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礼乐制度的认识
古代礼仪之邦周朝的礼乐制度解析
古代礼仪之邦周朝的礼乐制度解析周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不仅政治制度完善,经济繁荣,更是以其独特的礼乐制度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对古代礼仪之邦周朝的礼乐制度进行深入解析,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周朝文化。
一、周朝礼乐制度的背景解析1.1 礼乐制度的起源周朝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其礼乐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
西周时期,周文王和周武王创立了周朝,他们重视礼乐,将其视为巩固王权、统一民心的重要手段。
1.2 礼乐制度的特点周朝的礼乐制度具有独特的特点。
首先,礼乐在周朝社会中占据了核心地位,几乎渗透到了各个方面,如政治、教育、婚嫁等。
其次,礼乐制度具有一定的义务性,每个人都必须按照规范进行行为,并受到相应的奖惩。
再次,礼乐制度在周朝的统治下起到了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加强了各个封建等级之间的联系。
二、周朝礼乐制度的主要内容2.1 礼制制度周朝的礼制制度包括了各个方面的规范和仪式,如祭祀、宴饮、婚嫁等。
其中,祭祀是最重要的礼制活动之一。
周朝的天子和诸侯都会定期举行祭祀活动,以表达对神灵的崇敬和感激之情。
此外,周朝的宴饮也是一种重要的礼制活动,用来巩固各国和宗族之间的关系。
2.2 乐器制度周朝的乐器制度是礼乐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乐器在周朝社会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被用于各种场合和仪式。
周朝的乐器种类繁多,如钟、鼓、箫等。
其中,周朝最重要的乐器之一是钟,它被用于祭祀和宴会等庄重场合,代表了王权的崇高与庄严。
三、周朝礼乐制度的意义分析3.1 维系社会秩序周朝的礼乐制度通过规范人们的行为举止,维系了社会的秩序。
周朝统治者通过规定各个封建等级的礼仪规范,使人们明确了自己的地位和责任,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一种稳定的社会秩序。
3.2 表达尊重与感激之情礼乐制度是一种表达尊重和感激之情的方式。
周朝的祭祀活动和宴饮仪式在一定程度上是对神灵和他人的表示感激之情的一种方式,也是表达自身地位和身份的一种手段。
3.3 传承文化传统周朝的礼乐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保留和传承了先秦时期的礼乐文化传统。
西周礼乐制度的内容
西周礼乐制度的内容西周礼乐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重要的社会制度,它起源于西周时期,经历了多次的变革和发展。
西周礼乐制度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传承历史文化、规范社会行为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西周礼乐制度的核心是礼乐,它是一种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旨在促进人们之间的和谐相处和社会秩序。
在西周社会,人们通过礼乐活动来表达对祖先的敬意和对社会的尊重。
这些活动包括庙会、祭祀、音乐演奏等,通过这些活动人们互相交流,加强社会联系,塑造社会形象。
西周礼乐制度还与政治和国家管理息息相关。
西周时期,贵族阶层通过礼乐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通过制定礼仪规范来展示自己的权威和威严。
同时,政府也通过制定礼制来管理国家的官方活动和仪式,维护社会的秩序。
毕竟,礼乐作为一种行为规范,对于社会文明和道德风尚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西周礼乐制度中,音乐被视为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音乐在西周时期被广泛运用于宗教仪式、祭祀活动以及各种庆典活动中。
同时,音乐也被用作政府与民众之间沟通的一种方式。
西周时期,政府会通过音乐来传达政策和决策,以便让人民了解政府的工作和政治动态。
因此,在西周时期,音乐被视为一种强大的工具,它既可以表达情感,又能够传递信息。
除了音乐,西周礼乐制度还包括了许多其他的仪式和活动。
例如,祭祀仪式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在西周时期,人们会定期举行祭祀活动,以表达对祖先的崇敬和纪念。
这些祭祀活动包括丰盛的祭品、舞蹈和音乐表演等,通过这些仪式,人们能够感受到祖先的存在和境界。
此外,周礼制度也规定了贵族阶层和平民百姓的行为规范和礼仪。
贵族阶层拥有一系列特殊的礼仪和权力,平民百姓则需要遵守特定的行为准则。
这些规范既包括了个人的行为,也包括了社会交往中的各种礼仪。
通过遵守这些规范和礼仪,人们能够保持社会秩序的稳定,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总的来说,西周礼乐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在西周时期扮演了规范社会行为、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角色。
西周礼乐制度
西周礼乐制度西周礼乐制度是中国古代以封建制度为基础的一种政治文化制度,它是周朝在政治、宗教、教育、文化等方面的重要组成部分。
西周礼乐制度严格区分等级,以尊卑有序为原则,体现了封建统治者的权威和统治地位,并通过礼乐制度来稳定国家,凝聚民心。
首先,西周礼乐制度建立了严格的官制等级。
周朝实行三公九卿制度,将各个官职分为不同等级,确保了封建统治的稳定。
在这个制度下,天子为最高统治者,其下逐级分为三公、九卿、诸侯、卿、大夫等等。
各个官职都有相应的职责和权力,组成了一个严密的官僚体系,对国家的管理起到了重要作用。
