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管理)物流内涵
现代物流与供应链管理
第一章一、现代物流的内涵:物流(Logistics)是指物质资料物理性(实体性)运动及其相关活动总称。
作为使用价值的运动形式,物流可以创造空间价值、时间价值和形态价值。
运输和储存构成物流的两大支柱。
从社会再生产过程中来看,物流不仅存在于社会的生产之中,而且也存在于社会的流通与消费之中。
二、物流的价值(一)时间价值:1.缩短时间——创造的价值;2.弥补时间差——创造价值(二)场所价值:1.从集中场所流入分散需求场所创造的价值2.从分散生产场所流入集中需求场所创造的价值3.从甲地生产流入乙地需求创造的价值(三)加工价值(形态价值):这里的加工价值不是创造商品实体、形成商品的主要功能和使用价值,而是带有完善、补充、增加性质的加工活动,这种活动必然会形成劳动对象的附加价值。
物流中的加工价值主要表现在流通加工环节。
三、现代物流的特点(一)与传统物流相比较,现代物流的特点:1.信息化;2.自动化;3.网络化;4.智能化;5.柔性化。
另外,物流设施、商品包装的标准化,物流的社会化、共同化也都是现代物流模式的新特点。
(二)与其他商务活动相比较、现代物流的特点:1.实体性与虚拟性并存;2.实时性与预测性并存;3.合作性与竞争性并存;4.个性化与大众化并存;5.安全性和开放性并存;6.信誉更加重要(三)从经营的角度来看、现代物流的特点:1.专业化的特点;2.社会化的特点;3.一体化的特点。
四、现代物流管理的内涵与原则(一)现代物流管理的含义现代物流管理是指对现代物流活动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
现代物流管理的目标就是实现物流资源的最佳配置,保证物流活动的顺利进行,以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和经济效益。
现代物流管理的基本要求就是依据现代物流运动的规律与特点,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运用现代管理的方法,对物流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管理。
(二)现代物流管理的原则:除遵循管理的一般原则外,一般来说,现代物流管理还应遵循以下原则。
物流管理优秀PPT讲义
概略
具体 详细
长期计划: 产品与市场发展规划;资源发展计划;生产战略计划;和 财务计划
中期计划: 生产大纲和主生产计划
短期计划: 物料需求计划;生产能力需求计划;总装配计划以及实施 过程中的作业进度计划和控制工作
八 主生产计划的概念;如何制定与实施
概念:
P268
MPSmaster product scheme将总体计划中的系列 产品分解为每一个具体时段的最终产品的生产数量 实 质上是产品的出产进度安排
核心思想:
供应链管理
十二 配送合理化的判断标志 P277
1 库存标志 库存总量:总量+用户配送后的库存量<配送前的各用户
库存量之和 库存周转:库存周转总是快于各的库存周转 2 资金标志 资金总量:占用资金总量减少为合理 资金周转:快为合理 资金投向的改变:分散改为集中为合理 3 成本和效益
成本降低而效益增高为合理
MPS所需要的信息:主生产计划大纲;预计的需求;可 用的原材料和配件;制造/采购提前期;生产准备/更换时 间;原则是利用最少的项目数进行排产;只列出相关的重 大项目;如财务;生产能力等
编制主生产计划的步骤:
1根据生产预测;已收到的客户定单;配件预测;订货政策及 批量;制定出主生产计划
2粗能力计划RCCP—Rough Cut Capacity Planning;对能 力和需求进行平衡
终送到消费者手中的这一过程被看成是一个环环相扣 的链条;这就是供应链
供应链管理:supply chain management 对整个供应链系统进行计划;协调;操作;控制和优
化的各种活动和过程;其目标就是要将顾客所需要的正 确产品right product能够在正确的时间right time;按照 正确的数量right quantity正确的质量right quality和正 确的状态right status送到正确的地点right place;并使 总成本最小
物流管理的内涵特征
物流管理的内涵特征物流管理是指企业在生产、销售和服务过程中,通过科学的方法和先进的技术手段,对物流活动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的过程。
它是实现企业物流目标的重要手段,对于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从内涵和特征两个方面来介绍物流管理。
一、内涵物流管理的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物流规划和设计:物流管理需要对物流网络进行规划和设计,确定物流的路径、节点和方式。
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使物流运作更加高效、快捷和经济。
2. 物流组织和协调:物流管理需要对各个环节的物流活动进行组织和协调,确保物流活动的顺利进行。
这包括物流资源的合理配置、物流任务的分配和协调,以及各个环节之间的紧密配合。
3. 物流信息管理:物流管理需要对物流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和管理。
通过建立信息系统,及时获取物流信息,对物流活动进行监控和控制,提高物流效率和准确性。
4. 物流成本管理:物流管理需要对物流成本进行控制和管理。
通过精细化的成本分析和控制手段,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益。
5. 物流质量管理:物流管理需要对物流服务的质量进行管理和控制。
通过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对物流活动进行监督和评估,提高物流服务的质量和满意度。
二、特征物流管理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 系统性:物流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物流的各个环节和环境因素。
物流管理需要从整体和系统的角度来考虑,通过协调和优化各个环节,实现物流目标。
2. 综合性:物流管理需要综合运用多种管理技术和方法。
它涉及到供应链管理、库存管理、运输管理、仓储管理等多个方面,需要综合运用各种管理手段和工具。
3. 动态性:物流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根据市场需求和企业变化来进行调整和优化。
物流管理需要及时获取市场信息,灵活调整物流计划和策略,以适应市场变化。
4. 风险性:物流管理涉及到多个环节和参与者,存在着各种风险和不确定性。
物流管理需要对风险进行识别、评估和控制,降低物流风险,保证物流活动的安全和稳定。
简述物流的内涵与物流管理目标
简述物流的内涵与物流管理目标物流是指在企业的生产和经营过程中,通过合理组织和有效管理,将物资、信息和资金等要素从供应商传递给用户,并实现物流活动的全过程。
物流管理目标是指在物流过程中,通过科学的管理方法和手段,实现物流活动的高效、低成本、高质量和高服务水平。
一、物流的内涵物流的内涵主要包括物流的基本定义、物流的范围和物流的要素。
