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学包分析模型–整车测试噪声路径贡献

合集下载

汽车声学建模不一样的汽车噪声解决方法

汽车声学建模不一样的汽车噪声解决方法

汽车声学建模不一样的汽车噪声解决方法newmaker导言对于很多汽车生产商来说,一辆汽车的完整声学建模设计依然是一个梦想。

然而,声学仿真方法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而且正成为致力减少开发时间的重要设计工具。

声学建模常被误解为是一个可以解决所有问题的魔术工具。

其实到目前为止,声学和振动建模只能够提供重要的建议而不是确切的答案,而且还必须具备在开发和原型阶段就将其当作解决问题的工具的观念才行。

由于不太被人相信,在设计阶段并没有将车辆的所有声学问题考虑在内,因而导致声学问题就在原型或更迟的阶段出现。

假如实验人员能够得到FEM(有限元法)模型,那么声学问题从一开始就可以被考虑到;同时假如设计人员能够明白一份测量报告的真正含义,问题也更容易被解决。

因此说,声学建模应该是一种结合原型开发、以问题解决为导向的额外工具,同时相关的流程可以遵循以下原则步骤。

在设计阶段:1.获得简化的声学FEM模型;2.在估算输入力下,利用BEM或SEA方法评估噪声水平;3.计算出设计阶段是否会出现严重的问题。

在原型阶段:1.从原型获取实验数据和孤立噪声问题;2.获得每个问题的循环模型和检查输入力振幅;3.尝试可能的解决方法和对期望结果进行仿真;4.检验施加在原型上的解决方法;5.利用实验数据完善解决方案。

设计方法以下是从Vibro-Acoustics Science Inc. Application Note(振动声学方面的报刊)引用的一个案例,其描述AUTOSEA仿真软件在车内噪声方面的应用(见图1)。

图1 带有子系统的车辆的AUTOSEA模型就车内噪声而言,典型的问题有:车内噪声水平;噪声源和传递路径;如何降低噪声水平。

为了回答以上问题,导入车辆的FEM模型就显得很有必要了。

这是一种“概念阶段”的典型粗网格模型,大概会生成15万个单元,当然单元数需要减少至大约5万个。

简化的模型必须加以修订,解决某些问题,然后再检查是否还保持原有的特性。

传递路径分析用于车内噪声贡献量的研究

传递路径分析用于车内噪声贡献量的研究

传递路径分析用于车内噪声贡献量的研究车内噪声是一种常见的问题,影响了司机和乘客的舒适性和安全性。

为了研究车内噪声的来源和贡献量,路径分析可以被用于建立车内噪声传递的模型。

传递路径分析是指从噪声源到车内各点的传递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噪声从源头传递到车内,经过车辆各种部件如轮胎、悬挂系统、引擎盖等,最终到达车内的乘员空间。

这个过程中的每个部件都有可能引入一定的噪声贡献量,因此路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定位噪声源并找到有效的噪声控制措施。

路径分析可以分为两个步骤:建立传递模型和进行路径分析。

建立传递模型是指根据车辆的特性对噪声传递进行建模。

通常的建模过程可以分为三步骤:首先找到主要的噪声源,确定噪声的频率特性和功率谱;其次对每一个噪声传递路径进行建模,考虑传递过程中的各种因素,如传递系数和反射系数等;最后将各个路径的模型汇总起来,得到整个传递模型。

进行路径分析则是根据传递模型对噪声来源和贡献量进行量化。

在路径分析中,可以通过实验室测试和道路测试来获取数据,从而确定噪声的来源和贡献量。

一些常用的路径分析方法包括声功率级法、声贡献分析法和耦合路径分析法等。

一般情况下,路径分析的结果可以用于制定噪声控制策略。

对于确定的噪声源,可以通过改进构件设计、优化隔音材料、降低机械噪声等方式来降低噪声。

另外,对于重要的噪声传递路径,建立隔音工程以阻挡噪声也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在进行路径分析时,还需注意一些问题。

例如,噪声传递模型需要足够精确才能得到可靠的路径分析结果;使用不同的路径分析方法可能会得到不同的结果;并且,由于车内噪声是由多个噪声源产生的,因此路径分析需要考虑多个噪声源的影响。

总的来说,路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车内噪声传递的情况,定位噪声源并找到有效的控制措施。

这对于提高车辆的舒适性和安全性都具有重要意义。

除了路径分析,还有其他方法可以用于车内噪声贡献量的研究。

例如,声学定位可以用于确定噪声源的位置,这对于确定噪声控制措施非常有价值。

运用传递路径分析对车内噪声贡献量的研究

运用传递路径分析对车内噪声贡献量的研究

运用传递路径分析对车内噪声贡献量的研究佘琪 周鋐同济大学汽车学院【摘要】本文论述了传递路径分析(TPA)的基本原理和典型传递路径分析的操作步骤,并借助LMS/TPA 模块对国产某款乘用车进行了车内噪声的传递路径分析。

文中建立了传递路径分析的模型,通过在实际工况下的测量和仿真,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

最后通过路径贡献分析来识别车内噪声的主要传递路径,为该车的后续开发与改进提供了指导作用。

【关键词】传递路径分析;结构噪声;空气噪声;路径贡献分析;LMS/TPA模块Automotive Interior Noise Contribution Study by Using Transfer Path AnalysisShe Qi, Zhou HongCollege of Automobile, Tongji University[Abstract] This article describes the fundamental theory of Transfer Path Analysis (TPA) and the typical experimental procedure of TPA. With the introduction of LMS/TPA software tool, the automotive interior noise transfer path of a domestic passenger car can be analyzed. In this article, a TPA model is established. With the measurement and simulation in the actual work condition, the model is verified. Finally, by using path contribution analysis, the main transfer path of automotive interior noise can be identified. This article can guide the development and improvement of the passenger car.[Key Words] Transfer Path Analysis; Structure‐Borne Noise; Air‐Borne Noise; Path Contribution Analysis; LMS/TPA software tool引言在汽车的设计开发过程中,车内噪声和振动是评价车辆性能的重要指标之一。

传递路径分析用于车内噪声贡献量的研究

传递路径分析用于车内噪声贡献量的研究

fe u n y r s o s u c in o h i r n fr p t fa t mo ie i tro os n r i g fr e id c t h t te r q e c e p n e f n t f t e ma n t se ah o u o t n e r n ie a d wo k n o c n iae t a h o a v i c n r u in a o g Di cin Z o x a s p p a gn on i l a s d b t wo k n r e a r q e c f2 . Hz o t b t l n r t fe h u t ie h n i gp i t s man y c u e y i r i g f c t e u n y o 6 7 , i o e o i s o f
i n t e o d h o c a s d b ir t n o e o d o d rfe u n y o n i e t e s me a p i st n i e mo n ig n a oh rw r ,t e fr e c u e y vb ai fs c n - r e r q e c f gn ; h a p l o e g n u t o e e n a d s u d r d ai n o e e gn u fc . n o n a it n t n i e 车辆 内部 噪声
传 递 路径分 析
模 型
中图分类 号 : 4 1 文献标 识码 : 文章 编号 :00 30 f000 — 06 0 U6 A 10— 732 1 )30 1— 4
S u y o t mo i e I tro ie Co t i u i n b t d fAu o t n e i r No s n rb t y v o

基于Virtual.Lab Acoustics 的轿车乘员舱结构噪声分析

基于Virtual.Lab Acoustics 的轿车乘员舱结构噪声分析

基于b Acoustics 的轿车乘员舱结构噪声分析周建文王晓光周舟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汽车工程研究院CAE所摘要:本文介绍了常用的声学边界元分析方法,并基于LMS b Acoustics软件,针对某轿车进行了车内声模态、驾驶员耳侧声压、面板贡献量分析PCA(Panel Contribution Analysis)、传递路径分析TPA(Transfer Path Analysis)、接附点导纳IPI(Input Point Inertance)等分析。

