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消化与吸收
第二章第二节消化和吸收第一课时
△设计意图
◇资源准备
□评价○反思
总体要求:1.“统一”设计“分段”教学;2.围绕“三维”落实“三问”;3.充实“心案”活化“形案
评价、肯定学生的设计
6
引导学生分析P33的资料比较大肠、小肠的特点有何异同。
指导学生观察猪小肠的特点。
展示制作的小肠内表面的折叠模型。
小结: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
布置P35练习第3题
二、营养物质的吸收
(1)〈资料分析〉
小肠的特点
(2)〈进一步探究〉
家畜小肠的内部结构
③观察实验现象并回答问题
思考、回答,加深理解小肠是消化的主要器官。
教学设计
题目第二节消化和吸收第来自课时总课时2学校
星火一中
教者
孙亚东
年级
七
学科
生物
设计来源
自我设计
教学时间
教
材
分
析
本节内容是消化和吸收,重点讲解了食物在人体内的消化过程
学情分析
通过大量的实验以及学生的自主探究,大部分学生都能很快的掌握
教
学
目
标
1描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
2概述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总体要求:1.“统一”设计“分段”教学;2.围绕“三维”落实“三问”;3.充实“心案”活化“形案”。
教学流程
分课时
环节
与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资源准备
□评价○反思
总体要求:1.“统一”设计“分段”教学;2.围绕“三维”落实“三问”;3.充实“心案”活化“形案
教学流程
分课时
环节
与时间
教师活动
(2)细嚼馒头,说出自己尝出什么味道?并思考为什么会尝出甜味?
食品营养学第二章消化与吸收
胃液作用: 1).胃蛋白酶原:需经胃酸或已激活的胃蛋白酶作 用方具活性,使蛋白质 蛋白沶、蛋白胨 等主要产物 2).粘液:润滑作用,减少食物对粘膜的摩擦损伤, 同时减少胃酸、酶侵蚀胃粘膜,保护胃。如果粘 液分泌发生故障,胃就会自消化,造成胃溃疡。 3).胃酸:盐酸,PH0.9-1.5,具有激活酶原、调 节胃内PH、杀菌、刺激肠道分泌消化液、有利于 Ca、Fe等盐类吸收、使双糖水解等作用.
2. 胃内的消化: 1)同样有物理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 物理性消化:通过胃的蠕动,使食物磨碎;与胃 液充分混合;进入小肠等。 化学性消化:通过胃液的作用,主要是对蛋白质 的消化 胃液是胃粘膜内的胃腺分泌的,成年人可 分泌1.5-2.5L/d 2)胃腺体的主细胞、壁细胞(泌酸细胞)、粘液 细胞分别分泌酶原、胃酸(及内因子,与VB12吸 收有关)和碱性粘液,胃液就是由这些物质组成
三. 各类营养素的吸收: 1.糖类 :吸收的主要形式是单糖。在胃中几乎 不被吸收,在小肠中几乎被完全吸收。其中葡 萄糖与乳糖的吸收是通过主动转运、戊糖与多 元醇通过单纯扩散、果糖可能是通过易化扩散 的方式吸收的。 2.蛋白质:吸收的主要形式是氨基酸,主要吸收 方式是通过耗能需钠的主动转运。 3.脂类:其吸收主要在十二指肠的下部和空肠上 部。通过扩散方式吸收。
§2-3
吸收
一. 吸收的定义及形式: 1 定义:指食物经过消化后,透过消化道粘膜进 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2 形式有三种: 1) 单纯扩散:物质直接透过细胞膜由高浓度区进 入低浓度区,无须载体和能量,吸收速度慢。如 下列物质:水、二氧化碳、甘油、乙醇、氧、氮、 苯、甾类激素、戊糖、多元醇等主要依此形式进 行吸收
消化腺疾病有
肝胆疾病包括肝循环障碍(例如:门静脉阻塞、肝静脉阻 塞)、肝代谢性疾病(包括:含铁血黄素沉积症、糖原沉 积症、类脂质沉积症、肝豆状核变性)、肝炎、酒精性肝 病、肝硬变(肝硬化)、药物性肝损害(伤)、肝脓肿、 胆石症、肝癌、胆道癌等。 肝: 重型肝炎;慢性肝炎;小儿肝炎|;老年性肝炎;病毒性 肝炎;药物性肝炎;酒精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炎;胆汁淤积 型肝炎; 胆道疾病: 胆囊炎;急性胆囊炎;慢性胆囊炎;无结石性胆 囊炎;肝胆管炎;硬化性胆管炎;胆囊息肉;胆结石;原发性胆 管结石;继发性胆管结石;肝胆管结石;胆囊结石;胆总管结 石;Mirizzi综合征 胆石症;胆固醇结石;胆色素结石; 胆绞 痛;胆囊肠道瘘;胆石性肠梗阻;胆道三联征 肝内胆管结石 病; 胰:胰腺炎;胰腺癌
七年级下册生物第二章第二节消化和吸收
一、食物的消化
食物的消化是靠消化系统完成的。
消化主要通过多种消化酶的作用而进行的。
酶属于 蛋白质
模拟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实验:
不变蓝
搅拌相当于 模拟牙齿和 舌头的作用
变蓝
变蓝
将这3支试管一 起放入37度左 右的温水中 5~10分后, 取出3支试管, 各滴加2滴碘液, 摇匀.观察并记 录和试管中颜色 的变化
馒头+唾液 (搅拌) 馒头+清水 (搅拌)
馒头+唾液 (不搅拌) 物理消化
本实验的对照组为: ①
口
咽
食道
消化道
消 化 系 统
消化腺
胃 小肠 大肠
肛门
外消化腺:唾液腺、肝脏、胰腺等 内消化腺:胃腺、肠腺等。
口腔 咽
唾液腺
食道 肝脏 胃腺 胰脏 肠腺
胃 小肠 大肠 肛门
消化道
消化腺
唾液
肠液胰液 小肠 葡萄糖
小肠
大部分水、无 机盐和维生素 全部葡萄糖、 氨基酸、甘油 和脂肪
教材31页
Y
肠液、胰液、胆汁等消化液
分别在口腔、小 肠、胃
1 2
3 4
5 6
消化吸收的主要器 小肠 官是————— 7 分泌胰液的是图 胰腺 8 (10 )————— 分泌唾液的是图 唾液腺 ( 1 )————— 9 10 分泌胆汁的是图 肝脏 11 ( 3 )————— 12
营养物质是在哪里被吸收的呢?
