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之婚俗
传统中式婚礼礼仪习俗
传统中式婚礼礼仪习俗中国传统婚礼是华夏文化的重要部分。
传统中式婚礼非常简单,步骤繁多,需要预备的东西也特殊多。
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传统中式婚礼礼仪习俗,盼望对您有所关心,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传统中式婚礼的习俗我国传统的婚礼仪式,总以大红色烘托着洋溢喜庆热闹的气氛。
吉利和祝愿、孝敬成为婚礼上的主旨。
几乎每一项礼仪都渗透着中国人的哲思想。
新郎和新娘假如根据传统的中式婚礼来进行结婚仪式,肯定要穿传统的中式服装。
新郎长袍马褂,新娘绣衣绣裤,做足了秀,才有味道,才能真实体会出中式婚礼繁复中蕴涵的哲理。
婚礼当日,先祭祖。
新郎在迎娶新娘前要先拜祖先,然后在和媒人、傧相等6人或12人一同随轿前往新娘家。
途中要燃放鞭炮以示庆贺。
此时,新娘在家要先食“姐妹桌”表示自己依依不舍告辞少女时代。
新郎到,新娘要先拜神明、拜祖先、叩别父母、接受新郎鲜花。
选定吉时和新郎一起离开娘家。
此时由“年高多福”的好命人挽扶上轿。
娘家人要放鞭炮、关门,起轿后,娘家人将一碗水泼在地上,表示新娘有了自己的家,不会被新郎休回。
新娘要在轿上哭几声,表示对父母的恋恋不舍之情....迎娶的队伍一竹笠为先,青竹连根带叶,竹端系猪肉一片,以防邪伸白虎.....花轿到新郎家后,停在门前,由男方家的童子端茶迎轿。
新娘由全合人儿扶下轿过火盆、踩瓦片、敬公婆茶。
男方家的长辈将新娘介绍给家中人。
新郎新娘踏上红毯进堂。
双双拜天地、行交拜礼、入洞房。
新郎为新娘接头帕、点花烛、饮合欢酒。
凤冠霞帔是钟情于古装婚纱的新娘不行错过的,华丽的装饰,喜庆的颜色,是典型的中国传统新娘风格。
当新郎身穿长衫马褂,簪花挂红,手扶花轿而行。
而新娘身穿绣花裙褂,头顶凤冠霞帔,上面盖着一块红方巾。
坐在缓缓前行的八抬大轿中,听着鼓乐喧天的乐曲,看着外面驻足观望的人群,让新娘感觉到像置身于梦境一般,立刻感到脸上一圈红晕泛起,心里甜丝丝的,似乎自己就是那月亮中古典而漂亮的嫦娥,享受着甜美的幸福。
婚礼的禁忌事项1. 生花易于枯萎,故婚事讳之,只有连招花和石榴不禁。
中国的传统婚俗文化
中国的传统婚俗文化关于中国的传统婚俗文化有哪些?以下是小编为你整理的中国的传统婚俗文化的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到你。
结婚时“三茶六礼”的含义“三茶六礼”作为一种古老的乡风民俗,在其长远的地域文化中源远流长。
“三茶六礼”是潜江传统婚礼中的一种礼仪,一般为定婚到结婚之间男女双方所履行的各种礼节。
“三茶”即定婚时的“下茶”男女双方许下终身时,男方以“百果”相送,意喻百年合好。
结婚时的“定茶”,男方以莲籽、枣子为礼,比作连子连心、早生贵子。
同房时的“合茶”,是指男女进入洞房后,两人合饮一杯茶警示男女双方要同甘(干)共苦。
“六礼”倒是文人墨客将婚礼阶段的各种礼节归纳的总称。
传说,始于周文王。
有史册记载:周文王卜得吉兆,纳采订婚后,亲迎太姒于渭滨,经历了——纳采、问名、纳吉、纳徵、请期、迎亲六个过程。
纳采就是男方请媒人到娘家去说亲。
算是婚礼中的第一步。
女方答应这门亲事,男方再请媒人到女方家里去问女方的名字和生庚八字(即天干地支记载的一个人的出生年、月、日和时辰),看双方生辰是否相克,谓之“问名”。
男方将双方八字卜得吉兆后,择定吉日,决定缔结姻缘,称着“纳吉”(也叫纳八字、订婚)。
“纳徵”就是男女双方订婚后,男方按女家的要求所送的聘礼。
男女到了结婚的年龄,男方择定婚期,备礼告之女家,叫做“请期”(民间的说法叫——报期。
一般在结婚前一个月)。
男方到女方家里去接人,谓之“迎亲”。
“六礼”的的时期、名称各异,所送聘礼也很有讲究。
过去,男方到女家去求亲,礼物应该送大雁。
《礼仪。
土昏礼》载:“婚礼下达,纳采用雁。
”一是以为雁“木落南翔,冰沣北徂。
”顺乎阴阳往来。
二是人们认为雁失配偶,终身不再成双。
取其忠贞不渝。
但这些通指当时的达官贵人。
一般的人弄不来大雁,只好以鸡代雁。
意义也就不那么厚重了。
农村的订婚礼,则以女方的要求来定,多为女人穿戴的衣物、手饰,再配以喜饼和喜酒。
酒是断然不可少的。
过去生了女孩,都说是生了个“酒坛子”。
中国古代的婚俗文化
中国古代的婚俗文化中国的婚姻制度源远流长,由于中国古代人文思想的影响,婚俗文化底蕴深厚,文化因素在婚姻中起着较大的作用。
在古代中国,婚姻被看作是家庭和社会的基本单位。
婚姻制度一般由父母为子女安排,所以在古代中国中,父母对子女的婚姻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一、婚姻的方式在古代中国,婚姻的方式主要分为纳彩和择偶。
纳彩是说,男方在男女双方父母经过商定的情况下,给女方的父母一定财物,表示慷慨。
这个过程叫做纳彩,同时又叫做嫁妆。
而择偶是指由男女双方自己选择婚姻对象的方式。
但是,在中国古代择偶并不普遍,大部分情况下是由父母来为其子女选择婚姻对象,选择条件一般是财富地位和家世等。
二、婚礼的习俗婚礼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比较重要的一部分,中国古代的婚礼也有其独特的习俗。
在古代的中国,婚礼一般会分为三个阶段:迎亲、婚礼和返送娘家。
迎亲指的就是男方去女方家里“迎亲”,把新娘带回男方家,这个过程一般是在婚礼之前的。
婚礼则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过门、拜堂和喜宴。
过门就是新娘在抵达男方家之后,由男方父母用红头绳绑住新娘的手腕,表示两个家庭联系在一起。
拜堂则是红白喜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新郎新娘需要在堂前拜神庙和双方父母,表示祝福和感恩。
而喜宴则是婚礼的最后一个环节,一般由新郎新娘的父母进行策划和安排,亲友和宾客们都将参加这个慶典。
