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轮及其应用教案
物理知识初中滑轮问题教案
教案:初中物理——滑轮问题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滑轮的定义、种类和特点,掌握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工作原理,能够运用滑轮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等方法,培养学生对滑轮现象的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使学生认识到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二、教学内容1. 滑轮的定义和种类2. 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工作原理3. 滑轮组的使用方法4. 滑轮在生活中的应用三、教学重难点1. 滑轮的定义和种类2. 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工作原理3. 滑轮组的使用方法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滑轮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滑轮的定义和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讲授(1) 滑轮的定义和种类:介绍滑轮的定义,讲解滑轮的两种类型——定滑轮和动滑轮,并展示它们的图片。
(2) 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工作原理:通过实验和理论分析,讲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工作原理,让学生了解它们如何改变力的方向和大小。
(3) 滑轮组的使用方法:讲解滑轮组的组成和使用方法,让学生掌握如何组装和运用滑轮组。
3. 课堂练习布置一些有关滑轮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滑轮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5. 课后作业布置一些有关滑轮的实践作业,让学生在生活中观察和应用滑轮知识。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实验和练习等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掌握了滑轮的基本知识和应用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初中物理滑轮运动技巧教案
初中物理滑轮运动技巧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让学生掌握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工作原理和特点。
2. 学会使用滑轮组,并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设计滑轮组。
3. 能够运用滑轮运动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了解滑轮的工作原理。
2. 通过分析滑轮的受力情况,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感受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2. 培养学生勇于探究、实事求是的精神。
3. 培养学生关爱生命,注重安全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 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工作原理和特点。
2. 滑轮组的使用方法。
教学难点:1. 滑轮组的设计与分析。
2. 滑轮运动在实际中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有趣的滑轮小实验,引发学生对滑轮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滑轮的定义、分类和基本工作原理。
3. 课堂讲解:讲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工作原理和特点,并通过实验进行验证。
4. 实践操作:让学生亲自动手组装滑轮组,并观察滑轮组的工作过程。
5. 课堂讨论:分析滑轮组的优缺点,探讨如何设计滑轮组以满足不同情况的需求。
6. 案例分析:运用滑轮运动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货物提升、水位调节等。
7.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滑轮运动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8.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有关滑轮运动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实验、讨论等方式,使学生掌握了滑轮运动的基本知识和技巧。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关爱生命的意识。
在今后的教学中,要继续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初中物理滑轮移动教案
初中物理滑轮移动教案1. 知识与技能:(1)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理解它们的工作特点和应用。
(2)学会使用滑轮组,提高物体的提升效率。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工作原理。
(2)动手实践,学会组装和使用滑轮组。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动手能力。
(2)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感受物理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工作特点及应用。
2. 难点:滑轮组的组装和使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一个有趣的滑轮小实验,引发学生对滑轮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讲授(1)滑轮的定义:滑轮是一种能够绕轴转动的轮子,边缘有槽,用于改变力的方向和大小。
