凝析油、含水,分布广、规模大,气、水关系复杂等特点.由于不同地区的沉积、成岩、构造等方面的不同,其天然气成藏的主控因素差异较大.如川中地区主要控制因素是岩性,川西冲断带则主要是构造与裂缝,川北主要是裂缝与岩性.因此,储集体、构造与裂缝等是须家河组天然气聚集成藏的三大主控因素,这三大要素的有效组合也是天然气富集高产区形成的关键.【期刊名称】《沉积学报》【年(卷),期】2010(028)005【总页数】9页(P1037-1045)【关键词】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气藏类型;聚集规律;主控因素【作者】李伟;邹才能;杨金利;王坤;杨家静;吴亚东;高晓辉【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提高石油采收率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3;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提高石油采收率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3;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成都,629000;中国石油大学,北京,102249;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成都,629000;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提高石油采收率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3;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提高石油采收率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2.2四川盆地面积约18.8×104km2,盆地西缘为龙门山冲断带、西北缘为米仓山冲断带、东北缘为大巴山冲断带;盆地西北部为前陆拗陷,东南部为冲断高陡构造带,川中南部为拗陷至川东高陡构造的过渡区、具低缓背斜与缓坡构造特点,川中北部为褶皱斜坡区[1]。
四川盆地须家河组层序地层格架及沉积体系分布规律探讨
四川盆地须家河组层序地层格架及沉积体系分布规律探讨叶泰然;李书兵;吕正祥;柯光明【期刊名称】《天然气工业》【年(卷),期】2011(031)009【摘要】不同学者钎对四川盆地上三叠统地层特征及沉积演化规律从不同角度进行了诸多研究,但各自获得的地质认识却存在一定的差异.为此,在地表露头和钻测井资料分析、地震层序分析的基础上,将四川盆地须家河组划分为2个超长期基准面旋回层序,为须上盆、须下盆2大成盆期的沉积响应;盆地周缘造山旋回变化是控制2大成盆期砂体分布的主导因素,纵向上总体具阶梯状分布特征,由坳陷中心向周边逐层超覆并阶梯状退积.须家河组主要为陆相河湖三角洲沉积体系,主要发育冲积扇—冲积平原—曲流河或辫状河三角洲—湖泊和冲积扇—扇三角洲—湖泊沉积体系模式.须下盆沉积体系受西低东高大型缓坡古地貌特征控制,总体具有不对称分布特点,湖盆中心位于川西坳陷中南段;前陆造山对须上盆沉积体系分布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沉积体系呈近于对称的环带状分布,前陆隆起及湖盆东移,湖盆走向明显的受古龙门山控制.【总页数】7页(P51-57)【作者】叶泰然;李书兵;吕正祥;柯光明【作者单位】中国石化西南油气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化西南油气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化西南油气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化西南油气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四川盆地须家河组沉积体系与有利储集层分布 [J], 朱如凯;赵霞;刘柳红;王雪松;张鼐;郭宏莉;宋丽红2.四川盆地西部新场地区须家河组四段9砂组地震沉积学 [J], 张玺华;陈洪德;侯明才;杨经栋;林良彪;陈安清;钱利军3.四川盆地三台—盐亭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沉积体系分析 [J], 李雅楠;郑荣才;李国晖;王小娟;李楠;王昌勇4.四川盆地须家河组煤系烃源岩沉积发育模式探讨 [J], 徐宇艳;黄光辉;谭思哲;杜宇斌5.四川盆地须家河组煤系烃源岩沉积发育模式探讨 [J], 徐宇艳;黄光辉;谭思哲;杜宇斌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川中地区须家河组二段优质储层分布特征
