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浅识中国经济的两个奇迹
中国共产党百年创造的经济奇迹及启示
中国共产党百年创造的经济奇迹及启示作者:张占斌来源:《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2021年第4期张占斌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诞辰100周年。
100年来,中国共产党站在时代潮头,矢志践行初心使命,筚路蓝缕奠基立业,创造辉煌开辟未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1949年创建了新中国,收回了近代以来被帝国主义国家攫取的经济主权,开始了独立自主发展经济的探索历程;1978年开始了改革开放的伟大革命,经过40多年的艰苦奋斗、不断探索,逐步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推动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新中国成立后的70多年,实现了远高于全球和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的经济增长,是70多年来全球平均经济增速最高的经济体。
1952年至2019年,国内生产总值从679亿元增长至99万亿元,增长了1459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119元增长至70891元,增长了595倍;货物对外进出口额从19.4亿美元增长至45778亿美元,增长了2359倍。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由EPS DATA整理)现在中国已经从一个极端贫困的低收入国家跃升为中上等收入国家,按经济总量计算,已经连续十多年处在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2010年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制造业大国,并且实现了全人类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减贫。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已经站在100万亿元的历史起点上,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万美元,中国人民创造了经济发展的奇迹。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创造了世界瞩目、人民满意、载入史册的经济发展奇迹。
一、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经济实现“站起来”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急转直下,曾经长久地深陷于低收入发展的泥潭,进入积贫积弱的“百年国耻”阶段。
1900年中国的人均GDP相当于美国的13%,到了1950年新中国成立之初,这一数据下降为5%,中国一度沦为全球最贫穷国家之一,当时全世界只有10个国家的人均GDP低于中国。
中国奇迹研究报告
中国奇迹研究报告中国奇迹研究报告摘要:本报告通过对中国奇迹的研究,分析了中国在经济、社会和科技等领域取得的惊人成就。
报告认为,中国奇迹的实现得益于政府的发展战略、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推动等因素。
同时,报告还指出了中国未来发展中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一、引言中国奇迹是指中国在近几十年中取得的经济增长与社会进步所展现出的独特崛起。
从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迅速转变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而且于2010年成为全球最大出口国。
本报告旨在探究中国奇迹的原因和影响,并对其未来发展进行预测。
二、中国奇迹的原因1. 政府发展战略:中国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的发展战略,包括“西部大开发”、“一带一路”和“中国制造2025”等。
这些战略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指导,推动了中国奇迹的实现。
2. 改革开放政策:改革开放政策为中国提供了发展的动力和机会。
通过引进外资、开放市场以及与全球经济的联系,中国实现了经济的高速增长和技术的跨越式进步。
3. 市场化经济:中国通过市场经济的发展,放弃了计划经济的模式,使企业和市场能够更好地发挥作用,推动经济增长和创新。
三、中国奇迹的影响1. 经济发展:中国的经济增长率几乎是全球其他国家的总和。
中国以其巨大的市场规模和庞大的人口资源,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引擎,对全球贸易和投资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2. 社会进步:中国的奇迹不仅带来了经济繁荣,也改善了人民的生活质量。
大量农民转变为城市居民,城市化进程加速,人民的教育水平和医疗条件也得到明显提升。
3. 科技创新:中国在科技领域的迅速崛起也是中国奇迹的一个重要方面。
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科技创新和研发中心之一,许多高科技产品和创新应用在世界范围内走俏。
四、中国奇迹的挑战和机遇1. 结构调整:中国面临着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问题。
需要加大创新力度,加强科技领域的研发能力,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实现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2. 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中国奇迹的实现也带来了环境问题。
中国经济增长奇迹解析
中 国经济 的腾飞 与政 府部 门的经济干 预是密不 可分 的 , 我 场上依然有着 巨大的发展空间 , 新产 品的不 断产出 , 意 味着供不 国经济发展过程 当中 , 政府宏观调控发挥 了极为关键性 的影响 , 应求 , 这涵盖 了高额 的垄 断利润率 , 代表着将会一 系列新 市场 的 其 中, 政府部 门对 经济 干预体现在 以下两方 面 : 其一, 政府制定 不断 涌现 , 这对于高投资 回报起 到了直接性的作用 , 意味着投资
中国经济增长奇迹解析
■郑
摘
云
中共公主岭市委党校
要: 从我 国实施改革开放政 策开始, 中国经济就产 生 了翻天覆地的改 变, 到2 0 1 1年 , 中国大陆 G DP总量高达 4 7多亿元 , 住
居全世 界第二的领先位 置, 从可比性价格进行计算 与上 一年 增长 了 9 . 2 %. 历经 3 3 年 的增 长 , 中国人 民生活水准实现 了十年翻 一番 的
有序 的快速前进; 其二 , 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 。 在我国需要 优先 中早 已发展城 市的先进 科学技术 。先进技术代表着逐渐 提升 的 发展 的情境 下 , 政府部 门集中力量大力支持优势产业优先发 展 ,
生产效率 , 象征着更高 的投资 回报率 , 依然会带动 中国投 资的快
并且 , 针对 比较落后 的产业实施淘汰机制 , 在经济 发展过程 中有 速提升 , 最为关键 的问题是 , 中国面临着有大量 的高度产业相 关
