脏腑经穴推拿技术
经穴推拿技术操作规范

脏腑经穴推拿疗法操作规范一、概述脏腑经穴推拿疗法,是根据“体表—内脏相关”的理论,用手指按压体表穴位(多以腹部穴位为主,也可针对不同疾病选用背部、四肢及头面的穴位)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二、适应证脏腑经穴推拿疗法主要适用于一些痛症,如急性头痛、胸痛、腹痛,以及颈、肩、臂、腰、骶部的软组织损伤等。
此外,对膈肌痉挛、心悸、昏厥、胸闷、喘息、胃神经官能症等常见病症,也有一定疗效。
三、操作方法1. 滑动指压法:用较强的压力抵紧胸穴,以穴位处的结节状或条索状物为中心,顺着肋骨下缘或骨的表面来回滑动手指,使病人有较强的触痛感。
此法适用于重症、急症及对穴位按压不太敏感者。
此外,治疗软组织疾患时,在局部反应压痛点上用大幅度的较强滑动,其滑动方向与患处的肌肉走向呈十字交叉,称之为“大幅度滑动指压法”。
手指深入反应压痛点内,着力于深部,反复滑动,称之为“深部滑动指压法”。
2.持续指压法:以中等强度的压力持续抵压胸穴,不滑动手指。
此法主要适用于轻症、小儿、体弱者或对穴位过度敏感者。
3.其他:为使穴位保持较强的反应,用手指抵紧穴位可做持续震颤动作。
对于腰肢穴及位于肌肉丰厚处的经穴,必要时可利用短捧(一端圆钝,缠裹纱布)压迫代替指压。
四、禁忌症严重的肝病、出血性体质、脊柱及骨关节结核、妊娠期、过度疲劳者等慎用本疗法。
五、注意事项1.指压的时间越长,疗效越持久。
一般每次指压7~15分钟。
急性病每日2~3次,必要时可连续治疗2~3日,慢性病每日1~2次,7日为一个疗程,休息2~3天后,再进行第二个疗程。
2.准确的取穴、足够的指压强度和维持一定的指压时间是取得疗效的关键。
指压时,用力应先轻后重,逐渐加强,切忌用力太猛,以免因刺激过重使病人难以忍受而影响治疗。
3.指压胸穴,偶而有少数病人会发生眩晕、恶心、心悸、出冷汗等现象,严重者可出现面色白、四肢厥冷、脉膊细弱。
这主要是由于患者体质太弱、疲劳过度、精神紧张或指压的刺激过强所致,只要停止指压,让病人平卧(头部稍低)片刻即可恢复。
推拿,调和五脏六腑

推拿,调和五脏六腑
中医养生,5指推拿,调和五脏六腑,操作简单又实用!
1、脾——拇指至掌根外侧——向手心方向推,调补脾胃;向手指方向推,清热利湿;
2、肝——食指末节罗纹面——向手心方向推,补肝解郁;向手指方向推,清泻肝火;
3、心——中指末节罗纹面——向手心方向推,养心安神;向手指方向推,清泻心火;
4、肺——无名指末节罗纹面——向手心方向推,补肺益气;向手指方向推,宣肺清热;
5、肾——小指至掌根内侧——向手心方向推,补肾益脑;向手指方向推,清下焦热。
简而言之,向心(手心)方向为补,背心(手心)方向为泄。
#人人关注肾健康# #关注她健康#
欢迎关注@中医药养生知识科普,每天给您分享中医药养生好知识!。
脏腑点穴整体疗法操作方法

脏腑点穴整体疗法操作方法
脏腑点穴整体疗法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通过刺激人体经络上的特定穴位,调整和平衡人体脏腑功能,促进身体健康。
下面是脏腑点穴整体疗法的操作方法:
1.准备工作:选择一个安静、舒适的环境进行疗法。
同时,确保自己的手部清洁,指甲修剪整齐。
2.了解穴位:在进行脏腑点穴整体疗法前,要先了解每个穴位的具体位置和功能。
可通过学习相关的中医书籍或向专业的中医师傅咨询。
3.确认穴位: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相应的脏腑穴位进行刺激。
可以按照经络走向或具体疾病选择特定的穴位。
4.调整呼吸:在操作前,先闭上眼睛,轻松舒展身体,调整呼吸,缓解紧张情绪。
5.按压穴位:用拇指、食指或中指等力度适中的手指,用脏腑穴位上下左右的方式进行按压,用力要均匀、适中,以不引起疼痛或过度紧张为宜。
持续按压一段时间,一般为3-5分钟。
6.循序渐进:按压穴位时,可以自上而下、自左到右、由浅入深的方式进行,渐渐加深力度,同时观察身体反应和感觉变化。
7.适时休息:按压一定时间后,可以适时休息一会儿,用双手揉搓,让气血流通,缓解疲劳。
8.注意事项:在操作过程中,要注意自身感觉,遵循舒适度原则,避免过度用力或刺激。
如果有明显不适,应该及时停止。
需要注意的是,脏腑点穴整体疗法要求运用中医的理论和技巧,并结合具体的疾病和个体条件进行操作,因此建议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
脏腑机能调整脏腑推拿按摩脏腑图点穴法

