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虚词特殊句式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一词多义解析
初中文言文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梳理
初中文言文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梳理八年级下册二、古今异义四、词类活用名词活用(一)名词作动词1、天雨墙坏雨:名词用作动词,下雨。
《智子疑邻》2、妇抚儿乳乳:名词用作动词,喂奶。
《口技》3、不能名其一处也名:名词用作动词,说出。
《口技》4、会宾客大宴会:名词用作动词,恰逢,正遇上。
《口技》宴:名词用作为动词,举行宴会。
《口技》5、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名:名词用作动词,出名,闻名。
《陋室铭》6、腰白玉之环腰:名词用作动词,腰佩。
《送东阳马生序》7、狼不敢前前:名词用作动词,向前。
《狼》8、恐前后受其敌敌:名词用作为动词,攻击。
《狼》9、一狼洞其中洞:名词用作动词,打洞。
《狼》10、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隧:名词用作动词,(从柴草中)打洞。
《狼》11、听妇前致词前:名词用作动词,上前。
《石壕吏》12、每至晴初霜旦霜:名词用作动词,下霜。
《三峡》13、虽乘奔御风不以及也奔:名词用做动词,飞奔的马《三峡》14、皆披发文身文:名词用作动词,画文彩。
《观潮》15、以光先帝遗德光:名词用作动词,发扬光大。
《出师表》16、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名:名词用作动词,命名,给…取名。
《醉翁亭记》17、故自号曰醉翁也号:名词用作动词,取别号。
《醉翁亭记》18、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泉:名词用作动词,汲泉水。
《满井游记》茗:名词用作动词,煮茶。
罍:名词用作动词,端酒杯。
红装:名词用作动词,穿着艳装。
蹇:名词用作动词,骑驴。
19、皆指目陈胜目:名词用作动词,用眼睛示意。
《陈涉世家》20、尉果笞广笞:名词用作动词,用竹板打。
《陈涉世家》21、攻铚、酂、苦、柘、谯皆下之下:名词用作动词,攻下,攻克。
《陈涉世家》22、陈胜王王:名词用作动词,称王。
《陈涉世家》23、臵人所罾鱼腹中罾:名词用作动词,用鱼网捕。
《陈涉世家》24、功宜为王功:名词用作动词,论功劳。
《陈涉世家》25、皆刑其长吏刑:名词用作动词,惩罚。
《陈涉世家》26、策勋十二转策:名词用作为动词,记下。
2020-2021中考文言文实词虚词一词多译和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归纳
2020-2021中考文言文实词虚词一词多译和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归纳中考文言文实词虚词一词多译和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归纳一.中考文言实词虚词(按音序排列)安 1、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2、养(衣食所安)卑 1、低下(非天质之卑) 2、身份低微(先帝不以臣卑鄙)备1、周全、详尽。
(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2、具备。
(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口技》)3、准备。
(犹得备晨炊《石壕吏》)被1、影响(被于来世,泽被后世) 2、同“披”,穿(皆被绮绣)鄙1、边境(蜀之鄙有二僧《为学》)2、鄙陋、目光短浅(肉食者鄙《曹刿论战》/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毕1、尽(毕力平险《愚公移山》) 2、全部(群响毕绝《口技》)薄1、迫近,接近。
(薄暮冥冥《岳阳楼记》)2、轻视。
(不宜妄自菲薄《出师表》)3、厚度小。
(薄如钱唇《活板》)策1、马鞭。
(执策而临之《马说》)2、鞭打、驱使。
(策之不以其道《马说》)3、记录。
(策勋十二传《木兰诗》)4、计谋。
(成语“束手无策”)长1、长度。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2、与“短”相对。
(北市买长鞭《木兰诗》)3、长久,健康。
(但愿人长久《明月几时有》)4、永远。
(死者长已矣《石壕吏》)5、排行最大(木兰无长兄(《木兰诗》)6、头领。
(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陈涉世家》)称1、相当、配合(不能称前时之闻)2、称赞(先帝称之曰能)诚1、诚心(帝感其诚)2、的确,实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臣诚知不如徐公美)3、果真(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惩 1、苦于(惩山北之塞《愚公移山》)2、惩罚驰1、骑(愿驰千里足)2、驱车(追赶)(公将驰之)出1、发、起(方其远出海门)2、在国外(出则无敌国外患)3、来到(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兵)4、产生(君谓计将安出)辞1、推辞(蒙辞以军中多务)2、语言(未尝稍降辞色)3、告辞,辞别(旦辞爷娘去)次1、编次。
(吴广皆次当行《陈涉世家》)2、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
初中虚词特殊句式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一词多义
(一)虚词没有实在意义,一般不能充当句子成分,不能单独回答问题(少数副词如“不”“也许”“没有”等可以单独回答问题),只能配合实词一起使用,才能表示种种语法关系。
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兼词七类。
文言虚词在整个文言词语中虽然只占一小部分,但是它的语法作用却很大。
文言文中的许多句式是以虚词为标志的,如判断句“……者……也”、被动句“为……所……”等虚词在文言文中用得很频繁,而且它们的解释也相当灵活。
常用虚词例释1.但①副词:表示对动作的限制,可译为“只”“仅仅”等。
例: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木兰诗》)②连词:用在复句的后一个分句前,表示意思的转折。
可译为“但是”“不过”“只是”等。
例:无他,但手熟尔。
(《卖油翁》)2.而①代词:相当于第二人称,你、你们,你的、你们的。
例: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聊斋志异·促织》)②连词:A.表示递进,相当于“而且”“并且”。
例: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亭记》) B.表示转折,相当于“却”“但是”。
例: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 C.表示顺承,相当于“然后”。
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 D.表修饰,相当于“地”。
例:默而识之。
(《论语·述而》) E.表并列,相当于“并不是……而只是……”。
例: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满井游记》)3.耳语气词:A.表示肯定、判断语气,相当于助词“也”,可译为“了”“啊”。
例: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B.表示限制语气,相当于“而已”“罢了”,含有“不过如此”的意味。
例:技止此耳!(《黔之驴》)4.何①疑问代词:A.代事物,可译为“什么”。
例:子何恃而往?(《为学》)B.代处所,可译为“哪里”“什么地方”。
例: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文言文词类活用及特殊句式
5、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被动句
6、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判断句
7、投以骨。 省略句
9、不拘于时。被动句
(屠夫)投(之)以骨
判断句 8、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
10、东阿者,汝之东阿也。 判断句
复习文言文特殊句式
1、判断句 翻译要点:要翻译出“XX是什么”。“XX不是什么。
2、省略句 翻译要点:要补充出省略的成分。 3、被动句 翻译要点:要翻译出“被XX”。 4、倒装句
例: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5、直接判断(无标志判断句) 名+名
例: 刘豫州王室之胄。
小结:
1、 1、用“者”或“也”表判断
2、用“为”或“是”表判断
判 3、用“乃”“则”“即”“皆”等表判断。 断 句 4、用否定副词“非”、“莫”、“无”等表示否定
则又何羡乎 彼且奚适也? 《逍遥游》〈庄子〉
2.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 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 词表示。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 词之后。 格式:主+否定词+宾(余、吾、尔、自、之、是)+动
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寡人至于国也》)
①籍吏民,封府库 ②火尚足以明也 ③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④渔人甚异之。 ⑤沛公欲王关中 ⑥有泉侧出 ⑦范增数目项王。 ⑧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⑨项伯杀人,臣活之。 ⑩外连横而斗诸侯 ⒒好游者不能穷也。 12、而其见愈奇。 13、乃我困汝。 14、头发上指。 15、吾得兄事之。 16、手巾掩口啼
