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奏鸣曲赏析
贝多芬《悲怆奏鸣曲》第一乐章赏析教学内容
贝多芬《悲怆奏鸣曲》第一乐章赏析贝多芬《悲怆奏鸣曲》第一乐章赏析路德维希·凡·贝多芬德国伟大的作曲家、钢琴演奏家 , 1770 年 12 月 16 日出生于德国莱茵河畔的波恩 , 1827 年 3 月 26 日在维也纳逝世。
创作上 , 他对古典主义音乐传统的继承与拓展 , 对奏鸣曲式和交响套曲形式结构等方面做出的突出贡献 , 使他成为维也纳古典乐派最杰出的大师之一 , 被后人尊称为“乐圣”。
出版于 1799 年的《悲怆奏鸣曲》是贝多芬 1792 年 27 岁时创作的 , 题献给酷爱音乐的亲王李斯诺夫斯基。
当时 , 既是暴风骤雨般的革命年代 , 又是自由与平等受到镇压的年代 , 因此 , 在创作风格上 , 这部作品也具有以上两种因素的结合。
作品中 , 没有了海顿与莫扎特的影响 , 充满活力的贝多芬经过生活的磨砺 , 经常陷入悲剧情绪中。
这部作品的音调取材于青年贝多芬在波恩创作的《 f 小调奏鸣曲》 , 其形象深刻、新颖而独创 , 诉说了愤怒、苦难和热情。
这部作品构思气势磅礴、音调庄重威严、情绪悲壮激昂、感情崇高伟大 , 它运用厚重的织体、丰富的和声、频繁离调和转调、音区与力度上的对比等表现手法 , 使音乐更加富有戏剧性。
它是贝多芬早期的杰作 , 是贝多芬奏鸣曲逐渐向浪漫派风格靠近的代表作 , 是贝多芬里程碑式的作品。
标题“悲怆” , 隐藏着生命的磨难 , 流露出内心的痛苦 , 但音乐本体更多的是对不幸遭遇的“隐忍” , 对命运的“挑战”和“抗争” , 对现实的超越和升华 , 对理想的执着和坚定。
[1] 这是年轻贝多芬的悲怆。
《悲怆奏鸣曲》共分为三个乐章。
第一乐章采用奏鸣曲式 , c 小调 , 二二拍子 , 是整首奏鸣曲中最为伟大的乐章。
其结构如下 :1 、引子 (1 → 10 小节 )2 、呈示部 (11 → 132 或者 134 小节 ) 主要主题→连接→副主题→第一个结束主题→第二个结束主题→主要主题的双片断→连接3 、展开部 (135 → 196 小节 ) 慢板的引子→主要主题和引子动机发展→连接4 、再现部 (197 → 296 小节 ) 主要主题→连接→副主题→规则地移到第一结束主题→规则地移到第二个结束主题→规则地移到第三个结束主题→同样再现5 、尾声 (297 → 312 小节 ) 引用慢板引子→引用主要主题部分→动力结束[2]130 第一乐章的引子 , 在矛盾因素的对置与较量 , 伴随力度与音区的对比中拉开帷幕 , 仿佛是被沉重的压迫下痛苦的叹惜与呻吟。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音乐鉴赏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音乐鉴赏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是古典音乐的经典之作,其中最著名的包括《月光奏鸣曲》、《命运奏鸣曲》、《献给爱丽丝》等。
下面以《月光奏鸣曲》为例,给您介绍一下它的音乐鉴赏。
首先,这首曲子的全名是《钢琴奏鸣曲第14号,即“月光奏鸣曲”》,共分为三个乐章:第一乐章是慢板(Adagio sostenuto),第二乐章是舞曲(Allegretto),第三乐章是快板(Presto agitato)。
第一乐章以柔和而细腻的琴音拉开序幕,一开始就将听众带入了一个神秘、幽静的氛围中。
旋律中的连续的三连音让人感受到一股轻柔的涟漪,像是月光洒落在平静的湖面上,带来一丝清新而又寂静的感觉。
在这个乐章中,贝多芬用了大量的长音和变化的和弦,表现出他独特的音乐语言和内在的情感。
第二乐章是一个轻快的舞曲,它的旋律简单、明快,非常易于记忆。
这个乐章的中心主题被认为是贝多芬早期作品中最美的旋律之一。
这个乐章的节奏感很强,由于其速度适中,使它在整个乐曲中起到了调节的作用。
第三乐章是一个快板,强烈的动感、明亮的和弦,以及跌宕起伏的节奏,使这个乐章在整个曲子中显得很有力量和冲击力。
它以技巧和速度展示了贝多芬的精湛钢琴技巧,令人瞠目结舌。
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是一首非常经典和著名的钢琴曲,它蕴含了浓厚的情感和内涵,代表了古典音乐中的高峰之作。
这首曲子的华美旋律、动感的节奏和独特的和声,使它成为经典音乐领域的代表之一。
除了《月光奏鸣曲》以外,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还有很多经典之作,例如《热情奏鸣曲》、《悲愤奏鸣曲》、《献给爱丽丝》等。
这些曲子中,每一首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内涵。
《热情奏鸣曲》是贝多芬最为著名的作品之一,被称为是他最具挑战性的作品之一。
这首曲子的速度非常快,充满了激情和动感。
它的开头部分就是一连串激情澎湃的音符,表现出了作曲家内心的激情和不屈的意志。
《悲愤奏鸣曲》是贝多芬创作的最后一首钢琴奏鸣曲之一,被誉为是古典音乐中最为感人的曲子之一。
贝多芬《第二钢琴奏鸣曲》赏析
贝多芬《第二钢琴奏鸣曲》赏析贝多芬《第二钢琴奏鸣曲》是德国音乐大师贝多芬创作的一部重要钢琴作品,这部作品充分展现了贝多芬在音乐创作上的才华和创新精神。
本文将从作曲背景、曲式结构、主题内容和演奏技巧等方面对这部伟大的钢琴作品进行赏析。
作曲背景贝多芬是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对音乐的创新和突破为后人的音乐创作提供了许多启发。
《第二钢琴奏鸣曲》是贝多芬生前创作的一部作品,创作于1795年。
这一时期正是贝多芬饱受命运的折磨,但也是他音乐才华迸发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贝多芬的音乐作品开始展现出更加丰富的内涵和更加深刻的思考。
曲式结构《第二钢琴奏鸣曲》由四个乐章组成,分别是快板、缓板、舞曲板和快板。
整个曲子构思精巧,曲式层次丰富,旋律动人,是贝多芬早期的成熟之作。
在这部作品中,贝多芬采用了自由的曲式结构,既有古典奏鸣曲的特点,又有独特的个性和表现形式。
