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三首》导学案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知识点:通过意象把握作者的情感2、基本技能:学会如何赏析一首诗重难点:诗歌意象中所蕴含的情感教你一招:怎样读懂一首诗?首先必须要知人论世。
所谓的知人论世即是知道作者的生平,了解作品生成的时代背景。
其次,必须要了解诗歌的特殊性。
诗歌是用最简练的语言来表达内心深处的情感的。
王国维先生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所以我们还得知道作者在诗中写到了哪些景物,也就是意象。
这些意象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文体常识古体诗和近体诗:古体诗也叫古诗、古风。
说白了,古体诗就是古代的自由诗,每首诗有多少句,每句有多少字,如何押韵,都没有规定。
为了便于大家掌握,我们以唐代为界来说。
唐代以前的诗都是古体诗,这包括《诗经》中的诗、《楚辞》中的诗、《汉乐府》中的诗及“三曹”诗歌、陶渊明的诗歌等。
唐代及唐代以后,诗人们也写了许多古体诗,比如李白写的《古风五十九首》。
一般来说,唐代及唐代以后,诗人们借乐府旧题所写的诗歌都是古体诗。
也就是说,诗题中凡出现“歌”“行”“吟”“引”“弄”“操”“曲”等字样的都该属于古体诗,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居易的《琵琶行》等。
近体诗也叫今体诗,是相对于古体诗而言的格律诗。
近体诗在唐代初年正式形成。
它包括绝句、律诗、排律。
绝句共四句,每句五字的叫五绝,每句七字的叫七绝,二四句押韵,首句可入韵,也可不入韵,没有对仗要求。
律诗共八句,每句五字的叫五律,每句七字的叫七律,偶数句押韵,首句可入韵,也可不入韵。
律诗每两句为一联,分别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
排律十句以上,像律诗一样,除首尾两联外,中间各联都对仗,押韵也和律诗一样。
近体诗用字还要讲究平仄,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说法。
举例来说,我们所熟悉的杜甫的《客至》《旅夜书怀》《阁夜》《登岳阳楼》等都是十分典型的律诗。
学前预习一、默写杜甫的名言警句:1、会当凌绝顶,。
杜甫诗三首教案 《杜甫诗三首》教案设计(4篇)
杜甫诗三首教案《杜甫诗三首》教案设计(4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作者整理了4篇《杜甫诗三首》教案设计,希望您在阅读之后,能够更好的写作杜甫诗三首教案。
《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理解诗的思想内容及其中所蕴涵的诗情,能准确流畅地背诵,春望教案。
2、学会诗歌赏析的方法,培养读诗兴趣,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3、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诗歌的意境,品味诗歌的"美点"。
【教学重点】1、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及诗的思想内容。
2、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感时伤国、忧国思亲的感情。
3、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诗歌的感情,品味诗歌的"美点"。
【教学难点】1、解诗的思想内容及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时伤国、忧国思亲的感情。
2、品味诗歌的"美点"。
【教学方法】1、朗读教学法。
加强朗读教学,以读激情,让学生进入诗歌氛围,体会诗歌的意境。
2、问题探索法。
在整体感知诗歌的基础上,重在品味诗歌的精妙之处。
3、小组讨论法。
小组讨论,归纳要点,抒发感想。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
源远流长的中国古典文学中,诗歌是特别重要的一部分。
从《诗经》到现在,诗歌一刻也没停止它前进的脚步。
从小我们就会背"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还有"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可以说,诗歌是伴着我们成长的。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抽背),领略了李白的浪漫风格,那么现在我们再来欣赏一下另一种风格:杜甫《春望》。
二、学习《春望》(一)请学生介绍杜甫,教师补充。
(课件显示)杜甫,字子美。
唐代伟大的现实诗人,后人尊称他为"诗圣",他的诗多沉郁顿挫,反映了一个时代的历史,故被誉为"诗史"(李白"诗仙"),著有《杜工部集》。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工作范文]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学习目标】总体感知诗歌内容,了解诗意,体会诗情,背诵诗篇。
了解诗人杜甫的生平,分析他的诗歌风格变化的原因。
激情展示,阳光参与。
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学习重难点】了解诗歌写作的时代背景,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诗歌的风格变化。
揣摩品味一些精妙的或广为流传的名句,培养初步的鉴赏分析能力。
【使用说明】在充分预习,熟读文本的基础上,认真研究学案。
认真限时完成,规范书写;小组合作讨论,答疑解惑。
【自学导航】、预习点兵。
资料积累一一走近杜甫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李杜” O他的诗歌大胆地揭露了当时统治集团的腐朽,广泛而尖锐地反映出人民的苦难和社会矛盾,内容深刻。
他的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此被称为 r寺史”。
现在我们要集中学习的是他在不同时期创作的三首诗歌,从中可我们以看出作者思想的发展变化和当时的社会状态。
请利用课余时间完成:归纳整理关于杜甫生平思想的有关材料。
了解三首诗相关背景资料,特别要了解《石壕吏》展现的是怎样的一场战争?回顾学过的历史,结合课文下面注释,了解这场战争并与小组同学交流你的看法。
杜甫“三吏”扌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别”扌旨:背诵诗歌。
阅读注解,掌握文言词语给加粗字注音。
岱宗夫如何岱决眦入归鸟眦白头搔更短搔浑欲不胜簪簪菇錨推十老三男邺城戍邺戍如闻泣幽咽咽老妪力虽衰妪解释下面加粗的词。
