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电影特技发展历程

合集下载

中外影视史的发展演变与文化交流

中外影视史的发展演变与文化交流

中外影视史的发展演变与文化交流影视艺术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形式,在中外文化交流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中外影视史的发展演变与文化交流紧密相连,通过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影视作品,人们能够了解到不同文化的特点和发展历程。

本文将探讨中外影视史的发展演变以及其对于文化交流的影响。

影视艺术的发展演变是多元的,受到不同国家、地区和文化的影响。

中外影视史的发展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的早期无声电影时期。

在这一时期,法国的兄弟莱米尔等人发明了电影摄影机,并制作了第一部无声电影。

此后,很快在美国、欧洲等地也开始制作和放映无声电影。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创新,影视艺术逐渐走向成熟。

20世纪初,电影工业化生产的模式逐渐出现,美国的好莱坞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电影制片中心之一。

好莱坞的电影以其高质量的制作和创意深受观众的喜爱,对世界影视艺术产生了巨大影响。

与此同时,各国也开始发展自己的电影工业,在电影制作上与好莱坞形成了一定的竞争关系。

与电影的发展相伴随的是电视的兴起。

电视作为另一种影像媒体,进一步推动了影视艺术的发展。

在20世纪50年代,电视在世界范围内普及,成为人们家庭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各国开始制作电视剧、综艺节目等,通过电视媒体传递自己的文化和价值观。

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中外影视作品的交流与合作也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趋势。

中外影视作品的互相传播和翻译,架起了文化交流的桥梁。

通过引进外国电影和电视作品,中国观众能够接触到不同国家的文化,了解世界的多样性。

同时,中国的影视作品也逐渐走向世界,获得了国际上的认可和好评。

例如,《霸王别姬》、《卧虎藏龙》等中国电影在国际影坛取得了巨大成功,成为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重要代表。

文化交流不仅体现在影视作品的输出和输入上,还表现在拍摄地选址、演员的选择等方面。

影视作品的地域选择和演员的多元化,展示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交融。

例如,《功夫》和《功夫熊猫》等美中合拍的影片,在故事情节和文化元素上兼具中国和西方的特点。

(完整版)中外电影发展史重点梳理

(完整版)中外电影发展史重点梳理

(完整版)中外电影发展史重点梳理中外电影史外国电影一、电影的诞生1829年,比利时物理学家约瑟夫·普拉托提出了“视觉滞留”的原理。

1878年,英国摄影师爱德华·穆布里奇拍出表现物体连续运动的一组照片。

1894年,美国发明家爱迪生在他的机械师协助下制作出了“电影视镜”。

1895年12月28日,法国人卢米埃尔兄弟用他们发明的“活动电影机”首次售票公映了他们的电影。

这一天被公认为电影的诞生日。

二、电影艺术的形成与发展继卢米埃尔之后,法国人乔治·梅里爱把魔术表演剧院改造成摄影棚,进行魔术电影实验。

1903年,美国导演埃德温·鲍特拍摄了《火车大劫案》,由此,电影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叙事体。

1915年,美国导演大卫·格里菲斯拍摄了《一个国家的诞生》,标志着电影艺术的初步形成。

1927年10月6日公映的美国电影《爵士歌手》是有声电影开端的标志。

1935年美国电影《浮华世家》是第一部用彩色胶片拍摄的彩色电影。

20世纪70年代以后,高科技开始影响和改变着电影的面貌。

第一章法国电影第一节法国的印象派和先锋派电影一、印象派电影代表作:路易·德吕克、谢尔曼·杜拉克《西班牙的节日》印象派电影的特点:不注重影片的外在故事情节,而善于展示人物的心理活动;着重创造气氛,用环境衬托人物的心理和命运;追求造型美,追求新奇的视觉形象和新颖的拍摄角度。

二、先锋派电影先锋派电影的特点:1、在反对商业电影的口号下,力图否定电影的大众化性质,使电影成为只能供少数人观赏的、无功利目的的艺术品。

2、借用现代派文艺的各种主张和手法。

先锋派电影的理论主张:1、反对叙事,主张非情节化、非戏剧化,要求以抽象的图形、唯美的形式、孤立的形象和空洞的抒情作为影片的全部内容。

2、倡导通过联想的绝对自由来达到“电影诗”的境界,排斥任何真实、任何理性的含义,需要的只是纯粹的运动、节奏和情绪。

3、描写充满潜意识活动的非理性世界。

中外电影特技发展历程

中外电影特技发展历程

【摘要】本文旨在厘清特技、特效和视觉效果基本含义及相关技术,梳理中外电影特技发展的简单历程,提出今后我国电影特技发展的关键要素。

中国影视圈导演的集体自觉意识和特技队伍与技术自主创新的进步,是中国电影未来前行的必要条件和可靠保障。

【关键词】特技??特殊效果??视觉效果??特技发展史1.?特技、特效和视觉效果电影特技指的是为了满足电影画面的特殊视觉效果所采用的特殊拍摄与制作技巧。

在各种不同题材的影片摄制过程中,常常会由于成本、场地、时间和表演等限制因素,出现一些难度较大、费时过多、危险度高的摄制任务,甚至根据剧本要求和导演意图完成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的对象和现象的摄取,经常需要采取超出一般的摄制技术的方法来完成电影画面效果,这些特殊摄制方法就称之为特技。

使用特技产生的电影效果被称为视觉效果(Visual Effects)或特殊效果(Special Effects)。

特技产生的电影视觉效果是动态画面和影像艺术中最具表现力的艺术形式,它可以将枯燥的文字转换为生动的画面,理性的技术展现为感性的艺术,神奇的梦想入化为完美的真实。

电影特效艺术家和技术人员创作了许多的视觉奇观,这些创作贯穿了整个动态影像的历史,永远是为故事情节、导演的创意和摄影师的美感需要而存在。

特效是特殊效果的简称,常常称为现场效果。

换言之,特效往往是通过搭建场景来完成拍摄获得的画面效果。

典型的特效有:弹道、爆炸、战场硝烟、雨景、烈火、翻车、吊钢丝飞人、整个场景的抖动、道具或车的颤抖、模拟飞机轮船的运动、人工效果的海洋、海浪和喷水等。

在现代方法论的词汇中,特殊效果与视觉效果有时互为替代,往往很难区分,这种混同在数字技术时代尤为显着。

例如早期对画面的数字除脏技术,可以给特效艺术家们更大的自由度,因此在空中吊飞等场景中,不妨使用更多的拉索,以大大增强拍摄安全性。

视觉效果是指电影生产过程中,在不便用实拍的情况下,有任何画面通过技术手段进行制作、修改或增进所获得的画面效果。

中外影视史的发展与演变

中外影视史的发展与演变

中外影视史的发展与演变影视是一种重要的艺术表达形式,经历了近百年的发展与演变。

中外影视史的发展与演变是一门宏大而丰富的课题,涉及到技术、艺术、文化等多个方面。

在这篇回复中,将探讨中外影视史的发展与演变,并对其进行分析和阐述。

首先,我们来看看中外影视史的发展历程。

早期的中外影视,以无声电影为主,其最早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

当时,制作与放映设备的不完善,使得影片被制作成黑白无声片的形式。

随着技术的发展,音效和彩色开始出现在电影中。

无声电影时期虽然限制了影片的表现力,但其丰富的肢体语言和视觉效果,让人们更加重视影像的力量。

随着技术的不断革新,有声电影进入了人们的视野。

1927年,《好莱坞靓声歌舞电影》的出现,被人们视为有声电影的标志。

从此以后,电影不再是沉默的,观众可以听到演员的声音,这大大提升了电影的沟通力和表现力。

而后,进一步发展出了立体声音效和多声道技术,使得电影的音效更加真实可信。

在技术的不断进步下,影视行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

传统的影院观影方式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

从黑白电影到彩色电影,从电影到电视,从电影院到家庭影院,人们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来欣赏影视作品。

而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影视作品也开始通过流媒体平台传播,观众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随时随地都能够欣赏到自己喜爱的电影和电视剧。

除了技术的进步,中外影视的内容也在不断变化与演变。

早期的中国影视作品主要集中在反映社会现实和历史题材上,如《清宫秘史》、《神雕侠侣》等。

而国外影视作品则以好莱坞为代表,大片和商业片成为影视行业的主流,如《泰坦尼克号》、《星球大战》等。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艺术的追求,影视的题材和风格也越来越多样化。

近年来,中外影视的发展趋势更加凸显了多样化和个性化。

中国影视作品开始走向国际舞台,很多电影和电视剧在海外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如《非诚勿扰》和《流浪地球》等。

而国外也有很多影视作品受到了中国观众的欢迎,比如《权力的游戏》和《复仇者联盟》等。

中外影视史中的技术革新与进步

中外影视史中的技术革新与进步

中外影视史中的技术革新与进步影视行业是一个高度技术驱动的行业,其发展离不开技术的革新与进步。

本文将探讨中外影视史中的技术革新与进步对影视产业的影响。

首先,我们来看看技术革新如何改变了电影行业。

在电影产业的初期,由于技术限制,电影只能以黑白形式呈现,并且没有声音。

然而,随着技术的进步,音频和色彩成为电影的一部分。

1927年,第一部有声电影《爱的华尔兹》上映,为电影行业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