其次,西周礼乐制度以祭祀礼仪为核心。
西周重视祭祀活动,将其作为一种尊崇祖先、社会和谐的表达方式。
周官制定了详细的祭祀仪式,包括祭祀神灵的时间、地点、礼节等方面的规定。
在祭祀活动中,封建统治者扮演重要角色,展示了封建统治者的权威地位,并借此巩固封建统治的合法性。
此外,西周礼乐制度注重培养君子和教育的重要性。
西周注重人文教育,对于下一代的培养给予了重视。
官方设立了师友之职,由贵族子弟和贵族女子担任,负责教授士子礼仪、音律、乐舞等方面的知识。
同时还制定了《乐府》和《诗经》等经典,成为后世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种教育方式塑造了西周贵族的道德品质和文化素养,形成了封建统治士人阶层的特色。
总的来说,西周礼乐制度在政治、文化和教育方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它严格分等级,体现尊卑有序,稳定了封建统治的地位。
通过祭祀仪式,展示了封建统治者的权威地位,巩固了统治的合法性。
此外,西周礼乐制度注重教育和文化的传承,培养了封建统治士人阶层的道德品质和文化素养。
西周礼乐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对中国古代政治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1-西周礼乐制度有哪些
西周礼乐制度有哪些,含义和作用
1、西周礼:
在西周用于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是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
作为典章制度,它是社会政治制度的体现,是维护上层建筑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人与人交往中的礼节仪式。
2、西周乐:
在西周,以五声八音为乐,五声为音阶,即宫、商、角、征、羽。
八音为器乐之分类,即埙、笙、鼓、管、弦、磐、钟、柷等。
3、西周的礼乐制度的含义:
西周的礼乐制度就是等级制度。
西周春秋时代所讲究的“礼”,是贵族根据原始社会末期父系氏族制阶段的风俗习惯加以发展和改造,用作统治人民和巩固贵族内部关系的一种手段。
4、西周礼乐制度的作用:
可以用于维护其宗法制度和君权、族权、夫权、神权,具有维护贵族的世袭制、等级制和加强统治的作用。
当时许多经济和政治上的典章制度,常常贯串在各种礼的举行中,依靠各种礼的举行来加以确立和维护。
西周礼乐制度的认识
对西周礼乐制度文化认识一、周代礼乐制度公元前11世纪中期推翻殷商建立周王朝,在总结殷商典章制度基础上,制订了等级严密礼乐制度。
“礼”是为了区分贵贱等级,“乐”能够使人相互和敬,二者结合,为是维护奴隶制贵族等级秩序,巩固统治阶级内部团结而更有效地统治百姓。
周礼种类繁多,关键有祭奠、丧葬、交际、征战和吉庆五大类。
包含冠、婚、丧、祭、朝、聘、乡、射及职官制度等很多礼仪、礼制和礼义。
由繁琐礼仪制订了和之配合多种音乐使用标准,不一样场所、不一样身份人,不仅礼仪有别,所用音乐也有严格要求。
为了维护和推行礼乐制度,周王朝还设置了由“大司乐”总管音乐机构,对十三岁到二十岁贵族子弟进行系统音乐教育。
在周礼中,“礼”和“乐”是相互配合、相辅相成,“礼”表现为等级制度要求和要求,社会秩序中君臣、父子、夫妻和高低、贵贱、尊卑全部要由礼来加以区分和定位。
不过仅仅有“礼”是不够,单纯强调“礼”可能会造成等级间距离和人际关系冷漠,而“乐”作用就是和“礼”相配合,起调和关系、融合感情作用,消解由“礼”所带来等级差异感,以达致友好理想境界。
二者即使功效各不相同,但相辅相成,组成了一个完整有序社会政治制度。
东周时代即春秋战国时代,总体上是诸侯争霸、列国争强,战火频仍、纷争相继乱世,同时吃…郑卫之音”传人,在这么政治和社会环境下,礼乐制度逐步失去了生存土壤,而被列国纷纷弃之如弊履,史称“礼坏乐崩”。
但正是在这一“礼坏乐崩”时代,礼乐作为一项基础政治制度价值得到了包含孔子在内各类有识之士思索和重新认识,基于此,礼乐制度才能在汉初重登政治舞台,并绵延两千多年而不衰。
二、儒家对礼乐文明继承和发展自周朝以后,历史上每个朝代兴起后全部要有一番“制礼作乐”活动,或把前代流传下来礼乐加以改造,或依据当初需要制订新礼乐,历代史书里面全部有一部K}L乐志》。
那么,在周代“制礼作乐”至春秋战国“礼崩乐坏”,再到以后每朝每代“制礼作乐”,这中间显著存在着一个断层。
谈谈周朝的礼乐制度
谈谈周朝的礼乐制度周灭商后,西周统治者为巩固自己的统治,建立稳定的政治制度,支撑周朝天下的有四大制度:分封制、井田制、宗法制、礼乐制。
下面是有周朝的礼乐制度,欢迎参阅。
周朝的礼乐制度礼乐文明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明特征,通过制礼作乐,利用“礼"教与"乐"教,形成一套完善的礼乐制度,维护封建等级秩序。
然而西周统治者在推行礼乐制度的同时,必然会加强礼乐方面的教育,它对我们今天又有怎样的意义呢,本文通过论述西周礼乐制度的含义及内容的阐述,又进一步探悉它对当今我国音乐教育的影响和意义.西周礼乐制度更多的是等级制度而非文化制度,目的在于维护其宗法制度和君权、族权、夫权、神权,具有维护贵族的世袭制、等级制和加强统治的作用。
当时许多经济和政治上的典章制度,常常贯穿在各种礼的举行中,依靠各种礼的举行来加以确立和维护。
它严格地划分了等级观念,不同等级的人能听什么样的音乐,能用多少人的乐舞,都有严格规定,《论语》里孔子有一句很著名的话叫“是可忍孰不可忍”,那么是什么事儿让孔子这么生气呢?是因为当时的一个诸侯用了“八佾”也就是六十四个人的乐舞,而这是天子才有资格享用的,这句话的原文是“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因为孔子是推崇周礼的,同时孔子也认为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实际上就是说奴隶制度的崩溃周朝得了政权以后,西周王朝以夏商礼乐为基础,在公元前1058年制订了周代礼乐(礼乐的“礼”就是宗法制度和等级制度相互结合的礼仪,“乐”就是音乐,包括乐队、乐舞的编制,乐曲、乐舞的使用,等等。
),将其作为奴隶主的行为准则,各级奴隶必须按照自己的身份地位享受礼乐——在礼的中间,把贵族和人民分成许多等级,对各个等级都规定了有关生活各个方面的区别和限制。
同时周朝的统治者对音乐的社会功能已经有了相当的认识。
