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学基础重点名词解释
护理学基础名词解释
护理学基础名词解释护理学基础名词解释1. 护理学:护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生活和健康的学科,涉及护理的理论、实践、伦理和管理等方面。
2. 健康:健康是一个人身体和心理状况的总体表现,是一个人能够正常履行生活和工作的能力。
3. 生命体征:生命体征是指血压、脉搏、体温和呼吸次数等人体生理状况的指标。
4. 评估:评估是指护士通过收集、分析和解释患者的生命体征和病史等信息,评估患者的健康状况。
5. 诊断:诊断是在评估的基础上,护士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确定患者的健康问题或疾病诊断。
6. 规划:规划是指护士根据诊断结果,制定出适合患者的护理目标和护理计划。
7. 实施:实施是指护士按照制定的护理计划,进行护理干预和治疗,以改善患者的健康状况。
8. 评估:评估是指护士对患者的护理效果进行反馈和评估,以确定治疗效果和是否需要调整护理计划。
9. 预防:预防是指通过采取一系列的措施,防止患者出现并发症、疾病的发展和恶化。
10. 交流:交流是指护士与患者进行沟通和互动,以获取患者的信任和合作,提供更好的护理服务。
11. 伦理:伦理是研究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的学科,护理学伦理关注护士在护理过程中的道德行为和决策。
12. 卫生:卫生是指保持环境的清洁、安全和健康,预防疾病和促进健康的一系列措施。
13. 病理:病理是指对疾病的病因、机制和病理变化等进行研究和分析的学科。
14. 康复:康复是指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和干预,促进患者康复,恢复正常生活和工作能力。
15. 专科护士:专科护士是指经过专科培训和考试合格的护士,具备更高的专业素养和专业技能。
16. 健康教育:健康教育是通过教育和宣传,提高个人对健康的认知和意识,促进健康行为的一种手段。
17. 感染控制:感染控制是指护士通过一系列的预防和控制措施,防止患者和护士自身的感染。
18. 药物管理:药物管理是指护士对患者进行药物治疗和用药监管的一系列工作,包括药物的计划、给药和监测等。
19. 急救:急救是在突发事件或疾病导致的紧急情况下,护士采取及时有效的护理措施,以挽救生命和减少伤害。
基础护理学 名词解释
由无渣小分子物质组成的水溶营养合成剂,包括离氨基酸 单糖 主要脂肪酸 维生素 无机盐和微量元素
7.鼻饲法:是指将导管经鼻腔插入胃内,从管内灌注流质物质 营养液 水分和药物的方法
8.冷热疗法:冷疗法是用低于人体温度的物质,作用于机体的局部或全身,已达到止血 止痛 消炎
反复交替.即呼吸和呼吸暂停现象交替出现.
19.休息:是指在一段时间内相对地减少活动,使身体的各部分轻松,没有紧张 焦虑处于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
以恢复精力体力的过程.
20.ROM:又称关节活动范围,是指关节运动时锁通过的运动弧
21.等长运动:等长练习可增加肌肉的张力而不改变肌肉的长度,因为不伴有明显的关节运动,故又称静力练习
49.输液微粒:是输入液体中的非代谢物性颗粒杂志,其直径一般为1-15微米,少数可达50-300微米
50.输液微粒污染:指在输液过程中,将输液微粒带入人体,对人体造成严重危害的过程
退热的治疗方法.热疗法是用高于人体体温的物质,作用于机体的局部或全身,以达到促进血液
循环,消炎 解痉和舒适的疗效方法.
9.继发反应:机体为了组织免受损伤而产生的防御作用,转换机体对冷或热刺激所产生的生理左右,
而出现的短暂的相反的左右
10.稽留热:体温维持在39-49度左右,达数天或数月.24H波动范围不超过1度
34.主动卧位:病人在床上自己采用最舒适 最随意的卧位
35.被动卧位:病人自身无能力变换卧位,躺在被安置的卧位
36.被迫卧位:病人意识清晰,也有变换卧位的能力,因治疗或疾病原因,被迫采取的卧位
37.医源性损害:指由于医务人员言谈及行为上的不慎而造成病人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理或心理上的损害
护理学基础重点名词解释
护理学基础重点名词解释1、护理学(nursing )是一门研究维护、增进、恢复人类身心健康的护理理论、知识、技术及其发展规律的应用科学。
2、护理(nursing )诊断和处理人类对现存的或潜在的健康问题的反应。
3、健康(health ) WH拆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和社会的安适状态。
4、安适(wellness )安适是生命充满活力和完美感觉的主观感受,是能客观描述的一种状态,存在不同胡水平,并能绘制成一线形连续体。
即生理安适、社会安适、情感安适、智能安适、精神安适。
5、疾病是指机体的某部分、器官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异常或紊乱。
疾病(现代疾病观认为的疾病)是机体在内外因素作用下而引起的一定部位的结构形态、代谢和机能的变化,表现为损伤与抗损伤的整体病理过程,是机体内外环境动态平衡状态的破坏或机体偏离正常状态的过程。
6、患病(illness )是不健康的主观体验,是个体生理、心理、智能、社会、发展或精神功能的良好体验减退或受损的状态。
7、疾病行为(illness behavior )是指人们在患病时采取的应对疾病所致的机体功能改变的一般性行为,它伴随疾病而存在,与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8、健康促进(health promotion )是指在人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采取行动提高生活质量。
其目的是发挥健康潜能,促进健康行为,提高健康水平。