马上练一练(请你指出活用的类型)
初中重点文言文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用法
文言文虚词用法之一、代词1、人称代词,译作“他”、“她”、“他们”①公与人乘,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②陈胜佐之,并杀两尉。
(《陈涉世家》)③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论语>十则》)④醒侯故使之问之。
(《扁鹊见蔡醒公》)2、指示代词,指代事物,译作“它”、“它们”或直译事物名称。
①学而时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②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狼》)③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论语>十则》)④鬼问:“汝复谁?”定伯诳之。
(《宋定伯捉鬼》)⑤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狼》)二、助词:1、结构助词,译作“的”①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
(《扁鹊见蔡桓公》)②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愚公移山》)③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岳阳楼记》)④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读孟尝君传》)⑤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愚公移山》)2、结构语气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①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扁鹊见蔡桓公》)②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扁鹊见蔡桓公》)③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愚公移山》)④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观沧海》)⑤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3、语气助词,凑足音节。
①公将鼓之。
(《曹刿论战》)②久之,目似暝,意暇甚。
(《狼》)③怅恨久之。
(《陈涉世家》)④顷之,贼二十余骑四面集,步行负弓矢从者百许人。
(《大铁椎传》)4、结构助词,提前宾语的标志。
①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爱莲说》)②何陋之有?(《陋室铭》)③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而一、连词1、表示并列关系的连词,可译为“又”“而且”“也”等,有时也可不译。
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十则》)②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捕蛇者说》)③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2、表示承接关系的连词,译作“然后”“就”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②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七年级下语文文言文的古今异义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
七年级下语文文言文的古今异义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一、古今异义词1.词语的古今义解释在七年级下的文言文中,古今异义词是一个常见的现象。
古今异义词指的是在古代和现代汉语中,同一个词语的意义、用法或者词性有所不同。
例如,“学校”在古代指学府,而今义则指实施教育的机构;又如“国家”,在古代指帝王统治下的地域,而今义则指具有主权和领土的国家。
2.词语演变的原因分析古今异义词的产生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词语的意义发生了变化;二是社会发展导致词语所反映的事物发生了变化;三是语言交流的需要,使得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中产生了新的意义。
3.如何在阅读中识别古今异义词阅读时,我们要学会识别古今异义词。
一方面要了解词语的古代意义,另一方面要根据上下文判断词语在文中的实际意义。
识别古今异义词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内容,把握文章的主题。
二、通假字1.通假字的定义及作用通假字是指在文言文中,用一个字代替另一个字的现象。
通假字的作用主要是为了避讳、美观或者音韵的需要。
例如,“孔子曰”中的“曰”通“日”,意为“说”。
2.通假字的识别方法识别通假字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了解通假字的规律,如声旁字代替形声字、形声字代替声旁字等;二是掌握一定的通假字表,以便在阅读中进行对照;三是通过语境和字义来判断字是否为通假字。
3.通假字的阅读技巧阅读文言文时,遇到通假字不要慌张,要学会根据字义和语境来判断。
同时,积累通假字,形成自己的词汇库,有助于提高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
三、词类活用1.词类活用的种类及举例在文言文中,词类活用是一种常见的现象。
词类活用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名词活用作动词,如“司马迁迁”中的“迁”意为“贬谪”;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如“山高水长”中的“长”意为“生长”;动词活用作名词,如“夫子不鼓盗钟”中的“盗”意为“偷钟的人”。
2.词类活用的辨析方法辨析词类活用,首先要了解词语的原始词类,然后根据其在文中的作用和意义来判断。
初中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归类
初中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归类初中七年级上册的文言文研究主要包括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词类活用归类。
通假字是指在中国古书中使用相同或相似读音的字代替本字的现象,考试中需要对其进行解释。
七年级的通假字包括“尊君在不”,“不亦说乎”,“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止有剩骨”,“身亡所寄”,“其人舍然大喜”,“卿今当涂掌事”,“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对镜帖花黄”,“但手熟尔”,“XXX以杓酌油沥之”,“可爱者甚蕃”和“亭亭净植”。
一词多义指一个词有两个或以上的意思。
文言文中的一些词根据语言发展的规律,其应用范围逐步扩大,因此在不同的句子中会有不同的意思,需要注意其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
七年级上册的一词多义包括“舍”(舍弃、解除、消除、去消失、离开、时当时)、“日”(按时、天、太阳、岁月)、“为”(给、替、担任、做、被、成为、乐以。
为乐、乐趣)、“行”(行走、行出行)、“知”(了解、领悟、知道)和“意”(想、企图、意暇甚、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恐前后受其敌、盖以诱敌、敌胁迫、攻击、敌人)。
恐前后受其敌,狼不敢前。
有闻而传之者,闻之于XXX。
求闻之若此。
在古今异义中,词汇的发展体现在实词上,最显著的就是词义的古今变化。
要特别注意前四种情况,如果不了解它的变化,误以今释古,要么语意不通,要么歪曲原意。
七年级上册常考古今异义词。
与儿女讲论文义,XXX舍去。
相委而去。
实词儿女指泛指小辈,包括侄女、侄儿;去指离开;委指舍弃。
现代汉语中,儿女指儿子女儿,去指跟“来”相对,委指交付。
这些词在古今异义中的差别细微,要注意区分。
出自《咏雪》和《陈太丘与友期行》。
约定期日中,可以为师矣。
吾日三省吾身。
XXX回头看,期指约定日期,可以指表示可能、许可,三指数词,表确数。
在《陈太丘与友期行》和《论语》中经常出现。
弛担持刀,屠自后断其股。
弛指松弛,股常指机构中的组织单位。
在古汉语中,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又可以灵活运用,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在句中充当其它类词。
新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知识点(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特殊句式)归纳
文言知识点归纳一、通假字《陈太丘与友期行》(1)尊君在不(“不”同“否”,句末语气词,表询问。