造化钟神秀钟:阴阳割昏晓阴:阳:会当凌绝顶会当:浑欲不胜簪浑:吏呼何怒—何:老翁逾墙走逾:走:急应河阳役应:独与老翁别另I」:二' 整体感知《望岳》这首诗歌描写了泰山怎样的特点?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来?《石壕吏》诗中描写兵役之苛酷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描写战争之惨烈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说明老妇已被官吏捉走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O三' 深入探究。
杜甫诗三首优秀教案(精选6篇)
杜甫诗三首优秀教案(精选6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杜甫诗三首优秀教案(精选6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杜甫诗优秀教案篇1一、师生共同观看《唐之韵》第九集、第十集“千秋诗圣”。
二、师生共同回忆与三首诗作相关的杜甫主要生平事迹。
三、阅读鉴赏《登高》(教师导学)1.诵读(鉴赏音韵美)(1)按照要求自由诵读(一是读准字音,二是把握节奏,三是注意轻重,四是读出感情)(2)展示教师范读(教给方法:标画韵脚、节拍和平仄)(3)选读(师生简评,鼓励为主)(4)齐读,初步感知诗人情感(悲伤、忧愁、孤独……)2.品读(示范操作步骤,教给学生方法)(1)理解词句含义,培养习惯能力(教给方法:结合注释和语境,联系所学相关材料,推敲词句含义,做好笔记;教师示例:猿啸哀、鸟飞回、百年、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2)感受意象意境,想象贯通诗意(教给方法:抓住意象,联想想象,口述或笔述再现画面,走进意境;教师示例:秋风强劲,蓝天高远,猿啼哀啸,十分悲凄;清清河堤,白白沙洲,鸥鹭盘旋,鸟儿飞舞。
落叶飘零,无边无际,纷纷扬扬,萧萧而下;不尽长江,汹涌澎湃,滚滚而来,奔腾而去。
万里漂泊,客居他乡,对此秋景,更觉悲伤;有生以来,疾病缠身,今日登临,独自孤苦。
世事艰难,生活困顿,十分遗憾,鬓如白霜;浊酒消愁,怎奈潦倒,病体日衰,需要停杯。
)(3)逐句玩味感情,鉴赏表达方式(教给方法:分析描写景物的形态、色彩、神韵,概括意境特征;理解概括意象意境中寄寓的情感;分析鉴赏表达方式和作用,在课本空白处批注评点。
教师示例:首联、颔联,意境、情感、写法、作用,营造悲凉氛围、情景交融;颈联、尾联,“万里”与“无边”对应、“百年”与“不尽”对应,表达忧思深广,国难家愁、悲忧难遣、矛盾心情、尽展无遗。
)四、阅读鉴赏《秋兴八首(其一)》《咏怀古迹(其三)》(学生自学)1.学生依照《登高》学习的具体操作步骤,独立完成《秋》《咏》两首诗作的学习2.课堂展示小组学习成果,师生评价总结五、师生共同总结概括杜甫七律的一般特点(教给方法:三首诗作对比分析,找出内容、形式、抒情表意上的共同点,然后总括。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共三课时)(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学习目标1、了解作家生平、作品风格、诗歌创作背景和创作目的。
2、背诵这三首诗,赏析并积累一些名句3、学习情景交融的创作方法、借古咏怀的手法,熟悉律诗的格律知识。
4、把握意象,感受诗歌的深沉感情,领会诗歌主旨。
5、了解杜甫的抱负与忧国忧民的情怀,品味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
【知识链接】一、作者介绍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县),是明诗人杜审言的孙子。
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
三十五岁以前读书与游历。
天宝年间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
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
乾元二年(七五九),他弃官西行,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
晚年举家东迁,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出峡。
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卒。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
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后世尊为“诗圣”。
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
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
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
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我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
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
有《杜工部集》传世。
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
其经历和诗歌创作可以分为四期。
一、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这一时期曾先后游历吴、越(今江浙一带)和齐、赵(今山东北部、南部)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
以后在洛阳遇李白,二人结下深厚友谊,继而又遇高适,三人同游梁、宋(今开封、商丘)。
后来李杜又到齐州,分手后又遇于东鲁,再次分别,就没有机会再见面了。
二、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这一时期,杜甫先在长安应试,落第。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人教版必修3)
【导学目标】1、借助资料了解杜甫生平、写作背景极其诗歌创作的影响。
2、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感受诗人深沉的情感。
3、品味杜诗的独特魅力,启发学生的审美情趣。
【导学重点】通过分析意象品味诗歌意境,把握诗歌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走进诗人的情感,体会悲秋的情怀。
【课时安排】三课时二、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这一时期,杜甫先在长安应试,落第。