综合分析结果,找出了弱点,为车身等结构的改进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声模态声压 TPA PCA IPI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method of BEM analysis is introduced. Based on LMS b Acoustics, cab acoustic modes analysis, analysis of sound pressure at driver’s ear, PCA, TPA, IPI analysis of one car are performed. According to these results weaknesses are obtained and the work is helpful for improving the body structure of the car.Key words: acoustic mode, sound pressure, TPA, PCA, IPI1 概述噪声问题在汽车工业中已经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和重视,特别是近年来随着人们对轿车乘坐舒适性的要求越来越高,减振降噪已经成为汽车开发中越来越重要的环节。

因此,在汽车设计初期就预测车内振动噪声水平,提出有效减振降噪方案,可以大大的提高开发效率,降低开发成本。

乘员舱是典型的弹性薄壁腔体结构,其内部噪声除了由外部辐射噪声传入车内外,主要由壁板结构振动与车内空气产生强烈耦合作用引起的低频轰鸣噪声。

车内中频噪声FE-SEA混合建模及分析方法

车内中频噪声FE-SEA混合建模及分析方法

车内中频噪声FE-SEA混合建模及分析方法车内中频噪声是指频率范围在100 Hz到10 kHz之间的噪声,主要来源于引擎、变速箱和底盘。

为了减少车内中频噪声对人体健康的影响,需要采用建模和分析方法来预测和优化车内中频噪声水平,其中FE-SEA混合建模及分析方法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FE-SEA混合建模技术是有限元和统计能量分析相结合的一种方法。

它通过将车辆结构分成有限元网格,并考虑分布在结构表面上的机械振动源的振幅、相位和入射角等参数,然后使用统计能量分析方法来估计噪声传递路径对车内声压水平的贡献。

具体来说,该方法可以分为以下步骤:1.有限元建模:对车辆结构进行有限元建模,将车辆结构分成小单元,每个单元的振动特性可以通过有限元分析进行计算。

2.机械振动源建模:将机械振动源视为点源,并估计其振幅、相位和入射角等参数。

3.传递路径建模:通过分析车辆结构的机械振动源和有限元模型中的弯曲、扭曲和屈挠等模态,确定声波传播路径以及各传递路径的贡献。

4.统计能量分析:将传递路径的声波能量汇总,并计算其对车内声压的贡献。

5.结果分析:对计算得到的结果进行分析,包括识别主要的车体振动模态和传递路径、确定主要噪声源和传递路径、分析各传递路径的贡献以及提出优化措施等。

FE-SEA混合建模技术具有以下优点:1.可以考虑模态交叉项对声压的贡献,以及车辆结构的频率响应特性。

2.能够较准确地预测车内噪声水平,为优化车辆结构提供指导。

3.可以在优化车辆结构前进行多种方案的评估,节省优化设计的时间和成本。

4.为了进一步提高该方法的预测精度,可以添加实测数据用于校准计算结果。

综上所述,FE-SEA混合建模及分析方法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可以对车内中频噪声进行预测和优化。

通过该方法,可以识别和定位主要的噪声源,确定主要传递路径,提供优化车辆结构的指导,从而提高行驶舒适性和充分保护人体健康。

FE-SEA混合建模技术在汽车行业中的应用非常广泛。

NTF、ODS、PFP确定车内噪声贡献面板方法

NTF、ODS、PFP确定车内噪声贡献面板方法

V ol 36No.2Apr.2016噪声与振动控制NOISE AND VIBRATION CONTROL 第36卷第2期2016年4月文章编号:1006-1355(2016)02-0108-04NTF 、ODS 、PFP 确定车内噪声贡献面板方法杨磊1,2,邓松1,2,杨双1,2(1.武汉理工大学现代汽车零部件技术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武汉430070;2.武汉理工大学汽车零部件技术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武汉430070)摘要:首先建立客车结构噪声传递函数模型分析车内噪声峰值频率点。

然后通过工作变形分析函数模型分析在这些噪声峰值频率点车身发生振动变形较大的位置。

将这些振动变形较大的位置设置成噪声贡献面板,建立面板声学贡献量分析模型来确定这些面板对车内噪声水平贡献程度,确定板件对车内声压影响主次关系。

该方法为车内噪声评估和车身面板优化提供有效理论指导。

关键词:声学;车内噪声;噪声传递函数;工作变形分析;面板声学贡献量中图分类号:U491.9+1文献标识码:ADOI 编码:10.3969/j.issn.1006-1335.2016.02.024Determination of Contribution Panels of Vehicle ’s Interior NoiseUsing NTF,ODS and PFPYANG Lei 1,2,DENGSong 1,2,YANGShuang 1,2(1.Hubei Key Laboratory of Advanced Technology for Automotive Components,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Wuhan 430070,China;2.Hubei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Center for Automotive Components Technology,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Wuhan 430070,China )Abstract :The noise transfer function (NTF)model of a bus body was established to evaluate the peak frequencies of the interior noise.Then,the large deformation of the bus body model was analyzed at the peak frequencies of the interior noise based on the theory of the operational deflection shape (ODS).The positions of the large deformation were defined as the noise contribution panels.The acoustic contributions of these panels to the interior noise level were estimated 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of the participation factor panel (PFP).The results provide valuable guidelines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contribution panels of vehicle ’s interior noise.Key words :acoustics;vehicle ’s interior noise;noise transfer function (NTF);operational deflection shape (ODS);participation factor panel (PFP)车辆开发前期阶段,运用虚拟技术分析手段来预测车内噪声水平,分析低频、中频和高频内噪产生机理并采取相应预防措施优化车内噪声,避免开发后期进行重复设计和分析,从而达到提高车内声品质和降低成本的目的。

声学测量与分析在车辆噪声控制中的应用

声学测量与分析在车辆噪声控制中的应用

声学测量与分析在车辆噪声控制中的应用一、背景介绍车辆噪声是城市环境中的主要污染源之一,不仅给驾驶员和乘客带来不适,还对周围居民的生活质量产生负面影响。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声学测量与分析技术被广泛应用于车辆噪声控制中。

本商业计划书将介绍声学测量与分析在车辆噪声控制中的应用,并提出一个商业化的解决方案。

二、市场分析1. 市场规模根据统计数据显示,全球汽车保有量不断增长,车辆噪声问题日益突出。

据预测,未来几年内,全球车辆噪声控制市场将保持稳定增长。

2. 市场需求随着人们对舒适性和安静环境的需求增加,对车辆噪声控制的要求也不断提高。

消费者对车辆噪声的敏感度不断增加,对降低车辆噪声的需求也日益迫切。

3. 市场竞争目前,声学测量与分析技术在车辆噪声控制领域已经有一定的应用,但市场上缺乏综合解决方案,存在着一定的竞争空间。

三、产品与服务我们的产品与服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声学测量与分析仪器的研发与生产:我们将研发高精度、高效率的声学测量与分析仪器,以满足客户对车辆噪声控制的需求。

2. 噪声控制解决方案的提供:我们将根据客户的需求,提供全面的噪声控制解决方案,包括测量、分析、设计和优化等环节。

3. 技术咨询与培训:我们将提供技术咨询与培训服务,帮助客户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声学测量与分析技术。

四、商业模式我们的商业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产品销售:我们将通过直销和代理商渠道销售声学测量与分析仪器,以获取销售收入。

2. 解决方案销售:我们将根据客户的需求提供定制化的噪声控制解决方案,并通过解决方案的销售获取收入。

3. 技术咨询与培训服务:我们将向客户提供技术咨询与培训服务,以获取咨询和培训费用。

五、市场推广为了推广我们的产品与服务,我们将采取以下几种市场推广策略:1. 与汽车制造商合作:与汽车制造商合作,为其提供声学测量与分析解决方案,以提高其产品的竞争力。

