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建设论文传统村落文化保护论文
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传统村落文化保护
215GLOBAL CITY GEOGRAPHY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传统村落文化保护刘 静(厦门理工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4)摘要:美丽乡村建设是新形式下社会主义乡村建设以及促进城乡一体化的重要举措,在美丽乡村建设中,保护传统村落传统文化具有重大的意义与价值。
如何把传统村落保护好,如何对美丽村落进行合理开发成为乡村建设发展的重要问题。
本文针对美丽乡村建设中传统村落文化保护的价值进行研究,分析出在村落保护中所面临的问题,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措施建议。
关键词:乡村建设;传统村落文化;保护措施引言:城镇化建设要尊重自然本身,注重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以现存山水地理环境为依托,使人与大自然相处更加和谐。
应用于近些年的美丽乡村建设,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保护传统村落文化及地理环境的重要性,尊重历史、尊重文化,提高对传统村落文化的保护意识,从根本上做好对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建设。
一、美丽乡村建设中传统村落文化保护的价值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对传统村落文化进行保护能够守住中华文化的灵魂。
传统村落中每一寸土地都记载着中华民族以人文本、自给自足的农耕文化,记载着中国的每一步发展,是人类理想的居住地。
传统村落文化是祖先留给后人的丰富精神文化与物质财富,对传统村落文化进行建设与保护就是对中华民族文化的保护。
对传统村落文化进行保护能够保留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中国乡村的可持续发展。
伴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生活的需求不仅仅局限于衣食冷暖,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也在不断提升。
传统村落中美丽的自然风光和民俗文化都成为城市人所向往的,乡村旅游愈发受到人们的喜爱的同时,对传统村落文化进行保护与开发不仅可以保护优秀民族文化还可以提升乡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对于乡村经济发展以及提高村民收入具有重要作用。
二、美丽乡村建设中传统村落文化保护存在的问题(一)传统村落保护意识缺乏。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逐渐适应了智能化、现代化的快节奏生活,造成了对传统村落文化的忽视。
新农村建设民俗文化保护研究(范文)
新农村建设民俗文化保护研究(范文)第一篇:新农村建设民俗文化保护研究(范文)[论文题要] 民俗文化作为一种生活文化,具有较大的发展弹性和生命力。
随着新农村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民俗作为整合社会文化的基础,将发挥其重要作用。
然而,新农村建设中容易出现重视物质而忽略人文的问题。
本文笔者从民俗文化保护面临的问题和应采取的对策措施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关键词]新农村民俗文化保护随着新农村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民俗作为整合社会文化的基础,将发挥其重要作用。
然而,新农村建设中容易出现重视物质而忽略人文的问题。
如何调和这种现实矛盾?以下是笔者的几点思考:一、民俗文化的特征1、地域特征民俗文化是某一个地域的一种约定俗成的带有普遍意义和典型意义的文化现象,具有强烈的地域特征。
每个地域都有自己的民俗文化,这也正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体现。
2、传统特征民俗文化具有相对固定的表达方式和内容(如节庆、礼仪等表现出的规范做法),具有一定的传统性。
民俗文化往往是通过较长历史时间的地域融合而形成,已经构成了地域生活形态的一部分,具有很强的稳定性,轻易不会发生变化。
3、生活特征和动态特征民俗文化是一种生活方式的体现,有其独特的传播方式,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和动态特征。
民俗文化体现在具体生活行为中,是一种生活文化,人作为民俗文化的载体,在日常生活中就可以传播民俗文化,生命力强大;民俗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其形式和内容不断更新,不断适应社会时代的需要,动态特征明显。
二、农村地区民俗文化保护面临的问题1、基础削弱农村地区社会经济条件相对落后,伴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民俗文化基础遭到削弱。
原有民俗文化氛围淡化、现代气息增强,地方性文化或民族文化逐渐抛弃,民俗文化主体不断缩小,农村地区民俗文化保护的难度不断加大。
2、同化变异现代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及大众媒体在农村地区的迅速发展和交互作用,使得民俗文化同化变异日趋突出,民俗文化本真性不断褪化、特色淡化,原有的地域民俗文化平衡被打破,尤其是思想观念、生活习俗等变化明显,失去了地方文化吸引力。
保护古村落 申论作文
保护古村落申论作文古村落是我国独特的传统文化遗产,它们承载着历史、文化和民俗传统,被视为乡土文化的重要代表。
然而,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古村落逐渐面临被商业化、开发和破坏的风险。
因此,我们有责任保护古村落,以保留这些宝贵的历史财富。
保护古村落首先需要保护其文化遗产。
古村落的传统建筑、民俗和习俗是它们独一无二的标志,也是它们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
为了保护这些文化遗产,政府应加强监管,禁止对古建筑进行非法改造和破坏。
与此同时,应加大对古村落的考古、文物修复和保护力度,确保文化遗产的保存和传承。
其次,保护自然环境也是保护古村落的重要一环。
古村落往往位于自然环境优美的地方,与周围的自然景观相互融合,形成一种独特的生态环境。
保护古村落需要保护其周边的自然景观,禁止乱开采、乱砍伐等破坏生态的行为。
此外,应注重古村落的水系治理,保护水源和水环境的纯净,以保障居民的水质安全。
再次,发展可持续旅游也是保护古村落的重要方式之一。
古村落作为旅游景点具有独特的吸引力,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参观。
但是,过度商业化和过度开发往往会对古村落造成破坏。
在开发和管理古村落旅游时,应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保护古村落的风貌和环境,避免过度开发,确保游客的流量控制和资源利用的平衡。
最后,加强宣传和教育是保护古村落的重要手段。
通过举办文化活动、举办展览和讲座,向公众普及古村落的历史文化价值,让更多人了解古村落的特色,以此增强公众保护古村落的意识。
此外,对学校开展相关课程和考试中加入相关内容,培养学生对古村落保护的意识和责任感。