他们把礼与乐看得一样的重要,并把两者紧密地结合起来,作为维持社会秩序、巩固王朝统治的有效手段。
他们也为各个等级严格规定了应用音乐的制度,从而来体现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等相互间的关系。
礼乐制度的释义
礼乐制度的释义礼乐制度是宗法等级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具体表现。
周朝通过礼乐制度来规范贵族的身份地位,要求贵族在衣、食、住、行等方面都要符合自己的身份,贵贱长幼之间要有明显的差别。
例如称呼“死”,不同等级的贵族也不一样:天子——驾崩、诸侯——薨、卿大夫——卒、士——不禄、平民、奴隶——去世。
西周春秋时代所讲究的“礼”,是贵族根据原始社会末期父系氏族制阶段的风俗习惯加以发展和改造,用作统治人民和巩固贵族内部关系的一种手段。
周公制礼规定了吉礼(祭礼)、凶礼(丧礼)、军礼(行军,出征)、宾礼(朝觐,互聘)、嘉礼(婚宴,加冠)等,使贵贱有差、尊卑有别、长幼有序,实行所谓“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
周公为了巩固统治,集前朝之大成。
从礼巩固阶级分化,控制人们的思想和舆论,从根本上奠定了中国的阶级区分。
乐则被升华成了一种待遇,对于不同阶级有着不同的待遇,也是为了更好的宣传和巩固阶级统治。
不同场合,不同身份的人,不但礼仪有别,所用的音乐也不一样。
如祀天神,“乃奏黄钟,歌大吕,舞《云门》”;祭地示,“乃奏太簇,歌应钟,舞《咸池》”。
(《周礼·春宫》)两君相见,例用大雅《文王》;诸侯设宴招待他国使臣则用小雅《鹿鸣》、《四杜》、《皇皇者华》、(《左传·襄公四年》)。
又如天子祭祖用《雍颂》,士大夫则不能用。
关于乐队和歌舞队的编制,也有严格规定。
乐队的规定是:“王宫县”,即排列成东西南北四面;“诸侯轩县”,排列三面;“大夫判县”,排列两面;“士特县”,只排列一面。
歌舞队的规定是:天子用六十四人,列成八行,称为“八佾”;诸侯用三十六人,列成六行,称为“六佾”;卿大夫用十六人,列成四行,称为“四佾”;士用四人,列成二行,称为“二佾”(《周礼·春宫》及注)。
周公做礼制乐目的之一是为巩固等级制社会,其次也是吸取商代灭亡的教训,反对“淫乐”(《史记·殷本纪》:“纣好酒淫乐,嬖于妇人。
”),采取“节乐”(用礼乐来节制人)措施。
浅谈周朝的礼乐制度
浅谈周朝的礼乐制度礼乐制度起源于西周时期,相传为周公所创建。
它和封建制度,宗法制度一起,构成整个中国古代的社会制度,对后世的政治、文化、思想和艺术影响巨大。
礼乐制度分礼和乐两部分。
西周礼,在西周用于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是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
作为典章制度,它是社会政治制度的体现,是维护上层建筑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人与人交往中的礼节仪式。
《释名》曰:“礼,体也。
言得事之体也。
”《礼器》曰:“忠信,礼之本也;义理,礼之文也。
无本不立,无文不行。
”礼是一个人为人处事的根本。
也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一个标准。
故《论语》曰:“不学礼,无以立。
中国古代的乐器浩如烟海,周朝时有记载的就有80多种,仅《诗经》中提到的乐器就有29种之多,周朝以制作乐器的材料的不同而进行分类,按照这种方法乐器被分为:金、石、丝、竹、匏、土、革、木,亦称八音。
在周朝,金乐居八音之首。
其实,单纯从乐器发展史来说,最早出现的乐器应该是石乐,可为什么金乐在周朝却高居八音之首呢?我们所讲的金乐,最有名的代表乐器就是钟。
钟能代表金乐享有如此崇高的地位,这还得从商周两朝音乐的区别及周朝的礼乐制度说起。
西周礼乐制度已经达到了一个礼乐不分家的地步,所谓“礼之所及乐必从之”。
西周春秋时代所讲究的“礼”,是贵族根据原始社会末期父系氏族制阶段的风俗习惯加以发展和改造,用作统治人民和巩固贵族内部关系的一种手段。
周人玩音乐与商人玩音乐已经有了很大的区别。
《周礼》对此曾有详细比较:“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而“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
商朝时,人们对自然认识不足而敬畏鬼神,有全职的巫师负责人与神之间的沟通,商朝的巫师的工作职能就是“娱神”与“媚神”,换句话说就是让鬼神们高兴快乐心情愉悦以便让它们施福人间。
所以商朝巫师的工作更像是一台演唱会的总导演,人们在巫师的带领下一起“娱神”和“媚神”,每个人都手拿两根牛鞭跟着音乐的节拍起舞。
所以在甲骨文中,“巫”与“舞”其实就是同一个字,其字形就是一个人手拿两根牛鞭跳舞的样子。
西周时期的礼乐制度
西周时期的礼乐制度西周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十分重要的朝代,它开启了中华文明黄金时期的阶段,也是中国音乐和礼仪制度发展的关键时期。
西周时期的礼乐制度是以“礼仪王道”为核心,对民众进行教育和社会文化管理的一种制度,它不仅在当时产生广泛的影响,而且对后代的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西周时期的礼乐制度概述西周时期的礼乐制度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种文化制度,它集合了当时的音乐艺术和礼仪法规,并通过王室、贵族和祭祀等渠道,对整个社会进行宣传和传承。
据史书记载,在统治期间,周王朝依靠礼仪制度和音乐艺术,成功地维持了政治稳定和社会秩序,同时也在宏扬尊卑等级观念、增强人民凝聚力和维护道德伦理的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西周时期的乐制西周时期的乐制包括音乐的分类、规格、演奏等内容。
它以器乐为主,有ce、yu、xun、bo、lü、qing、gu、zhong、shang、yu、shao等十种,器乐演奏是周代礼乐制度的核心,所有官方场合中的音乐演奏基本上都是器乐,而且在礼乐制度的整个发展过程中,器乐的地位都是十分重要的。
三、西周时期的礼制西周时期的礼制是指以礼仪为中心的一系列规范和制度,它包含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社交规范、行为方式等各个方面。
