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松解决动点问题与函数图象

合集下载

初中数学几何动点问题解题技巧

初中数学几何动点问题解题技巧

初中数学几何动点问题解题技巧初中数学中的几何动点问题是一个常见的考点,也是令很多学生感到头疼的问题。

然而,只要掌握了解题技巧,就能够迎刃而解。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初中数学几何动点问题解题技巧吧!一、建立坐标系首先,我们需要建立一个适合题目的坐标系,把图形往坐标系上放。

这个坐标系可以是平面直角坐标系或极坐标系,具体是哪种坐标系,需要根据题目要求确定。

二、确定动点接下来,我们需要确定几何图形中的动点,画出动点在坐标系上的轨迹。

通常来说,轨迹可以是一个直线、一个抛物线、一个圆、一个椭圆甚至一个不规则图形等等。

三、列方程有了轨迹,我们就可以根据题目所给条件列出方程,从而解题了。

核心思想是,假设动点的坐标为(x,y),然后利用题目给出的条件,将x和y用一个或多个方程表示出来。

四、解方程列出方程后,我们就可以解方程了。

根据方程的形式不同,我们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解方程,如代入法、消元法等等。

五、验证答案最后,我们需要验证答案是否合理。

一般情况下,我们需要将求出的结果代入题目中,看看能否符合题目给出的条件。

如果符合条件,那么我们的答案就是正确的。

在解初中数学几何动点问题时,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确定坐标系时,要选择适合题目的坐标系。

2. 在列出方程时,要注意是否有无效信息,如引入了负数、零,或者不可取的解等等。

3. 解方程时,要注意正确使用代入法、消元法等各种解法,尤其是在多解的情况下,选择符合题意的解。

4. 最后,做题要认真,润色答案要细心,保证答案的正确性。

通过以上的步骤,我们就能够迎刃而解初中数学几何动点问题,而且效率也会大大提高!。

中考常见动点问题解题方法(共29张PPT)

中考常见动点问题解题方法(共29张PPT)

AE
10-2t
t
30o
2t
30o
B
F
D
C
(3)当t为何值时,△DEF为直角三角形?请说明理由.
1单位/s
解析:
2单位/s
②当∠DEF=90o时
30o
由(2)知EF∥AD
5
∴∠ADE=∠DEF=90o
∵∠A=90o-∠C=60o
1
∴AD= AE
2
1
2
即10-2t= t
A
E 10-2t
60o
t
2t
则t=4
10、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的人谈话。01:48:2201:48:2201:488/23/2021 1:48:22 AM
11、只有让学生不把全部时间都用在学习上,而留下许多自由支配的时间,他才能顺利地学习……(这)是教育过程的逻辑。21.8.2301:48:2201:48Aug-2123-Aug-21
最小值时,△APD中AP边上的高为 _________
3、如图,⊙O的半径为2,点A、B、C
在⊙O上,OA⊥OB, ∠AOC=60°,P是OB上
的一动点,则PA+PC的最小值是________
两个动点(一)
例、如图,∠AOB=45°,P是∠AOB内一
特点:已知一个定点位于平面内两相交直线之间,
点,PO=10,Q、R分别是OA、OB上的动点,
∵点D'和点D关于x轴对称,
∴点D'的坐标为(0,-2).
设直线CD'的解析式为y=kx+b,
∵直线CD'过点C(-3,2),D'(0,-2),
4
2 = -3 + ,

中考数学动点类问题的解题思路

中考数学动点类问题的解题思路

中考数学动点类问题的解题思路所谓“动点型问题”是指题设图形中存在一个或多个动点,它们在线段、射线或弧线上运动的一类开放性题目。

解决这种问题的要点是动中求静,灵巧运用有关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动点型问题”题型众多、题意创新,观察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内容包含空间看法、应意图识、推理能力等,是近几年中考题的热门和难点。

解决动点问题的要点是“动中求静”。

从变换的角度和运动变化来研究三角形、四边形、函数图像等图形,经过“对称、动点的运动”等研究手段和方法,来研究与发现图形性质及图形变化,在解题过程中浸透空间看法和合情推理。

在动点的运动过程中观察图形的变化状况,理解图形在不一样地点的状况,做好计算推理的过程。

在变化中找到不变的性质是解决数学“动点”研究题的基本思路,这也是动向几何数学识题中最中心的数学实质。

考点一:建立动点问题的函数分析式(或函数图像)函数揭露了运动变化过程中量与量之间的变化规律,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

动点问题反响的是一种函数思想,因为某一个点或某图形的有条件地运动变化,惹起未知量与已知量间的一种变化关系,这种变化关系就是动点问题中的函数关系。

考点二:动向几何型题目点动、线动、形动构成的问题称之为动向几何问题。

它主要以几何图形为载体,运动变化为主线,集多个知识点为一体,集多种解题思想于一题。

这种题综合性强,能力要求高,它能全面的观察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动向几何特色--问题背景是特别图形,观察问题也是特别图形,因此要掌握好一般与特别的关系;分析过程中,特别要关注图形的特征(特别角、特别图形的性质、图形的特别地点。

)动点问题向来是中考热门,近几年观察研究运动中的特别性: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相似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特别角或其三角函数、线段或面积的最值。

考点三:双动点问题。

初一数学培优专题动点问题答题技巧与方法

初一数学培优专题动点问题答题技巧与方法

初⼀数学培优专题动点问题答题技巧与⽅法初⼀数学培优专题动点问题答题技巧与⽅法关键:化动为静,分类讨论。

抓住动点,化动为静,以不变应万变,寻找破题点(边长、动点速度、⾓度以及所给图形的能建⽴等量关系等等)建⽴所求的等量代数式,求出未知数等等。

动点问题定点化是主要思想。

⽐如以某个速度运动,设出时间后即可表⽰该点位置;再如函数动点,尽量设⼀个变量,y尽量⽤x来表⽰,可以把该点当成动点,来计算。

步骤:①画图形;②表线段;③列⽅程;④求正解。

①数轴上动点问题1.数轴上两点间的距离,即为这两点所对应的坐标差的绝对值,也即⽤右边的数减去左边的数的差。

即数轴上两点间的距离=右边点表⽰的数⼀左边点表⽰的数。

2.点在数轴上运动时,由于数轴向右的⽅向为正⽅向,因此向右运动的速度看作正速度,⽽向作运动的速度看作负速度。

这样在起点的基础上加上点的运动路程就可以直接得到运动后点的坐标。

即⼀个点表⽰的数为a,向左运动b个单位后表⽰的数为a—b;向右运动b 个单位后所表⽰的数为a+b。

3.分析数轴上点的运动要是数形结合进⾏分析,点在数轴上运动形成的路径可看作数轴上线段的和差关系。

例题精讲:例1.已知数轴上有A、B、C三点,分别代表-24, -10,10,两只电⼦蚂蚁甲、⼄分别从A、C两点同时相向⽽⾏,甲的速度为4个单位/秒。

⑴问多少秒后,甲到A、B、C的距离和为40个单位?⑵⼄的速度为6个单位/秒,两只电⼦蚂蚁甲、⼄分别从A、C两点同时相向⽽⾏,问甲、⼄在数轴上的哪个点相遇?⑶在⑴⑵的条件下,当甲到A、B、C的距离和为40个单位时,甲调头返回。

问甲、⼄还能在数轴上相遇吗?若能,求出相遇点;若不能,请说明理由。

例2.如图,已知A、B分别为数轴上两点,A点对应的数为-20,B点对应的数为100。

⑴求AB中点M对应的数;⑵现有⼀只电⼦蚂蚁P从B点出发,以6个单位/秒的速度向左运动,同时另⼀只电⼦蚂蚁Q恰好从A点出发,以4个单位/秒的速度向右运动,设两只电⼦蚂蚁在数轴上的C点相遇,求C点对应的数;⑶若当电⼦蚂蚁P从B点出发时,以6个单位/秒的速度向左运动,同时另⼀只电⼦蚂蚁Q恰好从A点出发,以4个单位/秒的速度也向左运动,设两只电⼦蚂蚁在数轴上的D点相遇,求D点对应的数。

初中数学动点问题解题技巧

初中数学动点问题解题技巧

动点问题解题技巧以运动的观点探究几何图形部分规律的问题,称之为动态几何问题。

动态几何问题充分体现了数学中的“变”与“不变”的和谐统一,其特点是图形中的某些元素(点、线段、角等)或某部分几何图形按一定的规律运动变化,从而又引起了其它一些元素的数量、位置关系、图形重叠部分的面积或某部分图形等发生变化,但是图形的一些元素数量和关系在运动变化的过程中却互相依存,具有一定的规律可寻。

所谓“动点型问题”是指题设图形中存在一个或多个动点,它们在线段、射线或弧线上运动的一类开放性题目,注重对几何图形运动变化能力的考查。

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动中求静,灵活运用有关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在变化中找到不变的性质是解决数学“动点”探究题的基本思路,这也是动态几何数学问题中最核心的数学本质。

从变换的角度和运动变化来研究三角形、四边形、函数图像等图形,通过“对称、动点的运动”等研究手段和方法,来探索与发现图形性质及图形变化,在解题过程中渗透空间观念和合情推理。

这些压轴题题型繁多、题意创新,目的是考察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内容包括空间观念、应用意识、推理能力等。

从数学思想的层面上讲需要具备以下思想:分类讨论思想、数形结合思想、转化思想、函数思想、方程思想。

常见的动点问题一、数轴上的动点问题数轴上的动点问题离不开数轴上两点之间的距离。

为了便于对这类问题的分析,先明确以下3个问题:1.数轴上两点间的距离,即为这两点所对应的坐标差的绝对值,也即用右边的数减去左边的数的差。

即数轴上两点间的距离=右边点表示的数—左边点表示的数。

2.点在数轴上运动时,由于数轴向右的方向为正方向,因此向右运动的速度看作正速度,而向左运动的速度看作负速度。

这样在起点的基础上加上点的运动路程就可以直接得到运动后点的坐标。

即一个点表示的数为a,向左运动b个单位后表示的数为a—b;向右运动b个单位后所表示的数为a+b。

3.数轴是数形结合的产物,分析数轴上点的运动要结合图形进行分析,点在数轴上运动形成的路径可看作数轴上线段的和差关系。

初一几何动点问题解题技巧和方法

初一几何动点问题解题技巧和方法

初一几何动点问题解题技巧和方法
1. 哎呀呀,动点问题可别吓着你呀!比如在一个三角形里,有个点在那不停地动,你得跟着它的节奏来解题呢!要时刻关注它的位置变化,这就像是追着一只调皮的小猫咪,可有意思啦!
2. 嘿,一定要学会分类讨论哦!像走着走着遇到岔路口,你得想想不同的情况呀。

比如那个动点在不同线段上时会咋样,这不就跟选择走哪条路一样嘛!
3. 哇塞,找等量关系超重要的呀!就好像寻宝一样,找到那个关键的等量才能解开谜题呢。

比如说两个图形的面积相等,这就是打开解题大门的钥匙呀!
4. 注意啦,画个图会让你豁然开朗哟!这就如同有了一张地图,清楚地看到动点的轨迹和各种关系。

画出来后,哇,一下子就明白多啦!
5. 千万别死脑筋,要灵活运用知识呀!别像只呆呆的小熊。

比如看到角度问题,就赶紧想想跟哪些定理能挂上钩,这可是解题的妙招哇!
6. 哎呀呀,多做题才能越来越厉害呀!就像练功一样,练得多了自然就熟能生巧啦。

每次做动点题都是一次挑战和成长呢!
7. 记住哦,信心满满地去面对动点问题吧!别害怕它,把它当成一个有趣的对手,勇敢地去击败它呀!
我觉得初一几何动点问题只要掌握好这些技巧和方法,就一点也不可怕,反而很有趣呢,能让我们在解题过程中收获满满!。

中考数学必考动点类型一:动点与函数图象问题

中考数学必考动点类型一:动点与函数图象问题

中考数学必考动点类型一:动点与函数图象问题
动点题是近年来中考的的一个热点问题,解这类题目要“以静制动”,即把动态问题,变为静态问题来解。

一般方法是抓住变化中的“不变量”,以不变应万变,首先根据题意理清题目中两个变量X、Y 的变化情况并找出相关常量,第二,按照图形中的几何性质及相互关系,找出一个基本关系式,把相关的量用一个自变量的表达式表达出来,然后再根据题目的要求,依据几何、代数知识解出。

第三,确定自变量的取值范围,画出相应的图象。

动点类型一:动点与函数图象问题
动点与函数图象问题常见的四种类型
1、三角形中的动点问题:动点沿三角形的边运动,根据问题中的常量与变量之间的关系,判断函数图象。

2、四边形中的动点问题:动点沿四边形的边运动,根据问题中的常量与变量之间的关系,判断函数图象。

3、圆中的动点问题:动点沿圆周运动,根据问题中的常量与变量之间的关系,判断函数图象。

4、直线、双曲线、抛物线中的动点问题:动点沿直线、双曲线、抛物线运动,根据问题中的常量与变量之间的关系,判断函数图象。

典型例题:
解题反思:
(1)此题主要考查了二次函数综合题,考查了分析推理能力,考查了分类讨论思想的应用,考查了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考查了从已知函数图象中获取信息,并能利用获取的信息解答相应的问题的能力.(2)此题还考查了函数解析式的求法,以及二次函数的最值的求法,要熟练掌握.
(3)此题还考查了三角形的面积的求法,要熟练掌握.。

