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中的隐喻性认知概要

合集下载

浅谈隐喻认知及隐喻翻译

浅谈隐喻认知及隐喻翻译

浅谈隐喻认知及隐喻翻译作者:林剑萍来源:《群文天地》2012年第07期摘要:对于隐喻的研究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但是传统隐喻研究只是局限于修辞学领域,认为隐喻是语言的一种修饰性的附加成分,是正常语言规则的一种偏离。

随着西方哲学的语言学转向,人们对隐喻的认识不断加深。

George Lakoff 和 Mark Johnson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提到隐喻无所不在,这本书的出版标志着认知观隐喻研究的全面开始。

在研究者看来,隐喻不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重要的是它是人类一种普遍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手段。

隐喻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在隐喻的翻译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具体语境,还要注意两种不同语言间文化的差异,以免造成失误。

关键词:隐喻;认知;翻译策略一、引言隐喻,产生于人类的语言审美活动并时时表现在语言使用过程中。

亚里士多德在其经典名著《诗学》和《修辞学》中曾说过,隐喻可以使风格有所提高而不流于平凡。

这体现了语言的信息功能与美学功能的有机结合。

然而,隐喻长期以来只是被视为一种“装饰”和“美化”语言的修辞手段。

随着认知语言学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其重新进行认识和解释。

英国修辞学家I·A·Richards曾经说过:“人们时时刻刻都在运用隐喻,几乎每三句话中就有可能出现一个隐喻。

”。

Lakoff·G·和Johnson·M认为:语言中大约70%的表达方式源于隐喻概念。

他们在合著出版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etaphors We Live By) 开辟了一条从认知角度研究隐喻的新途径,正式确立了隐喻在认知中的地位。

近年来,随着隐喻研究的不断活跃,许多学者都试图从不同的角度从理论到具体的策略全面探讨隐喻的翻译。

随着对隐喻研究的深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隐喻的认知功能在翻译当中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

本文拟从认知的角度,来探讨隐喻的翻译策略。

二、隐喻的认知性认知隐喻理论认为,隐喻不但是一种语言现象,在本质上更是一种认知现象,是人类理解周围世界的一种感知和形成概念的工具。

浅谈隐喻认知以及隐喻翻译

浅谈隐喻认知以及隐喻翻译

浅谈隐喻认知以及隐喻翻译隐喻在视觉艺术、文学、演讲和其他表达形式中都是经常被使用的语言工具。

它们可以激发读者或听众的想象力,增强语言表达的表现力。

然而,在不同的文化和语言背景下,隐喻的理解和翻译可能会有所不同。

本文将探讨隐喻的认知和翻译问题,并提出一些解决方案。

一、隐喻的认知隐喻是一种将某个事物与另一个事物或概念联系在一起的比较方式。

它们可以通过比较两个不同的事物来传达信息,强调其相似性和关联性,尤其是当与实际情况相比时,以便更清晰地解释某些复杂的概念。

在隐喻的措辞中,表示被比较对象的是“喻体”,而被比喻对象的是“喻义”。

例如,我们经常听到“生命是一段旅程”这种说法,这是一种强调人类的一生是一种旅程的隐喻。

隐喻的理解需要读者或听众理解两个对象之间的关系。

那么,在认知隐喻时,我们大脑是如何处理信息的呢?现代的认知科学认为,隐喻的理解是基于比喻模型的,这意味着我们首先将被比较的人或物进行编码或”估值”(如判断它们的高度、颜色、大小等),接着将喻体的特征与喻义进行比较,并在喻体中找到与已知语境相关的“义项”或“共鸣”,以此来完成隐喻的理解。

与此同时,当我们对语言进行理解时,我们的大脑会根据我们的经验、知识和文化背景,来理解这些隐喻,并产生相应的联想。

因此,读者或听众所理解的隐喻可能因其经验、文化和教育背景而各不相同。

二、隐喻翻译的挑战由于隐喻依赖语境的环境,难以轻易地将其直接翻译成另一种语言。

事实上,由于不同语言和文化背景之间的差异,隐喻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可能具有不同的意义。

因此,在进行隐喻翻译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1、文化差异在进行隐喻翻译时,不仅需要了解目标语言和文化的背景,还需要对原文隐喻所涉及的文化知识进行分析和理解。

在西方文化中,常用的隐喻可能在东方文化中无法完全理解,反之亦然。

例如,“Is it raining cats and dogs?”这是一种常用的英语隐喻,意思是“下大雨”。

但是,如果翻译成中文,直译的话,可能会被理解为猫和狗从天上落下来了。

从隐喻认知的角度看翻译-最新资料

从隐喻认知的角度看翻译-最新资料

从隐喻认知的角度看翻译近几十年来,翻译理论研究在国内外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人们从不同层面对翻译理论进行探讨,甚至将翻译的定义也放到新的研究领域中进行重新确定。

本文将从认知的角度对翻译范畴下的一些现象和本质进行重新审视。

认知科学的发展引发了语言研究者对语言的重新认知,即把语言放入到人的认知框架中进行探讨,认为语言是人类认知的产物,同时也触发了把语言作为对象的翻译研究的变化,它开始深入研究翻译过程的主体认知过程。

翻译,从综观的角度来看,是以语符转化实现的一种语言活动,既包括原语又包括译语在内的语言活动。

两种语言活动都是认知主体心智的表征。

无论是对原语文本的理解还是对译语文本的建构,都与认知密切相关。

翻译的过程就是译者主体将分析出的原语文本信息准确地映射到译语文本中,建构起适合确切的语符,就必须对相关的各种因素进行知觉,分析,判断和推理。

也就是说,翻译对认知具有依赖性。

换句话而言,翻译就是一个认知过程。

其主要特征是运用概念进行复杂,高级的逻辑思维获得对原语文本的认知,再将认知的结果映射到译语中。

语言认知,语境认知,话语认知,翻译主体认知以及社会文化认知构成了翻译过程的一个大认知系统。

换句话而言,翻译主体的成长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主体认知能力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

