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保障的基本内涵
社会保障总结
第一章社会保障体系一、社会保障体系包括制度结构、服务网络和工作运行机制三个方面,制度结构是核心。
二、社会保障内涵1、社会保障的宗旨是通过保障公民的基本生活需要而保持社会稳定,即以政府干预弥补市场失灵,消除竞争机制运行中产生的社会不安全因素。
2、它是一种以社会共同责任为本位,有国家、集体、个人共同分担保障责任的社会机制和经济机制,以区别于纯粹的“国家保障”和“用人单位保障”。
3、它主要以国民收入再分配的形式为公民提供各类保障,其中既有属于共同保险性质的各类社会保险项目,已有转移支付性质的各类社会福利、社会救助和社会优抚项目。
4、它一般通过立法而确立。
三、社会保障的制度特征1、国家主导性社会保障是政府管理的一项社会事务2、法制性社会保障是通过国家立法建立起来的基本制度之一3、社会性社会保障的实施对象、责任和义务、管理具有社会化4、福利性社会保障的底限目标是消除和预防贫困,高限度目标是提高省会质量;具有非营利性质;而且是国家社会政策的核心支柱。
5、人道性四、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的理念基础是:一个人自立为基点,承认帮助个人抵御在市场经济可能遇到的生活和劳动风险既是社会和政府的义务与责任,也是个人的权利。
社会保障的基本原则是自助者公助。
五、社会保障制度结构具有:整体性、层次性、运动性、相互制约性和功能性。
社会保险:指丧失劳动能力或暂时失去劳动岗位的人提供收入的保险计划。
由政府举办,强制从业职工在其就业年份里拨出一部分收入缴纳保险税费作为保险基金,满期限后,在丧失劳动力和失去工作岗位而导致收入中断或减少时,可按规定向政府领取保险津贴。
社会救助:指解决社会保险所不能解决的那些社会问题的一种保障形式。
社会救助标准低于社会保险津贴的标准。
社会救助的主旨是反贫困。
社会福利:在此教材中从四方面定义,有公共福利事业、局部性或选择性的福利措施、员工的福利、特殊社会福利亦称民政福利。
社会优抚:指国家和社会对特定优抚对象——为保卫国家安全而做出贡献和牺牲的军属、烈属、残疾军人、退伍官兵及其家属给予的优待、抚恤和社会褒奖。
社会保障学
社会保障学[1]
30
确定社会保障水平的原则
• 保护与激励统一 • 社会保障水平与生产力水平和各
方面的承受能力相适应 • 提高社会保障水平要采取渐进方
式 • 一般地说,社会保障支出的增长
速度须有“三个低于”:低于经 济增长速度;低于劳动生产率增 长速度;低于工资增长速度。
社会保障学[1]
31
六、社会保障管理体制
• 四个组成部分互相衔接、互相补充,构成一 个相对完整的社会安全网络。
社会保障学[1]
8
(二)社会保障项目的构成
• 社会保险:是一种为丧失劳动能力或暂时 失去劳动岗位的人提供的收入保险计划, 是社会保障体系的主体和发展重点。
• 社会保险项目主要有:养老保险、残废保 险、死亡及遗属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 险、工伤保险、疾病和生育保险等。
一、社会保障的特征和理念基础
(一)社会保障的内涵和外延
• 社会保障指国家通过立法和行政措施设 立的保护社会成员基本生活安全项目的 总和。
• 它是国家为了保持经济和社会稳定,依 据保护与激励相统一的原则,对公民在 年老、疾病、遭遇灾害而面临生活困难 的情况下,通过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 由政府和社会依法给予物质帮助和社会 服务,以保障公民的基本生活需要的制 度。
收支对应的专项基金管 政府作为财政支出
理
的一个项目管理
二者都是由国家和社会对生存发生困难的社会 成员提供物质帮助的一种收入再分配的工具
社会保障学[1]
13
三、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的联系与区别
(一)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的相同点 • 都是一种风险防范与风险转移机制; • 在保障对象和性质上是一致的; • 从功能上看,两者都是社会风险化解
第一章社会保障的由来与发展
第一章社会保障的由来与发展第一节社会保障产生的背景一、社会保障的内涵与名延1、社会保障的内涵有关社会保障的定义和内涵林林总总,大体上是每出一本社会保障的专著就有一种新的解释,从可搜集到的材料来看有几十种之多。
我们教材的解释是这样的:“社会保障是一种通过国家立法来对付社会成员所而临的老龄、失业、疾病等风险的社会经济制度。
”国际劳工组织的定义是:“社会保障是社会通过它一系列处置经济和社会风险的公共措施,为它的成员提供保护的制度和措施。
”郑功成教授的定义是:“社会保障是国家依法强制建立的,具有经济福利性质国民生活保障和社会稳定系统”不管专家学者怎样对社会保障下定义,但对社会保障的理解在以下几个方面基本达成了共识:一是社会保障这个概念最早出现在1935年美国的《社会保障法案》(Social security Act)中。
从各国社会保障制度的颁布过程中,最早使用这一概念的是美国。
二是社会保障实施的对象具有普遍性。
往往是全体社会成员都可享受到社会保障的待遇,但有个别的国家只能照顾到社会劳动者或者是部分社会劳动者,还没有建立一个惠及全体公民的社会保障制度。
三是这种制度的实施是以国家为主体举办的,即政府以立法的形成来实施,其它任何组织和个人是不可能实施推广这种制度的。
2、社会保障的外延即社会保障的组成部分,即构成,尽管各国的社会保障制度的构成即社会保障体系有所差别,但社会保障的基本构成是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社会福利已得到理论界的共同承认,各国的实践也大都包括了这三个方面的内容,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就包括了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四个方面的内容。
对象地位资金来源保障水平发展趋势社会救助贫困者最低标准政府最低生活下降社会保险社会劳动者基本标准三方负担基本生活稳中有升社会保障社会福利全体成员最高政府最高生活上升社会优抚军人及家属特殊标准政府××××××补充保障二、社会保障产生的原因社会保障制度的设计本身就是为了满足人们的需要,尤其是在个人和家庭没有办法解决的困难。
第一章 社会保障概述 《社会保障学》PPT课件
研究内容
对不同层次的社会保障如何进行资源的合理配置? 分配后的资源如何组织运行?
