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数感

合集下载

小学生“数感”培养的实践

小学生“数感”培养的实践

小学生“数感”培养的实践数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也是学生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而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数感”就显得尤为重要。

所谓“数感”,指的是学生对于数字、数量和形式的敏感和认知能力,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础。

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数感”不仅需要数学老师的指导,更需要学校和家庭的共同努力。

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小学生“数感”培养的实践。

培养小学生“数感”需要注重课堂教学。

数学老师在教学中需要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感受数学的魅力。

老师可以利用教学实物、图片、数字卡片等教具,让学生进行一些有趣的数学活动,如数数、比较大小、排列组合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数学的乐趣,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和数学能力。

老师还可以通过故事、游戏等形式,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抽象的数学概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

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数感”。

学校可以组织一些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拓展学生的数学视野。

学校可以举办数学竞赛、数学游戏等活动,让学生在比赛中感受数学的快乐和挑战,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学校还可以组织学生参观数学展览、数学演讲等活动,让学生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和意义,拓展他们的数学视野,培养他们对数学的浓厚兴趣。

通过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学校可以引导学生走进数学的世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培养他们的“数感”。

家庭也是培养小学生“数感”的重要环节。

家长可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培养孩子的数学兴趣。

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玩一些数学游戏,如猜数字、数学填字游戏等,让孩子在游戏中学习数学,感受数学的乐趣。

家长还可以和孩子一起做一些简单的手工或烘焙活动,让孩子在实践中感受数学的魅力,培养他们的“数感”。

家长还可以给孩子讲述一些与数学相关的趣味故事,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主动学习数学,培养他们的“数感”。

小学生“数感”培养需要学校和家庭共同努力。

学校可以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引导学生感受数学的乐趣和魅力,培养他们的数学兴趣和数学能力;家长可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培养孩子的数学兴趣,让他们在生活中随时随地感受数学的存在。

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

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

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我们说球员打球有球感,歌手唱歌有乐感,朗诵要有“语感〞,那么,什么是数感呢?所谓数感是一个人对数与运算的一般理解。

这种理解可以援助人们用灵敏的方法做出数学推断,并为解决复杂问题提出有用的策略。

也可以说数感是一种数学素养。

由于数学知识本身来源于现实生活,因此培养数感要把数学教学同实际生活相联系。

良好数感的建立能使学生会用数学知识理解和解释现实问题,并有意识地将现实问题与数建立起联系,有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数学课程标准)中也对此作了说明:“数感主要表现在:理解数的意义;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量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做出解释。

〞可见,培养学生的数感是当前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

我们应在数学教学中逐渐培养学生的数感。

一、走进生活,形成数感数学来源于生活,开展学生的数感离不开学生的生活经验。

只有当学生把所学知识与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识,内化知识。

“数感〞主要不是通过传授而能得到培养的,重要的是让学生自己去感知、发觉和探究,使他们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更多地接触和经历有关情境和实例,在现实背景下感受体验,从而更具体更深刻地把握数的概念,形成数感。

例如在教学长度单位时,可以带着学生去操场走走、测测、量量,让学生感受10米、50米、100米的长度;教学重量单位时,让学生到超市去看看、称称、掂掂各种蔬菜、水果的重量,感受100克、1千克、10千克的实际重量等等。

在课堂教学时也可以让学生带来弹簧秤和各种物品,称称它们的重量,把这些物品放在手中掂一掂,体会它们的重量,学生学得兴致盎然,在不知不觉中就获得了数感的启蒙,还能培养学生的“亲数学〞行为,对数学学习充满乐趣。

小学生已经具备了肯定的生活经验,同时他们对周围的各种事物、现象又充满着好奇。

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特长挖掘生活中的素材,使学生发觉数学就在自己身边,生活中充满了数学。

什么是数感如何发展学生的数感

什么是数感如何发展学生的数感

什么是数感如何发展学生的数感《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十分重视并强调培养学生的数感,数感是人的一种基本的数学素养,同时也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我们的数学教学应重视学生数感的培养。

尤其在计算教学中,我们应该让学生在主动、愉快参与到计算的过程中,体会计算思维的魅力,品尝计算思维的乐趣,不断诱发学生创新意识与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数感。

一、创设情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数感学生的生活经验支撑着学生的学习。

计算是由于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而产生的,它是解决问题问题过程中的一部分。

如果没有解决问题的需要,也就没有计算的需要。

因此,计算教学要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获得感知,体验、认识运算的实际意义,并利用情境的现实背景,经历、体会探索的过程。

合理合适的情境能起到了两大作用:一是激发学生的兴趣。

把学生置身于创设的特定的场景中,学生兴致盎然,体验在特定的生活场景必须用到计算,体现出计算教学的必要性,激发起了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探索计算方法的热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是情境中生成数学。

