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小石城山记》文言知识
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原文及翻译
![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原文及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75ef1e7a10a6f524ccbf8562.png)
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原文及翻译本文是关于柳宗元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原文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huáng)竹,闻水声,如鸣佩(pèi)环,心乐(lè)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liè)。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quán )石底以出,为坻(chí),为屿(yǔ),为嵁(kān),为岩。
青树翠蔓(màn),蒙络(luò)摇缀(zhuì),参(cēn)差(cī)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chè),影布石上,佁(yǐ)然不动;俶(chù)尔远逝,往来翕(xī)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dǒu)折(zhé)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cī)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liáo)无人,凄神寒骨,悄(qiǎo)怆(chuàng)幽邃(suì )。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gōng)古,余弟宗玄。
隶(lì)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yuē)恕己,曰奉壹(yī)。
注释 1从:自,由。
2。
小丘:小山,在小石潭东面。
3。
西:(名词作状语)向西 4。
行:走。
5。
篁(huáng)竹:竹林。
篁,竹林,泛指竹子。
6。
如鸣佩环:好像人身上佩戴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声音。
佩、环:都是玉质装饰品。
鸣:发出声响。
7。
乐:以……为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8。
伐竹取道,伐:砍伐。
取:这里指开辟。
9下:(名词作状语)向下,往下。
10。
见:看见。
11。
水尤清冽(liè):潭水格外清凉,清澈。
尤:格外,特别。
清冽:清凉。
清,清澈。
冽:凉。
12。
全石以为底:(潭)以整块石头为底。
以为:把……当作(此句为倒装句“以全石为底”)。
柳宗元《小石潭记》文言文译文及鉴赏
![柳宗元《小石潭记》文言文译文及鉴赏](https://img.taocdn.com/s3/m/8f0c9fef5ebfc77da26925c52cc58bd63086935a.png)
柳宗元《小石潭记》文言文译文及鉴赏《小石潭记》是由柳宗元所创作的,作者还在写景中传达出他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的心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小石潭记》的译文及鉴赏,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小石潭记》唐代:柳宗元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珮通:佩)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下澈一作:下彻)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小石潭记》译文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心里为之高兴。
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
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
成为了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
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
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水)曲曲折折,(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又看不见。
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空无一人。
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柳宗元《小石城山记》原文及参考翻译
![柳宗元《小石城山记》原文及参考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1a518906bed5b9f3f90f1c54.png)
柳宗元《小石城山记》原文及参考翻译2008-09-25 19:56小石城山记原文: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
其上为睥睨,梁欐之形;其旁出堡坞,有若门焉,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环之可上,望甚远。
无封土壤而生嘉树美箭,益奇而坚,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
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及是,愈以为诚有。
又怪其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劳而无用,神者傥不宜如是,则其果无乎?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
或曰: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