动点与函数图像问题剖析

动点与函数图像问题剖析

动点问题的函数图象解答此类问题的策略可以归纳为三步:“看” 、“写” 、“选”。

“看”就是认真观察几何图形,彻底弄清楚动点从何点开始出发,运动到何点停止,整个运动过程分为不同的几段,何点(时刻)是特殊点(时刻),这是准确解答的前提和关键;“写”就是计算、写出动点在不同路段的函数解析式,注意一定要注明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求出在特殊点的函数数值和自变量的值;“选”就是根据解析式选择准确的函数图像或答案,多用排除法。

首先,排除不符合函数类形的图像选项,其次,对于相同函数类型的函数图像选项,再用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或函数数值的最大和最小值进行排除,选出准确答案。

一、选择题(共30小题)1.已知:如图1,点G是BC的中点,点H在AF上,动点P以每秒2cm的速度沿图1的边线运动,运动路径为:G→C→D→E→F→H,相应的△ABP的面积y(cm2)关于运动时间t(s)的函数图象如图2,若AB=6cm,则下列四个结论中正确的个数有()①图1中的BC长是8cm;②图2中的M点表示第4秒时y的值为24;③图1中的CD长是4cm;④图1中的DE长是3cm;⑤图2中的Q点表示第8秒时y的2y=2.如图1,在直角梯形ABCD 中,动点P 从点B 出发,沿BC→CD 运动至点D 停止.设点P 运动的路程为x ,△APB 的面积为y ,如果y 关于x 的函数图象如图2所示,则△BCD 的面积是( )的面积是×运 动,回到点A 时运动停止.设点P 运动的路程长为长为x ,AP 长为y ,则y 关于x 的函数图象大致是( ). C . 2a+2BD=y=))时,y=)2+22+21+4.(2012•绥化)如图,点A 、B 、C 、D 为⊙O 的四等分点,动点P 从圆心O 出发,沿OC ﹣﹣DO 的路线做匀速运动,设运动的时间为t 秒,∠APB 的度数为y 度,则下列图象中表示y (度)与t (秒)之间函数关系最恰当的是( ) .BD 上运动时,∠上运动时,∠5.(2010•宜昌)如图,在圆心角为90°的扇形MNK 中,动点P 从点M 出发,沿MN ⇒⇒KM 运动,最后回到点M 的位置.设点P 运动的路程为x ,P 与M 两点之间的距离为y ,其图象可能是( ).6.如图,矩形ABCD中,AB=1,BC=2,点P从点B出发,沿B→C→D向终点D匀速运动,设点P走过的路程为x,△ABP的面积为S,能正确反映S与x之间函数关系的图象是()于是他只好从家出发,乘车沿A⇒B⇒C⇒D的路径匀速前进到D为止.在这个过程中,△APD的面积S随时间t的变化关系用图象表示正确的是()交AB于M,交DC于N,设AE=x,则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S与x的大致图象是()BE==BE•MN=x x xPQ为一边作正方形PQRS,若BP=x,正方形PQRS与矩形ABCD重叠部份的面积为y,则y与x的函数的大致图象是()动的路程x为自变量,△ABP面积y为函数的图象,如图2,则梯形ABCD的面积是()的面积是(向运动(点P与A不重合).设P的运动路程为x,则下列图象中△ADP的面积y关于x的函数关系()y=回至点O停止,点P在运动过程中速度大小不变,以点O为圆心,线段OP长为半径作圆,则该圆的周长l与点P的运动时间t之间的函数图象大致为().B D13.(2007•泰安)如图,四边形ABCD是边长为2cm的正方形,动点P在ABCD的边上沿A﹣B﹣C﹣D的路径以1cm/s的速度运动(点P不与A,D重合).在这个运动过程中,△APD的面积S(cm)2随时间t(s)的变化关系用图象表示,正确的为()1厘米/秒的速度向B点运动(运动开始时,点M与点A重合,点N到达点B时运动终止),过点M、N分别作AB边的垂线,与△ABC的其它边交于P、Q两点.线段MN在运动的过程中,四边形MNQP的面积为S,运动的时间为t.则大致反映S与t变化关系的图象是()S=S=此题主要考查了直角梯形的面积求法,以及动点函数的应用,由动点找特殊点,是解决问题的关键.15.(2010•綦江县)如图,在矩形ABCD中,AB=4,BC=3,点P从起点B出发,沿BC、CD逆时针方向向终点D匀速运动.设点P所走过路程为x,则线段AP、AD与矩形的边所围成的图形面积为y,则下列图象中能大致反映y与x函数关系的是()时,所围成的面积为梯形,时,所围成的面积为三角形,驶到景点B,然后从B沿直径BC行驶到⊙D上的景点C.假如旅游船在整个行驶过程中保持匀速,则下面各图中能反映旅游船与景点D的距离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大致是()17.(2010•十堰)如图,点C,D是以线段AB为公共弦的两条圆弧的中点,AB=4,点E,F分别是线段CD,AB上的动点,设AF=x,AE2﹣FE2=y,则能表示y与x的函数关系的图象是()时间t的关系可能是下列图形中的()19.(2005•兰州)四边形ABCD为直角梯形,CD∥AB,CB⊥AB且CD=BC=AB,若直线L⊥AB,直线L截这个梯形所得的位于此直线左方的图形面积为y,点A到直线L的距离为x,则y与x关系的大致图象为()CD=BC=BCCD=BC=xy=数图象的描述问题.此题主要考查正方形的性质与判定,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三角形的面积,梯形的面积以及动点分段函20.如图,BC是⊙D的直径,A为圆上一点.点P从点A出发,沿运动到B点,然后从B点沿BC运动到C点.假如点P在整个运动过程中保持匀速,则下面各图中,能反映点P与点D的距离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大致是()21.在▭ABCD中,对角线AC=4,BD=6,P是线段BD上一动点,过P作EF∥AC,与▱ABCD的两边分别交于E、F.设BP=x,EF=y,则反映y与x之间关系的图象是()得,化简可得y=时,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可得=x+9动到点B,运动时间为t,分别以AP与PB为直径做半圆,则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S与时间t之间的函数图象大致为()=+t24.如图,已知Rt△ABC中,∠BAC=90°,BC=13,AB=12,E是BC边上一点,过点E作DE⊥BC交AC所在直线于点D,若BE=x,△DCE的面积为y,则y与x的函数图象大致是()直到AB与FE重合,直角梯形ABCD与正方形CEFG重叠部分的面积S关于移动时间t的函数图象可能是()运动时间为t,∠APB的度数为y,则y与t之间函数关系的大致图象是()∠向终点B运动,设点P所走过路程CP的长为x,△APB的面积为y,则下列图象能大致反映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的是()y=×自左向右匀速穿过正方形.下图反映了这个运动的全过程,设正三角形的运动时间为t,正三角形与正方形的重叠部分面积为s,则s与t的函数图象大致为().B D29.如图,腰长为1和2的两个等腰直角三角形,其一腰在同一水平线上,小等腰直角三角形沿该水平线自左向右匀速穿过大等腰直角三角形,设穿过的时间为x ,大等腰三角形内减去小等腰直角三角形部分的面积为y (各个图中的阴影部分),则y 与x 的大致图象为( ). BDB 点匀速运动,那么表示△PAB 的面积S (厘米2)与点P 运动时间t (秒)之间的函数关系的图象为图( )。

动点问题与函数图象

动点问题与函数图象

动点问题与函数图象作者:左加亭来源:《第二课堂(初中版)》2016年第05期动点问题是最近几年中考的一个热点题型,所谓“动点问题”是指题设图形中存在一个或多个动点,它们在线段、射线上运动的一类开放性题目.解决函数图象中的动点问题时,首先要抓住动点的瞬间状态,或者相对静止时的状态,再寻找它们的数量关系,以及几何图形的相对位置关系,做到动中求静,灵活运用有关数学知识解决问题.例1 (2015黔南州卷)如图1,在矩形MNPQ中,动点R从点N出发,沿N→P→Q→M 方向运动至点M处停止.设点R运动的路程为x,△MNR的面积为y,如果y关于x的函数图象如图2所示,则当x=9时,点R应运动到()A.M处B.N处C.P处D.Q处精析根据三角形的面积变化情况,可得R在PQ上时,三角形面积不变,可得答案.解答点R在NP上时,三角形面积增加,点R在PQ上时,三角形面积不变,点R在QM 上时,三角形面积变小,点R在Q处,三角形面积开始变小.故选D.点拨本题考查了动点函数图象,利用三角形面积的变化确定R的位置是解题的关键.例2 (2015荆州卷)如下图,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3cm,动点P从B点出发以3cm/s 的速度沿着边BC-CD-DA运动,到达A点停止运动;另一动点Q同时从B点出发,以1cm/s 的速度沿着边BA向A点运动,到达A点停止运动.设P点运动时间为x(s),△BPQ的面积为y(cm2),则y关于x的函数图象是()精析首先根据正方形的边长与动点P、Q的速度可知动点Q始终在AB边上,而动点P可以在BC边、CD边、AD边上,再分三种情况进行讨论:①0≤x≤1;②1解答由题意可得BQ=x.①0≤x≤1时,P点在BC边上,BP=3x,则△BPQ的面积为BP·BQ,则y=·3x·x=x2,则A选项错误;②1点拨本题考查动点问题的函数图象,利用数形结合、分类讨论是解题的关键.例3 (2015本溪卷)如图,在△ABC中,∠C=90°,点P是斜边AB的中点,点M从点C向点A匀速运动,点N从点B向点C匀速运动,已知两点同时出发,同时到达终点,连接PM、PN、MN,在整个运动过程中,△PMN的面积S与运动时间t的函数关系图象大致是()精析首先连接CP,根据点P是斜边AB的中点,可得S△ACP=S△BCP=S△ABC;然后分别求出出发时,点N到达BC的中点、点M也到达AC的中点时,结束时,△PMN的面积S的大小,即可推得△PMN的面积大小变化情况是:先减小后增大,而且是以抛物线的方式变化,据此判断出△PMN的面积S与运动时间t的函数关系图象大致是哪个即可.解答连接CP,如下图:∵点P是斜边AB的中点,∴ S△ACP=S△BCP=S△ABC,出发时,S△PMN=S△BCP=S△ACP.∵两点同时出发,同时到达终点,∴点N到达BC的中点时,点M也到达AC的中点,∴此时S△PMN=S△ABC.结束时,S△PMN=S△ACP=S△ABC.故△MPQ的面积大小变化情况是:先减小后增大,而且是以抛物线的方式变化,∴△PMN的面积S与运动时间t的函数关系图象大致是:故选A.点拨此题主要考查两个动点问题与函数图象,函数图象是典型的数形结合,图象应用信息广泛,通过看图获取信息,不仅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还可以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用图象解决问题时,要理清图象的含义即会识图.(编辑孙世奇)。

动点问题解题技巧总结

动点问题解题技巧总结

动点问题解题技巧总结一、 动点选择题(中考选择最后一道) 1排除法:(1)首先看趋势,排除明显不可能的(2)看图像上面的特殊点,算出特殊点的横纵坐标,排除错误的选项(3)求解析式:如果选项出现二次函数的图像,特别需要确定开口方向,有时候可以不用完全算出解析式,确定了开口方向就可以确定正确选项(4)如果解析式不好求,可以取分段函数的每一段的中点,如果这一段的端点坐标是,x y x y ,,1122)()( 确定纵坐标比+y y 212大还是小 中考再现1.(2017•天水)如图,在等腰△ABC 中,AB=AC=4cm ,∠B=30°,点P 从点B 出发,以cm/s 的速度沿BC 方向运动到点C 停止,同时点Q 从点B 出发,以1cm/s 的速度沿BA ﹣AC 方向运动到点C 停止,若△BPQ 的面积为y (cm 2),运动时间为x (s ),则下列最能反映y 与x 之间函数关系的图象是( )A .B .C .D .【分析】第一步看趋势,四个选项都是先增大后减小,均符合 第二步,看特殊点,四个选项特殊点一样,不能排除,第三步,取区间中点,选项中出现了两个区间,<<x 04和<<x 48,区间中点x =2和x =6,x =2时,长段线垂,线垂的作过,===<BQ BP Q BP y 2223,1343则易得答案为D .2.(2017•铁岭)如图,在射线AB 上顺次取两点C ,D ,使AC=CD=1,以CD 为边作矩形CDEF ,DE=2,将射线AB 绕点A 沿逆时针方向旋转,旋转角记为α(其中0°<α<45°),旋转后记作射线AB′,射线AB′分别交矩形CDEF 的边CF ,DE 于点G ,H .若CG=x ,EH=y ,则下列函数图象中,能反映y 与x 之间关系的是( )A. B. C. D.【分析】第一步看趋势,均符合第二步,看特殊点,A,B选项是过(2,0),C,D选项是过(1,0),当x=1时,由矩形知CF∥DE,∴△ACG∽△ADH,∴,∵AC=CD=1,∴AD=2,当x=1时,即GC=1,求出DH=2,EH=y=0,排除A,B,由0°<α<45°不含等号,所以不能取到(1,0),因此是D选项3.(2017•葫芦岛)如图,菱形ABCD的边长为2,∠A=60°,点P和点Q分别从点B和点C出发,沿射线BC向右运动,且速度相同,过点Q作QH⊥BD,垂足为H,连接PH,设点P运动的距离为x(0<x≤2),△BPH的面积为S,则能反映S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的图象大致为()A.B.C.D.【分析】第一步看趋势,A,B,C都是增大,只有D是先增大后减小,随着P,Q向右运动面积一直增大,所以排除D 选项第二步,看特殊点,A,B,C 三个选项特殊点一样,不能排除,第三步,取区间中点,选项中出现了一个区间,<<x 02,区间中点x =1,x =1时,,长段,线垂,线垂的作过,====<S CQ BQ BH H BP 14823 1.5,33333则易得答案为A .二、 动点解答题几何图形动点问题(包括三角形,四边形,圆):此类问题动点是有运动速度和运动路径的,解决问题的步骤如下:第一步,确定动点运动的阶段(如果是在折线上面运动,每一个线段是一个阶段)为了方便理解,每一个阶段都任意画出动点的一个可能位置(动点解答题的解题关键是化动为静,这个“为静”指的是在每一个阶段里任意选一个位置,用t 把相关线段表示出来,这样运动的点在这个阶段内就是“静止”的了),画出对应的图第二步,根据路程=速度⨯时间把动点运动的路程表示出来,进而将每一个阶段涉及到的线段表示出来第三步,根据具体问题列出等量关系式,例如:涉及到面积问题,用21底⨯高表示出面积,根据题目条件列出等量关系式 中考再现1.(2015江苏省)如图所示,在中,,,,点从点出发沿边向点以的速度移动,点从点出发沿边向点以的速度移动,若、同时出发:(1)几秒钟后,可使?(2)几秒钟后,可使四边形的面积占的面积三分之二?1. 【分析】(1)第一步:确定分段,本题两个动点都只在一条线段移动,因此不用分段第二步,根据路程=速度 时间把动点运动的路程表示出来,设运动时间为t秒,P点从A出发,沿着AC运动,运动路程是AP= t,Q点从C出发,沿着CB运动,运动路程是CQ=2t ,第三步,根据具体问题列出等量关系式,即 AC-AP=CQ,即解得,,则秒钟后,.(2)第二问因为前两步已经在第一问解决,直接进入第三步的面积为:,四边形的面积占的面积三分之二,的面积占的面积三分之一,,解得,,,答:秒或秒钟后,可使四边形的面积占的面积三分之二.2. (2015湖北省)如图,在矩形中,,E 是AD 的中点.动点从A 点出发,沿路线以秒的速度运动,运动的时间为秒.将以EP 为折痕折叠,点A 的对应点记为. 当点在边AB 上,且点在边BC 上时,求运动时间;【分析】第一步:确定分段,本题只有一个动点P ,P 在线段AB 运动,不用分段 第二步,根据路程=速度⨯时间把动点运动的路程表示出来,运动时间为t 秒,P 点从A 出发,沿着AB 运动,运动路程是AP= t ,第三步,根据具体问题列出等量关系式当点在边AB 上,且点在边BC 上时,根据折叠不变性,为因又,,。