这种创新的曲式结构为贝多芬的后期创作奠定了基础,成为他音乐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主题内容《第二钢琴奏鸣曲》的主题内容富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感情表达。
首乐章快板深沉而有力,充满激情和激昂的节奏,展示了贝多芬刚毅的性格和对命运的反抗。
第二乐章缓板则充满了温柔和抒情,表达了贝多芬内心深处的柔情和对美好的向往。
第三乐章舞曲板轻盈活泼,富有活力和朝气,展现了贝多芬的活泼开朗和对生活的热爱。
最后一乐章再次回到了奔放激情的快板,表达了对命运的挑战和对未来的憧憬。
演奏技巧《第二钢琴奏鸣曲》的演奏技巧要求高,涵盖了各种不同技术,包括手指灵活性、速度感和音乐表现力等。
演奏者需要灵活运用手指和手腕,将贝多芬的音乐刻画得细致入微,展现出曲子的精彩和动人之处。
演奏者还要处理好曲子中的节奏变化和音乐表达,使得整个曲子既有力又有美,既富有激情又充满柔情。
只有掌握了这些演奏技巧,才能真正演绎出贝多芬的音乐风格和精神内涵。
总结贝多芬《第二钢琴奏鸣曲》是贝多芬的杰作之一,它凝聚了贝多芬的音乐天赋和创新精神,展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贝多芬《第二钢琴奏鸣曲》赏析
贝多芬《第二钢琴奏鸣曲》赏析贝多芬《第二钢琴奏鸣曲》是作曲家贝多芬创作的一部琴声作品,这部作品也被称为《月光奏鸣曲》。
这部奏鸣曲是贝多芬的一个代表作,它展现了贝多芬的音乐创作风格和技巧,在音乐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
下面我们将对这部作品进行赏析,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贝多芬的音乐风格和作曲技巧。
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贝多芬这位作曲家。
贝多芬是德国的音乐天才,他的音乐作品对整个西方古典音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贝多芬生活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欧洲,他是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音乐时期的重要代表人物。
贝多芬的音乐作品充满激情和创新,他对音乐形式和结构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创新,开创了音乐史上的新时代。
《第二钢琴奏鸣曲》是贝多芬创作的一部钢琴独奏作品,这部作品在贝多芬的音乐生涯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整部奏鸣曲由三个乐章组成,分别是Adagio sostenuto(慢板,持续的),Allegretto(小快板)和Presto agitato(急板,焦躁的)。
每个乐章都展现了贝多芬丰富的音乐表现力和技巧。
让我们来听一听这部作品的第一乐章Adagio sostenuto。
这个乐章以柔和、抒情的音乐语言展现了贝多芬的内心世界。
整个乐章以柔板的节奏进行,引人入胜。
一开始,贝多芬使用了降E大调,这个调性在当时被认为是非常神秘和不寻常的。
通过这种调性的运用,贝多芬为整个乐章营造了一种神秘而悠扬的氛围。
而此曲中的著名的前奏和主题,以及宁静而又优美的旋律,无不展现了贝多芬独特的音乐风格和表现力。
整个乐章的氛围强烈,䅁用了激动人心的音乐手法。
贝多芬通过这个乐章表现了自己内心的痛苦和挣扎,让人感受到了音乐中的情感冲击力。
接下来,我们来听一听第二乐章Allegretto。
这个乐章以明快、轻快的节奏进行,展现了贝多芬的音乐技巧和创作才华。
整个乐章在一种轻松舒缓的氛围中展开,旋律清晰、简洁,给人一种欢乐和愉悦的感觉。
通过这个乐章,我们可以感受到贝多芬活泼的音乐语言和优美的旋律构思。
贝多芬《暴风雨奏鸣曲》赏析
当代音乐 2 0 1 5年 2月 号
首音乐诠 释了贝多芬思索的整个 过程 : 第 一乐章 急切地诉说
甚至是呐喊 , 体现 出内心 的不安 与焦躁 ; 第 二乐 章陶醉 在平
谱例 2
静与美好中 , 自己的内心也 得到 了洗礼 和安 宁 : 第 i乐章洋
溢着欢快的氛围 , 这 正是参 透人生 后开 始变得 热 爱 , 境 界最
带 到 了大 自然温暖 的怀抱 中, 用手 轻抚 着满 是创伤 的心 灵 。
l 2 7
当代 音 乐 ・理论 版 2 0 1 5年 2月号
在 这 里 我们 的 内 心 不 再 不 安 , 不再挣扎 , 大 自然 用 她 那 独 特
青, 闪此他一定想象 过 自己生命 的终结 , 『 F 足这 种绝 望的心 境促使贝多芬不断地思索 , 思考着生命 , 思考 着艺术 , 思考着 现实与理想。残酷与绝望 的困境往 往能激 发一 个人 的创作 灵感 , 《 暴 风雨奏鸣曲》 就在此时 诞生 , 它正是 反映 了贝多芬 这个时期 自己内心的独 白。凶此 , 我们 可以看到 与 贝多芬 以 往悲怆型作品不同 , 这首 作品思 想 内容更加 丰富 . 可 以说这
这部作品来理解这首 音乐 , 《 暴风 雨 奏 鸣曲》 也 正 因此 而得 名 。我们不难看出两 位大师都 是在 经历 了人世 间 的坎 坷 与
波折后才创作出来这样经典的艺术作品 , 他们都 表达了那种
贝多芬《第二钢琴奏鸣曲》赏析
贝多芬《第二钢琴奏鸣曲》赏析1. 引言1.1 介绍贝多芬《第二钢琴奏鸣曲》的背景及意义贝多芬《第二钢琴奏鸣曲》是贝多芬创作的重要作品之一,被认为是古典钢琴音乐中的杰作之一。
这部作品创作于1795年至1798年间,是贝多芬的早期作品之一。
《第二钢琴奏鸣曲》共由四个乐章组成,展示了贝多芬丰富的音乐才华和创作技巧。
这部作品的背景是贝多芬在创作过程中逐渐摆脱了古典主义时期的束缚,开始展现出自己独特的音乐风格和个性。
通过对旋律、和声和节奏等方面的精心设计,贝多芬为钢琴奏鸣曲注入了活力和情感,使其成为了古典音乐中的经典之作。
《第二钢琴奏鸣曲》的意义在于展示了贝多芬作为作曲家的成长和创作能力。