保护古村落不仅仅是保护一座座村落的美丽,更是保护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只有我们共同努力,加强监管,注重保护,才能让这些古村落得以延续,我们的文化传统才能得以传承。
乡村建设下的文化保护论文
1乡村传统文化的价值与功能乡村传统文化对于乡村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价值和不可替代的功能。
梁漱溟认为,所有文化,多半是从乡村而来,又为乡村而设———法制、礼俗、工商业等莫不如是《乡村建设理论》,2006。
乡村传统文化中长期积淀而形成的地域民俗文化传统,以及乡村生活现实中原本存在的许多合理的传统文化因素,对乡村生产以及乡村生活秩序建构有着弥足珍贵的价值成分罗建河、韩迎春,2007。
乡村传统文化氛围对道德意识、风俗习惯、社会责任感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这是在我国乡村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乡村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道德教育功能,节庆、禁忌、游艺、歌舞以及民间口头文学等都能通过榜样、言教和舆论等方式对人进行品德教育,另外,对祖先的崇拜等宗教信仰仪式也会对人的人伦教育起到良好的作用。
随着我国乡村城镇化步伐不断加快,乡村人口迅速向城镇转移,乡村出现了空心化现象,这也使乡村传统文化面临着空前的危机,乡村传统文化呈现碎片化趋势,乡村文化的主体性逐渐消失,乡村传统文化的价值回归与文化重构成为当前面临的重要问题。
当我国乡村同时面对传统文化危机和道德危机时,乡村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和谐将难以实现。
因此,延缓乡村的解体,倡导眷恋乡土、重视亲情、恪守乡规民约、勤俭质朴的乡村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乡村传统文化中有益于实现社会和谐的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对于当下我国乡村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价值和不可替代的功能。
总之,乡村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不仅有利于增强乡村社会的凝聚力,也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作为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工作,需要重新认识与深入挖掘乡村传统文化的现实价值。
2乡村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内容我国对于乡村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应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实行区分不同层面的保护,至少应在非物质层面与物质层面开展保护。
乡村传统文化是乡村社会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和风俗习惯的总和,是乡村社会人类生产与生活的总汇,影响和支配着乡村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研究论文:新农村建设中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
67512 农村研究论文新农村建设中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随着我国新农村建设规划实践的广泛开展,不少传统村落形而下的物质见证遭遇泯灭,形而上的村落文化灰飞烟灭,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问题已经变得相当棘手。
新农村建设怀着将农村建设成为生产生活发展富裕、村容乡风整洁文明的宏伟目标,致力于广大农村旧貌换新颜的工作。
原名古村落的传统村落,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经济多重价值和功能,造就了中华文化的多样并存与整体灿烂,是最具资格、品位和权威的人类文化多样性之阐释者,具有特殊的文明价值和传承意义,古而不旧。
将传统村落保护及发展纳入新农村建设规划,处理好二者的辩证发展关系,在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基础上推进新农村建设,方能走出一条传统村落保护发展与新农村建设健康前行的康庄大道。
一、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相关原则和措施(一)以人为本。
传统村落是一个非常灵巧的组织,其保护发展经不起硬手硬脚的尝试,村民的认识不足以维持的新的发展模式迟早会蜕形。
以村落居民这一村落活的灵魂为灵魂,调动村民参与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主人翁意识,保护好古村落风貌,让居民生活得更好;让传统村落里的居民居住得更舒适,让走出村落的居民生活得更殷实。
培养并保持新农村建设中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利用的活力基础,加强区域团结,共襄建设美丽中国的宏伟发展目标,加强区域绿网系统建设,维护生态平衡,优化生态布局,系统整合旅游发展资源,促进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使传统村落成为价值不断增值的新村落。
(二)以质为尊。
以保护与更新和谐共处、新旧文化的交融为前提塑造高品质村落生活,因地制宜,结合村落经济现状、地貌地形、自然资源、建筑风格和文化历史传统各不相同的实际,积极利用国内外关于传统村落规划保护的新成果发扬创造村落新内涵和塑造与时俱进的村落新特色。
不能在村落历史的长短与文化厚度高度之间画等号,凸显古村落的历史厚度和先锋态度。
使村落既有传统的市民生活方式,也拥有与外界对话的可能性和对话欲望的先锋性,成为人才辈出的聚居地。
建设美丽乡村视角下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开发研究——以浏阳市小河乡潭湾村为例
training innovative talents. It puts forward practical solutions for theconstruc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beautiful Tanwan Village. Furthermore, it provides a reference for th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similar traditional villages.Key words rural revitalization; traditional village; th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villages; Tanwan village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美丽中国要靠美丽乡村打基础,要继续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农民建设幸福家园。
”近年来,随着美丽乡村建设的提出,以及相关政策的不断更新与完善,国内对于传统村落保护与开发的研究不断增多。