2020中考专题复习:动点函数图像问题

2020中考专题复习:动点函数图像问题

2020中考专题复习:动点函数图像问题一、解题方法归纳:函数图象问题为广东中考的高频考点,2016年和2018年广东中考数学第10题都曾考到,预计2020年中考还会考到此类题型.其中由几何图形中的某些元素(点或线段或其他图形)的变化,从而导致相应的线段长度、线段比值或图形面积发生变化,进而分析两个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 判断函数图象大致形状是这类题型的一个难点。

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是“化动为静,以静探动”即首先把动态问题按运动路径分类,每类形成相对静态问题,然后通过对各类相对静态问题的解决从而探究整体问题的解决。

解决这类题目通常按下面的步骤来进行:(1)根据点运动或图形运动的路径的特点进行分类讨论, 得到自变量的取值范围;(2)在某一个确定的范围内,用含自变量x(或t)的代数式表示出所需的线段长,利用面积公式或三角形相似的性质等,表示出所求图形的面积或线段比,化简得出y(或s)关于x(或t)的关系式;(3)根据关系式,结合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判断出函数图象.典型例题讲解:类型一:点动问题例1.如图,一只蚂蚁从O点出发,沿着扇形OAB的边缘匀速爬行一周,当蚂蚁运动的时间为t 时,蚂蚁最终与O点的距离为s,则s关于t的函数图象大致是( )针对性练习:1. (青海)如图,在边长为2的正方形ABCD中剪去一个边长为1的小正方形CEFG,动点P 从点A出发,沿A→D→E→F→G→B的路线绕多边形的边匀速运动到点B时停止(不含点A 和点B),则△ABP的面积S随着时间t变化的函数图象大致为( )2. (资阳)如图,AD、BC是⊙O的两条互相垂直的直径,点P从点O出发,沿O→C→D→O 的路线匀速运动,设∠APB=y(单位:度),那么y与P运动的时间x(单位:秒)的关系图是( )3. 如图,等边△ABC的边长为2 cm,点P从点A出发,以1cm/s的速度向点C移动,同时点Q从点A出发,以1 cm/s的速度沿A→B→C的方向向点C移动,若△APQ的面积为S(cm2),则下列最能反映S(cm2)与移动时间t(s)之间函数关系的大致图象是( )4. (泰安)如图,正△ABC的边长为4,点P为BC边上的任意一点(不与点B、C重合),且∠APD=60°,PD交AB于点D.设BP=x,BD=y,则y关于x的函数图象大致是( )5. 如图,正方形ABCD边长为1,E、F、G、H分别为AB、BC、CD、DA边上的点,且AE=BF =CG=DH.设小正方形EFGH的面积为y,AE=x,则y关于x的函数图象大致是( )类型二:线动,面动问题例2. 如图,正方形ABCD的顶点A(0,22),B(22,0),顶点C,D位于第一象限,直线l:x=t,(0≤t≤2)将正方形ABCD分成两部分,设位于直线l左侧部分(阴影部分)的面积为S,则函数S与t的图象大致是( )针对性练习:1. (鄂州)如图,O是边长为4 cm的正方形ABCD的中心,M是BC的中点,动点P由A开始沿折线A—B—M方向匀速运动,到M时停止运动,速度为1 cm/s,设P点的运动时间为t(s),点P的运动路径与OA,OP所围成的图形面积为S(cm2),则描述面积S(cm2)与时间t(s)的关系的图象可以是( )2. (莆田)如图,在矩形ABCD中,AB=2,点E在边AD上,∠ABE=45°,BE=DE,连接BD,点P在线段DE上,过点P作PQ∥BD交BE于点Q,连接QD,设PD=x,△PQD的面积为y,则能表示y与x函数关系的图象大致是( )3. (钦州)如图,△ABC中,AB=6,BC=8,tan∠B=43.点D是边BC上的一个动点(点D与点B不重合),过点D作DE⊥AB,垂足为E,点F是AD的中点,连接EF.设△AEF的面积为y,点D从点B沿BC运动到点C的过程中,D与B的距离为x,则能表示y与x的函数关系的图象大致是( )。

30_专题二 动点问题的函数图象(可自主编辑PPT)

30_专题二 动点问题的函数图象(可自主编辑PPT)

关于t的函数图象为一次函数图象的一部分.
故选D.
专题突破
栏目索引
变式训练1-2 (2019河南一模)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已知A(0,1),B( 3,
0),以线段AB为边向上作菱形ABCD,且点D在y轴上.若菱形ABCD以每秒2个单
位长度的速度沿射线AB滑行,直至顶点D落在x轴上时停止.设菱形在x轴下方部
专题突破
栏目索引
类型一 函数图象的判断 例1 (2019河南模拟)如图,在△ABC中,∠ABC=60°,∠C=45°,点D,E分别为边AB, AC上的点,且DE∥BC,BD=DE=2.动点P从点B出发,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 沿B→D→E→C匀速运动,运动到点C时停止.过点P作PQ⊥BC于点Q,设△BPQ 的面积为S,点P的运动时间为t,则S关于t的函数图象大致为 ( D )
2
S△BPQ=1 PQ·BQ
2
=- 1 (t-4)2- 3 2- 6 (t-4)+ 3 3,∴抛物线开口向下.故选D.
4
4
2
栏目索引
专题突破
栏目索引
变式训练1-1 (2019青岛模拟)如图,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4,动点M,N同时从A 点出发,点M沿AB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终点B运动,点N沿A→D→C以每 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终点C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秒,△CMN的面积为S,则S关 于t的函数图象大致是( D )
专题突破
栏目索引
2.解决根据函数图象获取信息的题目,需从题干出发,将几何图形与函数图象对 比着进行分析.一般需注意: (1)函数图象中横、纵坐标代表的量及函数中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2)分段函数要分段讨论; (3)转折点:判断函数图象的倾斜方向或增减性发生变化的关键点; (4)平行线:函数值随自变量的增大而保持不变.

专题10 函动点问题中函数图像压轴突破(解析版)

专题10  函动点问题中函数图像压轴突破(解析版)