WHO指出:健康促进是赋予人们提高控制和改善自身健康能力的过程。
9、健康保护(health protection )或疾病预防是人们采取行动预防和对抗疾病的过程。
它以问题为导向,采取发现问题、改善环境和行为及提高身体抵抗力的方法,消除、减缓或改变疾病过程。
10、初级预防保健(primary prevention ) 乂称一级预防,是最积极有效的预防措施,始于疾病或功能障碍出现之前,包括健康促进和健康保护或疾病预防两个方面。
护理学基础名词解释
护基1.生命体征(vital signs):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的总称。
受大脑皮层控制,是机体内在活动的客观反映,是衡量机体身心状况的可靠指标。
2.体温(body temperature):也称体核温度,是指身体内部胸腔、腹腔和中枢神经的温度。
其特点是相对稳定,且较皮肤温度高。
3.体温过高(hyperthermia):又称发热,指任何原因引起产热过多、散热减少、体温调节障碍、致热原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使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体温升高,并超过正常范围。
4.体温过低(hypothermia):体温低于正常范围称体温过低。
若体温低于35℃称体温不升。
5.动脉脉搏(arterial pulse):在每个心动周期中,由于心脏的收缩和舒张,动脉内的压力和容积也发生周期性变化,导致动脉管壁产生有节律的搏动,称动脉搏动,简称脉搏(pulse)。
6.脉率(pulse rate):每分钟脉搏搏动的次数(频率)。
正常人安静状态下脉率为60~100次/min。
7.脉律:指脉搏的节律性。
反映左心室收缩情况,正常脉律跳动均匀规则,时间间隔相等。
8.心动过速(tachycardia):成人脉率超过100次/min,称心动过速(速脉)。
体温每升1℃,成人脉率增加10次/min,儿童增加15次/min。
见于发热、甲亢、心衰等。
9.心动过缓(bradycardia):成人脉率少于60次/min,称心动过缓(缓脉)。
见于颅内压增高、房室传导阻滞、甲状腺功能减退、阻塞性黄疸等。
10.血压(blood pressure):是血管内流动的血液对单位面积血管壁的压强。
一般指动脉血压。
11.收缩压(systolic pressure):在心室收缩时动脉血压上升达到的最高值。
12.舒张压(diastolic pressure):在心室舒张末期,动脉血压下降达到的最低值。
13.脉压(pulse pressure):收缩压与舒张压的差值。
14.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在一个心动周期中,动脉血压的平均值。
护理学基础名词解释
护理学基础名词解释1.护理学:是以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理论为基础的研究维护、促进、恢复人类健康的护理理论、知识、技能及其发展规律的综合性应用科学。
2.环境:是指围绕着人群的空间及其中可以直接、间接影响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各种自然因素、社会因素的总和。
包括外环境和内环境。
3.健康:WHO定义-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身体缺陷,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4.社会学健康观:从个体的社会性角度来反映生命活动的客观性及其本质规律,指出健康是一个人具有正常的社会角色功能,具有执行其社会角色和义务的最佳活动状态,它包括个体、家庭和社区的不同层次水平,包括健康平衡和健康潜能两个重要方面。
5.护理:1980年美国护士学会将护理定义为:护理是诊断和处理人类对现存的和潜在的健康问题的反应。
6.护理管理:运用管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对护理工作的诸要素-人、财、物、时间、信息进行科学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以提高护理工作的效率和效果,提高护理质量。
7.护理科研:运用观察、科学实验、调查分析等方法揭示护理学的内在规律,促进护理理论、知识及技能的更新。
8.个案护理:一名护士护理一位患者,即由专人负责实施个体化护理。
9.功能制护理:以工作为导向,将患者所需的护理活动,依工作性质机械地分配给护理人员,护理工作的主要内容为完成医嘱和执行各项护理技术操作。
10.小组制护理:以小组的形式对患者进行护理。
11.责任制护理:由责任护士和辅助护士按护理程序对患者进行系统的整体护理,其结构是以患者为中心,患者从入院到出院期间的所有护理始终由一名责任护士实行8小时在岗,24小时负责制。
12.系统化整体护理:以现代护理观为指导,以护理程序为核心,将临床护理和护理管理的各个环节系统化的方式。
13.素质:是指人在先天的基础上,受后天环境、教育的影响,通过个体自身的认识和社会实践,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基本品质。
14.生活方式:是指人们长期受一定文化、民族、经济、社会、风俗、规范,特别是家庭影响而形成的一系列生活习惯、生活制度和生活意识。
护理学基础的名词解释
护理学基础的名词解释引言:护理学是一门关乎人类健康和疾病管理的学科,通常与医学紧密相关。
作为一个复杂而多层次的领域,护理学涉及众多名词和概念。
本文旨在对护理学基础的一些重要名词进行解释,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些概念。
1. 健康:健康是指身体、心理和社会层面的完全和谐。
而护理学将健康定义为一个动态的状态,在此状态下,个体的身体、思维和行为达到了最佳的功能和适应能力。