在此过程中,译者主体的各方面知识包括语言知识,文化知识,百科知识以及主体认知能力的组成要素在不断完善,是译者主体认知能力不断完善提高的过程。

本文将在隐喻认知理论的基础上对一些翻译现象及本质进行分析。

1 认知隐喻与翻译当代隐喻认知理论认为:Metaphors are conceptual, not linguistics.隐喻是通过人类的认知和推理将一个概念域系统地、对应地映合到另一个概念域的结果,抽象性的语义主要是以空间概念为基础跨域隐喻而成。

隐喻的突出特点之一是用一事物去理解另一事物,换言之,我们理解他食物往往都是通过隐喻予以完成的。

也就是说,人类的概念系统主导、支配着人类的思想与行为。

英语翻译中的概念语法隐喻研究

英语翻译中的概念语法隐喻研究

英语翻译中的概念语法隐喻研究摘要:众所周之,概念语法隐喻(ideational grammatical metaphor)是系统功能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基于此,将概念语法隐喻作为理论基础,从系统功能语言学角度对概念语法隐喻在英语翻译中的应用进行分析。

通过概念语法隐喻在名词化、动词化以及形容词化三种类型的英语翻译中的阐述,意在表明概念语法隐喻在英语翻译过程中的重要位置,供读者参考,以便概念语法隐喻在英语翻译中更好地应用。

关键词:英语翻译;概念语法隐喻;动词化;名词化;形容词化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6)08011703引言语法隐喻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重要手段,通过语法隐喻的利用,可以将一些复杂、抽象的事物以实体的形式呈现在人们面前;还可以将一些具体的事件、活动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展现在人们面前。

在形式上语法隐喻不是单单的词语替换,不是用like 或as来表达,而是一种语法或结构与另一种语法或结构的对等;或是将一个过程隐喻为另一个过程,在某种形式上我们可以看作是一个定义的两种表达,即A或B表达形式。

从1976年Halliday初次提出“语法隐喻”开始,它就作为一个焦点话题在世界语言学者之间纷争不断,直到1985年Halliday创建了语法隐喻理论,语言学者们才停止争议[1]。

在语法隐语理论中,Halliday特别强调,概念语法隐喻在功能系统中是通过及物性系统体现出来的。

但是,认知语言家Lakoff & Johson对于概念隐喻的认知和Halliday的有所不同,但是他们拥有共同之处,即语言不仅仅是以被动的形式来反映客观的世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视为物质世界的创新构建。

一、关于概念语法隐喻的简介在Halliday创建的语法隐喻理论中,从词汇语法方面来研究语言表达方式的转换体,在语法领域内是可以进行相互转换的。

但是词汇语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分为一致性和非一致性两种类型。

浅谈英语隐喻的认知与翻译

浅谈英语隐喻的认知与翻译

浅谈英语隐喻的认知与翻译本文从认知角度简要阐述隐喻,从文本转换和文化内涵两个方面探讨隐喻翻译,并分析了隐喻翻译的基本技巧,如直译法、直译加解释法、转换喻体法。

对理解隐喻和正确地翻译隐喻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标签:隐喻认知文本转换文化内涵翻译一、引言西方比较系统的隐喻研究始于亚里士多德,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中国古代文献论及隐喻的典籍也很丰富。

根据研究对象、范围和方法,西方对隐喻的研究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即:隐喻的修辞学研究,从亚里士多德到理查兹,大约开始于公元前300年,一直到20世纪30年代;隐喻的语义学研究,30年代到70年代初,这一阶段不仅从语言学角度而且从逻辑和哲学角度对隐喻作语义研究;70年代以来对隐喻的多学科研究,从认知心理学、哲学、语用学、符号学、现象学、解释学等多种角度进行多层次的研究,大量论著出版问世。

我国学者对隐喻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如束定芳探讨了现代隐喻学的研究目标,方法和任务。

聂炎论证了隐喻的五种功能:开辟认识世界的新途径、扩大人类的认识视野、加强认识深度、创造新的思想、提供类推证明,揭示事理。

郑洪仁指出隐喻是语言艺术中的艺术,语言艺术中的花朵。

这些研究进一步增进了我们对隐喻概念的理解。

二、隐喻及认知(一)隐喻的本质。

隐喻是一种凝练的明喻,用来揭示一种隐含的比较,其本质就是通过另一类事物来理解和经历某一类事物。

作为修辞格的一种,隐喻通常通过一个词或词组以一事物替代另一事物,并以此来暗示两者之间存在一种相似性或类推性。

隐喻具有三个必不可少的要素:本体,喻体,喻意。

(二)隐喻的认知。

隐喻在本质上是认知的,是一种通过语言表现出来的思维方式。

隐喻的实质就是通过一类事物来理解和体验另一类事物,并提出了用来源域与目标域之间的映射来解释隐喻认知现象,从而形成了隐喻认知机制,即隐喻是由一个结构相对清晰的始源域和一个是结构相对模糊的目标域构成的,是认知域映射到另一个认知域的过程。

隐喻就是将始源域的图式结构映射到目标域之上,让我们通过始源域的结构来构建和理解目标域。

隐喻的认知和翻译

隐喻的认知和翻译

隐喻的认知和翻译
隐喻是指使用一种名词或短语描述另一种名词或短语,以表达一种感受或象征,旨在使概念更加通俗易懂的修辞手段。

隐喻的认知旨在帮助我们理解和分析言语的意义,而翻译则是把隐喻翻译成另一种语言,以使外语读者能够理解和接受该语言的修辞含义。

由于不同的语言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和表达习惯,因此需要进行全面、精确的翻译,才能表达出隐喻的相同涵义。