这部作品结构严谨,曲调优美,表现手法多样,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观赏性。
它也对后世的音乐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许多钢琴家和作曲家学习和借鉴的对象。
贝多芬《第二钢琴奏鸣曲》的背景和意义使其成为了古典音乐史上不可忽视的重要作品之一。
2. 正文2.1 曲目分析贝多芬《第二钢琴奏鸣曲》是贝多芬创作的一部重要钢琴作品,共有四个乐章组成。
第一乐章Adagio sostenuto,以悲伤的调子揭开序幕,渐入正题后展开了复杂而悠扬的主题,情感激荡,富有深度。
第二乐章Allegretto,轻快欢快,富有活力,展现了贝多芬音乐中的幽默和俏皮之处。
第三乐章Allegro con brio,快速而有力,充满活力和挑战,展示了贝多芬复杂的技巧和构思。
最后一乐章Allegretto grazioso,温馨柔和,优美和谐,给整部作品画上了完美的句号。
整部曲目运用了丰富多样的音乐形式和技巧,展现了贝多芬的深厚音乐功底和创作才华。
其曲调旋律流畅优美,旋律变化多端,节奏感强烈,音乐动人感人。
曲目中充满了各种音乐元素的组合和变化,展示了贝多芬对音乐结构的巧妙处理与运用,体现了他作为音乐大师的独特魅力。
贝多芬《第二钢琴奏鸣曲》在曲目的结构和表现力上都有着极高的水准,奠定了其在音乐史上的重要地位。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悲怆》(op.13)的音乐解析
摘要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悲怆》,在作品的演奏技巧和音乐表现力上都堪称完美,全曲充满着斗争的力量和热烈追求的激情。
笔者对贝多芬《悲怆》奏鸣曲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和研究,对贝多芬《悲怆》奏鸣曲有了一定深入的了解,并从贝多芬《悲怆》奏鸣曲的创作背景、曲式结构、风格特点和演奏处理等方面对整首奏鸣曲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解析。
目的在于在理解贝多芬音乐的前提下,稳定、自如的表现自己的技艺,并帮助演奏者更好的演奏整首乐曲,把整首乐曲诠释得更加透彻。
关键词:贝多芬音乐解析演奏处理AbstractBeethoven Piano Sonata "Pathetique", playing techniques and musical expression in the works are perfect, the whole song is filled with the strength of the struggle and the enthusiastic pursuit of passion.Detailed analysis and research, the author of Beethoven's "Pathetique" Sonata of Beethoven's "Pathetique" Sonata to a certain extent in-depth understanding of the background and creation of Beethoven's "Pathetique" Sonata, musical structure, style characteristics and playedtreatment and so a more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the entire sonata. Aims to understand the premise of Beethoven, stable and comfortable with the performance of their skills and help players to better play the whole song, the song a more thorough interpretation.Key words: Beethoven; music analysis; performance processing引言钢琴奏鸣曲《悲怆》作曲者贝多芬,1770年12月16日出生于德国伯恩莱茵河畔的一个音乐世家,祖父是宫廷乐长,父亲也任职宫廷。
贝多芬悲怆奏鸣曲作品分析
贝多芬悲怆奏鸣曲作品分析
柏辽兹的悲怆奏鸣曲是贝多芬最出色的钢琴曲作品,并且迄今依然独树一帜。
在柏辽兹之中,贝多芬以简单而博大的作曲技法将绝美的抒情效果优美的展示出来,令人陶醉的旋律传递出动人的情绪寓意。
柏辽兹是一首充满深刻细腻的抒情曲,让听众唏嘘不已。
在柏辽兹之中,贝多芬运用了细腻而微妙的和弦色彩,采用渐强渐弱、动态上
下弹琴等技法,表达了了令人陶醉的抒情情愫。
其首乐章采用短小精湛的快板,它由朴实的片段向复杂而密集的旋律张力逐步升温,融合了希腊升交和谐和表演技法,以及和多芬技巧,穿插其中的进行曲式突出抒情性,令人深情款款的感受到贝多
芬把令人感动的旋律穿梭于多种层次之中。
在第二乐章,此首曲子依然以婉转动听的寄义吻合,十分美妙。
可以领会到贝
多芬采用高低起伏、隐晦细腻的音乐语言,表达了苦涩而哀伤的气氛,让听众也更加融入贝多芬的情感性逐流之中。
在最后一乐章中,贝多芬高度的抒情性更加加深,色彩更加浓郁,变幻旋律超凡听觉,令人惊叹。
柏辽兹的悲怆奏鸣曲以其富有音乐艺术性而受到世界各地观众的激赏,及被评
价为贝多芬最具影响力的钢琴曲作品。
它既是一首曲子又是一项艺术,激发了人们对音乐的热爱,直至今日仍然被众多表演者所珍爱。
如果你也是一个音乐爱好者,一定不能错过这首传奇乐曲,可以把它当作一件特别的礼物,来赞美贝多芬的细腻的抒情曲,以及充满感情的音乐之美吧。
贝多芬《第二钢琴奏鸣曲》赏析
贝多芬《第二钢琴奏鸣曲》赏析一、曲式结构这首曲子是以快板(Allegro)为起始的,随后进入而缓板(Adagio)及变奏曲(Variations)中间特别注重对旋律、和声一下用力度比较大的强奏。
之后又进行了一个中段,并以一个快板(Allegro)结束。