陈晓华的《我国传统村落保护研究评述》指出,我国当前传统村落的保护方法从专注于村落保护转向重视村落发展,从静态固化保护转向动态活化利用。
廖军华在《乡村振兴视域的传统村落保护与开发》一文中指出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开发对于解决“三农”问题具有重要作用,要坚持以人为本,确保村民主体地位,发挥传统村落发展的内生动力。
朱华和尹璐在《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多元化策略探讨》一文中,深入分析了国内传统村落保护现状,并从多元化的角度出发,探讨了如何促进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
当前,我国对传统村落的发展研究正逐步深入与细化,越来越多的学者将视线锁定在未被合理开发且具有典型性的传统村落,探究其未来发展方向及具体措施,这对于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和美丽乡村建设、提升我国农村居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实现传统村落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美丽乡村(征文)
美丽乡村(征文)美丽乡村(征文)引言概述:乡村是祖国的基石,是中华民族的根。
如何建设美丽乡村,已成为当今社会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从环境保护、文化传承、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治理五个方面详细探讨如何打造美丽乡村。
一、环境保护1.1 垃圾分类处理:推动农村居民垃圾分类,建立分类收集点,提倡资源再利用。
1.2 生态修复:加强农田防护林建设,保护水源地和湿地生态环境。
1.3 水土保护:推广农田水利工程,防止水土流失,保护农田生产环境。
二、文化传承2.1 传统节日传承:举办传统节日庆典活动,让乡村孩子了解传统文化。
2.2 文化艺术培训:开设农村文化艺术培训班,传授乡村孩子传统技艺。
2.3 文化遗产保护:修缮乡村古建筑,保护传统手工艺品,传承乡村文化遗产。
三、产业发展3.1 农业结构调整:引导农民发展特色产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3.2 乡村旅游开发:开发乡村旅游资源,吸引游客,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3.3 农村电商发展:推动农村电商发展,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四、基础设施建设4.1 农村道路改造:完善乡村道路网络,提高农村交通便利性。
4.2 农村供水改善:改善农村供水条件,解决农民饮水难题。
4.3 农村卫生设施建设:建设农村卫生院、垃圾处理站等基础设施,提升乡村卫生水平。
五、社会治理5.1 村民自治建设:推动村民自治,加强村民自治组织建设。
5.2 乡村治安保障:加强乡村治安巡逻,保障乡村居民生命财产安全。
5.3 社会服务体系建设:建设乡村社会服务中心,提供教育、医疗、养老等服务,提高乡村居民生活质量。
结语: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长期任务,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
希望通过不懈的努力,我们的乡村能够变得更加美丽、宜居。
愿每一个乡村都能焕发出勃勃生机,成为人们向往的理想家园。
美丽乡村建设论文传统村落文化保护论文
美丽乡村建设论文传统村落文化保护论文摘要: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基,一个国家的灵魂和软实力。
一个民族丢失了自己的历史文化,是没有生命力的;同时,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不与时俱进,不随时代的进步继续新的创造,同样也会失去生命力的。
美丽乡村建设是关系到我国亿万农民生存状况的重要举措,也关乎到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将乡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和乡村建设有机融合是美丽乡村建设的核心所在,保护和传承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传统村落文化,有助于更好地培育和发展先进现代文化,有助于形成完整的、连续的文化脉络,为美丽乡村建设可持续的科学发展注入力量。
引言乡村是人类文明的诞生地,蕴含着丰富文化遗产,特别是传统村落融合了土生土长的乡土气息和积淀千年的人类文明,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和经济价值。
但是,随着全球化和现代化的不断发展,乡村文化面对各种外来文化的冲击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速消亡,尤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载体的传统村落文化,其消亡的状况更让人痛心惋惜。
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其目标是既让乡村居民享受到现代化物质文明,又能确保底蕴深厚的乡土文化得到良好的保护与传承。
这对于传统村落文化的生存与发展来讲,是契机也是更大的挑战。
1.关于美丽乡村建设在建设美丽中国的背景下,美丽乡村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升级版,但又不是理念的简单复制,“美丽乡村”包含的是对整个“三农”发展的新起点、新高度、新平台的新期待。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第一产业,农业生产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基础,以多功能产业为支撑的农业生产才可使农村经济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生机活力;农村,是人类文明社会的最初形态,优良的生态环境是美丽乡村建设的气质,以环境改善为契机的农村建设才可重新凝聚起新时代农民守护宜居乡村生活的愿望;农民,占我国总人口最大的比例,具有悠久历史的乡土文化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内涵,以耕读文化传家的农民在保护和传承乡土文化的基础上才可开拓新境界,实现农耕文化的自我更新,融入现代化进程。
保护传统村落申论作文
保护传统村落申论作文传统村落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代表着历史的记忆和民族的传统。
然而,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现代化的冲击,许多传统村落正面临着被破坏和消失的危险。
因此,保护传统村落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保护传统村落有利于保护和传承我国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统村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承载体,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生活方式和社会制度,传递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价值观念。