专题10函动点问题中函数图像压轴突破1.(2022春•上蔡县期末)如图1,矩形ABCD,点E为BC的中点,点P沿BC 从点B运动到点C,设点P运动的路程为x,P A﹣PE=y,图2是点P运动时y随着x变化的图象,则AB的长为()A.4B.5C.6D.7【答案】A【解答】解:连接AE,由函数图象知:当x=0,即P在B点时,BA﹣BE=1.利用三角形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得到P A﹣PE≤AE.∴y的最大值为AE,∴AE=5.在Rt△ABE中,由勾股定理得:BA2+BE2=AE2=25,设BE的长度为t,则BA=t+1,∴(t+1)2+t2=25,即:t2+t﹣12=0,∴(t+4)(t﹣3)=0,由于t>0,∴t+4>0,∴t﹣3=0,∴t=3.∴AB=3+1=4.故选:A.2.(2022春•开封期末)小明家与学校之间的距离是1000米,一天,他以每分钟60米的速度去学校,出发5分钟后,小明爸爸发现小明的数学作业忘带了,立即以每分钟360米的速度去追小明,追上小明一分钟后,小明又以每分钟80米的速度去学校,小明爸爸按原速度回家,以下图象中,能反映他们离家的路程y与小明离家的时间x(分钟)的函数关系的是()A.B.C.D.【答案】A【解答】解:设x分钟爸爸追上小明,60×5+60x=360x,解得x=1,可知1分钟后就追上小明,过了1分钟后,小明又以每分钟80米的速度去学校,小明爸爸按原速度回家,所以爸爸又过了一分钟就到家了,小明一共用了5+1+1+=15分钟到学校,所以A项符合题意,故选:A.3.(2022春•上杭县期末)已知动点H以每秒x厘米的速度沿图1的边框(边框拐角处都互相垂直)按从A﹣B﹣C﹣D﹣E﹣F的路径匀速运动,相应的△HAF 的面积S(cm2)关于时间t(s)的关系图象如图2,已知AF=8cm,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有几个()①动点H的速度是2cm/s;②BC的长度为3cm;③当点H到达D点时△HAF的面积是8cm2;④b的值为14;⑤在运动过程中,当△HAF的面积是30cm2时,点H的运动时间是3.75s和10.25s.A.2个B.3个C.4个D.5个【答案】A【解答】解:当点H在AB上时,如图所示,AH=xt(cm),S△HAF=×AF×AH=4xt(cm2),此时三角形面积随着时间增大而逐渐增大,当点H在BC上时,如图所示,HP是△HAF的高,且HP=AB,=×AF×AB,此时三角形面积不变,∴S△HAF当点H在CD上时,如图所示,HP是△HAF的高,C,D,P三点共线,S△HAF=×AF×HP,点H从点C点D运动,HP逐渐减小,故三角形面积不断减小,当点H在DE上时,如图所示,HP是△HAF的高,且HP=EF,S△HAF=×AF×EF,此时三角形面积不变,当点H在EF时,如图所示,S△HAF=×AF×HF,点H从点E向点F运动,HF逐渐减小,故三角形面积不断减小直至零,对照图2可得0≤t≤5时,点H在AB上,S△HAF=4xt=4•5x=40(cm2),∴x=2,AB=2×5=10(cm),∴动点H的速度是2cm/s,故①正确,5≤t≤8时,点H在BC上,此时三角形面积不变,∴动点H由点B运动到点C共用时8﹣5=3(s),∴BC=2×3=6(cm),故②错误,8≤t≤12时,当点H在CD上,三角形面积逐渐减小,∴动点H由点C运动到点D共用时12﹣8=4(s),∴CD=2×4=8(cm),∴EF=AB﹣CD=10﹣8=2(cm),在D点时,△HAF的高与EF相等,即HP=EF,=×AF×EF=×8×2=8(cm2),∴S△HAF故③正确,12≤t≤b,点H在DE上,DE=AF﹣BC=8﹣6=2(cm),∴动点H由点D运动到点E共用时2÷2=1(s),∴b=12+1=13,故④错误.当△HAF的面积是30cm2时,点H在AB上或CD上,=4xt=8t=30(cm2),点H在AB上时,S△HAF解得t=3.75(s),点H在CD上时,S△HAF=×AF×HP=×8×HP=30(cm2),解得HP=7.5(cm),∴CH=AB﹣HP=10﹣7.5=2.5(cm),∴从点C运动到点H共用时2.5÷2=1.25(s),由点A到点C共用时8s,∴此时共用时8+1.25=9.25(s),故⑤错误.故选:A.4.(2022春•镜湖区校级期中)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对于任意一点P(x,y),规定:f(x,y)=;比如f(﹣4,)=4,f(﹣2,﹣3)=3.当f(x,y)=2时,所有满足该条件的点P组成的图形为()A.B.C.D.【答案】D【解答】解:∵f(x,y)=2,∴|x|=2,|y|≤2或|y|=2,|x|<2.①当|x|=2,|y|≤2时,点P满足x=2,﹣2≤y≤2或x=﹣2,﹣2≤y≤2,在图象上,线段x=2,﹣2≤y≤2即为D选项中正方形的右边,线段x=﹣2,﹣2≤y≤2即为D选项中正方形的左边;②当|y|=2,|x|<2时,点P满足y=2,﹣2<x<2,或y=﹣2,﹣2<x<2,在图象上,线段y=2,﹣2<x<2即为D选项中正方形的上边,线段y=﹣2,﹣2<x<2即为D选项中正方形的下边.故选:D.5.(2021春•洪山区期末)如图1,将正方形ABCD置于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其中AD边在x轴上,其余各边均与坐标轴平行,直线L:y=x﹣3沿x轴的负方向以每秒1个单位的速度平移,在平移的过程中,该直线被正方形ABCD 的边所截得的线段长为m,平移的时间为t(秒),m与t的函数图象如图2所示,则图2中a的值为()A.7B.9C.12D.13【答案】D【解答】解:设直线L与x轴交于点M,令y=x﹣3=0,则x=3,即点M(3,0),由图2,直线AC=6,则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6,从图2看,MA=1,则点A(2,0),故点D的坐标为(﹣4,0),当直线l过点C时,设直线l′交x轴与点N,对应的时间为a,由直线L和x轴坐标轴的夹角为45°,则当直线L在L′的位置时,ND=CD =6,点N(﹣10,0),则a=10+3=13,故选:D.6.(2021春•任城区期末)小华和小明是同班同学,也是邻居,某日早晨,小明7:40先出发去学校,走了一段后,在途中停下吃了早餐,后来发现上学时间快到了,就跑步到学校;小华离家后直接乘公共汽车到了学校,如图是他们从家到学校已走的路程S(米)和所用时间t(分钟)的关系图,则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小明家和学校距离1200米B.小华乘公共汽车的速度是240米/分C.小华乘坐公共汽车后7:50与小明相遇D.小明从家到学校的平均速度为80米/分【答案】D【解答】解:由图象可知,小华和小明的家离学校1200米,故A正确;根据图象,小华乘公共汽车,从出发到到达学校共用了13﹣8=5(分钟),所以公共汽车的速度为1200÷5=240(米/分),故B正确;小明先出发8分钟然后停下来吃早餐,由图象可知在小明吃早餐的过程中,小华出发并与小明相遇然后超过小明,所以二人相遇所用的时间是8+480÷240=10(分钟),即7:50相遇,故C正确;小明从家到学校的时间为20分钟,所以小明的平均速度为1200÷20=60(米/分),故D错误.故选:D.7.(2019秋•垦利区期末)如图,在边长为2的正方形ABCD中剪去一个边长为1的小正方形EFGD,动点P从点A出发,沿A→E→F→G→C→B的路线,绕多边形的边匀速运动到点B时停止,则△ABP的面积S随着时间t变化的函数图象大致是()A.B.C.D.【答案】B【解答】解:①当点P在AE上运动时,S=×AB×AP=2×t=t;②当点P在EF上运动时,S=×1×2=1;③当点P在FG上运动时,S=×(t﹣1)=t﹣1;④当点P在GC上运动时,同理S=2;⑤当点P在BC上运动时,同理可得:函数的表达式为一次函数,图象为线段;故选:B.8.(2021•广州模拟)小元步行从家去火车站,走到6分钟时,以同样的速度回家取物品,然后从家乘出租车赶往火车站,结果比预计步行时间提前了3分钟.小元离家路程S(米)与时间t(分钟)之间的函数图象如图,那么从家到火车站路程是()A.1300米B.1400米C.1600米D.1500米【答案】C【解答】解:步行的速度为:480÷6=80米/分钟,∵小元步行从家去火车站,走到6分钟时,以同样的速度回家取物品,∴小元回到家时的时间为6×2=12(分钟)则返回时函数图象的点坐标是(12,0)设后来乘出租车中S与t的函数解析式为S=kt+b(k≠0),把(12,0)和(16,1280)代入得,,解得,所以S=320t﹣3840;设步行到达的时间为t,则实际到达的时间为t﹣3,由题意得,80t=320(t﹣3)﹣3840,解得t=20.所以家到火车站的距离为80×20=1600m.故选:C.9.(2019春•无为县期末)如图1,在矩形ABCD中,动点E从点B出发,沿BADC方向运动至点C处停止,设点E运动的路程为x,△BCE的面积为y,如果y关于x的函数图象如图2所示,则矩形ABCD的周长为()A.20B.21C.14D.7【答案】C【解答】解:当点E在AB段运动时,y=BC×BE=BC•x,为一次函数,由图2知,AB=3,当点E在AD上运动时,y=×AB×BC,为常数,由图2知,AD=4,故矩形的周长为7×2=14,故选:C.10.(2022秋•莱芜区期末)如图①在长方形ABCD中,动点P从点B出发,沿B﹣C﹣D﹣A方向匀速运动至点A停止,已知点P的运动速度为3cm/s,设点P的运动时间为t(s),△PAB的面积为y(cm2),若y关于t的函数图象如图②所示,则长方形ABCD的面积为()A.108cm2B.54cm2C.48cm2D.36cm2【答案】A【解答】解:∵动点P从点B出发,沿BC、CD、DA运动至点A停止,当点P在点B,C之间运动时,△ABP的面积随时间t的增大而增大,由图2知,当t=3时,点P到达点C处,∴BC=3×3=9(cm);当点P运动到点C,D之间时,△ABP的面积不变,由图2可知,点P从点C运动到点D所用时间为7﹣3=4(s),∴CD=3×4=12(cm),∴长方形ABCD面积=BC×CD=9×12=108(cm2),故选:A.11.(2022秋•金东区期末)A,B两地相距640km,甲、乙两辆汽车从A地出发到B地,均匀速行驶,甲出发1小时后,乙出发沿同一路线行驶,设甲、乙两车相距s(km),甲行驶的时间为t(h),s与t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①甲车行驶的速度是60km/h,乙车行驶的速度是80km/h;②甲出发4h后被乙追上;③甲比乙晚到h;④甲车行驶8h或9h,甲,乙两车相距80km;其中错误的()A.序号①B.序号②C.序号③D.序号④【答案】D【解答】解:①由图可得,甲车行驶的速度是60÷1=60(km/h),∵甲先出发1h,乙出发3h后追上甲,﹣60)=60,∴3(v乙∴v=80(km/h),乙即乙车行驶的速度是80km/h,故①正确;②∵当t=1时,乙出发,当t=4时,乙追上甲,∴甲出发4h后追上甲,故②正确;③由图可得,当乙到达B地时,甲乙相距100km,∴甲比乙晚到100÷60=(h),故③正确;④由图可得,当60t+80=80(t﹣1)时,解得t=8;当60t+80=640时,解得t=9,∴甲车行驶8h或9h,甲,乙两车相距80km,故④错误;故选:D.12.(2022秋•泗阳县期末)如图,在长方形ABCD中,动点P从点B出发,沿BC、CD、DA运动至点A停止,设点P运动的路程为x,△ABP的面积为y,y关于x的函数图象如图2所示,若b﹣2a=5,则长方形ABCD的周长为()A.20B.18C.16D.24【答案】B【解答】解:根据图2的点(a,10),可知BC=a,AB×BC=10,∴AB=,∴BC+CD+DA=2a+=b,∴b﹣2a=,∵b﹣2a=5,∴=5,∴a=4,∴AB=5,BC=4,∴长方形ABCD的周长为2×(5+4)=18.故选:B.13.(2022秋•广饶县校级期末)如图,折线ABCDE描述了一辆汽车在某一直线上的行驶过程中,汽车离出发地的距离s(km)与行驶时间t(h)之间的函数关系,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判断下列结论正确的选项是()①汽车在行驶途中停留了0.5小时;②汽车在整个行驶过程的平均速度是60km/h;③汽车共行驶了240km;④汽车出发4h离出发地40km.A.①②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③④【答案】C【解答】解:①汽车在行驶途中停留了2﹣1.5=0.5h,故①正确;②平均速度:120×2÷4.5=千米/小时,故②错误;③汽车共行驶了120×2=240km,故③正确;④汽车自出发后3h到4.5h速度为:120÷(4.5﹣3)=120÷1.5=80千米/小时,∴汽车出发4h离出发地距离为120﹣(4﹣3)×80=120﹣80=40千米,故④正确.∴正确的是①③④,故选:C.14.(2022秋•东城区校级期末)如图,在长方形ABCD中,AB=6,AD=4,DM=2,动点P从点A出发,沿路径A→B→C→M运动,则△AMP的面积y 与点P经过的路径长x之间的函数关系用图象表示大致是()A.B.C.D.【答案】A【解答】解:①当点P在AB上运动时,即0≤x≤6,此时AP=x,y=S△AMP=,∴y=;②当点P在BC上运动时,即6<x≤10,此时BP=x﹣6,CP=10﹣x,y=S△AMP=S长方形ABCD﹣S△ABP﹣S△MCP﹣S△ADM,∴y=4×6﹣=﹣x+18;③当点P在CM上运动时,即10<x≤14,此时MP=14﹣x,y=S△AMP=,∴y=;根据函数解析式,可知A选项正确.故选:A.15.(2022秋•南京期末)在边长为4的正方形ABCD的边上有一个动点P,从A 出发沿折线ABCD移动一周,回到A点后继续周而复始.设点P移动的路程为x,△PAC的面积为y.请结合右侧函数图象分析当x=2022时,y的值为()A.2B.4C.6D.8【答案】B【解答】解:∵点P在正方形ABCD的边上每运动一周,则x的值增加16,∴2022÷16=126(周)……6(单位长度),∴当x=2022时,点P位于BC边的中点处,∴y=×2×4=4,故选:B.16.(2022秋•孝南区期末)如图1,点P从△ABC的顶点B出发,沿B→C→A 匀速运动到点A,图2是点P运动时,线段BP的长度y随时间x变化的关系图象,其中M为曲线部分的最低点,则△ABC的面积是()A.6B.9C.12D.15【答案】C【解答】解:根据图象可知点P在BC上运动时,此时BP不断增大,由图象可知:点P从B向C运动时,BP的最大值为5,即BC=5,由于M是曲线部分的最低点,∴此时BP最小,如图,即BP′⊥AC,BP′=3,∴由勾股定理可知:PC=4,由于图象的曲线部分是轴对称图形,∵图象右端点函数值为5,∴AB=BC=5,∴P′A=P′C=4,∴AC=8,∴△ABC的面积为:AC•BP′=×8×3=12.故选:C.17.(2022秋•江北区校级期末)一辆汽车行驶的速度(km/h)与时间(min)之间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说法正确的是()A.时间是因变量,速度是自变量B.汽车在1~3min时匀速行驶C.汽车在3~8min时匀速行驶D.汽车最快的速度是10km/h【答案】C【解答】解:速度是因变量,时间是自变量,故选项A不合题意;汽车在1~3分钟时,速度在增加,故选项B不合题意;汽车在3~8分钟,匀速运动,故选项C符合题意;汽车最快速度是30千米/时,故选项D不符合题意;故选:C.18.(2023•西城区校级模拟)如图,将一圆柱形水杯杯底固定在大圆柱形容器底面中央,现用一个注水管沿大容器内壁匀速注水,则水杯内水面的高度h(单位:cm)与注水时间t(单位:s)的函数图象大致为()A.B.C.D.【答案】B【解答】解:当注入大圆柱形容器的水面高度到达小水杯的高度前,水杯内水面的高度为0,故选项A、C不合题意;当注入大圆柱形容器的水面高度到达小水杯的高后,水杯内水面的高度逐渐增大,当水杯内水面的高度达到水杯高度时,水杯内水面的高度不再增加,故选项B符合题意,选项D不合题意.故选:B.19.(2022春•牡丹区校级期中)如图,在长方形ABCD中,动点P从点B出发,沿BC,CD,DA运动到点A停止,设点P运动路程为x,△ABP的面积为y,如果y关于x的函数图象如图所示,则长方形ABCD的周长是()A.24B.18C.20D.40【答案】B【解答】解:由y关于x的函数图象可知,BC=4,CD=9﹣BC=9﹣4=5,∴长方形ABCD的周长是:2×(4+5)=18;故选:B.20.(2022春•灵宝市校级月考)如图1,点P从菱形ABCD的顶点A出发,沿A →D→B以1cm/s的速度匀速运动到点B,图2是点P运动时,△PBC的面积y(cm2)随时间x(s)变化的函数关系图象,则菱形ABCD的周长为()A.5B.C.D.【答案】D【解答】解:如图1,过点D作DE⊥BC于点E,∵AD∥BC,∴当点P在边AD上运动时,y的值不变,∴AD=a,即菱形的边长是a,∴•a•DE=a,∴DE=3,当点P在DB上运动时,y逐渐减小,∴DB=5,∴BE===4,在Rt△DCE中,DC=a,CE=4﹣a,DE=3,∴a2=32+(4﹣a)2,解得a=,∴菱形ABCD的周长为4a=.故选:D.21.(2022春•朝阳区校级月考)如图,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4,P为正方形边上一动点,运动路线是A→D→C→B→A,设P点经过的路程为x,以点A、P、D为顶点的三角形的面积是y,则下列图象能大致反映y与x的函数关系的是()A.B.C.D.【答案】B【解答】解:当点P由点A向点D运动,即0<x≤4时,y的值为0;当点P在DC上运动,即4<x≤8时,y随着x的增大而增大;当点P在CB上运动,即8<x≤12时,y不变;当点P在BA上运动,即12<x≤16时,y随x的增大而减小.故选:B.22.(2022•新市区校级三模)如图1,四边形ABCD中,AB∥CD,∠B=90°,AC=AD,动点E从点B出发,沿折线B﹣A﹣D﹣C方向以m单位/秒的速度匀速运动,在整个运动过程中,△BCE的面积S与运动时间t(秒)的函数图象如图2所示,则四边形ABCD的面积是()A.144B.134C.124D.114【答案】A【解答】解:从图2来看,AB=6m,AD=16m﹣6m=10m=AC,过点A作AH⊥CD交于点H,∵AC=AD,∴,在Rt△ADH中,AD=10m,AB=6m=CH=DH,∴,当点P在点D处时,,解得m2=2,则四边形ABCD的面积=,故选:A.23.(2022秋•九龙坡区校级月考)匀速地向如图所示的一个空水瓶里注水,最后把空水瓶注满,在这个注水过程中,水面高度h与注水时间t之间函数关系的大致图象是()A.B.C.D.【答案】C【解答】解:从下往上,空水瓶的横截面积由小变大,再由大到小,结合空瓶子的特点,那么符合题意选项的是C选项.故选:C.24.(2022春•包头期中)如图1,在直角梯形ABCD中,∠B=90°,动点P从B点出发,沿B→C→D→A匀速运动,设点P运动的路程为x,△ABP的面积为y,图象如图2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当x=4时,y=16B.AB=8C.梯形ABCD的面积为26D.当y=12时,x=3【答案】D【解答】解:由图可得,当x=4时,y=16,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由图可得,BC=4,CD=9﹣4=5,AD=14﹣9=5,当x=4时,点P和点C重合,=AB•BP=16,∴S△ABP∴AB×4=16,∴AB=8,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梯形ABCD的面积=(AB+CD)•BC=(8+5)×4=26,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设当9≤x≤14时,y与x的函数解析式为y=kx+b(k≠0),把(9,16)和(14,0)代入解析式得:,解得,∴y与x的函数解析式为y=﹣x+,当y=12时,﹣x+=12,解得x=,故D错误,符合题意.故选:D.25.(2022春•封丘县期末)如图1,在矩形ABCD中,动点P从点B出发,沿B →C→D→A方向匀速运动至点A停止.已知点P的运动速度为1cm/s,设点P 的运动时间为x(s),△PAB的面积为y(cm2),若y关于x的函数图象如图2所示,则矩形对角线AC的长为()A.5B.6C.8D.10【答案】D【解答】解:∵动点P从点B出发,沿BC、CD、DA运动至点A停止,当点P在点B,C之间运动时,△ABP的面积随时间x的增大而增大,由图2知,当x=3时,点P到达点C处,∴BC=3×2=6(cm);当点P运动到点C,D之间时,△ABP的面积不变,由图2可知,点P从点C运动到点D所用时间为7﹣3=4(s),∴CD=2×4=8(cm),∴AC=(cm),故选:D.26.(2022春•金牛区期末)如图1,在长方形ABCD中,动点P从点B出发,沿B→C→D→A的路径匀速运动到点A处停止,设点P运动的路程为x,△PAB的面积为y,表示y与x的关系的图象如图2所示,则a,b的值分别为()A.a=4,b=5B.a=4,b=20C.a=4,b=10D.a=5,b=10【解答】解:∵动点P从点B出发,沿B→C→D→A的路径匀速运动,∴图2为等腰梯形,∴a=13﹣9=4,∴BC=DA=a=4,∴在矩形ABCD中,AB=CD=9﹣4=5,∴b=5×4÷2=10.故选:C.27.(2022春•惠济区期末)如图1,已知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AD=DC,若点P从顶点A出发,沿A→D→B以1cm/s的速度匀速运动到点B,图2是点P运动时,△PBC的面y(cm2)随时间x(s)变化的关系图象,则a的值为()A.5B.C.D.【答案】C【解答】解:∵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AD=DC,∴平行四边形ABCD是菱形,过点D作DE⊥BC,∵菱形ABCD中,AD∥BC,∴当点P在边AD上运动时,y的值不变,∴AD=a,即菱形的边长是a,∴AD•DE=2a,当点P在DB上运动时,y逐渐减小,∴DB=5,∴BE===3.在Rt△DCE中,DC=a,CE=a﹣3,DE=4,∴a2=42+(a﹣3)2,解得a=.故选:C.28.(2022春•镇平县月考)如图1,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C=150°,BC =6,动点P从C出发,沿C→D→A匀速运动到点A.图2是点P运动时,△PBC的面积y随点P运动路程x变化的关系图象,则a的值是()A.2B.3C.4D.6【答案】D【解答】解:由题意可知:CD=4,过D点作DF⊥BC于点F,∵∠BCD=150°,∴∠DCF=180°﹣150°=30°,∴DF=CD=2,∵四边形ABCD为平行四边形,BC=6,=BC•DF=6×2=12,∴S平行四边形ABCD=S平行四边形ABCD=6,当P点与D点重合时,S△BCP即当x=4时,y=a=6,故选:D.29.(2022春•天桥区期末)已知动点H以每秒x厘米的速度沿图1的边框(边框拐角处都互相垂直)按从A﹣B﹣C﹣D﹣E﹣F的路径匀速运动,相应的△HAF的面积S(cm2)关于时间t(s)的关系图象如图2,已知AF=8cm,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动点H的速度为2cm/sB.b的值为14C.BC的长度为6cmD.在运动过程中,当△HAF的面积为30cm2时,点H的运动时间是3.75s 或9.25s【答案】B【解答】解:当点H在AB上时,如图所示,AH=xt(cm),S△HAF=×AF×AH=4xt(cm2),此时三角形面积随着时间增大而逐渐增大,当点H在BC上时,如图所示,HP是△HAF的高,且HP=AB,=×AF×AB,此时三角形面积不变,∴S△HAF当点H在CD上时,如图所示,HP是△HAF的高,C,D,P三点共线,S△HAF=×AF×HP,点H从点C点D运动,HP逐渐减小,故三角形面积不断减小,当点H在DE上时,如图所示,HP是△HAF的高,且HP=EF,S△HAF=×AF×EF,此时三角形面积不变,当点H在EF时,如图所示,S△HAF=×AF×HF,点H从点E向点F运动,HF逐渐减小,故三角形面积不断减小直至零,对照图2可得0≤t≤5时,点H在AB上,S△HAF=4xt=4•5x=40(cm2),∴x=2,AB=2×5=10(cm),∴动点H的速度是2cm/s,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12≤t≤b,点H在DE上,DE=AF﹣BC=8﹣6=2(cm),∴动点H由点D运动到点E共用时2÷2=1(s),∴b=12+1=13,故B错误,符合题意.5≤t≤8时,点H在BC上,此时三角形面积不变,∴动点H由点B运动到点C共用时8﹣5=3(s),∴BC=2×3=6(cm),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当△HAF的面积是30cm2时,点H在AB上或CD上,=4xt=8t=30(cm2),点H在AB上时,S△HAF解得t=3.75(s),点H在CD上时,S△HAF=×AF×HP=×8×HP=30(cm2),解得HP=7.5(cm),∴CH=AB﹣HP=10﹣7.5=2.5(cm),∴从点C运动到点H共用时2.5÷2=1.25(s),由点A到点C共用时8s,∴此时共用时8+1.25=9.25(s),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B.30.(2022•温州)小聪某次从家出发去公园游玩的行程如图所示,他离家的路程为s米,所经过的时间为t分钟.下列选项中的图象,能近似刻画s与t之间关系的是()。