(2)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区别:定滑轮:轴固定,不能随物体移动,能改变力的方向,但不省力。
动滑轮:轴随物体移动,能改变力的方向和大小,但费力。
(3)滑轮组:由多个滑轮组成的系统,可以提高物体的提升效率。
3. 实验探究(1)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工作过程。
(2)分析实验数据,总结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工作特点。
4. 动手实践(1)学生分组,动手组装滑轮组。
(2)实验演示,观察滑轮组的使用效果。
5. 课堂讨论(1)滑轮组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如何选择合适的滑轮组来提高物体的提升效率。
6. 总结与反思本节课我们学习了滑轮的基本知识,动手实践了滑轮组的组装和使用。
通过实验和讨论,我们了解了滑轮在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如何选择合适的滑轮组来提高物体的提升效率。
希望大家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课后作业1. 复习滑轮的基本知识,掌握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工作特点。
2. 思考滑轮组在生活中的应用,举例说明。
3. 设计一个实验,验证滑轮组的省力效果。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有趣的实验和动手实践,让学生掌握了滑轮的基本知识和应用。
在课堂上,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活跃。
《滑轮及其应用》教学设计及反思
《滑轮及其应用》教学设计及反思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滑轮的定义和基本原理;2.掌握滑轮的应用场景及工作原理;3.能够用滑轮解决简单的物理问题。
教学内容:1.滑轮的定义和基本原理;2.滑轮的应用场景及工作原理;3.滑轮解决物理问题的方法和步骤。
教学步骤:Step 1:导入新课教师可以通过引入一个有趣的问题或场景引起学生的兴趣,例如:“张三要抬起一个重物,他发现很吃力,你们有什么办法帮助他?”Step 2:学习滑轮的定义和基本原理通过展示滑轮的图片和实物,让学生观察,并让学生描述滑轮的特点和作用。
然后教师概括滑轮的定义和基本原理,引导学生进行讨论,确保学生理解滑轮的基本原理:滑轮上绕着绳或者链条,可以减小抬重物的力气,但要多付出一些时间和路程。
Step 3:学习滑轮的应用场景及工作原理通过展示滑轮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场景,如起重机、滑轮组等,让学生观察并讨论滑轮的工作原理。
引导学生发现滑轮能够改变力的方向和大小,从而起到减小力气的作用。
Step 4:学习滑轮解决物理问题的方法和步骤教师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的例子,引导学生理解滑轮解决物理问题的方法和步骤。
先让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然后引导他们通过描绘力的图示,列出已知和未知条件,应用滑轮的原理和公式计算出结果。
Step 5:巩固和拓展通过让学生练习计算滑轮问题,巩固他们的基本技能,然后引导他们思考更复杂的滑轮问题,并进行讨论和解答。
Step 6:总结和反思教师和学生共同总结学习的内容,学生谈谈收获与感想,并进行反思,思考如何将滑轮的原理和方法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反思:本节课教学设计充分利用了引入问题、观察实物和图片、讨论和解答问题等多种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积极思考和参与。
通过展示滑轮的实物和应用场景,学生能够更直观地了解滑轮的定义和基本原理,然后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的例子,引导学生应用滑轮的原理和公式计算出结果,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滑轮教案和说课稿
滑轮教案和说课稿教案标题:滑轮教案和说课稿教案目标:1. 了解滑轮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掌握滑轮的分类和应用;3.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1. 滑轮的定义和分类;2. 滑轮的应用。
教学难点:1. 滑轮的原理和应用;2. 学生实践操作的指导。
教学准备:1. 教学工具:滑轮模型、实验器材;2. 教学资源:教科书、多媒体课件、实验视频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多媒体课件或实物滑轮模型引起学生对滑轮的兴趣;2. 提问:你们在生活中见过哪些使用滑轮的场景?请举例说明。
二、讲解滑轮的基本概念和原理(10分钟)1. 通过教科书或多媒体课件,简要介绍滑轮的定义和基本原理;2. 引导学生理解滑轮是一种简单机械,通过改变力的方向和大小来减小或增大力的作用效果。
三、分类和应用(15分钟)1. 分类讲解:根据滑轮的数量和组合方式,将滑轮分为固定滑轮、活动滑轮和复合滑轮;2. 通过实例演示和讲解,说明不同类型滑轮的应用场景和作用。
四、实践操作(20分钟)1. 将学生分组,每组配备滑轮模型和实验器材;2. 指导学生进行滑轮的实践操作,如测量力的减小或增大、改变力的方向等;3.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总结滑轮的作用规律。
五、总结归纳(10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滑轮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分类;2. 学生自主思考和讨论:滑轮在生活中的应用有哪些?为什么使用滑轮能够减小力的作用效果或改变力的方向?3. 教师进行总结和点评,澄清学生的疑惑。
说课稿:敬爱的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将为大家讲解的是滑轮教案和说课稿。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了解滑轮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掌握滑轮的分类和应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实践能力。
根据教学目标,本节课的重点是滑轮的定义和分类,难点是滑轮的原理和应用。