对中国“奇迹”的经济学解读
新中国的经济发展路径
中国在过去40年中取得的经济 成就举世瞩目。如何解读中国的经 济发展轨迹,引起了各方面专家的 激烈争论,有不少专家认为现有的 “西方经济学没法解释中国经济的 成就”。笔者认为,中国并不是异 类,其经济发展的路径与其他国家 并没有根本的区别。本文将在经济 理论的“工具箱”中,使用几种理 论解读中国经济发展的路径与逻 辑,包括罗伯特·索罗的新古典经 济学、卢卡斯悖论、罗默的内生增 长理论。
贫穷国家。 其次,引进国外的信息和技
术,可以加快本国的发展,缩小与 富国的差异。
模型的长期意义 从长期来说,只有通过技术进 步经济才能实现长期可持续的增 长。资本和人口的增长,只会产 生水平效应(level effects),而技 术进步因素可能导致的是倍数的 效应。 索罗认为,不同时期的 资本(D i f f e r e n t V i n t a g e s o f C a p i t a l)对经济增长具有不同的 作用。其背后的理念是,新资本比 旧资本更有价值,因为新资本是通 过最新的技术形成的,具有更大的 生产力。新资本当然代表了新的技 术水平。同样的劳动力,在新资本 的协同下,可以产生更大的经济规 模。当然,新资本需要更高素质的 劳动力,因此,教育在经济发展中 的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 新古典经济发展模型可以完美 地诠释中国自1949年以来工业化 和经济崛起的基本过程,甚至还可 以帮助我们规划中国经济未来的方 向。从1949年至今,中国经济发 展可以分成三个时期:1949~1978 年期间,中国基本上是封闭型经 济,大量的劳动力得不到运用; 1978~2005年期间,中国主要通过 引进外资改善资本与劳动力配置发 展经济;2005至今,中国在改善要 素配置的同时,更多地通过技术进 步因素发展经济。
3从外看中国经济增长的两个“奇迹”
从外看中国经济增长的两个“奇迹”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一奇迹首先,“高投资”驱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
应该说,较高的资本形成率是许多亚洲国家创造经济增长奇迹的共同特征。
日本从1953年开始到1970年代初期的高速增长得益于其高达35%的固定资产投资形成率(固定资产投资占GDP的比重)。
新加坡在1971年至1985年间的高速发展时期,其固定资产投资形成率超过40%。
马来西亚在1990年代中期也有几年高速增长的时期,而它在此时期的固定资本形成率也超过40%。
因此,许多西方经济学家也都认为,高资本形成率和大规模投资是驱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主要引擎。
中国具有高储蓄率的传统,早在改革开放之初的1979年,中国的国内储蓄率就曾高达32%。
尽管在1980年代曾经有过一次消费高潮,但总体来讲,高储蓄始终伴随着中国的经济发展。
2000年以来,中国的储蓄率一路高歌猛进,平均超过49%,2004年虽然中国的固定资产投资率已经达到46%,但其储蓄余额占GDP的比重仍然从2000年的1.9%增加到2004年的4.2%,并呈现上升的势头。
与此相比,2004年美国的储蓄率只有10.7%。
支持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高投资不仅来源于国内储蓄,而且来源于大量的国外直接投资。
众多的外国公司被中国广阔的国内市场和丰富廉价的劳动力资源所吸引,大举投资中国。
据中国世界银行统计,中国年均实际利用外资额从1983年的6.3亿美元增加到2005年的603亿美元,平均年增长15%。
截止到2005年底中国累计利用外资总额达到6180亿美元。
外资的大量流入,不仅补充了经济发展所需的资本,而且为中国的技术进步和出口竞争力的提高做出巨大贡献。
由于中国内资与外资的巨大“合力”不仅表现为量的扩张,而且伴随基础设施的巨大改善、产业结构升级和技术进步,所以它对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贡献巨大。
根据Shane和Gale等人的估计,高投资对每年中国经济增长率的直接贡献要在4.7到6.4个百分点之间。
中国创造的十大奇迹总结
中国创造的十大奇迹总结歌德说过这样一句话:奇迹是信仰最宠爱的孩子。
7月1日,中国共产党走过了整整100个年头。
回顾过去100年,开始时,中国是多么的彷徨、无助;现在,却又是何其自信、自强。
过去100年,尤其是最近几十年,中国人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真的,有些奇迹,我们以前无法想象,对其他国家来说,也只能是梦想。
这些奇迹,属于伟大的人民,还有伟大的祖国伟大的党。
完全个人观点,至少十个吧。
1,经济腾飞的中国奇迹。
没有经济,一切无从谈起。
今天的中国,能有这样的国际分量;今天的中国人,能有这样的安定生活,发展是硬道理,经济腾飞是根本。
在我看来,这也是中国人创造的最伟大的奇迹,对世界作出的最伟大贡献。
别说100年之前,也别说建国之初,就是改革开放伊始,谁能想到,有一天,我们的贸易额会碾压英国、法国、德国、日本;谁能想到,有一天我们的经济总量,还会超过苏联(俄罗斯)、美国。
而且,更要看到,我们不是新加坡,不是韩国,也不是英国、法国、德国,我们是有着14亿人口的中国。
中国经济在崛起,而且是快速崛起。
从规模上看,14亿人口的大国,比此前崛起的所有大国人口总和还要多;在时间上看,又具有超级“压缩性”:中国仅用了几十年的时间,就走完了西方国家几百年走过的路。
这个奇迹,还在继续,并创造出新的奇迹。
2,长期稳定的中国奇迹。
看到一篇文章,有央媒引用了两句外国人的惊叹。
第一句,访华的外国人惊叹,“中国是世界上最有安全感的国家之一”;第二句,关注中国的外国媒体惊叹,“中国已成全球最稳定繁荣的经济体”。
经济在发展,但社会长期稳定,太难得了。
毕竟,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都是,一个国家在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过程中,往往都要经历一个社会矛盾和风险的高发期。
我们看到了太多的教训,拉美的中等收入陷阱,非洲的战乱悲剧……一些国家,经济在发展,但社会持续动荡,最终,一切前功尽弃。
不是说中国就没有矛盾,就不存在风险,但中国,就是创造了这样的奇迹。
中国经济两次转型的基本结论
中国经济两次转型的基本结论中国经济两次转型的基本结论张建君中国经济的两次转型,创造了两个经济奇迹。
一是从1952-1969年快速建立了国民经济工业体系,实现了国家从农业国家向初步工业化国家的转变,原子弹成功试爆、卫星上天,确立了中国成为一个在经济、政治、文化、外交等一切方面独立自主发展的大国国际地位,创造了快速工业化发展的奇迹;二是从1978到现在快速实现经济体制的转型,并推动了中国经济由落后国家向中等收入国家的转变,成就了举世瞩目的中国模式,创造了快速现代化发展的奇迹。
从1952-2008年中国GDP保持了8.1%的增长率,这56年的经济高速成长证明中国的发展道路是成功的;1952年我国GDP 总量只有679亿元,2008年实际超过了77倍,这既有新中国经济建设所奠定的坚实经济基础,更是中国转型经济所创造的经济奇迹。
中国经济转型的奇迹,在世界瞩目的经济成就中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认可和称赞。
从改革缘起的经济增长主题,到改革探索和体制突破过程中市场经济体制引入,再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模式的确立及不断的改革深化,中国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改革道路,成为转型经济的中国模式,成就了工业化、现代化快速发展的中国模式。