川中地区须家河组二段优质储层分布特征王小娟;谢继容;唐大海;李国辉【期刊名称】《天然气勘探与开发》【年(卷),期】2015(038)003【摘要】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二段是四川盆地重点勘探层系之一.通过200佘口井资料分析,对比了不同类型砂体储集性能后认为:优质储层岩石类型为浅灰色中—细粒长石岩屑砂岩,孔隙类型为粒间孔和粒内溶孔,主要发育绿泥石胶结,具有低电阻、低伽玛、高声波的“二低一高”电性特征;沉积相和成岩相控制了优质储层的发育,水下分流主河道微相是优质储层形成的关键,绿泥石胶结有利于原生孔隙的保存.结合测井和地震储层预测,明确了川中地区须二段优质储层为大面积叠置连片分布,指出了有利勘探区带.成果对川中地区须家河组二段勘探整体部署有重要意义.【总页数】6页(P1-6)【作者】王小娟;谢继容;唐大海;李国辉【作者单位】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川西北气矿;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川中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二段和四段砂岩优质储层成因探讨 [J], 蒋裕强;郭贵安;陈辉;陶艳忠;刘华2.川中PL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二段有利储集砂体地震相识别及预测 [J], 陈小二;王静;范昆;赵尧;李忠;赵欣;汤兴友3.川中蓬莱地区须家河组二段天然气富集规律 [J], 唐松;曹勤明;吕正祥;;4.川西新场地区须家河组第二段优质储层主控因素 [J], 王志康;林良彪;余瑜;吴冬;刘磊5."断缝体"概念、地质模式及其在裂缝预测中的应用——以四川盆地川西坳陷新场地区须家河组二段致密砂岩气藏为例 [J], 刘振峰;刘忠群;郭元岭;季玉新;李王鹏;林恬;陈天胜;金武军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四川盆地三台—盐亭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沉积体系分析
四川盆地三台—盐亭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沉积体系分析李雅楠;郑荣才;李国晖;王小娟;李楠;王昌勇【期刊名称】《岩性油气藏》【年(卷),期】2014(026)002【摘要】通过岩心及薄片观察,从岩石学、沉积构造、古生物标志及测井曲线特征等方面,对四川盆地三台—盐亭地区须家河组沉积体系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表明:该区须家河组为一套三角洲、湖泊及有障壁海岸的多类型沉积体系复合体,其中三角洲沉积体系根据进入蓄水盆地中地表径流水体性质的不同可划分为辫状河三角洲和曲流河三角洲,并可进一步识别出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前缘及前三角洲3种亚相沉积;湖泊沉积体系发育滨湖和浅湖2种亚相沉积;有障壁海岸沉积体系发育潮坪亚相沉积.在此基础上,分别建立了辫状河三角洲及曲流河三角洲沉积相模式,并分析了该区须家河组地层在不同时期的沉积相与微相的展布特征及空间配置关系.【总页数】9页(P38-46)【作者】李雅楠;郑荣才;李国晖;王小娟;李楠;王昌勇【作者单位】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理工大学),成都610059;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理工大学),成都610059;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成都610051;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成都610051;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成都610051;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理工大学),成都61005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1.3【相关文献】1.