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973标书-确有疗效的有毒中药科学应用关键问题的基础研究-叶祖光

合集下载

中药安全性的研究进展

中药安全性的研究进展

中药安全性的研究进展
叶祖光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北京)
邮箱:
摘要:中药的毒副作用日趋受到国内外的重视,本文列举了国内外中药不良反应事件,如重金属和有害元素、含马兜铃酸中药的肾毒性,千里光及其制剂千柏鼻炎片的肝毒性,硫磺熏中药材后有害元素的残留事件,以及中药注射剂所致过敏反应等严重不良反应。

针对这些中药安全性问题,中医药行业管理部门和药品监管部门,以及中医药学术界加强了中药安全性监管力度并采取相应有效措施,同时管理部门还立项资助多项中药安全性评价的研究课题,从而加大了中药安全性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这些课题既有被动应对性的研究,又有前瞻性的主动研究,通过对中药注射剂安全性再评价的研究及其质量标准的提升与完善工作,极大地降低了中药注射剂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从而使中药注射剂的研发、审批、临床应用都在一个科学的轨道上运行和发展;此外通过对有毒中药的系统研究,初步揭示了一些有毒中药的毒性表现、规律、以及毒性作用机理,在了解中药毒性表现规律及其特点的基础上,采用传统中医药减毒理论与方法,例如中医七情配伍中的相杀相畏以及方剂学配伍减毒等,以及现代药理学的效应拮抗方法,研究与发展控制、驾驭中药毒性的减毒和控毒的理论和方法学,这样在药物安全性得到保证的基础上,使中药在临床上发挥更好的药效学作用,达到减毒存效或增效以及中医“以毒攻毒”的治疗目的,从而在临床上更加安全合理的应用有毒中药。

关键词:中药,毒理学,不良反应,安全性评价,配伍减毒。

973计划2008年立项项目清单

973计划2008年立项项目清单
郭华东
中国科学院对地观测与数字地球科学中心
中国科学院
2009CB724000
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中的高精度实时运动成像基础研究
房建成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工业和信息化部
2009CB724100
飞行器气动力学与光学设计中的关键湍流问题
佘振苏
北京大学
教育部
2009CB724200
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装备基础问题研究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
2009CB825300
惰性化学键的选择性激活、重组及其控制
麻生明
华东师范大学
教育部上海市科委
2009CB825400
新非编码RNA及其基因的系统发现和“双色网络”构建
陈润生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
2009CB825500
表观遗传学的结构机理研究
许瑞明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傅伯杰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中国科学院
2009CB421200
中国近海碳收支、调控机理及生态效应研究
戴民汉
厦门大学
教育部国家海洋局
2009CB421300
干旱区绿洲化、荒漠化过程及其对人类活动、气候变化的响应与调控
王涛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
2009CB421400
全球变暖背景下东亚能量和水分循环变异及其对我国极端气候的影响
2009CB522400
器官移植的免疫学应用基础研究
郑树森
浙江大学
浙江省科技厅教育部
2009CB522500
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及防治的基础研究
唐宏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2020中医药传承创新高质量发展大会暨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中医药传承创新分会成立大会”成功召开

“2020中医药传承创新高质量发展大会暨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中医药传承创新分会成立大会”成功召开

本刊特稿 | SPECIAL REPORTS严国国际科技促进会屮医药传承创新高以墾发展人父暨一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中医药传承创新分会成立大会科技产业化中国国际科技促进 中医药传承创新分£ 中医药侵承创新 离质■发展大会中国•北京I 2020.12.18传承精华“2020中医药传承创新高质量发展大会暨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中医药传承创新分会成立大会” 成功召开为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高质量发展,加速中医药国际化进程,12月18日,由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主办,中国光华科技基金会公益支持,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中医药传承创新 分会、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卫生健康科技工作委员会、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三农发展工作委员会、传承创新(北京)中医药科技发展中心、四川柜麦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联合承办的“2020中医药传承创新高质量发展大会暨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中医药传承创新分会成立大会”在北京西苑饭店隆 重举行。

近200名国内外中医药专家、企业家云集,为中医药传承创新高质量发展分享经验、协商策略、探求新路,汇聚发展动能,为中医药国际化蓬勃发展助力。

会议由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新闻发言人张志军主持,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执行会长段洙毅致开幕词,邀请了中国工 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侯云德,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医大师石学敏,国家科技部原秘书长、国务院资深参事石定寰,中国工程院院士、“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张伯礼致辞。

国家原卫生部副部长、中国保健协会名誉理事长张凤楼,国家科技部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原主任、中国科学技术战略发展研究院原副 院长王宏广,中国保健协会副理事长王中作主旨报告。

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973”中药项目首席科学家叶祖光,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院长、法国国家药学科学院外籍院士林瑞超,澳门大学中药质量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李绍平等专家作学术报告。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国家最高科学 技术奖获得者侯云德院士,将近92岁的高龄,亲临中医药传承创新分会的成立大会,既表示了对成立大会的祝贺,同时也期望中医药传承创新分会能够为中国医学的发展贡献更大的力量。