乐曲开头的部分是主题的呈现,包含着一段簇新的细节与曲式结构的设想:“主题的出现不同寻常,仿佛是从贝多芬第七交响曲里吹来的。
”紧接着是一个内容丰富的变奏,通过不断变化的和声和节奏,让人们更好地领略这段乐曲鲜明的个性。
中间部分的快板(Allegro)因其跳跃、轻快和富有活力的风格而备受瞩目。
其中一个值得一提的是中间伴奏的部分,这间音乐就像是一轮轮澎湃的大海,不断地冲击沿岸的礁石,使这首曲子更加有生命力。
二、情感表达这首曲子充满了贝多芬所具有的独特的情感表达,从旋律上讲,贝多芬运用了一个充满情感的主题。
同时,他巧妙地使用了对位法、模仿和变奏法来表现出各种情感。
例如,通过对抗、融合和分离的和声,给人们带来了矛盾和冲突的感受,同时也增强了乐曲的戏剧性。
在变奏部分,贝多芬运用了各种不同的手法,以使主题变得丰富多彩,并以此来表达他的情感。
最后,这首曲子的最终结尾表达了一种深深的思考,使得这首曲子更加有意思和深刻。
三、演奏技巧贝多芬的《第二钢琴奏鸣曲》是一首非常具有技巧性的作品。
除了需要强大的手指技巧之外,演奏者还需要具备对乐曲的情感理解和对音乐形式的理解。
在演奏时,需要注意速度的变化、音符的长短和力度的变化。
在演奏速度变化时,需要灵活地应对,并在演奏中表达出音乐的情感。
同时,还需要注意控制和平衡不同声部的声音,使整首曲子更加和谐。
总之,贝多芬的《第二钢琴奏鸣曲》是一首非常优美的作品,它充满了贝多芬的独特情感和表达技巧,同时还需要演奏者具备高超的技术技能。
这首曲子可以带给人们无穷的思考和美妙的音乐享受。
贝多芬《第二钢琴奏鸣曲》赏析
贝多芬《第二钢琴奏鸣曲》赏析贝多芬的音乐作品以其深刻的内涵和丰富的情感而著称,其中《第二钢琴奏鸣曲》更是代表了他在音乐领域的杰出成就。
这首奏鸣曲不仅在钢琴音乐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更是被视为贝多芬晚期音乐的杰作之一。
本文将对贝多芬《第二钢琴奏鸣曲》进行赏析,探索其音乐特点、内在意义以及演奏技巧。
《第二钢琴奏鸣曲》是贝多芬的第七号作品,创作于1801年至1802年间。
这首奏鸣曲由四个乐章组成,分别是快板、缓板、舞曲和终曲。
在这四个乐章中,贝多芬展现了他丰富的创作才华和对音乐形式的深刻理解。
整个奏鸣曲充满了动人的旋律、富有变化的节奏和丰富的和声色彩,体现了贝多芬对音乐的精湛掌控和丰富的想象力。
我们来聊聊《第二钢琴奏鸣曲》的音乐特点。
整首奏鸣曲的音乐风格深受贝多芬个人情感和精神状态的影响,表现出了他内心深处的不同情感。
在快板的乐章中,贝多芬通过快速的音符和跳跃的旋律,表达了一种激动人心的情感,展现了音乐的独特张力和动感。
而在缓板的乐章中,贝多芬则通过柔和的旋律和温暖的和弦,表达了内心的柔情和温暖,给人一种温暖和舒适的感觉。
舞曲的乐章则展现了贝多芬对音乐形式的丰富理解和深厚功底,其中包含了多种舞曲的元素,给人一种活跃和愉悦的感觉。
终曲则是整个奏鸣曲的高潮部分,贝多芬通过丰富的音乐变化和强烈的节奏,表达了一种激昂和豪迈的情感,给人一种激动人心的感觉。
《第二钢琴奏鸣曲》的音乐特点体现了贝多芬对音乐表达和形式的丰富理解,展现了他独特的音乐天赋和创作风格。
我们来探讨《第二钢琴奏鸣曲》的演奏技巧。
这首奏鸣曲在演奏上要求演奏者具有极高的技巧和演绎能力,需要对音乐形式和情感的理解和把握。
在快板的乐章中,演奏者需要具有快速的手指和灵活的手腕,能够准确地把握音乐的节奏和动感。
在缓板的乐章中,演奏者需要具有柔和的手指和温暖的手腕,能够准确地表达音乐的柔情和温暖。
在舞曲的乐章中,演奏者需要具有活跃的手指和愉悦的手腕,能够准确地表达音乐的活跃和愉悦。
贝多芬《暴风雨》奏鸣曲的赏析及演奏
贝多芬《暴风雨》奏鸣曲的赏析及演奏贝多芬在奏鸣曲的发展和创新上作出重要的贡献。
《暴风雨》充满了内在的矛盾,紧张的动力,戏剧性的冲突。
标签:贝多芬;奏鸣曲;乐章;旋律贝多芬在1802年创作的这首曲子由三个乐章构成,并且都是用奏鸣曲式写成。
作品反映出贝多芬内心的痛苦和热情,他将对自己命运的抗争,对幸福的憧憬,全都诉诸音乐之中。
他是一位英雄式的人物,音乐中有强烈的反抗精神。
这首富有浪漫诗意的精美作品,充满了巨大的热情和浪漫主义气质,同时具有深刻的悲剧性。
当他的学生问及有关这首曲子的思想内容时,贝多芬说:“去读一下莎士比亚的《暴风雨》吧!”这首乐曲便因此而得名。
罗曼·罗兰说:“《暴风雨》是贝多芬在音乐中直接表达思想的最突出的例证之一。
这是他,就是他本人。
”一乐章第一乐章由引子带入(如谱例)。
主题出现在第二子节的延长音之后,在低声区威严庄重、忧伤。
贝多芬往往用最平凡的素材和最朴素的语言来表达最为丰富的情感和最深刻的思想。
乐章一开始出现的宽广宁静与激动不安相对比的主题,就是由最普通的和弦及回音构成。
一开始的琵音是两个piano,很轻,不能慌乱。
快速的八分音符小连线出现三个小节。
同音反复的小连线要有弹性,左手和弦要清晰、肯定。
回音要充分、稳重。
主题中含有广板,快板、缓板。
第八小节至十六小节,要找到重音是在第一拍和第三拍。
到二十小节,主部终止进入连接部,新的旋律出现了中声部的三连音表现出不安的情绪。
左手的重音浑厚,雷鸣般的奏出。
双手旋律的交替不能影响三连音的连贯性。
在第三十八至四十小节处运用了减七和弦,增添戏剧效果。
这之后副题出现,它活泼而轻巧,又带有一丝叹气的感觉,右手的小连线依旧有弹性,左手要均匀。
第五十二小节是一串下行小三度长乐句,到五十五小节,和弦强而有力,充满英雄般气魄。
第六十九小节,左手八分音符的经过句由弱至强。
七十五小节至八十七小节完全终止,八十九小节的八度要弹得饱满。
此段较为平稳。
和最开始的奏法一样,不能慌乱,乐曲变得安静、温柔。
贝多芬《降E大调钢琴奏鸣曲》(Op.31No.3)的音乐特征分析
贝多芬的《降E大调钢琴奏鸣曲》(Op.31 No.3),被广泛认为是他创作的钢琴奏鸣曲中的一部杰作。
下面是对这首乐曲的音乐特征分析:1. 曲式结构:这首钢琴奏鸣曲采用了传统的三乐章结构,包括快板-慢板-快板。
第一乐章为快板,第二乐章为慢板,第三乐章为快板。
每个乐章都有独特的主题和变奏。
2. 主题:该乐曲的主题鲜明而富有个性,以强烈的节奏和旋律特点脱颖而出。
主题的特点是富有表现力和情感强烈,既有激情澎湃的部分,也有温柔婉约的部分。
3. 节奏和速度:整个乐曲的节奏感强烈,富有活力和动感。
