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见欢》《夜雨寄北》中考古诗词鉴赏专项训练附答案

合集下载

初三语文词试题答案及解析

初三语文词试题答案及解析

初三语文词试题答案及解析1.阅读《相见欢》,完成后面小题。

(3分)相见欢李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1】这首词上阙描绘出一幅怎样的景象?(1分)【答案】深秋月夜清冷幽寂的景色。

【解析】根据所描写画面,概括出即可。

注意表达的情感。

【考点】鉴赏诗歌的语言。

【2】词人是如何表现离愁的?请对画线部分作简要赏析。

【答案】“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以丝麻比喻离愁,将诗人无法排遣的离愁表现的具体形象。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赏析能力,根据感情的表达,作者表达的是离愁别绪,作者采用了比喻的修辞,以丝麻比喻离愁,把抽象的化为形象的。

【考点】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2.古诗文阅读(共16分)卜算子咏梅陆游驿外断桥①边,寂寞开无主②,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③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④群芳妒,零落⑤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注释】①[断桥]残破的桥。

②[无主]无人过问。

③[更著]又遭受。

著,同“着”,遭受的意思。

④[一任]任凭。

⑤[零落]凋谢。

【背景资料】陆游,字务观,号放翁,一生志在恢复中原,但却受人排挤,晚年隐居山阴,始终保持昂扬的爱国热情,是南宋杰出的爱国诗人,此词可以看成他的身世的缩影。

【1】词的上阕通过驿站.断桥.黄昏.风雨等意象,营造了的意境。

下阕则写出了梅花 . 的品质。

(3分)【答案】落寞凄清;高洁.坚贞(不慕名利.傲立风雪)考点:鉴赏诗歌的形象。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解析】把握诗歌内容,就是要把握诗歌的意象和意境,是要求学生把握诗意以及基本表情达意的方式等,是诗鉴赏的重要考点之一。

解答时就要紧扣“情”或“景”,仔细体味诗中的意象,借助联想和想象把握诗歌所抒发的情感。

一般答题方法是抓住诗中主要景物再现画面,从而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感。

此处上阕写出落寞意境,下阕赞美了梅花品质。

【2】“已是黄昏独自愁”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零落成泥碾作尘”中的“碾”字有何表达效果?(3分)【答案】拟人;“碾”原指将东西压碎.压平,在这里指梅花落地之后与泥土混合之后的情景。

《夜雨寄北》试题及答案

《夜雨寄北》试题及答案

《夜雨寄北》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关于《夜雨寄北》的主题思想,以下哪项描述最为准确?A. 诗歌主要表达了对远方亲人的深深思念B. 诗歌描绘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C. 诗歌反映了诗人对功名利禄的渴望D. 诗歌讲述了诗人旅途中的奇遇答案:A2. 在“君问归期未有期”这句中,“君”字所蕴含的情感色彩是什么?A. 感激B. 怀疑C. 期待D. 无奈答案:C二、填空题1. 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是一首______诗,它通过______和______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深切思念。

答案:抒情,问答,想象2. 在诗中,“______夜雨涨秋池”不仅描绘了自然景象,也隐喻了诗人内心的______。

答案:巴山,孤寂与愁绪三、实词虚词意义1. “君问归期未有期”中的“归期”是______词,在这里指的是______。

答案:实词,回家的具体日期2. “何当共剪西窗烛”中的“何当”是______词,它在句中的意义是______。

答案:疑问代词,表示询问或不确定的时间四、句子翻译1. 请将“巴山夜雨涨秋池”翻译成现代汉语,并解释这句话在诗中的象征意义。

答案:巴山地区连绵的夜雨使得秋天的池塘水位不断上升。

这句话象征着诗人内心因思念而波涛汹涌的情感。

五、内容理解概括1. 《夜雨寄北》这首诗的开头“君问归期未有期”起到了什么作用?它对全诗的情感基调有何影响?答案:这句开头设置了问答的形式,引发了读者的好奇心,同时也奠定了全诗的思念与无奈的情感基调。

六、描写手法分析1. 在“何当共剪西窗烛”这句中,诗人运用了哪种描写手法?这种手法如何增强了诗句的情感表达?答案:诗人运用了设想未来场景的描写手法。

这种手法通过设想与亲友团聚的温馨场景,与当前的孤独形成对比,增强了诗句中对未来团聚的渴望和现实中的无奈。

七、人物环境分析1. 诗中的“君”这一角色,在诗中起到了什么样的情感桥梁作用?答案:诗中的“君”代表了诗人思念的亲友,是诗人情感的寄托和交流对象。

诗歌赏析题《夜雨寄北》、《无题》、《相见欢》

诗歌赏析题《夜雨寄北》、《无题》、《相见欢》

夜雨寄北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作者简介】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字义山,号玉溪,又号樊南生,晚唐著名诗人,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