脏腑机能调整脏腑推拿按摩脏腑图点穴法1.身体紧贴着墙,手指爬墙,爬到最高点,再慢慢原路返回。
做的过程中,手臂不能抬起来。
2. 在最痛点周围上下左右分四个点,在每个点按揉,顺转9 圈,逆转6 圈,最后在中间痛点做顺36 逆24。
3. 在肩部拔罐,重点拔肩胛骨和肋骨之间的缝隙。
4. 烤热的土豆泥搁在肩膀上,每天一次,连续3~ 5 次。
肩周炎又称冷凝肩、五十肩,症状就是肩膀疼;胳膊抬不起来;往后背也背不过去;一伸手突然像电击一样疼。
有的时候,老人们凑到一起打牌,刚说要摸一张牌,一伸手就感觉跟针扎似的,那个疼劲儿一下就进去了。
天气很热的时候,有的人晚上睡觉很容易就把肩膀露出来了。
肩膀这个地方就容易受风,你用手摸摸,这儿就比身体的其他地方要稍微凉点儿。
肩周炎就是这么来的。
凡是骨伤或是筋骨上的毛病大多跟寒有关。
年轻时不太注意,到老了,这长年积累的寒就开始折腾你了。
就好比说,年轻时谁都不是哈巴腿,两条腿都很直,但到六七十岁就不行了,寒了、钙质缺失了、关节变形了,基本都“哈巴”了。
一说肩周炎,听起来好像是肩膀的问题,病根其实不在肩膀头,而是因为肩胛骨后面的肌肉粘连了。
治疗肩周炎,有两种方法:我这儿有一套手指爬墙操,你天天练,对治疗肩周炎效果挺好的。
一位报社的总编得了肩周炎,他到我这儿来治。
我让他把手贴着墙,够到最高的高度,结果他就举到跟头差不多高。
我稍稍拿指甲划了个印儿做记号。
然后我让他手指往上爬,尽量爬到最高点,到最高点我又划了个印儿,再让他慢慢地手指原路走下来。
走回来要慢,不能一下就拉下来。
他把手拉回原位,我再一看,这次的记号比最开始高了40 厘米。
做这个操的时候身体得紧贴着墙,手臂不能抬起来。
天天做,比较轻松地就活动了整个肩部和手臂,肩周炎就会有很大地缓解。
后来我让他回家每天练这个手指爬墙操。
同时,我又用河洛五行生克法给他治疗。
在肩胛骨的内侧缘上,一个点一个点地按摩,遇到痛点,也就是牵制肩周活动的肌肉粘连点,要把它拨开。
《脏腑图点穴法》脏腑推拿的秘本技法

《脏腑图点穴法》脏腑推拿的秘本技法中医推拿在历史发展中流派纷呈,脏腑推按流派就是其中较为引人注目的一支,由王雅儒先生口述的《脏腑图点穴法》(以下简称《脏》书)一书就是此流派的奠基之作。
王雅儒先生继承河北雄县王文义医师的《推按精义》一书,深研其精髓,并积累几十年丰富的临床经验经系统整理编辑成此书。
该书于1962年由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分为上下两篇,上篇包括总论、手法种类、胸腹腰背等分部程序操作等;下篇是治疗各论。
本书以祖国医学的经络脏腑学说为立论基础,具有严谨系统的治疗理论,其适应症主要为内科疾患。
《脏腑图点穴法》出版四十多年来,在国内推拿界有相当的影响。
由于当前推拿临床以治疗颈腰痛等运动系统疾病为主,此法应用不广,但其在临床和科研中的价值却不容忽视。
为此重视挖掘和整理推拿治疗内脏疾瘸的理论和方法已迫在眉睫。
本文试对《脏》书的学术思想作一探讨,以期同道引为重视并深入研究。
一. 重视中医经络脏腑及气机学说,充分显示脏腑推按理论的整体观念和辩证诊治以下从两方面分别论述:1.重视调理任督两脉,并以此作为本流派总的治则《脏》书精选了中医经络学说中的任、督(也可包括膀胱经)两脉作为施治重点,运用该法所治病症均全面调理任、督两脉的关键腧穴,并据辩证再灵活选取两脉的相应穴位以整体治疗。
任脉为阴脉之海,督脉为阳脉之纲,一任一督,一阴一阳,任督两脉理顺,全身十二经脉皆通,阴阳平衡,《脏》书在背部也重点运用了膀胱经的背腧穴,若从中医一些重要古籍文献中来看督脉循秆,如《素问骨空论》记载督脉循行,其中一支为“与太阳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上,人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膊内,侠脊,抵腰中,人循膂络肾。
”其实与膀胱经脉在背部循行相吻合,故从广义上可把膀胱经上的腧穴归于督脉。
《脏》书的庄施治理论不以十二正经为主要立论点,而是把握了任督两脉的循秆及生理功能,从两脉的互动影响中来调整机体,平衡阴阳,这是本流派区别于推拿其他流派的一大特点。
脏腑机能调整脏腑推拿按摩脏腑图点穴法

脏腑机能调整脏腑推拿按摩脏腑图点穴法展开全文民间开门推拿绝技开,有起始、发动、显露、扩大、发展,融化、使通之意。
起手按摩,惟恐郁滞无循行之路,易招痛苦,故对于闭塞一类疾患,必在一些可影响人体整体机能的部位,首先开而导之,以期气血通畅,开启闭塞之门户而愈诸疾。
治病要先“开门”。
若不开门,犹如关门捉贼,关起门来捉不到贼,不开门,疾病也不能从根本上治疗。
本法运用得当可起到疏通气血、通经活络,增强人体的免疫能力和抗病能力,营卫气血,平衡阴阳,扶正祛邪,动员机体的潜在能量,调动人体气血的正常运转。
对防病治病,增强体质,益寿延年具有可靠的功能。
此开门法共包括开天门、开地门、开气门、开血门、开中门、开火门、开肺门、开筋门、开骨门、开神昏、开汗门、开风门等十二开门法,具体分述如下。
1、开天门:(1)天门起于两眉之间,止于百会。
医者用右手中指,有节奏地点击两眉之间的印堂穴9次,天心穴9次,天庭穴9次,囱门穴9次,百会穴9次,然后用左手掌扶着病者的后颈部位,右手以大拇指的罗纹面,紧贴于天门穴,向上直推,经天星、天庭、上星、囱门(泥丸宫)直达百会穴为止,共24次。
力度不宜过重。
亦可以两手大拇指直接从眉心向额上推24次(成人可推240次)。
若自眉心推至天庭,称“开天门”;推至囱门或百会则称“大开天门”。
(2)患者坐在床上,医者站在患者侧面,一手中指点百会穴,食指点聪门穴(头顶中线上百会穴前1寸左右),拇指点按前顶穴,无名指点按强间穴,小指点枕骨。
另一只手中指点按天突穴,时间5~6 分钟。
(3)双手由头前发际天庭穴部向后顺至两风池穴,两手中指点风池穴,时间5--6分钟。
(4)两手分别点按两颈天柱穴,时间5-6分钟。
(5)两手顺颈部上下掐两次,随后双手再上下反复推20次。
两手在头顶部提20次,揉20次,顺前额向后推20次。
两手顺两耳门用中指点按耳门穴或和髎穴,食指点按两太阳穴,无名指点按听会穴,拇指点按承泣穴,时间5--6分钟。
脏腑图点穴按摩疗法