2. 疾病:疾病是指机体的部分或全部结构、功能异常或紊乱,超出了正常生理范围的状态。
护理学强调将疾病视为一个综合性的概念,既包括生物学上的病理变化,也包括社会、心理和环境等方面的因素。
3. 护理:护理是一种通过专业知识和技能,提供给个体、家庭和社群的综合性服务。
护理旨在促进和保护健康,预防疾病的发生和恶化,并帮助病人恢复健康。
4. 护理过程:护理过程是护理实践的核心,它包括对病人的评估、护理诊断、制定护理计划、实施护理和评估护理效果等步骤。
护理过程是一个系统性和有组织的方法,可确保护理师提供高质量的个性化护理。
5. 护理伦理:护理伦理是指护理师在护理实践中面对的伦理道德问题。
它涉及保护病人的权益、尊重患者的自主决定权、保持机密性和行为的操守等方面。
护理伦理的遵守对于维持护理师与病人之间的互信关系至关重要。
6. 慢性疼痛管理:慢性疼痛管理是指在护理实践中为患者提供有效缓解慢性疼痛的方法和策略。
这种管理方法可能包括药物治疗、心理支持、物理疗法和补充疗法等。
优质的慢性疼痛管理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并减轻疼痛对其日常活动的影响。
7. 传染病控制:传染病控制是指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减少和预防传染病的传播。
护理师在传染病控制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包括掌握个人防护知识和技能,执行正确的洗手方法,按照规范进行接种和处理传染风险等。
8. 康复:康复是指通过一系列综合性干预策略,帮助患者恢复最佳的身体、心理和社会功能。
护理师在康复过程中与医疗团队合作,制定和实施个体化的康复计划,促进患者的康复进程。
护理学基础名词解释
护理学基础名词解释1. 医源性损伤:医源性损伤是指由于医务人员言谈或行为的不慎而造成患者心理或生理的损伤。
2. 分级护理:分级护理是指患者在住院期间,医务人员根据患者病情和生活自理能力,确定并实施不同级别的护理。
3. 医院感染:又称医院内获得性感染(HAI),是指一切在医院内活动的人群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而在出院后发生的感染。
4. 内源性感染:又称为自身感染,是指导致医院感染发生的病原体是来自患者自身固有的病原体的感染。
5. 外源性感染:又称交叉感染,是指引起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病原体是来自患者以外的个体或环境中的病原体的感染。
6. 清洁:是指用清水、清洁剂及机械洗刷等物理方法清除物体表面的污垢、尘埃和有机物。
7. 消毒:是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清除或杀灭传播媒介上除芽孢以外的所有病原微生物,使其达到无害化的处理。
8. 灭菌(sterilization):是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清除或杀灭传播媒介上全部微生物的处理。
9. 休息:休息是指一段时间内相对减少活动量,使患者身心放松,没有紧张和焦虑,处于一种平静、安宁的生理、心理状态,包括身体休息和心理休息。
10. 昼夜节律:人类的睡眠-觉醒活动周期与地球自转周期近似,与24小时自然昼夜交替大致同步,称为昼夜节律。
11. 关节活动范围练习(简称ROM练习):是指反复进行某个或某些关节的各方向运动,用以维持和恢复关节活动范围的练习。
ROM(关节活动范围):是指关节活动时可达到的最大弧度。
12. 压疮:是身体局部组织持续受压,血液循环障碍,局部组织缺血、缺氧,组织营养缺乏,使局部组织失去正常机能而致变性、溃烂和坏死。
13. 发热:体温过高又称发热,由于致热原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或体温调节功能障碍等原因导致体温超出正常范围,称为发热。
14. 稽留热:体温持续在39.0℃~40.0℃之间,达数日或数周,24小时波动范围不超过1.0℃。
基础护理学名词解释
基础护理学名词解释1.间接接触传播:病原体通过媒介传递给易感宿主。
2.空气传播:以空气为媒介,在空气中带有病原微生物的微粒子,随气流流动而造成感染传播,也称为微生物气溶胶传播。
3.生物媒介传播:指动物或昆虫携带病原微生物做为人间传播的中间宿主。
4.易感宿主:是指对感染性疾病缺乏免疫力而易感染的人。
若把易感者做为一总体,则称易感人群。
5.清洁:是指用物理方法清除物体表面的污垢、尘埃和有机物,其目的是去除和减少微生物,但并非杀灭微生物。
6.消毒:是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清除或杀灭除芽孢以外的所有病原微生物,使其数量减少到无害程度的过程。
7.灭菌:是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杀灭全部病原微生物,,包括致病的和非致病的微生物以及细菌芽孢的过程。
8.热力消毒法:利用热力破坏微生物的蛋白质、核酸、细胞壁和细胞膜,从而导致其死亡。
9.潜热;是指当1克100度的水蒸汽变成1克100度的水时,释放出2255J的热能。
10.化学消毒灭菌法:是利用液体或气体化学药物抑制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或杀死微生物的方法。
11.无菌技术:是指在医疗、护理操作中,防止一切微生物侵入人体和防止无菌物品、无菌区域被污染的操作技术。
12.无菌区:指经过灭菌处理而未被污染的区域。
13.非无菌区:指未经过灭菌处理或经过灭菌处理但又被污染的区域。
14.无菌物品:指通过物理或化学方法灭菌后保持无菌状态的物品。
15.隔离:是将传染病患者、高度易感人群安置在指定的地方,暂时避免和周围人群接触,借以达到控制传染原、切断传播途径,同时保护易感人群免受感染的目的。
16.清洁区:未被病原微生物污染的区域。
