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四根及根茎类中药鉴定(一)

合集下载

根及根茎类中药鉴定—黄连的鉴定

根及根茎类中药鉴定—黄连的鉴定


味连粉末:

4.中柱鞘纤维:鲜黄色,纺锤形或

梭形,壁厚。


中柱鞘纤维
味连粉末图
1.石细胞 2.鳞叶细胞 3.中柱鞘纤维 4. 木纤维 5.导管 6.淀粉粒
PART 3

味连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末:

5.木薄壁细胞:多类长方形,壁稍

厚,有纹孔。

6.淀粉粒:细小。

淀粉粒
味连粉末图
1.石细胞 2.鳞叶细胞 3.中柱鞘纤维 4. 木纤维 5.导管 6.淀粉粒
PART 4

理 化 鉴 定
1.检查小檗碱 取黄连粉末或切片置于载玻片上,滴加乙醇1~2滴及30%硝 酸1滴,加盖玻片放置片刻,镜检,有黄色针状或针簇状结晶析出(硝酸小 檗碱结晶)。 2.荧光试验 黄连药材横断面在紫外光灯下观察,显金黄色荧光,木质部尤 为明显。
味连粉末图
1.石细胞 2.鳞叶细胞 3.中柱鞘纤维 4. 木纤维 5.导管 6.淀粉粒
PART 3

味连粉末:

1.石细胞:鲜黄色,类多角形或类

圆形,壁厚。


石细胞
味连粉末图
1.石细胞 2.鳞叶细胞 3.中柱鞘纤维 4. 木纤维 5.导管 6.淀粉粒
PART 3

味连粉末:

2.鳞叶表皮细胞:长方形,壁微波

状弯曲,或作连珠状增厚。


鳞叶表皮细胞
味连粉末图
1.石细胞 2.鳞叶细胞 3.中柱鞘纤维 4. 木纤维 5.导管 6.淀粉粒
PART 3

味连粉末:

中药鉴定学各论(一)

中药鉴定学各论(一)

中药鉴定学各论第一节植物药鉴定知识根及根茎类中药是指药用部位为植物地下部分的药材,大多数来源于双子叶植物,其次是单子叶植物,少数为蕨类植物。

(一)根类中药概述定义:药用部位为根或以根为主带有部分根茎或地上茎残基的药材,称为根类中药。

特点:无节、无节间、无叶或芽。

形状:圆柱形、长圆锥形或纺锤形等。

表面:双子叶植物的根表面常为栓皮,较粗糙;单子叶植物的根表面常无栓皮而为表皮;有的根顶端带有茎残基或根基,根茎俗称“芦定义:药用部位为根茎或带有少量根部或肉质鳞叶的地下茎类,称为根茎类中药。