四川盆地西部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二段风暴岩沉积特征 [J], 李华启;姜在兴;邢焕清;鲜本忠2.四川盆地东缘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沉积特征 [J], 梁西文;何文斌;盛贤才3.四川盆地元坝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的潮控河口湾与潮控三角洲沉积 [J], 赵霞飞;胡东风;张闻林;张银德;唐波;林杭杰4.四川盆地东北部马路背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及气源 [J], 杜红权;王威;时志强;谈健康;曹环宇;殷雪峰5.四川盆地马路背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致密砂岩储层成因分析 [J], 孙海涛;钟大康;王威;王爱;杨烁;杜红权;唐自成;周志恒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8石油勘探与开发·油气勘探V01.36No.1图l四川盆地须家河组须二段沉积相分布图图2四川盆地须家河组须四段沉积相分布图2009年2月朱如凯等:四川盆地须家河组沉积体系与有利储集层分布49图3四川盆地须家河组须六段沉积相分布图布格局主要受龙门山构造带逆冲推覆作用控制,由各类扇体侧向叠置组成的扇裙具有平行龙门山构造带呈南西一北东向展布的特点;在四川盆地北部和东北部,主要受米仓山一大巴山构造带逆冲推覆作用控制,具有自西向东随着米仓山一大巴山构造带的走向由近东西逐渐折向北西一南东向的变化,以冲积扇和三角洲为主体的扇裙展布格局也具有同方向变化的特点。
③晚三叠世须家河组沉积期,以龙门山构造带逆冲推覆活动为主,米仓山一大巴山活动相对较弱。
川西坳陷沉积作用主要受龙门山构造带逆冲推覆控制,而JiJ东北坳陷主要受龙门山逆冲推覆作用远端效应控制,四川I盆地自西向东由于构造活动渐趋减弱而导致川西坳陷与川东北坳陷的沉降充填以及充填方式有较大的差异。
与川东北坳陷相比,JIl西坳陷沉积厚度明显增大,两者之间存在巨大反差。
4须家河组储集层特征须家河组储集层为一套成分成熟度较低而结构成熟度较高的陆源碎屑岩。
成分成熟度较低表现在石英含量较低,而长石、岩屑含量较高,成分成熟度指数石英/(长石+岩屑)一般在1.5~4.0,少数可达6.0~7.0。
大多数砂岩分选中等一较好,其中川I中地区砂岩分选性较好,川西地区砂岩分选性中等偏差。
碎屑颗粒磨圆以次圆状为主,其次为次棱角状,圆状颗粒少见。
胶结类型以孔隙式、接触式胶结为主。
储集层岩性以长石岩屑砂岩和岩屑砂岩为主,次为岩屑石英砂岩,再次为长石石英砂岩,少量纯石英砂岩。
须家河组主要储集层段须二段、须四段、须六段岩性特征在区域上存在较大变化,发育孔隙型、裂缝一孔隙型与孔隙一裂缝型3大类储集层。
根据200余口井、20条野外剖面共计36000多个样品的物性分析资料,须家河组储集层平均孔隙度为4.77%,最小0.10%,最大18.27%;储集层平均渗透率为0.19×10~“m2,最小低于0.001N10~弘m2,最大可达50×10~弘m2以上(有裂缝发育时)。
总体上储集层物性较差,属低孔低渗和特低孔特低渗储集层,局部发育有少量中孔低渗储集层(见图4)。
储集层孔隙度、渗透率之间相关性较差,相关系数R2仅为0.27,表明渗透率大小不仅与总孔隙多少有关,更主要受孔隙结构、裂缝发育状况控制。
纵向上从老到新储集层物性有逐渐变差的趋势。
须二段储集层物性较好,储集层平均孔隙度为4.82%,渗透率主要分布在0.01X10_3~0.10X10~“m2;须四段储集层平均2009年2月朱如凯等:四川盆地须家河组沉积体系与有利储集层分布带地层都经历了早期(燕山期)的快速深埋;其后为J—E的缓慢沉降阶段,其中前渊带在喜马拉雅早期又经历了一期深埋作用,深度一般5500~6000m左右,并且深埋时间长,作用充分,故储集层压实作用强,斜坡带和隆起带埋藏相对较浅,深度一般在4000~4500m左右。
研究区各地区须家河组各段机械压实作用都非常强烈,都属强压实,尤其是大巴山前缘及川西南部,压实作用最为强烈,致使原生孔隙损失了近90%左右,再加上胶结作用使原生孔隙损失了近5%,使得各目的层段大部分样品没有或只有少量残余原生孔隙,这与铸体薄片鉴定及扫描电镜下只见到很少残余原生孔隙相吻合。
