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名词解释优选

合集下载

心理学名词解释

心理学名词解释

1、认知活动:是人从环境中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活动,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等心理现象。

2、个性:是指一个人比较稳定的个性心理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的总和,它反映了一个人的独特的心理面貌。

3、无条件反射:是动物在种族发展过程中形成并通过遗传而获得的,不需要任何学习和训练就可以实现的反射。

4、条件反射:是动物个体为适应环境变化,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学习和训练建立起来的反射。

5、观察法:有计划的对研究对象进行系统的观察以取得研究资料的方法。

6、调查法:调查法是以提问的形式搜集资料以确定各种事实问题的联系或关系的方法。

7、测验法:测验法是应用标准化的量表考察、测定人的心理特征与行为特点以及心理差异的方法。

8、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有思维参加的比较持久的知觉。

9、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

10、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反映。

11、情绪: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12、应激:出乎意料的紧急情况而产生的急速而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

13、挫折:一个人目的性行为受到阻碍或者中断时所感受到的情绪体验。

14、意志:人自觉地确立目的,并根据目的的调节和支配行动,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15、注意:是指人的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选择性和集中性。

16、心理状态:是个体在面临一定情境时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心理活动状态与特征。

17、意识状态:是指能够被主体清晰觉知到的心理活动,是自觉的心理活动,是人心理的主要方面和基本状态。

18、动机:直接推动人进行活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部动力。

19、需要:需要是个体生理需求和社会需求在人脑中的反映。

20、气质:人的心理活动动力方面的特征,即心理活动发生的速度、强度、稳定性、灵活性和指向性方面的特征。

21、能力:直接影响活动效率并使活动得以顺利完成所必备的心理特征。

22、成就动机:就是想要很好地完成工作,在工作中创造出优异业绩的那种动机,即尽可能发挥自己的力量去克服困难,尽可能地去完成目标的一种动机。

心理学名词解释

心理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学习的定义:在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相对持久的稳定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学校情境中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有意义学习:在学习新知识时,学习者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给新知识赋予意义的过程。

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高于学习任务,并且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相关联。

学习动机: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学习迁移:指一种学习中习得的经验对其他学习的影响心智技能:即智力技能,是一种调节和控制心智活动的经验,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

学习策略:在学习过程中用以提高学习和记忆效率的一切活动。

问题解决:根据给定,克服障碍,达到目标的过程。

创造性:是指个体产生新奇独特性有社会价值的成品的能力或特性。

教学设计:指教学的系统规划及其教学方法的设计。

教学模式:反应特定教学理论得为保持教学的相对稳定而采用的教学活动结构。

教学效能感:是指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的能力的主观判断。

服从:指个体按照社会要求、群体规范或别人的意志而做出的行为。

社会助长(社会阻抑):在别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活动,带来行为效率的提高(降低)的现象。

元认知:对于认知的认知,是关于个人自己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

教学监控:教学计划和安排;教学活动监察、评价和反馈;教学活动调节、校正教育机制: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特殊能力,对意外或偶发事件作出及时灵敏的反应,并采取恰当措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上位学习:也叫总括学习,即通过综合归纳获得意义的学习。

信度:又叫做测验的可靠性,指的是测量的一致性程度。

区分度:又称鉴别力,是指试题对所要测量的心理特征的识别程度,也就是项目的效度。

群体凝聚力:又称群体内聚力,是指群体对成员的吸引力和成员对群体的向心力以及成员之间人际关系的紧密程度综合形成的,使群体成员固守在群体内的内聚力量。

心理学名词解释

心理学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1、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心理活动),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详细的说,是一门以解释,预测和调控人的行为为目的的,通过研究分析人的行为,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2、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3、有意注意——是有预定目的,并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4、无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5、有意后注意——是在有意注意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与目的任务联系在一起,但又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6、注意的稳定性(持久性)——指注意保持在某种刺激或某种活动上的时间长短。

7、注意的广度(范围)——指同一时间内,一个人能清楚的觉察到或认识到客体的数量。

8、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不同对象。

9、注意的转移——人能根据新的任务,主动把注意从一个对象注意到另一个对象上的心理特征。

10、意识——指个人运用感觉、知觉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对自己内在的身心状态,和环境中外在的人,事及物变化的觉知。

11、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感觉是人们的感官对不同刺激能量的觉察,并将他们转化成神经冲动传往大脑而产生的。

12、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种属性的整体的反映。

知觉是人将感觉获得的信息进行选择,组合,从而形成完整影象的过程。

知觉是在感觉基础上产生的,是对感觉信息的整合和解释。

13、感受性——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的不同叫感受性。

14、错觉——是指在特定条件下对事物必然会产生的某种固有倾向的歪曲知觉。

15、幻觉——是一种虚幻的感知觉。

是在没有外界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时产生的一种虚幻的知觉。

16、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贯穿着积极思维的知觉。

17、观察力——即观察的能力,是经过后天的系统训练逐渐形成的一种带有个性特点的能力。

18、记忆——在头脑中积累,保存和提取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19、保持——是指经历过的事物在头脑中储存和巩固的过程。

心理学名词解释

心理学名词解释

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它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2、心理发展: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3、最近发展区: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度状态。

4、自我同一性:指个体组织自己的动机、能力、信仰及其活动经验而形成的有关自我的一致形象。

5、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和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6、关键期:这是个体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这一时期称为关键期。

7、认知方式:又称为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于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