是二者,余未信之。
参考译文:从西山路口一直向北走,越过黄茅岭往下走,有两条路:一条向西走,走过去寻找风景却毫无所得;另一条稍为偏北又折向东去,只走了四十丈,路就被一条河流截断了,有一座石山横挡在这条路的尽头。
石山顶部天然生成女墙和栋梁的形状,旁边又凸出一块好像堡垒,有一个洞象门。
从洞往里探望一片漆黑,丢一块小石子进去,咚地一下有水响声,那声音很宏亮,好久才消失。
石山可以盘绕着登到山顶,站在上面望得很远。
山上没有泥土却长着很好的树木和竹子,而且更显得形状奇特质地坚硬,竹木分布疏密有致、高低参差,好像是人工特意布置的。
唉!我怀疑上帝①的有无已很久了,到了这儿更以为上帝确实是有的。
但又奇怪他不把这小石城山安放到人烟辐凑的中原地区去,却把它摆在这荒僻遥远的蛮夷之地,即使经过千百年也没有一次可以显示自己奇异景色的机会,这简直是白耗力气而毫无用处,神灵的上帝似乎不会这样做的。
那么上帝果真没有的吧?有人说:“上帝之所以这样安排是用这佳胜景色来安慰那些被贬逐在此地的贤人的。
”也有人说:“这地方山川钟灵之气不孕育伟人,而唯独凝聚成这奇山胜景,所以楚地的南部少出人材而多产奇峰怪石。
”这二种说法,我都不信。
题记:“永州八记”已成为我国古代山水游记名作。
柳宗元小石城山记赏析
![柳宗元小石城山记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4cbffa1c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66fc100.png)
柳宗元小石城山记赏析(学习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学校: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文言文、现代文、教案设计、文案大全、作文大全、词语、成语、范文、读后感、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classical Chinese, modern literature, teaching plan design, copy collection, composition collection, words, idioms, model essays, post-reading comment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柳宗元小石城山记赏析《石钟山记》是宋代文学家苏轼于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游石钟山后所写的一篇考察性的游记。
《小石城山记》柳宗元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小石城山记》柳宗元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68965429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50ecce5.png)
《小石城山记》柳宗元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作品简介:《小石城山记》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于唐宪宗元和元年(806年)被贬到永州担任司马后游行而作,是《永州八记》最后一篇。
作者先详细描绘了小石城山的形状、布局,突出其酷似石城。
赞叹山石树木的疏密仰伏,好像高明者有意设计、布置的,然后自然转入关于“造物主之有无”这一重大哲学命题的议论。
作者用欲擒先纵的笔法,批判了唯心主义的天命论,发泄了自己屈遭贬谪,横受压抑的不平。
作品原文:小石城山记自西山道口径北1,逾2黄茅岭3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4,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5,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6,有积石横当其垠7。
其上为睥睨8、梁欐9之形,其旁出堡坞10,有若门焉。
窥11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12有水声,其响之激越13,良久乃已14。
环15之可上,望甚远16,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17,益18奇而坚,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19。
噫!吾疑造物者20之有无久矣。
及是,愈21以为诚22有。
又怪其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劳而无用23。
神者傥不宜如是,则其果无乎24?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25。
”或曰:“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26。
”是二者,余未信之。
词句注释:1、径北:一直往北。
2、逾:越过。
3、黄茅岭:在今湖南省零陵县城西面。
4、西出:路向西伸去。
5、少(shāo)北而东:稍向北又向东去。
少,通“稍”。
6、土断而川分:土路中断,出现分流的河水。
7、横当其垠(yín):横着挡在路的尽头。
8、睥睨(pì nì):城墙上如齿状的矮墙。
9、梁欐(lì):栋梁,这里指架支着的梁栋。
欐,栋,正梁。
10、堡坞(wù):小城堡,此处是指由山石天然形成的。
因此作者称其“小石城山”。
11、窥:注意,留心。
12、洞然:深深的样子。
13、激越:声音高亢清远。
14、已:停止。
15、环:绕道而行。
《唐宋散文选读》之文言知识归纳答案z
![《唐宋散文选读》之文言知识归纳答案z](https://img.taocdn.com/s3/m/271aa13143323968011c92e9.png)
《唐宋散文选读》之文言知识归纳【第一单元】《小石城山记》一、重点词语1.其一少.北而东. 少:稍2.有积石横当其垠.。
垠:边、界3.其上为睥睨..梁欐之形睥睨:城墙上的女墙4.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
数:密集偃:俯类:像5.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更:经历售:得到赏识伎:技艺,指美景6.神者傥.不宜如是傥:倘,或者7.或.曰或:有人8.而独为是.物是:这二、通假字1.其一少.北而东“少”通”稍”,稍微2.不得一售其伎.“伎”通”技”,技能3. 神者傥.不宜如是“傥”通“倘”,或者三、词类活用1.其一西.出向西名作状语2. 其一少北.而东.向北延伸、向东延伸名作动3. 环.之可上.盘旋攀登名作动 / 登上名作动4.有怪.其不为之于中州感到奇怪形作动四、特殊句式1.投以小石介词短语后置,“以小石投”。