1. 物流的基本定义物流是指在企业的生产和经营过程中,通过合理组织和有效管理,将物资、信息和资金等要素从供应商传递给用户,并实现物流活动的全过程。
物流是一种有组织的活动,涉及到物资的流动、信息的传递和资金的流转。
2. 物流的范围物流的范围包括物流管理的范围和物流活动的范围。
物流管理的范围涵盖了物流计划、物流组织、物流控制和物流评价等方面,旨在实现物流活动的高效和优化。
物流活动的范围包括物流采购、物流生产、物流配送和物流售后服务等方面,涉及到物流的各个环节。
3. 物流的要素物流的要素包括物资要素、信息要素和资金要素。
物资要素是指在物流过程中所涉及的物质产品、零部件、原材料等。
信息要素是指在物流过程中所涉及的订单、库存、运输信息等。
资金要素是指在物流过程中所涉及的采购资金、库存资金、运输资金等。
二、物流管理目标物流管理目标主要包括物流成本的降低、物流服务水平的提高、物流效率的提升和物流质量的保证。
1. 物流成本的降低物流成本是指在物流过程中所产生的各项费用,包括采购成本、仓储成本、运输成本等。
物流管理的目标是通过优化物流流程、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2. 物流服务水平的提高物流服务水平是指物流企业为客户提供的满足其需求的服务水平。
物流管理的目标是通过提高物流服务水平,包括及时性、准确性、可靠性和灵活性等方面,提升客户满意度,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3. 物流效率的提升物流效率是指在物流过程中,以最少的资源消耗,实现物流活动的高效进行。
物流管理的目标是通过优化物流流程、提高物流设施利用率、提高物流操作效率等手段,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
(物流管理)物流
一、名词解释:1、物流:物品从供应地向接受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施的有机结合来实现用户要求的过程。
2、配送:在经济合理区域范围内,根据用户的要求,对物品进行拣选、加工、分割、组配等作业,并按时送达指定地点的物流活动。
3、装卸搬运:在某一物流节点范围内进行的,以改变物料的存放状态和空间位置为主要内容和目的活动。
4、流通加工:物品从生产地到使用地的过程中,根据需要施加包装,分割,计量,分拣等简单优化的简称。
5、第三方物流:物质供方和需方外的第三方去完成物流服务的物流运作方式6、物流一体化:利用物流管理,使产品在有效的供应链内迅速移动,是参与各方的企业都能获益,使整个社会获得明显的经济效益。
7、增值服务:在完成物流基本功能基础上,根据客户需要提供的各种延伸业务活动。
8、条码:由一组规则排列的条、空及字符组成的,用以表示一定信息的代码。
9、GIS:(地理信息系统)以地理空间数据库为基础,采用地理模型分析方法,适时提供多种空间的和动态的地理信息,为地理研究和地理决策服务的电子计算机技术系统。
10、理货:船方或货主根据运输合同在装运港和卸货港收受和交付货物时,委托港口的理货机构代理完成的在港口对货物进行计数、检查货物残损、指导装舱积载、制作有关单证等工作。
11、安全库存:为了防止由于不确定因素(如大量突发性订货、交货期突然延迟等)而准备的缓冲库存。
12、物流模数:物流设施与设备的尺寸基准13、物流工程质量:把物流质量体系作为一个系统来考察,用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对影响物流质量的诸要素进行分析、计划,并进行有效控制。
14、物流工作质量:物流服务各环节、各工种、各岗位具体的工作质量。
15、物流服务质量:物流企业对用户提供服务,使用户满意的程度。
16、供应物流:为生产企业提供原材料、零部件或其他物品时,物品在提供者与需求者之间的实体流动。
物流内涵
物流内涵的演进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主要是由生产、流通和消费组成,其中流通是联系生产和消费的必要环节。
流通的经济职能主要表现为解决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形成的三大间隔问题,这三大间隔分别为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社会间隔、生产地点与消费地点的空间间隔、生产时间与消费时间的时间间隔。
流通消除社会间隔的经济职能是实现商品所有权的转移,属交易流通(称为商流);消除空间间隔和时间间隔的经济职能是实现商品物理性转移,属物资流通(称为物流)。
从人类开始商品交易的经济活动起,物资的物理性流动就伴随而来。
社会实践的发展,经济活动的变化,促进人们对物流内涵认识的不断演进和深化。
物流内涵在不同经济阶段,适应不同的经济活动目的,在不断在进化和完善;而且即便在同一历史时期、同一经济发展阶段,也因不同的团体组织和学派,或者因所站的角度和出发点的不同而各有差别。
不过物流内涵的变化过程也恰恰反映了不同时期物流理论、物流管理和物流效率化的进步轨迹。
第一节物流内涵的演进一、PD的物流概念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迎来了大量生产、大量流通、大量消费的时代。
这个时期,出现了直接进入流通领域的制造商,开始涉及“Physical Distribution(简称PD)”活动领域。
PD汉语意译为“物资配送”或“实物配送”。
“Distribution”一词最早出现于美国,1915年阿奇?萧(Arch W.Shaw)在《市场流通中的若干问题》(Some Problems in Market Distribution,哈佛大学出版社1915年出版)一书中提出了“Distribution”是“与创造需要不同的一个问题,物资经过时间和空间的转移,会产生附加价值”)认为实物供给功能作为市场营销的一个要素,是由运输和保管组成。
1935年美国销售协会(American Marketing Associat,AMA)把PD定义为:“包含于销售之中的物资与服务于从生产地点到消费地点流动过程中,伴随的种种经济活动”。
《物流管理》第一章:现代物流概论
复习思考题
一、判断题(正确的用√表示,错误的用×表示)
1.流通实际上就是物流。 ( ) 2.商流和物流的关系非常密切,两者都具有相同的活动内容和规律。 ( ) 3.商流是产生物流的物质基础。 ( ) 4.物流活动克服了供给方和需求方在空间和时间方面的距离。 ( ) 5.我国是从美国引进“物流”一词的。 ( ) 6.Logistics取代PD,成为物流科学的代名词,这是物流科学走向成熟 的标志。 ( )
本章小结
本章介绍了物流的形成和发展、物流的概念、物流的 作用和物流管理等基本知识与理论。 自从美国人在20世纪初提出物流这个概念后,物流的 概念得到了很大发展,不同的国家都给出了自己的物 流定义,通过对比分析,本章最终归结出一个比较合 理的概念。从物流活动的发展来看,其经历了传统物 流与现代物流两个阶段,本章也都一一作了介绍。 中国从20世纪80年代初从国外引进了物流的概念,它 经历了五个发展阶段。 物流的作用从经济、社会与组织三方面进行了展开。 对于物流管理从其内涵、形成和发展以及研究的内容 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二、简答题
1.简述流通在社会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 2.简述物流管理的内涵和研究范围。 3.如何理解物流的功能与作用?
