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c猜想”讲义(十六)
“abc猜想”讲义(十三)
“abc猜想”讲义(十三)第十三讲证明“abc猜想”主讲王若仲在第九讲中,(iv)对于等式m+g=n,m和g以及n均不为恒定的值。
我们现在就分析第(iv)的情形。
(iv)对于m+g=n,当m,g,n均不为恒定的值时,由第七讲中的定理4.1和推论4.1可知,随着m和g以及n的变化,rad(m)和rad(g)以及rad(n)必为下列情形之一:①rad(m)和rad(g)均为恒定的值,rad(n)不可能为恒定的值。
②rad(n)和rad(g)均为恒定的值,rad(m)不可能为恒定的值。
③rad(n)和rad(m)均为恒定的值,rad(g)不可能为恒定的值。
④rad(n)为恒定的值,rad(m)和rad(g)均不为恒定的值。
⑤rad(m)为恒定的值,rad(n)和rad(g)均不为恒定的值。
⑥rad(g)为恒定的值,rad(m)和rad(n)均不为恒定的值。
⑦rad(n)和rad(m)以rad(g)均不为恒定的值。
我们注意观察,从第(iv)中的①,②,③,④,⑤,⑥,⑦等情形来看,我们不难发现:①和⑤以及⑥和⑦的情形中,rad(n)均不为恒定的值。
那么①和⑤以及⑥和⑦这几种情形就与(ii)中(三)的情形同理可得出同样的结论。
②和③的情形可互换,即②和③为同类型的情形。
⑤和⑥的情形可互换,即⑤和⑥为同类型的情形。
我们下面逐步分析研究:(一)对于①,rad(m)和rad(g)均为恒定的值,由第七讲中的不定方lim 程定理4.1和推论4.1可知,rad(n)不可能为恒定的值。
因n÷n=1,那么+∞→n lim(n)=1。
(n)÷n→+∞又因n=[rad(n)]·H;当正整数n不断增大时,那么根数rad(n)总趋势也是随着正整数n的不断增大而不断增大,那么这种情形下,当正整数n趋向于正无穷大时,根数rad(n)也趋向于正无穷大;而n÷{[rad(n)]·H}=1恒成立。
“abc猜想”讲义(17)
相同的正实数(z11,z12,z13,…,z1e,y11)和(z21,z22,z23,…,z2e,y12), 即至少有一个 z1i≠z2i(i=1,2,3,…,e)或者 y11≠y12,那么必然存在两
2
个正实数
x11
和
x12(x11≠x12),使得(
g z11 11
·
g z12 12
·
g z13 13
函数ψ(zi,y)=
g z1 11
·
g z2 12
·
g z3 13
·…·
g ze 1e
-
d
y
,由第六讲中的定义
3.2
可
知,定义域中任一一组 zi 和 y 的确定值有唯一函数ψ(zi,y)的值与之对应,
同时任一函数ψ(zi,y)的值有唯一
rad(
g z1 11
·
g z2 12
·
g z3 13
·…·
g ze 1e
·
g v2 11
·
g v3 11
·…·
g ve 1e
)÷m}存在正实数极限。令
x+
d
y
=
g z1 11
·
g z2 12
·
g z3 13
·…·
g ze 1e
,x
和
y
以及
zi
均为不小于
1
的正实数。设
函数
f ( zi , y ) = (
g z1 11
·
g z2 12
·
g z3 13
·…·
g ze 1e
)÷
g ve 1e
) ÷m , 不 管
m
和
1
“abc猜想”讲义(十二)
“abc 猜想”讲义(十二)第十二讲证明“abc 猜想”主讲王若仲在第九讲中,对于②如果rad(g )为恒定的值,则rad(n )不可能为恒定的值。
对于③,rad(g )和rad(n )均不为恒定的值。
这一讲中我们就具体分析这两种情形:(二)对于②,rad(g )为恒定的值,由第七讲中的定理4.1以及推论4.1可知,则rad(n )不可能为恒定的值。
因n ÷n=1,那么+∞→n lim (n )÷+∞→n lim (n )=1。
又因n=[rad(n )]·H;当正整数n 不断增大时,那么根数rad(n )总趋势也是随着正整数n 的不断增大而不断增大,那么这种情形下,当正整数n 趋向于正无穷大时,根数rad(n )也趋向于正无穷大;而n÷{[rad(n )]·H }=1恒成立。
(1)因为R+h d =n ,d 为大于1的恒定正整数,h 为不小于1的整数;由第六讲中的引理3.3可知,n=rad(n )·H,H∈N 。
当正整数n 不断增大时,那么根数rad(n )总趋势也是随着正整数n 的不断增大而不断增大,那么这种情形下,当正整数n 趋向于正无穷大时,根数rad(n )也趋向于正无穷大。
对于n 和rad(n ),因为n=h d +R ,设函数ψ(x)=)(x rad x ,x 为不小于1的实数,函数ψ(x)=)(x rad x 的情形包含了)(n rad n 的情形,同时也包含了)(R d rad R d h h++的情形。
由第六讲中的定义3.2可知,函数ψ(x)=)(x rad x 是连续函数,那么由前面第十讲和第十一讲中的证明可知,函数ψ(x)=)(x rad x 为x 属于闭区间[1+ε,+∞-ε]上的有界函数。
