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消化系统参考PPT

合集下载

中西医结合消化系统ppt演示课件

中西医结合消化系统ppt演示课件

18
病理学
2、镜下(底部) 1)Zone of inflammatory exudate (渗出层) 2)Zone of necrotic materials (坏死层) 3)Zone of granulation tissue (肉芽组织层) 4)Zone of collagenous scar (瘢痕层)
而干净 。
16
(二)病理变化(胃溃疡)
1、肉眼
(1)部位
(2)数目
(3)大小
(4)形状
(5)深度
(6)边缘
(7)底部
(8)切面
(9)周围胃粘膜 (10)浆膜面
病理学
※ 十二指肠溃疡特点
17
第二节 消化性溃疡 二、病理变化
病理学
十二指肠溃疡多发生在十二指肠球部, 形态与胃溃疡相似,较胃溃疡为小而浅, 直径多在1cm以内。
A型 低
B型 高
与自身免疫有关 胃底,胃体
与自身免疫无关, 细菌感染
胃窦
常有
常无
缺乏
常不减少或轻度 降低
8
病因及发病机理
病理学
长期慢性刺激 十二指肠液返流致胃粘膜屏障破坏 自身免疫功能失调 细菌感染:幽门螺旋杆菌
9
第一节 胃 炎 二、慢性萎缩性胃炎
病变特点: 1、胃粘膜固有腺体萎缩; 2、常伴有肠上皮化生 。
病毒性肝炎是指由一组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实 质细胞变质为主要病变的传染病。
肝炎病毒有甲、乙、丙、丁、 戊及庚型6种 。
我国乙型肝炎常见,约有1.2亿乙肝病毒携带 者,发病无性别差异,各种年龄均可患病。
27
病因及传播途径
病理学
病毒类型 甲型HAV 乙型HBV 丙型HCV 丁型HDV 戊型HEV 庚型HGV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西医治疗ppt课件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西医治疗ppt课件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西医治 疗ppt课件
汇报人: 2024-01-04
目录
•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概述 • 中医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 • 西医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 • 中西医结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
良 •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预防与保健
01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概述
定义与分类
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主要表现为上腹部疼痛、饱 胀、嗳气等症状,且无器质性病变。根据症状的不同,可分为餐后不适综合征和 上腹疼痛综合征两类。
临床表现与诊断标准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表现多样,包括上腹部疼痛、饱胀、嗳气、恶心、呕吐等症状,且症状持续时 间较长,可反复发作。
诊断标准主要包括排除器质性病变,如胃镜检查等,以及根据症状进行评估。国际上常用的诊断标准 为罗马Ⅲ标准,包括餐后饱胀不适、上腹痛或不适等症状,并持续或反复发作至少6个月,近3个月内 症状符合标准。
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
中药治疗
西医治疗
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采用中药汤剂、中 成药等方法进行治疗,以调理脾胃、疏肝 理气、活血化瘀等为主要治则。
根据患者的症状和病因,采用适当的西药 进行治疗,如抑酸药、促胃动力药、抗生 素等。
针灸推拿
生活方式调整
采用针灸、推拿等方法进行治疗,以调整 气血、舒缓肌肉紧张、缓解疼痛等为主要 目的。
餐后不适综合征主要表现为餐后上腹部饱胀、嗳气等症状,而上腹疼痛综合征则 以上腹部疼痛为主要表现。
病因与发病机制
01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因较为复杂 ,可能与胃酸分泌过多、胃黏膜 屏障受损、胃排空障碍、精神心 理因素等多种因素有关。
02
发病机制可能与胃感觉过敏、胃 运动功能障碍、中枢神经系统对 胃肠道的调节功能异常等有关。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西医治疗ppt课件【43页】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西医治疗ppt课件【43页】