)(2)不亦说乎(“说”通“悦”,愉快)(3)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通“又”,用在整数与零数之间)(4)止有剩骨;止露尻尾;止增笑耳(“止”通“只”,只、仅)二、古今异义三、一词多义顾:元方入门不顾(回头看);顾野有麦场(看到)知:人不知而不愠(动词,了解);温故而知新(动词,得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动词,知道)其:择其善者而从之(代词,指他);仁在其中矣(这、那;指的是“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恐前后受其敌(代词,它,这里指狼);止:一狼得骨止(停止);止增笑耳(同“只”,只、仅)敌:恐前后受其敌(攻击);盖以诱敌(敌人)意:意暇甚(神情、态度);意将隧入以攻以后也(打算)前:恐前后受其敌(前面);狼不敢前(上前)之:学而时习之.(代词,学到的东西);知之.者不如好之者(代词,它,这里指学问和事业);禽兽之变诈几何哉(的);又数刀毙之(代词,它,指狼);而两狼之并驱如故(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复投之(代词,它,指狼)以:投以骨(“以骨投之”,把);以刀劈狼首(用)四、词类活用(1)友人惭(形容词用作动词,感到惭愧)(2)学而时习之(名词作状语,按时)(3)吾日三省吾身(名词作状语,每天)(4)传不习乎(动词用作名词,老师传授的知识),(5)温故而知新(形容词用作名词,旧的知识,新的理解与感悟),(6)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形容词用作动词,喜欢,爱好)(6)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趣)(7)饭疏食饮水(名词用作动词,吃饭)(8)恐前后受其敌(名词用为动词,攻击,胁迫)(9)其一犬坐于前(犬,名词作状语,像犬一样)(10)一狼洞其中(名词作动词,打洞)(11)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名词用作状语,从隧道,从柴草堆中打洞)(12)狼不敢前(名词作动词,上前)五、文言句式(1)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九年级语文文言文虚词实词整理
九年级语文文言文虚词实词整理一、实词。
1. 通假字。
- “故患有所不辟也”中“辟”通“避”,躲避。
-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中“辩”通“辨”,辨别。
-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中“得”通“德”,感恩、感激;“与”通“欤”,语气词。
- “邹忌修八尺有余”中“有”通“又”,连接整数和零数。
- “必能裨补阙漏”中“阙”通“缺”,缺点。
2. 古今异义。
- 【等死】古义:同样是死。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今义:等待死亡。
- 【卒中往往语】古义:到处。
“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今义:常常。
- 【虽然】古义:即使这样。
“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今义: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 【长跪而谢之曰】古义:道歉。
“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今义:感谢。
- 【卑鄙】古义:身份低微,见识短浅。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今义:品质恶劣。
- 【痛恨】古义:痛心、遗憾。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今义:深切地憎恨。
3. 一词多义。
- 【因为】“先帝不以臣卑鄙”。
- 【用来】“以光先帝遗德”。
- 【把】“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 【做、干】“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 【为了】“乡为身死而不受”。
- 【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4. 词类活用。
- 【大楚兴,陈胜王】“王”,名词用作动词,称王。
- 【尉果笞广】“笞”,名词用作动词,用鞭、杖或竹板打。
- 【天下苦秦久矣】“苦”,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苦。
- 【轻寡人与】“轻”,形容词用作动词,轻视。
- 【请广于君】“广”,形容词用作动词,扩充。
- 【亲贤臣,远小人】“亲”“远”,形容词用作动词,亲近、疏远。
- 【攘除奸凶】“奸凶”,形容词用作名词,奸邪凶恶的人。
二、虚词。
1. 之。
- 【助词,的】“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 【宾语前置的标志】“何陋之有”(同样为补充例句)。
- 【代词,代指人、事、物等】“愿陛下亲之信之”。
八下文言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
34. 时{ } ①冻风时作(经常) ②于时冰皮始解(这时)
35. 然{ } ①然徒步则汗出浃背(但是) ②娟然如拭(……的样子)
36. 始{ } ①冰皮始解(开始) ②髻髫之始掠也(刚刚)
3/3
3/3
1/3
1/3
19、 缊袍敝.衣.(名词用作动词,穿着破衣服) 20、 心乐.之(动词的意动用法,认为……快乐) 21、 凄.神寒.骨(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凄楚,使……寒冷) 22、 斗.折蛇行(名词用作状语,像北斗星那样,像蛇那样,分别作“折”“行”
的状语) 23、 北.通巫峡,南.极潇湘(方位名词用作状语,向北,向南) 24、 或异二者之为.(动词用作名词,这里指心理活动,即两种心情) 25、 百废.具兴(形容词用作名词,荒废了的事业) 26、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方位名词用作状语,在……之前,在……
11. 其{ } ①食之不能尽其材(代词,它的) ②其真无马耶(表示反问语气)
12. 或{ } ①或以为死(有的人) ②一食或尽粟一石(有时)
13. 患{ } ①无冻馁之患矣(忧患,名词) ②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担忧,忧虑,动词)
14. 故{ } ①故余虽愚(所以,连词) ②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特意,故意,副词)
②西蜀之去南
海(距离) ③委而去之(逃离,逃亡)
27. 开{ } ①旁开小窗(开设,设置) ②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放晴,散开)
28. 而{ } ①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顺接连词) ②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转接连词,却)
29. 乐{ } ①山水之乐(名词,乐趣) ②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意动,以……为乐)
三、词类活用
1、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名词作状语,时而向东时而向西) 2、 互相轩.邈.(形容词用作动词,向高处、远处伸展) 3、 横柯上.蔽(名词用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方位,在上面) 4、 负势竞上.(名词用作状语,向上) 5、 风烟俱净.(形容词用作动词,消散、散净) 6、 猛浪若奔.(动词用作名词,奔跑的马) 7、 望峰息.心(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停息、平息) 8、 以乐.其志(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乐) 9、 亦不详.其姓字(形容词用作动词,详细地知道) 10、 亲.旧.知其如此(形容词用作名词,亲戚朋友) 11、 性嗜酒.(名词用作动词,喝酒) 12、 袛辱.于奴隶人之手(形容词用作动词,辱没) 13、 一食或尽.粟一石(形容词用作动词,吃尽) 14、 策.之不以其道(名词用作动词,鞭打) 15、 食之不能尽.其材(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尽、竭尽) 16、 腰.白玉之环(名词用作动词,腰佩) 17、 手自笔.录(名词用作状语,用笔) 18、 日.再食,无鲜肥滋味可享(名词用作状语,每天)
七年级下语文文言文的古今异义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
七年级下语文文言文的古今异义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以下是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中的古今异义、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的总结。