即存在恒定的正实数F (0<F <1),存在恒定的正实数G (1<G <+∞),使得x 属于闭区间[1+ε,+∞-ε]中的元素时,不等式F ≤ψ(x)≤G 恒成立。
“Abc猜想”证明(完整版)
“abc 猜想”证明王若仲 (王洪)贵州省务川自治县实验学校 贵州564300摘要:“abc 猜想”最先由英国数学家大卫·马瑟(DavidMasser)和法国数学家乔瑟夫·奥斯达利(JosephOesterl é)于1985年彼此独立提出。
它说明对于任何ε>0,存在常数k ε>0,并对于任何三个满足a+b =c 以及a 和b 互质的正整数a ,b ,c 。
有:c <k εrad(abc)1+ε,rad(abc)表示(abc)中质因数的积。
2012年日本数学家望月新一在日本京都大学公布了“abc 猜想”长达500页的证明,我猜测望月新一的证明有很大的可能性是正确的。
但是“abc 猜想”还有一种更为简捷的证明方法,这种证明很直接,使人易懂明了。
十七世纪那场旷世最降速问题的挑战,当时莱布尼兹,牛顿,雅可布·伯努利,洛比达,约翰·伯努利都分别作出了自己的解,其中约翰·伯努利的解法最漂亮,雅可布·伯努利的解法虽繁琐,但是方法最一般化,体现了变分思想。
后来欧拉给出了这类问题的普遍解法,并产生了变分法这一新的数学分支。
虽然我们用简捷的方法证明了“abc 猜想”,我认为思想比方法更重要。
我猜测望月新一的证明一定有一些思想更重要。
关键词:abc 猜想;奇数;奇质数;质因数 中图分类号:0156引言“abc 猜想”最先由英国数学家大卫·马瑟(David Masser )及法国数学家乔瑟夫·奥斯达利(Joseph Oesterl é)在1985年提出,一直未能被证明。
其名字来自把猜想中涉及的三个数字称为a ,b ,c 的做法。
它说明对于任何ε>0,存在常数k ε>0,并对于任何三个满足a+b =c 以及a 和b 互质的正整数a ,b ,c 。
有:c <k εrad(abc)1+ε,rad(abc)表示(abc)中质因数的积。
“abc猜想”讲义(14)
“abc 猜想”讲义(14)第十四讲证明“abc 猜想”主讲王若仲第九讲中,(iv )对于等式m +g =n ,m 和g 以及n 均不为恒定的值。
我们现在就分析第(iv )的情形。
(iv )对于m +g =n ,当m ,g ,n 均不为恒定的值时,由前面第七讲中的不定方程定理4.1和推论4.1可知,随着m 和g 以及n 的变化,rad(m )和rad (g )以及rad(n )必为下列情形之一:①rad(m )和rad(g )均为恒定的值,rad(n )不可能为恒定的值。
②rad(n )和rad(g )均为恒定的值,rad(m )不可能为恒定的值。
③rad(n )和rad(m )均为恒定的值,rad(g )不可能为恒定的值。
④rad(n )为恒定的值,rad(m )和rad(g )均不为恒定的值。
⑤rad(m )为恒定的值,rad(n )和rad(g )均不为恒定的值。
⑥rad(g )为恒定的值,rad(m )和rad(n )均不为恒定的值。
⑦rad(n )和rad(m )以rad(g )均不为恒定的值。
我们注意观察第(iv )中①,②,③,④,⑤,⑥,⑦的情形,可得出这样的结论;①和⑤以及⑥和⑦中,rad(n )均不为恒定的值,那么①和⑤以及⑥和⑦这几种情形与第(ii )中(三)的情形同理可得出同样的结论。
②和③的情形可互换,只分析其中的一种情形即可。
⑤和⑥的情形可互换,只分析其中的一种情形即可。
(一)对于第(iv )中①的情形,rad(m )和rad(g )均为恒定的值,由前面第七讲中的不定方程定理4.1和推论4.1可知,rad (n )不可能为恒定的值。
因n ÷n=1,那么+∞→n lim (n )÷+∞→n lim (n )=1。
又因n=[rad(n )]·H;当正整数n 不断增大时,那么根数rad(n )总趋势也是随着正整数n 的不断增大而不断增大,那么这种情形下,当正整数n 趋向于正无穷大时,根数rad(n )也趋向于正无穷大;而n÷{[rad(n )]·H }=1恒成立。
“abc猜想”讲义(十四)
“abc 猜想”讲义(十四)第十四讲证明“abc 猜想”主讲王若仲对于第(iv )中②的情形我们仍然是分成四种情形来讲解,这四种情形分别如下:(1)b=g=h d ,c=n=v p ,其中d 和p 均为大于1的恒定的正整数,h ,v 均为不小于1的整数;(2)b=g=h d ,c=n=111v g ·212v g ·313v g ·…·e v e g 1,其中11g ,12g ,13g ,…,e g 1均为恒定的素数,d 为大于1的恒定的正整数,s g 1≠t g 1(s≠t);s,t =1,2,3,…,e 。
h ,v ,1v ,2v ,3v ,…,e v 均为不小于1的整数;(3)b=g=111h q ·212h q ·313h q ·…·s h s q 1,c=n=v p ,其中11q ,12q ,13q ,…,s q 1均为恒定的素数,w q 1≠u q 1(w ≠u );w ,u=1,2,3,…,s 。