需要指出的是,200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整数关口,意味着已经有三代人与改革同呼吸、共命运。
改革还待大发展,但必要的检点,是更好发展的起点。
为此,有必要对30年的经济转型加以简要的总结。
改革30年,中国不但初步完成了经济转型的艰巨任务,创造了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的一个中国奇迹;而且中国经济转型的经济成就令世界注目。
改革转型30年,既要体制改革又要经济增长,按照热若尔·罗兰的话来说:“这一困难可以与飞机飞行中拆换发动机相比”。
改革以来的中国经济增长率年均保持在9.8%以上的水平。
2003年中国人均GDP首次突破1000美元,2008年中国人均GDP再创3000美元的大关;中国人均GDP进入了快速翻倍增长的发展时期。
中国经济奇迹的表现及成因
中国经济奇迹的表现及成因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经历了长达30多年的增长,主要表现在:一、经济长期持续高速增长,从图中可以看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连上新台阶,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59660元,比1978年增长22.8倍,成功由低收入国家跨入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行列。
经济增长率尽管出现波动,但是近几年依旧在6%以上,总体上保持高速增长的态势。
经济规模跃居世界第二位,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不断提高,财政实力显著增强,外汇储备大幅增长,从改革开放时的外汇短缺国转变为世界第一外汇储备大国。
二、经济结构等实现重大变革。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服务业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2012年,第三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第一大产业。
需求结构持续改善,经济增长转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同拉动,区域结构优化重塑,地区协调发展新格局正在形成。
三、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跨越式发展,四通八达的综合运输网络已经建成,能源生产能力大幅增强,供应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现质的飞跃,工业生产能力不断提升,信息化水平明显提高。
四、对外经济发展成绩斐然,对外投资领域和规模不断扩大,对外投资合作不断发展,贸易结构调整优化,全球经济治理话语权提升,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中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五、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居民财富不断增长,消费结构升级趋势明显,脱贫攻坚成效显著,就业规模稳步扩大,就业结构深刻变化,形成了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保障安全网。
第二部分对于“中国奇迹”的成因,国内外学者做了许多研究,其中林毅夫认为中国经济奇迹采取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发展战略:改革开放之前,我国推行的是不符合中国比较优势的重工业,在中国建立了从宏观政策环境到資源配置制度再到微观经营体制的三位一体的计划经济体制,违背了以较优势原则,导致整个国民经济效率低下。
1978年以后,国家推动了旨在加速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改革。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在农村全面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取代集体性质的生产队制度,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赋予农民剩余索取权,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取得了巨大的生产绩效。
中国经济的发展奇迹
中国经济的发展奇迹作者:林毅夫来源:《中印对话》2019年第03期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条件较为近似。
与来自发达国家的理论相比,来自中国的理论能够比较好地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抓住机遇、克服困难推进工业化现代化,实现繁荣富足的目标。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全国上下的不懈探索,中国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农业国家,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制造业第一大国。
新中国70年经济发展大体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1949年到1978年,中国推行计划经济体制,努力建设工业现代化,推动经济发展:第二个阶段是从1978年底到现在,中国推进改革开放,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创造了人类经济史上不曾有过的发展奇迹。
当前,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
70年经济奇迹在计劃经济时期,中国所参考的经验主要是“苏联模式”,其目的是想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起一个完整的重工业体系。
这种发展方式虽然可以让一个发展中国家迅速建立起现代化工业体系,但对经济发展也会带来诸多问题。
从中国的情形来看,在计划经济制度下,虽然建立了较为完整的现代化工业体系,但工业效率低下,人均收入水平较低,人民生活水平改善并不明显。
1978年底,中国在社会主义国家中率先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
中国的转型并没有遵循当时国际上主流的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而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先推行了渐进的双轨制改革,同时设立经济特区,创造局部有利条件来克服基础设施和营商环境的瓶颈限制。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国际上流行新自由主义。
新自由主义认为,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必须实施“休克疗法”,一次性到位才能成功。
此外,其还有一个观点:像中国推行的那种渐进双轨转型,同时由市场和政府进行配置资源是最糟糕的制度安排,结果是经济效率会比原来的计划经济还差、问题还多。
然而,40年过去,中国实现了经济快速发展,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发展历程,创造了发展的奇迹。
