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毁导学案教师版

合集下载

17《原毁》导学案

17《原毁》导学案

17《原毁》导学案第一课时一、课前检查:1.作者简介:愈(768—824),字,自谓,世称,谥号“”,后人尊称韩文公。

唐代文学家、思想家。

河南河阳人。

与同为的倡导者,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首。

他反对六朝以来的骈文,提倡先秦、两汉的散文,文学上主张“”“”。

他的文章,说理透辟,气势充沛,结构严谨,语言精练,对当时及后代的散文创作都有重大影响。

代表作有《山石》《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七律《左迁蓝关示侄孙湘》、七绝《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助教》等。

3.古文运动: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

和柳宗元一起提出“”“”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

把文体从六朝以来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

苏轼因此称他“文起八代之衰”。

明人列他为“”之首。

二、文题解读:《原毁》是韩愈的“”(《原性》《原道》《原毁》《原人》《原鬼》)之一。

“毁”就是,“原”就是,“原毁”就是。

三、背景介绍:韩愈生活的中唐时期,朝廷中世袭贵族与通过科举进入仕途的官吏相互排挤倾轧,嫉贤妒能,于人求全责备,于己务求宽容,以致发展为后来的“”。

一般的人士中也存在相互攻讦的情况,才德杰出的人很难不受毁谤。

所谓“”,“士之处此世,而望名誉之光、道德之行,难已”。

韩愈站在中小地主阶级和有德之士一边,为他们鸣不平,希望引起当权者注意从而采取措施纠正这股歪风邪气,于是写下了《原毁》。

四、预习检测认真听朗读,注意字音(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指名学生口头回答问题)五、诵读课文后,结合学案解释并疏通研讨课文第一节1.自行译读,解释第一段中文中重点的字词:(1)【通假字】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恐恐然惟懼其人之不得为善之利“______”通“______”,________(2)【古今异义】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古义。

(1)能有是,是足为良人矣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古代女子称丈夫;古代指普通百姓(2)能善是,是足为艺人矣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戏曲、曲艺、杂技、影视等演员(3)【词类活用】指出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现象。

《原毁》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原毁》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原毁》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原毁》这篇文章的基本内容。

(2)能够分析并欣赏韩愈的论证技巧和语言风格。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毁誉观,培养诚实守信、勇于担当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原毁》的核心观点。

(2)分析韩愈的论证方法及语言特点。

2. 教学难点:(1)文章中的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2)韩愈论证逻辑的深入理解。

三、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等,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引入毁誉现象,激发学生对《原毁》主题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标记生僻字词。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共同解决生僻字词,理解文章论证逻辑。

4. 案例分析分析韩愈的论证技巧和语言风格,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原毁》的观点及教育意义。

五、课后作业1. 根据课堂学习,整理《原毁》的主要观点。

2. 分析并评价韩愈的论证方法及语言特点。

3. 结合自身经历,谈谈对毁誉观的认识和体会。

六、教学评价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态度、参与程度、问题解决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通过课后作业和期中期末考试对学生掌握《原毁》的内容和论证技巧进行检测。

七、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深入学习《原毁》的内容,理解韩愈的论证方法和语言特点。

(2)搜集相关的教学资源和案例,以便进行案例分析。

2. 学生准备:(1)预习《原毁》,对文章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2)准备好笔记本,记录课堂中的重点内容和学习心得。

八、教学资源1. 文本资源:(1)《原毁》原文。

(2)韩愈的其他作品,以便进行比较阅读。

2. 网络资源:(1)相关的学术论文和讨论,以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原毁》。

《原毁》教案完美版

《原毁》教案完美版

《原毁》教案完美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简介1.1 教学目标1. 理解《原毁》这篇文章的主题和作者的观点。

2. 掌握并运用文章中提到的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法。

3. 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1.2 教学内容简介《原毁》是一篇关于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文章,作者通过对毁谤的起源和影响的分析,提出了正确的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法。

文章深入浅出,引人深思,对于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和人际交往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1. 理解文章的主题和作者的观点。

2. 掌握文章中提到的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法。

3. 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2.2 教学难点1. 理解文章中关于毁谤的起源和影响的分析。

2. 运用文章中提到的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法。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文章的主题、作者观点和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法。

2. 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

3. 案例分析法:分析文章中关于毁谤的实例,引导学生运用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法。

3.2 教学手段1. 多媒体课件:展示文章的内容和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

2. 网络资源:提供相关的文章、论文和案例,供学生自主学习。

第四章:教学过程与步骤4.1 教学导入1. 引入话题:通过提问或讲述一个相关的故事,引起学生对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关注。

2. 发布学习任务: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内容。

4.2 教学展开1. 讲解文章主题和作者观点:引导学生了解文章的主题和作者的观点。

2. 分析文章结构:讲解文章的组成部分,如引言、和结论等。

3. 讲解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法:介绍文章中提到的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法,如理性批评、建设性批评等。

4.3 课堂互动1. 小组讨论: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

2. 案例分析:分析文章中关于毁谤的实例,引导学生运用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法。

4.4 教学总结与反思1. 总结文章主题和作者观点:回顾文章的主题和作者的观点,巩固学习成果。

《原毁》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原毁》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原毁》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1.1 理解《原毁》的作者、背景及文学地位。

1.1.2 掌握并运用文中的重要词语、典故和修辞手法。

1.1.3 分析文章的结构,理解其逻辑关系。

1.2 过程与方法1.2.1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

1.2.2 学会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语文素养。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3.1 感受作者对毁谤的深刻思考,认识到毁谤的危害。

