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第一二产业结构浅析
浅析我国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及政策建议

[ 摘
要】 从我 国 目 的经济发展 现状来看 , 结构调整 中 前 产业 存在一 些问题和 矛盾 , 只有解决这些 问题 , 才
能促 进 国民经济的健康 、 快速、 稳定的发展 。针 对这 些问题 , 国产 业结构 必须进行 合理有 效地调 整 , 定适 我 制 合 我 国情况的产业政策 , 促进产 业结构的合理 化和 高度化 。 [ 关键词 ]产业结构 ; 问题 ; 对策 [ 中图分类号 】 113 F2 . [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2 28( 0 )l 01— 2 1 — 802 90 一 05 0 } 0 0
一
、
对我国产业结构历史演变的分析
新 中国成立 以来 , 国开 始 了产业 结 构 的优化 和 升 我 级 。具体地说 , 国按 G P计 算 的三次产 业结 构经 历 了 我 D
以下历史演变 : 第一阶段 :9 2 97年 , 15 ~15 三次产业各年均呈现 “ 一三
但 与发达 国家相 比差 距仍很 大 。例 如 , 国 的大 型企 业 我 在 规模 和效益上 与发达 国家有 很大 的差距 。20 年我 国 00 进入世界五 百强 的 1 家企业 中除 了中国石化 、 2 电力、 油 石
中 部 为 1 .2 84 %、4 . %、3 .2 , 部 为 2 .o 62 6 53 % 西 10 %、
( ) 产业的成果及效益分布方 面分析 一 从 我国“ 二三一 ” G P结构与 “ 的 D 一三二” 的从业结 构 出
4 .2 3 .8 07 %、82 %。在 产业 结构 上 , 区间产 业 结 构水 平 地 差距 在 日渐突 出 : 海地 区 产业结 构调 整 的力 度大 于 中 沿 西部 地区 ; 中西 部是 以 能源原 材料 工业 为 主体 的 进 的制造 业为 代表 的新 型工 业
武汉市“十四五”时期发展目标指标体系设计

武汉市“十四五”时期发展目标指标体系设计作者:黄永明来源:《决策与信息》2020年第09期湖北“十四五”发展战略与规划论坛专家建议集锦(第二期)五年规划指标体系是由反映国家或地区五年规划编制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的若干量化指标组成的体系。
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核心组成部分,浓缩体现了下一个五年发展的基本思路、发展方向。
五年规划指标体系作为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可将规划目标数量化,增强规划可操作性,而且为目标分解、相关政策制定和规划实施效果评估提供依据。
一、武汉市“十四五”时期主要经济指标设置思路与依据1. 基于五年规划纲要的国内主要城市经济指标的横向对比分析。
通过将国内其他主要城市与武汉市在“十三五”时期设置的主要经济指标情况进行对比,理清分类方法和依据,对武汉市“十四五”主要经济指标设置具有启发和借鉴意义。
通过对国内19个副省级以上城市进行对比发现,“十三五”规划纲要主要经济指标的设置都在4~9项,使用最多的经济指标依次为地区生产总值、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服务业增加值比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进出口总额、全员劳动生产率、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2. 基于五年规划纲要的武汉市主要经济指标的纵向对比分析。
武汉市“十三五”时期规划经济指标相对“十二五”时期的变化情况:保留下来5个,分别为国内生产总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地方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城镇化率、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增加了1个,全员劳动生产率。
3. 武汉市“十四五”时期主要经济指标的设置意义与原则(1)设置意义。
导向作用、激励作用、监测作用、示范作用。
从对政府管理工作的约束力上看,定量目标强于定性目标,其原因在于定量目标可测度、可检验。
过去的实践证明,如果只提出少数定量的发展目标而将其他发展目标定性化,很容易形成片面发展的格局。
(2)设置原则。
首先,应是综合性与系统性的;其次,应兼具易获得性和可操作性,并简明实用,具有可比性;最后,应体现时代特征和区域特色。
2022版新教材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14章城市产业与区域发展第2节地区产业结构变化课件新人教版

不同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的特征 区域产业结构的差异,主要表现为三次产业占国内(地区)生产总 值的比重、三次产业的就业比重、三次产业的内部构成等。不同发展 水平区域的产业结构有不同的特征,如下表所示:
区域发展阶段
据区域主导产业差异推断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技巧区域主导产业农业区域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比较大工业区域第一产业所占比重较小第二产业所占比重比较大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第三产业和第二产业所占比重比较大我国四大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差异东部地区东北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差异制造业高科技产业和第三产业相对发达工业结构以轻型或综合型产业为主以重化工业为主导工业结构以重型工业为主农业经济占较大比重工业结构表现出一定的过渡性特农业经济占较大比重工业结构以重型工业为工业化进程快工业产值高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工业化进程快工业产值相对较低以传统工业为主工业化进程相对滞后工业产值低以传统工业为主城镇城镇化水平高城市的综合经济实力较高城市分布密城镇化水平相对较高城市的综合经济实力低城市分布密城镇化水平相对较低城市的综合经济实力低城市分布密对外开放的区域差异对外开放程度高吸纳外资的能力强对外开放程度比较低我国四大地区的优势条件存在问题发展方向的差异地区优势条件存在问题发展方向东部地区主要农业基地工业区交通尤其是海运便利城镇化工业化国际化水平高能源原材料不足环境污染严重江河下游多洪涝灾害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发展第三产业和集约农业发挥技术创新优势产品向高精尖方向发展中部地区能源矿产资源丰富农林牧产品重要产区有色金属及重工业发达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东北森林过度砍伐水患风沙危机发挥资源优势建设能源原材料商品粮农林渔基地东西交通建设西部地区有70国境线利于沿边贸易能源矿产旅游资源丰富工业基础薄弱科技文化欠发达交通落后西北地区荒漠化严重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稳定粮田面积提高单产大力发展交通开发能源矿产东北地区工业基础好
中部两大城市群产业结构比较

