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学期末复习重点分析
应用统计学期末复习重点
![应用统计学期末复习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89ec0cc2f111f18582d05a4f.png)
应用统计学期末复习重点(按题型整理)一、填空题(10分)1.统计学的三种含义:统计工作;统计数据或统计信息;统计学2.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是群体现象3.根据统计方法的构成不同,可将统计学分为描述统计学和推断统计学,根据统计方法研究和应用的侧重不同,可将统计学分为理论统计学和应用统计学.4.统计研究的基本方法:大量观察法,实验设计法,统计描述法和统计推断法5.标志是说明总体单位特征的,而指标是说明总体特征的,6.标志按其性质不同分为数量标志和品质标志两种。
按其变异情况可以分为不变标志和可变标志,可变标志称为变量。
7.统计总体具有三个基本特征,即同质性、大量性和变异性.8.统计指标按其作用可分为总量指标、相对指标、平均指标,按所反映总体的内容不同,可以分为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9.总量指标指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说明现象总体的规模和水平的指标,其表现形式为绝对数。
10.总量指标按其反映时间状况不同,可以分为时点指标和时期指标,按指标数值采用的计量单位不同可以分为实物指标,价值指标,劳动量指标。
总量指标按其说明总体内容不同,可分为总体标志总量和总体单位总量11.平均指标说明分配数列中各变量值分布的集中趋势,变异指标说明各变量值分布的离中趋势12.计量尺度的类型有定类尺度,定序尺度,定距尺度,定比尺度,根据四种计量尺度计量结果,可将统计数据分为三种类型:名义级数据,顺序级数据,刻度级数据。
13.对名义级数据通常是计算众数,对顺序级数据,通常可以计算众数、中位数;对刻度级数据,同样可以计算众数和中位数,还可以计算平均数.14.全面调查方式有统计报表制度,普查;非全面调查有重点调查、典型调查、抽样调查。
15.常用的抽样调查组织形式有简单随机抽样,类型随机抽样,机械随机抽样,整群随机抽样,阶段随机抽样.16.统计分组的关键在于正确选择分组标志和合理划分各组界限17.按分组标志的多少,统计分组可以分为简单分组和复合分组;按分组标志性质不同,统计分组可以分为品质分组和数量分组;按分组作用和任务不同,有类型分组、结构分组和分析分组。
统计学考试重点
![统计学考试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da2214ca43323968001c92d5.png)
统计学考试重点(是我去年考试时的,命中率百分之百)1.统计的涵义:从数量方面认识总体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的一种认识活动或调查研究活动。
概括为:统计工作,统计资料,统计学.2.统计工作,统计资料与统计学的联系:统计工作是获取统计资料的实践活动,统计资料是统计工作的成果。
同时又服务于统计工作,统计学来源于统计实践,有用于指导统计实践,它可以使统计工作进行的更科学,得到的统计资料更全面、更及时、更准确3.统计的研究对象是大量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特征与规律。
4。
统计的研究对象具有以下特点:①数量性②总体性③具体性.5.统计工作可分为四个阶段,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分析。
6。
统计工作的基本方法:大量观察法,统计分组法,综合指标法,统计推理法7.统计总体:简称总体,是根据统计研究目的确定的所研究对象的全体。
8.总体单位:简称单位或个体,是只构成总体的个别单位。
9。
指标是指用来说明总体单位数量特征或属性特征的概念或名称。
10。
标志根据表现形式分为:品质标志和数量标志11.指标是说明总体数量特征的科学概念和具体数值。
12。
指标所包含的要素有:指标名称,指标数值,时间,空间,计量单位。
13。
指标按其表现形式不同,又可分为总量指标,相对指标,平均指标。
14。
按所反映总体内容不同可分为: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
15.变量,所谓变量,是指可变的数量标志。
16。
统计数据的计量尺度分为:定类尺度,定序尺度,定距尺度,定比尺度。
17.数据的类型有:定性数据(由定类尺度和定序尺度计量形成)。
定量数据(由定居尺度和定比尺度计量形成)。
18.统计调查方案的设计(内容):①确定调查的目的和任务②确定调查对象、调查单位与报告单位,③确定调查项目、设计调查表式,④确定调查时间、空间和调查期限,⑤制定调查工作的组织实施计划。
⑥选择调查方法19。
统计数据搜集的原则:准确性原则,及时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完整性原则.20。
统计数据搜集的方法:观察法,报告法,询问法。
(完整版)统计学期末复习重点
![(完整版)统计学期末复习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4c9e378369eae009591bec52.png)
统计总体:统计总体是根据一定目的确定的所要研究事物的全体,它是客观存在,并在某一相同性质基础上结合起来的由许多个别事物组成的整体,简称总体。
样本:是指在全及总体中按随机原则抽取的那部分单位所构成的集合体。
算术平均数:算术平均数是统计中最基本、最常用的一种平均数,它的基本计算形式是用总体的单位总数去除总体的标志总量。
调和平均数:是根据变量值的倒数计算的,是变量值倒数的算术平均数的倒数,也叫倒数平均数。
简单分组:是指对所研究的总体按一个标志进行分组。
复合分组:复合分组是指对所研究的总体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标志进行的多层次分组。
结构相对指标:结构相对指标是表明总体内部的各个组成部分在总体中所占比重的相对指标,也叫比重指标。
强度相对指标:是指两个性质不同,但有一定联系的总量指标数值之比。
类型抽样:又称分类抽样或分层抽样,它是先将总体按某个主要标志进行分组(或分类),再按随机原则从各组(类)中抽取样本单位的一种抽样方式。
机械抽样:它是将总体各单位按某一标志顺序排列,然后按固定顺序和相等距离或间隔抽取样本单位的抽样组织方式。