17.半污染区:有可能被病原微生物污染的区域18.污染区:患者直接或间接接触、被病原微生物污染的区域。
辐射19.终末消毒处理:是指对出院、转科或死亡患者及其所住病室、用物、医疗器械等进行的消毒处理。
20.保护性隔离:也称反向隔离,适用于抵抗力低或极易感染的患者。
21.生命体征:T、P、R、BP 是生命维持的基本征候,是机体内在活动的客观反映,是衡量机体状况的指标。
护理学基础名词解释
护理学基础名词解释多尿:指24小时尿量超过2500ml者少尿:指24小时尿量少于400ml或每小时尿量少于17ml者无尿:指24小时尿量少于100ml或12小时内无尿液产生者尿储留:指尿液大量存留在膀胱内而不能自主排出排便改道:指因为疾病治疗的需要,将肠道的一部分,外置于腹部表面,在腹部建立暂时性或永久性的人工造口,以便排泄粪便,也称为人造肛门尿失禁:指排尿失去意识控制或不受意识控制,尿液不自主流出尿频:单位时间内排尿次数增多尿急:患者突然有强烈尿意,不能控制需立即排尿尿痛:排尿时膀胱区及尿道有疼痛感导尿术:是指在严格无菌操作下,用导尿管经尿道插入膀胱引流尿液的方法留置导尿管术:是在导尿后,将导尿管保存在膀胱内,引流尿液的方法排便:从大肠排除废物的过程便秘:指正常的排便形态改变,排便次数减少,排出过干过硬的粪便,且排便不畅,困难粪便嵌塞:指粪便持久滞留堆积在直肠内,坚硬不能排出腹泻:指正常排便形态改变,频繁的排出松散稀薄的粪便甚至水样便排便失禁:指肛门括约肌不受意识的控制而不自主的排便肠胀气:指胃肠道内有过量气体积聚,不能排出灌肠法:是将一定量的液体由肛门经直肠灌入结肠,以帮助患者清洁肠道,排便,排气或由肠道供给药物或营养,达到确定诊断和治疗目的的方法静脉输液:是将大量无菌溶液或药物直接输入静脉的治疗方法静脉输血:是将全血或成分血如血浆,红细胞,白细胞或血小板等通过静脉输入体内的方法全血:是指采集的新鲜血液未经任何加工而全部保存备用的血液新鲜血:指在4摄氏度常用抗凝保养液中保存一周内的血液,它基本上保留了血液的所有成分,可以补充各种血细胞,凝血因子和血小板。
适用于血液病患者库存血:在4摄氏度环境下可保存2-3周,库存血虽含有血液的所有成分,但其有效成分随保存时间的延长而发生变化,大量输注库存血可以导致酸中毒和高血钾的发生,库存血适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大出血成分血:是全血经分离后所得到的液体部分,主要是血浆蛋白,不含血细胞,无凝集原血型:通常指红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的类型凝集原:由于红细胞膜上的特异性抗原,能促使红细胞凝集,在凝血反应中起抗原作用凝集素:能与红细胞上的凝集原起反应的特异性抗体自体输血:是指术前采集患者体内血液或手术中收集自体失血,经过洗涤,加工,在术后或需要时再回输给患者本人的方法,即回输自体血成分输血:是指输入血液的某种成分。
护理学基础的名词解释
护理学基础的名词解释1、护理学是一门在自然科学和社会学科理论指导下的综合性的应用学科,是研究预防、保健疾病防治和康复过程中的护理理论和技术的科学。
2、整体护理是以现代护理观为指导,以人为中心,以护理程序为基本框架,满足服务对象生理、心理、社会、文化、精神等方面的需要的一种护理理念和工作方式。
3、健康是指不但是没有身体缺陷,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4、疾病是机体在一定内外因素作用下,出现一定部位的功能、代谢、形态结构的变化,表现为损伤和抗损伤的整天病理过程,是机体内外环境平衡的破坏及正常状态的偏离。
5、系统是由互相联系、互相依赖、互相制约、互相作用的事物和过程组成的具体整体功能和综合行为的统一体。
6、角色是指处于一定社会地位的个体或人群,在实现与这种地位密切相关的权利与义务中,所表现出的符合社会期望模式化的行为。
7、护士角色是指护士应有的与职业相适应的社会行为模式。
8、护患关系是在护理过程中护士与患者之间产生和发展的一种工作性、专业性、帮助性的人际关系。
9、护理程序是以促进和恢复护理对象的健康为目标所进行的一系列有目的、有计划的护理活动,是一个综合的、动态的、具有决策和反馈功能的过程。
10、护理诊断是关于个人、家庭或社区对现存的或潜在的健康问题以及生命过程的反应的一种临床判断,是护士为达到预期结果选择护理措施的基础,这些结果是应由护士负责的。
11、医疗卫生体系是指以医疗、预防、保健、医学教育和科研为功能,由不同层次的医疗卫生机构所组成的有机整体。
12、医院是指具有相应医务人员、医疗设备和生活基本设施,为服务对象进行防病、治病,提供实施诊断、治疗和护理,促进身心恢复健康的场所,是社会服务系统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13、家庭病床是指医疗机构为满足社会医疗需求,派出医护人员,选择适宜在家庭环境中医疗和康复的病种,让患者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中,在家人陪伴照顾下,接受治疗和护理的医疗服务。
护理学基础名词解释
护理学基础名词解释 Last updated on the afternoon of January 3, 2021护基名词解释1.治疗饮食:是指在基本饮食的基础上,根据患者不同生理病理情况,适当调整食物的成分和质地,以适应病情的需要,达到治疗和辅助治疗的目的。
2.试验饮食:是指在临床诊断和治疗过程中,短期内调整患者的饮食内容,以协助诊断疾病和提高实验检查结果的准确性。
3.管饲饮食:指对于胃肠功能正常的患者,经胃肠插入导管,给患者提供必需的食物或营养液、水及药物的方法。
4.排泄:人体摄取食物、液体经新陈代谢所产生的代谢产物排除体外的过程。
5.多尿:24小时尿量超过2500ml者为多尿,常见于大量饮水及妊娠。
6.少尿:24小时尿量少于400ml者为少尿,多见于心脏、肾脏、肝脏衰竭和休克患者。
7.无尿或闭尿:24小时尿量小于100ml或12小时内无尿或闭尿,见于严重休克和急性肾衰竭患者。
8.尿频:单位时间内排尿次数增多,常由膀胱炎症或机械性刺激引起。
9.尿失禁:指排尿失去意识控制尿液不自主地流出,由于膀胱神经传导受阻或神经功能受损,使膀胱括约肌失去作用。