如何实现社会保障基金保值和增值?
第一节 社会保障的内涵与外延
一、社会保障的内涵 “社会保障”源于英文“Social Security”一词,又译为“社会安全”。
发展历史:
01
最初萌芽
1601年英国颁布《伊丽莎白济 贫法》
选择性
普遍性
选择性
第一节 社会保障的内涵与外延
在我国,1993年中国共产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 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把社会保障制度纳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并明确指出:“建立多层次的 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个人 储蓄积累保障。”
归纳起来,社会保障一般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等方面,社会保险是社会 保障的核心内容。
第一节 社会保障的内涵与外延
比较项目 保障对象
权利义务关系
表1-1 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和社会优抚的比较
社会保险
社会救济
社会福利
劳动者(国民)
无法维持生活的人
全体社会成员
部分义务对应1935年颁布的《社会保障 法》。由于它简明、概要、表 达准确,被国际劳工组织接受,
一直沿用至今。
03
制度出现
1938年,新西兰通过一项法案, 把社会救济、社会保险的所有 单项法规合并在一起,称为社
会保障制度。
04
现代概念的出现
1944年,第26届国际劳工大会 《费城宣言》正式使用“社会 保障”概念,逐渐形成现代意
(6)互济性。互济性体现在社会保障的国民收入再分配功能上。社会 救助和社会福利的资金,来自劳动者为社会剩余劳动所提供的资金,体 现了劳动者对非劳动者无偿援助,其互济性十分明显。
浅析社会保障与社会支持
浅析社会保障与社会支持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社会保障与社会支持,是人们容易混淆的两个社会学概念。
其中社会保障是国家或政府通过立法的手段,保障社会贫困群体能够满足日常生活的安全性制度模式;而社会支持,是指社会网络通过一种物质或精神化的手段对社会中的弱势群体进行无偿性支持的一种社会性的行为模式,这两种行为模式既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也有一定的差异。
因此,在现阶段的社会发展过程中应该合理运用,从而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渐发展的过程中,社会保障形式以及社会支持这两种制度形式是截然分开的形式,但是,在运行及执行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定的联系性,以及相互融合的关系。
这两种社会形式会给社会中的个体带来一定的安全感。
但两种形式在针对主体时,会有一定的差异性。
对于社会保障而言,是制度化的经济资源分享机制;社会支持,主要是指广泛的正式或是非正式的融合机制形式。
因此,在现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及发展的过程中,应该充分认识到这两种形式的发展需求,正确认识社会保障以及社会支持的基本内涵,掌握内在的联系性以及主要的区别。
一、社会保障的基本内涵社会保障,也被称作社会安全。
其主要的内容是指,国家通过基本的立法,积极动员社会中各个方面的资源,确保没有收入、低收入或是遭受意外的公民可以维持自己的生活,同时也可以保证劳动者在年老、失业、生育等情况下可以确保自己的基本生活不会受到任何影响,从而在根本意义上提高我国国民的基本生活质量。
社会保障的主体,主要是国家或政府,其中国家作为社会管理过程中最高的权力机关,而政府作为执行国家基本权力的集体代表,保证全体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是其主要的职责,社会保障是国家或政府政策建立以及立法过程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制度形式。
而社会保障的客体,主要是社会中的贫困群体。
社会保障概论
社会保障概论复习资料第1章社会保障的历史与发展一、社会保障的内涵:(4)社会保障是指国家和社会通过立法强制规定的、由国家和社会出面举办,对公民在年老、疾病、伤残、失业、生育、死亡、遭遇灾害、面临生活困难时给予物质帮助,旨在保障公民个人和家庭基本生活需要并提高生活水平,实现社会公平和社会进步的制度。
几层含义:1. 社会保障的首要责任主体是国家或政府。
2. 社会保障的对象是全体社会成员。
3. 社会保障的目标是满足公民的基本生活需要,从而实现社会稳定和社会公平。
4. 社会保障的手段是对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它是解决社会经济问题的杠杆之一。
5. 社会保障的实施依据是国家立法。
二、社会保险(13)社会保险是以国家为主体,通过立法手段,设立保险基金,当劳动者在年老、患病、生育、伤残、死亡等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以及失业中断劳动而失去收入来源时,由社会给予物质帮助和补偿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
社会保险是以劳动者、雇主以及国家三方共同筹资、以建立保险基金为基础、以国家立法为依据、以劳动者为保障对象的一种社会保障项目,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的核心内容。
它主要包括养老、医疗、失业、生育、工伤社会保险等。