李商隐登进士第,曾任秘书省校书郎、弘农尉等职。

因卷入“牛李党争”的政治旋涡而备受排挤,一生困顿不得志。

【作品风格】李商隐的诗歌含蓄隐晦、凄婉迷离,构思新奇,风格秾丽,诗中朦胧的意象征服了一代以一代的读者。

李商隐的无题诗大多以爱情为主题,有些别有所托。

但部分诗歌(以锦瑟为代表)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

【译文】您问我的归期,但我的归期没有定,现在我是独居在巴山的旅馆里,面对不停夜雨,只见秋天的池水往上涨。

什么时候才能够与您在家中西窗下面一起剪烛长谈,又说起我独居巴山的旅馆中面对夜雨的情景。

【赏析】这首诗所寄何许人,有友人和妻子两说。

从诗中所表现出热烈的思念和缠绵的情感来看,似乎寄给妻子更为贴切。

开首点题,“君问归期未有期”,让人感到这是一首以诗代信的诗。

诗前省去一大段内容,可以猜测,此前诗人已收到妻子的来信,信中盼望丈夫早日回归故里。

诗人自然也希望能早日回家团聚。

但因各种原因,愿望一时还不能实现。

首句流露出道出离别之苦,思念之切。

次句“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诗人告诉妻子自己身居的环境和心情。

秋山夜雨,总是唤起离人的愁思,诗人用这个寄人离思的景物来表了他对妻子的无限思念。

仿佛使人想象在一个秋天的某个秋雨缠绵的夜晚,池塘涨满了水,诗人独自在屋内倚床凝思。

想着此时此刻妻子在家中的生活和心境;回忆他们从前在一起的共同生活;咀嚼着自己的孤独。

三、四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是对未来团聚时的幸福想象。

心中满腹的寂寞思念,只有寄托在将来。

那时诗人返回故乡,同妻子在西屋的窗下窃窃私语,情深意长,彻夜不眠,以致蜡烛结出了蕊花。

他们剪去蕊花,仍有叙不完的离情,言不尽重逢后的喜悦。

这首诗既描写了今日身处巴山倾听秋雨时的寂寥之苦,又想象了来日聚首之时的幸福欢乐。

李商隐《夜雨寄北》中考古诗词阅读练习及答案(三)

李商隐《夜雨寄北》中考古诗词阅读练习及答案(三)

李商隐《夜雨寄北》中考古诗词阅读练习及答案(三)二、阅读(68分)4.(6分)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夜雨寄北(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是一首羁旅思乡诗。

它的作者李商隐是晚唐诗人,和李白并称“大小李”。

B.一个“涨”字,既写出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景象,又流露出诗人愁思之深重。

C.第三、四句把当前的凄苦兑换成未来相逢的欢乐,又让未来的欢聚反衬出今夜的愁苦。

D.尾句“巴山夜雨”四字重复出现,表明作者喜欢这异乡奇景,要将它描述给亲友听。

(2)首句两个“期”字连用,有何妙处?请简要回答。

答案:【解答】(1)本题考查诗歌理解分析。

ABC.正确;D.有误,“表明作者喜欢这异乡奇景,要将它描述给亲友听”错误,尾句中的“巴山夜雨”则是虚写未来欢聚时回忆的话题,衬托了眼下的孤寂和思念之情。

故选:D(2)本题考查诗歌炼字的理解分析。

首句两个“期”字连用,第一个“期”是妻子(或友人)来信中的问话,第二个“期”是自己的回话。

妻或友人促其早归,己答叹其归期无准。

一问一答,写出了诗人思念亲友、欲归不得的愁苦。

答案:(1)D(2)首句两个“期”字,一问一答,写出了诗人思念亲友、欲归不得的愁苦。

译文:你问我何时回家,我回家的日期定不下来啊!我此时唯一能告诉你的,就是这正在盛满秋池的绵绵不尽的巴山夜雨了。

如果有那么一天,我们一齐坐在家里的西窗下,共剪烛花,相互倾诉今宵巴山夜雨中的思念之情,那该多好!。

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诗歌鉴赏题含答案(Word版)

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诗歌鉴赏题含答案(Word版)

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诗歌鉴赏题含答案(Word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练习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相见欢李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1)赏析“月如钩”中“钩”字的妙处。

(2)“剪不断,理还乱”以丝喻愁,写出了离愁怎样的特点?【答案】(1)运用比喻,形象地将残月比作玉钩,渲染孤寂凄凉的环境;“钩”谐音“勾”,勾起词人离恨,为下文直抒胸臆铺垫蓄势。

(2)“剪不断”写出离愁繁多和绵长的特点;“理还乱”写出了离愁的纷繁杂乱,难以理清的特点。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品味经锤炼的字的妙处。

“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形象地描绘出了词人登楼所见之景。

仰视天空,缺月如钩。

“如钩”运用比喻,不仅写出月形,表明时令,而且意味深长:那如钩的残月经历了无数次的阴晴圆缺,见证了人世间无数的悲欢离合,如今又勾起了词人的离愁别恨。

俯视庭院,茂密的梧桐叶已被无情的秋风扫荡殆尽,只剩下光秃秃的树干和几片残叶在秋风中瑟缩,词人不禁“寂寞”情生。

落魄的人,孤寂的心,思乡的情,亡国的恨,都被这高墙深院禁锢起来,此景此情,用一个愁字是说不完的。

(2)本题考查对古诗词句子的赏析。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用丝喻愁,新颖而别致。

用“丝”来比喻“离愁”,别有一番新意。

然而丝长可以剪断,丝乱可以整理,而那千丝万缕的“离愁”却是“剪不断,理还乱”。

这位昔日的南唐后主心中所涌动的离愁别绪,是追忆荣华富贵、故国家园、帝王江山。

如今是亡国奴、阶下囚,荣华富贵已成过眼烟云。

经受了国破家亡的痛苦折磨,这诸多的愁苦悲恨哽咽于词人的心头难以排遣。

作者尝尽了愁的滋味,而这滋味,是难以言喻、难以说完的。

故答案为:(1)运用比喻,形象地将残月比作玉钩,渲染孤寂凄凉的环境;“钩”谐音“勾”,勾起词人离恨,为下文直抒胸臆铺垫蓄势。

(2)“剪不断”写出离愁繁多和绵长的特点;“理还乱”写出了离愁的纷繁杂乱,难以理清的特点。

中考语文诗词阅读《相见欢》含答案

中考语文诗词阅读《相见欢》含答案

中考语文诗词阅读《相见欢》含答案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相见欢朱敦儒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8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上片写景,描写了夕阳、大地、长江,视野宽广,气魄宏大,苍凉沉郁。

B.下片由写景转到直言国事来抒发情感,词的格调由高亢激越变为舒缓平和。

C.“乱”字概括了中原沦丧的现实,“散”字揭露出统治阶级无心抗敌的心理。

D.最后一句词人乞求西风把自己的泪水吹到已成为战争前线的扬州,悲慨无限。

82.同是“上西楼”,两首词抒发的情感有何异同?请结合链接材料简要分析。

【链接材料】相见欢李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莫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注】李煜,南唐后主,亡国之君。