10.尿潴留:尿液大量存留在膀胱内而不能自主排除,党尿潴留时,膀胱容积可增至3000~4000ml,膀胱高度膨胀可至脐部。
11.导尿术:是在严格无菌操作下,将导尿管经尿道插入膀胱引出尿液的技术。
12.便秘:是指正常的排便形态改变,排便次数减少,排出过干过硬的粪便,且排便不畅、困难。
13.排便嵌塞:指粪便持久滞留在直肠内,坚硬不能排出,常见于难以缓解的慢性便秘者。
14.腹泻:指正常排便形态改变,频繁排出松散稀薄的粪便甚至水样便。
15.排便失禁:指肛门括约肌不受意识的控制不自主地排便。
16.肠胀气:指肠道内有过量气体积聚不能排出,肠壁牵张膨胀。
17.排道改道:是指因为疾病治疗的需要,将肠道的一部分处置于腹部表面,在腹壁建立暂时性或永久性的人工造口,以排泄粪便,也称人造肛门。
护理学基础 名词解释
.是指清除或者杀死外环境媒介物上除细菌芽孢以外的病原微生物的方法,使之达到无害程度的过程。
:是指清除或杀灭外环境媒介物上一切微生物,包括细菌芽胞,使之达到无菌水平的过程。
域被污染的操作技术。
,防止病原体从患者及携带者传播给他人的措施。
---------------------------------------------------------------------------------------------------------------------机体平衡及协调变换姿势的科学。
---------------------------------------------------------------------------------------------------------------------是指处在轻松.安宁的环境状态下,个体所具有的身心健康.满意.没有疼痛.没有焦虑.轻松自在的自我感觉。
是指身体的各部位与其四周环境处在轻松或合适的位置。
衰弱或意识丧失的患者。
疗的需要,被迫采取的卧位。
---------------------------------------------------------------------------------------------------------------------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相对地减少活动,使人从生理上和心理上得到松弛,消除或减轻疲劳,恢复精力的过程。
2是与觉醒交替循环的生理过程。
律。
10s 以上没有呼吸的睡眠失调。
是指用以维持和恢复关节活动范围的练习。
分主动练习、主动辅助练习、被动练习。
pressure ulcer ):是指身体局部,尤其是骨突部位,由于压力或者同时有剪切力和(或)摩擦力的作用,而导致的皮肤和(或)皮下组织局限性损伤。
---------------------------------------------------------------------------------------------------------------------是根据疾病治疗的需要,在基本饮食基础上适当调整总能量和某种营养素,从而达到辅助治疗目的的一类饮食。
护理学基础名词解释题重点归纳
护理学名词解释考点重点答题必考一、名词解释题1 非无菌区:未经过灭菌处理,或经过灭菌处理但又被污染的区域。
2 弛张热:体温在39℃以上,24h内温差达1℃以上,体温最低时仍高于正常水平。
3 新鲜血:在4℃常用抗凝保养液中保存一周内的血液,它基本上保留了血液的各种原有成分。
4 自然环境:是指环绕于人类周围的各种自然因素的总和。
5 咽拭子标本:从咽部和扁桃体取的分泌物作细菌培养或病毒分离。
6 护理记录:是指护理人员根据医嘱和病情对患者住院期间护理全过程的客观记录。
7 库存血:指在4℃环境下保存2~3周的血液。
8 临终:临终又称濒死,一般指由于疾病末期或意外事故造成人体主要器官的生理功能趋于衰竭,生命活动走向完结,死亡不可避免地将要发生的时候,可称为临终。
9 安乐死:患不治之症的患者在濒死状态下,由于精神和躯体的极端痛苦,在本人及其亲属的要求下,经医生认可,停止救治或用人为方式使其无痛苦的快速死亡。
我国尚未通过实行安乐死的立法。
10 灌肠法:将一定量的溶液通过肛管,由肛门经直肠灌入结肠,帮助患者排出粪便、积存的气体或输入药物,达到诊断和治疗的目的。
11 环境: 是指人类和动、植物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及外部条件。
12 留置导尿术:在导尿后将导尿管保留在膀胱内持续引流尿液的方法。
13 分级护理:是指根据患者病情的轻重缓急,按护理程序的工作方法所制定的不同护理措施。
14 传播途径:指病原微生物从感染源排出后侵入易感宿主的途径。
15 脉搏短绌:在同一单位时间内,脉率少于心率,又称绌脉。
16 手术清点记录:是指巡回护理人员对手术患者术中所用血液、器械、敷料等的记录,应当在手术结束后即时完成。
17 肠胀气:指胃肠道内有过量气体积聚,不能排出。
18 睡眠剥夺:指睡眠时间减少、质量降低及睡眠被频繁地打断。
19 无尿:又称尿闭,24h尿量少于100ml为无尿。
20 清洁:指应用洗、刷、擦等方式清除物品上的一切污秽。
21 易感宿主:指对感染性疾病缺乏免疫力而易感染的人群。
基础护理学名词解释
基础护理学名词解释1.护理措施:是护士协助患者实现护理目标的具体方法和手段,规定了解决健康问题的护理活动方式与步骤,也称为护瞩。
2.护理计划:是将护理诊断、目标、措施等各种信息按一定规格组合而形成的护理文件。
3.实施:是将护理计划付诸行动,实现护理目标的过程。
4.评价:是将实施护理计划后所得到的患者健康状况的信息与预定的护理目标逐一对照,按评价标准对护士执行会程序的效果、质量作出平定的过程。
5.合作性问题:是指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的或可能造成的生理上的并发症,是需要护理人员进行检测并于其他医护人员共同处理以减少发生的问题。
6.医疗诊断:是用一个名词说明一种疾病或病理变化引起的症状、体征,以指导治疗。