动点问题的函数图象

动点问题的函数图象

【考点精讲】动点问题是中考的常考点,对于解决动点问题中,点动会牵扯到线动、面动,解决这类题目要“以静制动”,即把动态的问题转化为静态问题来解决,一般方法是抓住变化中的“不变量”,以不变应万变。

而对于动点问题的图象问题的解决,要抓住图形中的关键点,例如与x 轴、y 轴的交点,图象上的转折点、图象中与x 轴、y 轴平行的线等图象。

【典例精析】例题1 (贵州贵阳中考)如图,在直径为AB 的半圆O 上有一动点P 从A 点出发,按顺时针方向绕半圆匀速运动到B 点,然后再以相同的速度沿着直径回到A 点停止,线段OP 的长度d 与运动时间t 之间的函数关系用图象描述大致是( )(A . B. C . D .思路导航:情境分三段,点P 在圆周上、在OB 上,在AO 上,因此图象分三段,根据在每一段上线段OP 的长度d 随运动时间t 的变化来确定。

答案:点P 在圆周上时,d 不随t 的变化而变化,故第一段图象平行x 轴,点P 在OB 上,d 随t 的增加而减小,直到0,故此段图象呈下降趋势,点P 在AO 上,d 随t 的增加而增大,直到增加到半径的长度,即与第一段图象齐平,故选A 。

点评:先根据运动过程理解函数与自变量的变化规律以及分段情况,然后对照所给图象找到满足问题情境变化的规律。

注意弄清函数图象中横轴和纵轴意义,以及每段图象的起始点。

例题2 矩形ABCD 中,AB =20cm ,BC =10cm ,有一点P 沿着矩形从A 向B 再向C 以2cm/s 的速度移动。

(1)求△APC 的面积S 与时间t 的函数解析式,并指出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2)当面积为20cm2时,求点P的位置。

思路导航:△APC的面积为12AP BC⋅或12AP AB⋅,只要利用含t的代数式表示AP和PC即可。

答案:解:(1)1210(010)21(302)20(1015) 2t tSt t⎧⨯⨯<≤⎪⎪=⎨⎪⨯-⨯<<⎪⎩,化简得:10(010)30020(1015)t tSt t<≤⎧=⎨-<<⎩。

专题02 动点问题的函数图象(解析版)

专题02 动点问题的函数图象(解析版)

