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讲义(2010)

合集下载

高中生物新教材必修一同步讲义 第3章 第3节 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

高中生物新教材必修一同步讲义 第3章 第3节 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

第3节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学习目标] 1.阐明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

2.尝试制作真核细胞的三维结构模型。

3.阐明遗传信息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

一、细胞核的功能1.细胞核的分布除了高等植物成熟的筛管细胞和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等极少数细胞外,真核细胞都有细胞核。

2.细胞核的功能大量的事实表明,细胞核控制着细胞的代谢和遗传。

因此,有人把细胞核比喻为细胞的“大脑”、细胞的“控制中心”。

判断正误(1)除了高等植物成熟的筛管细胞和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等极少数细胞外,真核细胞都有一个细胞核()(2)某些细胞无细胞核,说明细胞核不是细胞进行生命活动所必需的()(3)细胞核是细胞代谢中心()答案(1)×(2)×(3)×解析(1)骨骼肌细胞具有多个细胞核。

(2)没有细胞核的真核细胞,既不能生长也不能分裂,细胞核是细胞进行生命活动所必需的。

(3)细胞核是细胞代谢的控制中心,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是细胞质基质。

任务一:探究细胞核的功能1.资料1:美西螈核移植实验(1)实验过程:该实验中,黑色美西螈提供细胞核,白色美西螈提供细胞质、细胞膜等结构。

(2)实验结果:子代美西螈全部发育成黑色。

(3)实验结论:美西螈皮肤颜色的遗传是由细胞核控制的。

(4)延伸:从实验设计的原则上分析,该实验的设计并不严密,请指出不严密之处并进行完善。

提示该实验没有设置对照。

可将白色美西螈胚胎细胞核移植到黑色美西螈去核卵细胞中进行培养作为对照,增强实验的说服力。

2.资料4:伞藻嫁接实验和核移植实验(1)实验过程①去帽→换柄→培养。

②去帽、去核→植入核→培养。

(2)实验结果:在伞藻嫁接实验中,新长出的伞帽跟提供假根的伞藻的伞帽相同;在伞藻核移植实验中,新长出的伞帽跟提供细胞核的伞藻的伞帽相同。

(3)延伸:伞藻嫁接和核移植实验中,哪个实验更有说服力?为什么?提示伞藻核移植实验更有说服力。

伞藻核移植实验可排除假根中其他物质的影响,是对伞藻嫁接实验的补充,进一步验证细胞核的功能。

03-物理化学课程讲义-第三章1

03-物理化学课程讲义-第三章1

B
TdS pdV B dnB
B
dH TdS V dp B dnB
B
TdS Vdp B dnB
B
dG S dT V dp B dnB
B
SdT Vdp B dnB
B
dA S dT p V B dnB
B
SdT pdV B dnB
例如:体系只有两个组分,其物质的量和偏摩尔 体积分别为 n1,V1 和 n2 ,V2 ,则体系的总体积为:
V n1V1 n2V2
偏摩尔量的集合公式
写成一般式有:U nBUB
B
H nB HB B
A nB AB
B
S nBSB B
G nBGB B
U U B ( nB )T , p,nc (cB)
物理化学课程讲义
—— 第三章 多组分系统热力学
引言
多组分系统 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或称为组分)所形
成的系统称为多组分系统。 多组分系统可以是均相的,也可以是多相的。
混合物(mixture) 多组分均匀系统中,各组分均可选用相同的方 法处理,有相同的标准态,遵守相同的经验定律, 这种系统称为混合物。

dZ Z1dn1 Z2dn2 Zkdnk
k
= ZBdnB B=1
在保持偏摩尔量不变的情况下,对上式积分
Z Z1
n1 0
dn1
Z2
n2 0
dn2
Zk
nk 0
dnk
n1Z1 n2 Z2 nk Zk
偏摩尔量的集合公式
k
Z= nB ZB
B=1
这就是偏摩尔量的集合公式,说明体系的总的容 量性质等于各组分偏摩尔量的加和。
组分体系

量子力学讲义第三章讲义

量子力学讲义第三章讲义

第三章 力学量用算符表达§3.1 算符的运算规则一、算符的定义:算符代表对波函数进行某种运算或变换的符号。

ˆAuv = 表示Â把函数u 变成 v , Â就是这种变换的算符。

为强调算符的特点,常常在算符的符号上方加一个“^”号。

但在不会引起误解的地方,也常把“^”略去。

二、算符的一般特性 1、线性算符满足如下运算规律的算符Â,称为线性算符11221122ˆˆˆ()A c c c A c A ψψψψ+=+ 其中c 1, c 2是任意复常数,ψ1, ψ2是任意两个波函数。

例如:动量算符ˆpi =-∇, 单位算符I 是线性算符。

2、算符相等若两个算符Â、ˆB对体系的任何波函数ψ的运算结果都相同,即ˆˆA B ψψ=,则算符Â和算符ˆB 相等记为ˆˆAB =。

3、算符之和若两个算符Â、ˆB对体系的任何波函数ψ有:ˆˆˆˆˆ()A B A B C ψψψψ+=+=,则ˆˆˆA B C +=称为算符之和。

ˆˆˆˆAB B A +=+,ˆˆˆˆˆˆ()()A BC A B C ++=++ 4、算符之积算符Â与ˆB之积,记为ˆˆAB ,定义为 ˆˆˆˆ()()ABA B ψψ=ˆC ψ= ψ是任意波函数。