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最后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官。
这期间他写了《兵车行》、《丽人行》等批评时政、讽刺权贵的诗篇。
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尤为著名,标志着他经历十年长安困苦生活后对朝廷政治、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三、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
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独自去投肃宗,中途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
他面对混乱的长安,听到官军一再败退的消息,写成《月夜》、《春望》、《哀江头》、《悲陈陶》等诗。
后来他潜逃到凤翔行在,做左拾遗。
由于忠言直谏,上疏为宰相房琯事被贬华州司功参军。
其后,他用诗的形式把他的见闻真实地记录下来,成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三别”。
四、西南飘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
随着九节度官军在相州大败和关辅饥荒,杜甫弃官,携家随人民逃难,经秦州、同谷等地,到了成都,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
严武入朝,蜀中军阀作乱,他漂流到梓州、阆州。
后返成都。
严武死,他再度飘泊,在夔州住两年,继又漂流到湖北、湖南一带,病死在湘江上。
这时期,其作品有《水槛遣心》、《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病橘》、《登楼》、《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又呈吴郎》、《登高》、《秋兴》、《三绝句》、《岁晏行》等大量名作。
综观杜甫一生思想是“穷年忧黎元”,“致君尧舜上”,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由此可见杜甫的伟大。
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而被称为一代“诗史”。
杜甫诗教案精选八篇
杜甫诗教案杜甫诗教案「篇一」杜甫诗三首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了解杜甫的生平及创作成就,了解近体诗与古体诗的区别。
2.通过诵读,领悟诗歌的思想情感及其寓情于景、借古抒怀的表达技巧,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3.学习通过抓住意象来体悟诗歌意境情感。
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操。
[自学过程]文学常识整理诗人杜甫结合《新学案》P131,《导与练》P30。
写作背景《新学案》P131近体诗与古体诗《新学案》P131重点字词完成《导与练》P30基础梳理1、2、3、4题。
课文诵读要点:外在:语音、语调、表情、动作内在:(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的.作者,诗的内涵,必须走进作者内心,文如其人,言为心声。
合作研讨{提示:抓取典型意象}* 原文解疑如何理解“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咏怀古迹(其三)》只写了昭君的怨恨,并无诗人感情的抒发,是否与标题“咏怀”不符?试结合诗句分析《登高》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 综合探究本文所选三首诗都作于秋天,其中两首直接写到秋景秋思。
怎样理解诗人杜甫的悲秋情怀?(品味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拓展练习完成《导与练》P32诗歌鉴赏题8。
名句补充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望岳》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奉赠韦左丞张二十二韵》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前出塞九首》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春日忆李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兵车行》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旅夜书怀》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江南逢李龟年》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
《丹青引赠曹将军霸》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月夜忆舍弟》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蜀相》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客至》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赠花卿》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戏为六绝句》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杜甫诗三首》教案【优秀5篇】
《杜甫诗三首》教案【优秀5篇】《杜甫诗三首》教案【优秀5篇】杜甫诗教案篇1教学要求:1、了解诗人生平。
2、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
3、理解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
教学时间: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望岳一、导入。
杜甫在25岁的时候,他父亲杜闲在山东兖州任司马,他曾借省亲之机去山东各处游历,这首诗就是那个时期写的。
我们读杜甫“安史之乱”后的诗作,往往会觉得他是个沉郁寡欢的老人;可是,读这一首感觉就全然不同,他的雄心,他的豪气都将使你感奋不已。
二、读读讲讲问问。
分两步:先通过解题使学生达到整体感知;后逐句诠释。
整体感知。
问: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诗中句句都是写“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远有近,有虚有实。
