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药理学PPT课件 治疗药物监测

合集下载

临床药物治疗学完整(丰富案例。190页)PPT课件

临床药物治疗学完整(丰富案例。190页)PPT课件

2020/5/24
.
5
• 在我国现行的医疗体制下,多数医生对疾病的了解比 较透彻,但对药物的结构特点、作用机制、体内过程 等信息的掌握远不能满足临床合理用药的需求,需要 药师的协助。
• 药师能掌握药物的理化性质和药理作用,但面对千变 万化的病情和千差万别的个体,如何合理选用药物并 实施个体化治疗,在医疗实践中还没有绝对的发言权。
临床药物治疗学
2020/5/24
Hale Waihona Puke .1第一章 临床药物治疗学绪论
2020/5/24
.
2
临床药物治疗学简介
• 药物治疗学(pharmacotherapeutics)是研究药物治
疗疾病的理论和方法的一门学科。药物治疗是疾病 临床治疗中应用最广泛的基本手段。
• 任务 是运用药学相关学科(如药理学、临床药理学、
2020/5/24
.
8
慢代谢型者如长期服用异烟肼, 约有23%的病人引起多发性外周神经 炎等A型不良反应。异烟肼的肝损害 作用,也与乙酰化快慢有关,肝损 害的80%以上发生在快代谢型者。
2020/5/24
.
9
• 药物基因组学(Pharmacogenomics)就是研究遗传 变异与药物反应关系的科学,因此,药物基因组 学也是未来临床合理用药的基础。将功能基因的 信息用于合理用药,利用药物基因组学的技术和 方法增加药物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减少不良 反应,实现个体化用药,这就是药物基因组学的 研究目的。药物基因组学来源于药物治疗学,又 服务于药物治疗学。
• 临床上经常出现这样一种现象:两个病人诊断相同,
一般症状相同,用同一药物治疗,血药浓度也相同,
而疗效却大相径庭,这用传统的药代动力学原理是无

临床药理学--治疗药物监测和给药个体化

临床药理学--治疗药物监测和给药个体化

临床药理学--治疗药物监测和给药个体化临床药理学是研究药物在全身或病理状态下的作用、效应和处理的学科。

在临床实践中,每个病人对药物的反应都有所不同。

对于一些具有狭窄治疗窗口的药物来说,剂量的合理个体化是非常重要的,这样可以达到治疗的最佳效果并减少潜在的不良反应。

治疗药物监测是通过检测体内药物的浓度来评估药物治疗的效果和安全性。

药物监测对于许多药物来说是至关重要的,特别是那些具有明确剂量反应关系的药物。

在治疗过程中,常常需要监测血药浓度或治疗指标,以确定药物是否在治疗范围内,是否需要调整剂量或给药方案。

治疗药物监测可以通过不同的方法来进行。

最常用的方法是采集血液样本,通过药物测定技术来测量血药浓度。

这些技术通常包括高效液相色谱法和质谱法。

药物监测的时间和频率取决于药物的药代动力学和药物的治疗指标。

例如,对于具有短半衰期的药物,可能需要更频繁地监测血药浓度,以确保在治疗间隔内药物的浓度保持在治疗范围内。

治疗药物监测的结果通常用来指导药物剂量的调整。

如果血药浓度低于治疗范围,可能需要增加剂量或提高给药频率。

相反,如果血药浓度过高,可能需要降低剂量或减少给药频率。

药物监测还可以帮助预测药物的药代动力学,并评估个体的药物代谢能力。

这对于一些需要个体化治疗的病人来说尤其重要。

给药个体化是根据病人的特定特征和药物的特点来确定最适合该病人的剂量和给药方案。

这些特征可能包括年龄、性别、体重、肾功能、肝功能以及其他与药物代谢和药效相关的因素。

药物的个体化治疗可以提高药物的治疗效果,并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个体化给药的关键在于确定药物的最佳剂量和给药方案。