结语
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临床上最为常见的疾病 之一,患者虽有上消化道症状,但经内镜等检 查未能找到确切的病因,或仅有慢性浅表性胃 炎。对于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治疗西医主要是对 症治疗,但疗效不理想;中医重视整体观念和 辨证论治疗,根据症候的不同采用相适应的治 则治法,扶正祛邪,标本兼顾,调节个脏腑功 能达到治疗目的,中医药在治疗功能性消化不 良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并已被广泛应用。取 得较好疗效。
此ppt下载后可自行编辑
谢谢大家
中医所说的脾胃居于中焦,主运化和四肢肌 肉,主要包括消化和运动系统,消化功能的紊 乱归根到底是脾胃的功能失常,分而言之,脾 主升清,脾气能够上升,则营养物质才能输布 全身;胃主降浊,胃气得降,则消化的糟粕方 能排出休外。一旦脾胃虚弱,气机升降发生错 乱,则必然会出现消化能力的减退和运动功能 的紊乱。
此ppt下载后可自行编辑
功能性消化不良 的中西医治疗
消化不良的定义
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指具有上腹痛、上 腹胀、早饱、嗳气、食欲不振、恶心、呕 吐等上腹不适症状,经检查排除引起这些 症状的器质性疾病的一组临床综合征,是 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功能性胃肠病。
消化不良症候群
消化不良的流行病学(国际)
科门诊1/3以上。 消化不良症患者就诊率50%。
罗马Ⅲ标准
FD 餐后不适综合征 上腹疼痛综合征 功能性消化不良
一、功能性消化性不良诊断标准
餐后饱胀不适、早饱感、上腹痛、上腹烧 灼感
排除器质性疾病基础上,没有可以解释上 述症状的功能性疾病
诊断前症状出现至少6个月,近3个月满足 以上标准
二、餐后不适综合征的诊断标准
1. 一般治疗
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烟酒及服用非 甾体抗炎药。避免个人生活经历中会诱发 症状的食物。注意根据患者的不同特点进 行心理治疗。失眠、焦虑者可适当给予镇 静药和抗抑郁药。

消化系统(全套122页PPT课件)

消化系统(全套122页PPT课件)

第三節 消化系統X線影像解剖
(一)咽部X線影像解剖 (二)食管X線影像解剖 (三)胃X線影像解剖 (四)十二指腸X線影像解剖 (五)空回腸X線影像解剖 (六)結腸直腸X線影像解剖 (七)食管X線影像解剖
(一)咽部X線影像解剖
在吞鋇正位像上,其上方正中為會厭,喉頭
兩旁為會厭溪。會厭溪外下方是梨狀窩, 梨
梨狀窩中間的透亮區為喉頭。該區也稱 下咽部,在C5下緣處,兩側梨狀窩匯於
狀 隱 窩
中心向下引入食管,彙集處有生理性狹
窄區,長約1cm,相當於C6水準
側位觀,前方鄰近組織自上而下為軟齶、 齶垂、舌根、會厭溪、會厭和喉的入口。 咽的後壁為頸椎前軟組織,輪廓光整, 厚度不超過0.5cm,下咽部以下頸椎前軟 組織厚度可達1.8cm
肝臟的解剖概要
肝門(porta hepatic)為髒面的橫溝,長約5cm,有 肝管、肝固有動脈、肝門靜脈、淋巴管、神經 等出入,被結締組織包繞,構成肝蒂
左縱溝前部有肝圓韌帶,後部容納靜脈韌帶 稱靜脈韌帶裂。右縱溝前半部為膽囊窩;後半 部為下腔靜脈窩
肝借H溝分為四葉,即肝左葉、肝右葉、方葉 和尾狀葉。
五、空腸和回腸的解剖概要
空腸和回腸長4~6m,位居腹腔中下部 空腸(jejunum) 始於十二指腸空腸曲,占空回腸全長 近端的2/5,位居腹腔左上部 回腸(ileum)占空回腸遠側3/5,位居腹腔右下部, 在右髂窩處從左側通入盲腸。空回腸均由腹膜包裹 並以小腸系膜連於腹後壁 約有2%的人在距回腸末端30~100cm範圍內,在腸 壁的系膜緣處有長2~5cm的囊狀突起,稱Meckel憩室
(二)結腸(colon) 在右髂窩內始於盲腸,至第3 骶椎平面續為直腸。結腸可分為升結腸、橫結腸、 降結腸和乙狀結腸四部分