2. 参展展览会:参加相关的展览会,展示我们的产品与解决方案,吸引潜在客户的关注。

基于传递路径贡献量分析对车内噪声的优化

基于传递路径贡献量分析对车内噪声的优化

=
=
(1)
根据公式(1)为P 为系统噪声总响应,P 为激励点到响应点的传递函数(FRF), F 为激励源载荷[2。2 整车有限元模型建立
2.1 载荷 汽车在设计初期并没有实车进行试验分析与测试,最主要的控制 NVH 性能方式是通过
CAE 方法来预估 NVH 风险。但为了校核底盘性能,会在初期搭接一款 Mule Car,根据 Mule Car 在指定试验场采集实际路面的激励,通过轮心里得到轮边载荷。
左前控制臂 右前控制臂
图3.4 动刚度曲线
4 驾驶室内的噪声控制
虽然激励力在 84Hz 处的值也很大,但减少激励力得需要降低衬套的刚度来实现,此方 法会影响底盘的操控性,不易实现。因此需要针对左右控制臂接付点动刚度进行优化。针对 84Hz 输出对应的振型动画,明显控制臂 X 向摆动剧烈,中部与纵梁连接的管状结构较弱, 并且弯曲角度较大,在受力后极易变形,将管状结构改为塔状结构,根部受力面积变大,整 体结构断面也较圆管形式好,如图 4.1 所示。
通过对路径的贡献量分析找到贡献较大的分别是左、右前控制臂安装点 X 向激励到司 机内耳的两条路径,如图 3.2 所示。
图3.2 路径贡献量
再根据相关 TPA 分析,如图 3.3,蓝色和红色曲线分别代表左、右前控制臂安装点的路 径相关曲线,黑色虚线代表噪声叠加后的总响应曲线,上图代表这两条路径的激励力,中间 代表此路径的噪声传递函数(NTF),下图代表此路径下的响应曲线。
图4.1 优化结构对比
副车架后端与车身连接的臂较长,变形严重。可以将此处增加安装点,以防止副车架的 摆动。通过对副车架控制臂安装点的优化加强,再进行传递路径分析,得到总响应曲线,84Hz 处峰值明显下降,并低于目标值。如图 4.2 所示。

10 汽车室内通过噪声试验及其声源贡献量分析

10 汽车室内通过噪声试验及其声源贡献量分析

汽车室内通过噪声试验分析靳畅1,张天鹏2,刘子豪2(1.同济大学新能源工程中心, 上海 201804; 2.同济大学汽车学院, 上海 201804)摘要:本文基于传递路径的分析方法,将通过噪声传递的整个过程看作简化的“源-路径-目标点”模型,目标点接收的声音信号看作是由几个单一声源由不同的路径传递合成的结果。

在结果分析中,将通过噪声结果与车速信息对比,分析得出通过噪声的主要变化过程,最后对各贡献量较大的成分进行频谱分析,获得噪声最大时刻各贡献量的频率范围,并且验证了整个通过噪声中贡献量大的噪声来源,为以后的通过噪声优化提供指导方案。

关键词:室内通过噪声试验,传递路径分析,贡献量分析中图分类号:T文献标志码:ATest and Analysis of Vehicle In-room Pass-by NoiseAbstract: In this article, The pass-by noise test arrangement is described simplistically as a source-transfer-target model based on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transfer path analysis model. The noise received by the target microphone is assumed as the synthesis of noise from every single source through different path. In the analysis of the result, the comparation between noise contribution and vehicle speed is conducted to research the process of pass-by noise. Based on the frequency domain analysis, the frequency interval of each contribution that impacts the pass-by noise most can be acquired, which can also validate the major noise source of the test. This is meaningful to the optimization design.Key words: : In-room Pass-by Noise Test, transfer path analysis, contribution analysis随着城市汽车数量的增多,汽车产生的噪声问题正变得日益严重。

MODEL 3整车声学包解析

MODEL 3整车声学包解析

MODEL 3整车声学包解析1Model3声学性能概述60KPH-胎噪对比:在低速工况下,驾乘人员对胎噪比较敏感。

以下以60KPH匀速工况下的风噪值进行比较,Model3前排噪声小,驾驶员右耳声压总级58.5dB,较市场主流车型低2dB左右,后排噪声大,右后乘客左耳声压总级64.4dB,较市场主流车型高2.4dB左右;图160KPH120KPH-风噪对比:在高速工况下,驾乘人员对风噪比较敏感。

以下以120KPH匀速工况下的风噪值进行比较,Model3在匀速120KPH工况下,风噪表现理想,驾驶员左耳声压总级67.1dB,较市场主流车型低1dB左右;右后乘客右耳声压总级71.8d B,较市场主流车型高1.6dB。

图2 120KPH通过以上对比可以看出,MODEL3对于驾驶员的噪声控制水平在设计上进行了重点优化,优于市场主流车型,而对于后排乘客的噪声控制不太关注,所以后排噪声要比市场主流车型差。

影响车辆声学性能的因素很多,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类:1、密封性是声学包基础,包含气密性和声密性,气密性又包含白车身气密性和整车气密性;车身存在大量孔和缝,这些孔缝的密封处理对隔声性能至关重要,尤其是前围、地板上的孔缝必须得到有效处理;2、声学包装属于被动降噪手段,能够有效降低中高频噪声,改善车内声学环境;声学材料分为以隔声为主的隔声材料(EVA+发泡组合等)和以吸声为主的吸声材料(棉毡、吸音棉等);位置不同降噪需求不同,合理分布声学材料成为声学包开发关键;3、噪声源直接影响车内乘客舒适性;减少源处噪声,相比被动降噪,改善效果更加明显。

下面从整车密封性、车内声学材料使用及外部噪声源等方面解析Model3声学性能表现。

2Model3整车密封性解析2.1白车身气密性-涂胶质量解析Model3涂胶宽度、厚度均匀且美观,能够很好保证板件搭接位置处密封,采用机器手涂胶(图3);右侧某新能源车采用人工涂胶,涂胶质量差,多处存在缝隙,影响白车身气密性(图4);Model3采用外部整体涂胶,涂胶量上升,成本增加,但密封质量能够保证;内部地板加强筋多,机器手操作困难,无法连续涂胶。

传递路径分析在车内噪声分析中的应用

传递路径分析在车内噪声分析中的应用

传递路径分析在车内噪声分析中的应用车内噪声是一种常见的问题,它会对驾驶员和乘客的健康和舒适感造成负面影响。

因此,对车辆噪声进行分析和控制是至关重要的。

路径分析是一种被广泛应用于车内噪声控制的方法。

路径分析是一种通过分析声波在车辆内部传播路径的方法,以识别和控制噪音来源的传播路径。

它基于传递函数和声学模型,使用从源到接收器的声学能量传播路径来确定主要的声响路径,并计算噪声传递路径的声学转换系数。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找到主要的噪音源,同时可以为降低车内噪声提供具体而有针对性的方案。

应用路径分析进行车内噪声控制有很多好处。

首先,它可以帮助在早期阶段识别可能的噪音来源,并设计出针对性的措施。

事实上,通过在车的设计和制造过程中使用路径分析技术,可以为未来的噪声控制提供基础。

其次,路径分析还可以帮助优化噪声控制的设计。

通过分析噪声源的路径,可以识别出对减少噪音最有效的控制方案。

这有助于减少噪音控制的成本和设计时间。

最后,路径分析还可以提高车辆内部舒适感。

通过使用路径分析技术来确定主要噪音源和传播路径,可以寻找最好的消音材料,并根据这些信息来定制噪音控制系统。

这可以有效降低车内噪声,提高驾驶员和乘客的舒适度。

在实现路径分析方案时,需要使用专业的软件来模拟声学传播路径。

这些软件可以模拟不同路径上的噪声传递效果,并帮助确定最有效的噪声控制方案。

综上所述,路径分析技术对于车内噪声控制非常重要。

通过对声波传播路径的深入分析,可以确定噪声来源和传播路径,并根据这些信息制定具体和有效的控制方案。

这样做不仅可以提高驾驶员和乘客的舒适度,还可以降低车内噪音对健康的不良影响。

在实际的应用中,路径分析技术通常需要组合多种方法进行,比如声学测量、模拟试验、数值模拟等。

其中,声学测量是最为重要的一步,通过采用有关仪器对精确志的数据进行采集,为后续分析提供依据。

模拟试验则可以通过对车辆外形、驾驶方式等进行模拟,来获得最为接近实际情况的数据。

车内噪声预测与面板声学贡献度分析

车内噪声预测与面板声学贡献度分析

文章编号:1006-1355(2006)05-0062-05车内噪声预测与面板声学贡献度分析惠 巍,刘 更,吴立言(西北工业大学机电学院,西安710072) 摘 要:面板声学贡献度分析是汽车NVH 特性研究的重要内容,识别各面板对车内场点的贡献度对于控制车内噪声有着重要意义。