为了达到这些目标,我将采用导入、讲解、分类和应用、实践操作、总结归纳等教学步骤。
在导入环节,我将利用多媒体课件或实物滑轮模型引起学生对滑轮的兴趣,并提问学生在生活中见过哪些使用滑轮的场景,以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参与。
滑轮及其应用 (教学设计)
第十章《人与机械》第2节滑轮及其应用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会组装和使用定滑轮、动滑轮;(2)通过实验探究定滑轮、动滑轮的特点;(3)能通过演示实验结合理论分析理解定滑轮、动滑轮的实质。
(二)过程与方法(1)进行学生实验,通过实践探究,分析、概括滑轮的组装、探究滑轮的特点;(2)通过模型演示和理论分析“看到”定滑轮、动滑轮的实质;(3)从杠杆—滑轮—滑轮组的演变,初步掌握加一加、组合等发明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模型演示“杠杆—滑轮的发明”,到学生自主“定滑轮+动滑轮=滑轮组”的创造,结合教师亲历的发明案例,使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科技创新的热情和学习物理知识的内动力。
(2)通过分组实践探究,使学生体会到物理来自于实验,通过实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协作能力。
二、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知道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学会组装滑轮以及滑轮组。
教学难点:使用和组装滑轮,理解定、动滑轮的实质。
三、教学准备:分组器材、自制可拆卸滑轮模型、自制智能塔吊模型、本人辅导学生的发明作品视频。
四、教学过程活动一:【导入】滑轮1.回顾三种杠杆的特点2.模型演示“滑轮的发明”,体会加一加的发明方法。
a.实验:杠杆提升重物: 由于杠杆转动范围有限,重物不能被提升到足够的高度b.增加杠杆持续提高。
c.继续增加杠杆满足连贯性,杠杆越多越好—无数个杠杆组合—轮(滑轮),引出课题。
d.引导学生观察滑轮的结构,研究各部分的用途,总结:滑轮:边缘有凹槽,能绕轴转动的小轮。
活动二:【体验】滑轮分类1.实践活动:如何用两种方法将重物从地面提升到三楼?2.学生展示两种方法,师生讨论两种方法的特点,并根据特点将滑轮分类:定滑轮、动滑轮。
初步体验两种滑轮特点:定滑轮:轴固定不动,能改变拉力的方向。
动滑轮:轴随物体移动,不能改变拉力方向。
展示日常生活滑轮的应用并区分定滑轮、动滑轮,渗透发明意义:“杠杆—滑轮,发明一小步,发展一大步”。
滑轮的作用
滑轮的作用《滑轮的作用》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掌握滑轮的定义、种类、结构组成及作用,并能够正确地应用滑轮。
2. 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推理和实验能力,促使学生主动探索、积极合作。
3. 情感态度目标: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培养学生的实验精神,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
二、教学重点1. 掌握滑轮的定义、种类和结构组成。
2. 理解滑轮的作用及其应用。
三、教学难点1. 学生理解并正确运用滑轮的作用。
2. 学生能够清晰地表述滑轮的作用原理。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不同种类的滑轮,引发学生对滑轮的认识和探究兴趣。
2. 学习:讲解滑轮的定义、种类和结构组成,让学生理解滑轮的作用原理。
3. 操作:引导学生进行滑轮实验,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
4. 总结:让学生总结滑轮的作用及其应用,并展示实验结果。
5. 实践:组织学生分组设计并实施一个涉及滑轮的实际问题,鼓励学生发挥创造力和合作精神,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
五、教学评价1. 学生的实验报告、总结和设计方案评分。
2. 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参与度评定。
六、延伸拓展1. 学生可以进一步了解机械原理和应用,探索滑轮与其他机械装置的关系。
2. 学生可以进行更复杂的滑轮实验和设计,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深入了解滑轮的作用及其应用,培养自己的实验能力和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
希望本次教案能够引导学生更深入地探索机械原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初中物理滑轮及其应用教案
初中物理滑轮及其应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滑轮的定义、种类和特点。
2. 使学生掌握滑轮组的省力特点及应用。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滑轮的定义、种类和特点2. 滑轮组的省力特点及应用3. 滑轮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案例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滑轮的定义、种类和特点;滑轮组的省力特点及应用。
2. 教学难点:滑轮组的省力特点的推导和理解。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滑轮的定义、种类和特点。
2. 利用实验演示法,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滑轮组的省力特点。
3. 运用案例分析法,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滑轮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滑轮的定义、种类和特点。
3. 实验演示:展示滑轮组实验,让学生观察和体验滑轮组的省力特点。
4. 知识讲解:讲解滑轮组的省力特点及应用。
5. 案例分析:分析生活中常见的滑轮应用案例,让学生理解滑轮在实际中的应用。
6. 练习与讨论: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进行小组讨论。
7. 总结与反思: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反思滑轮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8.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滑轮及其应用的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滑轮定义、种类和特点的掌握情况。