试以两句为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
(“岱宗”两句是远望;“造化”两句是近望;“荡胸”两句是细望;“会当”两句是极望。
)按:这是仇兆鳌的说法,“极望”一语,学生不易理解,无妨改为“俯视”。
逐句诠释(按:此诗非律诗,不可使用“颔联”“颈联”等名称)“岱宗”两句。
问:“夫”是个虚词,首句意思只在“如何”(怎么样)上,试比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加“夫”则惊奇、赞叹之情更明明,也更强烈。
)泰山之北为故齐地,之南为故鲁地;“青”,指泰山之色,“了”,完的意思。
整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无论从北或是从南看,泰山是看不完的。
)诗人这样写有什么用意?(形容泰山极高极远。
) “造化”两句。
问:“神秀”,指英灵之气,这是古人的说法。
试联系前面一句说说这句的意思。
(泰山如此高远,是天地间英灵之气聚集的结果。
)“阴阳”一句又是什么意思呢?(据注释作答,再补充说明:山前为阳,日光先临,故易晓;山后为阴,日光不到,故易昏。
)这是形容泰山高与天齐。
“荡胸”两句。
大意已见注释。
问:这两句写诗人望岳所见,试作具体描述(泰山中天门以上时有云团浮现,或高或低,故谓之“层云”;鸟亦时常出没于山谷间,须睁大眼细望才能见。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学习目标】1、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2、赏析名句,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3、感受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学习鉴赏诗词的方法,培养诗词鉴赏能力。
4、背诵三首诗。
【学习重难点】1、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2、背诵三首诗。
【学习方法】朗读法、自主研读法、师生合作探究法。
【学时安排】3学时【知识链接】1、作者介绍杜甫(公元712--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
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人称“诗圣”。
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
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
唐肃宗时,官左拾遗。
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
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杜甫三十五岁以前读书与游历。
天宝年间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
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
乾元二年(七五九),他弃官西行,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
晚年举家东迁,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出峡。
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卒。
子美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
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
杜甫和李白齐名,世称“大李杜”。
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
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
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批评和揭露。
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着为解救人民的苦难甘愿做自我牺牲。
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
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而被称为一代“诗史”。
杜诗风格,基本上是“沉郁顿挫”,语言和篇章结构又富于变化,讲求炼字炼句。
杜诗的影响,从古到今,早已超出文艺的范围。
《杜 甫诗三首》导学案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品味杜甫诗歌的语言特色,学习其诗歌的表现手法。
3、背诵并默写这三首诗,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2)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如意象的运用、对仗的工整等。
2、难点(1)深入领会诗歌中蕴含的复杂情感,如悲愤、无奈、忧思等。
(2)理解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特点。
三、知识链接杜甫(712 年—770 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出生于河南巩县,原籍湖北襄阳。
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少年时代曾先后游历吴越和齐赵,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
三十五岁以后,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
官场不得志,亲眼目睹了唐朝上层社会的奢靡与社会危机。
天宝十四载(755 年),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先后辗转多地。
乾元二年(759 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
创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以及“三吏”、“三别”等名作。
四、诗歌原文《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石壕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
25.《杜甫诗三首》导学案第一课时<<望岳>>( 一) 【目标导航】知识和能力1.深入体会古诗词的韵律,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掌握古诗的主要内容,理解诗意。