古今异义:1. 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古义:边远的地方;今义:鄙视)2. 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 (古义:雇船;今义:购买)3. 西蜀之去南海 (古义:距离;今义:前往,到某地去)4. 僧富者不能至 (古义:穷;今义:贫穷)5. 顾言语于富者 (古义:告诉,对…说;今义:用言语表示或表达)6. 吾欲之南海 (古义:往,到;今义:的)7. 越明年 (古义:及,至;今义:越过)8. 贫者语于富者曰 (古义:贫穷的人;今义:物质上缺乏的人)9. 若为佣耕 (古义:你;今义:若,假如)10. 子何恃而往 (古义:凭什么;今义:依赖,依靠)一词多义:1. 之a. 吾欲之南海(往,到)b. 富者语于贫者曰(告诉,对…说)c. 子何恃而往(凭什么)d. 蜀之鄙有二僧(的)2. 欲a. 吾欲之南海(想)b. 富者欲归母(想要)3. 若a. 若为佣耕(你)b. 若夫淫雨霏霏(若夫,用在一段话开头,用以引起下文,类似“至于”的词语)c.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假如)d. 不若与先也(比得上)4. 自a. 自三峡七百里中(在)b. 自非亭午夜分(如果)c. 西蜀之去南海(从)d. 吾欲之南海(前往)5. 得a. 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能够)b. 得无异乎(肯定)c. 不得而知也(能够)d.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最终)6. 因a. 因往晓之(于是)b. 因问日:“汝何所恃而往?” (于是)c. 因以为号焉(因此)d. 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因此)7. 于a. 于昼夜何?而告日:“奚若?” (对)b. 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对于)c. 日中如探汤,沸鼎不足形容也(到)d. 子墨子九距之,墨子之守圉有余焉(在)8. 顾a. 顾不如蜀鄙之僧哉?(反而,却)b.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怎么,难道)c. 顾玩其辞日:“若为佣耕,何富贵也?”(仔细)9. 志a.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志向)b.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志向)c. 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志向)d. 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初中文言文知识点
初中文言文知识点文言文是初中语文学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升同学们的语言素养和文化修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以下将为大家详细介绍初中文言文的一些关键知识点。
一、实词实词是文言文学习的基础,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等。
1、古今异义古今异义是指同一个词在古代和现代的意义不同。
例如,“走”在古代是“跑”的意思,“妻子”在古代是“妻子和儿女”。
2、一词多义一个词有多种不同的含义。
比如“兵”,可以指“兵器”“士兵”“战争”等。
3、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指某些词临时改变其基本语法功能去充当其它词类。
常见的有名词作动词、形容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等。
例如,“沛公军霸上”中的“军”,原本是名词“军队”,在这里用作动词,意思是“驻军”。
二、虚词虚词在文言文中虽然数量不多,但使用频率高,用法灵活。
1、之(1)作代词,代人、事、物。
(2)作助词,“的”;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凑足音节,无实义。
(3)作动词,“到……去”。
2、而(1)表并列,“和”“又”。
(2)表承接,“然后”“就”。
(3)表转折,“但是”“却”。
(4)表修饰,“地”。
3、以(1)作介词,“用”“把”“凭借”“因为”等。
(2)作连词,表目的“来”;表结果“以致”。
三、特殊句式1、判断句常见的形式有“……者,……也”“……,……也”“……者,……”等。
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2、省略句句子中省略主语、谓语、宾语等成分。
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倒装句包括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等。
“何陋之有”就是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应为“有何陋”。
四、通假字通假字是古人在书写时用音同或音近的字代替本字。
例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的“说”通“悦”,表示愉快。
五、文言翻译文言翻译要遵循“信、达、雅”的原则。
1、信忠实原文,不随意增减内容。
2、达通顺流畅,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3、雅用词优美,富有文采。
翻译时要注意保留人名、地名、官名等专有名词,对古今词义发生变化的词要准确翻译。
【初中】文言文的古今异义和特殊句式
【初中】文言文的古今异义和特殊句式一、初中古文︱文言文的古今异义和特殊句式今天给大家整理了初中文言文的古今异义和特殊句式,这些只是文言文学习模块中的一部分,除此之外,其他大家需要在平时积累的文言文知识点有下面这些:文言文高频词、古代文学常识、实词、虚词、通假字、词类活用等。
一、初中古文︱文言文的古今异义和特殊句式1、文言文的古今异义(部分)例词---例句---古义---今义1、居---居十日---过了---居住2、走---扁鹊望桓侯而还走---跑---走3、再---一股作气,再而衰---第二次---又4、池---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护城河---水池5、次---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从祠中---停驻---质量差;次数6、戾---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至---暴戾7、令---何患令名不彰耶---美好的---命令8、寻---未果,寻病终---不久---寻找9、狱---小大之狱,虽不能察---案件---监狱10、坐---停车坐爱枫林晚---因为---坐下11、渠---问渠哪得清如许---它(他)---水渠12、微---微斯人,吾谁与归---没有---微小13、迁---迁客骚人,多会于此---官吏调职---迁移14、形---无案牍之劳形---身体---形状15、鄙---肉食者鄙,未能远谋---目光短浅---卑鄙16、卑鄙---先帝不以臣卑鄙---地位低下---品质低下17、牺牲---牺牲玉帛,弗敢专也---祭祀用的物品---为正义事业而奉献18、亲戚---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父母兄弟等---姻缘亲属19、交通---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交错相通---交通运输20、妻子---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儿女---男性的配偶21、绝境---同上---与世隔绝的地方---山穷水尽的地步22、无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更不必说---条件关系连词23、几何---禽兽之变诈几何哉---多少---数学学科之一24、开张---诚宜开张圣听---扩大---开业25、会计---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聚集商议---财务人员2、文言文句式之判断句古汉语判断句一般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对主语进行判断,一般不用判断词“是”字。
七年级上册古诗文中的虚词和通假字古今义
七年级上册古诗文中的虚词和通假字古今义古诗文是我国文化的传统瑰宝,它们反映了古人的情感、思想和生活。
在七年级上册的课本中,我们学习了许多古诗文,其中不乏虚词和通假字。
这些词语在古代有特定的意义,而今天的意义可能与古代有所不同。
本文将通过举例分析,探讨七年级上册古诗文中的虚词和通假字古今义。
一、虚词的古今义1. “孤”:古代义:单独、独立。
例句: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今天义:单独的、孤独的。
例句:他是一个孤独的人,很少和别人交流。
2. “那”:古代义:像那样、如此。
例句:那、而今也。
今天义:表示指示或疑问。
例句:那个人是谁?3. “云”:古代义:说。
例句:吁嗟乎!人莫云。
今天义:表示虚拟、假设。
例句:盼望云云,不可若何。
二、通假字的古今义1. “洛”:古代义:泉水名,又称盧亭水。
例句:洛阳亲友如相问。
今天义:泛指陌生的地方。
例句:他前往陌生的洛阳求学。
2. “昔”:古代义:过去。
例句:昔在岁云兮。
今天义:古代、过去的。
例句:昔日的传统文化。
3. “窈”:古代义:深远。
例句:杨柳深处窈窕娇。
今天义:幽静。
例句:他住在一处窈静的小院里。
以上是古诗文中的虚词和通假字的古今义。
通过对这些词语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诗文,体会古人的思想和情感。
也能帮助我们更好地掌握古诗文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希望同学们在学习古诗文中能够多加注意这些虚词和通假字的古今义,以便更准确地领略古人的意境和情感。
古诗文是我国文化的珍贵遗产,它们是我们了解古代文化、思想和情感的重要途径。
在七年级的课本中,我们不仅学习了许多古诗文的经典之作,也了解到了在古代语境中常见的虚词和通假字,这些词语在古代有着特定的含义,而在今天的语境中可能有所不同。
通过对这些词语的理解和探讨,我们可以更深入地领悟古文的内涵,也能够更准确地理解和阅读古诗文的意境和情感。
在古诗文中,虚词是一类用法虚化、不太实际、只存在于特定语境内才有实际意义的词,因此需要根据上下文来推断具体的含义。
八年级上册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
八年级上册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一)通假字1、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要,通“邀”,邀请。