1.3.2 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倡导诚信、友善的人际关系。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学文本:《原毁》2.2 教学重点:文本内容的理解、修辞手法的分析2.3 教学难点:文本的深层含义、作者观点的把握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3.1.1 简介作者韩愈及其文学地位。

3.1.2 简介《原毁》的背景及意义。

3.2 自主学习3.2.1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大意。

3.2.2 学生查找并学习文中出现的生僻词语、典故。

3.3 合作探讨3.3.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结构和逻辑关系。

3.3.2 学生分享对文中重要句子的理解和感悟。

3.4 教师讲解3.4.1 讲解文中重要词语、典故的含义。

3.4.2 分析文章的修辞手法,引导学生欣赏文本。

3.5 课堂练习3.5.1 学生运用文中词语、典故造句。

3.5.2 学生分享对作者观点的看法和感悟。

3.6 小结与拓展3.6.2 布置课后作业,拓展学生阅读。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4.2 课后作业评价: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以及对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

4.3 综合评价: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课后作业和考试成绩,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学文本:《原毁》5.2 参考资料:关于韩愈的生平介绍、相关文学评论等。

5.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第六章:教学策略6.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文本的深层含义。

《原毁》教案

《原毁》教案

《原毁》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使学生了解《原毁》的作者韩愈及其创作背景。

(2)使学生掌握《原毁》的基本内容、结构和主要观点。

(3)使学生学会运用《原毁》的观点分析现实问题。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讲解、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原毁》的内容和观点。

(2)通过案例分析、问题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运用《原毁》的观点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使学生认识到诚信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2)使学生学会尊重他人,珍惜友谊,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原毁》的基本内容、结构和主要观点。

(2)运用《原毁》的观点分析现实问题。

2. 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原毁》的内容和观点。

(2)如何培养学生运用《原毁》的观点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讲述一个关于诚信的故事,引发学生对诚信的思考,引出《原毁》的主题。

2. 学习课文:(1)教师讲解《原毁》的基本内容、结构和主要观点。

(2)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原毁》的内容和观点。

(3)小组合作讨论,分享对《原毁》的理解和感悟。

3. 分析案例:教师提供一个关于诚信的现实案例,引导学生运用《原毁》的观点进行分析。

4. 问题讨论:(1)学生提出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关于诚信的问题,教师引导其他同学运用《原毁》的观点进行讨论。

(2)教师提出一些关于诚信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5. 拓展延伸:教师介绍一些关于诚信的名言警句,引导学生思考诚信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诚信的重要性,要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做到诚信为本。

四、课后作业1. 让学生写一篇关于诚信的议论文,运用《原毁》的观点进行分析。

2. 让学生收集一些关于诚信的新闻或故事,进行分享和讨论。

原毁 导学案

原毁 导学案

高二年级语文学科课题《原毁》导学案执笔人:何会娟审核:李娜班级:姓名:一、导学目标1、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认识滋生“毁”的根源及其危害;2、学习文章多角度、多层次对比的说理方法;二、导学重难点重点: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认识滋生“毁”的根源及其危害难点:学习文章多角度、多层次对比的说理方法第一课时1、了解作者韩愈生活的中唐时期,朝廷中世袭贵族与通过科举进入仕途的官吏相互排挤倾轧,嫉贤妒能,于人求全责备,于己务求宽容,以致发展为后来的朋党之争。

一般的人士中也存在相互攻讦的情形,才德杰出的人很难不受毁谤。

所谓“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士之处此世,而望名誉之光,道德之行,难已”。

韩愈站在中小地主阶级及有德之士一边,为他们鸣不平。

希望引起当权者注意,采取措施纠正这股歪风邪气,于是写下了《原毁》。

2、题目理解原毁毁:诋毁、诽谤专用以推论事理根源的一种文体。

原:推求根源,推究“五原”:原道、原性、原毁、原人、原鬼《原毁》探求在士大夫中间产生毁谤的根源3、整体感知本文论述和探究4、分析第一段主要内容: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第二段重点字词:详廉自取以欺于人少已不足称用计图闻谓身第二段主要内容:待己廉:责人详:(同第一段形成古今鲜明对比,揭示出当时毁谤成风的情况。

)今之君子待人待己的现实后果会是什么?对人求全责己太宽修应与。

然。

已然是是故修第二课时1、第三段(1)本段(本文)的中心论点?(用原文回答)(2)说出怠与忌的具体所指?怠——忌——(3)本段所运用的论据有哪些?理论论据:事实论据:(4)文中所举两次“语于众”的例子旨在说明什么问题?所造成的后果(危害)是什么?。

由此形成恶劣的社会风气——(5)本段段意是什么?揭示不正之风的社会根源及危害2、第四段有作存几理第四段段意(论“毁”与“国治”)3、主题:4、写作特点:(1)内容上的对比与形式上的排比紧密结合(2)语言上采用并列双行的对称排比句式5、课堂检测阅读下面文言文,然后回答问题(一)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原毁》教案完美版

《原毁》教案完美版

《原毁》教案完美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 理解《原毁》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2. 分析作者提出的毁谤的起源和影响。

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1.2 教学内容1. 文章背景介绍:《原毁》是古代哲学家韩愈的一篇重要文章,通过对毁谤的起源和危害的分析,提出了正确的毁谤观。