2013年973计划结题验收项目清单-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2013年973计划结题验收项目清单-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附件:2013年973计划结题验收项目清单项目编号项目名称项目首席科学家项目第一承担单位项目依托部门2009CB118300 小麦高产优质品种设计和选育的应用基础研究王道文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2009CB118400 玉米大豆高产优质品种分子设计和选育基础研究赖锦盛中国农业大学教育部农业部2009CB118500 光合作用分子机理及其在农业生产中应用的基础研究张立新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2009CB118600 主要粮食作物高产栽培与资源高效利用的基础研究张福锁中国农业大学教育部农业部2009CB118700 淡水池塘集约化养殖的基础科学问题研究聂品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湖北省科技厅2009CB118800 畜禽产品中有害物质形成原理与控制途径研究袁宗辉华中农业大学教育部2009CB118900 农业生防微生物制剂的合成与作用机理及定向改造邓子新上海交通大学教育部上海市科委项目编号项目名称项目首席科学家项目第一承担单位项目依托部门2009CB119000 设施作物的环境适应机制与产品安全调控的基础研究喻景权浙江大学教育部浙江省科技厅2009CB119100 速生优质林木培育的遗传基础及分子调控张守攻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国家林业局中国科学院2009CB119200 重要外来物种入侵的生态影响机制与监控基础万方浩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农业部2009CB219300 火山岩油气藏的形成机制与分布规律冯志强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2009CB219400 南海深水盆地油气资源形成与分布基础性研究朱伟林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2009CB219500 南海天然气水合物富集规律与开采基础研究杨胜雄中国地质调查局国土资源部2009CB219600 高丰度煤层气富集机制及提高开采效率基础研究宋岩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2009CB219700 分布式发电供能系统相关基础研究王成山天津大学教育部天津市科委项目编号项目名称项目首席科学家项目第一承担单位项目依托部门2009CB219800 大型燃煤发电机组过程节能的基础研究杨勇平华北电力大学教育部2009CB219900 大规模化工冶金过程节能的关键科学问题研究张锁江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2009CB220000 高效低成本直接太阳能化学及生物转化与利用的基础研究郭烈锦西安交通大学教育部2009CB220100 新型二次电池及相关能源材料的基础研究吴锋北京理工大学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2009CB320200 系统级封装的基础研究毛军发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市科委2009CB320300 水环境监测无线网络微传感器芯片系统基础研究夏善红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2009CB320400 认知无线网络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张平北京邮电大学教育部2009CB320500 新一代互联网体系结构和协议基础研究吴建平清华大学教育部2009CB320600 复杂生产制造过程一体化控制系统理论和技术基础研究柴天佑清华大学教育部2009CB320700 基于网络的复杂软件可信度和服务质量及其开发方法和运行机理的基础研究梅宏北京大学教育部项目编号项目名称项目首席科学家项目第一承担单位项目依托部门2009CB320800 混合现实的理论和方法鲍虎军浙江大学教育部浙江省科技厅2009CB320900 基于视觉特性的视频编码理论与方法研究高文北京大学教育部2009CB421000 三江特提斯复合造山与成矿作用邓军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育部国土资源部2009CB421100 中国主要类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与生态安全傅伯杰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2009CB421200 中国近海碳收支、调控机理及生态效应研究戴民汉厦门大学教育部国家海洋局2009CB421300 干旱区绿洲化、荒漠化过程及其对人类活动、气候变化的响应与调控王涛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2009CB421400 全球变暖背景下东亚能量和水分循环变异及其对我国极端气候的影响王会军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2009CB421500 台风登陆前后异常变化及成灾机理研究端义宏中国气象局上海台风研究所中国气象局2009CB421600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环境行为、毒性效应与控制技术原理郑明辉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国家环境保护部项目编号项目名称项目首席科学家项目第一承担单位项目依托部门2009CB521700 肿瘤相关分子在癌进展中的多相调控机制陈志南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陕西省科技厅总后勤部卫生部2009CB521800 肿瘤侵袭和转移的恶性生物行为及分子干预詹启敏华中科技大学教育部2009CB521900 脑血管疾病发生和防治的基础研究苏定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总后勤部卫生部上海市科委2009CB522000 阿片类物质精神依赖的神经生物学机制马兰复旦大学教育部上海市科委2009CB522100 呼吸系统疾病与损伤基础研究钟南山广州医学院广东省科技厅2009CB522200 炎症反应的细胞信号转导网络与肿瘤的关系韩家淮厦门大学教育部2009CB522300 中国特有植物和微生物药用活性物质的基础研究刘吉开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云南省科技厅2009CB522400 器官移植的免疫学应用基础研究郑树森浙江大学浙江省科技厅教育部2009CB522500 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及防治的基础研究唐宏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2009CB522600 重要致病性细菌微进化的研究杨瑞馥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总后勤部卫生部项目编号项目名称项目首席科学家项目第一承担单位项目依托部门2009CB522700 “肺与大肠相表里”脏腑相关理论的应用基础研究高思华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09CB522800 确有疗效的有毒中药科学应用关键问题的基础研究叶祖光北京中研同仁堂医药研发有限公司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09CB522900 灸法作用的基本原理与应用规律研究吴焕淦上海中医药大学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09CB523000 若干中药成方的现代临床与实验研究董竞成复旦大学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教育部2009CB623100 水泥低能耗制备与高效应用的基础研究沈晓冬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2009CB623200 环境友好现代混凝土的基础研究李宗津东南大学江苏省科技厅教育部2009CB623300 信息功能陶瓷及其元器件的若干基础问题研究南策文清华大学教育部2009CB623400 面向应用过程的膜材料设计与制备基础研究金万勤南京工业大学江苏省科技厅2009CB623500 新结构高性能多孔催化材料的基础研究谢在库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国科项目编号项目名称项目首席科学家项目第一承担单位项目依托部门学院2009CB623600 有机/高分子平板显示材料的基础研究王利祥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2009CB623700 先进材料性能与结构演化间关系的现代表征方法及科学问题的研究张泽北京工业大学北京市科委2009CB723800 数值风洞软件系统若干基础问题研究邓小刚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四川省科技厅2009CB723900 空间观测全球变化敏感因子的机理与方法郭华东中国科学院对地观测与数字地球科学中心中国科学院2009CB724000 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中的高精度实时运动成像基础研究房建成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2009CB724100 飞行器气动力学与光学设计中的关键湍流问题佘振苏北京大学教育部2009CB724200 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装备基础问题研究雒建斌清华大学教育部2009CB724300 核主泵制造的关键科学问题雷明凯大连理工大学辽宁省科技厅教育部2009CB724400 超高速加工及其装备的基础研究卢秉恒西安交通大学教育部项目编号项目名称项目首席科学家项目第一承担单位项目依托部门2009CB724500 防御输变电装备故障导致电网停电事故的基础研究唐炬重庆大学重庆市科委教育部2009CB724600 能源储备地下库群灾变机理与防护理论研究杨春和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2009CB724700 新一代生物催化和生物转化的科学基础欧阳平凯南京工业大学江苏省科技厅2009CB824800 黑洞以及其它致密天体物理的研究张双南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2009CB824900 宇宙第一缕曙光探测武向平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中国科学院2009CB825000 深俯冲地壳的化学变化与差异折返郑永飞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2009CB825100 干旱区盐碱土碳过程与全球变化陈曦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技厅中国科学院2009CB825200 北京谱仪III tau-粲物理实验研究沈肖雁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2009CB825300 惰性化学键的选择性激活、重组及其控制麻生明华东师范大学教育部上海市科委2009CB825400 新非编码RNA及其基因的系统发现和“双色网络”构建陈润生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项目编号项目名称项目首席科学家项目第一承担单位项目依托部门2009CB825500 表观遗传学的结构机理研究许瑞明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2009CB825600 染色质解码的基础及医学应用基础研究于文强复旦大学上海市科委教育部2011CB302700 物联网体系结构的基础研究马华东北京邮电大学教育部2011CB302800 物联网基础理论和设计方法研究赵伟同济大学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教育部2011CB302900 物联网的基础理论与实践研究刘海涛无锡物联网产业研究院江苏省科学技术厅。

中药鉴定与中医临床疗效初探

中药鉴定与中医临床疗效初探

中药鉴定与中医临床疗效初探
杜庆山;汤晓
【期刊名称】《山东医药工业》
【年(卷),期】1998(017)005
【摘要】中药材品种繁多,产地广泛,采收时间与贮藏条件有别,加上目前药材市场混乱,给中医临床用药造成很大影响。