这需要根据病人的个体特征和药物的特征来做出决策。

根据药物的剂量反应关系和毒理学特性,可以选择一种适当的给药方案。

对于一些需要紧密监测和调整剂量的药物,可能需要更频繁地进行药物监测,以确保药物在治疗范围内。

总之,临床药理学中的治疗药物监测和给药个体化是为了提高药物的治疗效果和减少潜在的不良反应。

药物治疗监测ppt课件

药物治疗监测ppt课件
二 治疗药物监测的意义
*
不同患者在使用同一种药物时,不能采用相同的给药方案
新生儿与老年人对很多药物清除率缓慢;营养不良者与肥胖者的药物表观分布容积存在的个人差异;某些生活习惯(如吸烟)影响茶碱的代谢;在病理情况下,如患者肾功能受损,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地高辛等药物的清除率会减慢,肝功能受损患者的茶碱代谢会减慢。
*
药物遗传学监测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个体化给药 药物基因组学能帮助临床实验实人员预测何种人群对某一特定药物起反应,使医生为患者选择最佳疗效和最佳剂量成为可能。
*
群体药动学(PPK)是也是研究的新热点之一,它是获得个体PK参数的新方法,能定量的考察患者群体中药物浓度的决定因素,即群体PK参数,包括典型值(均值)、固定效应参数、个体间变异、个体内自身变异等。
*
随着进入个体化药物治疗时代,不仅能对某一特定患者给予最好的药物,而且可在治疗开始时就给予最有效和最安全的药物剂量。
*
转科情况
*
内一科
在治疗方面,能严格根据病人的病期、病理类型、机体的状况进行个体化治疗,不但能做到化疗方案个体化,而且在化疗药物毒性的预防、化疗过程的监测、并发症的处理等方面有一定的优势,从而最大限度地保障了化疗的顺利进行。
治疗药物监测(Therapeutic Drug Monitoring, TDM)是在药代动力学原理指导下,应用先进的分析技术,通过测定血液或其它体液中的药物浓度,从而用于指导临床合理用药,达到提高疗效,避免或减少不良反应。
*
近年来,国外又将治疗药物监测称为临床药代动力学监测 (clinical pharmacokinetic monitoring, CPM)
*
国内外治疗药物监测的发展概况
1

《临床药理学》PPT课件

《临床药理学》PPT课件
药物动力学(药动学pharmacokinetics)人体对药物的作用, 即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
生物利用度(bioavailibility) 药物吸收进入血液循环的速度 和程度,有绝对生物利用度和相对生物利用度
毒理学(toxicology) 观察药物可能发生的副作用、毒性反应、 过敏反应和继发性反应
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 ,ADR)
WHO国际药品监测中心对药物不良反应是指上市药 品在正常用法、用量情况下出现的和用药目的无关的或 意外的有害反应。分为 副作用(Side effect)这是指药物在治疗剂量时引起的与防
治目的无关的作用。
毒性作用(Toxic effect)主要是由于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 久所产生。
美国FDA专门有一个药物使用经验处负责收集上 市新药副反应的报告(包括各地医务人员的自 发报告)。在我国多系临床医生和药师的用药 体会或偶尔发现的某药不良反应的零散报道。
要合理、安全、有效地用药,首先必 须对药物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s,ADRs)谱有明确的认识。
需要进行TDM的药物
尽管分析技术发展很快,但并不是所 有的药物都需要监测血药浓度。如血药浓 度和疗效相关性不好的药物、安全范围宽 的药物、以及疗效显而易见的药物。只有 符合下列条件的药物才需要进行TDM。
1. 血药浓度与药效关系密切的药物。
2. 治疗指数低、毒性反应强的药物(地高辛、茶碱、抗心律 失常药、氨基甙类抗生素、抗癫痫药、甲氨蝶呤、锂盐等)。 3.有效治疗浓度范围已经确定的药物。 4.具有非线性动力学特性的药物。这些药物在用到某一剂量 量,体内药物代谢酶或转运载体发生了饱和,出现了一级和 零级动力学的混合过程,此时剂量稍有增加,血药浓度便急 骤上升,t1/2明显延长,而产生中毒症状,此类药物如苯妥 英、普奈洛尔等。 5.药物的毒性反应与疾病的症状难以区分时,是因为给药剂 量不足,还是因为过量中毒,如地高辛等。

