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扎染的简介和发展历史word版本

合集下载

扎染

扎染

历史发展: 历史发展: 扎染有着悠久历史。起源于黄河流域。 扎染有着悠久历史。起源于黄河流域。 现存最早的扎染制品, 是出于新疆地区公元408 408年东晋 现存最早的扎染制品, 是出于新疆地区公元408年东晋 时期。目前,在我国以白族扎染最为著名。扎染是最原始、 时期。目前,在我国以白族扎染最为著名。扎染是最原始、 最朴素的手工艺术,它的扎结方法很多,效果也很多样, 最朴素的手工艺术,它的扎结方法很多,效果也很多样,不 到最后工序不知道它的真面目,致使扎染手工艺被倍受关注。 到最后工序不知道它的真面目,致使扎染手工艺被倍受关注。
◎ ◎ ◎
◎ ◎
◎ ◎ ◎ ◎
云南大理扎染: 云南大理扎染: 据史书记载,东汉时期,大理地区就有染织之法。 据史书记载,东汉时期,大理地区就有染织之法。 从唐代《南诏中兴国史画卷》和宋代《大理国画卷》 从唐代《南诏中兴国史画卷》和宋代《大理国画卷》中人物的衣着服饰 来看,早在一千多年前,白族先民便掌握了印染技术。 来看,早在一千多年前,白族先民便掌握了印染技术。 宋代《大理国画卷》 宋代《大理国画卷》所绘跟随国王礼佛的文臣武将中有两位武士头上戴 的布冠套,同传统蓝地小团白花扎染十分相似, 的布冠套,同传统蓝地小团白花扎染十分相似,可能是大理扎染近千年 前用于服饰的直观记录。 前用于服饰的直观记录。 经过南诏、大理国至今的不断发展, 经过南诏、大理国至今的不断发展,扎染已成为颇具白族风情的手工印 染艺术。 染艺术。 特别在盛唐年间,扎染在白族地区已成为民间时尚, 特别在盛唐年间,扎染在白族地区已成为民间时尚,扎染制品也成了向 皇宫进献的贡品。唐贞元十六年,南诏舞队到长安献艺,所着舞衣"裙 皇宫进献的贡品。唐贞元十六年,南诏舞队到长安献艺,所着舞衣 裙 襦鸟兽草木,文以八彩杂革"即为扎染而成 即为扎染而成。 襦鸟兽草木,文以八彩杂革 即为扎染而成。 十世纪,宋仁宗明令严禁扎染物品民用,把它作为宫廷专用品。 十世纪,宋仁宗明令严禁扎染物品民用,把它作为宫廷专用品。 明清时期,洱海白族地区的染织技艺已到达很高的水平, 明清时期,洱海白族地区的染织技艺已到达很高的水平,出了染布行会 明朝洱海卫红布、清代喜洲布和大理布均是名噪一时的畅销产品。 ,明朝洱海卫红布、清代喜洲布和大理布均是名噪一时的畅销产品。 到了民国时期,居家扎染已十分普遍, 到了民国时期,居家扎染已十分普遍,以一家一户为主的扎染作坊密集 著称的周城、喜洲等乡镇,已经成为名传四方的扎染中心。 著称的周城、喜洲等乡镇,已经成为名传四方的扎染中心。 当代,大理染织业继续发展,周城成为远近闻名的手工织染村。 当代,大理染织业继续发展,周城成为远近闻名的手工织染村。1984 周城兴建了扎染厂,带动近5000名妇女参加扎花,80%以上销往日 名妇女参加扎花, 年,周城兴建了扎染厂,带动近 名妇女参加扎花 以上销往日 加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 供不应求。这里, 多个国家和地区, 、英、美、加等 多个国家和地区,供不应求。这里,妇女们个个在扎 户户在入染,已成为重要的扎染织物产地。产品有匹色布、桌巾、 花,户户在入染,已成为重要的扎染织物产地。产品有匹色布、桌巾、 门帘、服装、民族包、帽子、手巾、围巾、枕巾、床单等上百个品种。 门帘、服装、民族包、帽子、手巾、围巾、枕巾、床单等上百个品种。

(6)扎染教案

(6)扎染教案

(6)扎染教案第一章扎染的概述教学目的:通过扎染理论的讲授使学生对民间扎染的历史、发展、演变有初步的了解和认识,并通过展示一些优秀的扎染作品,使学生体验扎染艺术的魅力,(1(2(3(41捆扎然后进行染色。

染色时折叠处不易上染,而未扎结处则容易着色,另外由于在染色过程中被捆扎的织物受到轻重、松紧不同的压力,被色浆浸渗的程度也不同,因此产生深浅虚实、变化多端的色晕的艺术效果。

染成的图案纹样神奇多变,色泽鲜艳明快,图案简洁质朴,且有令人惊叹的艺术魅力。

“花”和“底”之间往往还呈现出一定的过渡性渐变的效果,多冰裂纹,自然天成,生动活泼,克服了画面、图案的呆板,使得花色更显丰富自然。

扎染所得的图案纹样是一般印花工艺无法得到的,它不仅体现了艺术与技术完美结合的整体美,更折射出民族文化的光辉,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较高的艺术价值,人们通常把它称为“没有针线2是名噪一时的畅销产品。

到了民国时期,居家扎染已十分普遍,以一家一户为主的扎染作坊密集着称的周城、喜洲等乡镇,已经成为名传四方的扎染中心。

1959年在我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出土了公元384年的扎染实物;1969年又在这里出土了公元683年的扎染实物,并且在这件扎染实物上可以看出当时的缝制方法。