心得体会:中国经济的六大奇迹
心得体会:中国经济的六大奇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位,创造了中国奇迹,同时也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在我看来,至少在如下六个领域我们积累了举世瞩目的成功经验,取得了六大奇迹,同时更是具备了创建中国经济学的条件,可以为世界经济学发展作出自己的独特贡献。
一大奇迹:“三驾马车”引领的工业化最近,国际计量史学界披露的一项研究成果认为,工业化是3000余年来人类历史上最重大的事件,人类历史只有工业革命之前的世界和工业革命之后的世界之分。
这是因为,从大的方面看,世界人均GDP水平在1800年前的两三千年里基本没有变化,工业革命之后才逐渐上升;在微观方面,工业革命之后人类的生活方式、社会结构、政治形态以及文化内涵都发生了本质性的变革。
在工业化之前,包括中国在内的所有国家,经济增长都符合马尔萨斯定律。
即:在生产率不变的情况下,自然灾害或战争导致人口死亡,继而人均收入增加,为生育率上升、人口增长提供条件;但是,人口增长后,人均土地和人均收入减少,生存挑战越来越大,进而导致战争或瘟疫发生,并再次导致人口减少,如此循环不已。
工业化打破了这个循环,因为工业化使人类可以迂回生产。
有了迂回生产,科学技术就能对象化,财富就能不断积累。
所有这一切,都带来生产率不断提高。
工业化如此重要,它发生的条件是什么,为什么首先发生在英国?他们的结论是,因为那里的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换是通过非暴力的“光荣革命”,在意识形态上则归功于启蒙运动,等等。
这是一个我们应该研究而且可能产生世界影响的论题。
按照国际标准,我国的传统工业化已基本完成,但我们走的显然是与英国和其他西方国家不同的道路。
我国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从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一步步走下来的。
归纳而言,政府的积极作为、人民的自主创造、集体组织的转型这三驾马车构成了我国工业化的主要动力。
总结我国工业化的实践经验,抽象出其中的成功要素和内在逻辑,形成系统化的理论体系,我们当可对经济学发展作出独特贡献。
对伟大的中国经济崛起的理解
对伟大的中国经济崛起的理解中国经济崛起是指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在全球范围内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和成就。
以下从多个角度来全面地解释对中国经济崛起的理解:1. 经济增长,中国经济崛起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持续的高速经济增长。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年均增速超过了10%,使其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这种快速增长为中国提供了巨大的经济实力和影响力。
2. 技术创新,中国经济崛起的另一个关键因素是技术创新的推动。
中国在科技领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子制造和消费市场之一。
中国的科技公司在人工智能、电子商务、移动支付等领域处于领先地位,推动了经济的转型升级。
3. 市场规模,中国庞大的人口和市场规模也是经济崛起的重要基础。
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消费市场,这为国内外企业提供了巨大的商机。
中国的中产阶级不断壮大,消费需求不断增长,进一步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4. 对外开放,中国积极参与全球化进程,大力推动对外开放。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逐步降低了贸易壁垒,吸引了大量外资和技术进入中国市场。
同时,中国也积极推动“一带一路”倡议,加强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扩大了对外贸易和投资。
5. 政府政策,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经济政策,推动经济发展。
这些政策包括减税降费、鼓励创新创业、优化营商环境等,为企业提供了更好的发展环境和支持。
总体而言,中国经济崛起是多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持续的经济增长、技术创新、庞大的市场规模、对外开放以及政府的积极政策都为中国经济的崛起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经济崛起不仅对中国人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福祉,也对全球经济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的崛起改革开放的经济奇迹
中国的崛起改革开放的经济奇迹中国的崛起: 改革开放的经济奇迹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历了一场令世界瞩目的崛起。
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在许多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本文将探讨中国崛起的原因、改革开放政策的关键要素以及中国经济奇迹的影响。
一、改革开放的原因中国的崛起始于1978年,当时中国领导层意识到苏联的计划经济模式无法推动经济增长。
中国领导人决定进行改革开放,以引进外资和技术,实现经济现代化。
改革开放的原因之一是为了改善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
在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的经济处于崩溃边缘,人民面临着贫困和不平等。
通过引进外资、扩大对外开放和改革国有企业,中国的经济逐渐复苏,并为人民提供了更好的生活条件。
二、改革开放政策的关键要素改革开放的成功在于其坚持了一系列关键要素。
其中包括:1.市场经济导向:中国采取了逐步转向市场经济的政策,放开了价格管制,鼓励民营企业的发展,并吸引外国企业来华投资。
2.外资引进:中国通过吸引外资,引进外资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了中国工业的现代化进程。
这为中国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并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3.对外开放:中国扩大了对外贸易,降低了贸易壁垒,吸引了大量外国投资者和合作伙伴。
这不仅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也加强了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联系。
4.国有企业改革:中国对国有企业进行了改革,引入市场机制和竞争机制,提高了国有企业的效率和竞争力。
三、中国经济奇迹的影响中国经济奇迹的影响深远且多方面。
以下是其主要影响之一:1.减少了全球贫困:中国的崛起带来了数亿人的脱贫。
中国采取了一系列扶贫政策,投资于基础设施建设和教育,提升了农村地区的经济状况。
中国的成功经验已成为世界各国减贫的重要参考。