所创设之情境在突出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关注数学化,即运用数学的方法观察现实世界,分析研究各种具体现象,并加以合理组织,让学生在情境中更多地从数学的角度进行观察和思考,发现其中蕴涵的数学现象和问题。

例如,在学生认识了长度单位后,让学生感受50米、100米、500米、自己的家到学校的距离;教学重量单位,可以让学生估估、称称诸如:饮料、食盐、大米的重量,以及称称自己的体重等。

这样的“亲数学”行为,能够使学生在生活中体会数的含义,在不知不觉中获得了数感的启蒙。

二、加强口算,倡导估算,在实践中优化学生的数感口算反映人对数的艺术性质和算术运算的一种理解层次,在日常生活中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有助于发展学生更高的数学思维,有助于发展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它是应用数学的基础,也是优化数感的基础。

在计算教学中,首先要让学生比较熟练地掌握20以内的加减计算,以及表内乘除法;其次要让学生探索并学会一些基本的口算,如整数里一百以内的加减法和一位数乘、除两位数,整百数加减整百数或整十数,一位数乘、除整十或整百数等口算,以及相应的小数的口算和简单的分数口算。

什么是数感

什么是数感

什么是数感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什么是数感简单地说,数感就是人对数及数的运算的感觉、感受乃至情感,它可以帮助人们用灵活的方法做出数学的判断和为解决复杂的问题提出有用的策略。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感的具体体现是:“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

”由此可知,数感是学习数学的重要结构变量,集中表现为:对知识教学的充分感知,对思维训练的快速反应,对个性教养的深刻感受。

在数学活动中,具有良好数感的人对数学情境能反应迅速、准确、敏捷和思路简缩,能自然地运用最优化的解题策略。

因此,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感是数学教育的重要任务。

怎样培养学生的数感呢数感的培养应体现在各部分内容之中,如:数的认识、数的运算(包括口算、笔算和估算)。

在具体目标中规定,“结合现实素材,感受大数目,并能进行估计”。

“体会数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会运用数表示事物,并能进行交流”。

在这些内容的教学过程中,采用哪些有效的策略和方法,使学生的数感得以更好的发展呢浅谈个人见解:1、重视估算,注重方法,形成数感经常为学生提供估计事物的数量和运算的结果,用不同的方式检验同一个计算的结果,学会并逐步形成习惯,形成对不同运算结果的感知。

在估计的过程中,学生经历一个对数及其运算结果的猜测、判断、推理的过程。

如,在认识在大数目时,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现实背景,使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受到感染和体验。

让学生说出见到的比较大的数的情境,估计一个操场大约有多少人,一个剧院大约容纳多少人。

看一段足球赛的录像,感受一个体育场有几万人,一万人大约有多少如果一个班50人,30个班是一所学校,一万人是多少个班多少所学校再如教学质量单位后,可设计一些本身蕴涵着估算价值的实例让学生练习。

十个核心概念是什么

十个核心概念是什么

十个核心概念是什么?怎么理解?有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1、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

它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理解或表述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

2、符号意识主要是指能够理解并且运用符号,来表示数,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

知道使用符号可以进行运算和推理,另外可以获得一个结论,获得结论具有一般性。

3、空间观念主要是指根据物体特征,抽象出的几何图形,根据几何图形想象出所描写实物,想象出实物的方位和它们的相互位置关系,描述图形的运动和变化,根据语言的描述,画出图形等等。

4、几何直观主要是指利用图形描述和分析问题,借助几何直观,可以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有助于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预测结果。

5、数据分析的观念是指:了解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问题应当先做调查研究,搜集数据,通过分析做出判断。

体会数据中蕴含着信息,了解对于同样的数据可以有多种分析的方法,需要根据问题的背景,选择合适的方法,通过数据分析体验随机性。

6、运算能力是指能够根据法则和运算进行正确的运算的能力。

培养运算能力有助于学生理解运算,寻求合理、简洁的运算途径解决问题。

7、推理能力是数学的基本思维方式,也是人们学习和生活当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思维方式,推理一般包括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

8、模型思想是使学生体会和理解数学与外物世界联系的基本途径,建立和求解模型的过程包括,从现实生活或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用数学符号,建立方程、不等式、函数等数学模型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然后求出结果,并讨论结果的意义。

这些内容的学习有助于学生初步的形成模型的思想,提高学习数学兴趣和应用意识。

9、应用意识说白了就是强调数学和现实的联系,数学和其他学科的联系,如何运用所学到的数学,去解决现实中和其他学科中的一些问题,当然也包括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另一个数学问题。

什么是数感

什么是数感

学好数学的前提——数感
我们常听人说数感,到底什么是数感其实你也未必知道。

我从下面几个问题带大家进入思考什么是数感。

第1题,苹果和草莓的一样多吗?
第2题,左图的花和右图的花数量一样吗?
第3题,左边的颜料和右边的扣子哪个多?
上面3道题的正确答案依次是:一样多、数量不一样、右边的扣子多。