而这件实物也是世界上现存最完整的扎染实物。

由此可以看出,我国是一个最古老的扎染技艺发源国。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巧妙地利用了染色工艺的物理、化学作用,使织物上呈现出特殊的﹑无级层次的色晕效果,它是我国古代印染技术的一个巨大成就。

现今,这种传统工艺得到了许多艺术家和印染工作者的重视。

他3收集资料,对扎染工艺的历史和相关文物进行分析。

学习目标:1.了解扎染学习的目。

2.了解扎染的形成与发展历史。

3.分析扎染的现状。

第二节扎染的艺术特色与成品欣赏一、扎染的艺术特色扎染工艺分为扎结和染色两部分。

它是通过纱、线、绳等工具,对织物进行扎、缝、缚、缀、夹……等多种形式组合后进行染色。

其目的是对织物扎结部分起到防染作用,使被扎结部分保持原色,而未被扎结部分均匀受染。

扎染-非物质文化遗产

扎染-非物质文化遗产

扎手底生出的花朵染Tie-Dye终朝采蓝︐不盈一襜︐五日为期︐六日不诗经·小雅——︽采绿︾扎染视频诗意扎染草木染色天然染料染色植物染色01工艺0203印花扎花染色蓝染蓝染是一种用植物染料对布匹进行人工染色的技术,在我国据记载已有千余年历史第一道工序就是在白布上绘制图案,也称印花扎染工艺最大的特色就在一个扎字。

这也是扎染制作中最精细的工序染制是扎染制作的最麻烦的一道工序,也是最扎染古称绞缬染,本起源于一千多年前的中原地区,如今却仅存于地处边远南疆的大理地区得据记载已有历史特殊的文化象征和民族传统艺术的标徽扎染是周城人内心意识的外化表现形式之一,一件件扎染作品,无不凝聚着周城人的心血。

每一幅扎染图案都表现出他们对生活的一种理解和认识,也体现出他们对美好人生的一种向往和希望。

象征着匠作精神、环保、传统意味民间传统的手工艺品,走进大理古城,满眼都是色彩艳丽、风格清新的扎染制品,当地村民还一直延续着已经有三百多年历史的扎染传统制作。

布料在数遍浸泡、出水、氧化浸染过程由绿变蓝,象征着万物的生长过程01040302是什么怎么做以前的样子现在的样子01是什么02怎么做03以前的样子04现在的样子什么是蓝染?即用蓝草制成的染料给布匹上色蓝染怎么做?将织物折叠捆扎,或缝绞包绑,然后浸入色浆进行染色(印花、扎花、染色)01是什么02怎么做03以前的样子04现在的样子蓝染以前的样子?用到天然植物染料与人力,采用纯粹的蓝染工艺来的工坊,全靠手工制作,工序繁杂,并且扎染的原料都选用纯天然制品,更增添了制作的难度01是什么02怎么做03以前的样子04现在的样子01是什么02怎么做03以前的样子04现在的样子蓝染现在的样子?扎染艺术突破传统、经典工艺和材料的限制,借鉴数码艺术进行现代扎染图案设计,以古朴的神韵展示着时代的风采,整合古典与现代为一体的周城扎染时装以一种回归自然的美感散发着无穷的魅力。

近万人口的白族村落,几乎家家有染缸,户户出扎染。

扎染

扎染

包豆子花:将扎染面料中包入豆子、硬币或小石子等不会被染
也不会被破坏的小物体,,再如同自由塔形一样把其扎紧。
包 扎 技 法 示 例
6) 折 叠
综合扎法:将捆扎,打结扎,缝绞及夹板等多种技巧综合应用,
不同的组合可得到丰富多彩的效果。
三、多色扎染
在单色扎染的基础上,再经过一次以上的套染。由于受工艺 所限,染色时间不易过长,套色不易过多,多色扎染由于色彩交 错晕化,变化微妙,两三种颜色可以套染出多种色彩。
扎染
主讲人:沈加加
第一节
扎染的概述
(一) 扎染的简介和发展历史 一、扎染的发展历史
1、扎染的简介:扎染是中国一种古老的防染工艺。染成的图案纹样 神奇多变,色泽鲜艳明快,图案简洁质朴,且有令人惊叹的艺术魅 力。体现了艺术与技术完美结合的整体美 ,更折射出民族文化的光 辉 ,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较高的艺术价值 2、扎染发展历史:扎染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该工艺始于秦汉, 兴于魏晋、南北朝,风盛唐代。东晋时,此种工艺已在民间广为流 传。南北朝时期,出现了历史上有名的"鹿胎紫缬"和"鱼子缬"图案。 到了民国时期,居家扎染已十分普遍,以一家一户为主的扎染作坊 密集著称的周城、喜洲等乡镇,已经成为名传四方的扎染中心。
夹染用工具
• 夹具:图形夹板、几何夹板、文具夹、纽扣、 竹木制衣夹。
• 捆扎绳:棉、麻、丙纶绳等 • 局部染色用具:毛笔、注射器、滴管等用于局 部蘸染。
折线夹扎法:用屏风折折叠织物,用条状木板斜夹捆扎木板两头,
可做成连续图案。
•夹 染 技 法 示 例
•夹 染 技 法 示 例
4)包扎(内、外)
扎染扎制的基本方法
一、扎染前期的处理