p 均为大于1的恒定的正整数;(4)b=g=111h q ·212h q ·313h q ·…·s h s q 1,c=n=111v g ·212v g ·313v g ·…·e v e g 1,其中11q ,12q ,13q ,…,s q 1,11g ,12g ,13g ,…,e g 1均为恒定的素数,w q 1≠u q 1(w ≠u );w ,u=1,2,3,…,s 。
s g 1≠t g 1(s≠t);s,t =1,2,3,…,e 。
1h ,2h ,3h ,…,s h ,1v ,2v ,3v ,…,e v 均为不小于1的整数。
这一讲我们就只分析第(1)和第(2)的情形:(二)对于②,rad(n )和rad(g )均为恒定的值,由第七讲中的不定方程定理4.1和推论4.1可知,那么rad(m )不可能为恒定的值。
“abc猜想”讲义(21)
·
g v3 11
·…·
g ve 1e
-g)}=(
g11
·
g12
·
g13
·…·
g1e
)÷( g11 · g12 · g13 ·…· g1e -1)。
则函数 f(zi,y)在 ziϵ[1+ε,+∞-ε],yϵ[1+ε,+∞-ε]的闭区域中有界。
即存在恒定的正实数 E(1<E<+∞),使得 1<f(zi,y)≤E 或者 1<f(zi,y)
<E
恒成立。那么对于(
g v1 11
·
g v2 11
·
g v3 11
·…·
g ve 1e
) ÷m , 不 管
m
和
g v1 11
·
g v2 11
·
g v3 11
·…·
g ve 1e
以及
g
如何变化,1<
(
g v1 11
·
g v2 11
·
g v3 11
·…·
g ve 1e
) ÷m ≤ E
或者
1<
(
g v1 11
·…·
g ze 1e
)]=1÷[1-y÷(
g z1 11
·
g z2 12
·
g z3 13
·…·
g ze 1e
)]
=1 。 因 为
1<(
g z1 11
·
g z2 12
·
g z3 13
·…·
g ze 1e
) ÷x < 2 ,
g z1 11
·
g z2 12
·
g z3 13
·…·
“Abc猜想”简捷证明(完整版)
我们假定 b 为奇素数,也就是 2v·pk-qh 为奇素数,又假定对于任何ε>0, 存在常数 kε>0,有 kεrad[qh·(2v·pk-qh)·2v·pk]1+ε>2v·pk 成立。即就是 k ε·[q·(2v·pk-qh)·2·p]1+ε>2v·pk 成立。
由此可知,在满足(2v·pk-qh)>0 的前提下,不管(2v·pk·n-qh)为奇素
数还是奇合数,我们都把它看作奇素数来分析探讨,说明按照这样拓展开来的情 形下,对于等式 a+bi=cj,a 和 bi 以及 cj 均为正整数,且 a 和 bi 互质,cj=2v·pk·n, a=qh,bi=(2v·pk·n-qh)。确实存在常数 kε>0,对于任何ε>0,有不等式 kε rad[qh·(2v·pk·n-qh)·2v·pk·n]1+ε>2v·pk·n 成立。
在常数 kε>0,并对于任何三个满足 a+b=c 以及 a 和 b 互质的正整数 a,b,c。 有:c<kεrad(abc)1+ε,rad(abc)表示(abc)中质因数的积。[1]如:rad(36)=rad(2 ×2×3×3)=2×3=6。
“abc 猜想”证明
定理 1:任何三个满足 a+b=c 以及 a 和 b 互质的正整数 a,b,c。对于任何 ε>0,存在常数 kε>0,有:c<kεrad(abc)1+ε。
1
以 d1·rad(n)>g1=n。所以不等式 kε·[q·(2v·pk·n-qh)·2·p·rad(n)]1+ ε>2v·pk·n 仍成立。即不等式 kεrad[qh·(2v·pk·n-qh)·2v·pk·n]1+ε>2v·pk·n 成立。
“哥德巴赫猜想”讲义(第17讲)
“哥德巴赫猜想”讲义(第17讲)“哥德巴赫猜想”证明(12)主讲王若仲第16讲我们讲解了核心部分的推论1和推论2,这一讲我们讲核心部分的推论3和推论4。
推论3:对于任何一个比较大的偶数2m,设奇素数p1,p2,p3,…,p t均为不大于√2m的全体奇素数(p i< p j ,i<j,i、j=1,2,3,…,t),t∈N,且偶数2m均不含有奇素数因子p1,p2,p3,…,p t;那么集合{p1,3p1,5p1,7p1,9p1,…,(2m1-1)p1}∩{p2,3p2,5p2,7p2,9p2,…,(2m2-1)p2}∩{p3,3p3,5p3,7p3,9p3,…,(2m3-1)p3}∩…∩{p t,3p t,5p t,7p t,9p t,…,(2m t-1)p t}中奇数的总个数与集合{p1,3p1,5p1,7p1,9p1,…,(2m1-1)p1}∩{p2,3p2,5p2,7p2,9p2,…,(2m2-1)p2}∩{p3,3p3,5p3,7p3,9p3,…,(2m3-1)p3}∩…∩{p r,3p r,5p r,7p r,9p r,…,(2m r-1)p r}∩{(2m-p r+1),(2m-3p r+1),(2m-5p r+1),(2m-7p r+1),(2m-9p r+1),…,[2m-(2m r+1-1)p r+1]}∩{(2m-p r+2),(2m-3p r+2), (2m-5p r+2),(2m-7p r+2),(2m-9p r+2),…,[2m-(2m r+2-1)p r+2]}∩{(2m-p r+3),(2m-3p r+3),(2m-5p r+3),(2m-7p r+3),(2m-9p r+3),…,[2m-(2m r+3-1)p r+3]}∩…∩{(2m-p t),(2m-3p t),(2m-5p t),(2m-7p t),(2m-9p t),…,[2m-(2m t-1)p t]}中奇数的总个数相等。