一般来说算符之积不满足交换律,即ˆˆˆˆABBA ≠。

5、对易关系若ˆˆˆˆABBA ≠,则称Â与ˆB 不对易。

若A B B Aˆˆˆˆ=,则称Â与ˆB 对易。

若算符满足ˆˆˆˆABBA =-, 则称ˆA 和ˆB 反对易。

例如:算符x , ˆx pi x∂=-∂不对易证明:(1) ˆ()x xpx i x ψψ∂=-∂i x x ψ∂=-∂ (2) ˆ()x px i x x ψψ∂=-∂i i x xψψ∂=--∂ 显然二者结果不相等,所以:ˆˆx x xpp x ≠ ˆˆ()x x xpp x i ψψ-= 因为ψ是体系的任意波函数,所以ˆˆx x xpp x i -= 对易关系 同理可证其它坐标算符与共轭动量满足ˆˆy y ypp y i -=,ˆˆz z zp p z i -= 但是坐标算符与其非共轭动量对易,各动量之间相互对易。

普通心理学基础讲义 第三章 意识和注意

普通心理学基础讲义 第三章 意识和注意

第三章意识和注意一、意识与无意识(选择题)二、注意概述(选择题、简答题)三、注意的生理机制和外部表现(选择题)四、注意的品质(选择题、简答题)五、注意的认知理论(选择题、简答题、论述题)一、意识与无意识1、意识的含义(1)意识是一种觉知:意味着“观察者”觉察到了某种“现象”或“事物”。

(2)意识是一种高级的心理官能:对个体的身心系统起统合、管理和调控的作用。

(3)意识是一种心理状态:分为不同的层次水平,如从无意识到意识到注意是一个连续体。

2、意识的种类(1)非意识过程有一类活动在非意识的范围内,很少进入意识。

例:血压的调节、神经系统的监控,觉察着我们生理的变化并做出反应,而我们本身并不觉知。

但某些时候,一些通常是非意识的活动可以有意识地进行,例:通过练习来有意识地控制个体呼吸的模式。

(2)无意识无意识是相对意识而言的,是个体没有觉察到的心理活动和心理过程。

当个体无法用意识来解释其某些行为时,个体才会意识到无意识信息的存在。

常见的无意识现象有:①无意识行为:不受意识控制的行为,特别是那些已经自动化了的行为。

例:骑自行车时,一个人可以毫无困难地思考问题,或与他人交谈,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如何维持车的平衡的;在日常生活中的很多小动作,如挠鼻子等。

②对刺激的无意识:人在活动时,有时没有觉察到对他们的行为产生了影响的事件,而实际上,这些事件对他们的行为产生了或大或小的影响。

在双耳分听实验中,被试所听的材料包含了一些歧义词,其含义并不确定,如bank 可以指河岸,也可以指银行,当bank出现在追随耳(要求听内容的)时,非追随耳(尽量避免听内容的)呈现可以帮助确定歧义词的单词,如money或river,随后要求被试解释所听到句子的含义,尽管被试根本不记得呈现在非追随耳的单词是什么,却明显倾向于将歧义词解释为与该单词有联系的词义。

③盲视:由脑损伤引起的对刺激的无意识觉察。

尽管病人“看”不到刺激,却可以对刺激进行一定程度信息加工,很多时候他们可以正确感受刺激的位置等信息,但都声称自己的这种判断是一种猜测,而没有意识到对刺激的某种加工。

燃烧学讲义—第三章

燃烧学讲义—第三章

第3章着火和灭火理论3.1 着火分类和着火条件3.1.1 着火分类可燃物的着火方式,一般分为下列几类:1)化学自燃:例如火柴受摩擦而着火;炸药受撞击而爆炸;金属钠在空气中的自燃;烟煤因堆积过高而自燃等。

这类着火现象通常不需要外界加热,而是在常温下依据自身的化学反应发生的,因此习惯上称为化学自燃。

2)热自燃:如果将可燃物和氧化剂的混合物预先均匀地加热,随着温度的升高,当混合物加热到某一温度时便会自动着火(这时着火发生在混合物的整个容积中),这种着火方式习惯上称为热自燃。

3)点燃(或称强迫着火):是指由于从外部能源,如电热线圈、电火花、炽热质点、点火火焰等得到能量,使混气的局部范围受到强烈的加热而着火。

这时火焰就会在靠近点火源处被引发,然后依靠燃烧波传播到整个可燃混合物中,这种着火方式习惯称为阴燃。

大部分火灾都是因为阴燃所致。

必须指出,上述三种着火分类方式,并不能十分恰当地反映出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差别。

例如,化学自燃和热自燃都是既有化学反应的作用,又有热的作用;而热自燃和点燃的差别只是整体加热和局部加热的不同而已,决不是“自动”和“受迫”的差别。

另外,火灾有时也称爆炸,热自燃也称热爆炸。

这是因为此时着火的特点与爆炸相类似,其化学反应速率随时间激增,反应过程非常迅速,因此,在燃烧学中所谓“着火”、“自燃”、“爆炸”其实质都是相同的,只是在不同场合叫法不同而已。