7.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在其统辖范围内对所有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行为规范。
8.卫生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旨在保护人体健康,调整人们在与卫生有关的活动中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
9.社会关系:就是人们在共同生活和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相互关系。
10.护理立法:是以法律的形式对护理人员在教育培训和服务实践方面所涉及的问题予以限制,起始于20世纪初。
11.护理法:指由国家制定的,用以规定护理活动及调整这些活动而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12.侵权行为:一般指对某人或许多人的人参权利不应有的侵犯。
13.犯罪:指一切触犯国家刑法的行为。
14.疏忽大意:是指不专心致志的履行职责,因一时粗心或遗忘而造成客观上的过失行为。
15.噪音:是指人们不需要和讨厌的声音。
16.安全环境:是指平安而无危险、无伤害的环境。
17.医源性伤害:是由于医护人员言谈及行为上的不慎而造成患者生理或心理上的损伤。
18.入院护理:是指患者入院时,护理人员对其进行的一系列护理活动。
19.患者床单位:是指医疗结构内提供给患者使用的家具和设备。
20.出院护理:是指患者出院时,护理人员对其进行的一系列护理活动。
基础护理学名词解释
1、床单位:指住院期间医疗机构提供给患者使用的家具设备,它是患者休息、睡眠、饮食、治疗、活动与排泄的最基本的生活单位2、主动卧位:是指患者自主采取的卧位。
见于轻症患者,通常患者身体活动自如,根据自己的意愿和习惯采取并变换舒适卧位。
3、被动卧位:是指患者自身无变换卧位的能力,卧于由他人安置的卧位。
通常见于极度衰弱、昏迷、瘫痪者,此时由护士帮助采取合适的卧位4、被迫卧位:是指患者意识清楚,且有变换卧位的能力,为了减轻疾病所致的痛苦或因治疗需要而被迫采取的卧位。
如哮喘急性发作的患者由于极度呼吸困难而被迫采取端坐位。
5、分级护理:根据病人病情的轻重缓急以及自理能力的评估结果给与不同级别的护理。
6、入院护理:病人经过门诊急诊医生诊查后,因病情需要住院作进一步观察,检查和治疗时,经诊查医生签发的住院证后,由护士为病人提供的一系列护理工作7、出院护理:病人经住院期间的治疗和护理,病情好转,稳定、痊愈需出院或转院,或不愿意接受治疗而自动出院时,由护士对病人进行的一系列护理工作。
8、保护具:用来限制患者身体或身体其他部位的活动,确保患者安全及保证治疗、护理工作顺利进行的各种器具9、医院内感染又称医院获得性感染,是指任何人员在医院活动期间,遭受病原体侵袭而引起的任何诊断明确的感染或疾病。
其研究对象不仅包括住院患者、门诊、急诊患者、陪护人员、探视人员,还包括医务人员,主要为住院患者。
10、清洁:清洁是用物理方法清除污染物体表面的一切污垢、尘埃,以去除和减少微生物的过程,并非杀灭微生物。
清洁是预防医院感染有效、经济的基本措施11、消毒:消毒是利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清除或杀灭环境中或传播媒介上除芽孢以外的所有病原微生物,使其数量减少到无害程度的过程。
12、灭菌:灭菌是利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去除或杀灭传播媒介上一切微生物以及芽孢的处理的过程,包括致病微生物和非致微生物,也包括细菌孢子真菌孢子。
13、物理消毒灭菌法:是利用物理因素如热力、过滤、辐射等方法将病原微生物清除会杀灭。
护理学基础名词解释
健康: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
亚健康:是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健康低质量状态及体验生存质量的概念:(WTO定义)指个体在其所处的文化和风俗习惯的背景下,由生存的标准、理想、追求的目标所决定的其目前社会地位及生存状况的认识和满意程度。
它包括个体生理、心理、社会功能及物质状态四个方面。
也称生活质量或生命质量。
健康促进的概念:是促进人们维护和提高其自身的过程,是协调人类和环境之间的战略,规定个人与社会对健康各自所负的责任。
患病的概念:疾病是机体在一定的内外因素作用下而引起一定部位的功能、代谢、形态结构的变化,表现为损失与抗损伤的病理过程,是内稳态调节紊乱而发生的生命活动障碍。
需要:是个体、群体、结构对其生存、发展条件所表现出来的依赖状态,是个体和社会的客观需求在人脑中的反映,是人的心理活动与行为的基本动力。
成长(growth):又称生长,指由于细胞增殖而产生的生理方面的改变,表现为各器官、系统的体积和形态改变,是量的变化,可用量化的指标来测量。
发展(development):又称发育,指生命中有顺序的可预期的功能改变,表现为细胞、组织、器官功能的成熟和机体能力的演进,如行为改变、技能增强等。
发展任务:是个体在生命的各特定时期出现的、并依据社会规范需要完成的任务或实现的发展目标,包括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
成熟:广义的成熟是成长和发展的结果,包括心理社会的发展;狭义的成熟指生理上的生长发育。
成熟是一种相对的概念。
压力:是个体对作用于自身的内外环境刺激做出认知评价后引起的一系列非特异性的生理和心理紧张性反应状态的过程。
压力源:(又称应激源或紧张源)指任何能使个体产生压力反应的内外环境的刺激。
压力反应(stress respons)个体对压力源所产生的一系列身心反应。
适应(adaptation):生物体以各种方式调整自己以适应环境的一种生存能力及过程。