消化性溃疡的中西医诊疗PPT课件

消化性溃疡的中西医诊疗PPT课件
。 39
胃溃疡X线
胃体后壁溃疡: 钡餐造影正面观 示龛影周围粘膜 纹呈广泛均匀地 纠集,且愈近龛 影粘膜纹愈细。
40
3.幽门螺杆菌(HP)检测:
• 侵入性试验:快速尿素酶试验(首选)、黏膜涂 片染色、组织学检查、微需氧培养、PCR
• 非侵入性试验: 13C、14C尿素呼气试验( 13CUBT、 14C-UBT,根除治疗后复查的首选方法)、 血清学试验
2005年:
“No HP,No Gastri cancer”
--无幽门螺杆菌无胃癌?
12
13
14
15
16
17
NSAID-induced ulcer
Gastric ulcer多于Duodenal ulcer 溃疡较大、多发,多见于胃体大弯侧和胃窦部 常为无痛性,多以严重出血、穿孔首发 (50%~80%)无痛与NSAID的镇痛有关
GU多位于胃体上部或胃底部,溃疡常较大 • 复合性溃疡:幽门梗阻发生率较高 • 球后溃疡:夜间痛及背部放射痛多见、疗效差、易并发出
血 • 幽门管溃疡:症状常不典型,餐后痛多见,对抗酸药反应
差,易出现呕吐、幽门梗阻及并发出血、穿孔
34
实验室和其他检查
1.内镜检查和黏膜活检-首选检查
内镜下溃疡多呈圆形或椭圆形,底部平整, 覆盖有白色或灰白色苔膜,边缘整齐,周围 黏膜充血,水肿,分活动期(A1、A2)、愈 合期(H1、H2)和疤痕期(S1、S2)
• 本病中医病名“胃疡”
2
3
一、概 述
• 消化性溃疡病(peptic ulcer.PU) 的定义: 消化性溃疡病是指在各种致病因子的作用下, 黏膜发生的炎性反应与坏死性病变,病变可 深达黏膜肌层,其中以胃、十二指肠为最常 见。

消化系统ppt课件可修改全文

消化系统ppt课件可修改全文
8
2、粘膜下层 结构: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内有比较大
的血管、淋巴管和粘膜下神经丛,又称梅 氏神经丛。食管与十二指肠部分,分别有 食管腺与十二指肠腺, 功能:有联系粘膜与肌层的作用。
9
3、肌层 ①组成:口腔、咽、食管上段和肛门为
骨骼肌; 其余均为平滑肌。 ②排列:内环行、外环行两层。两层之
空肠
回肠
左上腹(上2/5) 右下腹(下3/5)
较粗
较细
较厚
较薄
较红
淡红
高而密
低而疏
孤立
孤立、集合
1—2级
3—4级
56
肠腺(李氏隐窝) 属单管腺: 组成: 吸收细胞 杯状细胞 帕内特细胞 亲银细胞
57
吸收细胞 特点:矮柱
状细胞,顶 端具较短的 纹状缘。腺 上皮和肠柱 状上皮细胞 在腺体开口 处移行。
25
(二)、咽
咽的位置和形态 位于脊柱前方,
上方附于颅底, 下方在第6颈椎 下缘移行为食管。 咽属肌性管道。
26
分部 形态结构
交通
鼻咽 咽鼓管咽口 咽鼓 经鼻后孔 鼻腔 管 鼓室、咽鼓管 圆枕、咽隐窝
口咽 腭舌弓、腭咽弓、 经咽峡 口腔 腭扁桃体
喉咽 梨状隐窝
经喉口 喉腔、向 下通食管
27
88
胆小管
是两个相邻肝细胞之间细胞膜凹陷形成 的微细小管。胆小管在肝板内互相吻合 成网,肝细胞分泌的胆汁进入胆小管内。
当胆道阻塞时,发生阻塞性黄疸。
89
门管区
出入肝门的三个主要管道(门静脉、肝动脉和肝 管),外包结缔组织,总称肝门管。
90
门管区
91
3、肝的血液循环
门静脉和肝动脉入肝后,反复分支成为 小叶间静脉和小叶间动脉。门静脉带来 富有营养物质的血液输入肝内,供肝细 胞加工和贮存,是肝的功能血管。肝动 脉带来富有氧的血液,供肝组织的营养, 是肝的营养血管。两者的血液由小叶边 缘流入肝血窦汇膈,再由肝血窦流入中 央静脉,然后汇入小叶下静脉,经肝静 脉出肝注入下腔静脉进入体循环。

