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碱中和滴定指示剂选择”误差分析案例
最新高考-酸碱中和滴定实验误差分析
![最新高考-酸碱中和滴定实验误差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9987917190c69ec3d5bb75ab.png)
酸碱中和滴定实验误差分析以一元酸和一元碱的中的滴定为例因C标、V定分别代表标准液浓度、所取待测液体积,均为定值,代入上式计算。
但是实际中C标、V定都可能引起误差,一般可把各因素引起的误差转嫁到V读上,若V读偏大,则测定结果偏大;若V读偏小,则测定结果偏小,故通过分析V读的变化情况,可分析滴定的误差。
引起误差可能因素有以下几种:(1)视(读数)注意:①滴定管中液体读数时精确到0.01mL ②一般需滴定2-3次,取其平均值(2)洗(仪器洗涤)正确洗法:二管二洗——酸式滴定管和碱式滴定管先用蒸馏水清洗多次,再用待装液润洗几次。
一瓶一洗——锥形瓶只能用蒸馏水洗。
注意:一般滴定管装标准液,锥形瓶里装待测液。
错误洗法导致结果:①滴定管仅用水洗,使标准液变稀,故消耗标准液体积一定变大,V读变大,结果偏大。
②移液管仅用水洗,则待测液变稀,所取待测液溶质物质的量变少,V读变小,结果偏小。
③锥形瓶用待测液洗过,则瓶内待测液的溶质量偏多,V读偏大,结果偏大。
④第一次滴定完后,锥形瓶内液体倒去后,尚未清洗,接着第二次滴定,滴定结果如何,取决于上次滴定情况如何。
(3)漏(液体溅漏)①滴定过程中锥形瓶内液体溅出,则结果偏小。
②终点已到,滴定管下端尖嘴中有液滴,则V读偏大,测定结果偏大。
(4)泡(滴定管尖嘴气泡)正确操作应在滴定前把尖嘴管中的气泡赶尽,最后也不能出现气泡。
如滴定开始有气泡,后气泡消失,则结果偏大。
若先无气泡,后有气泡,则结果偏小。
(5)色(指示剂变色控制与选择)滴定时,眼睛应紧盯着锥形瓶内溶液的颜色变化。
指示剂变色后应半分钟内不复原。
如变色后立即复原,则结果偏小。
另外,同一种滴定,选择的指示剂不同,测定结果不同。
(6)杂(标准物含杂质)用于配制标准液的固体应该是纯净物。
但其中有可能混有杂质,称量时又按需标准物固体质量来称取的,帮一般均会产生误差,在此杂质又分两种情况:①杂质与待测液不反应如NaOH中含NaCl,所配的NaOH溶液浓度变小,滴定盐酸时,NaCl不参与反应,所需标准液的体积偏大,故测定结果偏大。
酸碱滴定及误差分析
![酸碱滴定及误差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7326c78f84868762caaed562.png)
酸碱中和滴定用已知浓度的盐酸滴定未知浓度的NaOH溶液,以测定NaOH的物质的量浓度。
把已知物质的量浓度的盐酸注入事先已用该盐酸溶液润洗过的酸式滴定管,至刻度“ 0”以上,把滴定管固定在滴定管夹上。
轻轻转动下面的活塞,使管的尖嘴部分充满溶液且无气泡。
然后调整管内液面,使其保持在“0”或“0”以下的某一刻度,并记下准确读数;把待测浓度的NaOH溶液注入事先已用该溶液润洗过的碱式滴定管,也把它固定在滴定管夹上。
轻轻挤压钢球,使管的尖嘴部分充满溶液且无气泡,然后调整管内液面,使其保持在“ 0”或“ 0”以下某一刻度,并记下准确读数。
在管下放一洁净的锥形瓶,从碱式滴定管放出25.00 mL NaOH溶液,注入锥形瓶,加入 2滴甲基橙试液,溶液立即呈黄色。
然后,把锥形瓶移到酸式滴定管下,左手调活塞逐滴加入已知物质的量浓度的盐酸,同时右手顺时针不断摇动锥形瓶,使溶液充分混合。
随着盐酸逐滴加入,锥形瓶里OH-浓度逐渐减小。
最后,当看到加入1滴盐酸时,溶液变成橙红色。
停止滴定,准确记下滴定管溶液液面的刻度,并准确求得滴定用去盐酸的体积。
为保证测定的准确性,上述滴定操作应重复二至三次,并求出滴定用去盐酸体积的平均值。
然后根据有关计量关系,计算出待测的NaOH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
具体计量关系为C(A)*V(A)=C(B)*V(B),其中A(Acid)为酸,B(Base)为碱。
指示剂颜色变化变色范围(pH)酚酞注意:酚酞遇浓硫酸变橙色)误差产生的原因:1、因仪器润洗不当引起的误差:(1)盛装标准液的滴定管用蒸馏水洗涤后未用标准液润洗。
分析:这时标准液的实际浓度变小了,所以会使其用量有所增加,导致C测增大(2)盛装待测液的滴定管或移液管用蒸馏水洗后未用待测液润洗。
分析:这时实际n测减小,所以会使V标减小,导致C测减小(3)锥形瓶用蒸馏水洗后再用待测液润洗。
分析:这时待测液的实际总量变多了,使标液的用量增加,导致C测增大2.读数不规范(1)滴定前仰视,滴定后俯视。
酸碱中和滴定误差分析
![酸碱中和滴定误差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eb3d32642e3f5727a5e96236.png)
3、放液前俯视(或仰视) 、放液后平视
以标准盐酸滴定未知浓度的NaOH溶液为例
误差分析
四、读数操作 (2)标准液度数 1、滴定前平视、终点俯视(或仰视) 2、滴定前俯视(或仰视) 、终点仰视(或俯视)
3、滴定前俯视(或仰视) 、终点平视
酸碱中和滴定曲线
用0.1mol/L氢氧化钠溶液滴定0.1mol/L的盐酸溶液,如 果达到滴定终点时不慎多加了一滴氢氧化钠溶液(一滴 溶液的体积约为0.05mL),继续加水稀释至50mL,所 得溶液的pH为多少?