综合指数:凡是一个总量指标可以分解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因素指标时,为观察某个因素指标的变动情况,将其他因素指标固定下来计算出的指数称为综合指数。
平均指数:平均指数法是以个体指数为基础来计算总指数,根据选用的权数不同,平均指数法可以进一步分为加权算术平均法,加权调和平均法,固定权数加权平均法。
相关关系:是指现象之间客观存在的,在数量变化上受随机因素的影响,非确定性的相互依存关系。
回归分析:现象之间的相关关系,虽然不是严格的函数关系,但现象之间的一般关系值,可以通过函数关系的近似表达式来反映,这种表达式根据相关现象的实际对应资料,运用数学的方法来建立,这类数学方法称为回归分析。
统计调查:就是根据统计研究的目的、要求和任务,运用各种科学的调查方法,有计划、有组织的搜集有关现象的各个单位的资料,对客观事实进行登记,取得真实可靠的调查资料的活动过程。
统计学类专业复习重点梳理与分析
![统计学类专业复习重点梳理与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102f195a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524c8d7.png)
统计学类专业复习重点梳理与分析统计学是一门具有广泛应用领域的学科,涵盖了许多重要的知识点和技能。
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进行复习,本文将系统地梳理和分析统计学类专业的复习重点。
通过对不同主题和内容的梳理和分析,希望能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统计学的核心知识。
一、描述统计学描述统计学是统计学的基础,包括对数据的收集、整理、汇总和可视化等技巧。
其中,收集数据的方法包括随机抽样、问卷调查等;整理数据的方法包括数据清洗、处理异常值等;汇总数据的方法包括计算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等;可视化数据的方法包括绘制直方图、散点图、箱线图等。
同学们在复习时,应注意理解和掌握这些技巧的具体操作方法,并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
二、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是统计学的核心内容,包括了概率的基本概念、随机变量及其分布、多个随机变量之间的关系等。
在复习时,同学们应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概率计算:理解和掌握概率的基本计算方法,包括加法原理、乘法原理、条件概率等。
2. 随机变量:了解随机变量的概念和性质,掌握常见离散型和连续型随机变量的分布特征,如二项分布、正态分布等。
3. 多个随机变量:理解和掌握多个随机变量之间的关系,包括相互独立、相关性等概念,以及相关系数、协方差等的计算方法。
4. 统计推断:了解统计推断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包括参数估计、假设检验等。
掌握常见的估计方法,如最大似然估计、置信区间等。
三、统计计算与建模统计计算和建模是统计学的实践部分,包括了使用计算机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和建立统计模型等。
在复习时,同学们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统计软件:熟悉并掌握常用的统计软件,如R、SPSS等。
了解软件的基本操作方法,包括数据导入、变量命名、运算和图形绘制等。
2. 数据分析:了解常用的数据分析方法,如方差分析、回归分析等。
理解和掌握不同方法的应用场景和具体计算步骤。
3. 统计建模:理解统计建模的基本原理和步骤,包括变量选择、模型拟合和模型评估等。
统计学基础知识期末复习资料
![统计学基础知识期末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51a10d93daef5ef7ba0d3c57.png)
统计学基础知识期末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统计学统计学是一门阐明如何去采集、整理、显示、描述、分析数据和由数据得出结论的一系列概念、原理、原则、方法和技术的科学,是一门独立的、实用性很强的通用方法论科学。
2、指标和标志标志是说明总体单位属性或特征的名称。
指标是说明总体综合数量特征和数量关系的数字资料。
3、总体、样本和单位统计总体是统计所要研究的对象的全体,它是由客观存在的、具有某种共同性质的许多个体所构成的整体。
简称总体。
构成总体的个体则称为总体单位,简称单位。
样本是从总体中抽取的一部分单位。
4、统计调查统计调查是根据统计研究的目的和要求、采用科学的方法,有组织有计划的搜集统计资料的工作过程。
它是取得统计数据的重要手段。
5、统计绝对数和统计相对数反映总体规模的绝对数量值,在社会经济统计中称为总量指标。
统计相对数是两个有联系的指标数值之比,用以反映现象间的联系和对比关系。
6、时期指标和时点指标时期指标是反映总体在一段时期内累计总量的数字资料,是流量。
时点指标是反映总体在某一时刻上具有的总量的数字资料,是存量。
7、抽样估计和假设检验抽样估计是指根据所抽取的样本特征来估计总体特征的统计方法。
假设检验是先对总体的某一数据提出假设,然后抽取样本,运用样本数据来检验假设成立与否。
8、变量和变异标志的具体表现和指标的具体数值会有差别,这种差别就称为变异。
数量标志和指标在统计中称为变量。
9、参数和统计量参数是反映总体特征的一些变量,包括总体平均数、总体方差、总体标准差等。
统计量是反映样本特征的一些变量,包括样本平均数、样本方差、样本标准差等。
10、抽样平均误差样本平均数与总体平均数之间的平均离散程度称之为抽样平均误差,简称为抽样误差。
重复抽样的抽样平均误差为总体标准差的1/n。
11、抽样极限误差抽样极限误差是指样本统计量和总体参数之间抽样误差的可能范围。
我们用样本统计量变动的上限或下限与总体参数的绝对值表示抽样误差的可能范围,称为极限误差或允许误差。
统计学期末复习分析
![统计学期末复习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dc37f9cb7e192279168884868762caaedd33ba6e.png)