3.1.2 着火条件通常所谓的着火是指直观中的混合物反应自动加速,并自动升温以至引起空间某个局部最终在某个时间有火焰出现的过程。

这个过程反映了燃烧反应的一个重要标志,即由空间的这一部分到另一部分,或由时间的某一瞬间到另一瞬间化学反应的作用在数量上有突跃的现象,可用图3-1表示。

上图3-1表明,着火条件是:如果在一定的初始条件下,系统将不能在整个时间区段保持低温水平的缓慢反应态,而将出现一个剧烈的加速的过度过程,使系统在某个瞬间达到高温反应态,即达到燃烧态,那么这个初始条件就是着火条件。

第三章讲义双极型晶体管

第三章讲义双极型晶体管

发射区少子空穴寿命 p 随着俄歇复合的增加而降低。
A Cn1n02 NS, i 俄歇复合寿命
111
p T A
俄歇复合
通过复合中心复合
少子空穴寿命缩短使注入到发射区的空穴增加,发射效率↓。
3.基区表面复合
表面复合对基区输运系数的影响可表示为
0 *IneIIn rb eIsb1IIn rb eIIn sb e
3.3.4影响电流放大系数的因素
1. 发射结势垒复合对电流放大系数的影响
Ine
Ine
1
Ie IneIpeIre 1Ipe Ire
Ine Ine
考虑势垒复合
电流Ire后,小 电流下的电流
放大系数降低,
大电流下Ire可 以忽略。
2. 发射区重掺杂效应对电流放大系数的影响
发射区过重的掺杂不仅不能提高发射效率,反而使发射效率降低
E、得到共基极和共射极 电流放大系数
3.3 晶体管的直流电流增益
四、电流增益 (1)发射效率
1
1
1 pB N BWB 1 E WB
nE N EWE
B WE
其 中 平 均 杂 质 浓 度 :N B
1 WB
WB 0
N
B
x
dx
1 0
N E WE N WE E x dx
3.3 晶体管的直流电流增益
3.3 晶体管的直流电流增益
二、电流密度分布函数
jnBxqD L n n B B nB 0
eqV bekT1ch W L Bn Bx eqV bckT1ch L x nB shW BL nB
jn E jn B0 q D L n n B B n B 0 e q V b ek T 1 c th W L n B B e q V b ck T 1 c s c h W L n B B

高中化学选择性必修二 同步讲义 第3章 第1节 物质的聚集状态与晶体的常识

高中化学选择性必修二 同步讲义   第3章 第1节 物质的聚集状态与晶体的常识

第一节物质的聚集状态与晶体的常识[核心素养发展目标] 1.认识物质的聚集状态。

2.能从微观角度理解晶体的结构特征,并能结合晶体的特点判断晶体和非晶体。

3.能运用多种晶体模型来描述和解释有关晶体性质的现象,形成分析晶胞结构的思维模型,利用思维模型、根据晶胞结构确定微粒个数和化学式。

4.了解晶体结构的测定方法。

一、物质的聚集状态1.物质三态间的相互转化2.人们对物质组成及聚集状态的认识历程3.等离子体与液晶(1)等离子体①概念:气态物质在高温或者在外加电场激发下,分子发生分解,产生电子和阳离子等。

这种由电子、阳离子和电中性粒子组成的整体上呈电中性的物质聚集体称为等离子体。

②特点:等离子体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和流动性。

③应用:运用等离子体显示技术可以制造等离子体显示器;利用等离子体可以进行化学合成;核聚变也是在等离子态下发生的;等等。

(2)液晶①特征:液晶是介于液态和晶态之间的物质状态,既具有液体的流动性、黏度、形变性等,又具有晶体的某些物理性质,如导热性、光学性质等。

②应用:手机、电脑和电视的液晶显示器,由于施加电场可使液晶的长轴取向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从而显示数字、文字或图像。

再如,合成高强度液晶纤维已广泛应用于飞机、火箭、坦克、舰船、防弹衣、防弹头盔等。

1.正误判断(1)物质的聚集状态只有固、液、气三种状态()(2)等离子体是一种特殊的气体,含有带电粒子,呈电中性()(3)液晶分为热致液晶和溶致液晶,胶束是一种溶致液晶()(4)三星堆考古中用X射线分析青铜器的微观晶体结构()答案(1)×(2)√(3)√(4)√2.科学研究表明,宇宙中90%以上的物质以等离子体状态存在,其原因是大部分发光星球的内部温度和压力都很高。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只有在宇宙发光星球上才存在等离子体B.等离子体能吸收电磁波C.有些难于发生的化学反应,在等离子体化学反应过程中也不能发生D.等离子体是一种自然现象,不能人工得到答案 B解析在我们周围,等离子体也常常存在,如日光灯和霓虹灯的灯管里,A项错误;等离子体因含带电微粒而能吸收电磁波,因能量很高而能使难发生的化学反应迅速发生,B项正确、C项错误;等离子体可以通过人工得到,D项错误。