结论: 小肠是人体内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器官。
1、小肠很长,约5-6米。
2、小肠内表面有许多皱襞和绒毛,增加了内 表面积。 3、小肠绒毛壁很薄,小肠绒毛内分布着丰富 的毛细血管,有利于营养物质的吸收。
它们这些特点大大增加了小 肠的吸收面积
七年级生物下册第4单元 第2章 第2节 消化和吸收
【知识点 1】 食物的消化 1.食物中的淀粉、脂肪、蛋白质等大分子有机物,必须先分
解成 小分子 的有机物,才能被细胞吸收。食物在 消化道 内分解成可以被细胞吸收的物质的过程叫做 消化 。
2.人的消化功能由 消化系统 完成,它由 消化道 和 消化腺 组成的。
后被 肠液 和 胰液 消化成 甘油和脂肪酸 。
[探究问题 1]馒头在口腔中仔细咀嚼后,为什么会变甜?
答案:馒头中的淀粉经唾液淀粉酶催化分解为麦芽糖, 所以有甜味。
[探究问题 2]请估算你的一只手的手掌和手指的表面积后,来 类比说明小肠绒毛的生理意义。
(建议使用一根线和米尺分别测量手掌的手指紧紧闭拢和手指 张开时的轮廓线。)
答案:五个手指张开时的面积远大于手掌的面积。因此, 突起的小肠绒毛大大地扩大了小肠的表面积,大大地增加了 和营养物质接触的机会,有利于小肠对营养物质的吸收。
2.三大营养物质的消化过程
(1)淀粉―口唾―腔液→ 麦芽糖 胰―液―小―、肠―肠→液 葡萄糖 (2)蛋白质―胃胃―液→多肽胰―液―小、―肠―肠→液 氨基酸 (3)脂肪―小胆―肠汁→ 脂肪微粒 胰―液―小―、肠―肠→液甘油+脂肪酸
吸收的小分子有机物,称之为化学消化。
【知识点 2】 营养物质的吸收
5.人体进行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是 小肠 ,它适应消
化吸收的结构特点有:
(1)小肠有 5~6 米长; (2)小肠中有 胰腺 和 肠腺 分泌的大量的消化液(胰 液和肠液),还有肝脏分泌的 胆汁 。
(3)小肠的内表面有皱襞 , 皱 襞 表 面 有 许 多 绒 毛 状 的 突 起
3.消化道包括:口、 咽 、 食道 、 胃 、 小肠 、 大肠、肛门等器官。消化腺包括 唾液腺 、 肝脏 、
第二章消化与吸收
有机物 —— 各种消化酶如:胰淀粉酶、胰脂肪酶、胰 蛋白酶和糜蛋白酶、羧基肽酶等。 (2) 性质:无色碱性液体,pH7.8-8.4; (3) 作用: 碳酸氢盐——中和胃酸,调解pH值
胰淀粉酶——水解淀粉成糊精或麦芽糖等;
胰脂肪酶——消化脂肪; 胰蛋白酶、糜蛋白酶——水解蛋白质; 其他酶类——水解相应的物质
④胆盐可直接刺激肝细胞分泌胆汁—胆盐的利胆作用。
C.小 肠 液
(1)性质:粘稠的碱性液体,pH约为7.6; (2) 成分:水分、无机盐及肠激酶和粘蛋白。
(3) 作用:保护十二指肠粘膜免受胃酸侵蚀;
稀释消化产物,降低肠内容物渗透压,有利 于小肠内水分及营养物质的吸收;肠激酶激
活胰蛋白酶原,从而促进蛋白质消化。
2.胃的运动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作用。
贮存食物 胃壁内的平滑肌具有很大的伸展性,伸 长时可达原来长度的2~3倍。因此,胃常可以容纳好 几倍于自己原来容积的食物。 使食物和胃液充分混合 食物进入胃以后,胃体中 部开始产生蠕动。蠕动的主要作用是使胃液和食物充 分混合,形成食糜,便于消化酶发挥作用,并且把食 糜推送到幽门部,然后经过幽门进入十二指肠。 胃的排空 食糜进入十二指肠的过程叫胃的排空。 胃的排空时间,与食物的量、质和胃的运动状况有关。
第二章 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教学主要内容: 1、消化系统概述 2、各种营养素在体内的消化与吸收
本章学习目的 1、掌握消化、吸收等基本概念 2、了解食物在体内的消化与吸收过程 3、重点掌握各种营养素在小肠被吸收和 利用的情况。 学习重点:食物在体内消化与吸收
学习难点:各种营养素如何被消化、吸收
第一节
2.消化的方式:
(1)物理消化(又称机械消化):通过口腔咀嚼及消化道肌 肉收缩活动,将食物磨碎,并使食物与消化液充分混合,将食 物不断地向消化道的下方推送。 (2)化学消化:消化液中含有的各种消化酶分别对蛋白质、 脂肪和糖类等物质进行化学分解,使之成为可被吸收的小分子 物质。
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消化和吸收
当粪便进入直肠并刺激直肠壁内的感受器时,冲动经盆神经和腹下神经传至脊髓腰骶段的初级排便中枢,同时上 传到大脑皮层引起便意。若条件许可,冲动经盆神经传出,引起降结肠、乙状结肠和直肠收缩、肛门内括约肌舒 张,同时阴部神经的传出冲动减少,肛门外括约肌舒张,粪便排出体外。
影响因素
排便反射受大脑皮层的控制,意识可加强或抑制排便。若经常对便意予以抑制,则可使直肠对粪便刺激的敏感性 降低或使排便反射消失,粪便在大肠内停留过久,水被吸收过多而使其干燥,可产生便秘。另外,排便时蹲厕时 间过长、经常用力过猛或情绪过于紧张时,可发生脱肛。