2.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被动句3.是固劳而无用判断句五、一词多义1.其一少北而东连词,表承接2.土断而川分连词,表承接3.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连词,表转折4.益奇而坚连词,表并列5.是固劳而无用连词,表转折,“却”6.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连词,表转折,“却”1.其上为睥睨梁之.形的助词2.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主谓之间3.是二者,余未信之.它们代词六、翻译1.其上为睥睨梁之形,其旁出堡坞,有若门焉。
它的上面,构成垛墙望楼的形状;它的旁边,耸出一座天然的城堡,还有像城门似的一个洞穴,2.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益奇而坚,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
山石上没有土壤,然而却生长着优美的树木和竹子,格外地显得奇特而坚实;它们或疏或密,或俯或仰,恰似有才智的人精心布置的。
3.有怪其不为之于中州,而列是夷狄。
又奇怪上帝不在中原地区创造这样的美景,而将它放在偏僻的荒远之地,4.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劳而无用,神者傥不宜如是。
经历了千百年而不能向人们展示它的美妙景致,这实在是劳而无功的啊。
5.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专题《小石潭记》知识梳理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专题《小石潭记》知识梳理](https://img.taocdn.com/s3/m/6acbbf2c58eef8c75fbfc77da26925c52cc59188.png)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专题《小石潭记》知识梳理一、作者作品本文作者柳宗元,字子厚,世称“柳河东”,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
唐朝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与唐代的韩愈、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和曾巩,并称“唐宋八大家”。
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为“韩柳”。
与刘禹锡并称“刘柳”。
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
二、文章体裁与背景1、体裁:本文的体裁是一篇“记”。
记是一种古代的文体,主要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记人,写景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
写作上可记述描写,也可议论抒情,属于散文的范畴。
2、背景:柳宗元于唐顺宗永贞元年(公元805年)因拥护王叔文的改革,被皇帝贬为永州司马,王叔文被害。
政治上的失意,使他寄情于山水,并通过对景物的具体描写,抒发自己被贬后无法排遣忧伤与凄苦的思想感情,成为后世写作山水游记的楷模。
此间共写了8篇知名的山水游记,后称《永州八记》。
《小石潭记》是其中的第四篇。
在第一篇《始得西山宴游记》中作者这样记述当时的心情:“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
”《小石潭记》中景语即情语,“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处的描写,情景交融,很好地说明了这一问题。
《小石潭记》原题为《至小丘西小石潭记》,选自《柳河东集》第29卷(中华书局1974年版)。
柳宗元贬官之后,为排解内心的愤懑之情,常常不避幽远,伐竹取道,探山访水。
所幸永州的大自然待他不薄,奇形怪异的潭水、小丘、石渠、山涧纷至沓来,美不胜收。
《始得西山宴游记》与《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并称为《永州八记》。
三、课文内容概括。
课文有五个自然段落:第一段:发现小石潭及小石潭的全貌。
第二段:具体描写小石潭中的景物:潭水和游鱼。
第三段:探究小石潭源流的方位和描写小石潭的样貌。
第四段:写对小石潭的气氛的作者的独特感受。
第五段:记录同游者。
《小石潭记》复习重点解析
![《小石潭记》复习重点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ae7d0fabd0d233d4b04e6908.png)
《小石潭记》复习重点解析 《小石潭记 》复习重点 小石潭记——唐 柳宗元 唐宋八大家之一。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 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 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 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 壹。
一、词语 : 水尤清冽:格外。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 :道路;出现。
为坻,为屿,为嵁: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
潭中鱼可百许头:大 约。
佁然不动:呆呆的样子。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凄清;停留。
隶而从者:跟从。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西:向西。
下见小潭:在下面。
日光下澈:往下。
皆若空游无所依:在空中。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像北斗星一样;像蛇那 样。
其岸势犬牙差互:像狗的牙齿那样。
似与游者相乐 :逗乐。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使-----凄凉;使-----寒冷。
记之而去:离开。