举例来说,一个中文隐喻可能是“今天真是一场大雨,各种泪水从头上滑落”,这里的雨可以被翻译为英文中的“tears”。

同样,在英文中出现的“his heart was ice”这样的隐喻可以被翻译成“他心如冰凉”。

总而言之,通过认知和翻译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传达隐喻的内涵,使其能够最大程度地被读者理解。

从认知视角探讨英语隐喻的基本特征及翻译策略

从认知视角探讨英语隐喻的基本特征及翻译策略

从认知视角探讨英语隐喻的基本特征及翻译策略隐喻是英语和汉语共有的一种修辞现象。

在认知功能视角下分析英语与汉语中的隐喻现象,既可以为读者理解英汉两种语言中的隐喻现象提供相关的理论知识,又可以为认知功能语言学理论的发展打下实践的基础,尤其对英汉两种语言的互译实践更有不可低估的指导作用。

因此,有必要结合认知功能语言学的理论对英汉两种语言中的隐喻及其相关问题进行逐一的阐释和说明。

认知功能视角下的英汉语法隐喻研究应该着重关注以下问题的探讨:研究中的语法隐喻观、语法隐喻研究材料的选择、认知功能视角下的语法隐喻研究应注意的问题。

一、隐喻及其隐喻观1. 隐喻隐喻就是一种修辞学现象,它广为地存有于英语和汉语中。

在英语中,所谓的隐喻就是比喻修辞学下的一个分类。

即为在具体内容的运用过程中,它不采用 like、as 这样的比喻词做为自己的标志,而是通过更为隐密的一种方式并使语言在具体内容的交际活动中呈现比喻的特点。

因此,它被称作隐喻,即为一种以“隐密”的方式而构成的比喻现象。

在汉语的修辞学体系中,虽然没用“隐喻”这一术语去指代这一特定的修辞学现象,但汉语修辞学体系中的“暗喻”却与其相当,它们都就是以不能发生“比喻词”而形成的比喻现象。

隐喻的构成可以存有多种途径,而其中以语法做为隐喻手段而发生的语法隐喻则就是心智功能语言学研究的重点。

2. 隐喻观所谓的隐喻观是对隐喻问题持有的基本观点或者说就是对隐喻现象持有的根本性观念。

在心智功能语言学中,研究者必须存有一种系统化的隐喻观。

即为所谓的系统化的隐喻观是指隐喻的构成就是一种系统化的过程,在隐喻系统化的过程中任何一种语言因素都可以沦为隐喻构成的因素。

3. 语法隐喻及其相关研究根据上边的系统化的隐喻观,在心智功能语言学研究的视域下,隐喻研究必须牵涉至语言交际和语言本身形成的各个因素。

例如,对于前者而言,语言交际中的语境可以影响至语言中的隐喻修辞学;对于后者而言,语言本身的语法规则也可以沦为隐喻形成的有关因素。

汉英翻译中的文化隐喻识别与运用

汉英翻译中的文化隐喻识别与运用

汉英翻译中的文化隐喻识别与运用翻译是一项艰巨的工作,尤其是汉英翻译,因为中英两种语言之间有着巨大的文化差异。

在汉英翻译中,文化隐喻是常见的问题之一。

文化隐喻是指隐藏在语言表面之下的意义,如果不了解文化背景,很难理解其中的意义。

因此,在汉英翻译中,识别并运用文化隐喻是非常重要的。

一、文化隐喻的定义文化隐喻是指一种隐藏在语言表面之下的意义。

这种意义基于文化的共识和经验,与语言本身无关。

因此,如果不了解文化背景,很难理解这种隐喻的意义。

文化隐喻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一种文化信息的传递方式。

例如,“中国人的脾气很硬”,这句话中的“硬”指的不是睡觉时的硬度,而是形容中国人坚强固执的性格。

因此,如果译者没有了解中国文化,就很难明白这句话的真正意义。

二、文化隐喻的特点1. 语言的隐晦性文化隐喻通常存在于语言表面下,需要通过一些其他的信息才能够理解。

因此,识别文化隐喻需要译者有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识,才能够将信息从原文传递到译文。

2. 环境的依赖性文化隐喻的意义需要依赖于特定的文化背景信息,并且往往只有在特定的环境下才有意义。

例如,“兔子不吃窝边草”这个隐喻,只有在中国文化背景下才有意义,因为在中国,窝边草往往被认为是比较干燥、凋落的草,不适合兔子食用。

然而,在其他文化背景中,窝边草可能被认为是优质的食品来源,这个隐喻就没有了意义。

3. 文化的多样性不同文化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此相同的隐喻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可能有不同的解释。

例如,“红色”的意义在中国和西方文化中就截然不同。

在中国,红色代表吉利和红姑娘,是一个吉祥的颜色;而在西方文化中,红色通常代表危险、暴力和火。

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识别文化隐喻需要结合具体的背景情境。

三、文化隐喻的识别与运用汉英翻译中的文化隐喻对于翻译者来说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因为隐喻往往是词句背后的核心意义。

在翻译过程中,识别并运用文化隐喻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 了解文化背景文化隐喻的识别需要译者熟悉原文所处的文化背景信息。

英语隐喻辨认及其翻译

英语隐喻辨认及其翻译

英语隐喻辨认及其翻译
摘要:
1.引言
2.英语隐喻的定义和分类
3.英语隐喻的辨认方法
4.英语隐喻的翻译策略
5.结论
正文:
1.引言
隐喻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广泛应用于各种语言表达中。

在英语中,隐喻的使用不仅丰富了语言的表达方式,还增加了语言的韵味和深度。

然而,由于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的差异,英语隐喻的理解和翻译对于非英语母语者来说往往具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研究英语隐喻的辨认及其翻译方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2.英语隐喻的定义和分类
隐喻是一种通过将一个事物或概念与另一个事物或概念相联系来表达意义的修辞手法。