三、婚后的习俗在中国古代,新娘在嫁到新郎家之后,需要更加重视文化交流和家庭教育,以适应新的生活。
在婚后,双方要尊重父母和长辈,对家庭和邻里关系也要更加注意和关心。
同时,女方在进入男方家庭之后,要尽快融入男方家庭,适应新的角色和生活方式。
在婚后也要注意保护个人隐私和家庭的安全。
四、结语总的来说,古代中国的婚姻制度和婚礼习俗都相当的独特。
尽管现在的社会文化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传统文化的影响依然深远。
在当今的社会中,我们应该尊重传统文化的传承,一方面我们可以发扬其优点,另一方面也可以了解并学习新的东西,以适应新的生活方式。
中国传统婚礼的习俗与传统
中国传统婚礼的习俗与传统中国传统婚礼是中华民族文化瑰宝的重要组成部分,凝结着丰富的习俗和传统。
这些传统婚礼习俗历经岁月流转,代代相传,体现了中华民族对婚姻与家庭的尊重与重视。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中国传统婚礼的一些典型习俗和传统。
一、婚前准备中国传统婚礼在婚前准备方面颇为繁琐,其中最重要的便是婚期的确定。
根据中国传统农历,选择一个吉祥的日子非常重要。
通常,婚礼需要在适当的季节和吉利的日子举行,以祈求婚姻的幸福和美满。
在婚前准备的过程中,新娘和新郎家庭都要筹备嫁妆和聘礼。
嫁妆是指新娘家庭为新娘准备的礼物和财产,包括金银首饰、衣物、家具等。
而聘礼是新郎家庭向新娘家庭赠与的礼物,也是对新娘家庭的一种表达感恩和尊重之情。
二、迎亲环节传统中国婚礼的迎亲环节也是十分重要的一部分。
通常,新郎和他的家人会提前到新娘家进行迎亲。
在迎亲的过程中,新娘家人会为新郎家人准备精美的酒席和款待,以示热情和喜悦。
在迎亲的过程中,新娘会戴上红色的头巾,象征着喜庆,且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红色也是吉利的象征。
而新郎则要准备丰富的聘礼和彩礼,以示对新娘家庭的尊重和爱护。
迎亲过程中的热闹和欢乐气氛是传统婚礼的一大特色。
三、结婚仪式结婚仪式是中国传统婚礼中最为庄重和神圣的环节。
在结婚仪式中,双方家长和亲友们会亲临现场,见证新人的婚姻。
在结婚仪式中,新郎会迎接新娘的到来,并且新娘父亲会将新娘的手交给新郎,象征着新娘从此开始过上新的生活。
双方还会进行祭拜仪式,向祖先和上天祈求祝福与保佑。
接着,新人会进行交杯酒的仪式,象征着两个人的爱情与幸福将会混淆在一起。
四、婚礼宴席中国传统婚礼的婚宴也是婚礼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常,婚宴会安排在喜庆的场地上,邀请亲友一同分享喜悦与幸福。
婚宴的菜肴种类繁多,充分展示中国传统美食的独特魅力。
同时,婚宴上的敬酒仪式也是一大亮点,新人要向亲友们敬酒,以表达对他们的感谢和祝福。
而婚宴现场热闹非凡,亲友们会唱歌跳舞,展示他们的欢乐与祝福。
中国传统婚俗的各种仪式礼仪
中国传统婚俗的各种仪式礼仪一、婚前仪式1.求婚:男方向女方求亲,习俗中通常由男方至女方家中,准备好婚戒或信物向女方表达婚姻意愿。
女方接受后,婚期即可确定。
2.看相:男方家中请来看相师为新人合婚进行算命,以验证两人是否命相合适。
得到合适结果后,方可进一步筹备婚事。
二、婚礼筹备1.婚期确定:一般婚期选择在农历佳节或没有忌日的日子,通常由男方家长商议后决定。
2.筹办聘礼:男方家属出钱买聘礼,包括彩礼、聘金、婚车、婚宴等,用以表示对女方的尊重和认可。
3.婚帖发放:男方发放请柬邀请亲朋好友参加婚礼,一般会有请柬和请帖两种形式,分发给亲友。
三、婚礼仪式1.迎亲:即新郎和迎亲队伍去新娘家接新娘,通常由新郎父母、兄弟姐妹和好友组成队伍,挑选出看门的“大红门”,要挑供“大红门”首次迎亲用。
2.迎亲入门:到达新娘家时,新娘家长先以红绳将门门扣住,再摆布一堆东西,要花钱,新郎要给红包,由新郎方来还是由朋友出即得看家庭情况决定。
3.合席宴请:婚礼当天举办盛大的婚宴,新娘新郎和双方亲友坐在主席席上享用丰盛的宴席并进行祝酒、办酒等形式的宴请活动。
4.过河:新郎要背着新娘过“火盆”,象征婚后新娘要避免灾难,忍辱负重。
5.敬茶:新郎新娘拜见双方父母和长辈,向长辈敬茶以表达对长辈的敬重和感激。
6.放鞭炮:在婚礼进行的各个环节中,放鞭炮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象征喜庆与祝福。
7.拜堂:新娘和新郎进入主堂,接受双方长辈的祝福和嘱咐,表示双方正式结为夫妻。
8.洞房:新婚夫妻进入新郎家洞房,通过门首的游戏与挑战,预示着他们进入婚姻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9.分床:新娘新郎在洞房睡床上分床而卧,等待过后的第一次共枕之夜。
四、婚礼习俗1.戴红鞋:新娘在婚礼上要换上红鞋,寓意步入婚姻幸福之路。
2.抛瓶子:新娘出嫁时,在火盆上放上装有小麦粉的瓶子,新娘右手持瓶子,向后一抛以象征旧火新生,意味着婚姻幸福美满。
3.剪彩:新人手持一把金色剪刀,将装饰在新房门前的红绸缎剪断,寓意着新婚夫妇幸福美满,创造美好的未来。
中国传统结婚风俗
中国传统结婚风俗
中国传统结婚风俗源远流长,不同地区和民族的结婚风俗有所不同。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中国传统结婚风俗:
1.婚前聘礼:男方要给女方家送聘礼,表达求婚之意,聘礼内容包括
金银珠宝、彩礼、礼品等。
2.婚礼日子的选择:中国婚俗认为,一年中有些日子是熏陶善良、有
利于婚姻的,比如春节、清明节、七夕节等。
3.喜字的使用:婚礼现场会使用大量的红色装饰,其中喜字是必不可
少的,代表着新人幸福和吉祥。
4.门当户对:婚姻合适与否,门当户对是关键因素之一,要选家境和
家庭文化程度相当的人。
5.迎亲:新娘的父母会在门外迎接新郎一家,传统上新娘不会露面,
由其他女亲友替代。
6.敬拜天地:在婚礼现场,新人要敬拜祖先和天地,以示尊重和感恩。