分类及特点:根茎类是一类变态茎的总称,包括根状茎、块茎、球茎及鳞茎等。

根茎表面有节,有节间,节上常有叶、叶痕、幼芽或芽根。

白及为兰科白及的干燥块茎,除去须根,置沸水中煮或蒸至无白心,晒干。

药材呈不规则扁球形,多有2-3个爪状分枝,表面灰白色,有数圈同心环节和棕色点状须根痕。

质坚硬,不易折断,切面角质样。

气微,味苦,嚼之有黏性。

百部为百部科直立百部,蔓生百部或对叶百部的干燥块根。

除去须根,置沸水中略烫或蒸至无白心,晒干。

药材呈纺缍形,表面黄白色,有不规则深纵沟。

质脆,易折断,断面平坦,角质样。

半夏为天南星科半夏的干燥块茎。

药材呈类球形,表面白色,顶端有凹陷的茎痕,周围布麻点状根茎。

质坚实,断面洁白,富粉性。

气微,味辛辣、麻舌而刺喉。

白术为菊科白术的干燥根茎。

主产于浙江。

于术,又名于白术、于潜术、烟术、产于浙江于潜地区,品质最优,为地道药材。

药材呈不规则的肥厚团块,表面灰黄色或灰棕色,有瘤状突起及断续的纵皱和沟纹,顶端有残留茎基。

断面有棕黄色的点状油室散在。

气清香,味甘、微辛,嚼之略带黏性。

巴戟天为莤草科巴戟天的干燥根。

主产于广东,广西。

除去须根,晒至六七成干,轻轻捶扁,晒干。

药材为扁圆柱形,略弯曲,有的皮部横向断离露出木部。

断面皮厚,易与木部剥离。

白前为萝藦科柳叶白前或芫花叶白干燥根茎和根。

药材质脆,断面中空,习称,习称“鹅管白前”。

实验四 根茎类药材的鉴定黄连、大黄、天麻

实验四 根茎类药材的鉴定黄连、大黄、天麻

药用植物与生药学实验
黄连根切面图
药用植物与生药学实验
药用植物与生药学实验
黄连横切面主要观察
木栓层 皮层 石细胞 中柱鞘纤维
薄壁细胞
药用植物与生药学实验
黄连(味连)粉末
鳞叶表皮细胞:长方形,绿黄色或黄棕色, 壁波状弯曲或呈连珠状增厚。 石细胞:形多样,黄色,壁厚,壁孔明显。 纤维:中柱鞘纤维纺锤形或长梭形,壁厚。 木纤维较长,壁较薄,有稀疏的点状纹孔。 淀粉粒:多单粒,类圆形。
药用植物与生药学实验
黄连粉末主要观察
鳞叶表皮细胞 中柱鞘纤维 木纤维 石细胞
导管
药用植物与生药学实验
药用植物与生药学实验
鳞叶表皮细胞
药用植物与生药学鞘纤维
木纤维
药用植物与生药学实验
淀粉粒
药用植物与生药学实验
大黄
[来源] 蓼科植物 掌叶大黄Rheum palmatum、 唐古特大黄R. tanguticum、 药用大黄R. officinale的根及根茎。 前两种习称“北大黄”、后一种习称 “南大黄”
药用植物与生药学实验
三、实验器械、材料
器械、材料
玻片、刀片、 镊子、显微镜 、酒精灯、载 玻片、盖玻片 等。 黄连、大黄、 天麻玻片。黄 连、大黄、天 麻粉末。
药用植物与生药学实验
黄连
[来源]毛茛科植物 黄连Coptis chinensis
三角叶黄连C. deltoidea
云南黄连C. teeta的根茎。
4.标本请不要带走。
授课教师:程纪伦 办公电话:22896599
药学教研室
草酸钙簇晶:众多,棱角多短钝。 导管:多网纹导管,非木化。 淀粉粒:单粒脐点星状,类圆形,复 粒由2-5(7)分粒组成。

根及根茎类中药鉴定(狗脊、附子、白芍)

根及根茎类中药鉴定(狗脊、附子、白芍)
知识拓展:


毛茛科植物北乌头Aconitum kusnezoffii Reichb.的块根 川乌与草乌的性状比较 川乌:体多粗短、饱满,外附瘤状突 起,断面类白色或浅灰黄色。 草乌:体多瘦长,干瘪皱缩,具较多 钉角状突起,断面灰白色或暗灰色。
重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中药教研室
根及根茎类中药(附子)
(三)性状鉴别要点: 3. 白附片: (1)去皮,纵切片。 (2)黄白色,半透明,余 同黑顺片。
重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中药教研室
根及根茎类中药(附子)
( 四 ) 化 学 成 分 :
双酯类生物碱 水解 单酯类生物碱 水解 剧毒 乌头碱、中乌头碱、次乌头碱 毒性较小 苯甲酰乌头胺、苯甲酰中乌头 胺、苯甲酰次乌头胺 毒性更小 乌头胺、中乌头胺、次乌头胺 生品〉盐附子〉附片 1/8 1/2 开水煎煮3~4h 药液 1/50
重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中药教研室
根及根茎类中药(川乌)
(三)化学成分:含生物碱及乌头多糖,主要为剧毒的
双脂类生物碱。中乌头碱为镇痛的主要活性成分。
(四)功效:祛风湿,温经止痛。
重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中药教研室
根及根茎类中药(川乌)
重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中药教研室
根及根茎类中药(川乌)
(三)性状鉴别要点:生川乌 1.呈圆锥形,中部多向一侧膨大, 顶端有残留的茎基。 2.表面棕褐色,皱缩,有瘤状突 起的支根,习称“钉角” 。 3.质地坚实,断面类白色,可见 多角形环纹(形成层)。 4.味辛辣而麻舌。
生狗脊片 1.呈不规则长条形或圆形的切 片。 2.周边不整齐,有时有未去尽 的金黄色茸毛,外表深棕 色。
3.断面浅棕色,近外皮约 0.1~0.4 cm处有一条明显 凸起的棕黄色木质部环纹。 4.质坚脆,易折断。