17
二、物流管理的研究对象、范围与内容
(一)物流管理的研究对象及目标
其主要研究对象是社会物流。 物流管理最基本的目标就是以最低的成本向用户提供满意的物流服务。
(二)物流管理的范围
1.物流战略管理 2.物流系统设计与运营管理 3.物流作业管理
(三)物流管理的基本内容
1.工商企业的物流管理课题 2.物流企业的物流管理课题 3.政府方面的物流管理课题 1) 物流基础设施的规划和建设 2) 创造现代物流发展的宏观环境 3) 培和发展物流市场,鼓励竞争,支持企业联合 4) 要解决好物流与环境和城市发展的矛盾 18
物流的概念与内涵
(五)精益物流理念 精益物流是起源于日本丰田汽车公司的一种物 流管理思想,其核心是追求消灭包括库存在内 的一切浪费,并围绕此目标发展的一系列具体 方法。 物流管理学家则从物流管理的角度对比进行了 大量的借鉴工作,并与供应链管理的思想密切 融合起来,提出了精益物流的新概念。
• 精益物流的内涵是运用精益思想对企业物流活动进行管理, 其基本原则是: • (1)从顾客的角度而不是从企业或职能部门的角度来研究 什么可 以产生价值; • (2)按整个价值流确定供应、生产和配送产品中所有必须 的步骤和活动; • (3)创造无中断、无绕道、无等待、无回流的增值活动流; • (4)及时创造仅由顾客拉动的价值; • (5)不断消除浪费,追求完善。 • 精益物流的目标可概括为:企业在提供满意的顾客服务水 平的同时,把浪费降到最低程度。
(三)物流价值与利润理念 1962年美国著名经营学家彼得.德鲁克在《财富》 杂志上发表了题为《经济的黑色大陆》一文 ,他 将物流比做“一块未开垦的处女地,”。 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在原 材料、设备和劳动力成本压缩的空间趋于饱和后, 对成本的控制将转为物流领域。 美国经营学家彼.特拉卡指出:物流是“降低成本 的最后边界”。日本早稻田大学教授西泽修在《主 要社会的物流战》一书所阐述的:“现在的物流费 用尤如冰山,大部分潜在海底,可见费用只是露在 海面的小部分。”
第一、物流概念的形成和发展与社会生产、市场营 销、企业管理的不断进步密切相关。 第二、物流概念与物流实践最早始于军事后勤,而 “物流一词没有限定在商业领域还是军事领域。物 流管理对公共企业和私人企业活动都适用”。(见 Donald J. Bowersox 1986出版《物流管理》) 第三、物流无论从实物供应(Physical Distribution) 还是后勤的内涵中都强调了“实物流动”的核心。 第四、物流的功能主要以运输、储存、装卸、包装、 以及信息等所构成。
物流的概念与内涵
(五)废弃物物流:是指生产和流通系统中所产生的
无用废弃物的处理活动中所形成的物品实体流动。
编辑ppt
28
供应物流
原材 料供 应地
材料 仓库
生产物流
生产 工厂
狭义的物流概念
销售物流
成品
批发
零售
消
仓库
商
商
费
者
退货物流
废弃物流
周转包装物流
回收 废弃 物流
广义的物流概念
编辑ppt
29
物流与环保( Green Logistics)
编辑ppt
13
2.物流管理的概念(logistics management)
▪ 物流管理(logistics management):为了以合适的 物流成本达到用户满意的服务水平,对正向及反向的 物流活动过程及相关信息进行的计划、组织、协调与 控制。
▪ 物流管理:为了以最低的物流成本达到用户所满意的 服务水平,对物流活动进行的计划、组织、协调与控 制。[GB/T 18354-2001 3.8] 引自《物流术语 GB/T18354-2001》
是从军事后勤的角编度辑p提pt 出的。
7
物流概念产生发展的四个阶段
第二个阶段:分销物流学(Physical Distribution)阶段
(20世纪50年代中~80年代中期)
1、Physical Distribution概念继续在美国得到发展和 完善,基本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物流管理学。1961年
世界上第一本物流管理的教科书。
过程:服务
编辑ppt
对象:扩展到信息
12
▪ 物流是研究对系统(企业、地区、
国家、国际)的物料流及有关的
物流的内涵和起源
物流的内涵和起源
“物流”一词起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的军事应用,Physical Distribution(缩写为PD),直
译为“物资分配”、“实物分布过程”,日本将其定译为“物流”。
战后,物流
在企业界得到应用和发展,
因此出现“物资管理”(Materials management)、配送工程(Disribution engireering)、“企业后勤
“(Business logistics)、“市场供应”(Market
suooly)、物流管理(Logistics
management)等词来表述
物流的内容,现在多以Logistics 表示。
而;物流在我国被重视和得到较大
的发展是近二十年的事。
“物流”泛指物质资料实体在进行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在空间有目的性的
(从供应地向接收地)
实体流动过程。
它联结生产和消费,使货畅其流,物尽其用,促进生产不
断发展,满足社会生产、消
费的需要。
也有文献表述为“高效、低成本地将原材料、在制品储备、产成
品等由其始发地至消费地
的流动和储存以及与其有关的信息流进行计划、实施和控制的过程,以达
到满足用户需求的目的”。
“物
流是物质资料从供给者到需求者的物理性运动(包括处在供给者内部的物
理性运动),是创造时间价值
和场所价值的活动(包括一定的加工附加值)”。
物流是由“物”和“流”两个基本要素组成,;物流中的“物”指一切可以进行物。
物流管理企业物流管理
物流管理零库存1998年以前,奥康沿用以产定销营销模式。当时整个温州企业的物流形式都是总部生产什么,营销人员就推销什么,代理商就卖什么。这种模式导致与市场需求脱离、库存加大、利润降低。1999年,奥康开始实施产、销两分离,全面导入订单制,即生产部门生产什么,不是生产部门说了算,而是营销部门说了算。营销部门根据市场的信息、分公司的需求、代理商的订单进行信息整合,最后形成需求,向生产部门下订单。这样,奥康的以销定产物流运作模式慢慢形成。
流通:物流的“流”,经营被人误解为“流通”。“流”的要领和流通概念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其联系在于,流通过程中,物的物理性位移常伴随交换而发生,这种物的物理性位移是最终实现流通不可缺少的物的转移过程。物流中“流”的一个重点领域是流通领域,不少人甚至只研究流通领域,因而干脆将“流”与“流通”混淆起来。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摩易自由化的背景下,市场竞争加剧,企业致力于寻求、获取、吸引和保持目标顾客并超越竞争对手的竞争优势。请同学们思考:企业物流管理能如何给企业在竞争中带来独特的优势?请看案例分析,体会一下企业物流管理在现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和重要性。