有声电影技术的发展使得观众能够听到演员的对话和音效,增强了电影的表现力。

类似地,人们利用新技术不断提高电影的画质。

从黑白电影到彩色电影、从2D电影到3D电影,技术的进步使得电影更加生动与真实。

特效技术的发展也为电影创作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通过计算机生成的特效,电影可以呈现出令人叹为观止的场景和特殊效果,吸引了更多观众。

此外,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的发展也对电影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数字化的音频和视频技术使电影制作和传播更加便捷和经济。

互联网的出现使得观众可以通过在线平台观看电影,而不再依赖于传统的电影院。

同时,数字化技术也使得电影后期制作更加灵活和高效,节省了时间和成本。

另外,社交媒体的兴起,使得观众可以与电影制作团队和其他观众进行互动,增加了电影的参与感。

在国外,好莱坞的发展离不开技术的革新与进步。

好莱坞一直致力于制作高质量的电影,并通过技术创新在全球范围内获得成功。

例如,好莱坞在声音技术、特效技术和电影制作工艺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突破。

好莱坞电影的视觉效果和特技动作成为了行业的标杆,影响了世界各地的电影制作。

在中国,技术革新与进步也推动了电影产业的快速发展。

中国电影市场近年来逐渐崛起,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影市场之一。

中国电影工业化与技术创新推动了中国电影的快速成长。

例如,中国电影在制作技术方面不断追求创新,通过引进和应用新的摄影、后期制作和特效技术,提高了电影的质量和竞争力。

除了技术创新,中外影视史中的技术进步还带来了一些挑战和问题。

中外电影艺术发展史

中外电影艺术发展史
30年代
1、左翼电影运动(新兴电影运动):
2、有声片的出现到成熟。
第一部腊盘配音有声片:真正片上发声电影:《桃李劫》和《歌场春色》。
代表人物及作品:
1、夏衍 2、吴永刚《神女》3、袁牧之《马路天使》
40年
后代期
1、主流形态电影走向成熟:现实表达、史诗悲剧、社会批判。
2、多样形态艺术风格的影片。
代表人物及作品:
2、印度新电影:50年代中期,代表作品萨蒂亚古特·雷伊《道路之歌》和《不可征服的人》和《不可征服的人》。
1、伊朗新电影:代表作品“阿巴斯《何处是我朋友的家》、《樱桃的滋味》等。
欧洲电影运动和潮流
20世纪20年代30年代40年代50年代60年代
蒙太奇学派“诗电影”
(苏联)(苏联)
欧洲先锋派诗意现实主义
2、“左岸派”:成员都居住巴黎塞纳河左岸而命名,主要作品有阿仑·雷乃1959《广岛之恋》和1961《去年在马里昂巴德》。

1、德国表现主义电影:标志作品是1919年《卡里加里博士》。
1、青年德国电影、新德国电影:1966年诞生。代表人物有施隆多夫、赫尔措格、文德斯、法斯宾德。重要背景:《奥伯豪森宣言》



1、世界电影诞生:1895年12月28日,卢米埃尔兄弟,《工厂大门》《火车进站》等片。
2、“电影魔术师”梅里爱。
1、法国印象派电影:以路易·德吕克为首。作品有:阿倍尔·冈斯《车轮》。
2、抽象主义电影:作品有费尔南多·莱谢尔《机器舞蹈》、布努埃尔《一条安达鲁狗》
1、“新浪潮”:又称“电影手册派”。1958年标志诞生。1959年,特吕弗名作《四百下》和戈达尔名作《筋疲力尽》。
苏/俄
1、蒙太奇学派:代表人物有库里肖夫、普多夫金、爱森斯坦等。

中外影视史的发展轨迹及影响因素分析

中外影视史的发展轨迹及影响因素分析

中外影视史的发展轨迹及影响因素分析影视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媒体形式,对于社会发展和文化传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中外影视史的发展轨迹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的早期电影和影像技术的诞生,不断演变和发展,并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例如社会、经济、技术、政治和文化等。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中外影视史的发展轨迹以及这些轨迹背后的影响因素。

一、中外影视史的发展轨迹1. 早期电影和影像技术的诞生阶段:1890年代至20世纪初,电影和影像技术得到突破性的发展,如美国的动画片、电影放映等;法国的默片、装置戏剧等。

这一阶段以实验性质为主,电影作为一种全新媒体形式开始受到广泛关注。

2. 好莱坞式商业电影的兴起: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好莱坞成为世界电影的中心,以大规模商业化制作和全球市场占领意识形态为特点。

好莱坞制造了一系列经典电影,塑造了许多永恒的影响力。

3. 文艺新浪潮与反主流电影: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世界各地出现了许多新的电影运动,如法国的新浪潮运动、意大利的新现实主义等。

这些运动带来了新的电影风格和艺术观念,影响了后来的电影制作模式和创作思路。

4. 彩色电影和特技效果的突破:20世纪40年代至50年代,彩色电影和特技效果的应用给电影带来了巨大的视觉冲击力。

这为电影创作者创造了更多的表现手法和创意空间。

5. 手机和数字技术的影响:21世纪以来,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进步,影视制作和传播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

手机摄影和社交媒体的崛起,使得普通人可以轻松制作和传播自己的影像作品。

这进一步促进了电影的多样化发展。

二、影响中外影视发展的因素分析1. 社会和经济环境: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社会和经济环境对于影视产业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例如,美国的市场化和商业化导向使好莱坞成为主导地位,而法国和意大利则倾向于艺术性的电影制作。

2. 技术进步和创新:影视技术的进步与创新不断推动着中外影视史的发展。

从早期的黑白电影到彩色电影、特技效果以及最近的虚拟现实技术,每一次技术革新都为影视创作者带来新的创作工具和视觉体验。

中外电影电视简史

中外电影电视简史

中外电影电视简史世界电影艺术的历史发展一、诞生形成期(1895—1927)(一)卢米埃尔的纪实电影在上述的七门艺术中,唯一知道其诞生日的只有电影,它诞生于1895年12月28日。

这一天,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卡普辛路14号大咖啡馆的地下室里第一次售票公映了他们制作的《火车到站》、《水浇园丁》、《工厂的大门》等十余部影片,并且取得轰动国际的成功。

在世界电影史上这一天就被定为电影的诞生日。

卢米埃尔的影片明显的特点是纪实性。

由于影片直接地拍摄真实的生活,给观众以身临其境的亲切感。

(二)梅里爱的“戏剧电影”乔治•梅里爱对电影的贡献包括三个方面:首先,他把许多照像特技应用于电影。

其次是特技摄影的发明。

通过“停机再拍”,可以使贵妇突然变成了魔鬼;灰姑娘变成了高贵的公主;老鼠变成了白马。

其中最著名的是《月球旅行记》。

再次是创造了戏剧电影。

他几乎把所有戏剧上的表现手法,诸如剧本、演员、服装、化妆、布景以及场与幕的划分等等,系统地移植到电影制作中来。

他还首创了用人工布景摄制电影。

梅里爱所作的这一切,后来都成为电影技术的基本要素。

但是他对戏剧美学的过于执着,既造就了他的辉煌也使他沦为戏剧美学的俘虏。

(三)蒙太奇的产生蒙太奇的产生才使电影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

对蒙太奇贡献最大、最有代表性的是美国的大卫•格里菲斯和前苏联的谢尔盖•爱森斯坦。

格里菲斯最大的贡献是把影片的基本构成单位由场景改变为镜头,并让摄影机在他的指挥下运动起来,他还创造性地运用特写和“切”以及通过调度镜头,在影片中创造节奏气氛,以利于把情节推向高潮。

格里菲斯首先使蒙太奇成为电影的艺术手段。

他吸收了梅里爱的特技技巧,借鉴了小说家狄更斯的“切回”手法,创造了平行蒙太奇。

这种艺术手法在他的传世之作《一个国家的诞生》一片中得到了更巧妙地运用。

电影史家把这部影片上映的日期(1915年2月8日)当作“好莱坞统治世界的开始”,这部影片被称为美国电影史上的里程碑。

《党同伐异》中,蒙太奇的手法得到了更完善的运用。

中外影视史中的技术进步与创新

中外影视史中的技术进步与创新

中外影视史中的技术进步与创新技术进步与创新在中外影视史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应用,影视技术不断改进和创新,为电影和电视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在本文中,将以中外影视史为背景,对技术进步与创新的重要性进行探讨。

首先,我们对中外影视史中的技术进步进行回顾。

在20世纪初,电影还处于无声时代,观众只能通过画面来理解电影的内容。

然而,随着技术的进步,第一部有声电影《爵士歌王》于1927年上映。

这一革命性的技术突破使电影变得更加生动和有趣,电影行业也进一步壮大。

在中国,最早的电影制片厂成立于20世纪30年代。

然而,由于技术限制,当时的中国电影制作水平相对较低。

直到上世纪80年代,随着技术的引进和进步,中国电影产业才开始迎来发展的黄金时期。

引入了高质量的制作设备和先进的后期制作技术,中国电影制作逐渐提升,出现了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电影作品。