8广义的学习: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9、变式:就是用不同形式的直观材料或事例说明事物的本质属性,即变换同类事物的非本质特征,以便突出本质特征.。

10、知识的巩固:就是采取某些强化措施,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有效识记,并持久保持的过程。

即把所学的知识牢固地保持在头脑里。

11、技能:是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

12、垂直迁移:又称纵向迁移,指处于不同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

13、水平迁移:也称横向迁移,指处于同一概括水平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14、.一般迁移:称普遍迁移,非特殊迁移,是将一种学习中学得的一般原理、方法、策略和态度等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

15、具体迁移:也称为特殊迁移,指一种学习得具体的、特殊的经验直接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或经过某种要素的重新组合,以迁移到新情境中去。

16、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高于学习任务,并且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相关联。

心理学名词解释

心理学名词解释

心理学名词解释1,心理实验法是指在严格控制的条件下对某些心理现象进行研究的方法。

第一章2,心理测验法是指用经过标准化程序编制的心理两表测量某些心理品质的方法3,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心理现象的本质和变化规律的学科。

心理活动的各种表现形式统称为心理现象。

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方面。

4,心理过程就是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和完成的过程,它又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5,反射就是有机体借助于神经系统,对内外刺激的规律性的应答。

6,反射弧师实现反射活动的神经通路,从刺激到反应通常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个部分。

7,条件反射是指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后天的训练和学习建立起来的反射活动,起神经联系是暂时的。

8,非条件反射也叫无条件反射,是种系发展过程中遗传下来的,先天性的反射,其神经联系是固定的。

9,第一信号系统是指又具体刺激物(颜色,声音,气味,大小,形状等)为条件刺激物而建立起来的的条件反射系统,这是人和动物都具有的条件反射系统。

10,第二信号系统是以语言中的词汇为条件刺激物而建立起来的条件反射系统,这是人类所特有的条件反射。

11,认知过程是指人的头脑对客观世界的反应过程,这是一个多钟认识活动交互作用的系统过程。

它包括感知,知觉,注意,记忆,想象,思维和语言等。

12,情感过程指人对某物,某事,某人等进行主观体验的过程,它包括情绪和情感。

13,意志过程指人决定达到某种目的而产生的一系列心理活动。

1,注意是指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第二章2,无意注意又叫不随意注意,指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做意志努力的注意。

3,有意注意又叫随意注意,是只有预定目的的,需要有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4,有意后注意又叫随意后注意,后有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5,注意范围也叫注意广度它是指在同一时间内人能清楚地把握注意对象的数量。

6,注意的稳定性也称持久性,是指人们的注意在某一具体事务上的持续时间的长短。

心理学名词解释

心理学名词解释

心理学名词解释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与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认知过程:是指个体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情绪过程:是指个体对客观事物所产生的态度体验个案研究法:是搜集单个被试各方面的资料以分析其心理特征的方法2人格:指个体在行为上的内部倾向,它表现为个体适应环境时在能力、气质、需要、动机、价值观和体质等方面的整合,是具有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的自我,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给人以特色的身心组织社会化:是指人人在与他人的交往中掌握社会经验和行为规范,获得自我的过程。

人格动机气质:是指依赖于人体的遗传素质和身体特点的人格特征,它使个体的所有心理活动都染上独特的色彩。

3人格毕生发展:指人类个体从出生到成年、经衰老至死亡的整个人生历程内,由于经验与内部成长的相互作用,其人格及其各成分随年龄推移所发生的连续变化。

自我同一性:个体尝试把与自己有关的各个方面统合起来,形成一个自己觉得协调一致的自我整体。

依恋:是指个体在童年早起寻求并力图保持与特定人物情感联系与身体联系的一种倾向。

4动机:是指直接推动一个人进行活动的内部动力。

需要:是人堆客观事物的需求在头脑中的反应。

价值观:是指人们用以评价事物价值的标准,并以之指导行为的心理倾向系统。

兴趣:是指建立在需要的基础上、带有积极情绪色彩的认知和活动倾向。

双重趋避冲突:是指个体面临两个或两个以上都带有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因素所发生的冲突情境。

5自我意识:是一个人对自己的意识,也即对自我的意识,简谓“我”对“我”的意识。

自我认识:属自我意识的认知部分,指一个人对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的认识。

自我体验:属自我意识的情感部分,指一个人对自己的一种情感体验,它是在自我认识的基础上产生的,反映个体对自己所持的态度。

自尊感:是一种自我体验,是个体对自己有价值感,有重要感的体验。

6程序性知识:是指我们所知道的如何进行有先后顺序的一系列操作步骤或算法,也就是“怎么做”的知识,它包括动作技能与认知技能两部分。

心理学名词解释

心理学名词解释

心理学名词解释名词解释1.创造性思维:是指重新组合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找出解决问题的新方法,新途径的思维。

2.想象:是指人脑对记忆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形成的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形象性,新颖性。

预见功能,补充功能,代替功能,调节功能。

无意想象,有意想象(再造想象,创造想象,幻想)3.功能固定性:它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定势,是指一个人看到某个物品的通常用途后,就很难看出它的其他新用途,其结果是妨碍了问题的解决。

4.意志:是人自觉的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来调节和支配行动,从而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5.挫折感:是个人动机性的活动受到阻碍后所引起的情绪反应。