保护传统村落,不仅可以使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保留,也能够传承和弘扬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
其次,保护传统村落对于促进乡村旅游和发展乡村经济具有积极的影响。
传统村落通常具有独特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和休闲。
通过保护传统村落,可以有效地开展乡村旅游,提升村落的知名度和吸引力,从而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增加村民的收入。
再次,保护传统村落有助于实现城乡环境的和谐发展与生态保护。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的快速扩张导致了大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而传统村落通常位于自然环境优美的地方,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
保护传统村落,可以避免城市化进程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保护生态资源,推动城乡环境的协调发展。
最后,保护传统村落还能够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传统村落是我国农村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传统村落意味着关注农村地区的发展和农民的权益。
通过改善农村的基础设施和生活条件,提升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能够更好地促进农村和乡村人民的融合和稳定,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
综上所述,保护传统村落对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乡村旅游、实现城乡环境的和谐发展以及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们应该加强对传统村落的保护力度,保留和传承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让传统村落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最新-美丽乡村建设中传统村落文化保护 精品
美丽乡村建设中传统村落文化保护一、传统村落文化保护现状我国历史悠久、地域辽阔,南北差异大。
受自然环境影响,传统村落的分布体现出南方较多,北方较少,东部较多,西部较少的特点。
自然环境影响的另一个方面则是传统村落的建筑样式,南北方虽然都是传统农业社会,但地理、气候、地质不同,南方要么地处沿河地带,临江而建,多石木结合,以石夯基、以木建房、以瓦遮挡,多一、二层厅堂式住宅,顺水流向依势而建,形成错落有致、水乡如画的村落景致;而丘陵地带则傍山靠地,适应农业生产需要,多吊脚楼和富有民族风情的村寨。
北方传统村落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是山西和北京,历史上,山东、河北、河南等中原地带是农耕文明最昌盛的地方,即使是今天,中原地区农业生产在三产中仍占据约13的比重。
传统村落必有其不同于南方也不同于山西和北京所代表的北方村落特点,它们形成了中原风格的传统村落,孕育了传统村落里的文化。
目前,对中原的村落研究少之又少。
虽然中原的村落无论是布局还是建筑风格都不及江南的诗情画意,从北方来讲,则少了几分家族式聚居氛围,但通过研究,从中能看出中原传统村落对中原璀璨文化的承载是以不同于南北两种风格的方式体现出来的。
基于传统村落的地域特色,当前对传统村落保护一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和成绩,传递出对传统村落的重视程度,另一方面也要看到对传统村落保护的理解、方式方法都存在值得反思的现实问题。
一损毁的速度快于保护的速度。
截至2014年,我国具有保护价值的传统村落不超过5000个,目前还在减少。
如果不对传统村落保护量身定做一套合适的设计方案、法规制度,别说是没有被列入保护名录的传统村落,即使是已经列入保护名录的,也会因为保护措施不当导致传统村落消失。
传统村落的损毁包括自然性损毁和社会性损毁。
自然性损毁指村落建筑经历风吹日晒雨淋虫蚀等自然现象造成的部分损毁或全部损毁,属于传统村落消失的不可控因素。
传统村落大体可以概括为两种环境一种地处交通便利、商业发达、人口流动性大、文化交流频繁之地;还有一种散落在相对偏远、贫穷落后的山区,人口流动性小、文化交流稀疏。
美丽乡村建设论文.
美丽乡村建设论文.引言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乡村的发展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而美丽乡村建设作为乡村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意义不言而喻。
本文将通过七个部分,详细阐述美丽乡村建设的各个方面,以期为乡村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一、美丽乡村建设的理念美丽乡村建设的基本原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可持续发展。
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意义:提升乡村居民的生活质量,传承和弘扬乡村文化,促进乡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美丽乡村建设的核心理念:生态、文化、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二、生态环境建设乡村绿化:增加乡村绿化覆盖率,提高生态环境质量。
污染治理:加强乡村环境污染的治理,保障居民的生活环境健康。
资源循环利用:推广资源循环利用技术,实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三、基础设施建设交通设施:修建和完善乡村道路,提高交通便捷性。
水利设施:加强水利工程建设,保障居民的饮用水安全。
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和完善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
四、乡村经济发展农业现代化:推广现代化农业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乡村旅游:开发乡村旅游资源,发展乡村旅游经济。
特色产业:培育和发展乡村特色产业,促进乡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五、乡村文化建设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挖掘和保护乡村传统文化,传承优秀的民俗民风。
文化活动:组织丰富的文化活动,提升乡村居民的文化素质。
文化教育:加强乡村文化教育,提高乡村居民的文化素养。
六、乡村治理体系的建设民主管理:建立健全村民自治制度,实现民主管理。
社会组织建设:培育和发展各类社会组织,提高居民自我管理能力。
法治建设:加强法治宣传教育,提高居民的法律意识。