教育学原理,讲义第三章

教育学原理,讲义第三章

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1.人的身心发展的涵义。

2.影响人的发展因素以及各自的发展规律。

3.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

4.认识人的可教育性和人对教育需要性的意义。

第一节人的身心发展的概念一、人的身心发展的涵义(识记)★★★人的身心发展包括两个方面:身体的发展(结构形态、生理机能)和心理的发展(认识能力和心理特性、知识技能和思想品德)。

1青少年身体的发展变化,是就机体的正常发育和体质的增强两个方面而言的。

2青少年心理的发展是指认识过程和个性心理发展两个方面,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情感、意志、兴趣、气质、性格、能力等方面,是认识过程和个性心理统一的和谐的发展。

身体发展与心理发展相互联系。

一方面,由于心理是脑的机能,因此,身体的发展,特别是神经系统的发展支配着心理的发展;另一方面,身体的发展也受到人的认识、情感、意志等心理过程和特征的影响,其中,尤其是情感对人的身体发展影响最大。

人的身心发展的各方面因素存在着密切的相互关系,简要地说,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1)身体发展和心理发展的关系身体的发展,特别是神经系统的发展,制约着心理的发展。

身体的发展,也受到认识、情感、性格等心理过程和特性的影响。

(2)知识、技能和思想品德的关系知识技能的掌握有利于思想品德的提高。

这就是《中庸》讲的“尊德性而道问学”。

思想品德的提高也有利于知识技能的掌握。

二者不一定成正比,但从概率统计优势来看,二者是一定成正相关的。

(3)知识技能、思想品德与认识能力、心理特性发展的关系知识技能和思想品德的培养,必须在心理过程和认识能力基础上进行,必须借助于一定的心理意向或特性。

人的认识能力,心理特性或意向也要在掌握知识技能和培养思想品德的活动中得到发展。

二、关于人的发展的理论★★★1.“最近发展区”的理论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1836—1934)早年曾专门研究过教学与发展的关系问题。

维果茨基所谈到的人的发展,主要是就儿童的心理和智力而言的。

小学科学教育,讲义 第三章

小学科学教育,讲义 第三章

第3章小学科学教育的课程设计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对本章的学习,领会小学科学教育课程设计的依据、信念、类型和主要内容,学会运用上述理论依据指导简单的课程设计;结合实际,理解课程设计的信念以及课程设计类型的特点、长处与不足。

第一节小学科学教育课程设计的依据一、基于哲学视角课程设计的依据教育哲学家托马斯・霍普金斯认为“哲学已深入到有关课程与教学的所有重要决策之中,而且它将继续作为每一项重要决策的基础。

”第一,哲学是学校课程观的最根本的基础,它提供了知识来源、认识过程、知识类别、价值取向等方面的观念。

第二,哲学中关于认识的来源和知识性质的观点,对课程理论和实践,尤其是课程设计的模式起着直接的指导作用。

第三,认识论中有关知识价值的问题的探讨,对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关系甚大。

第四,认识论中有关知识的形势与分类的观点,在学校教育中“折射”为课程的类型和门类。

二、基于心理学视角课程设计的依据赫巴尔特最早建立了以心理学原理为基础的课程理念。

心理学理论流派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课程目标的表达形式及达成度以及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等方面的作用。

三、基于社会学视角课程设计的依据学校课程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受社会政治、经济等因素制约。

反过来学校课程又会在保存、传递和重建社会文化中对社会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

第一,社会政治和经济制度制约着课程的设置、设计和编制等过程。

第二,学校课程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第三,从社会结构、变革和冲突等社会学角度审视学校课程的理念、设计、编制、实施和评价等。

第二节小学科学教育课程设计的信念一、基于核心知识课程设计的信念(一)知识相对性基础当我们谈及科学知识时,必须强调这样的理念:科学知识并非固化结论或绝对真理。

特别是在学习科学的启蒙阶段,应该要求学生从知识的表征、领悟和整合三个层面去理解和感悟知识的相对性。

在表征层面,在科学课程设计中,关于知识的表征,在阐述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时,应该注意强调它们外在的绝对性与相对性,其目的是有助于学生感悟它们的辩证关系。

高中生物新教材必修一同步讲义 第3章 第1节 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

高中生物新教材必修一同步讲义 第3章 第1节 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

第1节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学习目标] 1.简述细胞膜的功能。

2.体会科学家探索细胞膜结构的过程。

3.简述细胞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一、细胞膜的功能1.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1)对细胞本身的意义:保障细胞内部环境的相对稳定,并成为相对独立的系统。

(2)在进化方面的意义:膜的出现是生命起源过程中至关重要的阶段,产生了原始的细胞。

2.控制物质进出细胞3.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方式实例化学物质(间接交流) 激素随血液可达全身各处,将信息传递给靶细胞直接接触精子和卵细胞之间的识别和结合形成通道高等植物细胞之间的胞间连丝判断正误(1)细胞膜是细胞的一道屏障,只有细胞需要的物质才能进入细胞,而对细胞有害的物质则不能进入()(2)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都依赖于靶细胞的细胞膜上的受体与信号分子结合()(3)高等植物的胞间连丝也能使细胞间进行物质交换()答案(1)×(2)×(3)√解析(1)细胞膜是细胞的一道屏障,细胞需要的物质可以进入细胞,对细胞有害的物质也有可能进入细胞,细胞膜的控制作用是相对的。