2.推动全球经济增长: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为全球经济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
中国的巨大市场吸引了全球企业,促进了国际贸易和投资。
3.加强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中国经济的崛起使其在国际舞台上发挥了更重要的作用。
中国奇迹调研报告总结
中国奇迹调研报告总结中国奇迹调研报告总结中国奇迹是指中国经济取得的长期、高速、稳定增长的现象。
在过去40多年的改革开放进程中,中国经济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
本报告对中国奇迹的原因进行了调研和总结,以下是总结的要点:首先,中国奇迹的崛起离不开中国政府的坚定领导和正确决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不断调整经济政策,实施市场化改革,吸引外资,推动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
政府的合理规划和有效管理为经济增长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中国的人口红利为经济增长提供了巨大的动力。
中国人口众多,劳动力丰富,低成本的劳动力吸引了大量的外国投资者,带动了制造业的发展。
同时,中国的劳动力素质不断提高,为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提供了有力支持。
第三,中国的开放政策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作为全球最大的出口国之一,中国积极参与国际贸易,与世界各国建立了广泛的经贸合作关系。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进一步推动了国际贸易的自由化和便利化。
第四,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为经济增长提供了良好的支撑。
中国投资大力度发展交通、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提高了物流效率,缩短了地区间的距离,降低了生产成本,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增长。
最后,中国奇迹的实现还离不开中国人民的奋斗和智慧。
中国劳动人民通过辛勤努力和灵活创新,推动企业的发展和效益的提升。
中国人民的团结和大局观念,为中国奇迹的实现提供了坚实的支持。
总的来说,中国奇迹的实现是多方面的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中国政府的领导力、改革开放政策、人口红利、开放姿态、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人民的奋斗和智慧,都为中国经济的长期、高速、稳定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
然而,中国经济也面临一些挑战,例如结构调整、环境污染等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
通过继续坚持改革开放,加强创新能力,提高产业升级,中国将继续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全球经济增长作出更大贡献。
中国经济发展的奇迹
百年来,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新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经济创造了世所罕见的发展奇迹。
文| 刘 欣中国经济发展的奇迹2021年首季中国经济成绩单颇为亮眼。
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一季度中国GDP同比增长18.3%,增速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名列前茅;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固定资产投资、货物进出口总额分别同比增长24.5%、33.9%、25.6%、29.2%,主要指标均实现“开门红”……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十四五”开局之年,这样的成绩单格外“提气”。
回首一百年前,国家积弱积贫,饱受着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残余封建主义的压迫。
在当时,无数仁人志士为国家和民族的独立而努力奋斗,国家经济在艰难的环境中缓慢发展。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
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新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经济创造了世所罕见的发展奇迹。
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前,在风雨如晦的中国,一群新青年高举马克思主义思想火炬,开启了救国救民道路的艰辛求索。
1921年7月23日,这一天,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号(今兴业路76号)秘密召开,中国共产党宣告成立!在这次大会上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
其中在经济方面明确主张:消灭资本家私有制,没收机器、土地、厂房和半成品等生产资料,归社会公有……初登政治舞台的中国共产党开始探索经济发展的出路。
此前,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李大钊,深刻洞察民族的苦难和百姓的凄苦,提出了“经济问题的解决,是根本的解决”的重要主张。
它一语道破马克思主义关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基本原理。
这对随后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伟大实践,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的工农革命军,创建了以宁冈为中心的井冈山根据地,并在根据地开展了声势浩大的井冈山土地革命。
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奇迹的界定、解释及展望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卓越成就,堪称中国经济奇迹。
中国从落后挨打的贫穷国家一跃跻身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行列,在政治、经济、社会等领域取得了全方位进步。
学术界对如何界定中国经济奇迹的时间期限一直争论不断;同时,对中国经济奇迹时间期限的界定,会直接影响对中国经济奇迹的解释。
在对中国经济奇迹时间期限做出界定的基础上,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框架对中国经济奇迹进行解释,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为指导展望中国经济奇迹。
