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风的形成》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风的形成教学设计(共5篇)

风的形成教学设计(共5篇)

风的形成教学设计(共5篇)第一篇:风的形成教学设计篇一:《风的形成》优秀教学设计《风的形成》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科学探究:能从“这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等角度对自然界中的风提出问题,并能选择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能对提出的有关风的问题进行比较和评价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风的成因做假设性解释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并能用简单的器材做简单的风成因模拟实验。

2、科学知识:理解自然界中风的成因。

3、情感态度价值观:想知道,爱提问,喜欢大胆想象,愿意合作交流,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教学重点、难点:引导学生自己设计风的成因模拟实验,自然界中风的成因。

教学方法:引导猜想——设计实验——验证猜想教学准备:1、课前收集有关风的图片及文字资料,并进行整理和分类。

2、课前观察身边哪里有风,什么地方可以产生风。

3、模拟实验材料:可乐瓶、蜡烛、火柴、香等。

教学过程:一、谜语导入:从学生熟悉的自然现象入手,提出要研究的科学问题。

谜语导入: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老师给大家出一个,你猜猜:“云儿见它让路,小树见它招手,禾苗见它弯腰,花儿见它点头”,是什么?(风)师生谈话:风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同学们都非常熟悉。

生活中哪里有风?小组先讨论一下。

学生谈论、交流。

(师:同学们知道的真不少。

)教师引出科学问题:原来,风无处不在,风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课件出示)彩旗飘扬,帆船疾驶,林涛怒吼,波浪汹涌――这些都是风的作用,它高兴时,悠闲漫步,轻摇柳枝;发怒时,则狂奔乱舞,拔树倒屋。

那么,你知道自然界的风是怎样形成的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风的形成(出示课题)二、科学探究:通过猜测和实验,发现风形成的原因。

1、学生制造风,并研究风形成的原因。

探究引导:我们教室里有风吗?现在,请同学们试试,你能不能制造风?学生自己活动。

(放手让学生自己做)学生造风:用嘴吹,用书扇、开窗等。

继续引导:老师这里也有一些材料,你能利用它制造出风吗?谁来试试?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材料造风:扇子、气球、风车深入引导:在生活中还有哪些风是借助器械来制造的?学生回想:生活中的造风现象(风扇、吹风机、飞机螺旋桨、空调)学生交流自己所观察到的现象。

《风的形成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科学青岛版五四学制》

《风的形成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科学青岛版五四学制》

《风的形成》导学案导学目标:1. 了解风的定义和形成原理;2. 掌握风的分类和特点;3. 了解风对地球环境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导学内容:一、风的定义和形成原理1. 风的定义:风是地球大气中空气的水平流动,是气体在地球表面上的运动形式之一。

2. 风的形成原理:风是由于地球表面的不均匀加热而产生的。

当太阳光照射到地球表面时,不同地区受到的日照量不同,温度也不同,导致空气密度和压强的差别,从而形成气流,即风。

二、风的分类和特点1. 风的分类:根据风的产生地点和性质,可将风分为地表风和高空风。

地表风是指在地面上形成的风,如地形风、季风等;高空风是指在高空形成的风,如急流、气旋等。

2. 风的特点:风有方向和速度之分,风向是指风的来向,通常用罗盘方向表示;风速是指单位时间内空气流动的距离,通常以米/秒或千米/小时表示。

三、风对地球环境和人类生活的影响1. 风对地球环境的影响:风能够将植物花粉传播到不同地区,帮助植物繁殖;风还能够将大气中的污染物扩散到不同地区,影响大气质量。

2. 风对人类生活的影响:风能够影响气温和降雨,直接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风还能够影响航空、航海等交通运输工具的安全。

导学任务:1. 阅读相关教材或资料,了解风的定义和形成原理;2. 思考并讨论风的分类和特点,总结不同类型的风的特点;3. 分析风对地球环境和人类生活的影响,思考如何应对风带来的影响。

导学练习:1. 什么是风?风是如何形成的?2. 风可以分为哪两种类型?它们有什么特点?3. 风对地球环境和人类生活有哪些影响?举例说明。

拓展延伸:1. 通过观察天气预报图,了解不同地区的风向和风速;2. 制作风向标,观察当地风向的变化;3. 钻研风能利用技术,了解风能在可更生能源中的应用。

导学反思:通过本次导学活动,你对风的形成原理、分类和特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吗?风对地球环境和人类生活的影响是否引起了你的思考?在平时生活中,你是否能够观察和感知风的存在?希望你能够继续关注天气现象,深入了解大气环境,为珍爱地球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

青岛版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第21课《风的形成》教案教学设计

青岛版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第21课《风的形成》教案教学设计

青岛版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第21课《风的形成》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什么是风,领会风的形成和变化。

2.能够自己动手制作风筝,感受风的力量。

3.能够通过观察、实验和讨论,积累对风的基本知识和认知。

二、教学内容1.什么是风,原理和形成。

2.风的分类和特点。

3.制作风筝,通过动手实践感受风的力量。

三、教学方法1.PBL学习法(问题式学习法)。

2.师生互动探究法。

3.问答法。

4.实践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5分钟)1.回归主题,引入学生对空气的认知,简单谈论一下大风和微风在我们生活中的表现,使学生了解风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2.引入风的原理和形成,让学生通过互动的方式了解风的形成原理。