2. 实验观察:评估学生在实验中对滑轮组省力特点的观察和理解。
3. 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对生活中滑轮应用案例的分析能力。
七、教学拓展1. 邀请工程师或相关专家进行讲座,分享滑轮在工程中的应用案例。
2. 组织学生进行滑轮制作比赛,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八、教学资源1. 滑轮组实验器材:滑轮、绳子、支架等。
2. 教学图片:滑轮在不同场景中的应用图片。
3. 教学视频:滑轮组实验操作视频。
九、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方法的有效性,根据学生反馈调整教学策略。
滑轮及其应用教案
第二节滑轮及其应用主讲人:张鑫时间:5月8号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认识定滑轮、动滑轮,能识别生产、生活中常见的滑轮。
2、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结构、工作原理及特点。
3、会根据要使用和组装滑轮组。
(2)过程与方法1、经历“探究滑轮的使用方法及工作特点”过程,运用实验归纳法得出结论。
2、通过将定滑轮抽象成等臂杠杆、将动滑轮抽象成省力杠杆的过程,感受建模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了解滑轮与生产、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到生活中处处存在物理。
2、通过“合作使用滑轮提升钩码”等活动,养成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乐于探究精神、团队协作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在科学探究过程中理解定滑轮、动滑轮的作用和特点。
难点:1、学生自主探究动滑轮的使用方法。
2、理解动滑轮的实质及工作特点。
三、课时安排:2课时四、教学准备:吸盘一个、定滑轮2个、动滑轮2个、弹簧测力计一个、钩码50g4个、细绳约2米五、教学设计:(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展示升国旗的情景或图片:国旗是怎样升到旗杆顶上的呢?展示滑轮介绍滑轮的构造:滑轮是一个周边有槽,能绕轴转动的小轮。
(二)、探究:认识定滑轮学生活动1:学生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是:使用定滑轮不省力,但可以改变力的方向。
学生探究:应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说说使用定滑轮不省力的道理。
学生分析后,教师归纳:定滑轮的实质是:等臂杠杆,既不省力,也不省距离。
(三)、探究:认识动滑轮学生活动2:学生实验,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1、轴随物体一起运动。
2、使用动滑轮能省一半力。
3、不能改变力的方向。
4、要费一倍距离。
学生探究:应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说说使用动滑轮省一半力的道理。
学生分析后,教师归纳:动滑轮的实质是:动力臂为阻力臂两倍的杠杆,所以使用动滑轮能省一半力。
课堂反馈练习如下图所示,A、B两物体的重力均为6N,滑轮重均为2N ,则甲图表示______滑轮,乙图表示_______滑轮,(选填“定”或“动”)。
初中物理滑轮及其应用教案
初中物理滑轮及其应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滑轮的定义、种类及工作原理。
2. 使学生掌握滑轮组的省力特点和应用。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滑轮的定义:滑轮是一个能够绕轴线旋转的圆轮,边缘上有凹槽,用于固定绳索或链条。
2. 滑轮的种类:固定滑轮、动滑轮、组合滑轮。
3. 滑轮的工作原理:利用凹槽边缘与绳索或链条的摩擦力,实现力的传递和方向的改变。
4. 滑轮组的省力特点:当滑轮组中承担相同力的绳索段数增加时,所需的力将减小。
5. 滑轮组在实际中的应用:如吊车、电梯、滑轮背包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滑轮的定义、种类及工作原理;滑轮组的省力特点和应用。
2. 教学难点:滑轮组中承担相同力的绳索段数与所需力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滑轮的定义和作用。
2. 利用实验演示滑轮的工作原理和滑轮组的省力特点。
3. 案例分析法,分析滑轮组在实际中的应用。
4. 小组讨论法,让学生探讨滑轮组的设计和优化。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滑轮的定义和作用。
2. 讲解滑轮的定义、种类及工作原理。
3. 演示滑轮组实验,让学生观察滑轮组的工作过程,总结省力特点。
4. 分析滑轮组在实际中的应用,如吊车、电梯等。
5. 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7. 课后作业:设计一个滑轮组,优化其性能。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学生,检查他们对滑轮定义、种类和工作原理的理解。
2. 实验观察:评估学生在实验中观察滑轮组工作过程的仔细程度以及他们对省力特点的总结。
3. 练习题解答:检查学生对课堂练习题的完成情况,以确保他们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4.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设计的滑轮组及其优化性能,考察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应用物理知识的能力。
七、教学拓展:1. 探讨滑轮组的历史应用,如古代的绞盘和现代的起重机。
滑轮及其应用(教案)5篇
滑轮及其应用(教案)5篇第一篇:滑轮及其应用(教案)$9.2 滑轮及其应用教案一、学习目标⒈知道什么是定滑轮、动滑轮,并能识别;⒉理解定滑轮、动滑轮的作用.⒊认识滑轮的实质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定滑轮、动滑轮的作用难点:滑轮的实质三、教学准备:学生实验器材8组、滑轮、铁架台、钩码、细线多媒体课件四、教学过程:(一)引入:多媒体课件播放天安门广场每天的升旗仪式。
师:同学们刚刚看到的是每天太阳刚从地平线上升起时,在天安门广场上举行升旗仪式。