脏腑图点穴按摩疗法脏腑图点穴按摩疗法内容提要(王雅儒著)本书是按摩疗法的一种。
其内容着重于临床实践的总结。
全书分上、下两篇。
上篇共分四章,第一章是总论,包括师训、论脏腑等,阐述了五脏六腑的生理、病因和治疗原则等;第二、三、四章是按摩穴位、手指手腕练习法、点穴法和临床概要,包括所用的穴位的适应症及其手法等,说明穴位运用的关键和有关理论,以指导施术者对本法的实际应用。
下篇的七章,则是三十六种病的临床经验和医案等。
此种疗法,能够治疗五脏六腑的疾病;也治疗一些四肢和头面部的内科和外科方面的疾病;对妇科和小儿科,也有它的适应症。
其技术操作简而易行,适合于农村公社医院、保健站的医生和卫生员用,也适合城市医院之用。
审阅者的话王雅儒老先生早年继承了河北省雄县王文医师的按摩术,接受了《推按精义》的精髓,并积累了几十年丰富的临床经验。
现为进一步推广应用和提供科学研究资料,由王雅儒老先生口述,其子王振国笔录,濮卿和先生系统整理,编辑成《脏腑图点穴法》一书。
这是按摩疗法的一种。
此种疗法是根据经络穴位和脏腑部位,用点穴方法,从脏腑治疗着手,调理脏腑气分,恢复脏腑机能,故其书名为《脏腑图点穴法》。
它既治疗五脏六腑的疾病;也治疗一些四肢和头面部的内科和外科方面的疾病;对妇科和小儿科,也有它的适应症。
它的特点是:既无药饵疗法之偏胜,也无外科手术之痛苦,并能与药物疗法相结合。
在临床实践方面,不仅对许多疾病有显著疗效,更有其他疗法所不能及的治疗效果。
在学术理论方面,有些论点与现代科学理论不相吻合,而且祖国医学的经典著作中亦无记载,又因王文老先生已故,《推按精义》遗失,既乏精此术者商榷,亦无善本可查,审校困难。
在审阅中为了对学术问题慎重处理,本院将原稿复制数十册,邀请了中西医师数十人审阅,提出了若干不同的见解和修改意见,经与王雅儒、濮卿和先生协商后作了一些文字上的修订。
凡是王雅儒老先生同意修改的,就修改了;不同意修改的,我们则本着“一家之言”百家争鸣的学术研究精神,仍然保留原来的词意,例如“论痰”、“论脏腑”以及其它学术论点等等。
脏腑推拿-传统推拿的活化石

脏腑推拿-传统推拿的活化石
脏腑推拿疗法是传统中医推拿疗法的一个重要流派,是指运用推拿手法作用于人体(以腹部区域为主)的经络穴位或特定部位,以治疗因脏腑机能失调导致的内科、妇科及儿科等病症的中医外治疗法。
脏腑推拿术源自《黄帝岐伯按摩十卷》,有着完整的、独立的理论体系和特殊治疗手段,是我国传统医学推拿疗法的典型代表。
《伤寒论》中也有大量记载,且内容丰富。
明末清初,地处国家政治文化中心南麓的保定日渐开放,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超越了当时男女授受不亲、不能宽衣解带的封建思想束缚,使脏腑推拿术在保定得以生存流传。
再加上民国初期,原服务于宫廷的一些脏腑推拿医师多在此地谋生,致使上世纪初脏腑推拿在保定(高阳县、清苑县、雄县、涿州、高碑店)的发展达到一个鼎盛时期,各种流派相互交融,形成了保定脏腑推拿术,并流传至今。
保定脏腑推拿的这种区域性生存、传承状况在全国独一无二,被医学史家认为是“中国传统推拿的活化石”,在中国传统医学领域,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脏腑推拿历代相传至今,掌握此技者甚少,现在已成为中医学文化遗产中的稀世之宝,被医学史家认为是“中国传统推拿的活化石”。
2012年,“脏腑推拿术”入选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014年,“脏腑推拿疗法”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扩展项目名录。
脏腑图点穴法几种专用手法