如果是少滴加一滴氢氧化钠溶液呢?溶液pH又为多少?
以标准盐酸滴定未知浓度的NaOH溶液为例
பைடு நூலகம்
误差分析
三、滴定操作
1、滴定前有气泡,滴定终点气泡消失 2、滴定前无气泡,滴定终点有气泡 3、滴定过程中部分标准盐酸滴出锥形瓶外 4、振荡锥形瓶时部分液体溅出 5、滴定到终点时,发现滴定管尖嘴出悬挂一滴液体
以标准盐酸滴定未知浓度的NaOH溶液为例
误差分析
四、读数操作 (1)待测液度数 1、放液前平视、放液后俯视(或仰视) 2、放液前俯视(或仰视) 、放液后仰视(或俯视)
以标准盐酸滴定未知浓度的NaOH溶液为例
误差分析
一、洗涤操作 1、酸式滴定管未用标准盐酸润洗 2、碱式滴定管未用待测NaOH溶液润洗 3、锥形瓶洗净后还留有蒸馏水 4、锥形瓶用待测液润洗
以标准盐酸滴定未知浓度的NaOH溶液为例
误差分析
二、取液操作 1、放出待测NaOH溶液的滴定管开始有气泡, 放出液体后气泡消失
必看高中化学4个定量实验常见误差分析56例!
![必看高中化学4个定量实验常见误差分析56例!](https://img.taocdn.com/s3/m/71d52c7b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b660eff.png)
必看高中化学4个定量实验常见误差分析56例!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酸碱中和滴定,硫酸铜晶体中结晶水含量的测定和中和热的测定是中学化学实验中的四种定量实验。
现就高中化学中四种定量实验常见误差分析例举如下: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以配制500mL.1mol/L NaOH溶液为例)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酸碱中和滴定,硫酸铜晶体中结晶水含量的测定和中和热的测定是中学化学实验中的四种定量实验。
现就高中化学中四种定量实验常见误差分析例举如下: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以配制500mL.1mol/L NaOH溶液为例)酸碱中和滴定17、滴定管蒸馏水洗后未用标准液润洗,就直接装入标准液,造成标准液稀释,溶液浓度降低,滴定过程中消耗标准液体积偏大,测定结果偏高。
18、盛待测液滴定管水洗后,未用待测液润洗就取液加入锥形瓶,待测液被稀释,测定结果偏低。
19、锥形瓶水洗后,又用待测液润洗,再取待测液,造成待测液实际用量增大,测定结果偏高。
20、用滴定管取待测液时,滴定管尖嘴处有气泡未排出就取液入锥形瓶,由于气泡填充了部分待测液,使得待测液体积减小,造成滴定时标准液体积减小,测定结果偏低。
21、滴定前,锥形瓶用水洗涤后,或锥形瓶中残留水,未干燥,或取完待测液后再向锥形瓶中加点水便于观察,虽然待测液体积增大,但待测液浓度变小,其物质的量不变, 无影响。
22、滴定前,液面在“0”刻度线之上,未调整液面,造成标准液体积偏小,测定结果偏低。
23、移液管悬空给锥形瓶放待测液, 使待测液飞溅到锥形瓶外,或在瓶壁内上方附着,未被标准液中和,造成滴定时标准液体积偏小, 测定结果偏低。
24、移液管下端的残留液吹入锥形瓶内, 使待测液体积偏大,消耗的标准液体积偏大, 测定结果偏高。
25、盛标准液的滴定管,滴定前仰视读数,滴定后平视读数, 造成标准液体积减小,测定结果偏低。
26、盛标准液的滴定管,滴定前平视滴定管刻度线,滴定终了仰视刻度线, 读数偏大,造成标准液体积偏大, 测定结果偏高。
酸碱中和滴定实验误差综合分析
![酸碱中和滴定实验误差综合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522db500a6c30c2259019e34.png)
邮 编: 102600
电 话: 010- 69223148
电子信箱: bjqunxing@tom.com
!!!!!!!!!!!!!!!!!!!!!!!!!!!!!!!!!!!!!!!!"