一、中国经济奇迹的区间是新中国成立至今从世界经济史的角度考察经济奇迹的发生,对于经济奇迹这一概念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而关于中国是否存在经济奇迹的发生,一直存有争论,但是改革开放40多年以来中国经济取得的非凡成就标志着中国经济奇迹的现实发生。
(一)经济奇迹一个经济体是否发生经济奇迹,需要一定的衡量标准。
一是实现了较高的经济增长,而且经济增长持续了一定较为稳定的时段;二是经济增长中技术进步的贡献较为稳定[1]。
持续的技术创新是经济长期增长的最重要决定因素[2]。
一个经济体的发展能否被称为经济奇迹,主要表现为全要素生产效率提高带来的经济长期持续稳定增长,但巴西经济奇迹的中断是技术进步的反例。
在世界经济史上,广受关注的经济奇迹主要有三次。
英国在1820-1870年间GDP 增长2.76倍,年均增长2.05%,“英国奇迹”引发了第一次工业革命。
美国在1870-1913年间GDP 增长5.26倍,年均增长3.94%,“美国奇迹”引发了第二次工业革命。
日本在1950-1973年间GDP 增长7.72倍,年均增长9.29%,“日本奇迹”促使日本战后快速步入发达国家的行列。
但对于东亚经济奇迹的说法,保罗·克鲁格曼在1994年提出异议,认为在增加劳动力和资本投入的同时,并没有实现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因此,经济增长不可持续甚至停滞。
巴西“经济奇迹”的中断,为全要素生产效率的提高,提供了反例,1980年以前,巴西的技术进步一直领先于东亚,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奇迹的界定、解释及展望刘征汇(中共南昌市委党校,江西南昌330031)[摘要]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持续快速发展的经济奇迹。
“中国之治”两大奇迹的生成逻辑
作者: 李亮[1]
作者机构: [1]中国海关管理干部学院
出版物刊名: 党政干部论坛
页码: 8-11页
年卷期: 2020年 第7期
主题词: 生成逻辑;经济快速发展;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新民主主义革命;新中国成立以来;奇迹;中国共产党;历史使命;
摘要: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成就了"中国之治"两大奇迹,即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
探析"中国之治"两大奇迹产生的生成逻辑,有助于推动"中国之治"迈向新境界,有助于党的"两个一百年"目标的全面实现。
一、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实现"中国之治"两大奇迹的根本政治保证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肩负起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进行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
两大奇迹是什么
两大奇迹是什么
两大奇迹是经济快速发展的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
经济快速发展的奇迹主要体现在:我国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进程,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解放和发展,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显著增强。
我国经济总量已稳居世界第二,并成为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第二大外国直接投资目的地国和来源国。
我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达18%左右,近几年来高达30%左右。
社会长期稳定奇迹主要体现在:我们国家既经历了巨大的经济社会变迁,也经受了不少重大考验。
年中国瞬息万变的奇迹
年中国瞬息万变的奇迹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国家,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了瞬息万变的奇迹。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的经济实力迅速增长,科技创新取得了重大突破,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本文将从经济、科技和人民生活三个方面来探讨年中国瞬息万变的奇迹。
首先,中国的经济发展在过去几十年中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从改革开放之初的相对较低水平,迅速增长到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鼓励了国内外投资,吸引了大量的外资流入。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的制造业获得了快速发展,在全球产业链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与此同时,中国的服务业也快速崛起,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也在推动着经济发展,城市的建设和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其次,中国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巨大的突破。
中国的科技公司如华为、阿里巴巴等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成为全球知名的企业。
中国在5G技术、人工智能、云计算等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不仅在国内领先,也在国际上具有竞争优势。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加大了对科研机构和高校的支持力度,吸引了大量的科研人才。
中国的科技创新成果也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撑,推动了产业升级和转型升级。
最后,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显著提高。
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人民的收入水平逐渐增加,消费能力不断提升。
中国的中等收入群体不断壮大,为消费市场注入了巨大的活力。
中国的教育和医疗水平也得到了明显提高,人们的健康和福祉得到了更好地保障。
此外,中国的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也得到了改善,农村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农民的收入水平不断提高。
综上所述,中国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发生了瞬息万变的奇迹。
经济的快速发展、科技的重大突破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都为中国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展望未来,相信中国将继续保持经济增长的势头,不断推动科技创新,进一步改善人民生活水平。