临床药理学PPT课件

临床药理学PPT课件
⑥ 未在国内已上市销售的中药、天然药物 复方制剂。
⑦ 改变国内已上市销售的中药、天然药物 给药途径的制剂。
⑧ 改变国内已上市销售的中药、天然药物 剂型的制剂。
⑨ 仿制药。
化学药品分类
①未在国内、外上市销售的药品 通过合成或半合成的方法制得的原料药及其制
剂天然物质中提取或者通过发酵提取的新的有效单 体及其制剂
IV期临床试验:为上市后监察,进一步扩大临床试验,对合 理用药行指导。包括特殊群体的影响,并 行重点观察不良反应与疗效。
六、临床试验方法学
由于疾病的变异性,多种疾病或同时用药(几种)以及 医生、广告、病人心里与权威人士暗示,故必须遵循“重
复、 随机、对照”三原则。 1、对照
随机平行对照试验:将受试者随机、均衡分为多组, 分别用药比较。
各国药政部门审评新药重要内容和标准。
我国20世纪60年代才开始认识临床药理学。1979年后 才发展。
1.建立临床药理研究机构(80年) 2.成立临床药理学术机构(82年) 3.药物临床研究基地的建立(83年)
循证医学的发展丰富临床药理学的内涵。
三、临床药理学研究内容
1.药效学:研究药物对人体生理生化功能的影响和临 床效应及其作用机理。
五、新药的临床药理评价
新药的概念:凡在国内未上市销售的 药品。分为中药、天然药物和化学药品。 中药、天然药分为9类:
① 凡未在国内、外上市销售的从植物、动物、 矿物等物质中提取的有效成份及其制剂。 ② 新发现的药材及其制剂。 ③ 新的中药材代用品。
④ 药材新的药用部位积其制剂。
⑤ 未在国内上市销售的从植物、动物、矿 物等物质中提取的有效成份及其制剂。
交叉对照试验:可行自行对照,也可组间或拉丁方试 验。

临床药理学的基础知识 ppt课件

临床药理学的基础知识  ppt课件
婴儿和新生儿、老年人、昼夜节律, 缺乏蛋白质、维生素C、钙镁等; 高碳水化合物饮食;
肝炎
ppt课件
17
生物转化的意义
• 灭活:绝大多数药物经过生物转化后,药理活性 都减弱和消失,成为灭活。
• 活化:极少数药物被转化后才出现药理活性,称 为活化。如阿司匹林。
• 因此,生物转化是许多药物消除的重要途径。但 生物转化也可能是活化过程,也有的活性药物转 化成仍具有活性的代谢物,甚至有时候可能生成 有毒物质。因而代谢过程并不等于解毒过程。
ppt课件
18
(四)排泄
• 药物及其代谢物通过排泄器官被派出体外 的过程称为排泄。排泄是药物最后彻底消 除的过程。
• 非挥发性药物:肾脏随尿排出; • 气体及挥发性药物:肺随呼气排出; • 其他途径:胆汁、乳腺、唾液腺、泪腺;
ppt课件
19
肾排泄





胆汁排泄

肠率和 血浆蛋白结合率
受试制剂AUC F= 参比制剂AUC
× 100%
相对生物利用度是量度某一种药物相较同一药物的其他处方的生物利 用度,其他处方可以一种已确定的标准,或是 经由其他方式服用。
ppt课件
8
(二)分布
• 分布:药物吸收后随血液循环到各组织器 官的过程。
影响药物分布的因素: • 1.血浆蛋白结合率 • 2.细胞膜屏障 • 3.器官血流量与膜的通透性 • 4.体液的pH值和药物的解离度
ppt课件
11
• 3.器官血流量与膜的通透性: • 高血流量器官:肝、肾、脑、肺 • 低血流量器官:皮肤、肌肉 • 膜通透性大的器官:肝、肾
• 4.体液pH值与药物解离度:
• 细胞内液Ph7.0,为弱酸性;细胞内液 Ph7.4,为弱碱性。弱酸性药物在弱碱性环 境下解离多,所以不易进入细胞内。改变 血液pH值,可改变药物分布特点。

临床药理学--内分泌系统疾病的药物药物治疗 ppt课件

临床药理学--内分泌系统疾病的药物药物治疗  ppt课件

④促进钾离子内流 提高细胞内K+浓度
ppt课件
10
临床用途 用于以胰岛素缺乏为主的各型糖尿病
胰岛素依赖型(I型)糖尿病 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经饮食控制及口服降糖药
未得到控制者 糖尿病合并感染、妊娠、分娩、手术等应激情况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或伴严重并发症 纠正细胞内缺钾:胰岛素+葡萄糖+氯化钾-静滴,
ppt课件
14
药理作用
本类药产生降血糖作用是通过:
①与胰岛β细胞表面磺酰脲受体结合,阻滞ATP敏
感的K+外流→细胞膜去极化增强电压依赖性Ca++通
道胞外Ca++内流→胰岛β细胞分泌和释放胰岛素
②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
③增加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
对正常人和糖尿病患者均有降血糖作用,
对胰岛功能完全丧失或胰腺切除者无效
(CTI) 静脉 立即 1/2 2
急救时
中性胰岛素 皮下 1/4 2~4 6~8 (novo actrapid)
中效 无定型胰岛素 皮下
锌悬液[IZS(A)]
低精蛋白锌
皮下
胰岛素(NPH)
胰岛素锌悬液 皮下
长效 鱼精蛋白锌 皮下 胰岛素(PZI) 结晶胰岛素锌 皮下 悬液[IZS(C)]
1 2~3 1~2 3~6 4~6
4~6 12~16 餐前15~30 min,3~4次/d
8~12 18~24 早或晚餐前 30~60 min, 1~2次/d
8~14 18~24 早或晚餐前 30~60 min, 1~2次/d
16~18 24~36 早餐前30~60 min
16~18 30~36 早餐前30~60 min,
ppt课件