此词为其亡国后被囚宋国时所作。

【答案】81.B 82.同:国破家亡的痛惜。

异:李煜抒发了孤独、寂寞之情;朱敦儒表达了渴望早日收复失地的愿望,以及对朝廷苟且偷安、不图恢复的愤慨。

【解析】8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B.“词的格调由高亢激越变为舒缓平和”表述有误。

“中原乱,簪缨散”是对国家破败现状的悲痛陈述,比较平缓,“几时收”是问句,带着悲愤,格调逐渐高昂,“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则悲痛至极,痛苦的情感达到高峰,故词的格调由舒缓变为高亢激越;故选B。

82.本题考查诗歌情感主旨。

根据朱词的《相见欢》中“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理解可知,这首词一开始写到词人在中原沦陷,北宋的世家贵族纷纷逃散的背景下,带着浓厚的国亡家破的伤感情绪来看眼前景色的,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表达的是亡国之痛。

下片直言国事,“几时收”这是作者提出的一个无法回答的问题。

表现了作者渴望早日恢复中原,还于旧都的强烈愿望,同时也是对朝廷苟安旦夕,不图恢复的愤慨和抗议。

风悲、景悲、人悲,不禁潸然泪下。

作者要请悲风吹泪到扬州去,扬州是抗金的前线重镇,国防要地,这表现了词人对前线战事的关切。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夜雨寄北》含答案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夜雨寄北》含答案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夜雨寄北》含答案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夜雨寄北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36.请根据诗中提供的信息,用简洁的语言写出诗人“今夜”的心境。

(不超过30字)37.学校校刊进行“经典诗歌”征文活动,小亮在学习《次北固山下》和《夜雨寄北》后,准备撰写一篇读后感投稿,但他不知道选择校刊的“故乡情深”栏目还是“想象空间”栏目,请你帮他选择并结合两首诗的内容阐明理由。

【答案】36.深秋的落寞,归期无期的无奈,相见共语的期盼。

37..[示例一]应选择“故乡情深”栏目。

《次北固山下》表达了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夜雨寄北》表达了诗人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的深深思念。

两首诗都含有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因此选择“故乡情深”栏目。

[示例二]应选择“故乡情深”栏目。

《次北固山下》是实写诗人旅途之景,没有想象;《夜雨寄北》中“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是诗人对未来团聚的幸福想象,有想象存在。

两首诗的共同点在于思念故乡及亲人,因此应选择“故乡情深”栏目。

【解析】36.本题考查分析作者情感。

“君问归期未有期”一句是对写法,用写妻子来信问自己是否归,既写出妻子对自己的挂念关怀,也写出自己对妻子的殷切思念;而“未有期”的现实又让诗人产生了思乡而不得归的无奈。

“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诗人告诉妻子自己身居巴蜀的环境和孤寂凄凉的心情,秋山夜雨,总是唤起离人的愁思,诗人写出了诗人当下的孤苦凄凉寂寞,表了他对妻子的无限思念。

三、四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是对未来团聚时的幸福想象与期盼,心中满腹的寂寞思念,只有寄托在将来,那时诗人返回故乡,同妻子在西屋的窗下窃窃私语,情深意长,彻夜不眠,仍有叙不完的离情,言不尽重逢后的喜悦。

据此分析进行概括,注意字数不要超过30个字。

37.本题考查比较阅读和主旨分析。

《次北固山下》前三联写景,描绘了长江雄奇壮阔的风景。

尾联抒情,“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中,“归雁”这一意象常常代表着归乡的信息或思乡的情怀。

初中语文课内古诗词名句赏析(中考必背)

初中语文课内古诗词名句赏析(中考必背)

初中语文课内古诗词名句赏析(中考必背)1、《无题》李商隐主旨:这是一首伤感离别的爱情诗。

诗人与相爱的人难得见上一面,分别时更是难舍难分,分别后心中充满不尽的相思。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蜡烛成灰泪始干。

”以象征手法描写至死不渝的爱情,最为精彩动人。

2、《夜雨寄北》李商隐赏析: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角度:诗意:什么时候才能重逢,西窗剪烛重话巴山夜雨情景?情感:这两句诗使诗境与回环映照中更增深永情韵,融凄清与温煦默然与神往,寂寥与慰藉为一体。

3、《论诗》赵翼清代学者、诗人《瓯北诗钞》“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唯有创新,才能领时代之风骚。

4、塞下曲六首(其一) 李白唐“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这句诗使用了反衬手法。

听到有人吹起了曲子《折杨柳》,自然引人想起家乡的春色和亲人,但眼前春色全无,亲人遥遥不能相见;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将士积极能战,英勇杀敌。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用典。

斩楼兰:据考证,汉代地处西域的楼兰国经常杀死汉朝使节,傅介子出使西域,楼兰王贪他所献金帛,被他诱至帐中杀死。

这里是借用傅介子慷慨复仇的故事,表现诗人甘愿赴身疆场,为国杀敌的雄心壮志。

5、《相见欢》李煜五代时南唐后主主旨:写幽囚生活的愁苦滋味。

赏析: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角度:诗意:剪又剪不断,理了仍然还乱,是紧紧缠绕人的是离愁。

修辞:用丝缕比喻愁思,形象地展现了心头无可解脱的愁苦之情。

6、《浣溪沙》晏殊北宋词人主旨:抒写对人事的变迁、聚散无定的惆怅和对春意衰残、时光流逝的悼惜。

赏析: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角度:诗意:花儿凋谢了,忍见它伴随着残春消逝;燕子又来了,新朋还是旧友,过眼迷离。

情感:通过对易逝的春光的描写,抒发了对青春易逝的感慨。

写法:将自然现象与人的感受巧妙结合,生发出值得玩味的情趣。

语言:对仗工整,音调和谐,画面生动。

7、《龟虽寿》曹操赏析“老骥伏枥,志——,烈士——壮心——”内容:年老的千里马虽然伏在马槽上,但胸中任然有驰骋千里的豪情,有志干一翻事业的人,虽然到了晚年,但对理想的追求永不会息。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夜雨寄北》赏析练习题(含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夜雨寄北》赏析练习题(含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夜雨寄北》赏析练习题(含答案)夜雨寄北唐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翻译:您问归期,归期实难说准,巴山连夜暴雨,涨满秋池。