“abc猜想”讲义(十五)
“abc 猜想”讲义(十五)第十五讲证明“abc 猜想”主讲王若仲对于第(iv )中②的情形我们分成四种情形,第十四讲我们讲解了(1)和(2)的情形,这一讲我们讲解(3)和(4)的情形。
(3)b=g=111h q ·212h q ·313h q ·…·s h s q 1,c=n=v p ,因为m+111h q ·212h q ·313hq ·…·s h s q 1=v p ,m=[rad(m )]t ·H;其中t 为正整数,rad(m )>rad(H)。
当正整数n 和g 不断增大时,由第七讲中的定理4.2和定理4.3可知,幂差极值n-max (g )总趋势是随着正整数n 的不断增大而不断增大,那么正整数m 总趋势也是随着正整数n 的不断增大而不断增大,当正整数n 不断增大,而正整数g 不断减小时,那么正整数m 也是不断增大。
那么根数rad(m )总趋势也是随着正整数n 的不断增大而不断增大,那么这种情形下,当正整数n 趋向于正无穷大时,根数rad(m )也趋向于正无穷大。
这种情形下,因为v p ÷(v p -111h q ·212h q ·313h q ·…·s h s q 1)=1÷[1-(111h q ·212h q ·313h q ·…·s h s q 1)÷v p ],设函数f(x )=x 1,x 为不小于1的实数。
函数f(x )=x 1的情形包含了(111h q ·212h q ·313h q ·…·s h s q 1)÷v p 的情形。
函数f(x )=x 1是连续函数,因为-+∞→x lim f(x )=-+∞→x lim x 1=0,+→1lim x f(x )=+→1lim x x 1=1,那么函数f (x )在xϵ[1+ε,+∞-ε]中有界,即存在恒定的正实数E (0<E <1),存在恒定的正实数L (0<L <1),E <L 。
归纳与猜想系统讲义
观察、猜想、规律
【李老师提醒】寻找规律是近年来中考必考题,主要考察大家的观察和猜想能力,多以选择题
出现。
解决此类问题主要是两种方法:
第一种:数字归纳法,就是找出已知图形的个
数差别,并找出他们的规律进行延展。
一般来
说就是看几个数字的差之间的关系。
第二种:追根朔源法,就是观察图形变化引起
的数字变化,从而推导出通向公式进行求解。
下列图案均是用长度相同的小木棒按一定的规
律拼搭而成:拼搭第1个图案需4根小木棒,拼搭第2个图案需10根小木棒,……,依次规律,拼搭第8个图案需小木棒根.为庆祝“六一”儿童节,某幼儿园举行用火柴棒摆“金鱼”比赛.如图所示:
按照上面的规律,摆个“金鱼”需用火柴棒的根数为()
A.B.
C.D.
按如下规律摆放三角形:
则第(4)堆三角形的个数为_____________;第(n)堆三角形的个数为_____________.
n
26n
+86n
+
44n
+8
n
第第第
第。
“abc猜想”讲义(十七)
“abc 猜想”讲义(十七)第十七讲证明“abc 猜想”主讲王若仲对于第(iv )中⑤的情形,rad(m )为恒定的值,rad(n )和rad(g )均不为恒定的值;对于第(iv )中⑥的情形,rad(g )为恒定的值,rad(n )和rad (m )均不为恒定的值;对于第(iv )中⑦的情形,rad(m )和rad(g )以及rad(n )均不为恒定的值。
这一讲我们主要讲解⑤的情形。
⑥的情形和⑦的情形同理可得。
(五)对于⑤,rad(m )为恒定的值,rad(n )和rad(g )均不为恒定的值;当正整数n 和g 不断增大时,由第七讲中的定理4.2和定理4.3可知,n-max (m )总趋势是随着正整数n 的不断增大而不断增大,那么正整数g 总趋势也是随着正整数n 的不断增大而不断增大,当正整数n 不断增大,而正整数m 不断减小时,那么正整数g 也是不断增大。
那么根数rad(g )总趋势也是随着正整数n 的不断增大而不断增大,那么这种情形下,当正整数n 趋向于正无穷大时,根数rad (g )和根数rad (n )也趋向于正无穷大。
因n ÷n=1,那么+∞→n lim (n )÷+∞→n lim (n )=1。
由第六讲中的引理3.3可知,n=rad(n )·H,H∈N 。
当正整数n 不断增大时,那么根数rad(n )总趋势也是随着正整数n 的不断增大而不断增大,那么这种情形下,当正整数n 趋向于正无穷大时,根数rad(n )也趋向于正无穷大;而n÷{[rad(n )]·H }=1恒成立。