二、句子 翻译。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1 / 23从小丘向西行走一百二十步的样子,隔着竹林,就能 听到水声,好象挂在 身上的玉珮、玉环相互碰撞的声音, 心里很是高兴。
2、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于是砍了竹子,开出一条小路,顺势往下 走便可见一个小潭,潭水特别清 澈。
3、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盖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4、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潭中游鱼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也没有。
阳光照到水 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面上,呆呆地不动 5、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古文鉴赏《小石城山记》原文及翻译
![古文鉴赏《小石城山记》原文及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e20789995022aaea998f0ff9.png)
古文鉴赏《小石城山记》原文及翻译《小石城山记》“永州八记”中的最后一篇。
文章的前半段描写小石城山的奇异景色,后半段借景抒情,以佳胜之地被埋没不彰比喻自己徒有经邦济世之才却横遭斥逐,蛰居蛮荒,英雄无用武之地。
字里行间,隐隐含有对当时最高统治者昏瞆不明的强烈讥刺。
【原文】小石城山记作者:[唐]柳宗元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1]。
[2],其旁出堡坞,有若门焉。
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
环之可上,望甚远。
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益奇而坚,其疏数偃仰[3],类智者所施设也。
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4],及是愈以为诚有。
有怪其不为之于中州,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5],是固劳而无用,神者傥不宜如是。
则其果无乎?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
”或曰:“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
”是二者余未信之。
——选自中华书局校点本《柳宗元集》【注释】[1]垠(yín银):边界。
[2]睥睨(pìnì避逆):(lì丽):栋。
[3]数(cù醋):密。
[4]造物者:指创造万物的上帝。
[5]更(gēng耕):经历、经过。
伎:同“技”;技艺、长处。
【译文】从西山路口一直向北走,越过黄茅岭往下走,有两条路:一条向西,走过去寻找风景却毫无所得;另一条稍为偏北又折向东去,只走了四十丈,路就被一条河流截断了,有一座石山横挡在这条路的尽头。
石山顶部天然生成女墙和栋梁的形状,旁边又凸出一块好象堡垒,有一个洞象门。
从洞往里探望一片漆黑,丢一块小石子进去,咚地一下有水响声,那声音很宏亮,好久才消失。
石山可以盘绕着登到山顶,站在上面望得很远。
山上没有泥土却长着很好的树木和竹子,而且更显得形状奇特质地坚硬,竹木分布疏密有致、高低参差,好象是人工特意布置的。
唉!我怀疑上帝的有无已很久了,到了这儿更以为上帝确实是有的。
小石城山记
![小石城山记](https://img.taocdn.com/s3/m/85df78a5d1f34693daef3e44.png)
表承接 河流
其上为睥睨,梁欐之形;其旁出堡坞,有若
像 门焉,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 兼词,在那里 之激越,良久乃已。环之可上,望甚远,无土 才 n-v 盘旋攀登 壤而生嘉树美箭,益奇而坚,其疏数偃仰,类
表转折 智者所施设也。 安排、设置
表并列,又
密集
像
径: 一直
少: 稍
垠:边、界
寻: 寻找
1、在作者眼中到底有没有“造物者”呢? 从文中哪里可以看出?
没有。 从“神者傥不宜如是。”
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或曰:“其 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 多石。” 这两种观点的不相信都可看出。
2、这段文字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身世之慨”? 抒发了自己被贬于荒远之地,不能施展才 能和抱负的悲愤心情。
不过:不超过
睥睨: 城墙上的女墙
(声音、情绪等)强烈、高亢 激越:
环:
数:
盘旋攀登 密集 名词做动词,向北走、向下走 介词短语作状语后置,“以小石投”
北、下:
西、北、东: 名词做状语,向西、向北、向东
投以小石:
游踪路线:
小石 山城
黄茅岭
北
西 南 西山 东
译文:
从西山路口一直向北走,越过黄茅岭往下走,有 两条路:一条向西,走过去寻找风景却毫无所得;另 一条稍为偏北又折向东去,只(走了)四十丈,就发 现地层断裂,路就被一条河流截断了,有一座石山横 挡在这条路的尽头。石山顶部天然生成女墙和栋梁的 形状,旁边又凸出一块土堡,有一个洞象门。从洞往 里探望一片漆黑,用一块小石子丢进去,咚地一下有 水响声,那声音很宏亮,(那回声激扬清越)好久才消 失(停止)。石山可以盘绕着登到山顶,站在上面望 得很远。山上没有泥土却长着很好的树木和竹子,显 得更加形状奇特而质地坚硬,山石分布疏密有致、有 卧有立,好象智者的有意安排。
柳宗元《小石城山记》全诗分析
![柳宗元《小石城山记》全诗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aadd8cd084868762caaed5f8.png)
柳宗元《小石城山记》全诗分析本文是关于柳宗元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小石城山记唐代/柳宗元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
其上为睥睨、梁欐之形,其旁出堡坞,有若门焉。
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
环之可上,望甚远,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益奇而坚,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