这样的题目我一般会说,任何一个超过3岁智商的小孩都能答出来。

但其实3岁小孩未必能答对。

第1题,比较苹果和草莓的数量,对小娃来说,Ta可能不知道苹果和草莓有任何相同点,也就是Ta们不见得能理解,物品不同,但不影响数量的相同。

第2题,比较左右两堆花,Ta们可能也不能理解,相同的东西,数量又可以是不同的。

第3题,比较大桶里的颜料和旁边的几粒扣子,娃可能会觉得明显是彩泥多呀,这是因为Ta们还没意识到,体积大小与数量多少并没有直接的关系。

我上面所有提到的这些题目,其实都是关乎娃的一种能力,叫做数感。

简单而言数感就是小朋友对数量的感知能力,以及把数字(符号)和数量对应起来的能力。

怎么培养小朋友的数感呢?我们可以从玩一些小游戏来培养,后面我们有专门关于数感的游戏。

什么是数感怎么培养孩子的数感能力

什么是数感怎么培养孩子的数感能力

什么是数感怎么培养孩子的数感能力数感(number sense)这个理念在1954年被提出后就受到教育学者和一线教师的强烈认同,很多孩子在数学学习中的困难都能通过“数感”得以解释,所以逐渐成为国际普遍接受的概念。

国内的数学课程标准中,将数感作为十个核心概念之一,并且给出了定义。

简单地说,数感是理解数、理解抽象和具象之间关系的能力。

数感并不是为了学习数学而被定义出来的概念,它本身就贯穿于我们的生活中。

如果将人类的思维分成理性和感性,数感就是基于充分的理性经验和思考,得到的一种感性直觉,它是理性思维和感性思维的汇合点。

小到数一数桌子上的糖果有几颗,大到一个划世纪的科学灵感,都和数感一样,是在实际经验基础上的感性直觉。

在3岁左右,我们要开始教孩子数数,然后要教孩子数物对应。

因为年龄小,孩子在理解抽象和具象关系的时候一定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能力一定要在该培养的时候就抓紧培养,知识反而不用着急灌输给孩子。

数感这么重要,那么究竟该如何培养数感呢?第一:将现实生活和生活情景结合在数感的培养中,引导孩子学会用数学的语言来表达和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

第二:和孩子玩一些可以提高数感的游戏,比如数独游戏,算24点,七七大战,报数游戏等等。

第三:不管是第一点将数字结合在生活中,还是第二点用游戏提高数感,都要记住一定要持之以恒来做,至少要坚持一年才会见到效果。

为了科学地引导孩子对于数学的理解,激发数学的兴趣,提升数学能力,启发孩子自主思考,培养孩子的数学思维,天津早知道学校开设了一门生动有趣的数学课程,思维启蒙。

思维启蒙课系统性强,包含数感培养、几何应用、逻辑思维和能力训练等教学内容,趣味性课堂帮助孩子更好地学习与理解数学知识,满足孩子能力提升和思维训练全需求。

数学是门大学问,从抽象到具体,从思维到逻辑,从观察到推理,开启数学的秘密花园,能给孩子带来无穷无尽的乐趣,从兴趣出发,引领孩子爱上数学,就是天津早知道教育想带给孩子的数学启蒙!。

举例说明数感例子

举例说明数感例子

数感是指人们对数字和数学概念的感知和理解能力。

以下是一些例子,说明数感的例子:
1. 数的大小比较:人们可以比较两个或多个数字的大小,例如判断哪个数字更大或更小。

2. 数的加减运算:人们可以进行简单的加法和减法运算,例如计算两个数字的和或差。

3. 数的乘除运算:人们可以进行简单的乘法和除法运算,例如计算两个数字的积或商。

4. 数的倍数关系:人们可以理解数字之间的倍数关系,例如判断一个数字是否是另一个数字的倍数。

5. 数的序列关系:人们可以理解数字之间的顺序关系,例如判断一个数字是否在给定的数字序列中。

6. 数的几何形状:人们可以通过观察和比较数字的形状来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例如判断一个数字是否比另一个数字大或小。

7. 数的规律性:人们可以发现数字之间的规律性,例如找出一组数字中的模式或趋势。

8. 数的推理能力:人们可以通过逻辑推理和数学推理来解决数学问题,例如解决算术题或数学谜题。

9. 数的应用能力:人们可以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例如计算购物的总价或计算旅行的距离。

10. 数的概念理解:人们可以理解数学概念的含义和应用,例如理解整数、分数、小数等概念。

义务教育新课标数学核心素养三个学会九个关键词名词解释

义务教育新课标数学核心素养三个学会九个关键词名词解释

义务教育新课标数学核心素养三个学会九个关键词名词解释核心概念往往是一类课程内容的核心或主线,它有利于我们体会内容的本质,把握课程内容的线索,抓住教学中的关键。

把握好这些核心概念无论对于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都是极为重要的。

核心词之一:数感课程标准实验稿:数感主要表现在: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做出解释。