5、引气归元法
左手捏住建里部位,右手捏住气海部位,同时提起。患者即感到呼吸舒畅。
6、治痰厥气闭法
患者盘膝坐。医生蹲、站均可。用右手无名指的指端,扣住天突穴向下微按;并用该指中节,微微拨弄咽喉。患者出现瞪眼摆头,或闭目等现象时,无名指扣拨不停止,俟将痰吐出,即愈。如拨弄一分钟,患者的头不摆动,可能气已断绝。
9、按xx:
用指按穴,向下微捺,为按。用两手的大指、食指、中指和无名指,或用一指、二指,或三指,按穴而微捺之。
1、升津法
患者仰卧。左手食指和中指按住左梁门穴位往下按;同时右手食指和中指,插向背后左侧的倒数第二、三肋骨间,往上搬托。患者感觉舌根微有凉意,津液即能上达。
2、放水法
患者仰卧。用左手食指和中指,按住左梁门。同时右手食指和中指顺左肋骨边,插入背后软肋尽头三尖骨的空隙处,向上顶抖三、五次。这时,如系停水,胃中即作水响。顶抖华,右手各指由背后肋骨边,顺势往前面斜推,送至少腹为止。这样反复操作,不超过三次。
⑵、分拨法:
①用指端按住某一穴位的筋,以指端挑送;或来回左右拨弄。适用于面部、手部和足部的穴位。
②用两手的大指,按住患者手腕的正面;将两食指拳起,用食指的中节,合按患者手腕背面的筋,向两侧搬弄。适用于治疗小儿疾患。
8、扣法:
用大指、中指或大指、食指作半月形,扣住两穴或两部位运行之。
适用于胸腹部、背部和四肢。
3、调法:
以中指或食指并按住腹部的某一适应穴位,往还旋送,为调法。
又以大指、中指并按两穴,或以食指、中指和无名指并按三穴,往还旋送,亦为调法。
脏腑推拿技术

第二章脏腑推拿技术脏腑推拿技术是以按法、揉法、摩法、振法等手法作用于胸腹部、头面部等脏腑对应的体表部位,使脏腑受到手法直接刺激的推拿医疗技术。
具有和中理气、通腑散结、行气活血等功效。
适应的病证主要包括内科、妇科、男科等病证,如胃脘痛、腹泻、痛经、消渴、头痛、眩晕等。
一、基本操作方法(一)按法以指、掌等部位按压施术部位的手法。
指按法接触面积小,刺激较强,一般多用于面部,亦可用于肢体穴位;掌按法面积较大,沉实有力,舒缓自然,多用于背腰部、下肢后侧、胸部及上肢部;肘按法力大而刺激量大,可用于腰、臀、下肢肌肉丰厚处。
1.指按法以拇指端或罗纹面置于施术部位上,余四指张开,置于相应位置以支撑助力,腕关节悬屈,拇指掌指关节屈曲施力,做与施术部位相垂直的按压。
当按压力达到所需的力量后,要稍停片刻,即所谓的“按而留之”(参见清·张振鋆《厘正按摩要术》),然后松劲撤力,再做重复按压,使按压动作既平稳又有节奏性。
必要时,也可双手拇指重叠进行按压,也可用手掌按于指上助力按压。
2.掌按法以单手或双手掌面置于施术部位,利用身体上半部的重量,通过上臂、前臂及腕关节传至手掌部,垂直向下按压,施力原则同指按法。
操作时,也可双手掌重叠按压。
3.肘按法屈肘,以肘的尺骨上端及鹰嘴部为着力部位并可借用身体上半部的重量进行节律性的按压。
(二)点法以指端或指间关节背侧垂直按压或冲击施术部位的手法。
以拇指指端、中指指端、拇指指间关节背侧或示指指间关节背侧等部位着力于施术部位,垂直用力按压,使力向深部传导;或者,以拇指指端、中指指端等部位自施术部位上部,快速冲击施术部位。
点法还可借用器具来操作,如点穴棒等。
点法接触面小,刺激强,易于取穴,故适用于全身各部穴位。
在临床治疗的实际运用中,上述这些基本操作方法可以单独或复合运用,也可以选用属于脏腑推拿技术的其他手法,比如振法、揉法、摩法、推法(含一指禅推法)、扪法、拿法、插法、搓法、抹法等,视具体情况而定。
22式脏腑(点穴)推拿手法(图文)

在儿科临证中,脏腑点穴法与推拿手法相结合,正所谓强强联合,相得益彰。
因此,略述其治疗手法,以供参考。
需要说明一点,手法中所述部分穴位与针灸穴位虽同名,但其位置不同,有些穴位不同于针灸腧穴,故此说明。
脏腑常规手法共22式,既可单独施治、又可与其他手法相互配合应用,适用于临床各症。
既适用于儿科临床,对成人的效果也不错。
具体手法有调、补、泻三种送往迎来谓之调:顺时针为补,逆时针为泻。
(注意:点按穴位的手用力都要重于施手法的手,即左手重右手轻。
这样不至于使浊气上泛。
)一、穴位介绍肩井:大椎穴与肩峰连线的中点; 石关:脐上4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 彧中:第1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2寸阑门:前正中线上,脐上1.5寸;梁门:脐上4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神阙:脐正中;天突:胸骨上窝正中,前正中线上; 水分:脐上1寸;璇玑:在胸部,胸骨上窝下1寸,前正中线上; 天枢:神阙旁开2寸;华盖:在胸部,横平第1肋间隙,前正中线上; 章门:第11肋端;巨阙:脐上6寸,前正中线上气海:前正中线上,脐下1.5寸; 建里:前正中线上,脐上3寸带脉:第11肋端直下平脐处。
百劳:大椎上2寸,后正中线旁开1寸;风门:在第2胸椎下,旁开15寸;风府:在颈后区,枕外隆突直下,两侧斜方肌大椎:第7颈椎棘突下;之间凹陷处;膏盲:第4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哑门:在颈后区,第2颈椎棘突上际凹陷中脾俞:第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后正中线上; 肾俞: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二、操作手法第1式医者用左手拇指按住巨阙部位,用右手中指按住阑门,旋转推按约2分钟,或以气通为度。
第2式医者用左手拇指仍按住巨阙不动,用右手中指按住建里穴,旋转推按约2分钟,或以建里穴气通为止。
第3式医者用左手拇指按住右石关部位,食指或中指按住左梁门部位,右手中指按住气海穴,旋转推按约1分钟,或感觉直下气通即止。
此穴易通,不宜久治,以防气脱。
第4式两手放带脉处,医者用左手食指或中指和右手拇指同时按住阑门与水分之间的部位,左手拇指、右手食指和中指扣住腹部两侧带脉,往里拢拨,同时右手食指和中指,微微向里斜托,轻轻抖动,但扣住的带脉部位不能移动,以阑门感觉跳动为止,约1分钟,然后慢慢放开。
脏腑图点穴法