中部两大城市群产业结构比较近年,随着中央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深入实施,中部地区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的独特地位日益凸显,而中原城市群和武汉城市圈因两者独特的区位优势和要素禀赋优势,在中部崛起中起着重要的战略支撑作用,成为中部地区最具活力与潜力的增长极。
在研究中原城市群和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的基础上,将两个城市群的产业结构进行比较研究,对加快中原城市群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强城市群综合竞争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中原城市群和武汉城市圈的产业结构现状(一)中原城市群近年中原城市群发展迅速,经济总体实力在中部地区处于前列。
从中原城市群各城市发展来看,产业结构均呈“二三一”特征(见图1)。
(二)武汉城市圈从表2可以看出,武汉城市圈在湖北省经济社会发展中同样占据着重要地位,二、三产业产值均占全省比重的六成以上。
从武汉城市圈各城市发展来看,武汉市一产比重最低,仅为3.2%,第三产业比重最高,为50.4%,产业结构继续保持“三二一”发展格局,其他城市均为“二三一”结构,但三产比重几乎都在30%以上(见图2)。
与武汉城市圈相比,中原城市群第二产业比重高出其13个百分点,显示出工业化程度较高,但第三产业发展明显落后于第二产业,较武汉城市圈的产业格局有较大差别,表明中原城市群的产业结构层次不高,可持续发展能力相对较弱。
另外,作为中原城市群中心城市的郑州,经济总量偏小,辐射带动作用不明显,2009年生产总值占全省的比重仅为17%,远低于武汉的35.6%。
二、中原城市群和武汉城市圈的二、三产业比较分析(一)第二产业1.中原城市群从部门结构上看,重工业比重高于轻工业。
第二产业主要是以有色、装备制造、煤炭、钢铁行业为主,可以看出重工业仍以原材料工业、初级加工业为主,高加工度及高附加值产业较少。
从经营方式来看,劳动密集特征较为显著,绝大多数行业呈现劳动密集的特征。
中原城市群第二产业从业人员为744.63万人,占全省第二产业从业人员总数的45%,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资产占用劳动力为219人/47,元,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79人/亿元),可以看出中原城市群二产的劳动密集程度较高,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劳动密集特征。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产业结构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拥有的不同部门、行业或领域的分布情况,包括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
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是指通过改变不同产业之间的比重和发展方向,实现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动力转换的过程。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技进步的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已成为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
下面从几个方面探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性和实施方法。
首先,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有助于提高经济增长质量。
传统上,第一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较大,但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第二产业的发展逐渐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然而,第二产业往往具有高能耗、高污染和低附加值等问题,导致经济增长质量低下。
通过优化升级产业结构,向高技术、高附加值、高知识密集型产业转型,可以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
其次,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有助于提高就业质量。
在现代经济中,第三产业对就业的贡献日益增加。
通过发展现代服务业和信息技术领域,可以创造更多高薪岗位,提高就业质量,降低失业风险。
此外,通过提升教育和培训水平,培养和吸引更多高技能人才,可以满足新兴产业的需求,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第三,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有助于提高经济的韧性和竞争力。
当一个国家或地区依赖于单一产业或少数产业时,一旦市场需求变化或出现外部冲击,经济往往较为脆弱。
通过优化升级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多元化和差异化,可以减少对单一产业的依赖,提高经济的抗风险能力和竞争力。
实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加大对研发和创新的投入。
通过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和吸引优秀的科学家和工程师,推动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可以在产业结构升级中发挥重要作用。
二是加强人力资本的培养。
通过提高教育水平和培训质量,培养和吸引高技能劳动力,以适应新兴产业的需求和发展趋势。
三是优化政府政策和环境。
政府应积极制定和调整相关政策,为创新型企业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创新支持,降低创业和创新的风险。
四是促进产业协同发展。
产业结构失衡剖析

(四)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
从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看,美国主要以信息、咨询、科技研发、金融等新 兴产业为主,而我国则是商业餐饮、批发零售、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比重 较大;金融保险等基础性服务业以及信息咨询、科技研发、旅游等新兴服务 业虽然发展较快,但比重仍然不高,发育仍然不足。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 第三产业的分行业中,我国以批发零售餐饮业产值占GDP比重最大,维持在 9%左右,而美国则是金融保险和房地产行业,其产值占GDP的比重从1995年 的上升到2007年的20.6%。我国的科研与技术服务产值占GDP的比重很低,从 1995年的上升到2007年的1.13%,而美国的科研技术服务的产值占GDP的比重 从1995年的上升到2007年的7.3%。
项目
交通、运输、仓储 批发、零售、餐饮 金融、保险、房地产 研发、科技服务
1995年 美国 中国 3.1 4.34 13.3 9.05 19 8.32 5.6 0.49
2001年 美国 中国 2.9 4.41 12.8 9.68 20.9 7.8 6.8 0.85
2003年 美国 中国 2.9 4.49 12.6 9.68 20.8 7.6 6.7 0.9
与美国的第三产业结构相比,我国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低, 甚至还低于低收入国家第三产业占GDP比重的平均水平 (2008年为48%)。
2001 1.00 14.40 20.80 45.10 78.20 40.50 2002 0.90 13.70 20.00 44.80 79.10 41.50 2003 1.00 12.80 19.80 46.00 79.20 41.20 2004 1.20 13.40 20.30 46.20 78.50 40.40 2005 1.00 12.20 20.30 47.70 78.70 40.10 2006 0.90 11.30 20.70 48.70 78.40 40.00 2007 1.00 11.10 20.40 48.50 78.60 40.40 2008 1.10 11.30 19.80 48.60 79.10 40.10 2009 0.90 10.60 18.60 46.80 80.50 42.60
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区别