欢迎投稿, 每稿必复 《教学交流》杂志
征集: 教研论文/ 教学案例/ 教师随笔
《教学交流》杂志属于 国 家 级 正 式 教 育 期 刊 、教 育 学 术 类 核 心期刊, 由中国教育学会成长研究会指导、青少年日记期刊社编 辑 出 版, 国 内 刊 号 : CN14- 1025/C、国 际 刊 号 : ISSN1004- 1079、全 国公开发行。
甘肃教育 2008.1( A ) 63
课 堂·实 验
宜。若选择不当就会引起误差, 如: 1. 用强酸滴定弱碱, 指示剂选
用酚酞。由于酚酞的变色范围在 8.2 ̄10 之 间,造 成 消 耗 强 酸 V( 标 ) 偏小, C( 待) 偏低。
2. 用强碱滴定弱酸, 指示剂选 用 甲 基 橙 。由 于 甲 基 橙 的 变 色 范 围
如下:
前仰视滴定管读数, 滴定后平视滴
一 、仪 器 洗 涤 不 当
定 管 读 数, 造 成 V( 标 ) 减 小,C( 待 )
酸碱中和滴定实验中, 滴定 偏低。
管、移液管和锥形瓶都要用 蒸 馏 水
2. 盛标准液的滴定管, 在滴定
洗 净 , 且 滴 定 管 、移 液 管 还 要 用 待 前平视滴定管刻度线, 滴 定 终 了 仰
10. 滴定过快成细流, 立即读 数, 造成 V( 标) 偏大, C( 待) 偏高。
四 、指 示 剂 选 择 不 当 指示剂的选择, 一般强酸与强 碱相互滴定时, 既可选用甲基橙, 也可选用酚酞; 强酸与弱碱相互滴 定时, 应选用甲基橙; 强碱与弱酸 相互滴定时, 应选用酚酞, 一般不 选用石蕊, 指示剂用量为 2~3 滴为
“酸碱中和滴定指示剂选择”误差分析案例
![“酸碱中和滴定指示剂选择”误差分析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ebcb1611b7360b4c2e3f6448.png)
如果用0.1mol/L的盐酸溶液滴定已知浓度为0.1mol/L体积为20mL 的氢氧化钠溶液,假如滴定时所用盐酸体积为VmL。
我把整个滴定过程分为四个阶段,请大家共同讨论:第一阶段:为滴定时,溶液的pH值为多少?因为c(OH—)=10—1mol/L 所以c(H+)=10—13mol/L pH= -lg c(H+)= -lg10—13 =13第二阶段:滴定开始至滴定终点前,随着盐酸的加入,溶液中c (OH—)不断减小。
[例题]设滴入盐酸的体积为19.98mL(误差0.001),这时溶液的c(OH—)及pH值为多少?因为c(OH—)=(20.00mL—19.98mL)×0.1mol/L÷39.98 mL =5.00×10—5mol/L所以pOH=4.30 pH=9.7第三阶段;滴定终点时(即恰好完全反应时),此时由于盐酸和氢氧化钠恰好完全反应,V酸=V碱=20mL 溶液为中性pH=7第四阶段:滴定终点后[例题]设滴入盐酸的体积为20.02mL时(误差为0.001),这时溶液的c(H+)及pH值为多少?生:因为c(H+)=(20.02mL—20.00mL)×0.1mol/L÷40.02 mL =5.00×10—5mol/L所以pH=4.3指导学生多取了一些值,画出以下曲线:酚酞和甲基橙指示剂的选择虽然有一定的误差,但是这个误差是非常小的,小到可以忽略不计。
由曲线A可知,从滴定开始到加入19.98mLHCl溶液,即99.9%的NaOH被滴定,溶液的pH值变化较慢,共只有3.3个单位。
但从19.98mL到20.02mL即滴定终点前后,体积仅差±0.1%,pH却从9.7变化到4.3,共5.4个单位。
说明加入量虽有很小变化,但溶液立刻由碱性变为酸性。
滴定终点前后±0.1%相对误差的溶液pH的变化,在分析化学中称为滴定的pH值突跃范围。
【知识解析】酸碱中和滴定的误差分析
![【知识解析】酸碱中和滴定的误差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1c7bfbdd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41e488d.png)
酸碱中和滴定的误差分析以一元强酸、一元强碱间的滴定为例:c待=c VV标标待,v待是待测液的体积,c标是标准液的浓度,这些量均为已知量,所以c待的大小取决于V标的大小,因此误差来源主要归结于消耗标准液的体积V标。
若V标偏大,则c待偏高;若V标偏小,则c待偏低。
以0.1 mol/L的NaOH标准溶液滴定一定体积的待测HCl溶液为例,消耗的NaOH溶液多,则结果偏高;否则,偏低。
归纳如表所示:需质量小于40 g(如Na2O)误区警示(1)对于仰视、俯视液面所造成的读数误差,很容易记反,画图能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
如图3-2-9所示是对量筒和滴定管进行仰视、俯视液面的模拟图。
其共同点在于:俯视时液面位于读取刻度的下方,仰视时液面位于读取刻度的上方(记住“俯下仰上”)。
对于滴定管,仰视所读的值比平视的大,俯视所读的值比平视的小,而量筒正好相反。
图3-2-9(2)在酸碱中和滴定误差分析中,要看清楚标准液与待测液的位置。
当操作相同时,标准液在滴定管中与标准液在锥形瓶中产生的误差情况相反。
典例详析例6-18(2019广东深圳测试)某学生欲用已知物质的量浓度的盐酸来滴定未知物质的量浓度的NaOH溶液,选择甲基橙作指示剂。
请回答下列问题:(1)用标准盐酸滴定待测的NaOH溶液时,左手握酸式滴定管的活塞,右手摇动锥形瓶,眼睛注视________。
直到因加入一滴盐酸后,溶液由黄色变为橙色,且________为止。
(2)下列操作中可能使所测NaOH溶液的浓度数值偏低的是________(填字母)。
A.酸式滴定管未用标准盐酸润洗就直接注入标准盐酸B.滴定前盛放NaOH溶液的锥形瓶用蒸馏水洗净后没有干燥C.酸式滴定管在滴定前有气泡,滴定后气泡消失D.读取盐酸体积,开始时仰视液面,滴定结束后俯视液面(3)若滴定开始和结束时,酸式滴定管中的液面如图3-2-10所示,则起始读数为________mL,终点读数为________mL;所用盐酸的体积为________mL。
酸碱中和滴定误差分析
![酸碱中和滴定误差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6786a0452cc58bd63086bd75.png)
(2)滴定前俯视,滴定后仰视。
分析:V标偏大,
滴定前
导致C待偏大
读
实
出
际
值
值
思考:若是测量V(待)? 滴定后
1.用0.1000mol/L的NaOH溶液滴定未知浓度的HCl 溶液,滴定过程中,标准液读数:先俯视,后仰视. ①V(标)是偏大还是偏小? ②c(测)是偏大还是偏小? 归纳提纲,对比标准液、待测液分别利用滴定管, 度数时先仰视后俯视对于结果影响有何不同?