脏腑图点穴法脏腑图点穴法(一)第一章总论第一节师训第二节论脏腑第三节论女子行经及胎儿第四节论痰第五节论气候变换与人身内部气分的相互关系第二章按摩穴位和手指手腕练习法第一节按摩穴位头面部胸腹部腰背部手臂部脚腿部第二节练手指手腕法第三节手法第三章点穴法第一节胸腹部一、胸腹部及任脉点穴法二、胸腹部及任脉点穴法说明三、治胸腹部及任脉各穴要点四、治胸腹部及任脉各穴的感觉第二节腰背部一、腰背部及督脉点穴法二、治腰背部及督脉点穴法说明三、治腰背部及督脉各穴要点四、治腰背部及督脉各穴的感觉一、臂部分筋法二、腿三、四肢分筋法说明第四节头面部一、治头痛法二、治牙痛法三、治口眼蜗斜法第五节小儿科点穴法第六节其它专用手法一、腾骨法二、治羊毛疹法三、治穿肠毒法第四章临症概要下篇第一章气分各症第一节、气结胸第二节、气水臌第三节、气膈及转食第四节、夹肋痞第五节、肋下气积第六节、癫狂第七节、气滞第二章脾胃各症第一节、脾胃各症第二节、噤口痢第三节、黄疸第四节、呃逆第三章肺病及吐血第一节、肺病第三节、吐血第四章虚痨第一节虚损第二节贫血痨第三节抽筋痨第四节稀屎痨第五节失眠第六节遗精第二章四肢各症第一节半身不遂第二节拘挛第三节下痿第四节鸡胸驼背第三章妇科及小儿科第一节血崩及痛经第二节气漫胎第三节产后痨第四节小儿诸症第四章杂症第一节夹气伤寒及内伤外感第二节头痛第三节大小便便血第四节鱼口难言第五节青盲第六节鹤膝风第七节羊毛疹第八节穿肠毒附:先师医案数则第一章总论脏腑图点穴法是按摩术的一种。
它是用不同的“指法”依照脏腑部位的经络、经筋、穴位,直接作用于人体的疾病。
第一节师训天地之气人之气。
天为一大周天,人为一小周天。
[浅注]人体的气血,是生命力的要素,人身内部的“气分”盛衰和变换,与天时气候的变换有密切关系。
故称天为大周天,人为小周天。
(参阅本章第五节:论气候变换与人身体内部气分的关系)人身纯阳不够,阳常不足,阴常有余。
[浅注]阳气为清气,阴气为浊气。
推拿秘籍——脏腑图点穴法

推拿秘籍——脏腑图点穴法中医推拿在历史发展中流派纷呈,脏腑推按流派就是其中较为引人注目的一支,由王雅儒先生口述的《脏腑图点穴法》(以下简称《脏》书)一书就是此流派的奠基之作。
王雅儒先生继承河北雄县王文义医师的《推按精义》一书,深研其精髓,并积累几十年丰富的临床经验经系统整理编辑成此书。
该书于1962年由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分为上下两篇,上篇包括总论、手法种类、胸腹腰背等分部程序操作等;下篇是治疗各论。
本书以祖国医学的经络脏腑学说为立论基础,具有严谨系统的治疗理论,其适应症主要为内科疾患。
本书出版四十多年来,在国内推拿界有相当的影响。
由于当前推拿临床以治疗颈腰痛等运动系统疾病为主,此法应用不广,但其在临床和科研中的价值却不容忽视。
为此重视挖掘和整理推拿治疗内脏疾瘸的理论和方法已迫在眉睫。
本文试对《脏》书的学术思想作一探讨,以期同道引为重视并深入研究一. 重视中医经络脏腑及气机学说,充分显示脏腑推按理论的整体观念和辩证诊治以下从两方面分别论述:1.重视调理任督两脉,并以此作为本流派总的治则《脏》书精选了中医经络学说中的任、督(也可包括膀胱经)两脉作为施治重点,运用该法所治病症均全面调理任、督两脉的关键腧穴,并据辩证再灵活选取两脉的相应穴位以整体治疗。
任脉为阴脉之海,督脉为阳脉之纲,一任一督,一阴一阳,任督两脉理顺,全身十二经脉皆通,阴阳平衡,《脏》书在背部也重点运用了膀胱经的背腧穴,若从中医一些重要古籍文献中来看督脉循秆,如《素问骨空论》记载督脉循行,其中一支为“与太阳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上,人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膊内,侠脊,抵腰中,人循膂络肾。
”其实与膀胱经脉在背部循行相吻合,故从广义上可把膀胱经上的腧穴归于督脉。
《脏》书的庄施治理论不以十二正经为主要立论点,而是把握了任督两脉的循秆及生理功能,从两脉的互动影响中来调整机体,平衡阴阳,这是本流派区别于推拿其他流派的一大特点。
2.重视腹部推按及三焦的调整《脏》书非常重视腹部推拿,以腹部任脉施治为主线,还分别选取胃肾肝经的几个腧穴(如梁门、章门、天枢、石关等)。
脏腑图点穴法(精校版)