挫折:是指个体的意志行为受到无法克服的干扰和阻碍,预订目标不能实现是所产生的一种紧张状态和情绪反应,也就是俗话说的碰钉子。

挫折情境,挫折认知,挫折行为6.个性:是指在个人自然素质的基础上,由于社会的影响通过人的活动形成的稳固,区别于他人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他使人的行为带有一定的倾向性。

自然性与社会性,稳定性与可塑性,独特性与共同性7.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他表现在有机体对内部环境或外部生活条件的一种稳定的需要,并成为有机体活动的源泉。

8.气质:是指一个人先天具有的比较稳固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

动力特征:心理活动的速度强度稳定性和指向性,特征:天赋性,稳定性,可塑性9.性格:是指人在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中所表现的个性心理特征,性格是具有核心意义的个性心理特征。

态度特征,理智特征,情绪特征,意志特征内倾型,外倾型;独立型,顺从型,反抗型;理论型,经济型,权利型,社会型,审美型,宗教型。

生理因素,家庭因素,社会环境(决定),社会实践,自我教育和修养(内在动力)10.能力: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

才能:各种能力的有机结合,起质的变化的能力叫才能。

天才:才能的高度发展,创造性地完成任务的能力称为天才。

一般能力:是指观察,记忆,思维想象等能力,也叫智力。

心理学名词解释(精选)

心理学名词解释(精选)

心理学名词解释(精选)心理学名词解释(精选)一、自我概念(Self-Concept)自我概念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理解和感受。

它包括了个体对自己外在特征(如性别、年龄、身体形态等)和内在特征(如价值观、兴趣爱好、人格特点等)的描述和评价。

自我概念的形成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受到个人经历、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的影响。

自我概念的健康与否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具有重要意义。

二、认知失调(Cognitive Dissonance)认知失调理论指出,当个体同时持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冲突的认知(信念、态度、价值观等)时,会产生一种不舒服的心理状态,即认知失调。

为了减少这种不一致产生的矛盾,个体通常会经历一系列的认知调整过程,以使认知保持一致。

这种调整可以通过修改行为、调整态度、忽视冲突信息等方式来实现。

认知失调的解决有助于个体的心理稳定和行为一致性。

三、条件反射(Pavlovian Conditioning)条件反射是由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提出的概念,指的是在一定条件下,某种刺激与特定的行为之间建立起联系,从而使得该行为对该刺激做出反应。

条件反射的经典实验是巴甫洛夫的狗实验,他发现当给狗提供食物的同时发出一个响铃声,经过多次实验后,狗在听到响铃声时就会流口水。

这一实验揭示了刺激与行为之间的条件联系,并为后来的行为主义心理学提供了重要基础。

四、情绪智力(Emotional Intelligence)情绪智力是指个体在情绪管理、情绪认知和情绪应对等方面的能力。

它包括对自身情绪和他人情绪的认知和理解、情绪表达和调节、情绪驱动下的决策能力等。

情绪智力对于个体的生活和工作具有重要影响,能够提高人际关系的质量、适应环境的能力以及情绪健康的维持。

五、认知开放性(Cognitive Openness)认知开放性是指个体对新知识、新观念和新经验的接受程度和渴望。

具有认知开放性的人更倾向于接受新想法、新观点和新挑战,愿意尝试新事物,并乐于接受新的观点和意见。

心理学名词解释

心理学名词解释

心理学名词解释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2.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3.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4.注意: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心理过程的动力特征之一。

5.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再现。

6.保持:是指已获得的知识经验在人脑中的储存和巩固过程,是记忆过程的第二环节。

7.遗忘:是与保持相反的心理过程,是指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回忆或再认,或者表现为错误的回忆或再认。

8.艾宾浩斯遗忘规律:遗忘是有规律的,即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其趋势是先快后慢,先多后少,呈负加速,且到一定程度就不再遗忘。

9.记忆的系列位置效应:是指接近开头和结尾的记忆材料的记忆效果好于中间部分的记忆效果的趋势。

10.前摄抑制:是先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

11.倒摄抑制:是后学习的材料对保持和回忆先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

12.再认:是指人们对感知过、思考过或体验过的事物,当它再度呈现时,仍能认识的心理过程。

13.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与内在联系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14.问题解决:是指为了从问题的初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而采取的一系列具有目标指向性的认知操作的过程。

15.想象:是人脑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16.创造性思维:是指用独特新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

是人类思维的高级形态,是智力的高级表现。

17.言语:是指人们用语言进行交际的活动过程。

18.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

19.意志:是指人自觉地确定目的,有意识地根据目的、动机调节支配行动,努力克服困难,实现目标的心理过程。

20.人格:是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即人格是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心理学名词解释

心理学名词解释

1、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应,它是一系列组织并解释外界客体和事件产生的感觉信息的加工过程。

2、思维:是人脑间接地概括地对客观事物的放映。

人的思维是借助概念、表象和动作,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认识事物的一般的和本质的特征和规律性联系的心理过程。

3、情绪:情绪(emotion)和情感(affection)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身需要的态度的体验。

是个体对当前所面临的事物与正在进行的活动或已形成的观点之间的关系的体验和反映。

4、心境:心境是指微弱而持久,带有渲染性的情绪状态。

具有弥漫性,它不是关于某一事物的特定的体验,而是以同样的态度体验对待一切事物。

5、人格:一般认为,人格是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具有一定倾向性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6、性格:性格(character)是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对客观现实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了的行为方式。

