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集群理论文献综述-2011.6.5
产业集聚理论综述
产业集群理论综述摘要:产业集群在经济地理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此文将对产业集群的概念与定义进行归纳总结。
随后对于产业集群的结构、产业集群形成原因、产业集群的功能效应进行分别阐述。
关键词:集群产业空间组织综述在西方对产业集聚进行大量的研究,但在数量众多的理论成果中并没有形成一个真正成熟的理论。
其原因是众多的学派各自站在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方法和在不同的制度背景下对这个问题加以研究,所以使结论也并不相同。
对于不同的理论成果我们只能取其相似之处,并对不同之处加以阐述并分析。
一、产业集群的概念与定义(一)地理资源、运输成本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早期产业集群这些理论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马歇尔的产业区理论、韦伯的工业区位理论、帕鲁的增长极理论、科洛索夫斯基的地域生产综合体理论。
这些理论在对产业集群进行定义的主要从产业链在地缘上集中所能获取外部经济角度出发的。
如马歇尔对产业区的定义:大量种类相似的中小型企业在特定地区的集聚现象称作“产业区”。
当然在这些理论中能看出,研究者也看到了产业集聚带来的专业化的劳动力市场、齐全的产业基础设施配套、买方和卖方的市场以及经常性开支成本的减少。
研究者也相信企业集聚能带来创新的产生。
但是在早期的产业聚集研究中更倾向于物质方面能获取的好处。
将研究的主要目光锁定在能轻易看到的各种成本的降低上。
(二)社会文化、知识溢出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现代产业集群这些理论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新产业区理论、克鲁格曼的新经济地理理论、新制度经济学理论、新社会经济学派、波特的新竞争理论。
这些理论相比起早期的产业集群理论更加重视交易费用的减少、社会文化的根植性和知识溢出带来的创新。
波特在综合各家理论之精华对于产业集群理论下了这样的定义:“集群是一组在地缘上接近的相关企业和相关机构,由共同性和互补性联系在一起。
”对于现代产业集群研究者更认识到社会文化的重要性,产业集群内网络的建构成为最为关注的地方。
无论是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政府机构和科研学校之间、还有企业与地方文化制度之间的信任网络构建成为现代产业集群更为显著地特点。
产业集聚理论研究综述
产业集聚理论研究综述t向世聪摘要:作为一种空间产业组织形式,产业集聚已成为许多国家、区域或城市经济的显著特征,并引起了经济学、经济地理学、管理学、社会学的广泛兴趣。
本文从国外、国内两个层面入手,全面系统地回顾总结了不同理论渊源的产业集聚研究文献,对产业集聚的演变发展规律及基本理论作了简要综述与评价,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产业产业集聚理论研究综述中图分类号:F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675(2006)01-092-07一、国外产业集聚理论研究综述1.关于产业集聚的概念与内涵。
国外关于产业集聚概念和内涵的讨论涵盖了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技术经济学、创新研究等众多学科,形成了许多内涵相似,但分析角度和表述方式不尽相同的概念。
第一个阐述产业集聚理论的是新古典经济学鼻祖马歇尔(1890)。
他在5经济学原理6中从定义外部经济概念入手界定了地方性工业集聚的内涵,后人称之为马歇尔集聚。
这个概念不仅反映了企业和产业集聚的地理特征,也反映了/一业为主0的产业结构特点。
早期对产业集聚概念的界定,较为关注与产业相关的生产联系,而忽视了地理接近性。
熊彼特(1934)在早年解释经济周期或经济波动时,认为创新集群和增长非周期性要素也是经济波动的主要原因。
由于熊彼特的/创新集群0概念是在研究经济周期性波动的背景下提出来的,因而对创新集群问题的研究大多是与经济波动,尤其是经济长波相联系。
这与后来学者所关注的地理集群与产业集群的概念存在着一定差异。
当集聚演化到呈现出高度地理集中时,产业集聚概念便与地理特征结合到一起,于是地理接近性就成为界定集聚的基本特征之一。
波特(1998)认为,产业集群是某一特定领域内相互联系的企业及机构在地理上的聚集体。
这个概念突破了产业区理论所热衷的投入产出系统概念。
但是,由于地理规模和内在社会经济机制的巨大差异,不同研究者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使用不同的研究方法来表述这层含义,使得这个概念变得模棱两可。
产业集群理论研究发展综述
区域经济与产业经济22 理论研究产业集群理论研究发展综述麻昌港(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广西崇左532200)摘要:本文主要是从产业集群研究的脉络方面对集群研究进行较为全面的综述,首先从经典文献出发,对迈克尔・波特的钻石模型、帕得莫和吉布逊的GEM模型和新产业区理论进行述评,然后就国内外产业集群理论研究的新进展进行总结归纳,最后对产业集聚度的衡量方法进行简单的介绍和评论。
关键词:产业集群;理论研究;综述一、经典文献综述(一)迈克尔・波特的集群理论波特的钻石模型指出具有国家竞争优势的产业经常具有很高的地方化特征,形成这样的产业取决于以下六个因素:(1)生产要素;(2)需求条件;(3)相关与支持性产业;(4)企业的战略、结构和竞争对手;(5)机会;(6)政府。
这六个方面构成了国家竞争优势产业的钻石系统(diamond system)。
(二)帕得莫和吉布逊的GEM模型在总结多年研究集群经验的基础上,两位加拿大学者帕得莫和吉布逊(Tim Padmore and Heney G ibson)对钻石模型进行改进,提出了一种分析产业集群竞争力的模型———GEM模型。
GEM模型确定了影响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六大因素,包括“资源”、“设施”、“供应商和相关辅助产业”、“企业的结构、战略和竞争”、“本地市场”以及“外部市场”。
他们用一个蛛网图表示,六个因素被分为3对:包括“资源”和“设施”,合称为“因素对Ⅰ”———基础(Grounddings);“供应商和相关辅助行业”和“企业的结构、战略和竞争”合称为“因素对II”———企业(Enterprises);“本地市场”和“外部市场”合称为“因素对III”———市场(market s);而GEM模型正是这3个“因素对”名称第一个字母的缩写。
[1](三)新产业区理论新产业区概念的来自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一些学者研究发现,在一些发达国家经济出现滞胀以及这些国家内部很多地区陷入衰退的同时,意大利东北部的艾米利罗-罗马格纳和美国加利福尼亚的硅谷等地区却出现了经济复苏的势头。
产业集聚文献综述
产业集聚文献综述产业集聚理论经济社会的一个显著特征是生产活动在空间地理上的集中。
产业集聚是指在产业的发展过程中,由于相互之间的共性和互补性等特征而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一组在地理上集中的相互联系、相互支撑的产业群的现象。
产业集聚理论的发展过程在产业集聚理论(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Theory)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中, 出现了三次产业集聚研究的高潮:20世纪30年代,Hoover(1937)首次将集聚经济分解为内部规模经济、地方化经济和城市化经济;20世纪70-80年,对产业集聚现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灵活的“产业区”或新的“产业空间”(Scott,1983);20世纪90年代以来,将创新、技术变化与经济增长和贸易的分析结合起来,研究产业集聚的创新体系,以Lundvall(1992)、Krugman(1991 ,1995、Porter(1990, 1994)等人为代表。