小肠特有的运动形式,通过环形肌的节律 性收缩和舒张,将食糜分成多个节段,促 进食糜与消化液的充分混合。
紧张性收缩
容受性舒张
消化道平滑肌保持一定程度的持续收缩, 维持消化道的形态和压力,为其他运动形 式提供基础。
当食物进入消化道时,消化道平滑肌发生适 应性舒张,以容纳更多的食物。
排便反射过程及影响因素
消化道结构与功能
口腔
食物进入体内的第一站,通过牙齿的咀嚼和舌 的搅拌,加上唾液腺分泌的唾液,对食物进行
初步消化。
01
食道
一条长而细的管道,食物通过食道的 蠕动进入胃。
03
小肠
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小肠内有肠腺分泌 的肠液、胰腺分泌的胰液和肝脏分泌的胆汁,
共同对食物进行消化和吸收。
05
02
咽
食物的通道,与口腔和食道相连。
06 健康饮食习惯与消化系统 保健
平衡膳食原则及实践方法
平衡膳食原则
合理搭配食物,确保摄入足够的营养物质,满足身体生长发育和日常活动所需。
实践方法
多样化食物选择,包括谷类、蔬菜、水果、肉类、豆类等;合理分配三餐,保 证早餐丰富、午餐适中、晚餐清淡;控制总能量摄入,避免过量进食或暴饮暴 食。
第二章食品的消化与吸收
第二章食品的消化与吸收一、填空1、钙的吸收通过方式进行,并需要的存在。
钙盐大多在可溶性状态,且在不被肠腔中任何其它物质的情况下被吸收。
2、营养素的吸收方式有三种,方式需要载体蛋白质,是一个耗能过程,并且是逆浓度梯度进行的;方式是物质由高浓度区到低浓度区,吸收速度慢;方式是在微绒毛的载体帮助下完成,速度加快,但不消耗能量。
3、多数矿物质结合在食品的上,例如乳酪蛋白中的钙结合在磷酸根上;存在于血红蛋白之中;许多微量元素存在于酶内。
4、氨基酸吸收的主要部位在,在末端已基本完成。
5、各类食物的血糖指数一般是粗粮的低于细粮,复合碳水化合物精制糖。
6、胃粘液的主要成分为。
7、消化系统由和两部分组成。
8、淀粉消化的主要场所是。
9、小肠的构成为、空场、。
10、大豆及豆类制品中含有一定量的棉籽糖和。
二、选择1、胃酸由构成,由胃粘膜的壁细胞分泌。
A.硫酸B.盐酸C.醋酸D.鞣质酸2、小肠液是由十二指肠和肠腺细胞分泌的一种液体。
A.酸性B.弱酸性C.碱性D.弱碱性3、大肠的主要功能在于。
A.消化食物B.吸收营养素C.吸收水分D.消化食物残渣4、食物中的营养素在消化道内并非100%吸收,一般混合膳食中的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的吸收率依次为。
A. 96%,92%,98%B. 98%,95%,92%C. 98%,92%,95%D. 95%,98%,92%5、消化道的特点有兴奋性、收缩。
A.低、快速B.低、缓慢C.高、快速D.高、缓慢6、淀粉的消化从开始。
A.胃B.小肠C.口腔D.食管7、纤维素是由β-葡萄糖通过连接组成的多糖。
A. α-1,6-糖苷键B. β-1,6-糖苷键C. α-1,4-糖苷键D.β-1,4-糖苷键8、钾离子的净吸收可能随同的吸收被动进行。
A.水B.钠C.氯D.铁9、是吸收各种营养成分的主要部位。
A.大肠B.胃C.小肠D.口腔10、胰酶水解蛋白质所得的产物中仅为氨基酸,其余为寡肽。
A.2/3B.1/3C.1/4D.3/4三、名词解释1、消化2、吸收四、简答(一)简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
食品营养学食物的消化与吸收
食品营养学部分
第二章 食物的消化与吸收
消化:食物通过消化管的运动和消化液的作用被分解为可吸收成分的过程,即食 物在消化道内进行分解的过程。
吸收:食物的可吸收成分透过消化管壁的上皮细胞进入血液和淋巴液的过程。不 被吸收的残渣则由消化道末端排出体外。
一、人体消化系统:
1、消化道: 一条长而盘曲的肌性管道。据位置、形态、功能不同可分为:口腔、咽、食管、
《食品化学与营养学》教案
食品营养学部分
胃是消化道中一个袋状膨大部分,其位置和形状随人的体型体位及胃内充盈度不 同而有改变。中等度充盈时,胃的大部分位于正中线左侧,小部分位于右侧。主成分 是水、HCl、Na+、K+等无机物,以及胃蛋白酶、粘蛋白等有机物。纯净胃液是一种无 色透明的酸性液体(pH0.9-1.5)。主成分是水、HCl、Na+、K+等无机物,以及胃蛋白酶、 粘蛋白等有机物。 1)胃酸:由胃腺壁细胞分泌,只有胃中才有此酸性分泌液。 作用:激活胃蛋白酶原,为其造成适宜的酸性环境,以利水解蛋白质。抑制和杀灭胃 内细菌的作用。胃酸进入小肠后能刺激胰液和小肠液的分泌,并引起胆囊收缩排出胆 汁。胃酸造成的酸性环境有助于小肠对 Fe2+、Ca2+的吸收。 2)胃蛋白酶:主细胞分泌出来时为无活性的蛋白酶原,在 HCl 作用下被激活(最适 pH2),是胃液中的主要消化酶。能将 Pro 进行初步水解。 3)黏液:胃黏膜表面的上皮细胞和胃腺中的黏液细胞分泌。主成分是糖蛋白,其次 为粘多糖等大分子。在正常情况下胃黏膜表面常覆盖一层黏液,弱碱性,可中和 HCl 和减弱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故可保护胃黏膜,使其免于受到 HCl 和蛋白酶的消化作 用。同时,黏液还有润滑作用,可减少胃内容物对胃壁的机械损伤,对胃有保护作用。 4)内因子:正常胃液中含“内因子”。是分子量为 53000 的一种糖蛋白,与 VB12 结 合并促进其吸收。 3、胆汁的成分及作用:
初中生物_人教版第二章第二节消化和吸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二节消化和吸收教学目标:1.描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
2.概述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3. 尝试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4.通过小肠结构的观察活动,理解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认同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1.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2.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教师准备实验“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和“观察小肠结构”的用具。
教学过程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刚刚接触生物这一门学科,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望,想要了解自己的身体结构。
通过日常生活经验的积累对消化系统有一定的了解,但食物在消化系统内具体如何消化和吸收的知识却比较缺乏。
而这部分知识又比较抽象,因此,在教学中我通过“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和“观察鸡的小肠”两个实验,将教学内容形象直观化。
对于学生主要采用“主动参与、主动探究、交流与合作”的学习方法。
引导学生乐学、会学;通过各种学习活动,让学生动手做一做、动脑想一想、动耳听一听、动眼看一看、动嘴说一说,让他们在活动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形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而达到课程目标。
效果分析1、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我们把“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引到生物课堂中,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育,注重问题引领,学生自主探究。
2、从学生自身贴合生活的实际出发,通过”探究馒头在口腔内的变化“亲身体验食物在消化道内的消化过程。
通过对教学环节的环环相扣,层层递进,降低了学生学习新知的难度。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问题的设置由简到难,不断对学生适时的评价和激励,增加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信心,达到知识和情感价值观的统一。
3、教师的定位恰到好处,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穿针引线,以精炼的语言点拨引导,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
教材分析“消化与吸收”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材(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生物圈中的人第二章人的营养第二节,本章共分三节,教材通过三节的介绍力求将人的营养问题始终与周围的环境相联系,以便使学生认识到人与生物圈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生物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第二章 第二节 消化和吸收
消化系统的组成
唾液腺 咽
口腔 食道 肝脏 胰腺 (有肠腺) 小肠 肛门
胃 (有胃腺)
大肠
食物进入口腔后,会发生什么变化?