三、社会救助(13)社会救助是在公民不能维持最低生活水平(遭受自然灾害和其他不幸事故的受害者,不是由主观原因引起贫困)时,由国家和社会按照法定的标准满足其最低生活需求的物质援助的社会保障制度。
----社保体系中的最后一道保障线。
四、社会福利(14)社会福利是以国家或社会为主体,向全体社会成员或社会弱者提供旨在保证一定的生活水平和尽可能提高生活质量的资金和服务的社会保障制度。
五、优抚安置(14)社会优抚是由国家和社会对法定的优抚对象,按照规定提供保证一定生活水平的资金和服务,带有褒扬和优待抚恤性质的特殊的社会保障制度。
六、社会保障的特点(6)(一)强制性。
社会保障制度是由国家立法建立的,并依法强制实施,因而具有强制性。
(二)社会性。
社会保障总结
第一章社会保障的基本由来(1)社会保障的产生的条件:生产的社会化、收入水平差距扩大、家庭功能弱化、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稳定的需要、社会保障思想基础的存在(2)社会保障在西方的发展:1601年英国政府颁布了世界上第一部《济贫法》被视为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前身。
1834年英国政府颁布新《济贫法》,规定社会救助是公民的合法权利。
第一里程碑1883-1889德国“铁血宰相”俾斯麦颁布《疾病保险法》1884年,《工伤事故保险》。
1889年,《老年和残障保险法》此视为现代社会保障制度产生的标志。
而德国是第一个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国家。
第二里程碑1935年,美国罗斯福总统签署《社会保障法》第一次正式提出了“社会保障”的概念,这世界上第一部完整的社会保障法。
第三里程碑1942年英国教授贝弗里奇向政府提交《社会保险和相关服务》(亦称《贝弗里奇报告》)。
要为那些因失业、疾病、退休、生育和鳏寡者等在经济生活中处于不利地位的人们提供社会保障。
1948年。
英国宣布建成世界上第一个福利国家。
1966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第9条规定:“本公约缔约各国承认人人有权享受社会保障,包括社会保险。
”1970年进入调整阶段:强调社会保障水平要适应国民经济的发展,强调国家、单位、个人三方责任、着手解决社会保障基金收支失衡问题。
(3)我国国家-单位保障制与国家-社会保障制的比较:共性:国家主导社会保障制度安排;政府直接干预;国家和政府承担建设和发展的主要责任。
区别:前者主导方式为中央政策主导,后者为国家立法主导。
前者适应计划经济的经济体制,后者适应市场经济。
前者形式为单位化,后者为社会化第二章社会保障的基本内涵(无大题)(1)社会保障界定的6个要见:1、国家(政府)是责任主体2、法律支持下保证实施3、建立专门的社会保障基金4、实现国民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5、保障全体国民的生存安全和基本生活6、提高福利水准,使国民逐步过上健康的幸福生活(2)社会保障理念的发展:保障国民最低生活需要---保障国民基本生活需要---保障国民福利性生活需要(3)社会保障理念的取向:强调收入保障、公共福利、社会安全、社会公平、基本人权。
我国的社会保障(课件)高一政治(统编版必修2) (2)
谢谢观看
③缩小居民收入差距,实现共同富裕
④保障人民权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6.观察一个社会的发展程度,不仅要看摩天大楼,还要看社会 底层、困难群体的生存状况。搞好民生,要特别注重“兜底线、织
D 密网”,才能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织密网”要消除居民收入差距,确保人人都能通过增加收入 ②“织密网”要坚持应保尽保原则,加快建设全民覆盖率 ③“兜底线”要消除城乡发展差距,实现经济的共同发展 ④“兜底线”要加强特困群体的社会救助,提高救助标准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社会保障的功能
①稳定功能:社会保障通过预先防范和及时化解社会成员的生存 危机,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权利,能够有效维护社会生活秩序的 稳定,是精巧的“社会减震器”
②调节功能:社会保障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能够调节不同社会 群体之间、代与代之间的利益关系,化解社会矛盾和冲突,促进 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公平与效率的统一
3.基本养老保险是保障社会成员生活安全和生存权利的“最后一道 防线” “最后一道防线”是社会救助
【课堂小结】
多种多样的社会保障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社会保障的内涵和主要功能 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构成 社会保障的主要内容 公平对待每个公民并确保其享受相应的 社会保障权益 坚持社会保障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 应 权责清晰 风险分摊与责任共担机制,分散社会 风险;通过社会成员包含资金、物质、劳务在内的自助与他助的 互助机制,推动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1-1.社会保障在许多国家均被称为“社会减震器”,这是指社会保
A 障的( )功能
A.稳定 B.调节 C.促进发展 D.互助
1-2.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基本医保参保人数13.6亿人,参保率 稳定在95%以上,建立了世界上最大的全民医疗保障网。这表明
什么是社会保障?