奥康:物流运作三个“零”
奥康集团17年来的皮鞋产量足以使浙江省每人拥有一双奥康鞋。面对每年上千万双的鞋子,如何做到物畅其流呢?据了解,现在的奥康,正朝着企业经营三个“零”的方向发展—物流管理零库存、物流运营零成本、物流配送零距离。
(三)物流的分类物流有很多种分类方法。最主要的是按照物流在社会再生产中的作用进行分类和按照物流活动的空间范围分类等方法。按照作用分类:1供应物流;2销售物流。;3生产物流;4回收物流;5废弃物物流按照物流活动的空间范围分类:1地区物流;2国内物流;3国际物流按照物流作业执行者分类:1企业自营物流;2第三方物流按照物流活动发生主体分类:1工业企业物流;2商业企业物流;3非营利组织物流;4废品回收企业物流按照物流活动所属产业分类:1第一产业物流;2第二产业物流;3第三产业物流
物流管理基础知识笔记
一.物流的内涵一定义:物流logistics:物品从供给地向接收地的物体流动过程;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施有机结合;二对物流定义的理解:1.传统而通俗的理解:物的流动2.正确的理解:①“物”:实体—物品、物资、物料、货物②“流”:表现形式—7项活动3物流的六要素:①流体:货物包装、维护、设计、作业次数、成本②载体:设施、设备、工具仓储③流向:流动的方向,供应地到接收地,自然流向④流量:重量、体积、数量⑤流速:流动的速度⑥流程:流通的距离、路线最优路径三.物流的意义与价值:1.物流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是国民经济其他产业的联系纽带;2.物流对国民经济发展及社会生产与生活的作用,就像人体的动脉、静脉系统,起到物质资源的配置作用;3.物流的价值:时间价值、空间价值、加工价值4.物流的使用价值:合适的时间、准确的数量、正确的场所、需要的形体四.物流的生产与发展1.物流活动和人类历史一样久远,当社会出现了商品交换,便有了原始的物流;2.“物流”作为名词最早被提出萌芽:1915年美国营销阿奇萧提出;3.美国营销协会提出PhysicalDistributionPD实物分销、分配、分拨即包含于销售中的物资流动伴随的种种经济活动;4.真正意义上的logistics始于:二战期间,美国将物流管理理想应用于军备供应,发挥了巨大的作用;5.我国物流的发展历史:①1978年通过访日学术交流活动,了解学习国外物流管理先进经验;②真正的物流发展在90年代以后;6.当前物流热的分析:①全面形成买方市场,卖方竞争空前激烈,流通作为沟通生产和消费的纽带,日益受到企业界的重视;②企业之间竞争的发展演变过程分析:企业通过对市场要求的快速反应,大鱼吃小鱼转变为快鱼吃慢鱼;③电商呼唤着物流业的支持;五.生产与流通、物流与商流1.生产与流通:①生产:制造满足人们需求的物质;②流通:连接生产与消费的纽带,包括物流活动和商流活动;2.物流与商流:①在商品流通中,消费者取得商品所有权的过程,简称商流;②在商品流通中,通过进行包装、运输、储存、装卸、搬运等活动;将商品送达目的地的过程,简称物流;3.流通是介于生产和消费之间的、克服生产与消费之间距离的活动,包括物流与商流:商流是物流的先导物流是商流的物质基础;4.①商流是物流的前提,物流是商流的保证;②商流与物流的分离是合理化的必然要求;5.物流分离:①在实现经济生活中,进行商品交易活动的地点,往往不是商品流通的最佳路线的必经之处;②如果商品的交易和实物的运动过程路线完全一致,往往会造成实物路线的迂回、倒流、重复等不合理现象,造成资源和运力的浪费; 六.物流、商流、信息流、资金流一在商品流通过程中,消费者与商品价值相等的货币取得商品的所有权,即购销过程,流通经济学称之为商流过程;二在商品流通过程中,一般是在商流过程完成后,将买到的商品按运输、保管的要求包装,通过装卸、运输、储存等过程,将商品运到买者手中,这个过程即为物流过程;三在商品流通中,所有信息的流动过程,简称信息流,它包括商流信息和物流信息;如市场行情、物流供求、政策法规、市场环境等信息的生产、加工、传递四伴随商品流通过程,信用证券、汇票、现金,通过银行、在各个交易之间的流动,简称为资金流;二.物流管理(一).物流管理的含义:物流管理Logisticsmanagement为达到既定的目标对物流的全过程进行的计划、组织、领导、协调与控制;(二).物流管理的目标:以较低的物流成本,提供用户满意的服务;具体体现7R: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合适的条件合适的成本正确的客户合适的产品合适的数量(三).物流管理的特点:1.以实现顾客满意为目标;2.以企业整体最优为目的;3.注重整个流通渠道的全过程管理;4.注重效率更注重效果;5.重视以信息为中心;四.物流管理的基本理论;1.交易理论:物流费用发生在企业各个部门、各环节中,降低物流成本是企业进行物流运作的主要目标;2.供应链管理理论:供应链上各个企业之间是荣辱与共的关系,通过彼此的高度协调合作、信息共享来降低成本,提高服务水平,最终实现整条链上所有企业的利益,提升企业的竞争力;①供应链上所有企业成员必须高度协调,信息实时共享,风险共担,以实现整条供应链的共赢②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练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模式;3.资源基础理论:“物尽其用,人尽其才;”社会资源、企业的资源是有限的,应充分、有效且可持续发展地使用本企业资源,并巧妙利用、共享其他企业的资源,避免重复建设和浪费;4.企业核心能力理论:①企业核心能力是企业所拥有的最主要的资源,能使整个企业保持稳定的竞争优势,并获得稳定超额利润的能力;②企业集中资金、人才、资源等优势与其核心竞争力的业务环节,将其他从属采取业务外包等方式交给其他的企业完成;③企业避免“遍地开花”却“无一精通”,没有突出特色,没有“卖点”;5.企业流程再造理论BPR:①即:在成本、质量、服务、速度等方面进行根本性的思考和改善,使企业能最大限度适应顾客、竞争、变革的现代企业经营环境;②主要思想:整合优化各个环节、节省各环节的费用,提高工作效率无缝对接,向各个环节要效益;5.物流创新理论:①柔性化:为了适应多频次、小批量、个性化的要求;②标准化:利于管理,提高流通效率,保证产品质量,降低成本;③时间管理:时间是物流的重要资源,时间价值是企业物流的核心价值;为了适应快速反应的要求;④同步化简理论:将循序渐进的多项工作安排在同步中进行,目地是较少浪费,满足快速反应的要求;三.认识物流系统(一).物流系统的含义:1.系统是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2.它是具有目的性、整体性、相关性结构稳定性与层次性、环境适应性的特点;3.物流系统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里,由所需位移的物资、包装设备、装卸机械、运输工具、仓储设施、人员和通讯联系等若干个相互制约的要素所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4.