7.相互敬茶:新人亲友在婚礼上要相互敬茶,表示互相尊重和感激。
8.洞房花烛夜:新人进入洞房后,要待女方家长离开后燃起红烛,睡
在床上,寓意着新婚夫妻白首到老、幸福美满。
以上是中国传统结婚风俗的一些常见习俗,虽然有些地区的结婚风俗
略有不同,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希望新人能够幸福美满地生活在
一起。
中国传统婚礼习俗
中国传统婚礼习俗中国传统婚礼习俗源远流长,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的人情味道。
本文将为您介绍中国传统婚礼习俗的丰富多样性,其中包括婚前准备、婚礼仪式、婚礼酒席及婚后习俗等方面的内容。
一、婚前准备中国传统婚礼习俗在婚前准备方面非常讲究。
首先,提亲是婚姻的第一步。
男方家中会派出亲信和两位长者,前往女方家中提亲,表示男方对女方的真挚爱意。
如果女方家庭同意,双方便进入婚姻的准备环节。
接下来是订婚仪式。
订婚仪式是男方家庭向女方家庭示意自己的婚姻诚意。
仪式中,男方家长会正式向女方家长提出订婚,女方家长则会接受并表达祝福。
随后,双方还会就婚期、嫁妆和彩礼等事宜进行商议。
二、婚礼仪式中国传统婚礼仪式多样,各地风俗略有差异,但一般都包括迎亲、过门、拜堂和敬茶等环节。
首先是迎亲。
迎亲是指男方亲友去女方家中接新娘的仪式。
在迎亲队伍中,会有牵手彩绸、挂花轿和吹拉弹唱等传统元素,以喜庆气氛迎接新人的到来。
过门是婚礼中的重要环节之一。
新娘要经过门槛,这是表示离开父母家庭,加入新的家庭。
在过门时,新娘通常会被兄弟姐妹抢门,并且还有一些取巧的小妙招,如踩踏红木或在门槛上刻下自己的名字。
拜堂是一对新人在婚礼现场正式向祖先祈福的环节。
新娘、新郎齐拜堂,向先人祭拜,并向父母行拜礼,表达对父母的感恩之情。
敬茶是中国传统婚礼仪式中表示尊敬的一种方式。
新娘和新郎要分别向双方父母递茶,以表达自己的孝心和感激之情。
父母接过茶杯后,还会赠送红包和喜字饼干等象征吉祥如意的礼物给新人。
三、婚礼酒席中国传统婚礼酒席是亲朋好友一同为新人举办的盛大宴会。
酒席通常会分为三个过程:招待、主席席次和敬酒。
招待是指新人亲自到各位宾客的座位上用茶或红酒表示欢迎和感谢。
主席席次是宴席上的重要环节,新娘新郎要在主席席位上举行敬酒仪式,向长辈、亲朋好友敬酒,并接受亲友的祝福和贺礼。
敬酒环节是婚礼中的一个重头戏,各个桌子上的宾客都要敬酒表达对新人的祝福。
四、婚后习俗中国传统婚后习俗主要包括回门和押嫁等环节。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婚姻嫁娶习俗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婚姻嫁娶习俗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底蕴的国家,拥有许多独特的传统婚姻嫁娶习俗。
这些习俗承载着人们对爱情、婚姻和家庭的美好愿景,也反映了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和社会规范。
本文将探讨一些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婚姻嫁娶习俗,希望能够增进对中国文化的了解。
一、婚礼仪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婚礼仪式是婚姻嫁娶习俗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
一般来说,传统的婚礼分为三个阶段:订婚、迎亲和婚宴。
在订婚阶段,双方家长会商订婚事宜,包括彩礼的交付和婚礼日期的确定。
迎亲阶段是新娘入赘新郎家的过程,通常伴随着一系列的仪式,如接亲、婚礼车队等。
最后,婚宴是一场盛大的宴会,用以庆祝新婚夫妇的幸福和团聚。
二、婚礼道具在传统的婚姻嫁娶习俗中,许多特定的道具被用于象征婚姻的祝福和意义。
例如,燕子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幸福和忠诚的动物,被广泛用于婚礼装饰和图案设计中。
红色的包装纸和金色的龙凤图案也常见于中国婚礼中,代表着繁荣和好运。
此外,双喜字、龙凤灯等传统的婚礼道具也被用于增添婚礼的喜庆氛围。
三、婚俗习惯中国传统文化中,婚姻嫁娶习俗还包括一系列的习惯和规矩。
例如,在结婚当天,新娘通常要进行三次拜天地、拜祖先和拜丈夫的仪式,以示对先人和丈夫的尊敬。
新娘还会在婚礼中穿着华丽的婚纱和戴上配饰,象征着美丽和幸福。
四、传统婚礼饮食婚礼中的饮食习俗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婚姻嫁娶的重要组成部分。
例如,喜酒是中国婚礼中不可或缺的一道菜品,象征着新婚夫妇的喜悦和幸福。
在一些地区,送餐的菜肴数量也有特定的讲究,如必须送满"六六大顺"(顺利顺利)或"九九如意"(如意如意),以取吉利的寓意。
此外,一些地区也有特定的婚礼过程中要吃的特殊食品,如在湖南地区,新娘婚礼前要吃辣椒酱,以展示勇气和坚韧。
五、新婚夫妇的住房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新婚夫妇的住房也具有特殊的意义。
一般来说,新婚夫妇会选择一个新的居所,以开始他们的婚姻生活。
中国传统婚俗的礼节有哪些_中国传统婚俗的典故
中国传统婚俗的礼节有哪些_中国传统婚俗的典故婚礼,是人一生中的“终身大事”,伴随着这一重大的人生仪礼,便出现了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婚俗文化。
下面一起来看看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传统婚俗的礼节,欢迎阅读,仅供参考。
中国传统婚俗的礼节一、迎娶出发:由男方携带六或十二件礼品,鸣炮出发前往女家,将至女家时再鸣炮,女家亦鸣炮回应,表示准备妥当。