消化系统ppt课件

消化系统ppt课件
症状
腹痛、腹泻、粘液脓血便等,严重时可出现发热、脱水等症状。
肠道肿瘤
病因
长期慢性炎症刺激、遗传、饮食等因 素均可增加肠道肿瘤的风险。
症状
腹痛、腹部肿块、便血等,晚期可能 出现肠梗阻、肠穿孔等症状。
肝病
病因
肝炎病毒、酒精、药物等因素均可引起肝病,如肝炎、肝硬化、肝癌等。
症状
乏力、食欲不振、黄疸、肝区疼痛等,严重时可出现腹水、出血等症状。
总结词:克罗恩病
详细描述:克罗恩病是一种 原因不明的肠道炎症性疾病 ,通常表现为腹痛、腹泻、 体重下降等症状。该病可能 累及整个消化道,从口腔到 肛门,并可能导致肠道狭窄 和瘘管形成。
肠道肿瘤案例分析
01
总结词:结肠癌
02
详细描述:结肠癌是一种常 见的肠道肿瘤,通常由结肠 息肉恶变引起。患者可能出 现腹痛、便血、肠梗阻等症 状,严重时可导致恶病质和 死亡。
慢性胃炎
由长期饮食不规律、胃酸过多、幽门螺杆菌感染等因素引起,表现为上腹不适 、食欲不振等症状。
胃溃疡
病因
胃酸和蛋白酶的消化是主要病因,长期饮食不规律、吸烟、 饮酒等不良习惯也会增加患病风险。
症状
上腹疼痛、消化不良、胃部不适等,严重时可出现出血、穿 孔等症状。
肠道炎症
病因
感染、免疫异常、过敏等因素均可引起肠道炎症,如结肠炎、直肠炎等。
内营养、静脉营养等。
预防与保健பைடு நூலகம்
饮食调整
保持均衡饮食,多吃蔬菜水果 ,减少油腻、刺激性食物的摄
入。
规律作息
保持充足的睡眠和规律的作息 时间,避免过度劳累。
戒烟限酒
戒烟限酒,避免对消化道造成 不良影响。
定期体检