在英语中,隐喻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如比喻、借代、象征等。

比喻是通过将一个事物与另一个具有相似性的事物相联系来表达意义;借代则是通过将一个事物的代表物与该事物相联系来表达意义;象征则是通过将一个事物或概念与另一个具有深层次联系的事物或概念相联系来表达意义。

3.英语隐喻的辨认方法
要准确辨认英语隐喻,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要了解英语隐喻的常见类型和结构特点;其次,要熟悉英语隐喻的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以便在理解隐喻时能够准确把握其内涵;最后,要通过大量的阅读实践,提高对英语隐喻的敏感度和识别能力。

4.英语隐喻的翻译策略
在翻译英语隐喻时,需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首先,要准确理解隐喻的原意,避免误解;其次,要尽量保持原文的修辞效果,使译文具有一定的韵味和深度;最后,要考虑到目标语言读者的理解和接受能力,适当采用意译、借译等翻译方法,使译文更加符合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

5.结论
英语隐喻的辨认及其翻译是英语教学和翻译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

隐喻翻译研究综述

隐喻翻译研究综述

隐喻翻译研究综述隐喻指的是隐含暗示的含义,在日常使用中非常常见,而在翻译中也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其翻译有着重要的起点和角色。

本文尝试从定义、特点、翻译原则、传达方式等多个方面进行深入探讨,以期能够对隐喻翻译有更深刻的认识。

一、隐喻的定义隐喻可以被定义为一种隐含暗示的词语和概念,它可以在一句话中起到更加生动形象的作用,使表达更加有力。

隐喻在浅显的外表下,暗含着某种象征意义,例如把女人形容为“玫瑰”,就把女子的美丽和娇艳含蓄地表达出来了。

因此,隐喻的概念被认为是隐性的,是对外部世界的抽象思维。

二、隐喻的特点隐喻有着特定的特点,包括非直接性、抽象性、多样性和复杂性。

首先,隐喻有着非直接的表现能力,因为它的意义不会直接表达出来,通常需要读者去推断。

其次,隐喻有着抽象的特性,它可以把抽象的概念形象化,使人们更容易理解。

此外,隐喻有着多样性,它可以采用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如比喻、联想、引用等,以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

最后,隐喻也有着复杂性,它不仅可以表达一个概念,而且可以表达复杂的意义。

三、隐喻翻译的原则隐喻翻译也有着一定的原则,最基本的原则是遵循原意的原则,即了解原文的隐喻意义,并在译文中尽量还原原文的意思,同时遵循译语文化的特点,以免形成文化冲突。

另外,也要尊重源文意义,不要改变文字的意思或含义,以免丢失源语的气氛。

此外,隐喻翻译也要有趣,尽量使译文有趣耐读,而不要翻译成冷板板的白话文。

最后,隐喻的翻译应该是合理的,翻译完必须要能够被读者理解,而不是空洞的语句。

四、传达隐喻的方法传达隐喻的方法有很多,可以按照语言的不同而进行分类。

最常用的方法是比喻,它是把一个抽象的概念用一种具体的形象概括出来,例如“人民就是财富的源泉”,用“源泉”比喻“人民”,表达了人民是财富的来源。

另外,还可以使用联想的方法,把一个抽象的概念用一种联想的方式表达出来,比如“精神长存”,即把长期的精神联想到“长存”来表达出来。

五、结论隐喻在日常使用中非常常见,而在翻译中也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其翻译有着重要的起点和角色。

外语文学作品的隐喻性如何在翻译中传达

外语文学作品的隐喻性如何在翻译中传达

外语文学作品的隐喻性如何在翻译中传达在文学的广袤天地中,外语文学作品犹如璀璨星辰,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而隐喻作为外语文学作品中常见且重要的表达手法,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情感色彩和深层意义。

然而,将外语文学作品中的隐喻准确而生动地翻译出来,并非易事。

这不仅需要译者具备深厚的语言功底,还需要对源语和目标语文化有深入的理解,以及敏锐的文学感知力。

隐喻,从本质上讲,是一种通过类比或象征来暗示而非直接陈述的表达方式。

它不是简单的词汇组合,而是一种思维方式和认知手段。

在外语文学作品中,隐喻常常被用来营造氛围、塑造人物、推动情节发展以及传达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例如,在莎士比亚的作品中,“世界是一个舞台”这样的隐喻,生动地展现了人生如戏的观点。

那么,如何在翻译中传达外语文学作品的隐喻性呢?首先,译者需要深入理解原文中的隐喻。

这意味着译者要挖掘隐喻背后的文化背景、历史渊源和作者的创作意图。

以《老人与海》为例,其中“大海既仁慈又残酷”这一隐喻,如果译者不了解海洋在西方文化中的象征意义以及作者海明威通过这一隐喻想要表达的人与自然的复杂关系,就很难准确传达其内涵。

理解隐喻之后,译者面临的挑战是在目标语中找到恰当的表达方式。

这可能需要译者运用各种翻译策略。

直译是一种常见的方法,当源语和目标语中的隐喻具有相似的文化内涵和表达方式时,直译能够最大程度地保留原文的隐喻形象。

比如,“A stitch in time saves nine” 直译为“及时一针省九针”,在中文中也能被理解和接受。

然而,并非所有的隐喻都能直接直译。

在某些情况下,意译可能是更好的选择。

当源语中的隐喻在目标语文化中没有对应的表达方式或者会引起误解时,译者需要根据隐喻的含义进行解释性翻译。

比如,将“as strong as a horse”译为“力大如牛”,因为在中文文化中,牛常被用来形容力量强大。

除了直译和意译,译者还可以采用加注的方法来传达隐喻。

通过在译文后添加注释,向读者解释隐喻的文化背景和深层含义,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