它是一个人的心理面貌本质属性的独特结合,是人与人相互区别的主要方面。

7、潜意识:是指人的心理结构的深层,那些我们意识不到的,但却激发我们大多数的言语、情感和行为的原始冲动或本能欲望。

8、心理评估(psychological assessment):是依据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对人的心理品质及水平所作出的鉴定。

所谓心理品质包括心理过程和人格特征等内容,如情绪状态、记忆、智力等。

9、心理应激:个体在应激源作用下,通过认知、应对、社会支持和个性特征等中间多因素的影响或中介,最终以心理生理反应表现出来的作用“过程”。

10、认知评价:是指个体从自己的角度对遇到应激源的性质、程度和可能的危害情况作出估计,同时也估计面临应激源时个体可动用的应对应激源的资源。

11、应对:应对是个体对生活事件以及因生活事件而出现的自身不稳定状态所采取的认知和行为措施。

12、心身疾病:心身疾病(psychosomatic diseases)或称心理生理疾病(psychopsysiological diseases),指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疾病和躯体功能性障碍。

心理学名词解释

心理学名词解释

心理学名词解释一、名词解释1.心理学:研究人得行为与心理活动规律得科学。

2、自我效能感:就是指人对自己能否成功得进行某一成就行为得推测与判断,它与自我能力感就是同义语.3、习得性无助感:指有机体经历了某种学习后,在情感,认知与行为上表现出消极得特殊得心理状态。

指个体经历了失败与挫折后,面临问题时产生得无能为力、丧失信心得心理状态与行为。

(课件)4、有意后注意:就是注意指向一个对象后期出现得一种特殊形式。

它同时具有不随意注意与随意注意得特征,它与自觉得目得、任务联系在一起,不需要意志得努力。

5.知觉:可以被瞧作就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得客观事物得整体属性反映。

6、记忆:过去经验在人脑中得反映.就是在头脑中积累、保存与提取个体经验得心理过程。

运用信息加工得术语,就就是人脑对外界输入得信息进行编码、存储与提取得过程.(课件)7。

前摄抑制:指先学习得材料对后学习得材料得记忆所发生得干扰作用。

8、遗忘:就是指经历过得事物不能重现与再认或者就是错误地重现与再认得现象。

9.思维:就是对客观事物间接得,概括得反映,它所反映得就是客观事物共同得,本质得特征与内在联系。

10、想像:就是人在头脑里对已储存得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得心理过程.11、情商:就是人认识情绪与管理情绪得能力,包括五部分,即自我意识,自我激励,情绪控制,人际沟通,挫折承受能力.12、智力:就是包含学习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与社会适应能力得一种综合能力。

13.比率智商:智力年龄与实际年龄之IQ=(MA智力年龄/CA实际年龄)*100%14、离差智商:以智力得正太分布曲线为基础,将人们得智商瞧做就是平均数为100,标准差为15得正太分布,离差智商=100+15*标准分(标准分=(被试测验得分—团体得平均分数)/团体分数得标准差)15、性格:就是个体对现实得稳定得态度与习惯化了得行为方式。

16、个性:一个人在一定社会条件下形成得,具有一定倾向得,比较稳定得心理特征得总与.17、适应:指得就是在剌激物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得变化,适应提高了感受性.既可提高感受性,也可降低感受性。

心理学名词解释

心理学名词解释

心理学名词解释心理学名词解释1.心理:是心理现象或心理活动的简称;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能动的反映。

2.反射:是机体的神经系统对刺激做出规律性的应答活动。

3.主观能动反映:是指人脑对现实的反映受个人态度和经验的影响从而使反映带有个人主体的特点。

4.心理现象:心理现象也叫心理活动,简称心理。

它是一种精神现象,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一种主观能动的反映。

5.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和发展规律的科学,是研究人自身的科学。

6.观察法:是有计划、有目的地观察研究对象在一定条件下言行的变化,做出详尽的记录,然后进行分析处理,从而判断他们心理活动特点的方法。

7.实验法:是一种有控制的观察。

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事先拟定周密的设计,把与研究无关的因素控制起来,让被试者在一定的条件下引发出某种行为,从而研究一定条件与某种行为之间的因果关系,它是一种较为严格的、客观的研究方法。

8.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9.分心:也称注意的分散,是在无意中改换注意的对象,它可能由外部刺激造成,也可能由主观因素引起。

10.感觉:是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8.知觉:是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的反映。

11.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过程,是人从现实中获得感性认识的主动积极的活动形式。

12.错觉:是对客观事物的一种不正确的、歪曲的知觉。

13.适应:在刺激物持续作用下引起感受性的变化。

14.记忆:是人脑对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

15.表象:是保持在记忆中的客观事物的形象。

16.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17.再造想象:是根据语言文字的描述或图样、图纸、符号的描绘,在头脑中再造出与其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

18.创造想象:是根据已有形象,在头脑中独立地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19.幻想:是一种与个人生活愿望相联系的,并指向于未来事物的想象。

20.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进行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完整版)心理学名词解释

(完整版)心理学名词解释

心理学名词解释:1.感觉:感觉是人脑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2.外部感觉:是感受外部刺激,反映外部事物个别属性的感觉。