统计学期末复习分析第⼀章1.应⽤统计设计是应⽤统计调查潜的的准备⼯作。
(对)2.应⽤统计应该遵守的原则有(ABCD )A 真实性B准确性C时效性D经济性E实践性3.调查对象——符合调查⽬的的、若⼲具有相同性质的调查单位组成的集合。
4.调查单位——统计调查登记的项⽬和标志资料的承担者5.填报单位——负责向调查机关报送调查资料的单位。
6.调查单位与填报单位可以是同⼀单位,也可以是不同单位。
(对)7.应⽤统计调查的要求(ABCD) A 准确性B及时性C 系统性D 全⾯性E条件性8.⾮抽样调查包括(ABCD)A普查B重点调查C 典型调查 D 固定样本调查 E 分类调查9.典型调查和重点调查是属于抽样调查(错)10.典型调查和重点调查的结果可以⽤于推断总体(错)11.调查时间包括两层意思,⼀是调查⼯作进⾏的时间,⼆是调查的事件所发⽣的时间。
12.总体——统计对象的全体13.总体单位——组成总体的个体14.样本——在总体中被抽取的部分总体单位15.样本单位——组成样本的个体16.样本框——可以选择作为样本的总体单位列出的名册或排序编号。
17.样本容量——样本所包含的样本单位数。
18.抽样⽐——样本单位数与总体单位数之⽐19.样本框可能与总体⼀致,也可能与总体不⼀致。
(对)20抽样调查和⾮抽样调查都是在总体中抽取⼀部分来进⾏调查。
(错)21.⾮随机抽样调查选择调查样本调查者带有(A ).A较强的主观性B 较强的客观性 C 较强的灵活性D⾃由性22.⾮抽样调查适⽤于(A)A 探索性研究B前沿性研究 C 事后研究 D 事前研究23.⾮随机抽样调查(C)A、可以确定抽样误差 B 可以⽤数理⽅法估计误差 C ⽆法确定抽样误差D 能定量地推断总体24.任意抽样是(B)A随机抽样B⾮随机抽样 C 典型抽样D 全⾯抽样25.判断抽样是(C)A随机抽样B典型抽样C⾮随机抽样D 全⾯抽样26.配额抽样与分层抽样()A 相同B 都是随机抽样C 是不同的抽样D 是不同的类型27.随机抽样调查的结果()A可以⽤于推断总体 B 不可⽤于推断总体 C 可随意确定样本D 不可随意确定样本28.随机抽样对总体中每个单位被抽取的概率(A)A相等B不相等 C 较⼤ D 较⼩29.纯随机抽样与任意抽样(B )A相同B不同C 整体抽样D 部分抽样30.分层抽样层与层之间的差异(A) A ⼤B⼩ C 不定 D 平均31.分层抽样层的内部差异(B ) A ⼤B⼩ C 不定 D 平均32.整群抽样,群与群之间的差异(B) A ⼤B⼩ C 不定 D 平均33.整群抽样,群的内部差异(A) A ⼤B⼩ C 不定 D 平均34.多阶段抽样就是分层抽样(错)35.登记性误差和系统性误差是(A )A可以避免的B 不可避免的C ⼈为的 D 是故意的36.随机性误差是(B)A可以避免的B 不可避免的C⼈为的 D 是故意的37.随机性误差(A)A可以控制B 不可控制C 可以忽略 D 不可忽略38.重复抽样调查某班的平均成绩,要求误差不超过±5分,已知总体标准差为4,,问要调查对数个样本单位才能满⾜要求?第⼆章统计整理1.什么是统计整理?2.对⼆⼿资料进⾏再加⼯不是统计整理。
统计学期末复习简答重点
![统计学期末复习简答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9150458b4a7302768f99392b.png)
名词解释总体:凡是客观存在的,在同一性质基础上结合起来的许多个别事物的整体。
标志:是统计总体各单位所共同具有的属性或特征的名称。
数量标志:反映总体单位数量特征的名称。
品质标志:反映总体单位品质特征或属性的名称。
抽样调查:是一种非全面调查,它是从全部调查研究对象中,抽选一部分单位进行调查,并据以对全部调查研究对象作出估计和推断的一种调查方法。
单因素的方差分析:是在一项试验中只有一个因素在变动,处理这一个因素试验的统计推断方法。
一、导论1、举例说明总体、样本、参数、统计量这几个概念及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区别:(1)总体:客观存在的,在同一性质基础上结合起来的许多个个别事物的整体。
(2)样本:从总体中抽取一部分元素的集合。
抽样的目的是根据样本提供的信息判断总体的特征。
(3)参数:用来描述总体特征的概括性数字度量,它是研究者想要了解的总体的某种特征值。
总体平均数、总体标准差、总体比例等。
(4)统计量:是用来描述样本特征的概括性数字度量。
它是根据样本计算出来的一个量,统计量是样本的函数。
主要有样本平均数、样本标准差、样本比例等。
抽样的目的是去估计总体参数。
联系:(1)样本是从总体中抽取的一部分元素的集合。
(2)参数是总体的某种特征值。
(3)统计量是样本的函数,是根据样本计算出来的,抽样的目的是估计总体参数。
画图。
2、指标的分类,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的区别。
数量指标:说明规模大小、数量多少;反映广度;计量单位是单名数。
质量指标:说明质的属性的指标;反映深度;计量单位是复名数或无名数。
2、建立一个指标体系是各种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常常遇到的事情,你对指标的遴选和各个指标权重的确定是怎样认识的?指标选择的原则(1)目的必须明确(2)内容必须全面(3)层次清楚、联系紧密(4)要切合实际,具有可操作性3、反映一个城市或者地区或者国家的发展水平,建立一套统计指标体系通常从几种统计指标进行描述?(1)指标是反映经济管理现象总体发展水平的概念或范畴。
统计学期末知识点总结
![统计学期末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2811574b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6c3f600.png)
1.多重共线性:当回归模型中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自变量彼此相关时,则称回归模型中存在多重共线性。
2.相关关系:变量之间存在的不确定的数量关系,称为相关关系。
3.五个相关关系:正线性相关,负线性相关,完全正线性相关,完全负线性相关,非线性相关,不相关。
若 0<r≤1,表明 x 与 y 之间存在正线性相关关系;若-1≤r <0,表明 x 与 y 之间存在负线性相关关系;若 r=+1,表明 x 与 y 之间为完全正线性相关关系;若 r=-1,表明 x 与 y 之间为完全负线性相关关系。
|r|→1 说明两个变量之间的线性关系越强;|r|→0 说明两个变量之间的线性关系越弱。
4.回归直线的拟合优度:回归直线与各观测点的接近程度称为回归直线对数据的拟合优度。