英汉互译中的认知隐喻翻译探究

英汉互译中的认知隐喻翻译探究

英汉互译中的认知隐喻翻译探究作者:唐楠来源:《文教资料》2018年第30期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世界各国文化语言的交流日益频繁,英汉语言的认知隐喻翻译逐渐引起了人们的重视。

基于此,本文针对翻译与隐喻的联系进行分析,并针对隐喻、隐喻翻译及认知隐喻翻译的概念实质进行阐述,提出映射对等翻译、隐喻概念域归化映射翻译、隐喻概念域映射移植翻译等形式的选择方式,希望可以方便人们的理解。

关键词:英汉互译认知隐喻翻译解释性在英汉互译翻译的过程中,翻译与隐喻具有高度相似性,隐喻化的翻译过程是解释性和创新性的统一。

但是目前,部分人对于英汉互译中的认知隐喻翻译的认识不够充分,具体的翻译方法还存在一些问题,相关的理论研究还不够成熟,本文针对英汉互译中的认知隐喻翻译的研究分析是很有现实意义的。

一、翻译与隐喻的联系简单说,翻译者语言翻译的过程是一种跨域映射活动。

具体来说,就是把译者所阅读的原语文本通过隐喻化的活动进而产生译入语文本的过程。

要进一步了解翻译与隐喻的联系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展开:(一)翻译与隐喻具有高度相似性隐喻是从始源域到目标域的跨域映射,其本质是一种事物对另一种事物的理解和体验。

在进行语言翻译的过程中,如果翻译者发现始源域的某些实体与目标域的实体蕴涵存在不一致的现象时,翻译者就要进行要始源域本体与目标域喻体之间相似性及联想性的分析,在此过程中就可以看出翻译活动的隐喻本质特征与功能。

从本质特征的方面来看,二者的本质上都是解释性的,语言的翻译者不管是如何处理翻译中所遇到的问题,其实质上都会与原作有所差别。

大体上来看,翻译就是凭借翻译者的经历及经验对文化现象及异域风情的理解。

从基本功能的方面来看,隐喻是通过某一经历来进行另一经历的理解,可以通过原有孤立相似性进行隐喻,也可以创新相似性。

“翻译是人类用某一语言社团的经验来说明或理解另一语言社团的经验的一种认知活动”。

在翻译过程中,可以输入新的文化或非文化的知识。

例如,外国人从我国学到的四大发明、饺子、武术、天人合一理念等文化知识,我们从国外所学到的科学技术等。

翻译研究:谈隐喻的隐喻意象与认知性质及其翻译

翻译研究:谈隐喻的隐喻意象与认知性质及其翻译

谈隐喻的隐喻意象与认知性质及其翻译1. 引言在传统的研究中,隐喻只是一个文学工具和修辞方式,即打比方,只被广义地用于指代形象化表达。

结构主义语言学更是将隐喻视为一种边缘现象。

在后来的认知语言学理论中,隐喻成为一个核心部分。

隐喻不再被当作对语言能力的选择规则的违反,而是变成了通过更基本、简单和具体的事物来表达复杂和抽象事物的一个非常基本的方式。

隐喻不再是一个多余的装饰品。

在任何语言中,隐喻本身即是一部分意义。

若将其转述必然会损失意义。

这种属性决定了隐喻意义翻译的必要性。

自从认知语言学将隐喻理解为一种基本的认知过程和结构,隐喻就开始成为语言的普遍原则,也是建构经验的基本模式。

这一认知研究中的核心问题对隐喻意象的理解和翻译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2. 隐喻翻译正因为隐喻在语言中无处不在,认知语言学家才认为它们是赖以生存的东西。

在纽马克看来,文本翻译的中心问题是翻译方法的选择,而其中最重要的具体问题是隐喻的翻译。

由此可以看出隐喻翻译的重要性。

2.1隐喻的可译性隐喻带有高度的文化特性和美学效果。

它的主要功能是使读者感到惊讶。

翻译隐喻时,如果不能保留出人意料的效果,或某些文化因素阻碍了效果的传达,那么该隐喻翻译是不成功的。

认知语言学认为,源语和目的语在认知过程的相似及重合程度决定了隐喻的可译性。

隐喻传达的信息量越小,结构越简单,源语和目的语的映射一致时,该隐喻就越容易翻译。

反之亦然。

2.2隐喻翻译的分类隐喻在不同语言的表达形式上存在差异。

名词或成语式短语在汉语隐喻里最为常见,而很少为动词。

在英语中,最常用的隐喻表达形式仍然是名词。

但动词表达的隐喻却常见的多。

按照活性和强度,隐喻可分为死隐喻,创新隐喻和处于两者之间的库存隐喻。

这三类是最易于辨别的,也被认为是在"翻译分析方面仍然最实用和最全面的描述"。

下面将集中于隐喻翻译这一方面逐一分析这三类隐喻。

2.2.1死隐喻翻译死隐喻是失去了意象的隐喻,通常不会被人们注意。

翻译的认知隐喻观概要

翻译的认知隐喻观概要

2006年第6期总第207期外语与外语教学ForeignLanguagesandTheirTeaching2006,№6Serial№207翻译的认知隐喻观张蓊荟(南开大学外国语学院,天津300071)摘要:针对文化翻译观对解码编码过程研究的不足,本文作者提出,翻译是一种受文化制约的、创造性的、解释性的隐喻化过程。

译者致力于满足受众的种种期盼。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所从事的是一种隐喻化的跨域映射活动。