令m=k q 或m=111k p ·212k p ·313k p ·…·r k r p 1,其中11p ,12p ,13p ,…,r p 1均为素数,q 为大于1的正整数,i p 1≠j p 1(i ≠j );i ,j=1,2,3,…,r 。
“abc猜想”讲义(24)
那么 lim [kε·(x·y)÷z2]=0;说明 kε·x·y>z2 不可能恒成立。所以假 zxy
定不定方程 xk2 + yh2 = zt2 有正整数解不能成立。 ③r>n,r>m,n=m,不妨设不定方程 xk3 + yh3 = zt3 有正整数解,那么总可以
设 t3=3s3+v3,v3=0 或 1 或 2。因为 k3>2,h3>2,t3>2,t3>k3,t3>h3,k3=h3; 由第二十三讲中的引理 6.1 和引理 6.2 可知,x< zs3 ,y< zs3 。然而在假定的情
2
形下,不定方程 xk3 + yh3 = zt3 必定有无穷多组正整数解,并且任一组正整数解均两
两 互 质 。 根 据 第 七 讲 中 的 定 理 4.1 和 推 论 4.1 以 及 abc 定 理 可 知 , 则 有 kεrad( xk3 · yh3 · zt3 )1+ε> zt3 。然而 kεrad( xk3 · yh3 · zt3 )≤kε·x· y·z<
以设 t2=3s2+v2,v2=0 或 1 或 2。因为 k2>2,h2>2,t2>2,t2≥k2,t2≥h2,k2≠h2; 由第二十三讲中的引理 6.1 和引理 6.2 可知,x< zs2 ,y< zs2 。然而在假定的情 形下,不定方程 xk2 + yh2 = zt2 必定有无穷多组正整数解,并且任一组正整数解均两 两 互 质 。 根 据 第 七 讲 中 的 定 理 4.1 和 推 论 4.1 以 及 abc 定 理 可 知 , 则 有 kεrad( xk2 · yh2 · zt2 )1+ε > zt2 。 然 而 kεrad( xk2 · yh2 · zt2 ) ≤ kε·x·y·z < kε· z2s2 1 ;由 abc 定理可知,那么则有 kε· z2s2 1 > z3s2 v2 ,即 kε> zs2 v2-1 。因为 kε为常数,当 s2>1 或 v2>1 时,不定方程 xk2+yh2=zt2 的正整数解有无穷多组,显 然 zs2 v2-1 的值无确定性,这样就与 kε> zs2 v2-1 产生矛盾。当 s2=1 和 v2≥1 时,不 定方程 xk2 + yh2 = zt2 的正整数解有无穷多组,显然 zs2v2-1 的值无确定性,这样就与 kε> zs2v2-1 产生矛盾。 当 s2=1,v2=0 时,不定方程 xk2 + yh2 = zt2 有无穷多组正整 数解,并且任一组正整数解均两两互质。这种情形下,z>x,z>y,设 z=x2·x+u3(x >u3),z=y2·y+u4(y>u4),然而 kεrad( xk2 · yh2 · zt2 )≤kε·x·y·z;由 abc 定 理 可 知 , kε·x·y·z > z3 。 对 kε·x·y÷z2 求 极 限 , 因 [kε· ( x·y ) ÷z2]={kε·(x·y)÷[(x2·x+u3)(y2·y+u4)]},那么[kε·(x·y)÷z2] ≤{kε·(x·y)÷[(x2·x)·(y2·y)]}=kε÷(x2·y2)。而 lim [kε÷(x2·y2)]=0,
abc猜想
abc猜想
数论中的abc猜想(亦以Oesterlé猜想而闻名)最先由乔瑟夫及大卫在19XX年提出,一直未能被证明。
数学家用三个相关的正整数a,b和c(满足a+b=c)声明此猜想(也因此得名abc猜想)。
若d是abc不同素因数的乘积,这个猜想本质上是要说d通常不会比c 小太多。
换句话来说,如果a,b的因数中有某些素数的高幂次,那c通常就不会被素数的高幂次整除。
在20XX年X月,日X的京X大学数学家望XXX发布了其四篇预印文稿,介绍了他的全面一般化泰勒米希理论,并声称用此理论可证明包括abc猜想在内的几个著名猜想。
他的论文在数学期刊上刊登以供参考查阅,很多人也开始学习他的理论。
很多数学家对他的文章持怀疑态度。
要解决这个猜想或许还是要走上孤独的漫漫长路。
“abc猜想”讲义(16)
“abc 猜想”讲义(16)第十六讲证明“abc 猜想”主讲王若仲对于第(iv )中②的情形我们仍然是分成四种情形来讲解,这四种情形分别如下:(1)b=g=h d ,c=n=v p ,其中d 和p 均为大于1的恒定的正整数,h ,v 均为不小于1的整数;(2)b=g=h d ,c=n=111v g ·211v g ·311v g ·…·e v e g 1,其中11g ,12g ,13g ,…,e g 1均为恒定的素数,d 为大于1的恒定的正整数,s g 1≠t g 1(s≠t);s,t =1,2,3,…,e 。
h ,v ,1v ,2v ,3v ,…,e v 均为不小于1的整数;(3)b=g=111h q ·212h q ·313h q ·…·s h s q 1,c=n=v p ,其中11q ,12q ,13q ,…,s q 1均为恒定的素数,w q 1≠u q 1(w ≠u );w ,u=1,2,3,…,s 。