实测孔隙度为0.80%~16.02%,平均6.88%,实测值与推测剩余原生孔隙度的差值表明储集岩的孔隙主要为次生孑L隙,这与镜下观察到的孑L隙主要以次生溶孔为主相吻合。
同时,根据各成岩矿物共生组合关系,可以初步确定成岩矿物由早到晚形成的相对顺序:早期方解石(泥晶菱铁矿)一石英工期加大一绿泥石薄膜一长石、岩屑溶解一绿泥石孔隙衬边一石英Ⅱ期加大(加大,剩余粒间孔、粒间溶孔中充填石英)一溶蚀作用一石英Ⅲ期加大(粒间溶孔、粒内溶孑L中充填石英)一连晶(含铁)方解石一白云石一铁(方解石)白云石一后期溶蚀作用一石英、方解石脉形成。
早期碳酸盐胶结物不发育,但界面附近高含量早期方解石胶结物对储集层有致命影响,沿上倾方向的致密钙质胶结层可能成为岩性圈闭中的遮挡;第1期石英加大边不甚发育,对储集层质量影响较小;绿泥石充填的储集层物性相对较好;石英Ⅱ、Ⅲ期加大和胶结物发育是砂岩致密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晚期碳酸盐胶结物含量较低,对大多数储集层影响不大。
上述特征表明,研究区须家河组压实作用较强,从而导致原始孔隙度降低,是造成储集层原生孔隙减少的主要原因之一;其次碳酸盐、硅质、铁质和黏土矿物等的胶结作用,不仅减少了储集层孔隙空间,而且改变了储集层孔隙结构,它使粒间管状喉道变为片状、缝合状喉道,严重影响流体的渗流,从而大大降低了储集层的渗透率,也是影响储集层储集性能的主要原因之一。
5.2.2异常高压与孔隙演化的关系川西前陆盆地上三叠统沉积厚度巨大,普遍存在异常高压现象,特别是在梓潼坳陷区内,例如:魏1井2009年2月朱如凯等:I匹IJJI盆地须家河组沉积体系与有利储集层分布53图6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二段、须四段储集层评价预测图54石油勘探与开发·油气勘探V01.36No.16.3须四段有利储集层评价预测有利储集层主要发育于川中一川南过渡带的磨溪一安岳一潼南一合川一大足一包界的三角洲平原砂体、川中八角场辫状河三角洲前缘砂体和川中充西、广安、隆昌、金华及公山庙一营山一带的三角洲相砂体中,这些地区的储集层普遍结构成熟度高、绿泥石胶结发育,有利于次生溶蚀作用的发育及原生孔的保存,储集层厚度在30~50m,孑L隙度一般大于8%;较有利储集层发育于大兴西、苏码头、长宁、合兴场、充西、磨溪一龙女寺及北部山前河流相砂体中,绿泥石发育或抬升破碎较强烈,储集层厚度20~30ITI,孑L隙度一般为5%~7%;西部其他地区7结论及川中东部地区、资阳、通江、开江1井一梯4井区、宜宾和江宁等地区的三角洲相砂体也有一定储集性能(见图6b)。
6.4须六段有利储集层评价预测有利储集层主要发育于广安地区、大足一包界~威远一隆昌地区以及磨溪一龙女寺地区的三角洲相砂体中,溶蚀孔隙和微裂缝发育,储集层厚度一般在30--,50m,孔隙度一般在7%~8%;较有利储集层发育于川中营山地区、蓬基井区和资阳一资中地区,溶蚀较发育,储集层厚度一般在20~30m,孔隙度一般为6%左右;其他如合川、大足、资2井区、自贡、宜宾和北部山前带也有一定储集能力(见图7)。
图7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六段储集层评价预测图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主要为陆相冲积扇、河流、扇三角洲、河流三角洲和湖泊等沉积,(冲积扇)辫状河一辫状河三角洲一浅湖沉积从周边山系向盆内、从川中隆起向盆地中心逐渐推进,沉积相带展布格局严格受构造控制。
原始沉积相带和后期溶蚀作用共同控制有利储集层的分布,有利储集层主要发育在三角洲平原的高能河道中,其中退积型河口坝组合和加积型河道砂坝、河道砂坪与河道间组合及加积型河道砂坝与河道|'日J组合(少见滞留沉积)最为有利。
压实作用是导致储集层原生孔隙减少的主要原因之一,石英II、Ⅲ期加大和胶结物发育是砂岩致密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川中一川南过渡带是最为有利的储集层分布区。
