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批评学论文:解析习习山庄的梯形长坡屋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筑批评学论文

论文题目:解析习习山庄的梯形长坡屋顶学院名称:建筑工程学院

专业:建筑学

班级:12-1

姓名:苏靖

学号:12401090204

指导教师:陶海燕

解析习习山庄的梯形长坡屋顶Analytic the trapezoidal long slope roof of Xixi Scenery Spot Reception

摘要:习习山庄整个建筑平面都是正交体系的,仅有一个长尾巴屋顶有一边是斜线,呈梯形。在长坡顶中段,梁因为梯形的平面而偏斜,但其下有一道不起结构作用的墙却依然固执地顺着平台的方向,于是在墙与梁的交接处呈现出一种混乱。为什么屋顶做成梯形?为什么墙不能做稍许偏斜来避免这一尴尬的交接?本论文先简单介绍习习山庄,最后将主要针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梯形长坡屋顶,灵栖作法,空间原理,建筑个性Abstract: The whole Xixi Scenery Spot of Reception’s plane is a orthogonal system, only a roof have the long tail is oblique line, a trapezoid.In the middle of the long slope beam deflection by trapezoidal plane, but it can't afford to have a structure function of the direction of the wall still stubbornly along the platform, so the junction in the wall and beam to show a kind of chaos.Why the roof made trapezoid?Why can't wall be slightly skewed to avoid this embarrassing handover?This paper first introduces The Xixi Scenery Spot Reception, finally will focus on this problem are discussed.

Keywords:The trapezoidal long slope roof ,The new wall stack, Principle of the space, Personality

正文:

一、葛如亮教授简介

习习山庄的设计者葛如亮(1926.7~1989.12)曾任同济大学教授,浙江奉化人。少年时就读于宁波中学、国立七中。1948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1956 年以全优成绩研究生毕业于清华大学,导师是著名建筑大师梁思成。受梁思成的影响,葛先生的作品在体现传统中国建筑特色的同时又有西方建筑理论的影子.

葛如亮教授从事教育工作40年,1958年参加北京人民大会堂方案设计,1960~1962年主持上海毛泽东住宅建筑设计,1966年参加广州矿泉宾馆室内花园设计。1980年起,负责杭州至黄山旅游线规划设计、绍兴大禹陵规划、开发富阳两洞一湖、桐庐瑶琳仙境、

1.剖面图

2.卫星图

3.天台山民居坡屋顶

建德灵栖洞等风景区。

二、习习山庄简介

习习山庄建于1980~1982年,位于浙江建德市石屏乡“灵栖胜景”清风洞入洞口。(图2)

在他主持设计的新安江富春江的一组建筑中有一种中国山水诗意蕴,在疏密得宜,错综变化的建筑形体中,映现的是形尽意在的神韵、自然的情致和谦和平淡的气度。

美国《空间与社会》曾评论葛如亮教授设计的习习山庄:“出类拔萃,无论在空间上还是形式上都显得优雅大方,并具有当地风格。”1984年,习习山庄被评为全优工程,人选为浙江省建国以来的优秀作品。

三、梯形长坡屋顶

葛如亮先生在《风景建筑漫笔》一文中谈到天台山民居时曾说道,“(民居)绝大多数两坡屋顶还并不死板对称,其中一面会长长的坡落下去,显出了方向主次,反映了建筑内容,顿时使建筑物生动起来。”(图3)[1]由此似乎能找到习习山庄中这一22.8米长坡的来源,不同的是,民居中的使用空间在这里变成了一个半室外的交通空间,某种程度上更像一个被拉宽了比例的“廊庑”,走廊强烈地通过性被削弱,转化为平台(停留)和台阶(通过)的组合,两堵实墙与天然的岩石一样,对空间进行了适当的引导,使整体的空间感受非常的通透而流畅。