课程标准2011年版: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

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理解或表述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如何培养数感?①积累数感经验,在日常生活中强化对数的感悟,利用多种方式去感知数量,比如利用数形结合的方式认识数,比较数的大小,观察和收集生活中的数字,省份证号码,学籍号码,生日,座位号等等大量的数字信息。

强化数感思维。

使学生亲身经历数字发展的轨迹,比如在数的扩充教学时,我们觉得这些内容没有什么讲头,所以只是讲解方式让学生记忆,这样会让学生掌握知识不到位、思路闭塞、逻辑紊乱的情况,尤其初中生数学还带有很多的形象性,善于形象思维,而不善于抽象思维,被非本质的表现现象所吸引,不能灵活准确的运用,比如在有理数与无理数的教学时,我们可以把知识讲的更深入一点,帮助他们排除知识的疑难和困惑,例如有理数和无理数的存在形式是怎样的?他们之间有什么差异和联系?从什么角度对数学分类?怎么分类才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为什么要学习无理数,为什么要扩充数系…。

这样教学可以提升学生的理性思维,进一步发展数感经验。

③发展数感品质。

平日的教学中渗透一些熟悉的实物来描述一些物品的高度,比如几层楼的高度相当几个人手拉手的高度,或是一个走几步等等。

核心词之二:符号意识课程标准实验稿(符号感):符号感主要表现在:能从具体情境中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并用符号表示:理解符号所代表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会进行符号间的转换:能选择适当的程序和方法解决用符号所表达的问题课程标准2011年版(符号意识):符号意识主要是指能够理解并且运用符号表示数、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知道使用符号可以进行运算和推理,得到的结论具有一般性。

培养学生数感,感受数学乐趣

培养学生数感,感受数学乐趣

培养学生数感,感受数学乐趣数学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工具。

许多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却感到困难和枯燥,缺乏对数学的兴趣和热情。

培养学生的数感,让他们感受数学的乐趣,是教育工作者们一直在探索的课题。

本文将探讨如何通过创新的教学方法和教育环境,来培养学生的数感,让他们体会到数学的乐趣。

培养学生数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数感是指学生对数学概念、数学规律和数学性质的感知能力。

一个具有良好数感的学生能够通过观察、推理和实践等方式,直观地理解数学内容,从而更加自然地掌握和应用数学知识。

而培养学生的数感不仅仅是让他们熟练掌握数学知识,更是让他们能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灵活地运用数学思维。

培养学生数感,让他们能够感受到数学的乐趣,对于他们的全面发展和未来的学习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让他们能够感受数学的乐趣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直觉。

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但是教师可以通过具体的例子和实践操作,来帮助学生建立自己的数学直觉。

在教学中可以通过故事、游戏等形式,引导学生发现数学规律,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

教师还可以通过举一反三、类比推理等方式,引导学生建立数学模型和思维方式,让学生逐渐形成自己的数学直觉。

教育环境也对培养学生数感和感受数学乐趣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学校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和课外培训,来提供学生参与数学学习的机会。

可以开设校内数学社团和数学兴趣小组,让学生通过比赛、研讨会等形式,展示自己的数学天赋和创造力。

学校还可以通过举办数学节、数学展览等活动,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魅力和乐趣,从而激发他们对数学的热爱和追求。

培养数感的训练方法

培养数感的训练方法

培养数感的训练方法什么是数感?数感是指对数字和数量的敏感度和理解能力。

它不仅包括计算能力,还包括对数字的感知、理解和运用能力。

培养数感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数字,并在日常生活中做出正确的决策。

为什么需要培养数感?在现代社会,数字无处不在。

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生活中,我们都需要处理各种数字信息。

如果缺乏数感,我们可能会在计算、理解统计数据、评估风险等方面遇到困难。

培养数感是提高个人素质和适应社会发展的重要一环。

培养数感的训练方法1. 数字游戏和谜题玩数字游戏和谜题是培养数感的一种有趣方式。

数独、填字游戏、解谜游戏等都能够锻炼我们对数字的观察力、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通过参与这些游戏,我们可以提高对数字模式和规律的敏感度。

2. 数字化思维训练数字化思维是指通过数字和数据来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数字化思维可以提高我们的数感。

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训练:•学习数据分析和统计学知识,了解如何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

•学习使用电子表格软件,如Excel,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

•学习编程语言,如Python,进行数据处理和可视化。

3. 数量估算训练数量估算是指在没有精确计算的情况下,通过对问题的观察和推理来近似计算答案的能力。

数量估算训练可以提高我们对数字大小和关系的感知能力。

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训练:•练习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快速估算,例如购物时估算总价、行走时估计距离等。