在国外,随着特效技术的发展,电影行业也在不断演进。

1977年的《星球大战》是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影片,它引入了前所未有的特效技术,如模型特效和电脑生成图形。

这些技术的引入使得电影创作变得更加丰富和多样化。

除了特效技术,随着数码技术的进步,影视行业也取得了重大突破。

数字化技术使得电影和电视的后期制作更加灵活和高效。

例如,数字化后期制作技术可以通过计算机合成和修复影片中的特效或瑕疵,提高制作质量,并大大降低了制作成本。

同时,在创新方面,中国在影视技术领域也取得了一些突破。

例如,在2016年,中国导演张艺谋的电影《长城》引入了IMAX 3D摄影技术,为观众呈现了震撼人心的视觉效果。

这种创新技术的引入为中国电影产业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会,也让中国电影在国际舞台上获得了更多的关注。

此外,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的出现对影视产业也带来了巨大的变革。

VR和AR技术可以为观众创造出沉浸式的观影体验,使观众能够亲身参与到电影或电视中。

这种新技术将电影观看从被动的观看转变为主动的体验,提升了观众的参与感和影片的吸引力。

电影技术发展史

电影技术发展史

电影作为一门可以容纳悲喜剧与文学戏剧、绘画、摄影、音乐、舞蹈、文字、雕塑、建筑等多种艺术的综合艺术,以其独特的艺术特征深入到人类生活得方方面面,成为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电影业的发展建立在电影技术发展的基础之上,此过程中与摄影技术、声音记录技术等各个学科的最新发展成果息息相关。

电影技术奠基时代早在1829年,比利时著名物理学家约瑟夫普拉多发现:当一个物体在人的眼前消失后,该物体的形象还会在人的视网膜上滞留一段时间,这一发现,被称之为“视象暂留原理”。

普拉多根据此原理于1832年发明了“诡盘”。

“诡盘”能使被描画在锯齿形的硬纸盘上的画片因运动而活动起来,而且能使视觉上产生的活动画面分解为各种不同的形象。

“诡盘”的出现,标志着电影的发明进入到了科学实验阶段。

1834年,美国人霍尔纳的“活动视盘”试验成功;1853年,奥地利的冯乌却梯奥斯运用幻灯,放映了原始的动画片。

摄影技术的改进,是电影得以诞生的重要前提,也可以认为摄影技术的发展为电影的发明提供了必备条件。

感光材料的不断更新使用,摄影的时间也在不断缩短。

1840年拍摄一张照片仅需20分钟,1851年,湿性珂珞酊底版制成后,摄影速度就缩短到了1秒,1882年,法国生理学家马莱改进了连续摄影方法,试制成功了“摄影枪”,并在另一位发明家强森制造的“转动摄影器”的基础上,又创造了“活动底片连续摄影机” 1889年,美国发明大王爱迪生在发明了电影留影机后,又经过5年的实验后,发明了电影视镜。

1895年12月28日,电影先驱者法国的路易·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卡普辛路十四号大咖啡馆的印度沙龙内,正式公映了自己制作的几部活动照相——世界最早的影片。

这一天标志着电影发明阶段的结束和电影时代的正式到来。

卢米埃尔影片的特点:内容上取材于家庭、工厂生活和社会交往活动,是对生活的客观真实记录;形式上一分钟一部,一部影片就是一个镜头,即所谓的“单镜头”。

开纪录片、新闻片先河,形成写实主义的源流。

中外影视发展的历史纵览

中外影视发展的历史纵览

中外影视发展的历史纵览影视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艺术形式,承载着人们的情感需求和思想传递的功能。

本文将从中外的角度,概述影视发展的历史演变,包括早期影视的起源和进化,以及今日影视产业的发展趋势。

一、早期影视的起源和进化早期的影视是从动画和幻灯片发展而来的。

1890年代末期,法国的Lumière兄弟首次展示了电影,引起了全球范围内的轰动。

同时期,在美国,爱迪生也在研究和发展电影技术。

20世纪初期,电影技术逐渐发展,各国开始涌现出一批优秀的电影导演和演员。

默片时代是明星们的辉煌时期,像查理·卓别林和玛丽·皮克福德等人成为了默片时代的代表性人物。

在中国,电影行业也开始酝酿起来,1913年,中国首部电影《定军山》上映,拉开了中国电影的序幕。

二、中外影视产业的快速发展二次世界大战后,电影行业进入了一个爆炸式的发展期。

西方电影以好莱坞为主导地位,拥有先进的技术和富裕的产业基础。

而在东方,亚洲电影也逐渐崭露头角,尤其是日本和印度的电影产业发展迅速。

1960年代和1970年代,是西方电影新浪潮的时代,法国导演如让-吕克·戈达尔、弗朗索瓦·特吕弗与意大利导演费德里科·费里尼等人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探索精神成为了重要的代表。

而在中国,五六七八年代是中国电影的黄金时期,众多优秀作品如《红高粱》、《活着》等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随着科技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将电影作为娱乐的一种方式。

2000年代,全球电影产业进入数字时代,数字特技和CG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影视作品更加绚丽多彩。

大规模的商业化制作和市场化运作也成为影视产业的显著特点。

三、中外影视产业的发展趋势当前,中外影视产业都面临着许多共同的挑战和机遇。

一方面,互联网和流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给影视行业带来了机遇。

通过线上平台的崛起,人们可以更便捷地观看到来自世界各地的电影和电视剧。

另一方面,影视行业也面临着盗版、版权保护、内容创新等问题的挑战。

中外影视史中的艺术形式与风格演变

中外影视史中的艺术形式与风格演变

中外影视史中的艺术形式与风格演变艺术形式与风格在中外影视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不同的文化背景,呈现出令人惊艳的演变。

本文将介绍中外影视史中的艺术形式与风格的演变,包括技术创新、拍摄手法、剪辑方式、表演风格等方面的变化和发展。

在早期的中外影视史中,电影技术还处于初级阶段,拍摄设备和技术水平有限。

一些早期的静态影像,如法国著名导演梅利埃斯的《月亮旅行》(1902年)和美国导演格里菲斯的《威洛·赛德》(1915年),展示了简单的拍摄方式和剪辑手法。

这些影片的表演风格多倚重肢体动作和面部表情来传递情感,没有对话。

随着技术的进步,电影行业开始使用声音技术,为影片增添了更多的表现手段。

进入20世纪30年代,好莱坞黄金时代的到来标志着电影技术的革新和发展。

电影制片商开始使用彩色胶片和立体声音效,为观众带来更加真实和沉浸式的观影体验。

此时,好莱坞电影的艺术风格以大场面、精致的布景和华丽的服装为特点,成为了当时电影行业的典范。

然而,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新浪潮运动的兴起改变了中外电影的艺术形式与风格。

法国新浪潮运动的代表性导演如杰克·德穆、让-吕克·戈达尔和弗朗索瓦·特吕弗等,采用了非线性叙事方式、实验性的拍摄手法和剪辑风格,挑战了传统的电影规范和观众的审美习惯。

同时,意大利新现实主义运动的代表导演如费德里科·费里尼和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等,通过真实的取景和自然的表演,展示了社会现实和人性的哲学思考。

另一方面,亚洲的电影也有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风格。

中国电影的第一波高潮出现在20世纪30年代,当时的电影大师如黄锦裳和贾樟柯都在技术创新和风格上取得了重要突破。

黄锦裳的《小城之春》(1935年)以其鲜明的社会现实主义风格和大量使用乡村背景来表达对农民命运的关注而著名。

而贾樟柯的《千里走单骑》(2005年)则通过真实的拍摄手法和纪实主义风格,展示了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和人民生活的真实状态。

电影特效技术的发展历程及未来趋势

电影特效技术的发展历程及未来趋势

电影特效技术的发展历程及未来趋势随着电影特效技术的不断进步,电影界越来越逼真的场景和惊艳的视觉效果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呈现在观众面前。

本文将介绍电影特效技术的发展历程及未来趋势。

一、早期电影特效技术最早的电影特效技术可以追溯到1895年,当时的技术主要是在影片上绘制图像来营造想象中的场景。

20世纪初期,由于制作工艺的限制,电影特效技术并不发达。

在1925年的电影《法尔阿达》中,制作人使用了透明背景和多重曝光来创造视觉效果。

这是电影特效技术的一个里程碑,为现代特效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现代电影特效技术的崛起1963年,电影《杰森与阿戈纳茨》使用了第一款数字特效程序。

然而,真正的转机出现在《星球大战》(1977)上映后不久。

该电影使用了3D建模和计算机生成图形技术,这在当时是前所未有的,这标志着数字图像技术的开始。

自那时以来,特效技术变得越来越成熟,我们看到了三维动画、特殊效果、模拟以及视觉效果的巨大飞跃。

三、3D技术的出现1995年,电影《玩具总动员》采用了第一款能够实现计算机动画的3D软件。

该电影成功地以逼真而富有表现力的角色和场景进入观众的视野,为3D技术在电影特效方面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从此以后,演员不再需要亲身参与危险、冒险或其他在现实中无法实现的场景,而是可以在电影特效的帮助下完成这些任务。