第二步:知识探究(20分钟)1.以风车为例,向学生讲解什么是风,引导学生探究风的分类和特点。

2.联系生活,让学生举出日常生活中各种原因引发的风。

3.通过PBL学习法,学生讨论和解决问题,加深风的认知。

第三步:齐动手实践(30分钟)1.学生分组制作风筝,学习手工制作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2.制作风筝时,由教师引导学生设计出各种形状的风筝,并且与学生分享不同形状的风筝的使用场景,以及不同的风会对不同形状风筝产生怎样的影响。

3.记录制作风筝的过程,让学生进一步认识风的力量。

第四步:实验探究(20分钟)1.申请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小型实验,学生观察物体受到风力的形状变化。

2.学生讨论和总结实验结果,了解风对人类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第五步:课堂总结(5分钟)1.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梳理课程要点。

2.直接提出课程重点,让学生在老师辅导和鼓励下,培养好奇心和创造性思维。

五、教学评价1.在课堂上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教师评价和同学互相评价,让评价建立在实践基础上。

(15分)2.提供学生评价教师教学质量和教材内容的服务,让学生情感投入。

(5分)六、教学后记1.学生听课和思考参与度很高。

2.学生在制作风筝和实验探究中,积极参与讨论,提高了合作意识和创造性思维。

小学科学第10课风的形成教案

小学科学第10课风的形成教案

小学科学第10课风的形成教案教案标题:风的形成与特征一、教学目标1. 理解风是由气压差引起的空气流动,并能解释风的形成原因。

2. 掌握风的形成特点和风向、风速的测定方法。

3.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探究的能力。

二、教学准备1. 录制好相关风的形成的视频素材。

2. 收集关于风和气象的图片或示意图。

3. 准备实验材料:气压计、气球、风筝、线、风速计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1. 向学生展示一段风的形成的视频素材,并讨论学生对风的认识。

2. 引导学生思考:风是如何形成的?有什么特点?2. 概念解释与讲解(10分钟)1. 讲解风的定义和含义:风是一种气体的大规模流动,是由气压差引起的空气流动。

2. 讲解风的形成原因:当地区的气压高于其他地区时,空气会从高压区流向低压区,形成气流,形成风。

3. 分组展示(15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常见的风的形成情景,比如:海风、山风、地面顺风等。

2. 每个小组向全班展示他们选择的风的形成情景,并解释形成原因。

4. 实验探究(30分钟)1. 准备气球和气压计,让学生观察气球充气时的现象。

2. 让学生用气压计测量气球内外的气压差,并观察气球的充气和放气过程。

3. 引导学生思考:气球充气时是什么原因导致的?气球放气时呢?4. 让学生总结实验结论,并与之前学到的风的形成原因进行对比。

5. 探究风向、风速的测定方法(20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测量风的方向和强度?2. 让学生用自制的风筝,利用线和风速计来测量风向和风速。

3. 学生交流实验结果并讨论如何准确地测量风向和风速。

6. 结束与总结(10分钟)1. 让学生回顾本课学到的知识点,总结风的形成原因、特点以及风向、风速的测量方法。

2. 提醒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风的现象,并思考更多关于风的问题。

四、课后延伸1. 让学生在家中观察风的特征和变化,记录观察结果,并写下自己的思考。

2. 组织学生小组进行气象观测活动,记录每天的气温、湿度、风向和风速等变化情况,形成气象日志。

风的形成大班科学教案

风的形成大班科学教案

风的形成大班科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幼儿了解风的形成过程,知道风是由空气流动引起的。

2.培养幼儿观察自然现象的兴趣,激发探索欲望。

3.培养幼儿合作、交流的能力,提高解决问题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幼儿理解风的形成过程。

2.教学难点:引导幼儿运用实验方法探究风的形成。

三、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气球、打气筒、扇子、纸片、蜡烛、火柴等。

2.教学课件:风的形成动画、相关图片等。

3.教学场地:宽敞的教室或户外活动场地。

四、教学过程1.导入(1)教师播放风的声音,让幼儿猜测是什么声音。

(2)教师出示气球、扇子等物品,引导幼儿思考:这些物品和风有什么关系?2.讲解风的形成过程(1)教师通过课件展示风的形成动画,讲解风的形成过程。

(2)教师结合图片,详细讲解风的形成原理,如空气流动、气压差等。

3.实验探究(1)教师组织幼儿进行实验,探究风的形成。

实验一:气球实验教师将气球吹满气,然后放开气球,让幼儿观察气球在空气中飞舞的现象,引导幼儿思考:气球为什么会飞舞?实验二:扇子实验教师用扇子扇动空气,让幼儿观察扇子附近的纸片飞舞的现象,引导幼儿思考:扇子为什么会使得纸片飞舞?实验三:蜡烛实验教师点燃蜡烛,用扇子扇动蜡烛火焰,让幼儿观察火焰的变化,引导幼儿思考:火焰为什么会变化?4.小组讨论1.风的形成原理是什么?2.风有哪些作用?3.如何利用风?(2)教师邀请每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