•参与数学竞赛中的数量估算题目,如“猜猜有多少颗糖果在罐子里”。

4. 数字阅读训练数字阅读是指理解和应用数字信息的能力。

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数字阅读训练:•阅读新闻报道、统计报告等涉及数字信息的文章,并尝试理解其中的含义和关系。

•学习如何解读图表和统计数据,如柱状图、折线图、饼图等。

•参与商业模拟游戏,了解经济指标和财务报表的含义。

5. 实践应用数学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是培养数感的重要方法。

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实践应用数学:•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例如计算购物折扣、计划旅行路线等。

数感--跨越断层,走出误区:《数学课程实用标准》核心词地实践解读汇报之二——数感

数感--跨越断层,走出误区:《数学课程实用标准》核心词地实践解读汇报之二——数感

跨越断层,走出误区:《数学课程标准》核心词的实践解读之一——数感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学院曹培英教育部《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新版课标”)前言部分关于“课程内容”的阐述,最大的亮点在于修改、充实了十个核心词。

坊间有人调侃,核心词居然有十个之多,还有“核心”吗?但若细细研读,不难发现,十个核心词所指称的,确实都是构成数学素养的重要因素,值得反复学习、领会。

对于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教师来说,最感兴趣的也是最为重要的是基于实践的解读。

笔者愿意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实践、多年的课堂观察与研究,细述个人的学习心得,尝试跨越理论与实践的断层,走出认知与教学的误区,以供同仁借鉴。

一、数感,“你”是什么教育部《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诠释是:“数感主要表现在:理解数的意义,并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

”这段话试图从学习行为改变的视角,一一刻画数感的表现,即理解数的意义,主要表现为五个“能”。

它比那种将数感等同于“数学头脑”,认为“建立数感可以理解为会‘数学地’思考”的广义解释,要收敛许多,但仍显宽泛。

例如,“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有时数感能起一点作用,但更一般地起主要作用的是对运算、对算法的理解。

“新版课标”的表述是:“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

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理解或表述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

”这一表述由两句话组成。

前一句侧重数感的界定,“数感主要是……感悟”;后一句侧重数感的作用,“数感有助于……”。

两句话的共同点,都描述了数感的表现。

作为课程标准,尽可能地给出学习行为的表现性评价标准,是可取的。

然而,一线教师又希望看到浅显、通俗的解释。

这一要求并不过分。

既然数感是一种感悟,而“感悟”的本意是“有所感触而领悟”,那么,简单地说,数感就是关于数的感觉和理解。

浅谈我对核心素养“数感”的认识

浅谈我对核心素养“数感”的认识

我对数感的认识一、数感的内涵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

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理解或表述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数感主要表现在: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做出解释。

数感表示着一个人在数、数字和运算具有意义观念。

二、数感的价值数感的建立,能帮助学生对数学的内容、思想方法有一个直观生动而深刻的理解。

它有助于学生正确认识数学,了解数学用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可以使学生真正懂得数究竟是什么。

事实上,学生总是感觉到学校里学到的数学知识与现实的应用并无多大联系,大部分内容很难用于实际生活。

所以培养学生建立数感,并不是简单的可有可无的事情。

必须在教学过程中树立学生对数学全面、正确的认识,使学生具有适应生活和社会的能力,使他们能亲身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思想方法去思考和处理问题。

三、在课堂中怎样培养学生的数感?1、从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培养数感。

低年级的数的概念的教学,对孩子们来说很抽象,所以在教学中,我喜欢利用孩子们身边的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活动等途径来学习数学知识。

例如在长度单位教学时,我这样导入,老师想要知道这本数学书的宽是多少,你们能帮助老师想想可以用什么办法?这时学生发挥想象,各抒己见。

从学生身边的熟悉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培养学生数感。

2、在游戏中培养数感。

对低年级学生来说游戏是孩子们很喜爱的活动。

在教学“11~20”各数的认识后,我组织同桌学生进行“猜数字”游戏活动,先让一位学生从自备的11~20数字卡片中任意抽取一张,然后让同桌的另一位同学猜“我拿的是几?”猜数的同学如果说出的数比卡片上的数大,手持卡片的同学就说:“大了”;猜小了,就说:“小了”,直到猜对为止,然后再交换进行。

谈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

谈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

谈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感是非常重要的。

数感是指学生对数字
和数学概念的直观感受和认知能力。

有一个强大的数感可以帮助学生深入
了解数学的本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下是几个方法,可以帮助教师
培养学生的数感。

首先,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思考数学问题,并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活动。

学生可以通过探索问题来培养他们的数感。

例如,教师可以提供一些数学
游戏和拓展题目,让学生自由探索和发现数学概念。

这样能够激发学生的
学习兴趣,并逐渐培养他们的数感。

第三,教师可以使用多种教学资源和工具来辅助教学。

例如,教师可
以使用数学游戏、图形等教学工具,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数学概念。