什么是社会保障?社会保障,指的是国家和社会对于社会成员的经济、社会、医疗等方面提供的保障和救助措施。
社会保障是现代社会对于公民基本权利的保障,是国家对于弱势群体的责任和担当。
一、社会保障的内涵1. 经济保障,包括基本生活保障和退休保障。
基本生活保障主要是针对经济困难的人群,提供一定的生活津贴和保障;退休保障则是对于已经退休的人群提供退休金或者养老津贴。
2. 医疗保障,是对于公民身体健康的保障。
主要包括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两种形式。
3. 教育保障,主要是对于未成年人群提供教育保障,包括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方面的资助。
4. 社会保障,是对于弱势群体的保障。
主要包括残疾人、孤儿、贫困妇女、失业人群等,提供一定的生活津贴、医疗救助等救助措施。
二、社会保障制度的意义1. 责任担当。
国家和社会对于公民基本权利的保障体现了国家的责任和担当。
2. 社会和谐。
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可以促进社会和谐,消除弱势群体在社会中的不公和贫困。
3. 经济稳定。
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可以增强公民的消费信心,促进经济的稳定发展。
4. 公平正义。
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可以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消除贫富差距。
三、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1. 社会保障制度尚不完善。
目前绿卡、流动户口等人群的社会保障尚未得到充分保障,还存在一些盲区和不足之处。
2. 社会保障体系财政压力大。
随着国家进入老龄化社会,社会保障体系财政压力加大。
3. 与市场经济的关系较为复杂。
社会保障对市场经济的管理和调节又需要遵循市场规则和原则,存在一定的矛盾和互补关系。
四、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新方向1.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特别是对于流动人口和绿卡人群的保障。
2. 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建立健全的医疗保障体系。
3. 推进教育公平,加大对于贫困地区和弱势群体的资助力度。
4. 加强社会保障体系的管理和评估,确保社会保障措施的落实和有效性。
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是社会进步的重要体现,也是国家责任和担当的具体体现。
社会保障学各章节答案
社会保障学各章节答案第一章社会保障体系名词解释1、社会保障:国家通过立法和行政措施设立的,保护社会成员基本生活和经济、社会稳定,采取保护与激励相统一的原则,对公民在年老、疾病、遭遇灾害而面临生活困难的情况下,通过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依法给予物质帮助和社会服务,以保障公民的基本生活需要的制度。
1′2、社会保险:由政府举办,强制从业职工在其就业年份里拨出一部分收入交纳保险税(费)作为保险基金,对由于保险计划规定的原因丧失劳动能力或暂时失去劳动岗位,又满足缴纳社会保险税(费)期限的人,提供的收入保险计划。
3、社会救助:由政府举办的,以反贫困为主旨,对因不能正常劳动等原因致使收入水平低于规定的数额(贫困线)的社会成员,提供的最低层次的社会保障,以解决社会保险所不能解决的那些社会问题。
4、社会优抚:社会优抚指国家和社会对为保卫国家安全而做出贡献和牺牲的军属、烈属、残废军人、退伍官兵及其家属等特定优抚对象所给予的优待、抚恤和社会褒扬。
5、社会福利:政府通过免费或低费地提供某种生活用品或劳务,给人以实惠和方便,以提高生活质量。
主要由公共福利事业、局部性或选择性的福利措施、指员工福利和民政福利四部分组成。
是最高层次的社会保障。
单项选择1、C2、D3、A4、C5、C四、多项选择1、ABD2、ABC3、ABCD4、ABCD5、ACD6、ABD7、AC五、简答题1、简述社会保障的内涵。
答:①通过保障公民的基本生活需要而保持社会稳定的安全项目以及机制、制度和事业的总称。
3′②以社会共同责任为本位,由国家、集体、个人共同分担责任的社会机制和经济机制。
3′③以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的形式为公民提供各类保障。
2′④它作为一种国家主导的强制性社会行为,一般通过立法而确立。
2′2、简述社会保障制度的特征。
答:①国家主导性。
1′通过立法和国家行政机器进行规划、组织、管理,并对社会保障财务负有最后的(并非完全的)责任。
1′②法制性。
社会保障概论讲义
社会保障概论第一节社会保障的性质与特点一、社会保障的科学内涵尽管人们对社会保障的的观点不尽相同,各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和社会保障实践也有专门大的不同,但在以下几个方面却有普遍的共识:1、社会保障是由国家承担主体责任的社会制度这是社会保障制度与传统的家族保障和商业保险明显不同的地方。
活着界各国的社会保障实践中,国家或政府都是责任主体,这是有道理的:第一,国家是对社会进行治理的最高权利机关,政府是具体执行国家权利的行政机构,惟有政府才有资格和能力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派,对全部社会成员实行大体生活保障。
第二,政府承担社会保障职能,能够实现社会保障规模的最大化,从而达到最大的规模效益,降低各类分散化的保障制度太高的治理本钱和治理风险。
第三,由国家或政府作为责任主体最能表现公平和效率的统一。
总之,由国家作为主体能够保证这一制度能够覆盖全社会,让全部社会成员普遍受益。