七、总结与展望通过以上七个部分的阐述,我们可以看到美丽乡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实现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经济发展、文化传承、治理体系等方面的全面提升。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美丽乡村的建设目标,让乡村居民享受到更好的生活和发展条件,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奠定坚实基础。
美丽乡村(征文)
美丽乡村(征文)美丽乡村引言概述:乡村是我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美丽乡村建设是当前社会发展的热点话题。
本文将从环境保护、文化传承、农业发展、乡村旅游和社区建设五个方面,详细阐述美丽乡村的重要性和实施方法。
一、环境保护1.1 生态环境保护乡村是自然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保护水源、森林、湿地等自然资源。
1.2 垃圾分类与处理推行垃圾分类制度,加强垃圾处理和回收利用,减少环境污染。
1.3 绿化美化加强绿化工作,种植花草树木,打造美丽的乡村景观。
二、文化传承2.1 传统乡风乡俗传承乡村传统文化,保护乡风乡俗,加强农民文化素质教育。
2.2 乡村艺术发展乡村艺术表演,举办农民文艺晚会,弘扬乡土文化。
2.3 文化遗产保护保护乡村文化遗产,修缮古建筑、古民居,传承历史文化。
三、农业发展3.1 现代农业科技推广现代农业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加农民收入。
3.2 农产品品牌建设打造农产品品牌,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加销售渠道,促进农民增收。
3.3 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引导农民转变农业经营方式,发展农村特色产业,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四、乡村旅游4.1 乡村旅游资源挖掘发掘乡村旅游资源,如美丽的自然风光、传统手工艺、乡村民俗等,吸引游客。
4.2 乡村旅游设施建设建设乡村旅游设施,如农家乐、民宿、农田观光等,提供优质的旅游服务。
4.3 旅游扶贫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带动农民增收,实现乡村振兴。
五、社区建设5.1 社区治理加强社区治理,建立健全社区自治机制,提高社区居民的参与度和获得感。
5.2 公共设施建设改善社区公共设施,如道路、供水、供电等,提高居民的生活品质。
5.3 社区活动组织组织各类社区活动,如文化娱乐、健康运动等,增强社区凝聚力和活力。
结语:美丽乡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社会组织和农民共同努力。
通过环境保护、文化传承、农业发展、乡村旅游和社区建设等方面的努力,我们可以打造出更加美丽、宜居的乡村,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
传承村落保护申论作文
传承村落保护申论作文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拥有丰富多样的村落文化。
然而,在现代化的进程中,许多传统村落面临着被破坏的风险。
为了保护和传承村落的独特魅力,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政府需要加强对传统村落的保护。
建立专门的村落保护法律法规,明确规定对传统村落的保护要求。
政府应该设立专门的资金支持项目,用于村落的修缮和保护工作。
同时,加强对村落内非法建设的管理,杜绝随意破坏村落原有结构和风貌的行为。
其次,应该加强对村落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传统村落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是我们宝贵的文化遗产。
政府应该鼓励学校和社区组织开展相关的文化活动,加强对传统技艺、传统节日和传统礼仪的传承和教育。
同时,建立村落文化档案库,收集整理村落的历史资料和文化遗产,使其能够被更广泛地了解和传承。
此外,也需要加强对村落旅游的规范管理。
传统村落具有独特的景观和环境,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政府应该建立健全的旅游规划和管理制度,确保游客的活动不会对村落的原有生态和文化造成破坏。
同时,提供相关的旅游讲解和解说服务,让游客更好地了解村落的历史和文化。
最后,要鼓励村民参与村落保护的工作。
传统村落的保护不仅是政府的责任,也需要村民的积极参与和支持。
政府可以设立村落保护志愿者组织,组织村民参与到村落保护和修缮的工作中去。
村民可以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守护好自己的家园,保留和传承村落的独特魅力。
总之,传承村落保护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政府、社会和居民的共同努力。
通过加强法律保护、加强文化传承、规范旅游管理和鼓励参与保护工作,我们可以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村落的宝贵文化遗产。
乡土文化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保护与传承
乡土文化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保护与传承一、本文概述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乡村地区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与挑战。
在这一背景下,如何保护并传承乡土文化,使其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成为了我们需要深入研究和探讨的重要课题。
本文旨在探讨乡土文化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保护与传承问题,分析乡土文化在当前乡村建设中的现状、面临的挑战以及可能的解决策略。
文章将首先对乡土文化的内涵进行界定,明确其在乡村建设中的价值和意义;接着,通过案例分析和实证研究,探讨乡土文化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具体实践及其成效;提出保护和传承乡土文化的策略和建议,以期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希望能够唤起更多人对乡土文化的关注和保护,共同推动乡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二、乡土文化的定义与内涵乡土文化,又称乡村文化,是指在特定地域范围内,由当地居民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独特地域特色和历史传承的文化形态。
它涵盖了物质文化、非物质文化以及自然与人文环境等多个方面,是乡村社会生活的综合体现。
乡土文化的内涵丰富,包括乡村的历史传统、民俗风情、乡土建筑、手工艺术、地方语言等多个方面。
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乡村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