中国的瞬息万变的奇迹将继续书写新的篇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识中国经济的两大奇迹中国的两大奇迹拥有高度古代文明的中国在近代落伍,甚至在结束了战乱,完成了革命以后的几十年,尚未摆脱贫困与封闭,是另外一个“奇迹”;而在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是一个“奇迹“。
□中国的近代落伍的原因长期领先于世界的中国, 为什么在19世纪会走向衰败和落伍? 长期战乱分裂的欧洲,为什么会在19世纪后超越中国、领先世界? 这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课题,在世界学术界,它被称为“李约瑟之谜”。
许多杰出的学者已在破解这个谜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如麦迪逊(Angus Madison)的《世界经济千年史》(The World Economy: A Millennial Perspective),以及伊懋可(Mark Elvin) 关于“高度平衡陷阱”的重要论断(The Pattern of the Chinese Past)。
按照麦迪逊的统计, 中国经济一千年里一直在持续增长,并在1820年左右达到了世界经济总量的三分之一; 但是, 尽管如此, 中国经济的增长却一直是依靠不断增加劳动力投入而维持的, 而1500年之后,西方的增长则主要是依靠技术和生产方式的创新来实现的。
如果说西方1500年之后的增长, 体现为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的话,那么观察同时期的中国, 却会发现:经济增长伴随的乃是劳动生产率的下降, 这可以解释为什么人口很少的西方却创造了越来越多的财富, 并最后超越了中国。
麦迪逊和伊懋可的论断, 就“李约瑟之谜”给出了一个典范性的解释模式。
但是, 他们的解释也遭到了两个方面的有力挑战。
一个挑战就来自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认为: 西方的增长方式受资本积累这个基本目标的制约, 这使得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排斥人类劳动的弊端。
同时, 西方在1500年之后的飞跃增长不仅是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 也是近乎无偿占有当时还很廉价的世界资源的结果, 这包括无偿占有美洲、印度的农产品,以及世界绝大部分矿产品, 西方的增长带有掠夺自然的特性。
因此, 从排斥人类劳动和掠夺自然这两个方面来看, 西方19世纪的增长方式也是不能持续的。
而第二个挑战是伴随着20世纪70年代以来东亚经济的持续起飞而产生的, 这个学派把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东亚经济“奇迹”, 解释为东亚具有大量高素质劳动力的结果, 是这些优质劳动力通过建立合作型社会、创新西方单一竞争型模式的结果, 与排斥劳动和就业、依靠自然资源的大规模耗散谋增长的方式不同,前者被称为“勤劳革命”, 后者被称为“工业革命”。
由此,在世界经济发展史上处于东亚中心的中国依靠不断增加劳动力投入而维持的经济增长模式在几十年的发展中并未完全得到改变,并且中国的经济在近几十年的改革开放中虽得以较大的发展,贫穷和封闭的现状得以改观,但真正能完全解决这一问题还要从经济的发展模式出发,探寻适合中国自身发展的经济模式。
□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原因一、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动力源泉影响一国或地区经济增长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本文主要从制度变革、要素供给和市场需求三方面论述我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泉。
(一)制度变革。
制度变革是影响我国经济增长的长期因素,是我国经济长期高速增长的重要源泉。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制度创新和变革涉及到的领域、范围、人员和取得的成就是史无前例的。
这其中对我国经济长期增长起作用的最重要的制度变革就是1978年在农村推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1992年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的的经济体制改革。
自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制的推行、乡镇企业的兴办、经济特区的成功,每一次重大的制度创新都给我国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从而推动经济的快速增长。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最重要的制度创新,它的推行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劳动积极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1992年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导向的经济体制改革同样对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产生了深远影响。
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极大地提高了包括国有企业在内的经济组织的效率,充分地发挥了资本、劳动力、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的潜力,促进了资源的合理配置,加快了我国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的步伐,增强了我国产品的竞争力,促使我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中去。
可以预见,随着充满效率的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必将推动我国经济进入稳定、持续、快速增长的新阶段。
(二)生产要素的充足供给。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是建立在资本高速积累、劳动力不断增加、技术不断进步的基础上。
从1978—2007年的三十年间,我国的投资率平均高达37.3%,世界上很少国家能长期保持这样高的投资率。
这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我国的高储蓄率,另一方面也得益于我国吸引大量的外资。
到2007年底,我国累计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7 602亿美元。
三十年来,投资对我国经济增长的拉动率平均高达4.1%。
①我国劳动力供给不断增加,每年约有1.9亿的农民工在城市就业,这为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提供了廉价的劳动力保障。
同时,我国的教育事业蓬勃发展,高校毕业生大幅增加。
2006年普通本专科毕业生为377.5万、研究生毕业生达25.6万。
劳动者的素质显著提高,为我国经济增长提供了人才保障。
三十年来,我国科研经费不断增加,企业的总体技术水平有显著提升。
每年的专利申请授权数大幅增加,1990年授权数只有2.3万件,而到2006年增加到26.8万件。