(2)高等植物细胞通过胞间连丝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不经过靶细胞的细胞膜上的受体与信号分子结合。

1.如图表示细胞膜的功能模式图。

据图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功能①在生命起源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B.功能②表示进入细胞的物质对细胞都有利C.胰岛素调控生命活动可用图中③表示D.相邻的高等植物细胞可通过功能④进行信息交流答案 B解析功能①表示细胞膜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在生命起源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将生命物质与外界环境分隔开,产生了原始的细胞,并成为相对独立的系统,A正确;功能②表示控制物质进出细胞,一般是吸收有利物质,但有些有害物质也能进入细胞,说明细胞膜的控制作用是相对的,B错误;功能③表示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激素通过与靶细胞的细胞膜上相应物质的识别来调控生命活动,C正确。

2.(2023·云南保山高一期末)如图是细胞间的3种信息交流方式,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图1内分泌细胞产生的化学物质,随血液运输到全身各处,作用于靶细胞B.图2可表示精子与卵细胞之间的识别C.图中a表示受体,细胞膜上的受体是所有细胞间信息交流所必需的结构D.图中b表示胞间连丝,是植物细胞间传递信息的通道答案 C解析有些细胞间的信息交流可以不经过细胞膜上的受体,如高等植物细胞之间通过胞间连丝进行信息交流,C错误。

第三章第3节-创业过程与阶段划分(讲义)

第三章第3节-创业过程与阶段划分(讲义)

创业过程与阶段划分(讲义)一、创业过程含义1.几种创业过程概念的提法Gartner(1985)(加纳)认为创业过程实际上就是新的组织的创建过程。

Carter et al(1996)认为,创业过程包括一项商业计划成为一个现实中的企业组织这一过程中的所有时间。

Bhave(1994)认为创业过程是一个理性的、非线性的、反复修正的实际过程,包括最初的机会识别、产品生产线的建设、组织的创建年、市场上的交易以及顾客的反馈等活动。

Shane & Venkataraman(2000)则认为,机会才是创业研究的中心问题,创业过程是围绕着机会的识别、开发、利用的一系列过程。

2.创业过程概念的一般理解学者Shane教授于2000年发表了《创业作为一个研究领域的未来展望》一文。

他指出:“创业是一个过程化的概念”。

广义的创业过程(Venture Creation Process)通常包括一项有市场价值的商业机会从最初的构思到形成创业,以及创业的成长管理过程。

狭义的创业过程往往只是指新企业的创建1。

在大多数研究中,创业过程常指广义上的含义,虽然新企业的创建确实是创业的一般过程中最为核心的一个部分。

二、创业过程模型1.蒂蒙斯(Timmons)创业过程模型模型的含义:(1)创业过程是由机会驱动、团队领导和资源保证的。

创业过程始于机会,而不是钱、战略、网络、团队或商业计划。

在一开始,真正的机会要比团队的才干和能力或适宜的资源重要。

创业团队的作用就是利用创造力在模糊、不确定的环境中发现机会,并利用资本市场等外界力量组织资源,领导企业来实现机会的价值。

在这个过程中,资源与机会是适应、差距再到适应的动态过程。

商业计划的作用是提供沟通这三个要素的质量、相互之间匹配和平衡状态的语言、规则。

(2)创业过程依赖于机会、创业团队和资源这三个要素的匹配和平衡。

处于模型底部的创业团队必须掌握这种匹配与平衡,并借此推动创业的过程。

创业团队要做的工作包括:分析企业中这种匹配和平衡的状态;机会是否存在问题,企业正在失去什么机会;外部环境可能会发生什么有利或不利的事件,使这些事件有吸引力我们应如何做;可以减少和消除什么市场、技术、竞争、管理和金融风险;如何来抓住机会和回避风险,由谁负责,最大限度地完成这些任务至少需要多少资源;评价这是不是一个恰当的团队;等等。

第三章 建筑结构的扭转地震效应(第12节课讲义)

第三章   建筑结构的扭转地震效应(第12节课讲义)
计算简图如图所示,坐标原点一般选在 各楼层的质心处。每一层楼质量有三个自由 度。
由结构动力学,可建立结构的运动方程为
M D CD K D 0
式中 M ---质量矩阵 D ---位移矩阵
m
M
m
J
J ——转动惯量
m1
m
J1
J
m2
mn
J2
J
n
C ---阻尼矩阵
影响系数;
Ftji x
ri Ji / Mi ---i层转动半径;
Fy ji
j振型i层质心处地震作用
考虑扭转地震效应时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
的计算公式:
Fxji j tj x jiGi
y 质心
Fyji j tj y jiGi
Fx ji
Ftji x
Ftji j tj ri2 jiGi
tj ---考虑扭转的j振型参与系数;
静力法
——取结构或构件重力的某个百分数作为其竖向地震作用
水平地震作用折减法
——取结构或构件水平地震作用的某个百分数作为其竖向 地震作用;
竖向地震反应谱法
——与水平地震反应谱法相同
时程分析法
规范采用的是:基于竖向地震反应谱法的拟静力法
一、竖向地震反应谱
竖向地震反应谱与水平地震反应谱的比较: 形状相差不大; 加速度峰值约为水平的1/2至2/3。 因此,可利用水平地震反应谱进行分析。
ny
K X K X s Y s
s 1
y1s
Y s
y2s
s yis
yns
y
r
x
第i层 xir
yis ——第i层第s榀x方向的y轴座标;
nx
KY KY r X rr1x1r X r