参考文献:[1]刘德良,宋岩.四川盆地构造与天然气聚集区带综合研究[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1.23—48.四川盆地须家河组沉积体系与有利储集层分布作者:朱如凯, 赵霞, 刘柳红, 王雪松, 张鼐, 郭宏莉, 宋丽红, Zhu Rukai, Zhao Xia , Liu Liuhong, Wang Xuesong, Zhang Nai, Guo Hongli, Song Lihong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刊名:石油勘探与开发英文刊名: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年,卷(期):2009,36(1)被引用次数:37次1.刘德良;宋岩四川盆地构造与天然气聚集区带综合研究 20012.李耀华;陈更生;张健川西前陆盆地天然气成藏条件及勘探前景[期刊论文]-中国石油勘探 2002(01)3.魏国齐;刘德来;张林四川盆地天然气分布规律与有利勘探领域[期刊论文]-天然气地球科学 2005(04)4.吴世祥;马永生;金之钧米仓山前陆盆地东段构造演化模式与油气聚集[期刊论文]-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6(01)5.秦胜飞;陶士振;涂涛川西坳陷天然气地球化学及成藏特征[期刊论文]-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7(01)6.张健;李国辉;谢继容四川盆地上三叠统划分对比研究[期刊论文]-天然气工业 2006(01)7.刘金华;张世奇;孙耀庭川西前陆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地层的划分对比及沉积演化[期刊论文]-地层学杂志2007(02)8.谢继容;李国辉;唐大海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物源供给体系分析[期刊论文]-天然气勘探与开发 2006(04)9.林良彪;陈洪德;姜平川西前陆盆地须家河组沉积相及岩相古地理演化[期刊论文]-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04)10.胡明毅;李士祥;魏国齐川西前陆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致密砂岩储层评价[期刊论文]-天然气地球科学2006(04)11.李士祥;胡明毅;李浮萍川西前陆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砂岩成岩作用及孔隙演化[期刊论文]-天然气地球科学2007(04)12.曾小英川西坳陷上侏罗统蓬莱镇组砂岩储层的成岩作用及对成藏的影响 1999(04)13.吕正祥川西孝泉构造上三叠统超致密储层演化特征[期刊论文]-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01)14.蒋裕强;郭贵安;陈辉川中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二段和四段砂岩优质储层成因探讨[期刊论文]-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2007(01)15.杨晓萍;邹才能;李伟四川盆地中部三叠系香溪群储层特征及成岩孔隙演化[期刊论文]-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2006(01)16.王洪辉;陆正元四川盆地中西部上三叠统砂岩非构造裂缝储层 1998(01)1.张胜斌.王琪.李小燕.王多云.陈国俊.ZHANG Shengbin.WANG Qi.LI Xiaoyan.WANG Duoyun.CHEN Guojun川中南河包场须家河组砂岩沉积-成岩作用[期刊论文]-石油学报2009,30(2)2.马永生.Ma Yongsheng四川盆地普光超大型气田的形成机制[期刊论文]-石油学报2007,28(2)3.马永生.蔡勋育.赵培荣.罗毅.张学丰.MA Yongsheng.CAI Xunyu.ZHAO Peirong.LUO Yi.ZHANG Xuefeng四川盆地大中型天然气田分布特征与勘探方向[期刊论文]-石油学报2010,31(3)4.汪泽成.赵文智.李宗银.江兴福.李军.WANG Ze-cheng.ZHAO Wen-zhi.LI Zong-yin.JIANG Xing-fu.LI Jun基底断裂在四川盆地须家河组天然气成藏中的作用[期刊论文]-石油勘探与开发2008,35(5)5.张金亮.常象春.王世谦四川盆地上三叠统深盆气藏研究[期刊论文]-石油学报2002,23(3)6.张水昌.朱光有.Zhang Shuichang.Zhu Guangyou四川盆地海相天然气富集成藏特征与勘探潜力[期刊论文]-石油学报2006,27(5)7.徐胜林.陈洪德.陈安清.林良彪.李君文.杨俊斌.高山.Xu Shenglin.Chen Hongde.Chen Anqing.Lin Liangbiao. Li Junwen.Yang Junbin.Gao Shan四川盆地泥盆系-中三叠统层序格架内生储盖分布[期刊论文]-石油勘探与开发2011,38(2)8.