2. 文章主要观点:毁谤是人的本性,但应该有节制,正确的毁谤可以促进社会的进步。

3. 文章结构分析:引言、、结论。

第二章:教学方法与步骤2.1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文章的背景、主要观点和结构。

2.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毁谤的看法。

3.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毁谤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毁谤的影响。

2.2 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简要介绍韩愈的背景和《原毁》的重要性。

2. 阅读理解:让学生阅读文章,理解主要观点和论据。

3.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对毁谤的看法,并分享讨论结果。

4.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的毁谤案例,让学生思考毁谤对社会的影响。

5. 总结提升:总结文章的主要观点,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毁谤。

第三章:教学评估与反馈3.1 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分享中的表现,评估他们的参与度。

2. 理解程度:通过提问和回答,评估学生对文章主要观点的理解程度。

3. 思考能力: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评估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3.2 教学反馈1. 课堂反馈:在课堂上及时给予学生反馈,指导他们的思考方向。

2. 作业评估:通过布置相关作业,评估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个性化指导:针对学生的不同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帮助。

第四章:教学资源与材料4.1 教学资源1. 教材:《原毁》全文及注释。

2. 参考书籍:关于韩愈和《原毁》的研究书籍。

3. 网络资源:相关文章和案例,用于分析和讨论。

4.2 教学材料1. 文章复印:准备学生的阅读材料。

2. 讨论卡片:准备一些关于毁谤的问题和案例,供学生讨论。

高二下学期语文《原毁》导学案苏教版

高二下学期语文《原毁》导学案苏教版

江苏省海头高级中学高二下学期语文《原毁》导学案苏教版【学习目标】1、识记重要的文言字词义,能翻译课文。

2、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认识滋生“毁”的根源及其危害。

3、学习文章多角度、多层次对比的说理方法。

【预习指导】1、早读自修课20分钟结合《原毁》注释通读文章。

2、借助注释①,了解文章大意。

3、用红笔圈画出导学案中疑难处,小组讨论寻求帮助。

【背景介绍】韩愈.字退之,唐朝古文运动倡导者。

韩昌黎:河北省昌黎的韩氏是望族。

韩文公:死后谥“文”。

韩吏部:最后的官职是吏部侍郎。

幼年贫穷,刻苦自学,25岁中进士,29岁后才任宣武节度使属官,后来任吏部侍郎等职,中间曾几度被贬。

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安史之乱后,唐帝国日趋崩溃,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更加尖锐。

执政者及士族在地主结党营私,其子弟靠门荫而直登仕途。

庶族地主知识分子由于执政者求全责备,欲登上政治舞台相当困难;即使得官,也“动而得谤”,屡遭排挤。

面对这样的现实,韩愈写了《原毁》,希望引起统治者的重视,抑制诽谤的滋生。

【学习过程】★在预习的基础上,理解识记学案上重要文言词语及问题进一步思考。

(浏览·思考·记录)1、阅读全文,给方括号前黑体字释义;给划线的句子翻译。

2、自读课文,找出难理解的字词句,同学间交流解决。

3、阅读全文,解释重点词语,回答问题。

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 ],其待人也轻以约[ ]。

重以周,故不怠;轻以约,故人乐[ ]为善。

闻古之人有舜者,其为人也,仁义人也。

求其所以为舜者,责于己曰:“彼,人也;予,人也;彼能是,而我乃[ ]不能是!”早夜以[ ]思,去其不如舜者,就[ ]其如舜者。

闻古之人有周公者,其为人也,多才与艺人也。

求其所以为周公者,责于己曰:“彼,人也;予,人也;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早夜以思,去其不如周公者,就其如周公者。

舜,大圣人也,后世无及[ ]焉[ ];周公,大圣人也,后世无及焉。

是人也,乃曰:“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

《原毁》教案完美版

《原毁》教案完美版

《原毁》教案完美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原毁》这篇文章的背景和作者。

引导学生对文章主题进行思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1.2 教学内容介绍作者韩愈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简要介绍文章的《原毁》的含义。

1.3 教学活动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对文章《原毁》有什么疑问?教师讲解作者韩愈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教师引导学生预测文章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文章结构分析2.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

培养学生分析文章结构的能力。

2.2 教学内容分析文章的开头、中间和结尾部分。

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的论证方法和论据。

2.3 教学活动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文章,并标注出文章的开头、中间和结尾部分。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和论据。

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

第三章:词汇和句子理解3.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子。

培养学生运用词汇和句子的能力。

3.2 教学内容解释文章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子。

引导学生理解词汇和句子的含义和用法。

3.3 教学活动教师挑选出文章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子,并进行解释。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上下文理解词汇和句子的含义。

教师鼓励学生运用词汇和句子进行造句或讨论。

第四章:文章内容讨论4.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主要观点和论据。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4.2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的主要观点和论据。

鼓励学生对文章内容进行讨论和思考。

4.3 教学活动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文章,并标注出文章中的主要观点和论据。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看法。

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文章的主要观点和论据。

第五章:总结与拓展5.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对文章进行总结,加深对文章主题的理解。

引导学生进行拓展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5.2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总结,概括文章的主要观点和论据。

鼓励学生提出对文章的拓展思考和问题。

5.3 教学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总结,概括文章的主要观点和论据。

《原毁》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原毁》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原毁》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原毁》全文。

(2)掌握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3)了解作者颜真卿的生平及文学地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

(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提高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勇于面对困难和挑战。