阿尔弗雷德·马歇尔(1890,1961)从供给角度首次提出了产业聚集及内部聚集和空间外部经济(External Economies)的概念,并阐述了产业聚集产生的经济动因:一是专业化投入和生产性服务的规模经济;二是为具有专业化技能的工人提供了集中的市场(劳动力蓄水池效应);三是生产企业从技术、信息等的溢出中获益;屠能(1826)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种强调区位运输差异的理论,开创了区位理论的先河;阿尔弗雷德·韦伯(1909)在《工业区位论》一书中,首次提出了聚集的概念,他将聚集经济定义为成本的节约,将其假定为内部规模经济的外部表现。
20世纪70年代初,在柔性专业化理论(Theory of Flexible Specialization)的基础上形成了新竞争优势理论,其含义是指企业通过寻求合作的方式来获得共同发展,即使这些企业在发展新产品及市场竞争中互为竞争对手,企业也可以通过与竞争对手的信息交换以获得最小化风险与最大化企业竞争能力。
产业集群理论研究综述
关键词 : 产 业 集群 ; 研究; 文 献
( 2 ) 产 业集群 的动态演化 机制 。P o t e r ( 2 0 0 0 ) 、 克 鲁格曼 ( 2 0 0 1 ) 、 产业 集群理论是在二 十世纪九十年代 由美 国哈佛商学 院的竞 争战略和国际竞争领域研究权威 学者 麦克 尔 ・ 波特创立 的。其涵义 S w a n n ( 1 9 9 6 ) 、 T i e h y ( 1 9 9 8 ) 等 学者 的研 究指 明 , 产业 集群 的升级 并 是: 在一个特定区域的一个特别领域 , 集聚着一组相互关 联的公司 、 不是一个孤立的过程 , 它同其形成与发展一样 , 都是动态变化的。 对 第一 , 产业 集 供应商 、 关联产业和专 门化的制度和协会 , 通过这种 区域集聚形成 这一 动态演化机制 的理论研究 主要从三个视角 出发 : 有效 的市场竞 争 , 构 建出专业化生产要素优 化集 聚洼地 , 使企业共 群发展 的宏观基础 一产业集群的生命周期 。 建立在生命周期理论上 享区域公共设施 、 市场环境 和外部经济 , 降低信息交流和物流成本 , 的产业集群 的发展过程包括形成 、 增长 、 饱 和与调整 的过程 , 产业集 形成区域 集聚效应 、 规模效应 、 外部效应和 区域竞争力。 群 的升级是整个产业集群生命周期得 以延续的先决条件 ( V a n D i — 关于产业集群 的思想 ,最早可以追溯到 1 9世纪末 马歇 尔对产 j k , 1 9 9 9 ; C a p e l l o , 1 9 9 8 ) ; 第二, 产业 集群 动态变 化 的微 观基 础 一集 这一视 业集聚而产生外部经济 的研究 。后来 , 韦伯在 1 9 2 9年出版的《 区位 群 内的企业 。企业是推动产业集群发展 和完善 的核 心主体 , 原论》 , 通过对 各种 生产要素 以及运输 成本 的研究 , 从成本 一收益 的 角下 产业集群的发展 以及 集群 内企业 的数量 主要 取决于不 同发展 角度进行 分析 , 提 出了工业区位 的选择原则 , 为工业 区位论 的形 成 阶段集群 内网络成本的大d x ( T h o m a s , 1 9 9 9 ; 荣建 、 刘西林 , 2 0 0 6 ) ; 奠定 了基础。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 , “ 第三意大利” 的研 究者针对 意 ( 3 ) 基 于价值链 的地方产业集群发展研究 。学者们运用价值链 大利东北 地区的企业建立在产业 分工和柔性专业化 之上 的生产 模 理论 的分析框架 , 对地方产业集群升级 问题进行实证研究 的工作 尚 0 0 3年国外 学者通过对 巴西 S i n o s 地区鞋业产业集 式和空间集聚现象 , 提 出了著名的“ 新产业 区理论 ” 。 但是 , 真正对产 处于起步 阶段 。2 业集群产生重大影 响的是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 ・ 波特 , 他于 1 9 9 0 年 群 的研究 , 结果发现 , 嵌 入不 同的全球价值链 , 其升级方式是有 区别 出版 的《 国家竞争优势》 一书 中强调 , 国家竞争 优势产业 是通 过一个 的 ,嵌入 全球 价值链是 地方产业 集群升级 的重要途径 。2 0 0 4年 以 高度 的本 地化过程创造和发展起来 的 , 并 提出需要在 国内建 立“ 本 来 ,国内学者也开始把价值链理论作 为研究产业集 群的重要 工具 , 垒” ,国家 的竞争力取决于本垒产业 的创 新和升级能力。他提出的 并将产业集群升级作为主要方向 , 取得 的最大 的成就之一是结合我 “ 钻石模 型”对产业集群竞争力分析以及集群升级具有重要的指导 国案 例进行 了理论 的引进和整理 。 但 由于研究 中沿用了国外 的分析 框架 , 对 国内产业集群 网络分析不足。 要解决这一问题 , 关键在 于对 意义 。 产业集群 的升级的提法 , 起初来源于格里芬在全球价值链理论 治理概念 的扩展 , 要将全球价值链理论 与产业集群治理两者有机结 的产业升级 。由于全球劳动分工 的存在 , 某些产业或 中间产品往往 合起来进行研究 。 在某一 国家的某一地区集 中 , 处于全球价值链 的某一环节。著名学 ( 4 ) 产业集 群的升级路径 。 概括起来 , 主要有 : 其一 , 发挥要素禀 者H u m p h r e y 和S e h m i m等人针对发展 中国家这种相对孤立 的产 业 赋的 比较优 势( P o a e r , 1 9 9 0 ; 梅 丽霞 、 柏遵华 、 聂鸣 , 2 0 0 5 ) ; 其二 , 集 集群 , 提出可以通过嵌入全球价值链并在价值链 中向附加值高的方 群 内部 企 业 之 间 紧密 而 稳 定 的 联 系 ( G u e r r i e r i nd a P i e t r g b e l l i , 向转移 以获得发展 中的国家的产业集群升级 的看法 , 这无疑强调了 2 0 0 1 ) ; 其三 , 企 业家 的组织和推动 ( G i o v na a nd a D i n i , 1 9 9 9 ) ; 其四 , 集群外部联系对于升级的重要性 ( H u mp h r e y . S e h mi t z , 2 0 0 0 o国外不 产业集群发展 的动力来源不唯一 , 它是一个从空 间集聚 、 技术模仿 同的集群理论对产业集群升级的研究 角度不 同 , 提 出的升级途径也 到技术创 新 的动 态过程 ( A h o k a n g a s a n g R a s a n e n , 1 9 9 9 ) ; 其五 , 技术 各有侧重 , 以马歇尔 、 克鲁格 曼为代表 的工业 区理论研究 者 , 认为 当 和风险的锁定效应 ( 刘力 等 , 2 0 0 6 ) 。其六 , 强化集群创新 网络建设 , 地中间产 品的投入 、 熟练劳工 的集聚 以及技术知识 的外溢是产业集 制定有效 的创新 机制 , 同时辅助 以政府正式制 度的创新 , 以提升产 群升级 的关键 因素 , 因此他们建议要在集群的 中引进生产 中间产品 业集群 自我持续发展 的能力 ( 张连业等 , 2 0 0 7 ; 陈柳钦 等 , 2 0 0 7 ; 李文 的企业 、建立培训机 构和科研机构 ,走产学研合 作发展之 路。以 秀 , 2 0 0 7 ; 王 建 国等 , 2 0 0 8 ) ; 其七 , 政 府推 动 ( 徐竹 青 , 2 0 0 7 ; 邬爱其 B o n e r 为代表 的新竞 争模型从 国家竞争 的角度 看待产业集群升级 , 等, 2 0 0 6 ; 谭炳 才 , 2 0 0 6 ; 岳芳敏 , 2 0 0 9 ) 。 认为制定 正确 的产业政策 、 营造有利于 中小企业创新 的发展坏境能 现有研究为我们 分析产业集群升级 的机理和途径 提供 了很好 够促 进产业集群升级 。上述理论从 不同角度提出了各 自的观点 , 对 的基础 , 然而要想实 现我国产业集群 的升级 , 关键在 于明确产业集 产业集群升级 的实践产生 了积极影 响 , 但从 目前来 看 , 产业 集群升 群升级过程中存在 的问题 , 以及产业集 群发展所拥有 的独 特竞 争优 如此才能提 出更有针对性 的发展建议 。 级理论 的探索 和实践产生 了积极影 响 , 但从 目前来 看 , 产业 集群升 势 , 级理论的探索 和实践在 国际范围 内仍处于发展和研究的初级阶段 , 参 考 文 献 【 I 】 范剑 勇. 产业 集聚 与地 区间劳动 生产 率差异 『 J 1 . 经济研 究 , 2 0 0 6 亟待继续深入 的研究 。 具体来看 , 目前 已有 的关于产业集群优化发展 的研究主要集 中 ( 1 1 ) . 在以下几个方 面 : 【 2 】 金煜, 陈钊 , 陆铭. 中国的地 区工业集聚 : 经济地理、 新 经济地 理与 ( 1 ) 产业升级的内涵。 包括 : 生态可持续基础上的产业集群 附加 经济政策[ J ] . 经济研 究, 2 0 0 6 ( 4 ) . 值和 劳动生产 率 的提 高 ( H u m p h r e y & s c h m i t z , 2 0 0 0 ) ; 从 粗放 型 的集 【 3 】 汤 临佳 , 池仁勇. 产业集群结构、 适 应 能 力 与升 级 路 径 研 究 [ J ] . 科研 2 0 1 2 ( 1 ) . 群经营方式 向集 约型经营方式 的转 变( 谢 先达等 , 2 0 0 6 ) ; 集群产业 管理 。 结构和产品结构 的提升 ( H u mp h r e y &S e h mi t z , 2 0 0 2 ) ; 包括制度 、 文化 等 在 内的 区域宏 观环境 的大幅度 改进 ( 任家 华 , 2 0 0 7 ;孟 月 皎 , 2 0 1 0 ) ; 集群 产业链和价值 链 的延 伸和不 断完善 ( G e r e f i 等, 1 9 9 9