蒙启安.纪友亮.MENG Qi'an.JI Youliang塔南凹陷白垩纪古地貌对沉积体系分布的控制作用[期刊论文]-石油学报2009,30(6)9.张水昌.米敬奎.刘柳红.陶士振.Zhang Shuichang.Mi Jingkui.Liu Liuhong.Tao Shizhen中国致密砂岩煤成气藏地质特征及成藏过程——以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与四川盆地须家河组气藏为例[期刊论文]-石油勘探与开发2009,36(3)10.邹才能.陶士振.朱如凯.袁选俊.李伟.张光亚.张响响.高晓辉.刘柳红.徐春春.宋家荣.李国辉.Zou Caineng. Tao Shizhen.Zhu Rukai.Yuan Xuanjun.Li Wei.Zhang Guangya.Zhang Xiangxiang.Gao Xiaohui.Liu Liuhong.Xu Chunchun.Song Jiarong.Li Guohui"连续型"气藏及其大气区形成机制与分布——以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煤系大气区为例[期刊论文]-石油勘探与开发2009,36(3)1.汪泽成.李宗银.李志荣.樊斌.张海杰.李玲.卞从胜川中地区须家河组构造变形成因探讨及其勘探意义[期刊论文]-天然气工业 2012(4)2.郭建春.曾凡辉.赵金洲酸损伤射孔井储集层破裂压力预测模型[期刊论文]-石油勘探与开发 2011(2)3.LIAO Taiping.HU Jingjing.ZHANG Furong.LIU Lijing Reconsideration of the sedimen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econd member of the Triassic Xujiahe Formation in Sanhuiba,Huaying Mountain[期刊论文]-矿业科学技术(英文版) 2010(4)4.赖锦.王贵文川中蓬莱地区须二段气藏特征及有利含气区预测[期刊论文]-岩性油气藏 2012(5)5.徐安娜.汪泽成.赵文智.卞从胜.徐兆辉.崔瑛.武松涛四川盆地须家河组二段储集体非均质性特征及其成因[期刊论文]-天然气工业 2011(11)6.徐兆辉.胡素云.汪泽成.徐安娜.江青春古气候恢复及其对沉积的控制作用——以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为例[期刊论文]-沉积学报 2011(2)7.苏培东.李作兵.范晓丽兰渝铁路梅岭关隧道浅层天然气预测研究[期刊论文]-路基工程 2011(1)8.赵文智.卞从胜.徐春春.王红军.王铜山.施振生四川盆地须家河组须一、三和五段天然气源内成藏潜力与有利区评价[期刊论文]-石油勘探与开发 2011(4)9.祝海华.钟大康.李其荣.杜本强.隆辉.马彦良.吴连波.姜楠四川盆地蜀南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低孔低渗储层特征及形成机理[期刊论文]-沉积学报 2013(1)10.郑荣才.戴朝成.罗清林.汪小平.雷光明.蒋昊.陈虎四川类前陆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沉积体系[期刊论文]-天然气工业 2011(9)11.张健.国景星饶阳凹陷中北部东营组河流相研究[期刊论文]-内蒙古石油化工 2010(14)12.黄洁.朱如凯.侯读杰.阮伟沉积环境和层序地层对次生孔隙发育的影响——以川中地区须家河组碎屑岩储集层为例[期刊论文]-石油勘探与开发 2010(2)13.刘振武.撒利明.董世泰.邓志文.徐光成中国石油物探技术现状及发展方向[期刊论文]-石油勘探与开发2010(1)14.廖太平.胡菁菁.张福荣.吴仕强华蓥山三汇坝地区须家河组二段沉积特征[期刊论文]-大庆石油学院学报15.卞从胜.汪泽成.王红军.徐安娜.徐兆辉.郝国丽四川盆地潼南地区须二段有利储层控制因素及含气性[期刊论文]-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2(4)16.郭秋麟.李建忠.陈宁生.胡俊文.谢红兵.高晓辉四川合川—潼南地区须家河组致密砂岩气成藏模拟[期刊论文]-石油勘探与开发 2011(4)17.国景星.张健饶阳凹陷中北部沙三-东一段沉积特征及储集性能[期刊论文]-复杂油气藏 2010(3)18.卞从胜.汪泽成.王红军.徐安娜.徐兆辉.