(2)教师让幼儿反思实验过程中的发现和收获。

6.活动延伸(1)教师组织幼儿进行户外活动,观察自然界的风现象。

(2)教师让幼儿回家后,与家人分享所学内容,尝试解释风的形成。

五、教学评价1.观察幼儿在实验过程中的参与程度,了解幼儿对风的形成原理的理解程度。

2.评价幼儿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了解幼儿的合作能力和交流能力。

3.检查幼儿在活动延伸中的表现,了解幼儿对所学内容的运用和拓展能力。

重难点补充:1.教学重点:“小朋友们,你们知道风是怎么来的吗?对了,风是因为空气宝宝在动,就像我们跑来跑去一样,空气宝宝跑得快,我们就感觉到风了。

风的形成科学教案

风的形成科学教案

风的形成科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风的概念和形成原因;2.掌握风的分类和特点;3.理解风的作用和影响。

二、教学重点1.风的形成原因;2.风的分类和特点。

三、教学难点1.风的作用和影响。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2.实验法;3.互动式教学法。

五、教学过程1.引入通过播放视频或图片展示不同地区的风景,让学生感受到不同地区因为气候不同而产生的不同景色,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景色背后的原因是什么?2.知识讲解(1)什么是风?根据气体运动规律,当气体从高压区向低压区流动时,就会产生一种运动状态,这种运动状态就是“风”。

(2)风的形成原因①温度差异:由于地球各地阳光照射时间和强度不同,所以地球各地温度也不同。

温度高的空气会上升,形成低压区;温度低的空气则下沉形成高压区。

由于高压区和低压区之间存在压差,因此空气会从高压区流向低压区,形成风。

②地球自转:地球自转会让地球上的物体产生离心力,使得赤道附近的空气向两极流动,形成经向风。

同时,地球自转也会使得大气层产生科里奥利力,使得北半球的气流偏向右侧,南半球的气流偏向左侧,形成纬向风。

(3)风的分类和特点①按照产生原因分类:地形风、季节风、暴风、台风等。

②按照吹来方向分类:东风、南风、西风、北风等。

③按照吹来速度分类:微风、轻风、清风、强风等。

(4)风的作用和影响①气候调节作用:通过将温暖空气和寒冷空气混合在一起,调节了全球范围内的温度。

②水循环作用:通过将水蒸气从海洋或湖泊带到陆地上,并将水分散到不同地区。

③搬运颗粒物质作用:通过将沙尘、水滴、花粉等物质搬运到不同地区。

④影响人类活动:风可以驱动风车、帆船等设备,也可以影响农业生产和交通运输。

3.实验演示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风的形成原理,可以进行以下实验演示:材料:两个玻璃瓶、两个小塑料球、热水和冷水。

步骤:(1)将一个玻璃瓶里倒入热水,另一个玻璃瓶里倒入冷水;(2)在每个玻璃瓶中放入一个小塑料球;(3)用盖子盖住两个玻璃瓶,在盖子上钻一小孔;(4)将两个小孔对着,观察两个塑料球的运动方向。

小学科学21风的形成(教案)

小学科学21风的形成(教案)

小学科学21风的形成(教案)小学科学教案:风的形成一、教学目标:1. 理解风是由空气运动形成的,并能辨认风的迹象。

2. 描述风的特征和风带来的影响。

3. 探索风的形成原因,并了解不同地区风的名称和特点。

二、教学准备:1. 教具:世界地图、风速计(可自制)、玻璃容器、风筝。

2. 材料:风的形成原因的图片、风的影响的图片。

三、教学过程:导入(10分钟):1. 通过展示风的照片或视频向学生介绍风,并询问他们对风的了解,引发学生对风的思考。

2.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风的特征和他们观察到的风的影响。

探究(30分钟):1. 展示世界地图,指出一些地区的名称(例如:赤道、南极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地区的风有什么特点。

2. 以学生感兴趣的风为例,如台风、龙卷风等,展示它们的图片,帮助学生了解不同地区的风的名称和特点。

3. 自制风速计,或展示已制作好的风速计,向学生解释它的作用和测量风速的方法。

4. 分为小组,进行实地观察风的迹象。

学生观察周围的树叶、旗帜、云等,尝试用自己的话描述风的迹象,并使用风速计进行风速测量。

总结(15分钟):1. 指导学生总结风的形成原因,并给予正确的解释。

可能的原因包括温度差异、地形、气压差异等。

2. 向学生展示风的形成原因的图片,帮助他们理解。

应用(20分钟):1. 学生分组制作风筝,并在操场或开敞的地方放飞风筝。

2. 在飞风筝的过程中观察风的强度和方向,学生尝试用自己所了解的知识解释它们。

拓展(10分钟):1. 鼓励学生进一步地调查风的影响。

例如,风的作用力如何改变海浪的形状、风对植物传播花粉的影响等。

2. 引导学生思考风的安全问题,并教导他们如何在风大的情况下保持安全。

四、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风是由空气运动形成的,能够描述风的特征和风带来的影响。