第一章总论脏腑图点穴法是按摩术的一种。
它是用不同的“指法”依照脏腑部位的经络、经筋、穴位,直接作用于人体的疾病。
这种独特的按摩方法,是王文先生得自一道人的口授,并赠《推按精义》一册。
对道人的教诲,和《推按精义》的要旨,领会颇深;并且从临床实践经验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因《推按精义》已遗失,无可查考,现仅就王文先生所授的《推按精义》中的重要理论,回忆选录。
虽非全貌,但对指导临床实践有重要意义。
第一节师训天地之气人之气。
天为一大周天,人为一小周天。
[浅注]人体的气血,是生命力的要素,人身内部的“气分”盛衰和变换,与天时气候的变换有密切关系。
故称天为大周天,人为小周天。
(参阅本章第五节:论气候变换与人身体内部气分的关系)人身纯阳不够,阳常不足,阴常有余。
[浅注]阳气为清气,阴气为浊气。
初生婴儿为纯阳之体,无七情六欲的烦扰,保持纯阳。
随年龄的增长,情欲亦随之增生,清阳日消,浊阴日长,所以阳常不足,阴常有余,是致病的原因。
明朝周慎斋说:“小儿不用枕,纯是阳气,胸无壅滞故也。
如常人年大,清阳日衰,浊阴日盛,苟非高枕,则胸膈浊气不降,不能安卧。
”颠倒,倒颠,颠颠倒,倒倒颠。
[浅注]重病,病情复杂,所有内部各脏腑潜伏的疾病,均要颠颠倒倒,发现于外,须随其病况而施治之。
至于“颠倒五行”之说,昔贤颇多阐述,可参阅昔贤著作所载以资研究。
五行学说中,有颠倒五行的说法。
即万物不外五行,治病不离五脏。
五脏属五行,如金、水、木、火、土,循环相生;金、木、土、水、火,循环相克,是为顺五行。
颠倒五行学说,用作临床指导,如金生水,水亦生金;金燥则肺萎,必须滋肾以润肺。
金克木,木亦克金;肝木过旺,木反克金而肺萎,必须扶土生金,肝木自平,肺萎亦愈。
其余类推。
万物土中生,万物土中消。
[浅注]脾经机能正常,胃部消化力强,各脏腑均得滋养。
若脾胃亏损,各脏腑既失其养。
脾绝则死。
故曰万物生于土,万物消于土。
气有气之海,血有血之源。
[浅注]气海与丹田相通,为生气之枢纽。
推拿技术操作规程——脏腑经穴推拿技术

推拿技术操作规程——脏腑经穴推拿技术推拿技术操作规程——脏腑经穴推拿技术【脏腑经穴推拿疗法概述】脏腑经穴推拿疗法,是根据“体表——内脏相关”的理论,用手指按压体表穴位(多以腹部穴位为主,也可针对不同疾病选用背部、四肢及头面的穴位)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中医学认为,经络内联脏腑,外络肢节,内脏与体表密切相关。
例如背部的背俞穴、胸腹部的募穴,就是脏腑的经气输注和聚集之处。
内脏病变,往往通过经络反映到胸、背体表;而胸、背体表一些部位的按压刺激,也能通过经络传导到内脏及有关部位而产生治疗效应。
根据这一原理,以手法推拿胸、背部的相应点(压痛点),即可通过经络而发挥其调整脏腑功能的作用,并且还能治疗局部疾患及与脏腑有关的其他疾病。
【脏腑经穴推拿疗法基本内容】本疗法穴位的选择有一定的讲究,简要介绍如下:1.锁骨上部穴位(1)锁上1:位于胸锁关节处,锁骨内端的上缘。
将手指按入胸骨上窝,压向锁骨端。
主治心悸、偏头痛、眩晕、耳部疾患、恶心呕吐。
(2)锁上2:锁骨上缘中点向内一横指,在锁骨的内侧面。
将手指深入锁骨上窝,抵在锁骨内面。
滑动手指时有细条索状物滚动,并有颞侧胀痛感,主治偏头痛、三叉神经痛、心悸、膈肌痉挛、眩晕;手指从锁骨上窝压向后下方再向内挤压,有麻胀感传至肩胛及上肢尺侧(小指侧),主治肩肿及上肢痛、落枕。
(3)锁上3:锁骨上缘与腋前线交点向内旁开一横指,垂直按压。
主治牙痛(上齿)、偏头痛、三叉神经痛。
脏腑经穴推拿疗法2.肩臂部穴位(1)肩臂1:锁骨下窝处,在锁骨中线外一横指,皮下可触到一粗大的斜形肌束。
在斜形肌束的上缘垂直压,有麻胀感传到上肢桡侧(大拇指侧);在斜形肌束的下缘垂直压,有麻胀感传至上肢尺侧(小拇指侧);或压向锁骨转弯处,感应到肩前。
主治上肢麻木、疼痛、震颤、肩痛、落枕。
(2)肩臂2:锁骨下方,锁骨中点内一指半处,向第l肋骨压。
主治肩臂痛(臂后区,尺侧)。
(3)肩臂3:锁骨与第l肋骨间,在胸骨旁线上,垂直按压。
教你推拿五个经络养五脏