国歌在奏完3遍后,国旗升到旗杆顶端。
国旗能够平稳地升起,到旗顶部有一个简单机械功不可没,那就是滑轮(多媒体展示)。
今天我们就来探究滑轮。
(展示课题)(二)展标、导标多媒体课件展示,说明重难点(三)教标、学标一、认识滑轮师:各组同学桌面上都有一个滑轮,观察后说出其结构特征。
生:有一个带凹槽的轮、转轴等。
教师补补充出:外框师:现在各组桌面上有一个钩码,你能用滑轮把钩码提升到一定高度吗?试一试学生动手实验,先叫一位同学到台上组装,教师巡视,如发现下面有与台上那位同学组装不一样者再叫上台同时组装。
师:你们可以用几种方法?生:一种(或两种)师:(指着台上组装好的滑轮):我们把这种组装的滑轮叫定滑轮,把这种方法组装的滑轮叫动滑轮。
它们在提升重物时相同吗?生答。
师:使用滑轮时,轴固定不动的滑轮叫定滑轮,使用时,轴随物体一起运动的滑轮叫动滑轮。
平时的生产生活中很多地方都要用到滑轮,升旗时,旗杆顶端的滑轮是什么滑轮?(生答:定滑轮)教室外塔钩处的滑轮又是什么滑轮?(生答:动滑轮)那它们各自有什么作用呢?下面我们就来探究它们各自的作用。
二、定滑轮的作用师:我们先来探究定滑轮的作用。
请同学们按导学案上的说明做实验,并记录数据。
(教师巡视指导)师:做完实验分析数据,各组得出了什么结论?1-2个小组回答,得出结论:略。
(多媒体展示)师:升旗的时候,向下用力,红旗反而向上运动,所以说定滑轮能改变拉力的方向。
初中物理滑轮及应用教案
教案:初中物理滑轮及应用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理解它们的作用;学会根据要求使用和组装滑轮组。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工作特点;通过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分析观察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将学过的科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理解滑轮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学重难点:1. 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及特点。
2. 滑轮组的装配及省力情况。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利用自制教具展示神奇的盒子,通过盒子用一个钩码提起两个钩码,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2. 打开盒子,展示内部构造,引导学生思考滑轮的作用。
二、新课讲授1. 滑轮的概念:介绍滑轮的定义,即能够绕轴转动的、边缘有槽的轮子。
2. 认识两种滑轮:演示实验,展示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使用过程,让学生观察滑轮的轮轴,总结归纳出两种滑轮的概念,并辨析。
3. 定滑轮的工作特点:分析定滑轮的工作原理,引导学生理解定滑轮可以改变力的方向,但不省力。
4. 动滑轮的工作特点:分析动滑轮的工作原理,引导学生理解动滑轮可以省力,但费距离。
三、实验操作1. 安排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滑轮,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
2.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数据分析滑轮的工作特点,加深对滑轮的理解。
四、滑轮组的应用1. 介绍滑轮组的装配方法,让学生学会如何组装滑轮组。
2.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滑轮组的省力情况,了解滑轮组在实际中的应用。
五、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及特点。
2. 强调滑轮组在实际中的应用,引导学生理解滑轮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讲解和实验操作,评价学生对定滑轮和动滑轮的认识程度。
2. 通过实验报告和课堂讨论,评价学生对滑轮组应用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和实验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了解了滑轮的作用及应用。
在实验环节,学生动手操作,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沪科版八年级10.2滑轮及其应用教案
教案:沪科版八年级10.2 滑轮及其应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沪科版八年级物理教材的第10.2节,主要讲述了滑轮的定义、分类、原理及其应用。
具体内容包括:1. 滑轮的定义:滑轮是一种简单机械,用于改变力的方向和大小。
2. 滑轮的分类:根据滑轮的形状和数量,可分为单滑轮、双滑轮和滑轮组。
3. 滑轮的原理:滑轮的工作原理基于力的分解和传递,遵循杠杆原理。
4. 滑轮的应用:滑轮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广泛应用,如吊车、绞车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滑轮的定义、分类和原理,掌握滑轮的基本知识。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
3.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沟通与协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滑轮组的工作原理及其应用。
2. 教学重点:滑轮的分类、原理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滑轮组、杠杆模型、多媒体教学设备。
2. 学具:笔记本、三角板、直尺。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展示一段关于滑轮吊车的视频,让学生了解滑轮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知识讲解:介绍滑轮的定义、分类和原理,通过模型演示滑轮的工作过程。
3. 例题讲解:分析滑轮组的工作原理,讲解如何利用滑轮组提高力的作用效果。
4. 随堂练习:让学生设计一个滑轮组,用以提高力的作用效果,并解释其原理。
5. 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设计的滑轮组,讨论其优缺点,互相学习。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滑轮及其应用1. 定义:滑轮是一种简单机械,用于改变力的方向和大小。