尽管在社会保障制度的具体运行进程中,必需要借助全社会的力量,但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责任主体只能由国家来承担。
2、社会保障是表现国家责任与公民权利相统一的社会制度。
国家举行社会保障事业,既是国家对全部社会成员承担的社会责任,也是全部公民依照宪法而应该享受的大体权利之一。
不管是发达国家,仍是在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成立都是基于对全部劳动者或公民的社会责任而使其取得大体生活保障的社会制度。
传统的社会保障仅仅局限于济贫的范围,其对象主若是贫困人群。
现代社会保障的对象不断扩大,已经覆盖到全部社会成员。
固然,在任何社会保障体系中,弱势群体必然取得更多的社会关切,这也是现代社会保障制度所包括的公平与正义价值的表现。
3、社会保障制度的目的是调整社会关系,保护社会秩序,增进社会进展社会保障的全然目的是调整社会关系,减缓社会矛盾,从而保护社会秩序和增进社会的持续、和谐、健康地进展。
社会保障制度主若是通过国民收入再分派的途径调整社会利益关系。
一样而言,国民收入都有分派与再分派的进程。
《社会保障学》各章复习思考题及答案
复习思考题参考答案1、如何理解社会保障的内涵?答:①通过保障公民的基本生活需要而保持社会稳定;②以社会共同责任为本位,由国家、集体、个人共同分担责任的社会机制和经济机制;③以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的形式为公民提供各类保障;④它作为一种国家主导的强制性社会行为,一般通过立法而确立。
2、试述商业保险与社会保险的关系。
答:(1)商业保险的产生先于社会保险,商业保险与社会保险各行其道、各司其职。
(2)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的类同和区别。
类同点:①风险防范与风险转移机制;②都具有化解社会风险、维持经济繁荣的功能;③二者的运作机理及其所使用的很多术语和计算方法、预测方法类同。
区别点:①性质不同:社会保险属于政府行为;商业保险是一种商业行为。
②目标取向不同:社会保险以社会价值为目标,具有非营利性质;商业保险以营利为目的。
③权利义务关系不同:社会保险的权利与义务关系,在劳动上面体现对等;商业保险权利义务关系是建立在商业契约上。
④资金来源不同:社会保险由国家、用人单位和个人三者分担;而商业保险完全由投保人负担。
⑤政府承担的责任不同:对社会保险财务承担最终的兜底责任;依法对商业保险进行监管,但不承担直接经济责任。
⑥二者补偿水平及保障方式不同:社会保险是有现金补偿和服务两个方式;商业保险则主要体现货币的支付关系。
⑦可承保风险的范围不同:商业保险对社会性风险无能为力。
3、社会保障是政府管理的一项社会事务,如何做到公平与效率的统一?答:①原则:效率优先,兼顾公平;②提高效率才能把蛋糕做大,注重公平才能够将蛋糕合理分配;③只有在保证效率的前提下,才能够做到公平;④公平和效率的统一,才能够使每个社会成员分享到经济发展的成果,保证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的稳定。
4、在我国目前的生产力水平下如何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答:①可以通过法制手段,将社会保险费改为社会保险税;②灵活确定缴税(费)方式,将农民和灵活就业人口纳入社会保障系统,促使更多低收入劳动者参加社会保险;③减轻企业的缴税(费)负担,提高企业参保积极性;④完善社保项目,使社会保障体系化、制度化。
社会保障基本理论
2.按照资金筹资(财务)方式不同,分现收现付制、完全积累
制、部分积累制;
• 所谓现收现付制,是指政府根据当前一定时期内社会保障经 费支出需要,确定社会保障税率或缴纳比例以支定收,不作 节余。资金一般由雇员和雇主负责,国家给予一定的补贴。 受保人享受的保障标准与其就业年限及工薪水平有关。
• 所谓完全积累制,是指国家立法强制执行的用于保障社会成 员收入中断或遭遇意外风险时基本生活的资金储蓄制度,也 叫预筹基金制,主要用于养老保险项目。 预筹的基金来源 于雇员和雇主缴纳的保险费及基金运营的收入,国家一般不 提供资助,但通常由政府立法保证资金的安全运营,使之保 值增值。受保人享受的保险金额,完全取决于其缴纳的保险 费的标准和年限。
2.2007年我国民政部提出,中国年9月国务院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 指导意见中提到:新农保试点的基本原则是:“保基本、 广覆盖、有弹性、可持续。”
第三节 社会保障的功能
• 政治性功能 • 经济性功能 • 社会性功能
一、政治性功能:发挥减震器作用
• “统一”一直是世界各国在开展社会保障中所追求的目 标,也是被国际公认的发展社会保障的基础原则之一。
四、适度原则
• 所谓“适度”,是指社会保障的发展要“适度”,就是社 会保障的发展,要坚持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
• “适度”原则,主要是指社会保障水平的适度,就是要实 现社会保障需求与供给,在适度水平上的平衡发展。
二、公平原则
社会保障的公平原则,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 • 一是社会保障强调公平优先。 • 二是社会保障强调社会公平。
三、统一原则
• “统一”,是指在社会保障的实施过程中,坚持统一收 缴、统一法规、统一制度、统一政策和统一管理,也就 是要使社会保障的各个环节和各个项目,始终能在统一 的框架下,有计划、有步骤地展开。
《社会保障概论》习题及参考答案
第一章社会保障的由来发展一、名词解释二、填空题1.社会保障制度的责任主体是,实施的对象是。
2.英国的旧《济贫法》颁布于年,又称;新《济贫法》颁布于年。
英国政府在二战后采纳了中的许多政策主张,完善了社会保障制度,使其成为了第一个“福利国家”。
3.世界上第一部社会保险法律是国颁布的。
4.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包括、、、。