高中生物新教材选择性必修三同步讲义 第3章 第3节 基因工程的应用

高中生物新教材选择性必修三同步讲义  第3章 第3节 基因工程的应用

第3节基因工程的应用[学习目标] 1.举例说出基因工程在农牧业、医药卫生和食品工业等方面的应用。

2.乳腺生物反应器的制备过程。

一、基因工程在农牧业方面的应用1.转基因抗虫植物(1)方法:从某些生物中分离出具有抗虫功能的基因,将它导入作物中培育出具有抗虫性的作物。

(2)成果:转基因抗虫棉花、玉米、大豆、水稻和马铃薯等。

2.转基因抗病植物(1)背景:许多栽培作物由于自身缺少抗病基因,因此用常规育种的方法很难培育出抗病的新品种。

(2)方法:科学家将来源于某些病毒、真菌等的抗病基因导入植物中,培育出了转基因抗病植物。

(3)成果:转基因抗病毒甜椒、番木瓜和烟草等。

3.转基因抗除草剂植物(1)背景:杂草常常危害农业生产,而大多数除草剂不仅能杀死田间杂草,还会损伤作物,导致作物减产。

(2)方法:将降解或抵抗某种除草剂的基因导入作物,可以培育出抗除草剂的作物品种。

(3)成果:转基因抗除草剂玉米、大豆、油菜和甜菜等。

4.改良植物的品质5.提高动物的生长速率(1)基因:外源生长激素基因。

(2)成果:转基因鲤鱼。

6.改善畜产品的品质(1)基因:肠乳糖酶基因。

(2)成果:转基因牛分泌的乳汁中,乳糖的含量大大降低,而其他营养成分不受影响。

判断正误(1)转入外源生长素基因的转基因动物,生长速率更快()(2)转基因抗虫棉的Bt抗虫蛋白基因能抗病毒、细菌、真菌()(3)“转基因植物”是指植物体细胞中出现了新基因的植物()答案(1)×(2)×(3)×解析(1)转入外源生长激素基因(而非生长素基因)的转基因动物,生长速率更快。

(2)抗虫棉能抵抗棉铃虫的侵害,提高棉花的产量和品质,但不能抵抗病毒、细菌、真菌。

(3)体细胞中出现了新基因的植物不一定是转基因植物,基因突变也可能出现新基因,这样的植物不能称为转基因植物。

任务一:转基因植物和动物的培育1.从环境保护角度出发,分析转基因抗虫棉与普通棉相比在害虫防治方面的优越性。

第3章讲义离散时间信号

第3章讲义离散时间信号

采样 fs2=9Hz
x2[n] ω2=? 2 π/3




指数序列:
➢实指数序列: x[n]AnAen
β>0,函数值递增 β<0,函数值递减, β=0,恒定
➢复指数序列: x[n]ejn
e j cos j sin e j n cos n j sin n e j n cos n j sin n
Real part 1
Imaginary part 1
也称为开关序列
➢阶跃函数与脉冲函数之间的联系
unnk
阶跃函数是脉冲函k数0的积分(求和)
n n n 1
脉冲函数是阶跃函数的微分(差分)
指数序列:
➢实指数序列:
x[n] An
α>0,函数值递增,发散 α<0,函数值递减,收敛
x[n]AnAen
如果β为纯虚数, j,则0
x [ n ] A e j 0 n A ( c o s0 n js in0 n )
例:配乐朗诵 见过和运算吗?
x[n ]
朗读
[n]
配乐朗读
y[n ]
配乐
音乐合成 、信道建模:加噪 、…
时移 w4nxnN
例:快进、快退
见过时移运算延吗时?器
z 1
w[n]x[n1]
单位超前
z
w[n]x[n1]
时间反转
w5nxn
也称为折叠
照镜子、时光倒流 作用:Fourier运算
卷积
w 6 [n ] y [n ] x [n ] y [k]x [n k] x [k]y [n k]
2. 对称序列 Vs 非对称序列
偶序列/共轭对称序列 奇序列/反共轭对称序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 不确定项下的投资决策风险和不确定性风险、不确定性与确定的定义金融决策是时序决策,它们包括:选择,选择的结果向将来延伸。

由于将来是未知的,金融决策不可避免的在不确定条件下进行。

为了开始我们对投资决策准则的研究,必须对“确定”、“风险”和“不确定”进行概念上的区分。

在此基础上,我们然后才能构筑在不确定条件下决策的标准上层结构。

奈特(Knight )《风险、不确定性与利润》(1921) Frank H. Knight (1885-1972)Knight 不承认“风险=不确定性”,提出“风险(risk)”是有概率分布的随机性(randomness with knowableprobabilities ) ,而“不确定性(uncertainty)”是不可能有概率分布的随机性(randomness with unknowable probabilities )。