根及根茎类中药鉴别要点

根及根茎类中药鉴别要点

根及根茎类中药鉴别要点一、引言根及根茎类中药是中药材中的一种重要类别,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和丰富的营养成分。

因此,在中药鉴别过程中,对于根及根茎类中药的鉴别要点需要进行深入了解和掌握。

二、根及根茎类中药的分类1. 根类:是指以植物根部为原料的中药材,如黄芪、天冬、当归等。

2. 根茎类:是指以植物地下茎部为原料的中药材,如人参、党参、白术等。

三、外观特征鉴别要点1. 根类:(1)外形:粗壮而直立,表面多皱纹,枝干少。

(2)色泽:颜色较浅,常呈淡黄色或淡棕色。

(3)质地:质地较硬而坚实。

(4)断面:断面光滑而均匀。

2. 根茎类:(1)外形:表面粗糙不平,有明显的节间和节瘤。

(2)色泽:颜色较深,常呈灰褐色或灰白色。

(3)质地:质地较软而有弹性。

(4)断面:断面纤维分明,有明显的韧皮层和木质部。

四、气味和味道鉴别要点1. 根类:(1)气味:气味清香,具有特殊的药味。

(2)味道:味甘或微苦。

2. 根茎类:(1)气味:气味浓郁,具有特殊的药味。

(2)味道:味微苦或微甜。

五、理化性质鉴别要点1. 根类:(1)水分含量:水分含量较低,一般在10%以下。

(2)灰分含量:灰分含量较高,一般在5%以上。

(3)挥发油含量:挥发油含量较低,一般在0.5%以下。

2. 根茎类:(1)水分含量:水分含量较高,一般在15%以上。

(2)灰分含量:灰分含量较低,一般在3%以下。

(3)挥发油含量:挥发油含量较高,一般在1%以上。

六、显微特征鉴别要点1. 根类:(1)细胞构造:细胞壁较厚,细胞间隙小。

(2)组织结构:木质部发达,髓部较少。

2. 根茎类:(1)细胞构造:细胞壁较薄,细胞间隙大。

(2)组织结构:韧皮层发达,木质部较少。

七、总结通过以上的介绍可以看出,根及根茎类中药的鉴别要点主要包括外观特征、气味和味道、理化性质以及显微特征等方面。

在实际的中药鉴别工作中,需要全面了解和掌握这些要点,并且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判断和分析。

只有这样才能确保中药材的质量和安全性。

根及根茎类中药鉴定—根类中药概述

根及根茎类中药鉴定—根类中药概述


根茎类中药是指药用部位为地下茎或以根茎为主的中药。

根茎类包括根状茎、块茎、球茎及鳞茎等。


PART 2

性状鉴定


根茎类中药在外形上,有节和节间,节上有膜质鳞叶,

先端有顶芽或侧芽。




性状鉴定
根茎类中药在外形上,有节和节间,节上有膜质鳞叶,先端有顶芽或侧芽。 蕨类植物的根茎表面常有鳞片或者密生棕黄色鳞毛有的密布整齐的叶柄残基。
性状鉴定
根茎类中药在外形上,有节和节间,节上有膜质鳞叶,先端有顶芽或侧芽。 蕨类植物的根茎表面常有鳞片或者密生棕黄色鳞毛。根茎的形状不一,有圆 柱形、纺锤形、扁球形或不规则团块状等。 根茎类中药横断面特征在鉴定中比较重要。注意区分双子叶植物根茎和单子 叶植物根茎。 双子叶植物根茎的维管束多环状排列,略呈放射状,中央有明显的髓部。单 子叶植物根茎的内皮层环纹明显可见,维管束点状,散在。
根类中药 概述
植双 叁 物子 根叶 的植 区物 别与
单 子 叶
根贰 的 性 状 鉴 定
根壹 与 根 茎 的 区 别
PART 1