p 均为大于1的恒定的正整数;(4)b=g=111h q ·212h q ·313h q ·…·s h s q 1,c=n=111v g ·211v g ·311v g ·…·e v e g 1,其中11q ,12q ,13q ,…,s q 1,11g ,12g ,13g ,…,e g 1均为恒定的素数,w q 1≠u q 1(w ≠u );w ,u=1,2,3,…,s 。
s g 1≠t g 1(s≠t);s,t =1,2,3,…,e 。
1h ,2h ,3h ,…,s h ,1v ,2v ,3v ,…,e v 均为不小于1的整数。
本讲就只分析第(1)的情形。
(二)对于②,rad(n )和rad (g )均为恒定的值。
令b=g=h d 或b=g=111h q ·212h q ·313h q ·…·s h s q 1,c=n=v p 或c=n=111v g ·211v g ·311v g ·…·e v e g 1,其中11q ,12q ,13q ,…,s q 1,11g ,12g ,13g ,…,e g 1均为素数,w q 1≠u q 1(w ≠u );w ,u=1,2,3,…,s 。
“abc猜想”讲义(3)
“abc猜想”讲义第三讲“abc猜想”证明(1)主讲王若仲有了前面有界函数一些性质的储备,现在探讨求证“abc猜想”。
abc定理:任何三个满足a+b=c以及a和b互质的正整数a,b,c。
对于任何ε>0,存在常数kε>0,有:kεrad(abc)1+ε>c。
其中rad(abc)表示(a·b·c) 中无重复质因数的积。
证明:对于“abc猜想”中的正整数a,b,c。
从表象看似乎没有什么规律可循,只要仔细研究不等式,可以设置任意两个素数p和q,设b=p k·n-q h·m,且(p k·n-q h·m)和p k·n以及q h·m两两互质,p k·n>q h·m,p k>q h,k为正整数,h为非负正整数。
再按照n≥m和n≤m这两种情形进行分析讨论:下面就根据这两种类型,从一般化的角度逐一分析讨论:首先分析讨论第一种情形:设置任意两个素数p和q(p≠q),设b=p k·n-q h·m,且p k·n和q h·m互质,p k>q h,p k·n>q h·m(n≥m)。
设c=p k·n,a=q h·m(n≥m),p和q为任意两个素数(p≠q),且p k>q h,p k·n >q h·m,p k·n和q h·m互质,则b=p k·n-q h·m。
假定p和q均为设定的两个素数,k为设定的正整数,h为设定的非负正整数时。
因为c>a>0,c>b>0,那么在这种情形下,则有p k-q h≤(p k·n-q h·m)÷n<p k;说明对于任意两个正整数n和m(n≥m),[(p k·n-q h·m)÷n]不大于某一定值H,[(p k·n-q h·m)÷n]不小于某一定值H′。
解析“哥德巴赫猜想”及“abc猜想”(3)
第一章“哥德巴赫猜想”的来历哥德巴赫(Christian Goldbach),1690年3月18日出生于普鲁士哥尼斯堡(俄罗斯现在的加里宁格勒)的一个官员家庭。
当时的普鲁士是德意志的一个邦国,哥尼斯堡(Konigsberg)是一座历史名城[2]。
哥德巴赫年轻时在家乡的哥尼斯堡大学学习数学和医学,20岁大学毕业,由于年轻,渴望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加之家庭状况也不错,于是1710年之后,哥德巴赫云游欧洲,结识了不少当时欧洲的数学名家。
哥德巴赫首先去莱比锡,拜访了大数学家莱布尼茨。
莱布尼茨(G. W. Leibniz,1646-1716)对于数学的最大贡献是发明了微积分。
哥德巴赫的到来,使莱布尼茨感到很高兴,对于这位朝气蓬勃的晚辈,莱布尼茨少不了给予指点和教诲。
莱布尼茨广博的学识和高屋建瓴的观点,也使哥德巴赫终身受益。
接着哥德巴赫又到伦敦访问棣莫弗。
棣莫弗(De Moivre,1667-1754)是法国人,因躲避宗教迫害移居英国。
棣莫弗最擅长的研究领域是概率论,并对此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哥德巴赫对于理论研究和实际问题都很有兴趣。
后来哥德巴赫去了欧洲其它一些城市,分别见到伯努利家族的几位成员,其中丹尼尔•伯努利和哥德巴赫关系密切。
16世纪末,伯努利家族的祖辈为躲避宗教迫害,从比利时的安特卫普辗转来到瑞士的巴塞尔,在那里繁衍生息。
这个家族以经商为传统,也有个别人行医,似乎都和数学沾不上边。
但是在一个世纪之后,却在三代人中出现了八位数学家,其中几位有相当大的成就。
欧洲的旅行,使哥德巴赫不断开阔眼界,增长了学识,还在学术圈里交了不少朋友,收获颇丰。
1724年哥德巴赫回到故乡哥尼斯堡,此时的哥德巴赫已经 34岁了,过了而立之年,该见的世面也见过了,是到好好规划一下未来的时候了。
事也凑巧,就在哥德巴赫回家后不久,正好有两位学者路过哥尼斯堡,他们是去圣彼得堡参与俄罗斯圣彼得堡科学院筹建工作。
在与他们的言谈中,哥德巴赫了解到一些基本情况,感觉正对心思。
什么是“ABC”猜想?