何时归去,共剪西窗烛花,当面诉说,巴山夜雨况味。

作者简介:李商隐,晚唐著名诗人,字义山,号玉溪(谿)生,又号樊南生。

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

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

但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

主题思想:这首诗既写出巴山倾听秋雨的寂寥之苦,又想象来日相聚之时的幸福快乐,抒发了诗人羁旅他乡对团聚的期盼之情。

重点赏析:这是一首借景寓情的抒情诗,也是一封写给妻子的回信,诗人用问答的形式,将眼前景与想象相结合,表达了游人羁旅巴山的孤寂之感和思乡之情,抒发了盼望北归团聚、共叙别情的美好心愿。

此诗最大的特点是作者运用想象,使“(魂)预飞到归家后”(《李义山诗集笺》),然后飞回归家前的羁旅之地,打了一个来回。

这个来回既包含空间的往复对照(即巴山—西窗—巴山),又体现时间的回环对比(今宵—他日—今宵),虚实相生,情景交融。

实例赏析:1.“巴山夜雨涨秋池”一句中“涨”字有何妙处?一个“涨”字既是写秋池,又写出了秋思深重,“涨秋池”岂止是滂沱的秋雨和上涨的池水?分明是作者在不眠之夜对友人(或妻子)无限思念的感情波涛。

2.赏析“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一句的妙处。

这是对未来团聚时的幸福想像。

诗人在此选取了两种情态:一个是“动态”,一个是语态“却话”。

“共剪西窗烛”具体细腻而又无限传神地描绘出一幅良宵美景图。

一个“共”字极写亲昵之情态。

而“何当”一词却又把诗人描绘的美景推向了远方,推向了虚处。

3.“秋”字作用:点明了季节,同时烘托了人物心情。

4.“何当”体现了主人公怎样的心情?体现了诗人急切的回家见妻子(或友人)的心情,突出今夜心境的郁闷、孤寂和内心的相思之苦。

2024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考点梳理及通关训练专题《夜雨寄北》(原卷版+解析版)

2024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考点梳理及通关训练专题《夜雨寄北》(原卷版+解析版)

专题05:《夜雨寄北》2024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考点梳理及通关训练【作者简介】李商隐(约813—约858),唐代诗人。

字义山,号玉溪生、樊南生。

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

开成二年(837年)进士及第。

曾任县尉、秘书郎和东川节度使判官等职。

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被人排挤,潦倒终身。

诗歌成就很高,所作“咏史”诗多托古以讽,“无题”诗很有名。

擅长律、绝,富于文采,具有独特风格,然有用典过多,意旨隐晦之病。

有《李义山诗集》。

【创作背景】这首诗选自《玉溪生诗》卷三,是李商隐留滞巴蜀(今四川省)时寄怀长安亲友之作。

因为长安在巴蜀之北,故题作《夜雨寄北》。

这首诗所寄何许人,有友人和妻子两说。

在南宋洪迈编的《万首唐人绝句》里,这首诗的题目为《夜雨寄内》,意思是诗人寄给妻子的。

他们认为,李商隐于大中五年(851)七月赴东川节度使柳仲郢梓州幕府,而王氏是在这一年的夏秋之交病故,李商隐过了几个月才得知妻子的死讯。

现传李诗各本题作《夜雨寄北》,“北”就是北方的人,可以指妻子,也可以指朋友。

有人经过考证认为它作于作者的妻子王氏去世之后,因而不是“寄内”诗,而是写赠长安友人的。

从诗中所表现出热烈的思念和缠绵的情感来看,似乎寄给妻子更为贴切。

【作品赏析】开首点题,“君问归期未有期”,让人感到这是一首以诗代信的诗。

“期”字两见,而一为妻问,一为己答;妻问促其早归,己答叹其归期无准。

读者可以猜测到,此前诗人已收到妻子的来信,信中盼望丈夫早日回归故里。

诗人自然也希望能早日回家团聚。

次句“巴山夜雨涨秋池”是写诗人眼前之景。

秋山夜雨,总能唤起离人的愁思。

秋雨缠绵的夜晚,池塘涨满了水,诗人独倚床前。

想着此时此刻妻子在家中的生活和心境,回忆他们从前在一起的共同生活,咀嚼着雨夜的孤独。

那已经跃然纸上的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便与夜雨交织,绵绵密密,淅淅沥沥,弥漫于巴山的夜空。

三、四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诗人从眼前之景生发开去,驰骋想象,另辟新境,展开对未来团聚幸福时刻的想象,字字如从肺腑中自然流出。

《夜雨寄北》鉴赏练习(解析版)

《夜雨寄北》鉴赏练习(解析版)

《夜雨寄北》鉴赏练习一、选择题1.下面对李商隐的《夜雨寄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句“君问归期未有期”,一问一答,先停顿,后转折,跌宕有致,极富表现力。

B.第二句,“涨”既写出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景象,又流露出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从而衬托出诗人深重绵绵的愁思。

C.作为唐代绝句,诗中“期”字和“巴山夜雨”重复出现,实有累赘之感。

D.全诗跨越时空,把今日的此时此地此情此景和他日的彼时彼地彼情彼景交织起来写,艺术构思极为巧妙。

【答案】C【详解】C. 近体诗,一般是要避免字面重复的,这首诗却有意打破常规,“期”字的两见,特别是“巴山夜雨”的重出,正好构成了音调与章法的回环往复之妙,恰切地表现了时间与空间回环往复的意境之美,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

故选C。

2.下列对《夜雨寄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问归期”而“未有期”,其中包含着太多的苦涩与无奈。