此外,教师还可以使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数学软件和互动教学平台,通过视听
效果帮助学生感受和认知数学概念。

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一些数学竞赛和团队合作项目。

这些活动可以
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比如,教师可以组织
学生之间的小组竞赛,让他们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相互合作和竞争。

这种活动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乐趣和挑战,并培养他们的数感。

最后,教师还可以通过提高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认知来培养他们的数感。

数学是一门逻辑严谨的学科,因此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
能力。

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解决数学问题,帮助他们形成
逻辑思维的习惯。

此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写数学作文,提高他们的数
学表达能力。

数学核心经验 2 有答案

数学核心经验 2 有答案

数学核心概念试题一、填空1.计数亦称数数,是指数事物个数的过程,就是将具体集合的元素与自然数列里从“1”开始的自然数之间建立起一一对应的关系,即口说数字、手点实物,使数词和要数的单位物体之间一一对应,结果用数字表示。

2.计数分两种类型:记忆计数(唱数)和理解计数(手口一致点数)。

3.数感是指瞬间就能感知视野中少量刺激的项目,是一种能感知小集合数量的能力,不需要点数就能知道多少。

4.感知估算是指呈现一组物品后,无需计数或分组就能说出总数。

5.概念估算是指在一个物群中找到数的模式,不需要一个一个的数的过程,而是看到两个3,两个3相加就是6,我们把这个过程叫做概念估算。

6.物体的排列模式影响概念估算的速度。

如果一个集合的物体使用两种颜色,那就会出现更小、更容易进行感知的集合,有利于幼儿使用感念估算。

7.计数的儿童发展的轨迹内容方面包括:口头数数、按物点数、说出总数、按群计数。

8.计数的儿童发展的轨迹动作方面包括:手的动作和语言动作。

9.理解数量大小关系是数感的核心,其中理解数符号是数感发展的重点。

数感的主要成分包括数数、数知识、数量转换、数量估算、数字组成。

10.幼儿的数概念发展的第一阶段是 3岁左右,对数量的感知动作阶段。

第二阶段是 4-5 岁,数词和物体数量之间建立联系阶段。

第三阶段是 5 岁以后,简单的实物运算阶段。

11.数字是用来表示数量的符号。

幼儿必须学习每一个数字的名称、顺序,理解每个数字代表的集合数量比前一个数字多1(或比后面一个数字少1)。

幼儿数符号技能的发展经历概念水平、联系水平、符号水平。

12.相邻数即指了解某个数和其前后两个数之间的关系,掌握相邻数,也自然地理解和懂得了自然数序,即前一个数总比后一个数小1,后一个数比前一个数大1,自然数的数序是固定不变的。

二、选择1.以下说法属于计数的哪种基本原则:①.1,4,2是不正确的数数方法( B )A: 一一对应原则 B: 固定顺序原则 C: 顺序无关原则 D: 基数原则②.幼儿需要一些策略来进行有序的数数,比如逐一接触指点物体或移动到另一组物体。

新课标 数感

新课标 数感

新课标数感数感就是用数字和符号来描述实际世界的能力。

它是一种由感觉到思维的过程,表现为对数的直观感受,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础。

只有学生真正理解了数的意义,才能正确地运用数感去理解和解决实际问题。

小学数学中的数感,是在学习中体验到数字和符号的存在。

如果数感好,则能够轻松自如地解出题目;如果数感不好则容易感到吃力困难。

所以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数感是十分重要。

一、创设情境,在真实情境中体验数感一种适合于学生心理需要的教学环境,能够让学生专注、积极思考、广泛参与,把抽象的数学具象化、放松紧张、“若隐若现”的数感真实存在。

所以,在数学教学中,要使学生从实际的情况和已有的知识经验中,经历并认识数学,从一个特定的问题变成一个抽象的概念,获得了一个抽象的知识,然后再运用于实际的情况。

比如,在一年级的“数数”教学中,老师可以创造出一个充满童趣的场景:“你们还记得在幼儿园里上什么活动吗?同学们的童年记忆也慢慢的被唤醒了,老师利用多媒体展示了一幅活泼、温馨的幼儿活动场景:“你们要不要和我一起清点一下这里的设备?”于是,学生们兴致勃勃地数数:一条滑道,两条秋千,三条木马。

由此,体验了从日常生活中抽取数字的过程,了解数字的含义。

可以看出,环境教学是培养学生数感的根本,若能充分运用和创造环境,体会和体会数学的真实含义,不仅能更好地构建知识与生活经验,更能获得丰富的表现力和生机勃勃的数学知识,更能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无所不在,从而激发他们的数感意识。

二、体验生活,在生活实例中启蒙数感数感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日积月累、日积月累的过程。

所以,在数学教育中,我们要密切结合学生的生活,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建立在学生生活的生动、丰富的生活环境中,让学生自己去感悟和探索,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和认识周围的一切,用数学的语言去表达和沟通。