利用有限元结合边界元的方法,建立三维车辆乘坐室声固耦合模型,使用ANSYS 软件计算出乘坐室在20-200Hz 频率的声固耦合振动特性后,采用LMS b 软件预测了驾驶员左、右耳的声压响应。

并通过各壁板对驾驶员右耳声压的面板贡献度分析,得出了各壁板对驾驶员右耳总声压的贡献度,为降低车内某点噪声进行结构修改提供理论依据。

通过对结构修改,有效降低了车内某点噪声。

关键词:声学;乘坐室;振动;有限元;边界元;面板声学贡献度;噪声控制中图分类号:TB533+.2;U467.4+93 文献标识码:AV ehicle Noise Prediction and Panel Acoustic Contribution AnalysisHU I Wei ,L IU Geng ,W U L i 2yan(School of Mechatronic Engineering ,Northwestern Polytechnical University ,Xi ’an 710072,China ) Abstract :Panel acoustic contribution analysis (PACA )is an advanced engineering tool to improve the NV H quality of vehicle.A three 2dimensional sound 2structural coupling model of a vehicle is pre 2sented in this paper by using the finite element method (FEM )and the boundary element method (B EM )to predict the interior acoustic field.Structural vibration res ponses of the vehicle are computed in a frequency range from 20to 200Hz ,and interior noise response of vehicle passenger compartment is calculated by using direct B EM with LMS b software.The panel acoustic contribution analy 2sis (PACA )is done to determine the vehicle body panels of the vehicle passenger compartment con 2tributing most to the noise levels at the drive ’s right ear.Structure 2borne noise is reduced in the interi 2or of the compartment by updating the structure model.K ey w ords :acoustics ;compartment ;vibration ;FEM ;B EM ;PACA ;Noise control 收稿日期:2005210227作者简介:惠巍(1978-),男,西安市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机械系统振动、噪声及其控制技术。

轿车驾驶室声学响应仿真分析与优化

轿车驾驶室声学响应仿真分析与优化

轿车驾驶室声学响应仿真分析与优化发表时间:2011-12-17 刘建伟刘二宝王志亮彦斌关键字:声固耦合传递路径分析板件贡献量分析阻尼材料本文针对某轿车后排乘客耳旁噪声水平过高的问题,建立该车结构声学耦合系统有限元模型。

通过声灵敏度分析得到左前悬架安装点位置到驾驶室内的声学响应为驾驶室内噪声的主要传递路径,并进行板件贡献量分析,找到对后排乘员耳旁噪声贡献量显著的板件。

1 前言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高性能轿车的需求越来越多。

在满足安全、低油耗以及疲劳耐久性的基础上,人们对轿车的驾乘平顺性能和乘坐舒适性能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

多数的消费者在购买汽车时非常在意汽车的振动与噪声性能。

统计分析表明,汽车的振动与噪声性能已经成为消费者评判汽车品牌好坏的重要因素之一。

为了提高车辆的乘坐舒适性能,汽车厂商在产品设计开发阶段非常重视降低产品的振动噪声水平,以提高市场的竞争力。

本文利用有限元分析技术对某款轿车驾驶室内声学响应进行分析,在得到驾驶室内部声学动态特性分析的基础上,对驾驶室进行板件声学贡献量分析,找出了在特定频率下对于驾驶员右耳声压贡献量突出的振动板件,提出了降低由结构振动引起的车内低频噪声的措施。

最后通过试验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

2 驾驶室声固耦合分析理论基础2.1 驾驶室封闭空间的声学系统驾驶室内声振耦合作为一种物理现象,满足三个物理定律,即牛顿第二定律、质量守恒定律、及描述声强、温度及体积等状态参数关系的物态方程,运用这些基本定律,可以得到描述声振耦合现象的波动方程。

因为主要考虑小振幅状态下的线性声学,对空气做以下假设:(1)流体是可压缩的,密度随压力变化而变化;(2)流体是非黏性流体,没有黏性引起的能量损耗;(3)流体中没有不规则流动;(4)流体是均质的,各点平均密度和声压相同;(5)空气中传播的是小振幅声波。

在上述假设条件下,对于驾驶室封闭空间的声学系统,声波方程可以表示为式中,△2为拉普拉斯算子;p为瞬时声压;c为空气中的声速,c=;K为流体压缩模量;ρ为流体密度。

声学包分析模型–整车测试噪声路径贡献

声学包分析模型–整车测试噪声路径贡献

第三节

声学包 - 主体部件及结构特征
汽车声学包的分布形式 吸声材料关键的物理属性和参数 隔声材料物理特点 隔、吸声材料的多层组合形式
汽车声学包分布
仓盖/机仓吸音、地板阻尼/加强片、顶棚
防火墙 (Firewall)隔/吸声
地板 (Floor pan)
顶棚 (Headliner)隔/吸声
22
1000
24.06
AM.2/02.12
0.8949507
137797.2
1
502.55
965.47
51.2385
48091
0.34908
0.29925
23.82
978.39
14.65
AM.2/02.13
P
下标m代表有吸声材料测试时,对应的表面积、吸声系数和60dB衰减时间; 下标0代表无吸声材料测试时,对应的表面积、吸声系数和60dB衰减时间;
吸声系数测量 – 阻抗管
谐振吸声结构对吸声系数特性影响
谐振消音器 - 吸声系数

常用谐振消音器 - 赫尔姆 霍兹(Helmholtz)谐振器
V

谐振吸声器的声阻抗 -
空气传声
1. 2. 3. 4. 降低声源强度 封堵无用孔洞 阻隔噪声通道 在路径上增加声传 损失STL 5. 在路径上和车内采 用吸声措施
特征:低中频< 400Hz
特征:中高频> 250Hz
第二节

声学包常用计算公式

声传递损失STL与刚度、阻尼、质量的关系 声传损失STL的测试方法 声衰减NR与声传损失STL的互换关系 插入损失IL与声衰减NR和声传损失STL互换 关系 吸声系数α,以及特定结构对α的影响

车内噪声 模态分析 声场分布 声学贡献量 噪声控制

车内噪声 模态分析 声场分布 声学贡献量 噪声控制

车内噪声论文:电动汽车车内噪音的分析与控制【中文摘要】随着能源问题的日益突出,我国正大力发展电动汽车产业。

电动汽车在噪声方面有着先天优势,但这并不意味着设计人员就不用在这方面做研究。

现阶段电动汽车的设计主要是沿用内燃机汽车的相关结构与参数或经验去设计,几乎没有针对电动汽车的噪声理论与指导。

然而电机和内燃机在动态特性和噪声特性方面有较大区别,使电动汽车在某些工作环境下并不具有绝对的优势,所以电动汽车的噪声性能也需要特别的关注。

另外,由于当前电动汽车在这方面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现阶段的电动汽车在噪声的控制方面并不理想。

因此,随着我国电动汽车产业逐渐从设计阶段到批量生产阶段过度,对电动汽车的噪声分析和控制就显得尤为急迫与重要。

本文以KK-60EZ电动汽车为研究分析对象,应用有限元数值分析、边界元法和声学CAE等先进技术,参考国内外电动汽车噪声控制方法,在国内外噪声数值分析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探讨对电动汽车车内低频噪声进行分析的方法,研究其影响因素和控制措施,从而为该车低频噪声改进设计提供理论支持,提高其车内噪声品质;另一方面,也试图探索出一套完善的针对电动汽车车内低频噪声的分析与控制方法。