工作压力:又称职业压力,是指当个人的能力与需求不能与工作环境相匹配时所引起的从业人员的身心压力状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护理学基础重点名词解释1、护理学(nursing)是一门研究维护、增进、恢复人类身心健康的护理理论、知识、技术及其发展规律的应用科学。
2、护理(nursing)诊断和处理人类对现存的或潜在的健康问题的反应。
3、健康(health)WHO指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和社会的安适状态。
4、安适(wellness)安适是生命充满活力和完美感觉的主观感受,是能客观描述的一种状态,存在不同胡水平,并能绘制成一线形连续体。
即生理安适、社会安适、情感安适、智能安适、精神安适。
5、疾病是指机体的某部分、器官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异常或紊乱。
疾病(现代疾病观认为的疾病)是机体在内外因素作用下而引起的一定部位的结构形态、代谢和机能的变化,表现为损伤与抗损伤的整体病理过程,是机体内外环境动态平衡状态的破坏或机体偏离正常状态的过程。
6、患病(illness)是不健康的主观体验,是个体生理、心理、智能、社会、发展或精神功能的良好体验减退或受损的状态。
7、疾病行为(illness behavior)是指人们在患病时采取的应对疾病所致的机体功能改变的一般性行为,它伴随疾病而存在,与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8、健康促进(health promotion)是指在人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采取行动提高生活质量。
其目的是发挥健康潜能,促进健康行为,提高健康水平。
WHO 指出:健康促进是赋予人们提高控制和改善自身健康能力的过程。
9、健康保护(health protection)或疾病预防是人们采取行动预防和对抗疾病的过程。
它以问题为导向,采取发现问题、改善环境和行为及提高身体抵抗力的方法,消除、减缓或改变疾病过程。
10、初级预防保健(primary prevention)又称一级预防,是最积极有效的预防措施,始于疾病或功能障碍出现之前,包括健康促进和健康保护或疾病预防两个方面。
11、二级预防保健(secondary prevention)又称为发病学预防,由有组织的、直接的健康普查或大众教育组成,目的在于促进疾病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从而尽可能逆转疾病的病理过程、尽早阻止疾病的进展和限制伤残的发生。
12、三级预防保健(tertiary prevention)又可称病残预防,主要是针对发病后期进行的合理而适时的康复治疗和保健措施,目的是尽可能减少残障,使患者达到最高的功能康复水平。
13、健康教育(client education)是通过有计划、有组织、系统的社会和教育活动,促使人们自觉采纳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方式的活动过程,它既是健康保健的重要手段,也是最重要的护理实践活动之一,还是护理的一个重要的独立功能。
14、卫生保健体系(medical health system)是贯彻实施国家的卫生工作方针政策,领导全国卫生工作,制定具体政策和卫生规划,组织专业人员和群众运用医药卫生科学技术,提供卫生保健服务工作的专业机构,由不同层次的医疗卫生机构组成的有机整体。
15、医院(hospital)对群众或特定人群进行防病治病的场所,具备一定数量的病床设施、相应的医务人员和必要的设备,通过医务人员的集体协作,达到对住院或门诊、急诊患者实施科学和正确的诊疗护理为主要目的卫生事业机构。
16、医院分级管理就是按照医院的功能和相应规模、技术建设、管理及服务质量综合水平,将其划分为一定级别和等次的标准化管理。
17、角色(role)指处于一定社会地位的个体或群体,在实现与这种地位相联系的权利和义务中,表现出符合社会期望的行为与态度的总模式。
也可以说,角色是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社会位置及相应的权利、义务和行为规范。
18、角色丛为了形成某一角色,必须有与之互补的角色作为这个角色的补充。
这些互补的角色,统称为角色丛。
19、角色转变(role transition)指个体承担并发展一种新角色的过程。
它是一种正向的成长,是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
20、角色适应(role adaptation)是指患者现有的行为已经与患者角色的“指定行为”相符合。
21、患者角色行为冲突是指患者在适应患者角色过程中,与其原有的各种角色发生心理冲突引起行为矛盾。
主要发生于由常态下的社会角色转向患者角色时。
22、患者角色行为强化是患者角色适应中的一种变态行为。
即当一个人由患者角色向常态角色转变时,仍“安于”患者角色,产生退缩和依赖心理,表现为对承担原有的社会角色缺乏信心,自觉病情严重程度超过实际情况,依赖性增强,害怕出院,害怕离开医务人员,过分寻求帮助等。
23、患者角色行为缺如是指没有进入患者角色,不愿意承认自己是患者,这是一种心理防御的表现。
常发生于由健康角色转向患者角色及疾病突然加重或恶化时。
24、患者角色行为消退是指一个人已经适应了患者的角色,但由于某种原因,使他又重新承担起原来扮演的其他角色,并将其上升到主要位置,从而放弃患者角色,患者角色行为也因之消退。
25 护患关系(nurse-patient relationship)是在护理过程中护士与患者之间产生和发展的一种工作性、专业性、帮助性的人际关系。
26、技术性关系集中表现在护患双方在护理措施的实施过程中彼此的地位及心理方位。
技术性关系内容是呼唤关系的基础,是维系呼唤关系的纽带。
27、非技术性关系是指在实施护理技术过程中所形成的道德、利益、法律、文化、价值等多种内容的关系。
对护士来说,是在护理过程中的服务态度和服务作风等方面的内容,而不是实施护理过程本身中的护患关系。
这是护患关系中最本质,最重要的方面。