二、教学内容:1. 教学文本:颜真卿《原毁》全文。

2. 教学重点:(1)理解文章的主题和观点。

(2)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和结构。

(3)掌握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作者颜真卿的生平及文学地位。

(2)引导学生关注文章,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

(2)要求学生标出关键词语和句式,进行注释。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情感体验:(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和感悟。

(2)教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勇于面对困难和挑战。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词语和句式的运用。

四、课后作业:1. 背诵《原毁》全文。

2. 完成练习题: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

3. 写一篇关于自己如何面对困难和挑战的心得体会。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3. 心得体会:阅读学生的心得体会,了解学生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和感悟。

六、教学策略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情境教学:创设相关情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感受作者的情感。

3. 案例教学:分析典型案例,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文章的论证方法。

《原毁》教案

《原毁》教案

《原毁》教案《《原毁》教案》这是优秀的教案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教学目标:1.能落实一些重要的文言词句2.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认识滋生“毁”的根源及其危害3.通过分析对比、排比和反问手法在文中的作用,提高学生在议论文写作上的语言表现力。

教学重点难点:1.认识作者独特的思想见解。

2.学习文章多角度、多层次对比的说理方法,提高写作议论文的能力教学时数:两课时教学过程及内容:第一课时一、导入请学生结合课本附录文章谈一谈自己对韩愈的认识。

让学生了解韩愈的“五原”,落实“原”的意思。

二、自读课文。

运用书下注释和工具书,学生自行梳理文意。

找出难理解的字词句,同学间交流解决。

(老师特别提醒“重”、“周”、“轻、“约”、“病”、“善”、“其”、“所以”、“是故”等)三、小组合作,列表,把握文章的论证结构和中心论点。

在此过程中,让学生讨论明确,找出一、二、三段中的中心句后如何区分总论点和分论点。

四、小结:结合《古文观止》吴楚材之评价,可知本文确实结构严谨论证周密。

五、思考探究课文2、3两段论述了今之君子“毁人扬己”的表现及其根源,体现了韩愈对不良风气的贬斥。

阅读2、3两段,就别人的“优点和缺点”,举例谈谈课文给你的启示。

1.人人都有优点和缺点(幻灯片)《伊索寓言》:孔雀向赫拉诉苦,它说夜莺以悠扬、动听的歌声深深地打动了人们的心,大家都十分喜爱夜莺;而自己一开口唱歌,便遭到听众们的嘲笑。

天后赫拉安慰它说:“但你的外表和身材是出类拔萃的。

绿宝石的光辉闪耀在你的脖子上;开屏时,你的羽毛更是华丽富贵,光彩照人。

”孔雀说:“既然在歌唱上我远远不及他人,这种无言的美丽,对我又有什么用呢?”赫拉回答说:“各人有各人的命运,这是由命运之神所注定的。

他注定了你拥有美丽,老鹰拥有力量,夜莺具有歌唱的天赋,乌鸦代表灾祸的降临,所有鸟类都应满意神所赋予它们的东西。

”这个故事是说,人既要接受自己的优点,也要接受自己的缺点,任何事和任何人都不可能十全十美。

《原毁》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原毁》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原毁》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原毁》。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3)分析课文中的论证方法和论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学会如何从文章中提取关键信息,进行逻辑推理和论证。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高尚情操。

二、教学内容1. 教学重点:(1)课文内容的掌握,包括字词、句段和篇章的理解。

(2)论证方法的分析和运用。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难点词语和句子的解释。

(2)论证逻辑的把握和推理。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原毁》的背景和作者简介。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堂。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字词句段的意思。

(2)学生通过注释和工具书,解决自己的疑问。

3. 合作学习:(1)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课文中的难点问题。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学习心得。

4. 探究学习:(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论证方法和论点。

(2)学生通过实例和案例,学会运用论证方法。

四、作业布置1. 抄写课文,加强记忆和理解。

2. 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 准备课堂讨论和汇报。

五、教学反思2. 学生反馈学习情况和感受,提出改进建议。

3. 针对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合作交流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效果。

2. 作业完成评价:检查学生抄写课文和练习题的完成质量,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3. 课堂讨论和汇报评价:评价学生在课堂讨论和汇报中的表现,包括观点明确、逻辑清晰、表达流畅等方面。

七、教学拓展1. 相关文章阅读:推荐学生阅读与《原毁》相关的其他文章,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拓展知识面。

《原毁》教案

《原毁》教案

《原毁》教案一、教案概述本教案是为高中语文教师编写的一份《原毁》教案,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和分析小说《原毁》的主要内容、情节和主题,并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本教案分为导入活动、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作业布置和教学反思等几个部分,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形式,旨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小说《原毁》的故事背景和主要情节;2. 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人物关系;3. 探讨小说中的主题和观点,并发表个人见解;4.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和文学思维。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活动通过展示《原毁》小说的封面、作者简介以及相关背景知识等,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他们对该作品的好奇心。

2. 教学内容2.1 故事背景介绍简要介绍小说《原毁》的故事背景:发生在战争时期的一个小村庄,主人公原毁作为一名冲在最前线的猛士,经历了一系列生死考验和残酷的战争场景。

2.2 主要情节分析详细讲述小说《原毁》中的主要情节,如主人公原毁参军、战争的残酷与荒诞、战友的生死离别、战争对人性的摧残等,需要引用适当的文本片段进行分析和解读。