教你推拿五个经络养五脏关于《教你推拿五个经络养五脏》,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保健养生慢慢融进到日常生活之中,慢慢遭受大家的高度重视,大家平时也会根据一些方式来预防传染病的产生,中医经络便是在其中一种,中医学经络理疗有悠久的历史,到现在被大家承传应用,给大家出示了便捷,根据对一些经脉的推拿,能够协助你我们预防各种各样病症,增强体质益寿延年,推拿按摩五个经脉养五脏,肝经主冶脾虚泄泻,下边网编给你详解。
一、穴道:脾经(脾土)部位:大拇指桡侧边。
实际操作:血压补脾经:使患者大拇指微屈,作业者以大拇指面沿患者大拇指桡侧缘向掌根直推。
血液清脾经:在小孩大拇指表面直推,约推100~300次。
主冶:消化不良,腹泻,呕吐,疳积,四肢无力等。
二、穴道:肺经(肺金)部位:右手无名指掌面。
实际操作:血压润肺经:在右手无名指表面旋推,约补200~400次。
血液清肺经:朝向指根方位直推,清200~400次。
主冶:发热,咳嗽,喘气,胸闷气短,咽喉肿痛等.三、穴道:脾经(肾水)部位:小拇指掌面。
血压补肾壮阳经:在小拇指表面旋推,约补200~400次。
血液清脾经:从小手指尖向指根方位直推,清100~200次。
主冶:小便赤涩不好,尿床,尿频尿急等。
四、穴道:肝经(肝木)部位:无名指掌面。
实际操作:血压清肝火经:在小孩无名指表面旋推,约补100~200次。
血液清肝经:由手指尖向指根直推,清100~300次。
主冶:惊风抽动、眼赤,风寒感冒,脾虚泄泻,肝炎等五、穴道:心经络(内火)部位:中拇指掌面。
实际操作:血压补心经:在小孩中拇指面作旋推,约补100~200次。
血液清心经:手指尖向指根直推,清100~300次。
主冶:高烧神昏,心烦,夜啼,口舌生疮,小便赤黄等。
天韵足道脏腑点穴

天韵足道养生馆-------四季养生之脏腑点穴秋季以养肺为主,以润肺清肠护肾为要,所以以五脏之穴调六腑之脉,通气血。
肺主呼吸,气血之通而养肺气助肾元。
手法操作其本程序原理:一、腹部(任脉)1.调中焦之气2.调下焦之气3.调上焦之气二、腰背(督脉)1.开阳气通气户(百劳或大椎穴-----肩井穴------天宗穴)2.夹脊穴3.膀胱输穴(大柕、风门、肺腧、厥阴俞、督俞、膈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三焦俞、气海俞、大肠俞、关元俞、小肠俞、膀胱俞、八髎)4.万法归宗(肾俞)手法操作程序:一、腹部(任脉)1.按巨阙,调阑门操作手法:左手拇指紧按巨阙,以阻止内气上逆,右手中指或拇指点阑门穴推按旋转时间以觉通为度。
2、按巨阙,调建里操作手法:左手拇指紧按巨阙,以阻止内气上逆,右手中指或拇指点建里穴推按旋转时间以觉通为度。
3、按右石关,左梁门,调气海操作手法:左手拇指按右石关穴,食指和中指按左梁门穴,右手拇指或中指按气海,推按旋转时间以觉通为度。
4、拿带脉操作手法:左右手拇指弹拨带脉并拿揉带脉至气海气通为度5、按巨阙,调章门(平阑门)。
操作手法:左手拇指紧按巨阙,中指紧按左章门穴,推按旋转至气通为止;右手拇指点阑门穴,再以右手食指和中指自章门向小腹斜推三次。
6、按巨阙,调左梁门、右石关。
操作手法:左手拇指紧按巨阙, 以阻止内气上逆,右手拇指按右石关穴,中指按左梁门穴,推按旋转至气通为止,再紧按以上两穴拨拧3~6次。
7、按巨阙,调上脘、中脘、建里。
操作手法:左手拇指紧按巨阙,右手食指、中指、无名指分别按揉上脘、中脘、建里8、按天突、璇玑、华盖,调巨阙。
操作手法:拇指分别按揉天突、璇玑、华盖9、按巨阙,调阑门(水分)。
10、按梁门,石关,调天枢。
操作手法:双手拇指按揉梁门,石关,天枢,推按旋转,有气则止;然后,向右旋引12、并压三把。
操作手法:右手中指亦按气海,无名指和小指卷起,靠患者小腹,由右少腹右侧轻按推至小腹下面,中指和食指卷起翻压小腹,由左少腹左侧轻按推至小腹正面;手背轻轻向下推至关元部位,一次即可。
古传脏腑理筋按摩