迎宾::媒人先下车,其余的人接着下车,新郎由女家幼辈请出。
介绍:男方亲友依序入女家,媒人正式介绍双方亲友认识,先介绍男方给女家。
纳征:男方抬礼物进入女家,女方接受后并给予红包;将礼物陈列大厅,媒人将大小聘、金饰、礼单点交女方家长,女方亲友将礼物收好,并在神明桌上陈列供品。
奉甜茶:女方长辈请男方亲属依长幼入座,新郎居末。
准新娘由一好命妇人引导出堂,捧著甜茶向男方来宾敬茶。
压茶杯:片刻后新娘出堂收茶杯,男方亲友需以红包压茶杯。
喜宴戴戒指:在双方家长亲友的注视下,准新娘面向屋外坐在自家正厅中央(若招赘则面向内)的高椅上,低椅翘脚;戴戒指于中指(男左女右)。
准新郎将红包交给准新娘。
改称呼:媒人引导双方改换称呼。
祭祖:舅父点烛燃香,媒人在旁念吉祥语,随之由女方父母祭拜神明祖先,禀告婚事已定,祈求保佑。
回礼:女家对男方所送来的礼物和聘金接受一部份,并给男方回礼六或十二件。
订婚宴:订婚仪式完成后,女方备茶点开宴席来招待男方(座位男右女左),女方备鸡腿并附上红包一份给男方幼辈,男方除备压桌礼外并赠给所有帮忙的人红包答谢。
送客:宴毕,男方宾客起程回家,女方幼辈捧面桶给男方客人洗手,如在外面餐厅则免此礼,送客时不说再见二、回门按照我国婚俗习惯,结婚三天,新娘便要偕同新郎一起回娘家,也称“回门”。
这是一种必不可少的礼节。
新娘家老人心里非常重视三天回门,因此新郎事先天论是从思想上还是在礼品上都要有所准备,争取给岳父岳母留下愉快的好印象。
礼品事先备齐,买新娘家老人喜欢的礼品,礼品一般有四件。
回门一般在上午九、十点钟动身。
文化习俗:中国传统婚礼风俗解读
文化习俗:中国传统婚礼风俗解读介绍中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婚姻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婚礼风俗更是各地区的文化特色之一。
中国传统婚礼风俗独具魅力,反映了中国人民对婚姻的重视和对家庭的美好期许。
本文将带您一起解读中国传统婚礼风俗,让您更加了解中国人民的独特情感世界。
1. 求婚习俗1.1 门当户对的重要性在中国传统婚姻观念中,门当户对是非常重要的考虑因素。
古人认为,只有家境相当、人品相配的两个人才能够建立幸福美满的婚姻。
因此,在求婚之前,男方家族往往会对女方家庭进行详细的调查,包括家族背景、财富状况等。
1.2 红娘的作用在古代,男子往往不便直接与女子交流,因此需要借助媒妁之言来进行婚姻联姻。
红娘是传统媒婆的代称,她们扮演者媒介的角色,帮助男女双方进行相互了解和沟通。
红娘通常是女性中年人,她们通过了解男女双方的情况和意愿,为双方撮合婚姻。
1.3 求婚仪式求婚仪式在中国传统婚礼中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之一。
通常,在确定门当户对之后,男方会准备一份细致的求婚计划,用以向女方表示自己对她的真诚和承诺。
求婚场景可以是浪漫的户外环境,也可以是温馨的家庭氛围,具体形式因地区和个人喜好而异。
2. 婚前准备2.1 婚礼日期的选择在中国的传统农耕社会中,农民们会根据农历、宜忌等因素选择婚期。
例如,大多数人会避开丧葬、忌神、日月食等不吉利的日子,而选择一些象征吉祥和繁荣的日期举行婚礼。
2.2 办喜酒和婚礼的区别在中国,办喜酒和办婚礼是两个不同概念的活动。
办喜酒是指男方家族邀请亲友来庆贺婚事,由于人数较多,通常选择在酒店或餐厅等场地举行。
而办婚礼则是指正式的结婚仪式,由男女双方和家人亲友共同参与,通常在婚姻注册后的特定日期上午举行。
2.3 婚纱定制和婚戒挑选中国传统婚礼中,有婚纱定制和婚戒挑选等环节。
新娘通常会选择一套婚纱,并邀请专业设计师根据自己的体型和风格进行定制。
而婚戒则是新婚夫妻之间的象征,新人们会一起前往珠宝店挑选适合自己的婚戒,以示爱意和承诺。
中国传统结婚风俗
中国传统结婚风俗
中国传统结婚风俗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代表了中国人民的婚姻观念和家庭价值观。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结婚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之一,因此,结婚的仪式和风俗也非常重要。
在中国传统结婚风俗中,婚礼通常分为三个阶段:订婚、过大礼和婚礼。
订婚是指男女双方商定婚姻关系的过程,通常由父母或长辈代表双方进行。
在订婚仪式上,男方要送给女方一些礼物,如金银首饰、红包等,以示诚意。
女方则要回赠一些礼物,如锦缎、绸缎等,表示接受男方的求婚。
过大礼是指男方家庭向女方家庭赠送礼物的仪式。
在过大礼仪式上,男方要送给女方家庭一些贵重的礼物,如金银首饰、珠宝、家具等,以示诚意。
女方家庭则要回赠一些礼物,如锦缎、绸缎、茶叶等,表示接受男方的婚姻提议。
过大礼仪式通常在婚礼前一天或当天进行。
婚礼是结婚仪式的最后一个阶段。
在中国传统婚礼中,新娘要穿上红色的婚纱,象征着幸福和吉祥。
新郎则要穿上黑色或灰色的礼服,象征着庄重和稳重。
在婚礼仪式上,新娘要向新郎敬茶,表示尊敬和感恩。
新郎则要向新娘敬酒,表示爱和承诺。
婚礼仪式通常在早上进行,结束后,新婚夫妇要到新房里进行敬酒和拜堂等仪式。
中国传统结婚风俗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代表了中国人民
的婚姻观念和家庭价值观。
在现代社会中,虽然一些传统的结婚风俗已经逐渐消失,但是,它们仍然对中国人民的婚姻观念和家庭价值观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中国传统婚俗与婚姻观念
中国传统婚俗与婚姻观念中国传统婚俗与婚姻观念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深深影响着中国人民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本文将从婚俗和婚姻观念两个方面来探讨。