2.消耗等体积等浓度的HCl,消耗Na2O和NaOH的 质量如何? 用含Na2O杂质的NaOH固体来配制已知浓度的标准 溶液,用于滴定未知浓度的盐酸对有何影响?
结合提纲分析以下问题
①酸式滴定管、碱式滴定管、锥形瓶,是否润洗对 结果c(测)的影响?
②酸式滴定管、碱式滴定管,先俯视,后仰视,对 c(测)的影响?
(
)
(2)滴定前,用待测液润洗锥形瓶。( )
(3)取待测液时,锥形瓶用蒸馏水洗涤后,未用待测液润
洗。(
)
(4)读取标准液的刻度时,滴定前平视,滴定后俯视。
()
(5)如用Na2S2O3滴定碘溶液终点时现象? (6)如高锰酸钾溶液滴定草酸终点时现象?
检
(7)滴定过程中,锥形瓶振荡太剧烈,有少量溶液溅出。
0.1 × V标 C待= —————
0.02(V待)
(1)滴定前仰视,滴定后俯视。
分析:V标偏小, 导致C待偏小。
滴定前
实
读
际
出
值 滴定后值
误差产生的原因:读数不规范
例:用0.1000mol/L的NaOH溶液滴定 20mL未知浓度的CH3COOH溶液
酸碱中和滴定误差分析(精)
![酸碱中和滴定误差分析(精)](https://img.taocdn.com/s3/m/b8be5113ba1aa8114431d98e.png)
平视 仰视 (仰视) (平视) 平视 俯视 仰视 俯视
V待
V标
V待 V标 V待 V标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
俯视 仰视
↑
V待
V标
↓
↑
误 差 分 析
紧扣公式:C待=C标V标/ V待 关键是V标的变化,确定其测量值与实际值的关系 V待:实际值
操作 查 仪器 滴定管 引起误差原因
V标:测量值
待测液 √ √ √ √ ↑ 标准液
v标
↓ ↑
C待
↓
↑ ↓ ↑
漏液
洗
滴定管 锥形瓶
水洗未润洗 水洗后润洗
涤
√
↑
↑
误 差 分 析
操作
(C待=C标V标/ V待)
仪器
滴定管
引起误差原因 开始尖嘴有气泡 结束后无气泡 放前待测液悬于尖 嘴部,放后无液滴 放后待测液悬于尖 嘴部放前无液滴 用量过大 强酸滴弱碱用酚酞 强碱滴弱酸用甲基橙
待测液 标准液 v标 C待 √ √ ↓ ↑ ↑ ↓ ↑ ↓ ↓ ↑ ↑ ↓ ↑ ↓
误 差 分 析
2、某同学要用标准NaOH溶液滴定某浓度的盐酸溶液, 进行如下操作,指出错误并改正: (1)用托盘天平称量0.40g NaOH固体,溶解后立刻转移 至100mL容量瓶中,定容后放置备用。 (2)取一支碱式滴定管,用蒸馏水洗净后装入已配制好 的NaOH溶液,记录读数。 (3)用滴定管精确地放出一定量的盐酸溶液,置于未经 润洗的洁净锥形瓶中,加入适量蒸馏水。 (4)加入石蕊试液,用标准液进行滴定。 (5)滴定时边滴边振荡,注视滴定管内的液面变化。 (6)当小心滴到溶液由无色变红色时,即停止滴定,记 录读数。 (7)根据读数求得NaOH溶液的体积为22mL。 (8)计算得出盐酸的物质的量浓度。
高中化学-酸碱中和滴定误差分析
![高中化学-酸碱中和滴定误差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9510326aad02de80d4d84090.png)
1.误差分析原理中和滴定实验中,产生误差的途径主要有操作不当、读数不准等,分析误差要根据计算式分析,c待测=c标准·V标准V待测,c标准、V待测均为定值,c待测的大小取决于V标准的大小。
V标准大,则c待测偏大;反之,偏小。
标标待二、关于pH值的计算1、酸性溶液:按C→C H+→pH2、碱性溶液:按C→C OH-→C H+→pH3、强酸、强碱溶液的稀释后的溶液:对于酸溶液中的C H+,每稀释10n倍,pH增大n个单位,但增大后不超过7,酸仍为酸!对于碱溶液中的C OH-,每稀释10 n倍,pH减少n个单位,但减少后不小于7,碱仍为碱!PH值相同的强酸与弱酸(或强碱与弱碱),稀释相同的倍数,pH变化为强酸变化大,弱酸变化小。
极稀溶液中的pH值的计算,应考虑水的电离。
4、强酸与强弱溶液混合的计算:反应的实质:H++OH-=H2O三种情况:(1)恰好中和,pH=7(2)若余酸,先求中和后的C H+,再求pH。
(3)若余碱,先求中和后的C OH-,再通过K W求出C H+,最后求pH。
或先求pOH,再由pH=14-pOH。
5、已知酸和碱溶液的pH之和,判断等体积混合后的溶液的p H(1)若强酸与强碱溶液的pH之和大于14,则混合后显碱性,pH大于7。
(2)若强酸与强碱溶液的pH之和等于14,则混合后显中性,pH等于7。
(3)若强酸与强碱溶液的pH之和小于14,则混合后显酸性,pH小于7。
(4)若酸与碱溶液的pH之和等于14,强、碱中有一强、一弱,则酸、碱溶液混合后,谁弱显谁性。
这是因为酸和碱已电离的H+ 和OH- 恰好中和,谁弱谁的H+ 或OH- 有储备,中和后还能电离,显出酸、碱性来。
练习:1、把1mL0﹒05mol/L的H2SO4加水稀释制成100mL溶液,求稀释前和稀释后溶液的pH. 以及由水电离产生的C H+. 答案:4 6 10-1010-82、等体积混合0﹒1mol/L的盐酸和0﹒06mol/L的Ba(OH)2溶液后,溶液的pH等于多少?答案:123、室温时,将pH=5的H2SO4稀释10倍,则C H+:C(SO42-) =?将稀释后的溶液再稀释100倍,C H+:C(SO42-) =?答案:2:1 20:14、将10mL0﹒1mol/L的盐酸和10mL0﹒1mol/L Ba(OH)2溶液混合求pH?。