扎染知识简介

扎染知识简介

扎染知识简介
扎染古称绞缬、扎缬、夹缬和染缬,是中国民间传统而独特的染色工艺。

织物在染色时部分结扎起来使之不能着色的一种染色方法,属于中国传统的手工染色技术之一。

其工艺分为扎结和染色两部分,是通过纱、线、绳等工具,对织物进行扎、缝、缚、缀、夹等多种形式组合后进行染色。

扎染制作技艺一共有四大类两百多种方法,扎缝时宽、窄、松、紧、疏、密的差异,可以造成染色或防染的深浅不一,形成不同自然晕染的表现效果。

这种染色工艺可用于制作各种服装和饰品,如围巾、衣裙等,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扎染的主要材料为自然面料,如棉布、麻布、棉麻混纺、真丝、桑蚕丝等,染料则多来自天然植物,如寥蓝、板蓝根、艾蒿等。

扎染产品色彩鲜艳、图案丰富,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

扎染的历史悠久,起源于何时尚无定论,但现存最早的扎染制品出于新疆地区。

据载,早在东晋时期,扎结防染的绞缬绸已经有大批生产。

南北朝时,扎染产品被广泛用于妇女的衣着。

唐代是我国古代文化鼎盛时期,绞缬的纺织品甚为流行、更为普遍,“青碧缬衣裙”成为唐代时尚的基本式样。

宋代大理国时期的《张胜温画卷》中有两位武士头上戴的布冠套,同白族传统蓝底白花的扎染十分相似,可能是大理扎染用于服饰的直观记录。

明清时期的寺庙,曾发现一些菩萨塑像身衣有扎染残片、扎染经书包帕等物。

扎染在中国云南、湖南、四川等地仍然是非常重要的手工艺术,其技艺的传承和发展对于保护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如需更多关于扎染的知识,建议查阅相关书籍或咨询非遗传承人。

扎染

扎染

大理扎染
白族扎染
• 扎染布是白族特有的工艺产品,在大理城乡随处可见它的踪影。扎染不仅 代表着一种传统,而且已成为一种时尚。扎染如此受欢迎,是由于它特有 的有别于其它染织物的个性。它朴素自然,蓝地上的白花清清雅雅,毫不 张扬,符合人的情致,贴近人的生活,充满人性色彩,是人民勤劳、质朴、 纯洁、诚实、善良和乐观、开朗、热情好客等美好品格和情趣化合成的。 扎染在人们心目中已成为特殊的文化象征和民族传统艺术的标徽。 • 大理白族扎染是白族人民的传统民间工艺产品,集文化、艺术为一体,其 花形图案以规则的几何纹样组成,布局严谨饱满,多取材于动、植物形象 和历代王宫贵族的服饰图案,充满生活气息。其扎染分为扎花和浸染两个 环节。扎花是以缝为主、缝扎结合的手工扎花方法,具有表现范围广泛、 刻画细腻、变幻无穷的特点:浸染采用手工反复浸染工艺,形成以花形为 中心,变幻玄妙的多层次晕纹,凝重素雅,古朴雅致。产品有匹色布、桌 巾、门帘、服装、民族包、帽子、手巾、围巾、枕巾、床单等上百个品种。 近年来,大理喜洲白族妇女在图案艺术、古代结扎技法和现代印染工艺相 结合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发展了彩色扎染这种新的手工印染技术。彩色 扎染突破了传统单色扎染色调的局限,强调多色的配合和色彩的统一。利 用扎缝时宽、窄、松、紧、疏、密的差异,造成染色的深浅不一,形成不 同纹样的艺术效果。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一些白族地区,一种称为"反 朴法仿扎染"的工艺制品正应运而生。反朴法仿扎染是在古代扎染基础上 发展起来的像扎染而非扎染,像泼画而非泼画,图案花纹兼有扎染与泼画 之风格的新工艺。其特点是在扎染工艺上省去了扎结这一工序,图案花纹 色晕层次更为丰富,呈现出错杂融浑、斑斓厚重的色彩效果。彩色扎染和 反朴法仿扎染具有同曲异工之妙,能产生朦胧流动的风格和回归自然的美, 更好地表现物像,增添艺术魅力。

浅谈古今时代背景下扎染工艺的传承与发展

浅谈古今时代背景下扎染工艺的传承与发展

浅谈古今时代背景下扎染工艺的传承与发展一、扎染简介扎染技术是一种历史悠久的中国传统手工染色技术,其产生和传承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名为扎染、绞染、夹染。

扎染技术按照工艺流程可以划分为扎结及染色两个方面,通过布料上的纱、线、绳子等工具,对于织物经过扎、缝、缚、缀、夹等多种方法进行了组合而成的染色。

这种印染工艺的一个核心就是对将被印染的织物经折叠或绑定起来以及缝合上发生扭曲等,再实施印染,然后把经过折叠成结的丝网线全部拆除。

而不同的面料,不同的结合和染色方法将形成不同的艺术效果,这正是扎染千变万化的成因。

二、古代扎染的传承(一)扎染的兴起据《工仪实录》记载,扎染“秦汉始有之”。

起源于古代我国西部黄河流域的染织扎染,在魏晋、南北朝两个战国时期迅速得到发展,于盛唐时期又抵达第一个中国染织加工技术发展高峰,至北宋和金仁宗时,扎染服饰由于奢靡与耗费过多工力而被废除,下令政府封杀或强行禁止,以至于中原战国时期的染织扎染加工技艺一度遭到丢弃或被人遗忘,明清民国时期由于扎染工场上的传统手工业染织开始大量出现,资本主义逐渐开始萌芽,染织加工技艺已经迅速发展逐步到达很高的境界和艺术水平,至民国时期,居家的染织扎染已经逐渐变得十分普遍,以一家一户经营扎染加工作坊染织为主的还有周城、喜洲等小型的村庄和周边乡镇,已经迅速发展逐步成为了名贵和传名于四方的居家扎染工艺中心。