临床药理学 第4章 治疗药物监测与个体化给药PPT

临床药理学 第4章  治疗药物监测与个体化给药PPT
图4-2. 药理效应-血药浓度滞后环
18
(二)药效滞后于血药浓度
药理效应-血药浓度滞后的原因: 1.药物向效应部位分布需要一定的时间
如地高辛 静脉给药后血药浓度一开始便处于 峰值,但其分布至心肌一般需要6小时,此时 血药浓度已经下降。
2.药物的间接作用
如华法林(-)凝血因子Ⅱ、Ⅶ、Ⅸ、Ⅹ的活 化产生抗凝作用,其最大效应是在上述已活化 的凝血因子分解后浓度下降时。
33
下列情况一般不考虑进行TDM
1.药物本身安全范围大,不易产生严重不良反应。 2.有效血药浓度还不明确的药物。 3.药理作用持续时间远比药物在血中停留时间长的药 物。 4.与作用部位的结合不可逆、血药浓度不能反映治疗 效果的药物。 5.血药浓度不能预测药理作用强度或血药浓度与治疗 作用无关的药物等。
5.血药浓度个体差异大、具有遗传差异的药物
如三环类抗抑郁药、抗凝血药华法林等。
6.合并用药产生相互作用而可能影响疗效时
如奎尼丁与地高辛合用,因奎尼丁抑制肾小管 排泄地高辛,可使地高辛的血药浓度增加2.5倍, 应减少地高辛给药剂量以避免中毒。
7.提供治疗上的医学法律依据
32
-临床上常见的需要监测的药物
如地高辛、奎尼丁、普鲁卡因胺、氨茶碱、氨 基苷类抗生素、抗癫痫药、甲氨喋呤等。
地高辛的有效浓度范围:0.5~2.0ng/ml,但 是超过2.4ng/mL则可出现中毒症状。
27
第二节 TDM的临床指征
2.治疗作用与毒性反应难以区别
地高辛对室上性心律失常有治疗作用,但它也 可以引起室上性心律失常的毒性反应。TDM有 助于区分该心律失常是由于用药剂量不足或用 药过量所致。
名称 普鲁卡因胺 普萘洛尔 安定 格鲁米特 甲丙氨酯 甲喹酮 奎尼丁 磺胺嘧啶 磺胺异噁唑 水杨酸盐 丙咪嗪

《治疗药物监测》课件

《治疗药物监测》课件
目的
确保药物治疗达到最佳效果,避免因 药物浓度过高或过低引起的副作用或 治疗失败。
监测的必要性
疾病复杂性
某些疾病需要长期药物治疗,而 药物代谢和排泄的个体差异可能 导致疗效不稳定或出现不良反应 。
药物相互作用
多种药物同时使用可能产生相互 作用,影响药物浓度和疗效, TDM有助于发现和解决这些问题 。
借助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实现治疗药物监测的 智能化,提高监测效率和准确性。
3
多学科交叉融合
未来治疗药物监测将更加注重多学科交叉融合, 包括医学、药学、生物技术、信息科学等,以推 动监测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05
案例分析
案例一:某药物的监测实例
01
药物名称:氯氮平
02
监测目的:评估氯氮平的血药浓度,确保治疗窗内维持,降低不良反 应发生率
学依据。
优化给药方案
根据监测结果,调整给药剂量、给 药间隔等参数,提高药物治疗效果 ,减少不良反应。
预防药物中毒
对于某些治疗窗窄的药物,通过监 测血药浓度,及时发现并处理药物 过量情况,预防药物中毒的发生。
药物研发中的应用
药代动力学研究
通过监测药物在志愿者体内的代谢过程,了解药物的吸收、分布、 代谢和排泄情况,为新药研发提供数据支持。
表观分布容积(Apparent Volume of Distribution):表示药物在体内 分布的容量,与药物的溶解度和渗透 性有关。
峰浓度(Peak Concentration)和达 峰时间(Time to Peak Concentration):分别表示药物在 体内达到最高浓度的时间和浓度值。
实现精准医疗
个体化用药是精准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监测血药浓度,实现精准用药,提高治疗 效果,减少不良反应。