为了使中药质量符合医疗应用要求,必须使中药材品种澄清,质量标准一致,才能更好地让祖国医学宝库给人们的健康发挥更大的作用。

一、整理中药品种,澄清混淆品我国地大物博,幅员辽阔,中药品种达万种之多,全国各地方言土名及用药习惯也不完全相同,同名异物和同物异名的现象十分普遍,中药品种很容易造成混乱。

例如中药防己。

【总页数】3页(P33-35)
【作者】杜庆山;汤晓
【作者单位】临沂市中医院;临沂市中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82.5
【相关文献】
1.解码中草药基因,引领中药材鉴定学术变革——访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所长、首席研究员陈士林教授 [J],
2.中药鉴定——传统经验与现代科技——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药鉴定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学术年会 [J], 张爱华;刘雅芳;王萍;张贺;杨波
3.湖北中医药大学中药资源与中药鉴定教研团队发展历程 [J], 湖北中医药大学药
学院
4.创新中药鉴定方法,产学研融合,促进中医药国际化——访教育部中药资源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宋经元研究员 [J],
5.继承创新中药药性理论,提高有毒中药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访973中药项目首席科学家、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叶祖光教授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什么是重金属药物含重金属传统药物有没有毒

什么是重金属药物含重金属传统药物有没有毒

什么是重金属药物含重金属传统药物有没有毒含重金属传统药物有没有毒含重金属传统药物有没有毒是公众最关心的问题之一。

事实上,大多数含重金属传统药物也都缺乏有毒或无毒的科学证据,无法轻易下结论。

■近年来,随着中药国际化的步调加快,含汞、砷的传统药物在国外市场已遭遇了多起重金属含量超标事件,并且在世界范围内掀起舆论风潮,几乎沦落到“人人喊打”的尴尬地步。

■国内行业中医药领域的专家曾多次解释,国际上制剂安全机构以化学药标准看待和检测中药,以豆制品的标准评价中药,是对欧美传统医学的误解。

■在近日召开的一次香山科学会议上,与会专家认为,关注焦油安全性问题的评价,应对重金属用药安全管理的量—效—毒监控关键环节开展深入研究,主要包括重金属形态结构、价态配位、动态代谢、量效关系、毒效机制等方面。

■究竟有没有毒、会不会转化成烈性物质、通过什么机理发挥抗菌,拷问含重金属传统药物的这几个问题内含目前还无法得到答案。

中国科学家将传统东亚医学知识经验与现代科学瘤果,正在离解决含重金属药剂传统药物安全性赞扬难题的目标越来越近。

在刚刚过去的端午节里,“饮雄黄”是一个不得不提及习俗的传统习俗。

人们还喜欢把雄黄酒或雄黄水洒在屋子外和涂在小孩耳、鼻、头额及面颊上,以避毒虫、蚊蝇叮咬,驱散瘟疫毒气。

除了民间神话传说外,这样的习俗大概至少还与传统医学理论相关。

据《本草纲目》记载,雄黄治疟疾寒热、伏暑泄痢、酒饮成癖、惊痫、头风眩晕,化腹中瘀血,杀劳虫疳虫。

雄黄的主要成分中含有砷,这种物质被视为不具与重金属相当的毒性。

与之类似的还有含汞的朱砂。

中医理论认为:“(朱砂)养心气、养心血、养肾、养脾、安胎,可以解毒、发汗,随佐使而见功,无所往而不可。

”不过,含有雄黄、朱砂的多种传统药物却因为其含有砷和汞两种剧毒物质而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质疑。

同时,含重金属传统药物摇滚歌曲究竟能否在临床上使用也引发了激烈争论。

要解决这个难题,提问就必须回答含重金属传统药物有没有毒、可以不会转化成有毒物质、通过什么机理发挥作用等问题。

不可盲目夸大“中药肝毒性”――访国家“973”首席科学家、原上海

不可盲目夸大“中药肝毒性”――访国家“973”首席科学家、原上海

家庭医药 2019.0530名家面对面 ·人物专访名家编辑/邱婷婷 jtyy6731@2019年2月8日,《胃肠病学》杂志在线发表了题为《中国大陆药物性肝损伤(DILI)发生率及病因学》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结果显示,我国普通人群中每年DILI发生率至少为23.80/10万人,高于西方国家,且在我国引起DILI的药物中,各类保健品和传统中药占26.81%。

该消息一出,立刻引起了广泛关注。

近年来,关于DILI的话题时见报端,尤其关于“中药有毒”的话题,总是能够触及国人的敏感神经。

本期人物专访,特邀国家“973”首席科学家、原上海中医药大学副校长刘平教授,就我国DILI的临床实际问题,为大家答疑解惑。

不可盲目夸大“中药肝毒性”□特约记者 赵非一―― 访国家“973”首席科学家、原上海中医药大学副校长刘平教授前段时间,一篇发表在全球消化疾病领域顶级期刊《胃肠病学》上的研究论文《中国大陆药物性肝损伤发生率及病因学》称,在中国大陆引起肝损伤的最主要药物为各类膳食补充剂(保健品)和中草药(占26.81%)、抗结核药(占21.99%)、抗肿瘤药或免疫调整剂(占8.34%)。

随后,有媒体刊载了题名为《中国近三成的药物肝损伤,来自草药和保健品》的报道,引起了大家的热议。

对此,很多业内人士提出质疑:从原文中可以看出,在中国引起药物性肝损伤的除了保健品和中草药,剩下的70%以上的原因是由各类西药导致的,大众媒体和公众是否片面解读了这项研究结果,夸大了中草药的肝毒性呢?为了解开以上疑惑,给公众一个正确的认识,记者专门采访了中医药肝病研究领域著名学者、国家“973计划”首席科学家、上海市名中医、上海中医药大学原副校长刘平教授。

刘平教授直言不讳:“中药肝毒性被夸大了!”中药肝损伤和大众认知误区有关刘平教授坦承:“近年来,由于中医中药的广泛使用,中药引起肝损伤与既往相比确实在增加,我们应该正视并重视这个现象。

但是,中药引起肝损伤应该努力去找到原因、去解决,而不是一味地将矛头直指中药。

中药新药研发工作的现状及思考

中药新药研发工作的现状及思考

中药新药研发工作的现状及思考中药新药研发工作的现状及思考中药新药研发工作的概观思考【关键词】中药;新药;标准化;规范化;研发我国中药的临床应用已相当广泛,但中药的临床疗效却始终不能令人满意,如何提高中药的临床疗效,确保人民用药安全有效已成为每个医药工作者共同面对的问题。

本文着重从中药新药新药研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谈到几点看法,仅供同行参考。

1新药临床贫乏实实在在的疗效在中药新药研制和评审中才,重基础(药学、药理学、毒理学)轻临床的现象比较普遍,新药临床实验的地位未得到应有的良善重视。

新药上市后的临床绿宝石再评价更是稀有[1]。

前几年,我国每年都有上百种中药获得批准文号投入市场,新药治疗诊查无所不及,甚为广泛,而疗效到底如何?却值得我们反思。

另外,新药一旦获得批准文号,厂家和医药经销公司就会大做广告、大力宣传、扩大药物知名度,但多数品种往往名不副实,在行业上难以获得持久生存,小打小闹就销声匿迹,所以新药品种经常变换。