2. 分类:单滑轮双滑轮滑轮组3. 原理:滑轮的工作原理基于力的分解和传递,遵循杠杆原理。
4. 应用:吊车绞车其他领域七、作业设计1. 题目:设计一个滑轮组,用以提高力的作用效果,并解释其原理。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际情景引入,让学生了解滑轮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通过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使学生掌握滑轮的原理和应用。
《滑轮及作用教案》word版
《滑轮及作用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滑轮的定义、分类和特点;(2)掌握滑轮的工作原理和作用;(3)能够运用滑轮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2)学会使用滑轮组,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2)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动手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滑轮的定义、分类和特点;(2)滑轮的工作原理和作用;(3)滑轮组的使用方法。
2. 教学难点:(1)滑轮的分类和特点;(2)滑轮的工作原理和作用;(3)滑轮组的精确计算。
三、教学准备1. 教具:(1)滑轮模型;(2)实验器材:绳子、重物、测量工具等;(3)PPT课件。
2. 学具:(1)滑轮图示;(2)实验报告表格;(3)练习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PPT课件展示滑轮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滑轮的作用;(2)讲述古代滑轮的运用实例,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探究滑轮的定义、分类和特点:(1)学生分组讨论,总结滑轮的定义、分类和特点;(2)各组汇报讨论结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3. 实验演示:(1)演示滑轮的工作原理,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2)学生动手实验,观察滑轮组的作用;(3)教师讲解滑轮组的使用方法,指导学生进行实验。
4. 知识巩固:(1)学生完成实验报告表格,总结滑轮的作用;(2)教师点评实验报告,巩固知识点。
5. 课堂练习:(1)学生完成练习题,运用滑轮知识解决实际问题;(2)教师批改练习题,及时了解学生掌握情况。
五、课后作业1. 学生绘制滑轮图示,巩固滑轮的分类和特点;2. 家庭实验:制作简易滑轮组,观察其作用;3. 预习下一节课内容,了解滑轮组的精确计算方法。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实验操作准确性等,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练习题评价:通过批改课后作业和课堂练习题,评估学生对滑轮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滑轮及其应用》教学设计
《滑轮及其应用》教学设计叙述式教学设计方案模板一、概述· “滑轮及其应用”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物理》 (上海科 学技术出版社) 八年级物理第九章第二节; YxzG1ivmDi3kuVS。
赇沩蹰猻埙驿講顥導貽齦拋黉籌鱔箧镖勢鸯廳缲駁痪鹬诰玨矾谱滬鈑闯綞駱窦驛鹂绡郟鲢蟈蟈綃伞榪詡煬榇掙鳧賤驚轉厭吳鵲鐵。
·“滑轮及其应用”是初中物理“机械与人”一章的内容,教材的目的在于 怎样让学生通过具体的实例和亲自实验来总结归纳出各滑轮的特点,所需课时为 1 节;2S1pmVBf3h8OFph。
園賂沧诅读寬饨積摜趲谠鰷瞼僉铃鱖临鈞飑傩奂轟孫骇麗蕢页媧怅锄悦攬醞馈裢恼鲞觴弳鷦员页謄堯讀賃穷钶蛊慚鎮瓊滬钐糲笺。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杠杆的平衡条件的基础上对滑轮的学习。
本节既是 旧知识的延伸又是第二课时学习“滑轮组”的基础。
本节的实验可以激发学生的 学习兴趣。
由于滑轮在生产生活中应用十分广泛,所以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还可大 大提高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之本节课无论在知识的学习还 是的能力的培养上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本节课主要通过动手实验、观察教师 演示,让学生认识什么是定滑轮、动滑轮,以及使用它们的好处,能说明使用它 们的原理和解决使用中的一些问题。
jX9G0rffxregCYY。
驃哓儈韃瀆谲趋驀剂鳅鳆计繹聩豎戔涡轿焖釹缲枣銦閂義飆鏘骢许鹤鍬肤緦觞縛鉸絢巩据塤标当跞纘诌袄閏装疊鉺闷債结姗贝赓。
·这节课既是对杠杆知识的延伸,又为后面学习“滑轮组”、“功”、和“机 械效率”作准备。
所以,本节课在第九章中起到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让学生通 过动手实验、观察教师的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认识定滑轮、动滑轮,并了解使用 它们的好处,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
7vwx3Mt25qkYHZ5。
猙诶学緇儼諒辏繚閆舱栉瀠绉監顶預詠绰潿數谰呐鱭滥慮濾烬仪齠单備輇騫頑罚頻邮荊铭国锱缙躏鶼鮮鰍铹 盘瓏鲣箪浆澤沒畢桢。
《第二节滑轮及其应用》教案新部编本2
精选教课教课设计设计| Excellent teaching plan教师学科教课设计[ 20–20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课科: 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 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 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精选教课教课设计设计| Excellent teaching plan滑轮及其应用【教课目标】1.科学研究:在活动过程中,培育研究滑轮应用的兴趣, 让学生感觉到科学的慎重,培养学生的实验着手能力和解析综合能力。
2.感情态度和价值观:在科学研究过程中,培育乐于研究、侧重科学事实、敢于提出不一样见解、乐于合作与交流的意识。