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
及是,愈以为诚有。
又怪其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劳而无用。
神者傥不宜如是,则其果无乎?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
”或曰:“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
”是二者,余未信之。
【名句赏析】本文中写景的名句是:“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益奇而坚,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
”这里运用白描手法,语言简练,但形象逼真,妙趣横生【诗作对比】《小石潭记》和《小石城山记》写景抒情的“情”是否相同《小石城山记》是《永州八记》中的最后一篇。
作者寓情于景,抒发谪居生活的清寂苦闷、抑郁忧伤之情。
他所写的游记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托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愤。
《小石潭记》这首诗描绘了小石潭的石水鱼树着意渲染了寂寞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气氛,抒发了作者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怆的心绪;同时也蕴含着作者看见小石潭美景时喜悦的心情。
【诗作分析】这篇散文共计221个字,可谓短小精悍,字字珠玑,描写景物和寓含情感却恰到好处,真是一字不可增添,一字不可删减。
为什么小石城山会遭遇无人赏识的境况呢?这当然是由小石城山所处的偏僻荒凉的地理位置决定的。
要到小石城山,需要从西山道口一直向北,越过黄茅岭下去,再稍稍向北,又折向东;在不过四十丈的地方,还有地层断裂,且被一条河水分开,并有积聚的山石横截在路端。
试想,不是有非常好奇、迫切探峻心理的人,有谁愿意到这里来呢?有谁想到这里来呢?又有谁能和这小山产生心理共鸣呢?也只有柳宗元,也只有被贬的柳宗元。
文言文《小石城山记》原文及
![文言文《小石城山记》原文及](https://img.taocdn.com/s3/m/f2c6389dfc4ffe473268ab35.png)
《小石城山记》原文及【作品介绍】《小石城山记》“永州八记”中的最后一篇。
文章的前半段描写小石城山的奇异景色,后半段借景抒情,以佳胜之地被埋没不彰比喻自己徒有经邦济世之才却横遭斥逐,蛰居蛮荒,英雄无用武之地。
字里行间,隐隐含有对当时最高统治者昏瞆不明的强烈讥刺。
【原文】小石城山记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1]。
其上为睥睨梁之形[2],其旁出堡坞,有若门焉。
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
环之可上,望甚远。
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益奇而坚,其疏数偃仰[3],类智者所施设也。
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4],及是愈以为诚有。
有怪其不为之于中州,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5],是固劳而无用,神者傥不宜如是。
则其果无乎?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
”或曰:“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
”是二者余未信之。
——选自中华书局校点本《柳宗元集》【注释】[1]垠(yín银):边界。
[2]睥睨(pì nì避逆):城墙上的小墙,亦称女墙。
(lì丽):栋。
[3]数(cù醋):密。
[4]造物者:指创造万物的上帝。
[5]更(gēng耕):经历、经过。
伎:同“技”;技艺、长处。
【译文】从西山路口一直向北走,越过黄茅岭往下走,有两条路:一条向西,走过去寻找风景却毫无所得;另一条稍为偏北又折向东去,只走了四十丈,路就被一条河流截断了,有一座石山横挡在这条路的尽头。
石山顶部天然生成女墙和栋梁的形状,旁边又凸出一块好象堡垒,有一个洞象门。
从洞往里探望一片漆黑,丢一块小石子进去,咚地一下有水响声,那声音很宏亮,好久才消失。
石山可以盘绕着登到山顶,站在上面望得很远。
山上没有泥土却长着很好的树木和竹子,而且更显得形状奇特质地坚硬,竹木分布疏密有致、高低参差,好象是人工特意布置的。
小石城山记翻译【唐】柳宗元
![小石城山记翻译【唐】柳宗元](https://img.taocdn.com/s3/m/239cd06e3c1ec5da50e270ca.png)
2.文章特色 ⑴凝炼而生动的语言 ⑵后半篇的议论抑扬宛转,余味无穷。 ⑶將个人的身世之感放入山水景的描写 之中,情景交融,物我合一
“永州八记”已成为我国古代山水游记 名作。这些优美的山水游记,生动表达了 人对自然美的感受,丰富了古典散文反映 生活的新领域,从而确立了山水记作为独 立的文学体裁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因其艺 术上的成就,被人们千古传诵、推崇备至。 这些作品,既有借美好景物寄寓自己的遭 遇和怨愤;也有作者幽静心境的描写,表 现在极度苦闷中转而追求精神的寄托。至 于直接刻画山水景色,则或峭拔峻洁,或 清邃奇丽,以精巧的语言再现自然美。本 文即为《永州八记》之一。
1.文章主旨 文章以凝炼而生动的语言,描述了小
石城山的奇观景物,并借以抒发了自已被 贬于荒远之地,不能施展才能和抱负的悲 愤心情。
文章的前半段描写小石城山的奇异景 色,后半段借景抒情,以佳胜之地被埋没 不彰比喻自己徒有经邦济世之才却横遭斥 逐,蛰居蛮荒,英雄无用武之地。字里行 间,隐隐含有对当时最高统治者昏瞆不明 的强烈讥刺。
记》、《石渠记》、《石涧记》、 《小石
城山记》。这一组游记所写的山水之美, 几乎都是作者亲身观察、体验后发现 的,所以这些游记不但描写了山形水 态,而且记叙了作者探寻发现美的过 程.这些奇异美丽的山水景物为世
所弃、为人冷落,不免使作者联想到自己 怀抱利器而被弃绝在异域遐荒的命运,所 以他对山水花鸟虫鱼绘形绘色的同时,也 溶入了深深的感叹,人情物态契合无间。
第一段写景。分两层来写。先是指明 小石城山的方位“自西山道口-----有积 石横当其垠”。然后描写小石城山的奇貌。
第二段议论。是作者由自然景观带来 的联想和思索。
2、“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劳而无用” 一句,你认为作者是否在影射自己?