酸碱中和滴定误差分析
![酸碱中和滴定误差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cb372f8e84868762caaed550.png)
(6)滴定终点时滴定管尖嘴处半滴尚 ) 未滴下,或一滴标准液附着在锥形瓶内 未滴下, 壁上未流下。 壁上未流下。
分析:这样使标准液用量增大,所以会造成 分析:这样使标准液用量增大,所以会造成C 测的值偏大。 测的值偏大。 思考:在滴定接近终点时, 思考:在滴定接近终点时,用洗瓶中的蒸馏 水洗下滴定管尖嘴处的标准液至锥形瓶中, 水洗下滴定管尖嘴处的标准液至锥形瓶中, 对测定结果有无影响? 对测定结果有无影响?
思考: 思考: 若锥形瓶中含有少量蒸馏水, 若锥形瓶中含有少量蒸馏水,对C测 测 是否有影响? 是否有影响? 答案: 答案:无影响
2.读数不规范
(1)滴定前仰视,滴定后俯视。 )滴定前仰视,滴定后俯视。
分析:V标偏小,导致 测 标偏小, 分析: 标偏小 导致C 偏小。 偏小。
滴定前
实 际 值 读 出 滴定后 值
(2)盛装待测液的滴定管或移液管用 ) 蒸馏水洗后未用待测液润洗。 蒸馏水洗后未用待测液润洗。
分析:这时实际 测减小 所以会使V标减 测减小, 分析:这时实际n测减小,所以会使 标减 导致C 小,导致 测减小
(3)锥形瓶用蒸馏水洗后再用待 ) 测液润洗。 测液润洗。
分析:这时待测液的实际总量变多了, 分析:这时待测液的实际总量变多了,使 标液的用量增加,导致C 标液的用量增加,导致 测增大
酸碱中和滴定 误差分析
中和滴定过程中,容易产生误差的6个方面是: 中和滴定过程中, 个方面是:
①洗涤仪器(滴定管、移液管、锥形瓶); 洗涤仪器(滴定管、移液管、锥形瓶) ②气泡; 气泡; ③体积读数(仰视、俯视); 体积读数(仰视、俯视) ④指示剂选择不当; 指示剂选择不当; ⑤杂质的影响; 杂质的影响; ⑥操作(如用力过猛引起待测液外溅等)。 操作(如用力过猛引起待测液外溅等)
酸碱中和滴定的误差分析
![酸碱中和滴定的误差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f59b9144c850ad02de80414c.png)
即可将管中的气泡排除。
2.(重庆市诊断题)取相同体积(0.025 L)的两份0.01 mol· L- 1
的体积(mL)
1 2
待测盐酸的体积(mL)
0.10 0.10 22.62 22.72 20.00 20.00
3
0.10
22.80
20.00
①滴定达到终点的标志是 后一滴NaOH溶液加入,溶液由无
色变成浅红色且半分钟内红色不褪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解析:①锥形瓶不能用待测液润洗,否则结果偏高。③石蕊 不作酸碱中和滴定的指示剂,因颜色变化不明显。⑤酸式滴 定管必须润洗后再注入标准酸溶液。⑦滴定过程中眼睛注视 锥形瓶内溶液颜色的变化。 答案:D
1.(2008· 全国理综Ⅱ)实验室现有3种酸碱指示剂,其pH变色范 围如下: 甲基橙:3.1~4.4 石蕊:5.0~8.0 酚酞:8.2~10.0
等质量的Na2CO3消耗盐酸比NaOH少,所以使滴定结果偏低。
B选项盛标准盐酸的滴定管用碱液润洗,实际使盐酸浓度变稀, 需要盐酸溶液的体积变大,所以使 c(NaOH)偏高。C选项是正确 操作,无误差。D选项固体NaOH中含KOH杂质,因为等质量的 KOH消耗盐酸比NaOH少,所以使滴定结果偏低。 标准答案:B
烧杯 (或表面皿) _、________ 码、镊子)、 ___________ 药匙 。 (2)取20.00 mL待测盐酸放入锥形瓶中,并滴加2~3滴酚酞作指 示剂,用自己配制的NaOH标准溶液进行滴定。重复上述滴定操 作2~3次,记录数据如下。
酸碱中和滴定误差分析
![酸碱中和滴定误差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a443750fa66e58fafab069dc5022aaea998f419d.png)
酸碱中和滴定误差分析
思考:用标准的碱溶液滴定未知酸,请分析误差
(1)滴定前,在用蒸馏水清洗碱式滴定管后,未用标准液润洗。
(2)移取待测酸溶液时,移液管的残留液吹入锥形瓶中。
(3)滴定前,滴定管内有气泡,滴定后气泡消失。
(4)滴定过程中,锥形瓶振荡太激烈,有少量溶液溅出。
(5)读取V碱的刻度时,滴定前平视,滴定后仰视。
(6)若酚酞作指示剂,最后一滴碱滴入使溶液由无色变为浅红又变为红色。
[练一练]
1.有一支50mL酸式滴定管,其中盛有溶液,液面恰好在10.0mL刻度处。
把滴定管中的溶液全部流下排出,承接在量筒中,量筒内溶液的体积()。
(A)大于40.0mL(B)为40.0mL
(C)小于40.0mL(D)为10.0mL
2.准确量取25.00mL高锰酸钾溶液,可选用的仪器是()。
(A)50mL量筒(B)10mL量筒
(C)50mL酸式滴定管(D)50mL碱式滴定管
3.进行中和滴定时,事先不应该用所盛溶液润洗的仪器是()。
(A)酸式滴定管(B)碱式滴定管(C)锥形瓶(D)量筒
4.用已知浓度的强酸滴定未知浓度的强碱溶液时,会导致待测碱液浓度结果偏低的操作是()。