判定系数 R2测度了回归直线对观测数据的拟合程度。
5.最小二乘估计法:通过使因变量的观测值 yi 与估计值yi ∧之间的离差平方和,即残差平方和,达到最小来估计β0和β1的方法。
6. F 检验和 t 检验各有什么作用:F 检验是检验自变量 x 和因变量 y 之间的线性关系是否显著;t 检验是检验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是否显著,也就是回归系数的检验。
7.8.正态分布—Z分布:大样本或小样本总体标准差σ已知。
9.N-1的T分布:小样本σ未知。
10.参数估计:点估计与区间估计11.置信区间:由样本统计量所构造的总体参数的估计区间。
12.置信水平:置信区间中包含总体参数真值的次数所占的比例。
置信水平越大,所需的样本量也就越大,置信区间越宽。
13.评价估计量的标准:无偏性:是指估计量抽样分布的数学期望等于被估计的总体参数有效性:是指对同一参数的两个无偏估计量,有更小方差的估计量越有效。
一致性:是指随着样本量n的增大,估计量的值越来越接近总体参数的真值。
14.样本量越大,样本均值的抽样标准差就越小。
15.总体数据的方差越大,估计时所需的样本量越大。
16.数据概括性度量:(数据分布特征的测量)集中趋势,离散程度,分布形态(偏态与峰态)17.三个分布:对称分布—众数=中位数=平均数左偏分布—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右偏分布—众数<中位数<平均数18.标准分数的用途:①变量值与其平均数的离差除以标准差后的值称为标准分数,用Z表示。
统计学各章节期末复习知识点
![统计学各章节期末复习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2c47db2bdcccda38376baf1ffc4ffe473368fde1.png)
统计学各章节期末复习知识点统计学是一门研究数据收集、分析和解释的学科。
作为一门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的学科,统计学的知识点非常丰富。
以下是统计学各章节的期末复习知识点汇总:1.数据收集与描述-数据类型:定量数据和定性数据-数据收集方式:问卷调查、观察、实验-描述统计:中心趋势(均值、中位数、众数)、离散程度(范围、方差、标准差)、数据分布(直方图、条形图、饼图)2.概率论基础-随机试验与样本空间-事件与事件概率-古典概型、几何概型和统计概型-条件概率与独立性-伯努利试验与二项分布3.随机变量及其分布-随机变量与分布函数-离散型随机变量与其分布律-连续型随机变量与其概率密度函数-均匀分布、正态分布、指数分布等常见分布4.多个随机变量的分布-边缘分布与条件分布-两个离散型随机变量的联合分布律-两个连续型随机变量的联合概率密度函数-相互独立的随机变量的分布5.随机变量的数字特征-数学期望与其性质-方差与标准差-协方差与相关系数-矩、协方差矩阵与相关系数矩阵6.大数定律与中心极限定理-辛钦大数定律-中心极限定理-切比雪夫不等式与伯努利不等式7.统计推断基础-参数估计:点估计、区间估计-置信区间与置信水平-假设检验:原假设与备择假设、显著性水平、拒绝域-类型Ⅰ错误和类型Ⅱ错误-样本容量与统计检验的效应大小8.单样本与双样本推断-单个总体均值的推断:正态总体与非正态总体-单个总体比例的推断-两个总体均值的推断:独立样本与配对样本-两个总体比例的推断9.方差分析与回归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两因素方差分析-简单线性回归分析:最小二乘法-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拟合优度、剩余平方和、变量选择10.非参数统计方法-指标:秩和检验、秩和相关检验、符号检验- 分布:符号检验、秩和检验、秩和相关检验、Kolmogorov-Smirnov检验这些是统计学各个章节的期末复习知识点的一个概述。
每个章节都拥有更加详细和复杂的内容,需要学生在复习中深入理解并进行练习。
统计学期末复习要点
![统计学期末复习要点](https://img.taocdn.com/s3/m/d9ca0d9d70fe910ef12d2af90242a8956becaa93.png)
统计学期末复习要点一、复习重点1、理解描述统计学与推断统计学2、熟识定量数据与定性数据的图表叙述,常用图表3、熟练掌握加权算术平均数、标准差、标准差系数的计算方法理解样本均值、样本比例的样本原产及中心音速定理4、理解点估计的三个评价标准,区间估计的置信水平的概念5、熟练掌握总体均值与总体比例的区间估计方法6、认知影响样本容量大小因素(置信水平、总体方差、容许误差),就是怎样影响的?7、认知假设检验的原理、步骤及两类错误8、熟练掌握总体均值、总体比例的假设检验9、认知方差分析的概念、原理及基本步骤10、熟练掌握单因素方差分析方法,理解单因素方差分析表的内在联系11、掌控相关系数的性质及检验方法,一元线性与多元线性回归方程的插值,评价及检验,掌控相关系数、决定系数及回归估计标准误差的概念、排序及三者间的关系。
12、熟练掌握多元线性重回分析方法,重点熟识excel重回分析输出表的内在联系13、认知时间序列的共同组成因素及两类模型14、熟悉选择拟合时间序列趋势模型的分析方法、理解一元线性、抛物线、指数曲线趋势模型15、认知平均值综合指数与加权平均指数的概念及排序16、认知拉氏指数和帕氏指数概念及排序17、理解指数体系的概念及作用,熟练掌握总量指标的两因素分析方法18、理解cpi 指数及其经济意义,cpi指数与购买力指数的关系二、思考题1、解释洛伦茨曲线及其用途。
2、怎么理解均值在统计学中的地位?3、详述众数、中位数和均值的特点和应用领域场合。
4、详述综合指数的基本基本建设原理。
5、写出大样本条件下总体均值左侧检验的基本步骤。
6、写下大样本条件下总体方差未明时正态总体均值左侧检验的基本步骤。
7、简述样本容量与置信水平、总体方差、允许误差的关系。
8、在假设检验中第ⅰ类错误和第ⅱ类错误分别指什么,并表明它们出现的概率大小之间的关系。
9、分别列出小样本情形下一个总体(总体方差未知)均值的左侧、右侧及双侧检验的假设形式和拒绝域?10、详述方差分析的基本假设11、解释方差分析中总误差平方和、水平项误差平方和、误差项平方和三者含义及其关系?12、在对实际的时间序列拟合其长期趋势方程,通常可采用哪些分析方法?13、为什么平均发展速度用几何平均法计算?计算平均发展速度应注意哪些问题?14、简述移动平均法的基本原理和特点。
统计学期末复习重点
![统计学期末复习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325ebdb7960590c69ec37678.png)