永州八记文言文知识点
![永州八记文言文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2f3c972e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02ddc3c.png)
永州八记文言文知识点《永州八记》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时,借写山水游记书写胸中愤郁的散文。
这八篇游记分别是《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
学习《永州八记》,需要掌握以下几个方面的文言文知识点。
一、实词1、通假字在《永州八记》中,有一些通假字需要注意。
例如,在《始得西山宴游记》中,“自余为僇人”,“僇”通“戮”,这里是遭到贬谪的意思。
2、古今异义很多实词在古代和现代的意义有所不同。
如“漫漫而游”中的“漫漫”,古义是随意、漫无目的,今义则指(时间、地方)长而无边的样子。
3、一词多义比如“居”这个字,在“居是州”中是“居住”的意思;在“不可久居”中则是“停留”的意思。
4、词类活用名词作动词,如“腰白玉之环”中的“腰”,原意为“腰部”,这里是“腰佩”的意思。
形容词作动词,“凄神寒骨”中的“凄”“寒”,本是形容词,在这里是“使……感到凄凉”“使……感到寒冷”。
二、虚词1、而“而”字在文中用法多样。
如“施施而行,漫漫而游”中表示修饰关系;“觉而起,起而归”中表示承接关系;“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中表示转折关系。
2、之“之”的常见用法有:“永州之野产异蛇”中的“之”是“的”;“心乐之”中的“之”是代词,指听到的水声;“乃记之而去”中的“之”是代词,指游玩这件事。
3、以“以”可以作介词,如“以其境过清”中表示“因为”;也可以作连词,如“卷石底以出”中表示“而”。
三、特殊句式1、倒装句宾语前置,如“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正常语序应为“以为凡是州之有异态者山水”。
状语后置,“于潭上”“于溪上”等,翻译时要调整语序。
2、省略句“坐潭上”应为“坐于潭上”,省略了介词“于”。
四、文章的写作手法1、移步换景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依次描写不同的景点,使读者如同身临其境。
2、情景交融柳宗元在描绘山水景色的同时,融入了自己被贬后的忧伤、寂寞之情,景中有情,情因景生。
小石城山记
![小石城山记](https://img.taocdn.com/s3/m/14f9d136580216fc700afd80.png)
小石城山记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重要实词和“而”字的用法。
过程与方法:学习本文象征手法的运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悟作者身遭贬谪的愤懑之情及对个人信念的坚守之志。
教学重点:学习本文象征手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领悟作者身遭贬谪的愤懑之情及对个人信念的坚守之志。
教学方法:自学为主,教师引导并释疑。
教具: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导入语】请同学们填写对联,庐山,泰山,华山,雁荡山,峨嵋山,白云山,山山明秀。
天池,西湖,太湖,千岛湖,青海湖,日月潭,水水瑰奇。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历代文人,纵情山水之间,徜徉松林之中,汲取创作灵感,感悟人生哲理,抒发胸中郁闷。
李白气壮于“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苏轼意怀于“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柳永神伤于“杨柳岸,晓风残月”。
华夏河山,哺育了一代代文豪;而文人墨客,又发掘了中华一处处胜景的情韵。
今天,让我们和柳宗元一起,发现永州小石城山的美景。
【作者介绍】柳宗元(773—819)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字子厚,祖籍河东(今山西永济),后迁长安(今陕西西安),世称柳河东。
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
与韩愈共同倡导古文运动,并称韩柳。
柳宗元主张改革文体文风,提倡诗文内容充实、形式生动,反对追求形式、华丽靡空的文风。
他诗文均有成就,尤其擅长散文,著名的有《封建论》、《捕蛇者说》、《永州八记》、《三戒》等。
《永州八记》,即《始得西山宴游记》、《钴母潭记》、《钴母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
在中国古典文学的发展中,山水诗始于谢灵运,山水游记的散文应该说始于柳宗元。
【写作背景介绍】柳宗元,805年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革新运动,但不久即告失败。
王叔文被杀,柳宗元被贬到边远地区当司马。
永州,湖南零陵,在古代,这里偏远荒凉,素为贬官谪居之地。
著名的《永州八记》就写于这个时候。