5. 是世界上第一个实行社会保险制度的国家,1935年国通过了历史上第一部《社会保障法》。
6.社会主义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最早产生于年。
三、单项选择题1.最早使用社会保障social secureity 这个词是在(A)A 1935年B 1941年C 1834年D 1835年2.东欧和包括我国在内的亚洲社会主义国家,仿效前苏联的型社会保障模式。
A “投保资助”B “国家保险”C “福利国家”D “储蓄保险”3.为全体英国公民设计了“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措施的是。
A 庇古B 凯恩斯C 贝弗里奇D 罗宾逊夫人4.新中国成立后,制定的第一部重要的社会保障法规是.A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B 《社会保障法》C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退休处理暂行办法》D 《社会保险暂行条例》5.英国政府于1834年颁布了,规定保障公民的生存是政府的义务。
A 旧《济贫法》B 新《济贫法》C 《公共健康法》D 《退休金法》6.最早由国家立法实行济贫事业的国家是A 美国B 英国C 德国D 法国7. 社会保障由传统向现代转变的标志是A 19世纪末德国《社会保障法典》B 1834年英国《济贫法修正案》C 1935年美国《社会保障法》D 1941年国际劳工组织《大西洋宪章》8.世界上第一部社会保险方面的综合性法律是A 德国的《疾病社会保险法》 B英国的《国民保险法》 C美国的《社会保障法案》D英国的《贝弗里奇报告》四、多项选择题:1.贝弗里奇报告提出的三大原则是A普遍性原则 B统一性原则 C全面保障原则 D福利性原则2.德国在十九世纪颁布了一系列有代表性的社会保险法律,标志着世界上开始有了社会保险制度,这些法律包括A国民保险法 B疾病社会保险法 C工伤事故保险法 D老年和残疾社会保险法3.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主要包括A社会保险 B社会救济 C社会福利 D社会优抚五、简答题1.社会保障制度在西方产生和发展分几个阶段?各阶段的主要标志是什么?2.社会保障产生的条件有哪些?第一章答案一、名词解释二、填空题1.国家全体社会成员2.1601 《伊丽莎白济贫法》 1834年《贝弗里奇报告》3.德疾病社会保险法4.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5.德美6.1917三、单项选择题1.(A)2.B3.C4.A5.B6. B7. C8.B四、多项选择题:1.ABC2.BCD3.ABCD五、简答题1.社会保障制度在西方产生和发展分几个阶段?各阶段的主要标志是什么?社会保障制度在西方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萌芽阶段发展阶段充实阶段调整阶段各阶段的标志:萌芽阶段(1601-1882年)——1601年英国颁布《伊丽莎白济贫法》发展阶段(1883-1944年)——1883年德国颁布《疾病社会保险法》充实阶段(1945-1972年)——《贝弗里奇报告》1945年被工党采纳调整阶段(1973年至今)资本主义各国对社会保障制度进行改革和调整,英国1979年进行了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
第一章社会保障体系.doc
第一章社会保障体系1.1社会保障的特征和理念基础1.1.1社会保障的内涵和外延1.社会保障的内涵国际劳工组织对社会保障的定义(P1)中国:社会保障指国家通过立法和行政措施设立的保护社会成员基本生活的安全项目以及机制、制度和事业的总称。
*社会保障的内涵:其一,宗旨:保障公民的基本生活需要而保持社会稳定;其二,以社会共同责任为本位,由国家、集体、个人共同分担。
其三,主要以国民收入再分配的形式提供各类保障。
其四,一般通过立法而确立。
2.社会保障的外延界定(1)社会保障与社会福利。
社会保障是广义福利的一个组成部分。
福利国家的两大支柱——充分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两个重要措施——住房补助和教育。
(2)社会保障与社会服务。
社会服务涉及的范围更广泛。
1.1.2社会保障的制度特征1.国家主导性:社会保障是政府管理的一项社会事务。
政府对社会保障财务负有最后的(并非完全的)责任。
2.法制性:社会保障通过立法建立。
3.社会性:实施对象具有社会性、保障责任和义务社会化、社会化管理。
4.福利性:第一,低限度目标是消除和预防贫困,高限度目标是提高生活质量。
第二,具有非营利性质。
第三,社会保障是国家社会政策的核心支柱。
5.人道性:人道主义精神是社会保障的伦理道德基础。
1.1.3社会保障的理念基础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理念基础:以个人为自立点,帮助个人抵御生活和劳动风险是社会和政府的义务与责任,也是个人的权利。
1.2社会保障制度结构1.2.1社会保障制度结构的总体框架①社会救助:最低层次的社会保障;②社会保险:基本保障,保障劳动者失去工资后仍能维持基本生活;③社会福利:高层次社会保障;④社会优抚:特殊性质的社会保障。
1.2.2社会保障制度的项目1.社会保险:为丧失劳动能力或暂时失去劳动岗位的人提供收入的保险计划。
2.社会救助:主旨是反贫困。
包括自然灾害救助、城乡贫困救助、扶贫等。
3.社会福利:本教材论述的是狭义的:第一,公共福利事业;第二,局部性福利措施;第三,员工福利;第四,特殊社会福利(养老院、孤儿院、福利工厂等4.社会优抚:1.2.3两类不同性质保障项目的界定及分类管理1.社会保险类项目和转移支付类项目的联系与区别社会保险是保险类项目,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社会优抚是转移支付类项目。
根据中国的国情