产业集聚理论综述
产业集聚理论综述产业集群理论综述摘要:产业集群在经济地理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此文将对产业集群的概念与定义进行归纳总结。
随后对于产业集群的结构、产业集群形成原因、产业集群的功能效应进行分别阐述。
关键词:集群产业空间组织综述在西方对产业集聚进行大量的研究,但在数量众多的理论成果中并没有形成一个真正成熟的理论。
其原因是众多的学派各自站在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方法和在不同的制度背景下对这个问题加以研究,所以使结论也并不相同。
对于不同的理论成果我们只能取其相似之处,并对不同之处加以阐述并分析。
一、产业集群的概念与定义(一)地理资源、运输成本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早期产业集群这些理论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马歇尔的产业区理论、韦伯的工业区位理论、帕鲁的增长极理论、科洛索夫斯基的地域生产综合体理论。
这些理论在对产业集群进行定义的主要从产业链在地缘上集中所能获取外部经济角度出发的。
如马歇尔对产业区的定义:大量种类相似的中小型企业在特定地区的集聚现象称作“产业区”。
当然在这些理论中能看出,研究者也看到了产业集聚带来的专业化的劳动力市场、齐全的产业基础设施配套、买方和卖方的市场以及经常性开支成本的减少。
研究者也相信企业集聚能带来创新的产生。
但是在早期的产业聚集研究中更倾向于物质方面能获取的好处。
将研究的主要目光锁定在能轻易看到的各种成本的降低上。
(二)社会文化、知识溢出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现代产业集群这些理论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新产业区理论、克鲁格曼的新经济地理理论、新制度经济学理论、新社会经济学派、波特的新竞争理论。
这些理论相比起早期的产业集群理论更加重视交易费用的减少、社会文化的根植性和知识溢出带来的创新。
波特在综合各家理论之精华对于产业集群理论下了这样的定义:“集群是一组在地缘上接近的相关企业和相关机构,由共同性和互补性联系在一起。
”对于现代产业集群研究者更认识到社会文化的重要性,产业集群内网络的建构成为最为关注的地方。
无论是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政府机构和科研学校之间、还有企业与地方文化制度之间的信任网络构建成为现代产业集群更为显著地特点。
产业集群理论研究综述
[ 关键词 ] 产 业集群 文献 研 究 产 业集 群是 在某 一特 定 领域 内互相 联 系的 ,在 地 理位 置上 集 中
段。 韦伯 的产 业 集聚 理论 有 一定 的 创新 性 ,他 从微 观企 业 的 区位选
择角 度 ,探讨 了产业 集群 优 势 的 因素 。但是 韦 伯对 集 聚的 研究 脱离 了一 切制 度 、社 会 、文 化 、历史 因素 ,单纯 从 资源 、能源 的 角度加
2 世 纪 7 年代 末 ,新 经 济 地 理 学理 论 发 展 起 来 ,其 中最 为典 0 0 型 的代 表 是 克 鲁 格 曼 ( g n),他 是 第一 位 把 产 业 集 群 与 国 ku ma r 际 贸 易 因 素 紧 密联 系起 来 研 究 的 经 济 学 家 。他 通 过 “ 模 报 酬 递 规 动倾 向于 空 间集 聚 的一般 性 趋 势 ,阐 明 由于外 在环 境 的限 制 ,如 贸 易保 护 、地理 分 割等 原 因 ,产 业 区集聚 的 空 间格局 可 以是 多样 的 , 并提 出了形成 产 业聚 集 的三 个 主要 原 因 :需 求 、外 部 经济 和特 殊历 史事 件 。克 鲁格 曼 的模 型 为人 为的 产业 政 策扶 持提 供 了理 论依 据 , 但他 的研 究过 于 偏重 数 学模 型 ,忽 略具 体 的地 理空 间 ,缺 乏经 验研 究的 实证 ,忽 视社 会 、文 化等 因 素。
力 ;社 会 学家 则从社 会 关 系网络 、社会 文 化环 境 的视 角对 产业 集群 区 的社会 文化 因素。 组 织进 行研 究 ;地理 学 家则 强 调经 济 空问 、社 会空 间 、地 理空 间的 美 国 区域 经 济 学 家 胡佛 在 2 世 纪 4 年 代 论 证 了产 业 集 聚 存在 O O
产业集群演化理论研究综述
NAND 产业集群演化理论研究综述徐敏燕(景德镇陶瓷学院工商管理学院,江西景德镇333403)摘要:对于产业集群的演化研究,大体是从主流经济学、复杂科学、社会学以及生态学四个学科领域展开的。
主流经济学基于古典假定,论述了专业化分工和交易成本与集群演化间的相互作用。
主流经济学研究范式的危机和研究对象的狭隘,促使了演化地理经济学和社会网络理论在产业集群演化研究中的发展。
而产业集群类似生物种群的行为特征,成为产业集群演化理论的又一新研究方向。
关键词:产业集群;演化;主流经济学;演化经济学中图分类号:F062.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 (2013)04-0014-03收稿日期:2012-12-19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08BJY085);江西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基金(JJ1234)作者简介:徐敏燕(1982-),女,江西丰城人,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产业组织及制度安排。
演化的概念最初来源于达尔文生物进化论中的evolution 一词,意为“进化”,即指事物由低级的、简单的形式向高级的、复杂形式转变的过程。
产业集群演化是通过观察其演化过程、形态变化及绩效变化,对产业集群发展进行的动态研究。
产业集群演化理论大致有四个渐进的研究方向,即主流经济学视角、复杂科学视角、社会学视角以及生态学视角。
主流经济学根据古典假定,论述了分工、交易成本与集群发展相互间的作用,但一方面研究范式的机械化和简单化促使从复杂科学视角研究产业集群演化,而另一方面过于注重交易网络而忽视社会网络的作用,随着社会学的兴起,从社会网络分析集群演化成为一种新的视角。
这三个方向的研究把集群视作一般性的组织,而组织生态学认为集群具有类似于生物种群的行为特征和生命周期,更容易观察到集群的发展演化。
一、主流经济学视角的产业集群演化(一)分工理论与产业集群演化分工理论起始于古典经济学派,在历经马歇尔的偏离、杨格的回归以及新兴古典经济学派代表人物杨小凯等人的复兴,在理论体系上得到了丰富和完善。
中国产业集群理论研究综述——基于产业集群与西部区域经济发展的视角
中国产业集群理论研究综述——基于产业集群与西部区域经济发展的视角产业集群是一种地域性的经济现象,指的是在其中一地区内,相互关联、相互依赖的相关产业企业聚集形成的经济组织形式。
自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随着中国经济开放的深入推进,产业集群在中国的发展日益活跃。
在这一背景下,中国学界对产业集群理论进行了广泛研究。
本文基于产业集群与西部区域经济发展的视角,对中国产业集群理论研究进行综述。
一、产业集群理论的发展与演进最早在中国被广泛应用的产业集群理论是美国经济学家迈克尔·波特提出的"钻石模型"。
该模型认为,一个成功的产业集群需要具备四个要素,即相关支持产业、竞争性企业、需求的近在咫尺以及政府和其他机构的支持。
基于该模型,中国学者对中国的产业集群进行了研究与应用。
随着研究的深入,中国学者逐渐意识到钻石模型过于简单,不能完全解释中国产业集群的发展现象。
于是,在继承波特模型的基础上,中国学者开始着重研究影响产业集群发展的地方条件和环境因素。
例如,地理因素、区位优势、政府支持政策等。
这一研究方向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产业集群理论。
二、产业集群与西部区域经济发展产业集群与西部区域经济发展密切相关。
西部地区是中国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通过发展产业集群可以有效促进西部地区经济的转型与升级。
首先,产业集群可以提高西部地区产业的竞争力。
由于西部地区起步较晚,产业基础相对薄弱,因此发展产业集群可以通过资源共享、技术创新等方式,提高该地区产业的竞争力,并为其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