礼仪制度对于当时的周王朝来说,不仅仅是一种社会管理机制,更是一种文化传承,通过礼仪的规范和教化,让人们懂得如何处事、如何持之以恒地做事、如何遵守社会规范等,同时也构建了一种正义、公平和尊严的社会观念。
四、西周时期乐仪的相互融合西周时期的乐仪是指乐和礼两个方面相互融合的一种制度。
在礼制度中,乐是一种形式,作用是增强礼仪的气氛,使礼乐制度更具仪式感。
而在音乐制度中,礼仪则是其演奏过程的必要环节,无礼仪则音乐演奏失去其本质意义。
因此,在整个礼乐制度的发展过程中,乐仪的相互融合以及它们共同的维护、传承和发扬,成为了刻不容缓的问题。
五、西周时期礼乐对于后代文化发展的影响西周时期的礼乐制度对后代的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对于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周王朝礼乐制度
周朝的礼乐制度
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771年是中国历史上的西周时期。
为了加强统治,周王朝初期的统治者实行了“封诸侯,建同姓”的政策,把周王室贵族分封到各地,建立西周的属国。
周武王死后,年幼的成王继位,武王的弟弟姬旦即周公辅政。
周公旦是位德才兼备并且忠心耿耿的臣子,曹操曾于《短歌行》中曾以“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来赞扬他的忠诚与认真。
周公在“分邦建国”的基础上“制礼作乐”,总结、继承、完善,从而系统地建立了一整套有关“礼物饥”“乐”的完善制度。
礼乐制度是以乐从属礼的思想制度。
以“礼”来区别宗法远近等级秩序,同时又以“乐”来和同共融“礼”的等级秩序,两者相辅相承。
在统治阶级内部所设定的等级具体表现为“天子八佾,诸公六,诸侯四”。
古代舞队的行列,八人为一行,叫一佾。
按周礼,天子的舞队用八佾(即六十四人),诸公六佾,诸侯四佾,士二佾。
这样,阶层不同从而使用舞队人数的不同,是为了给人们灌输君权至上无人能与之相抗衡的等级秩序思想。
周代的音乐领导机构“大司乐”是世界上出现最早,规模最大坦裤的音乐教育与音乐表演机构,它所培养的对象是王和诸侯的长子、公卿大夫的子弟、从民间选拔的优秀青年。
主要教授学员们学习六代乐舞与小舞。
大司乐教育贵族子弟学习让蚂简音乐并非是让他们真去
正的表演,而是让他们懂得“礼乐”是一种有效的治国方式。
名词解释礼乐制度
名词解释礼乐制度我国西周初年建立的维护等级制度和宗法关系的礼乐制度,其核心是“以礼为体,以乐为用”,即礼节和音乐。
礼乐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特有的文化现象。
我国春秋时期,孔子把音乐作为礼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强调“兴、观、群、怨”等感情在音乐中的表现作用,认为只有以合于礼义的音乐去教化人民,才能使之发生感情共鸣。
“乐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礼记·乐记》)。
在孔子看来,通过音乐来陶冶性情,对于修养德行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从而奠定了后世儒家音乐教育思想的基础。
这种“乐教”思想被后来的历代统治者所继承,并且将它们推向了极致。
礼乐制度形成于周代,起初是用来巩固西周奴隶主政权的工具,后来演变成了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上层建筑,并成为了封建文化的重要内容。
礼乐制度的实质是维护奴隶主阶级的等级特权和宗法关系,其作用是:“所以防淫辟而端万民也”( 《周礼·春官·大宗伯》),使得君臣、父子、兄弟、夫妇之间的伦理关系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同时又可以用于加强贵族的宗法统治和人民的道德意识,以便消除社会矛盾,维护政治统治。
礼乐制度也称“周礼”,包括“礼”和“乐”两个方面,“礼”指政治制度与生活规范,“乐”指人们的音乐和舞蹈。
礼乐制度既是周代奴隶制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周代社会道德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周天子不能管辖诸侯,国家政令已无法贯彻执行时,礼乐制度的作用就越来越小。
至战国时期,随着各诸侯国逐渐兼并,礼乐制度的作用也更加微弱。
在当时社会里,“礼崩乐坏”,宗法制遭到破坏,礼乐制度遭到严重削弱。
诸侯国也不再遵守旧的礼乐制度,新的礼乐制度在战国时期基本上是独立于政治制度之外的。
这一时期,许多著名的思想家批判并改造了周礼,如孟子、荀子都曾大力提倡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
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也极力提倡恢复周礼,“克己复礼”(《论语·颜渊》),要求以“仁”为核心,以“礼”为行为规范,提出了“为国以礼”、“正名正言”等一整套主张,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儒家礼乐制度思想体系。
对西周礼乐制度的认识
对于西周礼乐制度的认识西周礼乐制度是指中国古代西周时期(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的一套礼仪和音乐制度。
它是中国古代礼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影响深远。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内容特点以及影响等方面对西周礼乐制度进行认识。
西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官制完备、政权稳定的朝代,其礼乐制度整体上继承了西周前的商代礼制,但也有较大改革和创新。
西周时期,礼乐制度在政治、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西周礼乐制度在政治上起到了凝聚国家力量的作用。
作为一种精细而复杂的礼仪体系,它规范了王室与贵族的行为举止,强调君臣的关系以及地位的尊卑。
礼乐制度约定了各种场合的礼仪规范,如朝会、宴会、祭祀等,保证了国家政治稳定的同时,也加强了统治阶级的权威。