根据中国的国情,在中间阶层人口比例较小和城市化水平较低的现实条件下,在农村建立一套覆盖全体农村居民的社会保障制度,是一种客观而现实的选择。
获得保障是每一个社会成员享有的基本权利,实行保障是国家对其成员应承的基本义务。
农村社会保障是以法律为依据,以国家、集体、农民投人为主体,对暂时或水久丧失劳动能力或因意外事故而在生活上发生困难的农户给予帮助的制度,其目的是稳定和提高农民的物质文化生活质量。
目前,我国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已基本建立,同时对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也早已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
但由于相关法规不健全,农村社会保障的覆盖面还很窄, 参保人数很少。
所以,我国广大农村新的社会养老方式以及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尤为迫切。
一、社会保障是一项基本权力社会保障建设涉及到社会公平,讲究和追求社会公平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体现。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公平不但反映在市场经济框架下的运行秩序,还应包括支撑市场经济体系的法人、自然人的公平。
在市场经济社会,社会保障应是法定的基本保障,所有公民都应纳入社会保障体系之中。
农民是我国人口的最大部分,农村和农业问题是国家最大最严重的问题,建立包括农民在内的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需要国家的积极行为,在社会转型时期,政府为公民提供社会保障不应“缺位”。
二、社会保障的基本内涵社会保障的直接对象是除了劳动力之外一无所有的劳动者。
未进入劳动期没有父母赡养的人,丧失劳动能力没有子女抚养的人,不是我们这里所说的社会保障的直接对象。
这种纯社会学意义的社会保障耗费,不是国民经济运行的宏观成本,和市场经济没有必然联系。
这是因为,社会保障不是社会互助,不是商业保险,也不是社会救济、优抚和福利,它是一种以特殊公共品形式耗费的宏观经济成本。
然而,社会最低生存费用不仅包括劳动者本人最低生存费用,而且应包括有义务抚养的人口的最低生存费用,被抚养人口包括未成年子女和超过劳动年龄的父母。
最低生存费用在不同国家、不同发展阶段是不同的,不能仅仅理解为生理意义上的生存费用,应包括生产力允许的社会道德、社会发展因素,最低应保证其劳动力不至于萎缩再生产。
对中国社会保障体系内涵之理解
对中国社会保障体系内涵之理解摘要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
社会保障是社会安定的重要保证。
因此要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基于此,本文将谈谈对社会保障体系内涵的理解。
关键词社会保障;基础;重点;补充社会保障是社会安定和稳定民生的重要保证。
它作为一种社会安全制度,通过提供一定的物质保证,帮助社会成员克服面临的生存危机,可以减少社会矛盾和冲突,有利于社会的稳定。
[1]在我国,社会保障具体通过最基本层面的社会保险、最低层次的社会救助和最高层次的社会福利以及特殊层次的社会优抚来发挥作用。
社会优抚由于军人对象的特殊性,体现了国家对于军人的特殊优待,也就是因为其特殊性,它保证不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也不可能成为社会保障的基础。
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以其保障对象的广泛性、保障层次的多样化和保障范围的广泛性,理应成为社会保障体系的基础。
首先,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体系的核心部分。
这是因为它的保障对象是劳动者,即人口中最多最重要的部分。
它所承担的风险也最多,包括劳动者在整个生命周期中发生的使他们失去工资收入的生、老、病、伤、残、失业等所有风险它所占用的资金也是社会保基金障中最大的部分;[2]其次,社会救助是以全体社会公民为对象的,不管他是劳动者还是无业的社会底层,只要符合社会救助的标准就能成为社会救助的对象。
社会救助无需缴费,它保障广大人民的生存需要,是“社会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
体现了公民的物质生存权利,这就保证了那些没有工作单位缴不起社会保险费或者遭受重大灾害的公民不至于陷入生活困境;第三,社会福利是以全体社会成员为对象的,是国家依法为所有公民普遍提供旨在保证一定生活水平和尽可能提高生活质量的资金和服务的社会保障制度,旨在改善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提高生活质量,相较于以上两种社会保障形式,它更关注社会成员的发展性,而不仅仅是最基本的生活,是高层次的社会保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适度 超度
效益下降
社会惰性
四、统一原则
统一收缴、统一待遇、统一规则、统一政
策和统一管理
由于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使统一存在一
定的欠缺,但仍要将统一作为社会保障发展 的一项重要目标,社会保障的真正统一也即 社会保障的真正完善之日。
五、对应原则
所谓“对应”,就是社会保障的权利与义务的 对应。正如前述,社会保障是每个公民应有的权利, 但是这种权利又是与义务联系在一起的。 然而,在社会保障中的权利是不对等的。因为社 会保障是要实现社会的公平,调节收入再分配,保 护弱势群体,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均衡国民收入 的一项重要措施。
二、社会保险型社会保障制度