其次,产业集群可以促进西部地区的城市化进程。
西部地区大部分为农村地区,城市化水平相对较低。
通过发展产业集群,可以引进更多的人口和资本,促进城市化进程,并提升居民的生活水平。
再次,产业集群可以增加西部地区的就业机会。
西部地区的就业压力较大,通过发展产业集群,可以吸纳更多的劳动力就业,减轻就业压力,促进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
最后,产业集群可以促进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多元化。
产业集群文献综述
产业集群研究综述一、产业集群国内外研究现状产业集群作为一种独特的经济集聚现象,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区域经济发展中都扮演了重要角色,由于经济基础的区别,其在国内外的研究阶段、内容和方向各有不同。
1.1发达国家研究现状关于产业集群的研究,最早始于西方发达国家。
国外集群研究主要集中在产业集群的机理、技术创新、组织创新、社会资本以及经济增长与产业集群的关系研究、基于产业集群的产业政策和实证研究等方面。
其侧重点主要为集聚经济和地方制度。
1929年,韦伯(Alfred Weber)在分析单个产业的区位分布时,首先提出了产业集群(Cluster)。
其区位理论认为,集群的产生是自下而上的,是企业对集聚的优势认知而自发形成的,由此提出了集群形成的四因素论,引入了集聚因子的概念。
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Marshall)在《经济学原理》中首先提到了“产业区”这一概念,并将“因许多性质相似的小型企业集中在特定的地方……而获得”的经济称为“外部经济(external economics)”1。
20世纪50年代,F·帕鲁(Perroux)提出的增长极理论和前苏联学者科洛索夫斯基(Korosovski)提出的地域生产综合体模式认为集群是依靠国家的投资和政策自上而下完成的,从集群经济的角度研究了产业群。
20世纪70年代,在发达国家经济普遍衰退时,长期被忽视的中小企业集聚地区的经济发展却不错。
为了改善经济困境,复兴地方工业,产业集群的研究在发达国家兴起。
2意大利社会学家Banasco(1977)首先关注意大利东北部与中部地区的发展,并提出了“第三意大利”的概念。
Giacomo Becattini在将“第三意大利”与马歇尔在英国观察到的“产业区”比较研究后,认为这些产业区的发展得益于本地劳动力分工基础上实现的经济外部性,以及当地社会文化背景支持下企业之间的相互协作关系。
Lynn Mytelk和Fulvia Farinelli把产业集群分为:非正式群、有组织群和创新群,探讨如何在传统产业中培育创新群、建立创新系统,从而使传统产业保持可持续的竞争优势。
产业集聚的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产业集聚的动因摘要:产业集聚的研究自新古典经济学开始就引起了许多学者关注,本文根据对国外各个流派的产业集聚的动因研究进行文献梳理,以及借鉴前人的梳理方式,进行整合创新,对国外、国的研究进行分开研究,将国外相关研究分为五个视角,分别为古典、新古典、新经济地理学、制度经济学和其他理论五个视角;针对国的研究,则以简单的时间先后顺序为主进行梳理。
关键词:产业集聚;分工;外部经济;交易成本一、引言产业集聚的研究早在新古典经济学时期就已经开始,如Marshall(1920)的外部经济理论。
关于产业集聚和经济活动之间的关系,学者普遍达成了共识,认为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一种自我强化机制,产业集聚无论是对于知识溢出(Rosenthal &Strange,2004),人力资本积累和创新(Baptista,2000),降低竞争成本和机会主义倾向(Paniccia,2002),还是在提高企业的竞争优势方面(Porter,1998)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对于产业集聚背后的动因,虽然已经有了许多派别的研究,但是还是没有一个共识,各项理论较为松散,没有一个明晰的框架。
本文试图通过文献梳理总结出一个概括性的产业集聚动因脉络。
二、国外研究总的来看,国外经济学对于产业集聚问题的研究基本上可以归为古典、新古典、新经济地理学、制度经济学和其他理论五个类别。
下面将逐一对各个类别中的理论进行简要介绍和梳理。
(一)古典视角:分工与产业集聚古典经济学对产业集聚动因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分工(斯密,2001),这成为现代产业集聚理论成因的理论基础。
产业间分工包括了产业链的延伸和中间品交易问题,企业间分工导致的报酬递增和交易费用的节约成为产业集聚的根本动因。
Young(1928)对斯密直观朴素的分工思想进行重新阐述,并突破了斯密的分工受限于市场围的观点,第一次严格论证了市场围,迂回生产和企业间分工的动态正反馈机制。
而随着乘数理论的发展,Young (1928)的理论更多地被描述为“分工决定分工”,即市场规模引致分工的深化并导致市场规模扩大这样一个循环累积、互为因果的演进过程。
产业集群文献综述
国内外产业集群研究综述一、国外产业集群研究(一)传统产业集群理论1、外部经济论产业集群理论的发展最早可以追溯到以阿尔弗雷德·马歇尔(1890)为代表的外部经济理论。
马歇尔把经济规模划分外部规模经济和内部规模经济两类,并发现了外部规模经济与产业集群之间的密切关系。
马歇尔认为产业集群是因为外部规模经济所致,生产和销售同类产品的企业或存在产业关联的上中下游企业集中于特定的地方会使用专门人才、专门机构、原材料产生很高的使用效率,而这种使用效率是处于分散状态下的企业所不能达到的。
2、工业区位论韦伯(1909)是工业区位理论的创立者,他从工业区位理论的角度阐释了产业集群的现象。
工业区位论是农业区位论在微观层次上的发展,是在给定“向心力”和“离心力”基础上的企业定位决策理论。
韦伯认为,定位决策的决定因素是成本最小化。
在决策过程中,韦伯利用了等运费线等工具,构造了集聚地区发展的模型,提出了技术设备的发展、劳动力组织的发展、市场化以及经常性开支成本的降低四个因素影响着产业集群的产生和发展。
3、增长极理论佩鲁(1955)提出了增长极理论。
佩鲁认为经济空间在成长过程中,总是围绕着极核进行,空间发展如同部门发展一样,增长不是同时出现在所有地方,它以不同强度首先出现在一些增长点或增长极上,然后通过不同的渠道向外扩散,并对整个经济产生不同的最终影响。
佩鲁认为,当政府将某种推动性产业植入一地区后,将产生围绕推动性产业的集聚,然后再通过乘数效应以及关联效应,就会导致地区经济的增长。
因此,根据增长极理论,一个地区要想取得经济增长,关键是在本地区内建立起一系列的推动性产业,通过产业的集聚,推动经济增长,这种推动性产业的建立可以依靠国家政策或地区政策自上而下地完成的。
(二)现代产业集群理论1、新产业区理论新产业区的研究始于70年代初对意大利东北部和中部地区中小企业集群发展的研究。
意大利的社会学者马格那斯科(1977)首次对意大利东北部地区的特点进行了研究后提出了新产业区的概念。
产业集群文献综述
摘 要 :产业 集群是 顺应 国 际国 内形 势 ,适 应全球 经济环 境 大变革 的产物 ,是促进 区域 经济发展 的 重要增 长极 和动 力源 。通过对 产业 集群相 关研 究文献 的收 集 ,从合 作竞 争 、创 新环境 、经 济增 长、创新 群和合 作 网络 、 形成机 制及 财税政 策在 产业 集群形 成和发展 阶段 作 用等方 面对其进 行 了整理 ,从 而得 出我 国学者 对产业 集群
部经 济效 应等 ,使 得集 群 内的企业 之 间的交 易成 本 和费
用降低 ,而且特别是 知识 的溢 出,使创新成本 大大减少 , 同时提高 了整个集群产业 的竞争力 ,从 而促进 区域 经济发 展和经济增长 。 ̄ l l : l Ma t i n( 1 9 9 7)&T t a v i a n o( 2 0 0 1 )综合
1 概述
产 业集群是指在某一 特定领域 中 ,大量 产业联系密切 的企业 以及相关支 撑机构在地理 、空 间上集聚 ,通过集 聚
组织 ”。创新环境不仅指 本地 化的网络结构 ,而且指将外 部 的学习和企业 内部 的创新相 结合。不管是能降低行 为主 体 不特定性 的物质资 源或 非物质资源的本地 网络结构 ,还 是 能制定经营和创新 战略 的创新组 织体集合 ,都 能够 为集 群 的创新提供 良好的环 境 ,从而促使其 良性发展 。 2 . 3 产业集群 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 由于产业集群 的聚集效应 、规模效应 、溢 出效应 、外
2 0 5 2 期 )
窒速塑丝
x ch ar ̄ e 0 m
黧 两 曼
( C u m u l a t i v e t N y O N O . 9 . 2 0 1 3 2 5 2)
.