《桃花源记》2、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有,通“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
《核舟记》3、卧右膝,诎右臂支船。
诎,通“屈”,弯曲。
《核舟记》4、左手倚一衡木。
衡,通“横”。
《核舟记》5、虞山王毅叔远甫。
甫,通“父”,男子美称,多赋予字之后。
《核舟记》6、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通“拣”,挑选。
《核舟记》7、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与,通“举”。
《大道之行也》8、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矜,通“鳏”,老而无妻的人。
《大道之行也》9、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曾,通“层”。
《望岳》10、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阙,通“缺”,中断。
《三峡》(二)词类活用:类型例句出处解释意动用法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对……感到诧异名词作状语复前行、听妇前致词《桃花源记》往前、上前形容词作动词欲穷其林《桃花源记》穷尽,走到头名词作动词有仙则名《陋室铭》有名气名词作动词有龙则灵《陋室铭》有灵性使动用法无丝竹之乱耳《陋室铭》使……杂乱使动用法无案牍之劳形《陋室铭》使……劳累名词作动词不蔓不枝《爱莲说》长枝蔓、长枝节名词作状语箬蓬覆之《核舟记》用箬蓬名词作状语石青糁之《核舟记》用石青名词作动词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戴着高帽、长满胡须名词作动词居右者椎髻仰面《核舟记》梳着椎型发髻名词作形容词其色墨《核舟记》黑的意动用法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大道之行也》以……为亲人、以……为子女形容词作名词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大道之行也》老年人、中年人、幼童形容词作名词造化钟神秀《望岳》神奇、秀丽的景色意动用法一览众山小《望岳》认为……小使动用法恨别鸟惊心《春望》使……受惊形容词作名词虽乘奔御风《三峡》飞奔的马形容词作名词空谷传响《三峡》回声形容词作动词夕日欲颓《答谢中书书》坠落名词作动词相与步于中庭《记承天寺夜游》散步名词作状语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观潮》用银、用玉形容词作动词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观潮》穷尽名词作动词皆披发文身《观潮》画着文彩形容词作动词上下一白《湖心亭看雪》变白名词作动词客此《湖心亭看雪》客居名词作状语拄杖无时夜叩门《游山西村》在夜里词类活用的类型:名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形容词作名词、形容词作动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
中考文言文阅读考点解析与解题技巧(一)
中考文言文阅读考点解析与解题技巧(一)一、文言实词、虚词考点解析(一)文言实词实词的考点是理解常见的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主要包括:1)通假字通假字是古汉语中较为常见的语言现象。
它包括三类:通用字、假借字、古今字。
如“反”通“返”,“知”通“智”(通用)。
如“蚤”通“早”,“直”通“值”(假借)。
如:“莫”通“暮”,“益”通“谥”(古今字)。
2)古今异义古今异义包括五种情况:12其特点为:今义小3456双音节词,如“亲戚”、“中国”;偏义复词,如“父兄”、“浅深”。
3)一词多义一词多义是指同一个词在这个句子里是一个意义,在那个句子里又是另一个意义,由本义引申或假借而形成。
词的本义是指该词的最初意义、基本意义,如“兵”是兵器,是兵士;“走”是跑。
词的引申义是从基本意义发展出来的,同基本义有相类似、相对立或相关联的意义,如“深”的基本义有“河很深”、“深山”、“深耕”等。
引申义为“道理深”、“友谊深”、“夜深人静”等。
词的比喻义是指使用比喻释义,如“手足之情”、“乱扣帽子”。
对文言实词的考查,重点在辨析常见的古今词语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之处,认定多义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的特定意义。
(二)文言虚词虚词的考点是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文言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文言代词也归入文言虚词之中。
常见文言虚词有:安、但、而、耳、故、何、乎、或、既、乃、其、且、然、若、虽、遂、所、为、焉、也、以、已、矣、因、犹、于、哉、则、者、之等。
要注意文言虚词中三类特殊现象:1)兼词:诸、焉、盍、叵、旃。
2)虚词连用:两个连用“也哉”、三个连用“也乎哉”。
3)复音虚词:于是、无论等。
对文言虚词的考查,重点在根据阅读材料中上下文的语境,具有懂得并能加以解释的能力。
“在文中的用法”界定了范围,并表现为常见用法。
首先要掌握一些常见文言虚词的基本用法,然后在具体的语境中仔细判别、比较、推断,达到了解其用法的目的。
二、语法与翻译考点解析(一)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是指某一类词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了它的词性和语法功能,而具有了另一类词的词性和语法功能。
七上文言文通假字,倒装句,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的知识点
七上文言文通假字,倒装句,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的知识点
七上文言文通假字
文言文中常常使用假字,这些假字是为了表达文艺效果而设计的。
常见的假字有:
1.折字:把一个字按照一定的规则折叠成另一个字,
如“我”折成“屋”,“月”折成“皂”。
2.谐音字:根据汉语的谐音规则,把一个字改写成
另一个字,如“白”写成“蒲”,“人”写成“仁”。
3.易字:按照汉语的语音规律,把一个字写成另一
个字,如“闲”写成“咸”,“六”写成“陸”。
4.假借字:把一个字借用成另一个字的形式,如“好”
借用成“耗”,“王”借用成“网”。
倒装句
倒装句是指主语和谓语的位置颠倒过来的句子。
在文言文中,倒装句常常用于强调句子的主语,或者用来表达不同的语气。
常见的倒装句有:
1.全部倒装:主语和谓语的位置都颠倒过来,如“长
者出,少者归”。
2.部分倒装:只有谓语的一部分倒装,如“安能摧眉
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
六国论(文言虚词_古今异义_词类活用_句式_一词多义)
(3)苟以天下之大(大天下,定语后置)
4.被动句(1)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为……所,表被动)
(2)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为……所,表被动)
(3)连词,表转折。 而秦兵又至矣 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4)连词,表并列。
二败而三胜
2.之
(1)结构助词,的。
破灭之道也
较秦之所得
诸侯之所亡
(3)定语后置的标志。 苟以天下之大
(4)代词。 子孙视之不甚惜(指土地)奉之弥繁,侵之愈急(代词,前一个代“秦”, 后一个代“贿赂的诸侯”)此言得之(指上文说的道理)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前一个代指 “秦”;后一个助词,的)
(3)形容词作动词。 不能独完(保全)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坚持到最终) 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小的方面,大的方面)始速祸焉 速:招致 动词的使动用法:
李牧连却之使……退却,译为打退
4.一词多义
(1)兵 非兵不利(名词,兵器、武器) 而秦兵又至矣(名词,军队) 斯用兵之效也(名词,战争)
(2)暴 暴霜露(动词,曝露)暴秦之欲无厌(形容词,凶暴,残酷的)
六国论
一、文言实词1.通假字
(1)暴霜露(通“曝”,曝露)
(2)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通“倘”,倘若)
(3)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
2.古今异义
(1)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古义:它实际上的数量 今义:实际上
(2)思厥先祖父 古义:祖辈和父辈 今义:父亲的父亲
(3)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义:至:到;于:引出结果。以至于。 今义:连词,表示到达某种程度
九年级上册文言文复习(最全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
九年级上册文言文基础知识复习一.通假字1.敬富贵,无相忘。