《唐宋散文选读》文言知识归纳
![《唐宋散文选读》文言知识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29da1c28b52acfc789ebc943.png)
《唐宋散文选读》文言知识归纳【第一单元】《小石城山记》一、、重点词语1.其一少北而东. 少:稍2.有积石横当其垠。
垠:边、界3.其上为睥睨梁欐之形睥睨:城墙上的女墙4.其疏数偃仰数:密集5.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售:得到赏识伎:技艺,指美景6.神者傥不宜如是傥:倘,或者7.或曰或:有人8.而独为是物是:这二、通假字1.其一少北而东“少”通”稍”,稍微2.不得一售其伎“伎”通”技”,技能三、特殊句式投以小石介词短语后置,“以小石投”。
《黄州快哉亭记》一、实词1.南合沅、湘,北合汉沔南、北:名作状向南,向北2.其势益张益张:越发盛大3.即其庐之西南为亭即:靠近为:建造4.以览观江流之胜胜:美景5.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名:命名,名词作动词6.涛澜汹涌,风云开阖阖:通“合”闭藏,消失7.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玩:观赏,欣赏几席:小桌旁席8.冈陵起伏,草木行列行列:成行成列(名词作动词)9.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睥睨:伺机夺取10.周瑜、陆逊之所骋骛骋骛:纵横驰骋11.王披襟当之披:敞开当:迎着12.将何往而非病?病:忧愁13.此则人之变也,而风何与焉?变:不同与:参与14.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性:本性适:往15.今张君不以谪为患患:病,忧愁16.窃会计之余功,而自放山水之间自放:自己任情漫游。
放,纵。
17.将蓬户瓮牖,无所不快蓬、瓮:用蓬草做,用破瓮做,名词用作动词。
18.揖西山之白云揖:拱手行礼。
这里的意思是相对(西山白云)19.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 胜:美景20.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胜:禁二、虚词1.盖亭之所见盖:大概2.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
所以……者:……的原因3.玉之言,盖有讽焉。
盖:大概4.乌睹其为快也哉! 乌:哪里三、通假字:风云开阖“阖”通“合”闭藏,消失四、特殊句式: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
介词短语后置句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状语后置【第二单元】《〈张中丞后传〉后叙》一、实词:1.为此传颇详密为:写2.然尚恨有阙者恨:遗憾.阙:通“缺”,缺少,不足.3.又不载雷万春事首尾首尾:始末4.竟与巡俱守死守死:守城而死5.当其围时围:被围困6.远诚畏死诚:果真、真的7.以此诟远诟:辱骂8.其藏腑必有先受其病者藏腑:内脏9.引绳而绝之引:拉10.弃城而逆遁逆遁:逆:预先;遁:逃跑11.战百万日滋之师日滋:每天增长12.擅强兵坐而观者擅:拥有13.设淫辞而助之攻也设:制造14.愈尝从事于汴、徐二府从事:从:跟从;事:做事15.屡道于两府间道:名作动,取道,来往16.其老人往往说巡、远时事时事:当时的事17.具食与乐(yuè)具:准备18.矢著(zhuó)其上砖半箭著(zhuó):加在……之上19.贼以刃胁降巡降:使动用法,使……投降20.且将戮,巡起旋起旋:指起来小便。
文言文《小石城山记》原文及翻译
![文言文《小石城山记》原文及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bfaf98865fbfc77da269b186.png)
文言文《小石城山记》原文及翻译《小石城山记》唐代:柳宗元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
其上为睥睨、梁欐之形,其旁出堡坞,有若门焉。
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
环之可上,望甚远,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益奇而坚,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
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
及是,愈以为诚有。
又怪其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劳而无用。
神者傥不宜如是,则其果无乎?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
”或曰:“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
”是二者,余未信之。
【翻译】从西山路口一直向北走,越过黄茅岭往下走,有两条路:一条向西走,沿着它走过去什么也得不到;另一条稍微偏北而后向东,走了不到四十丈,路就被一条河流截断了,有积石横挡在这条路的尽头。