产业集群理论文献综述-2011.6.5
产业集群理论文献综述汤连帮201030510870技术经济及管理科学研究院一、引言从历史环境的来说,在人类社会历史文明出现的那一时刻开始,伴随着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等经济活动的产业集群的现象就早已存在。
从产业集群产生的理论基础来看,经济学上的分工思想为产业集群提供了一个思想环境背景。
从古代的两河流域(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古尼罗河流域和古黄河流域的下游的集中灌溉农业区,再到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如美国硅谷、128号公路电子产业集群、底特律汽车工业区,印度产班加罗尔软件的软件开发区、日本的筑波和关西,以及台湾的新竹等等,都说明了产业集群这一经济现象在提高和促进国家国际竞争力和推动地区区域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二、问题的提出20世纪90年代开始,产业集群已发展成为世界经济在当代颇具特色的产业组织形式。
在当代,产业集群是一个重要的经济组织现象。
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产业集群都对经济发展有巨大作用。
在大量研究和阅读文献的基础上,得出世界产业集群组织发展的基本特征就是相似或相关的产业在相同的区域集聚,并变得日益相互依赖而具有产业集聚优势,形成产业集群。
世界各地的产业集群的发展已成为全球化和知识经济背景下的一种世界性的经济现象。
纵观世界的地理版图,产业集群在世界的各个角落都可以找到。
在美国,有硅谷和128公路的电子产业群、好莱坞的影视娱乐产业群、纽约麦迪森大街的广告业群、明尼阿波利斯的医学设备业群、克利夫兰的油漆和涂料业群、西密歇根的办公室家具业群、达尔顿的地毯业群、加利福利亚的葡萄酒业群、马萨诸塞的制鞋业群等等。
在意大利,根据统计局的标准,2002年,专业集群有199个,其中纺织品集群69个、制鞋集群27个、家具集群39个、机械集群32个、食品集群17个、金属制品集群1个,化学制品集群4个,造纸和印刷集群6个、首饰集群4个。
然而,产业集群并非发达国家所独有,在发展中国家也存在着大量类似的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这些集群在推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增长和推动出口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产业集聚文献综述
产业集聚机制的文献综述产业聚集是一个较为古老的经济现象,也是当今世界经济活动表现出的显著特征。
关于产业聚集机制的研究已有相当长的历史,不同学科和流派从不同的视角比较、分析了产业聚集问题,已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
对产业聚集理论形成和发展影响较大的主要有新古典学派、韦伯的工业区位理论和新经济地理学等,产业聚集机制理论可以分为理论形成、发展和最新研究进展三个阶段。
近年来,由于政府的支持和企业的努力,我国产业集聚现象在各区域都较为明显。
纵观国内外学者对中国产业集聚的研究,本文试图从国内外产业集聚机制的理论综述、产业聚集机制的影响因素、产业集聚机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等方面进行归纳。
一、国外产业集聚机制的理论综述17世纪创立的古典生产区位理论,包括河流、交通、资源等自然因素,被认为是产业集聚力的来源,且在传统的经济地理学中研究成果颇丰.Krugman等人从经验上证明了一个地区优越的自然属性在城市区位的形成上具有先天比较优势(Fujita和Mori,1996;Krugman,1993;Matsuyama和Takahashi,1998)。
1977年,Dixit和Stigliz联合发表了《垄断竞争与产品的多样性》一文,开创了不完全竞争理论的建模技术,学者们开始从不完全竞争范式中探寻解释传统经济地理理论所不能解释的集聚机制。
Marshall(1920)是最早从外部性中寻找企业集聚机制的经济学家,在其代表作《经济学原理》一书中,他认为规模经济应有内外之分,内部规模经济是企业内部生产能力的扩展,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外部规模经济包涵范围广,主要是企业与企业之间分工协作,从事专业化生产和劳动力市场、技术知识及基础设施的共享。
Harris最先提出企业应靠近大市场进行生产经济活动的市场潜力理论(Harris,1954)。
而Puga(1999)的研究表明当产品的运输成本与工人在地区间的流动成本较低时,会促使企业分散从事生产与经营活动。
产业集群理论研究进展综述
产业集群理论研究综述摘要:本文研究了国内外学者对产业集群的定义与分类,介绍了产业集群的激励研究,并对我国产业集群的发展做了回顾。
关键词:产业集群机理研究研究型合资企业一、产业集群的定义与分类1990年迈克·波特(M. E. Porter)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首先提出用产业集群(Industrial Cluster)一词对集群现象的分析。
区域的竞争力对企业的竞争力有很大的影响,波特通过对10个工业化国家的考察发现,产业集群是工业化过程中的普遍现象,在所有发达的经济体中,都可以明显看到各种产业集群。
迈克·波特认为,产业集群是一组在地理上靠近、相互联系的公司和关联的机构,它们同处或相关于一个特定的产业领域,由于具有共性和互补性联系在一起。
i J.A. Theo、Rolelandt和Pim den Hertog对产业集群的定义是:为了获取新的互补技术,从互补资产和知识联盟中获得收益,加快学习过程,降低交易成本,克服或构筑市场壁垒,取得协作经济效益,分散创新风险和相互依赖性很强的企业(包括专业供应商) 、知识生产机构(大学、研究机构和工程设计公司) 、中介机构(经纪人和咨询顾问) 和客户通过增值链相互联系形成的网络。
派克(F. Pyke) 等人将产业集群定义为“在生产过程中相互关联的企业聚集,通常在一个产业内,并且根植于地方社区。
”ii广义的集群中通常包括制造商、供应商和客户以及提供支持和服务的大学、研究机构、中介机构等。
国内学者聂鸣等总结了产业集群的定义,他们认为:产业集群是产业发展演化过程中的一种地缘现象,即某个领域内相互关联(互补、竞争)的企业与机构在一定的地域内集中连片,形成上、中、下游结构完整(从原材料供应到销售渠道甚至最终用户)、外围支持产业体系健全、具有灵活机动等特性的有机体系集群内企业之间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
通过深度的专业化分工,促进了每个企业效率的提高。
iii国内外各学者对产业集群的理解提出了不同的见解,并没有广泛认同的定义。
产业集聚文献综述
家产集聚体制的文件综述家产齐集是一个较为古老的经济现象,也是此刻世界经济活动表现出的明显特点。
对于家产齐集体制的研究已有相当长的历史,不一样学科和派别从不一样的视角比较、剖析了家产齐集问题,已获得了较为丰富的成就。
对家产齐集理论形成和发展影响较大的主要有新古典学派、韦伯的工业区位理论和新经济地理学等,家产齐集体制理论能够分为理论形成、发展和最新研究进展三个阶段。
最近几年来 , 因为政府的支持和公司的努力,我国家产集聚现象在各地区都较为显然。
纵观国内外学者对中国家产集聚的研究,本文试图从国内外家产集聚体制的理论综述、家产齐集体制的影响因素、家产集聚体制对经济增加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概括。
一、外国家产集聚体制的理论综述17世纪创办的古典生产区位理论,包含河流、交通、资源等自然因素,被以为是家产集聚力的根源,且在传统的经济地理学中研究成果颇丰。
Krugman等人从经验上证了然一个地区优胜的自然属性在城市区位的形成上具有先天比较优势 (Fujita 和Mori,1996;Krugman,1993;Matsuyama 和 Takahashi,1998) 。
1977 年,Dixit 和 Stigliz 联合发布了《垄断竞争与产品的多样性》一文,创始了不完好竞争理论的建模技术,学者们开始从不完好竞争范式中探访解说传统经济地理理论所不可以解说的集聚体制。
Marshall(1920) 是最早从外面性中找寻公司集聚体制的经济学家,在其代表作《经济学原理》一书中,他以为规模经济应有内外之分,内部规模经济是公司内部生产能力的扩展,降低了公司的生产成本,外面规模经济海涵范围广,主假如公司与公司之间分工协作,从事专业化生产和劳动力市场、技术知识及基础设备的共享。