译者产出译本的隐喻化活动具有解释性和创新性。

关键词:认知;隐喻;原型;文化Abstract:Tomakeupfortheinsufficientresearchoftheencodinganddecodingprocessinthecul turalturn,theauthorofthepaperproposesthattranslationisaculture-bound,creative,interpretativeandmetaphoricalprocess,inwhichthetranslatordevotesgreate ffortsto meetingreaders’expecta2tions.Intranslationprocess,whatthetranslatordoesisakind ofmetaphoricalmappingactivityacrossdomains.Thetranslatedtextthusproducedisin2terpre tativeandcreativeinnature.KeyWords:cognition;metaphor;prototype;culture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2006-1.引言英国著名翻译理论家苏珊・巴斯奈特(Susan(TranslationStudies再版专著《翻译研究》,,并5个方面。

第一,这种翻译思想的提出具有开拓性,标志着翻译研究迈向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从认知角度谈科技英语中的隐喻翻译方法.doc

从认知角度谈科技英语中的隐喻翻译方法.doc

从认知角度谈科技英语中的隐喻翻译方法摘要隐喻在科技英语中比较常见,翻译中应注意考虑隐喻能否保全、喻体形象如何传达、修辞格如何表现、如何保留喻义等.因此,对能够通过隐喻概念域的对等映射在目的语中实现从意义到形式与原语对接的,可采用直译方法;对不能把原语中的喻体直接转移到目的语的,若能做到概念域在目的语中的归化映射,可采用意译方法;对原语隐喻中所含概念域在目的语中既不能对等映射又不能归化映射的,只能采取译喻义的办法.ﻭ关键词隐喻;认知;概念域;映射ﻭ一、隐喻的认知性ﻭ隐喻是指将两种不同概念的事物通过含蓄、映射或婉转的表达方式达到形象比喻的言语行为,是“人类将其某一领域的经验用来说明或理解另一类领域的经验的认知活动"。

隐喻的认知理论认为,人的思维的基本特征就是隐喻的,而且“所有的语言都具有隐喻性”。

隐喻“不只是存在于语言之中,它还存在于人们的思想和行动之中,存在于人们生活的每一个方面"。

认知是隐喻的基础.隐喻的精炼、新奇、间接和婉转等特点均为增加语言的修辞效果提供了可能.在翻译中。

隐喻的理解与应用是建立在原语与目的语读者之间共享概念的基础上的。

也就是说他们必须对喻体有共同的认知,因为隐喻的本质就是用一种事物理解和体验另一种事物。

现代隐喻学认为:隐喻不仅是语言现象。

而且是一种思维方式,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工具,是人类生存和认知的基本方式之一。

隐喻植根于语言、思维和文化中,它利用人们熟知的事物类比陌生的事物,以达到认识新事物的目的.理查兹在定义隐喻时提出:要决定某词是否用作了隐喻,可以通过确定它是否提供了一个本体和一个喻体并共同作用,从而产生了一种包容性的意义.因此.隐喻的构成有3个要件:主体、喻体和喻义。

主体指喻体所依附的对象,喻体指用于比喻形象主体的术语,喻义指主体与喻体之间所共有的相似之处.一般情况下,隐喻中的喻体是人们较为熟悉的事物。

隐喻的理解过程通常是将喻体的特征映射到本体上,以喻体与本体之间的相似性作为意义转移的基础。

隐喻翻译的认知过程——以俗语为例

隐喻翻译的认知过程——以俗语为例

m a p p i n g c o n d i t i o n )与 D M C( d i f e r e n t m a p p i n g c o n d i t i o n )—— 即相似 映 射 与不 同映射 。根据相似映射与不同映射的观点 ,俗语 翻译 的映射过程 可分为三种形式 : 1 .相似映射 :s L和 T L 同为俗语 相 同映射情景的俗语翻译认知过程如图 2 .所示 :
引言
S n e l l—Ho r n b y( 1 9 8 8 / 1 9 9 5:3 1 )根据原型理论总结 了三条翻译 策 略 :( 1 ) ,译者必须从 s L( 原语 ) 中找到 S L原型 ;( 2 ) 译者必须知道 ( 或找到 )相应的 T L(目标语 )原 型; ( 3 )译 者必须 用 T L原 型重建 s L 。翻译 原型论 ( 杨炳钧 , 2 0 0 4 )认为翻译就是寻找原文在译 文中的最 佳原型样例 ,以上的三个过程 中,最后一个 过程就是译 者在 s L的基 础 上选取 T L中的最佳样例作为译 文 ,以达 到 s L和 T L的原 型对等 。译 者 为重建 S L原 型而在 T L中寻求相应的原型这 一过程就 是从 s L原型映射 到T L原 型 的 一 个 认 知 过 程 。 映射一词 同时来 自于认知语言学的概念 隐喻的定义中 ,概念 隐喻 理 论 ( L a k o f f ,1 9 9 3 )认为 隐喻是源域 ( s o u r c e d o ma i n ) 和 目标域 ( t a r g e t d o m in a ) 两个概 念域之 间系统 而又稳定的关 系 ,概念域 ( c o n c e p t u a l d o . ma i n )是隐喻理解和生成的基本单位 ,其最基本 内容 是两概念域 即源 域 和 目标域之间的映射 ,也就是从一个 比较熟悉而又易于理解的源域 映射 到一个不熟悉 的、较难理解 的 目标 域。与此相 同地 ,翻译就 是 s L 原 型 与T L原型之间的映射 过程 ,并 且在这 一过程 中形 成一个 原 型的对 等 , S L和 T L的原型是 翻译理解 和生成 的基本单 位,而原 型对等就 是 s L和 T L之间系统而又稳定的关系。 二 . 隐喻 翻 译 的 认 知 过 程 概念 隐喻 中源域与 目标域之间的映射不 同于翻译过程中 s L和 1 1 L之 间的映射 ,翻译过程 中的映射则是 s L 和T L 各 自在译者的认 知系统中形 成各 自的原型样例 ,然后再基于 s L原型样例对 , nJ 原型样例进行选取 并 进行两个 原型 的对接 ,以达成原型 的对等 。s L原型 、T L原型和 原型对 等 的 关 系 如下 :