古传脏腑理筋按摩中医万里行-王生玉老师《古传脏腑理筋按摩》“古传脏腑理筋按摩”源于“中医推拿学”,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医学巨著《黄帝内经》中就有记载。
此法是通过松解筋结,疏理经络,调达脏腑气机为目的;深拨浅揉,大抵小旋,巧点揉按,理筋疏导,以通气、通血、通经络,激活生命本源,导引正能量。
本法是建立在中医经络,经筋理论基础上又融合了现代医学解剖,生理,病理学知识的综合疗法。
是将古传八种理筋手法相结合,对全身经络进行整体调治,已达到治疗筋骨疾病,脏腑气机不畅等引起的亚健康及相关疾病为目的。
“古传脏腑理筋按摩”是遵循天人合一理念,沿着人体脊神经血管,经络,经筋的走向,分部位进行疏理。
经络内联脏腑,外络节肢,网络全身;通过对周身筋结横络的疏理,可以疏导经络的畅通,解除肌肉肌腱的挛缩;使得气血畅通,阴阳平衡,调治整体的功效。
◆治疗定义:疏筋通神经,疏筋通血管,疏筋通经络;通过疏理皮肤与肌肉、肌肉与肌肉、肌肉与骨骼之间分布的筋膜,可达到疏通经络与经筋的目的。
◆作用原理:疏通经络,促进气血运行;扶正祛邪,调整脏腑功能;滑利关节,可“消肿祛瘀,改善局部营养”;调节心神,解除大脑紧张和疲劳;镇静止痛,解除肌肉痉挛。
◆诊察特点:是用“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双重诊断法,综合辨证分析,进行定病、定位,从而得出正确的诊断。
根据病症的特点,可以做经络触诊,寻找疾病的压痛点,皮肤温度的触诊,可判断身体局部血运情况等。
◆基本手法:古传脏腑理筋按摩基本手法有八种,即:按、拨、分、挑、捋、推、拧、拉筋法。
◆运用要领:“手指在动,心性安静,精神贯注,排除杂念,力点集中,意重手轻,力根在足,始拨肘窝。
”此法应体会到:气到手到,手到气行,气行血行,血行贯通。
◆手法特点:用力均匀缓和、深透、刚柔并济,一气呵成,似气如水,循环不息。
着重强调阴阳调整、治病求本、扶正祛邪。
手法宜精不宜滥,贵专不泛多。
做到定位、定向、定力精准,刺激强度应循序渐进,关节的被动活动幅度也要由小到大,逐渐增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脏腑经穴推拿技术
【脏腑经穴推拿疗法概述】
脏腑经穴推拿疗法,是根据“体表——内脏相关”的理论,用手指按压体表穴位(多以腹部穴位为主,也可针对不同疾病选用背部、四肢及头面的穴位)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中医学认为,经络内联脏腑,外络肢节,内脏与体表密切相关。
例如背部的背俞穴、胸腹部的募穴,就是脏腑的经气输注和聚集之处。
内脏病变,往往通过经络反映到胸、背体表;而胸、背体表一些部位的按压刺激,也能通过经络传导到内脏及有关部位而产生治疗效应。
根据这一原理,以手法推拿胸、背部的相应点(压痛点),即可通过经络而发挥其调整脏腑功能的作用,并且还能治疗局部疾患及与脏腑有关的其他疾病。
【脏腑经穴推拿疗法基本内容】
本疗法穴位的选择有一定的讲究,简要介绍如下:
1.锁骨上部穴位
(1)锁上1:位于胸锁关节处,锁骨内端的上缘。
将手指按入胸骨上窝,压向锁骨端。
主治心悸、偏头痛、眩晕、耳部疾患、恶心呕吐。
(2)锁上2:锁骨上缘中点向内一横指,在锁骨的内侧面。
将手指深入锁骨上窝,抵在锁骨内面。
滑动手指时有细条索状物滚动,并有颞侧胀痛感,主治偏头痛、三叉神经痛、心悸、膈肌痉挛、眩晕;手指从锁骨上窝压向后下方再向内挤压,有麻胀感传至肩胛及上肢尺侧(小指侧),主治肩肿及上肢痛、落枕。
(3)锁上3:锁骨上缘与腋前线交点向内旁开一横指,垂直按压。
主治牙痛(上齿)、偏头痛、三叉神经痛。
脏腑经穴推拿疗法
2.肩臂部穴位
(1)肩臂1:锁骨下窝处,在锁骨中线外一横指,皮下可触到一粗大的斜形肌束。
在斜形肌束的上缘垂直压,有麻胀感传到上肢桡侧(大拇指侧);在斜形肌束的下缘垂直
压,有麻胀感传至上肢尺侧(小拇指侧);或压向锁骨转弯处,感应到肩前。
主治上肢麻木、疼痛、震颤、肩痛、落枕。
(2)肩臂2:锁骨下方,锁骨中点内一指半处,向第l肋骨压。
主治肩臂痛(臂后区,尺侧)。
(3)肩臂3:锁骨与第l肋骨间,在胸骨旁线上,垂直按压。
主治臂痛(臂后区)、肩胛骨内侧缘痛。
(4)肩臂4:第2肋下缘,锁骨中线稍外方,抵紧肋骨下缘向外上方按压。
主治肩臂痛(臂前区)。
(5)肩臂5:第3胸肋关节的上面。
主治肩臂病(尺侧)。
3,胸部穴位
(1)胸1:第4肋下缘,锁骨中线内侧一横指处。
抵压肋骨下缘。
(2)胸2:第4肋下缘,锁骨中线外侧一横指处。
抵压肋骨下缘。
胸1、胸2主治胁肋及上胸部疼痛、肋间神经痛、心悸、胸闷等症。
(3)胸3:第6胸肋关节外一横指处,于肋软骨上垂直压。
主治下胸部痛、肋间神经痛。
(4)胸4:肋弓与胸骨旁线的交点,垂直压。
主治肋弓区和下胸部痛。
(5)胸5:肋弓与锁骨中线的交点,垂直压。
主治季肋区疼痛、肝区痛。
(6)胸肋5穴:第1~5胸肋关节的下角各1穴,两侧共10穴。
手指按入肋间隙,靠紧胸骨边缘,向内上方抵压。
主治肋间神经痛、胸闷、喘息、支气管炎等病症。
4.剑突部穴位
(1)剑上:胸骨剑突与胸骨体结合处,向上推压。
主治头晕、前额痛、上腹痛、心悸、恶心。
(2)剑旁剑突与肋弓交界处,向肋弓边缘挤压。
主治上腹痛、呕吐、心悸、膈肌痉挛。
(3)剑尖:剑突尖处,向上压剑突尖。
主治前额痛,昏厥、胃痛、膈肌痉挛。
5.侧胸部穴位
(1)胃1:第5肋下缘,锁骨中线外一横指处。
(2)胃2:第5肋下缘与腋前线交点。
以上2穴主治胃痛、恶心、呕吐、隔肌痉挛、心悸。
(3)胃3:第6肋下缘与胸骨旁线交点。
(4)胃4:第6肋下缘。
锁骨中线外一横指处。
(5)胃5:第6肋下缘与腋前线交点。
(6)胃6:第6肋下缘与腋中线交点。
以上4穴主治胃痉挛、上腹痛,肝区痛、胸肋痛、腹胀、膈肌痉挛。
6.侧腹部穴位
(1)腹1:第7肋下缘与腋前线交点。
(2)腹2:第7肋下缘与腋中线交点。
(3)腹3:第8肋下缘与腋前线交点。
(4)腹4:第8肋下缘与腋中线交点。
以上4穴主治上腹及脐周痛、肝胆疾患、腹胀。
膈肌痉挛。
(5)腹5:第9肋下缘与腋前线交点。
(6)腹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