(“无”通“毋”,不要)2.发闾左適戍渔阳(“適”通“谪”,征发,调发)3.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唱”通“倡”,倡导)4.卜者知其指意(“指”通“旨”,目的,用意)5.固以怪之矣(“以”通“已”,已经)6.将军身被坚执锐(“被”通“披”,穿)7.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与”通“欤”,吗)8.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错”通“措”,放置)9.岂直五百里哉(“直”通“只”,仅仅,才)10.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仓”通“苍”,苍鹰,猛禽)11.寡人谕矣(“谕”通“喻”,明白)12.欲信大义于天下(“信”通“伸”,伸张)13.自董卓已来(“已”通“以”)14.尔来二十有一年矣(“有”通“又”)15.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阙”通“缺”,缺点)16.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简”通“拣”,挑选)二、一词多义1、与①尝与人佣耕,每与臣论此事(同,和)②与皆来会计事(一起)③轻寡人与(同“欤”,相当于“吗”)④与臣而将四矣(yù,加)----加2、之①辍耕之垄上,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去,往,到……去)②怅恨久之(凑足音节,无实义)③鸿鹄之志,天子之怒,智能之士,平明之理(结构助词,的)④二世杀之(代词,他,指扶苏)⑤然足下卜之鬼乎?(代词,指这件事)⑥固以怪之矣(指鱼腹藏书)⑦时人莫之许也(“之”作宾语前置,代词,代上文的自比)⑧孤之有孔明(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3、而①佣者笑而应曰,长跪而谢之曰,可计日而待也(连词,表修饰关系)②夺而杀尉,为坛而盟,挟天子而令诸侯,(连词,表顺承关系)③而戍死者固十六七,而君逆寡人者,挺剑而起,而其主不能守,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而中道崩殂,(转折连词,但是)④则名微而众寡(连词,表并列)4、应①佣者笑而应曰(回答)②宜多应者,杀之以应陈涉(响应)5、若①若为佣耕(你)②非若是也(如,像)③若士必怒,若跨有荆、益,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若无兴德之言,(假如,如果)6、为①若为佣耕,俱为一体(是)②为屯长,是以众议举宠为督(当)③为坛而盟(修筑)④功宜为王(称作)⑤以君为长者,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当做)⑥好为《梁父吟》(唱)⑦谓为信然(是)⑧以弱为强者(变为)⑨贤能为之用,士卒多为用者(被)⑩为忠善(做)7、会①会天大雨(适逢,正赶上)②与皆来会计事(集会)③东连吴会(kuài,指会稽郡)8、道①道不通(道路)②中道崩殂(中道---中途)③以咨诹善道(道理)9、乃①陈胜、吴广乃谋曰,乃行卜,乃丹书帛曰,(于是,就)②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是)③凡三往,乃见;羽、飞乃止(这才)10、等①等死,死国可乎(同样)②公等遇雨,关羽、张飞等不悦,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用在人称代词或指人、物的名词后,表示多数或列举未尽)11、以①扶苏以数谏故(因为)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咨臣以当世之事(介词,把,用,拿)③吴广以因为④固以⑤以激怒其众,以咨诹善道(表示目的,相当于“以便”)⑥祭以尉首,以大易小,以头抢地尔(用)⑦将兵徇蕲以东(用在“东”前,表示方位的界线);受命以来(表示时间的界线)⑧杀之以应陈涉,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以光先帝遗德,悉以咨之,以告先帝之灵,以彰其咎(来)是以(因为)先帝简拔以(来)遗陛下⑨而安陵以(凭借)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因为)有先生也⑩以弱为强者(从-----?)⑾此可以为援,以君为长者,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把)⑿此殆天所以资将军(所以---用它来,拿它来)⒀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可讲作“而”)⒁以塞忠谏之路也,以伤先帝之明(连接因果两个分句,可译为“以致”)12、将①(率领,带领,带兵)②项燕为楚将,(大将,将军)③与臣而将四矣(将要)④出郭相扶将(扶,持)13、数①扶苏以数谏故(屡次)②数有功(多次)③广故数言欲亡(几次);卒数万人,数日(几)④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不可胜数-----胜: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虚词没有实在意义, 一般不能充当句子成分, 不能单独回答问题 (少数副词如“不” “也许” “没有”等可以单独回答问题,只能配合实词一起使用,才能表示种种语法关系。
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兼词七类。
文言虚词在整个文言词语中虽然只占一小部分, 但是它的语法作用却很大。
文言文中的许多句式是以虚词为标志的,如判断句“……者……也”、被动句“为…… 所……”等虚词在文言文中用得很频繁,而且它们的解释也相当灵活。
常用虚词例释1.但①副词:表示对动作的限制,可译为“只”“仅仅”等。
例: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木兰诗》②连词:用在复句的后一个分句前,表示意思的转折。
可译为“但是” “不过”“只是”等。
例:无他,但手熟尔。
(《卖油翁》2.而①代词:相当于第二人称,你、你们,你的、你们的。
例:而翁归, 自与汝复算耳!(《聊斋志异·促织》②连词:A .表示递进,相当于“而且”“并且”。
例:太守与客来饮于此, 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亭记》 B.表示转折,相当于“却” “但是” 。
例: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学而 C.表示顺承, 相当于“然后” 。
例:学而时习之, 不亦说乎? (《论语·学而》 D. 表修饰,相当于“地”。
例:默而识之。
(《论语·述而》 E.表并列,相当于“并不是……而只是……”。
例: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满井游记》3.耳语气词:A .表示肯定、判断语气,相当于助词“也”,可译为“了” “啊”。
例: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 B .表示限制语气,相当于“而已”“罢了”,含有“不过如此”的意味。
例:技止此耳!(《黔之驴》4.何①疑问代词:A .代事物,可译为“什么”。
例:子何恃而往?(《为学》 B . 代处所, 可译为“哪里” “什么地方” 。
例: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五柳先生传》 C .代原因,可译为“何故”“为什么”。
例: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②副词:表示反诘, 可译为“怎么” 。
例:君美甚, 徐公何能及君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5. 乎①语气词:A . 用在句子的末尾, 表示疑问或反问, 相当于“吗” “呢” 。
例: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 B .用在句子的末尾,表示赞美或感叹,相当于“啊” “呀”。
例: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捕蛇者说》 C .表示测度或商量,相当于“吧”。
例: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孟子·梁惠王下》②助词:用于形容词或副词后, 助成音节, 可译为“……的样子” , 或不译。
例: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爱莲说》③介词:A .表示时间,可译为“在”“从”。
例: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醉翁亭记》 B .表示对象,可译为“对”。
例: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
”吾尝疑乎是。
(《捕蛇者说》6.或①代词:表示分指,指代人、事物、时间等的一部分,可译为“有的人”“有的”。
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陈涉世家》②副词:A .表示动作行为、情况的揣测、估计,可译为“也许”“大概”“或许”。
例: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岳阳楼记》 B .表示时间, 可译为“偶尔” “有时” 。
例:而或长烟一空, 皓月千里。
(《岳阳楼记》 7.乃①代词: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你” “你的” “你们” “你们的”。
例: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示儿》②副词:A .表示动作行为的相承,可译为“就”“于是”等。
例: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
(《陈涉世家》 B .表示动作行为或某种情况的发生、出现出乎意料,可译为“竟然”“却”等。
例: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桃花源记》8.其①代词:A .人称代词,可译为“我”“你”“他”“我的”“自己的”等。
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桃花源记》 B .代具体的事物。
例:屠自后断其股。
(《狼》 C .指示代词,可译为“这”“那”等。
例:有蒋氏者, 专其利三世矣。
(《捕蛇者说》②副词:表示推测、反问等语气,可译为“大概” “难道”,或者不译。