统计学期末复习重点一.单项选择(20 X 2=40)单选题所涉及的知识点,不用死记概念,要理解其内涵,灵活应用!第一章.绪论统计的定义:统计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总体数量变动关系和变动规律的活动的总称,是认识客观世界的有力工具。
统计学的定义:统计学是关于数据的科学,研究如何收集(如调查与试验)、分析(回归分析)、表述数据(图与表),并通过数据得出基本结论。
统计的研究对象的特点:①数量性。
统计数据是客观事物量的反映。
②总体性。
统计的数量研究是对现象总体中各单位普遍存在的事实进行大量观察和综合分析。
③变异性。
总体各单位的特征表现存在着差异,而且这些差异并不是事先可以预知的。
统计的分类:统计可分为描述统计,推断统计、核算统计、理论统计、应用统计描述统计:汇总的表、图和数值。
包括搜集数据、整理数据、展示数据推断统计:用样本数据对总体性质进行估计,检验核算统计:对国家或地区经济运行过程及各类总量进行描述和分析总体:根据一定目的确定的所要研究的事物的全体。
它是由客观存在的、具有某种共同性质的许多个别事物构成的整体。
总体单位(简称单位):是组成总体的各个个体。
根据研究目的的不同,单位可以是人、物、机构等实物单位,也可以是一种现象或活动等非实物单位。
样本:由总体的部分单位组成的集合。
样本容量:样本所包含的总体单位数标志(变量):总体各单位普遍具有的属性或特征。
标志的分类:①品质标志:单位属性方面的特征。
品质标志的表现只能用文字、语言来描述。
②数量标志:单位数量方面的特征。
数量标志可以用数值来表现几种常用的统计软件:SAS SPSS MINITAB STATISTICA Excel思考题:1、在调查某高校学生的学习状况时,总体是(C )A该校全部学生B该校每个学生C该校全部学生的学习情况D被随机抽取进行数据采集的全部学生2. 要了解全国的人口情况,总体单位是(A )。
A.每一个人B.每一户C.每个省的人口D.全国总人口第二章.数据数据:所收集、分析、汇总表述和解释的事实及数字,数据是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的基础;是统计学研究对象的特征,是客观事实;不仅仅局限于数字范畴,包括非数字形式的其他信息。
统计学期末复习重点 统计学第7章 时间序列分析
![统计学期末复习重点 统计学第7章 时间序列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9ecdfaf9f705cc1755270927.png)
【例7-4】 福建省部分年份年末全社会从业人数资 料如下,计算福建省10年内的全社会平均从业人 数
年份 人数/万 人 1997 2000 2002 2005 2007
i 1
1612.41
1660.19
1711.32
1868.49
2015.33
2.由相对指标或平均指标时间序列计算序时平均数 相对数和平均数通常是由两个绝对数对比形成的, 计算序时平均数时,应先分别求出构成相对数或 平均数的分子和分母,然后再进行对比即得相对指标 或平均指标序列的序时平均数
逐期增长量
a1 a0 , a2 a1 ,, an an 1
累积增长量
a1 a0 , a2 a0 ,, an a0
二者的关系:
⒈ a1 a0 a2 a1 an an1 an a0 ⒉ ai a0 ai 1 a0 ai ai 1 i 1,2,, n
由于采用的基期不同,发展速度又可分为定 基发展速度和环比发展速度。 环比发展速度也称逐期发展速度,是报告期 水平与前一时期水平之比,说明报告期水 平相对于前一期的发展程度 定基发展速度则是报告期水平与某一固定时 期水平之比,说明报告期水平相对于固定 时期水平的发展程度,表明现象在较长时 期内总的发展速度,也称为总速度 年距发展速度说明报告期水平与上年同期水 平对比达到的相对程度
时间序列概述
时间序列的编制原则
(1) 指标数值涵盖的时间长短一致
(2) 指标内涵、外延要一致 (3) 计算方法和计算单位、价格一致
现行价格:指产品在各个时间,地点、环节实现的价格。
可比价格:是为专门消除货币量中价格变动因素而设计的价格。
第二节 时间序列水平指标
统计学复习重点
![统计学复习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80c901f1afaad1f34693daef5ef7ba0d4a736d68.png)
统计学复习重点第一章统计数据信息处理的方法:1.描述统计方法;2.推断统计方法统计数据的含义:统计数据工作、统计资料、统计学政治算数学派:威廉。
配第;国势学派:康令;数理统计学派:凯特勒统计数据研究的对象具备如下特点:1.数量性2.具体性3.总体性4.社会性统计工作的基本任务:服务与监督基本方法:1.大量观察法 2.综合指标法 3.统计数据分组法总体:即统计总体,是指客观存在的、在同一性质基础上结合起来的许多个别事物的整体总体单位:形成统计数据总体的个别单位标志:表明总体单位特征的名称品质标志:表明总体单位质的特征,用属性则表示数量标志:说明总体单位量的特征,用数量表示,数量标志的具体体现:标志值指标:表明总体的综合数量特征。
1.按结构分后:指标名称、指标数值2.按内容分:数量指标(绝对数)、质量指标(相对数、平均数)标志与指标的联系和区别:区别:1.标志(指数量标志)不一定经过汇总,可直接取得;而指标(指数量指标)一定经过汇总就可以获得。
2.标志一般不具备时间、地点等条件;但完整的统计指标一定要讲明时间、地点、范围联系:1.有些数量标志值汇总可以获得指标的数值。
既可以指总体各单位标志量的总和,也可以指总体单位数的总和2.数量标志与指标之间存在变换关系。
随着统计目的的改变,如果原来的总体单位变成了统计总体,则与之相对应的数量标志就成了统计指标变异:就是标志在各总体单位具体表现的差异——通常意义上的变异;严苛说道,变异指品质标志的不同表现变量:指气门的数量标志。
变量的具体内容数值整体表现即为变量值(线性变量、连续变量)统计指标体系:研究社会经济现象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统计指标为统计指标体系流量:即为一定时期内生产的产品和劳务而获得的总收入或开支的总量。
就是时期指标。
存量:即某一时点上过去生产与积累起来的产品、货物、存储、资产负债的结存数。
是时点的指标。
流量之比、存量之比及流量与存量之比既不是流量也不是存量。
统计学期末复习重点知识
![统计学期末复习重点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840f2cf818e8b8f67c1cfad6195f312b3169ebcc.png)
