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的本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安全的本质
安全的本质是人们通过抽象思维而确立的一个概念或理念。根据目前所见到的文献,对安全概念的诠释普遍存在两个问题:其一是缺乏科学严密性;其二是内涵不全。
那么,安全这一概念到底说的是什么?安全描述的只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状态吗?回答并非是肯定的。因为描述安全状态的主要特征量是什么,在安全科学界尚难统一。有人说无事故的状态就是安全状态;也有人从动力学出发,提出系统是从无序到有序,渐变与突变的统一,用非进变来描述安全状态。这样的表述虽然有一定的科学性,但是由于安全因素的高度复杂性和极强的时间依赖性,上述两种表述具有很大的局限性或过于理想化。
如果承认安全一词描述的是一种状态,但这种状态也绝非是一种事故为零的所谓“绝对安全”的概念。从科学的角度讲“绝对安全”的状态在客观上是不存在的。平安也好,安全也好,其本身就带有很大的模糊性,不确定性和相对性。同时,“安全状态”具有动态特征,就是说“安全状态”所描述的状态是随时间变化而变化的。
安全的动态特征还体现在安全所描述的不只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特征,“安全”还可以作为对事故——安全过程的一种表征。过程表征和状态表征最本质的区别在于前者描述事物的发展趋势,后者描述的是一种目标不。从这个角度讲“安全”表述的特征可以认为是动态过程,渐变对应于灾害过程的孕育、维持、突变对应于灾害过程的剧烈扩展。
当然,从技术的角度讲,已提出并应用的安全失效、安全度、安全系数等量化计算方法及有关标准所表征的安全技术状态或安全与否的结论是比较科学和严密的,但是这只是安全概念内涵的一部分。上述从状态过程技术角度讨论的“安全”都是客观的,是有背景对象的,虽然其表述的“安全”可能仍然有局限性,可能会带有理想化色彩,也可能与实际相差甚远,但又与人们想象中的平安无事不是一回事。状态、过程、技术安全、理念都是定义安全这个概念应该考虑的内涵。所以,如何把安全如此而已丰富复杂的内涵表述清楚是很困难的事情。
综上所述,我们对安全是什么作出如下定义:安全表述的可以是一个复杂系统的动态过程或状态,过程的趋势或状态是人和事物受到的伤害(包括身体的、精神的)或遭受的损失在当时人们可以接受的范围内;安全表述的还可以是一种特定的技术状态,即满足一定安全技术指标要求的物态;安全表述的还可以是一种特定的技术状态,即满足一定安全技术指标要求的物态;安全所表述的还可以是人们的一种概念,即人和物不会受到伤害和损失的理想状态。
从上述对安全的讨论我们可以看出,安全的本质主要在于人的安全,或者说安全的本质在于人的安全问题的高度复杂性。从不同领域的安全问题的层次上看,安全的本质主要在于影响人的安全问题的主要因素不同,或者说不同领域人的安全问题的影响因子关系不同。所以,安全的本质在现实性上,是一切影响因素相互关系的总和,这种关系是动态的、系统的因素与目标,因素与因素之间的关联度随着现实系
统的不同而不同。安全的本质属性一方面可以把安全科学与其他科学区别开来;另一方面又能把不同时代或同时代不同领域的安全问题区别开来。
三、对安全本质的分析
1.安全概念是抽象和具体的统一
安全这一概念,是通过对现实生活中种种具体的事物安全加以抽象和概括,经过理性思维来界定和定义的,反过来针对具体事物的经验安全与抽象事物的安全概念应该是统一的,也就是说,理性思维产生的概念来源于经验常识,且高于经验常识并指导经验常识。
而局部的或一时的经验得出的安全认识不具有普遍意义,对其进行总结提升,才具有理性的指导意义。在安全领域,常有人把具体的、经验的安全当作普遍性原理来看待,而把在某一部门或行业得出的某些安全规律认为所有行业都实用,这是对安全领域缺乏吏深入的认识所导致的。
2.安全概念的物质性
安全概念的物质性,也可称作安全问题的客观性。安全概念建立的首要的条件是安全条件的客观存在,包括安全的设备设施、安全的产品、安全的环境以及安全的氛围;另一方面就是人的安全意识,即对安全与否的认识程度和判断。并据此建立安全的信心和有无安全感的精神状态。
唯物辩证法认为,物质是精神的基础,物质也决定着精神。但也承认精神的反作用,在安全的本质问题上,人们安全概念的建立仍然是遵
循这一基本原则。就是说,安全概念的建立必然具有其客观的物质基础,必然具有客观的物质和技术实体。人们在观察、分析、提炼思维之后建立起安全概念,并找出其不足,反馈到实际客体并进行补充完善,从而建立更加安全的体系。
所以,精神安全来源于物质安全,而且高于物质安全并指导物质安全的进行,而精神安全的引申则表现出人们的安全理念。虽然安全理念带有某些理想化色彩,但它的基础仍然是建立在物质安全上的。比如人们在经济技术落后时期和经济技术发达时期盼的“平安”和“安全”在内涵上是有很大区别的,前者期望的安全可能主要是针对生命存亡,后者要求的安全可能不止于生命的存亡,还包括舒适、健康。
应该指出是,正确的安全概念应该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应该把主观的认知水平与客观实际相统一,脱离实际的主观要求事实上是一种空想。虽然人们对安全的期盼可以理解,但不能把期望的东西当作现实来要求。
还应该指出的是,我们说安全概念的本质是在于人的安全,进一步说,安全的本质在于人的身体安全和心理安全的统一。因此,如何把人的身体安全与心理安全联系起来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人的心理为什么会安全与否的感受呢?这首先是人对身体安全与否的直接反应,因为精神的、心理的东西是以身体这个实体为客观背景的,也就是心理安全来源于身体安全,也能更好的处理一些意想不到的情况。但是心理安全是个复杂的问题,复杂是因为影响心理安全的因素很多,特别是在人的情绪受某些偶然因素影响而产生偏激时,此时的心理安全就占
据了主导地位。我们强调人的身体安全与心理安全相统一,就是强调保障人的身体全是第一位的,是最基础的,同时强调心理安全的反作用,即强调心理安全是进一步提高身体安全的重要作用。当然心理安全的建立主要与人对安全的认识程度及对安全知识的掌握水平有关。
3.安全是内因与外因的统一
当我们要确认某一系统是否安全时,主要是根据系统内在的因素来判断其安全的程度。同样我们对某类物质的危险性进行认定时,也是要根据物质的理化特性来评定的,所以内因是事物安全的决定性因素,这种内在的安全是本质的。此时事物内在安全与外在安全统一的,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某些内在安全的事物通过一定的条件也可转化为外在的不安全,或外在的危险。比如,水作为一种物质,在对物品进行分类时,没有理由把水划为危险物质,但是水在特定的条件下就是危险物质,比如当洪水泛滥,当人落水时,水就变成了不安全的物质。同样火的不合理利用造成火灾,石头在某一固定位置时很安全,当其运动时就可以伤人。
因此,事物的内在安全是事物内在的本质属性,其具有稳定性,也是事物安全概念形成的主要依据。然而,事物的外在安全与内在安全并非是一致的,事物的外在安全与外在条件有着很强的依赖关系。当外界条件变化时,或随时间的推移或物质的积累,使得本来安全的事物转化为不安全的状态或事物,所以我们讨论事物安全的本质应该把内因和外因统一起来考虑。
4.人、物安全的统一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