第一产业(primary industry),又称第一次产业。
按“三次产业分类法”划分的国民经济中的一个产业部门。
指以利用自然力为主,生产不必经过深度加工就可消费的产品或工业原料的部门。
其范围各国不尽相同。
一般包括农业、林业、渔业、畜牧业和采集业。
有的国家还包括采矿业。
第二产业对第一产业和本产业提供的产品(原料)进行加工的部门,包括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
第三产业,又称第三次产业,指不生产物质产品的行业,即服务业。
第三产业是指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总共分类为: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可以认为是现代物流业) 、铁路运输业、道路运输业、城市公共交通业、水上运输业、航空运输业、管道运输业、装卸搬运和其他运输服务业、仓储业、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电信和其他信息传输服务业、计算机服务业、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批发业、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住宿业、餐饮业、金融业、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其他金融活动、房地产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租赁业、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研究与试验发展、专业技术服务业、科技交流和推广服务业、地质勘查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水利管理业、环境管理业、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居民服务业、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卫生、社会保障业、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新闻出版业、广播、电视、电影和音像业、文化艺术业、体育、娱乐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中国共产党机关、国家机构、人民政协和民主党派、群众团体、社会团体和宗教组织、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国际组织三次产业go top 根据社会生产活动历史发展的顺序对产业结构的划分,产品直接取自自然界的部门称为第一产业,对初级产品进行再加工的部门称为第二产业.为生产和消费提供各种服务的部门称为第三产业.它是世界上通用的产业结构分类,但各国的划分不尽一致.我国的三次产业划分是:第一产业: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牧业、副业和渔业)。
二三一”产业结构

二三一”产业结构一、引言“二三一”产业结构是指按照产值或增加值计算的产业结构,其中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和第一产业的产值或增加值分别占据主导地位。
这种产业结构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逐渐形成的,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二、第二产业1.制造业制造业是第二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机械制造、电子制造、化工制造、轻工制造等。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制造业的智能化、自动化水平不断提高,为经济增长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2.建筑业建筑业是第二产业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房屋建筑、道路桥梁建设、水利工程建设等。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建筑业的需求不断增加,为经济增长提供了重要的动力。
3.能源与公用事业能源与公用事业包括电力、燃气、水务等,是第二产业的重要支撑。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能源与公用事业的需求不断增加,为经济增长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三、第三产业1.服务业服务业是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餐饮、旅游、金融、教育、医疗等。
随着消费升级和人口老龄化的加剧,服务业的需求不断增加,为经济增长提供了新的动力。
2.金融业金融业是第三产业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包括银行、证券、保险等。
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开放和金融技术的不断创新,金融业为经济增长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3.教育与医疗教育与医疗是第三产业的重要领域,随着人口老龄化和教育水平的提高,教育和医疗的需求不断增加,为经济增长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四、第一产业1.农业农业是第一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种植业、畜牧业等。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农业政策的不断调整,农业的产值和增加值不断提高,为经济增长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2.林业林业是第一产业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森林保护、木材加工等。
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和森林资源的保护,林业的产值和增加值不断提高,为经济增长提供了重要的补充。
五、结论“二三一”产业结构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也是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方向。
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布局、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模式等措施,可以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产业结构优化

产出部门增长之所以会发生减速趋势一般是由于以下原因 引起的:
1.技术进步速度缓慢。 2.增长较慢的产业对其增长的阻尼效应和增长较快的产业对
其竞争的压制。 3.随着产业增长,可利用的产业扩张资金的相对规模下降。 4.受到新兴国家相同产业的竞争性影响。
第八章 优 化
既然任何一个产业部门的发展都与创新相联系,表现 出扩张与收缩的规律性,那么一个国家的各个产业部 门就可以依据其距离创新起源的远近来确定各自不同 的相对地位。因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即产 业结构的变动是通过产业间优势地位的更迭实现的。
第八章 优 化
(二)创新对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影响
所谓创新,按照熊彼特的观点,是指引入一种新的生 产函数,以提高社会潜在的产出能力。具体表现为三 个方面:创造出新的商品和服务;在既定的劳动力和 资金的情况下,提高原有商品和服务的产出数量;具 有一种扩散效应的功能,这种扩散效应能促进经济的 快速发展。创新对产业结构的影响既有直接的,也有 间接的。
第五阶段
信息产业
新材料工业、新能源工业、生物工程、宇航工业等新兴 产业,以及第四个主导产业群各产业
第八章 优 化
上述主导产业发展的五个历史阶段说明,在经济发 展的历史长河中,产业结构的高度化是主导产业及其 群体不断更替、转换的一个历史演进过程,是一个产 业结构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渐进过程。在 这个过程中,主体需要的满足和主体发展中不同阶段 的不可逾越性,以及社会生产力发展中技术的不同阶 段之间的不可间断性,决定了发展中国家在选择和确 定主导产业及其群体进行主导产业及主导产业群的建 设时,一方面必须循序渐进,另一方面也可以兼收并 蓄。
纺织工业、冶炼工业、采煤工业、早期制造业和交通运 输业
湖北产业结构升级测度与产业结构优化研究