文章的主要内容包括:(1)建立白车身结构有限元模型和车内空腔声学模...【英文摘要】As energy issues become increasingly prominent, our country is developing electric vehicle industry.EV(Electric vehicle) has inherent advantages in noisyperformance, but that does not mean that designers do not need to do research in this area. Recently the design of EV mainly refer the vehicles of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in structure and parameters or the designing experience, and almost has nothing in noise theory and guidance for electric vehicles. However, the dynamic characteristics and noise char...【关键词】车内噪声模态分析声场分布声学贡献量噪声控制【英文关键词】The interior noise modal analysis sound field distribution acoustic contribution noisy control【索购全文】联系Q1:138113721 Q2:139938848【目录】电动汽车车内噪音的分析与控制摘要4-5Abstract5-6目录7-9第1章绪论9-14 1.1 引言9 1.2 电动汽车噪声与振动的特点9-10 1.3 电动汽车与传统汽车在有关噪声与振动方面的结构区别10-11 1.4 电动汽车车内噪声组成11-12 1.5 国内外研究状况12-13 1.6 本论文研究思路及内容13-14第2章声学理论基础14-19 2.1 声音的产生及其传播14 2.2 声压、声功率和声强14-15 2.3 声学方程15-19 2.3.1 运动学方程16-17 2.3.2 连续性方程17 2.3.3 声波物态方程17 2.3.4 声波方程17-19第3章模态分析19-34 3.1 白车身结构模态分析19-26 3.1.1 车身结构模态分析的重要性19 3.1.2 结构模态分析的基本理论19-20 2.1.3 建立有限元模型的要点20-21 3.1.4 建模软件的介绍21-22 3.1.5 车身结构有限元模型的建立与分析22-26 3.2 车室空腔声学模态分析26-33 3.2.1 声学模态的有限元分析26-27 3.2.2 声学建模软件的介绍27 3.2.3 声学有限元建模原则27-28 3.2.4 车室空腔声学有限元模态分析28-33 3.3 本章小结33-34第4章车内声场动态响应分析34-44 4.1 电动汽车的激励源34-35 4.1.1 电机的振动34-35 4.1.2 路面不平度导致的振动35 4.1.3 其他激励源35 4.2 车内频率响应分析35-42 4.2.1 频率响应的概念35-36 4.2.2 声学边界元的原理36-38 4.2.3 声学边界元模型中边界条件的建立38 4.2.4 车内空腔声场的计算38-42 4.3 本章小结42-44第5章声学贡献量分析44-54 5.1 声传递向量分析44-47 5.1.1 声传递向量分析的原理44-45 5.1.2 声传递向量的仿真分析45-47 5.2 单元及面板声贡献量分析47-53 5.2.1 单元声贡献量原理47-48 5.2.2 单元声贡献量仿真分析48-51 5.2.3 车身板件声贡献量仿真分析51-53 5.3 本章小结53-54第6章车内噪声的控制54-67 6.1 电动汽车的噪声源分析与传播途径54-57 6.1.1 驱动电机的噪声54-55 6.1.2 轮胎—路面噪声55 6.1.3 传动系统噪声55-56 6.1.4 空调风扇的噪声56-57 6.1.5 车身噪声57 6.1.6 其他噪声57 6.2 车内噪声控制原理与方法57-60 6.2.1 降低噪声源的强度58 6.2.2 隔绝传播途径58-59 6.2.3 吸声处理59-60 6.3 车内噪声的改进60-66 6.3.1 钣金件冲压加强筋60-62 6.3.2 粘贴阻尼片62-64 6.3.3 增加吸音材料64-66 6.4 本章小结66-67第7章总结与展望67-697.1 全文总结67-687.2 展望68-69致谢69-70参考文献70-73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73。

一种基于声功率的整车降噪试验方法

一种基于声功率的整车降噪试验方法

一种基于声功率的整车降噪试验方法1.前言作为评价汽车操控性和乘坐舒适性的重要指标,振动噪声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根据噪声产生的不同机理,车内噪声可分为结构传播噪声和空气传播噪声,发动机、轮胎在运转状态下辐射出的噪声,传递到车内属于空气传播噪声的范围。

对于空气传播噪声的控制,一般是通过在发动机舱和车内布置声学包,来阻隔和吸收噪声源的辐射噪声,因此声学包的设计水平对整车声品质有很大影响。

对声学包零件的评估有多种方法,常见的有全消全反试验室评估隔声量,混响室评估吸声系数。

传统的隔声评估方法需要将车辆切割后制作工装,进行窗口隔声试验,试验需周期很长,费用也较高。

本文介绍了一种基于声功率的降噪试验方法(Power Based Noise Reduction,简称PBNR)[1,2],能够在不破坏车辆前提下快速评估整车声学包隔声、吸声能力,与竞争车型进行快速对比从而设定整车目标,此外还可以进行噪声路径分析,查找路径上的泄漏和声学包设计的薄弱环节。

2.基于声功率的降噪试验方法PBNR被定义为点声源声功率Π对于某点测量声压p均方值的比率,是1/3倍频程的函数,dB 值的表达式为[3]:PBNR=10×log10[Π/(p·p*)/α] (1)公式(1)中,Π是点声源在自由场测得的声功率,其参考值α=Πref/p2ref=1/400;p*是声压p的的共轭值;(p·p*)是均方声压值或测量声压的自功率谱。

PBNR可以通过空气声传递函数(ATF)计算获得,ATF被定义成响应点的声压(Pa)对声源的体积加速度(m3/s2)的比率,用来表示一个系统的空气声路径特性,单位为dB(Pa/m3/s2),参考值=20μPa/m3/s2。

当一个点声源处于自由声场内时,其声功率才能以体积加速度表示为:Π=ρQa×Qa*/(4πc)(2)式中Qa为体积加速度,Qa*为Qa的共轭,Qa*Qa*是测得的体积加速度的自功率谱。

汽车零件设计中的声学分析提升零件的噪声和振动性能

汽车零件设计中的声学分析提升零件的噪声和振动性能

汽车零件设计中的声学分析提升零件的噪声和振动性能声学分析是一种在汽车零件设计过程中十分关键的技术,通过对零件声学特性的测试和分析,可以有效提升零件的噪声和振动性能。

本文将围绕声学分析在汽车零件设计中的应用展开讨论,并通过具体案例探讨声学分析对于降低零件噪声和振动的重要作用。

一、声学分析在汽车零件设计中的意义在汽车设计中,噪声和振动是一直以来的难题。

汽车零件的设计不仅要满足机械性能和耐久性的要求,同时还需要考虑降低零件的噪声和振动,提升乘坐舒适度。

而声学分析作为一种有效的分析方法,能够深入研究零件的声波传播特性,识别并解决噪声和振动问题,为零件设计提供有力支持。

二、声学分析的方法与流程1. 声学特性测试声学分析的首要任务是对汽车零件进行声学特性测试,以了解其振动、噪声等方面的表现。

测试方法包括噪声级测量、频率响应测试、声波速度测试等,通过这些测试可以获取零件在不同工况下的声学性能指标,为进一步分析提供数据支持。

2. 声学模态分析声学模态分析是确定零件共振频率和模态形状的重要方法。

通过在零件上施加激励信号,测量并分析其共振频率和振型,可以揭示零件固有的振动特性。

在声学模态分析中,常用的方法包括频率扫描法、幅频分析法等,通过进一步分析模态的变化规律,可以确定是否存在频率过高或过低的问题,并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优化。