3.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的艺术特色。
过程和方法1.诵读中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2.通过设疑、点拨、讨论,写作等方式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情感。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诗人蕴含于诗句中的豪情壮志,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重点难点】1.理解诗的思想感情,把握诗歌的意境。
2.引导学生进入意境,体会诗人情感。
( 二)【预习文本】1.给下列字注音。
岱宗()决眦()2.走近作者:(1)你了解作者吗?他的代表作品有哪些?杜甫是唐代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
他被称作诗圣。
他的诗歌大胆地揭露了当时统治集团的腐朽,广泛而尖锐地反映出人民的苦难和社会矛盾,内容深刻。
他的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此。
其诗作被称作诗史,都收集在《杜工部集》。
与李白并称“李杜”。
“三吏”是指杜甫写的《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是指他写的《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三吏”“三别”是他现实主义诗篇的光辉顶点,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新安吏》中泪眼婆娑的母亲送走未成年的儿子,《新婚别》中结婚才一天的妻子送走了丈夫,《垂老别》里白发苍苍的老妇人送走已七十多岁的老伴……(2)望岳这首诗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写的?杜甫在25岁的时候,他父亲杜闲在山东兖州任司马,他曾借省亲之机去山东各处游历,这首诗就是那个时期写的。
3.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教师讲述朗读技巧:古诗讲究平仄压韵,讲究对偶,句式整齐,读起来有节奏感、有音韵美。
这些特点是由诗歌的形式决定的。
但不同内容、不同风格也是影响诗歌朗读效果的因素。
同时把握好每首诗中作者的情感是读好一首诗的关键。
《望岳》写于开元盛世,是他的早期作品,赞美泰山,表露诗人远大抱负的,要读得激昂豪迈,还要注意节奏.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杜甫诗三首教案范文五篇
杜甫诗三首教案范文五篇杜甫诗三首教案一教学目的:1、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初步了解杜甫的诗歌创作风格。
2、理解诗歌内容及诗歌所表达的感情,准确流畅地背诵这首诗歌。
3、在学习诗歌的过程中唤起学生深入思考的意识,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1、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思想感情。
2、把握诗歌中的景与情、事与情,领悟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感悟诗歌的意境。
突破方法:在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多种方式的朗读,在朗读中感受诗歌的节奏,感知诗歌的内容,体味作者的思想情感。
教学方法:1、朗读法2、合作探究法3、活动式教学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在第一单元中我们学习了一组有关战争题材的*,感受到了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疾苦。
反映战争的文学作品自古就有,古代文学作品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杜甫的诗歌。
他的诗歌立足于现实,广泛而深刻地描绘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变化过程,号称“诗史”。
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石壕吏》就是这一题材的代表作品。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1、杜甫(712-770),字子美。
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的诗歌风格浓郁悲壮、语言瑰丽,成为我国古代现实主义诗歌的高峰,在文学上起着继往开来的作用,杜甫则被后世尊为“诗圣”。
他的诗作今存1400多首。
着有《杜工部集》。
2、写作背景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冬末,杜甫回到洛阳,看看战乱后的故乡。
可是不到两个月,形势发生逆转,唐军在邺城大败,郭子仪退守河阳,洛阳一带又动起来。
诗人这时被迫离去,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回到华州。
一路上他所见到的都是征夫怨妇们的愁眉苦脸,所听到的是别家出征时的哭声。
着名的“三吏”“三别”,就是根据这番经历写的。
其中《石壕吏》因构思巧妙和情节生动而流传得最广。
三、出示目标1、熟读、背诵全诗。
2、体味作者情感和作品意蕴。
四、朗读诗歌,感悟内容。
1、老师范读,学生听读,注意感情的表达。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
《杜甫诗三首》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杜甫及其诗歌特点。
2.熟读《秋兴八首》(其一)并背诵。
3. 培养学生赏析诗歌的能力。
【重点难点】把握诗歌的意境及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课堂练习1、填空:杜甫,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诗人。
其作品有强烈的社会现实意义,后世称为“”。
在诗歌艺术上,他融合众长,兼备诸体,形成了特有的“”的风格。
后人专称其为“”。
2、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玉露凋伤枫树林()江间波浪兼天涌()丛菊两开他日泪()白帝城高急暮砧()3、首联、颔联描写了怎样的场景?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情感?4、首联“凋伤”中的这个“伤”字换成“凋落”的“落”字好不好?请说明理由5、颈联“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这两句表现诗人怎样的情怀?6、尾联“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是如何凸显“故园心”的?《杜甫诗三首》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咏怀古迹》的写作背景,理解作者借古抒怀的心情。