西周礼乐制度在社会上发挥了重要的教化作用。
通过规定和宣扬一系列的礼仪规范,它培养了人们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礼乐制度倡导君臣之间的和谐关系、亲友之间的和睦相处,使社会风气更加文明和宽容。
此外,礼乐制度还规定了各种生活场合的礼仪,如婚丧嫁娶、进退礼仪等,使社会秩序更加稳定和有序。
西周礼乐制度在文化上塑造了独特的音乐艺术风格。
作为中国古代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西周音乐以独特的乐器制作、演奏方式和曲调等特点,形成了独特的音乐风格。
西周音乐具有庄重肃穆、威严庄重的特点,它被视为一种神圣的音乐,多用于祭祀和宗教仪式中。
在乐器方面,著名的有磬、钟、编钟等,它们体现了西周人民在音乐艺术方面的创新和智慧。
西周礼乐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
它为后来的中国历代王朝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许多后来的王朝都效仿西周礼乐制度,将其发扬光大。
同时,西周礼乐制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邻近国家和地区,成为东亚地区各国礼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结起来,西周礼乐制度是中国古代礼乐文化的瑰宝,它在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通过对礼仪和音乐的规范,它凝聚了国家力量,促进了社会和谐,塑造了独特的音乐艺术风格。
浅论周代礼乐制度
浅论周代礼乐制度礼乐文明在周代得到了高度发展,在西周时期制定了礼乐制度。
礼乐制度的实施巩固了奴隶主阶级的社会地位,促进了音乐的发展;但是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生了大变革,礼乐制度受到了冲击,在此时期形成了”礼崩乐坏”,出现”文化下移”。
礼乐制度始终贯穿了整个周代。
本文重点从礼乐制度的概念涵义及发展、音乐在周代的作用、礼乐制度之历史意义三个方面对周代音乐制度进行了论述。
标签:周代;礼乐制度礼崩乐坏文化下移周代可以分为西周、春秋战国,前期为西周(公元前1046-公元前771年),是我国奴隶制社会的全盛时期。
后期为东周(公元前770-221年),东周又分为春秋、战国两个时期,此时期是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时代。
周代是我国历史上建立的第三个奴隶制王朝,在中国历史上形成了以封建领主统治下的农奴社会,从此人类结束了奴隶制进入了封建制。
礼乐制度最早出现在周代,礼乐文明在此时期也得到了高度发展。
一、礼乐制度的概念涵义及其发展周人部落早期生活在西北高原和泾渭二水一带。
周代建立之后,继承吸取了商文化的成果,使其周代文化得到迅速发展。
周代的政治制度和思想体系也取之于商代,虽然宗教观念占有支配地位,但其文化意识形态已发生变化。
周代较为重视仪式形式。
周代初期,统治者为了加强统治实行了”封诸侯,建同姓”的政策,把周王室贵族分封到各地,建立西周的属国。
由周公制定了礼乐制度,吸取了商代灭亡的教训,周公旦采取”制礼作乐”的措施,制定了一系列加强统治、巩固政策的措施,从政治到文化方面制定了一整套完整的典章制度。
所谓礼乐制度是指古代为维护君臣上下等级秩序而建立的一套文化典章制度,以求达到尊卑有序远近和合的统治目的。
(1)礼乐制度是一种完整、严格而又发烦琐的宫廷礼乐制度。
礼乐制度包括礼与乐两个方面。
”凡国之大事,治其礼仪,以佐宗伯。
”(《周礼·春官·肆师》)从这句话可知,礼仪即为礼节和仪式。
乐就是伴随”礼”进行的乐舞。
西周礼乐制度的基本内容
西周礼乐制度的基本内容
西周礼乐制度是古代中国的一种重要制度,其基本内容包括以下几点:
1. 礼制:西周时期,社会制度已经相对稳定,礼制也逐渐成型。
礼制是指社会中人们之间的行为规范,包括各种仪式、礼仪、礼节等。
在西周时期,礼制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规模和规范性,成为了维持社会秩序和稳定的重要手段。
2. 乐制:西周时期,乐制也逐渐成型。
乐制是指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在社会生活中的运用。
在西周时期,乐制已经有了一定的规模和规范性,成为了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和谐的重要手段。
3. 宗法制度:西周时期,宗法制度逐渐成型。
宗法制度是指以家族和宗族为基础的社会组织形式和权利制度。
在西周时期,宗法制度已经发展成为了一种相对完备的制度体系,成为了维持社会秩序和稳定的重要手段。
4. 诸侯制度:西周时期,中国开始进入了分封制度时期,诸侯制度逐渐成型。
诸侯制度是指国家对地方领袖的任命和管理制度。
在西周时期,诸侯制度已经成为了一种相对完备的制度体系,成为了维持国家统一和稳定的重要手段。
5. 官职制度:西周时期,官职制度也逐渐成型。
官职制度是指国家对官员的任命和管理制度。
在西周时期,官职制度已经有了一定的规模和规范性,成为了维持国家统一和稳定的重要手段。
- 1 -。
礼乐制度的认识
礼乐制度的认识如下是有关礼乐制度的认识:周王朝建立后,为了吸取商朝灭亡的历史教训,采取反对“淫乐”,使用“节乐”的措施,加之周王朝的思想体系由对天神的崇拜转为对天神的利用。
因而,西周初年产生了由周公制定、并经后人不断完善而形成的“礼乐制度”,即以礼仪和音乐的等级化为核心的文化制度。
礼乐制度是以“乐”从属于“礼”的思想和制度。
它有一套颇为完备的典章制度—礼、乐、刑、政,是上层社会的重要统治手段。
其中“礼”即宗法制度和等级制度相互结合的礼仪;“乐”即音乐,包括乐队、乐舞的编制,乐曲、乐舞的使用等等。
礼乐制度把上层社会的人分成许多等级,再依照其等级地位的不同,严格规定各项具体的礼、乐活动。
可以说,礼是乐的内容,乐是礼的表现形式。
礼乐制度中乐的等级化主要体现在“乐县”和“佾”两个制度中。
其中“乐县”指的是乐队的使用规格,“县”通“悬”,即悬挂之意。
周代盛行“金石之声”,编钟、编磬等悬挂演奏的乐器往往是国力与权利、身份与地位的象征。
所谓“正乐县之位,王宫县,诸侯轩县,卿大夫判县,士特县。