他们也了解到不同地区风的名称和特点,并能够用风速计测量风速。

通过制作风筝,学生能够亲身体验风的强度和方向,并运用他们所学的知识进行解释。

《风的形成》实验教学设计

《风的形成》实验教学设计

《风的形成》实验教学设计.doc
实验名称:风的形成
实验目的:
1.了解风的形成原理;
2.掌握观察、实验、归纳和推理的基本方法;
3.培养观察、实验、分析和判断的能力。

实验材料:
风扇、蜡烛、打火机、大水盆或坛子、手指。

实验过程:
1. 实验前准备:将蜡烛点燃并放在水盆内。

将风扇放在蜡烛的一侧,打开风扇使其向蜡烛吹拂。

2. 归纳观察:观察蜡烛的火焰在吹风扇的过程中的变化,观察风扇所创建的空气流动。

3. 实验结果:风扇所吹动的空气流动所以产生的气流,使蜡烛的火焰向远离风扇的方向倾斜。

4. 设计问题:请设计一组实验来检验,当风扇转动的速度不同时,蜡烛的火焰会有什么变化。

需要思考的问题:当风扇转动
速度较慢时,蜡烛火焰在风扇吹拂下的变化是什么?当风扇转动速度较快时,蜡烛火焰在风扇吹拂下的变化是什么?这是什么原因呢?
实验分析:
风扇所吹动的空气流动可以使蜡烛的火焰向远离风扇的方向倾斜。

当风扇转动速度较慢时,空气流动不够强烈,蜡烛火焰只是略微倾斜;当风扇转动速度较快时,空气流动更加强烈,蜡烛火焰会向远离风扇的方向大幅度倾斜。

实验结论:
通过观察实验结果,我们可以看出风扇所吹动的空气流动是产生风的原因。

当风扇转动速度较快时,空气流动更加强烈,产生的风也更强。

这一实验从一个侧面生动地展示了风的形成原理。

风的形成》优秀教学设计

风的形成》优秀教学设计

风的形成》优秀教学设计它的运动方向和速度发生了改变。

那么,自然界中的风呢?它是怎样形成的呢?2、学生进行简单的风成因模拟实验。

探究引导:我们可以通过实验来研究风的成因。

现在,老师给大家介绍一个简单的模拟实验,我们一起来做一做。

教师展示模拟实验材料:可乐瓶、蜡烛、火柴、香等。

教师演示实验过程:在可乐瓶上打一个小洞,点燃蜡烛,将烛火放进可乐瓶里,然后用香或手指轻轻地捏住可乐瓶的另一端,观察烛火的情况。

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实验。

学生观察实验结果。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结果:烛火为什么会熄灭?(因为可乐瓶里的空气被挤压,空气压力增大,烛火缺乏氧气而熄灭。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因为可乐瓶里的空气被挤压,而外面的空气则顺着洞口流进去,形成了风。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发现,风的形成是由于气压差异所引起的。

三、知识讲解:讲解风的成因。

教师讲解:通过前面的探究,我们已经知道了风的形成是由于气压差异所引起的。

那么,气压是什么呢?(教师出示图片)大气是由各种气体组成的,它们在地球表面上受到重力作用而被压缩,形成了大气压力。

而气压差异则是由于地球表面的不同地形和气温变化所引起的。

教师引导学生探究:那么,你们知道哪些地形和气温变化会引起气压差异呢?学生回答:山谷、海洋、高温、低温等。

教师总结:风的形成是由于气压差异所引起的,而气压差异则是由于地球表面的不同地形和气温变化所引起的。

四、归纳总结:总结风的成因及其作用。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通过本节课的研究,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是风,风的形成是由于气压差异所引起的,而气压差异则是由于地球表面的不同地形和气温变化所引起的。

那么,风有什么作用呢?学生回答:风可以推动帆船、风车等,可以控制气候、传播花粉等。

教师总结:风是一种自然现象,它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有着重要的作用。

同时,风也是我们探究自然界的重要课题之一。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使用蜡烛和香来验证他们的猜想。

学生在小组中讨论如何设计实验,并注意实验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风的形成》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风的形成》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风的形成》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知道空气流动是风形成的原因。

科学探究目标:1.在教师指导下,能猜想并通过实验探究风的形成成因。

2.能够分析、交流自然界的风是怎样形成的。

情感态度价值观:1.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自然界风的形成原因表现出探究兴趣。

2.主动与他人合作,积极参与交流和讨论,尊重他人的情感和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利用辩证的观点正确认识风对于人类生活及自然环境的两面性。

【教学重难点】知道自然界的风是由于冷热温度造成的空气流动形成的。

【器材准备】学生准备:大饮料瓶、蜡烛、蚊香、记录单。

教师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谜语导入1.教师出示谜语:生来本无形,走动便有声,夏天无它热,冬天有它冷。

提问:你们知道它是什么吗?老师积极评价2.教师提出活动指向:风究竟是怎么形成的?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究。