2.熟读全文,并背诵。
3. 培养学生赏析诗歌的能力。
【重点难点】理解作者借古抒怀的心情,学会鉴赏咏史诗的一般技巧及方法。
【知识积累】怀古(含咏史)诗是诗人在阅读史书或游览古迹时,有感于历史人物或事件的是非,引发出对时局或自己身世的共鸣,或借古以喻今,或借古以讽今之作。
在鉴赏怀古诗时要抓住历史人物或事件与时局和诗人自己身世之间的连接点。
鉴赏咏史诗三步骤第一步:所描写的古人、往事是怎样的?(弄清史实)第二步:为什么要写这个古人这段往事?诗人在诗中表现出什么态度?(体悟感情)第三步:这种态度运用什么方法表达?(分析技巧)课堂练习1、熟读诗歌并给下面的黑体字注音青冢()朔漠()省识()环珮()2、下面对《咏怀古迹》(其三)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全诗开篇由山清水秀的昭君故里写起,与下文“独留青冢向黄昏”的死后情景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了作者对昭君命运的同情。
B.颔联既写出了王昭君一生的苦楚,死后的孤独,也由“青冢”称呼中表现了对这位为民族和睦作出巨大贡献的女子的歌颂。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杜甫诗三首》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
2、了解三首诗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准确流畅地背诵这三首诗。
3、体会三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重点】1.了解每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每首诗的思想感情。
2.初步鉴赏品味诗歌的美点。
【学习难点】初步掌握一些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并体悟其表达效果。
【知识链接】1、走近作者杜甫(公元 712~770),字子美,诗中自称少陵野老,后人称他杜少陵。
祖父杜审言是唐初著名诗人,曾做过奉天县令。
这样一个家庭给了他一定的文化熏陶。
杜甫为我们留下了 1400 多首诗歌。
这些诗篇像一面镜子,广泛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真实历史面貌。
自唐以来,他的诗歌即被公认为“诗史”,诗人本人也被看作一代诗宗,被尊为“诗圣”。
2、相关资料由于安史之乱,他携家人和人民一道受冻挨饿,避难流亡,卷进了生活的底层。
在沦陷区,山河破碎之感甚深。
脱贼后,系诗人的人生经历。
)2、诗歌羞于直白言情,常寓情于形象之中,形象不仅是诗人情感的触发,又是诗人情感的载体,也是体验诗人情感的途径。
《春望》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3、品味《春望》(对诗歌表现手法的认识、对诗句的品析评价等。
)4、《石壕吏》是一首叙事诗:诗中有几个人物形象?他们各有什么特点?5、《石壕吏》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精读精练】阅读下列诗文,回答文后各题。
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解释下列加粗的词语(1)岱宗夫如何()(2)齐鲁青未了()(3)造化钟神秀()(4)会当凌绝顶()2.“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是写近望中所见___________________的景象。
3.这首诗中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这两句是写由望岳而产生的 ________的意愿,从这两句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的诗中,可以看到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_________________。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及答案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晨读在线】野望(唐)杜甫西山白雪三城戍①,南浦清江万里桥②。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③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注】①三城戍:西山三城的堡垒,三城,与吐蕃临界,为蜀边要塞。
②南浦句:南浦,泛指送别之地。
万里桥,在成都杜甫草堂的东边。
③涓埃:细流与微尘,比喻微小。
(1)下列各组词语不符合对仗要求的一项是()。
(1分)A.第一、二句中的“白雪”与“清江”B.第三、四句中的“诸弟”与“一身”C.第五、六句中的“供多病”与“答圣朝”D.第七、八句中的“时极目”与“日萧条”(2)从“切合题目”的角度分析本诗,恰当的一项是()。
(2分)A.第一、二句中的“西山”“南浦”切合“野”字。
B.第三、四句“海内”“天涯”切合“野望“二字。
C.第五、六句中的“迟暮”“涓埃”切合“望“字。
D.第七句中的“出郊”“极目”切合“野望”二字。
(3)全诗是怎样表现作者的情感的?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赏析。
(5分)【答案】(1)D(2)D (3)答案示例:首联以景写情,三城边防堡垒白雪皑皑,传达忧国之情,看到送别之地,流露思家之情。
颔联接着第二句,通过写兄弟远隔,自己孤身飘零,表达对亲人的思念及自己的悲苦之情。
颈联暗接全诗第一句,写自己年老多病、无以报国,表达无奈和郁闷之情。
尾联下句直接表达对家国之事的忧虑。
【教你一招】怎样读懂一首诗?首先必须要知人论世。
所谓知人论世即要知道作者的生平,了解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
其次,必须了解诗歌的特殊性:用最简练的语言来表达内心深处的情感的。
王国维先生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所以我们还得知道作者在诗中写到了哪些景物——意象,这些意象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知识链接】1、作者介绍: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是诗人杜审言的孙子。
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