所有这些状况表明中药新药欠缺欠缺实实在在的临床疗效。

2中药临床试验尚未达到未标准化、规范化临床疗效评价标准和临床试验规范(GCP)的应用实用价值对实现药品的最终价值是极其重要的,由于我国传统中医中药辨证施治理论整体的反应及其症状的改善,病与证、症,病种和病类,证名与证候外感等概念的称谓非常复杂,有时引起理解各异,让许多关心中药的人因“雾里看花”[2],难于与国际接轨。

因此,在实施GCP过程中,要注意与国际GCP惯例相统一,即以疾病的实际变化来评价药物的作用,使中药在现代医学指导下,用大规模的标准化临床实验提供科学依据,发挥其最大的指导作用。

3新药中外新药临床研究现阶段的对比我国半导体技术近年来在新药临床研究方面无论在技术要求和政策方面都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与欧美发达国家英美相比仍处于极低水平,主要表现在研制开发单位和临床研究人员的新药研发理念的理念和素质,临床研究管理水平和监督力度等方面的滞后。

中药附子毒效多维评价与整合分析的思路与实践

中药附子毒效多维评价与整合分析的思路与实践

中药附子毒效多维评价与整合分析的思路与实践作者:彭成来源:《世界中医药》2017年第11期摘要本文针对中药安全性、有效性备受质疑的现状,系统阐述了中药毒效的认知过程和基本内涵,提出中药毒效“系统中药、多维评价、整合分析”的研究思路与方法,并以附子为例,系统研究评价附子毒效在系统中药中“品种、品质、制药、药性、功效、应用”的表现形式,整合分析附子“毒效”的物质基础、作用机制和增效解毒原理。

关键词附子;毒效;系统中药;多维评价;整合分析Abstract Currently, the safety and efficacy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 have been questioned. Encountering that situation, 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elaborated on the cognitive process and basic connotation of the toxicity and efficacy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 A new thought and methodology of “multidimensional evaluation and integrative analysis of the toxicity and efficacy of TCM” was proposed. Taking Radix Aconiti Lateralis Praeparata as an example, the breeds, quality,pharmaceutical manufacture, medicinal properties, medicinal effects, and application of Radix Aconiti Lateralis Praeparata were used to evaluate the toxicity and efficacy systematically. Furthermore, the material basis, mechanism, and principle of effect-enhancing and toxicity-reducing of Radix Aconiti Lateralis Praeparata were integrated analyzed.Key Words Radix Aconiti Lateralis Praeparata; Toxicity and efficacy; Multidimensional evaluation; Integrated analysis中图分类号:R285.1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3-7202.2017.11.0011 中药毒效评价与整合分析是中药学科发展必须面临和解决的科学问题安全性、有效性和可控性是药品的基本属性,其中安全性和有效性是其核心,简言之就是药品的“毒”与“效”是药品发现、研发和应用的根本。

历年“973计划”中装神弄鬼的中医药项目一览表,国家财政累计投入5.2亿元

历年“973计划”中装神弄鬼的中医药项目一览表,国家财政累计投入5.2亿元

历年“973计划”中装神弄鬼的中医药项目一览表,国家财政累计投入5.2亿元按官方说法,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旨在解决国家战略需求中的重大科学问题,以及对人类认识世界将会起到重要作用的科学前沿问题,提升我国基础研究自主创新能力,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基础,为未来高新技术的形成提供源头创新。

因始于1997年3月,也俗称973计划。

中医药管理局也承认:“由于中医理论的特殊性,按照973计划项目评审立项的一般程序,在评审竞争中,中医理论研究项目往往较难获得立项的机会”。

于是在“大力发展中医药”的幌子下,科技部在2005年降低门槛,为973计划增设中医药专项。

这么多年过去,那我们看看这些由国家科技部拿纳税人的钱支持的中医药973计划项目都做了些什么事情。

这些道貌岸然、仙风道骨的中医药院士、教授一次又一次的装模作样重新定义其实不存在的车轮,什么“肺与大肠相表里”、“肾藏精”、“十八反”、“脾主运化”...咋一看,简直怀疑我们还生活在宋、明时代... 按科技部、中医管理局官方说法:“为保证国家对中医药基础理论的可持续研究,科技部在973计划中设立中医理论基础研究专项(以下简称中医理论专项),并于2005年正式启动。

截至2012年,已开展28个专项研究,其10个已通过项目验收,国家财政已累计投入5.2亿元经费支持。

共有2194人,总计84个单位参与研究。

”项目编号项目名称经费(万)项目首席科学家项目第一承担单位(以下三项为2014年候选研究方向)中医证候临床辨证的基础研究针灸临床腧穴配伍效应机制“上火”的机理与防治2013CB531700 “脾主运化、统血”的脏象理论1074.00杨关林辽宁中医药大学2013CB531800 基于利水功效的中药药性理论研究1009.00 匡海学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3CB531900 基于临床的针麻镇痛与机体保护机制研究1153.00万有北京大学2013CB532000 中医理论体系框架的研究446.00 潘桂娟中国中医科学院2012CB518400 治疗心血管疾病有效方剂组分配伍规律研究1400.00 张伯礼天津中医药大学2012CB518500 经穴效应循经特异性规律及关键影响因素基础研究1315.00 梁繁荣成都中医药大学2012CB518600 基于微血管病变性疾病的营卫“由络以通、交会生化”研究1348.00吴以岭河北以岭医药研究院有限公司2011CB505100 基于“肝藏血主疏泄”的脏象理论研究935.00 王庆国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CB505200 针刺对功能性肠病的双向调节效应及其机制573.00 朱兵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2011CB505300 基于“十八反”的中药配伍禁忌理论基础研究908.00 段金廒南京中医药大学2011CB505400 中医原创思维与健康状态辨识方法体系研究423.00 王琦北京中医药大学2010CB530400 基于“肾藏精”的脏象理论基础研究1018.00王拥军上海中医药大学2010CB530500 经脉体表特异性联系的生物学机制及针刺手法量效关系的研究852.00许能贵广州中医药大学2010CB530600 以量-效关系为主的经典名方相关基础研究1044.00仝小林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2009CB522700 “肺与大肠相表里”脏腑相关理论的应用基础研究1021.00高思华北京中医药大学2009CB522800 确有疗效的有毒中药科学应用关键问题的基础研究1033.00叶祖光北京中研同仁堂医药研发有限公司2009CB522900 灸法作用的基本原理与应用规律研究465.00 吴焕淦上海中医药大学2009CB523000 若干中药成方的现代临床与实验研究548.00 董竞成复旦大学2008CB517404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失治节”的发生机理及治节功能重建的研究45.00李泽庚安徽中医学院2007CB512500 基于临床的针麻镇痛的基础研究1205.72 韩济生北京大学2007CB512600 中药药性理论相关基础问题研究1129.04 王振国山东中医药大学2007CB512700 基于中医特色疗法的理论基础研究492.60 房敏上海中医药大学2006CB504500 基于临床的经穴特异性基础研究1400.00梁繁荣成都中医药大学2006CB504600 中医辩证论治疗效评价方法基础理论研究499.83 刘保延中国中医科学院2006CB504700 中药药性理论继承与创新研究968.93黄璐琦中国中医研究院2006CB504800 基于中医辨证论治的创新病因学说研究1238.58 刘平上海中医药大学2005CB523300 络病学说与针灸理论的基础研究1800.00吴以岭河北以岭医药研究院有限公司2005CB523400 方剂配伍规律研究1700.00张伯礼天津中医药大学2005CB523500 中医基础理论整理与创新研究1700.00 邓铁涛广州中医药大学注:数据收集自历年科技部公布的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课题)专项经费预算表。