B.第二句写诗人在巴蜀羁旅中,在“夜雨涨秋池”的环境中,更感到孤独凄凉,但也不乏与世无争的“自得之乐”。

C.第三、四句笔锋一转,想象回家团聚后剪烛西窗、共话今宵的情景,时空交错,虚实相生,把眼前的凄苦兑换成未来团聚的欢乐,也在未来的欢乐中注入被时间过滤了的“昔日”之苦。

D.这首诗语言朴素自然,即兴写来,道出了刹那间情感的曲折变化。

【答案】B【详解】B.“巴山夜雨涨秋池”意为:今晚巴山下着大雨,雨水已涨满秋池。

诗人远离家乡与亲人,又逢秋雨缠绵,心中因为思乡而生发的愁苦自然就又浓了几分,更感孤独与凄凉。

本项中的“自得其乐”属无中生有。

故选B。

3.下列对《夜雨寄北》这首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问归期”但又“未有期”,其中包含着太多的苦涩与无奈。

B.诗人在巴蜀羁旅中,在秋雨绵绵之夜,倍感孤独与凄凉。

C.三、四句写诗人与久别重逢的亲人彻夜畅谈的欢聚场面。

D.这首诗语言朴素自然,即兴写来,道出作者刹那间情感的变化。

【答案】3.C【分析】3.考查对诗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备战中考语文 诗歌鉴赏 综合题含答案

备战中考语文 诗歌鉴赏 综合题含答案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夜雨寄北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简析诗中“涨”字的妙处。

2.请简要分析“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两句诗的作用。

【答案】1.示例:“涨”既写出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景象,又流露出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从而衬托出诗人深重绵绵的愁思。

“涨”字一词,用词准确,富于动态感。

(言之有理即可)2.这两句想象两人相聚后畅谈的景象,以相见的欢乐来衬托自己思念的寂寞,把思念的深情转化为重聚的希冀,更显得思念情深。

(言之有理即可)【解析】1.本题考查诗歌语言的赏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意思:你问我何时回家,我回家的日期定不下来啊!我此时唯一能告诉你的,就是这正在盛满秋池的绵绵不尽的巴山夜雨了。

“涨”既写出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最象,又流露出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从而衬托出诗人深重绵绵的愁思。

2.本题考查赏析作者感情。

诗歌的情感表达主要体现在两个“巴山夜雨”中,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诗人告诉妻子自己身居的环境和心情。

秋山夜雨,总是唤起离人的愁思,诗人用这个寄人离思的景物来表了他对妻子的无限思念。

三、四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是对未来团聚时的幸福想象。

心中满腹的寂寞思念,只有寄托在将来。

那时诗人返回故乡,同妻子在西屋的窗下窃窃私语,情深意长,彻夜不眠,仍有叙不完的离情,言不尽重逢后的喜悦。

2.阅读《望岳》,回答小题。

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作者由望岳生情,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人的蓬勃朝气。

远望即抑制不住自己内心的激动和惊叹之情,用“夫”字引发慨叹,以距离之远来烘托①_____。

接着细望泰山内心不断惊呼,情感为之荡漾。

自然悬引出登上泰山的决心,以表达自己②_________(精神)。

2.《唐宋诗醇》中乾隆评本诗说:“四十字气势,欲与岱岳争雄”,作者将自己雄心与泰山的雄伟巧妙交融,请结合划线语句描绘的情境谈谈你的理解。

《夜雨寄北》中考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年级上册】

《夜雨寄北》中考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年级上册】

《夜雨寄北》中考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班级:姓名:题型:【理解性默写】【赏析选择题】【课内简答题】【原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译文】你问我回家的日期,归期难定,今晚巴山下着大雨,雨水已涨满秋池。

什么时候我们才能一起秉烛长谈,相互倾诉今宵巴山夜雨中的思念之情。

【作者】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谿生、樊南生,怀州河内(现河南省沁阳县)人,唐代诗人。

仕途上被人排挤,潦倒终生。

擅长律诗,绝句。

所作诗歌典雅华丽,形象鲜明,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尤其是他的爱情诗,最为人传诵。

主要名篇有:《登乐游原》、《无题》、《夜雨寄北》等。

与杜牧合称为“小李杜”。

【主题思想】这首诗通过归期的问询和回答,抒发诗人羁旅他乡的愁苦和对友人深切的思念。

【习题】一、理解性默写:1、盼望有朝一日与友人相聚的欢快场景,想象将来与亲友团聚、剪烛夜话的诗句是: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2、诗中蕴含宦途失意、羁旅他乡,思乡不得的抑郁愁苦之情,并把愁苦之情融入凄凉萧瑟的景色之中的诗句是: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二、赏析选择题:1、对《夜雨寄北》的理解不正确的是(D)A.君问归期未有期所含情感是无法尽快与好友相见的无奈。

B.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说自己处境的孤寂凄冷。

C.何当共剪西窗烛是指对与好友促膝深谈的深切期盼。

D.诗中最后两句是实写自己的经历。

【解析】D最后两句是想象,是虚写。

2、对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品析有误的一项是:(B)A.第一句写诗人虽日日思归,却没有准确归期,无可奈何之情跃然纸上。