(A)锥形瓶用蒸馏水洗净后装待测液(B)滴定管用蒸馏水洗净后注入标准液
(C)滴定前仰视读数,滴定后俯视读数(D)配制碱液时,称量后固体吸湿
(6)该烧碱样品纯度的计算公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更多相关内容:。
酸碱中和滴定的误差分析 推荐
![酸碱中和滴定的误差分析 推荐](https://img.taocdn.com/s3/m/4e5a169d4b35eefdc9d33346.png)
酸式滴定管滴定前读数正确,滴定后俯视读数(或前仰后俯) 变小
酸式滴定管滴定前读数正确,滴定后仰视读数(或前俯后仰) 变大
偏高 偏低 偏高酸碱中和滴来自的误差分析1.原理:cB
cA VA VB
其中VB——准确量取的待测液的体积
cA——标准溶液的浓度
故
VVAA
大 小
cB大 cB小
2.常见误差 以标准酸溶液滴定未知浓度的碱溶液(酚酞作指示剂)为例,常见的因操作 不正确而引起的误差有:
步骤
洗涤 取液 滴定
操作
酸式滴定管未用标准酸溶液润洗
碱式滴定管未用待测溶液润洗 锥形瓶用待测溶液润洗 锥形瓶洗净后还留有蒸馏水
放出碱液的滴定管开始有气泡,放出液体后气泡消失 酸式滴定管滴定前有气泡,滴定终点时气泡消失
振荡锥形瓶时部分液体溅出 部分酸液滴在锥形瓶外
VA
变大
变小 变大
不变 变小 变大 变小 变大
cB
偏高 偏低 偏高 无影响
偏低 偏高 偏低 偏高
读数
溶液颜色较浅时滴入酸液过快,停止滴定后反加一滴碱液 颜色无变化
变大
酸碱中和滴定误差分析
![酸碱中和滴定误差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4f0451c8ec3a87c24028c452.png)
a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 pH为5的盐酸稀溶液与pH为5的NH4Cl溶液,由水电离提供的c(H+) 分别为x mol / L和y mol / L,则x与y之间应满足的关系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 (108+1010) mol/L
D. (1×1014-5×105) mol/L
3.将pH=5的稀硫酸溶液稀释500 倍,稀释后溶液中c(SO42-)与c(H+)之比约
为
A.1∶1 B.1∶2 C.1∶10 D.10∶1
4.将体积为10 mL、pH都等于3的醋酸和盐酸,加水稀释至a mL和b mL,
D. 电离度大的酸一定比电离度小的酸pH小 12.已知一种c(H+)=1×103 mol / L的酸和一种c(OH)=1×1011 mol / L的碱溶
液等体积混合后溶液呈酸性。其原因可能是
A. 浓的强酸和稀的强碱溶液反应 B. 浓的弱酸和稀的强碱溶液反应
C. 等浓度的强酸和弱碱溶液反应 D. 生成了一种强酸弱碱盐
A V2=10V1 B V2<10V1 C V2>10V1 D V1=10V2 18.有①、②、③三瓶体积相等,浓度都是 1mol·L-1的 HCl溶液,将①
加热蒸发至体积减小一半,在②中加入CH3COONa固体(加入后溶液仍 呈酸性),③不作改变,然后以酚酞作指示剂,用 NaOH 溶液滴定上述
三种溶液,消耗的 NaOH 溶液的体积是( )
(2)取25.0m L所配置溶液置于锥形瓶中,加入食适量的稀H2SO4, 用浓度为amol/L KMnO4溶液滴定
KMnO4+H2C2O4+H2SO4 K2SO4+CO2+MnSO4+H2O 回答下列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酸碱中和滴定指示剂选择”误差分析案例[引言]2003年4月,教育部正式颁发了《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从而拉开21世纪初我国高中化学课程改革的序幕。
在千呼万唤中浙江省也将在今年下半年实施新课程标准。
传统的高中教学还是把学生限定在教室和习题中,排斥学生自主探究和实践活动,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和合作交流的能力得不到应有的锻炼,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在“题海战”中普遍下降,化学的趣味性和实践性得不到很好体现。
取而代之的新课程理念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强调把学生培养成不同领域的人才。
新课标强调的就是“你需要什么,我给你什么”,而不是“我给你什么,你接受什么”。
[背景]高中化学第二册第三章酸碱中和滴定是中学化学中一个重要的定量实验,而酸碱指示剂的选择和滴定终点的判断又是做好酸碱中和滴定实验的根本保证。
因此使学生认识指示剂和滴定终点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
为了能上好这堂组内公开课,我事先作了精心准备,考虑到面对的是一批学习成绩优秀的,思维敏捷而发言又很积极的学生,也考虑到中和滴定实验的难度,事先我也作了许多假设和可能出现的问题,期望按照我的思路上好这堂公开课。