学生回答,教师岀示课题:风的形成。

二、探究活动(一)找一找,哪里有风?1.师用课件岀示图片。

师;同学们,从这些图片中,你们发现了什么?生:飘动的红旗、风扇、小船行驶、小树随风飘动师给予评价。

2•师:在我们的生活中,风是十分常见的。

生活中,我们还能举岀哪些例子呢?生:海风、台风、空调的风......3•师:同学们能根据现有的材料制造岀风吗?4.学生小组合作进行实验。

5.学生汇报。

师;同学们可以利用身边常见的物品完成实验,非常有创造力。

那么, 自然界中的风是怎样形成的呢?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

(二)自然界中的风是怎样形成的。

1 •猜想风的形成。

师:自然界中的风到底是怎样形成的?请同学们先来猜一猜。

(学生交流猜想,说出猜想理由。

)2.设计实验,验证猜想。

师: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呢?做个实验验证一下吧。

怎样证明呢?请同学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交流自己的设计思路。

师:谁来交流你们组的实验方案?生:根据课本上的提示,我们打算将点燃的蜡烛放入简易装置中,再点燃蚊香,将蚊香放在饮料瓶旁的进风口,观察蚊香的烟进入装置后发生的现象。

4.14《风的形成》(教学设计)-科学三年级下册

4.14《风的形成》(教学设计)-科学三年级下册
4. 科学交流:培养学生运用科学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的能力。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发言,分享自己的观察和实验结果,提高学生的科学沟通能力。
学习者分析
1. 学生已经掌握的相关知识:学生在三年级上册已经学习了大气层的基本知识,对空气有一定的认识。此外,他们还学习了天气和气候的基本概念,对天气现象有一定的了解。
详细介绍每个案例的背景、特点和意义,让学生全面了解风的多样性或复杂性。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案例对实际生活或学习的影响,以及如何应用风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风的未来发展趋势或改进方向,并提出创新性的想法或建议。
4. 学生小组讨论(10分钟)
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
② 观察风的形成过程,如热气球升空、风筝飞行等。
③ 实验探究风的速度、风向和风力与哪些因素有关。
5. 风的应用和影响
① 风能是一种可再生的能源,可以转化为电能等形式。
② 风对交通、建筑和农业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影响。
③ 了解风能的利用和保护,提高环保意识。
板书设计:
① 风的定义与特性
- 风是空气的流动
- 速度、风向、风力
其他学生和教师对展示内容进行提问和点评,促进互动交流。
教师总结各组的亮点和不足,并提出进一步的建议和改进方向。
6. 课堂小结(5分钟)
目标: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风的知识的重要性和意义。
过程:
简要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风的基本概念、形成原理、案例分析等。
强调风知识在现实生活或学习中的价值和作用,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索和应用风的知识。
- 影响生活和环境
② 风的形成原理
- 大气运动
- 地形差异
- 地球自转

《风的形成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科学冀人版2001》

《风的形成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科学冀人版2001》

《风的形成》导学案一、导入引导1. 师生互动:老师向学生提出问题:“你们知道风是怎么形成的吗?”2. 启发思考:通过引入气象学中的知识,引导学生思考风的形成原因。

3. 目标明确:引导学生了解风是地球大气中气体运动的结果,掌握风的形成原理和影响因素。

二、知识讲解1. 理论诠释:通过介绍地球表面温度不均匀、地球自转等原因,诠释风是地球大气中气体由高压区向低压区流动的结果。

2. 形象比喻:可以通过比喻风是地球呼吸的方式来帮助学生理解风的形成过程。

3. 实例分析:通过实际案例,比如台风、龙卷风等,展示风对人类生活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三、进修任务1. 探究实践: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热水瓶中的气体冷却后形成的风,帮助学生理解风的形成原理。

2. 讨论交流:引导学生讨论风的分类、风向风速的测量方法等相关话题,增进学生之间的知识交流和思维碰撞。

3. 自主探究:安置作业,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观察实验等方式,深入了解风的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

四、知识稳固1. 小组竞争:组织学生进行小组竞争,通过答题、解答问题等形式,检验学生对风的形成知识的掌握情况。

2. 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模拟风对人类生活和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3. 进修总结: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化对风的形成原理和影响因素的理解。

五、拓展延伸1.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观察不同地区的风向风速变化,深入了解风的形成与气候的干系。

2. 多媒体展示: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风的形成视频、图片等资料,丰富学生的进修内容,激发学生的进修兴趣。

3. 科普宣传:组织学生制作风的形成科普宣传资料,向周围的同砚、家长传播风的知识,提高大家对自然环境的关注度。

六、教室反馈1. 学生表现:通过观察学生的教室表现、回答问题的情况等,评判学生对风的形成知识的掌握情况。

2. 教师反思:老师总结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思考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风的形成原理,提高教学效果。

小学科学《风的形成》教学设计(精选7篇)

小学科学《风的形成》教学设计(精选7篇)

小学科学《风的形成》教学设计小学科学《风的形成》教学设计(精选7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

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科学《风的形成》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科学《风的形成》教学设计篇1【理论指导】学生通过学习,可以建构新的科学概念,纠正错误的前概念,丰富有待完善的概念。

在建构科学概念的同时,思维发展也是非常重要的任务,理想的状态是:在教学中,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思维)与科学概念的建构协调发展。

【教学内容】《风的形成》选自河北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材。

本课的教学是在三年级认识空气和风的基础,通过探究自然界风的形成,了解热传递的另一方式——对流。

这节课从生活现象入手,启发学生提出有关风的成因的问题;进而通过“观察上升的空气” 活动来引导学生认识热空气的性质。

“风的形成”活动通过对比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认识风的成因。

最后引导学生运用对流知识解释暖气片使室内变热的原因和对空调安装位置的思考,尝试用科学知识去解释身边的现象。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孩子已经知道了风是空气流动形成的。