”即名正言顺的乐队排列与使用乐器的规格:天子的乐队和所用的乐器,可以排列东西南北四面,诸侯可以排列三面,卿和大夫可以排列二面,士只能排列一面。
而“佾”指的是乐舞舞队的使用规格,所谓“天子用八,诸公用六,大夫四,士二。
”(这里的数字均指佾,即乐舞行列)。
即享用乐舞时,天子可以用八个舞行的规模,诸侯用六个舞行,大夫用四个舞行,士只能用二个舞行。
古人对“佾”的理解有二种,一种认为八人为一佾,一种认为应是数字的自乘。
西周初年建立的礼乐制度奠定了我国几千年来的礼乐文明,对于维护西周奴隶社会近三百年统治秩序的稳定和文化方面的创造起到了积极作用,是我国奴隶社会音乐文化高度发展的产物。
谈谈周朝的礼乐制度
谈谈周朝的礼乐轨制在我国文化的成长进程中,西周是一个政治文化轨制大变动的时代,它上承远古夏商的图腾崇拜.巫术祭奠文化,下启华夏礼乐文化的先河.个中礼乐轨制既是对汗青的延续,又是对此之前文化体系体例的反应,同时也启示了后世人文精力和理性思惟.因为礼乐是西周这一特定的时代消失的,其确定局限于社会上层的运动,是以,为了懂得西周的礼乐轨制,有须要先懂得其特定的社会布景及起重要感化的社会上层构造.《左传》记录:“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也就是说,在奴隶社会的周代,国度大事有两件:一是要祭奠祖先,二是要带兵打仗.周武王逝世后,周公摄行王政.为了巩固其统治,他按照周国原有的轨制,制订了一整套保护奴隶制统治的轨制.西周统治的巩固,与这套稳固的轨制很有关系.个中有四大轨制:封建制.宗法制.礼乐制.井田制.依据封建轨制,「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皇帝把爵位.地盘连同居平易近分封给诸侯;诸侯对皇帝有进贡.从征等责任,但可把地盘及居平易近分赐给卿大夫;卿大夫之下又有士.这就组成了皇帝—诸侯—卿大夫—士金字塔形之贵族等级制.为了维系封建轨制,西周还形成了按血缘关系组织起来的家族轨制——宗法制,划定从皇帝到士各级贵族的名位只能由嫡长子继续,并树立以全国最高宗主——周皇帝为焦点的层层藩屏.封建制是西周的政治轨制,也是其统治的焦点.井田制是保持封建的经济轨制.宗法轨制.礼乐轨制,则是保持封建的社会轨制和文化轨制.从汗青上考核,商代就有分封诸侯的现象,因为国土大了,分封便于统治.但商代没有把本身的同姓封到各地去.周代也搞分封,应当说是取法于商的,但周人的分封,绝大部分封的是同姓,也就是把周的族人分封到全国各地去成为当地的统治者.是以周代的分封诸侯,是把“宗法”与“封建(封侯开国)”联合起来的做法,由此便形成了环绕姬姓宗族的层层“大.小宗”的周密等级关系. 礼乐轨制,恰是对于这个周密的宗法等级网的强折衷固定.某一等级的人,才干享用这一等级的礼乐.就乐而言,等级的内容包含有对乐舞名目,乐器品种和数目,乐师人数等等的绝对限制,超出规格就是轻微违法.在各等级贵族本身以及他们之间的运动中根本采取所划定的雅乐,,无疑能在一准时代内起到增强宗族不雅点,形成“世界一家”思惟的感化.2礼乐轨制的内容周代是最早对“礼”(祭奠等典礼)和“乐”(陪同“礼”进行的乐舞)作划定的时代,即所谓得制订礼乐.假如说商代人爱崇鬼神的话,那么周代人爱崇的则是礼.据说这一重大措施是周初的大政治家周公颁行的.划定了吉礼(祭礼).凶礼(丧礼).军礼(行军,出征).宾礼(朝觐,互聘).嘉礼(婚宴,加冠)等,使贵贱有差.尊卑有别.长幼有序,实施所谓的「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周公所制订的礼,是保护统治者等级轨制的政治准则.道德规范和各项典章轨制的总称,后来成长为区分贵贱尊卑的等级教条.是以,“礼”并不是“礼貌”,“礼节”那样简略.“礼”的本质是差别,用来显示社会中各等级之间的差别,也就是说,贵与贱,尊与卑,长与幼,亲与疏之间必须遵照各自的行动规范,绝对不成以混杂.如许就形成了君臣,父子,兄弟,伉俪之间的高低尊卑关系.周公把“尊礼”看作履行德政的重要内容.假如违反了“礼”,就是“僭越”.所以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但是,一个社会只讲求差别,不媾和同,社会就没法协调.是以,周公在制“礼”的同时又作“乐”,使“礼”与“乐”相辅相成.乐则是合营各贵族进施礼节运动而制造的舞乐.“乐”,当然是音乐,但是它超出了音乐,带上了浓重的政治颜色和社会颜色.“乐”的功效是,以音乐激起共识情感.舞乐的范围,必须同享受的级别保持一致.“礼”与“乐”不克不及混杂,有着本质的差别.《乐记》中说得好:“同则相亲,异则相敬”.意思是说,“乐”的和同使人们互相友爱;“礼”的差别使人们互相尊重.“礼”,讲求差别;“乐”,讲求和同.是以,“礼”与“乐”,亦即“异”与“同”,两者缺一不成,不然社会就会掉衡.西周的礼乐,也表现了当时的时代文明.三礼乐轨制的成长与影响礼乐轨制的影响从厥后几千年一向到清代停止,每个时代的具体内容其实不雷同,但理论上都与周公的礼乐轨制是一致的.礼乐文明在周代获得了高度的成长.起先,周文化落伍于商文化,后来继周朝树立之后,接收了商文化的成果,文化敏捷成长起来,意识形态也已经有很大的不合.大司乐是周朝树立的我国汗青上第一个范围巨大的音乐机构;六代之乐是周朝继续和接收上古传统乐舞和创作乐舞精髓之表现;八音分类法的消失,是古代音乐开端进入一个较高成长层次的反响;西周确立“乐悬轨制”(乐舞等级轨制),对于保护西周奴隶社会近三百年间统治秩序的稳固和文化方面的创造起到了积极地感化,西周的雅乐,则将乐舞形态推向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所有这些,都是我国奴隶社会音乐文化成长时代的产品.标记占着音乐和政治完美联合的礼乐轨制在这一时代得到了充分的施展和完美.到春秋时代,礼乐轨制完整崩溃了,随即奴隶轨制开端趋势式微,“礼崩乐坏”成为周代社会上层建筑周全解体崩溃的标记.皇帝登峰造极的权力地位遭到了列国诸侯的挑衅.曾是:“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诗经.小雅.北山》)的周皇帝地位江河日下,不单损掉了掌握诸侯的才能,反而成了”小国之君“,经常被人应用.这反响在音乐文化方面,周王室垄断和主宰文化的局势一曲不复返,各诸侯国的音乐却敏捷地膨胀成长起来,即所谓的”文化下移”新乐风靡朝野,人们的审美不雅念产生了极大的变更.礼乐轨制顺应了当时的政治须要(即统治阶层的请求),社会须要,经济须要,文化须要,必定程度上稳固了统治秩序,丰硕了人们的娱乐生涯.但是它也有局限性,它疏忽了基层人平易近的文化须要,并且人类社会是不竭成长的,不成能永远逗留在奴隶社会,也不成能就只有礼乐轨制这一种音乐文化.按礼乐轨制划定不克不及变动的音乐,跟着时光的远逝,即使是贵族也已越来越对之觉得隔阂,逐渐把它们算作只是“古乐”罢了;西周雅乐的政治感化将与其无味的“古乐”一路萎缩.僵逝世,是不成防止的汗青命运.。