2.3 人物形象和人物关系分析分析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如原毁、战友阿昌、村民阿丽等,探讨他们的性格特点和表现方式,并讨论他们之间的关系如何影响故事的发展。

2.4 主题探讨和个人见解发表引导学生思考小说中的主题和观点,如战争对人性的冲击、个体命运与历史背景的关系等,并鼓励他们发表自己对这些主题和观点的见解。

3. 课堂互动通过提问、讨论、小组活动等方式,加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思考,激发他们积极参与课堂的热情。

4.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完成对《原毁》的读后感或书评,在书写过程中要求他们结合课上所学内容,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和评价。

四、教学反思通过综合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和总结,并提出改进措施,以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原毁》同步学案(教师)

《原毁》同步学案(教师)

课题:原毁【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现象和重要知识点,掌握古文句式句法及文言词汇等。

2.体会作者的史论汪洋恣肆、雄辩有力写作风格。

3.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认识滋生“毁”的根源及其危害。

课时:1课时一、预习·导引1.背景链接:韩愈生活的中唐时期,朝廷中世袭贵族与通过科举进入仕途的官吏相互排挤倾轧,嫉贤妒能,于人求全责备,于己务求宽容,以致发展为后来的朋党之争。

一般的人士中也存在相互攻讦的情形,才德杰出的人很难不受毁谤。

所谓“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士之处此世,而望名誉之光,道德之行,难已”。

韩愈站在中小地主阶级及有德之士一边,为他们鸣不平。

希望引起当权者注意,采取措施纠正这股歪风邪气,于是写下了《原毁》。

2.走近作者: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昌黎,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倡导者。

幼年贫穷,刻苦自学,25岁中进士,中间曾几度被贬。

著《昌黎先生集》四十卷。

其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

后人称之为“泰山北斗”。

二、课前预习完成(课堂快速检查、展示)1.识记字音(注音、识记)不怠(dài)懼其人(jù) 谤兴(bàng) 懦者(nuò) 重以周(zhònɡ)必其人之与也(yǔ)与会者(yù)强者(qiáng)勉强(qiǎng)2.理解词义(解释加线的字词)(1)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周密、全面)(2)其待人也轻以约(宽容)(简少)(3)其国家可几而理欤(治,平定)(4)求其所以为舜者(寻求)(5)而我乃不能是(却)(这样)(6)早夜以思,去其不如舜者(而,连词,表修饰)(7)就其如舜者(追求,仿效)(8)舜,大圣人也,后世无及焉(代词,他)(9)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弊病,缺点)(10)能善是,是足为艺人矣(擅长)(11)一善易修也(学习,求进步)(12)一艺易能也(学会,掌握)(13)其责人也详(详尽、全面)(14)将有作于上者,得吾说而存之(留心、牢记)(15)外以欺于人,内以欺于心(来,目的连词)(16)不亦待其身者已廉乎(太、甚,程度副词)(17)曰:彼虽能是,其人不足称也(称赞)(18)彼虽善是,其用不足称也(功用,本领)(19)举其一不计其十(考虑)(20)究其旧不图其新(考虑)(21)恐恐然惟惧其人之有闻也(名誉、声望)(22)夫是之谓不以众人待其身(称做,叫做)(23)其应者,必其人之与也(党羽,朋友)(24)是故事修而谤兴,(治理)3.一词多义(解释多义词)(1)乃:①而我乃不能是(竟然,却)②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是)③艋冲斗舰乃以千数(乃至)④家祭毋忘告乃翁(代词,你的)⑤何其相似乃尔(“乃尔”连用,相当于“这样”)(2)修:①又重之以修能(美好)②修守战之具(整治、修理)③邹忌修八尺有余(身长)④一善易修也(学习,求进步)⑤是故事修而谤兴(成功)(3故:①是故事修而谤兴(原因、缘故)②知是故人来(旧的、老的)③中原遂多故(事,事故)④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故意)(4)闻:①恐恐然惟懼其人之有闻也(名望)②项羽卒闻汉军楚歌(听见)③博闻强识(见闻、知识)④扫后更闻香(用鼻子嗅)5.古文对译:(1)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

五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圆明园的毁灭人教新课标

五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圆明园的毁灭人教新课标

《圆明园的毁灭》导学案学习目标知识目标1.使学生了解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和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是我国近代屈辱历史的见证,从而唤起学生捍卫祖国神圣尊严的责任感。

2.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说说自己的体会。

3.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训练学生在读中认真思考、认真体会,从而获得真实的感受。

能力目标引导学生把阅读、感悟、想象结合起来,把搜集与整理、运用资料结合起来。

情感目标不忘国耻,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感情。

重点让学生了解这一段屈辱的历史,激发爱国之情。

难点体会作者安排材料的匠心。

教学方法运用多媒体课件,把学生带入创设的情景中,引导学生围绕主题进行探究。

用填空和引读的方法帮助学生概括。

教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课时目标认识生字词,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在小组中质疑问难,交流搜集的材料。

教学环节教学内容和流程研读1、时光穿越到2008年,有谁能告诉大家,这一年北京发生了什么惊动世界的大事?我国成功举办()届奥运会。

你认识这些建筑吗?教师出示水立方鸟巢的图片。

2、再穿越到1860年的北京,有谁能说一说这一年的北京又发生了什么惊动世界的大事?根据回答我能板书课题圆明园的毁灭3、多媒体课件展示本节学习目标。

4、布置学生自我研读。

①我觉得本课这些字需要我们掌握:()()()()()()()()()()()()( ) ( )我能把它们组词写在前面括号里;我能把15个词语画出来理解;②我能初步找出总写圆明园文化价值的段落()自然段;③我能找出分写圆明园文化价值的段落()至()自然段;④写圆明园毁灭的是()自然段。