2 基 本 测 度 模 型 与创 新 测 度 模 型
2 1 产 业结构 升级 进 程及速 率 的测 度模 型 .
化、 升级及经济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定法是运用空间向量的原理 , 以向量空间中夹角
为 基础 , 产业 共分 为 n个部 门 , 一组 n维 向 将 构成
量, 把两个时期间两组向量间的夹角, 作为象征产
业 结构 变化程 度 的指 标 , 指 标 称 为 Mor 构 该 oe结 变 化值 , 其计 算式 为 :
收稿 日期 :0 9— 8—2 . 20 0 9
异的关键在于产业结构的不 同。他在《 政治算术》 中指 出工 业 比农 业 、 业 比工 业 附 加 价 值 高 J 商 。
11 年, 87 英国经济学家大卫 ・ 李嘉 图在《 政治经济 学及赋税原理》 中对产业结构的差异做了进一步研
究, 提出各 国应按 国际分工 中的 比较成 本优 势来配 置 资源 。经济学 家贝蒂 ・ 俄林 认为 , 国商 品生 某 产 的比较成本差 异 , 由于该 国生产要 素禀 赋 的差 是
文 章 编 号 :07—14 ( 00 0 0 1 0 10 4 X 2 1 ) 1— 18— 4
文献标志码 : A
湖北 产 业 结构 升 级 测 度 与产 业 结构 优化 研 究
程艳 霞 , 李 娜
( 汉 理 工 大 学 管理 学 院 , 北 武汉 4 0 7 ) 武 湖 3 0 0
摘
产业结 构理 论 的思 想 渊 源 可 以追 溯 到 1 7世 纪 。英 国古典 政治 经 济学 创始 人威 廉 ・ 配第 首次 发现 了世 界各 国 国民收 入水 平 和经济 发 展存 在差
武汉城市圈产业二次转移与产业融合关系研究

1地 区发展战略的要求。武汉城市 圈经济发展的重点 ,是推 原材料 .又能较好克服劳动力价格 、地价上涨过快 .企业交易成 . 进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布局 、区域市场 和城 乡建设的四个 一体 本提高 ,利润 下降等诸 多不利 因素; 另~ 方面 ,产业二次转移 的 化” 。其 中.产业一体化是城市圈经济一体化 的重要发展 战略之 重 心 就 是 向 圈 内 其他 城 市 注 入 发 展 所 需 的 各种 要 素 。 目前 .圈 内
区 域 经 i 嘉
武 城市固产业 转移 产业融分芳 究
向 琳 江汉大学商学院
本文系 2 0 年武汉市社会科学基金资助课题 “ 08 武汉市承接产业转移的定位 与武 汉城市 圈产业融合研究 ”(8 1 ) 阶段性 成果 0 0 . 3
[ 摘 要]产业转移是 区域- tN实现经 济合作和 产业融合 的重要形 式。对于武汉城市圈而言,为 了实现要素的 自由流动,
到 发 展 中 国 家 和 地 区 ,从 而 产 业 表 现 为在 空 间上 移 动 的现 象 。 -
一
必然趋势 。将产业融 合这一新 的产业发展范式与城市 圈区域经济 的发展结合 就必然产生产业在空间上 的变动的要求。产业转移
、
武汉产业二次转移的诱 因
产业转移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 。武 汉作 为中部 是产业融合在空间上的体 现。因此 .产业二次转移是促进武汉城
需重 新 考虑 企 业选 址 问题 .向成 本更 低 的 圈 内其 他城 市 转移 ,继续 使其获得 自身增长的动力 。 城市 圈内通过龙头城市 武汉向其他城
一、二、三产产业结构

一、二、三产产业结构
一、二、三产业结构是指国民经济中不同产业部门的划分和比重。
这种划分通常将经济活动分为三个主要部分:
1. 第一产业(农业、渔业、林业、畜牧业等):第一产业是指直接从自然资源中获取物质和能量的经济活动。
它包括了农业、渔业、林业、畜牧业等,涉及到土地的利用和自然资源的开发。
2. 第二产业(制造业、工业、建筑业等):第二产业是指通过对原材料的加工和转化来生产商品的经济活动。
它包括了制造业、工业、建筑业等,涉及到生产设备和人力资源的利用。
3. 第三产业(服务业、金融业、商业、交通运输等):第三产业是指提供服务和非物质产品的经济活动。
它包括了服务业、金融业、商业、交通运输、教育、卫生保健、旅游等,涉及到人的思维和技能的应用。
产业结构的比重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各个产业在经济总体中的重要程度。
发展中的国家通常会经历从第一产业
为主导到逐渐发展为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并重的转变,这被称为经济结构的升级和产业结构的转型。
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第三产业的比重往往会逐渐增加。
然而,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可能存在差异,取决于其资源禀赋、技术水平、市场需求以及政策导向等因素。
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均衡发展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之一。
当前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中的现状问题与对策浅析