一、中国传统婚俗中国传统婚俗繁多,每个地区都有其独特的习俗和仪式。
其中最重要的一个传统是婚礼仪式。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婚礼被视为一种庄重而神圣的仪式,是男女双方走入婚姻的重要仪式。
婚礼通常分为三个环节:迎亲、过门和拜堂。
迎亲是婚礼的第一个环节,由男方家族负责。
男方家族会派出一支队伍去迎接新娘,并在路上进行一系列的欢迎仪式。
过门是指新娘到达男方家后,由男方家族的长辈或媒人带领新娘跨入门槛,象征着新娘正式进入新家庭。
拜堂是婚礼的最后一个环节,新娘和新郎在堂上向天地、祖先和双方父母行三鞠躬,表达对祖先和家庭的敬意。
除了婚礼仪式外,中国传统婚俗还包括众多的习俗和风俗,如婚前传统的嫁妆准备、结婚当天的喜饼和红包、婚后的接新房和过年时的拜年等等。
这些婚俗反映了中国人对于婚姻的重视和对家庭关系的情感表达。
二、中国传统婚姻观念中国传统婚姻观念是指中国人对于婚姻的认知和看法,体现了家庭、社会和道德等方面的价值观念。
在中国传统婚姻观念中,家庭的利益和社会的认可是最重要的因素。
首先,中国传统婚姻观念强调婚姻的目的是为了传承家族血脉和延续家族的生命力。
因此,很多传统观念中都存在着“门当户对”的要求,即要求双方家庭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条件相当。
其次,中国传统婚姻观念中,男子为外、女子为内的观念仍然存在。
男方被赋予了更多的社会责任和家庭责任,女方则被期望以家庭为重,负责照顾丈夫和孩子。
尽管如今社会风气逐渐变化,但这一观念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
此外,中国传统婚姻观念中,婚姻不能只关乎个人的幸福,还需要符合社会和道德的要求。
父母的意见和社会的压力常常影响着中国人的婚姻决策。
尤其是在农村地区,父母往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然而,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和经济条件的改善,一些传统的婚姻观念正在发生变化。
中国结婚的传统习俗
中国结婚的传统习俗中国结婚的传统习俗(一)提亲在民间,子女到了适婚之龄,做父母的就得着手托媒牵线搭桥,为他们提亲择偶。
婚龄因时代而异。
在中国古代,西周以前和西周时期,以男30岁,女20岁作为合适的结婚年龄,唐朝以后,法定婚龄降低许多,据文献记载,唐贞观年间诏令:男20岁,女15岁;唐开元令:男15岁,女13岁;宋天圣令:男15岁,女13岁;宋嘉定年间诏令:男16岁,女14岁,;明洪武年间诏令:男16岁,女14岁;大清通礼规定:男16岁,女14岁。
福建民间婚龄基本在官府规定范围内,出入不大。
清代,福州一带,男17岁、女15岁以上便可婚配。
福建也有少数地区早婚现象严重,情形特殊。
以惠安最为典型。
在惠安东部一些乡村,孩子于襁褓之中就要订亲,十二三岁即完婚成家。
若女孩子到了3岁仍未“有主”,父母亲便会忧心忡忡,唯恐女儿找不到男人。
此等陋俗,弊窦丛生,为害非浅。
自民国以来,法定婚龄有所提高。
《中华民国民法》规定为男18岁、女16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新婚姻法规定婚龄为男20、女18岁以上;1980年又改为男不得早于22周岁、女不得早于20周岁。
与此相适应,民间婚龄也增大一些。
但是,城镇与农村略有差异,一般农村偏低,城镇偏高。
农村习尚早婚,城市则普遍晚婚。
在城市里,男30、女25岁左右结婚比较多见。
农村往往男20、女18岁左右就开始提亲,一到规定年龄,立即结婚;有的还虚报年龄,或未领取结婚证,就提前结婚。
惠东一带早婚劣习仍然存在。
旧时,男女授受不亲,婚姻大事身不由己,“男不亲求,女不亲许”,悉听“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媒人成为缔结婚姻所不可缺少的中介。
据史志记载,在厦门,男婚女嫁“先由媒妁介绍”,(民国《厦门市志》卷20《礼俗志》)在政和,“凡男女缔姻,先听媒妁说合”,(清·道光《政和县志》卷1《风俗》)在崇安,“清以前均凭媒妁之言,互通庚帖”,(民国《崇安县新志》卷6《礼俗》)才算正统和合法。
中国传统文化之婚嫁礼仪
中国传统文化之婚嫁礼仪中国传统文化中,婚嫁礼仪一直被视为最为神圣和重要的仪式之一,它表达了中华民族对婚姻和家庭的尊重与重视。
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中国传统文化之婚嫁礼仪。
一、礼节宗旨中国传统文化认为婚姻是人生中最为重要的事情之一,因此,婚嫁礼仪的主旨在于提升西门庆的婚姻地位,促进家庭和睦。
此外,礼仪还具有祭祀祖宗,传承血脉和培育后代的意义。
二、礼仪程序1.定婚:经过双方家长的协商后,男方家长会送一份定情礼物给女方家长,表明双方已经求得彼此的认可,双方正式订婚。
2.聘礼:男方家长会派代表前往女方家中送聘礼贺礼,表明男方希望得到女方的归入。
3.婚礼:婚礼是整个婚嫁礼仪流程中最重要的一环。
在婚礼中,新娘会穿上嫁衣,戴上喜帽,进行三拜九叩的拜礼。
4.迎娶:在之后的迎娶环节中,女方的家人会送给新娘一些嫁妆和妯娌们送到男方家中。
5.接新娘:新娘抵达新娘家后,男方会请红娘出来在门口为新娘揭开喜帽,然后新娘在门口等候三分钟的镜对,最后才进入新房。
三、礼仪风俗1.红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红色被认为是吉祥幸福的颜色,所以在婚嫁礼仪中使用红色,就寓意着祝福新人幸福美满。
2.龙凤:中国传统文化把龙和凤视为吉祥亲神之物,因此在婚礼中会有龙凤簪和龙凤被褥等婚床布置。
3.对联: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联是重要的文化元素,婚礼中也少不了对联,代表新娘和新郎始乘千里,终是一生。