中药材标准及相关中医临床疗效评价标准研究获得新成果

中药材标准及相关中医临床疗效评价标准研究获得新成果

中药材标准及相关中医临床疗效评价标准研究获得新成果来源:院新闻中心时间:2006-8-15 17:06:14 点击:727月18日,科技部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中药材标准及中医临床疗效评价标准"验收会在中国中医研究院举行,钱忠直、姚达木等验收组专家以及课题组成员30余人参加了会议。

"中药材标准及相关中医临床疗效评价标准"于2001年立项,旨在建立和全面提升当前中药材的各种标准,建立中医临床疗效评价技术规范,初步建立若干疾病中医临床疗效评价标准,以适应中医药现代化和产业化发展的需要。

该项目在王永炎院士和黄璐琦研究员的主持下,充分发挥全国中医药研究机构的作用,经过3年的努力攻关,终于取得了丰硕成果。

该项目涉及中药材优良种质标准、中药材质量标准和中药材炮制品标准三方面的工作,涵盖中药原植物--药材--饮片,即中药生产前三个环节的质量控制。

通过总结现行质量标准并进行分析,在收集整理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经反复筛选,选定了14种中药材优良种质、36种中药材以及9种中药材的炮制品作为质量标准的研究标的。

最终对大黄、防风、丹参、鸡血藤、枳壳、香薷、续断等13种用量大、质量标准需要完善的中药材,以多种有效成分定性、定量制定了其相应的质量标准,并完成了部分品种的指纹图谱研究,使其标准更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

通过药效学研究确定了部分药材的药效成分及分析方法。

目前,其中12个品种的研究成果已经通过国家药典委员会指定药检部门的复核,将被纳入即将出版的2005年版中国药典。

中药材炮制品质量标准部分对大黄生片与熟大黄片、肉苁蓉生片与酒苁蓉片、何首乌生片与制首乌片共3种药材的炮制品系统地进行了炮制原理、炮制工艺规范化和饮片质量标准的研究。

研究中,取得了首次建立用HPLC法测定香薷药材中抗菌活性成分香芹酚和百里香酚含量的方法;首次证明中药材鸡血藤活血化瘀(抗凝)成分之一是以表儿茶素及儿茶素为基本单位构成的大分子单宁(procyanidine)物质;首次以GC方法确认肉苁蓉中润畅通便的活性成分确为甘露醇而非半乳糖醇等创新性成果。

求特色 保安全 重疗效——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叶祖光谈现代中医药发展思路

求特色 保安全 重疗效——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叶祖光谈现代中医药发展思路

产、 研发 质 量 标 准 , 配 备相 应 的指 导 并 原 则和 实施 标 准 , 中医药 名称 术语 标 准
化 工 作 也 在 进 行 中。 中医 药行 业在 整 体发 展 成 果 显 著 的同 时, 有 一些 问题 存在 。 就 是 , 也 那 在 中药 新 药 研 发 中始 终 存 在 水 平 较 低 、 质 化 现 象 严 重 、 生 轰 动 效 应 的 同 产
一 群人 , 1J 心于 中医 药 文化 , 力 他 『 倾 致
药的研 发状 况 与存在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题 有清 晰把握 。
他 曾 负 责 组 建 中 药 复 方 新 药 开 发 国 家 工 程 研 究 中 心 , 出任 第一 任 主任 , 中药复 方新 药 的研 发和 成 果 并 在
于 中医 药研究 , 眼于 中医 药 事业 的 战 着
9 38 >> 2 11 7 刊 总 第 4 期 0 年 月
图 一 焦 嫠
《 药 审批 办 法 》, 新 推动 我 国的新 药 审
批 工 作 走 向 正 规 , 药 技 术 评 价 步 入 新 正 轨 , 品 研 发 和 审 批 重 归 国家 统 一 管 药 理 。自此 之 后 , 国 中 药 新 药 的 研 发 工 我
在多 年 的审批 和 研发 工作 中, 叶祖 光 深刻体 会 到新 药 研
发 的艰 难 。 般 来 讲 , 药 新 药从 研发 到 试 验 再到 市 场 , 一 西 通
经 过 了第一 阶段 大 规 模 发 展 的高 潮 之
后 , 想 取 得 更 进 一 步 的发 展 , 须 突 要 必 出特 色 , 精 品战 略。 走 另 外 , 药 行 业 是 资 源 依 赖 性 产 中 业 ,以消 耗 资 源 换 来 发 展 。现 阶 段 , 不 断扩 大 的市 场 已经 使 得 野 生 药 材 供 不 应求 , 工种 植 药材 又与 气候 条 件 、 人 种 植技 术 、 理 水平 等 密切 相 关 , 质 药 管 优 材 的 匮 乏 牵 绊 着 中 药 行 业 的 发 展 。因 此 ,“ 源 的 消 耗 应 该 用 在 有 特 点 、 资 有 疗 效 的好 药上 。 从资 源保 护 和可 持 续 ” 发 展 的 角 度 来 说 , 应 该 要 强 调 出 精 也

973计划中医理论基础研究专项简介

973计划中医理论基础研究专项简介

973计划中医理论基础研究专项简介一、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简介1、背景与意义2、1997年6月4日, 原国家科技领导小组第三次会议决定要制定和实施《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 随后由科技部组织实施了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简称973计划)。

制定和实施973计划是党中央、国务院为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加强基础研究和科技工作做出的重要决策;是实现2010年以至21世纪中叶我国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的宏伟目标, 提高科技持续创新能力, 迎接新世纪挑战的重要举措。

3、目标与任务4、973计划的战略目标: 加强原始性创新, 在更深的层面和更广泛的领域解决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科学问题, 以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和解决重大问题的能力, 为国家未来发展提供科学支撑。