治疗药物监测TDM在临床用药方面的应用 PPT课件

治疗药物监测TDM在临床用药方面的应用 PPT课件
治疗药物监测
主要是对药代动力学过程的监测
从医生处方到药物发挥治疗作用或产生不良 反应要经过四个过程: –药剂过程 ( Pharmaceutical Process ): 药物剂型 和给药途径; –药代动力学过程 ( Pharmacokinetic Process ): 吸 收, 分布, 代谢, 排泄; –药效学过程 ( Pharmacodynamic Process ): 作用 部位的药理作用; – 治疗作用过程 ( Therapeutic Process ): 药物作 用, 治疗作用;
• 表现分布容积是t 时体内药 物总量与血药浓度的比值 Vd= Dt ,意为体内药物按 血浆中Ct同样浓度分布时所需 的体液总容积,并不代表具 体的生理空间。
• Vd用于推测药物在体液中 分布的广泛程度和组织对药 物的摄取量。
7.半衰期(Half-life, t1/2)
• 药是物指的药消物除在半体衰内期消(除t一1/2k半e或所t1需/2β) 的时间,或者血药浓度降低一 半所需的时间。
4.胃肠道疾病影响药物的吸收, 肝脏疾病影响药物的代谢,肾脏疾 病影响药物的排泄,在上述病理状 态下要监测血药浓度。
5.病人接受多种药物治疗而有中 毒危险时,要监测血药浓度。
6.一些药物的毒、副作用表现和 某些疾病本身的症状相似,如地高 辛。
列入治疗药物监测药物的一般原则
7.长期用药的患者,依从性差;或者长期使 用某些药物后产生耐药性;或诱导和抑制肝 药酶的活性而引起药效降低和升高,以及原 因不明的药效变化时,可考虑监测血药浓度。
(二)治疗药物监测的三个方面
1.分析技术的发展是开展治疗药物 监测的先决条件:
TDM的创始人之一Dr.Pippenger(1982)曾深 刻指出:“我相信历史将证明药理学的最大进 展之一是发明了分析体液中药物浓度的方法。”

治疗药物监测

治疗药物监测
第三章
治疗药物监测
Therapeutic Drug Monitoring
(TDM)
1
本节内容
一、治疗药物监测的临床意义
二、血药浓度与药效的关系
三、治疗药物监测的指征 四、治疗药物监测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五、血药浓度测定的方法
2
一、治疗药物监测的临床意义 治疗药物监测(TDM) 是近20年来在临床药理学和治疗学 领域内兴起的一门新的边缘学科。它 是在药代动力学原理指导下,应用先 进的分析技术,通过测定血液或其它 体液中的药物浓度,获得有关药动学 参数,设计或调整给药方案,以保证 药物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43


例如,环己巴比妥的S型对映体有药理活性, 但其清除率仅为非活性对映体(R型环己巴比 妥)的1/3。故S型环己巴比妥具有较高的血 药浓度且半衰期较长。在临床上当给予消旋 体R,S-环己巴比妥后,该消旋体的血药浓度 低于有活性的S型对映体,故测定消旋体的血 浆浓度不能反映活性部分的血药浓度与效应 之间的相关性。

四、治疗药物监测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影响血药浓度与药效关系的因素 (二)血药浓度测定方法的建立和验证 (三)采血的时间与方法
38
(一)影响血药浓度与药效关系的因素
许多因素如活性代谢物、手性药物对映体、 效应器官对药物的反应性等均可影响血药 浓度与药效之间的相关性。由于有上述复 杂因素的存在,对测得的血药浓度结果作 解释时必须慎重。
41

目前可监测活性代谢物的有:胺碘酮及 N-脱乙基胺碘酮、奎尼丁及3-羟基奎尼 丁、扑米酮及苯巴比妥、普鲁卡因胺及 NAPA,普萘洛尔及4-羟基普萘洛尔等。
42
2.手性药物对映体