自主探究5.小组探究学习。

先自学后群学。

①写圆明园文化价值之大的词语是();②课文写圆明园文化价值之大是从()()()三个方面写的,我能分别用三个词语概括它们的特点:()的()()的()()的()③写奇妙的布局用了一个成语()意思是:();写风格各异的建筑,我找到了这几类:()()珍贵的文物有三类()()()6.师生交流展示。

圆明园的毁灭导学案

圆明园的毁灭导学案

《圆明园的毁灭》导学案城关小学赵月青学习目标:1.让学生了解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和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是我国近代屈辱历史的见证,从而唤起学生捍卫祖国神圣尊严的责任感。

(重点)2.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说说自己的体会。

难点)3.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习课时:2课时学习流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同学们,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圆明园,它曾被别人誉为“人间天堂、万园之园”。

法国大文豪雨果也曾这样称赞它“在世界的一隅,存在着人类的一大奇迹,这个奇迹就是圆明园”。

遗憾的是,昔日那些美丽的景色如今已经烟硝云散,被一场无情的大火化为灰烬。

今天我们就一起回顾这段屈辱的历史。

(板书课题)二、初读课文,疏通文字现在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边读边体会,读完我们来交流一下)(1)、读了文章的第二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学生畅所欲言,师引导说出“举世闻名”)板书:举世闻名(2)、“举世闻名”的含义。

(3)、圆明园凭什么“举世闻名”呢?(快速浏览课文3-4自然段,抓住关键字眼。

)(4)、引出“宏伟建筑”“珍贵文物”(板书)三、精读课文,品味赏析(生自由读课文)1、课文中哪些地方写了圆明园的宏伟建筑,找出来。

并数一数这些句子中一共有几个“有”?(一定要认真,千万不要漏掉任何一处著名的景点)2、读完,师问:”这段话中一共有几个又有? ”(7个有)3、大家好好把这七个“有”读一读,一会儿看谁能一口气给读出这七个“有”?4、接着让学生多种形式读5、从这些“有”中,你们体会到了什么?(景点之多,景点之美)6、同学们,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美丽的圆明园,一起去看这些诗情画意的“有”,这些奇珍异宝的“有”,这些宏伟建筑的“有”。

7、生齐读:“漫步院内,有如漫游在天南海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

”(1)指名读,至少两名。

(你累吗?你被景点陶醉了吗?)(2)读着读着,你仿佛看到了什么?(3)孩子们,你们看到这些美景了吗?(配乐播放圆明园美景)多好的园林啊,可是这一切的一切早已化为灰烬,这一切的一切早已永远都不存在了,这一切的一切早已被英法两个强盗的一把大火给毁灭了。

《原毁》教案完美版

《原毁》教案完美版

《原毁》教案完美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 理解《原毁》的背景和作者韩愈的时代意义。

2. 分析并解读《原毁》的主要观点和论证方法。

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

4. 引导学生思考个人品质与社会责任之间的关系。

1.2 教学内容1. 《原毁》的背景介绍。

2. 作者韩愈的生平和主要思想。

3. 《原毁》的主要论点及其论证过程。

4. 对《原毁》的文学价值和思想内涵的探讨。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1. 《原毁》的核心论点及其意义。

2. 韩愈的论证手法和语言特色。

3. 《原毁》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2.2 教学难点1. 对《原毁》中一些古代概念和思想的理解。

2. 分析韩愈的论证逻辑和修辞技巧。

3. 将《原毁》的思想应用于现代社会。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原毁》的背景、作者和主要内容。

2. 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和小组讨论。

3. 比较法:分析《原毁》与其他文学作品的相似之处和差异。

3.2 教学手段1. 多媒体教学:使用PPT、视频等辅助教学。

2. 文本分析:深入解读《原毁》的语言、结构和意象。

3. 作业与评估:布置相关阅读作业和写作任务,进行学生评估。

第四章:教学安排与步骤4.1 教学安排1. 每节课时安排:90分钟。

2. 课程周期:共12周,每周一节。

4.2 教学步骤1. 导入:介绍《原毁》的背景和作者韩愈。

2. 阅读与理解:《原毁》的全文阅读和初步理解。

3. 讲解与分析:详细讲解《原毁》的主要观点和论证方法。

4. 讨论与思考: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批判性思考。

5. 总结与作业: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布置相关作业。

第五章:教学评估与反馈5.1 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思考中的表现。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的阅读作业和写作任务。

3. 期末考试:设置有关《原毁》的考试题目,评估学生的理解程度。

5.2 教学反馈1.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反馈意见。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7、《原毁》导学案(高二16-20班)(教师版)主编人:伍雪玲审核人:莫文英终审人:饶志青使用年级:高二实验班【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积累文言词语;读懂课文,认识滋生“毁”的根源及其危害。

技能目标:学习对比的说理方法。

情感目标:体会韩愈写作本文的目的,关注社会、关注现实。

【教学重难点】掌握积累文中文言重点词语、特殊句式;认识滋生“毁”的根源及其危害。

【学法指导】预习、朗读、质疑探究、小组合作。

一、课前检测1、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字退之。

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祖籍河北昌黎,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