通过本课的学习,目的是要让学生们明白空气受热后会上升,周围的冷空气会补充过来的原理。

本堂课就是让学生们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大胆地进行猜测、验证风的形成。

【教学目标】1、能从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和实验现象出发,提出要研究的问题。

2、能用简单易得的器材做风的成因模拟实验,并通过演示实验、对比模拟实验,运用观察、分析、比较、讨论等方法,归纳风的成因。

3、运用知识迁移,理解自然界中风的成因。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自己设计风的成因模拟实验;尝试探究自然界中风的成因。

【教学思路】观察——质疑——猜想——设计实验——验证——小结——运用【教学准备】1、课前收集有关风的图片及文字资料。

2、实验材料:铁架台、细线、羽毛、硬质透明塑料罐(风箱)、蜡烛、打火机、檀香、等。

风的形成小学科学教案

风的形成小学科学教案

风的形成小学科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掌握风的形成原理和基本概念;2.了解风的分类和风的特征;3.了解风的作用和应用。

二、教学重点1.风的形成原理和概念;2.风的分类和特征;3.风的作用和应用。

三、教学难点1.风与其他天气现象的区别;2.风的形成原理的讲解。

四、教学方法1.教师讲解法;2.图片、动画演示法;3.游戏体验法。

五、教学过程1.导入(1)播放视频,让学生了解大自然中的风。

(2)展示多种类型的风的视频和图片,引发学生的兴趣。

2.学习风的形成原理和概念(1)以图解形式,讲解风的形成原理。

(2)引导学生查找资料、阅读文章,了解风的概念和特征。

3.学习风的分类和特征(1)以图解形式,讲解风的分类。

(2)让学生比较不同种类的风的特征,提高他们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

4.学习风的作用和应用(1)让学生了解风的作用和应用,例如:风车、帆船、风力发电等。

(2)运用游戏体验法,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风铃、风车等,体验风的作用。

5.巩固和拓展(1)布置主题阅读任务,让学生进一步了解风的知识。

(2)展示有关风的作品,例如风筝、风铃等,加深对风的印象。

六、教具、材料和手段1.教具:视频、图片、动画、图表等。

2.材料:纸张、塑料杯、纸片、铜线、风铃、大阳伞、风筝等。

3.手段:教师讲解、学生讨论、小组合作、班级展示、网上搜索等。

七、教学评价1.在学习风的形成原理和概念时,学生是否理解并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2.学习风的分类和特征时,学生是否有观察和抽象分析的能力?3.学习风的作用和应用时,学生是否参与了制作和操作,并理解了风的实用价值?4.课后测验,检测学生对于风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八、课堂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们初步了解了风这一自然现象的形成、特性、分类以及作用和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本着“启发、引导、互动、实践”的原则,我们采用了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使学生获得了一次多元化而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

同时,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还需进一步完善课程内容与教材紧密结合,加强与学生的互动、提高课程的趣味性与实用性,为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科学素质,做出更好更全面的准备。

小学科学《风的形成》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风的形成》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风的形成》教学设计第一篇:小学科学《风的形成》教学设计青岛版小学科学《风的形成》教学设计设计意图:本课是在热空气知识的基础上,引入空气流动的原理。

学生对这部分知识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因此本课的教学需要把握好学生的认知水平,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

使学生在认识空气的基础上通过探究风的形成,了解热传递的另一方式——对流。

这节课从生活现象入手,启发学生提出有关风的成因的问题;进而通过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认识风的成因。

最后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知道风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对身边的空气流动产生风的一些自然现象的观察,发现,能运用已有的的知识,作出自己对问题的假想答案。

2、能通过观察实验等活动进行探究,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想象力。

3、能初步用实验产生的结果来验证某种假设的结论,并运用类比探讨风的成因。

4、指导学生通过实验认识空气流动的原因,以及自然界中空气流动的条件。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指导学生认识空气流动是风的形成原因。

难点: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让学生学会自我探索。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激发兴趣师演示门缝飘纸片的实验,让学生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提出自己想研究的问题。

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二)实验探究启迪思维师:夏天,我们用扇子扇,有没有风?学生回答:有。

你有没有想过方式怎样形成的?学生猜测。

师:谁来汇报一下你的猜测。

学生汇报,教师适时板书。

师:要想知道自己的猜测对不对,如何做?生:做实验。

师:下面我们设计实验一起验证我们的猜测。

(师出示实验提示卡)分组实验,观察实验现象。

小组讨论:在模拟实验中你看到了什么样现象?点燃蜡烛前蚊香的烟是怎样流动的?点燃蜡烛后蚊香的烟流动路径又发生什么变化?这个现象又说明了什么?集体交流,汇报实验结果。

指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师:当燃烧的蜡烛放在塑料瓶内,使得里面的温度升高空气变轻,瓶内温度相对较冷,于是冷空气就流入形成风,我们就看到蚊香的烟飘起来,是蜡烛燃烧的热量使空气流动形成风的。