消化系统疾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消化系统疾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中医治疗注重调理身体机能,可减轻西医 治疗的副作用和不良反应。
提高生活质量
个体化治疗
中医治疗强调全面调理身体,可改善患者 的全身症状和生活质量。
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身体状况,制定个 体化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的针对性和有 效性。
05
常见消化系统疾病的中西 医结合治疗
胃炎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中医治疗
根据胃炎的不同证型,采用中药 汤剂、针灸、拔罐等方法进行治 的整体观念和辨证 论治与西医的病因病理和 诊疗技术相结合,形成独 特的理论体系。
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方法与手段
针灸治疗
运用针刺、艾灸等手段,刺激 穴位,调节气血,达到治疗目 的。
西医治疗
运用西药、手术、放疗、化疗 等手段,针对病因和病理生理 进行治疗。
中药治疗
采用中药复方或单味药,以汤 剂、丸剂、散剂等形式进行治 疗。
胃黏膜保护剂
如硫糖铝等,用于保护胃黏膜免受 损伤。
胃肠动力药
如多潘立酮等,用于调节胃肠运动 功能。
抗生素
针对幽门螺杆菌感染等病因进行治 疗。
04
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系统 疾病的优势
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理论基础
01
02
03
中医学理论
基于阴阳五行、脏腑经络 等理论,强调整体观念和 辨证论治。
西医学理论
以解剖学、生理学、病理 学为基础,注重疾病的病 因、病理生理和临床表现 。
综合治疗
将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西医的精确治疗相结合,形 成综合性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3
预防为主
注重疾病的预防,通过中医养生和西医健康管理 等方法,提高患者的身体素质和免疫力,减少疾 病的发生。
中西医结合治疗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8
病理学
2、镜下(底部) 1)Zone of inflammatory exudate (渗出层) 2)Zone of necrotic materials (坏死层) 3)Zone of granulation tissue (肉芽组织层) 4)Zone of collagenous scar (瘢痕层)
19
第二节 消化性溃疡 二、病理变化
病理学
慢性胃溃疡
20
病理学
21
病理学
22
inflammatory exudate
病理学
Necrotic materials Granulation tissue
scar
23
病理学
24
临床病理联系
病理学
典型的周期性上腹部疼痛 胃溃疡:餐后痛 十二指肠溃疡:空腹痛
而干净 。
16
(二)病理变化(胃溃疡)
1、肉眼
(1)部位
(2)数目
(3)大小
(4)形状
(5)深度
(6)边缘
(7)底部
(8)切面
(9)周围胃粘膜 (10)浆膜面
病理学
※ 十二指肠溃疡特点
17
第二节 消化性溃疡 二、病理变化
病理学
十二指肠溃疡多发生在十二指肠球部, 形态与胃溃疡相似,较胃溃疡为小而浅, 直径多在1cm以内。
病毒性肝炎是指由一组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实 质细胞变质为主要病变的传染病。
肝炎病毒有甲、乙、丙、丁、 戊及庚型6种 。
我国乙型肝炎常见,约有1.2亿乙肝病毒携带 者,发病无性别差异,各种年龄均可患病。
27
病因及传播途径
病理学
病毒类型 甲型HAV 乙型HBV 丙型HCV 丁型HDV 戊型HEV 庚型HGV
免疫反应↑,病毒数量↑,毒力↑时→ 重型肝炎;
免疫功能↓,病毒在肝细胞内反复复制 →慢性肝炎;
病理学
10
第一节 胃 炎 二、慢性萎缩性胃炎
病理学
光镜 :
在粘膜全层内有不同程度的淋巴细胞和浆细 胞浸润。
胃固有腺体萎缩,腺体数量减少,可见囊性 扩张。
常出现上皮化生 。
11
第一节 胃 炎 二、慢性萎缩性胃炎