第 一 产 业
1 9 52拄
第 二 产 业
50 .5
第三产业
20 . 9 2 8. 6
1 9 5 7芷
1 9 62 拒
当前 我 国产 业 结 构 调 整 中 的现 状 问题 与对 策 浅 析
倪 慧颖
摘 要 : 工业 结 构 调 整 ,以 落 实科 学发 展 观 和 促 进 经 济 增 长模 式 的 转 换 ,优 化 产 业 结 构 为 主 要 手 段 的 。 高技 术 和 高 附 加值 产 业 分 工链 不 断推 进 和 升 级 ,最 终形 成 骨 干 行 业 完 整 、 具 有 国 际 先进 水 平 、 自我 动 态 更 新 能 力 的 产 业 体 系。 鉴 于 此 , 本 文 首 先 分析 了中 国 的产 业 结 构 和 问题 的现 状 ,然后 提 出 了产 业 结 构调 整 的 对 策 和 建议 。 关键 词 :产 业 结构 结构 调 整 结 构 升 级 三 次 产业 建 国 以 来 我 国产 业 结构 调 整 历 程 的 简 单 回顾 首 先 只有 对 我 国 的 产 业 结 构 调 整 发 展 进 程 加 以简 要 的 回顾 和 总 结 。才 会 对 我 国 的 产业 结 构 调 整 有 一 个 全 面 而 正确 的认 识 1 .第一次产业结构调整 。大跃进使得我 国的产业结 构严重 失 衡 :一 是 过 少 的 农 产 品 难 以维 持 社 会 的 基 本 生 存 需 要 从 而 导 致 农 业 的基 础 地 位 严 重 削 弱 , ;二 是 城 市工 业 发 展 过 快 ,导 致 生 活必 需 品及 住 房 供 应 紧 张 ,进 而 降 低 了城 市 居 民 生 活 水 平 ;三 是 由 于基 本 建 设 战 线 过 长 ,结 果 超 出 了 当 时 的 资 源 供 给 能 力 。 鉴 于 此 ,在 1 9 6 1 年 , 国家 开 始 了 对 产 业 的 第 一 次 大 调 整 并 提 出 八 字 方针 ,经 过 调 整 ,使 轻 、重 工 业 的 比例 有 所 改 善 。 2 . 第 二 次 产 业 结构 调 整 。2 0世 纪 6 0年 代 中 期 以后 ,基 于 当时 “ 战争 不 可 避 免 ” 的 国际 环 境 ,中 国 工 业 化 的 主 要 方 向 转 为在 “ 准备 打 仗 ”思 想指 导 下 的 “ 三线 建设 ”,这 时我 国农 、 轻 、重 之 比再 次 失 调 ,第 三 产 业 发 展 缓 慢 。针 对 这 些 情 况 ,从 1 9 7 9年 开 始 ,国 家 大力 发 展 农 业 ;协 调 轻 重 工 业 的 比例 ;调 动 农 民的 积 极 性 并 且 加 大 对 基 础 产 业 的 投 入 ;拉 开 了 产 业 结 构 进 行 了第 二 次 全 面 调 整 的 序 幕 。 3 .第 三次 产 业 结 构 调 整 。 1 9 8 4年 ~1 9 8 8年 ,我 国 经 济 快 速增长使得产业结构 严重倾斜 ,出现 了 “ 轻型化 ” 的趋 势。所 以 ,国家 在 1 9 8 9年 对 产 业 结 构 进 行 第 三 次 重 大 调 整 。 以 “ 优 先 发 展 农 业 、基 础 工 业 、高 新 技 术 产 业 ” 为 目标 ,最 终 使 得 产 业 结构 “ 轻 型 化 ” 的趋 势 被 抑 制 ,产 业 结 构 中重 大 的 比例 关 学 院 趋 向协 调 。 4 . 新 一 轮 产 业 结 构 调 整 。 由 于提 高 了 生 产 力 水 平 和科 学 技 术 ,对 外 开放 的不 断 扩 大 以 及 国 际 经 济 金 融 市 场 的 变 化 发 展 , 经济运行方式开始转变 , ,我 国的产业结构 明显不适 应经济发展 的要求 ,并且已到 了不得不调 整 的地 步。结合 上述三个 产业 的 结 构 调 整 和 中 国 的 现 状 ,一 个 新 一 轮 的 结 构 调 整 势 在 必 行 ,在 本质上 ,这次调整 明显不 同 ,它是 以整体 的消 费需求 的结构升 级 来 提 高 人 们 的 生 活 条 件 ,形 成 了 消 费 者 市 场 的情 况 下 , 同 时 增强 国际竞争 ,通 过优化 产业结 构 ,转变 经济增长 方式 ,提 高 国 民经 济 的整 体 素 质 ,特 别 是 国 际 环境 竞 争 力 的 民族 工 业 实 现 。 二 、 当前 我 国产 业 结 构 中存在 的 问题 通 过几 次产 业 结 构 调 整 ,我 国 的 产 业 结 构 得 到 优 化 ,但 与 经 济 的 快速 增 长 相 比 ,其 中有 一 些 深 层 次 的 结 构 性 矛 盾 开 始 暴 露 出来 ,归 纳起 来 大 致 有 以下 几 个 方 面 : 1 . 农 业 基 础 依 然 薄 弱 。农 业 仍 然 是 基 础 薄 弱 环 节 。 由 于 城 市建设和领域 的发 展 ,虽然 国家加大 了支农 力度 ,但 由于对农 田基础设施建设 的投 资资金有 限 ,较上年 同期 的财政支农 资金 支持一直保持在 8 %至 9 %的范围。但农业发展 的资源 约束进一 步 加 强 当前 农 业 生 产 增 长 基 础 还 不 稳 固 ,其 产 品 的 竞 争 力 并 不
浅析我国商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措施