因官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

谥号“文”。

在文学成就上,同柳宗元齐名,称为“韩柳”。

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苏轼称其“文起八代之衰”。

是唐宋八大家之首。

2、《原毁》是韩愈的“五原”(《原性》《原道》《原毁》《原人》《原鬼》)之一,“毁”就是诽谤、诋毁,“原”就是推究、探求,“原毁”就是探求诽谤滋生的根源。

作者是有感而发:安史之乱后,唐朝执政者及世族大地主结党营私,而由于上层统治者求全责备,下层地主阶层很难登上政治舞台,即使得官,也“动而得谤”,屡遭排挤。

面对这样的现实,韩愈写下此文,希望引起上层统治者的重视,抑制诽谤的滋生。

3、你学过的韩愈诗文名句有哪些二、自主学习①古之君子,其责.(要求)己也重.(严格)以.(“而”,又)周.(全面,周全),其待人也轻.(宽容)以.(相当于“而”,又)约.(要求低)。

(1)重以周,故不怠.(懈怠);轻以约,故人乐为善.(好事)。

(2)闻古之人有舜者,其为人也,仁义人也。

求.(探求)其所以..(……的原因)为舜者,责于己曰:“彼,人也;予,人也;彼能是.(这样),而我乃.(却)不能是.(这样)!”早夜以.(相当于“而”,表修饰)思,去其不如舜者,就.(追求、仿效)其如舜者。

闻古之人有周公者,其为人也,多才与艺人也。

求其所以为周公者,责于.(对)己曰:“彼,人也;予,人也;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早夜以思,去其不如周公者,就其如周公者。

舜,大圣人也,后世无及.(比得上)焉.(代词,他);周公,大圣人也,后世无及焉。

是.(这)人.(指古之君子)也,乃曰:“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缺点)也。

”是不亦责于身者重以周乎!(3)其于人也,曰:“彼人也,能有是,是足.(足够)为良人矣;能善.(擅长)是,是足为艺人矣。

”取其一,不责.(苛求)其二,即其新,不究其旧,(4)恐恐然惟惧其人之不得为善之利。

一善,易修.(做到)也,一艺,易能.(掌握)也;其于人也,乃.(连词,却)曰:“能有是,是亦足矣!”曰:“能善是,是.(这)亦.(也)足矣.(语气助词,了)。

”不亦待于人者轻以约乎!②今之君子则不然..(不是这样)。

其责人也详.(完备,这里指要求高),其待己也廉.(少,这里指要求低)。

详,故人难于为善。

廉,故自取..(自己的收获)也少。

己未有善.(优点,长处),曰:“我善.(擅长)是,是亦足矣。

”己未有能.(技能),曰:“我能是,是亦足矣。

”外以欺于人,内以欺于心,未少.(通“稍”)有得而止矣,不亦待其身者已廉...(不值得称道)也。

..(太低)乎。

其于人也,曰:“彼虽能是,其人不足称彼虽善是,其用.(功用,本领)不足称也。

”举其一,不计.(考虑)其十;究.(追究)其旧,不图.(考虑)其新;恐恐然惟惧其人之有闻.(声望)也,是不亦责于人者已详乎。

夫是之谓.(叫做)不以众人..(一般人)待其身,而以圣人望于人,吾未见其尊己也。

(5)(一)解释加点词语。

(二)句式判断、翻译。

⑴古代的君子,他们要求自己既严格又全面,他们要求别人既宽容又平易。

⑵严格而全面,所以自己就不会懈怠;宽容又平易,所以别人就都愿意做好事。

⑶(句式:判断句)译:这不就是要求自己既严格又全面吗⑷(他们)肯定别人最近的表现,而不追究人家的过去。

⑸这就叫做不拿一般人的标准要求自己,却用圣人的标准苛求别人,我看不出这是在尊重自己。

(三)阅读思考:阅读第①、②段,说说古人今人的不同做法,并体会今人做法有什么现实后果今之君子待人待己的现实后果会是什么古人今人的不同做法:古人:古之君子待人待己的态度其责己也重以周:高标准、严要求其待人也轻以约:低标准、不苛求、与人为善今人:今之君子待人待己的态度待己廉:低标准、无要求责人详:高标准、苛责人、惧人闻达(同第一段形成古今鲜明对比,揭示出当时毁谤成风的情况。

)后果:对人求全——压制人才责己太宽——骄横自是③虽然..(虽然这样),为是者有本有原,(1)怠与忌之谓也。

怠者不能修.(求进步),而忌者畏人修。

吾试之矣,尝试..(曾经试验)语于.(介词,对)众曰:“某良士,某良士。

”其.(代词,那些)应.(附和)者,必其人之与.(同党,同类)也;不然..(不是这样),则.(就是)其所疏远,不与同其利者也;不然,则其畏也。

不若是,强者必怒于.(在)言,懦者必怒于色矣。

又尝语于众曰:“某非良士,某非良士。

”其不应者,必其人之与也;不然,则其所疏远,不与其同利者也;不然,则其畏也。

不若是,强者必说.(同“悦”)于言,懦者必说于色.(脸色)矣。

是.故.(所以)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

(2)呜呼!士之处此世,而望名誉..(名望声誉)之光,道德之行,难已!(3)(一)解释加点词语。

(二)翻译⑴这样做的人是有根有源的。

⑵因此,如果一个人的事业有所成就了,诽谤也就随之产生了,如果一个人的品德是高尚的,诋毁也就随之而来了。

⑶读书人生活在这样的时代,而指望着名誉显畅,道德推行,真是难啊!(三)阅读第③段,思考:(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用原文回答)(“为是者有本有原,怠与忌之谓也。