3.内部感觉:是感受内部刺激,反映机体内部变化的感觉。

4.视敏度:也成视力,是视觉系统分辨最小物体或物体细节的能力。

5.听觉:是声波作用于听分析器所产生的感觉。

6.嗅觉:是对物质固有的气味的感觉。

7.味觉:是对物质的某些特征,如酸甜苦咸等味道的感觉。

8.肤觉:又叫皮肤觉,是对物质接触皮肤的情况及温度的感觉。

9.机体觉:又叫内脏感觉,是内脏器官的异常变化作用于内脏分析器时所产生的感觉。

10.平衡觉:是对身体的感觉,也称姿势感觉或静觉。

11.运动觉:是关节肌肉的感觉。

12.感受性:是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

13.感觉阈限:是指刚刚能够吸引起感觉或差别感觉的刺激量。

14.绝对感觉阈限:刚刚能够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

15.绝对感受性:人的感官觉察这一最小刺激强度的能力。

16.差别阈限:又叫最小可觉差,是刚刚能够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

17.差别感受性:能够感受刺激之间这一最小差异量的能力。

18.感觉适应:由于刺激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19.感觉对比: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的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20.感觉后效:在刺激作用停止后暂时保留的感觉现象称为感觉后效。

21.感觉的补偿:是指某种感觉系统的机能丧失后,由其他感觉系统的机能来弥补。

22.联觉:一种感觉兼有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

23.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24.空间知觉:是指物体的空间特性在人脑中的反映。

25.时间知觉:是对客观事物时间关系的反映。

26.运动知觉:是对物体在空间位置移动的知觉。

27.似动知觉: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的条件下,人们在静止的物体间看到了运动,或者在没有连续位移的地方连续的运动。

28.诱导运动:由一个物体的运动使其相邻的静止的物体产生运动的现象。

心理学名词解释

心理学名词解释

心理学名词名句1. 心理学:心理学是一门以解释、预测和调控人的行为为目的的学科,通过研究分析人的行为,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

2. 认知:认知是指在获取知识过程中进行的各种心理活动,主要包括知觉、记忆、言语、思维等,即通常所谓的认识过程。

3. 注意:注意是指人的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4. 原型启发:原型启发是指在其他事物或现象中获得的信息对解决当前问题的启发。

5. 想象:想象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6. 再造想象:再造想象是根据语言文字描述或图样的示意而在头脑中相应新形象的过程。

7. 创造想象:创造想象是根据创造目的,不依据现成描述,而在头脑中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以下是心理学经典语句的解读:1. “存在就是被感知。

”——这一观点强调了人的主观感知在心理学中的重要性。

人的存在是通过自己的感知来确认的,每个人对世界的感知都是独特的,因此每个人的存在也是独特的。

2. “他人即地狱。

”——这句话揭示了人际关系中的复杂性和挑战性。

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我们可能会遇到各种冲突和矛盾,这些经历可能让我们感到痛苦和不安。

但是,通过理解和接纳他人的不同,我们也可以从中获得成长和启示。

3. “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这句话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和自我限制。

很多时候,我们并不是真的做不到某件事情,而是我们自己给自己设置了限制,认为自己不能做到。

通过挑战自我限制,我们可以发掘自己的潜力,实现自我超越。

4. “一切皆有可能,只要你去做。

”——这句话鼓励人们积极行动,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目标。

在心理学中,积极的心态和行动是实现自我价值和幸福的关键。

5. “人类行为的背后,都有一种需要被满足的渴望。

”——这句话揭示了人类行为的动机和目标。

人们之所以会做出某种行为,是因为他们希望通过这种行为满足自己的某种需要或渴望。

了解这一点,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他人的行为,以及更好地满足自己的需要。

这些经典语句在心理学中具有深刻的意义和价值,它们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行为和心理现象,同时也可以指导我们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

心理学基本名词解释(总汇)

心理学基本名词解释(总汇)

心理学: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社会心理学:致力与理解人在社会情境中的心理和行为级其本质和起因的一个科学领域。

个体发展心理学:身,指人的自然的、有机体的构成;心,指人的全部心理构成。

发展,指一种连续不断的变化过程。

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人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中,不断发生的身心两方面的整体的积极变化过程。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个体心理发生与发展以及为了促进个体心理发展的人类学习与教育的实质与规律的科学。

心理健康: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知、情、意、行、人格完整协调,能适应社会)方法:观察法:在自然情境中对行为有目的、有计划观察并记录及进行分析,以发现心理活动变化和发展规律的方法。

测验法:特定量表为工具,对心理特征进行间接了解,做出量化结论的研究方法。

实验法: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行为或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

调查法:就某个问题要求回答自己想法或做法,以此来分析、推测群体的态度和心理特征的研究方法。

问卷法:采用预先拟定好的问题表,由被试自行填写来搜集资料进行研究的方法。

谈话法:根据预先拟定问题向被调查者提出,在面对面一问一答中搜集资料,然后对群体的心理特点级心理状态进行分析和推测。

测验法(人格):在标准化的技术条件下,对受测者的行为和内部心理变化进行探索和鉴别的方法。

横断研究法:在同一时间研究不同年龄组被试的心理发展水平,并对其进行比较。

纵向研究法:对被试进行较长时间追踪研究,对其心理发展进行观察、记录。

目的是考察某些心理现象发生的质的变化规律。

群体序列研究法:在同一时间选定不同的被试群体进行研究,然后对各个被试群体进行纵向的跟踪研究。

投射测验:若干个模棱两可的刺激所组成,被试可任加解释,使自己动机、态度。

感情及性格等在不知不觉中反应出来。

意识与注意意识(心理活动):用感觉、知觉、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对内在的身心状态和环境中外在(人、事、物)变化的觉知。