四、礼仪意义中国传统文化中,婚姻和家庭被视为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婚嫁礼仪不仅关乎单个的婚姻,更是涉及到了整个家庭、亲戚朋友和整个社区。
从婚姻的定下来一直到新娘进门的整个过程,表达了对婚姻的祝福、朴素纯洁的嫁娶风俗、家对家的社会交往等多种含义,代表了中华民族婚姻家庭观念的传承。
传统中国婚礼的风俗
传统中国婚礼的风俗
传统中国婚礼有很多有趣的风俗,其中比较重要的有:
1.纳采:男方家请媒人问女方的名字和出生年月日,以便决定是否
合适结婚。
2.问名:男方家请媒人去女方家询问女方的名字和出生年月日,以
便回去和男方家商量定亲。
3.纳吉:男方家根据问名结果,认为合适后,再请媒人向女方家送
一笔钱或礼物,表示要定亲。
4.纳征:男方家给女方家送去聘礼,是正式的订婚仪式。
5.请期:男方家向女方家提出结婚的日期,女方家同意后,双方共
同商定一个良辰吉日,作为结婚的日期。
6.亲迎:新郎亲自去新娘家迎娶新娘,回到男方家后,再举行一次
拜堂仪式,表示正式成为夫妻。
7.闹洞房:在结婚当天或前数天,要在新房内安好婚床,在婚床上
将被褥,床单铺好,再铺上龙凤被,撒各式喜果,如花生、红枣、桂圆、莲子等,同时要找一对童男童女在床上滚一圈,叫“滚床”,这一切都寓意新人早生贵子。
8.回门:三朝回门指在婚后第三天,新妇由夫婿陪同,带备烧猪及
礼品回娘家祭祖。
以上是传统中国婚礼的一些风俗,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地区差异的影响,可能有所不同。
中国传统婚俗知识
中国传统婚俗知识一、传统婚俗仪式1.三书六礼聘书:订亲之书,男女双方正式缔结婚约。
纳吉(过文定)时用。
礼书:过礼之书,即礼物清单,详尽列明礼物种类及数量。
纳征(过大礼)时用。
迎亲书:迎娶新娘之书。
结婚当日(亲迎)接新娘过门时用。
纳采:古时婚礼之首,属意女方时,延请媒人作媒,谓之纳采,今称“提亲”。
问名:男方探问女方之姓名及生日时辰,以卜吉兆,谓之问名,今称“合八字”。
纳吉:问名若属吉兆,遣媒人致赠薄礼,谓之纳吉,今称“过文定”或“小定”。
纳征:奉送礼金、礼饼、礼物及祭品等,即正式送聘礼,谓纳征,今称“过大礼”。
请期:由男家请算命先生择日,谓之请期,又称“乞日”、今称“择日”。
亲迎:新郎乘礼车,赴女家迎接新娘,谓之亲迎。
2、说媒封建社会男女“授受不亲”,强调“天上无云不下雨,地上无媒不成亲”。
男女双方一般都要经人从中说合,才能“结丝罗”,3.换庚谱媒人提亲后,若男女双方八字相合,没有相冲,便互相交换两家的庚谱,作为订亲的最初凭据。
4.过文定为“过大礼”之前奏,通常在婚礼前一个月举行。
男家择定良辰吉日,携备三牲酒礼至女家,正式奉上聘书。
5.过大礼订亲之最隆重仪式,约在婚前十五至二十天进行。
男家择定良辰吉日,携带礼金和多种礼品送到女家。
6.安床择定良辰吉日,在婚礼前数天由好命佬将新床搬至适当位置。
然后,在婚礼之前,再由好命婆负责铺床,将床褥、床单及龙凤被等铺在床上,并撒上各式喜果,如红枣、桂圆、荔枝干、红绿豆。
安床后任何人皆不得进入新房及触碰新床,直至新人于结婚当晚进房为止。
结婚当晚,新人进新房后可让小孩在床上食喜果,称为“压床”,取其百子千孙之意。
新郎的同辈兄弟可以闹新房,古时认为“新人不闹不发,越闹越发”,并能为新人驱邪避凶,婚后如意吉祥。
7.嫁妆收到大礼后,女家的妆套须最迟于结婚前一天送到男家。
这批大箱小箱的嫁妆,为女家身份与财富之象征。
嫁妆除珍贵的珠宝首饰外,主要是一些象征好兆头的东西,如:剪刀(蝴蝶双飞)、痰盂(子孙桶)、尺(良田万顷)、片糖(甜甜蜜蜜)、银包皮带(腰缠万贯)、花瓶(花开富贵)、铜盆及鞋(同偕到老)、龙凤被、床单及枕头一对、两双用红绳捆着的筷子及碗(有衣食)、七十二套衣服,用扁柏、莲子、龙眼(丰衣足食)。
中国传统婚俗与婚礼文化
中国传统婚俗与婚礼文化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着丰富多样的传统婚俗与婚礼文化。
这些传统婚俗不仅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体现中国传统美德和家庭价值观的重要载体。
本文将从准备婚礼、迎亲、交欢酒、举办婚礼等方面,探讨中国传统婚俗与婚礼文化。
一、准备婚礼在中国传统婚俗中,准备婚礼是一项重要的工作。
通常,未婚男女要先向双方家长告知婚事,得到双方家长的同意后,才能正式开始准备婚礼。
接下来,女方家庭需要迎请婚媒,代表女方向男方家庭表示这次婚事的诚意。
二、迎亲迎亲是中国传统婚俗中的重要环节。
在这个环节中,男方家庭要以喜庆的仪式将新娘从女家接回男方家。
一般来说,迎亲的时间定在早晨或中午,寓意着“早生贵子”。
迎亲队伍中,除了新郎与新娘,还有喜娘、携带嫁妆的人和一队锣鼓戏班,增添喜庆气氛。
三、交欢酒交欢酒是传统婚俗中的一项重要仪式。
在交欢酒中,双方家庭会举行一场盛大的宴会,邀请亲朋好友共同庆贺新婚。
宴会上,新郎新娘要向亲朋好友敬酒,并接受亲友的祝福。
同时,亲友们也可以在宴会上表演才艺,以祝福新人百年好合、幸福美满。
四、举办婚礼举办婚礼是中国传统婚俗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
一般来说,传统婚礼会分为三个时段:早上的迎亲、中午酌颜酒宴、晚上的接风宴。
在婚礼当天,新娘会穿上汉服或旗袍,并佩戴着丰富多彩的饰品。
而新郎则穿上传统的男装,一般是燕尾服或唐装。
婚礼上,新人还要向双方父母磕头行礼,以表达对父母的敬意和感谢之情。
总之,中国传统婚俗与婚礼文化承载了悠久的历史与文化积淀,凝聚了中华民族的美德与家庭价值观。
这些传统婚俗不仅是中国人民婚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尽管现代社会逐渐接受了西方婚礼的一些元素,但中国传统婚俗与婚礼文化依然在许多家庭中传承并发扬光大,成为中国人民共同的文化认同和精神纽带。