研究物流系统的目的是实现物资的空间效益和时间效益,在保证社会再生产进行的前提条件下,实现各种物流环节的合理衔接,并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二).物流系统的目标:1.物流系统是社会经济系统的一部分,其目标是获得宏观和微观经济效益;2.5S目标:①服务service②快速及时speed③节约saving④规模优化scaleoptimization⑤库存控制stockcontrol(三).物流系统的模式:和一般系统一样,物流系统也具有输入、转换、输出三大功能;(四).物流系统的要素:与一般的管理系统一样,物流系统是由人、财、物、设备、信息和任务目标等要素组成的有机整体;由于物流系统自身的特点,物流系统的要素可具体分为功能要素、支撑要素、物资基础等;物流系统的要素:①从功能要素的角度分:运输、储存、包装、装卸搬运、配送、流通加工、物流信息②从支撑要素的角度分:体制制度、法律法规、行政命令、标准化系统③从物资基础要素的角度分:物流设施设备与工具、信息技术与网络组织与管理(五).物流系统中存在的制约关系--效益背反关系:效益背反:指的是物流的若干功能要素之间存在着损益的矛盾,即某一个功能要素的优化和利益发生发生的同时,必然会存在另一个或者几个功能要素的利益损失,反之也如此,这一种此消彼长,此盈彼亏的现象,虽然在许多领域中这种现象都是存在着的,但是物流领域中,这个问题似乎尤其重要;①物流服务和物流成本之间的制约关系;②构成物流服务子系统功能之间的约束关系;③构成物流成本的各个环节费用之间的制约关系;④各个子系统的功能和所消耗费用之间的制约关系;物流系统中存在的制约关系要求企业在物流合理化过程中,必须树立系统的观念,重视调整各个子系统之间的矛盾,使之有机地联系起来成为一个整体,以实现最佳效益;(六).物流系统分析:一系统分析是从系统的优势出发,在选定系统目标和原则的基础上,分析构成系统的各级子系统的功能和相互关系,以及系统环境的相互影响;二通过系统分析,寻求使系统整体效益最佳和有限资源分配最佳的方案,即寻找实现目标的最优化方案;系统问题系统分析最优系统方案(七).物流系统化:1.物流系统化是将物流从一种“混乱”的状态转化为有秩序的状态,以实现物流系统整体最大化或者整体最合理化;2.物流系统化的设计要素:P/Q/R/S/T/C,即--①商品的种类、品目Product②商品的数量Quantity③商品的流向Route④服务水平Service⑤时间Time⑥物流成本Cost3.物流系统化的方法:大量化、共同化、短距化、自动化、标准化、信息化四.认识物流功能活动——运输运输transportation:是指用工具和设备,将物品从一地点运送到另一地点,包括集货、分配、搬运、中转、装入、卸下等操作;(一).运输概述:1.运输的作用:①运输是物流的主要功能要素之一;②运输是社会物质生产的必要条件之一;③运输可以创造“场所效用”;④运输是“第三利润源”的主要构成;2.运输的功能:①空间位移②短时间存放3.运输的原理:①规模经济;随着装运规模的增长,单位重置的运输成本降低;②距离经济:本质也是规模经济,随距离的增加每单位距离的运输成本减少;4.运输的分类:①按运输氛围分类:干线/支线/二次/厂内运输②按协作程度分:一般/联合运输A联合运输——一次委托,由两家以上运输企业或用两种以上运输方式共同完成运输任务的运输方式;B国际多式联运:由多式联运经营人按照多式联运合同,以至少两种不同的运输方式,由多方式运输经营人将货物从一国境内接管货物的地点运至另一国境内指定的交付货物的地点的一种运输方式;它具有一次托运、一次付费、一单到底、全程负责、统一理赔的特点;C复合运输:是含两种以上的运输方式的运输;常见的形式有载车运输,即由牵引车直接将载货的半挂车拖吊上轮船或火车,到达港或站后,再由牵引车将载货的半挂车从车或船上拖下,然后直接送到目的地;在铁路上叫做“驼背”运输,在水运上叫做“滚装”运输或者“开上开下”运输;③按是否中途换装分:直达/中转运输④按组织方式分:整车/零担运输⑤按运输的工具分:铁路/公路/水路/航空/管道运输(二).运输的基本方式和特点:1.公路:①基本特点:运价低、速度快、灵活性强、可靠性好、可用性有限、距离中、短程、规模小;②载重量小、经济里程短、技术速度快;③设施、工具:A路:高速公路、1-4级公路、国道、省道、县道、乡道、专用公路、其他公路;B车:普通货车、厢式货车、专用货车、自卸车、牵引车与挂车;C“门到门”:从发货可取货,经过运输各个环节,最后将货物送到收货人手上;2.铁路:①基本特点:运价较低、速度较慢、灵活性较差、可靠性一般、可用性广泛、距离长、规模大;②载重量大、经济里程长、技术速度快;③设施、工具:A设施:线路、车站、机车;B车:平车、敞车、棚车、罐车、漏斗车、保温及冷藏车、特种车;3.航空:基本特点:运价高、速度很快、灵活性差、可靠性好、可用性有限、距离很长、规模很小;4.水路:①基本特点:运价低、速度慢、灵活性差、可靠性有限、可用性很有限、距离很长、规模很大;②设施、设备:集装箱船、散装船、油船、液化气船、滚装船、载驳船、冷藏船、运木船;、5.管道:基本特点:运价很低、速度很慢、灵活性很差、可靠性很好、可用性专业化、距离长、规模中;6.如何选择合适的运输方式应考虑如下因素:①运输物品的种类与特征;②运输量;③运输距离;④运输时间和运输费用;⑤运输的方式和特性;7.合理化运输的标志:①运输距离最短:②运输环节最少;③运输时间最短;④运输费用最省8.运输不合理的表现:①空载最严重:利用自备车辆运输、调运不当,货源计划不周,车辆过分专用等原因;②对流运输又叫做相向运输:A狭义同一种货物,在可以相互替代而又不影响管理等情形下,在同一路线上或者平行路线上进行相对方向的重叠交错运送;B广义与合理流向图指定方向相反的运输;③迂回运输:不走直线舍近求远的运输;计划不周、组织不当、地形不熟造成;④过远运输:调运物资舍近求远;⑤无效运输:运输不需要的物品、含杂质如含水分等的物品如含边角、余料,及包装过度臃肿;⑥倒流运输:从销地往产地的回流,属隐蔽对流,双程消费;⑦重复运输:A可直达运输的货物中途卸下再装运的运输;B同品种的货物在同一地点、面运进同时又向外运出;⑧运力选择不当:A弃水走陆;B铁路或大型船舶过近运输;C工具承载能力选择不当超载、不满载、“大型车走近,小型车走远”9.运输合理化的措施:①充分利用运输动力不增加机车的情况下增加运输量:A水运拖排和拖带法;B顶推法;C拖挂法;②发展社会哈运输体系共同运输;③公路、铁路合理分流;④尽量发展直达运输;⑤充分利用运输工具的运输能力:A轻重商品混合配载;B解体运输;C运用先进的堆码技术;D合装整车运输;⑥“四就”直拨:减少中间环节、就厂、就站码头、就库、就车船运送;⑦发展特殊的运输技术和运输工具;⑧采用流通加工;五.认识物流功能活动——储存(一).储存保管的作用:1.通过对商品储存可以调节商品的时间需求,进而消除商品的价格波动;2.通过商品储存,可以降低运输成本,提高运输效率;3.通过商品在消费地的储存,可以达到更好的客户满意度;4.通过商品储存,可以调节供需矛盾;二.储存保管的设施设备:包括:仓储、货架、其他仓储设备工具;1.