无意识:不能觉察的心理活动和过程。

心理学名词解释精选

心理学名词解释精选

心理学名词解释精选
一、认知:是指个体对自身、他人和环境的知觉、感知、思维、记忆、判断与解决问题等认知过程的总称。

二、情绪:是指个体在特定情境下产生的情感体验,包括喜、怒、哀、乐等不同的情感状态。

三、行为:是指个体在特定环境中所展现的各种动作、反应和
表现,可以是肢体上的行动,也可以是非肢体上的表达。

四、思维:是指个体在面对问题和信息时进行的思考、推理和
判断等认知过程。

五、研究:是指个体通过经验、训练和教育等方式获取新知识、技能或行为方式的过程。

六、人格:是指个体的个性、气质、态度、价值观和特征等组
合形成的独特的心理结构。

七、意识:是指个体对自我存在和外部事物的知觉和觉察,包括清醒、梦境和无意识等不同层次的意识状态。

八、记忆:是指个体对过去经历和研究所形成的经验和信息的储存、保持和再现的心理过程。

九、动机:是指个体内部驱使和激发行为的力量和动力,包括生理和心理上的需要和欲望。

十、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领域,研究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思维、情绪和行为等心理过程。

以上是心理学中常见的一些名词解释,希望能够帮助您更好地理解心理学的相关概念。

心理学名词解释

心理学名词解释

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的规律的科学。

详细的说,是一门以解释,预测和调控人的行为为目的的,通过研究分析人的行为,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2.实验心理学:是最早发展起来的心理学分支,它借助科学的实验方法,研究科学心理发展初期的那些传统课题。

如感觉,知觉,学习,动机和情绪等。

3.认知心理学:致力于研究人的高级心理过程,如记忆、推理、信息加工、语言、问题解决、决策和创造性活动。

用科学的创造方法探讨内部心理活动的规律。

4.人格心理学:研究个人独特的心理特征和个体行为的稳定性特征,同时也探讨人格形成的心理因素和对人格特征进行测量、评估和培养。

5.社会心理学:主要研究人际间的行为和社会力量对行为的控制和影响。

6.发展心理学:研究心理学的发生,发展规律。

一般以人的整个生活历程作为研究对象,探讨人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不同的心理特点,但广义的讲,它也包括动物心理学。

7.教育心理学:只要研究教与学过程中的心理规律,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改进师资培训和学业考试,并推动因材施教。

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和创造力等。

8.学校心理学:通常在中小学工作,对在学校中学习困难、适应困难或有某种问题行为的学生进行振动和辅导,并协助家长和教师解决学校有关的问题。

9.观察法:在自然情景中对人的行为进行有目的的有计划的系统观察和记录,然后对所做记录进行分析,发现心理活动和发展的规律的方法。

10 .实验法: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行为或者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

分为,自然实验法(现场实验)和实验室实验法。

第二章意识和注意1.意识:是人类所独有的一种高水平的心理活动,只个人运用感觉、知觉、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对自己内在的身心状态和环境种外在的人、事、物变化的知觉。

2.无意识:个体不能察觉到心理活动和过程。

按照弗洛伊德似的说法,无意识中包括了大量的观念、想法、欲望、冲动等。

这些观念和想法。

因为与社会理论道德相冲突而被个体压抑在无意识中,个体无法察觉到。

心理学名词解释

心理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心理学:心理学是一门以解释预测和调控人的行为为目的,通过研究分析人的行为,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2.感受性:是指人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

3.记忆:是在头脑中积累、保存和提取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运用信息加工的术语,就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4.群体极化:是指群体成员中原原已存在的倾向性,通过群体的作用而得到加强,使一种观点或态度从原来的群体平均水平加强到具有支配水平的现象。

5.意识:是人类所独有的一种高水平的心理活动,指个人运用感觉、直觉、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对自己内在的身心状态和环境中外在的人、事、物变化的觉知。

6.学习:是指通过主客观的相互作用,在主体头脑内部积累经验,构建心理结构以积极适应环境的过程,它可以通过行为或者行为潜能的持久变化而有所表现。

7.心理测验:是指在对心理进行测量时所使用的工具,有时也称心理量表,通常它是由一种精心设计的测试题目或项目组成,其作用在于抽取一组标准化的行为样本,通过对这组行为反应的观察分析,测验者就可以对引起行为的心理活动作出推论和解释。

8.群体思维:高凝聚力的群体在进行决策时,成员的思维会高度倾向于一致,以至于使其他变通行动路线的现实性评估受到压抑,这钟群体决策时的倾向性思维方式叫做群体思维9.注意:是心理厚度或者意识在某一时刻所处状态,表现为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10.差别感觉阀限:那种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刺激之间的最小差异量称为差别感觉阀限11.信度:信度即可靠性,是指多次测验结果的一致性程度12.情绪情感:人类在认识外界事物时,会产生喜与悲、乐与苦、爱与恨等主管体验。

我们把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称之为情绪情感。

13.生物节律:指动物和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的周期性变化,他们是有机体生理功能周期性变化的结果,它们的存在表面有机体内部存在一个生物钟,随时监视着时间的进程。

14.韦伯定律:描述觉察刺激的微弱变化所需变化量与原有刺激之间的关系的规律,最早韦伯发现,称为韦伯定律,他指出在一个刺激能量上发现一个最小可觉察的感觉差异所需要的刺激变化量与原有刺激量的大小有固定的比例关系,这个固定比例对不同感觉是不同的15.思维:是以人已有的知识为中介,对客观事物的概括的,间接的反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心理学概述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心理现象又称心理活动。