牙的切碎,唾液的湿润
舌的推动、搅拌
馒头的主要成分是什么? 淀粉有甜味吗? 馒头为什么越嚼越甜? 淀粉 (无甜味) 麦芽糖 (有甜味)
模拟什么作用?
馒头碎屑与2毫升 唾液搅拌混合。
大肠
2.不参与淀粉的消化,但参与蛋白质消化的消化液 C 是 ( ) A.肠液 B.胰液 C.胃 液 D.唾液
3.在小烧杯中倒入10毫升植物油,加入配制的消化液, 充分振荡,并置于37 ℃的温水中。1小时后,植物油 B 不见了。请分析所配制的消化液中,最合理的一组是 ( )
A.唾液、胆汁、胃液
B.胆汁、肠液、胰
为什么胃没有把自己消化掉?
胃黏膜
肝
分泌胆汁
胰 胆囊
储存胆汁 分泌胰液,其中含有 消化糖类、蛋白质和 脂肪的酶
小肠起始部分 (十二指肠)
肠腺分泌肠液,其中 含有消化糖类、蛋白 质和脂肪的酶
★胆汁、胰液都进入小肠
部分淀粉初步消化
部分蛋白质初步消化
蛋白质 淀 粉 脂 肪 氨基酸 葡萄糖 脂肪酸、甘油
淀粉、蛋白质、脂肪的消化情况
2 馒头碎屑与2毫升清水搅拌混合
现象: 变蓝
结论: 淀粉未分解
3 馒头小块与2毫升唾液不搅拌
1
2
3
现象: 部分变蓝 结论: 淀粉部分分解
1、牙齿、舌和唾液的作用,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切碎磨碎食物,增加食物的表面积 牙齿: 舌头: 使食物与唾液充分混合 使淀粉分解成麦芽糖 唾液: 2、唾液中有什么物质使淀粉发生了分解? 唾液淀粉酶
七年级生物下册课件:第二章 第二节 消化和吸收(共49张PPT)
甘油+脂肪酸
消化道各段含有消化液的种类
消化腺 唾液腺
胃腺 肝脏 胰腺
肠腺
消化液 作用部位 消化营养成分 唾液 口腔 部分淀粉
胃液
胃 部分蛋白质
胆汁 胰液 小肠液
小肠
帮助消化脂肪
淀粉、蛋白 质、脂肪
2、消化腺
消化腺
唾液腺 胃腺 肝脏 肠腺 胰腺
排入部位 口腔 胃 小肠
小肠 小肠
消化液 消化酶
唾液 淀粉酶
1、糖类的消化
淀粉 唾液
口腔 咽 食道
胃
胰液 肠液
小肠
大肠 肛门Βιβλιοθήκη 糖类唾液(口腔)葡萄糖
肠液、胰液(小肠)
2、蛋白质的消化
蛋白质
口腔 咽 食道
胃液
胃
胰液 肠液
小肠
大肠 肛门
胃液(胃) 蛋白质 肠液、胰液(小肠)氨基酸
3、脂肪的消化
脂肪
胆汁 胰液
肠液
胆汁
脂肪
脂肪小颗粒
(小肠)
口腔 咽 食道
胃
小肠
大肠 肛门 胰液、肠液 (小肠)
牙齿嚼咀,舌搅拌,唾液腺分泌唾腺, 能湿润食物 ,这个过程食物仅仅发生大 小的变化,没有新的物质产生,这种加 工方式叫做物理性消化。
盐酸
胃腺分泌胃液: 胃蛋白酶(消化蛋白质)
蛋白质在胃里被初步分解
胃为什么没有把自己消化掉?