谈谈周朝的礼乐制度
谈谈(一)周朝的礼乐制度在我国文化的发展过程中,西周是一个政治文化制度大变革的时期,它上承远古夏商的图腾崇拜、巫术祭祀文化,下启华夏礼乐文化的先河。
其中礼乐制度既是对历史的延续,又是对此之前文化体制的反映,同时也启发了后世人文精神和理性思想。
由于礼乐是西周这一特定的时期出现的,其必定局限于社会上层的活动,因此,为了了解西周的礼乐制度,有必要先了解其特定的社会背景及起主要作用的社会上层结构。
《左传》记载:“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也就是说,在奴隶社会的周代,国家大事有两件:一是要祭祀祖先,二是要带兵打仗。
周武王死后,周公摄行王政。
为了巩固其统治,他依照周国原有的制度,制定了一整套维护奴隶制统治的制度。
西周统治的巩固,与这套稳定的制度很有关系。
其中有四大制度:封建制、宗法制、礼乐制、井田制。
根据封建制度,「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天子把爵位、土地连同居民分封给诸侯;诸侯对天子有纳贡、从征等义务,但可把土地及居民分赐给卿大夫;卿大夫之下又有士。
这就构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金字塔形之贵族等级制。
为了维系封建制度,西周还形成了按血缘关系组织起来的家族制度——宗法制,规定从天子到士各级贵族的名位只能由嫡长子继承,并建立以全国最高宗主——周天子为核心的层层藩屏。
封建制是西周的政治制度,也是其统治的核心。
井田制是维持封建的经济制度。
宗法制度、礼乐制度,则是维持封建的社会制度和文化制度。
从历史上考察,商代就有分封诸侯的现象,因为领土大了,分封便于统治。
但商代没有把自己的同姓封到各地去。
周代也搞分封,应该说是取法于商的,但周人的分封,绝大部分封的是同姓,也就是把周的族人分封到全国各地去成为当地的统治者。
因此周代的分封诸侯,是把“宗法”与“封建(封侯建国)”结合起来的做法,由此便形成了围绕姬姓宗族的层层“大、小宗”的严密等级关系。
礼乐制度,正是对于这个严密的宗法等级网的强调和固定。
某一等级的人,才能享用这一等级的礼乐。
西周礼乐制度的内容
西周礼乐制度的内容在西周时期,西周礼乐制度广泛流传,下面为大家整理了西周礼乐制度的内容相关的知识,希望对大家有用。
西周礼乐的定义在西周用于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是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
作为典章制度,它是社会政治制度的体现,是维护上层建筑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人与人交往中的礼节仪式。
《释名》曰:“礼,体也。
言得事之体也。
”《礼器》曰:“忠信,礼之本也;义理,礼之文也。
无本不立,无文不行。
”礼是一个人为人处事的根本。
也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一个标准。
故《论语》曰:“不学礼,无以立。
西周礼乐制度的内容到春秋后期,实质上就是夺取政治权力的一种表现。
按礼。
乡射礼具有以乡为单位的军事训练和军事学习的性质:“礼有三本。
这些卿大夫在夺取国君权力的同时,天子祭祖唱《雍》诗来撤除祭品,乡饮酒礼和乡射礼的性质也不同了、族权。
大搜礼具有军事检阅和军事演习性质,生之本也。
”所说“礼之三本”。
按礼、夫权、等级制和加强统治的作用、朝礼。
目的在于维护其宗法制度和君权,有籍礼、乡饮酒礼,天地代表神权、君,每列八人。
聘礼在于维护贵族内部的等级和秩序。
祭祀天地和祖先在于维护神权和尊重族权、聘礼。
到了战国时代。
乡饮酒礼在于维护一乡之内贵族的宗法制度和统治秩序,具有维护贵族的世袭制!”按礼。
由于军队成分和战斗方式的改变,君师代表君权,执政者统治的需要、祭礼。
后来统治者以天,这时季孙氏“旅于泰山”,以维护贵族的利益和巩固贵族成员之间的关系。
冠礼是授予成年贵族种种特权,这时季孙氏也用“八佾舞于庭”,依靠各种礼的举行来加以确立和维护,尊先祖而隆君师。
”“上事天:“是可忍也,就是为当时的礼乐制度制造理论根据的,就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神权:天地者。
籍礼是用来监督平民在“籍田”上从事无偿的集体劳动,由于农田制度的变革。
西周春秋时代贵族讲究的礼是比较多的,八佾六十四人),起着整编军队、乡射礼、亲,只有天子可以“旅”(祭祀)于泰山,这时籍礼只是统治者用来表示关心农业生产的礼仪,下事地。
谈谈周朝的礼乐制度
谈谈周朝礼乐制度在中国文化发展过程中,西周是一个政治文化制度大变革时期,它上承远古夏商图腾崇敬、巫术祭奠文化,下启华夏礼乐文化先河。
其中礼乐制度既是对历史延续,又是对此之前文化体制反应,同时也启发了后世人文精神和理性思想。
因为礼乐是西周这一特定时期出现,其肯定局限于社会上层活动,所以,为了了解西周礼乐制度,有必需先了解其特定社会背景及起关键作用社会上层结构。
《左传》记载:“国之大事,在祀和戎。
”也就是说,在奴隶社会周代,国家大事有两件:一是要祭奠祖先,二是要带兵打仗。
周武王死后,周公摄行王政。
为了巩固其统治,她依据周国原有制度,制订了一整套维护奴隶制统治制度。
西周统治巩固,和这套稳定制度很相关系。
其中有四大制度:封建制、宗法制、礼乐制、井田制。
依据封建制度,「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天子把爵位、土地连同居民分封给诸侯;诸侯对天子有纳贡、从征等义务,但可把土地及居民分赐给卿大夫;卿大夫之下又有士。
这就组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金字塔形之贵族等级制。
为了维系封建制度,西周还形成了按血缘关系组织起来家族制度——宗法制,要求从天子到士各级贵族名位只能由嫡长子继承,并建立以全国最高宗主——周天子为关键层层藩屏。
封建制是西周政治制度,也是其统治关键。
井田制是维持封建经济制度。
宗法制度、礼乐制度,则是维持封建社会制度和文化制度。
从历史上考察,商代就有分封诸侯现象,因为领土大了,分封便于统治。
但商代没有把自己同姓封到各地去。
周代也搞分封,应该说是取法于商,但周人分封,绝大部分封是同姓,也就是把周族人分封到全国各地去成为当地统治者。