在乡土文化的定义中,有两个关键词不容忽视:一是“地域特色”,二是“历史传承”。
地域特色是指乡土文化在形成过程中,受到当地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历史传统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化风貌。
这种特色不仅体现在乡村的建筑风格、生活习惯上,也体现在当地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中。
历史传承则是指乡土文化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它承载着乡村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基因,是乡村文化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
乡土文化作为乡村社会的精神内核,对于乡村社会的和谐稳定、经济发展以及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在“美丽乡村”建设中,保护和传承乡土文化不仅是对乡村历史传统的尊重和维护,更是推动乡村经济、社会、文化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新农村建设的美丽乡村与乡土文化保护
新农村建设的美丽乡村与乡土文化保护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新农村建设已成为中国农村改革的焦点。
对于美丽乡村建设来说,乡土文化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在新农村建设中,如何保护乡土文化、倡导传统价值观、传承乡村文明,是关系到新农村建设质量和发展方向的重要问题。
本文将从城乡一体化、环境保护、文化传承等多个角度来展开回答写作。
一、城乡一体化视角下的新农村建设城乡一体化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理念之一,旨在整合城乡资源,实现城乡经济社会辐射均衡发展。
如何在新农村建设中保护乡土文化,需要重视对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利用。
传统村落是乡土文化的活态载体,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要在新农村建设中保护好传统村落,发掘和利用乡土文化资源,让每一个农村都充满浓厚的文化氛围。
二、环境保护对新农村建设的影响环境保护是新农村建设中不可忽视的一环。
只有保护好农村的自然生态环境,才能营造出宜居的乡村环境。
在新农村建设中,我们要注重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等绿色发展方式的推广,坚决杜绝污染和破坏环境的行为。
同时,要保护好农田、山林和水体,保护好乡村的自然生态,让美丽乡村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乐园。
三、健全农村教育体系,传承乡土文化教育是乡土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是新农村建设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我们要重视农村教育,优化乡村教育资源配置,提供高质量的教育服务,培养具有乡土文化传承意识和国家意识的新农村建设者。
同时,要注重农村教育与乡村文化的结合,开展乡土文化教育活动,让乡土文化真正融入到农村的日常生活中。
四、发展农村旅游,增强乡土文化的吸引力农村旅游是新农村建设中的一大亮点,也是乡土文化保护的有效手段之一。
农村旅游能够吸引更多的游客,为乡村带来财富和发展机遇。
我们要充分挖掘乡村的历史文化和人文景观,打造具有独特韵味的旅游产品,让游客在农村旅游中感受到浓厚的乡土文化氛围,从而推动乡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五、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实现新农村建设文化产业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支撑,也是保护乡土文化的有效途径。
浅谈新农村建设中的传统村落保护
浅谈新农村建设中的传统村落保护近年来,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传统村落保护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
传统村落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历史沉淀的文化遗产,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然而,由于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和现代化的冲击,以及缺少有效保护措施的原因,许多传统村落在建设过程中被遗弃或遭到破坏,严重影响了文化传承与美丽乡村建设。
因此,加强传统村落保护,成为实现美丽乡村建设的必要措施之一。
一、传统村落的意义传统村落是指按照传统历史文化、地域特征、乡土风貌建造而成,历史悠久、文化厚重、自然生态优美等方面有着突出表现的村落。
传统村落承载了丰富的文化、传统习俗以及历史沉淀,并且呈现出地域特色和风俗,体现了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具有较高的文化、历史、社会、艺术及科学价值。
同时,传统村落对乡村环境和人们心灵世界的影响也很大。
二、传统村落保护的必要性在新农村建设中,传统村落的保护因素较多,如现代化建设策略、规划与设施等的缺乏,也包括政策扶持力度的不足等原因。
如果缺乏保护措施,这些高价值的建筑将被逐渐取代,从而丧失其独特的文化价值。
同时,在传统村落被破坏或失去文化内涵时,将导致文化的去纯化和山寨化。
此外,传统村落的保护还体现了国家保护文化遗产的责任和承诺。
三、传统村落保护的措施在新农村建设中,必须采取保护措施,谨慎对待传统村落的发展和改造。
要想在保护的同时,实现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措施的制定:1、保护采取多样化手段:如立法、规划、管理、监管、基础设施建设、参与和管理等。
2、协调发展。
坚持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保原则,从生态、文化、社会等多个角度进行融合,综合发展,实现村落的可持续发展。
3、维护村民权益。
在保护传统村落的同时,要保障村民的合法权益,加强与村民的沟通交流和参与,让他们认识到传统村落保护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四、结语传统村落保护是实现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有关古村落文化保护论文
有关古村落文化保护论文1古村落和传统文化保护利用的启示1)政府主导、市场运作。
古村落和传统文化保护利用是政府职责。
政府要主导,组织古村落外部环境整治,内部建筑维修,基础设施配套,村民搬迁安置等。
旅游经营可由市场运作,成立保护利用有限公司(股份制),国有控股、村集体控股、社会资金控股均可。
为启动新叶古村保护利用,建德市成立8人编制的古村落管理委员会,文体副局长专职负责,财政投入500万元/年,同时落实60万元专项管理经费(12%)。
黟县成立遗产办,设专职人员编制,统筹西递、宏村的规划、文物、文化等管理事项。
2)因地制宜、多措并举。
古村落保护利用,要因地制宜、针对性的采取措施,实行原地保护与异地保护并举。