快板部分快速流畅,充满活力和激情;慢板部分则更加沉稳缓慢,带有宁静和深情。
4. 和声和和弦:贝多芬善于运用丰富的和声和和弦变化来增强音乐的表现力。
他在这首乐曲中采用了富有张力的和弦进展,创造出戏剧性的效果。
5. 音色和技巧:贝多芬在这首乐曲中充分展示了钢琴的音色变化和技巧。
他通过不同的手指运动和琴键的运用,创造出丰富多样的音响效果。
6. 旋律和主题的变奏:贝多芬在这首乐曲中巧妙地运用了主题的变奏技法,通过改变旋律的音高、节奏和和声,展示了他的创作才华和音乐思维的深度。
7. 情感表达:这首乐曲充满了激情、动力和戏剧性,同时也有深情和内省的部分。
贝多芬通过音乐将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传递给听众,引发共鸣。
总体而言,贝多芬的《降E大调钢琴奏鸣曲》是一部充满个性、情感丰富的作品。
他巧妙地运用了复杂的和声、旋律和节奏,创造出一部音乐力量十足的杰作。
这首乐曲展示了贝多芬作为作曲家的才华和创造力,同时也给听众带来深度的音乐享受。
贝多芬《月光奏鸣曲》欣赏与解析
贝多芬《⽉光奏鸣曲》欣赏与解析X⼀、《⽉光奏鸣曲》创作背景贝多芬的这⾸曲⼦作于1801年,当时他正和朱丽法塔.贵恰尔第(1784—1856)相爱,这⾸曲⼦是献给她的。
这⼀年的11⽉16⽇,贝多芬写给和勒的信中提到她时还说:“她爱我,我也爱她。
”但到1802年初,她已另外爱上了罗伯尔.哈伦堡伯爵,并于1803年和他结了婚。
罗曼.罗兰把此曲和贝多芬的失恋联系起来,说“幻想维持得不久,奏鸣曲⾥的痛苦和悲愤已经多于爱情了。
”罗曼.罗兰把第⼀乐章解释为忧郁、哀诉和痛苦。
俄国⾳乐学家奥⽴⽐舍夫(1794—1858)认为第⼀乐章是失恋的“沉痛的悲哀”,好⽐“垂之⽕”。
但1801年正是贝多芬和贵恰尔第热恋的时候,说这个作品是写失恋的痛苦,也和事实不符。
对于这个作品的解释,也许俄国艺术批评家斯塔索夫(1824—1906)的见解是⽐较合理的。
他在回忆了听李斯特在彼得堡的演奏后,认为这⾸奏鸣曲是⼀出完整的悲剧,第⼀乐章是冥想的、柔情的和有时充满阴暗预感的精神状态。
他在听安东.鲁宾什坦的演奏时也有类似的印象:“……从远处、远处,好像从望不见的灵魂深处忽然升起静穆的声⾳。
有⼀些声⾳是忧郁的,充满了⽆限的愁思,另⼀些是沉思的,纷⾄沓来的回忆,阴暗的预兆……”该曲之所以被称为《⽉光》,是由于德国诗⼈路德维希把该曲⽐作瑞⼠琉森湖上的⽉光。
《#c ⼩调奏鸣曲》因《⽉光》的标题和传说⽽特别出名。
贝多芬有⼀次说过:“⼈们常常谈论《#c⼩调奏鸣曲》,但我曾写过⽐这更好的东西,《#F ⼤调奏鸣曲》(作品78)就是⼀个与此相同的作品。
”可见贝多芬⾃⼰对《⽉光曲》并不⼗分满意。
⼆、《⽉光曲》的传说 贝多芬这⾸著名的《⽉光曲》,传说是这样谱成的:有⼀年秋天,贝多芬去各地旅⾏演出,来到莱茵河边的⼀个⼩镇上。
⼀天夜晚,他在幽静的⼩路上散步,听到断断续续的钢琴声从⼀所茅屋⾥传出来,弹的正是他的曲⼦。
贝多芬⾛近茅屋,琴声忽然停了,屋⼦⾥有⼈在谈话。
贝多芬《第二钢琴奏鸣曲》赏析
贝多芬《第二钢琴奏鸣曲》赏析
贝多芬的《第二钢琴奏鸣曲》是一部具有丰富内涵和情感的作品。
该曲由四个乐章组成,每个乐章都展示了贝多芬独特的音乐风格和个人特色。
《第二钢琴奏鸣曲》的第一乐章是一个温暖而悠扬的主题,展示了贝多芬对旋律的敏感和创新。
这个乐章以强烈的情感和音乐动态开头,然后转入柔和而舒缓的旋律,营造出一种温馨而舒适的音乐氛围。
该乐章的特点是结构明晰,旋律丰富,给人一种深情的感觉。
第二乐章是一首轻松而充满活力的奏鸣曲。
这个乐章以明快的音符开头,然后通过变换旋律和韵律来展示贝多芬的才华和创造力。
乐曲中激情四溢的音乐动态和高亢的音符让人难以忘怀。
这部乐曲充满活力和乐趣,表达了作曲家对生活和音乐的热爱和欣赏。
第三乐章是一首缓慢而哀伤的悲曲。
这个乐章以深情的旋律开头,然后逐渐引入更加复杂和富于变化的音乐元素。
这个乐章表达了贝多芬内心深处的情感和不安。
通过音乐的起伏和动态的变化,贝多芬将他的情感传达给听众,让人们深深地感受到他的痛苦和忧虑。
贝多芬《悲怆奏鸣曲》鉴赏
贝多芬《悲怆奏鸣曲》鉴赏关键字:贝多芬热情悲怆反抗追求内容概括:《悲怆》是贝多芬早期钢琴奏鸣曲创作的顶峰之作,其戏剧性优美旋律,为世人所知。
无论是内容,旋律,或者结构,都有着日耳曼民族特有的理性。
这首曲子技巧不难,所以被多数人所演奏。
此曲分为三个乐章。
第一乐章是宏伟的奏鸣曲式。
第二乐章如歌似的慢板。
第三乐章是回旋奏鸣曲式。
它的命名与贝多芬的后半生的感人肺腑且凄惨的生活无太多关系,因为它创作于贝多芬一生中最得意的时期。
此曲洋溢着青春的明快和不可抑制的生命活力,而在欢笑的背后,是微微的不安和骚动。
悲怆》奏鸣曲是反抗残酷命运与黑暗势力,追求美好理想和幸福人生的雄伟诗篇。
全曲充满着斗争的力量和热烈追求的激情。
正文:《悲怆》是贝多芬早期钢琴奏鸣曲创作的顶峰之作,史科托把这部作品与《罗米欧舆朱丽叶》比较,指出两者间存在共通的《青春哀伤感》第23号钢琴奏鸣曲由于前后两个乐章如暴风雨般有万钧一发之势而为出版商命名为热情,而[华尔斯坦]是在贝多芬制作最辉煌阶段的作品,给人以一种辉煌与壮丽的效果,钢琴大师54年在美国录制的这盘唱片,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作品中动人心强的人生激情。
在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中,《悲怆》是第一首由他本人亲自写上标题的作品。
关于"悲怆"这个辞汇,与贝多芬后半生那感人肺腑而又凄怆深刻的悲剧性生活还有相当的一段距离,因为这毕竟是他的早期作品。
看“悲怆”的谱子时,发现谱子的开始处只记着Grave——重板,音乐中更多的是英雄气概而非“悲怆”。
而在听到肯普夫、施纳贝尔、巴克豪斯、巴伦波伊姆等人演奏的这首乐曲录音时,我就更想探究这首气势磅礴的奏鸣曲何以会有一个与其音乐精神并不很符合的名字了。
原来,这个形容词是贝多芬自己写上去的。
在这首作于1798—1799年间的标号为op.13的钢琴奏鸣曲初版扉页上,贝多芬写着“Grande SonataPatheti que”(悲怆大奏鸣曲)。
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赏析