翻译中的隐喻性认知

翻译中的隐喻性认知

翻译中的隐喻性认知
谢之君
【期刊名称】《上海翻译》
【年(卷),期】2001(0)3
【摘要】翻译不仅是语言形式的转换 ,更是译者积极的思维认知活动。

研究翻译思维有助于更深刻地理解和认识翻译过程、翻译理论、翻译方法等。

本文试图用认知隐喻理论对翻译思维进行探索性研究 ,为翻译思维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总页数】6页(P1-6)
【关键词】翻译思维;隐喻;认知
【作者】谢之君
【作者单位】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059
【相关文献】
1.翻译学中语言的认知机制与创新——评《认知翻译学探索:创造性翻译的认知路径与认知制约》 [J], 秦恺
2.认知隐喻视角下的宋词隐喻显性翻译——以宋词中梧桐意象翻译为例 [J], 赵振华
3.政治性话语中概念隐喻的认知模式及翻译策略--以李克强总理在记者招待会上发言的中英文版本为例 [J], 王志宏
4.翻译中的隐喻性认知解读 [J], 李向勤;朱和平
5.认知翻译学视阈中的隐喻翻译过程与翻译策略 [J], 卢植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科技翻译ShanghaiJournalofTranslatorsforScienceandTechnology2001No.3翻译中的隐喻性认知谢之君(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上海200436)[摘要]翻译不仅是语言形式的转换,更是译者积极的思维认知活动。

研究翻译思维有助于更深刻地理解和认识翻译过程、翻译理论、翻译方法等。

,为翻译思维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关键词]翻译思维;隐喻;认知[中图分类号]HA]100026141(2001)03200012061难点之一就是人类的基本思维方式的确定以及和思维与语言的关系问题。

本文试图运用西方隐喻性认知的理论,进行翻译思维过程的初步探讨。

2认知隐喻的基本观点及运作机制2.1基本观点翻译从表面上看就是在两种不同的语言体系之间进行形式转换,而在形式转换的背后,却存在着极其复杂的认知活动。

这项活动是通过认知主体即译者自身来完成的。

翻译以语言为载体,而语言符号又是思维的载体。

符号转换是外在的、表面的;思维转换是内在的,深层的。

翻译过程简单来说可归纳为原语的理解和目的语的表达。

原语符号是固定的、不可变更的言语组合,所以,理解是认知主体通过原语的言语符号逆向还原其表征对象(包括所指、情感等意义);目的语则先是以其体系性存在于译者的大脑中,在原语表征对象的制约下作适当调节选择后化为具体言语符号,结果是不稳定的、可变的,所以,直接表达的不再是原语符号,而是认知主体在理解思维过程中所获得的所指意义和相关信息。

这是一个翻译过程,也是一个认知的过程。

在任何一个环节上,翻译主体的认知能力和思维取向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揭示翻译规律,确立翻译标准,评判翻译优劣,我们很有必要将研究的目光转向翻译主体认知思维规律上来。

然而,揭示翻译思维规律并非易事。

其中七十年代以来,隐喻一直是西方语言学家、哲学家和心理学家的热门话题,至今方兴未艾。

虽然在语言层面隐喻与非隐喻的划分上以及研究的目的、途径上,学者见仁见智,有所不同,但在隐喻的认知功能上基本取得了共识(参见Riceour,1975;GLakoff,andMJohnson.,1980;GLakoff,1989;EMacComac,1985,1989;MB lack,1962;BIndurkhya,1992;IvaKittay,1987;Richards&C.K,Orgden.1923;.CIE学Sweetser,1995;R.RVerbrugge,1980)。

者们认为隐喻不但是一种修辞方式,更重要的是人类认知世界的一种基本方式,“语言在本质上是隐喻式的”,因为“人类思维的基本方式是隐喻式的”。

莱考夫在研究了人类一般语言的概念系统后认为“隐喻普遍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不但存在于语言中,而且存在于我们的思想和行为中。

我们赖以思维和行动的一般概念系统,从根本上讲是隐喻式[收稿日期]2001203206[作者简介]谢之君(1956-),男,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英语系主任,研究方向:认知语言学。

・1・© 1994-200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GLakoffandMJohnson,1980P1)。

的。

”韩礼德研究了语言的功能后认为“语言很可能在产生之初就具有隐喻的内在本性。

”(Halliday,1985,P.327)。

“隐喻的研究结论使我们对许多问题进行重新思考”(GLakoff,1992)常规方式用于其描写的概念叫媒介,媒介不但包括描写中提及的概念,还包括其它相关概念。

隐喻的媒介总是由话语的形式表现出来,对象可能在话语描写中明显地体现出来,也可能由上下文语境提供,或根本不体现出来。

在确立描写对象时,。

非常规解释以媒介概念与对象之间的相似性为基础。

如果不能取得解释,其表述被认为是怪异的,或不可思议的。

一个表述是否被认为是隐喻性的因人而异,是主观的。

这有两个原因。

一是一个人认为一个词是否是常规的是一种主观行为:A认为是常规的,B则可能认为是隐喻的;二是每个人的想象力不同,将“怪异的”东西赋予意义的能力也不同,对一个人来说是怪异的,对另一个人可能是寓意深刻的隐喻。

下面是一般隐喻关系的图示:学者们对隐喻的研究和阐释是多角度、多层面的。

包括语言的、非语言的、心理的、哲学的等等。

理论,证明,,这几个要点主要依据莱考夫(koff),布莱克(M.Black),伊德尔克耶(BInddurkhya)的隐喻理论观点,因为笔者认为他们的观点鲜明,论述深刻,更具说服力和可操作性。