① 保障内容广泛。美国项目达数百种,但在覆盖面 和保障水平上却不如欧洲国家的“福利型”模式高, 如退休保险、失业保险等,只相当与工资的一半。 ② 保障的主要形式是社会保险。德国的养老、疾病、 工伤和失业四个险种就占到社会保障支出总额的80% 以上。 ③ 社会保障的重点在于解决“困难”。保障大多数 人的基本需要,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福利国家普遍存 在的“养懒汉”情况。 ④ 该模式重视社会保险中权利与义务之间的密切联 系,强化自我保障意识,体现了效率原则。 ⑤ 费用由多方负担并强制实施。个人、企业、国家 共同负担。
四、强制自保型社会保障制度
① 强制储蓄。开始实行强制公积金时,雇主和雇员 各自提供工资的5%,以后逐步提高,最高时总公 积金率达到50%,后因经济衰退才又降至40%,即 雇主雇员各缴纳20%。 ② 功能广泛。养老,医疗,教育,购房组屋、购买 或投资非住宅产业,信托股票等。 ③ 国家支持。“自存自用,自立自保”,因此,资 金上国家支持很小。但是在立法保护、税收优惠、 支付担保上国家的支持却很明显。
三、国家保障型社会保障制度
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东欧和包括我国在内的 社会主义国家,仿效苏联的社会保险模式,建立了 自己的社会保障制度。特点有:受保人不缴纳任何 保险费;社会保险待遇偏高,如退休金一般在原工 资的70%以上;保险待遇不与缴费多少相关联,而 与劳动贡献挂钩;各级工会组织代表国家政权机构 管理社会保险事宜。市场经济需要新型的保障制度, 因此需要改革。
一、互济性
个人储蓄遵循“多储多保,不储不保”原则, 与其他个人储蓄者之间没有统筹互济、分担风险 的关系。 社会保障是借助于国家和社会的力量对国民 收入进行再分配的一种形式,将社会财富在不同 社会群体之间进行横向的转移支付或纵向的转移 支付。 贫富者
横向
健康与伤残 在职与失业 早逝与长寿
纵向
后代在职者和 前代退休者
二、社会性
社会保障应对的是带有普遍性的社会问 题
社会保障的对象不是少数人,而是覆盖 全体公民 社会保障基金来源于全社会
社会保障的运作越来越朝社会化的方向 发展
三、福利性
从社会目标的角度讲,社会保障是国家和社会 经由制度的功能,为促进国民个人的发展和全社会 的平等、安定、进步、繁荣而推行的福利措施。 从经济关系讲,社会保障是国家和社会通过国 民收入再分配的途径,对保障对象提供的经济支柱 和专业服务。
§2-3 社会保障的功能
一、经济性功能
促进消费行为:解决收入预期不确定。 平衡社会需求:调节经济波动的有力武器。 保证劳动力再生产:劳动力再生产是核心。
促进资金市场发展:保值增值促进资金市 场。
二、政治性功能
社会保障的政治功能主要体现在巩固国家政 权,维护现存政治制度和经济体制,促进国家和 谐、安定上。从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背景看,就是 政治需要的产物并为政治服务的现实工具。
市场经济 效 率 至 上 优胜劣汰 困 境 淘 汰 社会动荡 机 弥 制 补
社会公平
分配合理
收 入 再分配
社会保障
三、适度原则
所谓“适度”,就是社会保障的发展水平和 发展程度要坚持适度,这种“适度”集中反映在 既要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又要与人口再生 产速度相适应。 发展目标 负担加重
待遇水平
发展程度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六、多重原则
所谓“多重”,就是多层次的社会保障,这些层 次既包括政府法定的,也包括企业和个人层次的,更 包括众多民间性质的。包括不同水平,不同性质的, 不同类型的社会保障内容,呈现出一种多层次的发展 态势和多样化的格局。 多元化的保障主体 发展方向 多渠道的筹资形式
多层次的保障形式
§2-2
社会保障的特性
§2-5
社会保障的体系
一、社会保险
含义:国家通过立法和强制手段,形成一定的社会 消费基金,对因年老、疾病及其他风险所造成的永 久、暂时、全部、部分丧失劳动能力和劳动所得的 劳动者及其家庭,给予事前预防和事后补偿。五个 基本的险种,即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 特征表现如下: ① 强制实施。立法和行政强制。 ② 对象特定。有收入的劳动者。 ③ 政府主体。社会保险无论是筹资还是给付,都有 好的保证。
四、强制性
社会保障是以国家立法为依据举办的公共福利 事业,在许多场合,尤其是在社会保险项目中, 具有强制性的特征。表现两个方面:
① 强制参加。依照法律属于保险计划覆盖范 围的劳动者及其用人单位,都必须参加到计划 中来。 ② 强制缴费。凡符合有关社会保障税法或社 会保障统筹法律、法规的缴纳条件的个人和团 体,都必须按要求纳税或缴费。
三、社会性功能
① 体现社会公平。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 重公平 。 ② 促进社会稳定。没有稳定就没有发展。
§2-4 社会保障的类型
一、全民福利型社会保障制度
① 从“公平”的角度讲,由于“福利型”保障模式的保障内 容庞大,覆盖面宽,保障水平高,几乎所有的人都能享受到多 种社会保障,更多地体现了“公平”原则。 ② 从社会保障基金的筹措上看,该模式社会保障基金的主要 来源是各行业的雇主方,而雇员基本上不缴纳。在支付方面, 采取现收现付,以收定支的方法。体现了社会对全体人民的利 益保障。 ③ 从“效率”方面看,由于过分强调“公平”原则,这一模 式的社会保障制度丧失了许多“效率”。造成大批的“懒汉”, 降低了社会效率。
§2-1 社会保障的原则
一、普遍原则
所谓“普遍”,按中国的说法就是“广覆盖”, 就是把社会成员中所有符合资格条件的人都纳入 到社会保障体系中来,使他们的生活、劳动、收 入都有所保障,即使遇上意外情况而陷入困境,
也能得到社会的妥善帮助。
基本人权 覆盖全民 首要目标
二、公平原则
突出的是公平优先,追求的是社会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