仓储:①生产仓库:中转/储运仓库、国家储存仓库;②普通仓库、恒温恒湿仓库、冷藏仓库、特殊仓库;③自由仓库、公共仓库、营业仓库;④流通性仓库、储存型仓库;2.货架与其他仓储设备工具;(三).储存保管的工作内容:包括:入库作业、在库管理、出库作业;1.入库作业内容:入库准备、接运卸货、入库验收、办理入库、交接手续;2.在库管理内容:保管货位安排、在库盘点与控制、养护;3.出库作业内容:核单、备货、复核、点交、登帐与清理;四.储存的合理化:1.仓储合理化的标志:①质量标志;②数量标准;③时间标志;④结构标志;⑤分布标志;⑥费用标志;2.不合理的储存表现:①储存时间过长:②储存数量过大;③储存质量过低;④储存条件不足或过剩;⑤储存结构失衡;3.储存合理化措施:①实行ABC分类管理;②适度集中库存;③加速周转;④采用有效的先进先出方式:重力货架、双仓法、计算机存取系统;⑤提高仓容利用率:高垛、缩小通道宽度、减少通道数量;⑥采用有效的储存定位系统;⑦采用有效的监测清点方式:五五堆码法等;六.认识物流功能活动——包装定义:包装是指在流通过程中保护产品、方便储运、促进销售,按规定技术方法采用的容器、材料和辅助物等的总体名称,包括为了达到上述目的而进行的操作活动;一.包装的功能:1.保护功能:①防止物资的破损变形;②防止物资发生化学变化;③防止有害生物对物资的影响;④防止异物混入,污染物质,丢失,散失;2.方便功能:①方便物资的储存;②方便物质的装卸;③方便物质的携带、搬运;④方便消费;3.明确标识功能:①提高效率;②确保质量;4.促销功能:包装的装潢设计;5.对货物施加包装时必须考虑包装的功能,同时还应该注意两个问题:合适的成本、包装与其他物流功能的衔接;①包装与运输的衔接:包装的尺寸规格、形状、重量等要要符合运输需要;②包装与搬运的衔接:包装必须考虑装卸作业的形式人力操作或机械作业;③包装与储存保管的衔接:包装会影响储存保管的堆码高度,包装物的标志也影响储存操作、管理;2..包装的分类:1.按照包装功能分;工业包装和商业包装;2.按照包装材料分:纸/玻璃/木/塑料包装等;3.按照包装方法分;防湿/防锈/缓冲/收缩包装等;4.按照包装内容状态分:液体/固体/粉末包装等;5.按照包装使用范围分:专用包装和通用包装; (三).包装的材料和容器:1.包装的材料:①主要材料:纸/玻璃/金属/木/塑料包装等;②辅助材料:涂料、粘合剂、填充和钉接材料等;③材料的性能:保护/加工/外观/方便使用/易处理;④材料的发展趋势:生态化、可食化、天然生物等;2.包装的容器:包装袋、包装盒、包装瓶、包装罐、包装箱等;(四).包装的标志:包装标志是用来指明被包装物质的性质和物流活动安全以及理货分运的需要进行的文字和图像说明;1.运输标志收发货标志:注明商品起运、到达地点和收、发单位的文字记号,反应的内容是收、发货具体地点收货人的地点、发货人的地点,收货到站、到港和发货站、发货港和收、发单位的全称;2.指示标志储运图示标志:指示标志用来指示运输、装卸、保管人员在作业时需要注意的事项,以及保证物资的安全,这种标志主要表示物质的性质、物质堆放、开启、吊运等的方法;3.危险品标志警告性标志:表示危险品的物理、化学性质,以及危险程度的标志,用来提醒人们在运输、储存、保管、搬运等活动中注意操作;4.10小类危险品:爆炸性物品、氧化剂、压缩气体或液体、自燃物品、遇水燃烧物品、易燃液体、易燃固体、有毒物品、腐蚀物品、放射性物品;5.包装标记和包装状态的要求:①必须按照国家有关部门的规定办理;②必须精明清晰、易于辨认;③涂刷、拴挂、粘贴标记和标志的部位要适当;④要选用明显的颜色作标记和标志;⑤标志的尺寸一般分为三种:用于拴挂的标志为74×;用于印刷和打印的标志为105×74mm和148×105mm两种;(五).包装作业和技术:1.包装作业:——拼装、改装、配装、分装、加固换装等;①物质换装:将不同规格、品种和牌号的货物按一定的要求拼装在一个包装物中的过程;注意:物资拼装应符合安全的原则,凡性质不同、互有抵触的不可拼装;此外,还应符合节约的原则,对运价等级相差大的也不能拼装,应使用拼装要适合装卸、搬运条件,以利于提高作业效率;②物资改装:由于需要对商品进行一些简单的加工,剔除不合格的商品后重新包装;③物资配装:对于要成系列销售的货物,则进行配装;④物资分装:物资的进出业务,往往是整进零出,需要对大件包装拆整分装成一定规格、数量小的货物单元,以适应用户的需要,物资的分装应根据物资的性质、设备条件作业场所合理组织作业;⑤物资包装的加固和换装:即对已经破损,不合适保证货物继续运输或储存的包装应进行维修、加固、重新包装、以保证物资安全;2.包装技术:(1).产品包装的一般技法:①对内装物进行合理置放、固定和加固;②对松散产品进行压缩;③合理选择内包装盒的形状尺寸;④喝了选择外包装的形状尺寸;⑤包装外的捆扎;(2).包装操作技术:①充填技术:充填是将商品装入包装容器的操作,分为装放、充填与灌装三种形式;②封口和捆扎技术;③裹包:裹包是用一层绕行材料包裹商品或包装作的操作;④加标和检重:A加标:就是将标签粘贴或拴挂在商品或包装件上,标签是包装装潢和标志,因此加标也是很重要的工作;B检重:检查包装内容物的重量,目前大多数采用电子检重机进行监测;(3).包装的特殊技术:①防震技术:又称缓冲,缓解内装物收到冲击和振动;A全面防震——内装物与外包装间全部填满防震材料;B部分防震——对整体性好的产品只在产品与内包装之间的拐角或局部填充衬垫,如泡沫塑料,充气型塑料薄膜和橡胶等;C悬浮式——贵重易损物品用绳带、弹簧等悬吊在容器中;②防破损技术:捆扎及裹紧、集装、使用高强度保护的材料;③防锈技术:涂封油层厚度、完整、均匀、连续、气相缓蚀剂挥发和升华以充塞整个空间阻止大气与金属接触而抑制缓蚀;④防霉腐技术:冷冻、真空包装、高温灭菌、无毒防霉剂食品、通风孔和通风窗;⑤防虫技术:驱虫剂;⑥危险品包装技术:危险品共三大类易燃、易爆、有毒十小类,做标记,严密包装;⑦特殊技术:充气、真空、收缩、拉伸、脱氧技术;(六).包装合理化:1.包装合理化的要求:①防止包装不足②防止包装过剩③用科学方法确定最优包装2.包装合理化的途径:——标准化、机械化、大型化、轻摩化、低廉化、绿色化、七.认识物流功能活动——装卸搬运物品装卸搬运活动功能渗透到物流的各环节、各领域,是联系物流活动各个子系统功能,是物流顺利进行的关键;装卸搬运活动伴随着物流的始终,成为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改善物流条件、保证物流质量最重要的物流环节之一; (一).装卸搬运的概念:一装卸loadingandunloading是指物品在指定地点进行的垂直移动为主的物流作业;二搬运hanging/carrying是指在同一场所内将物品进行水平移动为主的物流作业;三装卸搬运就是在某一物流节结点范围内进行的,以改变物料的存放状态和空间位置为主要内容和目的活动;2..装卸搬运的作业内容:——装货卸货、堆放拆垛、分拣配货、搬运移送3..装卸搬运的机械:——用来搬移、升降、装卸和短距离输送物料或货物有起重机械、连续输送设备、装卸搬运车辆和专用装卸搬运机械;4..装卸搬运的作业方法:1.按照作业对象划分:①单件作业法②集装作业法③散装作业法2.按照作业工具划分:①叉上叉下采用叉车和托盘等②吊上吊下采用起重机、吊车、集装箱等③滚上滚下驼背运输④移丄移下水平运动(五).装卸搬运的合理化:1.防止和消除无效作业:无效作业是指在装卸作业活动中超出必要的装卸搬运量的作业,为了有效地防止和消除无效作业,可从一下几个方面入手:①提高装载效率,并尽量减少装卸次数。