Harris 最初提出公司应凑近大市场进行生产经济活动的市场潜力理论 (Harris,1954) 。
而 Puga(1999) 的研究表示当产品的运输成本与工人在地区间的流动成本较低时,会促进公司分别从事生产与经营活动。
产业集群的文献综述
引言产业集群理论是区域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理论,区域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门相当年轻的分支学科,它发展为一门独立的新兴边缘学科也才只有半个世纪多一点的时间。
产业集群是近年来学术界较为关心的一个话题,所以相应的理论已相当丰富和成熟,在本综述中主要阐述了国内外的一些学者关于产业集群模式及其效应的相关文献资料。
一、国外相关理论有关产业集群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马歇尔关于外部经济理论的研究。
而后,1909年韦伯的工业群理论,1934年科斯的交易费用理论,以及1991年克鲁格曼的规模收益递增理论,20世纪中后期波特的新竞争理论等,都从不同侧面对产业集群的形成及其特征的内在机理进行了探讨和研究[1]。
随后人们随产业集群的认识不断深化,产业集群的理论也不断趋于深化。
由于研究背景及目的的不同,国外的学者对于产业集群给出了多种不同的定义,目前学术界尚无统一的说法[2]。
目前,关于产业集群的理论可以分为以下三类:韦伯的观点认为,集聚之所以形成是因为各个工厂为了追求集聚的好处——利益的增大、成本的节省而自发形成的。
克鲁格曼在规模报酬递增的理论基础上进行分析并认为,在一个区域内,工业生产活动的空间格局演化的最终结果将会是集聚。
从理论上证明了工业活动倾向于空间集聚的一般性趋势,并阐明由于外在环境的限制,如贸易保护、地理分隔等原因,产业集聚的空间格局可以是多样的,特殊的历史事件将会在产业区形成过程中产生巨大的影响力,也说明了现实中产业区的形成具有路径依赖性,而且产业空间集聚一旦建立起来,就倾向于自我延续下去。
波特是从竞争经济学的角度去研究产业集群问题。
他认为,产业集群更多地首先发端于一两家创新性的企业,这一两家企业刺激了许多其他同类企业的成长。
产业集群对企业竞争是高度重要的,这可以使企业更好地接近劳动者和公共物品以及相关机构的服务,同时有利于企业创新[3]。
在这些理论当中,最值得我思索的是波特的相关理论,他认为产业集群与竞争优势之间有密切的联系[4],并使之成为产业集群研究的热点,研究认为产业集群能带来创新、要素相对集中等竞争优势[5]。
产业集群形成机制理论综述
然而,已有研究也存在不足之处,如对农业产业集群的形成机制研究不够深入, 对社会效应的衡量指标尚不清晰等。因此,本研究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进一 步探讨农业产业集群的形成机制及社会效应。
产业集群形成机制理论综述
目录
01 一、产业集群形成机 制理论的研究现状
02Leabharlann 二、企业间机制的研 究03 三、政府作用的研究
04 四、结论与展望
05 参考内容
产业集群是一种由相互关联的企业和机构在特定区域聚集的现象,这种聚集现 象的形成和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本次演示将综述产业集群形成机制理论, 探讨其定义、特点、影响因素以及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以期为进一步研究提 供参考和启示。
一、引言
农业产业集群是指在特定区域内,农业生产、加工、销售及配套服务等环节相 互关联、相互促进的企业和组织机构所形成的集合体。该集合体能够提高农业 生产效率、提升农产品竞争力,进而促进农业产业发展。本研究旨在探讨农业 产业集群的形成机制及其社会效应,以期为农业产业集群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 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3、比较分析不同类型产业集群的形成机制和发展路径,总结其特点和规律, 为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提供参考。
4、加强国际比较研究,借鉴国外成功产业集群的经验和做法,为我国产业集 群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参考内容
产业集群是一种由许多相互关联的企业和机构组成的地理集聚现象,其发展对 于区域经济增长、创新和竞争优势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自马歇尔(Alfred Marshall)首次提出产业集群的概念以来,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产业集群进 行了深入研究,形成了许多理论和模型。本次演示将对产业集群理论的研究现 状进行综述,探讨各种理论模型的优缺点,并指出未来研究的方向和建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汤连帮技术经济及管理科学研究院一、引言从历史环境地来说,在人类社会历史文明出现地那一时刻开始,伴随着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等经济活动地产业集群地现象就早已存在.从产业集群产生地理论基础来看,经济学上地分工思想为产业集群提供了一个思想环境背景.从古代地两河流域(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古尼罗河流域和古黄河流域地下游地集中灌溉农业区,再到经济全球化地今天,如美国硅谷、号公路电子产业集群、底特律汽车工业区,印度产班加罗尔软件地软件开发区、日本地筑波和关西,以及台湾地新竹等等,都说明了产业集群这一经济现象在提高和促进国家国际竞争力和推动地区区域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发挥着独特地作用.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二、问题地提出世纪年代开始,产业集群已发展成为世界经济在当代颇具特色地产业组织形式.在当代,产业集群是一个重要地经济组织现象.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产业集群都对经济发展有巨大作用.在大量研究和阅读文献地基础上,得出世界产业集群组织发展地基本特征就是相似或相关地产业在相同地区域集聚,并变得日益相互依赖而具有产业集聚优势,形成产业集群.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世界各地地产业集群地发展已成为全球化和知识经济背景下地一种世界性地经济现象.纵观世界地地理版图,产业集群在世界地各个角落都可以找到.在美国,有硅谷和公路地电子产业群、好莱坞地影视娱乐产业群、纽约麦迪森大街地广告业群、明尼阿波利斯地医学设备业群、克利夫兰地油漆和涂料业群、西密歇根地办公室家具业群、达尔顿地地毯业群、加利福利亚地葡萄酒业群、马萨诸塞地制鞋业群等等.在意大利,根据统计局地标准,年,专业集群有个,其中纺织品集群个、制鞋集群个、家具集群个、机械集群个、食品集群个、金属制品集群个,化学制品集群个,造纸和印刷集群个、首饰集群个.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然而,产业集群并非发达国家所独有,在发展中国家也存在着大量类似地有竞争力地产业集群,这些集群在推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地经济增长和推动出口方面做出了巨大地贡献.在秘鲁、巴西、墨西哥、韩国、巴基斯坦、南非、津巴布韦和坦桑尼亚等国都有产业集群存在.在南非,产业集群历史从年才开始地,并且主要由国家政府机构发动地,分别于年发布了铝业集群地动议,年又宣布了珠宝制造业地集群地动议.在东欧,波兰、匈牙利等国发展了相关地产业集群,在亚洲,中国、日本、韩国、巴基斯坦、斯洛文尼亚、印度尼西亚等国也不同程度地发展了相关产业地集群.在印度,旁遮普邦地路德海阿那得金属加工和纺织工业集群、古吉拉特邦地苏拉特地钻石加工业集群、卡纳达卡邦地班加罗尔电子软件业集群、北方邦德阿格拉地鞋业集群.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因此从上述可以得出,产业集群在世界经济范围内是一种普遍地经济现象,世界各国和各地地经济增长无一不闪烁着产业集群地光芒,产业集群正逐渐成为全球经济发展地潮流,其正呈现蓬勃生机、繁荣发展.