什么是“ABC”猜想?“ABC”是我们少时学习英语的入门级知识,在英语中代表着字母表,类似中国的拼音,然而可不要因此小看它,数学上有个同名的概念——“ABC”猜想,保证你看了不是似曾相识的轻松,而是不知所云的头疼。
那么,什么是“ABC”猜想呢?一言以概之,这是一个有关素数间关系的问题,素数,大家都很熟悉,除了1和它本身以外没有别的因数,我们知道,很多正整数可以分解为其他数的乘积,比如9=3×3,6=2×3等等,这些是合数,但是像11、13、17、19等这些数就做不到上述分解,就是素数。
若是说两个数互素,指的就是两个整数在素数分解中没有公共的素数因子,比如6=2×3和55=5×11,则称6和55互素。
对于数论来说,素数是核心概念,“梅森素数”、“孪生素数”等都有着各自的性质和应用,当然这是后话,继续回到”ABC”猜想上来,定义了合数、素数,相信大家对“数学中所有大于1的正整数都可以分解为素数的乘积”没有异议:合数自然能分解,素数可以看做自己的分解(1乘以它本身)。
这里还需要一个概念——无平方因子数,这对于我们来说比较陌生,所谓的无平方因子数就是一个不能被任何整数的平方(除了1以外)整除的数。
举个例子,15和19就是无平方因子数,而16和45却不是,它们分别能被16(即42)和9(即32)整除。
当一个数n不是无平方因子时,我们作如下处理,提取其“无平方因子”——rad(n),即用n的素数因子相乘得到最大无平方因子数,比如rad(45)=3×5=15。
至此,准备工作结束,接下来进入正题:既然名曰“ABC”猜想,那么肯定有3个整数A、B、C,先考虑它们三者的乘积,记作ABC,再提取个乘积的无平方因子部分rad(ABC),此时我们选取A、B、C中较大的一个数值和rad(ABC)比较大小,举个例子,假如A=16,B=17,因此C=33,rad(ABC)=2244,2244远远大于33,再找一些其他的数字来,你会发现出现了相同的结果,这是规律吗?或者就是定理,这么想你可就错了,反例不仅存在而且有无穷多个,比如令A=3,B=125,C=128,rad(ABC)=30<125<128,这时的结果和前例恰恰相反。
十讲归纳与猜想共16页
16、人民应该为法律而战斗,就像为 了城墙 而战斗 一样。 ——赫 拉克利 特 17、人类对于不公正的行为加以指责 ,并非 因为他 们愿意 做出这 种行为 ,而是 惟恐自 己会成 为这种 行为的 牺牲者 。—— 柏拉图 18、制定法律法令,就是为了不让强 者做什 么事都 横行霸 道。— —奥维 德 19、法律是社会的习惯和思想的结晶 。—— 托·伍·威尔逊 20、人们嘴上挂着的法律,其真实含 义是财 富。— —爱献 生
第十讲 归纳与猜想
二、如何归纳算式之中存在的规律
例3 已知下列等式 13=12 13+23=32 13+23+33=62 13+23+33+43=102
依此规律,第n个式子为______________
13+23+33+……+n3
=(
n(n
1)
2
)
2
首先注意到算式 中不变的部分
然后归纳随着序 号变化的部分
从第2行开始,两个相邻数的和等于上一行 正对这两个数中间的那个数.或者说,从
第1行开始,每个数减去它下一行与它相 近的偏左的数等于下行偏右的数.例如
11 53 1 12 20 60 30
1
8
第8行11来自111
5
20 30
20
5
1
1 11
11
6
30 60 60 30 6
11
1
9
72 1
1
第9行
1
10 90 360
偶数行由大到小,第1个数是奇数
观察每行(或每列)的第一(或最后)个数字
与它所在的行数(或列数)之间的数量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bc 猜想”讲义(十六)第十六讲证明“abc 猜想”主讲王若仲对于第(iv )中④的情形我们分成(a )和(b)两种情形,(a )的情形又分成(1)和(2)两种情形,这一讲我们讲解(a )中的(1)和(2)这两种情形。
对于(b)的情形,因为(a )的情形与(b)的情形可互换,所以同理可得出与(a )的情形同样的结论。
(四)对于④,rad(n )为恒定的值,rad(m )和rad(g )均不为恒定的值。
那么rad(g )和rad(m )均是可变的;因为m+g=n ,在此情形下,当正整数n 不断增大时,正整数m 和g 不可能同时连续不断地减小,那么正整数m 和g 中至少有一个正整数总趋势也是不断增大。
则有如下情形:(a )因为rad(n )为恒定的值,rad(m )和rad(g )均不为恒定的值。
对于m+g=v p ,或者m+g=111v g ·212v g ·313v g ·…·e v e g 1。
m 和g 可互换,令m >g 。
(1)c=n=v p 时,正整数p (p >1)为常数,v 为不小于1的整数;因为m+g=n=v p ,在此情形下,当正整数n 不断增大时,那么正整数m 也不断增大,那么这种情形下,当正整数n 趋向于正无穷大时,正整数m 趋向于正无穷大。
这种情形下,因为g P p v v-=1÷(1-v p g ),设函数f(x )=x 1,x 为不小于1的实数。
函数f(x )=x 1的情形包含了v p g的情形。
函数f (x )=x 1是连续函数,因为-+∞→x lim f (x )=-+∞→x lim x 1=0,+→1lim x f(x )=+→1lim x x 1=1,那么函数f(x )在xϵ[1+ε,+∞-ε]中有界,即存在恒定的正实数E (0<E <1),存在恒定的正实数L (0<L <1),E <L 。
使得x 属于闭区间[1+ε,+∞-ε]中的元素时,不等式E ≤ψ(x)≤L 恒成立。
因为函数f (x )=x 1的情形包含了v p g 的情形,那么在v p g 属于闭区间[1+ε,+∞-ε]中的元素时,不等式E ≤v p g≤L 恒成立。
故由此可知,这种情形下,不管m 和v p 以及g 如何变化,不等式1÷(1-E )≤v p ÷{[rad(m )]·H }≤1÷(1-L )恒成立。
对于m 和rad(m ),因为m=v p -g ,在m >g 的情形下,由第七讲中的定理4.1以及推论4.1可知,这种情形下,不可能存在这样的情形:即1u p =q+d ,2u p =e+g ,u 1≠u 2,使得rad(q )=rad(e )和rad(d )=rad(g )或者rad(q )=rad(g )和rad(d )=rad(e )。