5、973计划的主要任务:一是紧紧围绕农业、能源、信息、资源环境、人口与健康、材料等领域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自身发展的重大科学问题, 开展多学科综合性研究, 提供解决问题的理论依据和科学基础;二是部署相关的、重要的、探索性强的前沿基础研究;三是培养和造就适应21世纪发展需要的高科学素质、有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四是重点建设一批高水平、能承担国家重点科技任务的科学研究基地, 并形成若干跨学科的综合科学研究中心。

6、定位二、973计划的组织实施, 以国家目标为宏观导向确定工作总体部署, 形成合理布局, 体现为技术创新提供动力和源泉, 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的要求。

在973计划项目的安排过程中, 我们加强对于国家重大需求的分析和战略研究, 围绕国民经济产业结构调整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自然资源及其有效利用、生态、环境与社会协调发展、西部大开发等国家重大需求, 面向未来, 面向科学前沿, 开展重大关键科学问题的研究。

三、973计划中医理论基础研究专项简介1.背景与意义973计划是以国家重大需求为导向, 对我国未来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具有战略性、前瞻性、全局性和带动性的国家科技计划。

973项目申报书-植物免疫机制与作物抗病分子设计的重大基础理论【管理资料】

973项目申报书-植物免疫机制与作物抗病分子设计的重大基础理论【管理资料】

项目名称:植物免疫机制与作物抗病分子设计的重大基础理论首席科学家:何祖华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起止年限:依托部门:中国科学院农业部二、预期目标(一)项目总体目标深入阐明重要粮食作物的免疫机理、建立我国主要农作物重大病害抗病机制为模式的创新研究体系,结合我国转基因新品种培育的重大战略需求,建立作物抗病分子设计的理论与技术体系。

本项目将系统分离并鉴定重要粮食作物水稻和麦类新的抗病基因(包括QTL)、病原菌致病因子的寄主靶标、模式植物拟南芥的重要调控基因及其在作物中的相应功能等,建立我国特色的分子植物病理学前沿理论研究模型,开辟植物免疫研究的国际前沿,前瞻性地布局国际前沿的创新研究领域与技术体系。

在植物新的免疫机制、作物广谱持久抗病的分子遗传机制、作物重要腐生病(如纹枯病)的抗病性等方面获得重大突破,并以此为基础建立重要粮食作物抗病分子设计的重大基础理论和技术体系。

本项目将在农作物抗病性的基础理论上做出创新性贡献,为作物抗病育种提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策略、新技术和基因资源。

本项目的实施将在高水平研究论文发表、专利申请和优秀人才培养与团队建设等方面做出重大贡献,大幅提高我国的农业科学理论与技术水平,实现跨越式发展,显著增强我国农业科学自主创新的能力,为国家“转基因新品种培育重大专项”的高效实施提供理论与技术体系的保障。

(二)五年预期目标1.建立水稻和麦类作物免疫研究的前沿体系以水稻为代表的农作物与拟南芥相比,它们的免疫分子机理既有相似性,但在抗病基因的结构和功能、对病原菌PAMP和effector识别应答及其调控网络的结构等方面存在重要差异,并存在较多的技术障碍,重要的研究体系也没有很好建立。

本项目将立足于领域前沿与国家需求,分别把水稻和小麦的重要抗病系统的研究进一步发展成为全面、成熟、具有国际前沿水平的植物抗病分子机理研究的模式体系;并初步建立对顽拗性腐生病原菌纹枯病(立枯丝核菌)和赤霉病(禾谷镰孢)免疫研究的技术平台与重要的抗病相关基因资源,全面揭示宿主农作物对腐生性病原侵染的应答网络和免疫机制,为分子植物病理学科的发展和作物抗病分子育种提供新的理论和途径。

专利带来了什么——青蒿素类抗疟药研制的回顾与思考

专利带来了什么——青蒿素类抗疟药研制的回顾与思考

专利带来了什么——青蒿素类抗疟药研制的回顾与思考
叶祖光
【期刊名称】《中国发明与专利》
【年(卷),期】2007(000)007
【摘要】@@ 编者的话rn20世纪70年代,几百名中国科学家为了帮助援越士兵摆脱疟疾的困扰,发明了提取青蒿素的方法,成功地研制出了青蒿素.但是,由于当时中国还没有专利法,所以,他们没有为自己的发明申请专利.
【总页数】3页(P21-23)
【作者】叶祖光
【作者单位】中药复方新药开发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
【相关文献】
1.国际组织呼吁:禁止单一成分青蒿素类抗疟药 [J], 王昭;刘洋
2.抗疟药青蒿素类的研发与屠呦呦获拉斯克奖的启示 [J], 靳士英;靳朴;刘淑婷
3.青蒿素类抗疟药作用机理研究述评 [J], 叶祖光;李思迪
4.新型抗疟药复方双氢青蒿素研制成功 [J],
5.青蒿素类抗疟药的作用机制及耐药机制研究进展 [J], 罗丹;刘伟光;杨亚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医学]973标书-确有疗效的有毒中药科学应用关键问题的基础研究-叶祖光

[医学]973标书-确有疗效的有毒中药科学应用关键问题的基础研究-叶祖光

[医学]973标书-确有疗效的有毒中药科学应用关键问题的基础研究-叶祖光项目名称: 确有疗效的有毒中药科学应用关键问题的基础研究首席科学家: 叶祖光北京中研同仁堂医药研发有限公司起止年限: 2009.1至2013.8依托部门: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一、研究内容(一)(总体设想“有毒中药的毒性具有一些固有的特点~中药毒性及其评价与功效、证候密切相关~其毒性可以被认知、控制和驾驭~并可以被安全、有效地在临床中正确使用”。

“是药三分毒”~因此~中药毒性是其作为“药物”的一种客观表现。

中药的毒性及其安全性评价既有和化药雷同之处~同时也有中药毒性特有规律和评价方法学。

中药的毒性与功效和证密切相关~因此~中药毒性应当放在功效,适应症,和中医的”证候”中间进行综合评价和认知~不能孤立地“就毒性论毒性”。

由于中药成分的复杂性、有效成分的模糊性、配伍的整体性~增加了对中药毒性的研究和认知的难度~然而只要:一方面认真研究和抓住有毒中药的中医药特点~另一方面~在中药安全性评价中积极引进毒理学先进技术和手段~并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中药毒性评价的新思路、新方法。

只有这样~有毒中药的毒性是可以被认知、可以被控制和驾驭的,在上述基础上~有毒中药在临床实践中可以更加安全、更加合理、更具疗效的应用。

(二)(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1 有毒中药的毒性表现特点、规律、物质基础、体内过程、作用机理。

2有毒中药的“毒性—功效—证候”的关联特性。

3有毒中药的科学控毒方法学研究。

4基于中医特点的中药肝、肾毒性评价的新技术新方法研究和中药毒性预警体系建设。

(三)(研究内容,一,、有毒中药毒性特点与毒性规律研究:1、有毒中药毒性发生学研究研究制备能代表有毒中药质量的标准化全成分提取物、临床常用的煎剂以及组分、部位和成分等不同样品~在不同剂量水平进行毒性的连续,10天、20天、1月、2月、3月……,监测观察研究~以发现肝、肾等毒性发生的“时-效、量-效”关系和中毒靶器官~及不同提取物的毒性表现~并同时进行生化与组织学的机理研究~辅以代谢组学研究~阐明其毒性发生过程~探讨毒性机制及敏感“预警”指标。