以史为鉴,可以从中窥见时代发展以及政策对于扎染这一传统手工业的重大影响,扎染作为中国传统轻工业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环,其发展历史和我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趋势息息相关。

自西周以来,由官府统一负责管理的官营小贩手工业就是利用官府提供的原材料,制作和加工商家或者官府所指定的织物,官府小贩手工业的资金雄厚、规模化运作,创造了合理分工与协作的环境和条件;这些手艺精湛的大师和工匠们的聚集,对于产品质量的严谨控制,都有利于我国手工行业技术的发展。

而唐王朝建国时政治上仍使用隋朝建立的三省六部制,并对其进行了改革和完善。

中国民间工艺――扎染

中国民间工艺――扎染

中国民间工艺――扎染扎染简介中国民间工艺扎染扎染简介一、印染简史▲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能够用赤铁矿粉末将麻布染成红色。

▲商周时期,染色技术不断提高。

宫廷手工作坊中设有专职的官吏“染人”来“掌染草”,管理染色生产。

染出的颜色也不断增加。

▲到汉代,染色技术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夹缬,秦汉时已有,盛唐极为流行。

它是用两块雕镂相同图案的花板,将布帛夹在中间,在镂花处染色,成为花纹。

其图案特点是花纹对称,具有均衡规律的美。

秦汉时期,西南少数民族首先掌握了用蜡防染的技术。

扎染简介▲春秋战国时还出现过凸版印花等工艺。

▲唐代丝织物作过色谱分析,共有24种颜色,其中红色的有银红、水红、猩红、绛红、绛紫;黄色有鹅黄、菊黄、杏黄、金黄、土黄、茶褐;青、蓝色有蛋青、天青、翠蓝、宝蓝、赤青、藏青;绿色有胡绿、豆绿、叶绿、果绿、墨绿等。

唐代的印染业相当发达,除缬的数量、质量都有所提高外,还出现了一些新的印染工艺,特别是在甘肃敦煌出土的唐代用凸版拓印的团窠对禽纹绢,这是自东汉以后隐没了的凸版印花技术的再现。

扎染简介▲到了宋代,我国的印染技术以经比较全面,色谱也较齐备。

▲明清时期,我国的染料应用技术已经达到相当的水平,染坊也有了很大的发展。

至1834年法国的佩罗印花机发明以前,我国一直拥有世界上最发达的手工印染技术。

扎染简介二、关于染料我国古代染色用的染料,大都是天然矿物或植物染料为主。

古代原色青、赤、黄、白、黑,称为“五色",将原色混合可以得到“间色(多次色)”。

▲青色,主要是用从蓝草中提取靛蓝染成的。

能制靛的蓝草有好多种,古代最初用的是马蓝。

▲赤色,我国古代将原色的红称为赤色,而称橙红色为红色。

我国染赤色最初是用赤铁矿粉末,后来有用朱砂(硫化汞)。

用它们染色,牢度较差。

周代开始使用茜草,它的根含有茜素,以明矾为媒染剂可染出红色。

汉代起,大规模种植茜草。

扎染简介扎染简介▲黄色,早期主要用栀子。

栀子的果实中含有“藏花酸”的黄色素,是一种直接染料,染成的黄色微泛红光。

民间艺术鉴赏——民族扎染

民间艺术鉴赏——民族扎染

特点:扎花以缝为主,缝扎结合,表现范围广,刻画细腻,变幻无穷;
基于三维立体的现代扎染工艺
特点:苗族扎染呈现独特的国画墨晕的效果,十分随意,近乎天然,充满拙趣。
浸染采用手工反复浸染工艺成以花形为中心,变幻玄妙的多层次晕纹,凝重素雅,古朴精致。
1.基于二维平面的现代扎染工艺
制作工艺:主要的技法是染
色,将染料加入面料的不同 部分,渗入到不同程度来进 行创作。
5 黎族扎染
在经线上扎线后即染色,最后织上各种彩色纱线的纬,即先染后织
大理白族扎染
特点:扎花以缝为主,缝扎结合,表现范围广,刻画细腻,变幻无穷; 浸染采用手工反复浸染工艺成以花形为中心,变幻玄妙的多层次晕纹, 凝重素雅,古朴精致。
彝族扎染
特点:继承并发挥传统民间扎花工艺,做工精,花纹美,图案新颖多变,具 有古朴、典雅、自然、大方。其中扎花尤其精巧。
打结扎法
捆 扎 或 缝
结 布 料
缝 染 和 直 接 捆 扎 染 色
三、扎染的工艺特色
色调及特点:以蓝白二 色为主调,即用青白二 色的对比来营造出古朴 的意蕴,给人以青花瓷 般的淡雅之感。
四、扎染与蜡染的对比
①二者原理是相似的,工艺略有区别
蜡染
首先用蜡附着在部分布匹上,然后将其放
入染料中,没有被蜡附着的面料就染上了染料
三维扎染之----和服
六、传承与发展
近代扎染显示出浓郁 的民间艺术风格,1000多 种纹样是千百年来 文化 的缩影,折射出人民的民 情风俗与审美情趣,与各 种工艺手段一起构成富有 魅力的织染文化。
扎染在人们心目中已成为 特殊的文化象征和民族传统 艺术的标徽,扎染不仅代表 着一种传统,而且已成为一 种时尚。
黎族扎染