B.第二句写想象景象,把已跃然纸上的愁苦交织于幻想中连绵的夜雨、涨满的秋池。

C.第三、四句超越时空,把当前的时间推移到未来,让未来的欢聚反衬出今夜的愁苦。

D.全诗期字和巴山夜雨重复出现,造成回环往复的意境,抒发了诗人羁旅他乡时思君的深情。

【解析】B第二句是真实的景象,是实写。

3、对李商隐的《夜雨寄北》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A.第一句之中两个“期”字,先停顿后转折,一问一答,一扬一抑,思念友人、欲归不得的愁苦跃然纸上。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大题培优)附答案解析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大题培优)附答案解析
2.诗歌中画线句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请结合诗歌内容进行赏析。
【答案】
1.D
2.划线句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第一句描绘了沙漠纵横交错着无边风雪的画面,对上文冰天雪地的奇寒景色作了总结;;第二句“愁云惨淡万里凝”写了天空中布满惨淡的阴云,引出诗人为友人长途跋涉而产生的担忧之情,由此自然转入下文的送别。
1.这首诗具体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请简要分析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案】
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幽静雅致、悠然自得的月夜独坐图:诗人独自坐在茂密而幽深的竹林里,优雅的弹着琴,自在的长啸,周围静无一人,唯有月光心有领会的照耀着、陪伴着诗人。
2.诗歌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的思想感情和高雅的境界,诗的前两句写诗人活动环境的清幽和诗人情趣之雅趣;后两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明月人格化,将它当知己,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澄净,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的心境。
2.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竹里馆①
王维
独坐幽篁②里,弹琴复长啸③。
深林④人不知,明月来相照⑤。
(注释)①这首诗写于王维晚年隐居蓝田辋(wǎng)川时期。竹里馆,是辋川别墅二十景之一,应当是建在竹林里的屋舍。②幽篁:幽深的竹林。③长啸:撮口而呼,这里指吟咏、歌唱。④深林:这里指“幽篁”。⑤相照:与“独坐”相应,意思是说,独坐幽篁,无人相伴,唯有明月似解人意,来相映照。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简析诗中“涨”字的妙处。
2.请简要分析“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两句诗的作用。
【答案】
1.示例:“涨”既写出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景象,又流露出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从而衬托出诗人深重绵绵的愁思。“涨”字一词,用词准确,富于动态感。(言之有理即可)

中考古诗词鉴赏题及答案集锦

中考古诗词鉴赏题及答案集锦

一、相见欢(景物景象描绘)李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问题:这首词的上片描绘出一副怎样的景色?深秋月夜庭院的清幽景色(意近即可)(景物景象描绘)二、次北固山下【唐】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问题:展开想像,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展现的画面。

答案:描绘应表现出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的景色特点,语言流畅即可。

(景物景象描绘)三、院二小松【唐】李群玉一双幽色出凡尘,数粒秋烟二尺鳞。

从此静窗闻细韵,琴声长伴读书人。

【秋烟】秋烟:比喻小松初生的枝叶。

问题: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答案:抒发了走着对二小松的爱怜、赞美之情。

(流露了作者对小松的清新脱俗的读书生活的喜爱之情。

)(情感美感揣摩)四、夜雨寄北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问题:这首诗借巴山夜雨之景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漂泊异乡,盼望归期的感伤。

(情感美感揣摩)五、晚春江晴寄友人韩宗晚日低霞绮,晴山远画眉。

青青河畔草,不是望乡时。

问题:作者描写了晚春江上所见的哪些景物?答案:落日、绮霞、远山、青草。

(意象意境体味)六、过零丁洋文天祥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问题: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在诗的颈联,诗人很巧妙地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写出了_________和_________,地名与处境融合在一起,恰到好处地表现了诗人当时的心境。

答案:形势的险恶,境况的危苦。

(意象意境体味)六、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唐】刘禹锡巴山蜀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夜雨寄北》【2021-2022七上语文期末复习古诗词鉴赏习题精编】(解析版)

《夜雨寄北》【2021-2022七上语文期末复习古诗词鉴赏习题精编】(解析版)

《夜雨寄北》-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课内古诗词专项复习(解析版)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夜雨寄北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下列对古诗相关内容和写法的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一封“家书”,“寄北”是因当时诗人在巴蜀,妻子在长安。

B.“涨”字极富动态,既写出了巴山水注入秋池的夜雨情景,又表现了诗人的愁思绵绵。

C.最后两句是虚写,它所想象的是一个与家人团聚后剪烛西窗、共话今宵的欢乐情景。

D.诗中“期”字和“巴山夜雨”重复出现,虽朴素自然,时空交错,但让人觉得累赘。

2.本诗中,“秋”字起到了哪些作用?【答案】1.D2.“秋”字不仅交代了季节,还渲染了一种孤单、悲凉的气氛,同时烘托了人物的心情。

【分析】1.D.“让人觉得累赘”表述错误,这样时空交错,虚实相生,构成了完美的意境;故选D。

2.本题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

“秋”首先交代了季节;结合背景:此诗是诗人在晚唐时期身居异乡巴蜀,写给远在长安的妻子(或友人)的一首抒情七言绝句,联系上句那已经跃然纸上的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便与夜雨交织,绵绵密密,淅淅沥沥,涨满秋池,弥漫于巴山的夜空,可知:“秋”字渲染了一种孤单、悲凉的气氛,同时烘托了人物孤独、凄凉的心情。

3.阅读下列古诗,回答以下各题。

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简析诗中“涨”字的妙处。

(2)读完这首诗后,你认为这首诗在构思上的最大特点是什么?【答案】(1)“涨”字用语准确,富于动感,又流露出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

(2)跨越时空,把当前的时间推移到未来。

虚实相生。

【解析】(1)本题考查诗歌炼字的赏析。

“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诗人告诉妻子自己身居的环境和心情,独在他乡异域的巴山,是秋天,又是深夜,又是夜雨,“涨秋池”写秋雨绵绵,把池水都涨满了。

分析“涨”字可知,诗人抓住了这一精细的而又富于生活实感的画面,调动读者的想象,似乎秋池里涨的不是秋水,而是诗人难以解脱的痛苦,既写出了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景象,又流露出羁旅之愁,从而衬托出诗人深重绵绵的愁思。

《夜雨寄北》中考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年级上册】

《夜雨寄北》中考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年级上册】

《夜雨寄北》中考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班级:姓名:题型:【理解性默写】【赏析选择题】【课内简答题】【原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译文】你问我回家的日期,归期难定,今晚巴山下着大雨,雨水已涨满秋池。

什么时候我们才能一起秉烛长谈,相互倾诉今宵巴山夜雨中的思念之情。

【作者】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谿生、樊南生,怀州河内(现河南省沁阳县)人,唐代诗人。