浅析我国商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措施1. 产业结构不合理。
当前我国商业经济以第三产业为主,而第一、第二产业的比重相对较低。
这导致商业经济发展的基础不稳固,产业链条不够完善,难以支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 商业环境不健全。
我国商业环境中存在一些不规范的经营行为,如商业欺诈、虚假宣传、商品质量问题等,这些现象损害了消费者的权益,也严重影响了商业经济的发展。
3. 城乡差距较大。
我国商业经济发展在城市和农村之间存在差距,城市商业门店数量多、多元化程度高,而农村地区商业门店数量少、商品种类单一,商业服务体系不完善,这造成了农村居民的消费难度较大。
4. 电商发展不均衡。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电商在我国的崛起为商业经济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电商发展不均衡,一些地方电商对农产品、特色产品的推广和销售等方面存在困难。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发展措施:1. 优化产业结构。
加大对第一、第二产业的支持力度,鼓励发展制造业和农业,完善产业链条,提高商业经济的整体竞争力和发展潜力。
2. 改善商业环境。
加强对商业市场的监管,整治不规范经营行为,保护消费者权益,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3. 加强农村商业发展。
加大对农村商业门店建设的投入,鼓励发展多样化的农村商业模式,提升农村商业服务水平,满足农村居民的多样化消费需求。
4. 促进电商均衡发展。
加强电商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地区的互联网覆盖率,加强对电商的规范管理,鼓励电商与传统商业相结合,促进电商在农产品、特色产品销售等方面的发展。
要促进我国商业经济的健康发展,需要从产业结构、商业环境、城乡差距和电商发展等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并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推动商业经济的稳定增长。
还需要注重加强对商业从业人员的培训和素质提升,提高商业经济的管理水平,为商业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人才支持。
高二地理《地区产业结构变化》练习题含答案

高二地理《地区产业结构变化》练习题含答案一、选择题黑河市是我国第一批沿边开放的城市。
与俄罗斯布拉戈维申斯克城市毗邻是该城市发展的绝对区位优势。
由于联系哈尔滨、沈阳等地的铁路建成通车,黑河市成为黑龙江省北部沿江地区的交通枢纽。
左图示意2007~2017年黑河市产业结构变化情况,右图示意2006~2017年黑河市常住人口的变化。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关于黑河市产业结构变化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三大产业比重比较合理B.第三产业始终占主导地位C.第一产业比重呈减小趋势D.第二产业比重变化较稳定2.黑河市常住人口变化将导致()A.城市“空心化”问题日渐明显B.经济发展活力增强C.老年人口比重不断下降D.科技实力增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3.关于黑河市的发展方向及措施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加大资金和技术投入,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B.完善相关政策,改善区域生态环境,打造生态宜居城市C.依托资源、交通优势,发展第三产业,提高经济收入D.发挥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传统工业,提升工业比重【答案】1.D 2.A 3.D【解析】1.根据图中信息,结合所学内容可以判断出黑河市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比重较大,第二产业比重过小,三大产业比重不合理,A错误。
其中第一产业比重最大,占主导地位,B错误。
根据不同年份产业比重变化分析,第一产业比重波动上升,C错误。
第二产业变化不大,保持稳定,D正确,故选D。
2.根据图中信息,结合所学内容可以判断出黑河市常住人口呈下降趋势,其产生的影响有不同产业类型的人口流失数量不同,导致产业从业人员结构发生变化,人口流失的同时,城市发展,规模扩大,使城市出现“空心化”现象,A正确。
人口流失会导致青壮年劳动力减少,引起老年人口比重不断上升,导致城市经济发展受到制约,经济发展活力减弱,所以经济发展缓慢,科技实力不会增强,BCD错误。
故选A。
3.由于由于黑河市经济发展条件相对较差,出现了人口流失现象,因此应该加大资金与技术的投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并且应该完善相关政策,改善生态环境,打造宜居城市,同时依托于当地的资源与交通优势,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提高经济收入,促进城市的发展,ABC不符合题意,所以ABC错误。
产业结构

一、需求性1.产业结构是否合理主要的衡量指标:三大产业的产值占GDP的比重是否合理。
随着经济的发展,第一产业的产值比重不断下降,第二产业比重先上升后下降,第三产业比重不断上升,逐渐超过第二产业。
2.中国产业结构现状:1.产业结构升级滞后日益突出;2.国家支柱产业及高新技术产业尚未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产业;3.中小规模、分散经营的生产方式无法抵御实力雄厚的国际竞争对手;4.加工、制造能力集中于粗加工阶段;5.第三产业的发展结构有待升级;3.汇率低估对中国产业结构的影响:我国目前的汇率政策对产业结构产生不可低估的消极作用。
长期实行钉住汇率,在汇率低估的情况下极大刺激了我国的出口,促使我国大量的优质资源向外向型的制造业部门聚集,而需要资源整合与改造的第一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行业,资源相对缺乏。
二、可行性1.汇率与三大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的统计相关性: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2.用实际汇率来解释这种相关性(1)实际汇率根据传统宏观经济学的定义,实际汇率即为两国价格水平调整后的双边汇率,公式为:s=S×P*/P,其中s表示实际汇率,S表示名义汇率(间接标价法下),P*表示国内价格水平,P表示国外价格水平。
考虑一国两部门经济,即把一国经济按照贸易和非贸易部门分类,则实际汇率可以定义为:实际汇率=非贸易品价格/贸易品价格。
若假定贸易品的一价定律成立,则贸易品的价格水平实质上代表的是国外价格水平,而非贸易品的价格水平可以看作国内价格水平,则上述定义就与将实际汇率定义为国内价格与国外价格水平之比一致。
我们取间接标价法,则实际汇率上升表示本币升值,下降表示贬值。
(2)三大传导机制第一,价格信号的传递。
实际汇率作为非贸易品和贸易品之间的相对价格,其变动将通过价格信号的传递,使得资源在两个部门之间重新配置。
然而非贸易品的价格上升,经济资源将更多地被非贸易部门利用这一结论并不是必然的,根据巴拉萨和萨缪尔森[10]提出的“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的引申,我们可以知道贸易部门的生产率的上升以及在社会资本要求得到平均利润的条件下,非贸易品的价格也将上升,因此,就有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况:在贸易部门的生产率明显地高于非贸易部门时,即使非贸易品的价格上升,投资于贸易部门仍然可以获得更高的利润,经济资源将继续流向贸易部门。
浅析我国当前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及其演进趋势