我国经济增长是在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大背景下实现的。
在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商品短缺、资金短缺、技术短缺制约我国经济的增长。
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促使劳动力供给大幅增加,乡镇企业的兴起和外资的大量引进,使资本的积累快速增加。
这些为改革开放初期的经济高速增长提供了保障和源泉。
(三)以进出口贸易为主导的需求结构的变化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力。
一国或地区经济增长的快慢不仅取决于该国或该地区各种生产要素的供给及产品的生产情况,还取决于该国或地区产品的需求情况。
从全球范围看,主要产品基本上都是供过于求,制约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是需求方面,而不是供给方面。
同样,对我国来说,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短缺经济已得到改变,绝大多数产品是供过于求。
因此,需求的扩大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决定因素。
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快速增长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力。
2007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达21 738亿美元,是1978年的105倍,年均增长率为18.1%。
我国出口贸易的迅猛发展加快了资本积累的速度,提高了我国专业化水平和优势资源的效益,创造了较大的规模经济效益,加快了我国技术进步的步伐,促进了我国的技术创新。
这些都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
同样,我国进口贸易的高速发展也间接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增长。
我国进口的产品主要是资本品,这些资本货物的进口使我国取得了国际分工的利益,大大节约了生产要素的投入量,提高了我国工业的效益,提升了我国工业技术水平,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增长。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出口贸易增加非常迅猛。
2007年出口额为12 180亿美元,是1978年的125倍,年均增长率为18.8%。
我国自1994年起,出口额一直大于进口额。
1995~2004年的十年间,净出口平均为276.7亿美元,且增长相对平稳。
而2005-2007年的三年间,净出口急剧增长,分别为1 020亿美元、1 775亿美元和2 622亿美元,增长率分别高达217.9%、74.0%、47.7%,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的贡献度分别为23.7%、21.6%、13.8%。
②我国外贸的迅速发展是与外资企业的蓬勃发展紧密相连的。
外资企业的进出口额占全国进出口额的比重一直持续快速增长,这一比重在1993年超过1/3,2001年超过1/2,2006年接近60%。
这标志着我国利用外资取得的巨大成果,也标志着我国以出口导向为主的经济发展战略取得巨大成功。
中国经济的两大“奇迹”的教训和经验对于我们未来的经济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科学的认识中国经济的”两大奇迹“会对我国经济的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
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机制创新、制度创新将在我国各领域不断展开,其成效将在我国进一步的改革开放中逐渐得到释放。
目前,我国经济总的市场化程度还较低,虽然商品的市场化程度相对较高,而生产要素的市场化程度则较低。
随着户籍制度、用工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制度的不断完善,我国经济市场化程度将进一步提升,资源配置的效率将不断提高。
(二)我国的科技水平不断提升。
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成就不仅在于建设了多少高楼大厦,更重要的在于我国的人口素质大大提升,人力资本积累取得巨大成就。
我国的高等院校毕业生和留学生的数量迅速增加,这造就了一大批具有高学历、能力强的科技人才。
他们具有较强的技术吸引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为我国未来经济增长提供技术保障。
(三)我国进入工业化加速发展期。
各国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表明,经济的成长过程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即经济发展早期阶段、经济高速增长阶段、经济发达阶段。
在经济高速增长阶段,工业和服务业开始逐渐成长,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开始逐渐减弱。
在此阶段早期,工业比服务业增长更为迅速,整个经济表现为以工业增长为主导的高速增长。
在此阶段,产业结构处于高变动阶段。
由需求结构效应所引发的产业结构变动,促使劳动力及资本等资源从生产率相对较低的部门流向生产率相对较高的部门,从而推动经济增长。
(四)我国进入城市化加速期。
在世界各国的发展过程中,工业化往往伴随着城市化。
工业化和城市化相互促进,同步提高。
城市化能节约土地、提高资源利用率、产生规模经济效益和聚集效益,有利于技术进步和扩散。
因此,城市化是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
我国1978年城市人口只占17.9%,2006年城市人口占43.9%,年均增长0.93个百分点。
据测算,城市化每增长1个百分点,将推动经济增长率提高1—2个百分点。
我国的城市化水平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
按当前的城市化速度计算,我国达到70%的城市化水平,还需29年。
城市化将在很长时间内是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五)我国具有的后发优势在短期内不会改变。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的经济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但与发达国家间的差距仍然很大,这在短期内是难以改变的。
我国可利用后发优势,学习、借鉴、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制度和管理经验。
这样就为我们降低了成本和风险,缩短追赶的时间,避免许多弯路,从而提高生产的效率。
我国后发优势将在一定程度上促使我国保持较长时期的经济增长。
(六)我国具有大国优势。
我国人口众多,各层次的劳动力资源丰富,农村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将为我国长期的经济增长提供廉价的劳动力保障。
我国地区发展水平差距较大,各地区资源优势互补性很强,产业发展可实现梯度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