让我们保持对传统婚俗的尊重与传承,让中国传统婚俗与婚礼文化在未来的岁月中继续绽放光芒,传承下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统婚俗(一)婚姻的定义1、按照现代社会学的定义,婚姻是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异性的、为社会所认可的两性关系,而且人们期待这种两性关系所持续的时间,会超出怀孕和生育孩子所需要的时间。
(英国邓肯•米切尔主编《新社会学词典》,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
)2、“盖古时男女会合,颇任自由,桑间濮上,人约黄昏后,情感既融,便成伉俪,浸而成俗,遂沿为嫁娶之期。
夫妇关系既因昏而成,以此推之,虽不中不远矣。
”(陈鹏《中国婚姻史稿》中华书局,2005年1月)(二)婚姻在中国古代社会的地位西周社会的“五礼”: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
婚礼是“五礼”之一的“嘉礼”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1、吉礼:吉礼是五礼之冠,主要是对天神、地祗、人鬼的祭祀典礼。
主要内容有:(1)祀天神;(2)祭地祗;(3)祭人鬼。
2、嘉礼:嘉礼是调和合人际关系,沟通、联络感情的礼仪。
嘉礼主要内容有:饮食之礼;婚、冠之礼等。
3、宾礼:宾礼是接待宾客之礼。
4、军礼:军礼是师旅操演、征伐之礼。
5、凶礼:凶礼是哀悯、吊唁之礼。
(三)婚姻在中国古代社会的作用——婚姻是一切人际关系和伦理规范的起点。
1、“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错(通‘措’)。
夫妇之道不可以不久也。
”(《周易•序卦》)2、“夫昏礼,万世之始。
”(《礼记》)3、“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
”(《礼记》)(四)中国古代社会婚姻的目的1、祭祀;古代婚姻“六礼”之仪,均受命于庙。
男女结婚三月,而后“庙见”,始称成妇。
“故娶妻者,父母在,则奉事舅姑;舅姑殁,则供祭祀。
”2、继嗣;结婚既上以承先祖,供祭祀,则必下以继后世,盖继嗣乏,则宗系绝,而祭祀废。
所以孟子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3、内助。
“男正位于外,女正位于内”(《易•家人卦》)故俗又称妻为“内助”。
古谚有:“男以女为室,女以男为家。
”《诗经》有“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古称女子出嫁为“执箕帚”。
二、中国古代婚姻形态的嬗变(一)中国婚姻礼制源头的两大创始人1、中国婚姻礼制的始祖母——女娲,其功劳:其一,宇宙秩序的维持者。
《淮南子》载: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烂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
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
苍天立,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
其二,造人。
《淮南子》云:天地初开,女娲抟黄土为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横泥中,举以为人。
其三,婚姻礼制的始祖母。
后世称女娲“祷祠神,祈而为女媒,因置昏姻”(东汉应劭《风俗通》),奉其为执掌婚姻之神。
2、中国婚姻礼制的父亲——月下老人(见《太平广记•定婚店》)反映了婚姻乃前定的宿命婚姻观。
婚礼上的“牵巾”、“合髻”(结发)均源于此传说。
(二)婚姻发展史1、原始群婚阶段——杂婚中国近现代学者研究上古时代的婚姻制度时,基本受到马克思、恩格斯以及作为他们重要理论来源的摩尔根的影响。
马克思在其《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中说:最古是过着群团的生活,实行杂乱的性生活。
中国学者一般也认同这个观点,认为两性关系应该带有刚从猿类脱胎过来的习惯,以小群体方式生活,无所谓婚姻家庭,有着毫无节制的两性关系,处于杂乱无序的群婚状态之中。
郭沫若在其《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一书中也认为这种“杂婚”现象在上古“我们的中国应该是并不稀奇。
”2、血缘婚(又称“等辈婚”“族内婚”)原始社会中同一原始群体内同辈男女间的集团婚。
血缘婚限于在同辈(如兄弟姐妹)间互为夫妻,排除不同辈(如父与女、母与子、祖父与孙女、祖母与孙子)间的两性关系,是人类第一个婚姻形态(制度)。
中国古代神话中有一个典型的例子——伏羲、女娲传说。
他们本是兄妹俩个,在人类遭遇灭顶之灾,世界上只剩下他们两个人。
为延续人类种族,兄妹两个不得不结合(唐朝李亢《独异志》)。
我国西南少数民族也有与此相似的传说。
在古希腊神话中,奥林匹斯山之王、世界之主、人和神的共同之父宙斯的妻子赫拉也是兄妹。
(东西方文化中出现同类型的“血缘婚神话”,这是一种文化趋同现象)3.抢亲婚两性关系被限制在家族内部同辈之间的同时,家族之外又有抢亲制作为补充。
上古时期,氏族以游猎为主。
女子在其时,可能也是被视作财产的,部落战争,家族械斗,导致女人被抢来抢去。
故《礼记》有:“昏礼不用乐。
”按现在的眼光看,抢亲肯定是不文明的,但是学者们认为,这一抢,却抢出了优生优育。
于是,古人悟出了:“男女同姓,其生不蕃”(《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易经》有两段爻辞,被学者认为是反映抢亲现象的:其一:“屯如邅如,乘马班如,匪寇,婚媾。
”(一群人乘马飞速而来,不是来抢财产的,是来抢亲婚配的呀。
)其二:“乘马班如,泣血涟如。
”(抢亲的人骑着马儿飞速而去,山路上留下一串可怜的哭声。