35岁前读书游历,天宝年间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五《杜甫诗三首》学习指导学案【学习目标】1、总体感知诗歌内容,了解诗意,体会诗情,背诵诗篇。
2、了解诗人杜甫的生平,分析他的诗歌风格变化的原因。
3、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学习重难点】1、了解每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每首诗的思想感情。
2、初步鉴赏品味诗歌的美点。
3、把握诗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知识链接】1、资料积累——走近杜甫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诗中自称少陵野老,后人称他杜少陵。
祖父杜审言是唐初著名诗人,曾做过奉天县令。
这样一个家庭给了他一定的文化熏陶。
杜甫为我们留下了1400多首诗歌。
这些诗篇像一面镜子,广泛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真实历史面貌。
自唐以来,他的诗歌即被公认为“诗史”,诗人本人也被看作一代诗宗,被尊为“诗圣”。
2、杜甫“三吏”指:《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
“三别”指:《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学习流程】一、预习导学(自主学习:熟读诗篇,达到通顺流畅,节奏准确)解释下面加粗的词。
(1)造化钟神秀钟:(2)阴阳割昏晓阴:阳:(3)会当凌绝顶会当:(4)浑欲不胜簪浑:(5)吏呼一何怒一何:(6)老翁逾墙走逾:走:(7)急应河阳役应:(8)独与老翁别别:二、学习研讨(合作探究)(一)望岳1、创作背景:这首诗是杜甫早期的作品,大约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以后。
此时,诗人正“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
当他游历到山东,被泰山的壮丽景色所吸引,写下了这首《望岳》诗。
2、朗读诗歌,探究:(1)《望岳》这首诗歌描写了泰山怎样的特点?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来?(2)有人说“阴阳割昏晓”中“割”字用得极妙,你能说明理由吗?(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二)春望1、写作背景: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不久,唐都长安也被叛军占领,唐玄宗带着倾国佳人杨贵妃偷偷向四川逃去。
756年唐肃宗在灵武即位,杜甫得知这一消息后,只身前去投奔,被叛军掳至长安,被迫留居在沦陷的都城,过了半年多囚徒一样的生活。
第二年(757年),春回大地,鸟语花香,草木茂盛,生机勃勃,但此时,因为战乱,昔日繁华的都城,却已被叛军抢掠一空,践踏得破败不堪,满目荒凉。
想起与家人久别,存亡未卜,看到破碎衰败的祖国,诗人杜甫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感时恨别、忧国思亲的五言律诗——《春望》。
2、朗读诗歌,探究:(1)诗中哪几联照应了题目中的“春”字?(2)你怎样理解“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句。
(3)写战火连天,家书难觅的千古诗句是那两句?请对这两句进行赏析。
(4)“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应怎样理解?(5)此诗将眼前景、胸中情融为一体,谈谈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三)石壕吏朗读诗歌,合作探究(1)“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怎样理解这句话?(2)老妇“致词”一段可分几层?层意是什么?(3)为什么差吏抓丁要利用夜间呢?(4)《石壕吏》体裁是什么?本文的中心人物是谁?事件是什么?(5)《石壕吏》一文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6)老妇人对战争的态度怎样?三、学习检测《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解释下列加粗的词语(1)岱宗夫如何()(2)齐鲁青未了()(3)造化钟神秀()(4)会当凌绝顶()2、“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是写近望中所见___________________的景象。
3、这首诗中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这两句是写由望岳而产生的__ ______的意愿,从这两句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的诗中,可以看到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__________ _______。
4、《望岳》全诗中没有“望”字但处处写望,距离是自_____ __ ____而______ ____,时间是从_______ _至______ __,并由__ ______遥想将来的___ _____。
5、杜甫《望岳》诗共有三首,分别歌咏东岳()、南岳()和西岳()(注:括号内填山名),以上所选的诗是歌咏______ __的。
《石壕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____ ____,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_____ ___,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___ _____,___ _____。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6、给空白处填上完整的诗句。
7、对这首诗开头前四句的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1段写捉人的差役乘着夜色向石壕村急奔而来。
B.第2段交代故事的发生,预示将有一场灾难降临。
C.第3、4段,写老翁逃跑避难,老妇出门周旋。
D.第3、4段反映了人民长期深受抓丁之苦,昼夜不安的情景。
8、诗中描写兵役之苛酷的句子是________ _____ _______;描写战争之惨烈的诗句是____________ __ _ ___;说明老妇已被官吏捉走的诗句是__ _____ _____________。
9、根据诗的内容,回答下列问题,能用原句回答的尽量用原句。