四、未来的趋势从现在起,电影特效技术将会更像催眠,为我们讲授现实无法做到的故事,创造极具震撼力的没有逻辑难度的场景。

未来,我们将看到深度学习、人造智能和现实增强等技术的应用,使得电影特效更加真实,更加引人注目和影响感官。

未来,电影特效将更多地混合现实、虚拟实现和动态范围,其中视觉景观的变化将会是一个巨大的颠覆。

在未来的电影特效中,许多数字视觉效果和传统视觉效果将进一步丰富和混合,创造出更令人叹为观止的影像。

在电影特效的发展趋势中,技术的应用和不断的创新都将决定我们看到景观的感官体验。

电影特效领域的发展始终紧随大众需求和科技潮流,而我们将会享受到这项技术带来的更多的创新和变革。

中外影视史中的技术发展与视觉效果的变革

中外影视史中的技术发展与视觉效果的变革

中外影视史中的技术发展与视觉效果的变革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外影视史中的技术发展与视觉效果呈现出了令人瞩目的变革。

这些变革不仅改变了电影和电视的制作方式,也深刻影响了观众对于影视作品的体验和感受。

本文将回顾中外影视史中的几个重要的技术发展和视觉效果的变革,包括色彩电影的问世、特技与特效的运用、CGI技术的革新以及虚拟现实的出现。

色彩电影的问世是中外影视史上的一大突破。

早期的电影以黑白为主,观众只能通过故事情节和演员表演来感受电影的情感和氛围。

然而,随着技术的进步,色彩电影应运而生。

在1930年代,中美两国几乎同时都推出了自己的第一部色彩电影,为电影创作带来了新的可能性。

色彩的运用使得电影画面更加鲜活生动,能够更好地表达导演的意图和情感,也赋予了观众一种更全面的视觉享受。

特技与特效的运用是中外影视史中另一项重要的技术发展和视觉效果的变革。

特技是指通过特殊手段和技巧来完成的一系列动作和场景,如飞行、打斗、爆炸等。

早期的特技通常依赖于真实的拍摄和物理效应,但随着科技的发展,特技逐渐融入了电脑生成的特效。

这一革新使得电影和电视剧中出现了更精彩、更复杂的特技场景,为观众带来了更加震撼和身临其境的视觉体验。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的快速发展,CGI(计算机生成图形)技术成为中外影视史中的重要里程碑之一。

CGI技术通过计算机生成图形来创造虚拟的影像场景,使得电影制作能够突破现实的限制。

例如,通过CGI技术,电影中可以创造出惊人的特效和动画效果,如《阿凡达》中的潘朵拉星球和《星球大战》中的星际战斗。

CGI技术的使用不仅为电影创作者提供了更多的自由度和创作空间,也为观众带来了更加绚丽和令人印象深刻的视觉享受。

近年来,虚拟现实技术的崛起再次引发了中外影视史中的技术发展与视觉效果的变革。

虚拟现实技术通过头戴式显示器和感应装置,为观众创造出一种身临其境的体验。

观众可以沉浸在电影或电视剧的世界中,与角色共同体验故事。

虚拟现实技术不仅为电影制作带来了全新的可能性,例如,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可以拍摄出令人眩目的360度全景画面,还为观众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观影体验,使得观众能够更加深入地融入故事中,增强了电影的互动性和参与感。