《风的形成》实验教学设计(共5篇)

《风的形成》实验教学设计(共5篇)

《风的形成》实验教学设计(共5篇)第一篇:《风的形成》实验教学设计《风的形成》实验--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小学科学《风的形成》实验教学目标:科学探究目标:1.能从实验现象出发,提出要研究的问题.2.能推测螺旋圈转动的原因.3.能用对比实验.模拟实验的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归纳风的成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愿意利用所学的热传递(对流)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

科学知识目标:1、能解释螺旋圈转动的原因。

2、能理解风的成因。

教学重、难点:自然界中的风是怎样形成的?课前准备:1.线香、蜡烛、火柴、空气流动实验箱。

2.投影:海陆风向示意图。

教学过程:1、引入新课、激发兴趣师谈话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门缝飘纸片的实验以及学校周一升国旗随风飘动,让学生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提出自己想研究的问题。

2、实验探究、启迪思维(1)师出示实验提示内容。

(2)学生以小组进行实验,观察现象并提出问题。

(3)指导学生阅读科学在线,思考:热气球是怎样升空的?(4)小组讨论:根据科学在线解释纸螺旋圈转动的原因?解释冬天门缝下部的纸片往里飘,上部的纸片往外飘的原因?3、深入探索、认识建构(1)观察实验箱,介绍实验箱的构造和实验方法。

(2)分组实验,观察实验现象。

提问:在模拟实验中你看到了什么样现象?点燃蜡烛前线香的烟是怎样流动的?点燃蜡烛前线香的烟是怎样流动的?点燃蜡烛后线香的烟流动的路径又发生什么变化?这个现象又说明了什么?(引导学生出如下要点:蜡烛燃烧的热量使箱)(3)集体交流,汇报实验结果。

(4)指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5)小结:当燃烧的蜡烛放在右箱,使右箱内的温升高空气变轻,左箱内温度相对较冷于是冷空气就流入右箱形成风。

是蜡烛燃烧的热量使空气流动成风的。

三、联系生活、应用实践(1)鼓励学生举出生活中利用热空气上升的例子。

(2)师课件演示搜集的资料。

四、反思小结,巩固提高。

(1)你有什么收获?(2)教师小结五、布置作业(1)室外活动,到教室外吹泡泡,看泡泡是怎么随风向的变化飘动的。

《风的形成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科学青岛版五四制》

《风的形成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科学青岛版五四制》

《风的形成》导学案一、导学目标1. 了解风的观点及其形成原因。

2. 掌握风的分类及其特点。

3. 了解风的作用及其对生活和自然界的影响。

二、导学内容1. 风的观点及其形成原因2. 风的分类及其特点3. 风的作用及其对生活和自然界的影响三、导学重点1. 风的形成原因2. 风的分类及特点四、导学难点1. 风的作用及其对生活和自然界的影响五、导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风的图片或视频引入话题,激发学生对风的兴趣。

2. 进修风的观点及其形成原因- 讲解风的定义:风是大气运动的一种表现形式,是由地球自转和不同地区气压差别引起的。

- 分析风的形成原因:地球自转使大气层产生气旋效应,不同地区气压差别导致气流运动形成风。

3. 进修风的分类及其特点- 讲解风的分类:按照风的产生地点和性质可分为地形风、地转风和季风。

- 分析各类风的特点:地形风受地形影响,地转风受地球自转影响,季风受季节变化影响。

4. 进修风的作用及其对生活和自然界的影响- 探讨风对生活和自然界的影响:风能带来降雨、影响气温、传播花粉、驱散有害气体等。

- 思考风的作用:风对人类和自然界有着重要的作用,如农作物发展、气候变化等。

六、导学延伸1. 可以请学生进行实地观察,记录当天的风向和风力,分析当地风的特点及其可能的产生原因。

2. 鼓励学生探究风的更多作用,如风能利用、风对大气环境的影响等。

七、导学总结通过本节课的进修,学生对风的观点、分类及其作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能够认识到风对生活和自然界的重要性。

希望同砚们能够在平时生活中关注风的变化,并深入探究风的更多奥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学《风的形成》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风的形成》教学设计
【理论指导】
学生通过学习,可以建构新的科学概念,纠正错误的前概念,丰富有待完善的概念。

在建构科学概念的同时,思维发展也是非常重要的任务,理想的状态是:在教学中,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思维)与科学概念的建构协调发展。

【教学内容】
《风的形成》选自河北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材。

本课的教学是在三年级认识空气和风的基础,通过探究自然界风的形成,了解热传递的另一方式——对流。

这节课从生活现象入手,启发学生提出有关风的成因的问题;进而通过“观察上升的空气”活动引导学生认识热空气的性质。

“风的形成”活动通过对比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认识风的成因。

最后引导学生运用对流知识解释暖气片使室内变热的原因和对空调安装位置的思考,尝试用科学知识去解释身边的现象。

【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孩子已经知道了风是空气流动形成的。

通过本课的学习,目的是要让学生们明白空气受热后会上升,周围的冷空气会补充过的原理。

本堂课就是让学生们利用自己已
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大胆地进行猜测、验证风的形成。

【教学目标】
1.能从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和实验现象出发,提出要研究的问题。

