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中的隐喻性认知概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科技翻译

ShanghaiJournalofTranslatorsforScienceandT

echnology2001No.3

翻译中的隐喻性认知

谢之君(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上海200436)

[摘要]翻译不仅是语言形式的转换,更是译者积极的思维认知活动。研究翻译思维有助于更深刻地理

解和认识翻译过程、翻译理论、翻译方法等。,为翻译思维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关键词]翻译思维;隐喻;认知

[中图分类号]HA]100026141(2001)0320001206

1难点之一就是人类的基本思维方式的确定以及和思维与语言的关系问题。本文试图运用西方隐喻性认知的理论,进行翻译思维过程的初步探讨。

2认知隐喻的基本观点及运作机制2.1基本观点

翻译从表面上看就是在两种不同的语言体系之间进行形式转换,而在形式转换的背后,却存在着极其复杂的认知活动。这项活动是通过认知主体即译者自身来完成的。

翻译以语言为载体,而语言符号又是思维的载体。符号转换是外在的、表面的;思维转换是内在的,深层的。

翻译过程简单来说可归纳为原语的理解和目的语的表达。原语符号是固定的、不可变更的言语组合,所以,理解是认知主体通过原语的言语符号逆向还原其表征对

象(包括所指、情感等意义);目的语则先是以其体系性存在于译者的大脑中,在原语表征对象的制约下作适当调节选择后化为具体言语符号,结果是不稳定的、可变的,所以,直接表达的不再是原语符号,而是认知主体在理解思维过程中所获得的所指

意义和相关信息。

这是一个翻译过程,也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在任何一个环节上,翻译主体的认知能

力和思维取向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揭示翻译规律,确立翻译标准,评判翻译优劣,我们很有必要将研究的目光转向翻译主体认知思维规律上来。

然而,揭示翻译思维规律并非易事。其中

七十年代以来,隐喻一直是西方语言学家、哲学家和心理学家的热门话题,至今方

兴未艾。虽然在语言层面隐喻与非隐喻的划分上以及研究的目的、途径上,学者见仁见智,有所不同,但在隐喻的认知功能上基本取得

了共识(参见

Riceour,1975;GLakoff,andMJohnson.,1980;GLakoff,1989;EMacComac,1985,1989;MB lack,1962;BIndurkhya,1992;IvaKittay,1987;Richards&C.

K,

Orgden.

1923;

.CIE

学Sweetser,1995;R.RVerbrugge,1980)。者们认为隐喻不但是一种修辞方式,更重要的是人类认知世界的一种基本方式,“语言在本质上是隐喻式的”,因为“人类思维的基本方式是隐喻式的”。莱考夫在研究了人类一般语言的概念系统后认为“隐喻普遍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不但存在于语言中,

而且存在于我们的思想和行为中。我们赖以思维和行动的一般概念系统,从根本上讲是隐喻式

[收稿日期]2001203206

[作者简介]谢之君(1956-),男,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英语系主任,研究方向:认知语言学。

・1・

© 1994-200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GLakoffandMJohnson,1980P1)。的。”

韩礼德研究了语言的功能后认为“语言很可能在产生之初就具有隐喻的内在本性。”(Halliday,1985,P.327)。“隐喻的研究结论使我们对许多问题进行重新思

考”(GLakoff,1992)

常规方式用于其描写的概念叫媒介,媒介不但包括描写中提及的概念,还包括其它相关概念。

隐喻的媒介总是由话语的形式表现出来,对象可能在话语描写中明显地体现出来,也可能由上下文语境提供,或根本不体现出来。在确立描写对象时,。非常规解释以媒介概念与对象之间的相似性为基础。如果不能取得解释,其表述被认为是怪异的,或不

可思议的。

一个表述是否被认为是隐喻性的因人而异,是主观的。这有两个原因。一是一个人认为一个词是否是常规的是一种主观行为:A认为是常规的,B则可能认为是隐喻的;二是每个人的想象力不同,将“怪异的”东西赋予意义的能力也不同,对一个人来说

是怪异的,对另一个人可能是寓意深刻的隐喻。下面是一般隐喻关系的图示:

学者们对隐喻的研究和阐释是多角度、多层面的。包括语言的、非语言的、心理的、哲学的等等。理论,证明,,这几个要点主要依据莱考夫(koff),布莱克

(M.Black),伊德尔克耶(BInddurkhya)的隐喻理论观点,因为笔者认为他们的观点鲜明,论述深刻,更具说服力和可操作性。其中主要有:1)隐喻是一种投射转换的机制,投射转换在媒介概念网络(sourceconceptualnet2work)和对象域(targetdomain)之间进行;2)转换的目的是认知和创造,因此,隐喻机制是一个认知机制,也是一个创造机制;3)隐喻有常规与非常规之分,但常规的也是隐喻化后的结果,其结果经过长期使用而使人觉得他们好像不再是隐喻;4)概念化(con2ceptualization)也即范畴化(categorization),范畴化是以家族相似性(familyresemblance)或原型方式(prototypicalmode)运行的;5)隐喻以相似性认知为其基

实际上,隐喻投射在不同层次的成分间进行1。

图中用“概念网络”取代“概念”,是因为范畴化理论认为,每一个概念都不是单一的、孤立的,而是呈网络状的相关概念的链接

。一个概念的提及,会激起相关概念,如提及“鸟”会联想到各种各样的鸟,提及“下雨”会联想到“落泪”。

所解释的对象之所以称为“对象域”是因为它是一个具体的客体或想象的经验,它具有一个不变的自主结构,无论我们怎么去描写或解释。由于对象域抽象程度低,因此处于

础,所谓相似性就是认知主体在事物之间所

发现的共有特征或同位形素(isomorphism)。共有特征相似性有感知层(perceptive)的,也有认知层(cognitive)的。理论上讲,任何事物之间都有潜在的共有特征;其发现程序是隐喻认知的一个重要环节。7)隐喻认知是人类有目的的行为,受个体、环境、文化的制约,体现了主观和客观的统一。2.2隐喻关系

隐喻是用非常规概念对客体或事件的描写。被描写的客体或事件被称为对象,不能用

・2・

© 1994-200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概念结构之下。

对象概念网络被提及会激发或唤起对象域的意象,同样,媒介概念网络也会唤起一种意象,我们将后者称为媒介域。由媒介概念网络和对象域之间通过相似性投射过程而实现的认知关系就是隐喻关系,简称为隐喻。3翻译中的隐喻认知体现

隐喻理论所描述的思维方式,同样适于知。,。翻译作为一种双语转换势必涉及到两种语言和思维的隐喻性对应与冲突。

3.1对象域的认知

译者认知主体首先要面对原语符号,而这个符号是以隐喻方式生成的具有特定的媒介域或对象域,认知主体必须对此进行确认。确认过程也是理解过程。因为二者都是自主结构,认知主体必须寻求语符的常规所指和隐喻所指。常规关系所指一般通过字典意义可获得,隐喻关系则通过认知主体对语境、文化、意图等的认知。这是一个原语思维过程。理解的成败的标准是译者所确立的对象域是否与原语对象域相符。即译者头脑中是否在看到原语词语时激起了原作所应有的意象、情感和相应知识等。这里关键的问题是不能以母语所形成的概念网络进行投射以确认对象域。常见的错误是原语符号的概念网络激起某个母语符号的概念网络,并将二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