[问题提出]师:在定量分析中,用已知物质的量浓度的酸和碱来测定未知浓度的碱和酸的方法叫酸碱中和滴定。
滴定的目的是测定酸或碱的物质的量浓度。
据中和反应的实质:H++OH—=H2O推出:K.c标.V标=c待.V待即:c待=K. c标.V标/V待师:酸碱中和滴定所需的仪器(一一展示并简单介绍它们的作用和使用要注意的问题)酸式滴定管、碱式滴定管、锥形瓶、铁架台、滴定管夹等。
(学生认真的听着,不时对新看到的仪器表现出一种好奇心和新鲜感)师:准确的做好酸碱中和滴定实验的关键是什么?生:我想,根据上面的公式准确测出V标的体积很重要。
师:很好,那么我怎么知道V待的体积是多少呢?生:我认为V待的体积事先也应该测好,可以把它放在锥形瓶中(看来学生事先也作了预习)师:酸碱中和滴定的关键有两点:①准确测定参加反应的两溶液V标和V待的体积;②准确判断中和反应是否恰好完全进行,可借助于酸碱指示剂来判断滴定终点;师:其中强酸与强碱互滴时,可选用酚酞(变色范围8—10)或甲基橙(变色范围3.1—4.4)作指示剂。
如果用已知浓度的盐酸去滴定未知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选用1—2滴酚酞作指示剂和氢氧化钠溶液一起放入锥形瓶中,可以观察到红色现象,在盐酸滴定过程中若刚由粉红色变为无色,恰30秒内不褪色为滴定终点。
如果用已知浓度的盐酸去滴定未知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选用1—2滴甲基橙作指示剂和氢氧化钠溶液一起放入锥形瓶中,可以观察到黄色现象,在盐酸滴定过程中若刚由黄色变为橙色,恰30秒内不褪色为滴定终点。
(话音刚落,有一学生举手)生:老师,那么用酚酞作指示剂,滴定终点时,溶液由粉红色变为无色,显然此时溶液的pH值只要小于8均为无色,也就是说pH值并不一定等于7,我感觉指示剂的挑选有问题?师:考虑的非常仔细,在挑选酚酞作指示剂的时候,的确存在着这个问题。
但我们往往忽略不计。
(学生感觉非常迷茫!而我为了能按照我的思路正常上课,有意回避了学生的这个问题。
)另一学生:老师,我想,如果做这个实验时选用甲基橙作指示剂,滴定终点溶液由黄色变为橙色,因为甲基橙的变色范围pH为3.1—4.4之间(其中处于3.1—4.4之间为橙色),显然当甲基橙变色时,pH肯定比7要小的多,是不是可以说明选甲基橙作指示剂比选酚酞作指示剂误差要大的多?(我一阵茫然,学生思维非常敏捷,想到的问题也非常深刻,那我怎么作出回答,如果正面回答,肯定打乱了我上课的计划,如果不作出回答,那么学生的这种开放性的、创造性的思维可能会被我抹杀……。
我作出了大胆的决定。
)师:两位同学非常聪明,有多少同学有他们的看法呀?为了能进一步坚定我的决定,我问了一句。
(很多同学举手示意)[解决问题]师:关于刚才两位同学指示剂的选择所产生的误差问题,果真是这样的吗?我们作如下分析:首先我举例:如果用0.1mol/L的盐酸溶液滴定已知浓度为0.1mol/L体积为20mL的氢氧化钠溶液,假如滴定时所用盐酸体积为VmL。
我把整个滴定过程分为四个阶段,请大家共同讨论:第一阶段:为滴定时,溶液的pH值为多少?生:因为c(OH—)=10—1mol/L 所以c(H+)=10—13mol/LpH= -lg c(H+)= -lg10—13 =13师:第二阶段:滴定开始至滴定终点前,随着盐酸的加入,溶液中c(OH—)不断减小。
[例题]设滴入盐酸的体积为19.98mL(误差0.001),这时溶液的c(OH—)及pH值为多少?生:因为c(OH—)=(20.00mL—19.98mL)×0.1mol/L÷39.98 mL =5.00×10—5mol/L 所以pOH=4.30 pH=9.7师:很好!第三阶段;滴定终点时(即恰好完全反应时),此时由于盐酸和氢氧化钠恰好完全反应,V酸=V碱=20mL 溶液为中性pH=7第四阶段:滴定终点后[例题]设滴入盐酸的体积为20.02mL时(误差为0.001),这时溶液的c(H+)及pH值为多少?生:因为c(H+)=(20.02mL—20.00mL)×0.1mol/L÷40.02 mL =5.00×10—5mol/L 所以pH=4.3师:非常好!指导学生多取了一些值,画出以下曲线:师:从以上这些数据和曲线图中,同学们如何看待刚才两位同学的问题?生:老师,我知道了,从这个结果来看,酚酞和甲基橙指示剂的选择虽然有一定的误差,但是这个误差是非常小的,小到可以忽略不计。
师:很好,由曲线A可知,从滴定开始到加入19.98mLHCl溶液,即99.9%的NaOH被滴定,溶液的pH值变化较慢,共只有3.3个单位。
但从19.98mL到20.02mL即滴定终点前后,体积仅差±0.1%,pH却从9.7变化到4.3,共5.4个单位。
说明加入量虽有很小变化,但溶液立刻由碱性变为酸性。
滴定终点前后±0.1%相对误差的溶液pH的变化,在分析化学中称为滴定的pH值突跃范围。
指示剂的选择以此为依据。
对于0.1mol/L盐酸滴定0.1mol/LnaOH溶液来说,凡在突跃范围内(4.3—9.7)变色的指示剂均可作滴定的指示剂,如酚酞(pH为8—10)、甲基橙(pH为3.1—4.4)。
所以在突跃范围内停止滴定结果有足够的准确度。
反之,用氢氧化钠溶液滴定盐酸时也有同样的分析。