专题02动点问题的函数图象【考点1】随时间变化的函数关系【例1】(2018•东城区二模)有一圆形苗圃如图1所示,中间有两条交叉过道AB,CD,它们为苗圃Oe 的直径,且AB CD⊥.入口K位于¶AD中点,园丁在苗圃圆周或两条交叉过道上匀速行进.设该园丁行进的时间为x,与入口K的距离为y,表示y与x的函数关系的图象大致如图2所示,则该园丁行进的路线可能是()A.A O D→→→→→D.O D B C→→→C.D O C→→B.C A O B【分析】采用排除法解题,注意由圆的对称性,D O A-路线呈现对称性,图象应用对称特征.--、B C【解析】解:按选项A中路线,图象应呈现对称性,故A错误;按选项C,距离K最近点应靠近D,故C错误;选项D中路线,B到C段图象应呈现对称性,故D排除.故选:B.【点拨】本题是动点函数图象问题,解答时注意动点到达临界点前后图象的变化趋势.【变式1-1】(2017•顺义区二模)如图,木杆AB斜靠在墙壁上,30∠=︒,4OABAB=米.当木杆的上端A 沿墙壁NO下滑时,木杆的底端B也随之沿着地面上的射线OM方向滑动.设木杆的顶端A匀速下滑到点O停止,则木杆的中点P到射线OM的距离y(米)与下滑的时间x(秒)之间的函数图象大致是( )A.B.C.D.【分析】作PQ OB⊥,根据三角函数求得OA的长,从而得出其中位线PQ的最大值,再由OA长度与下滑时间满足一次函数关系即可得出答案.【解析】解:如图,过点P作PQ OB⊥于点Q,//∴,PQ OAQ为AB中点,PPQ ∴为AOB ∆的中位线,即12PQ OA =, 30OAB ∠=︒Q ,4AB =,cos 4OA AB OAB ∴=∠==则OP =,当点A 匀速向下滑动时,OA 的长度随时间x 的变化满足一次函数关系, 由于12PQ OA =,PQ ∴的长度与下滑时间满足一次函数关系,且PQ B 选项,故选:B .【点拨】本题主要考查动点问题的函数图象,解题的关键是根据点A 下滑是匀速得出一次函数关系及由中位线得出PQ 长度的最大值是解题的关键.【考点2】线段间的变量关系【例2】(2019•顺义区一模)如图,点A 、C 、E 、F 在直线l 上,且2AC =,1EF =,四边形ABCD ,EFGH ,EFNM 均为正方形,将正方形ABCD 沿直线l 向右平移,若起始位置为点C 与点E 重合,终止位置为点A 与点F 重合.设点C 平移的距离为x ,正方形ABCD 的边位于矩形MNGH 内部的长度为y ,则y 与x 的函数图象大致为( )A .B .C .D .【分析】根据题意可以分析出各段的函数图象,从而可以解答本题.【解析】解:由题意可得,点C 从点E 运动到点F 的过程中,y 随x 的增大而增大,函数解析式为2sin 45x y =⨯=︒,函数图象是一条线段,当点D 从点H 运动到点G 的过程中,y 随x 的增大不会发生变化,此过程函数图象是一条线段, 当点A 从点E 运动到点F 的过程中,y 随x 的增大而减小,函数图象是一条线段,故选:A .【点拨】本题考查动点问题的函数图象,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题意,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解答.【变式2-1】(2017•朝阳区一模)如图1,在ABC ∆中,AB BC =,AC m =,D ,E 分别是AB ,BC 边的中点,点P 为AC 边上的一个动点,连接PD ,PB ,PE .设AP x =,图1中某条线段长为y ,若表示y 与x 的函数关系的图象大致如图2所示,则这条线段可能是( )A .PDB .PBC .PED .PC【分析】观察图2,确定x 为何值取得最小值即可一一判断.【解析】解:A 错误,观察图2可知PD 在4m x =取得最小值. B 、错误.观察图2可知PB 在2m x =取得最小值. C 、正确.观察图2可知PE 在34m x =取得最小值. D 、错误.观察图2可知PC 在x m =取得最小值为0.故选:C .【点拨】本题主要考查了动点问题的函数图象,灵活应用所学知识是解题的关键,学会利用函数的最值解决问题,属于中考常考题型.【考点3】周长的变化【例3】(2017•东城区二模)如图,点E为菱形ABCD的BC边的中点,动点F在对角线AC上运动,连接BF、EF,设AF x=,BEF∆的周长为y,那么能表示y与x的函数关系的大致图象是()A.B.C.D.【分析】先根据正方形的对称性找到y的最小值,可知图象有最低点,再根据距离最低点x的值的大小>可判断正确的图形.AM MC()【解析】解:如图,连接DE与AC交于点M.则当点F运动到点M处时,三角形BEF∆的周长y最小,且AM MC>.通过分析动点F的运动轨迹可知,y是x的二次函数且有最低点,利用排除法可知图象大致为:故选:B.【点拨】本题考查了动点问题的函数图象.解决有关动点问题的函数图象类习题时,关键是要根据条件找到所给的两个变量之间的变化关系,尤其是在几何问题中,更要注意基本性质的掌握和灵活运用.【变式3-1】(2017•平谷区二模)如图,正方形ABCD中,动点P的运动路线为AB BC,动点Q的运动路线为对角线BD,点P,Q以同样的速度分别从A,B两点同时出发匀速前进,当一个点到达终点停止运动时,另一个点也随之停止.设点P的运动路程为x,PQ的长为y,则下列能大致表示y与x的函数关系的图象为()A.B.C.D.【分析】分两种情况:P点在AB上运动时,点P在BC上运动时;分别判定即可.【解析】解:P点在AB上运动时,y先变小再增大;点P在BC上运动时,y逐渐增大;故选:B.【变式3-2】(2017•石景山区二模)如图1,在矩形ABCD中,对角线AC与BD相交于点O,动点P从点B出发,在线段BC上匀速运动,到达点C时停止.设点P运动的路程为x,线段OP的长为y,如果y 与x的函数图象如图2所示,则矩形ABCD的面积是()A .20B .24C .48D .60【分析】根据点P 的移动规律,当OP BC ⊥时取最小值3,根据矩形的性质求得矩形的长与宽,易得该矩形的面积.【解析】解:如图2所示,当OP BC ⊥时,4BP CP ==,3OP =,所以26AB OP ==,28BC BP ==,所以矩形ABCD 的面积6848=⨯=.故选:C .【点拨】本题考查了动点问题的函数图象,关键是根据所给函数图象和点的运动轨迹判断出4BP CP ==,3OP =.【考点4】面积的变化【例4】(2019•东城区二模)如图1,动点P 从菱形ABCD 的顶点A 出发,沿A C D →→以1/cm s 的速度运动到点D .设点P 的运动时间为()s ,PAB ∆的面积为2()y cm .表示y 与x 的函数关系的图象如图2所示,则a 的值为( )A B .52 C .2 D .【分析】由图2知,菱形的边长为a ,对角线AC ,则对角线BD 为P在线段AC 上运动时,111222y AP BD =⨯=,即可求解.【解析】解:由图2知,菱形的边长为a ,对角线AC =,则对角线BD 为= 当点P 在线段AC 上运动时,111222y AP BD =⨯=,由图2知,当x =y a =,即12a = 解得:52a =, 故选:B .【点拨】本题考查的是动点图象问题,涉及到二次函数、解直角三角形等知识,此类问题关键是:弄清楚不同时间段,图象和图形的对应关系,进而求解.【变式4-1】(2018•大兴区一模)如图,在矩形ABCD 中,2AB =,3BC =,点P 在矩形的边上沿B C D A →→→运动.设点P 运动的路程为x ,ABP ∆的面积为y ,则y 关于x 的函数图象大致是( )A .B .C .D .【分析】要能根据几何图形和图形上的数据分析得出所对应的函数的类型和所需要的条件,结合实际意义画出正确的图象.【解析】解:根据题意和图形可知:点P 按B C D A →→→的顺序在边长为1的正方形边上运动,APB ∆的面积分为3段;当点P 在BC 上移动时,底边不变高逐渐变大,故面积逐渐变大;当点P 在CD 上移动时,底边不变,高不变,故面积不变;当点P 在AD 上时,高不变,底边变小,故面积越来越小直到0为止.故选:B .【点拨】考查点的运动变化后根据几何图形的面积确定函数的图象,图象需分段讨论.1.(2018•顺义区二模)已知正方形ABCD 的边长为4cm ,动点P 从A 出发,沿AD 边以1/cm s 的速度运动,动点Q 从B 出发,沿BC ,CD 边以2/cm s 的速度运动,点P ,Q 同时出发,运动到点D 均停止运动,设运动时间为x (秒),BPQ 的面积为2()y cm ,则y 与x 之间的函数图象大致是( )A .B .C .D .【分析】根据题意,Q 点分别在BC 、CD 上运动时,形成不同的三角形,分别用x 表示即 可.【解析】解:(1)当02x 剟时,2BQ x =14242y x x =⨯⨯=当24x 剟时,如下图2111(44)4(4)(82)4(24)28222y x x x x x x =-+⨯-⨯---⨯⨯-=-++由上可知故选:B .2.(2018•朝阳一模)如图,ABC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90A ∠=︒,6AB =,点P 是AB 边上一动点(点P 与点A 不重合),以AP 为边作正方形APDE ,设AP x =,正方形APDE 与ABC ∆重合部分(阴影部分)的面积为y ,则下列能大致反映y 与x 的函数关系的图象是( )A .B .C .D .【分析】如图1,当点D 落在BC 上,利用BPD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得到3x =,所以当03x <…时,2y x =,当36x <…时,如图2,正方形APDE 与BC 相交于F 、G ,表示出26DF x =-,所以221(26)2DFG APDE y S S x x ∆=-=-⋅-正方形,然后利用所得的解析式对各选项进行判断.【解析】解:如图1,当点D 落在BC 上,ABC ∆Q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四边形APDE 为正方形, BPD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PB PD x ∴==, 26x ∴=,解得3x =,当03x <…时,2APDE y S x ==正方形,当36x <…时,如图2,正方形APDE 与BC 相交于F 、G , 易得BPF ∆和DGF ∆都是等腰直角三角形,6PF PB x ∴==-,(6)26DF x x x ∴=--=-,22221(26)1218(6)182DFG APDE y S S x x x x x ∆∴=-=-⋅-=-+-=--+正方形,综上所述,22(03)(6)18(36)x x y x x ⎧<=⎨--+<⎩……. 故选:C .3.(2018•东城一模)如图1是一座立交桥的示意图(道路宽度忽略不计),A 为入口,F ,G 为出口,其中直行道为AB ,CG ,EF ,且AB CG EF ==;弯道为以点O 为圆心的一段弧,且¶BC,¶CD ,¶DE 所对的圆心角均为90︒.甲、乙两车由A 口同时驶入立交桥,均以10/m s 的速度行驶,从不同出口驶出,其间两车到点O 的距离()y m 与时间()x s 的对应关系如图2所示.结合题目信息,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甲车在立交桥上共行驶8sB .从F 口出比从G 口出多行驶40mC .甲车从F 口出,乙车从G 口出D .立交桥总长为150m【分析】根据题意、结合图象问题可得.【解析】解:由图象可知,两车通过¶BC,¶CD ,¶DE 弧时每段所用时间均为2s ,通过直行道AB ,CG ,EF 时,每段用时为3s .因此,甲车所用时间为3238s ++=,故A 正确;根据两车运行路线,从F 口驶出比从G 口多走¶CD,¶DE 弧长之和,用时为4s ,则走40m ,故B 正确; 根据两车运行时间,可知甲先驶出,应从G 口驶出,故C 错误; 根据题意立交桥总长为(3233)10150m ⨯+⨯⨯=,过D 正确; 故选:C .4.(2018•海淀一模)如图1,矩形的一条边长为x ,周长的一半为y .定义(,)x y 为这个矩形的坐标.如图2,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直线1x =,3y =将第一象限划分成4个区域.已知矩形1的坐标的对应点A 落在如图所示的双曲线上,矩形2的坐标的对应点落在区域④中.则下面叙述中正确的是( )A .点A 的横坐标有可能大于3B .矩形1是正方形时,点A 位于区域②C .当点A 沿双曲线向上移动时,矩形1的面积减小D .当点A 位于区域①时,矩形1可能和矩形2全等【分析】A 、根据反比例函数k 一定,并根据图形得:当1x =时,3y <,得3k xy =<,因为y 是矩形周长的一半,即y x >,可判断点A 的横坐标不可能大于3;B 、根据正方形边长相等得:2y x =,得点A 是直线2y x =与双曲线的交点,画图,如图2,交点A 在区域③,可作判断;C 、先表示矩形面积22()S x y x xy x k x =-=-=-,当点A 沿双曲线向上移动时,x 的值会越来越小,矩形1的面积会越来越大,可作判断;D 、当点A 位于区域①,得1x <,另一边为:2y x ->,矩形2的坐标的对应点落在区域④中得:1x >,3y >,即另一边0y x ->,可作判断.【解析】解:设点(,)A x y , A 、设反比例函数解析式为:(0)ky k x=≠, 由图形可知:当1x =时,3y <, 3k xy ∴=<, y x >Q ,3x ∴<,即点A 的横坐标不可能大于3,故选项A 不正确;B 、当矩形1为正方形时,边长为x ,2y x =,则点A 是直线2y x =与双曲线的交点,如图2,交点A 在区域③, 故选项B 不正确;C 、当一边为x ,则另一边为y x -,22()S x y x xy x k x =-=-=-, Q 当点A 沿双曲线向上移动时,x 的值会越来越小,∴矩形1的面积会越来越大,故选项C 不正确;D 、当点A 位于区域①时,Q 点(,)A x y ,1x ∴<,3y >,即另一边为:2y x ->,矩形2落在区域④中,1x >,3y >,即另一边0y x ->,∴当点A 位于区域①时,矩形1可能和矩形2全等;故选项④正确; 故选:D .5.(2018•延庆县一模)某游泳池长25米,小林和小明两个人分别在游泳池的A ,B 两边,同时朝着另一边游泳,他们游泳的时间为(秒),其中0180t 剟,到A 边距离为y (米),图中的实线和虚线分别表示小林和小明在游泳过程中y 与t 的对应关系.下面有四个推断:①小明游泳的平均速度小于小林游泳的平均速度; ②小明游泳的距离大于小林游泳的距离; ③小明游75米时小林游了90米游泳; ④小明与小林共相遇5次; 其中正确的是( ) A .①②B .①③C .③④D .②④【分析】利用图象信息,一一判断即可;【解析】解:①错误.小明游泳的平均速度大于小林游泳的平均速度; ②正确.小明游泳的距离大于小林游泳的距离; ③错误,小明游75米时小林游了50米; ④正确.小明与小林共相遇5次; 故选:D .6.(2018•通州一模)如图1,点O 为正六边形对角线的交点,机器人置于该正六边形的某顶点处,柱柱同学操控机器人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在图1中给出线段路径上运行,柱柱同学将机器人运行时间设为t 秒,机器人到点A 的距离设为y ,得到函数图象如图2,通过观察函数图象,可以得到下列推断:①该正六边形的边长为1;②当3t 时,机器人一定位于点O ;③机器人一定经过点D ;④机器人一定经过点E ;其中正确的有( )A .①④B .①③C .①②③D .②③④【分析】根据图象起始位置猜想点B 或F 为起点,则可以判断①正确,④错误.结合图象判断34t 剟图象的对称性可以判断②正确.结合图象易得③正确.【解答】解:由图象可知,机器人距离点1A 个单位长度,可能在F 或B 点,则正六边形边长为1.故①正确;观察图象t 在34-之间时,图象具有对称性则可知,机器人在OB 或OF 上,则当3t =时,机器人距离点A 距离为1个单位长度,机器人一定位于点O ,故②正确; 所有点中,只有点D 到A 距离为2个单位,故③正确;因为机器人可能在F 点或B 点出发,当从B 出发时,不经过点E ,故④错误. 故选:C .7.(2017•东城一模)图1是某娱乐节目中一个游戏环节的录制现场,场地由等边ADE ∆和正方形ABCD 组成,正方形ABCD 两条对角线交于点O ,在AD 的中点P 处放置了一台主摄像机.游戏参与者行进的时间为x ,与主摄像机的距离为y ,若游戏参与者匀速行进,且表示y 与x 的函数关系式大致如图2所示,则游戏参与者的行进路线可能是( )A .A O D →→B .E AC →→C .A ED →→D .E A B →→【分析】根据各个选项中的路线进行分析,看哪条路线符号图2的函数图象即可解答本题.【解析】解:由题意可得,当经过的路线是A O D →→时,从A O →,y 随x 的增大先减小后增大且图象对称,从O D →,y 随x 的增大先减小后增大且函数图象对称,故选项A 符号要求;当经过的路线是E A C →→时,从E A →,y 随x 的增大先减小后增大,但后来增大的最大值小于刚开始的值,故选项B 不符号要求;当经过的路线是A E D →→时,从A E →,y 随x 的增大先减小后增大,但后来增大的最大值大于于刚开始的值,故选项C 不符号要求;当经过的路线是E A B →→时,从E A →,y 随x 的增大先减小后增大,但后来增大的最大值小于刚开始的值,故选项D 不符号要求; 故选:A .8.(2017•房山区一模)如图1,已知点E ,F ,G ,H 是矩形ABCD 各边的中点,6AB =,8BC =,动点M 从点E 出发,沿E F G H E →→→→匀速运动,设点M 运动的路程x ,点M 到矩形的某一个顶点的距离为y ,如果表示y 关于x 函数关系的图象如图2所示,那么这个顶点是矩形的( )A .点AB .点BC .点CD .点D【分析】由图2得出始点E 到顶点的距离为3,只有顶点A ,B 满足,又由开始时先增大,得出只有顶点B 满足.【解析】解:由图2得出始点E 到顶点的距离为3, 6AB =Q ,∴只有顶点A ,B 满足,又Q 沿E F G H E →→→→匀速运动开始时先增大,∴只有顶点B 满足,故选:B .9.(2018秋•朝阳期末)如图,在ABC∆中,AB AC=,MN是边BC上一条运动的线段(点M不与点B重合,点N不与点C重合),且12MN BC=,MD BC⊥交AB于点D,NE BC⊥交AC于点E,在MN从左至右的运动过程中,设BM x=,BMD∆的面积减去CNE∆的面积为y,则下列图象中,能表示y与x 的函数关系的图象大致是()A.B.C.D.【分析】设:12a BC=,B Cα∠=∠=,求出MN、CN、DM、AH、EN的长度,利用BMD CNES S S∆∆=-,即可求解.【解析】解:过点A作AH BC⊥,交BC于点H,则12BH HC BC==,设12a BC=,B Cα∠=∠=,则MN a=,2CN BC MN x a a x a x=--=--=-,tan tan DM BM B x α==g ,tan tan AH BH B a α==g ,tan ()tan EN CN C a x α==-g ,21tan tan ()(2)tan 222BMD CNEa a S S S BM DM CN EN x a a x ααα∆∆=-=-=-=-g g g g , 其中,tan a αg 、2tan 2a α均为常数,故上述函数为一次函数, 故选:A .10.(2017秋•海淀区期末)两个少年在绿茵场上游戏.小红从点A 出发沿线段AB 运动到点 B ,小兰从点C 出发,以相同的速度沿O e 逆时针运动一周回到点C ,两人的运动路线如图1所示,其中AC DB =.两人同时开始运动,直到都停止运动时游戏结束,其间他们与 点C 的距离y 与时间x (单位:秒)的对应关系如图2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小红的运动路程比小兰的长B .两人分别在1.09秒和7.49秒的时刻相遇C .当小红运动到点D 的时候,小兰已经经过了点DD .在4.84秒时,两人的距离正好等于O e 的半径 【分析】利用图象信息一一判断即可解决问题.【解析】解:A 、小红的运动路程比小兰的短,故本选项不符合题意;B 、两人分别在1.09秒和7.49秒的时刻与点C 距离相等,故本选项不符合题意;C 、当小红运动到点D 的时候,小兰还没有经过了点D ,故本选项不符合题意; D 、当小红运动到点O 的时候,两人的距离正好等于O e 的半径,此时9.684.842t ==,故本选项正确;故选:D.。