民间美术——扎染

民间美术——扎染

扎染的工艺
扎染工艺分为扎结和染色两部分。它是通过纱、线、绳等工具, 对织物进行扎、缝、缚、缀、夹,等多种形式组合后进行染色。其 目的是对织物扎结部分起到防染作用,使被扎结部分保持原色,而 未被扎结部分均匀受染。从而形成深浅不均、层次丰富的色晕和皱 印。
2020/3/26
2020/3/26
最具代表性扎染----大理名族扎染,巍山彝族扎染
2020/3/26
2020/3/26
扎染的制作流程
扎染是中国一种古老的 纺织品染色工艺,大理叫它 为疙瘩花布、疙瘩花。其加 工过程是将织物折叠捆扎, 或缝绞包绑,然后浸入色浆 进行染色,染色是用板蓝根 及其它天然植物,故对人体 皮肤无任何伤害。扎染中各 种捆扎技法的使用与多种染 色技术结合,染成的图案纹 样多变,具有令人惊叹的艺 术魅力

2020/3/26
2020/3/26
2020/3/26
2020/3/26
民间美术元素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作品欣赏
2020/3/26
2020/3/26
2020/3/26
2020/3/26
2020/3/26
2020/3/26
2020/3/26
• 扎染的图案丰富多彩,光蝴 蝶纹就有大小四十多种形态 ,此外,还有各种花卉和植 物纹样,其他一些几何纹样 以及各种纹样的搭配组合更 是不胜枚举。在服装设计中 ,对扎染图案的借鉴是对传 统扎染最直接的借鉴。扎染 在今天的运用已经打破了材 料的界限,不再只运用传统 的纯棉土布,各种天然和化 纤材料都可以做出扎染的纹 样:丝绸、麻、皮革、毛衫 、针织、牛仔以及化纤面料 制成扎染的效果也各不相同 ,不同的图案运用到不同质 地的服装上,效果也不尽相 同。有些服装借鉴了传统扎 染的图案,有些服装则结合 现代的需要,将扎染的方法 用于新的、有时代感和视觉 冲击力的图案。

中国扎染文化简介

中国扎染文化简介

中国扎染文化简介
中国扎染文化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在我国各少数民族中都有自己的扎染技艺,可以说是我国民族传统手工艺的一朵奇葩。

其图案简洁、古朴、大方,在色彩上或朴素淡雅、或艳丽明快、或红中透绿、或绿中透蓝,丰富多彩,其变化丰富的图案花纹为人们带来了无穷的艺术享受。

扎染是用线将要印染的织物扎紧后进行染色的一种染色方法。

传统扎染技术历史悠久,早在汉代就有了这种技术,到现在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扎染是一种古老的手工技艺,在我国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在古代,人们利用各种天然染料进行染色,而扎染就是使用各种天然染料对织物进行染色的一种方法。

现代扎染在传统工艺基础上发展起来,具有独特风格。

中国传统扎染工艺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手工技艺。

扎染是利用经纬线交叉扎结后进行染色的一种传统印染技术,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中国扎染工艺源远流长、历史悠久,扎染作为一种古老而独特的染色工艺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知名度。

—— 1 —1 —。

扎染的历史与文化

扎染的历史与文化

拆线
漂洗
染色完成后,将之前扎结的线、绳等拆 Nhomakorabea ,使织物上呈现出独特的花纹。
拆线后,将织物漂洗,去除残余的染料, 使花纹更加清晰。
扎染的技法与特点
技法
扎染的技法多种多样,包括折扎、吊扎、夹扎等。不同的技法可以产生不同的 花纹效果。
特点
扎染的图案独特,色彩丰富,变化多端。同时,扎染的工艺流程简单易学,适 合于各种织物的染色。
添了服饰的艺术感和个性化。
配饰
扎染工艺也被用于制作各种配 饰,如围巾、帽子、手袋等, 成为时尚界的亮点。
家居用品
扎染工艺还被应用于家居用品 中,如床单、窗帘、地毯等, 为家居环境增添了艺术气息。
礼品
扎染工艺制作的礼品也备受欢 迎,如手工扎染的工艺品、纪 念品等,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
和纪念意义。
04
扎染的文化内涵与价值
扎染在现代社会的应用与影响
扎染作为一种独特的染色工艺, 不仅在服装、家居用品等领域得 到广泛应用,还在艺术创作、设 计等领域展现出独特的魅力。
扎染的图案和色彩在现代服装设 计中成为时尚的元素,为服装增 添了独特的艺术气息和文化内涵。
扎染的艺术作品也成为现代家居 装饰的重要选择,为人们的生活 空间带来别样的美感和文化氛围。
扎染的历史与文化
• 扎染的历史 • 扎染的工艺与技术 • 扎染的艺术风格与表现 • 扎染的文化内涵与价值 • 扎染的未来发展与展望
01
扎染的历史
起源与发展
起源
扎染起源于中国,据传可以追溯 到东晋时期,当时称为“绞缬” 。
发展
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扎染技术 逐渐传播到中亚、印度、日本等 地,并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发展出 各自独特的风格。