同一手性药物的不同对映体具有不同的药理 活性和不同的药代动力学特征。 从立体化学角度看,目前临床上应用的手性 药物消旋体实际上不是单一物质,而是左旋 体与右旋体各半的混合物,如果对各个对映 体不能分别加以监测,将对测定结果的分析 产生误差。

药学临床药理学PPT课件

药学临床药理学PPT课件

15
药历的基本内容
➢ 患者的一般情况 ➢ 既往用药史 ➢ 药物过敏史 ➢ 病例摘要 ➢ 现病用药史(治疗药物类型、名称、剂量、
给药途径、给药间隔、疗程、治疗结果等) ➢ 应用临床药学知识对药物治疗进行的合理
用药评价
2023/12/15
16
药历的基本类型
1. 医疗模式药历 增加了合理用药建议的病历 将关于合理用药方面的建议直接写入临
床医师书写的病历中,从而形成的药历 2. 以药物治疗为主的药历
临床药师以药物治疗结果为线索,对患 者接受药物治疗过程的相关资料进行分析、 整理而形成的药历
2023/12/15
17
3. 以促进合理用药为主的药历 以药物治疗的安全性、有效性、经济性
以及适当性为前提,药师综合分析临床资料, 经整理、归纳而书写形成的药历 4. 以问题为线索的药历
2023/12/15
7
第二章 药物治疗的临床用药原则
治疗手段:心理的、物理的和化学的方法 ❖ 物理方法包括:手术治疗、放射治疗、
超声治疗、针灸治疗等 ❖ 化学方法指药物治疗(drug therapy) ❖ 介入治疗是上述两种治疗方法的结合
2023/12/15
8
When selecting medicine, a number of factors must be considered. These considerations are summarized under the mnemonic STEPS:
2023/12/15
37
获取个体药动学参数 不同人种间在生物转化及排泄等体内 过程上存在着差异 美托洛尔、普萘洛尔的氧化代谢,以 及异烟肼的乙酰化,白种人多存在遗传性 缺陷,而在黄种人中则较少见 在同一人种间,由于先天因素及后天 环境因素和病理情况的影响,也存在巨大 的个体差异

临床药理学药物的临床研究 ppt课件

临床药理学药物的临床研究 ppt课件
• III期临床试验:治疗作用确证阶段。其目的 是进一步验证药物对目标适应证患者的治疗作 用和安全性,评价利益与风险关系,最终为药 品注册申请的审查提供充分的依据。
• IV期临床试验:新药上市后应用研究阶段。其 目的是考察在广泛使用条件下的药物的疗效和 不良反应,评价在普通或者特殊人群中使用的 利益与风险关系以及改进给药剂量等。
人体耐受性试验设计与要求
• 最大剂量的确定方法:以临床应用的同 类药(或结构接近的药物)单次最大剂 量;采用临床前动物长期毒性试验中引 起症状或脏器可逆性损害的剂量的1/10;) 采用临床前动物急性毒性试验的最大耐 受剂量的1/5 ~ 1/2。
标准体重动物的由动物a到动物b的mg·kg-1 剂量折算表(表中数值为换算系数Rab)
第第5章药物临床研究主要内容?药物临床研究的基本条件?i期临床试验研究?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研究?人体生物利用度和生物等效性研究第一节药物临床研究的基本条件临床试验clinicaltrial定义?指任何在人体患者或健康志愿者进行药物的系统性研究以证实或揭示试验药物的作用不良反应及或试验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目的是确定试验药物的疗效与安全性
例3 已知8 kg( 标准体重)比格犬用00.68 mg.kg-1,求22 g小鼠、38 g老龄鼠的用药剂量。(1)查表2,犬a行,小鼠b列 的Rab=6.67,故20 g小鼠的剂量=Db.Rab=0.68*6.67=4.536 mg.kg-1;(2)现22 g小鼠与标准体重相差不到20%,按体重用4.536 mg.kg-1,基本可行。根据标准体重W标=20 g,实际体重Wb=22 g,B=22/20=1.1,查表3,Sb=0.969,故剂量 =Db’.Rab.Sb=0.68*6.67*0.969=4.395 mg.kg-1,与前剂量相差不到3%;(3)38 g老龄鼠:根据B=38/20=1.9,查表3,Sb=0.807, 故剂量=Db’.Rab.Sb=0.68*6.67*0.807=3.660 mg.kg-1,该剂量也可用于31 ~ 46 g的老龄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治疗药物监测
提要
TDM的概念、意义 TDM的药理学基础 影响血药浓度的因素 TDM的临床应用 血药浓度测定方法 实例
治疗药物监测
(Therapeutic drug Monitoring, TDM)
❖ 广义的治疗药物监测指的是临床上用以指导药物治疗方
案个体化,达到安全治疗目的而采取的各种措施,包括 药物效应监测和药物浓度监测。狭义的治疗药物监测仅 指药物浓度监测。
治疗浓度范围 峰浓度 谷浓度
5~8 0.5~1.5
15~25 1~4
25~30* 5~8*
20
<5
20~40 5~10
0.9~2.2ng/ml
1.5~5.0
4~10
10~30
2~5
3~5
50~100ng/ml
可能中毒范围
峰浓度 谷浓度
>10
>2
>30
>8
>25
>5
>50
>10
>2.4ng/ml
>5
>10
例:某人口服茶碱, 每8小时一次,每次100mg , 3天后(已达稳 态)在某次服药前测血浓4 mg/L, 要求达最低有效浓度 8mg/L 以上, 求此病人的合适剂量(200mg)。
重复一点法求K: 消除相时取血
例:第一次给病人静脉注射某药100mg,6h后采血,然 后立即再iv 100mg。同样,在第二次给药后6h时采第二 个血样。测得C1及C2分别为1.65mg/L和2.5mg/L,试求动 力学参数k及Vd。(0.111/h, 31.14L)
GC
快,分离效能高,样品用量少
HPLC
适用范围广,准确灵敏,可同时测 定代谢物
费用较高,放射污染 精确度较差 酶不易获得,酶标抗原 制备难,结果受体液因 素干扰 费用昂贵
样品必需能气化,可测 定的物质有限 繁琐费时
GC-MS LC-MS
专一性,分离度最好, 检测范围广 简便,经济,样品无需提取
受仪器限制,昂贵 只适用于抗菌药物测定
药物剂量、血浓度和药理效应强度的关系
剂量
吸收的完全程度
表观分布容积 身材与体质
清除速率(代谢、排泄)
血药浓度
作用部位药物浓度
功能状态
扩 散
主 动 转