28、伦理(ethics)是研究与行为相关的对与错、善与恶的原则。
29、自主权(autonomy)指个体做自我决定的权利。
30、有利(beneficence)指实施有助于他人的积极行为或做有益于他人的好事。
31、不伤害(nonmaleficence)即避免伤害。
不伤害给医护工作者提出了健康保健实践中的最低标准。
不伤害原则要求护士避免故意伤害、避免引起伤害的危险,或使护理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伤害减低到最低限度。
32、公正(justice)即公平或正义的意思。
33、诚实守信(fidelity)是指信守承诺。
诚实守信是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的基础。
34、法(law)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调整社会个体与政府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
35、侵权行为(torts)一般指侵害他人的财产或人身权利并造成损害的行为。
侵权行为分为有意侵权行为和无意侵权行为。
在护理实践中,有意侵权行为包括威胁、侵犯患者身体,侵犯患者隐私和诽谤;无意侵权行为包括疏忽大意、渎职。
36、知情同意(consent)是指在医疗护理过程中,患者在获得关于自己疾病治疗和护理措施利弊等信息的前提下,做出同意接受或拒绝该项治疗和护理的书面承诺。
37、疏忽大意(negligence)指行为人因不专心履行职责而造成客观上的过失行为。
38、渎职(malpractice)指行为人在履行专业职责的过程中的失职行为导致当事人受到伤害。
39、护理差错(nursing practice errors)凡在护理工作中因责任心不强,粗心大意,不按规章制度办事或技术水平低而对患者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但未造成严重不良后果的过失行为,称为护理差错。
凡影响治疗效果并给病人带来痛苦,以及延长住院时间的过失行为,称严重差错。
40、系统(system)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所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整体。
41、开放系统(open system)指与外界环境不断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流的系统,如运输系统、医院系统等。
42、输入(input)开放系统与环境间的作用是通过输入、输出和反馈过程完成的。
物质、能量和信息由环境向系统的流入过程称输入。
43、输出(output)经系统改变后的物质、信息和能量散发到环境的过程称输出。
44、反馈(feedback)系统的输出反过来又进入系统并影响系统的功能称系统的反馈。
反馈就是对开放系统和环境间的相互作用进行调控的过程。
45、系统结构(structure)系统内部各组成要素在空间或时间方面的有机联系与相互作用的方式与顺序,反映系统的内在构成。
46、系统功能(function)系统与外部环境相互联系和作用过程的秩序和能力,反映系统的外部行为。
47、系统思维(systematic thinking)是把所研究事物作为一个整体系统来加以分析、认识,从整体上、发展变化上把握世界的一种思想方式。
48、系统方法(systematic method)是以系统的形式表达研究对象,从系统的观点出发,始终坚持从整体与部分、整体与外部环境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中综合地、精确地考察对象,以达到最佳的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
49、需要(need)是人脑对生理与社会要求的反应。
50、生长(growth)指生物体或细胞从小到大的增殖过程。
可表现为数量增多、体积增大、重量增加。
51、. 发育(development)指个体整个生命周期中身心有规律的变化过程。
52、成熟(maturation)指由遗传基因所决定的个体内部生长因素与环境相互作用,获得生理和心理、机能与能力的比较完备的状态。
53、头尾生长(cephalocaudal growth)指身体和动作技能的发展沿着从上(头)至下(脚)的方向进行的规律。
54、远近生长(proximodistal growth)指身体和动作技能发展沿着从身体中心部向身体远端方向进行的规律。
55、分化生长(differential growth)指身体和动作技能发展沿着从一般到特殊、从简单到复杂的顺序进行的规律。
56、本我(Id)是人格中最原始的部分,出生时就已存在,代表人的最基本生存的本能,受快乐原则支配,以本能愿望满足为目的。
57、自我(ego)是人格中最具理性、策略的部分,对本我加以控制,是人格的执行者,受唯实原则支配,调节内部机能之间产生的冲突,并处理外界环境的刺激,以尝试满足本我的需要,但又考虑行为后果,避免个体受到损害。
58、超我(superego)代表社会的标准和人类生活的高级方向,属于道德范畴,是在社会道德规范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包括两部分:良心和自我理想。
59、固结(fixaton)弗洛伊德的术语,指在某个性欲阶段,心理能聚集,形成以此阶段为特征的成人行为。
60、同一性(identity)心理分析理论中的术语。
个体心理成熟的标志。
指个体对自己的本质、信仰及一生趋向的一种相当一致、比较完整的意识。
61、同化(assimilation)基本意义是接纳、吸收和合并为自身的一部分。
在生理学中,指吸收实物并使之转化为原生质。
皮亚杰认为心理和生理一样,在认知发展中,同化是主体将外界信息直接纳入自己现有的认知结构中去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