Knight 的观点被普遍接受。

但是这一观点成为研究方法上的区别。

风险来自于未来结果的不确定性,但是风险又与不确定性不同。

确定性排除了任何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它是哲学意义上的前因后果必然关系的体现. 风险则意味着我们对未来可能发生的所有事件,以及他们发生概率的大小有准确地认识,但是对于究竟哪一种事件会发生一无所知.换句话说,我们知晓未来的概率分布,这种概率分布也许来自于经验或者客观事物本身的规律不确定性意味着即便我们能够知道未来世界的可能状态(结果), 但是它们发生的概率仍然是不清楚的。

风险与不确定性在实际应用中的区别对于风险形象的理解是:想象我们在掷一枚质地均匀的硬币,我们知道只会出现字或者花两种结果,而且其可能性各为50%,但是在硬币落地前,我们不会知道究竟哪一种结果会出现,这实际上是一个古典概率随机试验模型。

注意到这与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赋予风险这个词的明显负面意义有所不同。

而不确定性则意味着:即便是我们能够知道未来世界的可能状态(结果),它们发生的概率大小仍然是不清楚的,但是如果引入主观概率(subjective probability ),即人为的为每一种状态分配一个概率,则风险与不确定性的界限就变得模糊起来。

特别是在进行动态决策时,几乎所有概率评价都呈现主观色彩,因而在行文中,我们往往会不加区分地交替使用这两个词。

我们必须在这样一个存在各种不确定性的环境中做出决策。

以下的任务就是把不确定性或者风险,植入我们在上一章中获得的关于理性决策的分析框架。

期望效用理论 (The Expected Utility Theorem)不确定性下理性决策的原则讨论(一)几种决策准则当我们考察一项项目的风险时,我们通常考察的是这项投资产生未来现金流量的不确定性。

依赖于未来的不同状态,我们会得到不同的报酬。

例如考虑以下投资,其下一期的报酬如下表所示,并且两种报酬的状态具有等可能性。

我们用1,2θ=来表示两种状态,他们各自的概率用1π和2π表示。

在t=0时期的成本在t=1时期的价值1212ππ==1θ=2θ=投资1 -1000 1050 1200 投资2 -1000 500 1600 投资3-100010501600“占优(dominance)”,投资3明显优于投资1和投资2,在所有状态下,它的报酬都至少和这两种投资一样多,且至少在一种状态下要严格多于它们。

此处所示的各态占优(state-by-state dominance)是一种最强的占优形式。

这需要我们假定典型的投资者个体对消费是非满足的:只要在其他收入许可的范围内,其希望能消费更多的商品而不是更少。

但是由占优概念确定的排序是很不完备的,比较投资1和2,可以看出任一投资都不优于另一投资。

虽然投资2在状态2要好一些,但在状态1下却差得多。

若按占优的标准,则无法对二者排序。

不同的未来状态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加以描述,这就需要引入风险的概念。

就风险而言,我们都同意投资2和投资3要比投资1的风险相对较大。

当然,对投资3而言,占优性意味着唯一的风险是向上风险,然而,按照上一章对平滑消费偏好的讨论,投资3在第2期报酬的较大波动是人们所不希望的。

在比较投资1和投资2时,“风险大”这个词无疑适用于后者,在最糟状态下,投资2的报酬更差,而在最佳状态下,其报酬则又更好一些。

我们通过投资收益率来对上面的例子进行改写,如下表:1θ=2θ=投资1 5% 20% 投资2 -50% 60% 投资35%60%从上表可以清楚的看出,所有理性的风险厌恶都更偏好投资3而不是投资1和2。

但比较投资1和2时,就无法用占优来表述。

投资2的风险更大,但这一事实并不意味着所有理性的风险厌恶者都一定偏好投资1,风险并不是唯一的考虑因素,原则上,两个项目的排序取决于偏好。

根据占优对未来前景加以排序通常是一种很不完备的方法。

这就是我们转而用偏好来描述的原因。

最广为人知的方法是用投资收益(即代表投资收益的随机变量)的均值i Er 和方差2,1,2,3i i σ=来表示这样的投资收益分布。

收益率的方差就自然而然的作为投资的“风险”的测度。

对前述三项投资而言,我们有:222211122331112.5%;(512.5)(2012.5)7.57.5%225%;55%32.5%;27.5%Er Er Er σσσσ==-+-======或如果我们仅仅用均值和方差来表示收益分布,则投资1明显比投资2更具有吸引力。

按均值-方差的标准,投资1优于投资2:称投资1均方优于(mean-variance dominance )投资2。

投资3均方优于投资2,但并不优于投资1,虽然按照各态占优的标准投资3优于投资1和2!这是令人吃惊的,这告诉我们在是用均方收益标准的时候要小心谨慎。

由此,我们认为均方标准并不是普遍适用的,在使用时需要加上一定的限制条件。

均方占优的概念可以作为同等数量投资之间的一个选择标准,它在现代投资组合理论中具有突出的作用:1、 对于Er 相同的投资,则选择σ最小者;2、对于σ相同的投资,则选择Er 最大者。