培养学生对数字的敏感,培养对数字的直觉,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

1.联系身边事物,建立新的认知结构数学无处不在,数学思维无处不在,培养学生的数感就是要使他们感受到身边的事物所蕴含的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什么是数感简单地说,数感就是人对数及数的运算的感觉、感受乃至情感,它可以帮助人们用灵活的方法做出数学的判断和为解决复杂的问题提出有用的策略。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感的具体体现是:“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

”由此可知,数感是学习数学的重要结构变量,集中表现为:对知识教学的充分感知,对思维训练的快速反应,对个性教养的深刻感受。

在数学活动中,具有良好数感的人对数学情境能反应迅速、准确、敏捷和思路简缩,能自然地运用最优化的解题策略。

因此,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感是数学教育的重要任务。

怎样培养学生的数感呢数感的培养应体现在各部分内容之中,如:数的认识、数的运算(包括口算、笔算和估算)。

在具体目标中规定,“结合现实素材,感受大数目,并能进行估计”。

“体会数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会运用数表示事物,并能进行交流”。

在这些内容的教学过程中,采用哪些有效的策略和方法,使学生的数感得以更好的发展呢浅谈个人见解:1、重视估算,注重方法,形成数感经常为学生提供估计事物的数量和运算的结果,用不同的方式检验同一个计算的结果,学会并逐步形成习惯,形成对不同运算结果的感知。

在估计的过程中,学生经历一个对数及其运算结果的猜测、判断、推理的过程。

如,在认识在大数目时,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现实背景,使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受到感染和体验。

让学生说出见到的比较大的数的情境,估计一个操场大约有多少人,一个剧院大约容纳多少人。

看一段足球赛的录像,感受一个体育场有几万人,一万人大约有多少如果一个班50人,30个班是一所学校,一万人是多少个班多少所学校再如教学质量单位后,可设计一些本身蕴涵着估算价值的实例让学生练习。

如:一根跳绳长约();操场上跑道长约();一支钢笔15()等;教室的长()、宽()。

△“你所住的房间面积有多大教室面积有多大学校操场面积有多大校园面积有多大”这样一些具体的,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联系的活动,可以使学生对数,特别是较大的数形成一个鲜明的表象,并且再遇到相似的情境时,在头脑中会有一个具体的参照物。

2、注重生活联系,丰富现实素材,建立数感建立和培养学生的数感就是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和理解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有意识地将现实生活问题与数量建立起联系,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探索性学习方式。

数感不是通过传授而能得到培养的,重要的是让学生自己去感知、发现,主动去探索,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数学就存在于周围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可以解释现实中的数学现象,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

这样在习得知识的同时,还能发展学生多种能力,培养非智力因素。

例如,教学几分之一、几分之几的认识时,对“1个整体”应多提供学生生活实际中熟悉的材料,如一块饼、一个圆、一张长方形的纸、一条线段……;在春游过程中,感受1千米、10千米的路程;到储蓄所存款、取款,观看利率表,来感受1%、24%利息的估算;到食堂去看看、称称、估估各类蔬菜、肉类的重量等等。

这些活动深受学生喜爱,它不仅可以启蒙数感,还能培养学生“亲近数学”的行为,使数学学习充满乐趣。

例如:△“同学们,你们天天在上学,但你是否知道:从你家到学校的路程大约有多远你步行(或骑车、乘车)上学通常要多少时间请估算你步行(或骑车)的速度”3、提供实践、体验、交流的机会,发展数感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小学数学实践活动强调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来学习数学,强调动手做数学、用数学,而不是仅仅听数学、记数学。

数学实践活动是学生主动发展的自由天地,注重实践活动的数学学习将会成为学生探索和创新的活动载体。

同样,数感的培养和发展,更离不开实践活动。

低年级学生好奇好动,简单的实践活动如操作、观察、猜测、交流等对他们来说是充满吸引力的,因此,为了培养学生的数感,教学活动中应更多为学生设计有趣的实践活动。

如:在认识“几和第几”时,让学生用动物图片摆出小动物们跑步的名次,并说一说:谁跑第一谁第二第四名是谁让学生在摆的过程中加深了对“几和第几”的理解和认识。

又如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时,引导学生利用纸片、剪刀、直尺等工具把平行四边形怎样转化成已学过的长方形,学生动手操作将剪下的直角三角形从左边移到右边的过程,也是重要的数学思想萌芽。

教师再引导学生动手“平移”一次,以加深理解变化前后两种图形的联系、区别,再思考什么变了,什么不变的问题,从而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公式。

这样,把数感培养落实到具体的操作活动中,可使学生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建立起良好的数感。

体验,即情感、知识与方法的获得。

尽管是相同的实践活动,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情感体验和知识方法的获得,也很有可能是他(她)在课堂中所无法得到的。