浅析我国当前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及其演进趋势)[摘要]当前,我国产业结构呈现出第一产业比重持续下降,第二产业持续上升,第三产业比重总体上升的动态特点。
虽然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取得了长足进步,然而产业结构演变的非均衡性特征较为突出,存在着结构不合理、产业结构内部升级较为缓慢、地区产业结构不平衡、地区间产业同构化突出等不足之处。
由当前的产业结构和社会发展情况预测未来一段时间,我国的第一产业地位下降和第三产业比重提高是大势所趋;第二产业仍然是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来源,在国民经济中比重相对稳定;高技术产业方兴未艾,发展势头强劲;资源环境问题仍是“约束条件”,国际产业转移将促使产业结构不断升级。
[关键词]产业结构;演进趋势[中图分类号][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880(2010)11-0035-02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我国的三次产业结构发生了显着变化:第一产业比重持续下降;第二产业持续所占比重上升,但增长幅度逐渐趋缓;第三产业比重总体上升,但有反复。
这一变化过程基本符合产业结构趋向高度化的演进规律,与整个国民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相适应。
但由于历史、体制等因素,当前的产业结构仍然面临较多的矛盾和问题。
一、当前我国产业结构的特点首先,从收入结构变动趋势看,第一产业比重在不断降低,第二和第三产业比重在不断增加;从各产业收入增长的速度看,多数年份中第二产业增长最快,第三产业次之,第一产业最低;从就业结构变动趋势看,第一产业比重在不断降低,第二产业比重相对稳定,第三产业比重明显上升。
由此可见,第二产业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尤其是2001年之后,重制造业的比重加速提高,重化工业加速发展的特点十分明显。
其次,改革开放以来,出现了三轮以高增长行业推动经济进入高增长周期的过程,形成了消费结构升级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产业结构升级推动经济增长的发展规律。
自2001年之后,住宅、汽车、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通讯成为新的带头性高增长产业,并由此带动了钢铁、机械、建材、化工等提供中间产品的行业快速发展;新一轮的高增长行业主要集中在重化工业和电子信息等技术密集型产业。
全国固定投资第一产业第二产业资料分析