设函数ψ(x)=)(x rad x ,x 为不小于1的实数,函数ψ(x)=)(x rad x 的情形包含了)(m rad m 的情形,同时也包含了)(g p rad g p v v--的情形。
由第六讲中的定义3.2可知,函数ψ(x)=)(x rad x 是连续函数,那么由第十讲和第十一讲中的证明可知,函数ψ(x)=)(x rad x 为x 属于闭区间[1+ε,+∞-ε]上的有界函数。
即存在恒定的正实数F (0<F <1),存在恒定的正实数G (1<G <+∞),使得x 属于闭区间[1+ε,+∞-ε]中的元素时,不等式F ≤ψ(x)≤G 恒成立。
因为函数ψ(x)的情形包含了m ÷rad(m )的情形,那么在m 属于闭区间[1+ε,+∞-ε]中的元素时,不等式F ≤m ÷rad(m )≤G 恒成立。
因为m=rad (m )·H,H∈N,那么F ≤H≤G 恒成立。
又因为不等式1÷(1-E )≤v p ÷{[rad (m )]·H }≤1÷(1-L )恒成立。
所以这种情形下,不管m 和v p 以及g 如何变化,则有不等式)1(1E G -≤v p ÷rad (m )≤)1(1L F -恒成立。
因为rad (n )≥1,rad (g )≥1,那么这种情形下,不等式)1(1L F -·rad (n )·rad (m )·rad(g )≥v p 恒成立。
(2)c=n=111v g ·212v g ·313v g ·…·e v e g 1,其中1v ,2v ,3v ,…,e v 均为不小于1的整数,11g ,12g ,13g ,…,e g 1为两两互不相同且恒定不变的素数,1v ,2v ,3v ,…,e v 非全相等。
现在设x+y=111z g ·212z g ·313z g ·…·e z e g 1;x ,y ,1z ,2z ,3z ,…,e z 均为不小1的实数,1z ,2z ,3z ,…,e z 非全相等,令x >y ≥1。
则1<(111z g ·212z g ·313z g ·…·e z e g 1)÷x ≤2。
因为m+g=n=111v g ·212v g ·313v g ·…·e v e g 1,在此情形下,当正整数n 不断增大时,那么正整数m 也不断增大,那么这种情形下,当正整数n 趋向于正无穷大时,正整数m 趋向于正无穷大。
这种情形下,因为(111v g ·212v g ·313v g ·…·e v e g 1)÷(111v g ·212v g ·313v g ·…·e v e g 1-g )=1÷[1-g ÷(111v g ·212v g ·313v g ·…·e v e g 1)],设函数f(x )=x 1,x 为不小于1的实数。
函数f(x )=x 1的情形包含了g ÷(111v g ·212v g ·313v g ·…·e ve g 1)的情形。
函数f(x )=x 1是连续函数,因为-+∞→x lim f(x )=-+∞→x lim x 1=0,+→1lim x f(x )=+→1lim x x 1=1,那么函数f (x )在xϵ[1+ε,+∞-ε]中有界,即存在恒定的正实数E (0<E <1),存在恒定的正实数L (0<L <1),E <L 。
使得x 属于闭区间[1+ε,+∞-ε]中的元素时,不等式E ≤ψ(x)≤L 恒成立。
因为函数f(x )=x 1的情形包含了g ÷(111v g ·212v g ·313v g ·…·e v e g 1)的情形,那么在g ÷(111v g ·212v g ·313v g ·…·e v e g 1)属于闭区间[1+ε,+∞-ε]中的元素时,不等式E ≤g ÷(111v g ·212v g ·313v g ·…·e v e g 1)≤L 恒成立。
故由此可知,这种情形下,不管m 和111v g ·212v g ·313v g ·…·e v e g 1以及g 如何变化,不等式1÷(1-E )≤v p ÷{[rad(m )]·H }≤1÷(1-L )恒成立。
对于m 和rad(m ),因为m=111v g ·212v g ·313v g ·…·e v e g 1-g ,在m >g 的情形下,由第七讲中的定理4.1以及推论4.1可知,这种情形下,不可能存在这样的情形:即111h q ·212h q ·313h q ·…·s h s q 1=p+d ,1111h q ·1212h q ·1313h q ·…·s h s q 11=e+g ,h 1≠h 11或h 2≠h 12或h 3≠h 13或…或h s ≠h 1s ,使得rad(p )=rad(e )和rad(d )=rad(g )或者rad(p )=rad(g )和rad (d )=rad (e )。
设函数ψ(x)=)(x rad x ,x 为不小于1的实数,函数ψ(x)=)(x rad x 的情形包含了)(m rad m 的情形,同时也包含了)(13132121111313212111g g g g g rad gg g g g e v e v v v e v e v v v -∙∙∙∙-∙∙∙∙ 的情形。
由第六讲中的定义3.2可知,函数ψ(x)=)(x rad x 是连续函数,那么由前面的证明可知,函数ψ(x)=)(x rad x 为x 属于闭区间[1+ε,+∞-ε]上的有界函数。
即存在恒定的正实数F (0<F <1),存在恒定的正实数G (1<G <+∞),使得x 属于闭区间[1+ε,+∞-ε]中的元素时,不等式F ≤ψ(x)≤G 恒成立。
因为函数ψ(x)的情形包含了m ÷rad(m )的情形,那么在g 属于闭区间[1+ε,+∞-ε]中的元素时,不等式F ≤m ÷rad(m )≤G 恒成立。
因为m=rad(m )·H,H∈N,那么F ≤H≤G 恒成立。
又因为不等式1÷(1-E )≤v p ÷{[rad (m )]·H }≤1÷(1-L )恒成立。
所以这种情形下,不管m 和111v g ·212v g ·313v g ·…·e ve g 1以及g 如何变化,则有不等式)1(1E G -≤(111v g ·212v g ·313v g ·…·e v e g 1)÷rad(m )≤)1(1L F -恒成立。
因为rad (n )≥1,rad (g )≥1,那么这种情形下,不等式)1(1L F -·rad (n )·rad (m )·rad(g )≥111v g ·212v g ·313v g ·…·e v e g 1恒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