胃黏膜
胆汁的作用
胆汁没有消化食物的酶,但是能乳化脂肪, 使脂肪变成微小颗粒,可以增大脂肪与酶 的接触面积,这有利于脂肪的消化。
物与唾液充分混凝合并进行初消化 咽------食物的通道
消 食道----食物的通道
胃---通过蠕动搅磨食物,使食物与胃液充分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二章第2节消化和吸收教学设计
2.小肠绒毛的结构和功能;
3.消化和吸收过程中的生理调节机制;
4.消化不良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各小组在讨论过程中,可以参考课本、查阅资料、分享生活经验等。讨论结束后,每个小组选派一名代表进行汇报,分享他们的发现和感悟。
(四)课堂练习
在课堂练习环节,教师将设计一系列针对消化和吸收知识点的练习题,以巩固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练习题包括:
1.判断题:关于消化酶的作用机理和分泌部位;
2.选择题:关于小肠绒毛的结构和功能;
3.填空题:关于消化和吸收过程中的生理调节机制;
4.简答题:分析消化不良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五)总结归纳
在总结归纳环节,教师将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消化和吸收知识。首先,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重点知识点,如消化酶的种类、作用机理、小肠绒毛的结构和功能等。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二章第2节消化和吸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消化系统的组成及其功能,掌握消化酶的作用和特点。
-通过观察消化系统模型、实物标本及图片,使学生了解消化系统的构成,包括口腔、食管、胃、小肠、大肠和肛门等器官。
-通过实验、动画和案例,让学生掌握消化酶的种类、作用机理及分泌部位,如唾液淀粉酶、胃蛋白酶、胰蛋白酶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关注身体健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保持消化系统健康的重要性,从而关注自己的饮食习惯、作息规律等。
-引导学生从心理层面关注身体健康,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2.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提高他们对生物学科的兴趣。
-鼓励学生主动探究生物现象,培养他们的科学精神。
七年级生物下册第二章第二节消化和吸收
分析吸收实验中吸收物质的含量 变化,探究不同营养物质的吸收
机制和效率。
将实验结果与理论知识点进行对 比,加深对消化和吸收过程的理
解。
THANKS
谢谢
统中的吸收过程,了解吸收机
制。
01
实验材料:葡萄糖、氨基酸、
脂肪酸等。
02
实验步骤
03
1. 将葡萄糖、氨基酸、脂肪酸
分别置于试管中,加入适量的中物质的变 化情况,如颜色、黏稠度等。
05
3. 使用试纸检测试管中吸收物 质的含量,记录实验数据。
06
实验结果分析
分析消化实验中消化酶的活性变 化,探究不同食物在消化过程中
吸收
分泌
将经过消化的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吸收进入 血液,供全身组织细胞利用。
消化腺分泌消化液,参与消化过程,同时 还能分泌一些激素,调节消化系统的功能 。
02
CHAPTER
消化过程
物理性消化
01
02
03
咀嚼和吞咽
咀嚼食物将食物破碎成小 块,便于吞咽,进入食道。
胃肠蠕动
通过胃肠的蠕动,推动食 物与消化液混合,促进食 物的消化。
等。
提高吸收效率
消化酶能够将大分子物质分解为小 分子物质,提高营养物质的吸收效 率。
维持身体健康
消化酶的分泌和作用对于维持身体 健康和正常生理功能至关重要。
03
CHAPTER
吸收过程
吸收的部位
小肠
小肠是主要的吸收部位,食物经 过胃和小肠的消化后,小肠绒毛 能够吸收大部分的水、无机盐、
维生素和氨基酸等营养物质。
肠道疾病
总结词
肠道疾病是指影响肠道健康的疾病,包括炎症性肠病、肠易 激综合征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时间:2006年9月14日上午8~10点(星期四)教学地点:60112多媒体教室教学班级:2004级食科班教学内容:第二章,第三章(1-3)教具:多媒体教学目的和要求:1.掌握消化、吸收、食物能值、生理能值、基础代谢、基础代谢率等几个基本概念;2.了解消化吸收系统,及不同营养素消化吸收部位,能量的来源和单位,能量的测定方法;3.掌握BM的计算,了解BM的影响因素。
重点与难点:相关的基本概念,BM的计算。