不同的根类中药,具有不同的外部特征,一般来说,根没有节

和节间,无叶和叶痕,无顶芽和侧芽。






! 根没有节和节间,无叶和叶痕,无顶芽和侧芽。
PART 2


根的形状通常为
与 单 子 叶
双子叶植物一般主根发达,侧根 较细。,少数呈须根状
单子叶植物主根不明 显,无主根与侧根之 分
双子叶植物根表面具 栓皮,较粗糙,多见 皮孔样疤痕

(精)中药鉴定学讲义:根及根茎类中药

(精)中药鉴定学讲义:根及根茎类中药

(精)中药鉴定学讲义:根及根茎类中药各论第一节根类中药的鉴定根类中药是指药用部位为根或以根为主带有部分根茎或地上茎残基的药材及饮片。

一、性状鉴定(一)性状特征根类中药:无节、无节间、无芽或芽痕。

根的形状:圆柱形、长圆锥形、圆锥形或纺锤形等。

(二)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根的横切面特征(难点、考点、失分点)观察根的横断面或横切面特征,首先应注意区分双子叶植物的根和单子叶植物的根。

一般双子叶植物的根有自中心向外的放射状纹理,木部尤为明显;形成层环大多明显,环内的木部较环外的皮部大;中心常无髓;外表常有栓皮。

单子叶植物的根横断面自中心向外无放射状纹理;皮部宽广,内皮层环较明显;中央有髓;外表无木其次,应注意根的断面组织中有无分泌组织散布,如伞形科植物当归、白芷等有黄棕色油点。

二、显微鉴定(难点、考点、失分点)(一)组织结构用显微镜观察根横切面的组织构造,首先应根据维管束的类型、排列的方式、有无形成层等,区分双子叶或单子叶植物的根。

1.双子叶植物根一般均具次生构造,由外向内的结构如图所示:少数双子叶植物的根还具有异常构造,常见的有:(1)多环性同心环状维管束如牛膝、川牛膝、商陆等。

在正常次生构造发育到一定阶段时,常由中柱外方部位的薄壁细胞恢复分裂能力而形成新的形成层,由此形成第一轮同心环维管束,以后随着外方薄壁细胞的继续分裂,又相继形成第二轮、第三轮同心维管束等,如此形成多环性同心环状排列的异常维管束。

(2)附加维管柱(韧皮部维管束)如何首乌,由韧皮部外侧的薄壁细胞恢复分裂能力而形成与原有形成层环成异心型排列的多个环状形成层,由这些形成层的分裂活动产生复合的和单个的异心性环状排列的异常维管束。

(3)内涵韧皮部又称木间韧皮部,如华山参等。

即在次生木质部中包埋有次生韧皮部,它是由形成层不规则的活动所形成,在某些时候形成层不仅向外也可向内产生韧皮部。

(4)木间木栓如黄芩、秦艽等。

在木质部内形成的木栓带,称为木间木栓或内涵周皮,它是由次生木质部的薄壁细胞木栓化形成。

实验四根茎类药材的鉴定黄连、大黄、天麻

实验四根茎类药材的鉴定黄连、大黄、天麻
以干燥、断面黄白或淡棕、无空心者为佳。
药材应用建议
黄连
多用于清热解毒、泻火燥湿,常用于治疗热病、湿热 黄疸等疾病。
大黄
多用于泻下通便、清热解毒,常用于治疗便秘、痢疾 等疾病。
天麻
多用于平肝息风、通络止痛,常用于治疗头痛、眩晕、 肢体麻木等疾病。
THANKS
感谢观看
详细描述
黄连主要含有小檗碱、黄连碱等生物 碱成分;大黄主要含有蒽醌类化合物 ;天麻主要含有天麻素等成分。
05
结论
四根茎类药材鉴定总结
01
黄连
黄连的根茎呈圆柱形,表面有不规则的结节状隆起,颜色深黄,质地坚
实,断面呈角质状,味极苦。
02
大黄
大黄的根茎呈圆锥形或圆柱形,表面有纵皱纹及横向突起的皮孔,断面
04
结果分析
显微镜观察结果
总结词
通过显微镜观察,发现黄连、大黄、天 麻的细胞结构、组织纹理存在显著差异 。
VS
详细描述
黄连的显微结构中,薄壁细胞丰富,细胞 壁薄,细胞内含有黄色色素;大黄的薄壁 细胞较大,形状不规则,细胞壁厚实;天 麻的显微结构中,可见导管、纤维和薄壁 细胞,细胞排列紧密。
物理特性鉴别结果
物理特性鉴别
总结词
利用药材的物理特性进行鉴别
详细描述
通过观察药材的颜色、质地、断面特征、气味等物理特性,结合相关资料和经验,对药材进行鉴别。 这些特性是药材内在质量的外在表现,对于准确鉴别药材具有重要意义。
化学成分分析
总结词
利用化学方法分析药材成分
详细描述
通过化学实验方法分析药材中的化学成分,如黄酮类化合物 、生物碱等,以确定其成分组成和含量。这一步骤能够更深 入地了解药材的内在质量和药效,为药材鉴定提供科学依据 。