心理学既研究动物的心理,也研究人的心理,而以人的心理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

除此之外,心理学还研究个体行为、社会心理、个体意识与个体无意识。

心理学科的性质:心理学是一门介于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之间的交叉学科,是边缘科学。

2、心理现象心理现象非常复杂,但从形式上可以归纳为心理过程和人格(个性)心理3、心理过程心理过程是心理活动的一种动态过程,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包括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意志过程三个过程。

人的各种心理活动中,都伴随着注意这种心理状态。

(1)认知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

(2)情绪情感过程:喜爱、快乐、满意、忧愁、悲哀、憎恨等现象。

(3)意志过程:动机、目的、行动等。

4、个性心理个性心理是指表现在一个人身上比较稳定的心理特性的综合,是一个人总的精神面貌,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稳定的差异的特征。

由于每个人的遗传素质、所处社会环境不同,形成了人的人格心理的差异。

人格心理的差异主要表现为人格倾向性和人格心理特征两个方面。

人格倾向性是指人从事活动的基本动力,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爱好、信念、理想等;人格心理特征包括气质、性格、能力等。

5、普通心理学普通心理学是研究心理学基本原理和心理现象的一般规律的心理学,是所有心理学分支的最基础和一般的学科,也是心理学专业学生入门的第一门专业课程。

在普通心理学中,心理现象一般规律的研究常分为几个领域:感觉与知觉;学习与记忆;思维与言语;情感与意志;人格与个别心理特征。

这些领域包括了人的心理活动的极为重要的方面。

普通心理学以正常成人的心理活动为研究对象,它研究的是在任何情境下人的一切的心理活动,而?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在教育实践情境下学生的心理的。

??6、发展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个体生命全程中身心变化与其年龄之间的关系,探究各个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解释个体心理从一个年龄阶段发展到另一个年龄阶段的规律,具体包括婴幼儿心理学、儿童心理学、少年心理学、青年心理学、中年和老年心理学。

7、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是指研究教育实践中各种心理与行为规律的科学。

它既包括学校教育心理学,也包括家庭和社会教育心理学。

凡是教育领域一切心理与行为问题都是教育心理学研究对象。

?二、认知过程1、感觉它是一种最简单的心理现象,是认识的起点。

可以说感觉是一切知识经验的基础,是人正常心理活动的必要条件。

2、感受性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3、感觉阈限刚刚能够引起感觉或差别感觉的刺激量。

感受性的高低用感觉阈限的大小来度量。

感受性与感觉阈限在数值上呈反比关系,感受性高则感觉阈限低,反之,感受性低则感觉阈限高。

4、感觉适应由于刺激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适应。

感觉适应可以引起感受性的提高,也可以引起感受性的降低。

适应现象表出在所有的感觉中,但是,在各种感觉中的表现和速度是不同。

视觉可以分为明适应和暗适应。

5、感觉对比是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的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分为同时对比和继时对比。

6、感觉后效(后像)在刺激作用停止后暂时保留的感觉现象。

在各种感觉中,视觉的后效很显着,又称视觉后像。

视觉后像分正后像和负后像。

7、知觉8、空间知觉是指空间特性在人脑的反映如形状、大小、深度、方位知觉。

在人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中,空间知觉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9、时间知觉是对客观事物时间的关系(即事物运动的速度、延续性、顺序性)的反应。

在时间知觉中,听、视、触等感官都参见,并起着不同的作用。

正确估计时间在人类生活和工作中有很重要的意义。

10、运动知觉是对物体在空间位置移动的知觉,直接依赖于对象运动的速度。

物体运动的速度太慢,或单位时间内物体位移的距离太小,都不能使人产生运动知觉。

运动知觉对人和动物的适应性行为有重要意义。

运动知觉分为真正运动的知觉和似动知觉。

11、似动现象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人们在静止的物体间看到了运动,或者在没有连续位移的地方看到了连续的运动。

似动的主要形式有动景运动;诱导运动;自主运动;运动后效。

12、诱导运动由于一个物体的运动使其相邻的静止的物体产生运动的印象。

如夜空中月亮是相对静止的,浮云是运动的。

13、错觉是指人在特定条件下对事物必然会产生的某种有固定倾向的歪曲知觉,是对客观事物不正确的知觉,是知觉的一种特殊情况。

14、注意程、意志过程难以分开,是一切心理活动的共同特征。

注意是人们清晰地认识事物和作出准确反应的保证,是人们获得知识、掌握技能、完成各种智力活动和实际操作的重要心理条件。

15、有意注意也称随意注意,是有预先目的、必要时需要意志努力、主动的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

是一种积极主动、服从于当前活动任务需要的注意,属于注意的高级形式。

它受人的意识的调节和控制,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注意。

有意注意虽然目的性明确,但在实现过程中需要有持久的意志努力,这容易使个体产生疲惫。

16、无意注意也称不随意注意,没有预定的目的、无需意志努力、不由自主的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

无意注意更多地被认为是由外部刺激物引起的一种消极被动的注意,是注意的初级形式。

人和动物都存在无意注意。

虽然无意注意缺乏目的性,但因为不需要意志努力,所以个体在注意过程不易产生疲劳。

17、有意后注意也称随意后注意,是注意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指有自觉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它同时具有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的某些特征,是在有意注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如开始不喜欢文言文,但通过学习喜欢了文言文。