郝国丽四川盆地潼南地区须二段有利储层控制因素及含气性[期刊论文]-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2(4)19.赵文智.王红军.徐春春.卞从胜.汪泽成.高晓辉川中地区须家河组天然气藏大范围成藏机理与富集条件[期刊论文]-石油勘探与开发 2010(2)20.徐胜林.陈洪德.陈安清.林良彪.李君文.杨俊斌.高山四川盆地泥盆系-中三叠统层序格架内生储盖分布[期刊论文]-石油勘探与开发 2011(2)21.郝国丽.柳广弟.谢增业.孙明亮广安气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致密砂岩储层气水分布特征[期刊论文]-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3)22.邹才能.陶士振.袁选俊.朱如凯.侯连华.王岚.高晓辉.公言杰连续型油气藏形成条件与分布特征[期刊论文]-石油学报 2009(3)23.朱如凯.白斌.刘柳红.苏玲.高志勇.罗忠陆相层序地层学标准化研究和层序岩相古地理:以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为例[期刊论文]-地学前缘 2011(4)24.朱如凯.邹才能.白斌.苏玲.高志勇.罗忠全球油气勘探研究进展及对沉积储层研究的需求[期刊论文]-地球科学进展 2011(11)25.戴朝成.郑荣才.朱如凯.李凤杰.高志勇.白斌四川类前陆盆地中西部须家河组储层特征[期刊论文]-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1(1)26.郝国丽.柳广弟.谢增业.孙明亮川中地区须家河组致密砂岩气藏气水分布模式及影响因素分析[期刊论文]-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0(3)27.曹向阳.常旭.刘伊克.张春雷地震奇异性属性及其在油气检测中的应用[期刊论文]-石油勘探与开发 2010(3)28.林小兵.田景春.刘莉萍.杨映涛.付菊.伍玲等时格架及地震反演双重约束的精细砂体对比研究[期刊论文]-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2011(3)29.李伟.秦胜飞.胡国艺.公言杰水溶气脱溶成藏——四川盆地须家河组天然气大面积成藏的重要机理之一[期刊论文]-石油勘探与开发 2011(6)30.何昌荣.VERBERNE B A.SPIERS C J龙门山断裂带沉积岩和天然断层泥的摩擦滑动性质与启示[期刊论文]-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11(1)31.孙龙德.方朝亮.李峰.朱如凯.何东博中国沉积盆地油气勘探开发实践与沉积学研究进展[期刊论文]-石油勘探与开发 2010(4)32.何昌荣.VERBERNE B A.SPIERS C J龙门山断裂带沉积岩和天然断层泥的摩擦滑动性质与启示[期刊论文]-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11(1)33.兰朝利.王金秀.何顺利.杨明慧.张君峰广安气田产能特征及其控制因素研究[期刊论文]-地质科学 2010(1)34.李易隆.贾爱林.何东博致密砂岩有效储层形成的控制因素[期刊论文]-石油学报 2013(1)35.徐兆辉.汪泽成.胡素云.朱世发.江青春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沉积时期古气候[期刊论文]-古地理学报36.邹才能.陶士振.朱如凯.袁选俊.李伟.张光亚.张响响.高晓辉.刘柳红.徐春春.宋家荣.李国辉"连续型"气藏及其大气区形成机制与分布——以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煤系大气区为例[期刊论文]-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9(3) 37.谭秀成.罗冰.李卓沛.丁熊.聂勇.吴兴波.邹娟.唐青松川中地区磨溪气田嘉二段砂屑云岩储集层成因[期刊论文]-石油勘探与开发 2011(3)38.宋岩.赵孟军.胡国艺.朱光有中国天然气地球化学研究新进展及展望[期刊论文]-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2012(6)本文链接:/Periodical_syktykf200901005.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