根及根茎类中药显微鉴定山药、牛膝(一)

根及根茎类中药显微鉴定山药、牛膝(一)

根及根茎类中药显微鉴定山药、牛膝(一)根及根茎类中药显微鉴定——山药、牛膝随着人们对中药的研究逐渐深入,显微技术作为重要的中药鉴定手段也逐渐受到重视。

本文将以山药、牛膝这两种常见的根及根茎类药材为例,介绍它们的显微鉴定方法及应注意的事项。

一、山药显微鉴定1.分化鉴别山药是淀粉杆菌属植物山药薯的块根。

在显微镜下,山药切片中的细胞排列呈不规则网状,细胞数量较大。

而山药的子根细胞则呈现规则的排列方式,细胞数较小。

2.形态鉴别山药切片中的淀粉粒为卵圆形、圆形或类圆形,直径在5一50微米之间,表面具有明显的玻璃质光泽,中央处有条纹。

叶绿体呈现宽条形,在细胞内呈现直线排布,较容易被发现。

3.组织结构鉴别山药具有较多的细胞壁与纤维组织,而且这些组织都分布较为均匀。

在显微镜下,可以看到它们的构造分布较为松散,细胞膜也比较粗糙。

二、牛膝显微鉴定1.分化鉴别牛膝是多年生缠绕性草本植物,其根茎多与爬山虎混淆,但根茎结构却各不相同。

牛膝的根茎切片中的细胞排列贴紧整齐,数量较少;而爬山虎根茎切片中则呈不规则排列。

2.形态鉴别牛膝的纤细细胞长有明显的棕色荨麻点。

而它的淀粉粒则呈现规则的不规则形态,中心部分有条纹。

叶绿体则呈条形或类囊状,较难捕捉。

3.组织结构鉴别牛膝根茎中由于含有较多的黄酮类化合物和植酸,所以细胞壁明显,细胞数量也相对较少。

此外,由于牛膝是菊科植物的根茎,其细胞内还含有大量的内断多糖和粘液质,因此在显微镜下能够看到明显的粘滞液体。

以上便是山药、牛膝这两种常见根及根茎类药材的显微鉴定方法及适用事项。

在实践中,我们还可以参考其他药材的鉴定方法,并不断完善自身的鉴定技能,从而提高鉴定精确度,保证中药质量。

4.根及根茎类药材

4.根及根茎类药材
【化学成分】含挥发油。现行版《中国药典》规定,本品含 挥发油不得少于2.0%(ml/g)。
【功效应用】祛风散寒,通窍止痛,温肺化饮。用于风寒感 冒,头痛,牙痛,鼻塞鼻渊,风湿痹痛,痰饮喘咳。不宜与藜 芦同用。
案例分析 案例:2010年,某药厂在生产小青龙合剂时发现其原料药材细辛带有 大量叶片,认为药材质量不合格,向质管部汇报。 分析:细辛叶中挥发油含量较低,且含具肾毒性的马兜铃酸A,现行 版《中国药典》规定细辛药用部位为根及根茎,细辛叶,应作为非药用 部分除去。
第四章 根及根茎类药材
第一节 根类药材鉴定 第二节 根茎类药材鉴定
第一节 根类药材鉴定
一、细辛 五、白芍 九、甘草
二、何首乌 六、防己 十、苦参
三、牛膝 七、板蓝根 十一、葛根
四、附子 八、黄芪 十二、人参
十三、三七 十四、当归 十五、防风
十六、柴胡
十七、北沙参 十八、丹参
十九、黄芩 二十、地黄
二十一、桔梗 二十二、党参 二十三、木香 二十四、麦冬