2.能用简单易得的器材做风的成因模拟实验,并通过演示实验、对比模拟实验,运用观察、分析、比较、讨论等方法,归纳风的成因。

3.运用知识迁移,理解自然界中风的成因。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自己设计风的成因模拟实验;尝试探究自然界中风的成因。

【教学思路】
观察——质疑——猜想——设计实验——验证——小结——运用
【教学准备】
1.课前收集有关风的图片及字资料。

2.实验材料:铁架台、细线、羽毛、硬质透明塑料罐(风箱)、蜡烛、打火机、檀香、等。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引发孩子们对科学实验的向往。

(略)
一、导入
(一)师出示纸风车
1.边拨动风车叶片边说,我可以这样让它转起。

2.你们还可以怎样让它转动起?(生上台演示)
3.谁能让它转动得更快一些呢?(生上台演示)
师质疑:没有接触到风车,怎么就让风车转动了呢?
生明确纸风车在有风的情况下就能转动起。

(师相机板书“风”)
风是怎样形成的?指名用所学的科学知识解释。

(生明确由于空气的流动形成)(师板书“空气”)
(二)课件出示风筝图片
谈话:我们能用嘴把风筝给吹上飞上天吗?那怎样的风可以做到?(自然风) 自然界的风到底是怎样形成的呢?又是什么原因让空气流动起呢?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探究自然风形成的奥秘。

(PPT出示课题“风的形成”)
【设计意图】
摒弃了教材中的问题导入,改了用孩子们熟悉的“风车”作为本课切入点。

易于调出学生之前学过的经验与知识——空气流动形成了风。

通过“风筝”和“风车”的对比,让学生找到两者的区别与联系,易于学生对“人造风”“自然风”概念的构建。

二、探究
(一)设疑
过渡:要想知原因,仔细看视频(关于放飞孔明灯的一
段视频)
1.视频中,你观察到了什么?(学生说明视频里的人干什么,大致说清孔明灯点火前后的状态)
2.看了这段视频,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二)猜测
谁能试着解释一下?(生尝试解释)
(三)演示
1.师出示铁架台,用细绳的一端系上一片羽毛,另一端绑在铁架台上。

下面放着蜡烛。

师问:你观察到了什么?并让学生大胆猜测,如果把蜡烛点燃会发生什么现象?
2.点燃蜡烛,指导学生观察。

3.师问: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过渡:想把答案找,赶紧动动脑
4.学生思考,组内讨论、交流,完成实验报告单的“探究一”部分。

5.汇报、展示,全班交流。

6.PPT出示科学在线:孔明灯小知识
相传在1700年前的三国时期,诸葛亮用竹篾扎了一盏纸灯,在灯的下面燃着一团松脂,灯便浮升起,悬在空中,用它传递作战信息。

后人们称它为孔明灯。

这可比热气球的出现早了近1500年。

7.现在你能解释孔明灯升空的原理吗?(生尝试说明理由)
【设计意图】
用质轻易得的羽毛代替教材中的纸螺旋圈,更能体现空气受热后“向上”运动的方向。

边演示边详细地讲解,为之后的学生分组实验作出示范。

“科学在线”的呈现让学生体会到科学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并能感受到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增强了民族自豪感。

(二)探究二(分组实验)
过渡:利用刚才的发现,让我们继续探究。

1.师:加热后的空气会上升,周围的冷空气会产生流动吗?
2.引导学生科学地猜测是要有依据的。

3.联系生活去尝试理解。

【设计意图】
让学生经历结论得出的全过程,亲身参与到实验器材的选取与改进。

让孩子们体验到科学实验离我们并不遥远,实验器材的获取也是可以用身边的物品加以改造形成。

过渡:想要探究竟,动手验证。

可是空气,看不见也摸不着。

要是能给空气“抹上颜色”就好了。

从而引出檀香在实验中的作用。

4.出示实验要求和注意事项。

(特别提出使用打火机点
燃檀香的方法及熄灭檀香借助湿纸巾)
5.分组实验,完成报告单。

6.汇报交流。

7.形成结论。

【设计意图】
对实验器材做了一些小的调整。

如:实验箱用废弃透明的塑料瓶代替。

虽然相比玻璃而言,熔点较低,但这对于具备一定实验操作能力的五年级孩子们说问题不大。

在老师之前演示实验的提醒和示范下,更能提高孩子们的动手操作能力。

湿毛巾改用湿纸巾,便捷的同时也方便檀香的熄灭。

具体详实的实验要求和温馨提醒保证了分组实验的成功率和安全性。

过渡:实验室里,我们用小小的蜡烛制造出了风,自然界中谁替代蜡烛呢?(太阳)
师出示一段微课视频讲解:在太阳的照射下,由于地理环境的不同,这就出现有的地方气温高,有的地方温度低。

温度高的地方,热空气上升;温度低的冷空气过补充,空气不停地流动,风便形成了。

三、知识运用
解释暖气片的安装位置。

【设计意图】
尝试用学过的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有利于
让孩子体会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增强他们学科学、用科学的意识。

四、知识小结
畅谈收获
五、知识拓展
猜测风的大小与什么有关?指导学生课外验证。

【板书设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