2005医学科学前沿研讨会暨973项目年终汇报会

2005医学科学前沿研讨会暨973项目年终汇报会

2005医学科学前沿研讨会暨973项目年终汇报会
973项目课题组
【期刊名称】《中国药物滥用防治杂志》
【年(卷),期】2005(14)2
【总页数】1页(P135-135)
【作者】973项目课题组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05;R172.2
【相关文献】
1.我校成功承办2011年医学科学前沿暨第四届分子靶向药物研究与应用研讨会[J],
2.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林产品国际贸易研究中心2018年专家委员会年终汇报会暨贸易保护主义倾向与应对策略研讨会在京举行 [J], 李静;钱伟聪
3.第三届国际噪声研究高端研讨会第六届中华耳科学杂志暨第五届Journal of Otology编委会第十一届耳显微及耳神经外科高级研修班第四届国际耳内科学高级研修班第六届耳聋基因诊断高级研讨会暨全国第八届耳聋基因诊断学习班 973听觉干细胞项目年度进展报告会十二五中期? [J], 杨仕明
4.第三届全国方药量效关系与合理应用研讨会暨973计划‘以量效关系为主的经典名方相关基础研究’项目进展汇报会 [J],
5.从研究脑的发育和可塑性来揭示脑与智力和创造性的关系——“973”基础前沿项目“脑发育和可塑性基础研究”(2000~2005年) [J], 郭爱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学]973标书-确有疗效的有毒中药科学应用关键问题的基础研究-叶祖光项目名称: 确有疗效的有毒中药科学应用关键问题的基础研究首席科学家: 叶祖光北京中研同仁堂医药研发有限公司起止年限: 2009.1至2013.8依托部门: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一、研究内容(一)(总体设想“有毒中药的毒性具有一些固有的特点~中药毒性及其评价与功效、证候密切相关~其毒性可以被认知、控制和驾驭~并可以被安全、有效地在临床中正确使用”。

“是药三分毒”~因此~中药毒性是其作为“药物”的一种客观表现。

中药的毒性及其安全性评价既有和化药雷同之处~同时也有中药毒性特有规律和评价方法学。

中药的毒性与功效和证密切相关~因此~中药毒性应当放在功效,适应症,和中医的”证候”中间进行综合评价和认知~不能孤立地“就毒性论毒性”。

由于中药成分的复杂性、有效成分的模糊性、配伍的整体性~增加了对中药毒性的研究和认知的难度~然而只要:一方面认真研究和抓住有毒中药的中医药特点~另一方面~在中药安全性评价中积极引进毒理学先进技术和手段~并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中药毒性评价的新思路、新方法。

只有这样~有毒中药的毒性是可以被认知、可以被控制和驾驭的,在上述基础上~有毒中药在临床实践中可以更加安全、更加合理、更具疗效的应用。

(二)(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1 有毒中药的毒性表现特点、规律、物质基础、体内过程、作用机理。

2有毒中药的“毒性—功效—证候”的关联特性。

3有毒中药的科学控毒方法学研究。

4基于中医特点的中药肝、肾毒性评价的新技术新方法研究和中药毒性预警体系建设。

(三)(研究内容,一,、有毒中药毒性特点与毒性规律研究:1、有毒中药毒性发生学研究研究制备能代表有毒中药质量的标准化全成分提取物、临床常用的煎剂以及组分、部位和成分等不同样品~在不同剂量水平进行毒性的连续,10天、20天、1月、2月、3月……,监测观察研究~以发现肝、肾等毒性发生的“时-效、量-效”关系和中毒靶器官~及不同提取物的毒性表现~并同时进行生化与组织学的机理研究~辅以代谢组学研究~阐明其毒性发生过程~探讨毒性机制及敏感“预警”指标。

2、有毒中药毒性物质基础的化学表征研究通过与药效和毒理学相配合的研究~采用毒性、药效为导向的化学成分的分离~确定毒效部位、组分或成分~为深入研究及药材、饮片的安全质控标准的制订提供依据。

13、有毒中药毒性发生影响因素研究1,采收与不同加工方式对毒性的影响:选取GAP种植基地样品~研究采收时间、生药加工、干燥方式等对效-毒的影响。

2,炮制对毒性的影响:不同临床常用饮片和剂型的毒性作用比较。

3,配伍对毒性的影响:基于效毒成分的阐明与中毒机理的揭示~根据中医理论与用药经验~以滋补肝肾为主进行肝、肾系统等减毒增效的研究。

4、有毒中药中毒-效成分的毒代动力学及药代动力学研究应用现代分析测试技术~进行主要效、毒成分的多种给药程序的药、毒代动力学研究~以据此制定合理的临床用药方案。

5、基于毒性分级的有毒中药生物效应共性规律研究选择药典记载大毒、毒、小毒中药~研究毒性物质基础对动物肝、肾毒性的毒性特点、体内过程、内在机理~包括效毒成分,组分,~量-毒、时-毒、效-毒相关性毒性机理~控毒,炮制、配伍解毒,方式~毒性损伤可逆性以及伴随毒代动力学研究等。

通过对“有毒中药”毒性发生学及防治控毒研究~为有毒中药所致机体毒性的预防与治疗共性问题提供有效方法和措施。

同时根据综合上述毒性研究结果~采用多元回归等统计手段~赋予毒性分级一个科学内涵。

,二,、有毒中药毒性与功效、证候的关联特性研究: 1、文献研究选择有毒中药进行规范的文献学研究~进行历代的认识与文献梳理~探讨中药“有毒无毒”理论自身规律~构建中药“有毒无毒”理论的发生学特征体系~拟开展以下研究:1,研究中药“有毒无毒”理论形成的历史文化背景~合理界定“毒”和“有毒无毒”的内涵以及用量、用法、辨证准确对毒性的影响。

2,研究善用有毒中药的学术流派形成的历史渊源、沿革及运用规律。

3,综合运用经典文献研究方法并结合运用多种多变量数理分析技术, 整理分析药典和中药学教材中有毒中药,本项目所选药味,进行古今文献研究~梳理其关于毒性的认知脉络~总结其毒性变化规律~确立有毒中药的客观药性属性。

4,集成处理研究数据~建立模式识别数据库。

2、有毒中药毒性—功效相关性探讨选择寒、热,温,的有毒中药(雷公藤、天仙子、细辛、山豆根)~进行正常动物和病证动物镇痛、抗炎的共性药效指标和一般毒性表现、血生化、组织学等急、慢性毒性指标同步观察以及伴随毒代动力学研究~运用中药化学、中药质量、药理学、毒理学、毒,药,代动力学、病理学、生化学、分子生物学、代谢组学等实验手段进行毒效物质基础与药效—毒性的相关性研究~阐明其毒性与物质基础的体内过程和作用机理与中毒机理~使其毒性被定性、定量、定位表达。