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赏析贝多芬在西方音乐界乃至全世界音乐界都享有崇高的声誉,是人之所以喜欢他的音乐就是因为在他的音乐作品中具有强大的爆发力,听到他的作品后往往能够被其中具有生命力的音符打动,而在贝多芬众多的音乐作品中,《月光鸣奏曲》始终具有重要的影响力,这首音乐作品因此鲜明的个性和大胆的创新,展现出独具特色的音乐效果,在音乐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因此本文将主要从《月光鸣奏曲》的创作背景和作品内容两方面对其进行赏析。
一、创作背景分析1801年,贝多芬创作了他最著名的奏鸣曲——《月光奏鸣曲》,在贝多芬创作这首《月光奏鸣曲》的时候,正值而立之年,但耳聋的日益严重让他对生活陷入了绝望,然而一个女学生的出现使他重新燃起了人生的希望之火,这就是伯爵的爱女朱丽叶,贝多芬全心的投入了这段感情。
然而,朱丽叶很快就移情别恋,嫁作他人妇。
这对于贝多芬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他甚至写下了遗书准备结束生命,但对于音乐的热爱使他最终没有放弃自己,并且在失恋的痛苦中创作了这首流传于世的音乐作品。
二、作品赏析在西方音乐中,写月光的曲子最著名的要属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了。
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全曲共有三个乐章。
第一次听到这首作品就被它独特的旋律线条和波澜起伏的情感表达所吸引。
每个乐章都有各自的主题:第一乐章是持续的慢板,这个乐章情感的表现极其丰富,不断流出的三连音构造了我们无边的联想:有冥想的柔情、悲伤的吟诵,更有阴暗的预感。
虽然伴奏,主题和力度的变化不大,但仍通过和声,音区和节奏的变化,细腻地表现了作者心弦的波动。
接下来的第二乐章是小快板,它会给人一种放松的感觉:拖蹋中带着跳跃,柔情中带着刚毅。
这个乐章曾被李斯特形容为“两个深渊中的一朵花。
”它没有第一乐章的舒缓,也没有第三乐章的狂躁,听起来仿佛是瞬间留下的温存的微笑。
在一段短小乐章的连接后,我们终于听到只属于贝多芬的音乐,全曲进入第三乐章——激动的急板,连续的十六分音符充分表现了他不可遏制的激动,犹如不满的愤怒,又好像是连连的跳脚声。
贝多芬黎明奏鸣曲赏析
贝多芬《黎明奏鸣曲》赏析(经典)贝多芬一、音乐内容作为贝多芬的著名作品之一,《黎明奏鸣曲》既富有跳跃性,又具有抒情色彩,是对自然的精神表达,因此这首奏鸣曲可以被视为一首蓬勃、诗意和宏伟的钢琴田园(自然观)“交响乐”。
例如乐曲第一乐章的开头:C大调是24个大小调中唯一没有升降号的调,是大小调体系的开始,象征着万物一切的开始;使用C和旋开放排列的重复音作为乐曲开始的动机,好似自然的脚步或是早上的阳光慢慢到来一样;在谱例的3、4小节左手继续保持前面的动机,右手好像是自然在对话,第四小节的右手装饰音与下行音节,好似鸟儿的叫声与第三小节的旋律形成呼应。
二、音乐特点(1)力度特点贝多芬的音乐特点、音乐语汇是具有共性的,在他的大部分作品中都有使用突强、突弱的力度变化。
第一种是在一个音上做突弱,由于钢琴属于是打击类的乐器一个音发声后会逐渐的减弱消失,不能像管弦乐器可以在演奏一个音时轻易的做到坚强和减弱,所以在演奏时需要快速的下键收回一部分的力量达到突弱的效果;第二种是音符之间的突强和突弱。
第三小节的“ff”力度记号比第四小节“p”强了三个力度,从非常强到弱的力度标记,一般来说演奏贝多芬要保证钢琴音色的“交响性”,需要使用重力下键,所以要知道这样的力度标记不是具体的音量和分贝的数值,而是需要根据自己的演奏能力做二者之间“相对”强弱的演奏。
(2)音色特点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音色特点是演奏的“交响化”,也就是演奏方法是要按照交响乐的音色特性来模仿。
贝多芬钢琴曲写作很多时候是根据管弦乐队的声部音高和效果来写作的。
左手演奏的单音是低音提琴声部,右手的三个音分别代表第一小提琴、第二小提琴、中提琴的声部,所以模仿管弦乐器时需要“慢下键”达到管弦乐器的振动特性。
(3)结构分析此曲乐章之间的内容、调性、主题、情感方面连接性非常强,从曲式结构入手分析,共分为三个乐章,如果是以情感表达的段落分析,有时也被分为四个乐章,在三乐章尾声,有一段快速(急板)的、欢快的主题,像是在庆祝节日的到来,从速度和情绪的转换也可把尾声当作第四个乐章。
浅析贝多芬《悲怆》奏鸣曲的艺术特征
长江师范学院音乐学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浅析贝多芬《悲怆》奏鸣曲的艺术特征专业音乐学姓名戴玉学号 2年级 2011级导师胡刚职称讲师2015年4月1 / 121目录摘要 (3)ABSTRACT (3)一、贝多芬和他的钢琴奏鸣曲 (4)(一)关于贝多芬 (4)(二)关于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 (4)二、钢琴奏鸣曲《悲怆》的创作背景 (4)三、钢琴奏鸣曲《悲怆》的艺术特征 (5)(一)创新的曲式结构 (5)(二)新颖的创作技法 (7)(三)深刻的音乐内涵 (7)(四)戏剧性统一的审美原则 (8)四、结语 (10)参考文献 (11)致谢 (12)2 / 122摘要“开浪漫主义先河”的德国音乐大师贝多芬,在他短暂的一生中,创作许多伟大的作品。
其中他创作的32首钢琴奏鸣曲,更是被称为音乐史上的“新约圣经”.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主题突出,具有多种多样的内容形式。
这些特点与大师的思维准则有着或多或少的关系,在他的世界中大自然、日常生活以及我们的社会一直是创作力量的源泉,他的作品反映了时代的先进思想,透彻理解斗争的必然性,擅长表现内心的思索,因此作品中的表达方式比较强烈。
震惊世界的32首钢琴奏鸣曲是贝多芬用尽一生的心血,可以说是音乐史上的奇迹。
其中,《C小调奏鸣曲》(悲怆)是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的一个风暴。