)4. 族外婚——知其母而不知其父之婚姻研究中国婚姻制度的学者根据考古学资料推论,族外婚是母系社会的一个标志。
根据恩格斯的论述,学者想象母系氏族的婚姻情况是这样的:氏族禁止族内通婚,男子须到其它氏族部落寻求女子。
而中国许多上古圣人出生的神话传说,正好被学者认为是族外婚的一种折射。
汉字的“姪(后写为‘侄’)”可能与这种制度有关:就两个通婚的氏族来说,本氏族的兄弟嫁往女方氏族后,与女方所生的儿子照例必须嫁回到男方氏族来,因而称为“姪”。
所谓“女儿国”就是这种婚俗的折射反映。
5. 对偶婚——一夫一妻制在中国传统的父系社会里,所谓的“一夫一妻”,在古代中国,只能叫“一妻一夫”,或者“一夫一妻多妾”。
中国专偶婚的形成约开始于新石器时代晚期。
对偶婚这种“一夫一妻制”的确立,其意义有:(1)奠定了具有社会约束作用的婚姻礼仪基础,遂成为一切宗法制度的根源。
(2)促使人类社会形态由母系氏族社会转化为父系氏族社会。
一夫一妻制确立后,父死子继的继承法确立,婚姻制度,遂成为一切宗法制度的根源。
关于“媵制”:1、《春秋公羊传》:“诸侯一聘九女。
”2、《尸子》载尧帝嫁女:“妻之以(娥)皇,媵之以(女)英。
”3、《诗经·豳风》有“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
”4、民歌《大坂城的姑娘》歌词里有:“带着你的嫁妆,带着你的妹妹,赶着那马车来。
”如何理解?三、一夫一妻制下的婚姻形式(一)政治和亲婚它一度是中国王朝安邦定国的一大外交政策。
具体措施是,把皇家宗室女子嫁给少数民族首领。
汉代首创和亲外交,始作俑者是刘邦,以宗室长公主远嫁匈奴单于。
其后是汉武帝刘彻。
再其后是汉元帝,有“昭君出塞“。
到了唐朝,用于和亲的公主更多。
唐人陈陶《陇西行》:“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
”(二)聘娶婚聘娶婚是指男子以财物作聘礼而娶妻,女子因聘礼而出嫁。
《礼记•曲礼》说:“非受币,不交不亲。
”“聘礼”这一关,皇帝也不能免。
《汉宫仪》载:“皇帝聘皇后,黄金万斤。
”西汉末年,平帝娶王莽女为后,有司私自给这位王姑娘涨了价,奏请给聘礼黄金二万斤。
它自身有两个特征:1、父母包办婚姻。
2、商品买卖婚。
清代史学家赵冀在其《二十二史札记•财货》中说:“受财者则易其名曰聘礼,实为价钱…与估卖驱口无疑。
”民间谚语“皇帝女儿不愁嫁。
”在某种意义上是针对聘娶婚的。
(三)转房婚又称收继婚。
一般而言,转房婚是指父亲死后某一特定的儿子收娶其庶母,或者兄长死后弟弟收娶其嫂,或者弟弟死后兄长收娶其弟媳,这种婚俗曾广泛流行于世界各地。
现代人戏言,这叫“肥水不流外人田”。
据民族学家考证,这种婚俗起源于原始社会时期掠夺婚时人们所拥有的财产嗣承观念。
《孟子•万章》载:“二嫂使治朕栖。
”《金史》称女真:“旧俗,妇女寡居,宗族接续之;父死,则妻其母(指庶母);兄死,则妻其嫂。
”(四)经济实用型婚姻所谓的经济实用型婚姻是穷人为省钱而自发实行的一种婚姻的变通形式。
也就是说,它没有聘娶这一关,能省下一笔财礼,甚至能减少日常婚姻消耗,经济、方便、实用。
具体有以下几种:(1)交换婚它是中国历史上很典型的一种婚姻形式。
它是指两个不同姓的家族通过协议,互换异性子女互为配偶的婚姻方法。
一家男子娶另一家女子,必须以一女嫁到对方家作为交换条件。
(2)入赘婚入赘婚在中国这样一个夫权社会,是很另类的一种婚姻形式,其特点是:男方到女方家入户,俗称“倒插门”。
生下的儿女要姓女方家的姓。
总之,这种婚姻形式里的男人,很受社会歧视。
据《说苑》记载,商末周初的姜尚就是赘婿,且后来被其妻休弃,是为“出夫”。
其文有:“太公望,故老妇之出夫也。
”关于入赘婚的起源,史载先秦时即已存在,宋朝时开始流行。
(3)童养媳童养媳是中国颇有特色的一种传统婚俗。
它是指有儿子的家庭,抱养人家的童女为养女,等到儿子与养女达到结婚年龄时,使他们完婚成亲。
由于这种媳妇来时年少,需要长大成人后才可成亲,所以又叫“待年媳”。
当然,还有叫“等郎媳”。
我国古代各地流传的《小女婿》歌谣正是这类童养媳痛苦婚姻生活的写照。
如:“十八大姐七岁郎,夜夜困觉抱上床。
说你丈夫岁数少,说你儿来不叫娘。
等到郎大我已老,等到花开叶又黄。
”又有“十八大姐九岁郎,晚上睡觉抱上床,不是公婆还双在,你做儿来我做娘。
”(4)典妻婚所谓典妻,也叫租妻,历史上广泛流行于浙江、福建、甘肃、辽宁和山西。
辽宁叫“搭伙”,甘肃曰“僦妻”,在山西被称作“挂帐”,百姓也有叫“拉边套”的。
出租妻子是一种更经济的婚俗形式,简而言之,就是丈夫把妻子出租给需要老婆的人。
时间长的叫做典妻,时间短的称租妻。
《全国风俗大观》记述:“贫苦之家蓄妻不得温饱,可以租之于人,共订合同,半载或一年、三年,以本夫之需索,以定时期之长短。
期满则退回而已。
”(5)鬼婚又叫“冥婚”“阴婚”,即幽冥世界的婚姻。
起源很早,至少在先秦时期就已流传开来。
名目很多,还有“冥配”“配骨”“幽婚”“圆坟”等称谓。
商代已有此俗,周代礼制则予以禁止。
如《周礼•地官》记载:“禁迁葬者与嫁殇者。
”但此俗在社会上还是颇为流行。
三国时曹操的幼子曹冲早夭后就与甄姓亡女举行冥婚四、历代婚姻礼俗婚姻维持着社会关系和宇宙秩序,所以婚姻需要力量,需要支撑点。
而在以德治国的中国传统社会里,道德便是最好的利器了。
中国婚姻里,有两个道德支点。
一为礼,二为义。
(一)礼——社会的仪式。
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非媒不娶。
古代婚姻中介称“媒妁”。
媒,谋也,谋合二姓者也。
妁,酌也,斟酌二姓者也。
《礼记.曲礼》郑笺注:媒者,通二姓之言,定人家室之道。
《周礼》中更是定了一个媒官(“媒氏”),其职责范围:媒氏,掌万民之判,凡男女,自成名以上,皆书年月日名焉,令男子三十而娶,女子二十而嫁,凡娶判妻入子者,皆书之。
仲春之月,令会男女。
于是时也,奔者不禁。
若无故而不用令者,罚之。
”2、六礼有媒妁还不行,还得有个正当的婚姻程序,即“六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