第四章 根及根茎类药材
四、附子 Aconiti Laterallis Radix Preparata
1.盐附子 浸入食用胆巴的水溶液中过夜,再加食盐,反复 浸泡、晒晾,直至表面出现大量结晶盐粒(盐霜)、体质变硬。
2.黑顺片 浸入食用胆巴的水溶液中数日,连同浸液煮至透 心,捞出,水漂,纵切,再用水浸漂,用调色液使附片染成浓茶 色,蒸至出现油面、光泽后,烘至半干,再晒干或继续烘干。
第四章 根及根茎类药材
制首乌饮片
三、牛膝 Achyranthis Bidentatae Radix
牛膝,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其茎节膨大, 如同牛的膝关节,因此得名。
【来源】苋科植物牛膝Achyranthes bidentata Bl.的干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四根及根茎类中药鉴定(一)
【实验原理】
性状鉴定是用感观鉴定中药是否与规定的中药标准或与标准品相符合。

主要进行中药品种、纯度鉴定或初步评价中药品质的优劣。

本次实验的重点是观察供试品的形状、表面、断面等特征。

区别来源于双子叶、单子叶、蕨类植物的根及根茎类中药。

通过对单味药系统地观察和描述,确定并掌握其主要性状鉴定特征。

显微鉴定是利用显微镜、显微技术、显微化学方法等对中药进行观察、分析鉴定,应用生物制片技术和方法,观察中药不同类型的组织构造、细胞及细跑内含物的形态和特征。

以鉴定中药的品种、纯度和质量。

通过对单味药系统的显微观察和描述,确定并掌握其主要显微鉴定特征。

【目的要求】
1.掌握狗脊、贯众、大黄、牛膝、商陆、何首乌等药材的性状鉴别特征。

2.掌握大黄、何首乌、商陆、川牛膝、怀牛膝异型维管束的组织结构及特征。

3.掌握大黄、何首乌的显微鉴别特征。

4.掌握大黄的理化鉴别方法。

【仪器、试剂、材料】
1.仪器生物显微镜、微量升华装置、滤纸、解剖针、镊子、载玻片、盖玻片、放大镜、紫外光灯。

2.试剂氢氧化钠、甲醇、45%乙醇、水合氯醛、稀甘油、甘油醋酸、间苯三酚-浓盐酸。

3.药材贯众、大黄、土大黄、何首乌、虎杖、牛膝、川牛膝、商陆等。

4.永久制片大黄、牛膝、川牛膝、何首乌、商陆。

5.粉末大黄、何首乌。

【实验内容】
1.大黄、牛膝、商陆、何首乌等药材性状鉴别。

2.大黄、商陆、怀牛膝、川牛膝、何首乌等异型维管束的观察。

3.大黄、何首乌粉末鉴定。

4.大黄理化鉴定。

【实验方法】
1.性状鉴别
(1)大黄表面黄棕色至红棕色,具类白色网纹,根茎顶部横切面可见排成1~3环的“星点”(异型维管束)并有部分散在,中下部横切面“星点”多排成一环或渐散在,而根的横切面不具“星点”,有放射状纹理。