中外电影史电影发展历程

中外电影史电影发展历程

中外电影史电影发展历程On February 12, 2022, investing in oneself is the best way.中外电影史中国电影艺术发展史上篇一、绪论中国电影史与世界电影史有某些共同的发展规律,但更有着自身鲜明的特点:其一,中国电影史与所处的社会环境、政治斗争情况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一点它比外国电影史显得更加突出;其二,中国电影创作在很大程度上受着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和民族审美心理习惯的影响,它与传统的戏剧、文学、绘画等艺术有着密切的关系,故中国电影的发展,在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外来技术手段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其三,作为综合艺术的中国电影,各个艺术部门发展是不平衡的,这与中国工业技术落后和电影家的电影观念不同有关;开创期的中国电影 1896——1931一、早期电影发展1、1896年,上海徐园“又一村”放映“西洋影戏”,这是中国第一次放映电影2、1905年,任景丰请谭鑫培拍摄了中国第一部无声影片,我国最早的戏曲片定军山3、张石川“处处为兴是尚”难夫难妻,是中国第一部短故事片;掷果缘是中国现存最早较完整的故事片;歌女红牡丹是中国第一部有声片;他的一部分片子是宣传改良的社会片,如孤儿救祖记、玉梨魂等,有一定暴露意义;而相当一部分则是以迎合小市民口味,投机牟利为目的的言情、滑稽故事片,如滑稽大王游华记等;他还编导了火烧红莲寺连集片,点燃了20年代后期武侠神怪片之火;郑正秋主张戏剧是改革社会,教化观众的工具是中国最早的电影编剧和导演之一,是中国电影事业的拓荒者之一;1913年应张石川之邀编导了难夫难妻,因主张教化社会,编写了孤儿救祖记,获得成功;九一八事变后,认识到“电影是负着时代前驱的责任”,希望电影界叫出“反帝、反封、反资”的口号来;这时期他编导了具有进步意义的自由之花、春水秋波、姊妹花等片,其中1933年摄制的〈姊妹花〉成绩最佳,标志了他思想、艺术发展的高峰,成为他后期代表作;二、左翼电影运动一1930年3月,共产党领导的以鲁迅为首的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在上海宣告成立,此后,又提出了领导电影工作的纲领〈最近行动纲领——在现阶段对于白区戏剧运动的领导纲领〉有关电影的条款;最近行动纲领规划了左翼运动的方向,是党领导的左翼文艺工作者准备向电影节进军的号角;二左翼电影运动的艺术成就1、拓展了电影的社会性主题;2、深化了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从一系列优秀影片的创作看,可归纳几个特点:题材现实人物鲜明讲究细节的运用和描写的真实善于运用强烈对比的手法重视电影的娱乐性与趣味性3、探索了民族化的表现形式4、加深了对电影本性的认识,增强了电影观念,突破了戏剧束缚;认识到电影和戏剧的区别:1运用蒙太奇思维方法;2“闪回”、“叠印”等手法的运用,表现“幻觉”、“梦境”、“回忆”等;3重视影像造型;4探索与发展了电影语言,特别是长镜头的运用,达到了相当高水平;530年代有声电影得到了很大发展;5、进步艺术家取得成就的基本经验直接和间接地接受了中共电影小组的领导或无产阶级文化思想影响;在电影创作实践中,勇于探索,善于学习,并力避偏狭;重视现实生活,提高自身艺术修养;三、导演创作蔡楚生:渔光曲、一江春水向东流吴永刚:其作品档案有神女、巴山夜雨费穆:其作品档案有城市之夜、孔夫子、生死恨中国第一部彩色戏曲片三、中国早期电影叙事模式由时序性叙述、单线条结构、外视点角度以及大团圆结局四个方面构成;1.时序性叙事中国早期电影,大都严格按照事件的时间顺序进行叙述;孤儿救祖记描写孙儿从小到大,杨家由盛转衰,最后孙儿救祖,阖家团圆;2.单线条结构如果说,时序性叙述反映了传统的时间观念,那么,单线条结构则体现了传统的空间意识;传统的单向思维方式,造成了中国早期电影的时空观;歌女红牡丹从头至尾描写的,是歌女从受丈夫虐待到感化丈夫的婚姻生活的变化;神女人物少,事件单一,整个情节紧紧围绕着母亲的悲惨遭遇逐步展开;3.外视点角度叙事学上存在着作者、叙述人及剧中人等概念,不同的视点,也就形成了不同的叙述角度;电影叙事是借助一系列声画结合的镜头进行的,镜头的距离、机位、运动方式,决定着所述事件被观看的角度;将代表由外部观看或从内部观看的镜头,依据某种必然的联系组合在一起,便构成一部影片独特的叙述视点;故都春梦中,私塾师爷的腾达,犹如春梦一场;影片以一种充满嘲讽而又带同情的口吻,向观众讲述着这个可笑而丑恶的升官图式的故事4.大团圆结局通常通过改变悲惨的故事结局,满足广大观众的善良愿望;1924年郑正秋在创作第一部妇女题材的影片玉梨魂时,将原小说筠青忧郁而死作结,改为何梦霞与筠青重归于好,夫妻团圆;新中国前十七年的电影1949——1966一、新中国17年的电影创作谢晋的导演特色谢晋是在国内外享有盛名的电影艺术家,在50、60年代已先后执导了球场风波、水乡的春天、女蓝五号、红色娘子军、大李小李和老李、舞台姐妹、等影片,标志他的导演艺术日臻成熟;新时期又导演了牧马人、天云山传奇、芙蓉镇、鸦片战争凌子风的电影创作凌子风的电影创作档案:中华儿女、光荣人家、陕北牧歌、母亲、红旗谱、李四光、骆驼祥子、边城、春桃和狂等影片新时期的中国电影1976——从这时期的电影实践来看,首先,它打破了题材禁区,扩大了生活领域,使现实主义道路更为广阔,并将革命的人情、人性和人道主义思想作为表现的核心;第二,在刻画人物、塑造典型上,特别重视对其内心世界的描写,将镜头深入人物的心灵深处,揭示其内心活动和情绪变化,从而折射出时代精神;第三,在电影表现形式与方法上具有开放性与纪实性特点,它突破了传统的戏剧化的表现形式与方法;在大量吸取西方电影经验基础上,采用了各种开放型的结构形式和意识流等手法,并运用纪实性拍摄方法实景拍摄、自然光效、长镜头和景深运用等将复杂的生活、生动的人物真实地体现在银幕上;一、第四代导演一第四代导演的创作历程第四代导演经过了超长的专业孕育期,人到中年才开始单飞,有比较扎实的艺术功底和丰富的电影经验,作品较温和,因长期作助手,容易缺乏自信,力度不够;这一代人在成长中经历了文革的创痛,往往由审视个人而审视时代,忧患意识逐渐产生,它实际上就是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二第四代导演的艺术成就他们不仅改变了旧的叙述模式,在时空结构、荒诞变异、艺术技巧方面有了许多新的尝试,更重要的是他们对于社会、人生有了独自的更深的发现,有了新的价值观念的注入,对于作为一门独立的新颖的丰富的艺术形态——电影本体不断进行探索和思考,把镜头对准一向被视作禁区的人的世界,包括人性、人的灵魂、人的命运、人的意志、欲望、情感、个性等,作了大胆的切入和深层次的开掘;黄健中独特的艺术品格和导演视点黄健中电影作品:小花如意一叶小舟二十六个姑娘良家妇女一个死者对生者的访问贞女龙年警官过年山神雾宅中国妈妈米红娘我的1919黄健中从他的第一部电影小花开始,一直沿着一条温厚的人性关怀和人性批判的艺术原则在不断地探索,他关注人性,以及人与生存环境的互动关系问题,并越来越深地触及了中国知识界极端关注的人文精神与悲天悯人的终极情怀;他站在人道主义和对人类终极关怀的高度,对中国人的生存状态赋予了极大的同情心,希望通过对“人”的关注,重新审视历史与现实,从而体现了艺术作为人的艺术所具有的洞察力和精神品格;二、第五代导演一第五代导演的兴起其一,它是指78级或82届电影学院的学生,包括83、84届电影学院导演进修班和导演干修班的学员;其二,“第五代导演”概念是建立在78级电影学院学生群体的基础上,特指具有相似创作风格追求的这拨导演;他们共同表现出对电影语言的探索精神,并有意造成和观众传统欣赏习惯的冲突,突出强调电影画面的造型功用,讲究构图、光线对比、拒绝戏剧化过强的情节张力张力,透入深厚的民族文化反思、渗入强烈的忧患意识和主流意识形态有一定疏离等;其三,第五代导演是一个历时性的概念,其相对整一的创作风貌在80年代后期发生了群体性的转移态势,人们说法有二:一是以1987年红高粱为标志;二是以1988年的晚钟为标志;二第五代导演的艺术成就经典第五代导演作品无不充溢着浓烈的个性,他们具有如下特点:艺术语言的大胆求新,反叛常规,追求试验;大量采用自然光效,实景拍摄,运用封闭式的古典构图,追求画面含义的自然流露,多显示出象征、隐喻意义;戏剧电影中的情节张力在他们影片中消隐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双忧虑、深沉、注视着现实、关照这历史的摄影眼睛;相对固定的合作班底也是保证导演较自如地贯彻自己艺术企图的最佳保障;相对优裕的投资环境;三、后第五代导演一后第五代导演的兴起第五代的哲学电影在80年代后期悄然退场了;在商业化浪潮铺天盖地的席卷下,第五代纷纷寻找所谓后殖民语境的裂缝,用东方民俗景观一方面寄托他们那种永不忘怀的历史热情和哲学热情;一方面从国际资本和国际评价中获得再生产的精神和物质资料;但随着这种制作方式和运作策略的定型和重复,民俗电影的批评性和前卫性消失殆尽,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当中国历史和现实被这种民俗景观所包装后,中国人实际的生存境遇和生存困境被遗弃了,作为对第五代电影模式当今文化转型的一种响应,中国艺术电影开始从哲学的云霄转向了世俗人生,开始通过对普通人的日常遭遇、心态和困惑的叙述,讲述着生活中那些普通人自己的故事,自己的人生、自己的困苦,讲述着这些小人物所面临的世界,所悟出的渐渐单单的生活道理,所遵守的平平常常的做人原则;于是,中国后第五代电影从哲学电影、民俗电影转换为体验电影;二后第五代导演的艺术成就它体现为体验电影在视听造型上更加注重其表意性和修辞性,使叙事时间感镶嵌在造型的空间感之中;在叙事上更自觉地用偶然性来冲淡情节的戏剧性和因果逻辑性,突出人生的无奈、无序和无可把握;在意识上对将人生困境化作冲突——解决的戏剧性模式更加不信任,不愿意为人生划上一个臆想的完整句号;更重要的是它们所关注的不仅仅是普通人所面对的社会问题,而是普通人所不可躲避的人生问题,尴尬、困窘、创伤、苦难并不是偶然强加给个人而外在于个人的命运之中,而是内在于每个人的人生经历之中,内在于每个人的人生境遇之中,它无可规避、无可选择、也无可奈何;因此,体验电影不是在完成一种社会学,而是表达着对人生原生态的一种摹仿,对苦涩而平淡的日常人生体验的一种再现,因为它们把这种人生遭遇和人生体验植根于中国的社会现实背景中,因此使影片中的人生具象为中国人的人生,传达的是一种中国人的人生体验;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把这些体验电影称为中国电影的新写实,它们与新现实主义文学有着许多共同性;于是,在那些哭天喊地地煽情故事,那些刀光剑影的血腥场面,那些充满弑父喘气的神秘宅院,那些遥想当年的创世记忆外,人们看到了普通人的生存空间和普通人的生存境遇,从而感受到一种独特的电影美学:对个体命运的关怀,对现实人生的表述;四、第六代导演一第六代导演的兴起第六代导演是指北京电影学院85级导演系8名毕业生,该学院85级后的其他年级毕业生,还有上海戏剧学院和上影厂近年合办的影视导演专业毕业生;包括:胡雪扬、张元、王小帅、管虎、吴文光、路学长、娄烨、王瑞、章明、李欣、阿年、何建军、邬迪等20名左右;视听风格上第六代影片并没有完全一致,他们强调的是自我理解和感受;其特色:游荡式、或疾或徐的运动;利用摇滚乐的音乐特质,通过剪辑构成影片的节奏;人物离开画面后,有意识地让影象空间延宕片刻再切换的现象,强化了空间不依人物而存在的自在性质;采用同期录音,未经过滤的、有杂质的声音,更为准确地还原了生活本身的原生状态;大量使用非职业演员,极生活化;二第六代导演的艺术成就第六代影片的叙事主题,基本上涉及了青春期的成长、焦虑、先锋艺术、精神分裂、窥视症、乱伦、感情多边化及人生残缺等所有城市亚文化层面的内容;这显然已完全超越了第五代电影的叙事主题;贾樟柯的电影风格一、关注底层——艺术良知的守望关注底层是贾樟柯电影的最大特色;在从影之初;贾樟柯即自称为“电影民工”他没有表现占有社会话语权的强势群体,而是将视点聚焦在处于社会边缘的普通人身上,将他们并不先进也并不伟大的生活展现在银幕上,为中国电影贡献了令人动容和深思的银幕形象;一变动时代中的底层人民的生存状况从最初的小武一路走到2013年上映的二十四城记,贾樟柯几部长故事片中的男女主角无一不是城市贫民区或落后的农村中随处可见的凡夫俗子;贾樟柯通过这些人物不同际遇和命运,关注和思考着时代的变迁以及这种变迁在人们身上留下的印记二揭示底层人民的人性价值贾樟柯透过这些矛盾,冷静地发掘这些底层人和边缘人的人性价值;二、纪实手法—电影真实的灵魂纪实是贾樟柯电影的的灵魂,贾樟柯将纪实手法运用得老道而自然,他的电影大都采用纪录片式的拍摄手法,给观众以真实的感觉;一长镜头一一妙用中不断探索长镜头是写实主义导演们常用的电影手法,在贾樟柯的电影里,长镜头随处可见;二实景拍摄一一追求真实的故事氛围贾樟柯的电影大都是采用实景拍摄;他没有因拍摄电影而搭建什么建筑物,镜头中所有的景物都是实际存在的;(三)电影音乐一一流行音乐反映出时代变迁他的大部分电影没有专门的配乐,影片中所有音乐都是人物所处时代的流行歌曲,音乐与影片的纪实风格相一致四启用非职业演员一一本色表演中展现生活大量启用非职业演员是贾樟柯纪实追求的又一重要因素;三、散文式结构——韵味深厚的叙述一淡化矛盾冲突——回归自然的生活贾樟柯的电影接近于“散文式结构”;首先表现在影片的故事性不强,淡化矛盾冲突,影片往往在一条主线确立后,插入一些与故事并不相干的情节,以此结构电影;(二)开放的结局一一故事依然延续电影尽管已经落幕,故事却不因此而终结,人物的生活还在继续四、多义的主题——不尽的沉思一青春——岁月中的隐痛小武站台任逍遥这三部影片的主人公就是生活不安定的年轻人,他们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也没有一技之长,只能在街边厮混度日;这几个青年的性格有一个共同的特征一一有着与他们年龄不相适应的老成,而没有青年人应有的勃勃生气(二)生存——艰难的挣扎生存的艰难也是贾樟柯电影里常见的主题;在贾樟柯的电影里,生存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而是充满了艰难,在影片站台里,崔明亮的表哥为了生活,与煤矿老板签订了类似卖身契的合同;陆川——体制内的艺术表达寻枪、可可西里、南京南京一、寻枪和可可西里的深层意蕴一生存困境的探究陆川电影中的人物都处在生存困境中,这种困境有时侧重于通过人的心理来展示寻枪,有时则侧重于通过更加真实的生存状态来反映可可西里;陆川通过展示主人公在困境中的苦苦挣扎,真实地反映了现代人尴尬的生存处境;寻枪关注的就是身处困境的灵魂对自身的追问以及与现实的对抗纷争;影片主人公马山在手枪丢失后就陷入了精神的困境中,马山不停地奔波在小镇,在他歇斯底里、无头绪的行动中,我们能感觉到精神极度紧张的马山承受着无法比拟的重荷;在可可西里中陆川则是想“展现中国边地民众的生存状态”以及“展示真实生活中众人的挣扎”;二以“寻找”为母题陆川的电影是以“寻找”为母题的,寻找是表层的,表象的深处则是对寻找客体的潜意识表达,这种客体必会改变寻找者的命运;”陆川影片中显性存在的“寻找客体“是“枪”和“偷猎分子”,而隐藏其中的则是对责任、理想等精神层面的追寻,而正是这种追寻使“寻找者”的人格得到升华,也最终找到了人生的真正价值;在寻枪中,“枪”代表责任、道义、权力……以及人们丢失的、寄托了理想的精神信念,丢失了手枪,马山也就丢失了自我,丢失了做人的意义与价值;寻枪的历程也就成为马山重新找回自我之路,成为他追寻失落梦想与寻找生命支柱的过程;陆川称拍摄电影可可西里是一次“发现之旅”,他在影片中力图探索“什么是真正的生存、什么是真正的生命”;陆川用猎杀藏羚羊和阻止猎杀为载体,讲述了人在绝境中的生存、挣扎和对于理想的追寻;这是一部关于信仰与生命的电影,是讲述一群真实的人在极度艰苦的环境里追逐信仰的故事;三最大的悬念就是死亡陆川作为一个有思想的新生代导演,也在他的影片中对“死亡”这一人类生命中永恒的主题作出了探讨;他的影片中主人公最后的归宿都是死亡,他们一路的艰辛凄凉,一路的压抑迷茫,最后终于在对理想的执着坚守中用自己的身体作为寻找的华美结局;陆川影片中最大的悬念就是死亡,人物随时都面临着死亡的威胁却依然义无反顾地不肯退却;寻枪中马山把枪丢失后,死亡的阴影便如影随形,为了寻找那事关生死的枪,马山的精神开始失重、偏执,在经历“他死”还是“我死”的困惑后,马山终于化妆成周晓刚,用自己的死亡完结了这次寻枪之旅;本来,马山完全可以不铤而走险,而是选择另外的方式找到自己的枪;可可西里是一部以天葬的仪式开场,又以天葬的仪式结尾的影片,表明这是一部关注死亡的作品;影片中凸显了某种核心意念,它的主体就是死亡—是人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中毫无征兆、突然而来的生命陨落;在可可西里,人们随时都面临着死亡的威膝;。