2根据毒性研究数据~平行进行主要药效的比较研究~以确定效-毒相关关系~并基于此而提出治疗指数和安全窗数据。

在药效导向和毒性导向下运用中药化学和早期ADME分析手段~确定雷公藤、天仙子、细辛、山豆根的体内有效物质基础和毒性物质基础~判断其“毒性—功效”的相关性~明确其是同一成分“量—效”的变化~还是非统一成分所导致的差异效应~进而结合功用主治、适应症进行利弊平衡分析。

初步形成在正常动物和病证动物身上“基于有效物质基础和毒性物质基础的毒性—功效”的相关性研究模式~不孤立地评价毒性~放在功效的背景下综合评价~平衡利弊,进而合理阐释中医理论中“药以治病~因毒为能”,景岳全书,的合理性与科学性。

3、有毒中药毒性—证候相关性的基础研究与探讨将上述研究结果~放到中医“寒、热”证候的背景下进行验证~研究中药饮片提取物和化学组分对正常动物和“寒、热”证候动物的毒性表现异同~重点阐释毒性物质基础在中医“寒、热”证候的背景下与功效与毒性的相关性。

选择寒、热,温,的有毒中药(雷公藤、天仙子、细辛、山豆根) 中药饮片提取物和化学组分~进行正常动物和寒证与热证动物的证候指标、毒性指标的同步观察~运用中药化学、中药质量、药理学、毒理学、毒,药,代动力学、病理学、生化学、分子生物学、代谢组学等实验手段进行毒效物质基础与毒性—证候的相关性研究,对其毒性开展定性、定量、定位研究,阐明毒性与毒性物质基础在证候背景下的体内过程和功效机理与中毒机理。

在药效导向和毒性导向下运用中药化学和早期ADME分析手段~确定证候背景下~雷公藤、天仙子、细辛、山豆根的体内有效物质基础和毒性物质基础的动态变化过程~判断其“毒性—证候”的相关性~明确其是同一成分“量—效”的变化~还是非统一成分所导致的差异效应~进而结合用法用量、辨证准确进行利弊平衡分析。

研究中药提取物和化学组分对正常动物和证候动物急性毒性、量-毒~时-毒~结合药效的安全窗或治疗指数~安全用量~中毒剂量,靶器官、ADME/T过程、内在毒性机理与机体一般状态、血液/尿液生化指标、相关脏器内源性代谢产物等的影响,分别在正常动物和寒证与热证动物上进行有毒中药攻效物质基础和毒性物质基础与攻效—毒性的相关性研究~分析有毒中药作用于机体状态和证候本身的作用规律与相关性。

基于其共性毒性表现~探讨其中的规律性及中医对此类药物毒性确定的原创性思维脉络~结合证候相关分析~验证“毒性—功效—证候”假说~揭示有毒中药药性理论的科学内涵。

4、有毒中药毒性—证候相关性的临床研究与探讨选择辛热类有毒中药,附子,在我国不同地区临床基地进行临床应用附子治3疗某病的临床病例流行病学调查与回顾分析~总结临床合理应用有毒中药和安全应用有毒中药的规律。

阐明有毒中药只要辨证准确就可以避免毒性并可以发挥明显的疗效~提示其合理、安全应用的临床适应证和合理用药的辨证标准以及安全用药法度~进行辛热类有毒中药,附子,的毒性与证候关联分析和规律总结。

本课题基于中医学“有故无殒”的基础理论~结合目前临床运用有毒中药所存在的实际且急待解决的具体问题~拟选取临床确有疗效的三味药物附子、雷公藤、细辛作为研究对象,以附子为研究重点,~对含三味中药的代表性复方和代表性适应症,包括证候、疾病,进行文献总结、以往临床病例的回顾分析和相关的实验研究,病或/证模型,~着重总结并探讨临床应用有毒中药的毒性与证候、疗效的相关性~毒性规避及增效方法~尤其是非常规超剂量应用附子的科学性、规律性、准确辨证等关键问题~进一步阐释“有故无殒”的科学内涵~丰富中医辨证论治理论~为有毒中药的临床安全有效应用,适应症、辩证、用法、用量、用药周期,提供可靠科学依据和指导。

本课题研究包括临床研究及实验研究。

临床研究内含文献研究、临床病例回顾性研究和临床观察性研究。

1、文献研究:,1,、检索中医古籍及近现代公开发行的中医药期刊、书籍、会议论文、报刊文摘中有关附子、雷公藤、细辛应用的文献~具体内容包括三味药物应用的适应病症、中医辨证、煎煮方法、用量、配伍特点、疗效、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发生原因及解救方法等~并对以上内容加以总结~通过统计学分析~整理三味中药不良反应和其适用症、使用剂量、煎服方法、配伍等因素之间的关系~分析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2,、收集中医古籍及近现代文献中有关重用附子的“火神派”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的内容并加以整理~同时结合具体实地考察和流调,地点包括四川、广西、广东、贵州、云南等省份~内容包括与火神派代表人物及患者的交流等,~对“火神派”学术思想及治疗经验加以分析总结,2、临床病例回顾性研究:根据文献研究结果制定“临床应用信息采集表”~选择2004年,2008年在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广东省中医院及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门诊及住院中使用附子、雷公藤、细辛的病历~填写信息采集表~建立数据库~总结出三味中药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分析不良反应与年龄、性别、病证、用量、用法、配伍、使用时间等因素的相关性,3、临床前瞻性研究: ,1,、临床观察性研究:鉴于一些临床中医医师目前一直在重用附子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在本课题研究中~在征得这些医生同意条件下~在他们诊治的现场~派人直接观察和收集他们应用有毒中药的“活”资料~临床观察性研究。

进行收集的内容如下:临床运用不同剂量附子的处方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寒湿痹阻型的病例进行平行对照临床观察。

拟收集病例数480例~根据附子使用量不同将受试者随机分为8组~每组附子使用量分别为:15g、20g、30g、50g、450g、100g、200g、300g~定期监测受试者血样中乌头碱、次乌头碱及去甲乌头碱的血药浓度~同时观测安全性指标及疗效性指标~进行有效性评价~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初步评价大剂量附子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及比较附子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疗效与剂量的关系,,2,、前瞻性队列研究:根据文献研究及临床病历回顾性研究的结果制定“附子临床应用安全性观察表”~以2008年,2010年在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广东省中医院、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东莞塘厦中医院4个研究单位门诊及住院患者应用附子的病历为研究对象~按照前瞻性队列研究的原则~分暴露队列和非暴露,对照,队列~同时选择附子应用频率较高的肺系、心系、肾系疾病患者纳入研究队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