在现代投资组合理论的框架下,我们无法理解一个理性人会选择投资2而不是投资1。

然而,我们不能就此限制对占优概念的探索。

均方占优提供的仅仅是在不确定前景下的一个不完全排序,如下表:1θ=2θ=投资4 3% 5% 投资52%8%1212ππ==444%;1%Er σ==555%;3%Er σ==在比较上述两种投资时,我们不能清楚的看出谁更好:没有哪一项投资是各态占优或均方占优的。

只能取决于偏好来解决这一问题。

假定对一个特定的个人,这种取舍可以通过指数Eσ(称为“夏普比率”)来很好的描述。

此时投资4优于投资5。

当然另一位投资者也许对风险不那么厌恶,他对同样的预期收益愿意承担更多的风险。

比如他的偏好通过13E σ-来表示,此时,他会将投资5排在投资4之前。

所有这些考虑充分表明,我们必须采用一种一般化的观点来比较潜在的收益分布。

(二)“圣彼德堡悖论”是否期望收益最大准则就是一个最优的决策法则呢?在带概率的不确定环境下的决策问题与概率论这门学科的历史一样古老。

当时,这类问题大多用赌博的形式提出,既然是赌博问题,就不需要效用函数之类的概念,只需考虑局中人的输赢。

赌博通常是不断重复的博弈游戏,各种事件反复出现使人们逐渐形成随机变量及其分布、均值(数学期望)、方差等概念。

而期望收益很自然的就称为刻画赌博输赢的总体指标。

期望收益为0的赌博,则意味着一场“公平赌博”。

因此期望收益的大小是“理性赌徒”用来对赌博进行决策的主要依据。

然而,这样的决策判断很快就被质疑,这是由瑞士数学家尼古拉斯.贝努利(Nicolaus Bernoulli )与1713年提出的。

这个问题由尼古拉斯.贝努利的堂弟、当时的圣彼得堡科学院院士丹尼尔.贝努利解决。

而这个问题后来也以“圣彼得堡悖论”而著称。

圣彼得堡悖论——18世纪的一个经典的例子——圣彼得堡悖论,这个例子告诉18世纪的学者期望收益最大化原则不是最合适的在不确定性下的决策原则。

1738 年发表《对机遇性赌博的分析》提出解决“圣彼德堡悖论”的“风险度量新理论”。

指出用“钱的数学期望”来作为决策函数不妥。

应该用“钱的函数的数学期望”。

Daniel Bernoulli (1700-1782)▪ 如果有一个掷硬币的游戏,出现正面奖励你1元,出现反面惩罚你1元。

假如这个游戏是一个投资工具,那么这个游戏应该怎样定价(即花多少前来买这个游戏的参加权)?我们先看这个游戏的期望收益(硬币出现正反面的概率相同,各为1/2):期望收益=(1/2)×1+(1/2)×(-1)=0▪ 现在,如果出现正面奖励2元,出现反面奖励1元,问该项游戏如何定价?期望收益=(1/2)×2+(1/2)×1=1.5▪ 对于一个风险厌恶型的投资者,而且又是理性投资者,投资的价格不能高于游戏的期望收益,即不能高于1.5元。

如果低于1.5元,可能会赚钱;如果高于1.5元,就不太可能赚钱。

如果价格定在1.5元,买卖双方来说就是一个公平游戏,按照公平游戏规则定价,就是一种均衡定价的思想。

▪ 有这样一场掷硬币的赌博:第一次赢得 2元,第一次输第二次赢得 4 元,前两次输第三次赢得 8 元,……一般情形为前 n-1 次输,第 n 次赢得 2 的 n 次方元。

请问你愿意先付多少钱来参加这个赌博?第一次出现正面结果描绘结果的概率奖励1H(head)1/222(Tail)TH1/443TTH1/884TTTH1/1616………………………………………………………………n((n-1)个T)H (½)n2n如果用数学期望来定价,答案将是无穷大!但经过试验观察,我们发现,为了参加这一游戏,人们愿意付出的金额在2-3之间。

Daniel Bernoulli (1700-1782)1738 年发表《对机遇性赌博的分析》提出解决“圣彼德堡悖论”的“风险度量新理论”。

指出用“钱的数学期望”来作为决策函数不妥。

应该用“钱的函数的数学期望”。

贝努力提出期望效用准则方法:用期望效用作为最大化的目标,假设投资者关心的是期末财富的效用,从而成功解决了圣彼得堡悖论问题。

在不带不确定性的一般经济均衡的讨论中,经济活动者的行为是通过对他的效用函数的最大化来决策的。

在带不确定性的一般经济均衡中,一种处理不确定性的办法是假定商品量都是随机变量,即它们的大小将以来于不确定的状态。

如果仍然用原来的效用函数,那么效用函数的值也将依赖于状态的随机变量,使得人们无法直接通过效用函数的值来决策。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可以希望,只要对这样的效用函数求均值(数学期望)以后,就能比较效用的大小。

也就是说,在所涉及的随机商品量x 集合上直接定义效用函数u ,它应该满足下列等式:(())()E u x u x =期望效用函数(expected utility )John von Neumann (1903-1957) Oskar Morgenstern (1902-1977)1944 年在巨著《对策论与经济行为》中用数学公理化方法提出期望效用函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