(完整word版)电影技术发展史

(完整word版)电影技术发展史

电影技术发展史一.早期电影技术奠基时期1.电影技术发展的奠基先是大约公元前400年左右针孔成像原理被发现,后有1800年英国科学家Thomas Wedgwood首次尝试通过化学的方式对图像进行记录,再到光刻摄影法、达盖尔式摄影法、卡罗式摄影法的诞生,到湿板火棉摄影法与定影胶体的探究、彩色摄影的实现等。

这些摄影技术和载体的发现与发明,在很大程度上为电影技术的诞生做出了铺垫。

2.电影技术的诞生1872年,美国参议院Leland Stanford与好友发生了激烈的争执:马奔跑时蹄子是否都着地?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英国摄影师Eadweard Muybridge用24架照相机,拍下了24张照片。

这些照片被按先后顺序剪接起来,每相邻的两张照片动作差别很小,组成了一条连贯的照片带。

根据这组照片,终于看出马在奔跑时,总有一蹄着地,不会四蹄腾空。

一次,有人无意识地快速牵动那条照片带,结果眼前出现了一幕奇异的景象:各张照片中那些静止的马叠成了一匹运动的马。

这就是最早的电影技术的诞生!二.电影技术快速发展时期1.电影放映方式与胶片的变化在一开始,由于电尚未出现,氢氧燃烧的“灰光”灯用来放映高度易燃的赛璐珞胶片。

碳弧灯很快取代了灰光灯,安全性提高了一些。

直到1915年电动马达出现之前,电影一直是手摇以每秒16格放映的。

此后,更长的故事片生产出来。

到1920年,电影成了全世界主要的娱乐形式。

在1891年, William Kennedy Dickson向柯达公司创始人Geroge Eastman 订购了35mm 宽的赛璐珞硝酸胶片,并在Thomas Edison原始的Kinetograph摄像机上运行时开始的。

5年之后,35mm胶片再次用于美国的首次电影放映中。

2.有声电影的出现1895 年卢米埃尔兄弟拍出《工厂大门》、《火车进站》、《浇水园丁》等短片,标志着电影诞生。

1927 年,第一部有声电影《爵士歌王》上映标志着在电影技术史上从无声到有声的大变革。

电影技术发展史

电影技术发展史

电影作为一门可以容纳悲喜剧与文学戏剧、绘画、摄影、音乐、舞蹈、文字、雕塑、建筑等多种艺术的综合艺术,以其独特的艺术特征深入到人类生活得方方面面,成为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电影业的发展建立在电影技术发展的基础之上,此过程中与摄影技术、声音记录技术等各个学科的最新发展成果息息相关。

电影技术奠基时代早在1829年,比利时著名物理学家约瑟夫普拉多发现:当一个物体在人的眼前消失后,该物体的形象还会在人的视网膜上滞留一段时间,这一发现,被称之为“视象暂留原理”。

普拉多根据此原理于1832年发明了“诡盘”。

“诡盘”能使被描画在锯齿形的硬纸盘上的画片因运动而活动起来,而且能使视觉上产生的活动画面分解为各种不同的形象。

“诡盘”的出现,标志着电影的发明进入到了科学实验阶段。

1834年,美国人霍尔纳的“活动视盘”试验成功;1853年,奥地利的冯乌却梯奥斯运用幻灯,放映了原始的动画片。

摄影技术的改进,是电影得以诞生的重要前提,也可以认为摄影技术的发展为电影的发明提供了必备条件。

感光材料的不断更新使用,摄影的时间也在不断缩短。

1840年拍摄一张照片仅需20分钟,1851年,湿性珂珞酊底版制成后,摄影速度就缩短到了1秒,1882年,法国生理学家马莱改进了连续摄影方法,试制成功了“摄影枪”,并在另一位发明家强森制造的“转动摄影器”的基础上,又创造了“活动底片连续摄影机” 1889年,美国发明大王爱迪生在发明了电影留影机后,又经过5年的实验后,发明了电影视镜。

1895年12月28日,电影先驱者法国的路易·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卡普辛路十四号大咖啡馆的印度沙龙内,正式公映了自己制作的几部活动照相——世界最早的影片。

这一天标志着电影发明阶段的结束和电影时代的正式到来。

卢米埃尔影片的特点:内容上取材于家庭、工厂生活和社会交往活动,是对生活的客观真实记录;形式上一分钟一部,一部影片就是一个镜头,即所谓的“单镜头”。

开纪录片、新闻片先河,形成写实主义的源流。

(完整版)中外电影史外国电影发展历程

(完整版)中外电影史外国电影发展历程

中外电影史世界电影艺术发展史美国电影用故事(“法布拉” fabula,俄国形式主义术语 )与情节(“休热特””syuzhet,俄国形式主义术语 )的关系作为新的符号建构重新审视了电影叙事学,为电影叙事学提供了一种崭新的研究思路。