气香,味苦涩,嚼之黏牙。

(2)川牛膝根较粗,直径0.5~3cm,表面灰褐色。

断面筋脉小点断续排成3~8环,质硬韧。

(3)怀牛膝根细长圆柱形,直径0.5~1cm,表面灰黄或淡棕色,久贮色加深。

质硬韧,受潮复柔软。

端面角质样,黄白色筋脉小点(维管束)断续排列成2~4环。

(4)商陆多为横切或纵切厚片,横切片可见多轮凹凸不平的同心性环纹(异常维管束),口尝有麻舌感。

(5)何首乌不规则块状,表面红棕色灰红褐色,质坚体重,横切面黄棕色,粉性,可见云锦状花纹(异常维管束),中央木心明显。

(6)乌头为不规则圆锥形,稍弯曲,顶端常有残茎,中部多向一侧膨大,长2~7.5cm,直径1.2~2.5cm。

表面棕褐色或灰棕色,皱缩,有瘤状侧根及子根痕。

质坚实,断面类白
色或浅灰黄色,形成层环多角形。

气微,味辛辣、麻舌。

(7
①盐附子侧根呈圆锤形,长4~7cm,直径3~5cm。

顶端宽大,中央有凹陷的根芽痕,周围有瘤状突起的支根或支根痕。

质重而坚硬。

横切面灰褐色,有充满盐霜的小空隙及多角形环纹,环纹内侧导管束排列不整齐。

气微、味咸而麻,剌舌。

以个大、质坚实、灰黑色、表面光滑者为佳。

②黑顺片为纵切片,上宽下窄,长1.7~5cm,宽0.9~3cm,厚0.2~0.5cm。

外皮黑褐色,切面暗黄色,油润光泽,半透明,有纵向导管束。

质硬而脆,断面角质样。

气微、味淡。

以片大、均匀、棕黄色、有光泽者为佳。

③白附片无外皮,黄白色,半透明,厚约0.3cm。

以片均、黄白色、半透明者为佳。

(8)白芍根呈圆柱形,长5~18cm,直径1~3cm,表面浅棕色或类白色,光滑,隐约可见横长皮孔及纵皱纹,有细根痕或残留棕褐色的外皮。

质坚实,不易折断,断面类白色或微红色,角质样,形成层环明显,木部有放射线纹理。

气微、味微苦而酸。

(9)赤芍呈圆柱形,稍弯曲,长5~40cm,直径0.5~3cm。

表面棕褐色,粗糙,有纵沟及皱纹,并有须根痕及横向皮孔,有的外皮易脱落。

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粉白色或粉红色,皮部窄,木部放射状纹理明显,有的有裂隙。

气微香,味微苦、酸涩。

(10)防己本品呈不规则圆柱形、半圆柱形或块状,多弯曲,长5~10cm,直径1~5cm。

表面淡灰黄色,弯曲处有深陷的横沟而成结肠状。

体重,质坚实,断面平坦,灰白色,富粉性,有放射状纹理。

气微,味苦。

2.显微鉴别
(1)牛膝根横切面:木栓层细胞数列。

异常维管束2~4轮,最外一轮维管束较小有的仅有1个导管,形成层成环,向内维管束较大,木质部有导管和纤维束,束间形成层不明显。

中心木质部集中成2~3分叉。

薄壁细胞含少量草酸钙砂晶。

(2)川牛膝根横切面:木栓层细胞多列。

异常维管束4~11轮,每一维管束内纤维较多。

中央木质部集成2~8分叉。

薄壁细胞含草酸钙砂晶较多。

(3)大黄根茎横切面:木栓层和皮层多已除去,韧皮部散有黏液腔,木质部导管稀少,髓部大,其内散生或环列异型维管束,形成层环状,木质部位于形成层外方,射线呈星状射出。

薄壁组织内散有黏液腔,薄壁细胞含淀粉粒及大型草酸钙簇晶。

(4)大黄粉末鉴别特征:先以甘油醋酸试液装片,观察淀粉粒的类型和形状特点,淀粉粒单粒呈圆球形或长圆形,脐点多星状,复粒2~7分粒组成。

再以水合氯醛试液透化装片镜检:草酸钙簇晶大,20~160~190um,棱角多短钝;导管主为网纹,少具缘纹孔及螺纹导管,非木化或微木化。

3.理化鉴别
(1)微量升华取大黄粉末少许进行微量升华,收集升华物镜检,可见菱形或针状、羽毛状黄色结晶,结晶加氢氧化钠试液则溶解并显红色。

(2)大黄类药材纸层析取粉末0.2g,加甲醇温浸10分钟,放冷,取上清液各10μl 分别点于滤纸上,以45%乙醇展开,取出,晾干,放置10分钟,置365nm紫外光灯下观察。

不得显持久亮紫色荧光。

【作业】
1.绘制牛膝、川牛膝横切面组织简图。

2.绘制大黄、何首乌粉末主要鉴别特征图。

3.绘制大黄微量升华物镜检图,并注意反应现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