病理学
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
12
第十二章 消化系统
病理学
第二节 消化性溃疡(peptic ulcer)
14
第二节 消化性溃疡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病理学
损害因素: 幽门螺旋杆菌的感染; 长期服用非类固醇类抗炎药:阿司匹林等; 胃酸分泌增加:迷走神经功能紊乱 ,吸烟; 应激和心理因素:精神紧张、焦虑或情绪波
动。
15
第二节 消化性溃疡 二、病理变化
病理学
以胃溃疡为例:
多位于胃窦小弯侧;
大体:圆形或椭圆形 ,直径<2cm,边缘整齐 , 状如刀切,周围粘膜皱襞连续分布,可因瘢痕 收缩而呈现以溃疡为中心的星芒状,底部平坦
壁细胞 泌酸细胞,分泌盐酸 和内因子
3
第十二章 消化系统 第一节 胃 炎
病理学
胃炎
急性胃炎 反复发作
慢性胃炎
慢性浅表性胃炎 慢性萎缩性胃炎
4
第十二章 消化系统 第一节 胃 炎
病理学
一、慢性浅表性胃炎 病变表浅
胃镜观察:粘膜深红色,表面有灰白色 或灰黄色分泌物;
光镜下 :病变仅限于粘膜浅层,固有腺 体保持完整。
第十二章 消化系统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胃炎 消化性溃疡★ 病毒性肝炎★ 肝硬化★ 消化系统常见肿瘤
病理学
1
病理学
Normal gastr腺、贲门腺、幽门腺
胃底腺 主细胞、壁细胞、 颈粘液细胞、内分泌细胞
主细胞 胃酶细胞,分泌胃蛋白酶原
31
第十七章 消化系统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病理学
HBV主要是通过细胞免疫反应引起病变的
HBV抗原在肝细胞内复制 部分结合于肝细胞膜
在细胞表面表达部分抗原 引起机体的免疫反应
淋巴细胞毒作用 肝细胞膜溶解、破坏
32
病理学 发 病 机 制
33
发病规律
病理学
免疫反应正常,病毒数量↓,毒力↓时 →急性普通型肝炎;
返酸、嗳气、胃部烧灼感、消瘦等
25
第二节 消化性溃疡
三、结局及合并症
病理学
愈合 :渗出物和坏死组织逐渐被吸收、排出, 溃疡由肉芽组织增生填补,然后由周围的粘膜 上皮再生、覆盖溃疡面而愈合 。
合并症: 1、出血 2、穿孔 3、幽门梗阻 4、癌变
26
第十七章 消化系统
病理学
第三节 病毒性肝炎(viral hepatitis)
病毒性质 RNA型 DNA型 RNA型 缺陷性RNA型 RNA型 RNA型
传染途径 肠道 血道、密切接触 血道、密切接触 血道、密切接触 肠道 血道
28
第十七章 消化系统
病理学
第三节 病毒性肝炎(viral hepatitis)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二、基本病变 三、临床病理类型
29
第十七章 消化系统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二、病理变化 三、结局及合并症
13
第十二章 消化系统
病理学
第二节 消化性溃疡(peptic ulcer)
•消化性溃疡,发病率为10%左右,发病年龄 20-50之间,男性多于女性
•临床表现为周期性上腹痛、嗳气、返酸等症状, 反复发作。
•十二指肠溃疡约70%,胃溃疡约25%,两者 并存的复合性溃疡约5%。
A型 低
B型 高
与自身免疫有关 胃底,胃体
与自身免疫无关, 细菌感染
胃窦
常有
常无
缺乏
常不减少或轻度 降低
8
病因及发病机理
病理学
长期慢性刺激 十二指肠液返流致胃粘膜屏障破坏 自身免疫功能失调 细菌感染:幽门螺旋杆菌
9
第一节 胃 炎 二、慢性萎缩性胃炎
病变特点: 1、胃粘膜固有腺体萎缩; 2、常伴有肠上皮化生 。
5
Chronic superficial
gastriti病s 理学
镜下: 粘膜炎细胞浸润,
固有腺保持完整。
3、分级 (Grading):
轻,中,重三级
6
病理学
Chronic superficial
gastritis
7
第一节 胃 炎 二、慢性萎缩性胃炎
病理学
我国发病率 发病机制
病变部位 贫血有无 胃酸分泌
病理学
目前认为HBV的致病部分是表面抗原(HBsAg), 而核心抗原(HBcAg)及e抗原(HBeAg),由 于含有核酸,具有传染性。
30
发病机制
病理学
甲型肝炎:
特异的、HLA限制的细胞免疫应答
乙型肝炎
CD8+T细胞毒性损伤 与自身免疫反应有关 :肝特异性脂蛋白抗
原暴露 与免疫复合物沉积有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