类型电影的具体片种概述1、西部片也被称作牛仔片,它与喜剧片相比较符号特征十分明显:那个可以看得到地平线的茫荒的原野,那个具有传奇色彩的牛仔形象和那个跃马驰骋持枪格斗的激烈场面等等。

西部片作为好莱坞电影特殊的类型片,其深层的符号和象征:是关于美国人开发西部的史诗般的神化,影片多取材于西部文学和民间传说,并将文学语言的想象幅度与电影画面的幻觉幅度结合起来。

西部片真正完形的标志,是1924年出现的西部经典式的影片——詹姆斯.克鲁兹的《篷车》和约翰.福特的《铁骑》由约翰·福特的《关山飞渡》又名《驿车》(1938年),是最具有代表意义的西部片之一,凯文.科斯特纳的《与狼共舞》2、歌舞片由大量歌舞组成的影片。

歌舞片是纪录歌剧演出或根据歌剧改编的影片。

多由歌唱演员担任主要角色。

主要依靠歌唱刻画人物、展开情节。

早期歌舞片多为轻松优美、娱乐性强的舞台艺术片。

歌舞片突出表演歌唱、舞蹈和音乐方面的艺术成就,故事情节大都比较简单。

20世纪20年代美国华纳影片公司摄制《四十二号街》后,西方歌舞片曾风靡一时。

1927年,第一部有声电影《爵士歌王》问世。

由于它是一部根据音乐剧改编的影片,故以歌舞为主。

3、强盗片强盗片或犯罪片是一种以现代都市为背景的类型片,它往往以一个或一伙强盗的发迹,犯罪历程及最后走向衰落和失败的历史构成中心情节,并通过这些强盗的故事为观众提供大量的动作场面和悬念。

默文勒鲁瓦(《魂断蓝桥》的导演)拍出《小恺撒》;威廉惠尔曼(《翼》的导演)拍出(《公敌》);霍华德霍克斯拍出《疤脸大盗》三部著名的强盗片接踵而至,从而开创了此片的经典时代。

自30年代开始确立的好莱坞最负盛名的类型片之一,它已开始演化为多种不同的类型:其一,是以《教父》系列为代表的描写集团犯罪的强盗片;其二,主要以各种犯罪行为为故事核心的纯粹的犯罪片;其三,强盗和警察形成力量均势的警匪片。

世界电影发展历程

世界电影发展历程

世界电影发展历程世界电影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并展现出了令人惊叹的进步和变革。

以下是一些重要的里程碑,来自于世界各地的电影发展历程。

在19世纪末,著名的发明家爱迪生发展了一种称为“电影”的技术,可以通过在连续的静态图像上投射快速移动的影像来创建动态效果。

这一发明为电影艺术奠定了基础。

1902年,法国导演梅利埃斯创作了一部名为《月球之旅》的电影,这是世界上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科幻电影。

这部电影展示了电影在叙事和特技方面的潜力。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电影艺术的发展,20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是好莱坞黄金时期。

好莱坞成为电影制作和发行的中心,制作了许多经典的黑白电影,如《教父》、《乱世佳人》等。

在这个时期,电影工业开始形成,并产生了很多杰出的导演和明星。

到了20世纪50年代,彩色电影开始流行,为电影制作带来了新的可能性。

这一时期美国开始出现了一些新的电影运动,如波兰斯基的“新现实主义”、弗兰西斯·福特·科波拉的“新好莱坞”和法国的“新浪潮”。

这些电影运动展示了电影艺术的更多可能性,并在电影史上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初,电影业开始迎来了一次数字化的革命。

电影制作和后期制作开始使用计算机技术,使得特效和动作场面的制作更加可行。

同时,颈椎电影运动、韩国新浪潮等新的电影运动也在这一时期兴起。

21世纪以来,数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互联网的普及,给电影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数字化和云计算使得电影制作更加便捷和经济高效,各国电影业开始迎来新的发展。

在中国,电影工业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中国的电影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影市场之一。

中国电影制作也在国际上获得了越来越多的认可和影响力。

总结起来,世界电影发展历程表明,电影艺术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

从19世纪末的黑白无声电影到21世纪的数字化电影制作,电影技术和艺术手法的进步为电影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电影不仅是一种娱乐形式,也是一种表达艺术和文化的载体。

电影百年关于表演的大事记

电影百年关于表演的大事记
亨佛莱·鲍嘉与英格丽·褒曼,《卡萨布兰卡》
1956 格蕾丝·凯利嫁给了摩纳哥亲王兰尼埃三世雷尼尔;英格丽·褒曼因与意大利导演罗伯特·罗西里尼公开恋情被好莱坞流放七年之后,用《真假公主》(Anastasia)一片获奥斯卡首肯,高调回归……
1960 美国演员工会为获取片酬、福利和重播费举行罢工;好莱坞星光大道始建……
1947 众议院非美活动调查委员会的第一次内部听证会举行,标志着对好莱坞演员的“忠诚调查”正式开始。
劳伦斯·奥立佛,《哈姆雷特》
1948 劳伦斯·奥立佛凭《哈姆雷特》Hamlet)成为第一位自导自演并获得奥斯卡奖的演员……
1949 罗伯特·米彻姆因持有大麻被判两个月监禁;艾达·卢皮诺创立了她自己的电影制片公司……
1919 装疯卖傻的人有了避难所,查理·卓别林、玛莉·壁克馥、道格拉斯·范朋克和D. W.格里菲斯联合创办联美公司以发行他们自己的影片……
1920 道格拉斯·范朋克和他的新娘玛丽·璧克馥在豪宅“Pickfair”安家,成了好莱坞第一对金童玉女;罗斯科·阿勃基尔被指控强暴与谋杀女演员维吉妮亚·瑞比……
1941 亨佛莱·鲍嘉在黑色电影《枭巢喋血战》(The Maltese Falcon)中创造了经典的反英雄形象——山姆·史佩德……
1942 贝蒂·戴维丝和约翰·加菲尔德在好莱坞餐厅组织集会,以示明星们愿为反法西斯战争尽一份绵薄之力……
1943 被指控犯下三起强奸案的埃尔罗·弗林宣告无罪……
1915 一年一度的奎格利调查推出了票房冠军评选,美国甜心玛丽·璧克馥和牛仔先生威廉 S· 哈特为第一届冠军……
1917 好莱坞电影史上著名的喜剧组合斯坦·劳雷尔和奥利弗·哈迪在电影《幸运狗》中第一次展开合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外电影特技发展历程1. 特技、特效和视觉效果电影特技指的是为了满足电影画面的特殊视觉效果所采用的特殊拍摄与制作技巧。

在各种不同题材的影片摄制过程中,常常会由于成本、场地、时间和表演等限制因素,出现一些难度较大、费时过多、危险度高的摄制任务,甚至根据剧本要求和导演意图完成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的对象和现象的摄取,经常需要采取超出一般的摄制技术的方法来完成电影画面效果,这些特殊摄制方法就称之为特技。

使用特技产生的电影效果被称为视觉效果(Visual Effects)或特殊效果(Special Effects)。

特技产生的电影视觉效果是动态画面和影像艺术中最具表现力的艺术形式,它可以将枯燥的文字转换为生动的画面,理性的技术展现为感性的艺术,神奇的梦想入化为完美的真实。

电影特效艺术家和技术人员创作了许多的视觉奇观,这些创作贯穿了整个动态影像的历史,永远是为故事情节、导演的创意和摄影师的美感需要而存在。

特效是特殊效果的简称,常常称为现场效果。

换言之,特效往往是通过搭建场景来完成拍摄获得的画面效果。

典型的特效有:弹道、爆炸、战场硝烟、雨景、烈火、翻车、吊钢丝飞人、整个场景的抖动、道具或车的颤抖、模拟飞机轮船的运动、人工效果的海洋、海浪和喷水等。

在现代方法论的词汇中,特殊效果与视觉效果有时互为替代,往往很难区分,这种混同在数字技术时代尤为显著。

例如早期对画面的数字除脏技术,可以给特效艺术家们更大的自由度,因此在空中吊飞等场景中,不妨使用更多的拉索,以大大增强拍摄安全性。

视觉效果是指电影生产过程中,在不便用实拍的情况下,有任何画面通过技术手段进行制作、修改或增进所获得的画面效果。

换而言之,视觉效果一般发生在影像素材被采集之后,其艺术效果是在后期完成的。

视觉效果也可以在实拍过程中加入;并要使用一些合成技术,例如遮罩接景技术、前幕和后幕的投影、透视场景的定制模仿、由电脑生成的计算机图形图像的物体、角色、环境、场景;合成技术和非线性合成。

最近的一些数字工具,使合成、数字场景、纯电脑角色等都成为可能,使电影无论在哪个层面的都能创造特效,他们是电影圈日常工作中普遍用到的一部分,也是电影人常用的工具。

电影特技种类繁多,大体上可分为美工特技(景片绘画、玻璃绘画、手工画面分解等)、摄影特技(中途停拍、变速拍摄、回放、逐格拍摄、多次曝光、镜头透视、摄影运动和角度控制、航拍等)、合成特技(光学合成特技:各种遮片的制作和使用、前景和背景的投影技术、胶片合成技术等;数字合成特技:背景色差抠像技术、多画面合成技术。