石山顶部天然生成矮墙和栋梁的形状,旁边又凸出一块好像堡垒,有一个像门的洞。
从洞往里探望一片漆黑,丢一块小石子进去,咚地一下有水响声,那声音很洪亮,好久才消失。
石山可以盘绕着登到山顶,站在上面望得很远。
山上没有泥土却长着很好的树木和竹子,而且更显得形状奇特质地坚硬。
竹木分布疏密有致、高低参差,好像是有智慧的人特意布置的。
唉!我怀疑造物者的有无已很久了,到了这儿更以为造物者确实是有的。
但又奇怪他不把这小石城山安放到人烟辐辏的中原地区去,却把它摆在这荒僻遥远的蛮夷之地,即使经过千百年也没有一次可以显示自己奇异景色的机会,这简直是白耗力气而毫无用处,神灵的造物者似乎不会这样做的。
那么造物者果真没有的吧?有人说:“造物者之所以这样安排是用这佳胜景色来安慰那些被贬逐在此地的贤人的。
”也有人说:“这地方山川钟灵之气不孕育伟人,而唯独凝聚成这奇山胜景,所以楚地的南部少出人才而多产奇峰怪石。
”这二种说法,我都不信。
扩展阅读:柳宗元哲学思想柳宗元是一个政治革新的人,推崇“古文”运动。
《小石城山记柳宗元》课件
![《小石城山记柳宗元》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e2acf4b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2d86b72.png)
代表作品:《永 州八记》、《封
建论》等
逝世时间:公元 819年
柳宗元的文学成就
唐代著名文学家、 思想家、政治家
代表作品:《永 州八记》、《封 建论》、《捕蛇 者说》等
开创了“古文运 动”,对后世影 响深远
散文风格独特, 被誉为“唐宋八 大家”之一
柳宗元的思想及影响
柳宗元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的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散文、诗歌和哲学著作中,如《封建论》、《天论》等 柳宗元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散文、诗歌和哲学著作被广泛传颂和研究 柳宗元的思想对后世的文学、哲学和政治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06
小石城山记的解读 与赏析
THEME TEMPLATE
小石城山记的解读方法及要点
解读背景:了解柳宗元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文章结构:分析文章的结构,如开头、主体、结尾
语言特点:分析文章的语言特点,如用词、修辞手法等
主题思想: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如对自然、社会、人生 的感悟等
艺术特色:分析文章的艺术特色,如情景交融、虚实结合 等
课件简介
主题:小石城 山记柳宗元
作者:柳宗元
创作背景:唐 代
内容简介:介 绍小石城山记 的创作背景、 作者生平、作品特等03柳宗元简介
THEME TEMPLATE
柳宗元的生平
出生时间:公元 773年
出生地:河东 (今山西运城)
家庭背景:出身 于官宦世家
主要成就:唐代 著名文学家、思
想家、政治家
柳宗元与 唐代文学: 探讨柳宗 元在唐代 文学中的 地位和影 响
总结:总 结小石城 山记柳宗 元课件的 主要内容 和亮点, 强调其对 理解和欣 赏柳宗元 作品的重 要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柳宗元《小石城山记》文言知识
《小石城山记》
朝代:唐代
作者:
原文:
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
其上为、梁之形,其旁出堡坞,有若门焉。
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
环之可上,望甚远,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益奇而坚,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
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
及是,愈以为诚有。
又怪其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劳而无用。
神者傥不宜如是,则其果无乎?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
”或曰:“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
”是二者,余未信之。
通假字
1、少:通“稍”,稍微,略微。
2、当:通“挡”,阻挡。
3、伎:通“技”,这里指美景。
4、:同“”这里指城上如齿般的城墙。
5、傥:同“倘”,或者
词类活用
1、北:方位名词做动词,向北走。
2、下:方位名词做动词,向下走。
3、环:名词活用为动词,盘旋攀爬。
虚词
1、以(投以小石):用,拿。
连词。
2、而:逾黄茅岭而下(顺承关系,不译);
其一少北而东(承接关系);
土断而川分(并列关系);
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转折关系); 益奇而坚(并列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