病理干扰 产生耐受性 合并用药
药物效应强度
抗高血压药的剂量范围
药物 每日剂量(mg) 相差倍数 被调查人数
氢氯噻嗪 50~200
4
400
利血平 0.125~1.0
The influence of genotype on the serum concention(x±s)of Lansoprazole
Group Cmax
Tmax T1/2Ke T1/2Ka V/F
CL/F
Ka
Ke AUC0t
(mg/L) (h) (h) (h) (L) (L/h) (h-1) (h-1) (mg/L)·h
定药物浓度无意义。
TDM的分析方法简介
放射免疫法(radio immunoassay,RIA) 酶免疫法(enzyme immunoassay,EIA),或称酶联免疫吸
附分析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 荧光免疫法(fluoroimmunoassay,FIA) 高效液相色谱法(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可能中毒范围 峰浓度 谷浓度
20~35
>40 >15 >12
>20
>100 >100
明确诊断
选择药物及给药 途 径
确定 给 药 方 案

给药

不好
观察临床疗效
测定血药浓度


维持原 方 案治疗
处理数据,求出药

动学参数,重新
给药方案个体化的步骤
申请 采样 测定 结果分析 数据处理
结果解释
1. 明确测定目的,掌握资料 2. 将实测值与预测值作比较 3. 求算病人药动学参数,并与群体比较 4. 综合判断,是否修改原给药方案
8
100
肼屈嗪
50~500
10
200
普萘洛尔 40~500
15
200
胍乙啶
10~500
50
200
8例正常受试者iv单剂双香豆素醋酸乙酯20mg/kg后, 血浆中药物浓度的变化
药物作用取决于血药浓度
❖ 保 泰 松 抗炎作用 兔 300mg/kg 人 5~10mg/kg
有效血药浓度均为100~150μg/ml ❖ 环已巴比妥 小鼠、大鼠、家兔100mg/kg
测定什么(内容)
1. 原形药物 2. 游离药物 3. 活性代谢物 4. 对映体 5. 作用部位药物浓度
中毒范围