动点问题:函数图象及规律探索

动点问题:函数图象及规律探索

动点问题:函数图象及规律探索
【方法技巧】
动点问题中函数图象的题目的解决方法是:
先根据动点运动规律找出所求与动点运动之间的关系,进而获取相应函数的解析式及函数值变化规律,达到求解的目的.
考查的重点是分段函数解析式的求解.探索规律问题通常用归纳法:即从简单到复杂,从特殊到一般,这类题目考查的是学生的观察与归纳能力,注意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方法.
【典型例题1】
如图,边长都为4的正方形ABCD和正三角形EFG如图放置,AB 与EF在同一条直线上,且A点与F点重合,现将△EFG沿AB方向以每秒1个单位的速度匀速运动,当点F与B重合时停止. 在这个运动过程中,正方形ABCD与△EFG重叠部分的面积S与运动时间t的函数解析式是
【答案解析】
【典型例题2】
如图①,在菱形ABCD中,动点P从点B出发,沿折线B→C→D→B运动. 设点P经过的路程为x,△ABP的面积为y. 把y看成x的函数,函数的图象如图②所示,则图②中的b等于
【答案解析】
【典型例题3】如图,等边△ABC边长为2,四边形DEFG是平行四边形,DG=2,DE=3,∠GDE=60°,BC和DE在同一条直线上,且点C与点D重合,现将△ABC沿D→E的方向以每秒1个单位的速度
匀速运动,当点B与点E重合时停止,则在这个运动过程中,△ABC与四边形DEFG的重合部分的面积S与运动时间t之间的函数关系图象大致是()
【答案解析】。

中考选择压轴题:动点问题的函数图像解题技巧.doc

中考选择压轴题:动点问题的函数图像解题技巧.doc

中考选择压轴题:动点问题的函数图像解题技巧【常规解法】【分析】根据题意分类讨论,随着点P位置的变化,△CPE 的面积的变化趋势.解:通过已知条件可知,当点P与点E重合时,△CPE 的面积为0;当点P在EA上运动时,△CPE的高BC不变,则其面积是x的一次函数,面积随x增大而增大,当x=2时有最大面积为4,当P在AD边上运动时,△CPE的底边EC不变,则其面积是x的一次函数,面积随x增大而增大,当x=6时,有最大面积为8,当点P带DC边上运动时,△CPE的底边EC不变,则其面积是x的一次函数,面积随x 增大而减小,最小面积为0;故选:C.【点击本质】解:由题意知,点P运动轨迹AE+AD+CD=10,故排除B。

当2x6时,P在AD边上运动,△CPE的底边EC不变,则其面积是x的一次函数,面积随x增大而增大,故排除A、D。

故正确选项为C。

例题2【常规解法】【分析】根据条件可知△AEH≌△BFE≌△CGF≌△DHG,设AE为x,则AH=1-x,根据勾股定理EH2=AE2+AH2=x2+(1-x)2,进而可求出函数解析式,求出答案.解:∵根据正方形的四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且AE=BF=CG=DH,∴可证△AEH≌△BFE≌△CGF≌△DHG.设AE为x,则AH=1-x,根据勾股定理,得EH2=AE2+AH2=x2+(1-x)2即y=x2+(1-x)2.y=2x2-2x+1,∴所求函数是一个开口向上,对称轴是直线x=1/2∴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是大于0小于1.故选:B.【点击本质】解:x0,故排除A。

由题意知,EFGH面积随着AE=x增加,先变小,再变大,故排除C。

另一方面,由于y表示EFGH面积,我们知道,面积是二维变量,它应为边长的二次函数,于是y与x应为抛物线图像,故正确选项为B。

小结通过以上例题.可以得出解决这类问题的一般步骤:第一步:弄清题意,分析函数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及分段;第二步:分析各段上的函数的变化趋势;第三步:确定函数的解析式的形式,根据函数的性质选出正确答案。

初中数学动点问题解题技巧,动点题解题三步骤,初三数学动点解题思路

初中数学动点问题解题技巧,动点题解题三步骤,初三数学动点解题思路

双动点问题动点问题是初中数学中的热门问题,也是让人欢喜让人忧的一类问题.其中的数学模型隐藏在变化的运动背后,很多同学容易被这类问题的已知条件迷惑,虽练习很多仍然“闻动色变”,实在爱不起来.但如果会透过现象看本质,找到运动过程中不变的规律,这一类问题又会让人感觉精彩绝伦,回味无穷。

本文就动点问题中如何找到双动点类型中的运动轨迹与大家分享.动点题有时不止一个点在动,如果有两个动点,其中一个随着另一个的运动而运动,题目往往研究第二个动点的一些规律,比如最大最小值,经过的路径长等.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找到第二个动点的运动轨迹.一、直线型运动1.如图,等边△ABC的边长为4cm,动点D从点B出发,沿射线BC方向移动,以AD为边作等边△ADE。

如图①,在点D从点B开始移动至点C的过程中,求点E移动的路径长.分析:要求点E移动的路径长,首先要确定点E的运动轨迹。

连结CE,如图②,易证△ABD≌△ACE,得∠B=∠ACE=60°,因为∠ACB=60°,所以∠ECF=60°=∠B,所以EC∥AB,故在点D从点B开始移动至点C的过程中,点E的运动轨迹是过点C且平行于AB的一条线段,确定了轨迹,再确定起始与终止位置就可求出路径长.答案:42.已知AB=10,P是线段AB上的动点,分别以AP、PB为边在线段AB的同侧作等边△ACP和△PDB,连接CD,设CD的中点为G,当点P从点A运动到点B时,点G移动的路径长是_____.分析:延长AC、BD相交于点E,因为∠A=∠DPB=60°,所以PD∥EA,同理PC∥EB,所以四边形CPDE是平行四边形,连结EP,所以EP、CD互相平分,因为点G为CD的中点,所以EG=PG,所以点G是EP的中点,当点P从点A运动到点B时,点G的运动轨迹是△EAB的中位线MN.答案:5双动点的运动问题中,第二动点的运动轨迹如果是直线型,通常可以找到第二动点所在直线与已知直线的位置关系如平行、垂直等,或者是某一条特殊的直线(或直线上的一部分)如中位线、角平分线等.试一试:1.如图,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2,动点E从点A出发,沿边AB-BC向终点C 运动,以DE为边作正方形DEFG(点D、E、F、G按顺时针方向排列).设点E 运动的速度为每秒1个单位,运动的时间为x秒.(1)如图,当点E在AB上时,求证:点G在直线BC上;(2)直接写出整个运动过程中,点F经过的路径长.答案:C在数学中,静中找动,实现从特殊到一般的转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轻松解决动点问题与函数图象————————————————————————————————作者: ————————————————————————————————日期:ﻩ动点问题与函数图象(刘老师在线)1、如图,等边三角形ABC的边长为3,N为AC的三等分点,三角形边上的动点M从点A出发,沿A→B→C的方向运动,到达点C时停止.设点M运动的路程为x,MN2=y,则y关于x的函数图象大致为()A B CD【知识点】动点问题的函数图象【分析】注意分析y随x的变化而变化的趋势,而不一定要通过求解析式来解决.【解析】∵等边三角形ABC的边长为3,N为AC的三等分点,∴AN=1.∴当点M位于点A处时,x=0,y=1.①当动点M从A点出发到AM=1的过程中,y随x的增大而减小,故排除D;②当动点M到达C点时,x=6,y=3﹣1=2,即此时y的值与点M在点A处时的值不相等.故排除A、C.故选B.2、如右图所示,已知等腰梯形ABCD,AD∥BC,若动直线l垂直于BC,且向右平移,设扫过的阴影部分的面积为S,BP为x,则S关于x的函数图象大致是【知识点】动点问题的函数图象【分析】分三段考虑,①当直线l经过BA段时,②直线l经过AD段时,③直线l经过DC段时,分别观察出面积变化的情况,然后结合选项即可得出答案.【解析】①当直线l经过BA段时,阴影部分的面积越来越大,并且增大的速度越来越快;②直线l经过DC段时,阴影部分的面积越来越大,并且增大的速度保持不变;③直线l经过DC段时,阴影部分的面积越来越大,并且增大的速度越来越小;结合选项可得,A选项的图象符合.xByPA DClxsA.…xsB.xsC. xsD.故选A.3、如右图,已知某容器是由上下两个相同的圆锥和中间一个与圆锥同底等高的圆柱组合而成,若往此容器中注水,设注入水的体积为y,高度为x,则y关于x的函数图像大致是【解析】注入水的体积增加的速度随着高度x的变化情况是:由慢到快→匀速增长→由快到慢,由慢到快的图象是越来越陡,由快到慢的图象是越来越平缓,所以选A。

4、如图所示,半径为1的圆和边长为3的正方形在同一水平线上,圆沿该水平线从左向右匀速穿过正方形,设穿过时间为t,正方形除去圆部分的面积为S(阴影部分),则S与t的大致图象为()A B C D【知识点】动点问题的函数图象【解析】由图中可知:在开始的时候,阴影部分的面积最大,可以排除B,C.随着圆的穿行开始,阴影部分的面积开始减小,当圆完全进入正方形时,阴影部分的面积开始不再变化.应排除D.故选A.5、.如图9,梯形ABCD中,AB∥DC,DE⊥AB,CF⊥AB,且AE= EF = FB = 5,D E=12,动点P从点A出发,沿折线AD-DC-CB以每秒1个单位长的速度运动到点B停止.设运动时间为t秒,y =S△EPF,则y与t的函数图象大致是【解析】:AD=13,sinA=1213,当P在AD上运动时,△PEF的高h=1213t,y= S△EPF =152⨯⨯1213t,是一次函数关系,当点P在CD上运动时,高不变,底不变,三角形的面积不变,当点P在C上运动时,同样也是一次函数关系,故选A。