仕途上被人排挤,潦倒终生。

擅长律诗,绝句。

所作诗歌典雅华丽,形象鲜明,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尤其是他的爱情诗,最为人传诵。

主要名篇有:《登乐游原》、《无题》、《夜雨寄北》等。

与杜牧合称为“小李杜”。

【主题思想】这首诗通过归期的问询和回答,抒发诗人羁旅他乡的愁苦和对友人深切的思念。

【习题】一、理解性默写:1、盼望有朝一日与友人相聚的欢快场景,想象将来与亲友团聚、剪烛夜话的诗句是: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2、诗中蕴含宦途失意、羁旅他乡,思乡不得的抑郁愁苦之情,并把愁苦之情融入凄凉萧瑟的景色之中的诗句是: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二、赏析选择题:1、对《夜雨寄北》的理解不正确的是(D)A.君问归期未有期所含情感是无法尽快与好友相见的无奈。

B.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说自己处境的孤寂凄冷。

C.何当共剪西窗烛是指对与好友促膝深谈的深切期盼。

D.诗中最后两句是实写自己的经历。

【解析】D最后两句是想象,是虚写。

2、对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品析有误的一项是:(B)A.第一句写诗人虽日日思归,却没有准确归期,无可奈何之情跃然纸上。

B.第二句写想象景象,把已跃然纸上的愁苦交织于幻想中连绵的夜雨、涨满的秋池。

C.第三、四句超越时空,把当前的时间推移到未来,让未来的欢聚反衬出今夜的愁苦。

D.全诗期字和巴山夜雨重复出现,造成回环往复的意境,抒发了诗人羁旅他乡时思君的深情。

【解析】B第二句是真实的景象,是实写。

3、对李商隐的《夜雨寄北》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A.第一句之中两个“期”字,先停顿后转折,一问一答,一扬一抑,思念友人、欲归不得的愁苦跃然纸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见欢》《夜雨寄北》中考古诗词鉴赏专项训练附答案相见欢南唐后主李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1.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上阕所写的内容。

默默无言,孤孤单单,缓缓登上空空的西楼。

抬头望天,只有一弯如钩的冷月相伴。

低头望去,只见梧桐树寂寞地孤立院中,幽深的庭院,笼罩在清冷凄凉的秋色之中。

2.简析“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一句中“别是”二字的妙处。

“别是”二字极佳,表现出词人丰富的情感。

昔日唯我独尊的天子,如今成了阶下囚,备受屈辱,尝尽愁苦,内心情感极其复杂,难以表达。

3.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表达了亡国离恨的惆怅和孤独落寂的情怀。

4.对李煜《相见欢》赏析有误的一项是(B)A.起句“无言独上西楼”,绘尽孤独之状。

“无言”者,并非无语可诉,而是无人共语。

B.“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只是写出了梧桐深院的清冷秋景。

C.“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以麻丝喻离愁,将抽象的情感加以具象化,形容愁思之纷繁和难解。

D.“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表现了对“离愁”的滋味讲不出、说不清的极其复杂的内心感受。

5.这首词选自《南唐二主词》。

作者李煜,五代南唐国主,世称(李后主)。

975年李煜亡国降宋,后被毒死。

此篇写于他降宋之后。

6.下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上片写景,用寂寞清秋的夜色烘托作者沦为囚徒后孤寂愁苦的心态。

B.下片运用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抒写无从言说的“剪不断,理还乱”的亡国之愁。

C.首句“无言独上西楼”,活画出作者愁苦的神态及孤寂的身影。

D.末句意蕴极深,写出了作者对今昔天壤之别的境遇无法言说的情感。

B(下片没有使用夸张手法,只使用了比喻手法。

)7.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请赏析“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一句,谈谈作者是如何通过写景来抒发内心一腔愁绪的。

此句写俯视庭院所见——挺拔的梧桐树在清秋中寂寞地生长,被高墙深院牢牢地禁锢,这梧桐树正如作者一样,显得落魄、孤寂、万般无奈。

此句看似写景,实则是作者以梧桐树自比,含蓄地表达了作者愁苦的心境,融情于景。

8.阅读全词后,你怎样理解上片里“独”字的含义?(要结合作者当时所处的环境来分析)一个“独”字,形象地描写出作者被囚之后的孤独。

他的痛苦无人可说,也不愿与人说,只能孤独地登楼望月,顾影徘徊。

9.“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中的“滋味”指什么?为什么要在前面冠以“别是”?(抓住作者的心理活动及写词时的情感来理解)这里的“滋味”指“离愁”,对过去的回忆、对现状的伤感、对未来的忧虑等都在其中。

冠以“别是”,是只可意会无法言传之意,这样就把“离愁”之苦真切地表达出来了。

10.用自己的话概括上下两片的意思。

上片写景,用寂寞清秋的夜色烘托自已变为囚徒后孤寂愁苦的心态;下片用比喻,抒写无从言说的“剪不断,理还乱”的亡国之愁。

11.结合具体词句,谈谈这首词语言上的特点。

本词语言质朴自然,用比喻“剪不断,理还乱”,用无法言说的“别是一般滋味”,用拟人“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对作者的“离愁”进行了真切、深刻而形象的描写。

李商隐《夜雨寄北》鉴赏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有一个成语出自第三句诗,请写出这个成语,并解释其意义。

西窗剪烛(或“剪烛西窗”)原指思念远方的妻子,盼望相聚。

后泛指亲友聚谈。

2.诗中两次写到“巴山夜雨”,其内涵是什么?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第一次是写眼前实景,巴山夜雨,旅途凄凉,诗人内心孤寂。

第二次写想象将来见面夜话时,说起巴山夜雨的情景及心境。

这样写一实一虚,情景交融,充分表达了诗人对妻子的思念之情。

3.如果说李白、杜甫共同创造了盛唐诗歌的巅峰,那么李商隐和杜牧则为晚唐业已没落的诗歌增添了瑰丽的一页,因而他们被合称为“(小李杜)”。

4.下面对这首诗的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两个“期”字,前为“君问”,后为作者回答,点明了归期不定的羁旅之愁。