浆 药
治疗范围


度 无效范围
最大耐受浓度
有 效
最小有效浓度
血浆药物浓度与药效的关系
心血管系统药:地高辛,洋地黄毒甙,普鲁卡因酰胺,奎尼 丁和利多卡因等。
呼吸系统药:茶碱,氨茶碱等。 抗肿瘤药:甲氨蝶呤等。 免疫抑制剂:环孢素、他克莫司等
某些药物的治疗浓度范围和中毒浓度 (μg/ml)
药物
庆大霉素、妥布霉素、西 索霉素、奈替米星 阿米卡星、卡那霉素、异 帕米星
氯霉素 万古霉素 地高辛 利多卡因 普鲁卡因酰胺 上药原形+代谢物 NAPA 奎尼丁 丙吡胺 普萘洛尔
疗效或 镇痛 抗风湿 抗炎 轻度 中度 重症 致死
中毒
中毒 中毒 中毒
例2:苯妥英钠血药浓度与疗效和毒性的关系
血药浓度 10~20 (mg/L) 疗效或中毒 抗癫痫
20~30
30~40
眼球震颤 运动失调
>40 精神失常
影响血药浓度的因素
1. 药物因素
制剂因素 药物的相互作用
2. 机体因素
生理因素:年龄、性别 病理因素:肝、肾功能等 遗传因素: 环境因素:
Cp<有效范围,临床有效, 给药方案合适,待病情有变再测 参数与已知的不一致
Cp <有效范围,临床无效, 根据新参数修改给药方案后再测 参数与已知的不一致
Cp在有效范围内,临床无效, 根据新参数修改给药方案,慎重
参数与已知的一致
地提高Cp,密切观察临床情况
峰—谷浓度法调整给药方案
测定血药浓度结果与期望达到血药浓度比较
❖ 又称临床药动学监测,指在药代动力学、药效动力学原
理的指导下,应用现代化的检测和分析技术,测定病人 血液中或其他体液中药物浓度,根据血药浓度与药效的 相关模式,阐明血药浓度与药效的关系,从而指导临床 合理用药,以达到提高疗效、避免或减少不良反应的目 的。
TDM的意义
➢ 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 给药个体化 ➢ 药物过量中毒的诊断 ➢ 确定合理的给药间隔 ➢ 药物遗传学监测 ➢ 判断患者用药依从性 ➢ 鉴定医疗事故与差错、医疗纠纷的法律依据
P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无需进行TDM的药物
1. 药物安全范围大,不必剂量个体化; 2. 药物效应强度在临床上能定量者,可以药效
作为剂量个体化标准; 3. 血药浓度与药理效应无相关性;
需TDM药物的基本条件
➢ 药效和毒性反应与血药浓度呈 一定相关性。
联: 联合用药
变: 患有肝、肾、心脏等疾病
异:血药浓度个体差异大,具有遗传变异的药物
其他
需进行TDM的药物
抗菌药物:庆大霉素,阿米卡星,奈替米星,妥布霉素,卡 那霉素等氨基糖苷类,氯霉素,去甲万古霉素和 万古霉素等。
精神神经系药:苯巴比妥,苯妥英钠,卡马西平,扑米酮, 丙戊酸和乙琥胺等。
代谢速度不同,维持时间相差4~7倍 苏醒时,血药浓度均为60μg/ml
TDM的药理学基础
药物的效应不 是由剂量,而 是由血药浓度
决定的
水杨酸盐血药浓度与疗效和毒性的关系
血药浓度 50~ >250 350~ 550~ 800~ 1 250~ 1 600~
(mg/L) 100
400 850 1 100 1 400 1 800
1.51
77
3.71
1.56
影响因素(遗传)
Plasma concentration(mg/L )
2.50
2.00 1.50
hoEMs PMs
1.00
0.50
0.00 0 2 4 6 8 10 12 14 16 18 20 22 24 Time(h)
18例受试者(9例 PMs ,9例 hoEMs)口服兰索拉唑30mg后 平均血药浓度-时间曲线
药物
成年人
年龄
卡那霉素 20~50
奈替米星 54
地西泮
30
地高辛
27
苯巴比妥 20~40
阿司匹林 21
T1/2(h) 1.78 2.3 32 51 71 2.38
老年人
年龄 T1/2(h) 70~90 4.7
T1/2比值 (老年人/成年人)
2.64
74
5.0
2.17
65
70
2.19
72
73
1.43
>70 107
TDM的 注意事项:
1. 测定技术和方法—灵敏度高、特异性强和样品用量少。 2. 正确认识血药浓度测定的临床意义和价值。 3. 掌握好采血时间—能充分反映血药浓度的全过程。 4. 测定血中什么—总浓度、游离型药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