其中主要有:1)隐喻是一种投射转换的机制,投射转换在媒介概念网络(sourceconceptualnet2work)和对象域(targetdomain)之间进行;2)转换的目的是认知和创造,因此,隐喻机制是一个认知机制,也是一个创造机制;3)隐喻有常规与非常规之分,但常规的也是隐喻化后的结果,其结果经过长期使用而使人觉得他们好像不再是隐喻;4)概念化(con2ceptualization)也即范畴化(categorization),范畴化是以家族相似性(familyresemblance)或原型方式(prototypicalmode)运行的;5)隐喻以相似性认知为其基实际上,隐喻投射在不同层次的成分间进行1。

图中用“概念网络”取代“概念”,是因为范畴化理论认为,每一个概念都不是单一的、孤立的,而是呈网络状的相关概念的链接。

一个概念的提及,会激起相关概念,如提及“鸟”会联想到各种各样的鸟,提及“下雨”会联想到“落泪”。

所解释的对象之所以称为“对象域”是因为它是一个具体的客体或想象的经验,它具有一个不变的自主结构,无论我们怎么去描写或解释。

由于对象域抽象程度低,因此处于础,所谓相似性就是认知主体在事物之间所发现的共有特征或同位形素(isomorphism)。

共有特征相似性有感知层(perceptive)的,也有认知层(cognitive)的。

理论上讲,任何事物之间都有潜在的共有特征;其发现程序是隐喻认知的一个重要环节。

7)隐喻认知是人类有目的的行为,受个体、环境、文化的制约,体现了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2.2隐喻关系隐喻是用非常规概念对客体或事件的描写。

被描写的客体或事件被称为对象,不能用・2・© 1994-200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概念结构之下。

对象概念网络被提及会激发或唤起对象域的意象,同样,媒介概念网络也会唤起一种意象,我们将后者称为媒介域。

由媒介概念网络和对象域之间通过相似性投射过程而实现的认知关系就是隐喻关系,简称为隐喻。

3翻译中的隐喻认知体现隐喻理论所描述的思维方式,同样适于知。

,。

翻译作为一种双语转换势必涉及到两种语言和思维的隐喻性对应与冲突。

3.1对象域的认知译者认知主体首先要面对原语符号,而这个符号是以隐喻方式生成的具有特定的媒介域或对象域,认知主体必须对此进行确认。

确认过程也是理解过程。

因为二者都是自主结构,认知主体必须寻求语符的常规所指和隐喻所指。

常规关系所指一般通过字典意义可获得,隐喻关系则通过认知主体对语境、文化、意图等的认知。

这是一个原语思维过程。

理解的成败的标准是译者所确立的对象域是否与原语对象域相符。

即译者头脑中是否在看到原语词语时激起了原作所应有的意象、情感和相应知识等。

这里关键的问题是不能以母语所形成的概念网络进行投射以确认对象域。

常见的错误是原语符号的概念网络激起某个母语符号的概念网络,并将二者完全对应起来,而想当然地认为其所描写的对象域也是相同的,因而形成错误的理解。

将英语“译作“牛奶路”是典型一例。

milkway”对象域的确认是十分重要的环节,也是容易出问题的环节。

因为真正意义上的对象域是原作者头脑中形成的,是原作者期望用所选概念网络(语码)能够转达出来的。

译者1在解码过程中需要具备相关的语言能力和背境文化知识。

况且,对象域并不限于客观具体事物结构,也可能是一种情感,一种知识,一种美感,一个意念、一个形态、一个抽象结构等。

而这些类型的对象域在原语中的隐喻化过程中(即用什么概念网络投射)更多地带有民族的特点,对象域一旦,,“翻译”令人(translating)已经开始:在这遗憾的“变异”一环节上往往已经打上认知主体的主观烙印。

另外,在此,翻译者的任务是复原其对象域这个自主结构。

“戴着镣铐跳舞”这句话表达了翻译中的束缚与创造的关系。

从隐喻认知角度可以看出,束缚存在两个方面,一是对象域的确认受原语概念网络束缚,一是目的语受认知主体确认的对象域的束缚。

3.2常规与非常规关系的认知从上图中可以看出,对一个对象域的描写,既可以用常规概念网络投射到对象域,也可以用非常规方式。

实际上,常规关系中也有隐喻关系,只不过经过长期使用而成为一种(枯隐喻)常规认知关系,即“deadmetaphor”这一点在西方隐喻理论中多有证明,因为“语言很可能在产生之初就具有隐喻的内在本性。

”这就意味着,在英语民族认为是常规的,在译者认知中却可能仍然是隐喻的。

但这种语言产生之初的隐喻式关系却并不为其所知。

翻译中大量“望文生义”错误由此产生。

隐喻理论认为,任何常规关系结构都有一个创造过程;语言体系是人类隐喻化思维创造的结构体系(Liceour,1975)。

在它形成之后,其与所指的客体建立的就是常规所指关系。

这种常规关系在形式上存在于语言中,在认知上存在于语言使用者的头脑中,是本认知与感觉信息集合之间、认知与认知层之间等。

Indurkya(1992)认为,这些层次包括客体与感知层之间、・3・© 1994-200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民族认知把握世界的模式范型(stereotype)。

常规是动态的。

操同一种语言的人由于其年龄、职业、文化水平等的差异,对哪是常规的和哪是非常规的(隐喻的)有不同的认知(Indurekya,1992)。

作两种语言对比时更是如此。

由于人类的基本生活生存方式是相同的,不同语言在宏观语言学上却是同质的,这就为语言间的可译性提供了基础。

不同语言间也可以建立常规关系,用名词等。

,。

如“银河”。

译者如不了解原语的隐milkway和喻化认知过程,这些已经在原语中常规化的语言片断便会显示出其张力(tension),需要认知主体的特殊认知理解。

一个语言体系中的俗语、习语、典故等本来具有生动、鲜明、稳定、常用和口语化特点,但由于其喻化具有二级性或后生成性而往往成为译者面临的认知课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