对于有保护利用条件、街巷肌理尚存、传统建筑较多的古村落,应该整体原地保护;对于散布在偏远村落不便就地保护或即将倒塌急需抢修的古建筑,可通过异地搬移的方法集中保护;在保护措施上,可采取认租、认购、认领多种形式,既增加农民收入,又促进传统文化可持续发展。
3)有效利用、文化传承。
中国近代史上出现晋商、徽商两大商业主流。
深厚的徽商文化底蕴正是从古村落和传统文化保护利用中得到延续、传承,形成了文化产业链,产生持续的经济效益。
当地政府从一开始就从文化层面统领古村落保护利用,把古村落保护利用与建设美丽乡村、小康村、生态旅游村有机结合。
如黄山市黟县西递村、宏村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浙江金华市婺城区寺平村、杭州建德市新叶古村申报为国家历史文化名村。
建德市对新叶古村保护开发定位为“游秀美新乡村,览千年古建筑;体验耕读文化,品尝农家土菜”。
寺平村在保护利用中将古村落保护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获得了浙江省特色生态旅游村、小康示范村、美丽乡村等称号。
2古村落和传统文化保护利用的思考1)政府主导。
古村落历史价值的特殊性,决定了它的保护利用必须政府主导,成立工作机构,具体负责规划编制、政策制定、拆迁安置、资金筹措等工作,在处理好村民生存与发展、保护与利用、近期与长远等关系的基础上,充分调动民间力量,实行企业化运作。
保护民俗文化促进乡村振兴建设(大全五篇)
保护民俗文化促进乡村振兴建设(大全五篇)第一篇:保护民俗文化促进乡村振兴建设保护民俗文化,促进乡村振兴建设贵州省安顺市有汉族、布依族、苗族、仡佬族等43个民族,世居少数民族有:布依族、苗族、仡佬族、回族、彝族、白族,户籍人口284万人中少数民族人口109.98万人,占全市户籍人口39%,少数民族人口占比高,分布广。
安顺灿烂的民族传统文化,丰富多样的民俗活动,是助力安顺经济社会发展,振兴美丽乡村建设的宝贵资源。
一、安顺市开展民族传统节日活动情况安顺市的少数民族中以布依族、苗族和仡佬族人数较多,分布较广,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变迁,汉族和少数民族的交往和联系增多,少数民族普遍都要过春节等传统节日,形式和汉族大体相同。
布依族的传统节日有三月三、六月六等。
“三月三”以祭祀社神和为祖先扫墓为主要形式,要念摩经、宰杀牛或猪、染彩色糯米饭、祭祖、祷告山神、扫寨及歌舞表演。
“六月六”是纪念先祖大禹和开天辟地的英雄盘古。
内容有“祭祖”、“祈丰年”、“传族规”、“玩山”、“歌节”等。
每年农历六月初六这一天,村村寨寨,家家户户宰牛、打狗、杀猪或宰鸡,特别要包粽子,祭祀祖宗。
妇女们背着装满粽粑的提篮,抱着鸡走亲访友,男人们则在寨中聚会,端杯餐饮,制订本寨子的寨规民约;老年人给少年儿童们摆苦情、讲传说、传族规,男女青年新装艳服,手拎萧筒、四弦胡、月琴,口吹木叶,成群结队聚集于旷野草地或某个寨子对歌、“囊冒囊哨”、丢花包。
妇女们要把新衣服拿出来晾晒,防潮防霉,孩子们用竹筒制作的水枪打水仗娱乐。
布依族还有在农历正月三十(也有正月二十八)过“了年”的习惯,这天用糯米面、黄豆面、干红薯面等做成圆弹子粑粑,用油炸成嫩黄色,等待已出嫁的姑娘回来团圆合欢。
“三月三”、“六月六”这两个节日苗族同胞也过,习俗和布依族差不多。
苗族的主要节日有跳花节、四月八等。
跳花节主要在农历正月初二至十二举行,为的是纪念先祖蚩尤,并为苗族多年不育的夫妇祈福。
传统村落建设中建筑文化保护与发展论文
传统村落建设中建筑⽂化保护与发展论⽂传统村落建设中建筑⽂化保护与发展论⽂ 摘要:传统民居建筑记载着当地居民从古⾄今的⽣产⽣活,是⽣活在该地区居民历史的见证和承载。
由于社会的快速发展,使得很多具有历史意义的传统建筑正遭受着严重的破坏和毁灭,对于此类现象的普遍发⽣,社会应采取必要的⼿段和措施对尚存的传统建筑进⾏保护,更是保护中华民族的灿烂历史。
关键词:传统村落;传统建筑;保护与传承 传统民居建筑记录着⼀个民族和村落发展的脉络,记述着该地区⼈民的⽣活形式和场景。
近年来,⼀味追求⾼速发展的城镇化和现代化潮流,对传统村落⽂化造成了冲击和破坏。
村民不断进⾏随意改造,⼤拆⼤建的现象已然⼗分普遍。
许多传统民居建筑区域被各类形象跳脱的新式建筑替代,致使该民族与乡村特点正在流失,传统建筑的⽂化形式正在开始消逝。
1、⽬前关于传统村落建筑保护的现状 1.1对于⽬前社会中尚存的且基本保存完好的传统建筑缺 乏相应的保护政策现如今,多数农村居民盲从羡慕城镇的⽣产⽣活⽅式,并模仿城市的建设⽅式,导致农村特⾊⽣活⽅式和乡⼟⽂化的逐步消逝。
村⼲部更是对村落中尚存的且基本完好的传统民族建筑的认识不够,不能树⽴良好的保护观念。
另外,由于社会对相应的法律法规和保护民族⽂化的重要意义的宣传⼒度不⾜,不能让这些珍贵的传统建筑在各级村⼲部和全村村民的思想中形成良好的价值性。
1.2新建筑与传统村落的风貌不协调 近年来由于注重经济效益⽽进⾏的旅游类开发和外来⽂化的进⼊,导致城市化的建筑形式和新型建筑材料在村落中频繁使⽤,并⽆序穿插于传统村落建筑中,严重影响了原始的传统村落建筑集群风貌。
这些新型建筑没有考虑到该村落原有的独特环境,破坏了村落原有的建筑特⾊和村落景观风貌,新型建筑材料的出现,对原始传统建筑是⼀种毁灭性的破坏和打击。
1.3传统村落建筑⽂化的考虑和保护不够全⾯ ⼀些传统村落为了以旅游为经济收⼊,虽然较完整的保留民族特⾊和村落特⾊,将村落建成“旅游型村落”,采取了保护翻修措施,但此类地区只在乎旅游者的单次游览性,把通过旅游带来的经济效益摆在地区发展的第⼀位,对传统村落建筑和⽂化的考虑与保护不够全⾯,导致建设得过度商业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丽乡村建设论文传统村落文化保护论文
摘要: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基,一个国家的灵魂和软实力。
一个民族丢失了自己的历史文化,是没有生命力的;同时,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不与时俱进,不随时代的进步继续新的创造,同样也会失去生命力的。
美丽乡村建设是关系到我国亿万农民生存状况的重要举措,也关乎到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将乡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和乡村建设有机融合是美丽乡村建设的核心所在,保护和传承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传统村落文化,有助于更好地培育和发展先进现代文化,有助于形成完整的、连续的文化脉络,为美丽乡村建设可持续的科学发展注入力量。
引言
乡村是人类文明的诞生地,蕴含着丰富文化遗产,特别是传统村落融合了土生土长的乡土气息和积淀千年的人类文明,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和经济价值。
但是,随着全球化和现代化的不断发展,乡村文化面对各种外来文化的冲击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速消亡,尤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载体的传统村落文化,其消亡的状况更让人痛心惋惜。
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其目标是既让乡村居民享受到现代化物质文明,又能确保底蕴深厚的乡土文化得到良好的保护与传承。
这对于传统村落文化的生存与发展来讲,是契机也是更大的挑战。
1.关于美丽乡村建设
在建设美丽中国的背景下,美丽乡村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升级版,