3. 声学辐射分析声学辐射分析是评估零件振动所产生噪声的重要手段。

通过测量零件表面的振动速度或加速度,并结合辐射效能的测试,可以计算出零件的辐射声压级,进而评估其噪声性能。

声学辐射分析方法主要包括叠加法、扩散波法等,通过分析声流场的传播特性,可以识别和解决零件噪声辐射问题。

三、案例分析:汽车发动机罩的声学分析以汽车发动机罩为例,讨论声学分析在汽车零件设计中的实际应用。

汽车发动机罩作为一个密闭的零件,其设计不仅要满足保护发动机的功能,还需要考虑降低发动机噪声的要求。

1. 声学特性测试首先对发动机罩进行声学特性测试,通过测量其在不同频率下的声压级和共振频率,了解罩体的固有响应特性。

汽车噪声传播路径分析目录

汽车噪声传播路径分析目录

一、发动机激励引起的车内结构噪声控制研究_张光荣第1 章绪论 (1)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提出 (1)1.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2 汽车NVH 综述 (1)1.1.3 课题提出 (4)1.2 发动机振动噪声国内外研究状况 (4)1.2.1 国外研究状况 (5)1.2.2 国内研究状况 (6)1.3 本文研究思路及内容安排 (7)1.3.1 本文研究思路................................ (7)1.3.2 本文内容安排 (8)1.4 本章小结 (9)第2 章发动机引起的车内结构噪声仿真 (10)2.1 研究对象概况 (10)2.2 动力总成悬置系统模型与发动机激励 (11)2.2.1 动力总成悬置系统模型 (11)2.2.2 发动机激励的确定 (14)2.3 车身结构与声腔有限元模型 (16)2.3.1 车身结构有限元模型 (16)2.3.2 声腔有限元模型 (17)2.4 车内结构噪声预测 (18)2.4.1 有限元声固耦合理论 (18)2.4.2 A 计权声压 (19)2.4.3 车内声压参考点的选取 (20)2.4.4 车内结构噪声计算 (20)2.5 本章小结 (21)第3 章车内结构噪声主要传递路径分析 (22)3.1 传递路径分析方法 (22)3.1.1 基于传递函数的子系统耦合 (23)3.1.2 子系统耦合激励力 (28)3.1.3 基于子系统响应的传递路径分析 (29)3.2 车内结构噪声传递路径分析 (31)3.2.1 传递路径分析模型 (31)3.2.2 结构噪声传递函数分析 (32)3.2.3 传递路径结构噪声贡献分析 (33)3.2.4 基于传递函数和传递激励力对传递路径噪声贡献分析 (36)3.3 本章小结 (38)第4 章车身板件声学贡献分析 (39)4.1 板件声学贡献分析理论 (39)4.2 车身板件声学贡献分析 (42)4.3 本章小结 (44)二、发动机整车匹配中的振动噪声识别与控制研究_陈达亮第八章柴油轿车及轿车柴油机NVH 控制实验研究 (91)8.1 引言 (91)8.2 轿车柴油机近场声压扫描实验 (91)8.2.1 怠速工况(770 r/min)近场噪声扫描 (91)8.2.2 最大扭矩工况(2400 r/min)近场噪声扫描 (92)8.2.3 额定工况(4200 r/min)近场噪声扫描 (93)8.2.4 实验结果分析 (94)8.3 柴油轿车车外噪声源声阵列识别实验 (94)8.3.1 实验设备及原理 (94)8.3.2 实验场地声学环境验证 (95)8.3.3 定置车外噪声源识别 (96)8.4 轿车柴油机降噪技术研究 (103)8.5 柴油轿车声学屏蔽技术研究 (105)8.5.1 怠速噪声 (105)8.5.2 加速噪声 (106)8.5.3 匀速车内噪声 (106)8.6 本章小结 (107)三、某车型通过噪声及排气噪声问题的分析与改进_田涛第一章绪论 (1)1.1 汽车NVH 问题的研究背景和现状 (1)1.1.1 研究背景 (1)1.1.2 研究现状 (3)1.1.3 研究意义 (6)1.2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7)第二章汽车振动与噪声测试技术及评价方法 (8)2.1 概述 (8)2.2 汽车振动与噪声测试技术理论 (8)2.2.1 汽车振动噪声测试仪器 (8)2.2.2 汽车振动噪声测试环境 (10)2.2.3 噪声测试及噪声源识别技术 (11)2.2.4 噪声振动的传递路径分析技术 (17)2.3 汽车NVH 性能评价方法 (18)2.4 本章小结 (19)第三章某车型通过噪声问题的分析与改进 (20)3.1 概述 (20)3.2 某车型通过噪声测试 (20)3.2.1 通过噪声的噪声源 (20)3.2.2 通过噪声测试方法与要求 (21)3.2.3 实验设备 (22)3.3 某车型通过噪声问题分析 (23)3.3.1 问题背景 (23)3.3.2 测试内容与结果分析 (23)3.4 某车型通过噪声问题改进方案 (27)四、车内噪声品质分析与选择性消声控制方法研究_姜吉光第1 章绪论 (1)1.1 研究背景 (1)1.2 国内外车内噪声品质的研究进展 (2)1.2.1 国外声品质研究的概况 (2)1.2.2 国内声品质研究的概况 (5)1.3 主动控制技术在控制车内噪声中的应用 (7)1.3.1 噪声主动控制技术概述 (7)1.3.2 噪声主动控制技术研究现状 (7)1.3.3 噪声主动控制技术在改善车内噪声品质研究中的应用 (9)1.3.4 车内噪声选择性主动控制技术的研究意义 (10)1.4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1)五、汽油发动机振动测试与隔振优化研究_董良第1 章绪论 (1)1.1 发动机振动噪声研究意义 (1)1.2 发动机台架测试技术介绍 (2)1.2.1 发动机台架测试系统介绍 (2)1.2.2 发动机测试发展现状 (3)1.3 发动机振动噪声控制技术研究现状 (3)1.3.1 发动机噪声控制技术 (4)1.3.2 发动机隔振控制技术 (7)1.4 课题来源及主要技术路线 (9)第2 章发动机振动分析及测试基本理论 (10)2.1 发动机振动分析 (10)2.2 测试信号采集方法 (12)2.2.1 模拟信号数字化方法 (12)2.2.2 采样定理理论 (12)2.3 试验数据的时域分析方法 (13)2.3.1 时域数据的预处理 (13)2.3.2 数据的数字滤波处理 (17)2.4 发动机振动信号的频域分析 (18)2.4.1.傅里叶变换概述 (18)2.4.2.离散傅里叶变换 (19)2.4.3.快速傅里叶变换 (20)2.5 本章小结 (21)第3 章发动机台架测试 (22)3.1 发动机台架试验设备介绍 (22)3.5 发动机台架振动噪声测试验 (28)3.5.1 试验设备 (28)3.5.2 试验方法 (28)3.5.3 试验结果分析 (29)3.6 本章小结 (34)第5 章整车试验验证 (55)5.1.1 试验条件 (55)5.1.2 试验目的 (55)5.1.3 试验仪器 (55)5.1.4 试验方法 (55)5.1.5 试验结果分析 (56)第6 章总结与展望 (65)6.1 全文总结 (65)6.2 论文展望 (65)六、基于传递路径分析的汽车车内噪声识别与控制_赵彤航第一章绪论 (1)1.1 汽车噪声控制研究的重要性及意义 (1)1.2 汽车噪声控制的方法和发展现状 (2)1.2.1 汽车噪声的试验测试方法 (3)1.2.2 汽车噪声的数值计算方法 (5)1.2.3 综合试验与计算分析的方法 (7)1.3 论文研究内容与目的 (8)第二章传递路径分析方法原理 (10)2.1 传递路径分析方法简介 (10)2.2 系统与子结构传递函数关系 (10)2.3 基于子结构的传递函数求解方法 (18)2.3.1 单耦合坐标系统 (19)2.3.2 多耦合坐标系统 (21)2.3.3 系统耦合刚度矩阵简化状态下的子结构传递函数 (24)2.3.3.1 块对角阵形式的系统刚度矩阵 (25)2.3.3.2 纯对角阵形式的系统刚度矩阵 (26)2.4 本章小结 (28)第三章车内噪声传递路径分析整车建模 (29)3.1 汽车车内噪声形成机理分析 (29)3.1.1 发动机的噪声与振动 (30)3.1.2 动力子系统噪声与振动 (31)3.1.3 车身的噪声与振动 (31)3.2 车内噪声传递路径分析模型 (32)3.2.1 模型结构 (32)3.2.2 结构传播噪声传递路径 (34)3.2.2.1 发动机悬置传递函数 (34)3.2.2.2 车身的加速度阻抗 (35)3.2.2.3 车身壁板辐射噪声特性 (35)3.2.3 空气传播噪声传递路径 (36)3.2.4 车内噪声仿真 (37)3.3 本章小结 (38)第四章基于传递路径分析的车内噪声源识别 (39)4.1 汽车车内噪声水平试验分析 (39)4.1.1 试验样车描述 (39)4.1.2 匀速行驶车内噪声水平分析 (40)4.1.3 加速行驶车内噪声水平分析 (44)4.2 车内噪声传递路径分析模型建立过程及仿真结果 (47)4.3 基于传递路径分析的汽车车内噪声源识别 (53)4.3.1 结构传播噪声和空气传播噪声主要频率分布情况 (53)4.3.2 车内噪声传递路径贡献分析 (55)4.3.3 发动机动力总成悬置传递率分析 (62)4.3.4 频段总贡献分析 (65)4.4 本章小结 (70)七、驾驶室内声品质合成等效模型的建立及声品质评价分析研究_钱堃第1 章绪论 (1)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2 汽车声品质研究的概况 (2)1.2.1 国外汽车声品质研究现状 (2)1.2.2 国内汽车声品质研究现状 (3)1.3 国内外声品质等效模型分析研究的概况 (4)1.4 主要研究内容和框架 (4)第2 章驾驶室内噪声品质主客观评价 (7)2.1 声品质客观评价 (7)2.2 声品质主观评价 (7)2.3 噪声信号采集试验 (9)2.3.1 试验目的 (9)2.3.2 试验对象 (9)2.3.3 试验仪器准备 (9)2.3.4 试验地点 (10)2.3.5 试验项目 (10)2.3.6 试验方法 (10)2.4 主客观评价试验 (11)2.4.1 声音样本处理 (11)2.4.2 评价环境及评价主体 (12)2.4.3 评价方法 (12)2.4.4 主观评价数据检验 (13)2.4.5 主客观评价结果 (14)2.5 小结 (15)第4 章驾驶室内声品质合成等效模型的建立 (27)4.1 前言 (27)4.3 传递函数测量 (29)4.3.1 试验依据 (29)4.3.2 试验目的 (29)4.3.3 试验对象 (30)4.3.4 试验内容 (30)4.3.5 试验准备 (31)4.3.6 试验方法 (31)4.3.7 试验结果 (36)4.4 各工况下驾驶室内噪声以及各激励点采集测量 (37)4.4.1 试验目的 (37)4.4.2 试验对象 (37)4.4.3 试验内容 (38)4.4.4 试验准备 (38)4.4.5 试验方法 (39)4.5 各工况下虚拟驾驶室内噪声合成的声品质等效模型的建立424.5.1 怠速工况声合成等效模型 (44)第5 章各工况下驾驶室内声品质传递路径的贡献量分析 (53)5.2 怠速和加速工况 (61)5.3 小结 (66)第7 章总结和展望 (79)7.1 主要研究成果和结论 (79)7.3 研究展望 (81)八、车辆系统振动传递路径分析与结构声辐射控制研究_韩旭第一章绪论 (1)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1)1.2 汽车结构振动噪声的传递与控制 (2)1.3 研究现状综述 (6)1.3.1 传统的传递路径分析 (6)1.3.2 基于功率流理论的传递路径分析 (8)1.3.3 结构声振特性改进方法概述 (12)1.3.4 文献小结 (14)1.4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5)第二章振动系统的多维传递特性与耦合分析 (17)2.1 多维振动传递系统分析模型 (17)2.1.1 多维振动传递系统特征描述 (17)2.1.2 系统建模方法 (19)2.1.3 子系统建模 (21)2.1.4 整体振动系统建模 (22)2.2 多维振动传递系统的功率计算 (24)2.2.1 功率流的基本理论 (24)2.2.2 多维振动传递的功率流计算 (25)2.3 多维振动传递特性分析 (26)2.3.1 多维振动传递特性的传统分析方法 (26)2.3.2 基于能量观点的多维振动传递特性分析方法 (29)2.3.3 多维振动传递特性实例分析 (30)2.4 多维振动传递的耦合分析 (32)2.4.1 耦合现象的功率表示 (32)2.4.2 耦合程度的判断与解耦简化 (33)2.4.3 耦合在多维振动传递中的作用 (34)2.5 本章小结 (35)第三章多维振动传递的等效分析与贡献量化方法 (37)3.1 振动激励源的等效方法与功率输出特性描述 (37)3.1.1 激励源的功率输出特性 (37)3.1.2 激励源的戴维宁等效系统 (38)3.1.3 激励源的诺顿等效系统 (40)3.1.4 两种激励源等效系统的区别与联系 (41)3.1.5 算例验证 (42)3.2 多维振动传递路径的等效分析 (45)3.2.1 问题提出 (45)3.2.2 有效点导纳 (46)3.2.3 多维振动传递的激励源等效分析模型 (47)3.3 多维振动传递路径的贡献量化分析 (52)3.3.1 传统的传递路径贡献量化方法 (52)3.3.2 基于能量传递的传递路径贡献量化方法 (53)3.4 振动传递的影响因素辨识 (55)3.4.1 激励源结构的参数分析 (56)3.4.2 隔振元件的参数分析 (58)3.4.3 接受结构的参数分析 (59)3.5 本章小结 (60)第四章车辆系统振动传递路径分析与控制 (61)4.1 基于功率流理论的传递路径分析方法 (61)第六章总结与展望 (115)6.1 主要研究工作和结论 (115)6.2 主要创新点 (117)6.3 研究工作展望 (117)九、行驶车辆主要噪声源的车外声场识别_郝鹏第1 章绪论 (1)1.1 引言 (1)1.2 汽车噪声声源识别技术的国内外发展现状 (2)1.2.1 常见声源识别方法 (2)1.2.2 传递路径分析法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6)1.2.3 声全息分析法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0)1.3 本文研究内容 (12)第2 章主要噪声源车外声场识别中的数学物理模型 (14)2.1 本章引论 (14)2.2 声场坐标群 (14)2.2.1 固定坐标系统 (15)2.2.2 运动坐标系统 (18)2.2.3 时间轴系 (20)2.3 声场时空关系 (20)2.3.1 声场位置关系 (21)2.3.2 声场传播关系 (23)2.4 本章小结 (25)第3 章运行工况下的动态传递路径分析模型 (27)3.1 本章引论 (27)3.2 运行工况传递路径分析模型 (28)3.2.1 结构传播噪声与空气传播噪声 (28)3.2.2 运行工况下传递路径分析的基本过程和特点 (28)3.2.3 多激励多响应系统传递函数矩阵的建立 (31)3.3 传递函数矩阵的求解方法 (32)3.3.1 直接法求解传递函数矩阵 (32)3.3.2 主成分分析法求解传递函数矩阵 (35)3.3.3 声源参考点信号矩阵的规范化 (40)3.4 主要噪声源信号分析和传递路径分析法的实验验证 (42)3.4.1 主要噪声源信号分析 (42)3.4.2 传递路径分析方法的实验验证 (48)3.5 本章小结 (52)第4 章时域传递路径分析法 (53)4.1 本章引论 (53)4.2 运行工况下的车外噪声时域传递路径分析法 (54)4.2.1 运动声源传递路径的时变特性 (54)4.2.2 时域卷积计算 (56)4.3 时域和频域分析结果对比及应用 (61)4.3.1 多声源仿真分析 (61)4.3.2 时域与频域标准声源试验分析结果对比 (66)4.3.3 时域传递路径分析法实际应用 (68)4.4 本章小结 (73)第5 章传递路径声全息识别方法 (74)5.1 本章引论 (74)5.2 传递路径声全息基本原理 (74)5.2.1 运动声源的声全息识别方法 (74)5.2.2 传递路径声全息识别方法 (76)十、汽车车内噪声传递路径的分析与研究_杨娜第四章汽车车内噪声分析方法及控制技术的研究.....................4.1车内噪声分析方法.......................................................................................4.2 车内噪声控制方法...................................................................................... 第五章传递函数法分析车内噪声传递路径的理论基础...................5.1传递函数 (24)5.2相干函数.……5.3传递函数在工程中的测定方法.........第六章汽车车内振动噪声传递特性的试验研究............................第七章传递率法分析汽车振动和噪声......................................·.。