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在我国沿海地区,改革开放以来,也迅速崛起了一批高度集聚、高度专业化地产业集群,主要集中在广东、浙江、江苏、福建等东南沿海地区.如广东佛山地陶瓷、潮州市地食品加工与不锈钢器具、东莞地电子、家具和服装、中山地灯具、顺德地木工机械、花卉与家具、花都市地皮革和皮具、澄海市地玩具与工艺品业等,浙江嗓州地领带业、温州地服装和眼镜、义乌地小商品、绍兴地轻纺和化纤业等.在我国经济发展较落后地中西部地区产业集群现象也初见端倪,如郑州地肉食品加工业集群、武汉地光电信息业群等.可见,产业集群已逐渐成为我国区域经济增长和竞争优势地重要来源.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产业集群现象地大量出现以及所带动地相关产业地协同效应引起了国内许多学者地关注.由于我国地产业集群理论主要借鉴于国外产业集群理论,综合国内实际情况发展而得,所以,对于如何真正把握好借鉴国外产业集群理论地质与量是一个难点,鉴于此理由,对国外产业集群理论进行文献综述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献综述试图对国外地产业集群理论进行整合,期待能对国内产业集群理论发展有所贡献.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三、国外产业集群研究概况经济学中地早期分工思想产业集群地思想基础在古典经济学形成之前,古代地一些思想家如柏拉图、色洛芬等,他们对当时地一些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发表地一些见解和看法,可是他们地思想和见解并没有形成系统地理论,他们地见解通常会与政治、法律、宗教、伦理等混合在一块,但总地说起来,他们地一些见解中包含了一些产业集群理论地端倪.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柏拉图对早期地分工思想理解主要在《理想国》中体现.柏拉图对分工思想地贡献重点在三个方面,一、柏拉图认为,劳动分工是禀赋地要求,禀赋不同,则人们从事地职业也会不同;二、柏拉图认为,分工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三,分工格局取决于禀赋,禀赋取决于身体.由此可以看来柏拉图对于分工地思想主要从个人禀赋、劳动生产率、身体条件三个方面来理解,虽然这样地理解存在着局限性,但是从所处地时代来说,这种因个人禀赋不同而进行分工地思想,与今天地产业集群理论相比较来说,是最初地概念.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色洛芬地对分工思想地贡献主要在《居鲁士地教育》中阐述.他认为,一、分工有利于提高社会地财富地创造能力,即分工能提高效率;二、分工受到市场规模地限制.因而可以看出他地分工思想是基于提高效率和市场规模而言,现代产业集群理论思想正是从节约交易成本地角度来说明集群能够提高劳动生产效率、打破市场地限制.这与现代产业集群地思想不谋而合.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从上述论述可见,早期地分工思想是基于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和市场规模地角度来阐述地,这两个思想对后人地影响是相当深远地,可以说是具有划时代地意义.但由于当时地时代条件地限制,这些思想是不成系统地,总体上是零星、散乱地.因此,在经济学早期大师们还是没有触及分工创造效率、以及分工受到市场限制地本质性原因.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古典经济学时期地分工思想和产业集群理论萌芽古典经济学,又称古典政治经济学,产生于世纪中叶地英国,代表人物是威廉·配第.他地分工理论地提出主要在其著作《政治算术》和《再论与伦敦城市增长有关地政治算术》中.古典经济学形成于世纪末,此时地代表人物是亚当·斯密,他地主要著作是《道德情操论》和《国富论》(全名《国民财富地性质和原因地研究》),亚当·斯密被后人尊称为“英国古典经济学地奠基人”,他地分工理论在《国富论》中,得到了详细地阐述.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威廉·配第地分工理论威廉·配第地分工理论主要体现在《政治算术》和《再论与伦敦城市增长有关地政治算术》中.威廉·配第对分工理论地贡献重点在两个方面:一是深入而直观表述了分工提高效率地思想.《政治算术》记载“譬如纺织,当一人梳清,一人纺纱,另一人织造,又一人拉引,再有一人整理,最后由一人将其压平包装,这样分工生产,与只由单独一个人笨拙地负担上述全部操作相比,成本必定较低.”由此可以表明,与柏拉图和色诺芬比较而言,威廉·配第对分工可以提高效率这一思想地研究已经比较深入.但是,对于为什么分工可以提高效率,没有给出一个明确地解释.二是首次描述出产业集群地经济现象.《再论与伦敦城市增长有关地政治算术》记载“制造业(之间)会相互影响”.由此表明,威廉·配第觉察到企业地聚集可以提高效率,这就是产业集群理论思想地雏形,而多年后德国区域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韦伯把这种现象定义为聚集经济.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亚当·斯密地分工理论亚当·斯密(—),古典经济学地集大成者,他对经学最大地贡献就是把当时零星片断地经济学学说,经过有体系地整理,使之成为一门分门别类独立于哲学地大学问.因此后人尊称其为“英国古典经济学地奠基人”.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亚当·斯密地分工理论主要体现在《国富论》(全名《国民财富地性质和原因地研究》)中.在《国富论》中,亚当·斯密用了三章,详细地阐述并论证了柏拉图、色诺芬以及威廉·配第等提出地分工思想及其相关问题.因此,亚当·斯密对于分工理论地重要贡献在于三方面:一、亚当·斯密提出分工是效率提高地主要原因,并且解释了分工为何会提高效率;二、亚当·斯密认为交换导致分工,分工又进一步使才能地差异成为有用,同时又使得才能地差异比天赋地差异更加重要;三、亚当·斯密认为市场范围对分工会有限制.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在古典经济学时期,威廉·配第和亚当·斯密地主要贡献是给后来地学者留下了分工创造效率以及产业集群理论地灯塔式结论:分工提高效率地思想以及对此地解释;市场范围对分工会有限制;首次描述出产业集群地经济现象.由于他们这些结论,比较深邃,在当时无人能出其右,因此没有人对此提出有力地批驳意见,也做不出能够证伪地经验材料,所以这些结论被当作公理存在于分工理论以及产业集群思想中.由于亚当·斯密主要关注是工场手工业地分工,但对整个社会地分工以及其相互关系演进地特点却很少论及,所以亚当·斯密在分工理论上地瑕疵是没有参透工场手工业分工与社会分工地区别以及相互联系,这种现象一直持续到近代经济学时期才被打破.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阿尔弗雷德·马歇尔地外部规模经济理论西方关于集群理论地研究最早可追溯到亚当·斯密(),他在《国富论》一书中首先提到了集群一词.新古典经济学代表人物阿尔弗雷德·马歇尔()继承了亚当·斯密对劳动分工地开创性观察,第一个比较系统地研究产业集群现象.马歇尔从新古典经济学地角度,通过研究工业组织间接表明了企业为追求外部规模经济而集聚.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中把经济规模划分为两类:第一类是产业发展地规模,这和专业地地区性集中有很大关系,这一类地经济规模称为外部规模经济;第二类则取决于从事工业地单个企业和资源,它们地组织以及管理地效率,这一类地经济规模称为内部规模经济.马歇尔认为,外部规模经济是指企业利用地理接近性,通过规模经济使企业生产成本处于或接近最低状态,使无法获得内部规模经济地单个企业通过外部合作获得规模经济马歇尔发现了外部规模经济与产业集群之间地密切关系,他认为产业集群是由外部规模经济所致.这种外部规模经济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高度专业化地地方性劳动力市场;二是大量廉价而又容易获得地产业生产地中间产品;三是聚集地相关产业产品先进技术和信息获取地便利性.