交流,包括个体与自身的交流,即知识与方法的内化、反思的过程,可以借助数学小日记的形式;还包括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的交流,通过这种交流可以促进思维与方法的提升与优化,一般可以借助小组讨论、组际交流与大组交流的形式;无论哪种交流方式都应基于个体实践和体验的基础之上,都应注重在交流过程中的相互启发与评价,自我评价与完善,都应充分把握好教师在这些过程中的引导与评价功能。

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学会倾听,同学之间互相启发、互相学习、互相借鉴,从他人对某些数量的描述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体会数可以用来表示和交流信息,使学生在交流时,拓展思维,丰富自己对数的认识,体会数学的价值,从而能促进数感的形成。

例如:在实际测量中,教师带学生走出教室,去测量篮球场的长和宽,学生会用不同的方式去测出了它的长和宽。

交流的时候,展示出全班多种多样的测量方法。

⑴有的用卷尺量;有的先测出线条砖的长度,再数出它的长和宽中各包含多少块砖,最后用每块砖的长度乘砖的块数得到长和宽的长度;⑵有的先测出一根绳子的长度,再用这根绳子一段一段地量;⑶还有的用步测的方法去量。

在交流中,大家将自己的想法与别人进行交流,也体会别人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从不同角度感知了一定的长度,发展了距离感,同时也增进了数感4、挖掘教材资源,发挥习题价值,强化数感新教材中有许多可以进行数感训练的题型和题目,关键是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正确地把握和实施,运用比较科学的和能凸现数感训练的方法,使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不仅学会知识和方法,更重要的是让他们的数感得以发展和提高。

如:“加减混合” 70-23+35= 37+10-5=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先引导学生计算70-23+35=类似的题,在做的过程中深刻地体会到加上和减去的一样多,因此得数还是不变。

然后让学生先估再计算70-23+35=学生就会主动地自觉地去比较加数和减数的大小从而估计出得数会比原来大,数感再强一点的学生就会很快地算出比70多12,就是82。

又如:“100以内数的认识”找出数学课本的第23、36、50、79、87、100页。

在练习过程中,如果只是让学生按页找页是非常简单的,缺乏一定的挑战性,也不利于学生数感的发展。

在教学中本人采取了如下的设计,效果不错:看看我们的数学书共有几页摸摸、看看有多厚。

猜一猜书的一半大约是几页,你能比较快地找到接近中间的页码再请你找到50页,然后你能尽可能快的翻到100页吗这里要讲求方法和策略,必须用到估的方法,而且学生在找的过程中感受到一般纸张的不同页数相对应的厚薄程度。

其实这就是对于抽象的数的一种物化或外化方式,也正是数感的一个方面。

5、科学选题,练习中巩固数感学生能力和思维的培养,都必须以学生的数学知识积累为前提。

知识转化为能力,是一个渐变的过程。

完成这一过程一要靠理解,二要靠练习,而数感就是理解与练习程度的指标。

数学基础知识始终在智能发展过程中起着奠基和主导作用,没有知识,就无法形成数感;反之,数感越健全,知识也就越扎实,而且知识更易活化。

因此,课堂教学应在加强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扩张和加深练习内容,通过科学选题,必要的训练作用于学生。

因为,必要的科学性练习是学生形成数感的重要途径。

比如,在讲授较复杂的分数应用题后,设计如下一组题:(1)甲乙两人做零件,甲比乙的2/3少3个,甲做17个,乙做多少个(2)甲乙两人做零件,甲比乙的2/3 多3个,甲做17个,乙做多少个(3)甲乙两人做零件,甲比乙的2/3 多3个,乙做30个,甲做多少个(4)甲乙两人做零件,甲比乙的2/3 多3个,两人共做53个,甲、乙各做多少个(5)甲乙两人做零件,甲比乙的2/3 少3个,两人共做47个,甲、乙各做多少个(6)甲比乙的少3个,乙比甲多13个,甲、乙各做多少个这一组题目,看上去很相似,但题目的做法却发生了变化,必须仔细思考才能解答,这对训练学生良好的数感大有裨益。

经常将相同、相似和相异的数学内容放在一起,让学生细心地比比、看看、想想,领悟其中的联系与差别,在比较中可以强化感知性、感应性,加深对易混知识的辨别程度。

实践证明,在日常教学中,如果教师能以相关的教学内容为载体,实施有效的策略:重视估算;注重生活联系,丰富现实素材;提供实践、体验、交流的机会;充分挖掘教材资源,发挥习题价值。

学生的数感是可以培养和发展的。

进而有助于提高学生计算能力及计算方法的灵活性;有助于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学生科学地理解和解释现实问题,优化解题策略。

实践证明,教师只要在平时有意识、有目的、科学地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对学生进行数感培养,学生的数感是可以发展的。

学生数感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通过注意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去感受、感觉、体验数量及数量之间的关系,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数感的发展和数学素养的提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