(台下传来了窃窃细语声,看得出,学生很兴奋,是为搞懂了一个高难度的问题而兴奋;是为了对酸碱中和滴定有了更深的理解而兴奋;更是为了成功的喜悦而兴奋;托尔斯泰曾说:“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师总结:这节课,我们对酸碱中和滴定的指示剂的选择展开了讨论,我们的同学非常聪明,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敏捷思维,大家通过讨论,对中和滴定和指示剂的选择有了更深的理解,希望同学们课后去思考一下,如果中和滴定的物质是强碱和弱酸之间的相互滴定,那么指示剂的选择会对滴定结果有何影响。
[课堂反思]这堂课从教学计划的完成角度来说是失败的,但从学生知识的掌握和了解知识后所表现出来喜悦的表情看,也有可取之处。
通过学生在这堂课的中间“插嘴”以及最后果断的解决问题,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我感觉: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有利于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为学生提供材料、提供服务,充当“服务员”和“裁判员”的角色。
让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知识和自己原有的知识,自我独立解决问题、自我独立获得知识,而不是把学生当作知识的“容器”来“硬装”、“硬灌”。
化学教学中要以“学科为中心”向“以学习主体为中心”转变。
所以,在化学教学中要“精讲精练”,不搞“满堂灌”,每堂课留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由看书、消化、练习、思考、提问题,并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应在课堂上及时给予解答。
同时,为加深学生对所学重点知识的理解,教师绝不能用自己的想法来“代替”学生的想法、抑制学生的思维;而是向学生巧妙地设疑问题,引导学生去钻研、独立思考、自我锻炼;去探索解题的方法、找出规律,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这有利于学生自我能力的培养。
教学过程中,可把难度比较大的教学内容分解成一些阶梯式递进的小问题,整个教学过程可围绕这些问题的解决展开,并安排同学当小老师,上讲台给其他同学讲解,就是一个不错的方法。
在以上这堂课中,我充分的运用了该种方法,牢牢把握住了学生把握知识的递变规律,把一个难度比较大的知识分解成多层次解决,从最后学生掌握的程度来看是成功的。
同时也表明多给学生展现自己的机会,很容易引发同学的兴趣和辩论,而在辩论的过程中,其他同学往往会以挑剔的眼光去评判该同学的讲解,总希望能挑出一些毛病,一显示自己的能力。
所以引发课堂辩论,也是激发学生学习情绪的一种好方法。
酸碱中和滴定是一个很重要的定量实验,即使是大学《分析化学》中也是一个中心实验,其中实验数据的处理能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更能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和加工信息的能力。
作为一名化学老师,要肩负起学生科研能力培养和实验能力培养的责任,要教育学生重视科学实验,并培养他们对实验数据的处理与分析能力。
美国一些中学化学教科书的头几章内容就是实验数据的处理与分析。
他们在教育目标中有一条,要求学生有运用数据来说服别人,说明自己观点的技巧。
这不仅在社会科学中用得到,在自然科学领域更加重要。
同时在实验和数据处理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严谨态度和方法的指导。
对一个科学问题的思考不仅仅是根据以往所有的经验和知识,而是根据问题的环境和基本定理,大胆设想,也敢于设想,有创新精神。
小心论证,也就是要有严谨的科学作风,以科学的实验为基础。
不经过这方面的培训,将来的学生拿到一个课题就不知从何下手。
而在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要求学生从“知识系统”向“多元能力”转化,鼓励学生在科学探究中提高能力。
事后的随机调查表明,大多数同学认为上课时学生活动过少,是造成学习枯燥和学习注意力不集中的重要原因。
而学生所谓的课堂活动,主要是指那些手脑并用和口脑并用的活动,如随堂实验、问题讨论、随堂练习等。
因此,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应充分考虑学生喜欢动手、动口的心理,尽量多的给学生活动机会,重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活动能力。
而化学学科的特点就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在实验的过程中不断的解决问题,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绍兴一中蒋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