3.科学知识:经过实验研究,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经过比较解析,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有不一样作用。
知道定滑轮和动滑轮在实质中的应用。
【教课要点】研究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
【器械准备】学生资料:定滑轮和动滑轮各一个,铁架台、线、便签纸、钩码、测力计等。
(每组一份)老师资料:相关图片、学生资料一份、实验报告表。
【教课过程】一、引入新课1.让学生讲讲周一升国旗时,这国旗是如何被升上旗杆的?2.提出升旗手向下拉绳索为何旌旗上涨的问题,让学生展开谈论。
出示滑轮,滑轮的地点是固定不变的,它没有随物体的起落而变化,因此叫做定滑轮。
而后操作。
让学生观察滑轮的构造。
二、研究新知1.猜想滑轮的作用。
问:你们以为定滑轮可能有什么作用?报告小结。
2.组装定滑轮,研究定滑轮的作用。
(1)分组做一个跟旗杆相似的滑轮装置。
让他们自己设计实验来考据此装置。
①学生分组实验(用测力计直接提高钩码;用定滑轮做提高)②学生可多次改变钩码个数,并记录。
(绳索一端挂钩码,一端用测力计)③学生报告实验结果。
④谈论:有什么发现?(2)谈论发言:既然定滑轮省力不显然,为何还要在高高的旗杆上安装定滑轮呢?(3)分组谈论后报告:向下用力,红旗向上涨。
工作方便。
精选教课教课设计设计| Excellent teaching plan(4)教师小结:经过以上的实验和谈论,我们知道定滑轮固然没有省力的作用,但它可以改变用力的方向,使工作方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第九章第二节
《滑轮及其应用》教学设计(第1课时)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八年级物理《9.2 滑轮及其应用》第一课时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杠杆的平衡条件的基础上对滑轮的学习。
本节既是旧知识的延伸又是第二课时学习“滑轮组”的基础。
本节的实验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由于滑轮在生产生活中应用十分广泛,所以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还可大大提高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验问题的能力。
总之本节课无论在知识的学习还是的能力的培养上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认识定滑轮、动滑轮,并能识别生产、生活中常见的滑轮,以及掌握定滑轮、动滑轮的使用方法、工作特点及工作原理。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初二的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对物理课的特点比较熟悉,对物理有一定兴趣及强烈的求知欲,有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初步养成了良好的实验习惯。
《滑轮及其应用》是在学生有初步杠杆知识的基础上学习的,有一定的知识基础。
但是滑轮的特点、实质较难理解,通过实验使知识化抽象为具体使初中学生易于掌握。
三、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设计的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1)定、动滑轮的使用方法;(2) 定、动滑轮的工作特点(3)定、动滑轮的工作原理;(4)滑轮在生产实际中的应用。
本节课设计的基本思路是:以学生观察和实验为基础,通过提出问题、猜测、设计实验方案、使用工具收集证据、处理数据、表达与交流、解释问题等过程,归纳得出定滑轮、动滑轮的工作特点。
通过物理建模的方法从理论上将滑轮抽象为变形杠杆,利用杠杆平衡条件分析滑轮的工作原理,然后再对已经测得的实验数据进行进一步分析解释,进一步理解滑轮的工作特点。
在教学过程中,以自主、协作的实验探究为主线,培养学生实验探究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实验、交流、讨论等方式参与到教学中,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定滑轮、动滑轮,能识别生产、生活中常见的滑轮。
2、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结构、工作原理及特点。
3、通过了解滑轮的应用,进一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究滑轮的使用方法及工作特点”过程,运用实验归纳法得出结论。
2、通过将定滑轮抽象成等臂杠杆、将动滑轮抽象成省力杠杆的过程,感受建模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了解滑轮与生产、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到生活中处处存在物理。
2、通过“合作使用滑轮提升钩码”等活动,养成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乐于探究精神、团队协作的良好习惯。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在科学探究过程中理解定滑轮、动滑轮的使用方法和工作特点。
难点:1、学生自主探究动滑轮的使用方法。
2、理解动滑轮的实质及工作特点。
六、教具
1. 演示实验器材:单滑轮2个,铁架台1个,自制简易刻度板1个,绳子2根,大钩码1个,小钩码若干个,弹簧测力计1个,红色记号笔1支。
2. 学生实验器材:每组有:铁架台1个,简易刻度板1个,绳子2根,大钩码1只,小钩码若干个,单滑轮2个,弹簧测力计1个,红色记号笔1支。
七、教学过程设计
(一)新课引入
教师叙述: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知道了杠杆是一种简单机械,在生活生产中使用简单机械可以带来方便。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另一种简单机械——滑轮(板书课题)。
(二)新课讲授
一、滑轮的概念及使用方法:
[教师活动]讲述:生活中,人们常常使用滑轮来提升重物。
请你观察桌上摆放的滑轮,说出它的结构特点, 想一想滑轮的这些结构在提升重物时有什么功能吗?
[学生活动] 观察滑轮的结构特点。
(板书------滑轮:周边有槽、能绕着轴转动的小轮。
)
[教师活动] 举例:
工人要装修三楼的房子,他们需要把货物从地面运到三楼。
工人甲在底楼地面,工人乙站在三楼。
他们都想利用一根绳子和一只滑轮将货物从地面运到三楼。
提出问题:如果你是工人甲,你该怎么使用滑轮,将货物从地面运到三楼?
如果你是工人乙,你又该怎么使用滑轮,将货物从地面运到三楼?