全国固定投资第一产业第二产业资料分析一、固定资产投资增势强劲上半年,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增势强劲,对经济实现7.8%的增长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同比增长21.5%,比去年同期加快6.4个百分点。
今年上半年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呈现如下特点:(1)国有经济投资增长仍是固定资产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同比增长24.4%。
与此同时,集体和个体经济固定资产投资增幅比去年同期提高较大,并有赶超国有经济之势。
前6个月,集体投资增长15.8%、个体投资增长19.4%,远高于去年同期两者合计仅7.5%的增幅;(2)中部地区投资增速虽然仍快于东西部地区,但投资增速有所减缓,且减幅大于东西部地区。
上半年,东部和中部地区投资分别增长22.9%和26.7%,西部地区投资增长20.9%。
相比前5个月来看,东中西部地区投资增幅都有所回落,但中部地区降幅更大。
其中,中西部地区,投资增幅回落已持续3个月,并且回落速度加快;(3)更新改造投资和房地产投资均有所回落。
上半年基本建设投资同比增长23%,增幅比前5个月有所加快;更新改造投资同比增长16.1%,增幅回落1.5个百分点;房地产开发投资32.9%,增幅回落3.8个百分点;(4)从资金来源看,自筹资金增长较快。
上半年,国内预算内资金比去年同期增长51.8%,但所占比重只有6.6%;而自筹资金比去年同期增长25.7%,所占比重高达46%,其中企、事业单位自有资金增长28.8%,占29.4%。
分后产业看看,第一产业投资改变上升局面,同比快速增长25.6%;第二产业投资力度显著加强,快速增长25.3%,该产业投资快速增长对国有及其他经济类型投资快速增长的贡献由去年同期的18.9%下降为31.5%。
其中原材料工业投资比去年同期快速增长50.4%,机械电子工业快速增长46%;第三产业快速增长23.8%,增势有所减慢。
在各行业中,机械行业、冶金行业、化工行业和煤炭行业的投资增幅居前四位,分别超过77.3%、63.4%、50%和45%,这与往年的投资情况较之存有了明显的变化,说明我国的制造业已经开始稀释更多投资,也预示着我国制造业将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日益充分发挥关键促进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武汉市第一二产业结构浅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产业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这些变化既反映了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也体现了我市自身的特点。
(一)三次产业为“三二一”结构,呈现一产业比重稳定下降、二产业比重经历下降后再与三产业并行发展的态势: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里,我市三次产业结构由1978年的11.7:63.3:25.0调整为2000年的6.7:44.3:49.0,到2011年调整为2.9:48.2:48.9。
改革开放初期,我市三次产业结构中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超过60%,是一个以工业为主导、农业和服务业为辅的“二三一”产业体系。
以后,随着三产业长足发展及所占比重稳步上升,1998年,我市第三产业比重首次超过第二产业,达到了47.5%,第二产业比重降至44.9%,形成了“三二一”的产业格局。
之后,我市“三二一”的产业格局进一步调整优化。
与产业结构调整相对应,我市就业结构也发生重大变化。
就业人员由1978年的271.92万人增长到2009年的468.6万人,31年增长了72.3%,三次产业劳动力结构由1989年的28.3:41.4:30.3调整为13.6:37.4:49.0,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就业人员下降,第三产业吸纳劳动力水平不断提高,1995年就业人员比重达到38.6%,首次超过第二产业0.7个百分点,之后逐渐提高。
(二)农、林、牧、渔业比例关系逐步调整,都市农业特色不断凸现。
2002-2011年第一产业增加值与速度
0.00
50.00100.00150.00200.00250.00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0.0
1.02.03.04.05.06.0增长速度第一产业
1978年,我市农、林、牧、渔业占第一产业的比重分别为83.2%、1.6%、12.0%和3.2%,以农业为主的结构特征十分明显。
经过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市场经济转型,特别是国家解决“三农”问题的各种强农惠农等政策的落实及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我市都市农业特点越来越突出。
2009年,农、林、牧、渔和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比重分别为55.1%、0.6%、25.7%、18.1%和0.5%。
其中农业比重比1978年下降28.1个百分点,畜牧业上升13.7个百点,渔业上升14.9个百点。
种植业不断向优质、特色品种调整,畜牧业向规模化和特种良种养殖发展,水产品向产业化和高新技术方向拓展。
名特优新水产养殖面积达到69千公顷。
农产品加工形成以汉口精武、中粮、光明、高龙、如意、新元粮油、统一、希望等为龙头的禽类制品、肉制品、乳制品、水产、蔬菜、油脂、粮食和饲料加工8大产业集群,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产值突破800亿元,比上年增长9.3%;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达3:1。
指标
2003
2007 2011
绝对
数 比上年增长(%)
绝对数 比上年增长
(%)
绝对数 比上年增长(%)
农业总产值
151.79 4.7 215.92 4.0 329.49 4.0 农业 88.19 3.0 121.28 2.2 174.68 2.4 林业 1.55 39.5 1.37 0.7 3.49 60.4 牧业 36.88 8.5 56.12 6.6 90.02 5.1 渔业 23.37 3.0 35.99 6.8 59.40 4.7 服务业
1.80
8.5
1.16
2.4
1.90
9.6
2002年,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41.25亿元,增长5.2%。
其中,种植业84.29亿元,增长4.7%;林业0.87亿元,增长24.9%;牧业33.84亿元,增长4.7%;渔业22.24亿元,增长6.2%。
全市以农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为目标,
积极推进农村税费改革,推动农业健康发展。
至2011年全年完成农业总产值329.49亿元,比上年增长4.0%。
其中,农业174.68亿元,增长2.4%;林业3.49亿元,增长60.4%;牧业90.02亿元,增长5.1%;渔业59.40亿元,增长4.7%;农林牧渔服务业1.90亿元,增长9.6%。
(三)重化工业发展较快,行业集中度上升。
2002-2011年第二产业增加值与速度
0.00
500.001000.001500.002000.002500.003000.003500.00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0.0
2.04.06.08.010.012.014.016.018.020.0增长速度第二产业
发展重化工业是工业化进程中不可逾越的阶段。
2009年,我市重工业总产值4737.94亿元,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75%,工业中的“重化”较为明显。
与1978年比,重工业总产值增长近126倍,占工业总产值比重提高了22.4个百分点。
在工业化推动下,工业的支撑作用增强,优势行业地位逐步明晰。
2009年,我市工业增加值占全市GDP 比重为38.4%,为1996年以来的最高点,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4.9%,拉动全市GDP 增长6.0个百分点。
从两次经济普查数据对比看,我市工业主营收入的行业集中倾向越来越明显。
2004年,我市工业主营收入前3位的行业(也是占比超过10%的行业)有3个,分别是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主营收入合计占全部工业企业的52.4%,占比超过半壁江山;2008年,占比超过10%的行业仍为3个,分别为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和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主营收入合计占全部工业的56.2%,比2004年提高3.8个百分点。
全市前10位工业行业营业收入合计占比也由2004年的80.3%提高到83.2%,上升2.9个百分点。
2009年十一大工业行业工业总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到97.4%,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
高技术产业发展加快。
2009年,高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2055亿元,比上年增长18.5%,比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幅高8.3个百分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新产品产值779.2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上升为13.5%。
两次经济普查对比,7个主营收入增长较快且过百亿的行业分别是: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增长523.3%,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307.7%,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增长349.6%,烟草制品
业增长213.4%,农副食品加工业增长223.1%,金属制品业增长319.3%,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长219.8%。
传统工业,如纺织业增长16.3%,饮料制造业增长45.8%,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增长59.7%,成为增长最慢的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