本篇论文将由大师的作曲方法、谱写乐曲的背景、曲子的形式以及如何欣赏等方面来分析《悲怆》的神奇吸引力。
关键词:《悲怆》;贝多芬;艺术特征Abstract”Open the romantic first" German music master Beethoven, in his short life, created many great works. Of his 32 piano sonatas, is called "new testament” of the history of music。
Beethoven’s piano sonata is outstanding, the theme of the changes in the content is rich. This has a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his creative thoughts, Beethoven’s creation center is always the human society, life and nature, his work reflects the advanced thinking of The Times, thoroughly understand the struggle, the inevitability of inner thinking, good at performance so a strong expression of works。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通常被人们称为“命运”的〈〈第五交响曲〉〉,是贝多芬作品里最 集中精练的佳作,他将〈〈第三交响曲〉〉的特征与手法运用得更加 娴熟自如,不仅使动机及其发展的原则体现得淋漓尽致,而且各个乐 章之间的内在关系更为紧密,交响曲套曲作为一个严密的整体已经达 到了逻辑上的完美统一。这部交响曲1808年12月22日首演于维也纳 剧院,由贝多芬本人亲自指挥。。 • 《第五交响曲》:第一乐章:4 个音的节奏型,由极强的力度,弱拍 起的3个重复短者,下行三度到强拍的延长音而构成。它渗透并贯穿 在整部交响曲的各个乐章里。主部主题坚定而果断的气质。副部时则 收敛为轻(P)的力度和抒情气质的旋律。展开部中它促成剧烈的冲 突和戏剧性的发展,当再现部以动机的重复、酝酿最后导致在高潮点 上进入时,贝多芬有意味地插入双簧管奏出宣叙式的一句旋律加强主 部主题原有的疑问性质。第二乐章:变奏曲式,宁静、深思的第一主 题与英雄性的第二主题在音调素材与气质上和命运动机又存在着密切 的联系。第三乐章:C小调是这首交响曲的主调性。再现部定音鼓50 小节固执的敲击,逐渐积蓄着内在的紧张度,最后像喷薄欲出的红日 一般冲向光辉的乐章。第四乐章:接连第三乐章,英气豪迈的C大调 构成整部交响曲最完美的结束。
• 贝多芬为自己的〈〈第六交响曲〉〉加了标题,但他强调这部“田园” 交响曲写情多与写景。第一乐章“到达乡村时的喜悦心情”,第二乐 章“溪边小景”的流水鸟鸣,第三乐章“村民的欢聚”中各类欢快的 民间舞曲,第四乐章“暴风雨”,第五乐章“暴风雨后的愉快和感恩 的情绪”,这里有造型性的生动描画,更多是令人深思的意味,贝多 芬对“标题音乐”的宽泛理解影响了后来的柏辽兹和李斯特。如果意 识到贝多芬此时的耳疾已经十分严重,而这一切则是他内心对大自然 和生命万物的礼赞时,我们只能向这位顽强的斗士深深致敬了。 • 第九交响曲是贝多芬创作的顶峰,他在交响曲的末乐章将人声引入庞 大的管弦乐音响之中,以德国诗人席勒的诗作〈〈欢乐颂〉〉为歌词, 用独唱、合唱和管弦乐对谱写出他一生所坚信的“艺术能联合人类” 的伟大颂歌。这部1824年5月演于维也纳的交响曲,是经过长期的酝 酿而创作出来的,这部交响曲的博大精深是无与伦比的,这里不仅包 含贝多芬个人人生的体验和总结,也深藏着作曲家对人类终极价值的 关切,对上帝、宇宙、自然和人世的思考与憧憬,在交响曲的外表框 架中深邃的这里和动人心魄的气势相融,神圣的崇高感与发自内心的 欢乐颂歌同在。贝多芬似乎是在回顾人世间的历程:困苦彷徨与奋斗 抗争、狂热激情与欢悦戏谑、温暖的回忆与深沉思索,最终升华到友 爱与超然的欢乐。末乐章的“欢乐颂”是整部〈〈第九交响曲〉〉的 至高点,前面三个乐章的音乐素材都在暗示、隐现、趋向它的即将到 来。当末乐章以其深厚庄重的宣叙音调宣告:前面的各种选择不再是 所要寻找的东西之后,引出“欢乐女神圣洁美丽”,“在你温柔的翅 膀下,人们都会结成兄弟”的颂歌,这是贝多芬一生领悟到的人生真 谛,“从痛苦到欢乐”也是这部交响曲给予人们的坚定信念。
4、创作晚期
• 一般将这个时期(1815—1827)与政治历史上的分期联 系在一起,1815年即拿破仑彻底失败、欧洲封建王朝的复 辟时期,维也纳成为欧洲封建复辟势力的政治中心,而欧 洲呈现出矛盾复杂的状况,后来的人们在观察这段历史时 也同样由于不同的立场而各持己见。德国的民族意识在反 对拿破仑的战争中大大发扬,但王朝复辟的结果在贝多芬 看来不拿破仑时代还要更糟。贝多芬的大型创作曾暂时中 断,他埋头于搜集整理民歌并写作歌曲,民歌涉及到欧洲 的许多民族,其中包括几套苏格兰民歌的创作,此时还做 了一部抒情的声乐套曲《致远方的爱人》。在之后的近10 年时间里,贝多芬又重新振作起来,所完成的作品达到他 一生的创作高峰,其中包括第九交响曲、《庄严弥撒》、 最后5首钢琴奏鸣曲迪亚贝利主题变奏曲及最后6首弦乐四 重奏(Op· 127、130、131、132、133、135)等。
第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章、贝多芬
生-平-介-绍 器-乐-创-作
声-乐-创-作
返 回
• 被尊称为“乐圣”的路德维希· 贝多芬 范· (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827)于 1770年12月16日出生于西德莱茵河中游的 波恩城一个音乐家庭。祖父是当地宫廷乐 团的乐长,是一个具有坚强意志、性格高 傲不屈的人,受到许多人的崇敬。贝多芬 的父亲约翰· 贝多芬,是一个男高音歌手, 凡· 平庸无奇,且有酗酒恶癖。母亲是宫廷御 厨的女儿。因此从祖父死后,他的家境一 年比一年穷困。其一生大致可以分为四个 时期:
2、维也纳时期(1792—1802)
• 从1792年贝多芬赴维也纳到1802年创作《第三(英雄)交响曲》 之前可以作为贝多芬创作的第二个时期。这个期的重要作品有前 两部交响曲和钢琴协奏曲,包括“悲怆”“月光”“暴风雨”在 内的前20首钢琴奏鸣曲,一系列变奏曲,大提琴奏鸣曲,6首弦 乐四重奏和钢琴三重奏等室内乐作品,以及用德国诗人马蒂松的 抒情试协作的歌曲《阿德拉依德》等。相对于波恩时期,维也纳 为贝多芬提供了更广阔的天地。他曾随海顿学习作曲,还跟当时 著名的管风琴家、作曲家阿尔布来希贝尔格研习对位,并想萨里 耶求教过。除去继续学习深造外,他很快就以钢琴演奏家的身份, 尤其是以即兴演奏技巧高超的天才的形象,得到维也纳上层社会 的欢迎,一些重要的维也纳贵族成为贝多芬的崇拜者。在这10年 里无论是创作还是演出,贝多芬已经显示出自己独特的个性,即 使是他题赠给海顿的前三首钢琴奏鸣曲(OP· 2,No· 1-3)也同 样如此,他的钢琴创作和演奏带来一种前所未有的力量、生气勃 勃的气势、热烈的情感和对比强烈的气氛。
重要领域及创作特征:
• (1)交响曲:(第二交响曲(1802)、降E大调 第三交响曲〈〈英雄〉〉(1804)、降B大调第 四交响曲(1806)、C小调第五交响曲〈〈命 运〉〉(1807)、F大调第六交响曲〈〈田园〉〉 (1808)、A大调第七交响曲(1812)、F大调 第八交响曲(1812),d小调第九交响曲〈〈合 唱〉〉(1824)等。贝多芬的九部交响曲分别属 于不同的创作时期,集中体现出他的创作特征及 风格衍变的脉络,可分为以下几类几类:英雄性、 戏剧性《第三、第五、第九交响曲》;生活风俗 性和抒情性(第一、第四、第八交响曲);群众 性、舞蹈性《第七交响曲》,而《第二交响曲》 是综合性的,第六交响曲则融自然和哲理于一体。
1、波恩时期(1770—1792)
• 贝多芬在幼年就已经显露音乐天才。他的父亲为了把他训 练成第2个莫扎特,利用儿子的天才做摇钱树在贝多芬4岁 的时候性格暴躁的父亲就用打骂等强制手段让他一连几个 小时坐在钢琴前或用小提琴作即无系统又毫无规律性的练 习。8岁时贝多芬开始在公众面前表演,但并未能实现他 父亲的妄想。不幸的童年生活,深深的影响着贝多芬的性 格,他孤僻,好冥思苦索,很早就养成独立的精神。1781 年贝多芬11岁时生活遇到转机。他开始参加当地剧院乐队 的工作,在这里遇到第一个导师聂费,开始了正统的音乐 学习。在老师的教导下,认真的学习了巴赫的《平均律钢 琴曲》和艾曼纽儿· 巴赫的钢琴奏鸣曲等德国传统音乐, 并在思想上接受了启蒙运动的影响。由于聂耶费的帮助, 1783年13岁的贝多芬,担任歌剧院的大提琴伴奏,并第 一次出版了钢琴作品。也由此贝多芬很快被波恩所熟习。
• 贝多芬的音乐在当时引起不同的反响,他的同代 人习惯于海顿的幽默、莫扎特的匀称,而象〈第 三交响曲〉这样繁多的变化和意外处理令人惊诧, 其长度及演奏难度也难以接受,贝多芬音乐中所 蕴涵的力量和热情,如同他那强烈的个人奋斗意 识一样,其震撼力象法国大革命掀起的风暴那样 猛烈动荡。当时的人在震惊之余还从另外不同的 角度去理解贝多芬,象E· A· T· 霍夫曼就通过贝多 芬的器乐作品感受到浪漫主义的精神,他1810年 曾这样在报刊上形容贝多芬的音乐:“在上升的 高潮中一泻千里,并且使听众在摆脱不掉那种压 抑的情绪中进入无限无际、令人神往的精神世界。 “
作品概述
• 贝多芬在器乐创作里取得了空前的成就, 包括9部交响曲、11首管弦乐序曲和戏剧配 5首钢琴协奏曲、1首小提琴协奏曲、16首 弦乐四重奏及其他各种形式的重奏曲,奏 鸣曲体裁是他重要的器乐领域,包括32首 钢琴、10首小提琴奏鸣曲、5首大提琴奏鸣 曲,还有变奏曲等独奏或重奏形式。在声 乐领域的创作设计了歌剧、清唱剧、弥撒、 康塔塔、合唱幻想曲和大量的艺术歌曲等, 并且在《第九交响曲》中运用了合唱,还 改变了苏格兰、爱尔兰等民族的民歌 。
• 《第三交响曲》就是贝多芬个人风格完全成熟的标志。这 部交响曲具有的恢宏气势是海顿和莫扎特的交响曲所没有 的,它使交响乐套曲这种18世纪的传统形式大大地充实并 向前发展 。 《第三交响曲》各个乐章选择不同特色的,甚至是新的形式 结构,并赋予了传统曲式以更为饱满的内容涵量,尤其是 第一乐章的快板奏鸣曲式,它集中显示出贝多芬大胆的独 创意识,主题动机的展开与贯穿原则得到充分发挥,各部 分的独立作用和互相之间的关系大大加强,这些使第一乐 章充满了内在的矛盾、紧张的动力和戏剧性的冲突,成为 这部英雄交响曲的重心。第二乐章用了法国大革命时期非 常流行的体裁“葬礼进行曲”,这在海顿和莫扎特那里没 有先例,实际是时代使然,此乐章的音乐材料及风格与法 国作曲家戈塞克的同类作品有着明显联系,但贝多芬的情 感更为深沉,音乐手段也更为细腻,调性的对比、配器的 音色、附点音符的旋律进行,使肃穆庄严的情绪凝聚在动 人心魄的音乐之中。贝多芬在拿破仑死去的1821年曾说道: 我17年前已经为这个悲剧写过音乐了。
• 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的前后几年,是贝多芬思想接近成 熟的时期。他旁听了波恩大学的哲学课,并接受激进的启 蒙学者E· 施奈德尔的帮助。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 的消息,震动了波恩城的知识界,激发起贝多芬的革命热 情,于是创作合唱《谁是自由人》,借以表达他对“自 由”、“平等”精神的信仰。贝多芬的青少年时代就是在 这样的环境里度过的。是法国革命的思想和崇高的人道主 义原则陶冶了他个人的社会理想,从而加强了他那不卑不 屈的性格,使这个出身微贱的音乐家在当时的社会具有 “平民的骄傲”和敢于藐视名门贵族的气概。贝多芬为了 加深学习,曾于1787年,前往维也纳拜见莫扎特。但因母 亲病危,很快就赶回了波恩。1792年海顿从伦敦归来时路 经波恩,看到贝多芬的作品后,给予他一极大的鼓励,并 支持他前往当时的音乐中心维也纳。1792年贝多芬告别了 故乡,奔赴朝思慕想的维也纳。在这一时期,贝多芬创作 出了第一批作品,多数是器乐曲,他的创作虽然开始显露 出个人的面貌,但作品风格基本上是海顿、莫扎特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