统计学期末复习重点知识P111.3统计数据可以分为哪⼏种类型?不同类型的数据各有什么特点?答:①按照所采⽤的计量尺度不同,可以将统计数据分为分类数据、顺序数据和数值型数据。
分类数据和顺序数据说明的是事物的品质特征,通常是⽤⽂字来表述的,其结果均表现为类别,因此统称定性数据或品质数据。
数值型数据说明的是现象的数量特征,通常是⽤数值来表现,因此也可称为定量数据或数量数据。
②按照统计数据的收集⽅法,可以将统计数据分为观测数据和实验数据。
观测数据是通过调查或观测⽽收集到的数据,这类数据是在没有对事物⼈为控制的条件下得到的。
实验数据则是在实验室中控制对象⽽收集到的数据。
③按照被描述的现象与时间的关系,可以将统计数据分为截⾯数据和时间序列数据。
截⾯数据通常是在不同的空间获得的,⽤于描述现象在某⼀时刻的变化情况。
时间序列数据是按时间顺序收集到的,⽤于描述现象随时间变化的情况。
1.5举例说明总体,样本、参数,统计量变量这⼏个概念总体是包含研究的全部个体的集合。
⽐如要检验⼀批灯泡的使⽤寿命,这⼀批灯泡构成的集合就是总体。
样本是从总体中抽取的⼀部分元素的集合。
⽐如从⼀批灯泡中随机抽取100个,这100个灯泡就构成了⼀个样本。
参数是⽤来描述总体特征的概括性数字度量。
⽐如要调查⼀个地区所有⼈⼝的平均年龄,“平均年龄”即为⼀个参数。
统计量是⽤来描述样本特征的概括性数字度量。
⽐如要抽样调查⼀个地区所有⼈⼝的平均年龄,样本中的“平均年龄”即为⼀个统计量。
变量是说明现象某种特征的概念。
⽐如商品的销售额是不确定的,这销售额就是变量。
P402.2⽐较概率抽样和⾮概率抽样的特点,举例说明什么情况下适合采⽤概率抽样?什么情况下适合⾮概率抽样?答:概率抽样的特点:①抽样时是按⼀定的概率以随机原则抽取样本。
②每个单位被抽中的概率是已知的,或是可以计算出来的。
③当⽤样本对总体⽬标量进⾏估计时,要考虑到每个样本单位被抽中的概率。
⾮概率抽样的特点:操作简便,时效快,成本低,⽽且对于抽样中的统计学专业技术要求不⾼。
统计学(版)期末复习资料
![统计学(版)期末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9c71ac95d15abe23492f4d3b.png)
第七章 分类变量的推断。 名词解释 1. χ2 拟合优度检验:利用 χ2 停机梁来判断某个分类变量个类别的观察频数与某一理论频数或期望 频数是否一直的检验方法。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2.列联表: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分类变量交叉分类的频数分布表。 3. χ2 独立性检验:利用 χ2 统计量来判断两个分类变量是否独立的检验方法。
3/7
期望概率,而独立性检验中,原假设则假设两个变量之间相互独立。最后,计算期望频数时,在拟合优 度检验中利用原假设中的期望概率,用观察频数乘以期望概率,直接得到期望频数,如果独立性检验, 则假设两个变量的分类是独立的,因而两个水平的联合概率是两个单独的概率的乘积。文档来自于网络搜
《统计学》课程期末复习指导
![《统计学》课程期末复习指导](https://img.taocdn.com/s3/m/6352e23a52d380eb62946d64.png)
《统计学原理》课程期末复习指导一、复习应考基本要求(一)考核目的通过本次考试,了解学生对本课程基本内容的掌握程度,重点和难点内容的掌握程度,以及运用统计学的基本理论、统计指标和统计方法来解决问题的技能。
(二)考核方式期末考试形式为笔试,闭卷考试,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三)命题依据本课程的命题依据是统计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和本考核说明。
(四)考试要求本课程是一门专业基础课,本课程的考试着重基本知识考查和应用能力考查两个方面,在各章的考核要求中,有关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统计的基本公式、计算方法及数量应用分析能力的内容按“了解、理解和掌握、综合应用”三个层次要求。
了解占分20%、理解和掌握占分45%、综合应用占分35%。
(五)考试题型及讲解1、单项选择(15题×2分=30分):在列出的答案中选一个正确答案。
2、多项选择(5题×2分=10分):在列出的答案中选出两个或两个以上正确答案。
选择题这部分内容包括对基本概念的理解、计算公式的运用等。
占全部试题的10%。
单项选择题和多项选择题的题型、难度、出题的样式可以看本复习指导书,那上面所列的所有的单项选择题和多项选择题是复习的参照依据、作业、期末复习指导3、判断正误(10题×1分=10分):通对基本理论、基本概念的记忆和理解对题目作出正确的判断。
占全部试题的10%。
判断题的难度及内容可以以中央电大编辑部下发的4填空题(10题×1分=10分)5、简答题(4题×3分=12分):考核对基本概念、理论、方法的掌握及应用程度。
占全部试题的12%左右。
6、计算题(3题,28分):考核对基本统计方法的掌握程度及综合应用的能力。
占全部试题的28%。
做计算题要求写出计算公式及主要计算过程。
计算题参考作业及期末复习指导,但注意计算题一般不会出现一模一样的原题。
(六)考试应注意的问题1、由于本门课程考试涉及大量的计算题,而且基本上都是大家无法用口算甚至笔算得出结果的,所以本门考试是允许大家带计算器入场的,所以请大家考试时一定要带上计算器。
应用数理统计期末复习
![应用数理统计期末复习](https://img.taocdn.com/s3/m/def96050be23482fb4da4c2e.png)
应用数理统计期末复习指导一、复习重点第一章 绪 论数理统计学是一门对客观不确定现象进行数据搜集、整理、表列和分析的科学,其目的是了解客观情况,探索数据内在结构及现象之间的规律性。
对搜集的全部数据加以整理来研究这些数据的特征,这称为描述统计。
建立在样本数据的基础上对总体的特征做出估计和推断,这称为推断统计。
数理统计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古典统计学、近代统计学和现代统计学三个阶段。
第二章第二章 数据的搜集、整理与描述统计表最主要的内容是指标名称与指标数值。
数据集中趋势的计量:(1)均值(算术平均数);(2)几何平均数;(3)中位数;(4)众数;(5)切尾均值。
离散趋势的计量:(1)极差,又称为全距。
极差是数据中最大值和最小值之差;(2)四分位差;(3)平均差,它是数据值与其均值之差绝对值的平均数;(4)方差和标准差。