B.诗中两处“巴山夜雨”,前写眼前孤苦实景,后写他日与亲人相逢追忆今宵的欢乐之景。

C.“何当”一词,承前启后,化虚为实,形象地为读者描绘出一个想象的境界。

D.从诗歌表现的时间看,先写今宵,接着写想象他日,后又回到今宵,形成了回环对比。

C(本诗写从眼前的实景想象到将来与友人相见的“虚景”因此,应该是“化实为虚”。

)5.诗人常常喜欢通过写景抒发感情。

请结合“巴山夜雨涨秋池”一句,谈谈诗人是如何表达自己感情的。

示例:此句诗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

诗人远离亲人,独居巴山,适逢夜雨淅沥,绵绵密密,雨水涨满秋池,诗人借秋雨涨满池塘,抒发了异乡孤寂的心情,烘托出羁旅愁思。

因此,此句虽在写景,却重在抒情,情景交融。

渔家傲秋思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首句说“塞下秋来风景异”,请说说塞下秋景有哪些异处?秋天南飞的大雁,风吼马啸里夹杂着号角声的边声,崇山峻岭里升起的长烟,西沉落日下闭门的孤城。

2.这首词上阕和下阕各写了什么内容?上阕写景,描写塞外秋天风光;下阕抒情,抒写忧国思家的苦闷心情。

3.这首词的上下阙之间有什么联系?上阕写景,景中融入了浓浓的情;下阕抒情,情中也有景。

上阕写景为下阕抒情营造了氛围、奠定了基础。

下阕抒发的感情由上阕描写的景物触发,全词情景交融。

4.首句中的(异)字统领了上阕景物。

5.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这首词是作者边塞生活经历的写照,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苦,表达了戍边将士思念家乡、渴望为国建功的情怀。

B.这首词通过“塞下”“长烟落日”“霜”等词语写出了边塞秋季的景色特点。

C.“衡阳雁去无留意”一句是说,衡阳的大雁飞去,没有丝毫想留下来的意思。

D.“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形象地描绘出了坐落在崇山峻岭间的孤城,夕阳西下时,便紧紧地关闭城门的情景,突出塞下秋景与中原的不同,同时点明了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

6.“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表达了词人怎样的心理?揭示了词人和征夫们的矛盾心理:思乡而不能回,因为尚未达到建立军功、勒石燕然的目的。

7.范仲淹是北宋名臣,这首词寄寓着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和抱负。

(用范仲淹的相关名句填空)8.下列对本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的上片重在描写塞下秋景,下片集中抒发了身处边塞的征人之情。

B.首句中的“异”字统领景物特点,突出了塞下秋景与中原地区景物的不同。

C.末句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因为征战,将军生了白发,征夫流下眼泪。

D.这首词格调悲壮,形象鲜明生动,语言质朴凝练,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C(既然用了互文,就应该认为将军和征夫都因长期戍边难归而白了头发,流下了眼泪。

)9.下片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是全词的核心部分。

请联系本词,谈谈这两句表现了作者和征夫们当时怎样的心情。

这两句正面表现了作者和征夫们矛盾的心理。

一方面他们怀念遥远的家乡,希望早点儿与亲人团聚;另一方面因为没有打败强敌完成征战目的,不能离开边地。

因此,只能借酒浇愁,排遣思念家乡、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

10.这首词中那些意象最能体现边塞之景的特点?请简要分析。

边声,因为边声多指边塞特有的声音,如大风、号角、马啸等声音。

羌管,即羌笛,出自古代西部羌族的一种乐器。

11.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勾勒出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用自己的语言将这幅画描绘出来。

(结合词句的具体内容及阅读感受展开合理想象。

)勾勒出一幅壮阔苍茫的边塞黄昏图景。

在人烟稀少的边塞,光秃秃的山峰层层叠叠,上空漂浮着一缕缕青烟,悲壮的号角和着杂乱的边声在四野回荡。

太阳还没有收起它金色的余晖,远远望去,山腰里一座孤零零的城早已把城门关闭。

12.这首词下阕写戍边将士既思家又忧国的心情。

请结合本词内容具体分析。

(结合题干中给出的信息和本词内容进行分析。

)“浊酒一杯家万里”深切地写出了将士思念家乡的心情;因长期戍边破敌无功,从而产生了“归无计”的慨叹;“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写出了戍边将士深沉的忧国之情。

13.“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描写了什么景物?在词中起到什么作用?(可与中原风光进行对比,分析景物的特点。

)1067 38此句形象地描绘了坐落在祟山峻岭的孤城,夕阳西下时,紧紧地关闭城情景,突出塞下秋景与中原的不同。

点明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

14.结合全词,说说你对末句“将军白发征夫泪”所表达的情感的理解。

(可以从国家重任与个人感情两方面来分析)此句由自己而及征夫,总收全词。

将军(自己)黑发变白,征夫落泪,都是“燕然未勒归无计”造成的。

战局长期没有进展,将士们难免思念家乡。

这一句既有浓重的思乡之情,又有强烈的爱国之情,两种感情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他们复杂又矛盾的情感。

15.下列对本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上片重在写景,主要描写塞下秋景之“异”;下片集中抒情,抒发思乡爱国之情。

B.上片中“长烟落日孤城闭”,与王维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境相似。

C.下片中“羌管悠悠霜满地”,以如霜的月光为背景,烘托了征人哀婉的愁思。

D.这首词意境悲凉、壮阔,形象鲜明、生动,语言质朴、凝练,是宋词中的精品。

C(“哀婉的愁思”不合适,应该是“凄清、悲凉之感”。

)16.“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①思念家乡;②渴望成就功业。

17.从写景的角度赏析“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示例]①选景典型、生动,边声嘈杂,号角呜咽wūyè,千嶂、长烟、落日、孤城,展现了边塞特异的风光;②渲染了浓厚的悲凉气氛,为下阕的抒情蓄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