简述物流的内涵与物流管理目标
简述物流的内涵与物流管理目标物流是指在产品生产、流通和消费过程中,依托于信息、物料和资金,通过统筹、协调和优化各环节资源配置,实现产品从生产到消费的全过程物流活动。
物流管理则是对物流活动进行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以达成物流管理目标。
物流的内涵包括:1. 物流过程:物流过程包括供应链管理、物料管理、生产计划与控制、运输管理、仓储管理和客户服务等环节。
从生产企业采购原材料,生产产品,到将产品存储在仓库中,并最终运送给消费者,整个过程都属于物流活动。
2. 信息流:物流活动离不开信息的流动和共享。
通过信息技术和系统,可以实现对运输、仓储、库存和订单等环节的有效管理和控制。
3. 物流成本:物流活动涉及到各个环节的成本,包括采购成本、运输成本、仓储成本、库存成本和订单处理成本等。
物流管理的目标是通过优化各环节资源配置,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
4. 物流服务:物流活动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客户需求,提供优质的物流服务。
这包括及时交货、准确配送、产品质量保障和售后服务等。
物流管理的目标主要包括:1. 降低物流成本:通过优化物流流程和资源配置,降低物流成本,提高企业运作效率。
2. 提高物流服务质量:提供准时、快捷、安全的物流服务,满足客户的需求,增强客户忠诚度。
3. 缩短交货周期:通过合理的生产计划和供应链管理,缩短产品从生产到消费的时间,提高响应速度。
4. 降低库存水平:通过有效的库存管理和控制,降低库存水平,避免过度库存和滞销产品,减少资金占用。
5. 提高物流信息化水平:利用信息技术和系统,实现物流信息的实时共享和自动化处理,提高物流管理的效率和准确性。
物流管理的目标是通过科学的方法和策略,对物流活动进行综合管理和优化,以达成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和提高客户满意度的目标。
在实践中,物流管理需要不断创新和改进,结合企业的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的管理和运作,以实现物流的综合效益最大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流内涵的演进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主要是由生产、流通和消费组成,其中流通是联系生产和消费的必要环节。
流通的经济职能主要表现为解决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形成的三大间隔问题,这三大间隔分别为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社会间隔、生产地点与消费地点的空间间隔、生产时间与消费时间的时间间隔。
流通消除社会间隔的经济职能是实现商品所有权的转移,属交易流通(称为商流);消除空间间隔和时间间隔的经济职能是实现商品物理性转移,属物资流通(称为物流)。
从人类开始商品交易的经济活动起,物资的物理性流动就伴随而来。
社会实践的发展,经济活动的变化,促进人们对物流内涵认识的不断演进和深化。
物流内涵在不同经济阶段,适应不同的经济活动目的,在不断在进化和完善;而且即便在同一历史时期、同一经济发展阶段,也因不同的团体组织和学派,或者因所站的角度和出发点的不同而各有差别。
不过物流内涵的变化过程也恰恰反映了不同时期物流理论、物流管理和物流效率化的进步轨迹。
第一节物流内涵的演进一、PD的物流概念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迎来了大量生产、大量流通、大量消费的时代。
这个时期,出现了直接进入流通领域的制造商,开始涉及“Physical Distrib ution(简称PD)”活动领域。
PD汉语意译为“物资配送”或“实物配送”。
“Distribution”一词最早出现于美国,1915年阿奇•萧(Arch W.Shaw)在《市场流通中的若干问题》(Some Problems in Market Distribution,哈佛大学出版社1915年出版)一书中提出了“Distribution”是“与创造需要不同的一个问题,物资经过时间和空间的转移,会产生附加价值”,并指出实物供给(Physical Supply)是流通活动中的一个重要活动。
同年,L.D.H.威尔德(Weld)指出市场营销能产生三种效用,即所有权效用、空间效用和时间效用,并提出了流通渠道的概念。
1924年克拉克(Clerk)认为实物供给功能作为市场营销的一个要素,是由运输和保管组成。
1935年美国销售协会(American Marketing Associat,AMA)把PD定义为:“包含于销售之中的物资与服务于从生产地点到消费地点流动过程中,伴随的种种经济活动”。
1948年后,该协会对PD的定义作了两次修改:“是物质资料从生产者到消费者或消费地流动过程中所决定的企业活动的费用”和“是物质资料从生产阶段移动到消费或利用者手里,并对该移动过程进行管理”。
1962年美国经济学者彼得•德鲁克(P.F. Druker)在《财富》杂志上发表了“经济的黑暗大陆”(The Economy’s Dark Continent),通过销售物流来阐述商品价格中的流通成本管理问题,指出消费者所支出的商品价格的约50%是与商品流通活动有关的费用。
此时的PD被看作是销售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它只包括与商品销售有关的输出物流,而没有涉及输入物流。
1963年美国物资配送管理协会(National Council of Physical Distribution Management,NCPDM)对“Physical Distribution Management”进行定义:“是为了计划、执行和控制原材料、在制品库存及制成品从起源地到消费地的有效率的流动而进行的两种或多种活动的集成。
这些活动可能包括但不仅限于:顾客服务、需求预测、交通、库存控制、物料搬运、订货处理、零件及服务支持、工厂及仓库选址、采购、包装、退货处理、废弃物回收、运输、仓储管理”。
这个定义比美国销售协会的物流定义范围有所扩大,不仅是指制品从生产厂的生产线起,经过批发、零售、最终到消费者手里,而且还包括原材料从生产厂到加工厂生产线的始点的移动,把实物配送的范围从销售物流扩大到采购物流。
50年代,日本正处于战后经济重建时期,受朝鲜战争和印度支那战争的刺激,日本的重工业与制造业快速复苏。
出于解决战略资源贫乏与发展空间狭窄影响其发展速度及运作效率的目的,1958年日本政府派“流通技术专业考察团”赴美考察,发现PD涉及大量的流通技术,对提高流通的劳动生产率很有好处,于是在发表的《流通技术》(日本生产效益本部Productivity Report第33号)的考察报告中引入了 PD的概念,并把它作为“流通技术”来加以理解。