教师讲述:下面我们用钩码代替货物,利用细线、滑轮在铁架台上分别模拟甲、乙工人提起重物。
[学生活动]①(小组合作)探究滑轮的使用方法;(体验实验、观察比较)
②个别学生上台演示交流滑轮的使用方法。
[教师活动] ①用PPT再现滑轮的使用
②提问:仔细观察两种情况下滑轮的运动情况,比较装置的不同之处。
[师生互动]总结:
(板书)定滑轮:使用时,轴固定不动的滑轮叫做定滑轮;
动滑轮:使用时,轴随物体一起移动的滑轮叫做动滑轮。
二、探究滑轮的使用特点
[教师活动]
①叙述:工地上来了工人丙,他没有使用滑轮,而是直接用绳子将货物提上来。
②提出问题:根据刚才的实验,你认为提升重物时使用滑轮与不使用滑轮相有什么不同
吗?
[学生活动]思考并猜想。
[教师活动]
①引导学生经历“滑轮的使用特点“这一个实验探究的一系列过程。
(在实验前对实验中的一些注意事项进行适当的指导和演示。
)
②巡堂指导,对学生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必要的引导和纠正。
并引导他们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得出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使用特点。
[学生活动]
在教师的引导下,亲自体验、主动参与实验、认真完成一系列的实验探究过程,并观察现象,收集数据,得出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使用特点,从而验证猜想。
[师生互动]总结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使用特点。
(板书)定滑轮的使用特点:不能省力,但可以改变用力方向。
动滑轮的使用特点: 可以省力,但不能改变用力方向。
三、滑轮的工作原理
[教师活动]
①物理建模,分析滑轮的工作原理
设问:使用滑轮,有省力、不省力等等情况,使用杠杆,也有省力、不省力等类似情况,能不能将滑轮看成杠杆呢?(引导学生观察定滑轮工作时滑轮的运动情况)
②利用PPT动画分析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工作原理
(引导学生利用杠杆的平衡条件来分析并得出结论)
[学生活动]认真思考并回答相关问题。
[师生互动]总结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工作原理。
(板书)定滑轮的工作原理:实质上是等臂杠杆。
动滑轮的工作原理:实质上是动力臂是阻力臂的两倍的省力的杠杆。
[教师活动]
问题:从动滑轮的工作原理来看,使用动滑轮的拉力应该是不使用动滑轮时拉力的一半,但实验的结果似乎并非如此,只是将近物体重力的一半。
你认为这可能是什么原因呢?
[学生活动]讨论并回答
[师生互动]总结:
①动滑轮本身也有重力,使用动滑轮提升重物,所用拉力是滑轮与物体总重的一半。
②使用动滑轮省力一半只是一种理想状态。
[教师活动]
使用动滑轮省了力,你认为付出了什么代价?能不能用实验证明?需要比较哪些物理量?
[学生活动]实验:利用简易刻度板测钩码上升的距离h和绳子自由上升的距离s。
[师生互动]得出结论:绳子自由上升的距离s是钩码上升的距离h的两倍。
四、滑轮的应用
(1)请学生举例生活中有关滑轮的应用。
( PPT图片,升旗竿顶端有定滑轮;起重机上有动滑轮等等)
(2))教师叙述:古今中外,滑轮都被广泛使用。
(用PPT图片展示)
(三)课堂反馈练习
如下图所示,A、B两物体的重力均为6N,滑轮重均为2N ,则甲图表示______滑轮,乙图表示_______滑轮,(选填“定”或“动”)。
若A、B两物体均匀速上升5cm,则F A=_______N, F B=______N。
绳子的自由端移动的距离分别为S A=_____cm,S B=______cm.(不计绳子与滑轮间的摩擦)
(四)本节知识延伸
教师讲述:使用定滑轮不省力,但能改变用力的方向,使用起来方便;使用动滑轮能省力,但不能改变用力的方向,许多情况下使用起来很不方便。
那么如果我们既想省力又想改变用力的方向,该怎么办呢?---------滑轮组(引出下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
(五)小结
1、小结(交给学生来完成,目的是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六)作业布置
1、书面作业完成本节练习册
2、思考:怎样组装既省力又方便的滑轮组呢?
9.2 滑轮及其应用
一、滑轮:周边有槽,能绕轴转动的小轮叫滑轮。
二、定滑轮:使用时轴不随物体移动。
1、工作特点:不省力,但是可以改变力的方向。
2、工作原理:实质是等臂杠杆。
三、动滑轮:使用时轴随物体移动。
1、特点:省一半力,但不能改变力的方向,费一倍距离。
(S绳=2h)
2、工作原理:实质是动力臂是阻力臂的两倍的省力杠杆。
(注:使用动滑轮省一半力只是一种理想状态)
(八)教学反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