扎染工艺的发展史

扎染工艺的发展史

扎染工艺的发展史
扎染工艺是指一种将染料通过打结、捆绑、压印等方式施加在织物上的染色技术。

下面是扎染工艺的发展史:
1. 古代扎染:扎染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时期。

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等文明都使用过扎染技术。

在古代,扎染主要用于织物的装饰和标识,同时也有一些宗教仪式中使用。

2. 东方传统扎染:扎染在东方文化中有着悠久的历史,尤其是在中国和日本。

中国的扎染技术主要分布在广东、江苏、安徽等地。

扎染在中国的宋代达到高峰,当时出现了许多精美的扎染作品。

日本的扎染技术则以“江户扎染”为代表,江户时期(17世纪末-19世纪初)的扎染作品非常著名。

3. 工业化扎染:随着工业化的进程,扎染技术也逐渐应用于工业生产。

19世纪末,法国的阿尔萨斯地区出现了以扎染为特色的工业区,开始大规模生产扎染织物。

此后,扎染逐渐成为工业化染色的重要技术之一。

4. 现代扎染:随着科技的进步,扎染技术不断创新。

20世纪,扎染技术与其它染色技术结合,出现了一系列新的扎染工艺,如冷敷染、电蚀染、蜡染等。

这些新的扎染工艺为织物设计和装饰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

总的来说,扎染工艺的发展经历了古代、传统、工业化和现代四个阶段。

每个阶
段都有独特的特点和贡献,使扎染成为当今纺织工艺中重要的一种。

扎染非遗课程简介

扎染非遗课程简介

扎染非遗课程简介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扎染是一种古老而独特的印染工艺,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几百年前。

在扎染过程中,工匠们通过将绳索或橡皮筋等物品绑在布料上,然后将其浸泡在染料中,使得染料无法渗透到绑定的区域,从而形成独特的图案和图案。

扎染不仅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而且在全球范围内也受到广泛的关注和喜爱。

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扎染这一传统的非遗工艺也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推广。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和学习这一古老而精湛的工艺,许多机构和学校开始开设扎染非遗课程,为学生提供学习和掌握这一技艺的机会。

扎染非遗课程通常包括以下内容:一、扎染的历史和发展:课程会介绍扎染的起源、发展历程以及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应用和演变。

学生们将通过学习扎染的历史,更好地了解和尊重这一传统工艺的价值和意义。

二、扎染的基本原理和工艺技术:课程会讲解扎染的基本原理和技术,包括布料的准备、染料的选择和使用、绑定工艺等。

学生们将通过实践操作,掌握扎染的基本技术,并能够制作出精美的扎染作品。

三、扎染的图案设计和创作:课程还会介绍扎染的图案设计和创作方法,包括如何选择适合的图案和色彩搭配,如何将设计灵感转化为实际的作品。

学生们将通过实践和创作,提升自己的设计和创作能力。

四、扎染的应用和展示:课程还会介绍扎染的应用领域和展示方式,包括扎染作品的展览、销售以及在时装设计、家居装饰等方面的应用。

学生们将能够了解扎染作品的市场和发展前景,为将来的职业发展做好准备。

通过参加扎染非遗课程,学生们不仅可以学习和掌握扎染这一古老而精湛的工艺,还可以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动手能力和创造力,为将来的职业发展和生活增添色彩。

扎染非遗课程的开设不仅有助于传扬和保护这一传统工艺,也为更多人了解和喜爱扎染提供了机会。

希望越来越多的人能够通过学习扎染非遗课程,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价值。

【扎染非遗课程简介】第二篇示例:扎染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手工艺,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扎染面料知识点总结图

扎染面料知识点总结图

扎染面料知识点总结图扎染,是一种古老的纺织工艺,通过将织物部分区域用线条或其他材料绑扎,再将其浸入染料中,使得染料只能渗透到未被绑扎的部分,从而实现图案的染色。

扎染面料因其独特的图案和颜色效果,被广泛应用于服装、家居用品和工艺品等行业。

下面就扎染面料的相关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扎染的历史扎染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埃及和古印度,最早出现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

在这个时期,人们就已经开始使用植物染料和绑扎技术进行纺织品的装饰和染色。

后来,扎染技术逐渐传入中国、日本和其他国家,发展出各具特色的扎染工艺。

二、扎染面料的生产工艺1. 准备工作:选用适合扎染的面料,如棉、丝、麻等,然后设计图案和准备染料。

2. 绑扎:根据设计好的图案,用线条或织物绑扎住要保留原色的部分,这部分不会被染料渗透。

3. 染色:将绑扎好的面料浸入染料中,染色时间和染料浓度都会影响图案的效果。

4. 固色:将染色后的面料经过固色处理,使染料牢固地粘附在面料上。

5. 洗涤:使用清水冲洗面料,清除残留的染料和其他化学物质。

6. 干燥:晾干面料,等待成品。

三、扎染面料的特点1. 独特的图案:扎染面料具有独特的图案效果,可以实现各种复杂的几何图案、植物花纹和抽象图案等,具有装饰性强。

2. 丰富的颜色:扎染面料的染色效果非常丰富多彩,可以通过混合不同颜色的染料来实现丰富多彩的效果。

3. 手感舒适:扎染面料多选用天然纤维制成,具有柔软、透气的特点,穿着舒适。

4. 历史文化:扎染面料在不同的地区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背景,反映着当地的生活习俗、宗教信仰和艺术风格。