例: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句中第一个“其”表反问,可译为“难道”;第二个“其”表猜测语气,可译为“大概”。
——编者注9.且①副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发生、出现是暂时的,可译为“姑且”“暂时”等。
例: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B .表示动作行为将要发生、出现,可译为“将要”“快要”等。
例: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愚公移山》②连词: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况且”“尚且”等。
例: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马说》10.虽连词:A .表示假设,可译为“即使”。
例: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愚公移山》 B .表示转折,可译为“可是”。
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 必以情。
(《曹刿论战》11.遂副词:A .表示结果,可译为“终于”“结果”“竟然”等。
例: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桃花源记》 B .表示顺承,可译为“于是” “随即”等。
例: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记承天寺夜游》 12. 也①语气助词, 用在句末:A . 表示判断或肯定语气, 可译为“啊” “呀” , 或不译。
例: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出师表》 B .表示疑问或反问语气, 可译为“呢” “吗” , 或不译。
例:若为佣耕, 何富贵也? (《陈涉世家》 C .表示祈使、命令、劝阻语气,可译为“啊”“呀”“吧”等。
例: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桃花源记》②语气助词, 用在句子中间:表示停顿, 舒缓语气, 引起下文, 可译为“啊” “呀”等,或不译。
例: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
(《黄生借书说》 13.已副词:A .表示动作行为已经发生、出现,可译为“已” “已经”等。
例: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早发白帝城》 B.与“而”组成固定词组,表示后一个动作行为与前一个动作行为相隔不久,可译为“不久”。
例: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
(《醉翁亭记》14.以①介词:A .表示动作行为发生、出现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例:而吾以捕蛇独存。
(《捕蛇者说》 B .表示工具、手段、方式,可译为“用” “拿” 等。
例:媵人持汤沃灌, 以衾拥覆。
(《送东阳马生序》 C . 表示时间、处所或范围,可译为“在”“于”“从”等。
例: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
(《隆中对》②连词:A .表示目的,可译为“来”。
例: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出师表》 B .连接分句,表示结果,可译为“才”“因而”等。
例: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出师表》15.矣语气词:A .表示已然,可译为“了”。
例: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
(《公输》B .表示肯定语气,可译为“了”,也可不译。
例:温故而知新, 可以为师矣。
(《论语·为政》C .表示感叹语气,可译为“啊”“了”。
例: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16.于介词:A .表示时间,可译为“在”“到……时”等。
例: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
(《满井游记》 B .表示(二中考常见文言文特殊句式例析初中阶段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四种: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
一、判断句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 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 叫判断句。
通常由以下几种方式构成:1.以虚词配合一定的句式表示的判断句,如借用“者”、“也”等词构成。
(l 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2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3环滁皆山也《醉翁亭记》(4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2.借助于“乃”、“是”、“为”、“则”、“悉”、“本”等词构成。
(1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2斯是陋室《陋室铭》(3项燕为楚将《陈涉世家》(4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5此悉贞良死节之臣《出师表》(6臣本布衣《出师表》(7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3.“者”、“也”都省略,单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作谓语来表示判断,也是文言文中判断句的一种形式。
(1七略四库,天子之书《黄生借书说》(2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黄生借书说》二、省略句有些句子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 省略了句子的某些成分, 这种句子叫省略句。
古汉语中省略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1.主语省略(1永州之野产异蛇, [蛇 ]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2 [桃花源中人 ]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2.谓语省略(1一鼓作气,再 [鼓 ]而衰,三 [鼓 ]而竭《曹刿论战》(2陈涉自立为将军, [立 ]吴广为都尉《陈涉世家》3.宾语省略(l 上使 [扶苏 ]外将兵《陈涉世家》(2便要 [渔人 ]还家《桃花源记》4.介词省略(l 置 [于 ]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2武陵人 [以 ]捕鱼为业《桃花源记》三、被动句古汉语中, 主语和谓语属于被动式关系的叙述句叫被动句。
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l.用“为……所……”、“为所”表示被动。
(1其印为予群从所得《活板》(2为乡里所患《周处》(3二虫尽为所吞《幼时记趣》2.用“为 +动词”表示被动。
(1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陈涉世家》(2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守株待兔》3.用“于”表示被动。
(1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马说》(2得幸于武宗《乐工罗程》四、倒装句现代汉语中的倒装句是为了适应修辞表达的需要, 但在古代, 倒装句是正常的句法, 所以在文言文翻译时有时要作适当的调整。
古汉语中的倒装句通常有以下几种形式:1.主谓倒装(1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2悲哉世也《公之侨献琴》2.宾语前置a.用助词“之”使宾语提前何陋之有《陋室铭》b.疑问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吾谁与归《岳阳楼记》3.定语后置常用“者”作标志,翻译时放在名词前面。
(1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4.介宾短语后置它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状语,翻译时应放在谓语前。
(1投以骨《狼》(2战于长勺《曹刿论战》(3祭以尉首《陈涉世家》以上四种文言文特殊句式, 以初中阶段文言文学习中经常会遇到。
掌握这些特殊句的用法,对提高我们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大有帮助。