方差是数据值与其均值离差平方和的平均数。
方差不仅可以用来反映值代表性的高低,而且也是数据离散趋势的最主要的统计数量特征;(5)离散系数。
第三章 概率基础凡是一个行动或过程会导致一毓可能的结果之一,但具体发生哪一个结果是不确定的,这种行动或过程统称为随机试验。
随机试验所有可能结果的集合称作样本空间。
随机试验的每一个可能的结果称为随机事件。
凡是必然发生的事件称为必然事件。
必然不发生的事件称为不可能事件。
如果事件A的发生必然导致事件B的发生,则称事件A包含于事件B,记作 。
两个事件A、B中至少有一个发生称为两个事件的并,记作 。
两个事件A、B中同时发生称为两个事件的交,记作 。
事件A发生而事件B不发生称为两个事件的差,记作A-B或 。
样本空间与事件A的差称为事件A的逆事件或对立事件,互补事件,记作 。
事件A与事件B不可能同时发生称两个事件互不相容或互斥,记 。
事件的运算满足: B A ⊂B A B A B A A A -Ω=ϕ=B A概率的古典定义:如果某一随时机试验的结果(基本事件)有限;而且各个结果出现的可能性相等,则某一事件A的概率为该事件所包含的基本事件数m 与样本空间中所包含的基本事件个数n 的比值,记为概率的公理化定义:(1)对于任何一个事件A,有 ;(2)对于必然事件 ,有 ;对于不可能事件 ,有 ; (3)对于两两互斥事件 ,有概率的加法规则: 概率的乘法规则:事件的独立性与互斥的区别:(1)互斥事件一定是相互依赖(不独立)的,但相互依赖的事件则不一定是互斥的。
统计复习 知识点整理
![统计复习 知识点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f42883dd5022aaea998f0f9c.png)
统计学期末总复习(知识点整理)第一、二、三章☐1、P3:统计的含义统计工作、统计资料、统计学三者互相结合、密切联系形成的有机整体。
☐2、P6:统计工作过程(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分析)☐3、P7:总体与总体单位(定义、关系)/ 总体:由客观存在的、在同一性质基础上结合起来的许多个别单位所形成的集合。
总体单位:指构成总体的个体即个别单位。
总体与总体单位的相互关系:1)总体与总体单位是集合与元素的关系(同质性) 。
2)随着研究目的的不同, 总体与总体单位可以互相转化。
如:研究一个企业的职工情况,则企业是总体,职工是单位,若研究一个城市的企业规模时,则该市所有企业是总体,企业又成为总体单位。
☐4、P8:标志与指标(标志的定义和分类;指标的定义和分类;)统计标志定义:用来说明总体单位特征的名称。
如:职工性别、工资水平、所有制性质、职工人数等。
分类: 品质标志(表示总体单位质的特征,用文字表示)数量标志(表示总体单位单位数量的特征,用数值表示。
)统计指标定义:是反映社会经济现象总体数量特征的概念和具体数值。
分类:按说明的总体内容不同:数量指标、质量指标按对比关系不同:总量指标、相对指标、平均指标按时间状况不同:时点指标、时期指标按计量单位不同:实物指标、价值指标☐5、P10:变量(变量与变量值的定义;分类:离散型和连续型)变异: 反映组成总体的各单位不同的具体表现。
变异分品质变异和数量变异。
变量值: 变量的具体取值。
变量定义:一般在数量上的变异。
分类:①连续型变量:在整数间可插入小数的变量。
如:工业总产值、身高等。
②离散型变量:变量值只能表现为整数的变量。
如工厂数、工人数等。
☐6、P18:统计调查方案设计(主体部分包括的六部分内容;调查对象、调查单位、填报单位、调查时间、调查期限等概念的理解)六部分内容:调查目的和任务;调查对象和调查单位;调查项目;调查时间和调查期限;调查的组织实施计划。
调查对象:指总体范围。
统计学复习要点
![统计学复习要点](https://img.taocdn.com/s3/m/8bb6440e657d27284b73f242336c1eb91a373332.png)
统计学复习要点第一篇:统计学复习要点第1章统计和统计数据数据类别;总体、样本;几种概率抽样(简单随机抽样,分层抽样,系统抽样,整群抽样)第2章用图表展示数据定性数据表:频数分布表,列联表图:条形图(复式),帕累托图,饼图,环形图定量数据表:频数分布表(分组)图:直方图、茎叶图、箱线图;垂线图、误差图;散点图;雷达图,轮廓图第3章用统计量描述数据水平:均值,中位数,分位数,众数(选择原则)差异:极差,四分位差;方差,标准差,标准分数(经验法则);离散系数分布:偏态,峰态(解读)第4章概率分布重要分布:二项分布,泊松分布,超几何分布,正态分布(判断);t分布,卡方分布,F分布统计量分布:参数,统计量,抽样分布,中心极限定理,标准误第5章参数估计点估计:原理,缺陷区间估计:置信区间,置信度评价标准:无偏,有效,一致性单个总体参数估计待估参数均值比例方差大样本小样本大样本χ2分布σ2已知σ2已知Z分布Z分布Z分布σ2未知σ2未知Z分布t分布两个总体参数估计待估参数均值差独立大样本σ12、σ22已Z分布独立小样本正态总体σ12、σ22已知Z分布σ12=σ22t分布比例差独立大样本Z分布方差比匹配样本F分布t分布σ12、σ22未知σ12、σ22未Z分布σ12≠σ22t分布第6章假设检验原假设,备择假设;如何提假设显著性水平,P值,第一、二类错误结果表述(拒绝,不拒绝)参数检验(对照参数估计)第7章分类变量的推断卡方拟合优度检验,卡方独立性检验,相关性度量(3种系数)第8章方差分析与实验设计方差分析研究的问题,基本原理,基本假设方差分析表,参数估计表实验设计3种设计以及与方差分析的对应第9、10章回归分析回归的基本流程:判断有无关系、建模、检验、预测模型好坏的评判标准:判定系数,估计标准误差多元回归特有问题:调整判定系数,多重共线性(产生的问题,识别,处理),哑变量回归(系数解读)第11章时间序列时间序列的几种成分不同类型时间序列对应的预测方法:基本原理第二篇:应用统计学复习要点(09)应用统计学期末复习要点第一章绪论1、知道统计的三种含义及关系(P1)2、知道统计总体与总体单位的概念与特征(P5)3、知道标志与指标的含义与分类(P6)第二章统计数据的搜集1、知道统计调查的方式分类(P15)2、知道统计调查的方法分类(P17)3、知道调查方案的主要内容(P18)第三章统计数据的整理与显示1、知道统计分组的原则与分组整理的步骤(P31)2、知道统计表的构成及设计原则(P38)3、会编制频数分布表(例3.2、计算题1和2)第四章数据分布特征的统计测度1、知道集中趋势的含义及常用测度指标(P63)2、知道离散程度的含义及常用测度指标(P64)3、知道偏度系数和峰度系数与数据分布特征的关系(P70、P72)4、会计算平均数和离散系数(计算题1、2和4)第八章相关与回归分析1、知道相关关系的含义及分类(P130)2、知道相关系数的含义、性质与相关程度的划分(P135)3、知道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的含义(P131)4、知道回归参数的经济意义(P138)5、能完成方差分析表并由回归分析表回答相关问题(计算题3)第九章时间序列分析1、知道时间序列的概念、分类及编制原则(P156、P157)2、知道长期趋势、季节变动、循环变动及不规则变动的含义(P169)3、会计算水平分析指标和速度分析指标(计算题1和4。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简述时期数列和时点数列的不同特点。 时期数列的特点:
总体中某部分数值 比例相对数
总体中另一部分数值
(四) 比较相对指标(类比相对指标) (两个总体之间比较,分子分母可换)
某条件下的某类指标数值
5、统计指标是反映统计总体数量特征的科学概念和具体数值。分为数量指标和 质量指标。P14
6、普查是专门组织的一次性的全面调查。P32 7、统计分组就是根据统计研究的需要,将统计总体按照一定的标志区分为若干
个组成部分的一种统计方法。P42 10、次数分配或分配数列在统计分组的基础上,将总体的所有单位按组归类整理, 形成总体中各个单位在各组间的分布,称为次数分配或分配数列。P48 11、总量指标是反映社会经济现象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总规模或总水平 的统计指标。P69 12、平均指标是说明同质总体内某一数量标志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一般水平的综合 指标。P86 13、标志变动度是指总体中各单位标志值差别大小的程度,又称离散程度或离中 程度。P112 15、动态数列将一系列同类的统计指标,按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就形成一个动 态数列或称时间数列。P132 16、狭义指数指不能直接相加和对比的复杂社会经济现象综合变动程度的相对 数。P188
三、简答题型:
1、统计的三种含义的联系。 (1)统计工作与统计资料是过程与成果的关系; (2)统计学和统计工作之间存在着理论和实践的辩证关系。
2、标志与指标的区别与联系 P12 区别:(1)说明对象不同
(2)表现形式不同 联系:(1)汇总关系
(2)变换关系
3、统计调查方案包括哪些项基本内容? (1)确定调查目的; (2)确定调查对象和调查单位; (3)确定调查项目; (4)确定调查时间和调查期限; (5)制定调查的组织实施计划。
说明的。 12、 根据分组标志的不同,分配数列可分为两种:品质分配数列(简称品质
数列);变量分配数列(简称变量数列)。品质数列由各组名称和次数组成。 变量数列也是由各组名称(由变量值表示)和次数(或频率)组成。 13、 组距数列根据组距是否相等,分为等距数列和异距数列两种。 14、 次数分布有三种主要类型:钟型分布、U 型分布,J 型分布。 15、 总量指标按其反映的内容不同,分为总体单位总量和总体标志总量。 16、 总量指标按其反映时间状况不同,分为时期指标和时点指标。 17、根据客观现象的性质不同,5 年计划指标数值的规定有水平法和累计法。 18、注意两个对比指标的可比性 19、平均指标能反映总体变量值的集中趋势。 20、动态数列由两个基本要素构成:一个是资料所属的时间;另一个是各时间上 的统计指标数值,习惯上称之为动态数列中的发展水平。 21、如果掌握的权数资料是基本公式的母项数值,则采用算术平均数形式;如果 掌握的权数资料是基本公式的子项数值,则采用调和平均数形式。 22、动态数列按统计指标的性质不同,可以分为绝对数动态数列、相对数动态数 列、平均数动态数列三种。 23、保证数列中各个指标之间的可比性,就成为编制动态数列应遵守的基本原则。 24、动态数列影响因素按其性质和作用大致归为:长期趋势(T)、季节变动(S
统计学期末复习重点
一、 选择、填空、判断题型:
1、统计一词通常有三种含义:即统计工作、统计资料、统计学。 2、统计学的特点:数量性、总体性、具体性。 3、就一次统计活动来讲,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一般可分为统计调查、统计整理
和统计分析三个阶段。 4、标志可分为品质标志和数量标志。 5、统计调查是统计工作中的基础环节。 6、统计调查工作要力求达到准确性和及时性这两个基本要求。 7、统计调查按调查对象所包括范围不同,可分为全面调查和非全面调查。 8、统计调查的组织形式分为统计报表制度和专门调查。 9、统计调查按登记事物的连续性不同,分为经常调查和一时调查。 10、 统计整理的关键是统计分组,统计分组的工作是正确的选择分组标志。 11、 统计分组的三方面作用是分别从类型分组、结构分组和分析分组角度来
)、循环变动(C)、不规则变指数和总指数。 26、按照统计指标的内容不同,分为数量指标指数和质量指标指数。 27、编制指数的一般原则:编制数量指标指数用基期质量指标作同度量因素; 编制质量指标指数用报告期数量指标作同度量因素。
二、名词解释:
1、统计学是研究大量社会现象(主要是经济现象)的总体数量方面的方法论科 学。P5
2、统计调查是按照统计任务的要求,运用科学的调查方法,有组织地向社会实 际搜集各项原始资料的过程。P19
3、统计整理根据统计研究的任务,对原始资料进行加工汇总,以得出反映事物 总体综合特征的资料的工作过程。P39
4、总体,亦称统计总体,是指客观存在的,在同一性质基础上结合起来的许多 个别单位的整体。构成总体的这些个别单位成为总体单位。P11
四、公式与计算题题型:
第三章:
一、相对指标的种类及其计算 (一)计划完成相对指标 (同一个总体,分子分母不能换)
计划完成相对数 实际完成数 100% 计划数
(二) 结构相对指标 (同一个总体,分子分母不能换;比重,比率)
总体某部分数值
结构相对数
100%
总体全部数值
(三) 比例相对指标 (同一个总体,分子分母可换)
(1) 数列中各个指标的数值是可以相加的,即相加具有一定的经济意义; (2) 数列中每一个指标值的大小与所属的时期长短有直接的联系; (3) 数列中每个指标的数值,通常是通过连续不断的登记而取得的。 时点数列的特点: (1) 数列中各个指标的数值是不能相加的,相加不具有实际经济意义; (2) 数列中每一个指标数值的大小与其时间间隔长短没有直接联系; (3) 数列中每个指标的数值,通常是通过一定时期登记一次而取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