)、模型和布景特技(前景模型、背景模型、可活动模型、替代物模型和布景)、三维动画特技(虚拟影像生成技术、三维扫描技术、运动捕捉技术和智能动画技术等)。

特技在电影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

近五年电影票房排行榜前15部电影中,几乎所用影片的特技镜头都超过80%,其中包括使用数字特技的动画影片。

从技术的角度上讲,所有数字动画都是在后期完成的,因此他们都属于特技制作的视觉效果。

由此可见,特技的内涵和外延发生了很大变化,特技变为电影艺术的主要表现手段,特技电影和动画影片共享数字技术。

此外,类似的技术还运用到其他许多艺术创作形态中,比如电视、实景演出、游戏和互联网。

2. 传统电影特技的相关技术一、遮片技术遮片(mask)有正负两块,特技专用的摄影机在镜头和快门之间有一个专门安插遮片的插槽。

遮片有固定遮片和活动遮片。

固定遮片比较简单。

活动遮片是一种高反差的胶片,在胶片上只有完全透明或完全不透明两个部分。

在印片过程中,将作为活动遮片的胶片和普通胶片叠合在一起曝光。

二、特技印片Cecil Love 和Dunn一起创造了一项非常复杂的光学拷贝机,可以大规模的生产和拷贝,取名为“阿基米-杜南”特效光学印片机,在电影《公民凯恩》(1941)中,奥森?威尔斯和杜南一起完成了一大批合成创作来实现导演奥森?威尔斯的理念,该技术1945年获得奥斯卡最佳技术成就奖。

该技术由复杂光学系统与精密机械装置,目前已基本被数字设备取代。

三、动画台、合成台、运动匹配手绘图稿、摄影作品、电影片段等已经准备好的素材,可以在动画台上被翻拍。

视觉效果和特效艺术家们采用数字化的控制马达,来精确地控制摄影机的运动和多轴向的微缩景物的运动,即运动匹配。

实拍的运动控制,要求系统可靠性强、速度快、安静无噪音、能够快速组装和编排操作,该技术持续显示电影制作工具的威力。

四、接景接景是合成的重要方式,对于那些现实中不存在或已经消失的事物,往往不能重新全部搭建,一些技巧可以重新再现这些景物,节省拍摄成本。

1、玻璃接景。

玻璃接景是在摄影机前摆放一块玻璃,玻璃上绘制被摄景物缺少的部分,画面中的景物就会是“完整”的。

2、模型接景。

用模型替代玻璃接景中绘制的景物。

3、镜子合成。

镜子合成可以分为双路镜合成和全反射镜合成。

镜子合成与玻璃或模型接景相比,灵活性大大提高,用于合成的素材可以是真正的演员,也可以是小模型或者绘画。

双路镜合成利用一面特殊的镜子,这面镜子具有反射和透射双重功能。

全反射镜子合成常常用来扩大摄影的场面,增加演员人数。

比如,一支500人的队伍,加上镜子中的影像就会变成1000人。

4、背景放映接景。

在演员背后放置一块背景屏幕,需要合成的影像通过放映机从背面放映到屏幕上,摄影机同时拍摄下演员的表演和背景的影像。

这种技术常用来拍摄在公路或街道上驾驶车辆的镜头。

五、逐格拍摄逐格拍摄在拍摄时需要精确地定位,比如模型在模型台上每个画格所转动的角度,或者摄影机在轨道上移动的距离有多远等。

逐格拍摄与合成相结合,则可以得到各种人与机器、人与怪兽的互动效果。

逐格拍摄是一项细致费时的工艺,但它还是有一些不可回避的问题。

首先是运动速度难以掌握,尤其是在复杂、不均匀的运动中。

其次是画面不够真实,正常的摄影机每秒拍摄24格,每个画格曝光时间约为1/48秒,运动物体的影像是虚的,但是逐格拍摄的物体,曝光时是静止不动的,不会产生运动模糊的现象,从而造成视觉上的不真实。

在计算机技术应用于电影特技制作之前,即使现在看来非常简单的特技也要精心安排,才能达到以假乱真。

比如武打用的维亚必须涂成黑色,摄影师在摄影时,必须仔细观看钢丝是否有反光,一旦有反光在后期是没有办法涂改掉的。

从胶片合成到数字合成,主要得益于三个方面的技术进步:第一是视频和计算机技术,使得制作过程所见即所得;第二是数字技术,使得影像可以反复复制而无损失;第三是人工智能使各种调整变得灵活方便,更加人性化。

传统特技还有一些用过的方法,如:特殊摄影(高速、低速、微缩、电子模拟、蓝幕等),特殊化妆,爆破特技等。

3. 国外电影特技发展历程在电影诞生的早期,电影特技就已经出现了。

1896年乔治·梅里爱运用“停机再拍”技术制作了电影《贵妇人的失踪》,成为世界上特技制作的第一人。

从此电影特技就一直伴随在电影左右。

经过110多年的发展,电影特技已经越来越成熟,成为电影艺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一、早期的电影特技在早期,视觉效果只局限于在摄像机操作技巧上,第一个广泛认同的特殊效果是在1895年的影片《处死玛丽》当中,玛丽被处死的戏剧化镜头,是在新泽西爱迪生工作室拍摄完成的。

该时期有很多电影工作者为电影特技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除了梅里爱还有鲍特、诺曼·唐、欧根尼·舒夫坦等人。

鲍特著名的电影是《火车大劫案》(1903年上映),在这部电影中,他首次使用了“遮片二次曝光技术”。

诺曼·唐经常被人们冠以电影“喷绘接景”的发明者,是因为他在1907年电影《加州使命》中首次使用了玻璃喷绘术。

他于1911年将玻璃接景技术(glass shot)带入好莱坞,这种技术可以节省大量的时间、工作量和金钱,深受电影制作者的欢迎。

玻璃接景技术在好莱坞流行了20年之久。

1923年德国人欧根尼·舒夫坦发明了镜子接景技术(mirror shot)。

与此同时,模型接景、绘画接景等技术也相继出现。

1933年版的《金刚》是二次世界大战之前最经典的特技影片,使用了模型、背景合成等技术手段,在此之后的17年,很少出现在特技上能与《金刚》相媲美的影片。

1940年电影《巴哈达盗贼》和1947年《黑色的水仙》中都使用了遮罩绘画技术。

二、电影特技的工业标准化20世纪50年代是电影技术史上又一个重要时期,为了与电视抗衡,电影宽银幕和大屏幕在这一时期被标准化。

电影制作人希望通过大银幕为观众带来丰富多彩的影像。

50年代电影技术的进步是全方位的。

大画幅摄影机研制成功,采用胶片为65mm、70mm、35mm横走式规格,这些胶片使画面的面积达到标准35mm底片面积的2到4倍,可以获得精彩锐利的影像。

精锐的影像对电影特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50年代新式胶片研制成功,特技制作利用新胶片,出现了红外幕合成、纳光幕合成、蓝屏幕合成技术。

三、传统电影特技的顶峰期1959年导演威廉·惠勒重拍《宾虚》,影片获得了巨大成功,宏大的罗马竞技场让人震撼,使得在之后的40年里好莱坞无人再触及罗马竞技场的题材。

模型接景和绘画接景是该片使用的主要特技手段。

第一部用前景投影的电影是1966年斯坦利·库布里克导演的《2001太空漫游》达到了传统特技制作的顶峰。

20世纪70年代,Zoran Perisic引入了Zoptic前置投影系统。

摄影机和投影仪的推拉同步。

当初在理查德·托马斯的《超人》(1978)使用了这个系统。

四、计算机特技的兴起20世纪70年代以后,计算机技术开始进入电影制作领域。

这一时期,从机械控制到计算机图形技术的使用,一步步形成了今天特技制作的格局。

在70年代早期,约翰·怀特尼在信息国际公司(III),主要生产高分辨率扫描仪和图像处理设备,其后怀特尼和蒂姆斯组成了电影集团,开始了为电影人提供计算机生成影像,使用该工具进行叙事。

从今往后,影视圈才真正出现了科研人员。

III公司为电影特技做过许多尝试,例如《第三类接触》(1976)和《王朝回归》(1980),除此之外还创造了许多商业CG动画。

他们持续不断对计算机图像领域做出贡献,在1973年的《西方世界》和《未来世界》中都第一次将3D 的物体运用到电影中,比如一只3D的手或者皮特·方达的头。

该公司也是电影工业中第一个完全用3D计算机图形图像和为《洛克》(1980)提供全三维数字人物制作的特技公司。

当然,该公司最出名的是Tron(1982),该片的制作汇集了在电影圈和计算机科学领域中最具有创意的天才们来生产画面效果。

1977年乔治·卢卡斯导演的《星球大战》在电影特技方面做出了全方位的贡献,大量计算机视频技术引入电影制作,而且第一次使用了运动控制系统motion control,使特技合成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大大提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