6、一个大烧杯中装有一个小烧杯,在小烧杯中放入一个浮子(质量非常轻的空心小圆球)后再往小烧杯中注水,水流的速度恒定不变,小烧杯被注满后水溢出到大烧杯中,浮子始终保持在容器的正中间.用x表示注水时间,用y表示浮子的高度,则用来表示y与x之间关系的选项是()A B C D【知识点】分段函数图象【分析】分三段考虑,①小烧杯未被注满,这段时间,浮子的高度快速增加;②小烧杯被注满,大烧杯内水面的高度还未达到小烧杯的高度,此时浮子高度不变;③大烧杯内的水面高于小烧杯,此时浮子高度缓慢增加.【解析】①小烧杯未被注满,这段时间,浮子的高度快速增加;②小烧杯被注满,大烧杯内水面的高度还未达到小烧杯的高度,此时浮子高度不变;③大烧杯内的水面高于小烧杯,此时浮子高度缓慢增加.结合图象可得B选项的图象符合.故选B.7、如图,点P是以O为圆心,AB为直径的半圆上的动点,AB=2,设弦AP的长为x,△APO的面积为y,则下列图象中,能表示y与x的函数关系的图象大致是答案:A解析:很显然,并非二次函数,排除B ; 采用特殊位置法;当P 点与A 点重合时,此时0==x AP ,0=∆PAO S ;ﻩ当P 点与B 点重合时,此时2==x AP ,0=∆PAO S ; ﻩﻩ本题最重要的为当1==x AP 时,此时APO ∆为等边三角形,4143>=∆PAOS ; 排除B 、C 、D .选择A .【点评】动点函数图象问题选取合适的特殊位置,然后去解答是最为直接有效的方法8、在物理实验课上,小明用弹簧称将铁块A悬于盛有水的水槽中,然后匀速向上提起(不考虑水的阻力),直至铁块完全露出水面一定高度,则下图能反映弹簧称的读数y(单位N)与铁块被提起的高度x(单位cm )之间的函数关系的大致图象是( )A B C D【知识点】分段函数图象【分析】露出水面前读数y 不变,出水面后y逐渐增大,离开水面后y 不变.【解析】因为小明用弹簧称将铁块A 悬于盛有水的水槽中,然后匀速向上提起,直至铁块完全露出水面一定高度.则露出水面前读数y不变,出水面后y 逐渐增大,离开水面后y 不变. 故选C.9、如图,动点P 从点A出发,沿线段AB 运动至点B后,立即按原路返回,点P 在运动过程中速度不变,则以点B 为圆心,线段BP 长为半径的圆的面积S 与点P 的运动时间t的函数图象大致为( )H OPBAA.B.C.ﻩD.【知识点】:动点问题的函数图象.【分析】:分析动点P的运动过程,采用定量分析手段,求出S与t的函数关系式,根据关系式可以得出结论.【解答】:不妨设线段AB长度为1个单位,点P的运动速度为1个单位,则:(1)当点P在A→B 段运动时,PB=1﹣t,S=π(1﹣t)2(0≤t<1);(2)当点P在B→A段运动时,PB=t﹣1,S=π(t﹣1)2(1≤t≤2).综上,整个运动过程中,S与t的函数关系式为:S=π(t﹣1)2(0≤t≤2),这是一个二次函数,其图象为开口向上的一段抛物线.结合题中各选项,只有B符合要求.故选B.10、如图,正方形ABCD中,AB=8cm,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点E,F分别从B,C两点同时出发,以1cm/s的速度沿BC,CD运动,到点C,D时停止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s),△OEF的面积为s(cm2),则s(cm2)与t(s)的函数关系可用图象表示为()A B C D【知识点】动点问题的函数图象【分析】由点E,F分别从B,C两点同时出发,以1cm/s的速度沿BC,CD运动,得到BE=C F=t,则CE=8﹣t,再根据正方形的性质的OB=OC,∠OBC=∠OCD=45°,然后根据“SAS”可判断△OBE≌△OCF,所以S△OBE=S△OCF,这样S四边形OECF=S△OBC=16,于是S=S四边形OECF﹣S△CEF=16﹣(8﹣t)•t,然后配方得到S=(t﹣4)2+8(0≤t≤8),最后利用解析式和二次函数的性质对各选项进行判断.【解析】根据题意BE=CF=t,CE=8﹣t,∵四边形ABCD为正方形,∴OB=OC,∠OBC=∠OCD=45°,∵在△OBE和△OCF中,∴△OB E≌△O CF(SAS ), ∴S △OBE =S △O CF ,∴S 四边形OECF =S △OBC =×82=16,∴S=S 四边形OECF ﹣S △CEF =16﹣(8﹣t)•t=t 2﹣4t+16=(t ﹣4)2+8(0≤t≤8),∴s(cm 2)与t (s )的函数图象为抛物线一部分,顶点为(4,8),自变量为0≤t ≤8. 故选B.11、如图所示:边长分别为1和2的两个正方形,其中一边在同一水平线上,小正方形沿该水平线自左向右匀速穿过大正方形,设穿过的时间为t,大正方形内去掉小正方形后的面积为s,那么s与t 的大致图象应为( )A B C D【知识点】分段函数、动点问题的函数图象【分析】根据题意,设小正方形运动的速度为V ,分三个阶段;①小正方形向右未完全穿入大正方形,②小正方形穿入大正方形但未穿出大正方形,③小正方形穿出大正方形,分别求出S ,可得答案.【解析】根据题意,设小正方形运动的速度为V,分三个阶段;①小正方形向右未完全穿入大正方形,S =2×2﹣V t×1=4﹣Vt, ②小正方形穿入大正方形但未穿出大正方形,S=2×2﹣1×1=3, ③小正方形穿出大正方形,S=V t×1, 分析选项可得,A 符合; 故选A.12、如图1,点E 为矩形AB CD 边AD 上一点,点P,点Q 同时从点B 出发,点P 沿BE →E D→DC 运动到点C 停止,点Q 沿BC 运动到点C停止,它们运动的速度都是1c m/s,设P ,Q 出发t 秒时,△BP Q的面积为ycm ,已知y 与t 的函数关系的图形如图2(曲线OM 为抛物线的一部分),则下列结论::①A D=BE =5cm;②当0<t≤5时;;③直线NH 的解析式为y=-25t +27;④若△ABE 与△Q BP 相似,则t=429秒。

其中正确的结论个数为ﻩﻩﻩ(ﻩ)A.4 B.3 ﻩ C. 2ﻩﻩﻩD. 1C答案:BC,解析:根据图(2)可得,当点P到达点E时点Q到达点故④正确将N(7,10)代入,知③错误,故选B。

13、如图,将边长为4的正方形ABCD的一边BC与直角边分别是2和4的Rt∆GE F的一边GF重合。

正方形ABCD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GE向右匀速运动,当点A 和点E重合时正方形停止运动。

设正方形的运动时间为t秒,正方形ABCD与Rt∆GEF重叠部分面积为s,则s关于t的函数图像为(B )14、如图,是一种古代计时器﹣﹣“漏壶”的示意图,在壶内盛一定量的水,水从壶下的小孔漏出,壶壁内画出刻度,人们根据壶中水面的位置计算时间若用x表示时间,y表示壶底到水面的高度,下面的图象适合表示一小段时间内y与x的函数关系的是(不考虑水量变化对压力的影响)()A B C D【知识点】函数图象【分析】由题意知x表示时间,y表示壶底到水面的高度,然后根据x、y的初始位置及函数图象的性质来判断.【解析】由题意知:开始时,壶内盛一定量的水,所以y的初始位置应该大于0,可以排除A、D;由于漏壶漏水的速度不变,所以图中的函数应该是一次函数,可以排除C选项;故选B.15、如图,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4,P为正方形边上一动点,沿A D CBA的路径匀速移动,设P点经过的路径长为x,△APD的面积是y,则下列图象能大致反映y与x的函数关系的是(B)PDA BCxy48816124O xy41216884OA Bxy41216884OC. D.第10题xy41216884O16、如图,在矩形ABCD中,O是对角线AC的中点,动点P从点C出发,沿BC方向匀速运动到终点C,动点Q从点C出发,沿DC方向匀速运动到终点C.已知P,Q两点同时出发,并同时到达终点,连接OP,OQ.设运动时间为t,四边形OPCQ的面积为S,那么下列图象能大致刻画S与t之间的关系的是()A B C D【知识点】动点问题的函数图象【分析】作OE⊥BC于E点,OF⊥CD于F点设BC=a,AB=b,点P的速度为x,点F的速度为y,则CP=xt,DQ=yt,CQ=b﹣yt,根据矩形和中位线的性质得到OE=b,OF=a,根据P,Q 两点同时出发,并同时到达终点,则=,即ay=bx,然后利用S=S△OCQ+S△OCP=•a•(b﹣yt)+•b•xt,再整理得到S=ab(0<t<),根据此解析式可判断函数图象线段(端点除外).【解析】作OE⊥BC于E点,OF⊥CD于F点,如图,设BC=a,AB=b,点P的速度为x,点F 的速度为y,则CP=xt,DQ=yt,所以CQ=b﹣yt,∵O是对角线AC的中点,∴OE=b,OF=a,∵P,Q两点同时出发,并同时到达终点,∴=,即ay=bx,∴S=S△OCQ+S△OCP=•a•(b﹣yt)+•b•xt=ab﹣ayt+bxt=ab(0<t<),∴S与t的函数图象为常函数,且自变量的范围为0<t<).故选A.17、如图是我国古代计时器“漏壶”的示意图,在壶内盛一定量的水,水从壶底的小孔漏出.壶壁内画有刻度,人们根据壶中水面的位置计时,用x 表示时间,y 表示壶底到水面的高度,则y 与x 的函数关系式的图象是( )A B C D 【知识点】函数图象【分析】由题意知x 表示时间,y 表示壶底到水面的高度,然后根据x、y 的初始位置及函数图象的性质来判断 【解析】由题意知:开始时,壶内盛一定量的水,所以y 的初始位置应该大于0,可以排除A、B;由于漏壶漏水的速度不变,所以图中的函数应该是一次函数,可以排除D 选项; 故选C.18、如图,点G 、E 、A 、B 在一条直线上,Rt △EFG 从如图所示的位置出发,沿直线AB 向右匀速运动,当点G 与点B重合时停止运动,设△E FG 与矩形ABCD 重合部分的面积为S,运动时间为t,则S与t的图象大致是stostostootsG FE 第10题图DB CAD.C.A.B.19、如图1,E 为矩形A BCD 边AD 上一点,点P 从点B沿折线BE ﹣E D﹣D C运动到点C 时停止,点Q 从点B沿B C运动到点C 时停止,它们运动的速度都是1c m/s .若P ,Q 同时开始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s),△BPQ 的面积为y(cm 2).已知y 与t 的函数图象如图2,则下列结论错误的是( )A 、AE=6cm B、 sin ∠EBC=4/5 C 、当0<t≤10时,y=t 2D 、当t=12s 时,△PBQ 是等腰三角形【知识点】动点问题的函数图象【分析】由图2可知,在点(10,40)至点(14,40)区间,△B PQ 的面积不变,因此可推论BC=BE,由此分析动点P 的运动过程如下:(1)在BE 段,BP=BQ;持续时间10s,则BE=BC=10;y 是t 的二次函数; (2)在E D段,y=40是定值,持续时间4s,则ED=4; (3)在DC 段,y 持续减小直至为0,y 是t 的一次函数 【解析】(1)结论A 正确.理由如下:分析函数图象可知,BC=10cm,ED =4cm ,故AE=AD ﹣E D=B C﹣ED =10﹣4=6cm ;(2)结论B 正确.理由如下:如答图1所示,连接E C,过点E 作EF ⊥BC 于点F ,由函数图象可知,BC=BE =10cm ,S△BE C=40=BC •EF=×10×EF, ∴E F=8, ∴si n∠EBC===;(3)结论C正确.理由如下:如答图2所示,过点P 作PG ⊥B Q于点G , ∵BQ=BP=t,∴y=S △BP Q=B Q•PG=BQ •BP •sin∠EBC =t •t •=t 2.(4)结论D 错误.理由如下:当t=12s 时,点Q与点C 重合,点P 运动到ED的中点,设为N , 如答图3所示,连接NB ,NC .此时AN=8,ND=2,由勾股定理求得:NB=,N C=, ∵B C=10,∴△BC N不是等腰三角形,即此时△PBQ 不是等腰三角形.20、如图1,在矩形ABCD 中,动点E 从点B 出发,沿B A D C 方向运动至点C 处停止,设点E 运动的路程为x ,△B CE 的面积为y ,如果y 关于x 的函数图象如图2所示,则当7 x 时,点E 应运动到( B)ADCB E第8题图1 第8题图2yxO3 7A.点C处ﻩB.点D处ﻩ C.点B处D.点A处21、如图,已知A、B 是反比例函数上的两点,BC∥x轴,交y轴于C,动点P从坐标原点O出发,沿O→A→B→C匀速运动,终点为C,过运动路线上任意一点P作PM⊥x轴于M,PN⊥y轴于N,设四边形OMPN的面积为S,P点运动的时间为t,则S关于t的函数图象大致是()AB C D【知识点】动点问题的函数图象【分析】通过两段的判断即可得出答案,①点P在AB上运动时,此时四边形OMPN的面积不变,可以排除B、D;②点P在BC上运动时,S减小,S与t的关系为一次函数,从而排除C.【解析】①点P在AB上运动时,此时四边形OMPN的面积S=K,保持不变,故排除B、D;②点P在BC上运动时,设路线O→A→B→C的总路程为l,点P的速度为a,则S=OC×CP=OC×(l﹣at),因为l,OC,a均是常数,所以S与t成一次函数关系.故排除C.故选A.22、如图,点P是菱形ABCD的对角线AC上的一个动点,过点P垂直于AC的直线交菱形ABCD的边于M、N两点.设AC=2,BD=1,AP=x,△AMN的面积为y,则y关于x的函数图象大致形状是【答案】C。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