但又不是理念的简单复制,“美丽乡村”包含的是对整个“三农”发展的新起点、新高度、新平台的新期待。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第一产业,农业生产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基础,以多功能产业为支撑的农业生产才可使农村经济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生机活力;农村,是人类文明社会的最初形态,优良的生态环境是美丽乡村建设的气质,以环境改善为契机的农村建设才可重新凝聚起新时代农民守护宜居乡村生活的愿望;农民,占我国总人口最大的比例,具有悠久历史的乡土文化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内涵,以耕读文化传家的农民在保护和传承乡土文化的基础上才可开拓新境界,实现农耕文化的自我更新,融入现代化进程。
美丽乡村建设具体指通过乡村的综合环境整治、景观建设与改造、绿化美化建设,推进乡村生态环境保护、经济发展、社会和谐,以及乡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乡村的美丽不仅体现在物质环境的舒适,更体现在乡村居民精神文化的提升方面。
美丽乡村建设离不开文化建设,以乡土文化为核心的乡风文明是美丽乡村建设的灵魂,坚守文化之魂才是美丽乡村成为最美的标杆和旗帜。
美丽乡村的文化建设需要尊重乡村的历史和文化,尤其是传统村落蕴含的文化遗产,除此之外更需要的是对文化的有效传承。
2.传统村落的文化内涵与价值
传统村落是人类依据特定的自然、地理、气候等因素建立的适于人类生存的场所空间,它是先民们在农耕文明进程中因聚族而居的生产生活需要所形成的具有一定规模且相对稳定的社会单元。
由于传统
村落具有聚族群体陛、血缘延续性的特质,它所承载的乡村农业生产、生活方式的物质与精神财富极具民族文化的本源性和传承性。
传统村落蕴藏着的丰富历史信息和文化景观是鲜活的“文化载体”,它所包含的乡土建筑、历史文物、宗族传衍、村规民约、民风民俗、生产方式等等,都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能脱离的“生命土壤”,记载着中华民族的生产生活智慧、文化艺术结晶、民族地域特色,维系着中华文明的根。
传统村落所蕴含的宝贵文化资源包含有形的物质文化和无形的非物质文化两种形式。
物质文化形态具有典型可识别性特征,它包括了乡土建筑、乡土景观、历史遗迹、农耕器具等有形文化形式;非物质文化形态则主要包含了宗族制度、民风民俗、民间技艺、特色饮食等无形文化形式。
传统村落蕴含的文化内涵从表面化一般形式的呈现,到隐性化深层次的内在文化结构,都充满了浓厚淳朴的乡土气息,与现代城市文化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和对比,极具经济开发价值。
深入研究传统村落的文化内涵实施有效的保护与传承,是美丽乡村建设中推动农村文化繁荣、守护文化根脉的重要支撑,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价值影响。
3.美丽乡村建设中传统村落的文化保护
保护传统村落文化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现阶段我国对传统村落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保护曾提出“原真性”、“整体性”、“动态性”保护等理论,这些理论虽然具有一定的科学性,然而在操作过程中,往往存在着许多无法预见的问题难以解决,导致在
实际保护的过程中出现许多误区。
例如,过分强调对文化遗产的原真性保护,实施固化的、静止的“博物馆”式保护,极易造成因保護过度导致的有文物没文化的状态;过分强调整体性保护,把对传统村落环境的损伤降至最低而实施“整体隔离”式保护,原住民全部迁出导致村落空心化,一个完全没有人居住的传统村落已是名存实亡;强调动态性保护,为传统村落适应时代发展实施“旅游开发”式保护,其实际情况是极少有传统村落能够始终秉承传统文化的根源,而不被市场经济的大浪潮给淹没的。
美丽乡村建设中对传统村落文化保护的目的是保证传统文化的根源性所在,对传统村落文化最有效的保护是延续其自身的生命力,确保在其传承过程中不走样、不被同化,保持文化的真实性。
传统村落文化中一切物质的、非物质的遗产都是在农耕文明的背景下产生的,在现代工业文明的大环境下,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遗产,要继续生存下去,就必须要调整自身适应新的环境。
而这种自我调适的必须建立在自我保护的基础之上,如同生物进化一样,可能会导致一定的量变,但是其“质”永远不能发生变化。
对于传统村落文化的保护不是单纯的维护,要尊重传统,但要把传统和其中所包含的永远富有生命力的东西加以区别,保护其具有珍贵价值的方面,同时要区分出其落后的不合理的方面,加以摒弃或改造,从而以实现长久的保护。
4.美丽乡村建设中传统村落的文化传承
文化传承的主体是人,客体是各种文化形态,传承是文化的本质属性,传承的过程实质上是文化在代际之间的发展变化与再创造的过
程。
文化传承不是简单的对文化要素进行传递,传承的过程纵横交错、错综复杂。
在美丽乡村建设中,传统村落的文化传承具有以下几个特点:实践性,由于传统农耕文明背景下产生的文化观念和思想认知最初都来自于实践和劳动,因此其传承在实践的过程中才能够最大化被接受;随意性,是指传统村落文化的传递不受时间、空间和地点的限制,在村民的日常生活中随时都会发生,文化的传承是在耳濡目染的生活中进行的;专业性,对于一些特殊的生产技艺、民间艺术具有一定的专业特点,是需要依靠“师徒传授”的方法来进行传承的;开放性,传统村落的文化不是以固步自封、重复自身的方式传承的,而是保持其开放性,促进交流、借鉴和共享,如此才可在传承中得到发展进步。
美丽乡村建设中对传统村落文化传承的目的是为了通过延续历史文化来提升当代的文化价值和影响后代的文化价值观念。
在美丽乡村建设中,针对传统村落文化传承的特点可以采取如下三种传承方式:第一,传统传承,实际上是一种“无意识”的传承过程,针对其实践性和随意性的特点,传承的过程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潜移默化地随事件发生随时随机地进行,如家庭传承和师徒传承;第二,教育传承,是一种“有意识”的传承过程,选择、传递、创新是教育的文化功能,应对其专业性的特点,可以通过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来实现,教育传承的方式可以有效的促进乡村居民对乡土文化的再认识,增强其对乡土文化价值的认同;第三,新媒体传承,如手机APP应用、微博专题、主题论坛建、微信公众号等等传承方式,具有速度快,范围广,接受
度高等优势,应对其开放性的特点,可以形成全体社会集体探讨乡土文化、传播乡土文化的宏观传承效应。
5.结语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基,一个国家的灵魂和软实力。
一个民族丢失了自己的历史文化,是没有生命力的;同时,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不与时俱进,不随时代的进步继续新的创造,同样也会失去生命力的。
美丽乡村建设是关系到我国亿万农民生存状况的重要举措,也关乎到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将乡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和乡村建设有机融合是美丽乡村建设的核心所在,保护和传承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传统村落文化,有助于更好地培育和发展先进现代文化,有助于形成完整的、连续的文化脉络,为美丽乡村建设可持续的科学发展注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