随后,这一概念引起了日本产业界的重视,并把PD译成日文“物の流通”。
1965年日本政府发表的第二次运输白皮书的副题为“近代化过程中的物的流通”,简称物流,指“把制品从生产者手里,物理性地转移到最终需要者手里所必要的诸种活动。
具体讲,即包装、装卸、运输、通讯等诸种活动”。
另外,日本产业构造审议会对PD下的定义是“物的流通,是有形、无形的物质资料从供给者手里向需要者手里物理性地流动,具体是指包装、装卸、运输、保管以及通讯等诸种活动。
这种物的流通与商流相比,是为创造物质资料的时间性、空间性价值做出贡献”。
结合日本的这两个概念,PD是在连接生产和消费之间对物资履行保管、运输、搬运、包装、流通加工等功能,以及与这些功能相关联的信息功能,它在物资流动过程中起了桥梁作用。
综上所述,物流涉及到保管、运输、搬运、包装、流通加工和信息活动领域,它们是物流活动的六个基本活动(功能、元素):①保管(存货)活动,指在一定的时期和场所,以适当的方式维持物资质量和数量等的储存活动。
它作为社会再生产各环节之中,以及社会再生产各环节之间的“物”的停滞,是供求之间的缓冲器,保证物流的可得性(顾客的商品需求),创造物资时间价值。
保管活动是物流的重要组成部分。
物资要创造自身的时间效益,一般都要有一个存放、保养、维护和管理的过程,以克服季节性、时间性间隔,同时能防止人类不可抗拒事件(自然灾害、战争等)的发生。
②配送(运输)活动,指在不同地域范围之间,以改变“物”的空间位置为目的的活动。
它利用运输机构实现物资从一地点向另一地点的移动,保证物流的一致性(顾客准时消费的需求),创造物资空间价值。
运输活动同样也是物流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运输,生产出来的物资就不能送到消费者手中进行消费,该物资没有被利用,只有存在价值,没有使用价值。
也就是说没有运输连接生产和消费,生产就失去意义。
③装卸(搬运)活动,指在同一场所内,对物品进行水平移动为主的物流作业,具体包括物流过程中物资的装卸、搬运、堆积、分拣、货物整理以及附加的作业,是保管和配送活动所需要的上下左右前后物资移动活动。
装卸搬运是运输、保管、包装各子系统连接成一体的接口,是缩短物品移动时间、节约物流费用的重要组成部分。
装卸与搬运经常是伴随发生的,它们本身不创造价值,但装卸和搬运质量的好坏、效率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商品的使用价值,从而影响整个物流系统的质量和效率。
④包装活动,指为在流通过程中保护产品,方便储运,促进销售,按一定技术方法而采用的容器、材料和辅助物等的总体名称。
对物资进行包装,可以防水、防湿、防潮、防挤压、防冲撞、防破损、防丢失、防污染,也可以保证运输途中不变质、不变形、不腐蚀、保鲜、保新等,同时包装的精细、考究,有利于宣传、吸引消费者购买,促进销售。
⑤流通加工活动,指物流过程中对物资进行加工、组合、包装、粘贴条形码标签等一系列具有附加价值的活动,是使物资发生物理性变化(如大小、形状、数量等变化)的物流方式。
因此,流通加工就是流通过程中的一种增值活动,是社会化分工、专业化生产的一种形式。
通过流通加工,可以节约材料、提高成品率,保证供货质量和更好地为用户服务。
⑥信息活动,指订单、制造、库存、出库和管理等的信息搜集与处理的活动,是物流活动的指南针,是运输、保管、装卸、搬运、包装等物流环节顺畅进行的保障,信息与物流的结合构成了理想的物流系统。
在物流系统中,没有信息的通畅和及时供给,就没有物流活动的时间效率和管理效率,也就失去了物流的整体效益。
如图1所示,六个基本活动中保管活动和配送活动是物流的关键性活动,其余则是物流的支持性活动。
1994年美国的物流总成本约占GNP的10%左右,为7300亿美元,其中运输成本与保管成本分别为4250亿美元、2770亿美元。
因此,人们常把物流管理称为“运输”,并作为一个重要的物流研究领域。
图1 顾客需求与物流活动保管顾客需求①可得性②一致性配送选址PD的物流概念主要考虑从生产者到消费者的“实物配送”问题,物流的作用表现在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支持物权转移,保证顾客在希望进行消费的时间和地点获取商品,创造商品的时间价值和空间价值。
实物配送涉及领域是产品从制造商到顾客(批发商、零售商等)的外向流动,包含运输、保管、搬运、包装、订单和信息等活动,其目的是以最低的总成本提供顾客服务,满足顾客需求,最终实现企业利润。
实物配送过程中把制造商、批发商、零售商等联系在一起,形成了实物配送系统。
企业创造产品的价值可分为形态价值、时间价值、空间价值和占有价值,其中时间价值和空间价值的基础是形态价值,目的是占有价值,因此,PD的概念只是单纯地考虑时空价值,即从制造商到顾客的实物流动问题,没有考虑形态价值,即产品生产所需要的从供应商到制造商的原材料流动,制造过程中材料、零部件、制品等的流动。
企业为了满足消费者定时定点的产品消费需求,物流就应该始于从供应商那里装运材料或零部件,终于将产品或加工产品交付给最终用户。
因此,物流具有使企业与其顾客和供应商相结合的能力,构成一条从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到最终用户的流通网络。
这时,传统的物流概念的局限性暴露出来了,物流研究的范畴应扩大到从原材料产地到最终消费地的物资流动全过程。
二、Logistics的物流概念长期以来,企业把物流的基本活动限定在狭小的范围,进行细化管理,如保管活动由物流部门、存货活动由销售部门、包装活动由生产部门分别管理,尽管作为单独的职能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但是不作为一个整体考虑,导致企业的整体竞争力难以增强。
因此,人们开始重新探讨认识物流的内涵。
“Logistics”是从法语派生出来的英语,意为“后勤”,是美国军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使用的军事术语,指军队的后勤保障系统包括物资、人员和设备的获得、维护和运输,如同汉语中的“兵站”之意。
“Logistics”主要强调在军事战争过程中,如何能以最快的速度、最高的效率、安全无误地将军队作战所需的武器、弹药以及军队吃、住、行等必需物品按要求供给前线。
这是战争取得胜利的保障因素,如果后勤供应不到位,军队就会打败仗。
后勤供应要做到及时、准确地供给,就应该具备一整套军需品的订货、购进、库存、配给、运输以及通讯等功能。
1905年,美军少校琼西•贝克尔在其所著的《军队和军需品运输》一书中写道:“作战艺术的一个分支――关于军队调动和保障供给的工作称为后勤”20世纪50年代,通用汽车公司在追求从遍布各地的零部件工厂采购运输零部件到组装工厂的物流合理化和效率化过程中,第一次导入“Logistics”概念,把军事用语的“后勤”引入企业经营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