四、扎染面料的应用1. 服装:扎染面料在时装设计中广泛应用,制作出具有独特设计感的服装,成为时尚的宠儿。

2. 家居用品:扎染面料可以用于制作枕套、窗帘、桌布等家居用品,为家居环境增添一份温馨和独特的氛围。

3. 工艺品:扎染面料也可以制作成各种工艺品,如挂饰、包包、抱枕等,增加了一份手工艺品的情调。

五、现代扎染技术随着科技的进步,现代扎染技术也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和创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数字化设计:传统的扎染图案通常是手工绑扎完成,现代工艺中,可以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和打印出复杂的扎染图案。

扎染知识介绍

扎染知识介绍

扎染知识介绍扎染是一种古老的纺织工艺,起源于中国。

它是通过将织物上的一部分区域用线条捆绑起来,再将其浸入染料中,以达到染色效果的一种技术。

扎染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中国。

在古代,扎染被广泛应用于织物的染色中,成为了一种重要的纺织工艺。

扎染在中国的发展非常迅速,不仅在宫廷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还在民间艺术中得到了大量的发展。

扎染的技术过程主要包括捆绑、染色和解绑。

首先,工艺师根据设计的图案,在织物上用绳子或者线条将要保留的部分进行捆绑。

这种捆绑的方式可以根据不同的效果选择不同的方法,如三角形捆绑、网格捆绑等。

然后,将捆绑好的织物浸入染料中,待染料渗透到织物的部分区域后,将织物晾干。

最后,解开绳子或者线条,露出染色部分,整件织物就完成了。

扎染的技术不仅可以应用于织物,还可以应用于其他材料的染色,如皮革、纸张等。

同时,扎染的技术也可以与其他工艺相结合,创造出更加丰富多样的效果。

例如,在织物上进行不同颜色的扎染,可以形成丰富的图案和层次感。

此外,扎染还可以与刺绣、雕刻等工艺相结合,创造出更加精美的作品。

扎染作为一种传统工艺,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观赏价值。

它不仅可以为织物增添独特的纹理和色彩,还可以展现出设计师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扎染作品通常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地方风情,能够体现出不同文化背景和地域特色。

除了艺术价值和观赏价值,扎染还具有一定的实用性。

由于染色过程中的捆绑和浸泡,扎染的织物往往具有较好的牢固度和耐久性。

同时,扎染的织物还具有较好的保暖性和透气性,使其在服装、家居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尽管扎染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应用领域,但是由于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和工业化的生产方式的兴起,扎染逐渐被其他染色技术所取代。

然而,扎染作为一种传统工艺,仍然受到许多人的喜爱和追捧。

扎染的技艺正在通过各种形式的传承和创新得到保护和发展。

扎染作为一种古老的纺织工艺,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和艺术价值。

它通过捆绑、染色和解绑的过程,为织物增添了独特的纹理和色彩。

白族扎染

白族扎染

白族扎染一 、扎染的历史扎染有着悠久历史。

据史书记载,东汉时期大理地区就有染织之法。

从唐代《南诏中兴国史画卷》和宋代《大理国画卷》中人物的衣着服饰来看,早在一千多年前,白族先民便掌握了印染技术。

宋代《大理国画卷》所绘跟随国王礼佛的文臣武将中有两位武士头上戴的布冠套,同传统蓝地小团白花扎染十分相似,可能是大理扎染近千年前用于服饰的直观记录。

经过南诏、大理国至今的不断发展,扎染已成为颇具白族风情的手工印染艺术。

特别在盛唐年间,扎染在白族地区已成为民间时尚,扎染制品也成了向皇宫进献的贡品。

唐贞元十六年,南诏舞队到长安献艺,所着舞衣"裙襦鸟兽草木,文以八彩杂革"即为扎染而成。

十世纪,宋仁宗明令严禁扎染物品民用,把它作为宫廷专用品。

明清时期,洱海白族地区的染织技艺已到达很高的水平,出现了染布行会,明朝洱海卫红布、清代喜洲布和大理布均是名噪一时的畅销产品。

到了民国时期,居家扎染已十分普遍,以一家一户为主的扎染作坊密集著称的周城、喜洲等乡镇,已经成为名传四方的扎染中心。

近代以来,大理染织业继续发展,周城成为远近闻名的手工织染村。

1984年,周城兴建了扎染厂,带动近5000名妇女参加扎花,80%以上销往日、英、美、加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供不应求。

这里,妇女们个个在扎花,户户在入染,已成为重要的扎染织物产地。

大理民族扎染,其工艺由手工针缝扎,用植物染料反复泠染制而成,产品不仅色彩鲜艳、永不褪色,而且对皮肤有消炎保健作用,克服了现代化学染料有害人体健康的副作用。

二、扎染的特点及制作方法白族扎染的特点及制作方法别具一格,旧籍曾生动描述了制作扎染的工艺过程:“‘撷’撮采线结之,而后染色。

即染,则解其结,凡结处皆原色,余则入染矣,其色斑斓。

”白族手工扎染的制作过程大理白族地区的扎染原料为纯白布或棉麻混纺白布,染料为苍山上生长的廖蓝、板蓝根、艾蒿等天然植物的蓝靛溶液。

工艺过程分设计、上稿、扎缝、浸染、拆线、漂洗、整检等工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扎染的简介和
发展历史
扎染的简介和发展历史
教学目的:
通过扎染理论的讲授使学生对民间扎染的历史、发展、演变有初步的了解和认识,并通过展示一些优秀的扎染作品,使学生体验扎染艺术的魅力,引发他们对扎染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1)扎染的发展历史
(2)扎染的现状
(3)扎染的特色与成品欣赏
(4)扎染传承意义
教学准备:
收集资料,对扎染工艺的历史和相关文物进行分析。