【教学过程】【板书】第二章食品的消化与吸收【板书并讲解】第一节消化系统概况消化(Degestion):食物通过消化管的运动和消化液的作用被分解为可吸收成分的过程,即食物在消化道内进行分解的过程。
吸收(Absorption):食物的可吸收成分透过消化管壁的上皮细胞进入血液和淋巴液的过程。
不被吸收的残渣则由消化道末端排出体外。
【板书】一、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板书并讲解】1、消化道一条长而盘曲的肌性管道。
据位置、形态、功能不同可分为: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大肠及肛门等。
消化道中除咽、食管上端和肛门的肌肉是骨骼肌外,其余均由平滑肌组成,并具有以下特点:1)兴奋性低,收缩缓慢;2)富于伸展性,最长时可为原来长度的2-3 倍,如胃可容几倍于自己初始体积的食物;3)有一定紧张性,各部分如胃、肠等能保持一定的形状和位置。
肌肉的各部分收缩均是在紧张性的基础上发生的;4)进行节律性运动;5)对化学、温度和机械牵张刺激较敏感,对内容物等的各种刺激引起的内容物推进或排空有重要意义。
【板书并讲解】2、消化腺大消化腺:大唾液腺、肝和胰腺,是体内主要的消化腺。
小消化腺:位于消化管壁内,如食管腺、胃腺和肠腺等。
消化腺都有导管与消化道相通,使分泌的消化液能流入消化道。
消化腺分泌的消化液由水、无机盐和少量有机物组成,其中最重要的成分是具有蛋白质性质的消化酶。
【板书】第二节食品的消化机械性消化:靠消化道的运动把大块食物磨碎叫机械性消化或物理性消化。
化学性消化:通过消化液及消化酶的作用把食物中的大分子物质分解成可被吸收的小分子物质叫化学性消化。
【板书】一、各种消化液的成分及作用【板书并讲解】1、唾液的成分及作用1)成分:pH6.6-7.1,其中水分约占99%,有机物主要为黏液蛋白,还有唾液淀粉酶和少量无机盐(Na+、K+、Ca2+、Cl-、HCO3及微量CNS-),另有少量气体如N2、O2和CO2等。
正常人日分泌唾液1~1.5L。
2)作用:湿润与溶解食物并刺激味蕾引起味觉;清洁和保护口腔的作用;唾液淀粉酶可使淀粉水解成麦芽糖,对食物进行化学性消化。
【板书并讲解】2、胃液的成分及作用胃是消化道中一个袋状膨大部分,其位置和形状随人的体型体位及胃内充盈度不同而有改变。
中等度充盈时,胃的大部分位于正中线左侧,小部分位于右侧。
主成分是水、HCl、Na+、K+等无机物,以及胃蛋白酶、粘蛋白等有机物。
纯净胃液是一种无色透明的酸性液体(pH0.9-1.5)。
主成分是水、HCl、Na+、K+等无机物,以及胃蛋白酶、粘蛋白等有机物。
1)胃酸:由胃腺壁细胞分泌,只有胃中才有此酸性分泌液。
作用:激活胃蛋白酶原,为其造成适宜的酸性环境,以利水解蛋白质。
抑制和杀灭胃内细菌的作用。
胃酸进入小肠后能刺激胰液和小肠液的分泌,并引起胆囊收缩排出胆汁。
胃酸造成的酸性环境有助于小肠对Fe2+、Ca2+的吸收。
2)胃蛋白酶:主细胞分泌出来时为无活性的蛋白酶原,在HCl 作用下被激活(最适pH2),是胃液中的主要消化酶。
能将Pro 进行初步水解。
3)黏液:胃黏膜表面的上皮细胞和胃腺中的黏液细胞分泌。
主成分是糖蛋白,其次为粘多糖等大分子。
在正常情况下胃黏膜表面常覆盖一层黏液,弱碱性,可中和HCl和减弱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故可保护胃黏膜,使其免于受到HCl 和蛋白酶的消化作用。
同时,黏液还有润滑作用,可减少胃内容物对胃壁的机械损伤,对胃有保护作用。
4)内因子:正常胃液中含“内因子”。
是分子量为53000 的一种糖蛋白,与VB12结合并促进其吸收。
【板书并讲解】3、胆汁的成分及作用:成分为胆盐、胆色素、磷脂、胆固醇及粘蛋白等,无机物除水外,有Na+、K+、Ca2+、HCO3。
胆汁pH7.4 左右。
一般认为胆汁中不含消化酶。
作用是实现其消化机能,对脂肪的消化吸收具有重要意义。
【板书并讲解】4、胰液的成分及作用成分:无色无臭的碱性液体,pH7.8-8.4。
主成分有NaHCO3和各种消化酶。
作用:对食物的消化有重要作用。
胰液含大量NaHCO3能中和由胃进入小肠的盐酸,使肠内保持弱碱性环境,以利肠内消化酶的作用。
【板书并讲解】5、小肠液的成分及作用成分:pH7.8 呈弱碱性。
成人分泌1-3L/d。
小肠中除含多种粘蛋白、肠激酶外,还含多种消化酶,此外还常混有脱落的上皮细胞、白细胞和微生物等。
作用:进一步分解肽类、二糖和脂类使其成为可被吸收的物质。
如蔗糖酶分解GF;麦芽糖酶分解麦芽糖;乳糖酶分解乳糖。
【板书并讲解】6、大肠液的成分及作用成分:分泌少量碱性液体,pH8.3-8.4,主成分为黏液蛋白,保护黏膜和润滑粪便。
作用:含酶很少,没有明显的消化作用。
大肠内容物主要受细菌的分解作用。
细菌所含的酶能使食物残渣与植物纤维素分解。
对糖类和脂肪进行发酵式分解,蛋白质进行腐败式分解。
正常情况下,机体一方面通过肝脏对这些毒物进行解毒作用,另一方面通过大肠将这些毒物排出体外。
大肠内细菌还能合成少量Vk 和某些VB 族。
其中一部分可被人体吸收,对机体的营养和凝血有一定生理意义。