所以周代分封诸侯,是把“宗法”和“封建(封侯建国)”结合起来做法,由此便形成了围绕姬姓宗族层层“大、小宗”严密等级关系。
礼乐制度,正是对于这个严密宗法等级网强调和固定。
某一等级人,才能享用这一等级礼乐。
就乐而言,等级内容包含有对乐舞名目,乐器品种和数量,乐工人数等等绝对限定,超出规格就是严重违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西周礼乐制度的文化的认识
一、周代的礼乐制度
公元前11世纪中期推翻殷商建立的周王朝,在总结殷商典章制度的基础上,制定了等级严密的礼乐制度。
“礼”是为了区分贵贱等级,“乐”可以使人互相和敬,两者结合,为的是维护奴隶制贵族的等级秩序,巩固统治阶级内部团结而更有效地统治百姓。
周礼的种类繁多,主要有祭祀、丧葬、交际、征战和吉庆五大类。
涉及冠、婚、丧、祭、朝、聘、乡、射及职官制度等诸多礼仪、礼制和礼义。
由繁琐的礼仪制定了与之配合的各种音乐使用标准,不同场合、不同身份的人,不仅礼仪有别,所用音乐也有严格规定。
为了维护和推行礼乐制度,周王朝还设立了由“大司乐”总管的音乐机构,对十三岁到二十岁的贵族子弟进行系统的音乐教育。
在周礼中,“礼”与“乐”是相互配合、相辅相成的,“礼”体现为等级制度的规定和要求,社会秩序中的君臣、父子、夫妻和高低、贵贱、尊卑都要由礼来加以区别和定位。
但是仅仅有“礼”是不够的,单纯强调“礼”可能会造成等级间的距离和人际关系的冷漠,而“乐”的作用就是与“礼”相配合,起调和关系、融合感情的作用,消解由“礼”所带来的等级差别感,以达致和谐的理想境界。
二者虽然功能各不相同,但相辅相成,构成了一个完整有序的社会政治制度。
东周时代即春秋战国时代,总体上是诸侯争霸、列国争强,战火频仍、纷争相继的乱世,同时吃…郑卫之音”的传人,在这样的政治和社会环境下,礼乐制度逐步失去了生存的土壤,而被列国纷纷弃之如弊履,
史称“礼坏乐崩”。
但正是在这一“礼坏乐崩”的时代,礼乐作为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的价值得到了包括孔子在内的各类有识之士的思考和重新认识,基于此,礼乐制度才能在汉初重登政治舞台,并绵延两千多年而不衰。
二、儒家对礼乐文明的继承和发展
自周朝以后,历史上每个朝代兴起后都要有一番“制礼作乐”的活动,或者把前代流传下来的礼乐加以改造,或者根据当时的需要制定新的礼乐,历代史书里面都有一部K}L乐志》。
那么,在周代“制礼作乐”至春秋战国“礼崩乐坏”,再到以后每朝每代的“制礼作乐”,这中间明显存在着一个断层。
是谁将这个断层连接起来的呢?儒家是主要的贡献者,儒家创立者孔子则是发展中国古代礼乐文明的另一个重要人物。
他一方面继承、推广和宣扬礼乐文明,整理、传播了记载古代礼乐文明的儒家经典“六经”,另一方面以礼乐为解说对象,着力彰显礼乐文明的精义,强调礼乐文明的人伦教化和治世功能。
三、礼乐文化的内核及其对传统文化的影响
礼之所以合理,正如孔子所说,“礼缘人情而作”,它是基于人情而制定的。
儒家从人本主义出发,提出治理人民的前提是尊重人性。
只有充分注意到人民的好恶之情,社会才能长治久安。
但是,这并不等于说人性可以不受制约,可以纵情放任,那样无异于将人类等同于动物。
人的好恶之情的缺乏或者过度,同样不利于社会的安定。
只有健康的情感,是社会和谐、进步的保证。
人的情感应该与天道一样,处在阴阳和谐的“至中”境界。
但是人性不能自发企及于至中之地,因此需
要礼(各种仪式节文)来引导人性,使之合于天道,这是儒家礼治主义的根本要旨之所在。
1.礼乐文明中“礼”的要义。
其一,“礼”是人性的基础。
孔子:“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
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
”把“礼”作为区别人与动物、文明与野蛮的标准,所以“礼”是人类文明社会最主要的特征之一。
其二,“礼”的重要作用在于规范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关系。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礼”作为一种行为规范,维护了社会的秩序和等级关系。
其三,“礼”也是一种道德规范,引导人们向善和自律。
礼乐文明更强调通过礼教,使社会规则内化为人的内心尺度。
其四,通过知礼、守礼,达到社会和谐的境界。
2.礼乐文明中“乐”的要义。
其一,“乐”的社会作用重在精神和谐。
“故乐者,天地之命,中和之纪,人情所不能免也。
”指出“乐”是协调世间万物的纲纪,它的作用是使人们各安其位,和谐相处。
其二,“乐”注重有秩序的协调。
《乐记》云:“宫为君,商为臣,角为民,微为事,羽为物。
五者不乱,则无J沽卷之音矣。
”其三,“乐”也有陶冶情操,移风易俗的功用。
3.二者关系的认识。
“乐者为同,礼者为异。
”礼和乐虽有形式、功用上的不同,本质上是相通的。
份L记·乐i改中说:“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
”礼乐在儒家的体系中得到规范。
“礼”先“乐”后,礼是乐的基础,乐为礼定,乐为礼用。
不仅选用乐,要按
礼的规定,评价乐,也要以礼为标准。
( 2)礼和乐不可偏废,礼乐不潜越,平衡与调和,就会形成和谐社会“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礼是贵贱有序,乐是对礼的调度。
四、礼乐文明的现实意义
传统礼乐文明有助于当今和谐社会建设,“礼乐无常制”,应该与时俱进。
在建设和谐社会的当代中国,礼乐文明具有值得开掘吸取的价值。
比如其中对中和之美的爱好,对尽善尽美的追求,对道器合一的向往,对人格尊严的歌颂,对社会和谐的规划,对艺术目的的设计,对教育功能的要求等等。
传统的礼乐文明,有许多值得当代人反思和学习的地方。
孔子在对周朝礼乐制度有所损益的基础上,对礼乐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形成儒家独特的礼乐精神。
在道德伦理、修身治国、构建融洽的社会关系方面都有生动的阐述,在解决人自身矛盾,解决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三大矛盾方面俱有值得今人继承和借鉴的宝贵品质。
中美4班蒋明华 0256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宜自勉,岁月不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