(三一.通假字1.敬富贵 , 无相忘. (“无”通“毋” , 不要2.发闾左适戍渔阳(“适”通“谪” , 征发 , 调发3.为天下唱 , 宜多应者(“唱”通“倡” , 倡导4.卜者知其指意(“指”通“旨” , 目的 , 用意5.固以怪之矣(“以”通“已” , 已经6.将军身被坚执锐(“被”通“披” , 穿7.而君逆寡人者 , 轻寡人与(“与”通“欤” , 吗8.以君为长者 , 故不错意也(“错”通“措” , 放置9.岂直五百里哉(“直”通“只” , 仅仅 , 才10.要离之刺庆忌也 , 仓鹰击于殿上(“仓”通“苍” , 苍鹰 , 猛禽11.寡人谕矣(“谕”通“喻” , 明白12.欲信大义于天下(“信”通“伸” , 伸张13.自董卓已来(“已”通“以”14.尔来二十有一年矣(“有”通“又”15.必能裨补阙漏 , 有所广益(“阙”通“缺” , 缺点16.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简”通“拣” , 挑选二.双音节古今异义古义今义1.旦日 , 卒中往往语 , 皆指目陈胜到处表示某种情况时常存在(发生2.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聚会商议指管理财务的人员3.虽然 , 受地于先王 , 愿终守之虽然这样表转折关系的连词4.以君为长者 , 故不错意也德行高尚的人常指年岁高的人 , 长辈5.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可以把表示许可6.遂用猖蹶 , 至于今日到达关联词 , 表示另提一件事7.遂用猖蹶 , 至于今日失败凶狠而放肆8.于是与亮情好日密从此连词 , 表承接关系9.此殆天所以资将军用来表因果关系的连词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的原因表因果关系的连词亲贤臣 , 远小人 , 此先汉所以兴隆也……的原因表因果关系的连词10.诚宜开张圣听扩大商店等开始营业11.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痛心和遗憾深切地憎恨12.先帝不以臣卑鄙地位低微 , 见识短浅 (语言、行为恶劣 , 不道德13.臣不胜受恩感激感动激奋因对方的好意、帮助而对他产生好感三.词类活用1.置人所罾鱼腹中 (罾 , 名词作动词 , 用网捕2.狐鸣呼曰 (狐 , 名词作状语 , 像狐狸一样3.得鱼腹中书 , 固以怪之矣 (怪 ,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 以为……奇怪4.皆指目陈胜 (目 , 名词作动词 , 用眼睛看5.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丹 , 名词作状语 , 用朱砂6.陈胜王 (王 , 名词动词 , 称王7.广故数言欲亡 , 忿恚尉 (忿恚 , 动词的使动用法 , 使……恼怒8.将军身被坚执锐 (坚、锐 , 形容词作名词 , 坚固的盔甲、锐利的武器9.请广于君 (广 , 形容词作动词 , 扩大10.而君逆寡人者 , 轻寡人与 (轻 , 形容词作动词 , 轻视11.天下缟素 , 今日是也 (缟素 , 名词作动词 , 穿孝服12.保其岩阻 (岩阻 , 形容词作名词 , 险要的地方13.荆州北据汉、沔 , 利尽南海 , 东连吴会 , 西通巴蜀 (北、东、西 , 名词作状语 , 向北、向东、向西14.身率益州之众 (身 , 名词作状语 , 亲身、亲自15.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箪、壶 , 名词作动词 , 用箪装 , 用壶盛16.与亮情好日密 (日 , 名词作状语 , 一天天地17.恢弘志士之气 (恢弘 , 形容词作动词 , 发扬光大18.陟罚臧否 , 不宜异同 (臧、否 , 形容词作动词 , 奖励善良、惩罚邪恶19.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 (奸 , 形容词作名词 , 邪恶的事情20.此皆良实 , 志虑忠纯 (良实 , 形容词作名词 , 善良诚实的人21.必能使行阵和睦 , 优劣得所 (优劣 , 形容词作名词 , 能力强与能力弱的人 22.必能裨补阙漏 , 有所广益 (广益 , 形容词作动词 , 扩大、增加23.亲贤臣 , 远小人 (亲 , 名词作动词 , 亲近;远 , 形容词作动词 , 疏远、远离 24.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效 , 动词作名词 , 效力的机会 , 任务25.攘除奸凶 (奸凶 , 形容词作名词 , 奸邪凶顽的敌人26.临表涕零 (涕 , 名词作动词 , 流泪四.一词多义1.兵(1扶苏以数谏故 , 上使外将兵(军队 (2今南方已定 , 兵甲已足(兵器 2.长(1身长八尺(身高 (2秦王色挠 , 长跪而谢之曰(长时间(3以君为长者(辈分大的 (4陈胜、吴广皆次当行 , 为屯长(领导者 3.称(1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称作、叫作 (2先帝称之曰能(称赞 4.出(1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出发 (2然志犹未已 , 君谓计将安出(产生5.次(1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驻扎、停留 (2陈胜、吴广皆次当行(编次、编排6.存(1而君以五百里之地存者(存在、生存 (2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抚慰、慰问7.道(1会天大雨 , 道不通(道路 (2伐无道 , 诛暴秦(道德(3以咨诹善道(道理、方法8.发(1可怜白发生(头发 (2怀怒未发 , 休祲降于天(发出(3发闾左适戍渔阳(征发9.分(1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本分 (2 今天下三分 , 益州疲敝 (分开、分裂10.好(1亮躬耕陇亩 , 好为《梁父吟》(喜欢 (2外结好孙权(友好11.计(1则汉室之隆 , 可计日而待也(计算 (2今亡亦死 , 举大计亦死(计划 (3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商讨12.将(1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率领 (2陈胜自立为将军(将军 13.尽(1荆州北据汉、沔 , 利尽南海(通达、到 (2进尽忠言(全部用出 14.举(1且壮士不死即已 , 死即举大名耳(成就 (2今亡亦死 , 举大计亦死(发动(3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推举15.立(1陈胜自立为将军(封 (2复立楚国之社稷(成立、建立(3吾闻二世少子也 , 不当立(登上帝王或诸侯的位子16.临(1今当远离 , 临表涕零(面对 (2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将要17.论(1每与臣论此事 ,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讨论 (2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评定18.明(1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严明 (2以伤先帝之明(英明19.命(1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命令 (2苟全性命于乱世(生命 (3奉命于危难之间(使命20.谋(1非惟天时 , 抑亦人谋(计谋、手段 (2陈胜、吴广乃谋曰(商量 21.起(1自董卓已来 , 豪杰并起(起兵 (2挺剑而起(跳起、站起22.塞(1引喻失义 , 以塞忠谏之路也(堵塞 (2益州险塞 , 沃野千里(边塞 23.善(1大王加惠 , 以大易小 , 甚善(好 (2惟博陵崔州平与亮友善(友好 24.上(1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上等的 (2扶苏以数谏故 , 上使外将兵(皇帝25.胜(1弗胜 , 守丞死 , 乃入据陈(胜利 (2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尽26.食(1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食物 (2卒买鱼烹食(吃 27.使(1不宜偏私 , 使内外异法也(让 , 使得 (2唐雎不辱使命(出使(2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派遣28.书(1乃丹书帛曰“陈胜王”(书写 (2得鱼腹中书 , 固以怪之矣(字 29.数(1车六七百乘 , 骑千余 , 卒数万人(几 (2广故数言欲亡(屡次(3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动词 , 数数30.王(1复立楚国之社稷 , 功宜为王(国王 (2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称王 31.亡(1今亡亦死 , 举大计亦死(逃跑 (2且秦灭韩亡魏(灭亡(3暮而果大亡其财(丢失32.为(1然操遂能克绍 , 以弱为强者(变成 (2陈胜自立为将军(做、当 (3 惟博陵崔州平与亮友善 , 谓为信然 (是 (4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 (做 (5为坛而盟 , 祭以尉首(建造33.谓(1秦王谓唐雎曰(说、告诉 (2然志犹未已 , 君谓计将安出(认为 34.效(1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效力的机会 (2恐托付不效 , 以伤先帝之明(奏效35.信(1惟博陵崔州平与亮友善 , 谓为信然(确实 (2愿陛下亲之信之(信任 (3欲信大义于天下(通“伸” , 伸张 (4信义著于四海(信用、诚信 36.兴(1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兴盛 (2若无兴德之言(发扬光大(3诚如是 , 则霸业可成 , 汉室可兴矣(复兴37.行(1将军向宠 , 性行淑均(品行 (2陈胜、吴广皆次当行(行列38.许(1 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 时人莫之许也 (赞成 (2 安陵君其许寡人 (答应 39.言(1愿诸君勿复言(说 (2若无兴德之言(言论40.遗(1深追先帝遗诏(遗留 (2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送给41.应(1佣者笑而应曰(回答 (2皆刑其长吏 , 杀之以应陈涉(响应42.遇(1公等遇雨 , 皆已失期(遇到 (2盖追先帝之殊遇(待遇43.远(1今当远离 , 临表涕零(与“近”相对 (2亲贤臣 , 远小人(疏远 44.忠(1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效忠 (2此皆良实 , 志虑忠纯(忠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