”)(2)“怠”与“忌”的具体指什么(怠——自己不求进步(不能修)忌——害怕别人有进步(畏人修))(3)本段所运用的论据有哪些(理论论据: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事实论据:举例——称赞某人、批评某人)(4)文中所举两次“语于众”的例子旨在说明什么问题所造成的后果(危害)是什么(当你称赞或批评一个人时,人们不是以这一称赞或批评的正确与否作出反应,而是按照与某一个人的关系而定。

应者(要好的人、无利害冲突的人、畏惧他的人)不应者表现不一样。

由此形成恶劣的社会风气——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④将有作..(有所作为)于上.(朝廷)者.(……的人),得吾说而存.(牢记)之,其国家可几.(差不多)而理.(治理)欤。

(1)翻译:(1)国家大概差不多就可以治理好了吧!阅读思考:1、课文第④段有什么目的(交代作论的缘由。

韩愈把希望寄托在“将有作于上者”,即统治集团中有所作为的领导者,要他们破除世俗的偏见,不以社会的毁誉取人。

这表达了韩愈个人的愿望,也表达了以他为代表的依靠自己的努力而奋斗进取的下层知识分子的愿望。

)2、通览全文,说说本文的行文脉络第①段:古之君子待人待己的态度第②段:今之君子待人待己的态度第③段:揭示“毁”的社会根源及危害根源——怠与忌危害——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三、合作探究1、作者认为“毁”的思想根源是什么你同意这样的观点吗对这个问题,你有什么见解根源——怠与忌第二问:学生自圆其说即可2、对比是本文的主要说理方法,说说本文的对比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本文的对比既有不同角度的对比,又有不同层次的对比。

从对象看,是将“古之君子”和“今之君子”对比;从内容看,是将“待人”和“待己”对比。

这样的对比突出了今之君子责人也详待己也廉的表现,为下文论述“毁”的根源作了充分的铺垫;同时树立正面楷模,说明要根除诽谤,就要向古代君子学习。

本文段与段之间,层与层之间也含有对比,层层对比,是非清楚,曲直分明,增强理论证的力量3、探讨本文的主题(本文探寻在士大夫中间产生毁谤的根源,谴责了“今之君子”习于毁谤的恶劣风气,目的在于想扭转这股歪风,有助于国家的治理。

)4.韩愈的《原毁》无论是在过去还是在今天都有着积极的意义,请你结合现实,谈谈自己的理解。

(一千多年过去了,韩愈所反对的那种宽以待已、严于律人、求全责备的为人处事观点,在当前仍然大有市场。

现在,有很多人无论什么事,时时处处从自身的好恶、个人立场、个人的观点评价社会、评价某些事物和别人,而不是客观的、辩证的、发展的去认识事物、看待他人。

韩愈提出的观点实际上就是全面看问题,这是认识事物最根本的要求,以偏赅全,一叶障目,就会犯主观主义错误。

这样的道理古人早就明白了,而现在居然还有人死死地抱着不放,在我看来,有些人并不是不懂这个道理,而是一种阴暗的心理在作祟,按时下某些国人的话说,就是:我不舒服,你也别想舒服;我不快乐,你也别想快乐。

[三楼] 对,金无赤足,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缺点和不足,正因为如此,我们这个社会才显得精彩,让人觉得可爱。

纵观历史上一个个伟人,没有哪个是完美无缺的“夫是之谓不以众人待其身,而以圣人望于人,吾未见其尊己也。

”记住韩愈这句话,让自己的大脑稍稍清醒一点,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常省视自己的不足,多发现别人的长处,不但是尊敬别人,也是在尊敬自己,这才是君子之道。

)四、检测反馈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就.其如舜者就:趋就。

B.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病:缺陷。

C.不亦待其身者已.廉乎已:已经。

D.其国家可几而理.欤理:治理。

C(已:太。

)2.下面各组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 能善.是,是足为艺人矣恐恐然惟惧其人之不得为善.之利B.其.为人也,仁义人也求其.所以为舜者C. 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是人也,乃.曰D.即.其新,不究其旧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B(代词,他;A.动词,擅长;名词,好事;C.连词,却;连词,于是;D.肯定;依附,按照。

))3.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今之君子则不然..待其身.. B.夫是之谓不以众人C.吾尝试..不与同其利者也..之矣 D.则其所疏远D(疏远:关系、感情上有距离,不亲近;A.不然:古:不,不是;然,这样;今:连词,表示对上文假设情况的否定;B.众人:古:一般人;今:大家;C.尝试:古:尝,曾经;试,试验;今:试,试验。

)4.下面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恐恐然惟惧其人之不得为善之利B.未少有得而止矣C.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D.强者必说于言,懦者必说于色矣C(A.“惧”通“惧”;B.“少”通“稍”;D.“说”通“悦”。

)5.下列句子中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A.彼,人也;予,人也。

B.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

C.彼虽能是,其人不足称也。

D.某非良士,某非良士。

C(ABD都是判断句,C是一般句。

)6.下面有关课文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所生活的中唐时期,朝廷中世袭贵族与通过科举进入仕途的官吏相互排挤倾轧,嫉贤妒能,于人求全责备,于己务求寒窗,作者有感而发,于是写下了《原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