学习方法:
以理论讲授为主。

并贯穿扎染艺术的成品欣赏。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检查学具,稳定学生情绪。

二、导入:
教师:出示漂亮的扎染服饰
教师:同学们看老师带来的服装漂亮吗?它是由什么布料制作的?有什么特点?
学生:漂亮,是蓝印花布,由扎染工艺制作的,这种工艺看起来古朴清新雅致,韵味无穷。

教师:是的,这就是有着悠久历史的扎染工艺,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扎染的历史吧。

三、新授:
1、学生分组讨论,你对扎染了解多少?你见过身边什么样的扎染?
2、学生回答:学生各抒己见。

3、教师补充:
(1)扎染的简介:
扎染是中国一种古老的防染工艺。

它依据一定的花纹图案,先将织物进行捆扎然后进行染色。

染色时折叠处不易上染,而未扎结处则容易着色,另外由于在染色过程中被捆扎的织物受到轻重、松紧不同的压力,被色浆浸渗的程度也不同,因此产生深浅虚实、变化多端的色晕的艺术效果。

染成的图案纹样神奇多变,色泽鲜艳明快,图案简洁质朴,且有令人惊叹的艺术魅力。

“花”和“底”之间往往还呈现出一定的过渡性渐变的效果,多冰裂纹,自然天成,生动活泼,克服了画面、图案的呆板,使得花色更显丰富自然。

扎染所得的图案纹样是一般印花工艺无法得到的 ,它不仅体现了艺术与技术完美结合的整体美 ,更折射出民族文化的光辉 ,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较高的艺术价值 ,人们通常把它称为“没有针线的刺绣”、“不经编织的彩锦”。

(2)扎染发展历史:
扎染,又称绞缬,是一种古老的采用结扎染色的工艺,是我国传统的手工染色技术之一,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该工艺始于秦汉,兴于魏晋、南北朝,风盛唐代,至北宋仁宗皇帝,因扎染服装奢侈费工,下令禁绝,使中原扎染工艺一度失传。

东晋时,此种工艺已在民间广为流传。

南北朝时期,出现了历史上有名的"鹿胎紫缬"和"鱼子缬"图案。

隋唐时期,绞缬更是风靡一时,史料记载的绞缬名称就有"大撮晕缬、玛瑙缬、醉眼缬、方胜缬、团宫缬"等。

在新疆阿斯塔那墓出土的绞缬织物上的针眼和折皱至今仍依稀可见,显示了唐代高超的绞缬技术。

北宋初,绞缬工艺仍然盛行。

但在宋仁天圣年间,惟有兵士方可穿戴缬类服装,民间禁止使用缬类制品,这项规定直到南宋时期才被废除。

明清时期,洱海白族地区的染织技艺达到很高的水平,出了染布行会,明朝洱海卫红布、清代喜洲布和大理布均是名噪一时的畅销产品。

到了民国时期,居家扎染已十分普遍,以一家一户为主的扎染作坊密集著称的周城、喜洲等乡镇,已经成为名传四方的扎染中心。

1959年在我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出土了公元384年的扎染实物;1969年又在这里出土了公元683年的扎染实物,并且在这件扎染实物上可以看出当时的缝制方法。

而这件实物也是世界上现存最完整的扎染实物。

由此可以看出,我国是一个最古老的扎染技艺发源国。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巧妙地利用了染色工艺的物理、化学作用,使织物上呈现出特殊的﹑无级层次的色晕效果,它是我国古代印染技术的一个巨大成就。

现今,这种传统工艺得到了许多艺术家和印染工作者的重视。

他们在旧有的绞缬工艺基础上,结合新材料、新工艺,进行了大胆的创新,使古老的扎染工艺重新焕发青春。

(3)扎染的现状
扎染显示出浓郁的民间艺术风格,1000多种纹样是千百年来历史文化的缩影,折射出人民的民情风俗与审美情趣,与各种工艺手段一起构成富有魅力的织染文化。

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追求自然清新的风格。

作为一种对现代化的逆反心态,也在自己的衣食住行上反映出来。

扎染这种古老的方式和纹样,作为一种时尚,又开始翻新流行。

但是,当前产业化的趋势使部分传统扎染技艺走向消亡,原有的民间特色开始退化,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市场经营滋生了对经济利益的过度追求,植物染料板兰根供不应求。

在此情势下,扎染技艺的传承受到困扰。

只有认真解决上述问题,才能促进织染技艺的传承和发展。

4.作品欣赏:(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不同历史时期扎染作品。

图片、实物)
四、小结:
1、讨论、总结:学生自评,教师总结。

2、思考题:通过学习后,你有那些突出的印象,它的装饰效果有什么特点?
五、拓展:
学生1:大家在一起共同做一件事感觉到合作的快乐。

学生2:美术的表现力不一定靠绘画,其他的表现方式也很神奇。

比如:民间的扎染,我们刚才的亲手的制作和现在看到的效果,已经让我们感受到蓝印花布的神奇、美妙、朴素、清淡。

扎染同样能表达我们的创意和情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