【板书】二、营养物质的消化【板书并讲解】1、碳水化合物的消化正常人膳食糖类主要来源为淀粉,存在于所有谷类食物中,其次为蔗糖及牛奶中的乳糖。
食物中糖类经消化道各种酶作用水解成单糖后才被吸收。
见课件图示。
【板书并讲解】2、脂肪的消化脂肪→(胆汁、搅拌)乳化脂肪→(胰脂肪酶为主,肠脂肪酶为辅)→脂肪+甘油约40%左右以及甘油一酯约60%左右3、蛋白质的消化见课件图示。
【板书】第三节吸收消化道内的吸收是指消化道内的物质,包括水分、盐类及食物的消化产物透过黏膜上皮细胞进入血液和淋巴液的过程。
【板书并讲解】1、小肠是营养物质吸收的主要场所在口腔和食道内,食物实际上是不被吸收的。
胃只吸收少量酒精和水分,大肠尚能吸收水、无机盐和部分未被小肠吸收的养分。
食物经消化后的各种营养物质主要在小肠被吸收。
人小肠长度为5~6m,其黏膜具有环状皱折并有大量指状突起的绒毛,绒毛上的每一上皮细胞可有600 条微绒毛,使小肠吸收面积大为扩大,估计全部小肠约有250m2的吸收面积。
其中,大部分是在十二指肠和空肠吸收,当其到达回肠时通常已吸收完毕。
回肠被认为是吸收机能的储备,能主动吸收胆汁酸盐和VB12。
【板书并讲解】2、吸收原理1)被动转运包括滤过、扩散和渗透等作用。
滤过靠膜两边的流体压力差,如肠腔内压力超过毛细血管压时,水分或其它物质可借压力差滤入毛细血管内。
渗透则有赖于半透膜两边存在的压力差,水分从渗透压低的一侧进入渗透压较高一侧。
2)主动转运有些营养物质可由浓度较低的一侧穿过膜向浓度高的一侧转运。
需耗能量及载体协助。
物质主动转运中的载体是一种脂蛋白,它具高度特异性,载体转运物质时的能量来自ATP。
3)胞饮作用一种通过细胞膜的内陷将物质摄取到细胞内的过程。
可使细胞吸收某些完整的脂类和蛋白质。
也是新生儿从初乳中吸收抗体的方式。
这种未经消化的蛋白进入体内可能是某些人食物过敏的原因。
【板书并讲解】3、营养物质的吸收1)糖类的吸收单糖是碳水物在小肠中吸收的主要形式。
单糖的吸收不是简单的扩散而是耗Q 的主动过程,通过小肠上皮细胞膜刷状缘的肠腔面进入细胞内再扩散入血。
因载体蛋白对各种单糖的结合不同,各种单糖的吸收速率也就不同。
单糖的主动转运与Na+的转运密切相关,当Na+的主动转运被阻断后,单糖的转运也不能进行。
因此认为单糖的主动吸收需要Na+存在,载体蛋白与Na+和糖同时结合后才能进入小肠黏膜细胞内。
单糖吸收的主要部位是在十二指肠和上段空肠,被吸收后进入血液,经门静脉入肝脏,在肝内贮存或参加全身循环。
2)蛋白质的吸收吸收部位主要在小肠上段。
未经分解的Pro 一般不被吸收。
吸收机理与单糖相似,是主动吸收,需Na+的参与。
3)脂肪的吸收脂肪经胆盐乳化在十二指肠中在胰液、肠液和脂肪酶消化作用下水解为甘油、自由脂肪酸、甘油一酯及少量甘油二酯和未消化的甘油三酯。
胆盐对脂肪的消化吸收具有重要作用,它可与脂肪的水解产物形成水溶性复合物,进一步聚合为脂肪微粒,通过胆盐微粒“引渡”到小肠黏膜细胞的刷状缘,以扩散方式被吸收。
4)无机盐和维生素的吸收小肠和大肠的各个部位都可吸收无机盐,吸收速度取决于多种因素:载体、pH、饮食成分等。
5)水分的吸收小肠吸收水分的主要方式是渗透作用,在吸收其它物质过程中所形成的渗透压是促使水分吸收的重要因素;此外小肠收缩时使肠腔内流体压力差增高,也可使部分水以滤过方式而吸收。
【板书】第三章营养与能量平衡【板书并讲解】第一节能量与能量单位一、能量的来源,作用及意义表示方法【板书】能量的来源——动物潜能--太阳能--→光合作用--→-→——植物潜能--人体摄食--→氧化--→人体所需能量--→机械能(肌肉收缩)、热能(体温)、电能(大脑活动)、渗透能(吸收分泌)、化学能(生物合成)。
在食物中以化学能形式存在。
【板书】能量单位单位:cal, kcal, J, kJ;在营养学上通常用kcal来表示。
1cal=4.184J统一用“焦耳”可消除以“卡”为单位的混乱,但营养学上的食物成分表尚未完全统一用“焦耳”,故WHO建议暂时两者都用。
【板书】第二节能值及其测定【板书并讲解】一、食物能值与生理能值(1)食物能值:将产热营养素放在氧弹量热计中完全燃烧所得的热能值。
又称粗热能,热能系数。
(2)生理热能:产热营养素在人体内氧化所产生的热能值。
又称净热能系数。
三种产热营养素的能值:蛋白质:E粗=5.65kcal/g ,E生=5.65×92%-1.25=4kcal/g碳水化合物:E粗=4.10kcal/g ,E生=4.10×98%-0=4kcal/g脂肪:E粗=9.45kcal/g,E生=5.65×95%-0=9kcal/g【板书并讲解】二、能值的测定1、食物能值的测定通常用氧弹量热计进行测定2、人体能量消耗的测定⑴直接测定法;⑵间接测定法:根据消耗氧气的多少,计算能量消耗。
【板书】第三节影响人体热能需要的因素(人体的热能消耗)热能的消耗=基础代谢+体力活动+食物特殊动力作用对于生长发育人群应增加生长发育所需的能量。
【板书】一、基础代谢(BM)及其影响因素⑴.概念:基础代谢(basal matebolic ,BM ):指维持人体基本生命活动所需能量.基础代谢率(basal matebolic rate , BMR ):单位时间内人体每平方米体表面积所消耗的基础代谢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