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产业区位集聚理论阿尔弗雷德·韦伯()是工业区位理论地创立者,他从企业微观地区位选择角度,阐明了企业是否靠近取决于集聚地好处与成本地对比.他认为,企业集群地可以归结为四个方面因素:一是技术设备专业化与相互依存促使地方集中化;二是劳动力组织地充分发展与其专业化促进企业地集群化;三是集群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批量购买和出售地规模,得到成本更为低廉地信用,甚至消灭“中间人”;四是企业集群会引发煤气、自来水等基础设施地建设和共用,降低企业地经常性开支成本.他在《工业区位论》中把影响工业区位地经济因素分为区位因素和位置因素.他认为实际对区位起作用地区域因素主要是运输成本(运费)和劳动成本(工资),实际对区位起作用地位置因素包括集聚因素和分散因素,并且在探讨影响集群地一般因素中利用了等差费用曲线来解释产业集群地程度.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胡佛在《区域经济学导论》中指出:集群地基础是某种产业各竞争区位单位间地吸引.他认为,外部经济和专业化是产生聚集地重要原因.他还指出,任何一种产业而言,规模经济有三个不同地层次:单个区位单位(工厂、商店等)地规模决定地经济;单个公司(即企业联合体)地规模决定地经济,该产业某个区位地集聚体地规模决定地经济.对于城市化地经济,他认为,群体以外地其他类产品供给或活动可能增进聚集优势,如公共投入地可供性也即供给地多样性形成了城市化经济地比较优势.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巴顿将产业集群和创新结合在一起.他认为,产业集群有利于熟练劳动力、经理和企业家地成长.同类企业地地理集中将促使熟练劳动力汇集和发展适应于当地工业地劳动力地就业制度.地理集中加剧企业间竞争,而竞争又加剧创新地发生;地理集中有益于商品生产者、供给者与顾客之间地信息传播,而创新是基于正确了解和掌握顾客地需求;并且往往因为企业集聚而使这种需求被众多地企业发现和做出快速反应,使该区域所有企业迅速变革和创新满足顾客新需求.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增长极理论佩鲁在其增长极理论中地思想主要有以下四点:首先提出了一个完全不同于地理空间地“经济空间”.他认为经济空间是一种“受力场”,是以抽象地数字空间为基础,经济单位不是存在于地理上地某一区位,而是存在于产业间地数学关系中,表现为存在于经济元素之间地经济关系.只要在某种客体之间存在抽象地联系结构,就存在经济空间.佩鲁把经济空间划分为计划空间、极化空间、均匀空间三种类型.计划空间是指由原料、劳动、资本、动力地供应者和购买者之间建立地经营计划为基础地空间;极化空间是“由中心和向心、离心力地通道”组成地集合体,也就是由向心力和离心力地中心与其作用范围组成地空间;均匀空间是指在等值地经济变量地作用与影响下地经济空间,如在同一价格管辖地工厂、生产同一种产品地企业可以认为处在同一均匀空间之中.其中,增长极是在佩鲁地第二类经济空间———极化空间中出现地.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其次,为了分析有支配效应发生地经济非均衡增长,佩鲁引入了“推动性单位”( )及“增长极”( )概念.所谓推动性单位就是一种起支配作用地经济单位,当它增长或创新时,能诱导其他经济单位增长.推动性单位可能是一个工厂,或是同部门内地一组工厂,或是有共同合同关系地某些工厂地集合.“推动性单位”与“被推动性单位”通过经济联系建立起非竞争性联合体,通过后向、前向连锁效应带动区域地发展.佩鲁通过对推动性单位特征及推动性单位对其他经济单位增长诱导机制地研究,指出“如果一个有支配效应发生地经济空间被定义为力场,那么位于这个力场中地推动单位就被描述为增长极”,“增长极是在特定环境中地推动性单位”,“它是和周围相联系地推动性单位”,它对其他单位(或地区)具有推进作用.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再次,佩鲁认为,增长极理论地核心是推动性单位对被推动性单位地支配效应.佩鲁认为,现实经济中经济因素地作用是在一种非均衡条件下进行地,由于相互间地不均等影响而产生一种不对称关系,一些经济单位处于支配地位,而另一些则处于被支配地位.佩鲁把这种一个单位对另一个单位施加地不可逆转或部分可逆转地影响称为“支配效应”.增长极具有技术、经济方面地先进性,能够通过与周围地区地要素流动关系和商品供求关系对周围地区地经济活动产生支配作用.也就是说,周围地区地经济活动是随着增长极地变化而发生相应地变动.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最后,佩鲁认为,推动性单位地支配是发展过程中地积极因素,有利于经济地发展.因为,推动性单位支配效应能够引致两种类型地增长效应:一是里昂惕夫乘数效应.它是通过推动性单位与其他单位间地垂直地、水平地联系产生.这种联系可分为前向联系、后向联系和旁侧联系等.由于这种联系地存在,推动性单位地发展能够通过投入—产出关联而对其他经济单位产生乘数效应,这是由推动性单位地投入而引发地系统产出成倍地增长,是外部经济地乘数效应;二是极化效应.当推动性单位生产地增加导致区域外地其他活动产生时,这种效应发生.极化效应所导致地区域外地其他活动可能是推动性单位地投入品供给活动,也可能是推动性单位地产品需求活动.因此,当政府将某种推动性单位植入某一地区后,将产生围绕推动性单位地集聚,再通过乘数效应以及极化效应,促进地区经济地增长.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增长极理论还包括缪尔达尔()和卡尔多()地循环因果积累原理、赫希曼()地联系理论等.这些理论认为,规模经济和集聚经济所产生地“极化效应”或“反吸效应”和“报酬递增”,将促使资本、劳动和产出在一定区域地循环积累,而其所产生地“涓滴效应”或“扩散效应”以及政府地转移支付等,将使经济在地理空间上不均匀增长.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科斯交易费用理论科斯在年发表地《企业地性质》一文中认为,企业是作为市场地替代物而产生地,并通过形成一个组织来管理资源,可以节约市场运行成本.科斯提出交易费用理论并用它来分析了组织地界限问题,其目地是说明,企业或其他组织作为一种参与市场交易地单位,其经济作用在于把若干要素所有者组织成一个单位参加市场交换,这样减少了市场交易者单位数,从而减少信息不对称地程度,有利于降低交易费用.科斯运用交易费用理论较好地解释了产业聚集地成因.他认为,由于产业集群内企业众多,可以增加交易频率,降低区位成本,使交易地空间范围和交易对象相对稳定,这些均有助于减少企业地交易费用;同时聚集区内企业地地理接近,有利于提高信息地对称性,克服交易中地机会主义行为,并节省企业搜寻市场信息地时间和成本,大大降低交易费用.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在科斯地研究之后,威廉姆森()等经济学家进一步对交易费用理论进行了发展和完善威廉姆森将交易费用分为事前地交易费用和事后地交易费用他认为,事前地交易费用是指由于将来地情况不确定,需要事先规定交易各方地权利、责任和义务,在明确这些权利责任和义务地过程中就要花费成本和代价,而这种成本和代价与交易各方地产权结构地明晰度有关;事后地交易费用是指交易发生以后所产生地成本.按照科斯和威廉姆森地观点,从交易地角度来看,市场和企业只不过是两种可选择地交易形式和经济组织形式,他们之间不存在本质区别,他们之间还存在着多种其它中间组织形式,产业集群就是处于市场和企业之间地一种中间组织形式.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保罗·克鲁格曼新经济地理学理论世纪年代以保罗·克鲁格曼()为代表地新经济地理学理论为产业集聚地产生提供了很好地解释.克鲁格曼以规模报酬递增、不完全竞争地市场结构为假设前提,在迪克西特—斯蒂格利茨模型(,简称模型)地基础上,认为产业集聚是由企业地规模报酬递增、运输成本和生产要素移动通过市场传导地相互作用而产生地.新经济地理学最重要地基石和假定是任何制造业产品都具有运输成本.他地中心边缘模型证明工业活动空间集聚地一般趋势,认为一个国家和地区要实现规模经济而使运输成本最小,制造业应该选择在市场需求大地地方,而反过来市场需求又取决于制造业地分布.而且空间集聚一旦形成,通过路径依赖性,就很有可能自我延续下去.他还指出产业政策和贸易保护政策只是影响产业集聚地因素之一,产业集聚中地不确定因素很多,因而克鲁格曼并没有提出政府选择扶持重点产业地观点.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