整车NVH声学包装件解析

整车NVH声学包装件解析
rechen 版权所有
3.声学材料示意
9 背门及后备厢内饰件
注释: 背门该内饰件以及后备厢内类似内饰件虽然有一定的吸声作用,但主要起装饰作 用,后备厢内饰同背门,此处略;
rechen 版权所有
1.侧围四周空腔及处理建议 ——噪声传递路线分析:
胎噪
排气噪声 线 路 一
轮鼓包内侧
侧围及地板侧边梁 搭接且有漏水孔
rechen 版权所有
1.声学材料概述
声学材料主要作用:隔声、吸声; 隔声材料:EPDM、EVA等; 吸声材料:玻璃棉、玻璃纤维、PET棉毡、PU泡沫等; 声学材料选择: 1.发动机NVH性能不同,需选择不同声学材料,如NVH性能好的发 动机在防火墙车内侧仅采用吸声材料即可,而对于NVH性能较差 者,需选用隔声材料+吸声材料组合,当然成本也较高; 2.影响声学材料性能主要有两方面,一个是材料组分,另一个是 材料的密度,需根据自己车的定位选择合适的材料及参数; 3.声学材料需很好的成形以保证与车身表面很好的贴合,因为吸 声材料和隔声材料混合使用时就像弹簧质子系统,不仅可以阻 隔吸收噪音,而且可以很好的衰减所贴合表面振动从而更好的 抑制噪音;
声学材料需很好的成形以保证与车身表面很好的贴合因为吸声材料和隔声材料混合使用时就像弹簧质子系统不仅可以阻隔吸收噪音而且可以很好的衰减所贴合表面振动从而更好的抑制噪音
整车NVH声学包装件解析
rechen 版权所有
声学包装定义
声学包装是在从噪声源(动力总成、进排气、轮胎 噪声等)到乘客厢的传播途径中合理使用一定手段,使 得噪声在传播过程中得到有效阻隔的一种方法。它包括 隔声、吸声。 隔声:1.结构上隔; 2.隔声材料:如车内前壁板上铺设的EPDM等大密 度材质; 吸声: 要依靠吸声材料;如车内前壁板、地板等位置铺 设的棉毡、B柱下空腔内的海绵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隙率(Porosity)

卷曲率(Tortuosity): 结构因子

特点:


纤维直径:1~10 μm 流阻(Flow Resistivity)
举例:吸声材料物理属性和参数
SampleName ImpTubeCorr Porosity AirFlow Tortuosity VCL Viscous Char. Length (mm) TCL Thermal Char. Length (mm) Density (kg/m^3) Youngs (Pa) Poissons SLF Structural Loss Factor Temp Pres Thickness (mm) Slab foam 1 (24 kg/m3, 45 lb/50sinch IFD hardness, 1.3-1.8 air perm in cf/min, fine cells, 150% elasticity as elongation, 117 C glass trans temp by DMA) Viscoelastic foam 10a (1", no skin, 52 kg/m3 density, 23% compression set, 0.11 cf/min air perm, 1.5-2.5 mm cell diameter, 35% ball rebound, -52 C glass trans temp by DMA Viscoelastic foam 10c (0.5", with skin, 52 kg/m3 density, 23% compression set, 0.11 cf/min air perm, 1.5-2.5 mm cell diameter, 35% ball rebound, -52 C glass trans temp by DMA Viscoelastic foam 11 (no skin, 65 kg/m3 density, 30% compression set, 0.25 cf/min air perm, 0.4-1.0 mm cell diameter, 22% ball rebound, -35 C glass trans temp by DMA Viscoelastic foam 12 (with skin, 65 kg/m3 density, 30% compression set, 0.25 cf/min air perm, 0.4-1.0 mm cell diameter, 22% ball rebound, -35 C glass trans temp by DMA Viscoelastic foam 13 (0.5" foam + 0.25" elastomer, 52 kg/m3 density, 23% compression set, 0.11 cf/min air perm, 1.5-2.5 mm cell diameter, 35% ball rebound, -52 C glass trans temp by DMA Molded carpet underlay foam 14 (48 kg/m3, 130 N hardness by IFD @25%, air perm and cell structure TBD, 105% elong elasticity, glass trans temp by DMA TBD) Molded carpet underlay foam 15 (59 kg/m3, hardness TBD, air perm,cell structure, elasticity as elong, glass trans temp by DMA all TBD) Molded HR foam 16 (52 kg/m3, 260-280 N hardness as IFD @ 25%, 4.2 air perm in cf/min, fine cells, 105-115% elasticity as elongation, 130 C glass trans temp by DMA) Molded HR foam 17 (52 kg/m3, 260-280 N hardness as IFD @ 25%, 1.7 air perm in cf/min, normal cells, 105-115% elasticity as elongation, 130 C glass trans temp by DMA) Slab foam 2 (48 kg/m3, 135 lb/50sinch IFD hardness, 1.08 air perm in cf/min, fine cells, 80% elasticity as elongation, 121 C glass trans temp by DMA) Molded HR foam 18 (37 kg/m3, 280-3000 N hardness as IFD @ 25%, 11.7 air perm in cf/min, normal cells, 105-115% elasticity as elongation, 130 C glass trans temp by DMA) LP 1800 Slab foam 3 polyester, 0.5" thick (64 kg/m3, 50 lb/50sinch IFD hardness, 0.37 air perm in cf/min, fine cells, 300% elasticity as elongation, n/a C glass trans temp by DMA)
22
1000
24.06
AM.2/02.12
0.8949507
137797.2
1
502.55
965.47
51.2385
48091
0.34908
0.29925
23.82
978.39
14.65
AM.2/02.13
空气传声
1. 2. 3. 4. 降低声源强度 封堵无用孔洞 阻隔噪声通道 在路径上增加声传 损失STL 5. 在路径上和车内采 用吸声措施
特征:低中频< 400Hz
特征:中高频> 250Hz
第二节

声学包常用计算公式

声传递损失STL与刚度、阻尼、质量的关系 声传损失STL的测试方法 声衰减NR与声传损失STL的互换关系 插入损失IL与声衰减NR和声传损失STL互换 关系 吸声系数α,以及特定结构对α的影响
弯曲振动平面波产生的声辐射概念

超音速弯曲振动平面波 Cw > C 边界y=0,

亚音速弯曲振动平面波 Cw < C

弯曲振动平面波 Cw = C
巧合频率,声辐射最强。
巧合频率(coincidence frequency)
举例:铝材 弹性模量 = 72E9 Pa 板材厚度 = 5 mm 材料密度 = 2.7E3 kg/m3 Poisson’s ration = 0.34 耦合频率 = 2300 Hz
AM.2/02.1
0.9868135
22808.9
1.3333
34.367
290.27
24.76583
228710
0.088191
0.11866
24.64
985.77
25.77
AM.2/02.10
0.964208
93017.93
1
3.5144
1000
48.85099
55706
0.37899
0.3007
C2
12 ∙ρ (1−υ 2 ) E
=2963 Hz
传递损失TL与刚度、阻尼、质量关系
声传损失STL的工程测试方法
STL 声传损失定义式
传递系数
反射 混响室 入射
损失 消声室 传递
插入损失IL
IL – Insertion Loss 插入损失定义式
反射 混响室 入射
损失 传递 消声室
声衰减NR
第三节

声学包 - 主体部件及结构特征
汽车声学包的分布形式 吸声材料关键的物理属性和参数 隔声材料物理特点 隔、吸声材料的多层组合形式
汽车声学包分布
仓盖/机仓吸音、地板阻尼/加强片、顶棚
防火墙 (Firewall)隔/吸声
地板 (Floor pan)
顶棚 (Headliner)隔/吸声
经典噪声控制途径
去除噪声 降低噪声 不产生噪声

路径
如果无法去除噪声,设法不让噪声进入
噪声控制 - 优先措施次序
1. 减少或降低噪声源 2. 堵漏 3. 结构设计改造 4. 加强隔、吸声作用
噪声控制 - 路径分类控制策略
结构传声
1. 减小作用力输入 2. 增加底盘连接点 原点动刚度 3. 减小平板件频率 响应介入 4. 在路径上减小底 盘悬置造成的贡 献
30
吸声材料
31
浸透树脂层
32
吸声材料关键的物理属性和参数

多孔吸声材料


纤维声学材料 - 物理特性

玻璃纤维 (glass) 矿物纤维 (mineral) 有机纤维 (organic) 木块、片 (wood) 椰子纤维 (coco) 棉纺织毡(felts) 开口泡沫海绵 (foam) 孔洞一般小于1mm 称为“有损均匀介质”
侧窗玻璃巧合频率
The coincident frequency of an infinite panel of tempered glass (钢化玻璃):
fc = 2π∙h �
C – sound speed of the fluid medium=344 m/sec h - the thickness = 4mm - 材料密度 = 2.44E3 (kg/m3) - 材料泊桑比 = 0.23 E – 材料杨氏模量 = 70E9 Pa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