(1)开头四句是故事的发生,哪一句预示着有一场灾难降临?(2)这里的老翁、老妇分别有怎样的举动?全篇围绕哪两个字展开的?(3)那几个词写出了差役怒呼,老妇哭啼的情景?(4)老夫致词说了那些家事?诗人是怎么知道的?(5)老妇被带走了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拓展延伸】根据下面一位初中生的写作片段,将《石壕吏》改写成一篇记叙文,要发挥想象与联想,注意记叙文的写作要求。
……杜甫草堂“杜先生,看着这破烂不堪的茅屋,您心里一定不好受吧。
”“是啊,秋风破屋,群童抱茅,长夜难彻,还有安史之乱,我的心凉透了。
”“可是,即便如此,您还为天下所有的读书人呐喊,真令人佩服啊!”“大家都是苦命人,苦难让我一人独自承担,让他人享受快乐,不是很好吗?”胸襟真宽广啊!杜诗圣!自家茅屋被吹,却不为自己着想,抓住瞬间,说出了天下百姓的共同心声,真是一位好心人啊!……(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juàn)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ào)。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古音念hè)。
布衾(qīn)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sāng)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bì)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xiàn)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译文:八月里秋深,狂风怒号,狂风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
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江边。
飞得高的茅草缠绕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池塘和洼地里。
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竟忍心这样当面做“贼”抢东西,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去了。
我嘴唇干燥也喝止不住,回来后拄着拐杖,独自叹息。
一会儿风停了,天空中乌云像墨一样黑,深秋天空阴沉迷蒙渐渐黑下来了。
布被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似的。
孩子睡觉姿势不好,把被子蹬破了。
一下雨屋顶漏水,屋内没有一点儿干燥的地方,房顶的雨水像麻线一样不停地往下漏。
自从安史之乱之后,我睡眠的时间很少,长夜漫漫,屋漏床湿,怎能挨到天亮。
如何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庇覆天下间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开颜欢笑,房子在风雨中也不为所动,安稳得像是山一样?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到那时即使我的茅屋被秋风所吹破,我自己受冻而死也心甘情愿!【课后反思】学完课文,你有什么收获或体会,把它记录下来与同学交流。
25 杜甫诗三首(答案)【学习流程】一、预习导学(自主学习:熟读诗篇,达到通顺流畅,节奏准确)解释下面加粗的词。
(1)造化钟神秀钟:(2)阴阳割昏晓阴:阳:(3)会当凌绝顶会当:(4)浑欲不胜簪浑:(5)吏呼一何怒一何:(6)老翁逾墙走逾:走:(7)急应河阳役应:(8)独与老翁别别:二、学习研讨(合作探究)(一)望岳2、朗读诗歌,探究:(1)《望岳》这首诗歌描写了泰山怎样的特点?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来?这首诗主要描写了泰山地域之广阔(齐鲁青未了),景色之秀美(造化钟神秀),山势之高峻(阴阳割昏晓;会当凌色顶,一览众山小)。
(2)有人说“阴阳割昏晓”中“割”字用得极妙,你能说明理由吗?“割”字用的极好,从山的北面来看,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无朋的刀切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誓要攀登自己的人生顶峰、实现自己远大抱负的雄心壮志。
(4)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这首诗热情的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
(二)春望2、朗读诗歌,探究:(1)诗中哪几联照应了题目中的“春”字?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2)你怎样理解"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句。
两种理解都可:一种触景生情,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坠泪惊心。
二种移情于物,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亦惊心。
(3)写战火连天,家书难觅的千古诗句是那两句?请对这两句进行赏析。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战火连续不断,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
诗人用“抵万金”来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对妻子儿女强烈的思念之情。
(4)“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应怎样理解?诗人因为忧愁而经常“搔”头,使满头白发越来越短少,稀疏得简直连簪子都插不住了。
诗人者一年仅45岁,其苍老之态如此,可见他忧国、伤时、思家之切。
(5)此诗将眼前景、胸中情融为一体,谈谈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这首诗集中地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已的感情。
(三)石壕吏朗读诗歌,合作探究(1)“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怎样理解这句话?对偶;“小吏大声呼喝多么凶恶!老妇人哭哭啼啼多么痛苦!”这两句描写真切地表现了石壕吏的凶暴气焰和冷酷无情,也表现了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苦难。
(2)老妇“致词”一段可分几层?层意是什么?第一层(前六句):写老妇人诉说三个儿子的境况,说明这一家人已为国家作出了重大牺牲。
第二层(中间四句):写老妇人诉说家中的现状。
第三层(最后四句):写老妇人自请应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