但是习习山庄的长坡屋顶为什么是梯形的呢(图4)?彭怒老师在《中国现代建筑的一个经典读本——习习山庄》中曾将其与梵蒂冈教皇接待大厅以及罗马卡比多广场类比,认为其一定程度上也运用了类似“透视幻觉”的手法,增强迎面而来的山石之势和远眺景色之深远.[2]但我不能同意这样的看法,实际去现场体验,空间强烈地通透性(图5)使这一视觉效果显得非常有限,事实上,特地被处理成锯齿状的梯形屋顶斜边和依然与另一边平行的实墙(图6)甚至可以看作是对

这一“透视幻觉”的抵抗(图7)。也许正如彭怒老师在文中引用的一段对龙永龄先生(习习山庄的合作者)的电话采访一样,“长尾巴屋顶上大下小,是为了使屋顶从下面看时更为轻盈”。

我觉得“轻盈”这词用的恰如其分。假设这面屋顶是完整的长方形,22.8m长的屋顶很可能让廊下的人感到压抑。毫无疑问,习习山庄这个长坡顶以及其下所覆盖的廊下空间乃是整个建筑的精华所在。不仅让屋顶变得轻盈,还开阔了视野从视线上引导了行走流线。

4.三视图

5.透视图

6.平面图

7.实墙图

在葛先生《从创作实践谈创作之源》中,他却指出:他认为地方和民族的文化气质,需要内在的感受。而辞汇与符号只是创作的第一层次,即便是找出一个地方和民族的最具有特征的建筑辞汇或符号,运用到现在的建筑,体现地方性和民族性。[3]

所以,习习山庄在创作的时候,可能会与国外的建筑思潮相符,但绝不会是葛先生创作的源泉。

四、斜梁、柱的与墙的关系 在长坡屋顶中段,梁因为梯形的屋面而偏斜,但中段有一堵实墙依然固执地顺着平台的方向,结构柱包裹在墙内,梁斜着和墙穿插(图8),看起来像施工错误。但原设计平面上可见位于第二层平台上的墙也在砌筑到一半时被打掉,在建筑师对现场效果要求如此苛刻的情况下,这堵墙能被保留下来至少说明,葛如亮先生并不十分在意这样的一种“交接方式”。

为什么墙不能顺着梁来避免这一尴尬的交接?这片墙存在的意义是限定空间,引导视觉。如果变动这片墙,视觉的指向就随之移动了(图9)。而且,这片墙也会 破坏整个建筑整体(从平台与矮墙的交错,梁椽的清晰建构等)所显示出的干净利落的精神状态。

漂浮的屋顶和坚实的基座是伍重对中国的建筑的概括,虽然有点武断,却从一个西方建筑师的角度点出了中国传统建筑空间的一个重要特点,即屋顶和基座、上与下的一种两分性。在80年代涌现出的诸多乡土建筑中,很多都存在着将现代的平面和传统的屋顶 搭配在一起的特点,而这两者之间固有的矛盾既带来了不少的问题, 却也给空间添加了意想不到的生趣。 如果只看习习山庄长屋顶下覆盖的平面,是一个由不同标高的平台、踏步、片墙与岩石组成的流动空间(从功能上看,岩石也不过是另一种天然的片墙而已),我们几乎无法从平面上推测出屋顶覆盖物的形式。类似的特点在冯纪忠先生的何陋轩中被展现的更为清晰和彻底,平面上三套网格的反转,曲墙和直墙的相互限定,屋顶却没有按照任何一个现有的网格落下,而是自成另一个轴向轻轻的跨在三个不同标高的平面上,长短不一的柱子随即抚平了平面上复杂的斜线与高差。(图10)

冯先生在1988年的《何陋轩答客问》一文中如此描述这个建筑的台基“三层,依次递转三十、六十度,似大小相同而相叠,踌躇不定而轴向正所以烘托厅构求索而后肯定下来的南北轴心,似乎在描述那从未定到已定的动态过程,这叫引发意动罢。”[4]现场的的体验中,平面上不断偏斜的轴向让人感到迷惘和困惑,

但屋顶所遮蔽的区域又似乎在吸引着人们过去,坐下 8.交接图

9视觉指向移动

10何陋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