对完成长期、持续的任务特别有利,是一种更高级的注意,但有意后注意的形成需要付出一定的时间和精力。

18、注意起伏(动摇)是指短时间内注意周期性的不随意跳跃的现象。

它是由人的感受性不能长时间地保持固定的状态,间歇性地加强和减弱造成。

注意的起伏周期一般为2、3秒至12秒。

这种现象在复杂的认知活动中是经常发生的,但只有我们的注意没有离开当前的对象,注意起伏就不会产生消极的作用。

19、注意稳定性指注意保持在某一对象或某一活动上的时间长短特征。

持续时间越长,注意就越稳定。

在注意稳定性中可以区分出狭义的注意稳定性和广义的注意稳定性。

狭义的注意稳定性是指注意保持在同一对象上的时间。

广义的注意稳定性是指注意保持在同一活动上的时间。

广义的注意稳定性并不意味着注意总是指向同一对象,而是指注意的对象和行动会有所变化,但注意的总方向和总任务不变。

20、注意广度也叫注意的范围。

指同一时间内,人们能够清楚的知觉出的对象数目。

已有研究表明,在简单的任务的下,注意的广度大约为7+2个方块组,即5-9个项目,而互不关联的外文字母的注意广度则约为5+1,即4-6个。

21、注意分配人在进行两种或多种活动时能把注意指向不同对象的现象。

例如,上课时一边听课,一边记笔记。

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22、注意转移是根据新的任务,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或由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的现象。

23、记忆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再现,是比感知觉更为复杂的心理现象。

包括识记、保持、再认和回忆三个过程。

人脑感知过的事物、思考过的问题和理论、体验过的情感和情绪、练习过的动作等,都可以成为记忆的内容。

24、瞬时注意(感觉记忆/感觉登记)当客观刺激物停止作用后,感觉信息会在一个极短的时间内保存下来,这种记忆叫瞬时记忆,是记忆系统的开始阶段。

特点:时间极短(图像信息贮存时间约为~1秒之间,声像信息贮存时间也仅在2~4秒之间。

);容量较大;形象鲜明;信息原始,记忆痕迹容易衰退。

编码:○1图像记忆----主要形式○2声像记忆。

存储:图像记忆保持的时间约1秒左右,声像记忆虽超过1秒,但也不长于4秒。

25、短时记忆(工作记忆)人脑中的信息在一分钟之内加工与编码的记忆,是信息从感觉记忆到长时记忆的过度阶段。

特点:时间很短(比感觉记忆长,但也不超过1分钟,一般而言,如果30秒左右得不到重复,便会遗忘。

);容量有限(短时记忆的容量一般是7±2,即5-9个项目,平均值是7);意识清晰;操作性强;易受干扰。

编码:○1听觉编码--主要○2视觉编码存储---复述(有效方法)机械复述(短时记忆中的信息不断地简单重复);精细复述(短时记忆中的信息进行分析,使之与已有的知识经验建立起联系。

)26、长时记忆信息经过充分加工,在头脑中长久保持的记忆。

分类:图尔文将长时记忆分为两类:情景记忆(根据时空关系对某事记忆)和语义记忆。

特点:容量无限;保持时间长久编码:意义编码--主要意义编码分类:表象编码;语义编码(是长时记忆最主要的编码方式。

)存储:原则上是分类处理。

认知心理学认为,人类的长时记忆中贮存着两种不同的记忆:程序性记忆和陈述性记忆。

27、有意识记是有明确识记目的,并运用一定方法的识记,在识记过程中还需要一定的意志努力。

一般而言,有意识记的效果优于无意识记吗,是人们获取并积累系统知识,掌握科学技术的重要手段,学生的学习活动主要靠有意识记。

28、无意识记是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运用任何有助于识记的方法和意志努力,自然而然地识记。

人们通过无意识记可以获得大量的信息,但因为缺乏目的性,内容往往具有偶然性和片断性,缺乏系统性。

29、机械记忆是根据材料的外部联系,以简单、重复的方式进行识记,即平时所说的死记硬背。

30、意义识记是在理解的基础上,依据材料的内在联系或知识之间的联系,并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而进行的识记,有人也称为理解记忆或逻辑记忆。

31、保持保持是指已获得的知识在人脑中的巩固过程,是记忆过程的第二个环节。

保持的量会随着时间的延长而趋于减少。

32、遗忘指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回忆或再认,或者表现为错误的回忆或再认。

按照信息加工的观点,遗忘是信息提取不出或提取失败。

最早对遗忘进行实验研究的人是艾宾浩斯,他提出了“遗忘曲线”。

33、再认指人们对感知过、思考过或体验过的事物,当它再呈现时,仍能认识的心理过程。

如:好友重逢,一眼就认出了对方;故地重游,处处有熟悉之感,都是再认的现象。

再认是记忆的初级表现形式,是比回忆较为容易和简单的一种恢复经验的形式。

34、有意回忆有回忆任务、自觉追忆以往经验的回忆,其目的是根据当前的需要而回忆特定的记忆内容。

35、无意回忆没有预定目的,自然而然地想起某些经验。

如:乡音勾起思乡。

无意回忆虽无预定目的,却也是由于有些诱因引发的。

36、追忆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回忆,它同时具有有意回忆、间接回忆的特点,是需要意志努力和克服一定困难的回忆。

37、前摄抑制是先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

38、倒摄抑制是后学习的材料对保持和回忆先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

39、记忆的系列位置效应(12年名词解释)接近开头和末尾的记忆材料的记忆效果好于中间部分的记忆效果的趋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